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第一遍读一本好书的时候,我仿佛觉得找到了一个朋友;当我再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仿佛又和老朋友重逢。我们要把读书当作一种乐趣,并自觉把读书和学习结合起来,做到博览、精思、熟读,更好地指导自己的学习,让自己不断成长。让我们一起到学习啦一起学习吧!
一、基础(24分)
1.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10分)
(1)冰霜正惨凄, 。 ,松柏有本性。(刘桢《赠从弟》)
(2)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4)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 。(王安石《登飞来峰》)
(5)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 。(王维《终南别业》)
2.根据拼音写出句子括号处应填入的词语。(4分)
(1)这对眼睛不会放过微不足道的细节,同样也能全面揭示ɡuǎnɡ mào wú yín( )的宇宙。
(2)我们不能总想着要过一种hún hún è è ( )却又舒舒服服的日子。
(3)江南的雪,可是滋润měi yàn( )之至了。
(4)这些闪电的影子,活像一条条火蛇,在大海里wān yán( )游动,一晃就消失了。
3.下列句子加点词,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自然看来,人类上下翻飞的这片巨大空间,不过是咫尺之间而已,就如同鲲鹏看待斥鴳一般,只是蓬蒿之间罢了。(咫尺)
B.号称千年不死的胡杨林啊,在忍受了20余年的干渴后终于变成了干枯的“木乃伊”。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是向谁伸出求救之手!(终于)
C.通过对春雁集会的日常程序的观察,人们注意到,所有的孤雁都有一种共性:它们的飞行和鸣叫很稠密,而且声调忧郁。于是人们就得出结论:这些孤雁是伤心的单身。(稠密)
D.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为……所)
4.下列对句子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中国社科院研究员陆建德眼中,认为在漫长的20世纪,杨绛与钱钟书一起在维护着汉语的尊严。(删去“认为”)
B.中越作为传统友好邻邦,完全有智慧、有能力通过谈判协商解决有关争议,共同造福于两国或两国人民。(将“或”修改为“和”)
C.近日,四川工商学院因为学生逃课,被班级辅导员罚抄3500遍“我错了”,这种教育方法在网上引发热议。(将“我错了”调至“3500遍”之前)
D.调查发现,中国学生有很强的食品安全意识,78.4%的中国学生“不吃过了消费期限的食物”,高于美国、韩国和日本的学生。(在“高于”前加上“安全意识”)
5.请参照画线句的句式与内容,在横线上填写四个适当的句子。
例子:我怀念上古的夸父,(1) ,(2) ,(3) ,(4) ,为着追求光和热,他们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
二、阅读(46分)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第6-18题。
(一)(10分)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6.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
(2)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
(3)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
7.请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2)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8.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文章一开始就揭示了作者少年时“嗜学”与“家贫”的尖锐矛盾。
B.“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写出了作者成年后求师问道的艰难。
C.“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写出了遇到老师发怒时求教的态度。
D.文章善于运用对比的手法,如“同舍生皆被绮绣”与“余则缊袍敝衣”的对比,进一步写出了自己的贫寒与痛苦。
(二)(9分)
岳阳楼记(节选)
范仲淹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9.对下列加点词语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登斯楼也(斯,这)
B.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求,请求)
C. 是进亦忧,退亦忧(是,这样)
D. 微斯人,吾谁与归(微,没有)
10.文中哪一句是主旨句?如何理解这句话?
11.请用三条“/”给下文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
有车夫载重登坡,方极力时,一狼来啮其臀。欲释手,则 货 敝 身 压 忍 痛 推 之 既 上 则 狼 已 龁 片 肉 而 去。(选自《聊斋志异》)
(三)(10分)
藤野先生(节选)
鲁迅
有一天,本级的学生会干事到我寓里来了,要借我的讲义看。我检出来交给他们,却只翻检了一通,并没有带走。但他们一走,邮差就送到一封很厚的信,拆开看时,第一句是:
你改悔吧!
这是《新约》上的句子罢,但经托尔斯泰新近引用过的。其时正值日俄战争,托老先生便写了一封给俄国和日本的皇帝的信,开首便是这一句。日本报纸上很斥责他的不逊,爱国青年也愤然,然而暗地里却早受了他的影响了。其次的话,大略是说上年解剖学试验的题目,是藤野先生在讲义上做了记号,我预先知道的,所以能有这样的成绩。末尾是匿名。
我这才回忆到前几天的一件事。因为要开同级会,干事便在黑板上写广告,末一句是“请全数到会勿漏为要”,而且在“漏”字旁边加了一个圈。我当时虽然觉到圈得可笑,但是毫不介意,这回才悟出那字也在讥刺我了,犹言我得了教员漏泄出来的题目。
我便将这事告知了藤野先生;有几个和我熟识的同学也很不平,一同去诘责干事托辞检查的无礼,并且要求他们将检查的结果,发表出来。终于这流言消灭了,干事却又竭力运动,要收回那一封匿名信去。结末是我便将这托尔斯泰式的信退还了他们。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到第二学年的终结,我便去寻藤野先生,告诉他我将不学医学,并且离开这仙台。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
“我想去学生物学,先生教给我的学问,也还有用的。”其实我并没有决意要学生物学,因为看得他有些凄然,便说了一个慰安他的谎话。
“为医学而教的解剖学之类,怕于生物学也没有什么大帮助。”他叹息说。
将走的前几天,他叫我到他家里去,交给我一张照相,后面写着两个字道:“惜别”,还说希望将我的也送他。但我这时适值没有照相了;他便叮嘱我将来照了寄给他,并且时时通信告诉他此后的状况。
我离开仙台之后,就多年没有照过相,又因为状况也无聊,说起来无非使他失望,便连信也怕敢写了。经过的年月一多,话更无从说起,所以虽然有时想写信,却又难以下笔,这样的一直到现在,竟没有寄过一封信和一张照片。从他那一面看起来,是一去之后,杳无消息了。
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有时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12.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级的学生会干事到我寓里来了,要借我的讲义看。”干事查看讲义,其实是查看藤野先生是否在讲义上做了记号,是否在考前漏泄题目给“我”。
B.“日本报纸上很斥责他的不逊,爱国青年也愤然,然而暗地里却早受了他的影响了。”这里称那些受军国主义影响而思想狭隘的中国留学生为“爱国青年”,实则讽刺。
C. “干事便在黑板上写广告,末一句是‘请全数到会勿漏为要’,而且在‘漏’字旁边加了一个圈。” 在“漏”字旁边加上一个圈,暗中讥讽鲁迅考前得到泄漏的试题才得到高分的。
D.“其实我并没有决意要学生物学,因为看得他有些凄然,便说了一个慰安他的谎话。”鲁迅之所以说谎,是不想看到关心他鼓励他的藤野先生凄然伤心。
13.下面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篇鲁迅回忆自己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期生活的散文。
B.全文线索分明线与暗线,明线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暗线是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
C.文章写了不少与藤野先生无关的事情,看似形散,实则神不散。
D.文章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也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14.“我便去寻藤野先生,告诉他我将不学医学,并且离开这仙台。”文中哪两件事促使鲁迅“弃医从文”?其中原因是什么?
(四)(17分)
吊清明
戴智生
老娘也要去吊清明,子女没想到。记得四年前吧,她说爬不动山,便一直没再上过老头子的坟。
约好下午两点在老屋会合,老大还没来。老三有点燥动,他怎么总这样,是不是酒桌上又下不来?老二到了,细妹也到了,不多不少,每家都来了一个代表。
不知谁说,他是老大,等等吧。大家就坐了下来。虽然同在一个城,他们其实见面也有限,兄弟聊聊天,玩手机,说房价,也挺好。今天天气奇热,地面有点反潮,坐在通堂背的过道,穿堂风吹得舒坦。堂前依然是老样子,家具还是那张八仙桌,几条旧板凳。条案上永远是那架不走针的座钟,一只花瓶;老头子的瓷板像摆正中,一尘不染。
老娘歇不下来,她一遍一遍检查上坟的祭品,“三牲”不能少,米饭不能缺,酒盅筷子必须备齐。她原计划让子女带爱人孩子来吃中午饭,吃了饭再一起去扫墓。都说有事忙!她猜大家是不愿吃她弄的菜。过年全家团圆,孙子就公开叫嚷,奶奶烧的菜越来越难吃。不来就不来,正好有时间帮老头子多弄几道菜,她记得老头子特别喜欢吃她做的红烧猪蹄。
老大总算来了,是打电话进来的,说在巷子口等大家。过完年就没落过家,到了家门口也不进来?老娘一边嘀咕,一边让儿女先出去,锁上门,随后走。外面的太阳真烈。
老大先领大家去杂货店,买花买爆竹,草纸冥币都要。算好钱,除了娘,大家二一添作五,这个份子钱不能垫。墓地说远不远,老大驾车,一会儿就到达山脚下。
冢场人头攒攒,烟雾弥漫。
老头子的坟茔在半山腰,老三和细妹搀扶老娘爬山坡,走两步,歇一歇。老大不耐烦,老娘跟来干啥呢?我们来就行了嘛!他提着祭品,带着老二径直往上行。
老娘气喘吁吁来到坟前,祭品已经摆就位,点了蜡烛,倒了酒,坟头压了一叠草纸。坟前烧的纸钱也准备就绪,一扎一扎的堆满地,冥府又得出个大富豪。
老大点了一炷香,朝着墓碑虔诚地跪下来。他双手合掌,口里念念有词:“老爷子保佑全家身体健康!保佑我们发大财!发了财,我就多给你送纸钱。”说完拜了三拜,香火插在香炉上,又是三作揖。
老二老三细妹依样画符。接下来是烧纸钱。
老娘说:“前后左右的坟头也敬根香吧!”
细妹问:“为啥?”
老娘说:“处好邻居关系,老头子不孤单。”
老二做了。
老娘又说:“找块空地也点根香,烧点纸。”
细妹问:“那又是为啥?”
老娘说:“游魂野鬼可怜,也给他们一点钱。”
老三做了。
老二、老三开始烧纸钱,火势猛烈,细妹也折根树枝去帮忙,个个汗流满面。老大擎起细妹的小阳伞,站在三尺外,悠然地点起一根烟。老娘也退在一旁,目不转睛地盯着坟头。
纸钱化尽,该收场了。老娘说,我也跟老头子唠两句。她走向前,手扶墓碑道:
“老头子啊,我又跟孩子们来看你。你在那边过得好不好?家里冷清我就跟你的照片聊天,你听得到还是没听到,也不托个梦给我。我也不中用了,可能以后再也上不来。”
说着说着,老娘眼角溢出了泪。她用袖口擦了擦,接着说:
“孩子们都不错,还会经常给你送点钱,你该用的用,该花的花,不要省。孩子们对我也不错,给我的钱也用不完。他们个个都很忙,你可要保佑他们顺顺利利……”
“好了好了!”老大打断娘的话,还有最后一件事,放鞭炮。老二细妹牵着老娘离开墓地,没有走几步,爆竹已经炸响。
“噼里啪啦噼里啪啦!”
15.阅读全文,说说题目“吊清明”的含义。
16.联系上下文,分析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1)老娘歇不下来,她一遍一遍检查上坟的祭品,“三牲”不能少,米饭不能缺,酒盅筷子必须备齐。(一遍一遍)
(2)老二、老三开始烧纸钱,火势猛烈,细妹也折根树枝去帮忙,个个汗流满面。老大擎起细妹的小阳伞,站在三尺外,悠然地点起一根烟。(悠然)
17. 举例分析文中“老大”的人物形象。
18. 请分析小说结尾“老二细妹牵着老娘离开墓地,没有走几步,爆竹已经炸响。”一句的含义。
三、写作(50分)
19.按要求作文。(50分)
请以“那是一个好地方”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不限;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校名、人名;③不少于500字。
附加题(10分)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3题。
一天中午,我正走去看我的船,忽然在海边上发现一个人的脚印;那是一个赤脚的脚印,清清楚楚地印在沙滩上。这简直把我吓坏了。我呆呆地站在那里,犹如挨了一个晴天霹雳,又像大白天见到了鬼。我侧耳倾听,又环顾四周,可什么也没有听到,什么也没有见到。我跑上高地,向远处眺望,又在海边来回跑了几趟,可还是毫无结果。脚印就这一个,再也找不到其他脚印。我跑到脚印前,看看还有没有别的脚印,看看它是不是我自己的幻觉。可是,脚印就是脚印,而且就这么一个,不容置疑。脚趾头、脚后跟,是一个完整的脚印。可这脚印是怎么在这儿留下来的呢?我无法知道,也无从猜测。这使我心烦意乱,像一个精神失常的人那样,头脑里尽是胡思乱想,后来就拔腿往自己的防御工事跑去,一路飞奔,脚不沾地。可是,我心里又惶恐至极,一步三回头,看看后面有没有人追上来,连远处的一丛小树,一枝枯树干,都会使我疑神疑鬼,以为是人。一路上,我是惊恐万状,头脑里出现各种各样的幻景,幻觉里又出现各种各样荒诞不经的想法以及无数离奇古怪的妄想,简直一言难尽。我一跑到自己的城堡--以后我就这样称呼了--一下子就钻了进去,好像后面真的有人在追赶似的。至于我是按原来的想法,用梯子爬进去的呢,还是从我打通了的岩洞的门里钻进去的,连自己都记不得了,甚至到了第二天早上也想不起来。因为,我跑进这藏身之所时,心里恐怖极了,就是一只受惊的野兔逃进自己的草窝里,一只狐狸逃进自己的地穴里,也没有像我这样胆颤心惊。
我一夜都没合眼。时间越长,我的疑惧反而越大。这似乎有点反常,也不合乎受惊动物正常的心理状态。原来主要是因为我自己大惊小怪,因而引起一连串的胡思乱想,结果自己吓自己;而且,想的时间越长,越是都往坏处想。有时候,我幻想着,那定是魔鬼在作祟;于是,我的理智便随声附和,支持我的想法。我想,其他人怎么会跑到那儿去呢?把他们送到岛上来的船在哪里呢?别的脚印又在什么地方呢?一个人又怎么可能到那边去呢?但是,再一想,要是说魔鬼在那儿显出人形,仅仅是为了留下一个人的脚印,那又未免毫无意义,因为我未必一定会看到它。我想,魔鬼若为了吓吓我,可以找到许多其它办法,何必留下这个孤零零的脚印呢?
1.选文出自小说《 》,其作者 是英国作家。
2.选文讲述的是“我”第一次发现野人脚印的故事。请结合选文说说“我”的心理状态。
3.小说中“我”是一个“勇敢的实践者”,请联系作品举两个例子。
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
说明:
1.主观题答案只要意思相同或相近即可酌情给分;如果考生的答案与下面参考答案不一致,但符合题目要求且言之成理,也应该判为正确。
2.主观题答案语言表述不准确的酌情扣分。
3.除有特别说明的题目外,答案中出现错别字每3个扣l分(重复不计),但扣分不得超过该小题的分值。
4.附加题给分应从严。
题号 | 分值 | 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 |
1(1) | 2分 | 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 |
1(2) | 2分 | 与君离别意 同是宦游人 |
1(3) | 2分 |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
1(4) | 2分 |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
1(5) | 2分 | 偶然值林叟 谈笑无还期 |
(以上每小题,错、漏、多1字均各扣0.5分,扣完该小题分值为止) | ||
2 | 4分 | ① 广袤无垠 ②浑浑噩噩 ③美艳 ④蜿蜒(每词1分,错1字扣0.5分。) |
3 | 3分 | C(“飞行和鸣叫”与“稠密”搭配不当,可将“稠密”改为“频密”。) |
4 | 3分 | C(主谓搭配不当,可修改为“四川工商学院学生因为逃课……”。) |
5 | 4分 | (举例略。句式0.5分,内容0.5分。) |
6 | 3分 | (1)指代抄书 (2)请教 (3)大概 (1个1分) |
7 | 4分 | (1)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也因此能够看到各种各样的书。(大意,1分;“借给”,1分。) (2)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大意,1分;“不觉得”,1分。) |
8 | 3分 | D(文章善于运用对比的手法,如“同舍生皆被绮绣”与“余则缊袍敝衣”的对比,突出自己的贫寒,反衬自己精神富足,怡然自乐。) |
9 | 3分 | B(求,探求。) |
10 | 3分 | 主旨句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1分)这句话的意思是比天下人忧虑在前,比天下人享乐在后(1分),要超越个人的忧乐,以天下为己任,以利民为宗旨,积极进取(1分)。 |
11 | 3分 | 则货敝身压/忍痛推之/既上/则狼已龁片肉而去。(超过3处给0分,对1处给1分。) |
12 | 3分 | B(“爱国青年”是那些受军国主义影响而思想狭隘的日本青年。) |
13 | 3分 | B(明线是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暗线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 |
14 | 4分 | (1)“匿名信”事件(1分),原因是深切体会到弱国子民的屈辱遭遇(1分); (2)“看电影”事件(1分),原因是深刻认识到国人的麻木,要弃医从文,拯救国民之灵魂(1分)。 |
15 | 4分 | (1)清明节祭祀的习俗;(2)吊唁祖先要怀念祖先德泽;(3)回归孝道;(4)尊重传统习俗。(1点2分,2点满4分。) |
16 | 4分 | (1)一遍一遍,是反复意思(1分),体现了母亲对待清明祭祀的重视与用心(1分)。 (2)悠然,是闲适的样子(1分),写出了老大对待清明吊唁祖先的敷衍、不耐烦(1分)。 |
17 | 4分 | (1)不守时不守约,如迟到。(2)淡漠亲情,如不进家门。(3)不重孝道,如敷衍吊唁。(4)功利心重,如祭祀念词。(1点2分;形象1分,举例1分;满分4分。) |
18 | 5分 | (1)老大打断娘的话,急于放鞭炮,不尊重老人;(2)老大迫不及待放鞭炮走人,刻画了他吊清明祭祖不耐烦、敷衍了事的形象。(3)讽刺当今社会那些不尊重传统、亵渎祖先的“老大”式的人物。(4)也刻画了老二、细妹关爱母亲的形象。(1点2分,满分5分。) |
附加题1 | 2分 | 鲁宾逊漂流记 丹尼尔·笛福(1个1分,共2分。) |
附加题2 | 4分 | (1)惊恐万状(胆颤心惊);(2)胡思乱想(幻想);(3)出现幻境幻觉。(1点2分,满分4分。) |
附加题3 | 4分 | 合理例子,1个2分。如营造住处、驯养山羊、种麦植稻、置办桌椅、烤制面包等等。 |
作文评分标准
一类卷 50-45分 | 1.紧扣题目,立意明确,中心突出,材料具体生动,有真情实感。 2.结构严谨,注意照应,详略得当。3.语言得体、流畅。 |
二类卷 44-40分 | 1.紧扣题目,立意明确,中心突出,材料具体。 2.结构完整,条理清楚。3.语言规范、通顺。 |
三类卷 39-30分 | 1.能扣题目,立意明确,材料能表现中心。2.结构不完整,条理不清楚。3.语言基本通顺,有少数错别字。 |
四类卷 29-15分 | 1.扣题不紧,立意不明确,材料难以表现中心。 2.结构不完整,条理不清楚。 3.语言不通顺,错别字较多,字数不够。 |
五类卷 14-0分 | 1.没有中心,空洞无物,严重离题。2.结构残缺,不成篇章。 3.文理不通,错别字较多,字数严重不足。 |
加分 | 符合如下条件之一,可酌情加1~3分(加至本题满分为止): 1.立意深刻。2.构思独特。3.语言优美。4.书写美观。5.创新突出。 |
扣分 | 1.不足500字者,每少50字扣l分。 2.错别字每3个扣l分(重复的错别字不计),最多扣3分。 3.不能正确使用标点扣l~3分。 4.文面脏乱,字迹潦草、难以辨认者扣1~3分。 5. 出现暴露身份的真实姓名、地名、人名的扣1~3分 |
补充说明 | 1.题目一写成议论文的,按四类、五类标准给分。 2.抄袭杂志、报纸故事材料且占大量篇幅的的,评为四类或五类卷。 3.完全抄袭试卷中阅读材料的。只给2分题目分。前后写了几句的最多得5分。 4.完全离题,连题目也没有按要求写的判0分。标题不完整扣1分。 5.只有一类卷、二类卷加分,加分1-3分。 |
一、八下体系结构和主要内容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科书,共 6 个单元,包括 5 个常规单元和 1 个活动探究单元,同时穿插安排 3 个“综合性学习”,2 个“名著导读”,2 个“口语交际”专题,2 个“课外古诗词诵读”。
二、主要特点
(一)主线:文体学习
阅读:散文、说明文、演讲词、游记、“记”、“说”等。
写作:说明文、读后感、游记、故事等。
(二)亮点:活动·探究单元和口语交际专题
活动·探究单元:改变了单元组织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
口语交际专题:为“说”的教学提供了抓手。
(三)自读要求提高,探究色彩增强
自读课文每单元两篇,其中一篇不设旁批,推荐篇目增加。
题目探究色彩增强,以拓宽视野,深化思考,提升素养。
(四)学习方式重视活动、任务、探究
强调活动式学习、任务式学习、探究式学习等,体现在综合性学习(三个活动)、活动·探究(三个任务)、名著阅读(三个专题探究)、写作(写作实践)、口语交际(口语实践)等方面,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五)学习目标指向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
三、教学理念
(一)以学为主
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少教多学、以学论教
(二)守正出新
不为积习所蔽,不为时尚所惑。
(三)素养立意
四、教学策略
(一)建构基于学生感受和疑问的语文新课堂
(二)放眼大语文,聚焦小语文
(三)把握好四种思路,处理好明线与暗线、起点与终点的关系
四种思路:作者的思路、编者的思路、教的思路、学的思路。
暗线:教师备课和教学预设;明线:学生学习活动和学习方式。
起点:学生;终点:文本。
分单元介绍第一单元
(一)单元目标
1. 感知文章内容,梳理文章思路。
2. 感受我国各具特色的民俗,了解民俗的价值和意义。
3. 体会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及效果,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建议
1.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梳理文章思路
《社戏》可参照思考探究第一题,用四字短语概括本文写的事件。再补充小说前半部分,形成整体印象,加深理解。
《回延安》可参照思考探究第一题,概括每部分内容,找出诗歌的线索:重逢—回忆—赞美—展望。
《安塞腰鼓》的思路,可分为表演前、表演中、表演后。
《灯笼》是以灯笼为话题,以情感为线索,杂而不乱,形散神聚,卒章显志。
2. 品味语言,学会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社戏》可让学生自主选择跳读精彩语句,深入品味,分析其表达效果。本文语言简练精粹,平实而有情味,生动而有画面感,特别是景物描写极具特色,采用写意笔法和比喻、拟人手法。
《回延安》是作者借鉴陕北信天游民歌而写的现代诗,运用了比兴、夸张、拟人等手法,要指导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感受其形式上的特点。
《安塞腰鼓》句式丰富多样,长短句结合,运用排比、反复、比喻等修辞手法,与描写对象和表达内容相切合,风格粗犷豪放,必须通过朗读才能够充分体味其美感。
《灯笼》语言清新典雅、含蓄蕴藉,多用短句、多引古语,书面色彩浓,寄寓着复杂的情感和深沉的历史况味,可让学生自主阅读,细心体会,同时探讨交流,疑义共析。
3. 注重开展基于学生感受和疑问的课堂教学
如:怎样理解《社戏》最后一句话?
《安塞腰鼓》与“安塞腰鼓”的关系?
《灯笼》要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说感受,提问题,个人或小组交流、解决。
(三)设计举例:《回延安》
1. 学习目标
(1)诵读诗歌,梳理内容。
(2)赏析富有地方特色的语言,体会真挚炽热的情感。
2. 教学设想
本节课可用诗歌朗诵会形式(明线),以下设计作为暗线。
3. 教学过程
(1)学习活动一(诵读诗歌 整体感知)
环节1
学生自由朗读后指生展示并评价,最后听视频范读。
环节2
快速浏览,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并填写下表:
[ ]延安→[ ]延安→[ ]延安→[ ]延安→[ ]延安
(2)学习活动二(品特色语言 悟炽热情感)
环节1
这是一首以陕北民歌信天游形式写成的新诗,与七年级学过的《天上的街市》《太阳船》等我们熟悉的诗歌语言风格差异很大。请结合具体诗句说说这首诗在语言上有哪些独特之处。
环节2
小组内部交流,分享自己所得。
环节3
以小组为单位,全班交流展示。师生共同总结归纳本诗语言特色,并明确用信天游的形式歌颂延安,抒发诗人心中对延安母亲的眷恋之情,使这首诗的形式和内容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1)句式上:两句一节,结构短小简洁。
(2)音韵上:小节尾字押韵。有时候几节一韵。
(3)用词上:多用叠词、陕西方言词,非常口语化和生活化。
(4)手法上:多用比、兴,以及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臧克家谈《回延安》:“《回延安》情感浓烈,深切动人;字句美丽、朴素,而又自然。我想这是由于诗人对延安生活太熟悉、太热爱,受到的影响太浓厚了,概括起来容易,不求深而自深,不雕琢而佳句自来碰手。”
(3)学习活动三(拓展阅读 感悟延安精神)
结合积累拓展第五、六题,学生自行组织朗诵会,探究、感悟延安精神。
教师适当指导、点拨,提供、补充相关背景和阅读材料。
教师准备:1)作者生平及时代背景,强调作者与延安关系。2)阅读材料:莫耶《延安颂》祁念曾《延安,我把你追寻》、曹靖华《小米的回忆》、吴伯箫《记一辆纺车》《歌声》等。(吴伯箫的散文,要提醒学生好好看一下,并与后面《灯笼》相比较。)
第二单元
(一)单元目标
1. 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筛选主要信息,读懂文章阐述的事理。
2. 学习分析、推理,初步了解科学探索的方法。
3. 激发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敢于质疑问难、自主思考的品格。
(二)教学建议
本单元的课文是事理说明文,主要谈的是物候、地理 (地质)、生态学和古生物学的问题,几位作者善于将各自然科学学科的相关知识联系起来,综合地阐明现象背后的科学道理,逻辑周密,说明准确,展现了求真、严谨的科学精神。这些文章文字朴素而优美,带有“科学小品”的特点,在传递科学知识的同时,也带给读者美的享受。
1. 抓住 “科学思考方法”这一核心,训练学生思维能力。
理清顺序,筛选信息,理解事理,学习科学思考方法。
2. 抓住“科学小品”这一特点,理解事理说明文特点,分析其语言特点。
3. 广泛涉猎,拓展阅读,激发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养成科学观察和思考的习惯。
推荐阅读篇目:《统筹方法》《死海不死》《草木知时节——漫话物候》《从古诗词中看物候现象》《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落日的幻觉》《树轮密码》《这个世界的音乐》《北极昆虫的绝技》《无刺蜂的奇异世界》《老街,时光的脚印哪儿去了》《和大自然交朋友》《时间》……
(三)设计举例:《大自然的语言》
1. 学习目标
(1)把握文章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品味事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
(2)筛选、概括、整合信息,理清说明顺序,体会说明文的条理性。
(3)培养学生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
2.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人类运用语言进行交流、表情达意。大自然也有语言吗?如果有,自然万物会说些什么呢?会以怎样的方式说“话”呢?请我们跟随竺可桢先生一起来聆听“大自然的语言”吧!
引用不同季节、不同气候的诗词或谚语,让学生猜测分析其中的自然现象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追问:人们是怎么知道的?引出“物候学”一词(但不做解释),过渡到课文。
活动一:初步感知——我为自然代言
(1)阅读四篇文章,找出大自然的语言有哪些,并且以“当_________(自然现象)的时候,那是‘我’要告诉你________(气候变化、注意事项等)”的格式,以第一人称方式来为自然代言。
(2)归纳概括:到底什么是自然的语言?
活动二:整体把握——聆听自然之声
此环节可让学生读后提出问题,教师归纳整理。预设:
(1)我们要如何才能了解自然的语言?
(2)有哪些因素会影响我们了解自然的语言?
(3)我们为什么要了解自然的语言?
活动三:细节探究——品味课文语言
(1)可从课文题目改动入手,引导学生关注本文语言的生动、典雅、准确。原题目《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和现题目比较,引导学生关注科学小品语言生动的特点。
(2)自由挑选文中你认为作者写得生动的语言,朗读、批注,并谈谈它“美”在哪里?
重点在1、2段,采取反复朗读、赏析批注的方法来品味文章语言的生动典雅。
(3)下面句子中括号里的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
1)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2)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度……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4)细读6—10段,分组讨论作者对几个因素顺序安排的巧妙之处。
(5)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1)用简单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说说文章运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
【明确】从现象到本质的认知方法和行文思路,是逻辑顺序。
活动四:拓展思考——物候现象我来说
(1)结合积累拓展五思考:文中所说的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有哪些?你认同这样的说法吗,为什么?查找资料,说说你的看法。
(2)寻找民谚和古诗中的物候,思考其中的科学道理。
第三单元
(一)学习目标
1.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课文,通过反复诵读,把握诗文的丰富内涵,品味作品精美的语言。
2. 随文积累文言常用词语,适当关注一些有规律的语言现象。
3. 了解古人的思想、情趣,感受其智慧。
(二)教学建议
本单元选取的文章都属于古代诗文,或记事,或记游,或状物,或抒情,都从不同角度表现了古人的思想和情趣。阅读这些诗文,可以让我们感受他们的智慧,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古文内容 | 体裁 | 表达侧重 | 载体 | 情趣 |
《桃花源记》 | 记 | 记事 | 桃花源 | 理想之趣 |
《小石潭记》 | 记 | 记游 | 小石潭 | 山水之趣 |
《核舟记》 | 记 | 状物 | 核舟 | 工艺之趣 |
《<诗经>二首》 | 诗歌 | 抒情 | 关雎、蒹葭 | 感情之趣 |
1.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画出疑难词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教师巡视指导。
(3)各小组提出难以解决的问题,全班共同讨论解决。
(4)教师在质疑问难的基础上结合预设调整教学思路。
2. 教师指导学生理解和积累常用词语,熟读成诵。
(1)依据上下文语境理解词语的含义。
(2)利用课后练习,熟练掌握常用词语意义和用法。
(3)教学全过程反复朗读,背诵。
3. 引导学生关注篇章形式上的特点,重视文体特征。
(1)记是描写见闻的一种散文形式。取材范围极广,可以描绘名山大川的秀丽瑰奇,可以记录风土人情。本单元三篇“记”,各有特点。
(2)《诗经》是先民的歌唱,四言古诗、重章叠句、比兴手法。
4. 适当结合作者生平或写作背景把握文本内涵。
(1)《桃花源记》为什么要虚构那样一个社会?
(2)《小石潭记》景色为何如此凄清,为什么?
(三)设计举例:《小石潭记》
1. 教学设想
本设计主要是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理解文本,领会文章抓住景物特征描写以及情景相生的特点。
2. 教学目标
(1)学习文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写法。
(2)领悟作者蕴含在文中的思想感情。
3. 课前预习
要求学生利用工具书和文下注释,解决初读中遇到的疑难,疏通句意。
4. 教学过程
字词理解、朗读背诵穿插在以下各环节中。
(1)寻潭——探求游踪,理清思路
根据自己对美景的欣赏,用简笔画的形式勾画一幅小石潭游览图,看看作者是怎样一步步欣赏小石潭美景的。
要求:1)图中展现文中所写景物。2)以点连线,标出游踪。
(2)赏潭——探究特征,领悟写法
请自选角度谈谈小石潭及周围景物的特征,结合原文陈述理由。
看作者抓住了景物的什么特征,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既可一人任意选取景物的某一特征来谈自己的认识,也可小组合作探究。
(3)悟潭——体悟情感,感受意蕴
柳宗元寄情山水,优美的景色,清脆的天音,自在的鱼儿,的确让他忘记了忧愁,但毕竟是短暂的,空寂的环境、冰凉的石头,让他再一次涌起了失意之感。王国维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请同学们细读课文,感悟字里行间融入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阅读体悟,交流展示。
第四单元
(一)单元目标
1. 学习演讲词,理解演讲者的思想观点,获取有益的启示。
2. 把握演讲词的特点,了解演讲词的写法,学会撰写演讲稿。
3. 掌握演讲的技巧,尝试在公开场合进行演讲,在实践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建议
1. 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落实学生的主体性。比如让学生通过比较、归纳的方法,自己把握演讲词的特点,写作演讲词。
2. 以组织演讲活动为核心环节,整个过程从方案设计到登台表演,都放手交给学生,教师退居幕后指导。
3. 引入多媒体优质学习资源,精选演讲视频、音频资源或推荐有关电视节目,引发学生对演讲活动的兴趣和关注,并融入自己的生活。
(三)设计举例
任务三
1. 赛前准备
(1)老师推荐几个非常优秀的演讲节目,如中央台的《开讲啦》《青年中国说》,安徽台的《超级演说家》等优秀演讲节目。
(2)学生课外搜集演讲视频或音频资料,了解演讲的基本技巧,并用“任务二”中撰写的演讲稿演练。
(3)举办小组选拔赛。选择同一题目撰写演讲稿的同学自由组成小组,先在小组内进行选拔比赛,每组选出一到两名同学参加班级演讲比赛。
(4)推选主持人,撰写串场词,安排演讲顺序。
(5)推选评委,设置必要的奖项,制定评选细则。
2. 现场比赛
(1)选手要注意临场表现和发挥。注意事项参考课文94页。
(2)评委根据评选细则,评出相应奖项,公布获奖名单,也可以给予适当奖励。
(3)获奖同学发表获奖感言,其他同学可在朋友圈或者“微博墙”上留言点评。评委要做精当点评或活动总结。
第五单元
(一)单元目标
1. 熟悉游记的特点,了解游记常用的写法与多样的风格。
2. 感受文章所写的景物的特点,体会作者寄寓在景物中的情感,理解作者对景、 人、事的感悟与思考。
3. 揣摩品味课文的语言,欣赏、积累精妙的语句。
(二)教学建议
1. 在教学中要突出游记的基本要素,让学生把握游记文体的基本特点。游记在内容上至少应该包括三个要素:所至、所见、所感。从结构上来说,所至是骨骼,所见是血肉,所感是灵魂。无骨不立,无肉不丰,无魂不活,三者缺一不可。
2. 以多种方式突破课文阅读的难点,注意作者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做到身临其境,同情共感。
3. 重视品味语言。《壶口瀑布》的语言既宏阔又不失细腻,既有画面感又有动态;《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的语言既亲切自然,又有与景物相称的庄严感;《登勃朗峰》的语言亦庄亦谐,妙趣横生,译笔也颇出色;《一滴水经过丽江》的语言细致优美,富有诗意。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仔细品味,在写作时适当模仿。
4. 比较阅读与拓展阅读。通过比较进一步理解优秀游记的一些共有的特征,如生命感悟与文化内涵等。指导学生广泛阅读中外游记作品,既可以阅读朱自清、巴金、冰心、郁达夫、沈从文、萧乾、孙犁、汪曾祺、梁衡、余秋雨等中国现当代作家的游记,也不妨读一读夏多布里昂、雨果、惠特曼、契诃夫、泰戈尔、夏目漱石、史蒂文生等外国作家的游记,还可以阅读邹韬奋、范长江、钟敬文、葛剑雄等记者、学者的游记,以及探险家的作品等。
(三)设计举例:《壶口瀑布》
1. 联系旧知,导入新课。
明确黄河的个性形象(巨人、母亲河)和文化象征意义(民族精神);概写与选点。
2. 初读课文,明确“所至”。
学生自读,联系写作经验。明确好的游记要做到:写人所未至之景,虽曾至而未见之景,虽曾见但未感之景。
3. 细读“所见”,品味语言。
自读讨论:景物、视角、特点、语言。
4. 理解“所感”,把握内涵。
景、情:相似、相通才能相感、相悟。
5. 拓展阅读,开阔视野
(1)选择描写中华文化象征景物(长江长城、黄山黄河、泰山三峡等)的文章,比较异同,拓展深化。
(2)介绍梁衡游记散文四美:描写美、境界美、哲理美、语言美,加深体会。
第六单元
(一)单元目标
1. 反复诵读,培养文言语感。
2. 注意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和句式,欣赏课文中精彩的语句。
3. 学习古人论事说理的技巧,体会他们的人生感悟,从中得到思想启迪和情感陶冶。
(二)教学建议
1. 熟读背诵。背诵的目的是让学生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培养文言语感,这不是老师的讲解能代替的。建议:一是将熟读成诵作为首要目标和核心目标,其他目标要服从这一目标。为保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可少讲或不讲;二是结合词意、文意理解背诵;三是在读的过程中进行指导点拨,如文章脉络、结构层次,句子节奏、句式特点、语气语调等;四是在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对语言文字的敬畏之心;五是注意采用形式多样的读背方法,激发兴趣,提高效率,如竖排法、断句法、比赛法、关键词提示法、渐隐法、演剧,等等。
2. 言、文并重。一是重视语言因素,如关键词、关键句的理解,但不必串讲串译,也不必死抠语法;二是重视文章、文化、文学等因素,选主要的、关键的进行指导点拨,传授必要的文学文化常识。如庄子与《庄子》,鲲鹏形象,“鱼之乐”的趣味;《礼记》中的名言、成语,儒家大同社会理想;韩愈及其作品风格(不平则鸣);《马说》中的理趣;唐诗两首的现实主义风格及诗人的情怀,新乐府诗歌特点,等等。三是用好用足教材的辅助材料,如预习、注释、阅读提示、思考探究、积累拓展、补白等。这里面蕴含着编者的思考和一线教师的智慧。
3. 适当拓展。包括阅读的拓展和知识的拓展,体现差异化教学和分层教学理念。《〈庄子〉二则》课后第四题,《〈礼记〉二则》课后第五题和补白,《马说》课后第四题,都提供了拓展阅读的材料。
(三)设计举例:《马说》
1.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
(2)理解作者的思想,领会文章的寓意。
2. 预习建议
(1)通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给生字注音。
(2)对照课文注释与工具书,读懂大意,并整理出预习中解决不了的疑难字词。
(3)利用网络或书籍,收集有关韩愈及有关“马”的资料和文学作品。
(4)小组合作,互通有无,并能结合学案完成预习内容。
3. 教学过程
(1)预习课文,收集材料。
(2)自读课文,质疑问难。
(3)归纳梳理,合作探究。
预设问题:作者的观点是什么?没有遇到伯乐的千里马命运怎样?造成千里马悲惨遭遇的原因是什么?
(4)知人论世,探究主题,交流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