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总结通用七篇

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总结(精选7篇)

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总结 篇1

XX年,在市委、市府、市教育局的重视和关怀下,全体教职工在学校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始终围绕“抓住机遇,深化改革,苦练内功,加快发展”的总体工作思路,用心学习,用心工作,同心协力,开拓创新,学校事业发展、劳务开发培训等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全年累计劳务开发培训2813人。现将我校XX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总结如下。

一、立足地,确保转移培训质量。

1、重视师资队伍建设。

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大背景下,“质量引领学校发展”已成为必然。正当很多学校为招生问题倍感焦急的时候,一职中却在“寒潮”中迎来了门庭若市的“春天”。深究这种强烈反差的根本原因可以发现,学校发展的真正动力是质量!一职中凭借先进的办学理念和雄厚的师资,办学质量在不断提高的同时,也吸引着全社会的目光并得到社会各界的充分认可。当人们把一职中看成“质量”象征的时候,一职中却在这时更看重的是自己的教师队伍,按照郭树林校长的话来讲,就是把自己的教师看成学校的“宝贝”。“宝贝”来自学习与进取;“宝贝”需要培养与塑造。多年来,一职中特别重视教师的培养,利用今年暑期,学校又开展了一系列的大规模培训活动:

暑假前夕,一职中根据发展要求,按照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拟定了暑期外派102个教师培训,提高干部工作效率和创造能力,围绕XX年提出的“用心工作、用心学习、‘无中生有’、再创佳绩”主题进行了为期2天的封闭式干部学习与培训。培训中,郭树林同志理论联系实际,以生动的讲课形式对“用心工作、用心学习、‘无中生有’、再创佳绩”作了深刻诠释和讲解;李永志同志以《教育管理工作要在“用心”上下功夫》为题、徐斌同志以《怎样当好干部?》为题作了详实讲解。学校三级干部和沙湾职中干部参加了培训,并联系自己的工作都作了发言。这次培训,提高了认识、统一了思想、明确了,为您’搜集.整理.,为一职中的发展“再创佳绩”奠定了基础。

8月20日至8月25日,一职中为提高班主任教育管理的有效性,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是党和国家解决“三农”问题,使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战略决策,为使这项工作落到实处,确保培训质量,学校加大了培训设备设备的投入,我校原有实训操作室26个,设备设施价值近千万元,其中计算机房8个、电子电工实训室6个、餐饮、客房、导游训练室4个、汽修3个、化工实验室2个以及财会模拟室、琴房、练功房等,为保证培训技术!_工人工位足够,学校又新建了汽修车间3个、数控机床训练室1个,焊工、钳工、车工训练室各1个,投入资金150万元。加上校外实习基地,我校培训技术!_工人的操作训练时间大大增加,保证了培训质量。

2、重视软件建设。

一、学校基本情况

我校是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是市劳务开发培训基地、四川省再就业定点培训基地、**市旅游职业教育培训基地,设有市职业技能鉴定站,在校生3516名,8大骨干主体专业,27个子专业,实训室33个,校外实习基地11个。学校利用现有优势资源,不断拓宽培训专业,增加培训工种。为了保证培训工种与企业用人单位需求一致,我们进行了充

分的市场调查和论证,决定在原有培训工种:计算机、电工、家用电器、餐饮、导游等专业的技术!_工种培训的基础上,新开设了汽车修理工、焊工、钳工、车工、化学检测工、广告制作等技术!_工种的培训。xx年转移前人员培训608人。

为拓宽培训面,加大培训力度,学校采用培训上门的形式;采取走出去,与企事业一道,对转移后的人员进行在职技能培训的办法。xx年对转移后在职职工培训1317人,培训单位包括峨眉山神龙大酒店、雄秀宾馆等15个企事业单位,培训内容有酒店管理、创新三标培训、酒店软硬件设计指导、运政员工办公软件计算机培训等进行岗位在职培训,培训人数1317人。

、严把出口关,为地_人才。

严把培训出口关,是保证培训质量的重要举措。我校长期以来把参加鉴定取证作为质量把关的一项重要工作。学校规定,凡是参加学历教育的长期培训者必须参加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取得培训人数增大了,培训的质量当是至关重要的问题。通过,}为您/搜集整理,一年的实践证明,培训质量的好坏是决定就业率高低的重要因素,二者是正相关的。因此,学校极为重视。首先,将培训学员结业的标准定位在国家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获取。规定所有参培的人员,学完规定课程,取得合格成绩外,还必须获取培训相关专业的技能等效级证书才可毕业。另外,学校改革课程结构,根据“从做开始,先会后懂”的教学思想,要求培训专业编写出“浅、简、广、新、用”的教材达40多种,学校还适时调整授课比例,培训各专业的文化课与专业课比例为3:7,其中专业理论与实际操作比例为2:8,重在训练学员的专业技能。在转变教师教学观念的同时,还利用政治学习、培训或专题讲座,向教职工灌输“培训一人就是养活一家人”的思想。在学校教育经费紧张的情况下,还拨出10多万元专款,先后派出部份教师到山东、南京、成都等地学习专业技术!_,如机械专业教师到山东学习数控机床的操作技术!_,汽修专业老师到成都学习汽修检测技术!_等,从而保证培训的教学质量,使今年的培训合格率在95以上,90以上的学员都找到了新的工作。

根据国家相关,即20xx年,我国还将有22亿农村富余劳动力要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因此、劳务开发培训基地的职业学校在劳动力转移培训方面的办学空间与潜力都是很大的,劳务开发培训任重道远,我校将一如既往,不懈努力地为打造劳务品牌,培养农民工尽责尽力

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总结 篇2

一、强化领导意识,明确培训的“支撑点”

劳动力转移培训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实惠工程。为把此项工作做实做好,我们始终把各级领导的关怀、指导放在培训工作的首位,把领导来校检查指导工作作为推动自身工作前进的内动力。学校培训中心领导对培训具体工作多次做出明确要求,要求必须用最好的人力,尽最大的努力,全力以赴搞好培训工作。学校设置的“一室三部”既要分工又要密切协作,在各自抓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对一些交叉共同需要办理的工作,必须统筹安排,形成合力解决。一年来,我们迎接国家、省、市、区领导对我校转移培训工作检查、指导达20多次。20xx年9月2日上午,巴州区人大党组书记、副主任刘青宁、副主任吴群传、区扶贫办主任陈永明到学校就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作专题调研。20xx年11月7日,由区扶贫办组织召开的全区转移培训工作研讨会在我校召开,我校负责人以中心发言人身份就培训工作作了专题发言,市扶贫办黄鹏主任作了总结讲话,对我校培训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20xx年10月30日,巴中市政协副主席何长洋等领导在巴州区副区长张洪祥等人陪同下,对我校劳动力转移培训成果进行了视察验收,市区领导充分肯定了我校劳动力转移培训业绩,高度赞扬了我校一流的教学实训设施,并勉励学校继续努力,当好巴中市劳动力转移培训带头人。各级领导的关怀、指导,使我们的工作做得更加规范有序,培训质量进一步提高。一个领导重视、教师积极工作、学员踊跃参训的良好培训局面在我校全面形成。

二、细化订单培训,落实培训的“关键点”

“订单培训”是我校转移培训的主要形式,有较强的约定性,它既约定了人才的规格,又约定了培训学员输出的工种、地点和时间。此种培训能充分调动“教”、“学”、“用”三方面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培训、安置效率。一年来,我们先后多次派招生安置人员到广州、深圳、江苏等经济发达地区,深入厂矿、企业(公司)实地考察,了解现代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实际情况,通过双方介绍、联系及深层次的会谈,不少企业与我校达成了长期培训安置意向性协议。在XX年年意向订单签约培训的基础上,20xx年我校又与世界500强企业进行了更深入的合作,又有10多个单位与学校签订了培训、安置协议,为开辟培训安置门路找到了更好、更广的空间。

三、提升专业内涵,拓展培训的“增长点”

“适销对路”是市场经济的一条重要法则。这要求所设培训专业以及各专业开设的课程必须做到“三合”,即:合时、合地、合人。也就是说,我们开设的专业、设置的课程应该与现有地方经济发展所需人才要求同步。在这方面,我们通过分离、调整、加载等手段做了大量细致入微的工作。一是将原有机械专业分离为车钳工、焊工两个培训发展方向,将原有电工电子专业分离为水电安装、家电维修、电力拖动三个培训发展方向。二是课程设置与时俱进,力求规范、实用。计算机专业在原有汉字录入、word文字处理、excl电子表格学习内容的基础上增学简单的动画制作和一些网络常识;缝纫专业在原有服装识图、服装剪裁学习内容的基础上,适当增设了现代服装设计等基础课程;家电专业侧重向学员传授常用家电维护、常见故障检修知识。三是整合教学内容,加载公共常识课程。各专业学员在学习本专业技能课程的同时,还必须学习一些公共常识课程。在过去已开就业常识、法律法规、普通话、礼仪常识等公共课程的基础上,本学年又加开了常用应用文写作课程。通过以上办法,我校专业设置更具个性,课程设置更加全面、合理,广大培训学员受益更大,得到的实惠更多。

四、搭建招生网络,把握培训的“切入点”

建立有效的招生网络,是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千万贫困户家庭的桥梁和纽带,是把转移培训的招生信息及时传达到千万贫困户家中的重要手段,是完成培训任务的基础性工作。为做好这一工作,一年来,我们进一步强化“三到位”工作。一是领导到位。学校培训中心主任和分管副校长面对招生问题总是定期组织有关人员召开专门会议,研讨解决办法。同时,成立招生小组,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鼓励工作责任心强且具有招生能力的教师经常深入乡镇、农村宣传招生工作。二是宣传到位。在市区扶贫办、劳务办的主导下,学校首先在市广播电视媒体开辟“培训之窗”栏目,定期及时宣传招生培训信息。其次,在区教育主管部门成教科的支持下,聘请各乡镇成教专干为地方招生宣传联络员,通过召开群众会、发放资料、办墙报等多种途径,使政策宣传覆盖千家万户。再则,学校领导亲自挂帅,常带领招生组成员开上宣传车,深入农村乡镇流动宣传。一年来,招生组成员行程15000多里,奔赴200多个乡镇作政策宣传,发宣传资料56000多份。三是学员组织到位。按政策要求,采取农户自愿申请、村组推荐、乡村公示、乡(镇)审核、扶贫办审定的程序招生组织学员。学员入学培训严格按“一表、一卡、一券、一单、两证、两合同、两台帐”的管理机制运行。由于措施得力、工作到位,招生网络已全面形成。本年度不仅迎来了一些偏远乡镇的许多农民工前来参训,还迎来了不少陕西、苍溪、仪陇等外县籍贫困农民来校学习。

五、加强培训管理,抓牢培训的“着力点”

提高劳动力转移培训效益的关键在于强化劳动技能培训。一年来,我们紧紧围绕培训、管理等关键环节,切实做到“两个规范”、“八个结合”。一是规范培训内容。按照国家职业标准和就业要求,对同工种坚持统一培训内容、统一培训课程、统一结业鉴定,以此规范培训内容,确保培训安置。二是规范培训管理。主要做到“四个统一”。统一建立台帐。根据承担的培训任务,学校规范地建立了农民工培训台帐和就业安置台帐;统一报告制度。学校每月定期向项目主管部门区扶贫办报告培训情况,并将有关信息及时编发在学校主办的《基地信息》上,随时接受监督管理;统一责任追究。学校实行法人负总责、分管领导直接抓、培训安置部门具体承办的管理体制,领导到位,责任到人,谁出问题,谁负责任;统一检查验收。学员培训结束后,学校按培训计划认真组织人员检查验收,对培训内容不合要求、不落实的地方,要重新补课,对不合格学员,适当延长培训时间,以此确保培训质量。

在培训方式上,努力做好“八个结合”。一是立足市场和用工单位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做到订单培训与定向输出相结合;二是中期和短期培训相结合;三是引导性培训与技能培训相结合,确保培训一期,学到一技;四是培训与创建劳务品牌相结合,打造出了具有巴山特色的劳务品牌——巴山汉(妹)子,以品牌拓宽了劳务市场;五是自费培训与政府补助相结合;六是普通教育与转移培训相结合,在初三、高三农村学生中实行分流,进行职业技能培训;七是学校培训与务工地再培训相结合;八是校本培训与送培训下乡相结合,为推进劳务扶贫新村建设创造条件。多种培训方式的运用,大大满足了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农民工学技增能的要求。目前,结业学员紧俏,每天向学校咨询联系的单位络绎不绝。

六、抓好安置服务,站稳培训的“落脚点”

安置就业是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根本目的。在实践中,我们坚持做到“三个依靠”:一是依靠订单促进就业。在农民工培训中,我们始终“围绕市场需求转,按照企业要求办”,大力开展订单培训和委托培训,今年以来,与深圳、广州、江苏、成都等地的10多家企业签订了长期就业安置合同,主渠道解决了培训学员安置就业,按市场需求,年内已向社会培养输送技能型、操作型人才1500多人。二是依靠就业维权服务中心促进就业。学校以驻外机构为窗口,在深圳、江苏、宁波、广州等地建立了安置就业维权服务中心,通过中心对学员安置作辐射宣传,这样,使安置有组织、成建制地进行,在劳动力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今年我校的安置工作呈上升态势,进展十分顺利。三是依靠能人促进就业。充分利用外出时间长、务工技能强、联系渠道广的农民工能人,采取亲连亲、戚连戚,邻帮邻等方式,形成地域输出、家庭输出的良性模式,开辟了有效的、牢固的就业渠道。至今,已有40多位就业能人,协助学校安置培训结业学员300多人。

但在培训的工作中,我们也还存在一些不足,更有一些殷切希望解决的问题。一是学校在招生、培训、就业安置各个环节上还需进一步周密安排,做到环环紧扣,步步落实;二是在培训内容上还需进一步研究完善,以便更适合广大贫困农民工参训学习的需要;三是希望扩大劳动力转移培训规模,增加培训任务,以满足贫困农民日益增长的参训需求;四是加大宣传力度,希望政府出台相应政策,将各乡镇农民参训情况纳入乡级目标考核;五是安排专项工作经费,解决行政管理、业务指导、招生组织、就业安置、维权服务等工作中必须的工作经费;六是由于农民工来校学习是陆陆续续的,因此结业安置时间不能整齐划一,希望主管部门在签发培训券时以实际培训为准,特事特办。七是出台对转移培训工作更优惠的系列政策,整合部门力量,降低结业农民工办证收费标准,形成共同关注农民工的合力。

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总结 篇3

20xx年度,在上级党政和扶贫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学校遵循“省主管、市代管、区主办”的原则,按照“政府主导、面向市场、订单办学、保障就业”的培训要求,以创新培训模式为突破口,继续探索完善“一表、一卡、一券、一单、两证、两合同、两台帐”的全程培训管理机制;继续探索完善以实现区、乡、村、户“四个覆盖”为目标,政府为主导、学校为主体的多方参与的宣传机制;继续探索完善以坚持“三靠”(靠订单、靠中心、靠能人)、落实“三制”(回访制、招回制、提高制)为切入点的高质、稳定的就业保障机制。至20xx年12月,共转移培训贫困农民工1500人,占计划任务的100%,其中学校安置 1485人,自主择业15人,安置就业率达99%。就业学员96%免费安置到世界五百强企业,月工收入在1500元以上,为提高贫困劳动力素质,帮助贫困农民增加收入,加快脱贫致富步伐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一、强化领导意识,明确培训的“支撑点”

劳动力转移培训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实惠工程。为把此项工作做实做好,我们始终把各级领导的关怀、指导放在培训工作的首位,把领导来校检查指导工作作为推动自身工作前进的内动力。学校培训中心领导对培训具体工作多次做出明确要求,要求必须用最好的人力,尽最大的努力,全力以赴搞好培训工作。学校设置的“一室三部”既要分工又要密切协作,在各自抓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对一些交叉共同需要办理的工作,必须统筹安排,形成合力解决。一年来,我们迎接国家、省、市、区领导对我校转移培训工作检查、指导达20多次。20xx年9月2日上午,巴州区人大党组书记、副主任刘青宁、副主任吴群传、区扶贫办主任陈永明到学校就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作专题调研。20xx年11月7日,由区扶贫办组织召开的全区转移培训工作研讨会在我校召开,我校负责人以中心发言人身份就培训工作作了专题发言,市扶贫办黄鹏主任作了总结讲话,对我校培训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20xx年10月30日,巴中市政协副主席何长洋等领导在巴州区副区长张洪祥等人陪同下,对我校劳动力转移培训成果进行了视察验收,市区领导充分肯定了我校劳动力转移培训业绩,高度赞扬了我校一流的教学实训设施,并勉励学校继续努力,当好巴中市劳动力转移培训带头人。各级领导的关怀、指导,使我们的工作做得更加规范有序,培训质量进一步提高。一个领导重视、教师积极工作、学员踊跃参训的良好培训局面在我校全面形成。

二、细化订单培训,落实培训的“关键点”

“订单培训”是我校转移培训的主要形式,有较强的约定性,它既约定了人才的规格,又约定了培训学员输出的工种、地点和时间。此种培训能充分调动“教”、“学”、“用”三方面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培训、安置效率。一年来,我们先后多次派招生安置人员到广州、深圳、江苏等经济发达地区,深入厂矿、企业(公司)实地考察,了解现代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实际情况,通过双方介绍、联系及深层次的会谈,不少企业与我校达成了长期培训安置意向性协议。在XX年年意向订单签约培训的基础上,20xx年我校又与世界500强企业进行了更深入的合作,又有10多个单位与学校签订了培训、安置协议,为开辟培训安置门路找到了更好、更广的空间。

三、提升专业内涵,拓展培训的“增长点”

“适销对路”是市场经济的一条重要法则。这要求所设培训专业以及各专业开设的课程必须做到“三合”,即:合时、合地、合人。也就是说,我们开设的专业、设置的课程应该与现有地方经济发展所需人才要求同步。在这方面,我们通过分离、调整、加载等手段做了大量细致入微的工作。一是将原有机械专业分离为车钳工、焊工两个培训发展方向,将原有电工电子专业分离为水电安装、家电维修、电力拖动三个培训发展方向。二是课程设置与时俱进,力求规范、实用。计算机专业在原有汉字录入、word文字处理、excl电子表格学习内容的基础上增学简单的动画制作和一些网络常识;缝纫专业在原有服装识图、服装剪裁学习内容的基础上,适当增设了现代服装设计等基础课程;家电专业侧重向学员传授常用家电维护、常见故障检修知识。三是整合教学内容,加载公共常识课程。各专业学员在学习本专业技能课程的同时,还必须学习一些公共常识课程。在过去已开就业常识、法律法规、普通话、礼仪常识等公共课程的基础上,本学年又加开了常用应用文写作课程。通过以上办法,我校专业设置更具个性,课程设置更加全面、合理,广大培训学员受益更大,得到的实惠更多。

四、搭建招生网络,把握培训的“切入点”

建立有效的招生网络,是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千万贫困户家庭的桥梁和纽带,是把转移培训的招生信息及时传达到千万贫困户家中的重要手段,是完成培训任务的基础性工作。为做好这一工作,一年来,我们进一步强化“三到位”工作。一是领导到位。学校培训中心主任和分管副校长面对招生问题总是定期组织有关人员召开专门会议,研讨解决办法。同时,成立招生小组,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鼓励工作责任心强且具有招生能力的教师经常深入乡镇、农村宣传招生工作。二是宣传到位。在市区扶贫办、劳务办的主导下,学校首先在市广播电视媒体开辟“培训之窗”栏目,定期及时宣传招生培训信息。其次,在区教育主管部门成教科的支持下,聘请各乡镇成教专干为地方招生宣传联络员,通过召开群众会、发放资料、办墙报等多种途径,使政策宣传覆盖千家万户。再则,学校领导亲自挂帅,常带领招生组成员开上宣传车,深入农村乡镇流动宣传。一年来,招生组成员行程15000多里,奔赴200多个乡镇作政策宣传,发宣传资料56000多份。三是学员组织到位。按政策要求,采取农户自愿申请、村组推荐、乡村公示、乡(镇)审核、扶贫办审定的程序招生组织学员。学员入学培训严格按“一表、一卡、一券、一单、两证、两合同、两台帐”的管理机制运行。由于措施得力、工作到位,招生网络已全面形成。本年度不仅迎来了一些偏远乡镇的许多农民工前来参训,还迎来了不少陕西、苍溪、仪陇等外县籍贫困农民来校学习。

五、加强培训管理,抓牢培训的“着力点”

提高劳动力转移培训效益的关键在于强化劳动技能培训。一年来,我们紧紧围绕培训、管理等关键环节,切实做到“两个规范”、“八个结合”。一是规范培训内容。按照国家职业标准和就业要求,对同工种坚持统一培训内容、统一培训课程、统一结业鉴定,以此规范培训内容,确保培训安置。二是规范培训管理。主要做到“四个统一”。统一建立台帐。根据承担的培训任务,学校规范地建立了农民工培训台帐和就业安置台帐;统一报告制度。学校每月定期向项目主管部门区扶贫办报告培训情况,并将有关信息及时编发在学校主办的《基地信息》上,随时接受监督管理;统一责任追究。学校实行法人负总责、分管领导直接抓、培训安置部门具体承办的管理体制,领导到位,责任到人,谁出问题,谁负责任;统一检查验收。学员培训结束后,学校按培训计划认真组织人员检查验收,对培训内容不合要求、不落实的地方,要重新补课,对不合格学员,适当延长培训时间,以此确保培训质量。

在培训方式上,努力做好“八个结合”。一是立足市场和用工单位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做到订单培训与定向输出相结合;二是中期和短期培训相结合;三是引导性培训与技能培训相结合,确保培训一期,学到一技;四是培训与创建劳务品牌相结合,打造出了具有巴山特色的劳务品牌——巴山汉(妹)子,以品牌拓宽了劳务市场;五是自费培训与政府补助相结合;六是普通教育与转移培训相结合,在初三、高三农村学生中实行分流,进行职业技能培训;七是学校培训与务工地再培训相结合;八是校本培训与送培训下乡相结合,为推进劳务扶贫新村建设创造条件。多种培训方式的运用,大大满足了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农民工学技增能的要求。目前,结业学员紧俏,每天向学校咨询联系的单位络绎不绝。

六、抓好安置服务,站稳培训的“落脚点”

安置就业是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根本目的。在实践中,我们坚持做到“三个依靠”:一是依靠订单促进就业。在农民工培训中,我们始终“围绕市场需求转,按照企业要求办”,大力开展订单培训和委托培训,今年以来,与深圳、广州、江苏、成都等地的10多家企业签订了长期就业安置合同,主渠道解决了培训学员安置就业,按市场需求,年内已向社会培养输送技能型、操作型人才1500多人。二是依靠就业维权服务中心促进就业。学校以驻外机构为窗口,在深圳、江苏、宁波、广州等地建立了安置就业维权服务中心,通过中心对学员安置作辐射宣传,这样,使安置有组织、成建制地进行,在劳动力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今年我校的安置工作呈上升态势,进展十分顺利。三是依靠能人促进就业。充分利用外出时间长、务工技能强、联系渠道广的农民工能人,采取亲连亲、戚连戚,邻帮邻等方式,形成地域输出、家庭输出的良性模式,开辟了有效的、牢固的就业渠道。至今,已有40多位就业能人,协助学校安置培训结业学员300多人。

但在培训的工作中,我们也还存在一些不足,更有一些殷切希望解决的问题。一是学校在招生、培训、就业安置各个环节上还需进一步周密安排,做到环环紧扣,步步落实;二是在培训内容上还需进一步研究完善,以便更适合广大贫困农民工参训学习的需要;三是希望扩大劳动力转移培训规模,增加培训任务,以满足贫困农民日益增长的参训需求;四是加大宣传力度,希望政府出台相应政策,将各乡镇农民参训情况纳入乡级目标考核;五是安排专项工作经费,解决行政管理、业务指导、招生组织、就业安置、维权服务等工作中必须的工作经费;六是由于农民工来校学习是陆陆续续的,因此结业安置时间不能整齐划一,希望主管部门在签发培训券时以实际培训为准,特事特办。七是出台对转移培训工作更优惠的系列政策,整合部门力量,降低结业农民工办证收费标准,形成共同关注农民工的合力。

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总结 篇4

地处,总人口78万,其中农业人口66万,是人多地少的新一轮国家扶贫帮困县之一。全县劳动力总量达35万,年外出务工达17.4万人,其中农民工13.4万人,主要分布在广东、浙江、福建等城市从事手工制造或苦力打工等低技能工作,初中以下文化程度达70%。因文化少、技能低,相当一部分农民就业无门,有的既便找到了工作,工资等其他合法权益也得不到保障。为此,为了提高我县农民工的劳动技能,实施好阳光工程,县阳光工程办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市阳光工程办的支持及其它相关部门的配合下,自今年6月份实施阳光工程以来,至目前已培训农民工2560人,其中有2530名农民已找到了较为轻松工作。现将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主要措施

1、加强领导,健全组织机构。

6月16日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项目管理培训会结束后,6月18日县农业局召集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财政局、教育局、科技局、城乡建设局的有关领导,由主管农业的副县长主持召开会议,专题研究我县阳光工程项目的实施工作。之后成立了由主管农业的副县长为组长,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财政局、教育局、科技局、城乡建设局的有关领导为成员的xx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协调小组,下设阳光工程办公室,挂靠县农业局局科教站,办公室主任由县农业局局党委书记、主管科教工作的兼任,安排了县农业局2名干部具体负责阳光工程办的日常工作,并向乡镇和县直机关印发了《关于成立xx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协调小组的通知》(修府办字[20xx]40号)的文件。

2、整合资源,认定培训基地。为确保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顺利开展,充分发挥现有教育培训资源的作用,我县按照省阳光工程办“实施方案”对招标基地的招标时间、条件、程序、材料要求,6月19日拟定了《xx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培训基地招标公告》,经过6月20—23日4天的招标,经专家评审,并向社会公示结果后,有县职业中学、劳动就业培训中心、银宇学校等8个培训机构被认定为阳光工程项目培训基地,有电子电工、家政服务、电动缝纫、计算机、汽车驾驶和保安等10个技能培训专业。

3、加强监管,完善服务体系。为促进阳光工程项目健康、有序地开展,县农业局等相关部门积极加强监管工作。遵照省阳光工程办的有关文件要求,七月二十日前制订了《20xx—20xx年xx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规划》和《xx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方案》两个文件;6月28日与各培训基地签订了培训责任状;帮助培训基地统一订制了“xx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培训基地”的牌子;积极参加培训基地每期培训班的开班仪式典礼,经常督促培训基地建好阳光工程转移培训档案;及时向省农业厅阳光工程办上报培训的经验及典型等信息情况,向市农业局阳光办每月一次汇报培训进度,每季度一次汇报项目的实施情况;12月初向各培训基地转发了农业部等六个部门“关于印发《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项目检查验收办法》(试行)的通知”的文件,并结合我县实际又以xx县阳光工程办的名义向各基地印发了《关于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项目进行年度验收的通知》的文件,于12月10-28日对各个培训基地培训建档等有关情况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检查验收,并对各培训基地的资金补助情况向社会进行了公示。

4、多措并举,切实抓好培训

(1)加大宣传,多渠道组织生源。为了让农民朋友认识阳光工程,了解阳光工程,在利用电视、报纸、网络、招生广告等多种媒体宣传阳光工程的同时,在全县每个乡镇都设立了常年招生联络处,并充分利用多方面的力量为培训基地的组织生源,如职业中专首期沼气技工培训班,是移民扶贫办和阳光工程办共同赞助的,银宇学校首期电脑培训班,把以前接受过“春蕾计划”补助的困难女初中毕业生招为学员,现又享受阳光工程的补助,另外,为了方便目前已经在外打工的农民就近接受培训,职业中专还在广东等农民工较密集的地方开办了电子电工和电动缝纫流动培训班。

(2)千方百计,切实抓好转移。开展农民工培训,最终目的是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后实现转移,为此,培训基地开展培训多数是“有的放矢”的。一是开展“订单”培训,如职业中专、劳动就业培训中心和保安武术学院的培训,都是以用工单位的“订单”开展培训的,让农民学有目的,学得放心,现绝大多数学员均送往深圳、温州、福建等地就业。渣津村民熊村通过在黄龙武术学院一个月短期培训,现在在深圳车视杰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做保安,且一个半月后被提拔为保安队长;二是开展“招商引资”培训,如县农业综合培训服务中心,利用阳光工程的补助,为义宁镇招商引资引进的永兴制衣厂老板培训400余名电动缝纫农民工,不仅为老板解决了招工难的问题,还为这些农民工实现了就地转移。

二、存在问题

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是促进农民增收一条有效的重要的途径,确实是一件很“阳光”的事。但是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却面临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组织力度不够,宣传渠道不多,加上农民工大多数在外打工,培训机构招收短期培训学员不乐观;二是未出台有力措施落实实施“阳光工程”项目工作经费,阳光工程办工作较难开展;三是项目补贴经费太少,难以帮助希望参加高技能培训的农民接受培训。

三、建议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是一项促进农民增收的新课题,同时也是一项迫在眉睫的基础性工作,为此,建议出台相应的政策或措施,落实县阳光工程办一定的工作经费,以便更好地加强项目实施的协调和监管工作,同时建议省阳光工程办尽早安排落实20xx年度培训补助经费,以便培训基地的培训工作得到更有力的开展。

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总结 篇5

一、基本情况

到目前为止,全县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6418人,其中市外转移2873人。累计培训1702人,培训结业1702人,结业率100%,转移就业1573人,转移就业率92.4%。举办培训班21期,培训专业主要有:汽车驾驶员、计算机操作员、缝纫工、焊工、锻压工等专业。

二、主要工作

1、安排部署了20xx年各街镇乡和培训机构的工作任务。下达了各街镇乡和培训机构的培训、转移目标任务。

2、研究、制定了《20xx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方案》和《20xx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财政资金补助办法》。

3、参与了各培训学校的培训过程的监督管理。各培训机构开班培训时,县劳务办、阳光办均派员到场参与,并宣传劳动力转移培训政策等。

4、完成了上级部门和县委县府交办的各项任务。完善了相关档案资料建设,上报了劳务信息材料和数据。

5、正着手今年赴新疆采棉工的组织筹划工作。

6、接受了中央农业部、组织部、人事部组成的联合调研组对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农村人才调查。

7、接受了市劳务办的检查、接待了市劳务办、市政府、市发改委、市计生委等市级部门对农村劳动力的专题调研。

8、正在协调市级招标培训指标。

三、工作措施

1、整合资源、基地再认定

建立健全培训机构。以优惠的政策鼓励和引导各培训机构实现资源重组、优化,实行多层次、全方位的培训。县劳务办、阳光办按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认定办法》的要求,由培训机构报名申请,本着公开、公正、公平的认定原则,采取招投标及申报审核认定的方式对县内培训机构进行了再认定,对未开展工作、不符合条件的予以了取缔,有效整合了全县教育资源。

2.创新培训、拓宽就业渠道

为使县内各定点培训机构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抓好“订单式”的培训,使务工人员“输得出、留得住、挣得钱”,积极整合县内外培训市场,把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和劳动力输出工作结合起来。按照“先培训、后就业”的原则,采取长短结合、分散与集中结合、随招随训相结合等培训方式,对外出务工人员进行岗前教育,重点从政策法规、职业道德、社会知识等方面进行培训;按照“以需定供,定向就业”的路子,开展汽车驾驶、计算机、缝纫、家电维修等方面的技能培训项目,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的综合素质,向企业输出合格技术人才。

3、严格监管、规范操作程序

一是全程监管。为保证培训转移学员的真实性,县劳务办严格按照《大足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实施办法》执行,制定了培训转移全过程服务监管程序。二是严格资金管理。县劳务办严格按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财政补助资金管理办法(试行)》的要求,采取免费培训、降低收费标准和收费培训三种形式,采用直补学员和直补培训机构紧密结合的方式。各培训机构也严格按照专项资金管理要求,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建立专帐专户,实行专款专用。培训补助资金的使用去向县劳务办、财政局经常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的抽查,确保培训补助资金到人头,农民受益得实惠,奖励资金到学校。三是规范档案管理。县劳务办专门将档案资料建设要求及所需资料明细纳入《大足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项目实施办法》之中,形成一种格式化的档案资料。同时建立了培训转移学员资源信息库档案。

四、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1、针对今年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出台的相关政策,我县还未研究具体的工作措施。培训、补助方式怎么操作还未敲定,采棉工补助

2、各部门之间的协调不够。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是一个社会问题,不是农业局一个单位的事情。有许多政策、制度的落实还需要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配合,特别是维权方面、资源库建设、资金方面还需要有关单位高度重视。

3、建议政府组建统一的劳务大厅,免费为全县农民及下岗失业人员提供就业信息渠道,为外出务工人员搭建就业平台。以利有序输出和规范管理。

五、下步打算

1、继续严格实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公示制度,增加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的透明度和可操作性。

2、严格实行各定点培训机构开班前必须报县劳务办,县劳务办工作人员上好开学典礼的第一堂课,并定期与不定期的参与抽查,实行全程监督,确保培训转移的真实性。

3、加强财政公共资金的监管力度,确保财政资金用到培训学员身上,切实为广大农民解轻负担。

4、进一步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力度,确保完成上级部门下达的目标任务。

5、积极组织落实赴新疆新拾花民工,完成上级交办任务。

6、尽快完善xx年培训方式和补助办法。

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总结 篇6

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发展,农村剩余青年劳动力不断增加,但其素质提高缓慢,造成农村剩余青年劳动力恶性膨胀。近年来,三都县各级各部门积极想办法,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采取分乡镇教育、培训,领办项目,劳务输出,提供服务等措施,使全县农村剩余青年劳动力在一定程度得到了转移。20xx年,根据国务院六部委文件精神,在省、州阳光办的关心指导下,我县积极组织培训转移了500名技工,完成今年的任务。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是一项便民、富民的大事,是实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民就业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举措。

一、我县农村青年劳动力总体状况

1、我县农村青年的规模与结构。根据全面统计,20xx年我县14—35岁农村青年6.6万余人。其中男性占53.5%,女性46.5%。其中17—40岁外出务工青年占40%左右,

2、我县农村青年转移状况与特征。从总体上看,我县农村青年转移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特征之一:农村青年转移数量增加。近几年,我县农村青年外出数量呈现上升趋势,部分外出青年返回到本地,仍然从事二三产业,农村青年向非农业转移,已成为我县农村的一道“风景线。

特征之二:农村青年转移以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为主。在农村青年的转移中,具备初中文化的青年农民唱主角,是主力军,占到8o%以上。这些人头脑灵,接受新事物快,到外面闯荡见世面、学技术的欲望高,去外地谋求职业的机会大。 特征之三:工业、建筑业、制造业、商业、饮食业和服务业仍是农村青年转移的主要行业。在20xx年,农村青年转移的行业集中在劳动密集型行业、生产建设第一线和低层次的商业饮食服务业,主要流向为深圳、东莞、广州、上海、福州、北海等发达地区,占到70%以上。

特征之四:我县青年转移具有明显的兼业性。这些外出务工的农村青年绝大多数还保留着对土地的承包权,每年除在外务工外,农忙季节都要回家从事农业生产。

3、农村青年转移的积极作用。农村青年向非农产业的大转移,对缓解农村就业压力,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县域经济,促进农村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的重要作用。

第一,农村青年以其工资要求低、就业期望值不高、勤劳能干、能吃苦等特点,增强了在城市就业的竞争性,这对促使我县劳动者就业观念的转变,推动劳动就业制度的市场化改革具有积极的作用。

第二,农村青年在城市从事的大多是脏、苦、累和城市人不愿干的工作,而提供的是城市居民生活中迫切需要的家政、医护、环卫、建筑等特殊服务,对方便城市人民生活,适应社会化服务需要等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三,农村青年向城镇的转移,是城乡之间劳动要素相互吸弓l和互动过程,更多地表现为追求在城市扩大视野、增长见识、掌握技术等人力资源积累,通过城市经济的“扩散效益”,为农村的城市化、工业化发展注入更多资金、技术、信息,对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四,农村青年向非农业转移,是解决农村剩余青年就业以及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据调查,外出农村青年的年平均纯收入为3000元左右,比全县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大约高出1500元左右。同时,外出青年返回农村,又将城市的生活方式、观念及有关信息带回农村,对于缩小城乡生活差距,改变传统生活方式,提高消费水平与生活质量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客观上为开发农村消费市场做了观念和物质的准备。

二、主要措施

(一)加强领导,健全工作机构。为抓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我县把此项工作作为一件大事来抓,成立了以县农业局副局长为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了阳光工程办公室,配置了相应的工作人员专抓此项工作,制定了培训计划和方案,对培训专业、人数、时间、方法提出了具体要求,做到了年有规划,月有安排,有底数的步步推进。

(二)、狠抓培训基地建设,提高培训质量。为将我县阳光工程项目实施好,工程领导小组认真对县内的教育培训机构进行审核,通过对师资力量、教育教学设施、培训经验的对比,认定三都县劳动就业办和三都县民族职业教育中心为我县培训基地,这两个培训基地有一定的培训经验、培训硬件设施和师资力量,能提高培训人员素质,保证受训农民的转移就业。得到认定后,这两个基地及时地安排人员,成立了项目实施小组,购置了相应的教学设备,确保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认真调研,有的放矢搞好培训 近年来,我县每年都要采取问卷调查、走访、座谈等方式,对农村青年思想状况进行调查。从近年来的调查结果来看:广大农村青年致富成才的愿望更为强烈,60%以上农村青年认为增收无门路,其原因,67%的农村青年认为缺乏技术,37%的农村青年认为缺乏资金,他们普遍认为外出是解决技术和资金问题的有效途径,所以60%以上青年希望外出务工。

(四)实行订单培训,提高就业率。我县采取整合社会资源,借机发展的方式探索出了一条培训与就业结合的培训形式。与企业的培训基地联合,由企业出就业岗位,出培训设施设备,出技术力量,就业办负责招生、教学和管理,共同建立集吃、住、教学于一体,同时容纳几十人的培训基地,如由深圳市爱德康珠宝首饰公司、东莞市石排镇金飞达电子厂、深圳运发集团等企业提供就业岗位,创办了技工技术培训班,取得了多名大龄农民工集体就业的好成绩。这种培训方式是我县与外地一些规模较大、实力较强的公司、企业合作的硕果,我们借助这些公司的技能设备和师资力量举办培训班,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由我县培训基地教师和企业培训教师共同承担教学任务。现深圳市爱德康珠宝首饰公司已招收农村劳动力学员96名,东莞市石排镇金飞达电子厂已招收440名。

(五)加强培训管理,搞好跟踪服务。搞好农民工转移就业跟踪服务是转移农村青年剩余青年的重要环节,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结合实际不断充实完善,每个月都进行就业培训跟踪服务。首先是搞好信息服务,一是与企业建立了信息联系制度,经常性地了解输送的农民工的工作、生活情况,二是加强与乡镇就业指导站联系,引导广大青年合理流动,与法律服务站共同维护外出务工青年合法权益,提供法律帮助等。其次,是协调党政及有关部门为农村青年外出务工或在家领办项目提供政策、资金、物资帮助。再次,营造氛围,对外出务工青年典型、青年星火带头人、返乡创业的青年典型进行大力表彰和在报刊、电视台等媒体上对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政策措施、办法等进行大力宣传,从而营造一个为转移农村剩余青年劳动力服务的好环境,解决好他们的后顾之忧。

(六)运用多种方式,拓展就业渠道 实现转移才能真正达到培训的目的,我们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中始终贯彻这一思想,以县场需求为导向,以转移就业为目标,实行培训与就业挂钩的方法,确保培训质量,拓展就业渠道,使培训工作实打实,不走过场。为了能妥善解决参加培训人员的就业问题,我们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首先,多次深入21个乡镇的劳务站进行调查研究,联系用工单位;其次,运用电视、广播、粘贴广告等多种传媒方式刊登信息。第三,建立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基地,把县乡村三级劳务联络捆绑在一起,实行资源共享,打造就业平台;第四,建立培训就业中心,专人负责就业工作。针对我县属劳动力输出地区的情况,就地为培训的劳动力找婆家,一个人一个人的落实,已为部分人就地找到致富的岗位,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七)健全报帐机制,实行专款专用 我县的“阳光工程”项目款由县财政局、农业局阳光工程办共同管理,培训基地将招收的农民工进行培训,对合格的农民工,由培训基地及工程办的人员共同送达厂家,经过企业一个月的岗前培训,上岗就业,由接收企业提供签字盖章认可接收人员名单,县财政局、农业局阳光工程办根据就业人员数量按比例将补助款拨付给培训基地。这样就有效地督促了培训基地提高培训质量,提高所招收的农民工的就业率。

三、取得的成效

(一)培训与转移情况

今年我县共培训8期、6oo人,完成了今年转移培训任务,就业办共转移培训536人,职教中心共转移培训64人,主要转移到深圳市、东莞市等,培训专业有电工电子、机械制造、驾驶员、乘务员等。其中深圳市爱得康珠宝首饰公司接收96人,东莞市石排镇金飞达电子厂接收440人,深圳市运输发展集团公司接收64人。

(二)农民工就业情况

今年转移的60o名农民工,主要从事首饰加工、电子设备制造和客运驾乘等行业,劳动强度相对较轻,而薪酬却相对高一些,据第一批赴爱得康珠宝首饰公司就业的农民工反馈的信息,他们的月工资在800—1000元左右,由于受过一定的培训,有的农民工已升为领班、组长,就业环境相对稳定。

(三)效益

1、经济效益

由于采取了系统的培训,所输送的农民工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工作能力有了显著提高,今年输送的600名农民工全部得到就业,月工资比自行进厂就业的工人高15o元左右,月纯收入若按最低400元计算,600名工人每年收入将达290万元左右。这可进一步改善农民工及家庭的生产生活条件,对促进家乡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社会效益

由于培训转移的农民工就业有保障,且收入相对较高,对其他的农民工震动极大,第二批输送进厂就业后,来报名参与培训的农民显著增加,由于培训经费和名额有限,我县筛选了一些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的人员组织培训,剩余的则输送进其他一些厂家就业。通过有效转移,增加了农民工的收入,扩大了民工的视野、增长了见识、掌握技术等人力资源积累,通过城市经济的“扩散效益,为农村的城市化、工业化发展注入更多资金、技术、信息,对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20xx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存在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一是全县发展不平衡,好坏差距明显加大,个别乡镇不能正常开展工作;二是对转移培训认识不高,还没有真正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作为发展机遇,拓展职能的高度来抓,部分乡镇分校畏难情绪还很大,工作力度不够;三是职业技能培训的基础条件还不能适应培训工作的需要,缺乏独立开展培训工作的物质条件和技术 力量;四是招生、培训、就业服务一体化机构还不健全,业务工作还不成熟;五是跨区输出没有实质性进展,这些问题将在明年工作中努力解决。

五、下一步工作的努力方向

2o19年重点抓好:

一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机制建设的提高,县乡(镇)三级要健全劳务培训站,配齐专职人员,达到招生、培训、就业、服务一体化能力明显提高;

二是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建设的提高;

三是多措并举搞好农业科技创新培训方式,使农业科技培训质量有明显提高,努力借助劳动部门摸清本地农村劳动力资源底数,在利用广播、电视、科技下乡进行农业科技培训的基础上,聘请有经验的教师,组织开展农业科技专题培训班,提高农业科技培训质量,把农业科技培训与打造三都县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特色结合起来,适应我县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的客观需要;

四是充分利用职业教育服务中心的场地、设施、师资等力量,发挥我县职业培训优势;五是加强农村青年培训,主要针对外出青年要从事的项目有针对性地对农村青年进行培训,20xx年计划组织培训1o00人,培训电工、焊工、家政、缝纫、烹调、美容美发、建筑、摩托修理等工种;六是加强引导,引导广大农村青年合理流动,避免肓目流动。

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总结 篇7

20xx年度,在上级党政和扶贫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学校遵循“省主管、市代管、区主办”的原则,按照“政府主导、面向市场、订单办学、保障就业”的培训要求,以创新培训模式为突破口,继续探索完善“一表、一卡、一券、一单、两证、两合同、两台帐”的全程培训管理机制;继续探索完善以实现区、乡、村、户“四个覆盖”为目标,政府为主导、学校为主体的多方参与的宣传机制;继续探索完善以坚持“三靠”(靠订单、靠中心、靠能人)、落实“三制”(回访制、招回制、提高制)为切入点的高质、稳定的就业保障机制。至20xx年12月,共转移培训贫困农民工1500人,占计划任务的xx0%,其中学校安置1485人,自主择业15人,安置就业率达99%。就业学员96%免费安置到世界五百强企业,月工收入在1500元以上,为提高贫困劳动力素质,帮助贫困农民增加收入,加快脱贫致富步伐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一、强化领导意识,明确培训的“支撑点”

劳动力转移培训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实惠工程。为把此项工作做实做好,我们始终把各级领导的关怀、指导放在培训工作的首位,把领导来校检查指导工作作为推动自身工作前进的内动力。学校培训中心领导对培训具体工作多次做出明确要求,要求必须用最好的人力,尽最大的努力,全力以赴搞好培训工作。学校设置的“一室三部”既要分工又要密切协作,在各自抓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对一些交叉共同需要办理的工作,必须统筹安排,形成合力解决。一年来,我们迎接国家、省、市、区领导对我校转移培训工作检查、指导达20多次。20xx年9月2日上午,巴州区人大党组书记、副主任刘青宁、副主任吴群传、区扶贫办主任陈永明到学校就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作专题调研。20xx年11月7日,由区扶贫办组织召开的全区转移培训工作研讨会在我校召开,我校负责人以中心发言人身份就培训工作作了专题发言,市扶贫办黄鹏主任作了总结讲话,对我校培训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20xx年xx月30日,巴中市政协副主席何长洋等领导在巴州区副区长张洪祥等人陪同下,对我校劳动力转移培训成果进行了视察验收,市区领导充分肯定了我校劳动力转移培训业绩,高度赞扬了我校一流的教学实训设施,并勉励学校继续努力,当好巴中市劳动力转移培训带头人。各级领导的关怀、指导,使我们的工作做得更加规范有序,培训质量进一步提高。一个领导重视、教师积极工作、学员踊跃参训的良好培训局面在我校全面形成。

二、细化订单培训,落实培训的“关键点”

“订单培训”是我校转移培训的主要形式,有较强的约定性,它既约定了人才的规格,又约定了培训学员输出的工种、地点和时间。此种培训能充分调动“教”、“学”、“用”三方面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培训、安置效率。一年来,我们先后多次派招生安置人员到广州、深圳、江苏等经济发达地区,深入厂矿、企业(公司)实地考察,了解现代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实际情况,通过双方介绍、联系及深层次的会谈,不少企业与我校达成了长期培训安置意向性协议。在XX年年意向订单签约培训的基础上,20xx年我校又与世界500强企业进行了更深入的合作,又有多个单位与学校签订了培训、安置协议,为开辟培训安置门路找到了更好、更广的空间。

三、提升专业内涵,拓展培训的“增长点”

“适销对路”是市场经济的一条重要法则。这要求所设培训专业以及各专业开设的课程必须做到“三合”,即:合时、合地、合人。也就是说,我们开设的专业、设置的课程应该与现有地方经济发展所需人才要求同步。在这方面,我们通过分离、调整、加载等手段做了大量细致入微的工作。一是将原有机械专业分离为车钳工、焊工两个培训发展方向,将原有电工电子专业分离为水电安装、家电维修、电力拖动三个培训发展方向。二是课程设置与时俱进,力求规范、实用。计算机专业在原有汉字录入、word文字处理、excl电子表格学习内容的基础上增学简单的动画制作和一些网络常识;缝纫专业在原有服装识图、服装剪裁学习内容的基础上,适当增设了现代服装设计等基础课程;家电专业侧重向学员传授常用家电维护、常见故障检修知识。三是整合教学内容,加载公共常识课程。各专业学员在学习本专业技能课程的同时,还必须学习一些公共常识课程。在过去已开就业常识、法律法规、普通话、礼仪常识等公共课程的基础上,本学年又加开了常用应用文写作课程。通过以上办法,我校专业设置更具个性,课程设置更加全面、合理,广大培训学员受益更大,得到的实惠更多。

四、搭建招生网络,把握培训的“切入点”

建立有效的招生网络,是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千万贫困户家庭的桥梁和纽带,是把转移培训的招生信息及时传达到千万贫困户家中的重要手段,是完成培训任务的基础性工作。为做好这一工作,一年来,我们进一步强化“三到位”工作。一是领导到位。学校培训中心主任和分管副校长面对招生问题总是定期组织有关人员召开专门会议,研讨解决办法。同时,成立招生小组,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鼓励工作责任心强且具有招生能力的教师经常深入乡镇、农村宣传招生工作。二是宣传到位。在市区扶贫办、劳务办的主导下,学校首先在市广播电视媒体开辟“培训之窗”栏目,定期及时宣传招生培训信息。其次,在区教育主管部门成教科的支持下,聘请各乡镇成教专干为地方招生宣传联络员,通过召开群众会、发放资料、办墙报等多种途径,使政策宣传覆盖千家万户。再则,学校领导亲自挂帅,常带领招生组成员开上宣传车,深入农村乡镇流动宣传。一年来,招生组成员行程15000多里,奔赴200多个乡镇作政策宣传,发宣传资料56000多份。三是学员组织到位。按政策要求,采取农户自愿申请、村组推荐、乡村公示、乡(镇)审核、扶贫办审定的程序招生组织学员。学员入学培训严格按“一表、一卡、一券、一单、两证、两合同、两台帐”的管理机制运行。由于措施得力、工作到位,招生网络已全面形成。本年度不仅迎来了一些偏远乡镇的许多农民工前来参训,还迎来了不少陕西、苍溪、仪陇等外县籍贫困农民来校学习。

五、加强培训管理,抓牢培训的“着力点”

提高劳动力转移培训效益的关键在于强化劳动技能培训。一年来,我们紧紧围绕培训、管理等关键环节,切实做到“两个规范”、“八个结合”。一是规范培训内容。按照国家职业标准和就业要求,对同工种坚持统一培训内容、统一培训课程、统一结业鉴定,以此规范培训内容,确保培训安置。二是规范培训管理。主要做到“四个统一”。统一建立台帐。根据承担的培训任务,学校规范地建立了农民工培训台帐和就业安置台帐;统一报告制度。学校每月定期向项目主管部门区扶贫办报告培训情况,并将有关信息及时编发在学校主办的《基地信息》上,随时接受监督管理;统一责任追究。学校实行法人负总责、分管领导直接抓、培训安置部门具体承办的管理体制,领导到位,责任到人,谁出问题,谁负责任;统一检查验收。学员培训结束后,学校按培训计划认真组织人员检查验收,对培训内容不合要求、不落实的地方,要重新补课,对不合格学员,适当延长培训时间,以此确保培训质量。

在培训方式上,努力做好“八个结合”。一是立足市场和用工单位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做到订单培训与定向输出相结合;二是中期和短期培训相结合;三是引导性培训与技能培训相结合,确保培训一期,学到一技;四是培训与创建劳务品牌相结合,打造出了具有巴山特色的劳务品牌——巴山汉(妹)子,以品牌拓宽了劳务市场;五是自费培训与政府补助相结合;六是普通教育与转移培训相结合,在初三、高三农村学生中实行分流,进行职业技能培训;七是学校培训与务工地再培训相结合;八是校本培训与送培训下乡相结合,为推进劳务扶贫新村建设创造条件。多种培训方式的运用,大大满足了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农民工学技增能的要求。目前,结业学员紧俏,每天向学校咨询联系的单位络绎不绝。

六、抓好安置服务,站稳培训的“落脚点”

安置就业是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根本目的。在实践中,我们坚持做到“三个依靠”:一是依靠订单促进就业。在农民工培训中,我们始终“围绕市场需求转,按照企业要求办”,大力开展订单培训和委托培训,今年以来,与深圳、广州、江苏、成都等地的多家企业签订了长期就业安置合同,主渠道解决了培训学员安置就业,按市场需求,年内已向社会培养输送技能型、操作型人才1500多人。二是依靠就业维权服务中心促进就业。学校以驻外机构为窗口,在深圳、江苏、宁波、广州等地建立了安置就业维权服务中心,通过中心对学员安置作辐射宣传,这样,使安置有组织、成建制地进行,在劳动力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今年我校的安置工作呈上升态势,进展十分顺利。三是依靠能人促进就业。充分利用外出时间长、务工技能强、联系渠道广的农民工能人,采取亲连亲、戚连戚,邻帮邻等方式,形成地域输出、家庭输出的良性模式,开辟了有效的、牢固的就业渠道。至今,已有40多位就业能人,协助学校安置培训结业学员300多人。

但在培训的工作中,我们也还存在一些不足,更有一些殷切希望解决的问题。一是学校在招生、培训、就业安置各个环节上还需进一步周密安排,做到环环紧扣,步步落实;二是在培训内容上还需进一步研究完善,以便更适合广大贫困农民工参训学习的需要;三是希望扩大劳动力转移培训规模,增加培训任务,以满足贫困农民日益增长的参训需求;四是加大宣传力度,希望政府出台相应政策,将各乡镇农民参训情况纳入乡级目标考核;五是安排专项工作经费,解决行政管理、业务指导、招生组织、就业安置、维权服务等工作中必须的工作经费;六是由于农民工来校学习是陆陆续续的,因此结业安置时间不能整齐划一,希望主管部门在签发培训券时以实际培训为准,特事特办。七是出台对转移培训工作更优惠的系列政策,整合部门力量,降低结业农民工办证收费标准,形成共同关注农民工的合力。

总之,今年我校的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