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是北宋文学家苏轼题惠崇的《春江晚景》所创作的组诗。第一首诗题“鸭戏图”,再现了原画中的江南仲春景色,又融入诗人合理的想象,与原画相得益彰。第二首诗题“飞雁图”,对大雁北飞融入人的感情,侧面表现了江南春美。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我能行作文最新3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经过了无数次的努力,流了无数次的汗,终于,我能自豪地说:"家务----我能行。"
如果让时光倒流到几天前,你就会发现:我,是家务的门外汉。
"砰",随着一声清脆的声响,随之而来的便是一阵斥责声:"我说吧,你不行,还硬逞能,快回屋做你的作业吧!""我……我能",泪水又不争气地流了下来,我是多么想自豪地说出那句标志着成功的话。是我笨?是我**?不,我决心要跳出"**"这个大坑!我相信我能行。
没有人会发现我的努力,因为我在悄悄地进行着我的计划。当我迎来晨曦中第一缕阳光时,我就会悄悄下楼。我试着为自己做第一顿饭——蛋炒饭。可是本想成功击破的蛋,却变得稀里哗啦了,雪白的米饭也被我洒得满地都是。但是终于,我在几声"乒乒"声中完成了我的第一次计划。尽管黑色取缔了原应有的金黄色;尽管蛋炒饭中存在着许多细碎的蛋壳;尽管这是一碗蛋归蛋、饭归饭的"特殊炒饭".但当我捧着它的时候,我还是笑了,笑得很开心,以至于簌簌地流下了泪。泪是咸的;心却是甜的。
烹饪到此就告一段落了,接下来便是我的新计划:洗碗。
家乡的冬季特别冷,洗碗无疑是一次不小的考验。但我坚信:我能行!小小的手一放到水龙头之下就感到生疼,晶莹的水滴似乎想无情地刺穿我的手,渗进我的骨头。此时的我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坚持就是胜利!时间也仿佛在这一刻停止。慢慢地,油腻的碗逐渐变得干净明亮,夸张点儿说,亮得可以照出人影了!那一刻,我望着眼前的"作品"痴痴地笑了。真的,我从没有感到过这么开心。我想,这便是成功的喜悦吧!
一次又一次的努力,我终于赢得了成功;一次又一次的跌到,我终于学会了站立;一次又一次的哭泣,我终于学会了欢笑。我想,我成功了!我真的成功了!我终于可以大声地说出我心中想说的那一句话:"家务----我能行!"
《惠崇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译文: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是芦苇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赏析:
诗的首句竹外桃花三两枝,隔着疏落的翠竹望去,几枝桃花摇曳身姿。桃竹相衬,红绿掩映,春意格外惹人喜爱。这虽然只是简单一句,却透出很多信息。首先,它显示出竹林的稀疏,要是细密,就无法见到桃花了。其次,它表明季节,点出了一个早字。春寒刚过,还不是桃花怒放之时,但春天的无限生机和潜力,已经透露出来。
诗的第二句春江水暖鸭先知,视觉由远及近,即从江岸到江面。江上春水荡漾,好动的鸭子在江水中嬉戏游玩。鸭先知侧面说明春江水还略带寒意,因而别的动物都还没有敏感到春天的来临,这就与首句中的桃花三两枝相呼应,表明早春时节。这句诗化用了唐人诗句:孟郊何物最先知?虚虚草争出(《春雨后》),杜牧(一作许浑)蒲根水暖雁初下,梅径香寒蜂未知(《初春舟次》)。苏轼学古而不泥,前人诗句的造意,加上自己观察的积累,熔炼成这一佳句。鸭知水暖这种诉之于感觉和想象的事物,画面是难以传达的,诗人却通过设身处地的体会,在诗中表达出来。缘情体物又移情于物,江中自由嬉戏的鸭子最先感受到春水温度的回升,用触觉印象暖补充画中春水潋滟的视觉印象。鸭之所以能先知春江水暖是因为它们长年生活在水中,只要江水不结冰,它总要跳下去凫水嬉戏。因此,首先知道春江水温变化的自然就是这些与水有着密切关系的鸭子。这就说明:凡事都要亲历其境,才会有真实的感受。这句诗不仅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入微观察,还凝聚了诗人对生活的哲理思索。鸭下水而知春江暖,可与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相媲美,具有见微知著、举一反三的道理。
关键词:文化精华;人文素养;“比德”;“诗、书、画、印”
中国书画艺术源远流长,它扎根于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土壤里,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融汇着整个中华民族独特文化素养、审美意识、思维方式、美学思想和哲学观念的完整艺术体系,无数旷世杰作像一座座高峰,巍然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
每一个民族的艺术文化都有各自的审美内涵。一个学生可能喜欢油画、水彩画,但他不一定喜欢齐白石的画,因为要理解齐白石的画必须了解中国的文化、中国艺术,了解齐白石的艺术思想、情感、风格。因为齐白石的作品是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产物。我们的美术教育不仅仅是造就几个专业技术人员、画家,更为重要的是培养一代能理解和传承祖国极其丰富的古代文化、继承和发扬艺术遗产、具有文化修养和审美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一、中国书画是中国文化的精华
中国艺术是中国文化的精华。在绘画、雕塑、工艺和建筑中无不渗透着古人的才学、精神、理想。历代书画大家,皆为博学鸿儒、饱学之士。上至皇帝、宰相,下至达官、士人、秀才、举人,如王羲之、苏轼、赵孟、徐渭、董其昌等,无不是在文学、书法、绘画方面的旷世大才。所以我们的书画欣赏更应关注的是书画背后更深厚的文化内涵。北宋文坛泰斗、书画大家坡主张以文章、才学入画。所谓“褪笔千冢无足贵,读书万卷始通神”。元代以后随着文人画的兴起,士大夫阶层画家更推崇书画和文学的结合,通过书画能显示出艺术家在文学与艺术方面的总体修养。赵孟提出“画贵古意”“书画同源”,是融合诗、书、画、印为一体才能达到高品质的艺术境界。明代董其昌提出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可视为画学中强调画家自我修养的纲领。读书作为绘画涵养的基石,能够提升文化内涵,开阔胸襟,涵养心性。
二、诗、书、画、印――全面的艺术修养
中国画有它自己独特的文化背景,它不是纯粹的绘画,而是诗、书、画、印相结合的文化综合体。诗、书、画、印一体在千年发展中完善着中国画的美学思想与审美范式,体现着传统文人的精神寄托与生存状态,彰显着中国哲学与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并把中国画的笔墨形式从物质形态升华为精神理念的特有中国绘画形式。以诗词入画,提倡诗情画意。尚含蓄、讲曲藏,以少胜多,以虚代实,计白当黑等审美语言大大提高了中国人的审美境界。坡评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意境创造的至高境界,表现为对画面诗意的追求。南宋著名画家马麟,他有数幅表现北宋诗人苏轼诗意境的画作,如《秉烛夜游图》描绘了廊回宛转之中,画面的主人公身着白衣,神情忧郁地朝门而坐,门前的阶梯之下,十步一烛台,在庭院中点燃着,画面近景是娇美的海棠花,这幅画十分真切地再现了苏轼《海棠诗》的意境:“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云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红烛照红妆。”他还有一幅《芳春雨霁》所画景物,也是取意苏诗《题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以诗入画”“诗意追求”大大开拓了中国艺术的意境,提高中国艺术的品位。陶渊明的诗句“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及“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意境,就与北宋山水画的意境有很多相同之处。诗人和画家对自然风光的热爱之情没有直接表露出来,而是隐藏在所描写的景色之中,称为“无我之境”。又如马远《寒江独钓图》,意境与柳宗元独钓寒江雪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除了以上“无我之境”,直接题诗拓展意境、表达情感,艺术和文化达到完美结合。通过诗画意境的营造、浸润,“计白当黑”“此时无声胜有声”等很多中国美学的审美理念也就发挥出最大的艺术魅力。
三、“比德”与品性陶冶
儒家有“比德”一概念。自古就有以玉比德,以山水、松柏比德之说。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汗》),这些都是古人修养和品性的追求。明李日华曾说:“屈原作《离骚》,杂取香草,以示扶芳芟秽之意。画家挥洒兰、竹亦是寓也。”中国传统题材梅、兰、竹、菊四君子就是画者用来寄寓情感,陶冶品性的最典范的代表。梅之傲骨、兰之清幽、竹之高洁、菊之坚贞孤傲,无不是传统文化人品性的象征。中国文人追慕山水、崇尚自然,寻求宁静、淡泊。大痴为人坦荡洒落,所以其画作平淡、儒雅。梅花道人孤高清介,所以其画危耸、英俊。倪云林一味绝俗,所以其画萧远、峭逸。人们借山、水、花、木表现内在世界的欲求,十分强烈,山水被出落得迥脱凡尘,冷峭荒疏,梅兰竹菊等被一一按照画家的人格需求来表现。书画也作为历代文人修练情操、涵养性情所在,沈宗骞曾说:“盖笔墨本是写人之胸襟,胸襟开阔,则立意自无凡近。”通过书画艺术欣赏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感,激发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
四、画为心声――感受生活、体验生活
画为心声,情、志是绘画的灵魂。绘画最终表达的是心志、情感。只有对生活真实感受所抒发的真情、真爱,艺术才最打动人心。倪瓒的《六君子图》画面景色显得气象萧疏,近乎荒凉,旁边题诗“远望云山隔秋水,近春古木拥坡陀。居然相对六君子,正直特立无偏颇”。前两句诗是写画中的景色,后两句是借景抒情,表达了元代汉族知识分子对统治者实行民族歧视政策的不满之情。郑思肖常画兰、竹,其画竹多露根,不画地坡,他说:“地被人夺,君不知耶。”他画菊题诗:“宁可枝头抱香死,不会吹落此风中。”国土沦落之忧愤,慷慨决绝之高节便跃然纸上。板桥作《风竹图》有题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其爱民之心,忧民之情无不使人感动,不仅使人想起他“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的品志和他落魄的一生。两相对照,百感交集。明代大才子画家徐渭的大写意画《葡萄》题诗:“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这正是画家怀才不遇、凄凉悲惨一生的写照,那淋漓的墨点不正挥洒着画家心中的悲愤和凄惨。欣赏着画,体味着古人的情、志,最终激发人心中最美好的感情。从“竹林七贤”感受晋人风范,“黄荃富贵,徐熙野逸”体会不同的欣赏品味,到徐渭到的“白眼向人”,从“墨点无多泪点多”的艺术到扬州八怪,学生在其间感受喜、怒、哀、乐,人世沧桑,感受浩瀚的文化,悠久的历史。
参考文献:
[1]李日华。竹墨君题语。美术丛书。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