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题研究工作报告通用7篇

随着社会一步步向前发展,报告的用途越来越大,报告包含标题、正文、结尾等。一起来参考报告是怎么写的吧,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下面是敬业的小编燕子为家人们分享的7篇小学数学课题研究的相关文章,欢迎参考。

小学数学课题研究方案 篇1

一、研究思路:

从“课程材料”、“学习时间”、“学习小组”、“课堂环节”、“练习题训练”等五个方面进行研究。

(1)优组课程材料。结合教材,随机索取信息材料,训练数学知识的驾驭能力。

(2)优组学习时间。激活课堂流程,多角度讨论,从思维的不同扩散方向,获得多种可能的结果。

(3)优组课堂环节。课堂形式多样,环节经济实效,讨论点拨恰倒好处。尽可能让学生的思维流畅、变通、独特。

(4)优组训练练习题。题少而精,能真正起到知识迁移、提高思维能力的作用。

二、研究目标:

(1)转变教师教学观念,淡化课堂教学传统的角色地位,变“主宰”为“主导”,把课堂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大脑潜力,提高思维能力、创造能力。

(2)发扬创新学习精神,于探究中发展学生的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在愉悦氛围中,对学生实施情感渗透、人品塑造。使学生养成勤于思考、善于探究、大胆质疑、勇于创新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研究方法:

(1)类比法:通过类比训练,学生对解题思路做出概括,形成解题模式,并通过经常变换题目情节,提高学生模式辨认的能力。

(2)归纳法:学生要善于归纳知识、规律,教师只起强化作用。

(3)假设法:假设思维方法的训练,开始由老师作假设,让学生思考回答,在各种假设的情况下,如何解决问题,使学生领会要点,直至学生能独立假设解题为止。

(4)乐学法:根据保加利亚心理学家乔治的“乐学法”原则,充分利用多种媒体,结合多种形式,营造愉悦氛围,产生乐学效果。

四、研究步骤:

根据实际,我设计了“计划——行动——检测——反思”四步循环的思路,分为四个时间段来实施。

第一阶段(用时1个月):

主要是确立研究的具体内容、进行文献研究和学习、调查现状、拟定研究计划。

1.确定内容:通过数学教学,渗透发散性思维培养;运用多种训练手段,提高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能力。

2.理论学习:理论是行动的指南。我畅游与学校的图书室,查阅相关文献资料;通过互联网,学习先行者的宝贵经验。我阅读了《发散性思维训练丛书》、《思维影响认识》、《思维导图(思维导图系列)》[东尼·博赞]等图书,学习了吴正宪等专家关于中小学数学教育的论著、教学方法,学习了国家教育部出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3.调查现状:通过问卷和座谈,了解学生对数学教学的需求,掌握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动态。虽然调查的结果让我有些失望,但这却更坚定了我进行研究的决心。

4.拟定计划:在学校领导的支持和有经验的同事的帮助下,我完成了研究计划。

第二阶段(用时5个月):

主要是进行实验、观察、比较,完善教学模式,反思、修正计划。

1.进行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合理安排时间,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注意训练过程中学生表现的情况记录,以便修整训练方法和方案。

2.邀请学校教师参与听课并提出建议,通过教师的评课,找到自己教学中的不足。

3.加强课题研究材料、分析材料的收集、整理、归档、管理;4.定期与学生交流,促进研究深入。

5.针对研究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修正研究计划。

第三阶段(用时5个月):

主要是继续进行试验、观察、检测、比较,针对第二阶段发现的不足,进一步完善教学模式和训练方法,修正研究计划

1、进一步发掘教材中的“发散”素材,培养发散思维的积极性。

2、充分运用“一题多解”的训练方式,培养发散思维的求异性。

3、注重变式引申,培养发散思维的探索性。

4、重视开发创造潜能,培养发散思维的创造性。

5. 针对研究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进一步修正研究计划。

第四阶段(用时1个月):

主要是进行研究行动验证,总结研究成果,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和研究工作总结,迎接结题验收。

1.进一步研究、探索、总结、运用发散性思维培养教学模式;在校内上研究课,进一步获取同行们的评价和建议。

2.通过多种方式,测试学生的训练成果。

3.收集、整理课题的研究材料,总结研究的过程,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小学数学小课题开题报告 篇2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目前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现状:

(1)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作业设计内容拘泥于课堂知识,拘泥于教材,往往以试卷出现的形式作为课外作业的模式,完成同步练习,机械、重复的较多。作业陷入机械抄记、单调封闭的误区不能自拔。那些限于室内,拘于书本的静态作业使学生埋头于繁琐重复的书面练习而苦不堪言。作业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围着书本做文章的现状,削弱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泯灭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2)我校数学教师一般都承担两个班的教学任务,而且每个班级人数较多,教学工作量大,多数时间和精力用于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而用于教学研究的时间很少。平时作业设计单一化,甚至仅局限于使用课本中的习题以及与课本配套的教辅用书中的习题。没有认真地思考设计学生的作业,更难做到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合理的评价,这往往导致一部分学生讨厌数学,怕数学,随着年级的增高,两极分化严重。綦春霞在《数学理论与数学课程改革》中说:单纯的训练甚至比停止训练更容易让人脑神经出现萎缩,对数学技能训练来说,单纯、机械、过度的训练会阻碍学生的智力发展。因此,合理进行作业设计已成当务之急,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推广,课堂教学的改革的深入,我们学校大多数数学老师意识到有效的作业设计的重要性,迫切的要求加入研究的队伍。

现实社会的要求。

(1)新课程明确提出:有效的作业设计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重视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选在现代生活中广泛应用的内容,开发实践应用环节,加强实验和各类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2)课题组为增强小学数学作业设计有效性,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和数学思维的发展,针对我校数学教学实际、学生实际和数学学科特点,提出本课题的研究。认为通过此课题的研究可以减少在教学时间和练习量上加班加点,促进教师反思自己的备课、作业设计切实转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状况,促进学生的人格和身心的发展。

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基础教育较发达的西方国家,在数学作业的设计的研究与实践中一直比较重视学生学习数学能力的培养和数学思维的发展,英国中小学生课外作业设计形式多样,有书面作业、口头作业、听力作业、表演作业、实践作业等,这样既提高了孩子做作业的兴趣,又提高了作业的效益。从而实现学生自主性发展。借鉴国外的经验也将有助于本课题的研究。

课题研究目标

合理有效地设计作业、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变被动地完成作业为学生自主乐意地接受、巩固和内化知识的过程。

通过有效作业的训练使学生灵活地掌握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

作业的设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品质,要成为学生获取新知识的重要手段。

因人、因地制宜地使作业具有开放性与层次性,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有效性研究》课题开题报告范文文章《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有效性研究》课题

小学数学小课题开题报告 篇3

一、选题的现实意义

1、目前小学数学课内外作业的现状:

①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作业内容拘泥于课堂知识,拘泥于教材,往往以试卷中出现的形式作为课外作业的模式,完成同步练习,机械、重复的较多。作业陷入机械抄记、单调封闭的误区不能自拔。那些限于室内,拘于书本的静态作业使学生埋头于繁琐重复的书面练习而苦不堪言。作业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围着书本做文章的现状,削弱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泯灭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②通过调查发现由于教师在布置练习时只从本身意志出发,而忽略了学生的心理需求,练习、作业形式单调,书面作业似乎是其唯一的形式,毫无新鲜感可言,更谈不上趣味性,致使众多小学生逐渐形成不良的作业习惯。

③我们的教育活动以理论学

2、时代的呼唤。

①新课程明确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重视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选在现代生活中广泛应用的内容,开发实践应用环节,加强实验和各类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②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各类数学问题。练习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继续,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和保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加强知识与实践的联系在数学练习中变得十分必要。从课改精神出发,改革练习设计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使练习的内容体现个性化、生活化和社会化,作业的形式强调开放、探究和合作,练习的手段追求多感官、多角度,让学生动起来,使练习活起来,促进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运用,在开放中创新,以便收到较好的效果。

基于对练习重要性的认识和练习现状的分析和反思,我们提出了“小学数学练习设计的有效性研究,旨在通过研究,改变传统的练习观,确立效率意识,从现状出发,从“有效”入手,反思当前哪些练习是有效的,哪些练习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使学生学得既扎实又轻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减负提质”。

二、研究目标

通过数学练习设计的有效性的研究,着眼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构建和谐、高效的数学课堂,促进教师转变数学活动的视角: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提高实际操作能力。以“数学”的本源为追求,以“有效数学活动”为载体,以“学生和谐发展”为核心的目标,探寻一条有效地促进学生爱学数学、动手学数学的活动组织模式。

三、概念的界定

练习是掌握数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练习有无效练习与有效练习之分。练习设计的有效性是指能使学生快速、深刻地巩固知识,熟练技能,同时还要能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本课题中所指的练习包括课堂内的各种练习,如书面练习,口头练习,动手练习等;同时也包括课外的练习。

四、实施策略

1.课内练习有效性的实施

数学课堂练习是一堂数学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一步深入理解知识、掌握技能技巧、培养积极的情感和态度、促进学生深层次发展的有效途径;所以一节数学课,练习是否有效,将是一节课的点睛之笔。因此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练习的内容和形式,既要整体考虑练习方式,又要考虑练习的具体内容,把握好练习的度和量,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课外练习有效性的实施

①课前作业。调查表明,大都的数学老师不太习惯给学生布置预习,有的老师会把上课做的教具也会给学生准备好。而我们觉得有些内容学生可以看懂的,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去预习,有些教具学生能准备的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准备。

②课后作业。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布置的作业越多,学生错的也越多,因此在课外作业上我们要求少布置或不布置书面作业,而布置一些其它形式的课后作业。

(1)实践性作,实践性作业,不但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拓展性作业。这种作业不仅使学生获得了课本上的基本知识,而且使学生主动地把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他们真正理解数学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和价值。如在教了利息后,让学生向银行职员或家长调查,询问提前支取或延后支取的利息情况。

(3)研究性作业。通过设计一些小课题的研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实施的原则

1、针对性原则

针对性原则是指练习要根据不同内容的特点,根据学生的现实状况,紧扣教学目标,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还要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要注意对后继知识的延伸和拓展,使学生通过练习有所提高,从而真正地实现“练在关键”。

2、趣味性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在练习中,结合学生已有知识设计生动活泼、富有情趣的习题,让学生能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这样有助于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3、生活性原则

练习要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数学问题就在我们身边,认识现实中的生活问题与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从而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开放性原则

练习无论是在内容的选取还是形式的呈现,都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思考和探索的空间、自主创新的机会,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

5、层次性原则

层次性原则包含两个意思,首先从学生方面来考虑,练习必须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既要关注后进生和中等生,同时又要关注优秀的学生,让差生吃饱,让优生吃好,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其次从知识系统上来考虑,练习必须要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的规律逐步加大难度。

六、理论依据

①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自己的理解。学生是自己知识的建构者。”维果茨基提出:“人的心理过程的变化与他的实践活动过程的变化是同样的”,杜威更提出“教育基于行动”。因此,以数学活动为主线,有效地开展教学是学生学习的重要途径。

②“数学化”理论。

“数学化”理论认为:人们用数学的方法观察现实世界,分析研究处种具体现象,并加以整理和组织,以发现其规律,这个过程就是“数学化”。“数学化”是学生认识世界、把握世界的方法和过程。学生通过“横向数学化”把生活世界引向符号世界,又通过“纵向数学化”把符号世界一步步地完善。学生的“数学化”的进程贯穿在其所经历的数学活动中,活动是学生“数学化”的根本途径。

③有效教学理论。

有效教学理论认为,教学就其本体功能而言,是有目的地挖掘人的潜能,促使人身心发展的一种有效的实践活动。有效教学理论的核心是教学的效益。

(1)“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

(2)“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

(3)“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

(4)“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有效教学需要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作出决策。小学数学练习设计的有效性研究,就是在这一教学理论的指导下,研究数学活动设计,以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益。

七、研究对象

本校四年级学生。

八、研究方法

调查法:主要用于量化分析,做好前测后测记录,为制定“测量评估”指标,总结经验,提供事实依据。

个案研究法:选取具有一定代表意义的学生或班级作为个案研究对象,对学生做好跟踪调�

经验总结法:对实验中出现的成功经验和失败的经验都要进行及时的总结。

九、研究时间:

20xx年2月至20xx年7月

第一阶段:准备

时间:20xx年2月至20xx年3月

主要工作:

1、拟写工作计划

2、制定实验方案

3、落实分工

4、拟写准备阶段工作情况汇报

第二阶段:实施

时间:20xx年3月至20xx年4月

主要工作:

1、召开会议

2、制定整体的研究计划

3、课题展示

4、阶段性报告及论文

第三阶段:总结

时间:20xx年4月至20xx年7月

主要工作:

1、课题展示

2、总结性报告及论文

十、研究成果形式

1、阶段性报告

2、课题成果结题报告

3、练习设计精编

4、论文

5、教案

6、个案分析

十一、研究组成员

课题组长:xx

组员:xxxxxxxxx

小学数学课题研究工作报告 篇4

数学作为开发人脑资源,培养创造力的主力学科,对课堂氛围,学生集中精力,进入角色的速度要求尤其高,数学课的导入能以最少的话语,最少的时间,使学生进入数学王国,并且能承上启下,温故知新,激起学习欲望,又能联系以前知识,为进入学习高潮作准备。

一、用悬念导入

在导入新课时,教者巧设悬念,精心设疑,创建“愤”、“绯”情境,使学生有了强烈的求知欲望,能促使学生自觉地去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使情、知交融达到最佳的状态。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老师先写出一个数“321”,问学生这个数能不能被“3”整除,经过计算后,学生回答:“能!”接着老师让每个学生自己准备一个多位数,先自己计算一下能不能被3整除,然后来考考老师,每个同学报一个数,看老师不用计算,能不能迅速判断出哪些数能被3整除,哪些数不能被3整除。这时,教室里气氛十分活跃,大家似乎都想来考倒老师。但老师对学生所报的多位数都能快速准确地判断能否被3整除,学生们感到十分惊讶。接着,老师进一步质疑:“你们自己不用计算,能准确地一眼就看出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吗?”学生们一个个摇摇头,都被难住了。此时,掌握新知便成了学生们最大的愿望。

二、巧用迁移

数学学科的特点是逻辑性、系统性强,新知是旧知的发展和深入。巧用旧知导入新课,常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在教学“认识几分之几”时,老师先给同学们讲一 段 “孙悟空分月饼”的西游记故事。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路上遇到一位卖月饼的老爷爷,望着那香喷喷的月饼,孙悟空和猪八戒谗得直流口水。老爷爷说:“你们要吃月饼可以,我先得考考你们”。他拿出四个月饼,说:“四个月饼平均分给你们俩,每人得几个?”两人很快答出。然后又拿出两个月饼平均分给两人。最后他拿出一个月饼问:“一个月饼平均分给你们俩,每人得几个?”悟空和八戒回答说:“半个”。那么半个用一个数表示怎么写呢?这下便难住了悟空和八戒。这里利用学生们喜爱的西游记故事,很自然地从整数除法向认识分数过渡,利用旧知做铺垫,过渡到新知。真正做到了“启”而能“发”,激起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三、借用教具导入

儿童的世界是独特的。教学伊始,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观察自己熟悉的`事物、图画等教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应用数学能力。例如: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先出示红领巾、五角星、学校的多边形花池等实物图,让学生从自己熟悉的日常生活中来寻找角。在教学“比的意义”时,老师出示一面国旗,满怀激情地说:“同学们,今年10月1日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4周年。这是一面国旗,它的长是3分米,宽是2分米”。然后再引出比的意义。这里,既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师生共同营造出无比自豪的“愉悦”氛围,同时,美丽的国旗也使学生受了艺术美的熏陶。

当然,新课的导人方式还有很多,如讲故事。猜谜语、做游戏、听音乐等。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这一切都要围绕一个目标,那就是为学生学习新知创造一个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唤起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愿学、善学、乐学。

为了加强同科组之间的交流,在13周星期二,我们六年级三位老师举行了同题上课活动。这次上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的“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学这节课时,三位老师为在新旧知识的对比分析中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所以,首先为学生留下自主探索的空间,即让学生根据复式统计表中的数据,复习绘制两个单式条形统计图的过程,并说一说根据这两个统计图能发现那些信息。其次,通过“单、双手投篮距离进行比较”引发认知冲突,从而让学生感到用两个分开的统计图来比较太麻烦,就产生了把两个并在一起的冲动,于是就有了对复式条形统计图的需求。

制作条形统计图时,老师提出一个问题:“怎样做才能使我们制作的条形统计图整洁、美观、漂亮?”并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寻找绘制方法。然后通过学生讨论,师生共同总结出画条形统计图的三个步骤。

组织学生对单式、复式统计图进行观察、对比、分析,认识到两种统计图各自的特点,也感受到复式条形统计图更能清晰地比较,激发起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最后,让学生根据统计图中提供的信息,解答有关题。让学生互相提问、解答,进行评价,并对学生所提的问题进行分类使之形成知识网络。从而培养学生创新的思维。

总而言之,在各教学环节中,三位老师都非常重视激活学生的思维状态,学生学习热情高涨,教学效果良好。

小学数学课题研究报告 篇5

一、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一)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

语文是工具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的习作要求。基于这样的要求,我们必须脚踏实地的去进行语文实践,也就是要去多“练”。但是小练笔处于怎样的地位呢?在原《语文课程标准》中,小学阶段没有出现“练笔”,在新《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里提到:“加强平时练笔指导,改进作文命题方式,提倡学生自主选题。”可见,“练笔”的身份是不太明确的。新课标教材有意识地把练笔编排进教科书,与以往的教材相比,是一个历史的进步。

但是,由于传统教材观的影响,现行教材的练笔安排还是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次数太少。8个学期总共安排30次,每个学期只有3次或4次,显然是重阅读、轻写作的表现。

其次,安排随意,未把练笔作为教材的。一个子系统来通盘考虑。为什么有的学期安排3次,有的学期安排4次,六年级下册竟安排了6次?看不出编者明确的意图。

第三,体会太多。写感受、表达感谢、赞扬、评价的练笔就有8次,占26.7%。学生进行这类练笔会患“失语”症,缺乏真诚的“个性语言”。

第四,练笔与习作含混不清。“篇”的训练有10次,占33.3%,比例过高,拔高了练笔的难度。根据以上情况分析,我们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能力。”任何一篇文章都有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在小学课程表上,阅读教学是天天有的,学习如何表达应该结合到阅读当中去,把练笔当做常态的语文生活。尤其到了中高段,应该从学习语言表达的角度来组织实施语文阅读教学。阅读是吸收,写作是表达,看是两端,实为一体。“读写结合”是中国语文教学的精华之一。两千年前,西汉著名的词赋家扬雄就说过:“能读千赋,则善为之矣!”“读”与“为”的关系,就是阅读与写作的关系。而“随文练笔”是读写结合的一种体现,是

一种最直接的教学行为。这种行为使作文教学有所依傍,有所参照。因此,此举不失为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指导学生写作的教学方法与形式日益多样化。“随文练笔”这种教学行为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笔者在《教学月刊》就已经有过撰文介绍当时有广东丁有宽的“读写结合法”,北京景山学校的“以阅读为基础,先放后收”的训练序列,人教社历次编写教材一直都把作文训练跟阅读教学紧紧相扣。当前我国的有些老师也进行了随文练笔的教学研究,并写了一些这方面的教学论文。如:曙光农场小学课题组的《小学阅读课中的“随文练笔”有效性的研究》;桐乡市乌镇植材小学沈娟美的《阅读教学有效生成小练笔的实施策略》;信丰县第四小学王琼的《小练笔的有效性研究》。但对于进行练笔训练的研究还缺乏一定的系统性。如小学语文练笔的功能,存在的误区,如何进行实用的练笔,如何进行展开教学活动。这些都是本课题研究想解决的问题。

三、概念的界定

“小练笔”,顾名思义它是就文取材,围绕某一个重点或中心进行小篇幅的写作练习。它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随机地学写一些小片断、小段落。“随文小练笔”,即在阅读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写作因素,把仿写的训练有机有度适时地融合于阅读教学之中,做到以读促写,以写促读,使读写相得益彰。

四、课题的理论依据

1.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新课程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在“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中又先后提到指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学生要“有丰富的积累”。积累对于作文训练是十分重要的。它不仅仅包括字、词、句,写作手法等方面的知识积累,还包括对经验的、情感的和审美的及灵感的积累。而“小练笔”就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作文训练的积累方式。

2.名家教育理论

叶圣陶:“阅读任何文章,主要在得到启发,受到教育,获得间接经验等等,而在真正理解的同时,咱们对文章的写作技巧必须有所领会,可 ”叶圣陶:“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于永正:“当学生读出了文章的妙处,小到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大到篇章结构,文章的立意,当读出了自己的惊喜,才算真正的语文课堂。”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

3.心理学理论儿童最善于模仿,想象力最丰富。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任何知识与能力的形成,学习主体──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重要因素。根据儿童“易遗忘”的特点,充分利用教材中优美的句、段、篇作为读写结合的范本和中介,采取边读边写,学用结合的做法,符合儿童心理的做法。

4.建构主义理论

以皮亚杰为代表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建构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和灌输者的对象。学习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教师应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创造的机会,让他们积极参与,主动获取知识、发展交往技能和形成集体意识。“随文小练笔”不但能满足学生个体发展需要,又能使每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五、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和具体内容

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1.完成《小学语文随文小练笔的策略研究》的总结报告

2.整理资料,形成反思集,案例和论文集。

3.整理学生的实践性作业和课堂活动总结并编成册。

课题研究的具体目标:

1.积累学生在课堂中随文练笔的案例,探索新课程下“随文练笔”的策略和方法,为习作教学铺好路。

2.提高教师整合新教材中各种教学资源的能力,选择好读写结合的“点”,有效地进行随文练笔训练。使小练笔成为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节课内紧紧抓住“读”与“写”,从而实现有效的“随文练笔”。让习作成了学生的乐事,,让 让自己不再为教习作发愁,使教

3.开展“随文练笔”教学活动,学生养成随文练笔的习惯,丰富学生的写作内容,激发学生阅读和写作兴趣,从小练笔入手,表达独特感受,提高小练笔的质量,为习作积累素材。转变学生的写作心理,从“要我写”转变成“我要写”。

4.在指导随文练笔过程中,教师能善于挖掘练笔训练的内容和形式,为学生搭建高质量的练笔平台。增强教师阅读教学中渗透小练笔的训练意识,同时提高教师指导学生随文练笔的能力。

5.开展课外阅读,在阅读中丰富学生的语言材料,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以及储备多种语言模式的习惯。为学生提高写作能力和人文素养创设条件。

课题研究的具体内容:为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写作动力,研究内容首先表现在阅读课上,要有练笔的意识和策略,从读学写,读写结合。在完成某一篇课文的阅读教学任务后,选择一处着笔点,并确定“话题”,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展开合理、丰富的联想或想象,或想象结果、改编故事,或添加内容、补充情节,或联想其他抒发感想。

其次要唤醒沉睡的素材,让孩子从文本中找到真性,找到感动,让童心得以坦露,让童趣得以挥洒,让童真得以释放。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可以更好的帮助孩子将孩子心理的文字细流涓涓流入纸上。

最后引导学生从课外书中学和从生活中学。从小受到经典名著的熏陶,尽早步入优秀文学的殿堂,对于提高孩子们的阅读能力、表达能力,拓展他们的知识面,启发他们的创造性都大有好处;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在生活中认真观察思考,就会拥有丰富的写作素材。积极引导学生从“我的世界”走向“周围世界”,融入生活,体验感悟,把自己真实的见闻感受通过文字表达出来。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研究对象为江山市界牌小学语文教师所执教的班级学生,主要是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结合个案研究法、文献研究法、调查法、经验总结法等方法进行系统研究。

行动研究法: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经常反思教学过程中的心得和存在的困惑。针对学生阅读中发现的问题,给予必要的帮助和指导,通过指导、训练探索有效的随文小练笔策略,稳步提高学生的写话、习作水平。

个案研究法:对单一的研究对象进行深入而具体的研究,对有代表性的学生作个案分析或者分类研究,跟踪调查评价,写出个案研究报告。课题组会有选择性地选出一些相对的“优生”和“差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小练笔训练,发现各自存在的优势和问题,从而做有效的小练笔指导,让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一个明显的进步。文献研究法:查阅文献资料,学习相关经验材料,为开展课题研究寻找理论帮助,奠定理论基础。研究实践离不开理论指导,课题组虚心学习随文练笔的相关文献,将理论上升为实践,为课题研究添动力。

调查法:为了了解事实情况,分析事实情况,得出结论,证实某种问题,以便改进工作或形成新的研究课题。包括问卷调查、访问调查、开座谈会等等。课题组精心设置问卷,了解教师平时教学中随文小练笔的落实实施情况,了解真实情况,为随文小练笔的策略研究解除疑惑。

经验总结法:这是教师可以经常使用的方法。这是教师根据教育实践中的真实现象,进行分析总结,所得出的经验总结,并将其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课题组将对过去的语文阅读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总结,争取在随文小练笔策略的探究中有所创新。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及人员分工

小学数学小课题开题报告 篇6

(一)研究课题题目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评价典型案例研究

(二)研究内容

1.解决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善于评价的基本现状,以城市学校与城镇学校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教师评价的现状作比较,分析异同,制定切实可行的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2.制定调查问卷,做好调查问卷发放,回收,分析,为解决我市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评价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依据。

3.通过听评课活动,总结、提炼、分析善于评价的优秀小学数学教师优质课例。把典型的规律找出来,加以总结和提炼形成经验交流材料

4.收集整理案例集。主要汇集不同课型,不同内容,不同学习对象和不同教学方法和策略的课堂教学典型案例集为有效课堂教学评价提供范式,形成有价值的关于课堂教学有效评价的经验文章。

(三)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对课堂教学评价现状进行问卷调查、分析、研究,建立课题实验的现实基础。

2.文献法:通过对相关理论的查找和研究,建立有效课堂教学评价的理论支撑,并在各实验阶段指导实验工作。

3.行动研究法:及时记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来自教师、学生在相互评价过程中的典型案例。

4.经验总结法:运用经验总结法来构建开放的、多元化的、有效的课堂评价实施策略,并总结出一些具有普遍认同的评价经验和典型案例。

(四)课题组织机构、人员分工及进度安排

1.课题组织机构。

(1)课题指导组由五位专家组成:赵晓云程玉林王斌王能举刘廷琴。

(2)课题研究组:主持人:李志

成员由10位有过课题研究经历的一线骨干数学教师组成:罗龙飞,吕蒙,何昌斌,徐新勇,王家强,王晓君,张远珍,梁言,郭良,贾从先。

2.课题参研人员分工。

(1)划分5片区协同研究。为便于开展课题研究工作,提高工作的实效性,将参研主要成员划分为5个片区,分片区开展教学、教研活动。

安康城区组组长:徐新勇

副组长:王家强

成员为曹永波、赵亚梅、梁言、郭良和市一小、汉滨小学、安康高新一小骨干数学教师。

平利片区组长:吕蒙

副组长:熊芳,成员为平利县城关一小骨干数学教师。

旬阳片区组长:罗龙飞

副组长:何昌斌,成员为夏正军、旬阳县城关小学、白河县小双小学优秀数学教师。

石泉片区组长:张远珍

副组长:贾从先,成员为石泉县城关一小,城关二小优秀数学教师。

岚皋片区组长:王晓君

副组长:叶青,成员为岚皋县城关一小优秀数学教师。

(2)明确片区课题组长及组员工作职责。

①自己做好研究工作。

②指导组员做好研究工作。

③组织片区教师定期开展与课题相关的教研活动。

(3)制定片区课题组长及组员工作要领。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组建课题小组,建章立制,合理分工,召开开题会,进行开题论证,完成开题报告。(20xx年11月-20xx年12月底前)

①制作问卷。第一、第二片区制作教师关于课堂教学评价方面的调查问卷;第三、第四片区制作学生关于课堂教学评价方面的调查问卷;第五、第六片区制作学生家长关于课堂教学评价方面的调查问卷。其中教师问卷不少于40道题,学生问卷和家长问卷题数不少于30题。所有问卷内容均涵盖教师课堂教学评价的全部,但要能够体现当下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现状。同时为了方便被调查对象答题,题型主要以选择题为主,适当涉及简答。

②发放问卷。12月20—元月1号为集中发放问卷日。要求向所属片区全体数学老师及学生和学生家长各100名发放调查问卷。

③分析问卷。元月10日之前完成。

④根据问卷分析确定研究主题,修订实施方案。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上)。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分析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评价,确定中期研究的课题目标,召开中期课题研究反馈会,为撰写中期报告做准备。(20xx年2月底前完成)

①每人提交一篇高质量的有关课堂教学评价前后对比方面的论文。

②召开网上心得交流研讨会,择优上传坊网络平台。

③收集片区内数学教师提交的案例或反思文章,并对照课堂教学实际进行检验。

④交流课堂教学检验的结果,并撰写心得体会

⑤筛选有价值的心得体会上传工作坊网络平台,为广大教师转变评价观念,提高评价意识提供文字依据。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下)。将收集到的课堂教学有效评价典型案例进行分类整理,形成有效的,科学的,合理的检索目录,类别释注,筛选结集等工作。力争提炼出1-2篇有价值的经验文章进行发表,同时撰写中期报告。(20xx年3月底之前完成)

①通过第一阶段的研究总结一下自己以及同伴的课堂教学评价特点。

②通过对比自己和同伴课堂教学评价的前后变化,写出体会文章,总结经验方法。

③筛选有价值的体会文章,择优上传坊网络平台。

④在上传的诸多文章中选择一篇有价值的能够体现自己课堂教学评价风格和特点的文章予以发表。

⑤开展中期课题研究反馈会,各片区负责人员就课题中期研究进展情况进行交流汇报。

⑥总结中期研究的成果,完成中期研究报告。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准备结题材料,提交课题“成果鉴定书”和结题报告,完成结题工作。(20xx年4月-5月底之前)

①明确课题终期研究目标,落实终期研究任务。

②对于典型案例归类整理,查漏补缺。把研究的重点放在梳理,完善和提炼上。

③准备课题结题前的陈述材料。

④按时结题,召开总结会,为后续的实践应用和深入研究确立目标任务。

3.建章立制。

(1)课题主持人要定期召开课题研究会议,随时解决组员在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课题主持人要能够统领全局,及时就组员提交的调研报告,问卷分析进行提炼,加工,形成有价值的文本资料。

(3)课题主持人要主动深入各个分片区,指导课题实践研究了解课题研究实际情况,及时变换研究方法,寻找研究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4)课题主持人要有吃苦耐劳,率先垂范,以干克难,开拓创新的精神带领课题研究团队,扎实开展课题研究工作。

(5)组长及挂名组员就自己的课堂教学评价情况写出一篇有价值的教学案例;组长除过自己写出一篇有较高价值的文章,还要对组内成员提交的文章进行筛选,最终每个片区要有课堂有效评价典型案例,论文,设计各2-3篇提交工作坊。典型案例要求有价值,有特点,有内容。

(6)各片区课题研究负责人要根据总体工作安排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包括课题研究的方案和工作坊开展活动的方案)。从即日起到4月底之前,要排出活动主题安排表于31日前提交工作坊讨论通过。

(7)各参研成员之间要注意工作的协同配合,不要单打独斗。

(8)要严格按照课题实施方案定期开展各阶段的工作,并做好记录。

(9)如期完成课题评审书,结题鉴定申请书,开题报告,中期报告,结题报告的撰写,按时申请结题。

(五)课题预期研究成果

1.通过分析大量的案例获得课堂教学有效评价的典型案例集一套。

2.初步形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评价的基本方法模式论文。

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评价典型案例研究结题报告。

三、专家评议要点:侧重于对课题组汇报要点逐项进行可行性评估,并提出意见和建议,限800字左右

通过面对专家组进行课题研究方案的陈述,专家组对课题选题的价值,背景的提出,目标的确定,方法的运用,参研人员的组成及人员分工和预期的成果等方面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同时对于课题研究的内容与目标的对应,预期的研究成果以及实施步骤的安排做了补充与调整。具体观点如下。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评价典型案例研究的可行性

1.选题有研究的价值。主要针对当前课堂教学改革进程中有部分学校的教师只注重结果不注重过程,只注重学习的效果,不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只注重分数而不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和培养。

2.课题研究背景的提出有根有据,合情合理。一是研究课堂教学评价的有效性是课堂教学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也是课标(2011年版)的全面要求,更是教学现状所迫。二是必须要求广大的小学数学教师要切实转变观念,更新方法,提高手段,增强课堂教学评价的有效性。三是真正达到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改进教师的教学的目的。

3.方法具体,操作性强。特别强调行动研究的价值主要是源于课堂,通过在课堂中汲取数学教师评价学生的原始资源,再进行加工,提炼,升华,最终形成一个普遍的方法,供老师们学习,借鉴。

4.结构合理,分工明确。一是参研人员结构合理,既有一线教学经验,又有热衷研究的信心和决心。他们都是教学中的骨干力量,平时从事实践探究的多,对于理论研究的少。通过本课题的介入,正好弥补此方面的不足。二是结合自身的研究特点将参研人员分成六个片区进行协同研究,符合研究的现状,能够保证研究的效果。

5.成果丰富。一是理论成果提炼一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评价的基本方法。二是实践成果形成一个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评价典型案例集。(教学设计,课件,光盘,实录等)

(二)专家组建议

1.研究内容要与研究目标一一对应。目标的细化和分解,应该更具体,更细化。

2.成果可以多样,理论成果中重要的一个就是课题结题报告,一定要写进研究报告,填进课题评审书的预期成果栏。

3.建议申请一个博客,这样可以将阶段性成果及时上传到博客中,以便,资料汇编截取方便。

4.课题的创新之处,建议第一稿中的“建立一套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评价体系”保留。(因为,在陈述中将这一条删除了)。

5.建议研究步骤严格按照,准备,实施,总结三个阶段来进行。特别是准备阶段要写清各个阶段要做什么,怎么做,目标要明确,任务要具体,内容要细化,描述要简洁。

四、研究调整:侧重说明对照课题申请书、根据评议专家意见所作的研究计划调整

依据专家组的建议和意见,主要对本课题的研究方向,目标定位,实施步骤,预期成果作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调整。调整后,通过专家组再次评估,一致认为,课题的研究方向明确,目标定位准备,研究内容正确,实施步骤精确。具体陈述如下:

(一)研究内容要与研究目标要一一对应

根据专家组建议,课题组将原目标进行了细化和分解,目标明确,逻辑性强,与现有的研究内容一一对应。

本课题确立的研究目标如下: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高师生的评价能力。提高教师的内在知识素养、课堂评价意识与策略、课堂评价能力与方法;同时,使学生在学习中形成主体性的评价意识与能力。

2.学生在良好的数学学习中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切实提高学习效率。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初步模清我市小学数学课堂有效评价的基本现状,形成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模式。使有效性评价真正成为教学研究的着力点,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4.通过本课题的研究,积累实践经验,形成具有评价特色的教学设计、课堂实录、案例反思、经验总结、科研论文等典型案例集。

本课题现确立的内容如下:

1.解决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善于评价的基本现状,以城市学校与城镇学校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教师评价的现状作比较,分析异同,制定切实可行的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2.制定调查问卷,做好调查问卷发放,回收,分析,为解决我市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评价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依据。

3.通过听评课活动,总结、提炼、分析善于评价的优秀小学数学教师优质课例。把典型的规律找出来,加以总结和提炼形成经验交流材料。

4.收集整理案例集。主要汇集不同课型,不同内容,不同学习对象和不同教学方法和策略的课堂教学典型案例集为有效课堂教学评价提供范式,形成有价值的关于课堂教学有效评价的经验文章。

(二)预期研究成果可以丰富多样

预期研究成果可以丰富多样,理论成果中重要的一个就是课题结题报告,一定要填进课题评审书的预期成果栏。实践成果可以是教学设计,课件,光盘,实录等。此条在填写表格过程中已经做了修改。

(三)创新点中的“建立一套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评价体系”保留(最终成果或是总结概括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评价模式)。

因为,课题研究时间的问题,课题组将此条建议修改为“形成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模式”。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评价体系的建立是一比较系统的工程,没有一定的时间保证,一定的实践积累是难以完成的。修改后的呈现形式可以不拘一格,可以是论文,也可以是报告。对建立一套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评价体系,课题组不放弃,在以后的研究过程中,再不断积累,不断完善,在时机成熟的情况下修订完成。

(四)课题研究步骤的修改已经定稿

现在的课题研究步骤分为三个阶段稳步推进,环环相扣,每一个阶段明确了研究目标,确定了研究任务,修订了研究方法,体现了研究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xx年11月—20xx年12月下旬前)

1.组建课题研究小组。

2.广泛阅读相关文献,拓展研究视野,提升研究水平。

3.整理课题申报相关资料,完成课题申报立项。

4.建章立制,规范管理,合理分工,确保实施。

5.召开开题会,进行开题论证,完成开题报告。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xx年12月—2016年4月)

1.创设有效课堂教学评价优质课教学交流平台。

2.进行教学实践研究,形成典型课例。

3.召开网上有效课堂教学评价优质课例研讨会。

4.整理教学课例,撰写教学反思、研究论文等。

5.总结整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教学评价实施策略。

6.召开中期课题研究反馈会,完成中期报告。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xx年5月初—20xx年5月底)

1.对课题实证阶段的。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分析与总结,汇编典型案例集。(论文、案例集、录像光盘等)

2.全面分析,总结初步形成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方法。

3.完成结题鉴定申请书,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工作报告,申请结题。

4.请专家组验收,召开总结会,为后续的实践应用和深入研究确立目标任务。

小学数学课题研究方案 篇7

一、课题的界定

1.德育教育,是一种价值观和基本素质的教育,同时也是一种行为习惯和社会生存技能。道德教育最根本的是两个方面的任务:接受一种价值体系,学会一种行为能力。

2.实效性,指运用现代德育理论,实施开放性的德育教育后所取得的实际效果。

3.校本课程开发不仅仅指开发出的具体的课程教材,更重要的是开发的整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得以发展,教师得以提高,学生的学习需求得以满足。即使就课程开发的具体产品之一——校本课程教材而言,也与国家课程开发过程中编制的教材不同。它是儿童中心、兴趣中心或问题中心的,而不是知识中心的。

二、课题研究的背景

《小学德育纲要》中指出:学校实施德育必须充分发挥校内、校外各个教育途径的作用,互相配合,形成合力,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共同完成德育任务。《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也明确指出:“进一步改革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寓德育于各学科教学之中,加强学校德育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联系,讲究实际效果,克服形式主义倾向。

社会文明的重要基础在于人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因此,我们必须继续加强和改进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把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开拓进取,自强自立的精神,尊重别人,乐于奉献,善于合作的良好人格品质作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基本内容。随着独身子女的日益普遍和生活条件的不断提高,学生普遍存在着娇气,缺乏吃苦耐劳精神,独立能力差,行为偏于情绪化,意志薄弱等等不良品质,长期以来,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对于一代少年儿童的成长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也存在着某些严重问题。如:脱离实际、说教过多、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分离等。我们必须面对新情况,研究新方法,提高对学生品德教育的效果,防止我们的教育产生片面性。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生活教育的相关理论。生活教育强调教育与生活的联接,要求教育活动既关心儿童未来的生活,也要关心儿童的现实生活;强调儿童的主体地位,指出教育要尊重儿童的个性,要依据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进行;还强调儿童自我人格的完善,指出教育既要适应社会发展对人的需要,也要满足个体自身发展的需要;生活教育强调教学做合一。

2、现代德育价值观。现代德育充分关注生活中的人,关注人和人的生活,道德教育是为提高人的生活质量服务,引导人去建构个人完满的道德生活,追求生活的完整性,在完整的生活结构中获得个性的完满,实现德育目的。

3、主体教育思想。道德是关注着人的主体精神的自由自觉活动。道德作用的发挥及其存在无不以人的主体性的发挥和人的自由自觉为前提。道德行为的本质是主体性的。儿童从一开始就是道德生活的主体,而不是道德容器。我们应该把学生视为具有独立人格、自主意志、选择愿望、自主负责性的主体。

4、现代德育实践观。道德的本质在于实践。首先从德育目标看,既包括对学生道德认识、道德情感的培养,也有对学生道德心理、道德行为的锻炼,而归根到底是道德信念和道德行为的统一,所以德育目标本质上是实践的。其次,学生的道德是在活动和在交往中形成的,活动和交往的本质是实践的,所以德育过程本身应该是一种实践活动。第三,德育实践活动才是检验学生道德素质高低的唯一标准。所以,德育应该是德育主体的一种实践活动。

5、《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青少年学生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的通知》指出,应“切实加强对青少年学生校外教育工作的领导,动员全社会积极支持青少年学生校外教育工作”。《意见》强调,学校德育工作应“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相结合,切实加强社会实践活动。”《意见》还强调,应“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未成年人的教育作用。”可见,学校德育工作必须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发挥校外德育基地的育人作用,依靠校外社会、经济、人文等诸方面力量对德育的支持,以共同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6、前苏联教育实践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周围世界的美感,能陶冶学生情操,使他们变得高尚文雅,富有同情心,爱憎分明。”洛扎洛夫指出:“对儿童心理和行为发展最有效的影响,是环境的间接的、含蓄的暗示,……教师创设的多元化教育环境对儿童的进步和提高起着任何集体教育活动都无法替代的巨大作用。”著名的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也说:“必须注意为儿童期设置一个适当的世界和一个适当的环境,这是一个绝对迫切的需要。”这些著名教育家的理论和思想都告诉我们,环境能感染人、熏陶人、塑造人,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是在环境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过程中形成的,学校必须重视创设适宜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育人环境。

四、课题研究的具体内容

本课题的研究,旨在努力探索开发、运用具有地方特色的乡土德育课程资源的基本策略,构建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能体现师生自主性和创造性的爱家乡教育模式。本课题研究内容根据我校教师研究水平、能力和教育教学实际,确定分七个子课题进行试验研究。即是:“语文品德学科德育有效性研究”子课题;“数学科学学科德育有效性研究”子课题;“英语学科德育有效性研究”子课题;“音体美等学科德育有效性研究”子课题;“学生安全教育德育有效性研究”子课题;“班级工作养成教育德育有效性研究”子课题;“后勤保障德育有效性研究”子课题。

五、研究对象与范围

本课题以全校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爱国主义教育是小学德育的核心内容之一,爱家乡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具体体现。由此可见,通过本土德育资源的开发与应用,能让学生学习和了解家乡的基本概况,培养学生爱家乡的情感,树立对家乡的自豪感,从而以实际行动建设家乡、服务家乡,并能弘扬家乡人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推崇以德为先的人生追求。

六、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七、完成阶段成果的策略

1.文献资料法: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等颁发的有关文件和有关德育教育理论,夯实课题组成员的理论基础;调查、收集地域人文教育资源,从学校德育工作的实际需要出发进行筛选、整合,为利用本地域人文教育资源打好素材和文字基础。

2.行动研究法:按照课题研究实施方案的要求和安排,开展开发和利用地域人文教育资源、提高德育实效的实践性研究,在此基础上进行反思,并不断调整研究思路,完善研究计划,保证课题研究指导下学校德育工作的顺利推进。

3.经验总结法:在各子课题行动研究的基础上,分阶段总结开发地域人文教育资源、提高德育实效的具体经验,注重过程性资料的积累,逐步形成较为系统的理性认识,以获得可供应用和借鉴的操作性经验和教育理念。

八、课题研究的预计难点及解决方法

一是由于学校之前做的教科研课题都是学科性较强的课题,经验丰富,大多数课题组成员都是初次进行德育课题的研究和探索,属于“摸着石头过河”,没有什么经验。做出来的课题计划还不是很全面,思路也不够开阔,急需有经验的教师从旁指点。

二是由于学校课题组成员平时教学及管理工作繁忙,在工作量大,课题研究时间紧的情况下,需进一步协调好教学工作与课题研究的关系。如何使课题在不影响教学的情况下能正常、高效完成,是个问题。

三是由于老师的理论水平有限,对德育资源如何开发与利用不甚了解,使得我们的研究工作进展缓慢。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更应该大力开展后期的宣传工作,加强宣传力度,利用各种宣传途径引发周围人对德育的重视。

下一阶段,我们将针对存在着的一些问题,寻找解决办法,确保课题研究的顺利完成。

一是继续加强理论学习,更新观念。

二是加强学校的德育活动,重视课题的实质性研究。要在继承传统德育资源的基础上,努力开发和利用新的德育资源,探索新时期德育工作的新途径。相信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延展,学生、教师与周围的自然、社会联系会更加紧密,这使寻找、发现、利用更多的资源不

三是要加强总结提炼,争取将成果汇编成册。

在实践中我们越来越强烈地感觉到德育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研究价值所在,它为我们的活动带来了生机与活力,也带给了我们许多思考。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