说来惭愧,学了多年的语文,至今还不知道何为“杂文”,小说,诗,散文倒还能说出点所以然来。说起杂文,最好的例子便是鲁迅先生,大家都不陌生,他是一位用尖锐准确的笔尖写下民国时期的漏病的先生。而杂文是一种直接、迅速反映社会事变或动向的文艺性论文。特点是“杂而有文”,短小、锋利、隽永,富于文艺工作者色彩和诗的语言,具有独特的艺术感染力,两者相得益彰。
根据杂文的特点,就能看出民国时期正是杂文发生的最好时期,鲁迅先生用他的杂文带动了我,虽然时隔几十年,但仍有几篇文章依然能带动我的情感,有时读着读着也能发出“然也”的感叹,无奈的是如今的陋习依然延续几十年前的潦倒黑暗,准确的说,是延续几千年的历史。当我们感慨于中国经过千百次的战乱,或是他国的侵略,在子民奋力抗战中赢得胜利,成为泱泱大国的喜悦之余,却始终无法摆脱一些遏制我们的陋习。
正如开篇“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可所谓正中我的下怀,确实道出了千百年的人民的心声。正如现在网上也有人提议,生子前必须领到证书,就是一本如何成为父母的技能证书。自从人类史上第一个猩猩仰望星空开始,只负责生却不教养的时代应该远去,更何况如今的这个社会。有时我想,三纲五常究竟是好还是坏,后来我笑了,根据马克思理论说到,事物需要辩证统一的角度去看待。父父子子,君君臣臣固然稳定了古时候的朝政和人民,却也禁锢了新一代的思想。鲁迅先生说“觉醒的人,此后应将这天性的爱,更加扩张,更加醇化;用无我的爱,自己牺牲于后起新人。开宗第一,便是理解;第二,便是指导;第三,便是解放。”
《杂文》我估计有大半篇幅设计到教育,重点呼吁中国人将子女,学生,青年作为能成为参天大树的小树,强调需要“培养”,而不是一味的打压。对于思想的解放,对于民国精神的讴歌,对于那时的剥削,对于勇士的敬佩.......我想当时学生时代对于鲁迅文章的“深恶痛绝”,到如今恐怕是顶礼膜拜了,一支笔在鲁迅手下就像一把尖刀深深的刺在敌人的心脏,而喷涌而出的鲜血,惊醒了一批人,也模糊了一批人的眼睛,更有甚者却甘愿挡在敌人的身前,及其讽刺。
让我耳目一新的是鲁迅先生用了几个动词,很有形的描述了当时踩着同胞尸骨往上爬的人。“爬”“推”“撞”“冲”,讥讽了当时的人,不顾一切的牟取自身利益。总言之,不同时代演变了不同的人,却带有相同的气息,一轮又一轮,放佛生命不止,轮回不断似的,及其相似。也有一部分的人拿着他人的事迹洋洋洒洒的一吐为快,演变如今“舆论”恐怕是最为贴切的一个词。
“倘使对于黑暗的主力,不置一词,不发一矢,而但向“弱者”唠叨不已,则纵使他如何义形于色,我也不能不说——我真也忍不住了——他其实乃是杀人者的帮凶而已。”
当我看到这句话“但做文人做到这地步,不是很有些近乎x子了么?”让我实在想抚掌大笑“快哉!”。社会学是一门深奥又多变的学问,若文人们只以附和或者喷之,毫不了解内情而“言之凿凿”,不觉得打脸么。所谓的道德绑架也屡见不鲜,有时仔细想来每个人身上都会发生这所谓的“道德”,而我们是如何解决的呢?
可能我的思维跳转的有点快,在表述中也颠三倒四的,总之,我们莫要被厚重的中国历史蒙住了眼,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真理,若是以陋习或者思维死亡又或者是断送了幼苗的康庄大道,就像鱼刺卡住了喉咙,是要灌醋呢还是赛一大嘴菜囫囵吞枣下去,还是用镊子取出来?
读《鲁迅杂文精选》,我没有潜心研究鲁迅写杂文的艺术手法,而是被鲁迅一字一句中透出的浓烈郁勃、无拘无束、实话实说的豪放性情所感染了。 有什么写什么,是他写作的最大特点——真。这是唤醒旧中国正昏昏沉睡的文学志士的良药,是把掩盖真相的敌人与糊涂的旧中国消灭的武器。即使是在看古铜镜子时,他还能发现当时封建保守的旧思想,揭示旧中国的落后是由于不能虚心学习外国文化。
他是一个激情派的作家,同时他又是十分严肃严谨的,他的思想是深邃无比的。在《玩偶之家》这个话剧给人的震撼背后,他却出乎意料地写出了《娜拉走后怎样》明确地指出一颗觉醒的心并无力改变女人玩偶一样的地位,只有要求经济权才是关键;雷峰塔倒掉后,他辛辣地讽刺中国人' 奴才式的破坏'与“盗寇式的破坏”(再论雷峰塔的倒掉);又继续颇满无奈地嘲笑了一种“合群、爱国的自大”(随感录三十八)。鲁迅永远把公众看来是平常事的另外陈腐、病态、丑恶、龌龊的一面无情地展示出来。他用深邃的思想当指南针,永远地走在大家的前面,指引着人们走向正确的方向。
他写道:“‘狂飙文豪’高长虹攻击我时,说道劣迹多端······是深得捣鬼正脉的。”(捣鬼心传)鲁迅从来对他人得讽刺都是不羞不恼、不以为然、安然面对。竟然在文章中加入了这些他人对自己的讽刺,流畅自然、真真切切,其中稍加一点小戏谑,这也成了鲁迅杂文的一大风格。鲁迅写杂文不精雕细琢,而如行云流水一般真切自然,“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让我们在品他的文章之外,也感受到他“乐则大笑,悲则大叫,愤则大骂”的闪光灵魂。
在无尽的黑暗中,总会有一丝光明,而光明终将吞噬黑暗,走向幸福的未来。鲁迅便是新中国作为光明的火苗慢慢燃烧壮大的起点。鲁迅的精神可能已经成为“中国魂”了。虽不曾、却可能还有像鲁迅这样的人把中国人民带进更远更高的文明之中!
五四新文化运动留给国人的是反帝反封建,而他就是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奠基人。他用白话小说对人吃人的封建制度进行猛烈的揭露和评击,他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翻译家。他,就是鲁迅。
从鲁迅的杂文中可以看出鲁迅一生中思想最成熟的岁月,也可以说倾注了他大部分生命与心血在此创作中。翻开《鲁迅杂文选》,认识到爱国的伟大文学家最受争议的一面。
初读鲁迅的杂文,读到的也许是对它的不理解,但渐渐的发现杂文取材广阔、形式自由、短小精悍、语言精炼,达到了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结合和完美统一,形成的是鲁迅独特的风格。
鲁迅的杂文被称之为“讽刺的艺术”。鲁迅杂文的讽刺艺术之一是夸张。从中看出,他将日常生活中“不合理,可笑,可鄙,甚至于可恶”,但又是“常见的,平时谁都不足为奇的”人或事,“用了精炼的,或者简直有些夸张的笔墨”艺术地写出某一群人的真实来,有意识地夸张被讽刺对象的某一方面,使起特点格外突出,达到讽刺目的。
鲁 迅杂文的讽刺艺术之二是反语。从表面上看是对于人或事物的肯定和赞美,而实际上是否定以及讽刺,这种手法往往用来表达憎恨和愤怒的感情,具有强烈效果,让人读起来,不禁为之一笑,就如鲁迅自己所说的那样:“我因为自己好作短文,好用反语,每遇辩论,辄不管三七二十一,便迎头一击。”
讽刺艺术之三则是比喻。鲁迅的杂文中可以看出有政治的特点,但并不是完全系统地进行论证,而是经常以比喻手法,形象生动含蓄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态度。这些比喻使得文章读起来具有强烈感染力和讽刺意味,有种恰到好处,画龙点睛的作用。
鲁迅杂文的讽刺艺术之四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即用对方的话来攻击对方,找出对方相矛盾的说法和行为来讽刺对方。
乍看杂文,分成了许多小标题。第一篇的《热风》是第一本杂文集;第二篇《华盖集》作者将迫害和围攻比喻成交华盖运,在调忾中体现了辛辣的讽刺,表现出对敌人的藐视和嘲弄;《坟》则是1种比喻了;第四篇《而已集》表达他对敌人的极大愤慨和决心用手中的笔同他们斗争的决心;而《三闲集》可看出鲁迅先生明确批判立场和针锋相对的批判作风;《二心集》则表明了自己对统治者怀有“二心”,与他们势不两立而坚定地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的决心和勇气;《伪自由书》以时事短评为主,[)这是运用反语;《南腔北调集》以作为对那些无聊文人攻击的回答;辑入《花边文学》里的杂感,全部是以在报刊上发表过的短评,是鲁迅对于社会批评的进1步开拓;《且介亭杂文》表达了先生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社会的愤慨和帝国主义丑陋行径的不满;最后一篇《集外集》可看出是作者对其作品的态度。
每个人的思想是不同的,而鲁迅通过杂文这把锋利的“剑”来反映他的思想和实现他的革命目的。他的杂文,正如他自己所说的“是匕首,是投枪,是能和读者同杀出一条生存血路的东西”。
杂文给的启示数不胜数,读完鲁迅先生的杂文似乎看透了中国那一时期的历史、文化、思想……最后只能感慨称一句:杂文一点儿也不杂,而是完美的思想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