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语文工作计划(实用15篇)

年级上册语文工作计划(精选15篇)

七年级上册语文工作计划 篇1

一、所教班级学生现状分析

根据我校学生的实际特点,以及语文学科的特点和目前本学科发展方向的把握,结合我校的办学方针,加强了日常教学和学科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从整体来看,学生身上好的习惯正在逐步养成,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也有了明显的转变,语文的综合能力也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较大的提高。

二、教学目标

思想品德目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的思想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健康高深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这是初中三年的最终目标,本学期要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打下基础。

知识目标:了解课文中出现的有关重要作家作品的常识,了解描写方法和修辞方法和词类的有关知识,熟记课文中出现的生字生词的音形义。

掌握和运用知识能力的目标: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基本的阅读听话说话的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具体地说,就是能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理解思想内容和文章的思路,了解基本写法,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初步掌握精读略读的方法,培养默读的习惯,提高阅读速度,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基本课文中的一些精彩片段,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读文言文课文,要了解内容,背诵一些基本篇目,熟练使用常用字典词典,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

人文素质目标:初步学会在日常生活中能正确运用语言文字来进行交流表达,把课本中感受学习到的有关人的语文素质的东西灵活运用到生活中,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例如待人接物的仪态,为人处事的心理,读书看报看电视的习惯等。

三、教学设想

1、要注意教学目标的整合性。传统的目标设计有重结论轻过程、重认知轻情感、重智能变化轻心理体验。新课程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纬度的有机结合。要注意教学内容的开放性。要使语文课由单一转向综合,由平面转向立体,由封闭转向开放,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浓厚兴趣,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2、要注意教学方式的互动性。要实现由少民主、不平等、单向传输向师生的和谐、民主、平等、互动转变。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学习的共同体。要注意教学过程的活动性。尽可能把过去由自己包办的讲解、提问转化设计成学生的多种活动,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让学生掌握知识,并融会贯通,烂熟于心。

3、注意教学手段的多样性。应引进多种信息化教学手段,使学生从单一枯燥的学习中解脱出来,去领略课堂里的精彩世界,要增强了语文课的吸引力,加速了学生盛知过程,促进了认知的深化。要注意教学组织形式的灵活性。要在课堂教学中想方设法组织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等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注重教学评价的多元性。要改变一刀切的评价机制,实行全面的评价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教学措施

根据学生的情况和我校的实际,本学期拟采用以下措施:

1、在阅读教学中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注重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参与活动,做到人人参与,参与全过程,让学生们在课下多读书看报,将自己喜欢的文章、精彩的段落摘抄积累,定期在班上举办摘抄本展览,并从中推选出优秀的文章、摘抄和积累本。

2、在各课时中,把学生活动做为重点内容来安排落实,使学生限度处于动态之中,动脑想,动手写,动口说,动眼看,动耳听。

3、在作文教学中,让学生参与到作文讲评中来。让作文水平较高的学生对习作进行自我评价,然后广泛地征求同学的意见,相互评价,最后是教师与学生共同评价,使学生们正确地认识自己作文中的优点和问题,课后进行必要的修改。这样,建立民主的教学风气,进一步融洽师生关系,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水平。

4、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从培养兴趣着手,用图片,实物,多媒体创设情景进行教学,力求课堂的多样化、生活化和开放化,力争有更多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机会。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5、成立互帮互学小组,对古诗文无法过关的学生采用“一帮一”,“人盯人”的办法,并与家长取得联系。深钻教材,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讲清每一个知识点,认真筛选作业,及时反馈每一次作业与考试。注重学法指导。

五、培优辅差措施

培优重在拔尖,辅差重在提高课堂上有意识给他们制造机会,让优生吃得饱,让差生吃得好。课外辅导,利用晚修,文体课的时间,组织学生加以辅导训练。发挥优生的优势,以优带差,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对于差生主要引导他们多学习,多重复,在熟练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尤其是学习态度的转变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方面要花大力气。优生要鼓励他们多做创新的事情,在阅读和写作方面多下功夫。

七年级上册语文工作计划 篇2

【设计总理念】

一、让学生自己发现写作的话题

我的写作教学原则之一是鼓励学生自己负责选题写作。

原则之二是必须在解决“写什么”,“为什么写”的基础上才指导学生进行“怎样写”的技巧学习。在我看来,作文的范文不仅提供给学生写作的技巧,更重要的是它必须教给学生怎样发现生活中的写作话题。

最好的学生作文不是关于火星或者其他未来世界的描写,而是有意义的家庭情景和个人经历。许多学生之所以觉得没东西可写,是因为他们认为写作的话题应该是非同寻常的。

二、浓缩教学内容,明确学习目标

语文教材不是知识的讲解形式,而是知识的使用形式。教师应浓缩教学内容,把“蕴藏于课文中的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提炼出来”,把学生必须学习而又可能学习的内容教给学生。对这篇课文而言,这个必要的知识与能力就是“以小见大”的作文方法。

为了训练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教师的启发(提问)要努力促使学生的思维覆盖全篇课文,做到“全局性启发”。以提高教学效率,浓缩教学内容,用较少的教学时间,取得较多的教学效果。

三、尽可能地教出课文原有的“美”来,尽可能把课文交给学生来“读”

爱默生指出:把自己的生活当做正文,把书籍当做注解;以一颗活跃的灵魂,为获得灵感而读书。

基于对教师“主导”地位的反思,我尝试在教学中把“点菜”的权力还给学生——即教学不一定根据教师的计划来推进教学,教师将努力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来设计课堂教学,努力让学生提出问题,教师优化课堂结构,充分保证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但作为单元作文的范文,应该说它与单元重点(记叙的详略)联系得不很紧密,因为此文无论怎样分析,都不能把“详略”看成是本文的特点或特色。本文的主要特点应该是“以小见大”,是通过一件生活小事来反映出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哲学思想和一种传统的美德。因此,在确定课堂教学目标 与重点,应依据范文,拟为“学习‘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和家庭题材的作文写作”。

文章的立意比较深远,据作者的自述,这篇文章写作的起点是“孝”,但由于“孝”已经写不多少新意,所以把文章的着眼点放在“生生不息的生命”,据此,这篇文章就有了一个由故事层面与哲学层面组成的多层次的中心。在学习时虽然不必讲这些术语,但应该理解这一点。

文章的另一个特点是巧妙的结构和优美的语句,这是学生作文“技法”方面的范本,在教学时应注意进行点拔。

【教学目标 】

1、发现(挖掘)生活中的可供写作的素材;

2、学习《散步》一文,感受这篇散文在语言、构思与立意等方面的好处;

3、学习“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

4、提高散文的阅读能力和对写作的兴趣,进一步坚定写好作文的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品味细节,感受课文;

难点:在学习中理解(而不作理性地讲解)“小”“大”其实是一体的东西,“大”(思想、情感、立意、主旨)是蕴含在“小”(故事、细节、情节)里面的东西,二者是不可分离的。

【教学过程 设计】

一、课前谈话:发现家庭生活中的写作素材

教师尽可能不着痕迹地同学生交谈,以引出今天的学习内容——家庭题材作文的写作。在谈话中,教师可以从以下等方面设问:

你们一家住在一起的有几个人?你们一家人都喜欢些什么?有没有你们都喜欢的事?

看电视——几台电视机?不争不抢吗?服从谁?意见真的统一吗?哪一部片子给你们的印象较深?大家对剧中的人物评价完全一致吗?

逛商店——什么商店?几个人?什么柜台?只看不买吗?买些什么?

看书——各看些什么书?谁先看?谁向谁介绍?有时一本好书不会抢吗?对书中的人物观点大家意见一致吗?有没有发生过争执?你现在你们争执的根本原因(深层原因)是什么?

下棋等——谁先喜欢的?其他人又是怎么喜欢上的?

【设计意图:既然是写作指导课,那么这堂课的重点与中心就不应该是《散步》一文,因为课文无非是用以指导写作的“例子”而已,课堂的重点与中心就应该是“写作”的指导,而“写什么”,生活中有哪些东西是最好的写作素材?就成了一堂课的第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所以,教师先“隐藏”意图,与学生“聊天”,既减轻学生对作文的恐惧,又有意无意间让学生发现许多自己身上身边的写作题材。

因为关于选题,我学到的最好的一点是设法让每个学生都发现他自己身上的有意义的话题。

前几年,当我说“你们来写什么”时,我并没有意识到我已经向学生传递了错误的信息,现在我知道应该说:“我们的生活中有些什么?有那些值得细细品味的小事呢?”

所有的学生都有好的话题,我们可以帮助学生去发掘这些话题。而家庭生活是写作最重要的一个话题库,因为所有的学生都带各自丰富的家庭故事来到学校。

因此这一步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认识到探索到家庭故事的丰富性。】

二、转入范文的学习:导入 范文《散步》

教师作转语:我曾拿这个问题问过一个师范学院的老师,他的答案是《散步》,而且他还拿出了一篇文章,来证明他所说的话。这实在是一篇情真意切,优美感人的文章,今天我们就来学一学,这位教师是怎样把家庭中的一件小事写得兴味盎然,引人入胜的。[板书]

三、整体感知范文——朗读指导

1.要学好一篇散文,最重要的是有感情地朗读,这既是一种对好文章的品尝,也是一种理解得对不对的证明。而要朗读好一篇文章首先要确定它的感情基调:是欢愉还是悲哀,是轻快还是沉重等等。这篇课文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参:(欢愉而深沉)

2.“我”的语气、语调该怎样把握?提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①“我”是个中年男子。③在这个家庭中,“我”是核心人物。③散步中,处处表现“我”孝敬母亲,又疼爱妻子、儿子的感情。

【设计意图:阅读感知本来就没有一定的客观标准,如果能读到“其言若出吾之口,其意若出吾之心”,教学目的也就基本达到了。“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以读代讲或多读精讲的效果绝不应低估,“熟读成诵”“背熟记牢”应该大力提倡。

如果说真有什么最优化的语文教学法,那就是直接地熟练地阅读文本,达到心与言谋,神与文通。所以,拿到课文的第一步,是朗读。】

四、以问解文,分析范文的语言、结构和内涵

问题一:要你说说,你看这一家子四口人中,谁的权力最大,谁有真正的决定权?

可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具体结合多媒体进行推进。

(1)“我”听母亲的:

(2)母亲听孙儿的:

(3)妻子听“我“的:

(4)儿子听“我”的:

那么究竟听谁的呢?——由“爱”决定,这个“爱”,对长辈来说,是“爱幼”;对子女来说,是“尊老”。

问题二:文中说“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这是不是小题大作了呢?

参考——我是一家之主,在母亲和儿子发生争执时必须处理得当,否则就会影响家庭成员的感情,这是一种使命。作为一个中年人,肩负着承前启后的重任,既要爱幼,更要尊老,生活的沉重使命使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

问题三:文章最后说“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是不是也太夸张了呢?

参考——“我”背的是母亲,妻子背的是儿子。母亲给我们以生命,而儿子又是这生命的延续。这血脉相连的三代人紧紧连接在一起,构成了生命的整体。如今,我们把母亲和儿子背在背上前行,正是背负着完整的生命世界,因而油然产生了一种深沉、庄严的感觉,这正是家庭生活中、人类社会中承前启后的一代中年人特有的心理感受。

在处理以上大问题时,有可能随意地出现以下小问题:

文章一开头就开门见山,写我们在田野散步,第二段笔头一转,却写母亲本不愿出来,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母亲为什么不愿出来?为什么又出来了呢?从中可以看出儿子对母亲怎样?母亲对儿子怎样?

母亲听话和儿子听话有什么不同?

交代散步的原因。

老了,走远了会累

儿子劝她该出来走走

儿子孝顺关心母亲,母亲也很听话

小时侯我听话出于依赖和尊敬,母亲听话出于信任和尊重。

“我决定委屈儿子”是不是我不在乎孩子的意见?

“我决定委屈儿子”并非不爱儿子。只是拿母亲和儿子比较来看,母亲年事已高,在世时日已短,今后像这样的“散步”很难说还有几回了。“我”十分孝敬母亲,想尽最大的努力满足母亲的愿望,这种孝心是难能可贵的。

最后,我打算怎么办?

为什么?

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隐含了一层什么意思?

最后走大路了吗?为什么?

这反映了母亲什么样的情感?

哪一个动作表现了母亲的这种感情?

委屈儿子。

大路方便老人,为了照顾母亲,我打算走大路。

母亲年老体弱,我陪她的日子不多了

没有母亲改变了主意。走小路小孩子感兴趣,母亲爱孙子,想让孙子高兴

对晚辈关心爱护,对孙子真心喜爱

摸摸

我背母亲,妻子背儿子,二人背得吃力吗?

那么,为什么我们要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象我背上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呢?

不,因为母亲儿子都很轻。

中年人肩负承前启后的责任,母亲和儿子是生命中最重的砝码,在每位儿子眼中,母亲便是全部,在每位父亲眼中,儿子同样是生命中最重的

另:散步前,文章还有一段对初春的描写。找出来,看看这段描写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第4段是对初春的描写。新绿、嫩芽、咕咕的冬水,写出春的气息。在这样的气息中,使人感觉到生命的存在,生命的召唤。正是因为感受到冬去春来,气候转暖,生机萌动,全家人才一起出来散步。这是对全文的铺垫。另一方面也使文章的感情基调由深沉变得欢愉起来。

【设计意图:问题是思维的发动机,要引导学生细读课文,必须既要教师用问题加以引导,又要学生能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所以这里虽然设计了一些框架性的问题,却没有具体的一步一步的推进程式,因为过程不应该是完全被设计、被预料的。】

五、依据范文进行写作方法的指导:以“小”见“大”

教师提示:这篇散文写三代人之间深沉的爱,作者有没有面面俱到,把生活中各种事情都拿来写呢?作者是怎样做的?

[或者:教师设问: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呢?(初春全家人散步的事。)本文正是通过散步这样的小事,表现了祖孙三代人互敬互爱的思想感情,进而赞美了敬老爱幼这种人类高尚的道德情感。这用的是以小见大的手法。]

结论:“以小见大”的写作技巧

什么是“小”?请指出反映一家人互敬互爱的细节?

s:母亲和儿子发生分歧,我思考后决定走大路(对母亲的尊敬);母亲改变主意,(母亲喜爱孙子)这些细节描写,细致而传神,表现了一家人互相理解体谅的情感

全篇只写了“散步”一事,但读来饶有兴味,除了真情动人外,再一个原因就是叙事波澜起伏,引人入胜。入题写“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予和儿子走在后面”,“散步”已经起步,本该照直走下去,而文章在这里起了一个波澜:“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等到“我”出于爱母之心决定走大路时,事情偏偏又不照“我”的决定发展,母亲要改走小路。真是一波末平,一波又起。这两处波澜不仅使记叙摆脱了平铺直叙的弊病,而且展示了“我”对母亲的挚爱,母亲对孙子的亲情。

什么是“大”?(课文短短八百字,却是一曲温馨隽永的亲情之歌、伦理之歌、生命之歌。其思想内涵的三个层面清晰可辨,耐人寻味。)

故事层面:亲情。

文章的基本线条是:“我”劝母亲散步→全家人一块散步→走大路与走小路的分歧→“我”母亲依从了“我”儿子的→在不好走的地方,“我”和妻子分别背起母亲和儿子。从而写出了一家人之间的互相爱护、尊重、体贴和理解。

寓意层面:使命感。

《散步》以第一人称叙述,与其说为了真实亲切,不如说为了强化主体意识,实现使命感。文中的“我”,一个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当“我”背着母亲,妻子背着儿子,“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时,觉得“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里通过特写镜头的定格描写,强化了中间一代人的主体意识,强化了使命感。

哲理层面:生生不息。

当我们从生命与时空的意义上来审视三代人的“散步”时,却应该说,这里还隐含着“生生不息”的哲学道理。尤其是儿子的一个“伟大”发现:散步的三代四口人“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这是生命的延续与发展,具有哲学的色彩。

【设计意图: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是本堂课的学习目标,它的基础是对文本的学习,因此,它放在对文章的阅读赏析之后。而且由于在课堂之始已着力于“小”(故事、细节、情节)的指导,此处就着力于对“大”的理解。】

六、读写结合,进行仿写练习

[这一步未必进行,有必要则行之;无必要则删之。]

仿写练习一:

依照句子“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在路平坦;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写一句话,要出“一家人”的一个分歧点或矛盾产生的焦点所在。

有时候,( )个人也会——

后来发生了——

仿写练习二:

依照句子“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不多了。”写一段在家庭成员产生意见分歧或矛盾时,“我”的心理活动(请注意,你可能不是决定者,所以不能简单地模仿)。

仿写练习三:

我说:“走大路。”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是水波粼粼的鱼塘。

七、由一到多,从“多篇”中悟得“一法”

[这一步也是机动,有时间行之,时间不足放到下一课时进行。]

阅读学生习作《散步》,体会换一角度对家庭生活题材的把握方法,进一步体会“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并且体会文章详略的处理方法。

教师指导:

1、 莫怀戚的《散步》是从一个中年人的角度来写的,沈愚的《散步》是从一个“孩子”的角度来写的,由于角度的不同,两篇文章在叙述语气上有什么不同?

2、 由于“我”的角色由一家之主转换成需要教育帮助的“孩子”,沈愚的《散步》在详略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它详写了什么?略写了什么?

八、小结:

1、 大家要相信一点:好作文就是从平常的生活中来;许多细小的事,只要你能用真情去体味,用匠心去构思,就能写成非常感人的文章(结合适应性考试的近满分作文)。

2、 对初中生而言,尤其是写记叙文,“以小见大”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好方法。小处要能见细,即要有细节;大处要落实,即不能刻意夸大。

3、 这样的好文章很难得,大家要争取把它背出来。这是语言材料的积累,如果说作文的技法是建筑的设计和建筑技术,那么好文章的朗读背诵就虽对材料的积累——没有大理石、花岗岩、好的木材钢筋,我们怎么能建造出美丽的高搂呢?

九、作业 :

1、仿写;

2、观察自己的生活,想一想是否真的有许多值得一写的“生活细节”?

七年级上册语文工作计划 篇3

《山市》处于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是继《〈论语〉十则》后第二篇文言文,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初步。

本文所涉及的是科学现象,蒲松龄用精炼生动的语言描述了一次“山市”的形成、发展和消失的经过,极富想象力。本课学习主要以诵读为主,并能根据描述想象山市美景,了解科学知识,培养主动探究的习惯。文言字词不需要重点掌握,但也得作些了解,以帮助理解文意。

基本教学思路:

对诵读目标的处理,我设计了七读(时间是30分钟左右,其中理解读8分钟,背读5分钟,其它各遍读都在3分钟左右):先听师范读,掌握生字新词,再初读感知,了解文章大意,然后大声读,把课文读通畅,接着进行默读,理解课文内容,然后学生想象读,根据所读到的文字来想象山市美景,坐在此基础上,学生美读全文,深化领悟,最后大声背读。这些步骤使学生渐渐地熟悉理解了课文,反反复复的诵读培养了学生对文言文的语感。对第二个目标的处理(用时10分钟左右),我打算是课上稍提激趣,课下自主解疑。

本课教学我设计了以下几个亮点:一是导入阶段,用优美的富有感染力的语言,给学生以熏陶;二是讨论反馈阶段,通过做游戏来掌握字词,使困难的文言字词学习变得活泼有趣,符合六年级学生特点;三是深化领悟阶段,在同学和老师的渲染下,学生脑海里有了山市美好景观的画面,此时学生美读,可能掀起一个高潮。四是激趣探究阶段,学生七嘴八舌献计献策,师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来了解科学知识。五是作业布置阶段,给蒲松龄先生写信说明山市的科学成因,既是对课文的巩固和延伸,又是对探究习惯的督促检查。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培养语感。

教学难点:山市的有关科学知识。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并能根据文字想象画面。

2、了解有关的科学知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同学们,感觉到秋天已经来到了吗?天空中秋风飒飒,秋雨潇潇,田野里枯枝颤抖,黄叶飘零,一派秋的庄严。是啊,秋天的满地落红,冬日的漫天飞雪,春时的嫩芽娇花,夏季的绿树浓荫,这些自然现象我们每个人每年都能看到。可是有一种美丽神奇的自然现象却好多年都难得一见,多数人一生都无缘看到。这种自然现象就是海市蜃楼。幸好清代有一位写狐写鬼的文学家蒲松龄,根据目击者的叙述描绘了一次这样的景观——山市(山市蜃楼),弥补了我们不得一见的遗憾。今天,让我们走进《山市》这篇课文,通过文字描述来欣赏一下这种奇特的景观。

板书题目作者,学生记住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

二、诵读施标:

1、初读感知阶段:

○1师范读,要求学生认真听读,标划生字词,并听出师故意读错的生字。然后打出电子词典,指定一学生领读生字。

○2学生自由朗读2至3遍,力争读得声音饱满,通畅无阻。

读完之后,试着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

2、自主学习阶段:

老师先学了这篇课文,觉得这篇课文的目标可以有这两个。大家看同意吗?

打出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并能根据文字想象画面。

2、了解有关的科学知识。

○3师布置自学任务,出示自学指导:

结合注释默读课文,理解词句意思,思考想象“山市”的初生、发展、高潮三幅画面。比一比谁理解得快。时间8分钟。

3、讨论反馈阶段:

○4师生、生生之间以做游戏的形式来检查词句理解情况。

游戏:

甲:我来问,你来答。

某词的意思是什么?

乙:这个问题难不倒我。

……

师与一学生合作举例。如:

师:我来问,你来答。

山市高潮时出现的“危楼”是不是指“快倒的楼”?

生:这个问题难不倒我,“危楼”指的是“高楼”,它还站得好好的。

师:这座高楼是几间的几层的?里面的人在干什么?

生:五间的、数不清几层的。里面的人有的靠着,有的站着,干什么的都有呢!

师:它是怎么一步步消失的?

生:先渐低再渐如常楼渐如高舍,又倏忽如拳如豆消失了。

师:“危楼”一词在哪诗里还学过?

生:李白的《夜宿山寺》“危楼高百尺”。

……

然后学生之间热闹游戏,快乐掌握。师巡回听听。

○5请学生根据文中几个表示时间的词语来描绘自己想象中的画面。

一两名学生描绘出画面。

师借机描绘:

你不经意地一抬头,看到不远处,突地出现青塔白楼,楼阁殿堂,街道里巷,并且车水马龙,人来人往。然后一阵大风,尘土飞扬,烟雾弥漫,只剩下那座高楼,灯光点点,人影屑屑,可是只一会儿,楼渐低,减低,直至如拳如豆消失不见。的确是很神奇啊!

这么美好的景观,我们得用同样美的朗读读出来。引入下一阶段。

4、深化领悟阶段:

下面请同学们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美读课文——投入感情,放飞想象,如醉如痴,物我两忘。

5、激趣探究阶段:

○6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师生共同想办法探索“山市”成因。

师引导:这样的美景,古人却给它起了个瘆人的名字“鬼市”,为什么?

学生回答。

师点拨引导:古时科学技术不发达,人们对所看到的现象无法做出解释。另外,多年的迷信思想的控制,叶使人们相信真有所谓鬼神。可是现在,科学的巨手早已揭开了这种景观的神秘面纱。同学们,我们通过什么方式可以了到更多海市蜃楼的知识呢?

学生七嘴八舌献计献策,然后明确:可以通过查字典、上网、《物理》课本、《十万个为什么》等资料。

学生快快行动,查字典,看谁先查到谁读出来。

师引导:你明白这种现象是怎么回事了吗?这个解释远远不能满足我们的求知欲。同学们,要做明白人,就必须自己动手,探索研究。

那么,交给大家一个光荣的任务:六人一组,课下查阅资料,得到海市蜃楼的有关知识。然后整理成文,给蒲松龄写一封信。

三、作业布置:

请学生查阅资料后给蒲松龄写一封信,解释“山市”的科学成因。

板书设计:

要求学生记下板书上的几读,用于以后的文言文学习。

山市

蒲松龄

初读:

大声读:

默读:

想象读:

七年级上册语文工作计划 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济南冬天的景物特点;

2.学习老舍先生的写景方法;抓住特点写写家乡的景物;

3. 培养爱祖国、爱家乡的品质。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把握阅读写景抒情散文的方法。

教学难点:景物描述方法。

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本文为一篇美文,语言朴实清新,作为感知,感悟文章内容与风采的朗读形式是多样的,如配乐朗读、教师范读、学生齐读、散读

2.问题式教学法。教师依据教学目标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在学生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严密思维、拓展想像。

3.比较阅读法。通过与前一篇课文《春》的比较,进一步掌握写景散文的一般阅读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 时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在朱自清先生的《春》中欣赏了春天那一幅幅动人的春景图后,今天我们要步入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去领略冬日的景色。

二、出示学习目标 :

整体感知、理清文脉 三、老舍及其创作 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出生于北京一个城市贫民家庭。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开始用白话创作。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并进行文学创作。1929年离英回国,先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1946年赴美讲学。1949年应召回国。1966年8月因被迫害而不幸逝世,终年67岁。老舍一生著作丰富,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和话剧《龙须沟》《茶馆》是其代表作。以描写城市人民生活著称,使用地道的北京口语,富有幽默感,作品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浓厚的生活情趣。 四、整体感知、理清文脉

自学指导:

听朗读录音,体味流畅朗读中的语气、语调传达出的文章内容与风采。依阅读提示,思考:

(1)济南冬天的独具一格的风貌是什么?

(2)课文是从什么角度,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这一特点的?

(3)文中老舍先生采用中国山水画“以大观小”的构图取景方法,请分析作者顺着主线抓住哪些富有特征的景物来展示济南冬天的,如用淡雅的山水图定格,仿照《春》中画图的形式进行概括。 组织小组讨论。教师点拨、

明确: (1)济南冬天的“温晴”。 (2)写“温晴”是从自身感受的角度来写的,采用“曲折行文”的对比方式。北平、伦敦、济南是老舍生活之舟的三个主 要停靠站,因此,他拥有评判对比的资格。通过和北平冬天多风、伦敦多雾、热带日光的毒和响亮(根据语境是指“晴朗得刺眼”)作对比,写济南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的“奇迹”“怪事”,突出它独有的“温晴”美景,赞赏它是个“宝地”。画面中“寒”与“暖”、“暗”与“明”、“热”与“温”的色调烘托出济南冬令阳光和煦、天朗地秀的总体形象。在结构上是全文的总起,为下文具体描述作铺垫。 (3)顺着济南的冬天是温晴的这一主线,作者具体描述了冬天的山景和水色。用2、3、4三段文字写冬天的山景:先用拟人化的笔法烘托出一个“暖和安适”的“理想境界”,给人以济南冬天的总体感觉,然后分写阳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和城外远山。第5段文字写冬天的水色,先写水藻之绿,以衬托水之清澈透明,又拓展想像,将天光、水色融为一体,描绘泉城鲜亮明丽的色彩,充满赞美之情。 紧扣冬天的山景和水色,铺展出三幅画面:小山摇篮图、雪霁初晴图和空灵水晶图。 文章绘山景,描水色,寓情于景,既表现济南冬天山水之美,又寄寓对祖国河山真挚的爱。

五、当堂训练:表情朗读,品味济南暖冬慈善若娘亲,可爱似少女,清亮赛水晶的艺术形象。

六、布置作业:《动态》1-5题

第二课时: 一、出示学习目标: 精彩语段研习,鉴赏景物描述方法

复习上节要点,朗读全文 二、品析第三段:

1、自学指导:

诵读第3段,就如下内容品析研讨。

(1)全段的中心句是:

(2)全段的层次划分是:

(3)全段写“小雪”之美妙,主要通过其他的景物来进行烘托,这些景物是:

(4)文中的动词用得好,如:

(5)文中的色彩词用得好,如:

(6)文中是怎样化静为动的呢?

(7)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8)你在对全段的朗读要求上有什么体会?

明确:(1)最妙是下点小雪呀。 (2)全段分为三层:小雪呀/看吧……粉色/就是…… (3)矮松 山尖 草色 阳光 (4)树尖用“顶”,山尖用“镶”,山坡用“穿”,山腰用“露”,几个字各得其所。 (5)青黑,白,蓝,银,暗黄,微黄,粉色。 (6)化静为动的主要技巧是运用了比喻、拟人的手法。 (7)主要是拟人,文中的三个“好像”,并不都表示比喻。 (8)朗读中不仅要读好文中的描写部分,而且要读好首尾两句,其中的“最”“呀”“就”“吧”“太”是充分凝聚了作者情感的。

2.济南的雪一点也没抹杀暖冬的光彩,反而把冬天的“温晴”越发显露了出来,请学生归结本段的写景特色。

归纳:作者从色彩和变化两个角度描写了山上的矮松、黄草和薄雪等景色。“看护妇”是对雪后矮松秀美形态的比喻,借矮松写出雪的形态。“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肌肤”,这是雪色和草色相间的美景引人产生的联想。“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用拟人描绘了雪色娇美的情态。写山景依山上、山尖、山坡到山腰的空间顺序,有层次地把各个细部雪的光、色、态展现出来,让读者感受到的不仅是雪的外在美,而且是雪的情韵。画面色彩的鲜明悦目来自映衬的妙笔:矮松的青黑映衬一髻儿白花;以全白的山尖,映衬蓝天;以山坡上的一道儿白,映衬一道儿暗黄;以微黄的斜阳 ,映衬薄雪微微露出的粉色。

3.吟咏体味第3语段。

三、当堂训练:课堂练习以练带讲,学习课文4.5段,完成下列题目。

1.第4段作者三笔两笔就勾画出一幅水墨画,它的特点是( )

A.朦胧 B.淡雅 C.古朴D.灵秀

2.济南冬天水的特征是(多项选择)( )

A.暖 B.绿 C.清D.亮

3.这两段文字表现了济南的冬天( )

A.充满了绿意的特点 B.舒适、清亮、迷人、美丽的特点C.温晴的气候特点 D.景色优美,是少有的冬季游览胜地

4.①“这是张小水墨画”②“整个的是块空灵的 蓝水晶”③“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 草山”④“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A.①暗喻 ②暗喻 ③明喻 ④明喻B.①明喻 ②明喻 ③暗喻 ④明喻C.①暗喻 ②暗喻 ③暗喻 ④明喻D.①暗喻 ②暗喻 ③借喻 ④明喻

5.“就凭这些绿的精神”中的“绿的精神”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20个字)

参考答案:1.B2.ABCD 3.C 4.D

5.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 的奉献精神

七、布置作业

1.摘抄文中的精彩语句,积累语句 2.完成《动态》6-12题

七年级上册语文工作计划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够熟练说出作者及其作品的相关常识。 2、熟读课文,准确解释课文中的时间词、形容词,熟练翻译课文大意。 能力目标:能够概括出山市的形成顺序,描绘其神奇壮丽的幻境。情感目标: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学道理,增强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 熟读课文,准确解释课文中的时间词、形容词,熟练翻译课文大意。

教学难点 探究山市形成原理,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科学精神。

教学方法 朗读、讨论 教学仪器 多媒体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教学时间:

教学内容与步骤 学生活动内容与方式 预期达效果 反思记

一、 布置预习

1、 查阅与作者蒲松龄相关的资料,简单了解《聊斋志异》

2、 读课文至少三遍,给你认为比较重要的词注音并抄写二、 导入 (展示几幅海市蜃楼的图片)提问:你见过这样的景象么?你知道它是什么吗?(学生自由发言) 在夏天,沿海一带或沙漠地区,经常可以看见在空中或地面以下有远处事物的影像,古人无法解释,误认为是大蛤蜊吐气形成的,因此,就称为“海市”或“海市蜃楼” 。这种现象,有时人们在山区也可以看到,人们就称之为“山市”(出示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随着清代的著名作家蒲松龄来观赏一次山市的出现过程吧!

2、谁来为大家简单介绍你了解的蒲松龄及《聊斋志异》介绍作者、作品:

投影补充. 作者: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淄博)人。早岁即有文名,但屡应省试皆落第,七十一岁才补为贡生。他用数十年的时间写成的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白居易在香山/欧阳修六一欢/李清照号易安/王安石住半山/苏轼爬东坡/李白采青莲 记住这些号) 作品:《聊斋志异》文言短篇小说集,共收录作品近500篇,以短篇小说为主,此外还有散记特写、随笔寓言等,主要写鬼狐精怪的故事,也收录一些奇特的事。构思奇妙,语言生动。

三、 整体感知,熟读课文1、 指几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注意他们读的哪些字的读音与你不同,断句与你不同?

注意以下字的读音:奂huan 邑yi 冥ming 甍meng 垣yuan睥bi 睨ni 亘gen 莽mang 霄xiao扉fei 缥piao 缈miao 逾yu 倏shu2、学生两人一组,再将课文读给自己的前后桌听。

3、全班齐读课文一遍。

四、 理通文意

1、 自己结合课下注解,翻译课文,并画出自己不会翻译的句子及词语。

2、 班中交流翻译解决难译的句子。

3、 比赛翻译课文五、 布置作业 1、 熟读课文,复习重点字的读音、意义。2、 翻译课文。(抄一句原文,翻译一句。)

3、 查阅相关材料,看山市、海市是怎样形成的?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巩固字词、句的意义,分析理解课文内容。

一、 检测复习

1、 抽查学生的朗读1—3名,不会的中午到办公室读,读会为止。

2、 解释加点的字(1) 邑八景之一也(2) 数年恒不一见(3) 高插青冥(4) 念近中无此禅院(5) 无何,碧瓦飞甍(6) 未几,高垣睥睨(7) 连亘六七里(8) 尘气莽莽然(9) 裁如星点(10) 又其上则黯然缥缈(11) 倏忽如拳如豆

二、 分析课文

1、 全班齐读课文,同时思考山市的全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是以什么为顺序的?画出表示时间的词语?)这表现了山市的变化是迅速还是缓慢?

2、山市的具体变化如何,画出描绘的词语?

3、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以图画或语言的方式展示自己脑海中的“山市”。

4、探究“山市”形成的原因山市形成的原因是什么?(请学生自己演示)

三、 总结练习

四、 布置作业

1、 背诵课文

2、 课外练习 学生预习学生调动生活中的积累, 检查预习学生介绍作者、作品等文学常识学生朗读课文,并相互校正字音、断句。学生互读互听,熟练朗读课文。学生翻译课文学生检测学生在书上画出表现时间的词语。“忽”~“无何”~“未几”~“忽”~“既而”~“逾时”~“倏忽”~“遂”学生再读课文标画出描写山市变化的词语“孤塔耸起,高插青冥”“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城市依稀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楼五架窗扉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渐小;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 纵观山市的出现分三个阶段:初现孤塔宫殿,再展城郭恢宏,又看危楼出现。结尾照应开头,这里说的“山市”跟“海市”一样,是一种因折光反射而形成的自然景象,它美丽而又奇特,多少年也难得出现,少数人偶遇,多数人难得一见。此是作者根据目击者的叙述所写,令人回味无穷。 简单了解作者及作品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加强印象,其他学生能熟练说出文学常识准确、熟练的朗读课文加强学生的复习意识巩固基础知识巩固运用标注法学习文章探索山市形成的原因,增强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七年级上册语文工作计划 篇6

一、学习目标:

1、了解朗读诗歌的基本要求,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2、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3、品味重点词语的深层含义,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4、树立理想,并培养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

二、学习重难点:

1、朗诵课文。

2、品味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

3、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三、课前准备:

教师:录音机、磁带(钢琴曲《大海》)、投影仪。

学生:熟读课文。

四、自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每个人在童年时代,对生活,都有美好而奇妙的“梦想”,对未来,都有热烈的企盼与遐思。那么,生活在大山深处的孩子,他们又在想些什么呢?他们的想法,给我们又会带来什么启示呢?

今天,我们学习诗歌《在山的那边》,和山里的孩子一起,去探寻山外那美好的世界。

二、检查学生预习字词(投影出示)

1. 给加点的字注音。

2. 形似字辨析。

3. 解释词语。

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在朗读中品味重点语句含义

1、范读课文,可播放背景音乐。

学生听读时:a.注意老师朗读的节奏、停顿及意义重音。

b.理解诗中‘‘山’’与‘‘海’’的意思。

2、组织学生讨论“山”与“海”在诗中的意思。

学生刚刚接触合作讨论的方式,能说对大意就行。老师要以鼓励为主,即使说的不全面、不深刻也无妨,后面还要引导深入探究。

3、学生练习集体朗读课文。

[教师指导]

先给诗句划分朗读节奏。b.再挑选意义重音。

以上两点是教给学生最基本的朗读方法,掌握了朗读节奏与重音,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诗句意义。教师可以以几个诗句为例,然后让学生讨论、自己划出节奏及意义重音即可。

投影出示举例诗句的重音及节奏。

c. 学习集体朗读。

4、结合朗读生意,指导学生探究式阅读,讨论。

a. 讨论,理解重点词语含义.(教师投影出示问题组)

◆“铁青”什么意思?是写山的颜色吗?如果不是,那又是表现什么?

◆我的“幻想”指什么?“零分”又指什么?

◆“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具体指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

◆“诱惑”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指什么?

◆“喧腾”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指什么?

◆“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的“终会”表达了一种什么心情?

学生通过讨论,以上重点词语基本可以正确理解。个别有争议的词语,教师可指导学生结合“山”与“海”的含义,也从象征意义上来理解,来解释,可予以补充,纠正。

b.在学生初步掌握朗读节奏、意义重音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揣摩语意,初步读出句子所表达的语气。然后讨论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深刻含义。(教师投影出示句子)

◆“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山那边是什么呢?”这两句话写出了小时候的“我”有什么特点?

◆“在山的那边,依然是山/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

◆“妈妈,那个海呢?”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合作探究性阅读,是学生接触的新学法,也是本节课重点环节,教师要注意引导、点拨,以调动学生思维。答案不求统一,要点合理即可。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理解全诗所讲述的道理

①引导学生再次讨论“山”与“海”的深刻象征意义。

②讨论,全诗讲述了一个什么道理?

以上所讨论的内容,尽量鼓励学生多参与,多想,多说,不要强求答案用语标准,意思正确就行。

五、结合自身生活体验,深刻领悟诗歌所表达的人生哲理

①引导学生讨论,谈谈自己为了实现一个目标克服困难的经历或感受。

这是体现语文与生活联系的一个重要方面,要引导学生说真话,诉真情。

②全班激情齐读。

六、小结,布置作业

①小结:激越的情感,显示出我们已深深懂得:要翻过山,见到大海,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在今后的人生之路上,让我们永远牢记,心中要有个“海”,为了这个“海”,从现在开始,就要努力翻过一座座山。’

②布置作业。

a.根据“山”与“海”在文中的含义,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也可以写自然的海)。

b.熟练朗读课文,挑选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背诵。

c.抄写生字。

七、信息反馈:

七年级上册语文工作计划 篇7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实践发展观为宗旨,踏实敬业。以新课程标准为语文教学理念依据,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有效贯彻实践相关思想理念。以学科说明为导向,把握语文教学动态,在日常教学工作中保证方向性的正确。以语文课本为主要参考,精讲课内经典文章,以课外阅读为辅,提升学生语文能力。在语文教学工作中体现大语文的理念,体现语言文字的基本功能。

二、基本情况

本人这学期担任七年级语文教学工作。

1、学生分析。

成绩状况。根据六年级招生考试分析,学生的语文水平参差不齐。优等生中等生的比例较小,差生所占比例较大。分析其原因,语文能力水平较低。考试中,语文基础知识得分还可以,语文阅读及写作得分较少,或这是导致语文成绩差的主要原因。

思想状况。据了解,学生对中学生活充满希望,他们期待有一个美好的中学生活,也希望在中学学到更多的知识。大部分学生思想积极,学习态度端正。但也不乏少数学生成绩极差,抱着随大流混天过的思想。

能力状况。据了解,大部分学生不具备自主学习能力,语文能力也较差。大部分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很大力度的监督。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尤其贫乏,知识面窄。但大部分学生具备了课堂学习能力,能够认真听讲,自觉完成作业。

2、教材分析。

七年级语文在语文学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衔接小学语文的相关字词和语文知识,承启忠学语文的相关内容。七年级语文还需继续抓字词的扩大巩固学习,拓展学生对文学作品的赏读,同时作为中学课程,还设置了表达生活的写作和综合活动、口语实践。七年级语文的教材设置考虑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所选课文贴近孩子们的生活和思维或想象。

本册书共设置六个单元。第一单元,神奇的想象世界;第二单元,多姿多彩的童年世界;第三单元,亲人间的真挚浓郁的情感;第四单元,风格各异的四季风景;第五单元;经典名家的赏读;第六单元,不甘平凡,乐于向上。

课文学习之后还设有相关内容。其中包括每单元之后的两首诗词诵读,还有写作实践:让你的想象插上翅膀;留在记忆里的童年;家有许多温暖的感觉;关爱家园;我和书的故事;小诗抒我心中情。拓展链接:童话世界的新成员——哈利波特;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走进高尔基和他的《童年》;搜集农谚;争当故事大王;怀念冰心。

教材课文设置容纳语文知识,综合体现语文素养的培养。而且各单元呈相连和递进的状态,让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语文知识,符合学习规律。单元课文后的相关设置,紧紧围绕本单元的知识体系,是知识的运用和能力的培养。

教材课文侧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素质,如字词,句子的理解,文段的赏析课文的整体感知。写作实践专业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本学期侧重继续培养学生记叙文写作能力。拓展链接开阔学生视野,营造大语文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对语文及文学的兴趣,对生活的热爱及对人生、社会的认识能力。

三、教学目标

新课程教材的教学目标,不再是教材的教学目标,而是学生的语文学习目标,教材只是例子,重要的在于学生的情感体验。

1、掌握七年级上学期阶段要求掌握的生字词的音义,并学会运用。

2、背诵教材中要求背诵的古诗词、文言文、现代文及现代诗歌。

3、学习教材上的课文,完成本学期的教学任务。

4、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5、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掌握常用的学习方法

6、培养学生语文朗读能力,使之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为培养学生语文语感打下基础。

7、阅读课程标准推荐的名著,培养文学兴趣。

8、培养学生书写充满真情实感的记叙文的能力。

9、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陶冶学生情操。

四、教学措施

第一、课堂教学体现三维目标的整合性。新课程标准要求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纬度的有机结合。每一课时教学都要体现三维目标,根据实际要有机整合,不能机械地堆砌。

第二、体现大语文理念。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不能只教课文,更不能死记硬背,而是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这就拓宽了语文课堂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搭建交流平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三、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新课程标准要求课堂教学不能一言堂,不能再是老式的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课堂上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积极讨论探究创新。让学生在自主过程中体验学习的乐趣,掌握学习的收获。

第四、继续推广小组教学模式。注重过程性教学,课堂全程跟踪小组活动,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优势,不断改进,不断提升其效率。

第五、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多样的教学手段可以吸引学生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第六、继续推广学生课前五分钟演讲。这样对提高语文能力综合素质有极大的帮助。也便于提高学生的兴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七年级上册语文工作计划 篇8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情景交融的写法。

3、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品味优美的语言。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步骤:

一、设景导入

我们盼望万紫千红的春,我们迷恋果实飘香的秋,可那白雪翩飞的冬,虽然寒风凛冽,可那树尖上顶着一朵白花的美丽又怎么不令人神往呢?老舍笔下济南的冬天就充满了无限的魅力,它给人留下的不再是萧瑟,不再是寒气袭人,它那里充满了温情。好可爱、好可爱……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那份温情吧。(利用多媒体投示出课题及学习目标,背景选择白雪覆盖的小山,白雪映着红日,营造一个温暖响晴的冬天之景。)

二、师生共赏

1、师生同读

①放师读录音(播放朗读录音,多媒体投示背景,动感播放课文字幕)

②生分成两组比赛朗读

③师生读自己最喜欢的语段,在旁边批注喜欢这一段的理由。

④完成课后思考题一(生小声读课文理出文章脉络)

生:讨论交流③④。师归纳文章脉络:开头写济南冬天的天气(对比)——写济南的山(阳光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城外远山)水(清澈、透明)

2、师生同赏

找出文中的比喻、拟人句子填在下表中,并说说用上它们的好处。(开放性题,答案不求一致,重在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情能力。)

比喻句:好处:

拟人句:好处:

3、师生同议

①分小组交流自己找出的句子和理由。

②全班交流

③背诵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

三、写作尝试

⑴分小组讲述自己家乡冬天的景象

⑵借鉴的写作方法将家乡最有特点的景物描写出来

⑶评价提高

分组评价,选择美的文章在全班交流。

七年级上册语文工作计划 篇9

【学习目标】

① 速读课文,能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内容。

② 体味文中的美词佳句,感受文艺性说明文语言的作用。

③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学习重点】

培养阅读文章、概述内容的能力,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

【学习方法】自主、合作

【导入新课】

1、音乐导入激发学生对昆虫的兴趣。

【课前预习】

1作者介绍

亨利.法布尔(1823-1915)法国著名科学家,科普作家。法布尔是第一位在自然环境中研究昆虫的科学家,他穷毕生之力深入昆虫世界,在自然环境中对昆虫进行观察与实验,真实地记录下昆虫的本能与习性,著成了《昆虫记》这部昆虫学巨著。《昆虫记》是法布尔以毕生的时间与精力,详细观察了昆虫的生活和为生活以及繁衍种族所进行的斗争,然后以其观察所得记入详细确切的笔记,最后编写成书。法布尔以生花妙笔写成《昆虫记》,誉满全球,这部巨著在法国自然科学史与文学史上都有它的地位,这部巨著所表述的是昆虫为生存而斗争所表现的妙不可言的、惊人的灵性。 《昆虫记》十大册,每册包含若干章,每章详细、深刻地描绘一种或几种昆虫的生活:蜘蛛、蜜蜂、螳螂、蝎子、蝉、甲虫、蟋蟀等等。法布尔以生花妙笔写成《昆虫记》,誉满全球,这部巨著在法国自然科学史与文学史上都有它的地位--《昆虫记》作者被当时法国与国际学术界誉为“动物心理学的创导人”。文学界尊称他为“昆虫世界的维吉尔”《昆虫记》被译成许多种文字出版。他被誉为“昆虫诗人”,我国也翻译出版了他的大量作品。

2、检查预习:课后生字词。

扰乱 哀鸣 狩猎 哀号 喧嚣 沉寂

(mì) (cuàn) (jié luè) (kù) (gōu) (yīn yǎ) (fēn) (zhōng) (wōjǜ) (zhuó)

静谧 篡夺 劫掠 酷爱 弱肉强食 篝火 喑哑 气氛 螽斯 莴苣 啄

(qián) (shǔn) (huì) (kuī) (tú) (tuò)

钳子 吮取 喙 盔甲 屠夫 唾液

3、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思考:快速阅读全文,找找看:文章介绍了蝈蝈哪些方面的特点?(外表、习性)

4、绿色蝈蝈外表有哪些特征? 绿色蝈蝈有哪些习性?作者主要写了哪个方面的习性?

(外表特征--“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习性写了蝈蝈的叫声和食性。)教师明确速读方法:找中心句,抓关键词。

板书: 特征:漂亮、嫩绿、苗条、匀称

习性:叫声---柔和,食性--- 蝉

2、请根据蝈蝈外形、色彩、声音、食性等方面的特点合作编写一个以“蝈蝈”为谜底的谜语。

【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1、本文虽是一篇介绍蝈蝈的科普文章,却不显丝毫的机械呆板,它不像一般的说明文那样平实,而是灵活生动,不拘一格。既有对昆虫形象的描绘,又有个人情感的流露。作者对昆虫蝈蝈充满了喜爱之情,语言显得生动感人。学生再读课文,自由质疑,四人一组讨论:

a.你最喜欢文章中哪个段落?为什么?

b.你最喜欢哪个词语或哪个句子?为什么?

请用“我喜欢 ,因为 。”句式回答。

(也许有的同学喜欢“窃窃私语”、“津津有味”、“酷爱甜食”“毫不犹豫地都接受”这些拟人的写法,给人以亲切自然的形象生动的感受;也许有的同学喜欢“蝈蝈是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在一起钓,它们之间从不争吵”这拟人化的描写,它亲切自然,充满了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

2、作者不断变换对绿色蝈蝈的称呼,找出这些称呼,说说作者在什么情况下用什么称呼,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夜间捕蝉的蝈蝈--夜间狂热的狩猎者

入夜鸣唱的蝈蝈--夜晚的艺术家 歌手

入笼喂养的蝈蝈--“我”笼里的囚犯

饱餐蝉肉的蝈蝈--蝉的屠夫

(作者不断变换称呼,使行文更生动,描写更形象,给人更深刻的印象。)

3、作者在介绍蝈蝈的特点时,用了些什么方法?你觉得哪些地方值得你学习借鉴?

板书:

蝈蝈--蝉(叫声)

对比 蝈蝈--鹰(捕食) 突出特征

蝈蝈--螳螂(食性)

“窃窃私语”、“津津有味”

拟人 “身材优美、苗条匀称” 形象生动

“酷爱甜食”、“宽容”、“妒忌”

4、教师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文艺笔调生动;语言传神形象;拟人贴切自然;比较突出特征。

【拓展延伸】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说说你从这篇课文学到了什么?

2、请同学们灵活运用对比、拟人手法,生动地说说自己喜欢的一种小动物,来抓住其特征。

【板书设计】

蝈蝈--蝉(叫声)

对比 蝈蝈--鹰(捕食) 突出特征

蝈蝈--螳螂(食性)

“窃窃私语”、“津津有味”

拟人 “身材优美、苗条匀称” 形象生动

“酷爱甜食”、“宽容”、“妒忌”

写作特点:

文艺笔调生动;语言传神形象;拟人贴切自然;比较突出特征。

【备课小资料】

蝈蝈的趣名

蝈蝈是我国南北各地男女老幼都十分喜爱的鸣虫。北方人叫它蝈蝈,南方人叫它“叫哥哥”、“叫蚰子”,古人叫它“蛞蛞”、“聒聒”、“螽斯”,在春秋时代就被人们饲养了。因它能繁殖众多的子孙,故被古人视为兴旺的吉祥物。至今,民间在小儿摇篮边还挂着蝈蝈的笼子。

蝈蝈由于生长环境不同,体色也各不相同。体色翠绿者,称为“绿哥”、“翠哥”或“三青蝈蝈”;体色黄中带白者,称为“糙白”、“白哥”或“草白蝈蝈”;体色紫红如铁锈者称为“铁哥”或“铁皮蝈蝈”。从体色价值来说,有“黄不如绿”“绿不如黑”之说。

蝈蝈如按眼睛的颜色来分,绿眼又称翠眼;黑眼又称墨眼、乌眼;红眼又称赤眼、朱眼、珊瑚眼。以眼色价值来讲,也有“绿不如黑,黑不如赤”之说,其中尤以“红眼翠哥”与“黑眼铁哥”为好,因为它们颜色艳丽,色彩调和,令人青睐。

此外,在端午节后出现的蝈蝈称“夏叫”“夏哥”,声音低弱;在立秋后十天出现的蝈蝈称“早叫”、“秋哥”,叫声洪亮;在晚秋后出现的蝈蝈称“冬虫”、|冬哥“,叫声柔弱。

【课后反思】

七年级上册语文工作计划 篇10

第一课时

【目标明示】

1、背诵、摘录文中格言,积累名言警句。

2、掌握文中“愠、罔、殆、弘、凋、怒、于”等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

【目标导学】

一、 整体感知

1、了解孔子及其《论语》: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2、教师指导文言文翻译技巧:一留二换三弄四补五调六揣七注意。

留(保留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

换(单音字换成双音字)

弄(弄清虚词的用法)

补(补充出省略部分)

调(调整句子的语序)

揣(揣摩句子的语气)

注意(注意古今义的不同、注意一词多义的现象)

3、朗读课文并画出不理解的词句,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解决。

(1)正音

(2)句中停顿是句意层次的表现,诵读中要正确停顿。如“温故”章用陈述语气读出“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学生分则朗读,结合课文注释疏通文义。

4、小组内交流每则文意,领会蕴含。

如有疑难,小组长可向全班同学征求意见,确定答案。

教师抽查学生翻译难句: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目标检测】

一、积累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人不知而不愠( ) 学而不思则罔( ) 思而不学则殆( ) 不亦说( )乎 三省( )吾身 传( )不习乎 诲女( )知之乎 不知( )为不知 是知( )也 弘( )毅 凋( ) 矣( )

2、理解填空

(1)《论语》中认为能保持君子风格的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谈“学”与“思”辨证关系的句子 __________, ____________。

(3) 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在全国中学生夏令营开营仪式上,主持人说“孔子说过 , 。”对远道而来的朋友,我们感到由衷的高兴欢迎大家来这里!”

(5)孔子认为认识事物的正确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曾子以为治学的人应该重视品德修养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

(7)《论语》中说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的句子______,____。

(8)论述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9)曾子鼓励门人要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孔子认为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是 ,并阐述为________,_______。

二、理解感悟

理解全文思想内容并谈谈自己的感悟。

课文讲 ①学习方法:要常复习实习、学思相结合。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讲②学习态度:应该诚实、谦虚、取长补短。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讲③修身做人:要厚道仁义、坚贞守节。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由学生自由发言。

七年级上册语文工作计划 篇11

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层次美、语言美

2、能力目标:培养观察能力和对美的感受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和科学精神。

重点:感受文章的语言之美

难点:云层、光彩的种类繁多,变化复杂,难于区分

设想:运用巧妙裁剪法,难文浅教、长文短教。上成让学生充分活动的说读课即让学生充分朗读课文,并利用所创设的情境,选点进行说的话动,引导学生进行趣味学习。

课时:一课时

操作:

一、第一个教学板块:导入,检查预习(3分钟)

1、导入:同学们,昨天我布置了一个作业,要求大家了解今天的天气情况。那么,谁能告诉我今天的天气情况呢?你是怎么知道的?对,通过天气预报我们能够准确知道某天的天气情况。但是大家想过没有,现在正值鸟语花香、草长莺飞的旅游季节,假如你正在外地旅游,身边没有天气预报,为了避免被雨水淋湿的尴尬,你该怎么办呢?今天,让我教给大家一招识别天气的方法:看云识天气(板书课题),我们将会受益无穷。

2、点出常用雅词和谚语:

二字雅词:峰峦招牌点缀预兆轻盈绫纱鳞波崩塌弥漫征兆

四字雅词:姿态万千变化无常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乌云密布大雨倾盆丝丝缕缕朦胧不清密密层层连绵不断群峰争奇耸入天顶

谚语: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东虹轰隆西虹雨;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二、第二个教学板块:朗读,整体感知(15分钟)

1、导读:将课文分成五块,教师指导学生朗读(采用不同的方式齐读、杂读)。

2、自读:框出依次介绍了哪些云和光彩?画出对它们进行描写的语言材料,并明确它们将带给我们怎样的天气?(粗略板书)

三、第三个教学板块:演读,理清层次(10分钟)

1、明确任务:请大家任选一种云,以第一称的方式作自我介绍

介绍要求:①充分利用描写云彩的语言材料;②让别人明白你将会带来怎样的天气。

教师示例:Hai!大家好,我叫卷云,我常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别看我身子很单薄,可我最轻盈,站得也,阳光可以透过我照到地面。我很受欢迎,因为我会给大家带来晴朗的天气。

2、对照课文,学生各人自说自讲,在书上作记号

3、学生发言,先各自预演,后课堂交流。(边演边完善板书)

4、小结:通过自我介绍,我们认识了各种云彩,明白了它与将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天气,这样我们对课文内容与层次是不是更熟悉了?

四、第四个教学板块:说读,品味语言(15分钟)

1、读第一段,(分两种读法导读)用一个字来评价语言上的特点。(美)

2、语言之美,有的是使用了某种修辞,有的是使用某种句式,有的是使用了优美的词语,有的是使用了某种表达方式,有的是使用了某些接句谋篇的形式。这篇文章有很多美点,小到一个词语、句子,大到几个段落,可谓俯拾皆是。下面请大家用美在,因为的句式,就文章的语言说一句评论式的话。怎么说呢?像这么说:如:

的语言美在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因为它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突出地显示了天气的天化无常。

五、第五个教学板块:寻读,课外延升(2分钟)

1、点示:课文讲的是看云识天气,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仅仅是通过看云才能识别天气,我们可以看动物、植物、某种现象或一些感觉等都可以帮我们识别天气,有的方法特别灵,有的已形成了谚语,被广为流传。你能说出一两条来吗?

2、学生活动:学生自由讲述。

3、学生收寻并积累识天气的方法。

七年级上册语文工作计划 篇12

学习目标:

1.理解行道树——无私奉献者的形象。

2.感悟并珍视人生“第一次”的经验。

3.反复朗读课文揣摩形象化的语言。

4.学习托物言志和详略得当的写法。

学习重难点:

① 理解两篇课文的深刻内涵。

②理解形象而又含蓄的语言。

知识链接:作家与背景。(见基础训练17页)

学习过程:

学法提示:朗读法朗读——大声地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把文章念出来,不加字、不减字、不换字、不颠倒字、不重复,词或词语的轻重读音恰当,声韵正确,音变符合规律。通过富有艺术感染力的声音,生动地再现文章的思想内容,加深听众对文章的理解,以激发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引起他们的共鸣。

本课的两篇短文都很适合咱们朗读,按照以上要求试试吧。

一、基础知识(独学)

1.给加点字注音或据拼音写汉字。

雏形 点缀 丰硕 苦熬 累累 沉甸甸

牙yí 贪lán duò 落 污zhuó 玲珑剔透

2.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①玲珑剔透: ②具体而微:

③贪婪: ④堕落: ⑤雏形:

⑥繁弦急管:

3.谈一谈《行道树》写了什么内容?请找出《行道树》中点明文章主旨的一句话,试着说说理由。

4.《行道树》一文作者运用第 人称写法,采用 修辞手法,从哪些方面刻画了行道树的形象? 行道树的形象体现了什么精神?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5.“回忆你难忘的第一次经历,请以“第一次”为话题,写一段100字左右的文字。 “第一次真好”,那么第一次好在哪里?抓住关键词语分析“好”的含义。

6. 《第一次真好》一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第一次真好》在安排材料上有什么特点?好处是什么?

二.专题提升:(独学群学、合作释疑)

1. “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也唯有这种痛苦才能把深沉给予我们”中“神圣的事业”是什么事业? 为什么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从事“神圣的事业”的行道树承受了哪些痛苦?既然痛苦,为什么“自己选择”这种命运?你还能再列举一些课文中没写到的它承受的痛苦吗?行道树的“深沉”主要表现在什么方面?

2.《行道树》首尾两段前后照应,但在语序和用词上又稍有不同,为什么?

3. 短文末句说:“愿你珍重第一次”的含义是什么?

4.《第一次真好》中为什么说结实累累的柚子树是“一幅秋日风情画”,不说是“风景画”“风光画”?

三.当堂反馈:

1.请根据提示赏析下面的词句。

①“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这无疑是一种堕落”,这里为什么用“堕落”?

②“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表现了行道树怎样的思想感情?同时揭示了怎样的社会现状?

④“雏形”与“具体而微”有什么区别?

⑤“我喜爱他们又甚于那些老鸟”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第一次真好,第一次的感觉真奇妙。细细回想:在你的生命中,有多少“第一次”值得你低回品味?有多少“第一次”给你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几年前,家中第一次养了一笼十姊妹。当母鸟第一次生下了几颗玲珑剔透,比小指头还小的鸟蛋以后,我和孩子们便眼巴巴地等候小鸟孵出来。有一天,我们正在吃午饭,孩子忽然大叫:“小鸟孵出来了。”我惊喜地走到鸟笼边一看,在鸟巢里面的所谓小鸟,只是两团小小的粉红色肉球,仅仅具有鸟的雏形,身上只有稀疏的几根毛,两只黑黑的眼睛却奇大。第一次看到刚孵出来的雏鸟,但觉它们的样子很难看,竟因此而吃不下饭。可是,等到它们渐渐长大,羽毛渐丰,一切都具体而微以后,我喜爱它们又甚于那些老鸟。

第一次的感觉真奇妙。第一次去露营,第一次动手做饭,第一次坐火车,第一次坐飞机,第一次看见雪,第一次看到自己的作品用铅字印出来……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但新鲜而刺激,使人回味无穷。

①为什么“第一次的感觉真奇妙”?(用文中的话回答)

②找出作者细心观察生活的句子。

A.

B.

③语段中“第一次”出现了几次?主要记叙了第一次的什么(用一句话概括)?

④摘出选文中表达方式为记叙、议论的句子各一句。

记叙:议论:

四.小结与评价:

▶要点整理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掌握的知识点有:

▶情智闪烁

学完本课后,我有如下感悟:

▶交流评价

通过与老师和同学的交流,我认为:

五。.家庭作业:阅读下面的文章《煤》,思考并完成后面的问题。

很古很古以前,有一棵美丽的树。从来没有谁忍心伤害她。但有一天,浪从很远的地方冲过来,山坡陷下去了,可怜的她被埋在了地底下。好黑,好冷……

几亿年过去了,她突然感到了一阵温暖。啊,重见天日了。但,当她的双眸看到自己的身体时,她惊呆了,自己成了一块乌黑的煤,没有了昔日的风采。

过了些时候,她走了,步子很轻,嘴角挂着微笑。

一盆火在熊熊燃烧。她很安静,不时放出几只黑色的蝴蝶。

那一定是她上亿年的梦想被灼痛的样子,不过,她似乎无悔。

煤,是美丽的树以另一种方式活着。

①表现“她”内心情感的词语有(按先后顺序):

②《煤》和《行道树》比较阅读:共同使用的修辞手法是什么?两文在表现形式上的不同点是什么?

③“她似乎无悔”是因为什么?

六.预习新知

1.字词积累。

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写拼音。

(1)风韵()(2)地jiào( )(3)泯( )灭 (4)è运 (5)落难()(6)险象dié()生

请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1)她不愧是赏月的行家,在她的眼里,月的阴晴圆缺无不各具风韵。

(2)从前的闲适心情一扫而光了,脑中只绷着 一个念头:“这是我的月亮!”

(3)在她的眼里,月的阴晴圆缺不再各具风韵,反倒险象迭生,勾起了无穷的得失之患。

(4)有一天,厄运也落到了我的头上,而我的耳边也响起了那熟悉的叹息……

请把你认为本文中写的好的词句工整地抄写在下面,并再多读几遍。

2.《白兔和月亮》这则寓言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其主题词是什么?用文中的一个词概括。

3.白兔赏月的心态前后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4.白兔从她前后不同的情感体验中悟出一个什么道理?

5.找出王子的人生感悟,概括寓言的寓意。

七年级上册语文工作计划 篇13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理解文中所表达的思想倾向

2.学会正确看待友谊与礼物的关系

3.学会从文中的语句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课型及课时]

1.讨论课

2.一课时

[媒体设计]

多媒体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里有两样东西:一样是一堆金钱,一样是几个穷朋友。假如让你选择其中你需要的东西,你选什么好呢?(穷朋友)为什么这样选择?(朋友珍贵,友情珍贵。友情是用金钱换不来的)没有人认为金钱贵重,金钱万能吗?(摇头)的确。最珍贵的东西是友情。爱因斯坦说:“世间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头脑和心地都很正直的真正的朋友。”希罗多德说:“世界上没有比一个既真诚又聪明的朋友更可贵的了。”斯托贝说:“财富不是朋友,而朋友却是财富。”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不少人重钱轻情义,尤其是大人们,他们的这种重财轻义的思想往往给孩子们幼小的心灵带来了不利的影响。一件由羚羊木雕引起的故事就说明了这一点。今天我们要共同地学习一下张之路的文章——《羚羊木雕》。

二、明确教学目标

三、整体感知:要求学生根据自读提示初读课文

四、探究思考:

在这场矛盾冲突中,谁是谁非?如果父母市正确的,子女应如何对待?如果父母是错误的,在子女又该如何对待?你碰到过类似的情况吗?你如何处理的?

再读课文,理解文章的思想倾向,点拨关键处:

1.文章开头就写"妈妈突然问我",我感到"突然",可见的"惊吓",耶可见妈妈的"惊慌",气氛一下子就很紧张。

2.第一部分是妈妈爸爸同"我"先后对话的描写,这段描写中,作者的思想倾向是怎样的?

明确:作者是同情爸爸把贵重的羚羊木雕"送给"女儿,可见对女儿的宠爱。父母宠爱女儿,可是丝毫不尊重女儿所珍视的友情。"我"本来并不知道羚羊木雕的贵重,以为既然是爸爸送给我的,自己当然可以作主。"我"把自己心爱的东西送给最好的朋友,可见他是很重友情的。作者褒贬的思想是很明显的。

倾向表现的最明显的地方有两处:一处是女儿说明万芳"是我最好的朋友",妈妈根本不考虑女儿的友谊,立逼女儿去要回来,预期的"坚定",正是固执生硬的表现。另一处是爸爸的话:"是的,这是爸爸送给你的,可并没有允许你拿去送人啊。"这个话有点自相矛盾,实质上批评了"爸爸"的不是。

再从对话的神态、语气、心理描写上也可以看出,作者是同情孩子的。在父母一边,是"突然问""目光紧紧盯着""十分严厉""坚定的说""带着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在孩子一边,是"心怦怦地跳起来""小声的说""站在那儿一动也不动,低着头不敢看他""声音有些发抖""哭着喊了起来""心里难过极了"。可见父母为了木雕怎样伤害了孩子的心。

3.第二部分插叙"我"和万芳的真挚感情。在孩子的小天地里,彼此都是真诚无私的友爱。这一部分,又涉及两个孩子家长的情节,不要忽视。一处是,我0不小心,裤子被树杈划了一道长长的口子。坐在树底下偷偷的抹眼泪。为甚么呢?因为"又心痛裤子,回家挨说"。这就可见父母平日的为人了,只要损害了财务,也不管原因,对孩子就没有好态度,否则孩子怎么会"怕"呢?另一处写万芳妈妈,不但不夸奖万芳的仗义,反而"让他对着墙站了一个小时"。万芳也深知"我"的妈妈的脾气,"要是再换过来,你还得再站两个钟头"。这些都是批评的笔触。

4.第三部分为什么写奶奶呢?

明确:奶奶直到"我"淌眼泪,才憋不住"突然说:算了,这样多不好。"奶奶很体贴孩子的感情。反衬之下,显得爸爸妈妈只知道东西名贵,却全然不顾孩子伤心,这样多不好。起初,奶奶"定想说什么,可是,他没有说"。奶奶是长辈,说话还有顾忌,因为他知道儿子媳妇的为人,左右为难。可见,写奶奶也是为了批评爸爸妈妈的不是。)

5.读最后部分,要注意"我"被逼无赖的痛苦心情,作者把这种心情描写得很细腻,思想倾向也是很明显的。特别是结尾,作者同情的写道:"我呆呆的望着他,止不住流下了眼泪。我觉得我是世界上最伤心的人?因为我对朋友反悔了。我做了一就件多么不光彩的事呀!""可是,这能全怪我吗?"当然主要是怪父母。

总结语:总起来说,课文展示了两种生活,两种内心世界。一面,我们看到了一个少年世界,少年朋友之间的友爱,少年的内心世界。他们如此充满友情,如此珍惜友情。万芳见"我"裤子撕破后心里难受,把自己身上的裤子换给"我"穿,即使被家长责备也心甘情愿。"我"见万芳特别喜欢羚羊木雕,就把羚羊木雕送给万芳。父母逼他反悔,使他失去了一个最好的朋友,他感到莫大的痛苦,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伤心的人"。

另一面,在成人的世界里,却是重财轻义。他们对子女的态度,走了两个极端,"爸爸"舍得把名贵的羚羊木雕"送"给孩子,可是使孩子最伤心的也是他们。他们并不重视子女的友谊,不懂的孩子最渴望最珍惜友情,他们疼爱子女却不尊重子女的人格感情。

五、课堂拓展

问题:从课文看,这两个孩子都没有所谓"价值观念",你看,他们那一次交换的礼物,是名贵的羚羊木雕和一把弯弯的小藏刀,这种感情纯洁是纯洁,可是这种做法毕竟不对,这样确实给父母出了难题。讨论讨论,生活中应该怎样处理这类事情?怎样预防这类事情?要从课文中找插叙户根据。

明确:鼓励学生从多方面考虑:例如,"爸爸"松龄杨木雕给孩子的时候,应该介绍一点有关这件工艺品的知识,让孩子知道他的珍贵,注意保管。小朋友之间送东西,要征求大人的意见。如果想课文写的那样,已经成为既成事实,处理的方式也大可以婉转一些,要注意保护小朋友之间的感情。"我的父母"可以向万芳的妈妈暗示一下,万法方妈妈也不是占小便宜的人,不会同意自己孩子收受这么珍贵的东西的,重要得倒是叫 万芳妈妈不要责备孩子。

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日常生活,写出学习本文的感受,题目自拟,课下交流。

课后记:在本课中学生们讨论比较热烈,但是抓不到问题的关键。应该在平时加强对学生这一方面的引导,帮助学生掌握科学机敏进行辩论的方法。

七年级上册语文工作计划 篇14

一、问题分析

上学期的语文教学,学生的整体素质不错,成绩一般,大部分都能及格,但是优等生的学生太少,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对语文的学习没有兴趣,不愿意读,不愿意背,语文基础功很不扎实。具体来说:一部分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的不扎实,比如像邵明雪、杨钰峰和杨恩同等同学对于古诗文的相关知识根本不重视,以至于考试时丢分太多;还有一部分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够,只是记住了答题的模式,但是每个问题解读的不够深刻,导致失分太多;在这里,还有个必须值得提出的问题是学生的写作情况,这是大部分学生失分最多的地方。学生们只知道作文的框架结构,里面的写作内容不真实,逻辑思维差,标点符号使用不恰当,错别字太多和语意不连贯等。以上是上学期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上出现的问题。

而本学期即将担任七年级语文教学。从学生的六年升学考试情况来看。学生的语文成绩和语文素养很不乐观,优等生中等生的比例较小,差生所占比例较大。据了解,大部分学生不具备自主学习能力,语文能力也较差,特别是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都不行,因此本期语文教学的道路可谓是任重而道远啊!

二、改进措施

毕竟从教语文这门学科的时间短,经验还少。所以,在提高语文教学水平和学生的语文素养方面,方法上还是有待商榷,不过我还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在语文教学上得到改进:

1、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掌握常用的学习方法。

语文最基本的方法“听、说、读、写、记”,每天都应该认真完成,并且合理的运用。

2、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的训练、积累与运用。

七年级学生刚升入初中,刚开始还不适应快节奏的初中生活,需要给于细心的指导,而且还得主抓基础,这是重要的也是必须的。因此,掌握七年级上学期阶段要求掌握的生字词的音义,语文基本语法和标点符号的正确运用,背诵教材中要求背诵的古诗词、文言文、现代文及现代诗歌。

3、提高学生在语文学习上需要的各方面能力。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语文朗读能力,使之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为培养学生语文语感打下基础,阅读课程标准推荐的名着,培养文学兴趣。

4、提升教师整体教学素质。

本人是一个在语文学科上经验尚浅的新教师,还是一个新上岗的班主任,对于各方面问题的处理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提升自己。

三、努力方向

希望通过本学期师生的共同努力,能够切合实际的学好语文。而本学期我期望的目标具体来说:

首先,我希望本学期在自身专业知识上有所提升,能够会讲课,讲明白课,让学生能学明白,能真正学到知识,这方面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

七年级上册语文工作计划 篇15

一、教材分析

七年级下册按照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大版块组织单元。全册书六个单元,每个单元仍旧包括阅读和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两个部分。

本册书中的六个单元依次安排了如下资料:成长、祖国、名人、文化、探险、动物。

第一单元中选取了五篇与个人成长有关的文章,第二单元的五篇课文都是歌颂祖国、抒发爱国激情的文章,第三单元中的文章写的是名人故事,第四单元主要选编的是与文化艺术有关的文章,第五单元主要反映的是人类对自然界勇敢的挑战,第六单元也是以自然为主题的单元,集中选取了状写动物的文章

从阅读部分的选文来说,从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语言文字两个方面作了严格筛选,新吸取了超多的名家名篇,并以整体感悟、品味语言、理清思路、把握意蕴、抓住要点、发表见解为阅读潜力的实践环节,全面思考、组织单元。

综合性学习,第一、三、五单元仍旧是三次规模小、层次少的小活动,我们称之为“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第二、四、六单元为三次规模比较大的综合性活动,我们称之为“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三次小活动分别是:成长的烦恼、我也追“星”、漫话探险,它们都是结合该单元的主题设计的,是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染的一种延伸。每个综合性学习都带给了若干个活动,能够根据不同状况有所增删。这样,既有选取的余地,又有创造的机会,真正为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带给了可能。

本册名著导读介绍了高尔基的《童年》、笛福的《鲁滨孙飘流记》和法布尔的《昆虫记》。它们都与课堂阅读有着有机的联系,如:《童年》与成长单元,《鲁滨孙飘流记》与探险单元,《昆虫记》与动物单元,作为课内阅读的一种延伸,它将因令学生走向一片更为辽阔的天地。

课外古诗词背诵,选取了十首古诗词。主要由学生读读背背,增加文化淀集。

汉语知识:了解实词。

二、学生状况分析

一、二班,经过上学期的学习锻炼,突出的特点是:

1、学生对语文课的认识和理解有了拓展。

2、能大胆尝试和探究问题,开放性的问题有自己的见解。

3、大部分学生对语文学科有浓厚的兴趣。

4、课堂上有用于带头的好学生,课堂教学开展还行。

存在的不足是:

1、学习语文的习惯养成差。

2、学习比较盲目,目标性不强。

3、学习的主动性、合作探究意识不强。

4、基础参差不齐,两极分化严重。个性是有两个考20分左右的差生。

5、积累较少,阅读面不广。

三、教学设想

首先、要注意教学目标的整合性。传统的目标设计有重结论轻过程、重认知轻情感、重智能变化轻心理体验。新课程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纬度的有机结合。

其次、要注意教学资料的开放性。要使语文课由单一转向综合,由平面转向立体,由封闭转向开放,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浓厚兴趣,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第三、要注意教学方式的互动性。要实现由少民主、不平等、单向传输向师生的和谐、民主、平等、互动转变。师生互教互学,彼此构成一个学习的共同体。

第四、要注意教学过程的活动性。尽可能把过去由自己包办的讲解、提问转化设计成学生的多种活动,透过学生的自主活动,让学生掌握知识,并融会贯通,烂熟于心。

第五、注意教学手段的多样性。应引进多种信息化教学手段,使学生从单一枯燥的学习中解脱出来,去领略课堂里的精彩世界,要增强了语文课的吸引力,加速了学生盛知过程,促进了认知的深化。

第六、要注意教学组织形式的灵活性。要在课堂教学中想方设法组织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等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

第七、注重教学评价的多元性。要改变以往一刀切的评价机制,实行全面的评价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教学措施

根据学生的状况和我校的实际,本学期拟采用以下措施:

1、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

2、语文教学中,要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注重知识之间、潜力之间以及知识、潜力、情意之间的联系,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3、要重视学生思维潜力的发展。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发展他们的观察、记忆、思考、联想和想象的潜力,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潜力。要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要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

5、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6、做好开头的扭转工作,扭转以往不良的学习习惯。

7、实行分层目标教学,根据教学资料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

8、对学生进行双基教学,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9、根据当前社会形势,推行语文素质教育。

10、实行“双体互促”课堂教学,培养合作精神,帮忙中下生提高学习兴趣和成绩。

11、实行互批共批,以改促写的作文教学,有效提高作文水平。

12、优化作业管理,做到每课过关,单元过关。

13、实行培优辅差,面向全体学生。

14、加强学生的阅读量,培养兴趣,提高写作水平。

15、让优生帮差生,实行“一帮一”学习语文。

16、课前一分钟演讲,包括自我介绍,新闻消息,小故事,成语解说等,锻炼表达潜力

五、培优辅差计划

主要措施:

1、培优重在拔尖,辅差重在提高

2、课堂上有意识给他们制造机会,让优生吃得饱,让差生吃得好。

3、课外辅导,利用晚修,文体课的时间,组织学生加以辅导训练。

4、发挥优生的优势,指名让他带一名差生,介绍方法让差生懂得怎样学,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5、对于差生主要引导他们多学习,多重复,在熟练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潜力,尤其是学习态度的转变和学习用心性的提高方面要花大力气。

6、优生要鼓励他们多做创新的事情,在阅读和写作方面多下功夫。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