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成语有很多都出自于我们所学习的历史典故和名著,而且有很多的成语被运用于我们的生活当中,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成语中的历史故事:公私分明,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公私分明,意思是公家和私人的情况分得很清楚。《韩非子.饰邪篇》提到:“禁主知道,必明于公私之分,明法制,去私恩。夫令必行,禁必止,人主之公义也。必行其私,信于朋友,不可为赏劝,不可为罚,人臣之私义也。私义行则乱,公义行则治,故公私有分。”
意思是说:明君的治国之道,必然明确划分公私之别,严明法治,排除私恩,政令一旦发出必然实行,凡是禁止的事情要绝对遵守,这就是作为人君大公无私正义凛然的风范。反之假如凡事都私心自用,国家官吏只重用自己的亲朋故旧,即使对臣民有所奖赏也不足鼓励,即使对人民有所惩罚也不足压制,这就是作为人臣营私舞弊的不义行为。假如一个国家私义当道,那国家的一切用人行政就会陷入混乱;假如一个国家公义当道,那么国家就会出现政治清平上下和谐的盛世,所以公私必须要有严格的划分。
此外在《韩非子.五蠹篇》中,也详细阐述了公(君臣关系)与私(父子关系)的矛盾而不能两立,因此君臣关系必须在某种合理状态下才能成立。通常所说的“士为知己者死”,实际上君臣关系乃是建立在“爵禄”与“效死”的等价交换上,这就是韩非子所独创的新法家思想。
由此可见,我们现在常用的“公私分明”一词,其原典就出自《韩非子》。
韩非出身韩国宗室,约公元前280年出生于韩国的都城新郑。此韩国在咱河南,可不是那个太极旗国家。为躲避战乱,韩非随全家逃到驻马店的一个村落中长大。
韩非是秦国丞相李斯同学,是大儒荀子的学生。虽有轻微口吃,但写东西那是相当有水平。他综合战国时代前中期的商鞅之法与申不害之术,然后再以业师荀子思想体系为主,而孕育出自己暂新的法家思想。韩非认为,作为一个统治万民的君主,必须结合法、术、势三者为一体,推行法治主义政策,进而强化中央集权政治,这影响了中国近两千年的封建王朝,成为治国安邦良策。即便现在,法治的先进性也毋庸置疑。
韩非结局很悲惨,秦国攻韩,韩非被派到秦国游说。秦王欣赏韩非才华,但他同学李斯可不喜欢。李斯提出灭六国先灭韩国,而韩非自然力主保留韩国,最终结果,外来的斗不过老家巧,韩非居然被秦王投入监狱,而后被逼狱中服毒自尽。李斯在这个过程起了多大作用并不知道,但秦王要统一中国是不允许一个韩国存在的。战国时期同学相残似乎挺常见,但韩非没机会像孙膑一样完美复仇庞涓了。
韩非不喜欢儒家,也不喜欢口吐莲花的,大概是自己说不利索。曾把五类人比作五蠹,是指:学者(指儒家);言谈者(指纵横家);带剑者(指游侠);患御者(指依附贵族并且逃避兵役的人);商工之民。他认为这些人会扰乱法制,是无益于耕战的“邦之虫”,必须铲除。大家对标下,是否现在也有一定道理呢?
1.4个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
2.历史经典成语故事5篇
3.中国古代经典成语故事
4.来自历史故事的成语精选故事
5.历史故事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