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乡村振兴总结(汇总3篇)

农村乡村振兴总结(精选3篇)

农村乡村振兴总结 篇1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共永宁县委永宁县人民政府关于做好20xx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实施意见》(永党发〔20xx〕1号)文件精神,县文旅局根据文件要求结合我局实际情况认真落实上级工作部署,创新工作思路,整合工作力量,着力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现将工作落实情况汇报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抓好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阵地建设

大力实施乡村振兴和脱贫富民战略,着力提升和强化我县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功能,正在对望远镇逸兰汐社区和闽宁镇武河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内部功能进行提升打造、对杨邶雄农民文化大院进行外部氛围营造及内部功能提升。计划为望远镇逸兰汐社区、唐湾社区,街道办建设社区,胜利乡陆坊村,李俊镇玉泉营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配备设备器材,预计8月底前完成配备。永宁县图书馆数字化建设项目正在积极推进,现有近3万册图书已完成加工和数据转换,预计6月底前正式投入使用。20xx年上半年,在永宁县综合执法大队建成第34家图书流通服务点。于4月28日完成了永宁县人民公园公园足球场提升改造项目中的天然草坪种植工作,整体工程预计6月上旬可以进行初验。

(二)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质量

1.蓬勃开展全民阅读,点燃全社会阅读热情。

截至目前,依托图书馆、农家书屋、社区书屋、图书流通服务点、分馆、“书香永宁”线上图书馆等资源阵地,开展各类线上线下全民阅读推广活动共计74场次,受惠群众累计达3.9万人次。图书馆接待读者5.2万人次(线下3.8万人次,微信公众号1.4万人次),图书借阅量累计达14万册次(线下借阅10.1万册次,微信公众号借阅3.9万册次)。办理借书证277张,答疑读者咨询1.2万余人次。面向农家书屋、社区图书室开展业务指导6场次。

2.文艺培训全覆盖,提升基层文艺骨干服务能力水平。

寒假期间开设20xx年少儿寒假剪纸、声乐、书法公益培训班23期,受益未成年人次达千余人次。开展永宁县文化馆线上微课堂,推出原创舞蹈课程线上视频教学《唱开花儿等你来》、《两座山》、《点赞中国》等,受益人次达万余人;线下面向民间文艺团队开展为期一周的古典舞身韵基本功培训班,进一步提升我县文艺工作者的能力和水平;组织实施以“喜迎二十大·奋进新时代”为主题的20xx年永宁县广场民族健身舞培训班,为来自全县各乡镇(街道)、村(社区)的40余名学员进行专题培训,为群众艺术广场舞在全县的普及和发展奠定了基础,让广大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3.丰富基层文化生活,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春节期间,组织我县书法爱好者和文化志愿者在全县开展“迎新春”送春联活动,受益群众千余人。在银川市文化旅游广电局举办的“欢天喜地寅新春”20xx年银川市云上社火大赛中,由我局推选的永宁县胜利阳光艺术团迎亲花轿社火团获一等奖,永宁县望洪镇靖益村社火秧歌队获二等奖,我局荣获优秀组织奖。截至目前,开展“20xx年载歌载舞迎新春--文艺下基层”活动12场,“宣传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文艺演出12场次。

(三)抓惠民、出精品,文旅开发带增收

1.积极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努力提高文旅惠民服务效能。

组织开展“年味永宁福到万家”永宁县20xx年线上年货节、“和美永宁·幸福万家”永宁县20xx年首届百姓春晚、永宁县20xx年“火树银花庆新春多彩扮靓幸福年”霓虹丽景秀、“赏年画过大年”新年画作品联展等多项活动,全力促进县域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举办了“节气民俗润民心·非遗文化展魅力”20xx年永宁县文化旅游春季研学游系列活动,以昌盛光伏农业科技产业园和原隆村非遗工坊为核心,辐射带动赵鸿文化大院、棚湖湾树莓生态基地、中粮长城天赋酒庄打造新春采摘科普研学游。

2.推进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打造文化旅游新高地。

一是申请了闽宁镇文化旅游与葡萄酒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建设智能导览宣传系统、游客咨询服务中心、安装旅游标示标牌,完善永宁县旅游系统。带动全县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进一步加快我县自治区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二是提升了闽宁镇乡村旅游示范点基础设施。积极争取自治区创建全域旅游发展资金50万元,建设昌盛光伏生态科技园图书阅览岛、科普文化长廊、德万顺生态农庄导视牌等乡村旅游基础设施,进一步提升闽宁镇旅游形象,全面助力乡村振兴。三是加大宣传力度,提升旅游资源“品牌化”。通过“永宁县文化旅游广电局”视频号、“相约永宁”抖音账号等平台,强化对永宁文旅资源宣传推介力度,截至目前,共拍摄旅游宣传视频20余期,有效提升了我县旅游资源知名度。20xx年1-5月,全县旅游景区接待游客总人数819.66万人,同比增长24.16%;旅游收入45万元,同比增长1.25%。

二、存在的问题

目前,全县文化旅游公共服务接待水平不断提高,旅游基础设施不断夯实,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愈加充实。但仍然存在一定问题。一是资金保障不充分。20xx年机构改革后,旅游工作正式纳入文旅局重要议事日程,然而至今未下达旅游相关经费,严重制约全域旅游创建工作的展开。二是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管理运行经费不足,管理人员缺乏。三是文化旅游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全域旅游开发层次较低,乡村旅游发展特色不鲜明,旅游线路特色不明显,旅游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仍需提高。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一)坚持文化惠民,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一是不断提升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结合乡村振兴,有序推进文旅融合示范点打造工作,加大指导培训力度。努力争取项目资金,加快数字图书馆、文化馆分馆建设,推进县域内公共图书、文化资源共建共享和一体化服务。二是持续推进文化惠民服务活动。扎实开展“文化惠民·四送六进”活动,认真谋划文艺活动,围绕乡村振兴、疫情防控、富民、移风易俗等内容创编更多优秀文艺作品。三是扎实做好非遗传承保护有效发展。积极争取非遗项目扶持资金,加大对非遗传承基地保护和非遗传承人经费投入;培育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扶贫车间作用,深化文化企业“百千万”扶贫行动计划,推进非遗项目产业化发展;引导非遗传承人入驻电商平台,拓宽非遗产品销路。

(二)坚持旅游富民,进一步推动旅游业提档升级

一是全力提升旅游产业竞争力。优化旅游发展环境,推动重大旅游综合体项目建设,建成一批旅游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形成示范引领效果,确保旅游产业竞争力有较大提升。围绕国家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机遇,加快华夏河图艺术小镇建设和仁存古渡红色文化历史遗迹开发建设进度。依托宁夏旅游投资集团与永宁县战略合作的资源优势,启动永宁县文旅产业智库建设,为文旅融合发展提供决策依据及智力保障。根据自治区文旅专项资金申报要求,围绕银川都市圈建设,加快推进闽宁镇省级旅游度假区、原隆村3A级旅游景区、玉泉国际酒庄4A级旅游景区、棚湖湾树莓生态园4A级旅游景区创建工作、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闽宁镇“山海情”影视文化旅游基地建设项目、王太堡生态观光园建设、望洪镇宋澄村红色教育旅游示范村以及胜利乡、望洪镇、板桥村“塞上江南.鱼米之乡”品牌建设等重点项目。加大文旅项目推进力度,结合永宁县文旅产业规划、全域旅游发展规划、文旅产业“十四五”规划,做好全县文旅产业项目谋划和征集储备工作,丰富文旅产业项目库,积极探索发展文旅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二是全力提升旅游产业影响力。充分利用国家重点电视剧《山海情》热播的巨大影响力,打造新时代以乡村振兴为主题的当代红色文化旅游体验区。加快推进全域旅游平台建设,力争3A级以上景区全部实现智能导游、电子讲解、实时信息推送,在线预订、网上支付、开通服务热线等服务,统筹策划永宁县对外文化旅游形象宣传和市场拓展营销,建立机制、形成合力,一体宣传、集群发力,做大营销,打造品牌。尤其要精心准备、积极对接、做实做活银西高铁开通后国内游客“引客入永”工作。三是全力提升旅游产业服务力。围绕延长旅游产业链条,紧扣“吃住行游娱购”六要素,鼓励和扶持景区景点、宾馆酒店提档升级,建立景区景点与宾馆酒店联动服务机制,评选旅游星级宾馆酒店、特色餐饮名店、旅游商品店,促进地方特色餐饮业发展,全面提升现代服务业水平。结合文明城市创建和安全生产三年专项整治行动,强力推进永宁县文明旅游服务提升、文化旅游行业乱象整治和文化旅游市场监管,维护全县文化旅游市场秩序,优化文化旅游营商环境。

农村乡村振兴总结 篇2

一、基本情况

胡陈乡农业比重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势在必行、至关重要。为此,特围绕胡陈乡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以来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开展专题调研。

二、存在问题和不足

(一)资金问题成乡村振兴“拦路虎”

一方面,乡村振兴需要庞大资金,而胡陈乡财政薄弱,难以长期支撑乡村振兴工作的开展。另一方面,出于物流等因素的考虑,好项目、大企业一般优先落户开发区、城乡结合部和交通枢纽地带,胡陈乡由于先天的地理劣势,在招商引资上明显缺乏竞争优势。

(二)创新不足制约乡村振兴推进

目前,胡陈乡由于创新不足,发展模式僵化,导致原有优势不显、发展后劲不足,最终拖慢乡村振兴进度。以旅游工作为例,胡陈旅游具有“点多、面广、环境好”的特点,并且拥有农事节庆、休闲农业、户外运动等三大资源要素,优势突出。但是,由于创新不足,胡陈绿水青山等优势未能得到有效的利用,且随着周边乡镇对乡村旅游的日渐重视,胡陈旅游的优势日益减弱。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今年胡陈桃花节外来游客人数和去年相比,下降幅度在60%以上,其中流失的大部分游客前往其他乡镇街道参加模式更新的樱花节、油菜花节。

(三)群众观念有待提升

一方面,受传统“小农思维”影响,大部分农民的思想观念还停留在“抱地养老”、“抱房养老”的程度,农村一些闲置土地、房产难以通过集中流转、整村入股等形式得到合理利用,最终导致花卉经济、民宿经济、观光经济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遭遇土地瓶颈。另一方面,一些相对比较成熟的农家乐、乡村民宿经营业主因现代经营理念欠缺,产品服务比较单一,难以吸引中高收入人群用餐入住,所产生的经济价值、综合价值相对有限。

三、下步打算

(一)加强资金管理,强化招商引资

一方面,加强乡村振兴资金监管,做到专人管理、专款专用、定期审核,确保每一笔资金都用在刀刃上。另一方面,加快提升全乡道路交通建设网络,完善全域绿道功能,实现盛宁线力洋至胡陈段建成通车,争取沿海高速互通连接线立项动工,推进乡客运场站规划建设,扭转地理劣势,强化招商引资竞争力。

(二)拓宽工作思路,增强发展后劲

一方面,积极组织乡工作人员、村干部、党员、妇女代表等人员前往乡村振兴工作先进乡镇进行考察学习,开拓视野,拓展思路。另一方面,充分把握胡陈乡现有优势,通过改革试点等方式,“老瓶装新酒”,积极探索胡陈乡村振兴新模式。

(三)改善群众观念,推进全民共建

一方面,通过村民说事、聊天长廊等平台进行宣传,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群众观念,激活群众主人翁意识,鼓励群众主动参与乡村振兴工作。另一方面,借助光点小聚等活动,加强农家乐、乡村民宿经营者之间的交流,并安排相应的经营技能培训,提高经营者经营水准,努力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氛围。

农村乡村振兴总结 篇3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立足我市优良的生态环境和美丽乡村建设成果,大力实施“旅游富民”工程,把乡村旅游作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加快脱贫致富步伐的有力抓手,着力打造了一批生态、文化、养生、休闲等不同类型的乡村旅游示范村,特别是在“寻梦·中国最美村镇”评选中,康县阳坝镇、大水沟村被评选为全国最美村镇。全市乡村旅游快速发展,不仅拓宽了群众增收渠道,而且增加了农民就业率,探索出了一条贫困山区旅游脱贫之路。截至目前,全市共打造国家乡村旅游模范村2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20个,省级旅游扶贫试点村12个,市级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村65个,农家客栈达到876家,8191张床位,农家乐达到1321户,其中星级农家乐54户,星级农家客栈8家;发展旅游专业合作社74家,旅游商品生产加工专业户480家。20xx年,陇南市乡村旅游接待人数828.79万人,同比分别增长20.5%,收入19.1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3.2%。

一、陇南发展乡村旅游的主要做法

按照市委“433”发展战略中“努力把陇南打造成为甘陕川毗邻地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这一目标,我市以创建全省旅游扶贫示范市为契机,在打造陇南十大旅游景区、提高旅游开发水平的同时,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打造陇南旅游品牌的重要内容,着力建设一个不要门票的大景区,在发展全域乡村旅游中促进精准扶贫。

1、明确目标,聚力扶贫

全市各县区以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为依托,把旅游扶贫村作为景点来规划设计,把乡村旅游作为重要产业来培育,把旅游扶贫村建成有个性、有特点、有核心竞争力的旅游精品,使乡村旅游成为精准扶贫的重要途径。突出“旅游扶贫”主题,紧紧围绕旅游扶贫来做乡村旅游建设项目,尽可能吸收全体村民参与,让精准扶贫的村民参与旅游发展,成为发展乡村旅游的主力军和最大受益者。旅游扶贫村建设依托当地旅游生态环境,民俗风情,特色产业等优势资源,因地制宜,坚持“一村一品,突出特色”,把比较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把产业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充分体现“原乡”原真性,把保护好历史遗存,留住“乡愁”作为规划设计和项目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体现在旅游开发建设的各个环节。

2、政府引导,行业规范

制定了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和行业标准,建设了康县阳坝、宕昌哈达铺等10个旅游名镇和康县大水沟、文县哈南等一批历史文化旅游名村。同时要求各县区结合地域特点,储备乡村客栈建设图纸,免费向乡村旅游户提供,并指派专业人员现场指导施工,出台以奖代补政策,每建成一间乡村旅游标准客房,政府补贴一部分,双联单位帮扶一部分,农户自筹一部分,引导群众打造标准化农家客栈。

3、加大投入,夯实基础

各县区依托美丽乡村建设,整合资金,统一规划,分步实施,以道路、供排水和房屋风貌改造、美化亮化等基础设施建设为抓手,加快乡村旅游示范村的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山、水、田、林、建筑等原生资源的保护利用,标准化打造农家客栈,乡村旅游示范村的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有了很大提升,涌现出了一批道路交通便利、村容村貌整洁、彰显地方文化和自然生态特色的旅游示范村。市上自筹资金2亿多元,建成了贯通两县三片区的五阳路,为向南开放、带动沿线群众发展乡村旅游创造了重要条件。全市旅游扶贫村通宽带率达到90%以上,陇南市区公共场所和30个重点旅游景区、所有星级宾馆饭店均实现了免费无线网全覆盖。

4、统筹联动,金融发力

充分发挥省、市、县三级双联帮扶单位的优势,帮助乡村编制旅游发展规划,协调争取项目资金,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旅游扶贫,引导企业在贫困村创办旅游公司,鼓励能人大户领办旅游合作社,带领贫困群众发展乡村旅游,助力精准脱贫。市上重组市信通公司,追加1亿元资本金,组建成立新的'市级文化旅游投融资平台公司,并要求每县区至少成立一家旅游发展公司。市政府每年安排不低于1000万元、各县区政府每年安排不低于500万元的旅游发展基金,用于奖补贫困村编制旅游规划、开展宣传推介、建设公共服务设施。

5、创新模式,示范带动

一是“公司+合作社(协会)+农户”的花桥模式。由市龙江公司投资,县里提供土地,共同组建乡村旅游发展公司。二是“帮扶单位+支部+公司+农户”的凤凰谷模式。康县城关镇凤凰谷以村集体控股、群众参股、贫困户持股的方式,成立乡村旅游度假有限公司,将帮扶单位和镇上帮扶资金的一部分作为集体股由村上持有,另一部分按每户3000元的标准作为19户贫困户的股金,其他农户自筹资金入股,年终按股份分红。三是“合作社(协会)+农户”的鹿仁模式。宕昌县城关镇鹿仁村成立了羌寨旅游专业合作社,将村内从事农家餐厅、农家客栈经营和旅游商品营销的农户纳入合作社。四是经营大户带动的草河坝模式。文县铁楼乡草河坝将具有一定经济实力和经营管理能力的能人大户创办白马风情园,引导农户发展农家客栈、农家餐厅,所需蔬菜、土鸡、猪肉及各种杂粮均由周边农户供应,带动当地农户致富。

6、新媒助力,加大宣传

全市大力推进“互联网+旅游”战略,整合各类新闻媒体,利用全市2690个政务微博、560多个政务微信公众平台和大量的新闻网站、政务网站、商业网站,海量发布与乡村旅游等相关的摄影及图片。许多农家乐、农家客栈与美团、去哪儿、携程等全国知名平台合作,实现了全民分销和全网营销,吃、住、行、游、娱、购全面触网,为游客带来多元立体的旅游服务体验。

二、我市发展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有效的推进了我市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的创业增收。但我市乡村旅游仍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着许多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扶持政策仍需不断完善。

对乡村旅游的政策扶持力度不够大,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与强势推进的形势不相适应。目前,各县区乡村旅游发展呈不平衡、不充分现象,对乡村旅游示范村的打造,主要靠整合各类项目资金,专项发展资金少。由于旅游招商引资、市场化运作力度不够大,投融资渠道较窄,乡村旅游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态势尚未形成,单纯依靠政府开发投入,投资严重不足。农民筹资有限,资金、项目等原因严重制约乡村旅游的发展水平和速度。此外,当前的环保、土地政策也制约了乡村旅游的规模化发展。

二是配套服务设施不尽完善。

乡村旅游道路、环境卫生、旅游标识等基础配套设施还很不完善。县乡公路等级较低,路况差,标识标牌缺乏,不便于旅游车辆通行。乡村旅游点的停车场、供水供电、应急救援、购物商店、游览步道、观赏休憩、旅游厕所、垃圾收集、污水处理等设施还不完善。农家乐、农家客栈建设标准低,接待能力不足,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三是开发层次低,产品形式单一。

当前大部分乡村“空巢化”现象严重,缺乏乡村旅游经营主体。开发和经营中普遍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资源与资金没有形成有效合力,乡村旅游普遍存在规模小、经营者品牌意识淡薄的现象。大部分乡村旅游项目在开发前缺乏科学的规划和技术指导,建设水平低,乡村旅游产品粗糙、深度开发不够,不能满足游客需求。

四是乡土文化特色不明显同质化现象严重。

对乡村旅游内涵的认识不足,没有对旅游资源进行论证、规划和策划就匆忙上马,开发存在较大盲目性。过分地依赖农业资源,地域特色不突出,旅游产品雷同现象突出。在乡村旅游打造中存在千篇一律、风格雷同现象,人工痕迹过于明显,无法体现乡村旅游环境的生态、自然之美。

五是文化内涵有待深度挖掘。

在乡村旅游开发建设中,对各地独特的生态资源、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资源的深层次挖掘、开发和利用不够,致使景区开发档次低、文化内涵少。特别是对散落在乡村的大量历史文化、民俗文化保护挖掘开发不够,致使乡村旅游产品单一,体现不出丰富多彩的地方特色。对乡村农耕文化的挖掘利用保护工作滞后,对独特的无公害绿色农特产品开发滞后,乡村旅游产品核心竞争力不强,离规模化、品牌化还有很大差距。

六是从业人员管理服务水平较低。

在实际的乡村旅游实体操作中,管理人员一般由乡(镇)、村干部或当地农民担任,从业人员基本都是本地农民,旅游领域管理服务技能方面的知识较为欠缺,且缺乏系统有效的培训,其管理水平及综合服务质量相对偏低。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与低素质乡村旅游经营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的矛盾突出,乡村旅游处于粗放、低级的管理营运状态,严重制约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三、做好全市乡村旅游工作的对策及建议

1、制定扶持政策,创新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模式。

加强统筹,建立由旅游部门牵头,文化、农业、交通、环保等多个部门参与配合的乡村旅游协同管理与服务机制,合作解决旅游扶贫工作中的规划对接、用地保障、资金整合等问题。积极引导各类社会资本投资乡村旅游,推动农家乐的产业化发展和提质升级。加强与省农委、扶贫办等部门的沟通协调,统筹整合各类扶贫资金,加大对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重点项目的扶持。在重点推进农家乐集中连片发展的基础上,大力推行专业合作社、企业主导型、产业集聚型的产业发展模式,实施品牌化、专业化、企业化经营。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强化乡村旅游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快乡村公路建设,提高通行能力和安全水平;加快完善乡村宽带信息基础设施;加快农村生活环境治理,深入推进“厕所革命”向乡村延伸。统筹协调全社会力量,整合各方面资金,加大对旅游扶贫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快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村的游客接待服务中心、停车场、购物中心、餐饮服务、标识标牌、旅游厕所、村容村貌改造、农家客栈、农家乐等项目的建设进度,提升旅游接待条件。推广乡村旅游扶贫发展模式,鼓励社会资本多种形式兴办乡村旅游经济实体,形成规模化发展、集约化经营。

3、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引领作用。

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作用,把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能力建设与加快乡村旅游发展结合起来,重点做好政治引领、组织建设、政策宣传、能人培养、机制建设等工作。积极落实近年来党和国家相继出台的.关于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快转化为加快乡村旅游发展的实践,结合当地实际,引导科学编制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做好乡村旅游发展要素保障,“牵头”形成推动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工作合力。通过“党建+乡村旅游”联动融合,将党建优势转化为乡村旅游和电商发展优势,对于闲置农房,由村党支部或村民委员会收回农民的原有房屋土地使用权,对地上建筑物实行补偿,产权归村民委员会所有,并通过房屋修缮后,出租给原住民或社会投资人创办旅游项目。

4、全面提升乡村旅游要素品质。

紧盯旅游发展新业态,以旅游为导向,以“1+N(养老、养生、体育、亲子、研学、餐饮、住宿、购物、娱乐等)”为模式,积极依托当地区位条件、资源特色和市场需求,充分发挥农业、林业等资源要素与旅游的叠加效应,大力开发休闲度假、生态农业观光、民俗风情体验、康养服务、旅居养老等不同类型的乡村旅游产品,着力打造现代农业庄园、乡村旅游创客基地、特色小镇、旅游特色村、农家客栈和乡村旅游点。鼓励农民以土地流转、带地入股等方式参与乡村旅游项目建设。积极发展旅游景区周边、城市周边、高速公路出口(休息站)及沿线地区的乡村旅游,着力打造景区(点)与乡村旅游联动发展的有效平台,实现乡村旅游的链条式、连片式发展。

5、打造乡村旅游品牌。

以乡村旅游资源为依托,以农民为主体,以参与性、休闲性为卖点,逐步实现由单一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生态、农业、民俗等旅游产品转变。注重打造乡村旅游的体验性和参与性,让旅游者亲自参与操作、实践、设计等环节,使旅游者体会劳动生产和产品制作的过程,既体现旅游者自身的价值,也显示出其体验的乐趣。挖掘具有典型的、古老的、乡土的文化内涵,形成独特的乡村旅游产品满足游客对历史知识、跨文化差异的了解、感受和体验,增强乡村旅游的吸引力。鼓励乡镇举办旅游艺术节庆活动、推广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建设乡村信息垂直平台、发展乡村电商等,多角度、多层次地开展乡村旅游宣传营销。

6、加强从业人员的素质培育。

对从事乡村旅游工作的在岗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学习旅游政策、市场动态、经营和操作程序、环境教育等专业知识;利用旅游院校培训班、专题讲座、学术会议等各种形式以及请进人才、派出学习等方法培养一批乡村旅游管理人才,为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注意从本地农民中培养一批导游人员,以密切旅游区和当地农民的相互关系。在原有康县花桥村全省乡村旅游培训示范基地基础上,增建几处市级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培训基地,鼓励旅游企业或有资质的相关机构对农户进行运营管理、食宿服务、接待礼仪、传统技艺、导游解说、市场营销等培训,全面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服务技能。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