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生存能力,要求我们拥有乐观的心态。李白曾吟:”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学习不应该成为一种负担。要主动学习,在学习中寻找快乐,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高三政治文科复习的重要知识点,希望能帮助到你!
科学素质是人作为主体尊重科学、学习科学、发展科学、运用科学的精神、态度、方法、知识和能力的素质,是人的主体性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素质不等于科学知识,科学知识不等于书本知识,书本知识不等于课本知识。通过批判性思维和积极的实践探索发展科学,包括修正不完善_、_不科学_、在实践中提炼出新的科学_,是科学素质的核心。
科学素质是人类发展指数之一,因而提高科学素质是国民素质的系统工程,训练批判性思维方式应该是大学生基础课程中的基础课程,“尽信书不如无书”应该是大学生的第一堂课,有原创为荣无原创为耻应该成为大学生的基本价值观。
科学素质是指当代人在社会生活中参与科学活动的基本条件。包括掌握科学知识的多少、理解科学_的深浅、运用科学方法的生熟、拥有科学精神的浓淡、解决科学问题能力的大小。综合表现为学习科学的_、尊重科学的态度、探索科学的行为和创新科学的成效。
考点一:政府依法行政的意义和要求
依法行政是指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权力由法律授予,行使行政权力必须依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政府依法行政的意义:一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基本要求;二是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权利和自由;三是有利于加强廉政建设,保证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不变质,增强政府的;四是有利于防止行政权力的缺失和滥用,提高行政管理水平;五是有利于带动全社会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依法行政的要求
一是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以严格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二是加强行行政执法队伍建设,促进严格执法、公正执法和文明执法,不断提高执法能力和水平;三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努力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通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
考点三:提高政府依法行政的水平
政府权力的行使包括决策、执行、监督等环节。政府的决策是否科学,关系着国计民生。政府必须审慎行使权力,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建设,以提高决策水平。例如,不断完善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增强决策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使决策能够更好的反映民意、集中民智、爱惜民力。
考点四:理解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的意义
权力是把双刃剑,政府权力运用得好,可以指挥得法、令行禁止、造福人民;权力一旦被滥用,超越了法律的界限,就会滋生腐败,贻害无穷。为了防止权力的滥用,需要对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
政府接受监督是坚持依法行政、做好工作的必要保证。政府只有接受监督,才能提高行政水平和工作效率,防止和减少工作失误;才能防止滥用权力,防止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腐败行为,保证清正廉洁;才能更好地合民意、集民智、聚民心,作出正确的决策;才能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造福于人民,从而建立起一个具有和公信力的政府。
有效制约和监督概略的关键,是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这个机制,一靠民主,二靠法制,二者缺一不可。
考点五:了解我国的行政监督体系
我国已依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初步建立起全面的行政监督体系,包括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中国共产党的监督、人民政协的监督、社会与公民的监督、司法机关的监督、行政系统内部的监督等多种监督形式。
考点六:政府的及其体现
政府的:是指政府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过程中形成的得到人民认同的威望和公信力。从根本上讲,一个政府能否具有这种是由国家性质决定的。人民政府的工作得到了最广大人民的衷心拥护和支持,具有历任何政府都不可比拟的。
体现:(1)坚持依法行政、维护宪法和法律尊严,从而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2)廉洁高效、团结合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广大群众中有较高的的信誉。(3)富有威望和影响力,得到人民的自觉认可和拥护,有令必行、有禁必止(4)对社会经济发展、政治文明、文化繁荣有积极的知道和促进作用。
考点七:我国政府的来源和树立
从根本上讲,我国政府的是由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所决定的。人民政府的工作得到了最广大人民的衷心拥护和支持,具有历任何政府都不可比拟的。政府的是通过政府及工作人员决策的科学性、依法行政的态度和能力、履行职责的效果以及政府工作人员的道德形象等树立起来的。
政府树立,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科学决策、依法行政、审慎用权、优化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要自觉接受人民监督、于人民群众保持和谐关系。其次,政府及工作人员要有良好的业绩。最后,政府工作人员要重品行、做表率,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1.世界观和方_
世界观是指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_是指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世界观决定方_,方_体现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_的统一。
2.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_的指导,科学研究应该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_为指导。
3.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②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4.唯物主义:
基本观点: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本原,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派生。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5.唯心主义
基本观点: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物质依赖意识。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
6.什么是辩证法?什么是形而上学?
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7.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阶级属性上的革命性变革:以往哲学都是剥削阶级的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内容上的革命性变革:①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基础上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统一。②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功能上的革命性变革:以往哲学只注重解释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更注重改造世界。
7.关于精髓
实事求是是__的精髓。
解放_、实事求是是__的精髓。
解放_、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_”重要_的精髓。
8.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意识是物质的派生。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_: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相符合。
9.什么是物质?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概念认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世界的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物质世界的根本属性是运动。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10.规律
规律的含义: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的客观性: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规律的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其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是有规律的。
方_: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人们可以认识和把握规律;并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11.什么是意识?
意识的起源------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的生理基础-----是人脑的机能
意识的本质——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无论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的形成离不开社会实践。
12.意识的作用(意识的能动性)
认识世界-----表现为: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即人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中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
调控心理-----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发;萎靡的精神,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13.尊重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
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
尊重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
方_:必须把尊重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片面强调任何一方面都是错误和有害的。
14.实践的含义与特点。
实践是指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15.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16.为什么说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真理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
人们对同一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是,其中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只能有一个真理。真理与谬误的界线不容混淆。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17.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认识的反复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在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认识的无限性: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方_: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18.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的特征,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9.怎样理解联系
联系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联系的普遍性: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切忌主观随意性。
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20.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
整体与部分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部分离不开整体;整体离不开部分;关键的部分可以决定整体的功能。
方_: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方案,实现整体的目标。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21.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要把握系统的整体性、有序性、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22.发展的普遍性
发展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自然界是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发展的;人的认识是发展的。
23.事物的发展前途光明道路曲折
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因为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因为新事物战胜旧事物必然经历一个漫长和曲折的过程。
方_:要对未来充满信心,鼓励、支持、保护新事物,促使其成长壮大。又要准备走曲折的路,勇敢地接受挫折和考验。
24.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返,不断前进。
方_: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反对急于求成和优柔寡断。
25.矛盾分析法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要求我们坚持一分为二的方法。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矛盾的普遍性: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要求我们要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重视试点,借鉴先进,认真推广。
主次矛盾要求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同时,又要统筹兼顾,处理好次要矛盾。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
26.辩证的否定?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事物联系的环节。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方_:必须树立创新意识。要有革命批判的精神。既不能肯定一切,也不能否定一切。
27.创新的意义
推动生产力发展,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变革,推动人类思维方式和文化发展。
28.寻觅社会的真谛(历史唯物主义部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改革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强大动力。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要求我们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29.什么是人的价值?
人的价值有两个方面: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评价一个人的价值,主要看他的贡献。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
30.如何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必须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的价值标准
31.如何创造和实现人生的价值?
根本途径: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客观条件: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主观条件: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