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个人评价(通用22篇)
三国时间的江湖,在曹操、刘备、孙权时期,是最高潮的时期,那真是“奇谋与血战并存,能人和牛人缠斗”,在这三位雄主死后,诸葛亮和司马懿又共同把三国的剧情,推向第二个高潮,堪称的龙吟虎啸。
作为对手,诸葛亮对司马懿的评价在现存史料中,就一句,还是侧面点评的。在《三国演义》中,曾有过描写,说:诸葛亮由于粮草供应的短板,寻求跟司马懿速战速决。但司马懿就是乌龟缩头,打死不出来。
诸葛亮便派人给司马懿送去女人衣服等,想激将。这下司马懿手下都炸毛了,嗷嗷叫着要跟诸葛亮决战。司马懿也似乎是异常恼火,安抚众将说:“我早就看诸葛亮不顺眼了,都别急,我立刻给皇上写奏折,求皇上命我却揍服诸葛亮。”
结果皇上来旨:没有朕的命令,司马懿不许找人打架,要做乖孩子。诸葛亮得知这事后,对大惑不解的姜维,说:彼本无战心,所以固请者,以示武于其众耳。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岂千里而请战邪。
意思就是说,司马懿他本来就不想跟我打,但又不想被属下看扁,所以千里迢迢地请示曹叡,曹叡自然明白司马懿的意思,很配合的来了一道圣旨,司马懿就用皇上的这圣旨,忽悠手下,看看看看,不是我司马懿怕了诸葛亮,是皇上不让我打,所谓将在外君明有所不受,司马懿要是能打得过咱,他哪肯玩这一手……
这句,是出自《三国志》,从诸葛亮的这句话来分析,诸葛亮对司马懿,堪称是“懂你”,字里字外对司马懿表示出了“痛恨”,其实就是佩服。
因为司马懿算是抓住诸葛亮的软肋了,一口咬住打死不松嘴了,让诸葛亮无可奈何。
但这里诸葛亮在赞美司马懿,那里司马懿却偷偷摸摸的给魏明帝曹叡写回信,因为曹叡除了给了司马懿救命的圣旨外,还来了封信,很直白的问司马懿:诸葛亮的水平到底怎么样啊?
当年诸葛亮在正史上不知道是否有过借东风和草船借箭的故事,可是他能够辅佐刘备开创蜀国,也算是一个能人,况且自从刘备进入蜀地之后,诸葛亮更时在治理能力方面非常的厉害。蜀国国力也渐渐的强大起来,若是不失荆州,刘备的惨败,真的可能会完成蜀国大业的目标,在北伐的时候,司马懿也通过几次的交涉,司马懿摸透了诸葛亮的性格。
在诸葛亮死后,他给出了第二句评价:“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这句话通俗的意思来讲就是说孔明的行事作风太谨慎小心优柔寡断了,若是诸葛亮听到这句评价应该会很自责心痛吧!
唐·李商隐《筹笔驿》
猿鸟犹疑畏简书,风云常为护储胥。
徒令上将挥神笔,终见降王走传车。
管乐有才原不忝,关张无命欲何如?
他年锦里经祠庙,梁父吟成恨有余。
诸葛亮用过的计谋有很多,比如: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江东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借东风、三气周瑜、取零陵、锦囊妙计、计擒张任、得汉中、平四郡、七擒孟获、六出祁山、收姜维、空城计、射马中獐、增灶减兵、陇西抢收麦、制造连环驽、木牛流马、汉中屯田、上方谷兵困司马懿、锦囊计除魏延……
我很佩服诸葛亮。很多人都说诸葛亮很谨慎。我却认为诸葛亮很大胆。险走江东舌战群儒,这是谨慎吗?草船借箭,独自带着二十几只小船去曹营,没有胆量可以吗?空城计,城中只有二千多人却吓退了司马懿几十万人马,这难道不大胆吗?上方谷兵困司马懿,一般的人能做得到吗?只有诸葛亮才敢。正是因为他在紧急关头大胆使用计谋。最后才取得了成功。关键时刻诸葛亮能大胆的.使用计谋。这也是他平时谨慎的结果。如果他一贯都是大胆的,那么在危急时刻,即使破釜沉舟,别人也不会相信的。
也有很多人说他神机妙算,我不否认,可是有的时候,比如在陇西收麦的时候,诸葛亮制作了好多木牛流马来运粮。他考虑的就不周全。司马懿让他的手下做了那么多的木牛流马,难道他们就发现不到舌头中的机关吗?一旦发现这个机关,诸葛亮的计谋不就白费了吗?
诸葛亮,一个既谨慎又大胆、机智过人、神机妙算的人。
天下奇才
可见司马懿虽面对诸葛亮,一直如缩头乌龟般,但实则却是,采取了最见效的一种对策,司马懿的锐利,着实让人背后发凉的。故而诸葛亮才无奈万分的说出那句:司马懿要是能打得过我,他何必千里迢迢地请圣旨?潜台词是:司马懿太可恨了,虽斗计谋,斗兵法斗不过,但就认准我粮草不济,要活活耗死我。而我却又毫无办法和破解能力!
就这样司马懿跟诸葛亮又对垒了一段时日后,诸葛亮星落五丈原,带走了蜀汉最后的光芒和希望……蜀汉退兵了,司马懿急忙提兵追赶,来到了诸葛亮的驻扎的军营,面对着遗留下来的营寨等,司马懿突然长叹一声:天下奇才也!
也许有人会奇怪,方才司马懿还对诸葛亮不屑一顾呢,如今怎么突然又给了这么高的评价?
所谓英雄相惜。司马懿的这句“天下奇才也”,是对诸葛亮的盖棺定论!虽然诸葛亮有缺点,有毛病,但任何一个人,都无法否定诸葛亮的才能,尤其是司马懿更是体味深刻。
须知这位司马懿堪称是三国时期用兵最彪悍的,比如破孟达时,司马懿是“八日走千余里,渡水破栅,直到城下,上庸全军崩溃,孟达束手就擒”。
虎啸
司马懿给曹叡的信是这样写的: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
许多人看完这个评价后,估计都会认为,司马懿简直太能胡说八道了,纯属忽悠曹叡玩儿。但实则却绝非如此,因为司马懿也堪称懂诸葛亮!站在司马懿破敌的角度来言,他对诸葛亮的评价可谓一针见血。
其一,志大而不见机:是司马懿站在三国大背景下说出的,所以应该翻译为:无视历史潮流。其实关于这一点,在《三国演义》中,水镜先生也曾感叹,诸葛亮虽逢其主,未得其时。
其二,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这是在分析诸葛亮的性格。不然无法解释为何说诸葛亮“好兵而无权”。
对诸葛亮的性格,历史上有个非常精准的评价:诸葛一生唯谨慎!而司马懿的这句,其实就是这个意思,诸葛亮虽腹有奇谋,可惜缺乏刘备、曹操、孙权那样的决断能力,甚至还不如司马懿,就是因为缺乏这种能力,所以别看诸葛亮连年用兵,注定了他劳而无功,不能因时制宜。
其三,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这句是司马懿的自信,即,我已经找到了破解诸葛亮的办法了,别看他提兵十万前来,已被我“画个圈圈诅咒”的无法翻身,迟早被我干掉。
蜀国晚期,人才凋零。公元263年魏国派兵伐蜀,刘阿斗在万般无奈之下,他只有请求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出战。诸葛瞻从来就没有打过仗,但在蜀汉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他还是义无反顾地率军到绵竹抵御邓艾,但终因敌强我弱而惨败,诸葛瞻本人也战死于沙场。
诸葛瞻的儿子诸葛尚不愧是诸葛一门,也是忠烈之士。当他看到父亲阵亡后,也不顾一切地冲进魏军阵中同邓艾拼命,结果也以身殉国。
所以说诸葛亮、诸葛瞻、诸葛尚祖孙三代,都是为国尽忠而死的,这样的英雄子孙,令人敬佩不已!但从另一方面讲,诸葛瞻的军政才能和他父亲的确沒在一个档次上。
关羽败走麦城,被俘,不降,为东吴所害。意气用事的刘备为报兄弟之仇,亲率大军远征东吴,结果被名不见经传的小将陆逊一把火烧了七百里,最终一败涂地。退到白帝城的刘备因此一病不起,临终前,刘备托付诸葛亮:“我儿可辅则辅,若不可辅,君则自立为王”。简单说来就是如果我儿子阿斗是个当皇帝的料,你就尽力辅佐,若不是当皇帝的料,你就废黜了他,自己当皇帝算了。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白帝城托孤”。
众所周知,从东汉末年到三国初期,是一个群雄四起,人人争着称王称帝的时期,刘备之子刘禅就是一个扶不起的阿斗,无德无能,根本无力胜任一国之君,诸葛亮“取而代之”既是蜀汉众望所归,又是履行刘备的遗言,但他为何不肯“取而代之,自立为君”呢?真是书上说的那诸葛亮愚忠、尽忠尽孝吗?其实不然,真正的原因是诸葛亮太过精明,打着自己的精明算盘。
诸葛亮在这件事上的精明表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聪明绝顶的诸葛亮看透了刘备“白帝城托孤”的真正用意。刘备让诸葛亮“取而代之”是假,探视诸葛亮是否“别有用心”是真,是在考验诸葛亮的忠心。世袭禅让,子承父业,数千年的传统了,谁愿意将自己好不容易打来的江山拱手相让一个异性人呢?精明的诸葛亮深知这一点,他也深知刘备对他并不信任,早怀有防备之心。还在刘备入川时就能看出,当时刘备带的是庞统,而把诸葛亮安置在老家,就是为防止诸葛亮因功劳大而居功自傲。即使诸葛亮后来加入刘备军团的初期,诸葛亮也没有很大的权力,地位也在糜竺、孙乾等人之下。诸葛亮深知刘备的用意就是要给自己一个旁敲侧击,要安守本分,尽力辅佐,不要僭越本分,别有用心。刘禅再差也轮不到你取而代之,阿斗即使是块烂泥,你也得想办法扶上墙头。因此诸葛亮听到刘备的托付后,当即下跪,表示自己誓死效忠,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五古•读诸葛武侯传书 唐•李白
汉道昔云季,群雄方战争。
霸图各未立,割据资豪英。
赤伏起颓运,卧龙得孔明。
当其南阳时,陇亩躬自耕。
鱼水三顾合,风云四海生。
武侯立岷蜀,壮志吞咸京。
何人先见许,但有崔州平。
余亦草间人,颇怀拯物情。
晚途值子玉,华发同衰荣。
托意在经济,结交为弟兄。
毋令管与鲍,千载独知名。
司马懿被曹叡派去北伐的时候,为什么不借用自己对诸葛亮的了解,将诸葛亮一举打败呢?那是因为司马懿不能真的打败诸葛亮消灭蜀国,如果到时候真的将蜀国给灭了,那么司马懿就算是完成了人物,曹家的人肯定会慢慢的冷落司马懿,或者会找借口杀了司马懿,有曹操生前的警告,曹家人的信任只是暂时的,要不然曹叡就不会给司马懿兵权后,又将兵权收回来。
蜀相唐•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料事如神、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的诸葛亮不想背负蜀汉灭亡的千古罪行。
话说天下形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大一统是大势所趋,是历史的必然。明眼人都能看的出来,魏蜀吴三国鼎立之势只是暂时的,三国中魏国实力最强,蜀国实力最弱,随着实力的此消彼长,实力最弱的蜀国首当其冲,必然灭亡,必然成为被吞并的对象。刘备东征失败后,本就实力不强的蜀国,元气大伤,国力进一步衰落。加上昔日的“五虎上将”死的死、老的老,新人又未能及时涌现,蜀汉人才断层,显得后继无力,以致于后来到了“蜀国无大将,廖化充先锋”的尴尬境地。反观魏国,随着司马氏父子逐步掌握了曹魏大权,魏国政局趋于稳定,经济也得以恢复和发展,新人辈出,人才济济,东有羊祜,西有钟会邓艾,都是一等一的人才,魏国的实力日益膨胀。料事如神的诸葛亮自然也早有先见之明。早在诸葛亮未出庐时,就在隆中曾给刘备规划,成就三国鼎立的霸业后,若天下有变,便可派一上将直取中原,统一大业即可实现,然而一个简单的“变”字却有无数变数,诸葛亮也只是猜测,有很多不确定性,那时已显出他对统一的信心不足,那么在《后出师表》里的表述就更直接明了了。“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之,孰与伐之”,诸葛亮这话的意思很明显,刘备的王业终究保不住,迟早要葬送,只是时间的问题,只是葬送在谁手中的问题,与其等着人家来灭,还不如自己拼一拼,说白了就是以攻为守,诸葛亮的六出祁山,姜维的九伐中原,无不如此,也无一例外地无功而返。
有感 宋•文天祥
平生心事付悠悠,风雨燕南老楚囚。
故旧相思空万里,妻孥不见满三秋。
绝怜诸葛隆中意,羸得子长天下游。
一死皎然无复恨,忠魂多少暗荒丘。
书愤 宋•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就这样,司马懿通过不消灭诸葛亮这个对手,然后慢慢的熬死了曹家三代皇帝,渐渐的将魏国大权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并且通过诸葛亮还能一直的把握兵权,同时司马懿也遇到了人生中真正的对手。
刘备死后托孤诸葛亮,诸葛亮休养生息后决定北伐中原,为报答刘备知遇之恩,而三分天下必攻曹丕否则自己就危机了。临行前作《出师表》来表明决心。然北伐却没有他想的那么容易。在司马懿手中吃了很多亏,5次北伐,都因为种种原因,最终都失败了。
唐·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五》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四海归一,天下格局成为了南阳士族最大的政治抱负,所以南阳士族始终推举刘姓皇族作为领导人。
其次诸葛亮并非“布衣”,这要从诸葛亮的家世背景说起:
诸葛亮的祖父 —— 诸葛丰,司隶校尉,北京市检察院院长
诸葛亮的父亲 —— 诸葛玄,泰山郡守,豫章太守,临沂、南昌市委书记。
史书记载,诸葛玄“素与刘表有旧”,和当时的荆州省委书记交情深厚。
岳父黄承彦,荆州上层名士,与司马徽、徐庶、庞统关系密切。
大姐出嫁荆州名门蒯棋
二姐嫁给了庞山民,对了这个人是庞统的族兄弟。
东汉实行察举制以来,地方政治完全被世家大族掌握,地方的顶层政治圈子是封闭,封闭意味着圈子绝对不接纳陌生人,只接受“自己人”。
揍公孙渊时,更是势如破竹,一年内攻占襄平,公孙渊战死,司马懿屠城……真跟老虎一样,不动是不动,若动起来凶悍异常。但如此彪悍的司马懿,却被诸葛亮死死按住,只能缩着头跟诸葛亮耗着,而无法展现虎威
臣本布衣
丞相在出师表里自述“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很多人以为诸葛亮是个隐逸的奇才,之后刘备三顾茅庐,因为主明臣贤,才得到了出世的机会。
但事实的情况是,诸葛亮出山并非单纯的“良臣择明主”,而是南阳士族达成集体共识,他们决定选择刘备作为代理人。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首先是南阳。
南阳在东汉的地位等于今天的上海,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经济中心。
想一下有人告诉你,他在上海的小陆家嘴务农,为的是苟全性命于乱世....
南阳优势东汉光武帝刘秀和“云台二十八将”在南阳起义建立东汉,南阳更是革命之乡。
诸葛亮和司马懿两人都曾身为托孤重臣,受命辅佐幼主,权倾朝野,位极人臣。所不同的是诸葛亮被后世誉为忠臣典范,而司马懿则成了背义忘恩的盗世奸雄。诸葛亮是忠臣,司马懿是奸臣,仿佛是毫无疑义的定论。但仔细分析一下当时的有关史料,就会发现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
《魏略》记载,魏明帝曹叡在迎击诸葛亮的北伐时,就曾专门发布檄文,痛斥诸葛亮“外务立孤之名,内贪专擅之实”。《华阳国志》记载,诸葛亮刚死,蜀汉大臣李邈就向刘禅上书《丞相亮卒上疏》,请求朝廷“批判”诸葛亮,认为诸葛亮“身仗强兵,狼顾虎视”,使得蜀汉上下“臣惧其逼,主畏其威”,是类似于西汉吕禄、霍禹那样的专权乱政的奸臣。看来无论是敌对阵营,还是蜀汉内部,都有人注意到诸葛亮大权独揽、架空刘禅的现实。
那刘禅作为诸葛亮的主公,对他又是怎样的评价?《魏略》记载,刘禅曾用这八个字评价过诸葛亮:政由葛氏,祭则寡人。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说朝政大事听凭诸葛亮处置,而祭祀典礼等礼仪性事务则仍由刘禅出面完成。身为一国皇帝却仅仅担负礼仪性的名誉元首,听起来有一种很别扭的感觉。
尽忠尽孝的诸葛亮不想做汉贼,不愿担负篡汉(蜀汉)的骂名。
刘备的驾崩,无疑是诸葛亮上位的最好时机,深受儒家思想教育的他也有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雄心壮志,否则他早就终老在隆中了。拿破仑说过“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在那个群雄四起,众人都抢着当皇帝的时代,不想当皇帝的英雄也不是真英雄。若说诸葛亮没有当皇帝的心思,那绝对是假话,只是精明的诸葛亮有着自己的顾虑。刘备逝于白帝城后,以诸葛亮在蜀汉的威望,自然也能称帝,但诸葛亮称帝必然引发蜀汉的内部权力斗争,必然加速蜀汉的灭亡。虽说在蜀汉的建立中诸葛亮功不可没,但蜀汉江山终究是刘氏父子的,蜀汉中的众多文臣武将孝忠的也是刘氏父子,你诸葛亮当了君王,人家未必心悦诚服,也未必会买账,更不用说尽心尽力了,因此,拥刘(禅)派和拥诸(葛亮)势必会展开一场你死我亡的内部斗争,即便诸葛亮获胜称帝,也终将胜之不武,必将像曹魏篡汉一样背负汉贼的骂名,这对于一直打着讨伐汉贼、兴复汉室口号起家的蜀汉而言,无疑是自打嘴巴,自取其辱。诸葛亮和司马懿,在三国时代号称双雄并峙。两人既有很多相似之处,也有很多不同之处。比如两人才干难分高下,伯仲之间,但发迹时间却相差很大。诸葛亮生于汉灵帝光和四年,司马懿生于光和二年,司马懿比诸葛亮大两岁。但诸葛亮二十七岁时出山辅佐刘备,从此出将入相,风云际会,一举成名天下知。而司马懿则属于大器晚成,他出山时间和诸葛亮差不多,但在曹魏阵营中一直坐了十几年冷板凳,直到曹操死后,司马懿已经四十出头,才得以担任魏国尚书、侍中等要职,跻身曹魏重臣之列。
那么为什么诸葛亮前期的时候,那么出色,那么厉害,为何在碰上司马懿之后总是被他见招拆招呢,那就是人心的问题,其实往往人心这种问题,可能连你自己的亲朋好友都不是真正的了解你,反而了解自己最多的就是你最大的对手,曹操虽然也是个诡计多端的枭雄,可是他从来没有真正的跟诸葛亮接触过,所以对诸葛亮的性格完全不了解。
也是因为曹操生前觉得司马懿的不可用,不值得信任,在前期的时候,也没有重用诸葛亮,幸亏曹丕觉得司马懿是个可用之人,所以在他当了皇帝之后,对他重用,司马懿也开始了风生水起的官场生活,司马懿也深知自己就算是被重用也还是会被曹家人忌惮,所以一直避过锋芒。
虽然失败的原因不能全都归结到诸葛亮的身上,刘禅听信谗言等都对战时又极大的影响。最终孔明在军中长辞。历史已经发生,我们只能去评价,但不能去判断对错。诸葛亮的北伐貌似是个错误的决定,但不能因为这个战役是失败的就认为他这个决定就是错的。许多人认为北伐距离远,士兵劳顿,在应该休养生息的情况下大举出兵实属不应该。
在跟诸葛亮的对战之前,司马懿就表现出了他惊人的权谋之术,愣是把诸葛亮的作战方式,用兵之道给钻研了一番,好知道诸葛亮的行事作风是什么样的,那么在于诸葛亮的斗争中,司马懿看到诸葛亮管理的蜀军之后,也佩服孔明的能力,曾经他还评价孔明这样一句话:真乃天下奇才也!非常客观的这么一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