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学教学重要指挥棒--高考,其功能已从过去的"选拔"模式(即遴选少数尖子学生),逐步转变为"淘汰"模式(即将不能适应大学学习的人加以分离)。高考命题的指导思想已由知识立意转变为能力立意,近年来,越来越强调有助于素质教育,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针对新形势,高三地理教学应从教学思想、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技术等方面入手,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科学的思维为重要目标。
一、全面安排,重基础
高三地理教学实际上是对中学阶段地理学习内容的全面复习,从20xx年起广东省省高考采用的模式是3+综合+X(综合为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六科综合,X为六科中任选取一科,即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有所专。)。根据有关文件精神,高考综合考试地理学科以《高中地理教学大纲》为依据,考必修课的内容;综合总分中地理学科占综合总分占20%左右,测试既有学科内的综合(约占60-70%)也有跨学科的综合内容(占20%)。
综合科目,首先是学科内的综合,其次才是跨学科的综合 。跨学科的综合试题占一定比例,其比重将随着普通中学教学改革的深入逐步加大。也就 是说,综合能力测试主要是指学科内的综合,哪怕是跨学科的综合也是建立在各学科教学基础上的综合。因此,目前的中学地理教学应把精力放在结合本学科教学,努力培养学生地理 综合能力。只有保证了双基教学的传统优势,教给学生扎实的基本功,动用知识解 决综合问题才会有坚定的基础,切勿在跨学科综合上猜题押宝。因此,高三地理复习应该重基础,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必须以学科知识为载体。
如何安排高三年级的教学工作呢?首先根据高考的总体要求和学生的学情,制定了高三年级总体复习计划,在思想上对高考有一个较为正确的认识,并对高三的复习有一个全面的了解。高三年级的总体复习计划大体上分为二个部分,即时间安排和内容安排。时间安排分为周课时安排和复习阶段安排,具体情况为:每周2课时,第一轮复习时间为20xx年9月~20xx年2月,第二轮复习时间为3月1日~4月14日,第三轮复习时间为4月16日~5月24日,6月份为总复习。内容安排以高中地理教材为主,将初中地理内容有机地融合进去。具体地分为三块,即自然地理基础知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
自然地理基础知识以高中地理上册自然地理内容为主,将初中地理中的时区和区时、经纬线、地球和地球的运动等内容结合进来,补充地图、地形、等值线等内容,用15个课时完成;人文地理以高一下册教材为主,适当结合区域地理的有关内容,用15个课时完成;区域地理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国的主要区域,以及世界上的主要国家,用10个课时完成;这些知识的"梳理"均在第一轮复习中完成,按2课时/周计算,高三第一学期的总课时为40课时,考虑到节假日的因素,故将第一轮复习延至第二学期开学。
第二轮复习侧重学科内的综合,形成知识网络,构成学科体系,强调训练、点评。第三轮复习注重专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理论联系实际。总复习阶段主要查漏补缺,适当进行跨学科综合复习,并进行考前指导、心理训练等。我们分别在20xx年3月25日、5月12日参加佛山第一、二模拟考综合测试卷,统一把握在全市中的复习情况和效果,并及时进行质量分析,向分管教学校长和分管主任通报情况,便于对高三的教学进行全面的监控和调控。
把握系统,兼顾区域
教育部规定:新高考地理只考必修课内容(暂不考高三选修教材内容)。这无 疑给中学地理 教师增加了一个难题,因为高中地理必修内容为系统地理,而选修教材为区域地理(中国、 世界),不考选修课内容,是否意味着不用复习区域地理的相关内容。另一方面,初中地理 必修课内容也是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再加上系统地理是建立在区域地理基础之上的。区域 性是地理学科的基本特征之一,任何系统地理的知识只有落实到某一区域范围内才能得以分 析和解决,丢开区域地理,系统地理只能是空中楼阁。
但是如果在高三地理复习中花较大的 精力去复习区域地理,一方面课时不允许(注:高三地理课为每周2课时),另一 方面也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与高考改革的初衷相违背。如何处理这两者的关系,根 据高考命题原则:以高中地理为主,兼顾初中地理和近几年上海、广东的高考试题的题型, 以区域地理(图表、数据)为材料,运用系统地理的原理分析、判断、评析某一国家或地区的 地理特征和现实存在的某种地理现象,认为目前的高考地理复习应把握系统地理,兼顾区域 地理,即复习时把重点和精力放在高中系统地理上,当涉及到相关初中区域地理时,则适当 拓宽补充,特别是人文地理知识,更要注重与区域地理的联系,只有把各种人文地理的现象 落实到具体的区域之中,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例如:在复习高中地理“气候”内容时 ,应从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入手,运用世界和中国气候分布图,补充复习各大洲和中国气候 类型的分布:复习中国四大工业基地时,则要补充复习辽中南、京津唐、沪宁杭、珠江三角 洲的区域图,并从地理位置、资源、能源、农业、交通等区域要素入手,分析评价四大工业 基地的特点及发展方向等等。 在整个高三复习过程中,把全面打好基础放在重要的位置,尤其是对这一届高三学生,地理基础比较薄弱,我觉得应该先在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上下功夫,万丈高楼平地起,没有厚实的基础,就谈不上更高层次能力的培养。
二、培养能力,重方法
综合能力考试题往往以“问题立意”,其试题必然源于教材,却又高于教材,源于单科知 识,却又融合各科(或各部分)知识,这就要求各学科的教学要加强联系和相互沟通,努力探 索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渗透、交叉、整合的途径,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和综合运用不同 学科知识,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新的考试模式,强调对学生能力的要求,因此,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是高三地理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不意味着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为发明家,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主要是渗透于平时每节课的教学中。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能力应该有一个立足点,对于高三学生来说这个"点"可以定位在"理解"这个层次上。地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是教材中的基本内容,需要学生理解、掌握,这种"理解"的要求是什么?学生怎样将这种"理解"表现出来?这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的关键。
作为中学教学重要指挥棒--高考,其功能已从过去的"选拔"模式(即遴选少数尖子学生),逐步转变为"淘汰"模式(即将不能适应大学学习的人加以分离)。高考命题的指导思想已由知识立意转变为能力立意,近年来,越来越强调有助于素质教育,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针对新形势,高三地理教学应从教学思想、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技术等方面入手,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科学的思维为重要目标。
一、全面安排,重基础
高三地理教学实际上是对中学阶段地理学习内容的全面复习,从20__年起广东省省高考采用的模式是3+综合+X(综合为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六科综合,X为六科中任选取一科,即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有所专。)。根据有关文件精神,高考综合考试地理学科以《高中地理教学大纲》为依据,考必修课的内容;综合总分中地理学科占综合总分占20%左右,测试既有学科内的综合(约占60-70%)也有跨学科的综合内容(占20%)。
综合科目,首先是学科内的综合,其次才是跨学科的综合 。跨学科的综合试题占一定比例,其比重将随着普通中学教学改革的深入逐步加大。也就 是说,综合能力测试主要是指学科内的综合,哪怕是跨学科的综合也是建立在各学科教学基础上的综合。因此,目前的中学地理教学应把精力放在结合本学科教学,努力培养学生地理 综合能力。只有保证了双基教学的传统优势,教给学生扎实的基本功,动用知识解 决综合问题才会有坚定的基础,切勿在跨学科综合上猜题押宝。因此,高三地理复习应该重基础,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必须以学科知识为载体。
如何安排高三年级的教学工作呢?首先根据高考的总体要求和学生的学情,制定了高三年级总体复习计划,在思想上对高考有一个较为正确的认识,并对高三的复习有一个全面的了解。高三年级的总体复习计划大体上分为二个部分,即时间安排和内容安排。时间安排分为周课时安排和复习阶段安排,具体情况为:每周2课时,第一轮复习时间为20_年9月~20_年2月,第二轮复习时间为3月1日~4月14日,第三轮复习时间为4月16日~5月24日,6月份为总复习。内容安排以高中地理教材为主,将初中地理内容有机地融合进去。具体地分为三块,即自然地理基础知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
自然地理基础知识以高中地理上册自然地理内容为主,将初中地理中的时区和区时、经纬线、地球和地球的运动等内容结合进来,补充地图、地形、等值线等内容,用15个课时完成;人文地理以高一下册教材为主,适当结合区域地理的有关内容,用15个课时完成;区域地理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国的主要区域,以及世界上的主要国家,用10个课时完成;这些知识的"梳理"均在第一轮复习中完成,按2课时/周计算,高三第一学期的总课时为40课时,考虑到节假日的因素,故将第一轮复习延至第二学期开学。
第二轮复习侧重学科内的综合,形成知识网络,构成学科体系,强调训练、点评。第三轮复习注重专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理论联系实际。总复习阶段主要查漏补缺,适当进行跨学科综合复习,并进行考前指导、心理训练等。我们分别在20__年3月25日、5月12日参加佛山第一、二模拟考综合测试卷,统一把握在全市中的复习情况和效果,并及时进行质量分析,向分管教学校长和分管主任通报情况,便于对高三的教学进行全面的监控和调控。
把握系统,兼顾区域
教育部规定:新高考地理只考必修课内容(暂不考高三选修教材内容)。这无 疑给中学地理 教师增加了一个难题,因为高中地理必修内容为系统地理,而选修教材为区域地理(中国、 世界),不考选修课内容,是否意味着不用复习区域地理的相关内容。另一方面,初中地理 必修课内容也是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再加上系统地理是建立在区域地理基础之上的。区域 性是地理学科的基本特征之一,任何系统地理的知识只有落实到某一区域范围内才能得以分 析和解决,丢开区域地理,系统地理只能是空中楼阁。
但是如果在高三地理复习中花较大的 精力去复习区域地理,一方面课时不允许(注:高三地理课为每周2课时),另一 方面也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与高考改革的初衷相违背。如何处理这两者的关系,根 据高考命题原则:以高中地理为主,兼顾初中地理和近几年上海、广东的高考试题的题型, 以区域地理(图表、数据)为材料,运用系统地理的原理分析、判断、评析某一国家或地区的 地理特征和现实存在的某种地理现象,认为目前的高考地理复习应把握系统地理,兼顾区域 地理,即复习时把重点和精力放在高中系统地理上,当涉及到相关初中区域地理时,则适当 拓宽补充,特别是人文地理知识,更要注重与区域地理的联系,只有把各种人文地理的现象 落实到具体的区域之中,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例如:在复习高中地理“气候”内容时 ,应从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入手,运用世界和中国气候分布图,补充复习各大洲和中国气候 类型的分布:复习中国四大工业基地时,则要补充复习辽中南、京津唐、沪宁杭、珠江三角 洲的区域图,并从地理位置、资源、能源、农业、交通等区域要素入手,分析评价四大工业 基地的特点及发展方向等等。 在整个高三复习过程中,把全面打好基础放在重要的位置,尤其是对这一届高三学生,地理基础比较薄弱,我觉得应该先在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上下功夫,万丈高楼平地起,没有厚实的基础,就谈不上更高层次能力的培养。
二、培养能力,重方法
综合能力考试题往往以“问题立意”,其试题必然源于教材,却又高于教材,源于单科知 识,却又融合各科(或各部分)知识,这就要求各学科的教学要加强联系和相互沟通,努力探 索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渗透、交叉、整合的途径,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和综合运用不同 学科知识,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新的考试模式,强调对学生能力的要求,因此,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是高三地理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不意味着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为发明家,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主要是渗透于平时每节课的教学中。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能力应该有一个立足点,对于高三学生来说这个"点"可以定位在"理解"这个层次上。地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是教材中的基本内容,需要学生理解、掌握,这种"理解"的要求是什么?学生怎样将这种"理解"表现出来?这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的关键。
在课堂教学中发现,相当一部分地理课的状况是:教师根据教材内容设计问题,学生带着问题看书,回答问题基本上是念书。学生没有对所学内容消化吸收,没有把所学的内容变成自己的"东西"表述出来,这并非是真正意义上的理解,教学效果亦大打折扣。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抓住所学知识的关键词和中心思想,并且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这样就真正理解了,也真正学会了。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引导学生运用自己所学的内容分析、解决一些具体问题,理解联系实际,这个过程中潜在着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如果能很好地引导和挖掘,学生的学习能力会大大提高。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材工。在每一部分知识学习前,教师应尽可能介绍针对性的学习方法,如区域地理的复习面广量大,只有让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才能事半功倍。如区域地理的复习首先要把握某一区域的地理位置(包括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相对位置),再进一步研究该区域的自然条件(地形、气候、河流、植被、自然资源等)、人文状况(如人口、民族、宗教、工、农业生产部门、布局、交通、城市等)。在评讲试题时,也应讲解题方法,如材料题的解题方法,解答跨学科的选择题的思维步骤可以概括为:认真审题,接受信息——信息筛选——联系地理有关章节的知识点——运用地理知识进推理——迁移有关知识找出内在联系——进行推理解决问题。
解答跨学科综合问答题或论述题既要打开思路有话可说,又不必过分展开,回答问题要开门见山地阐明观点,确定答题的范围、重点和层次,文字要简洁、明确、通顺,防止“有骨无肉”或“画蛇添足。教师应该教会学生如何从已定的材料(文字材料、图像材料)中,获取有用信息,有效解决问题。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因为,最终参加高考的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所以,教师应该把方法教给学生,把思考留给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
为了让教师更好地教会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我校组织教师做了有关这一方面的专门讲座,还把有关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印发给每个高三的学生这些对学生,尤其是对像我校这样档次的学生大有裨益。
综合考试强调“遵循教学大纲,又不拘于教学大纲。”并不是说综合考试是超纲考试,它 所反对的是对大纲知识点的死记硬背,提倡的是对大纲所规定知识的灵活运用和综合运用。 因此,目前的中学地理教学应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在此 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去联系实际,去与其它学科综合、渗 透。 在基础知识教学上,应重视基础知识的及时梳理、归纳、使之系统化,引导学生建立合理的 知识结构。
在培养能力上,应强化学科特点,地理学科的区域性、综合性特征,决定了运用 图表、数据说明问题是地理学科最重要的基本技能。地理试题的设计,要用各种形式的图表 及文字、数据材料等来表现地理事实、概念或规律,要求合理运用已学的知识、掌握的研究 方法、形成的观念去阐释、分析、判断、评析某一国家或地区的地理特征和现实存在的某种 地理现
三、联系实际,关注生活,重热点
高考模式改革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为了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让学生从课本中走出来,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热点,考试发展方向是趋向学以致用,(目前提出的如研究性学习其目的就是这样)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理论联系实际,避免死读书,读死书。
地理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地理学是研究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的一门科学。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观察和理解整个世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为适应未来的生存和发展打下必要的基础。
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过去是,现在仍然是地理高考内容的主旋律,教师要引导学生重视地理时政的新闻报道,把学习地理知识与现实生活、全球发展战略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要求学生用已学过的知识、掌握的研究方法、形成的理念来阐释、分析、判断、评价某一国家或地区的地理特征和现实存在的某种地理现象;通过这些社会焦点和热点问题的分析,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而且从中还可以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此外,重视地理实践活动,在高一、高二,教师应多创造条件,而校领导应多多支持,通过野外考察、社会调查、天文观测、气象测量、环境检测、岩体鉴定等活动,增强感性活动,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探究性学习)
在高三地理教学过程中,我们提供了一些与现实生活有关的热点问题和热点地区,如环境问题、资源问题、能源问题、人口问题、洪涝灾害问题、____伪科学问题、西部大开发问题、中国台湾问题、中东问题、巴以地区、克什米尔地区、科索沃(北约轰炸我南使馆)、哈瓦拉(南方首脑会议)、俄罗斯车臣问题、新西兰和澳大利亚(亚太经合组织第七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朝鲜问题、20__年奥运、中国加入WTO、北京申奥、等等。政治、历史、地理学科渗透的专题研究课还有:(1)中国季风气候与历代水利建设;(2)经济结构战略调整;(3)经济一体化与中国加入WTO;(4)环太平洋经济发展趋势;(5)国际经济新秩序;
(6)石油提价对世界经济的影响;(7)假日经济;(8)城市化进程与小城镇化;(9)多极化问题;(10)黄河流域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经济发展;(11)长江流域经济发展;(12)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13)维护祖国统一,反对外来势力侵略等。(还有诸如这些问题是世界和中国正在或已经发生的重大事件,作为高中毕业生,应该对这些问题有一个基本的和正确的认识。高考不回避热点问题。
如何学习、研究这些专题呢?教师应引导学生紧扣教材内容,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理解这些问题,学生亦可以有独特的见解,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有的专题不仅仅局限于地理学科,还涉及到文科综合,甚至更多学科的知识。如中国台湾问题,可以从花莲地震入手,复习有关地震和地震分布知识,再联系到中国台湾的气候、地形、河流、自然资源以及经济等知识,还可以从地理学科延伸出去,如海峡两岸关系、历史上中央政府对中国台湾的管辖情况等。总之,设计这些专题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串起来、用起来,有利于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也加强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四、提高效率,重媒体
现代教育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为课堂教学增添了新的活力和生机,使得课堂教学的效率大大提高。地理学科比较侧重于宏观地研究宇宙环境、大气环境、海洋环境和陆地环境,以及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很多地理现象无法直接观察到,因此,电教媒体的使用对于地理课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如何使用电教媒体提高高三地理课堂教学效率呢?关键在于依据地理学科的特点,处理好教材、学生、教师等教学过程诸要素之间的关系,使得电教媒体真正为地理教学服务。在高三地理复习中,电教媒体的作用和优势应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紧扣教材内容,突出重点,化解难点;尽可能多的提供大量信息材料;帮助学生构建空间概念;有利于表现个别地理要素特征及相互关系;为师生共同完成训练题提供方便;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兴趣等。
在高三地理课堂教学中,运用电教媒体辅助地理教学,课堂教学时间大大节省,课堂教学效率大大提高。如在复习自然地理部分"地球上的生物、土壤和自然带"这部分内容时,用电脑多媒体辅助教学,二个课时就较好的完成了既定的教学任务。整个课堂教学思路清晰、重点突出、讲练结合,从课堂的反馈情况来看,学生对主要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令人满意。
总之,文科综合考试模式下的高三地理教学,应突出基础、强调能力、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作为中学教学重要指挥棒--高考,其功能已从过去的"选拔"模式(即遴选少数尖子学生),逐步转变为"淘汰"模式(即将不能适应大学学习的人加以分离)。高考命题的指导思想已由知识立意转变为能力立意,近年来,越来越强调有助于素质教育,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针对新形势,高三地理教学应从教学思想、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技术等方面入手,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科学的思维为重要目标。
一、全面安排,重基础
高三地理教学实际上是对中学阶段地理学习内容的全面复习,从20__年起广东省省高考采用的模式是3+综合+X(综合为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六科综合,X为六科中任选取一科,即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有所专。)。根据有关文件精神,高考综合考试地理学科以《高中地理教学大纲》为依据,考必修课的内容;综合总分中地理学科占综合总分占20%左右,测试既有学科内的综合(约占60-70%)也有跨学科的综合内容(占20%)。
综合科目,首先是学科内的综合,其次才是跨学科的综合 。跨学科的综合试题占一定比例,其比重将随着普通中学教学改革的深入逐步加大。也就 是说,综合能力测试主要是指学科内的综合,哪怕是跨学科的综合也是建立在各学科教学基础上的综合。因此,目前的中学地理教学应把精力放在结合本学科教学,努力培养学生地理 综合能力。只有保证了双基教学的传统优势,教给学生扎实的基本功,动用知识解 决综合问题才会有坚定的基础,切勿在跨学科综合上猜题押宝。因此,高三地理复习应该重基础,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必须以学科知识为载体。
如何安排高三年级的教学工作呢?首先根据高考的总体要求和学生的学情,制定了高三年级总体复习计划,在思想上对高考有一个较为正确的认识,并对高三的复习有一个全面的了解。高三年级的总体复习计划大体上分为二个部分,即时间安排和内容安排。时间安排分为周课时安排和复习阶段安排,具体情况为:每周2课时,第一轮复习时间为20_年9月~20_年2月,第二轮复习时间为3月1日~4月14日,第三轮复习时间为4月16日~5月24日,6月份为总复习。内容安排以高中地理教材为主,将初中地理内容有机地融合进去。具体地分为三块,即自然地理基础知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
自然地理基础知识以高中地理上册自然地理内容为主,将初中地理中的时区和区时、经纬线、地球和地球的运动等内容结合进来,补充地图、地形、等值线等内容,用15个课时完成;人文地理以高一下册教材为主,适当结合区域地理的有关内容,用15个课时完成;区域地理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国的主要区域,以及世界上的主要国家,用10个课时完成;这些知识的"梳理"均在第一轮复习中完成,按2课时/周计算,高三第一学期的总课时为40课时,考虑到节假日的因素,故将第一轮复习延至第二学期开学。
第二轮复习侧重学科内的综合,形成知识网络,构成学科体系,强调训练、点评。第三轮复习注重专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理论联系实际。总复习阶段主要查漏补缺,适当进行跨学科综合复习,并进行考前指导、心理训练等。我们分别在20__年3月25日、5月12日参加佛山第一、二模拟考综合测试卷,统一把握在全市中的复习情况和效果,并及时进行质量分析,向分管教学校长和分管主任通报情况,便于对高三的教学进行全面的监控和调控。
把握系统,兼顾区域
教育部规定:新高考地理只考必修课内容(暂不考高三选修教材内容)。这无 疑给中学地理 教师增加了一个难题,因为高中地理必修内容为系统地理,而选修教材为区域地理(中国、 世界),不考选修课内容,是否意味着不用复习区域地理的相关内容。另一方面,初中地理 必修课内容也是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再加上系统地理是建立在区域地理基础之上的。区域 性是地理学科的基本特征之一,任何系统地理的知识只有落实到某一区域范围内才能得以分 析和解决,丢开区域地理,系统地理只能是空中楼阁。
但是如果在高三地理复习中花较大的 精力去复习区域地理,一方面课时不允许(注:高三地理课为每周2课时),另一 方面也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与高考改革的初衷相违背。如何处理这两者的关系,根 据高考命题原则:以高中地理为主,兼顾初中地理和近几年上海、广东的高考试题的题型, 以区域地理(图表、数据)为材料,运用系统地理的原理分析、判断、评析某一国家或地区的 地理特征和现实存在的某种地理现象,认为目前的高考地理复习应把握系统地理,兼顾区域 地理,即复习时把重点和精力放在高中系统地理上,当涉及到相关初中区域地理时,则适当 拓宽补充,特别是人文地理知识,更要注重与区域地理的联系,只有把各种人文地理的现象 落实到具体的区域之中,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例如:在复习高中地理“气候”内容时 ,应从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入手,运用世界和中国气候分布图,补充复习各大洲和中国气候 类型的分布:复习中国四大工业基地时,则要补充复习辽中南、京津唐、沪宁杭、珠江三角 洲的区域图,并从地理位置、资源、能源、农业、交通等区域要素入手,分析评价四大工业 基地的特点及发展方向等等。 在整个高三复习过程中,把全面打好基础放在重要的位置,尤其是对这一届高三学生,地理基础比较薄弱,我觉得应该先在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上下功夫,万丈高楼平地起,没有厚实的基础,就谈不上更高层次能力的培养。
二、培养能力,重方法
综合能力考试题往往以“问题立意”,其试题必然源于教材,却又高于教材,源于单科知 识,却又融合各科(或各部分)知识,这就要求各学科的教学要加强联系和相互沟通,努力探 索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渗透、交叉、整合的途径,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和综合运用不同 学科知识,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新的考试模式,强调对学生能力的要求,因此,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是高三地理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不意味着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为发明家,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主要是渗透于平时每节课的教学中。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能力应该有一个立足点,对于高三学生来说这个"点"可以定位在"理解"这个层次上。地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是教材中的基本内容,需要学生理解、掌握,这种"理解"的要求是什么?学生怎样将这种"理解"表现出来?这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的关键。
就地理学科而言,我从去年下学期才开始任教,以前从没接触,本周一我们年级部开展教研活动,我有幸上教研公开课,作为一名地理新教师,既感到兴奋,也感到压力很大,在这种心情下完成了《黄河》这节课,通过自己上课和同行的点拨与评析,使我看到了自身的一些闪光点和不足之处,同时也给我留下了许多值得反思的地方。
一、闪 光点:
1.培养了学生读图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和能力。如:在学习黄河的地理概况时利用了读图导学的方法,在学生读图的基础上再由教师启发引导列出一些的题目,学生自己就能够找出,再相互说明所找的内容,记忆住重点知识,进一步上黑板前展示,这样学生既巩固了知识,又培养了他们的读图能力,树立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同时,增强了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再如,在治理黄河中游水土流失严重的问题上,我设计一个探究活动:如果你是水利部部长的话,你认为在中游“截弯取直”可行吗?为什么?学生通过讨论,拿出可行或不可行的方案,然后教师再给以评价,培养了学生的探究和创新意识,提高了课堂上学生活动的有效性。
2.加强了知识的拓展和归纳,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体现开放式的地理教学。在引导学生分析黄河各河段的忧患及治理时,提供了大量的课外视频资料,以及补充一些课外的“地上河”的阅读材料,这样,既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又体现了学科知识的综合。在黄河的根治中,黄河各段的忧患及其治理是本节课的难点,把学生分为三大组讨论,交流探究,要求学生结合当今我国水资源的现状和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原因,找出最合理的根治办法,再配以多媒体课件教学,体现了新课程要求的“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转变,同时也体现了开放式的地理教学。
3.情感教育始终贯串在教学当中。在根治黄河上,分组讨论,让学生献计献策,并对学生及时地进行思想教育,从现在起,努力学习,打好基础,学好本领,为治理黄河和建设我们的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还有,在下课之际,用黄河水体污染和黄河断流的现象来刺激学生,治理黄河的工作还任重道远,既渗透着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又培养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思想。
二、 不足之处:
1.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上,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由于本节课内容较多,在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方面还不尽如人意,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加强这方面的教学设计。
2.有些问题的设计不够灵活,驾驭课堂的能力还是不够灵活,今后要在这方面努力。
三、 反 思:
1.对教师知识的要求
由于不是本专业教师,自身地理知识欠缺,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知识的需要。鉴于此,为了提高自身素质满足学生学习知识的需要,提高自身教学能力,以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花更多的时间用来上网学习、多听课、请教有经验的老教师,以使自己能够更加充实、完善知识体系,以便能充分地驾御课堂、上课方式上更有创造性,更好地引导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产生共鸣,结出思维和知识的火花。
2.师生地位的变化
新课改以来,与以往课堂不同的是,教师的角色得到了重新定位,成为了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甚至是参与者、合作者。走近学生,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交流、讨论,一同体验发现知识和构建知识的快乐,使学生听而不厌,学而不倦。因而也就有了学生心灵的舒展和灵性的飞扬、想象力的生发,也就有了学生的敢想、敢说、敢争论,敢于将自己的意见毫无保留地表达出来。这也是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还要继续加强师生地位的转变,争取让教师真正的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高考已经结束,成绩已经公布,一切都已经尘埃落定。回顾一年高三教学和高考试题及学生考试结果,虽有得意之处,但也留有些许遗憾。
一、得
1、有一个较完整的复习计划。在复习过程中,有一些改变,但总体是按照计划执行。使得复习每一节课、每一阶段教师和学生都很明确,容易达成统一的目标。
2、脚踏实地,走好每一步。把基础知识列成菜单,安排到天,每天都有任务,每天都要完成任务,加强落实,不放过一个知识点,不让一个学生掉队。在这个过程中,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布置任务,小组检查。坚持不懈。
3、课堂开展小组探究。高三学习要求有深度,有广度,小组探究可以开拓同学思维,相互借鉴。我的上课模式是,之前布置学习任务,小组检查;课堂提出问题,教师选择共性知识和易混点进行重点讲解;其他问题有小组探究解决;小组先合作探究,然后课堂展示,在展示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针对一些重要的知识点,教师进行引导,使探究活动不断深入。探究之后布置针对性的练习进行课堂效果检测。最后布置下一节的学习任务。
4、注重一题多解。对于好的试题,精讲精练。在网上搜索一些经典题目及相关题目,对照课本知识点,步步深入,步步为营,把一些题型研究透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举一反三,知识的迁移能力才能真正提高。
5、注重试题讲评。讲评要找到不足,还要给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一练中出现以下问题
(1)、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较弱 比如第27题从经纬度上不能定位学生就不会从图上所给的另一个信息——等降水量线的特征来分析问题第28题一看到表格中的西北部、东南部就简单地按思维定势想到我国的西北部、东南部以致于将答案错误答成温带大陆性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的不同不会综合利用经纬度和等高线的知识准确判断区域。另外利用 4 等高线数值判断地形类型的能力也欠佳。
(2)、不关注日常的生产、生活以及身边的地理知识 如不知道伊洛河在哪里第29题把日期等值线看做为油菜花开的天数以题论题根本不考虑油菜花开的时间长短会相差那么多。
(3)、地理概念、地理规律和原理不能准确掌握并应用 如不知道什么是生态破坏农业类型与土地利用类型、农业地域类型分不清水文特征不知道从哪几方面进行描述农业区位因素分析不会反过来应用等。
(4)、区域定位仍然是弱势 如5-7、8-9、27、28题错误之处关键在于没有准确判断出图中所给的地区从而导致一系列的错误出现。
(5)、试题答完后不检查 在试卷答案中出现少字、多字、错字、别字、语言不通顺等问题较多如果答完后稍微浏览一遍就不会出现这些低级错误。
(6)、答案中知识点重复或不知道展开答题 如30题4小题有的同学围绕调整产业结构答了几点结果只能得一个要点的分数。29题2小题区位因素只答地形、气候、水源而不展开答地形、气候、水源怎么样导致不得分。
二、失
1、课堂容量保证不了。有时一节课只解决一个问题,只是原计划不能正常进行。所以课堂需要进一步细化,尽量安排得更合理,更科学,更有效。
2、培优补差不能很好坚持。培优补差对高三尤为重要,一定要有具体的时间安排,并且要坚持不懈。在实施过程中,因为没有具体的时间安排,所以培优补差常常因为开会或别的事情影响而被迫停止。这也直接造成考试优秀率偏低、尾巴较大的结果。教训深刻!
3、规范训练要求不够。规范答题很重要,只有规范答题,才能得分,才能少失分,才能得高分。尽管一练考试已经发现了问题,但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致使二练中这一问题依然存在。只是三练才做得较好。
总之,高三地理复习要有计划、要脚踏实地,不能急躁冒进;要研究试题,把重点知识讲透彻;要训练学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答题习惯;最后要做好培优补差。
本学期我任教七年级二个班的地理教育教学工作。在学校的教学常规指导下,兢兢业业,扎实刻苦,圆满地完成了本期的教育教学工作,取得了较好的实效。现归纳两个方面:
一、学生基本情况
经过前期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一部分地理知识,但马上要完整、系统地学习地理知识,同学们显得力不从心、无从下手。因此,在本学期地理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充分发挥地理趣味性的功能,从学生的年龄出发,尊重他们的语言习惯和审美情趣,尽量避开生涩的地理专业术语,摒弃板着面孔说教的教风,尽可能多地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感受到地理就在是鲜活的,就在身边。一学期下来,同学们对地理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并逐渐产生了兴趣,也开始慢慢认识到学习地理与生活的关系,对地理有一个全新的认识,认识到了学习地理的重要性。学生们开始重视地理学科这位新朋友。
二、教学工作情况
1、积极进行新教材、新教法、新教育思想的学习、与运用实践。现正值教学改革的新时期,本学期,我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教研教改的活动,把学习的方法应用到实践中来。本学期学校搞了教师公开课,我也积极的参加。在整个公开课的活动中,我学会了许多,在以后工作和学习中去我将会更加积极、主动。
2、学以致用,课程整合,探索教育教学的新模式。本学期,我大胆尝试,积极进行地理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摸索最佳的教育教学方法,有效的提高教学实效。课件教学相结合,充分发挥各个模式的优长,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3、地理教学让学生树立了可持续发展观念。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认识到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类通过地理环境中的各种资源发展生产。在利用合理时,就能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利用不当时,则会出现生态平衡遭受破坏、环境被污染等危及人类生存的问题。这样就体现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全世界、面向未来”的宗旨。在教学过程中,我用事实做材料,使学生认识不同地区和国家的居民,如何因地制宜,利用当地的自然条件发展生产和社会进步,以及不同的国家所出现的程度不同的环境、资源、人口等问题,增强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4、通过地理教学更能启迪学生的智能,也促进了他们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意识。每位同学都怀着对世界的渴望,对自然的依恋。渴望认识这个世界,除了自身的社会生活体验之外,通过地理提高着自己的认知。地理教学也要求我们贯彻让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和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精神,要求我们去培养有理想、有抱负、有责任感的人。
5、在教学时,我注意学生智能的发展,注意地理知识联系生活实际,联系时事地理事件,为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打下基础,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到一些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国际事务及学生生活等方面与地理教学内容有关的事例,增加了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也扩展了学生的视野,了解了我们祖国的土地辽阔、资源丰富,从而更加热爱它。同时也意识到我们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少的现状,培养了孩子们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激发了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从而从现在就树立起为社会主义祖国奉献的志向。
总之,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要坚持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反思,不断调整,不断提高的原则,以崭新的姿态去迎接新学年的到来。
本学期我担任了初一年级六个班的地理教学工作。在教学工作中,我能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勤勤恳恳,潜心研究,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为了更好的搞好以后的教学工作,现对本学期工作做如下总结:
一、认真备课,努力上好每堂课。
1、认真钻研课标,吃透教材,把握全册教材的知识目标、教学要求,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学生。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为此,我除了读好教师用书之外,经常上网搜索有关地理方面的知识,包括课例,反思,经验,课件,试题和知识材料等等。
2、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紧抓课堂教学不放松,向45分钟要质量。采用多种方法(谜语、诗歌、谚语、小故事、顺口溜等)来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尽可能多地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感受到地理就在是鲜活的,就在身边。
3、强化读图、用图、分析图的训练。学生地理学习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地理图表的理解、分析、运用能力的培养。在这学期的教学中,我在上课的时候都要把世界地图挂在黑板上,从一开题始我就给学生强调地图的重要性,也在不断的教学中培养他们读图分析能力,就是让学生明白,地理教学尤其是世界地理教学必须学会识图。教学中我善于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地图知识,重点掌握最基本的地图阅读和使用方法,培养学生的图像思维能力,掌握读图技巧,将所学知识落实到地图上。熟练地掌握图文转换方法,逐步建立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相互联系,完成对地理事物的准确定位,对重要大洲和重要国家的准确位置的掌握。
4、重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环境保护意识、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以及人文精神的培养。
二、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
在课后,特别是在复习阶段,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的辅导。
三、积极参加教研活动,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水平。
积极进行新教材、新教法、新教育思想的学习、与运用实践。现正值教学改革的新时期,一场教育的革命正在兴起,尤其以新教材为代表的教育教学思想蓬勃发展,只有融入这时代的步伐,才能适应教育的发展。我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教研教改的活动,把学习的方法应用到实践中来。
四、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本学期期中、期末考试所任教班级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学生对学好地理充满信心。
五、几点体会
1、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在教学中一定要结合学生的特点,对教材进行适当的调整、重组、删减和补充,避免“教”教材。对教材知识点的讲授力求全面,让学生理解,学以致用,切忌照本宣科。
2、要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注意分层教学,重视中等以下学生的学习,充分调动每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地理教学中要求教师做到“精、细”,教师备课要精,知识点要抓细。为此,“精导”是实现自主学习的关键,“实学”是实现自主学习的根本。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多一些自主,少一些灌输,多一些讨论,少一些讲解”。
3、强化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能力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夯实基础,注重课堂教学,提高教学实效,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将课堂反馈落到实处。同时尽量创设情景,融基础知识于生活、生产的实际问题之中,多让学生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释日常生活现象,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作为中学教学重要指挥棒--高考,其功能已从过去的"选拔"模式(即遴选少数尖子学生),逐步转变为"淘汰"模式(即将不能适应大学学习的人加以分离)。高考命题的指导思想已由知识立意转变为能力立意,近年来,越来越强调有助于素质教育,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针对新形势,高三地理教学应从教学思想、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技术等方面入手,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科学的思维为重要目标。
一、全面安排,重基础
高三地理教学实际上是对中学阶段地理学习内容的全面复习,从20xx年起广东省省高考采用的模式是3+综合+X(综合为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六科综合,X为六科中任选取一科,即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有所专。)。根据有关文件精神,高考综合考试地理学科以《高中地理教学大纲》为依据,考必修课的内容;综合总分中地理学科占综合总分占20%左右,测试既有学科内的综合(约占60-70%)也有跨学科的综合内容(占20%)。
综合科目,首先是学科内的综合,其次才是跨学科的综合 。跨学科的综合试题占一定比例,其比重将随着普通中学教学改革的深入逐步加大。也就 是说,综合能力测试主要是指学科内的综合,哪怕是跨学科的综合也是建立在各学科教学基础上的综合。因此,目前的中学地理教学应把精力放在结合本学科教学,努力培养学生地理 综合能力。只有保证了双基教学的传统优势,教给学生扎实的基本功,动用知识解 决综合问题才会有坚定的基础,切勿在跨学科综合上猜题押宝。因此,高三地理复习应该重基础,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必须以学科知识为载体。
如何安排高三年级的教学工作呢?首先根据高考的总体要求和学生的学情,制定了高三年级总体复习计划,在思想上对高考有一个较为正确的认识,并对高三的复习有一个全面的了解。高三年级的总体复习计划大体上分为二个部分,即时间安排和内容安排。时间安排分为周课时安排和复习阶段安排,具体情况为:每周2课时,第一轮复习时间为20xx年9月~20xx年2月,第二轮复习时间为3月1日~4月14日,第三轮复习时间为4月16日~5月24日,6月份为总复习。内容安排以高中地理教材为主,将初中地理内容有机地融合进去。具体地分为三块,即自然地理基础知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
自然地理基础知识以高中地理上册自然地理内容为主,将初中地理中的时区和区时、经纬线、地球和地球的运动等内容结合进来,补充地图、地形、等值线等内容,用15个课时完成;人文地理以高一下册教材为主,适当结合区域地理的有关内容,用15个课时完成;区域地理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国的主要区域,以及世界上的主要国家,用10个课时完成;这些知识的"梳理"均在第一轮复习中完成,按2课时/周计算,高三第一学期的总课时为40课时,考虑到节假日的因素,故将第一轮复习延至第二学期开学。
第二轮复习侧重学科内的综合,形成知识网络,构成学科体系,强调训练、点评。第三轮复习注重专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理论联系实际。总复习阶段主要查漏补缺,适当进行跨学科综合复习,并进行考前指导、心理训练等。我们分别在20xx年3月25日、5月12日参加佛山第一、二模拟考综合测试卷,统一把握在全市中的复习情况和效果,并及时进行质量分析,向分管教学校长和分管主任通报情况,便于对高三的教学进行全面的监控和调控。
把握系统,兼顾区域
教育部规定:新高考地理只考必修课内容(暂不考高三选修教材内容)。这无 疑给中学地理 教师增加了一个难题,因为高中地理必修内容为系统地理,而选修教材为区域地理(中国、 世界),不考选修课内容,是否意味着不用复习区域地理的相关内容。另一方面,初中地理 必修课内容也是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再加上系统地理是建立在区域地理基础之上的。区域 性是地理学科的基本特征之一,任何系统地理的知识只有落实到某一区域范围内才能得以分 析和解决,丢开区域地理,系统地理只能是空中楼阁。
但是如果在高三地理复习中花较大的 精力去复习区域地理,一方面课时不允许(注:高三地理课为每周2课时),另一 方面也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与高考改革的初衷相违背。如何处理这两者的关系,根 据高考命题原则:以高中地理为主,兼顾初中地理和近几年上海、广东的高考试题的题型, 以区域地理(图表、数据)为材料,运用系统地理的原理分析、判断、评析某一国家或地区的 地理特征和现实存在的某种地理现象,认为目前的高考地理复习应把握系统地理,兼顾区域 地理,即复习时把重点和精力放在高中系统地理上,当涉及到相关初中区域地理时,则适当 拓宽补充,特别是人文地理知识,更要注重与区域地理的联系,只有把各种人文地理的现象 落实到具体的区域之中,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例如:在复习高中地理“气候”内容时 ,应从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入手,运用世界和中国气候分布图,补充复习各大洲和中国气候 类型的分布:复习中国四大工业基地时,则要补充复习辽中南、京津唐、沪宁杭、珠江三角 洲的区域图,并从地理位置、资源、能源、农业、交通等区域要素入手,分析评价四大工业 基地的特点及发展方向等等。 在整个高三复习过程中,把全面打好基础放在重要的位置,尤其是对这一届高三学生,地理基础比较薄弱,我觉得应该先在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上下功夫,万丈高楼平地起,没有厚实的基础,就谈不上更高层次能力的培养。
二、培养能力,重方法
综合能力考试题往往以“问题立意”,其试题必然源于教材,却又高于教材,源于单科知 识,却又融合各科(或各部分)知识,这就要求各学科的教学要加强联系和相互沟通,努力探 索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渗透、交叉、整合的途径,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和综合运用不同 学科知识,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新的考试模式,强调对学生能力的要求,因此,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是高三地理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不意味着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为发明家,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主要是渗透于平时每节课的教学中。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能力应该有一个立足点,对于高三学生来说这个"点"可以定位在"理解"这个层次上。地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是教材中的基本内容,需要学生理解、掌握,这种"理解"的要求是什么?学生怎样将这种"理解"表现出来?这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的关键。
在课堂教学中发现,相当一部分地理课的状况是:教师根据教材内容设计问题,学生带着问题看书,回答问题基本上是念书。学生没有对所学内容消化吸收,没有把所学的内容变成自己的"东西"表述出来,这并非是真正意义上的理解,教学效果亦大打折扣。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抓住所学知识的关键词和中心思想,并且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这样就真正理解了,也真正学会了。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引导学生运用自己所学的内容分析、解决一些具体问题,理解联系实际,这个过程中潜在着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如果能很好地引导和挖掘,学生的学习能力会大大提高。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材工。在每一部分知识学习前,教师应尽可能介绍针对性的学习方法,如区域地理的复习面广量大,只有让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才能事半功倍。如区域地理的复习首先要把握某一区域的地理位置(包括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相对位置),再进一步研究该区域的自然条件(地形、气候、河流、植被、自然资源等)、人文状况(如人口、民族、宗教、工、农业生产部门、布局、交通、城市等)。在评讲试题时,也应讲解题方法,如材料题的解题方法,解答跨学科的选择题的思维步骤可以概括为:认真审题,接受信息——信息筛选——联系地理有关章节的知识点——运用地理知识进推理——迁移有关知识找出内在联系——进行推理解决问题。
解答跨学科综合问答题或论述题既要打开思路有话可说,又不必过分展开,回答问题要开门见山地阐明观点,确定答题的范围、重点和层次,文字要简洁、明确、通顺,防止“有骨无肉”或“画蛇添足。教师应该教会学生如何从已定的材料(文字材料、图像材料)中,获取有用信息,有效解决问题。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因为,最终参加高考的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所以,教师应该把方法教给学生,把思考留给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
为了让教师更好地教会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我校组织教师做了有关这一方面的专门讲座,还把有关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印发给每个高三的学生这些对学生,尤其是对像我校这样档次的学生大有裨益。
综合考试强调“遵循教学大纲,又不拘于教学大纲。”并不是说综合考试是超纲考试,它 所反对的是对大纲知识点的死记硬背,提倡的是对大纲所规定知识的灵活运用和综合运用。 因此,目前的中学地理教学应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在此 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去联系实际,去与其它学科综合、渗 透。 在基础知识教学上,应重视基础知识的及时梳理、归纳、使之系统化,引导学生建立合理的 知识结构。
在培养能力上,应强化学科特点,地理学科的区域性、综合性特征,决定了运用 图表、数据说明问题是地理学科最重要的基本技能。地理试题的设计,要用各种形式的图表 及文字、数据材料等来表现地理事实、概念或规律,要求合理运用已学的知识、掌握的研究 方法、形成的观念去阐释、分析、判断、评析某一国家或地区的地理特征和现实存在的某种 地理现
三、联系实际,关注生活,重热点
高考模式改革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为了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让学生从课本中走出来,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热点,考试发展方向是趋向学以致用,(目前提出的如研究性学习其目的就是这样)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理论联系实际,避免死读书,读死书。
地理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地理学是研究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的一门科学。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观察和理解整个世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为适应未来的生存和发展打下必要的基础。
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过去是,现在仍然是地理高考内容的主旋律,教师要引导学生重视地理时政的新闻报道,把学习地理知识与现实生活、全球发展战略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要求学生用已学过的知识、掌握的研究方法、形成的理念来阐释、分析、判断、评价某一国家或地区的地理特征和现实存在的某种地理现象;通过这些社会焦点和热点问题的分析,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而且从中还可以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此外,重视地理实践活动,在高一、高二,教师应多创造条件,而校领导应多多支持,通过野外考察、社会调查、天文观测、气象测量、环境检测、岩体鉴定等活动,增强感性活动,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探究性学习)
在高三地理教学过程中,我们提供了一些与现实生活有关的热点问题和热点地区,如环境问题、资源问题、能源问题、人口问题、洪涝灾害问题、伪科学问题、西部大开发问题、中国台湾问题、中东问题、巴以地区、克什米尔地区、科索沃(北约轰炸我南使馆)、哈瓦拉(南方首脑会议)、俄罗斯车臣问题、新西兰和澳大利亚(亚太经合组织第七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朝鲜问题、20xx年奥运、中国加入WTO、北京申奥、等等。政治、历史、地理学科渗透的专题研究课还有:(1)中国季风气候与历代水利建设;(2)经济结构战略调整;(3)经济一体化与中国加入WTO;(4)环太平洋经济发展趋势;(5)国际经济新秩序;
(6)石油提价对世界经济的影响;(7)假日经济;(8)城市化进程与小城镇化;(9)多极化问题;(10)黄河流域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经济发展;(11)长江流域经济发展;(12)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13)维护祖国统一,反对外来势力侵略等。(还有诸如这些问题是世界和中国正在或已经发生的重大事件,作为高中毕业生,应该对这些问题有一个基本的和正确的认识。高考不回避热点问题。
如何学习、研究这些专题呢?教师应引导学生紧扣教材内容,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理解这些问题,学生亦可以有独特的见解,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有的专题不仅仅局限于地理学科,还涉及到文科综合,甚至更多学科的知识。如中国台湾问题,可以从花莲地震入手,复习有关地震和地震分布知识,再联系到中国台湾的气候、地形、河流、自然资源以及经济等知识,还可以从地理学科延伸出去,如海峡两岸关系、历史上中央政府对中国台湾的管辖情况等。总之,设计这些专题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串起来、用起来,有利于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也加强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四、提高效率,重媒体
现代教育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为课堂教学增添了新的活力和生机,使得课堂教学的效率大大提高。地理学科比较侧重于宏观地研究宇宙环境、大气环境、海洋环境和陆地环境,以及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很多地理现象无法直接观察到,因此,电教媒体的使用对于地理课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如何使用电教媒体提高高三地理课堂教学效率呢?关键在于依据地理学科的特点,处理好教材、学生、教师等教学过程诸要素之间的关系,使得电教媒体真正为地理教学服务。在高三地理复习中,电教媒体的作用和优势应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紧扣教材内容,突出重点,化解难点;尽可能多的提供大量信息材料;帮助学生构建空间概念;有利于表现个别地理要素特征及相互关系;为师生共同完成训练题提供方便;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兴趣等。
在高三地理课堂教学中,运用电教媒体辅助地理教学,课堂教学时间大大节省,课堂教学效率大大提高。如在复习自然地理部分"地球上的生物、土壤和自然带"这部分内容时,用电脑多媒体辅助教学,二个课时就较好的完成了既定的教学任务。整个课堂教学思路清晰、重点突出、讲练结合,从课堂的反馈情况来看,学生对主要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令人满意。
总之,文科综合考试模式下的高三地理教学,应突出基础、强调能力、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作为中学教学重要指挥棒--高考,其功能已从过去的"选拔"模式(即遴选少数尖子学生),逐步转变为"淘汰"模式(即将不能适应大学学习的人加以分离)。高考命题的指导思想已由知识立意转变为能力立意,近年来,越来越强调有助于素质教育,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针对新形势,高三地理教学应从教学思想、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技术等方面入手,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科学的思维为重要目标。
一、全面安排,重基础
高三地理教学实际上是对中学阶段地理学习内容的全面复习,从20xx年起广东省省高考采用的模式是3+综合+X(综合为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六科综合,X为六科中任选取一科,即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有所专。)。根据有关文件精神,高考综合考试地理学科以《高中地理教学大纲》为依据,考必修课的内容;综合总分中地理学科占综合总分占20%左右,测试既有学科内的综合(约占60-70%)也有跨学科的综合内容(占20%)。
综合科目,首先是学科内的综合,其次才是跨学科的综合 。跨学科的综合试题占一定比例,其比重将随着普通中学教学改革的深入逐步加大。也就 是说,综合能力测试主要是指学科内的综合,哪怕是跨学科的综合也是建立在各学科教学基础上的综合。因此,目前的中学地理教学应把精力放在结合本学科教学,努力培养学生地理 综合能力。只有保证了双基教学的传统优势,教给学生扎实的基本功,动用知识解 决综合问题才会有坚定的基础,切勿在跨学科综合上猜题押宝。因此,高三地理复习应该重基础,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必须以学科知识为载体。
如何安排高三年级的教学工作呢?首先根据高考的总体要求和学生的学情,制定了高三年级总体复习计划,在思想上对高考有一个较为正确的认识,并对高三的复习有一个全面的了解。高三年级的总体复习计划大体上分为二个部分,即时间安排和内容安排。时间安排分为周课时安排和复习阶段安排,具体情况为:每周2课时,第一轮复习时间为20xx年9月~20xx年2月,第二轮复习时间为3月1日~4月14日,第三轮复习时间为4月16日~5月24日,6月份为总复习。内容安排以高中地理教材为主,将初中地理内容有机地融合进去。具体地分为三块,即自然地理基础知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
自然地理基础知识以高中地理上册自然地理内容为主,将初中地理中的时区和区时、经纬线、地球和地球的运动等内容结合进来,补充地图、地形、等值线等内容,用15个课时完成;人文地理以高一下册教材为主,适当结合区域地理的有关内容,用15个课时完成;区域地理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国的主要区域,以及世界上的主要国家,用10个课时完成;这些知识的"梳理"均在第一轮复习中完成,按2课时/周计算,高三第一学期的总课时为40课时,考虑到节假日的因素,故将第一轮复习延至第二学期开学。
第二轮复习侧重学科内的综合,形成知识网络,构成学科体系,强调训练、点评。第三轮复习注重专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理论联系实际。总复习阶段主要查漏补缺,适当进行跨学科综合复习,并进行考前指导、心理训练等。我们分别在20xx年3月25日、5月12日参加佛山第一、二模拟考综合测试卷,统一把握在全市中的复习情况和效果,并及时进行质量分析,向分管教学校长和分管主任通报情况,便于对高三的教学进行全面的监控和调控。
把握系统,兼顾区域
教育部规定:新高考地理只考必修课内容(暂不考高三选修教材内容)。这无 疑给中学地理 教师增加了一个难题,因为高中地理必修内容为系统地理,而选修教材为区域地理(中国、 世界),不考选修课内容,是否意味着不用复习区域地理的相关内容。另一方面,初中地理 必修课内容也是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再加上系统地理是建立在区域地理基础之上的。区域 性是地理学科的基本特征之一,任何系统地理的知识只有落实到某一区域范围内才能得以分 析和解决,丢开区域地理,系统地理只能是空中楼阁。
但是如果在高三地理复习中花较大的 精力去复习区域地理,一方面课时不允许(注:高三地理课为每周2课时),另一 方面也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与高考改革的初衷相违背。如何处理这两者的关系,根 据高考命题原则:以高中地理为主,兼顾初中地理和近几年上海、广东的高考试题的题型, 以区域地理(图表、数据)为材料,运用系统地理的原理分析、判断、评析某一国家或地区的 地理特征和现实存在的某种地理现象,认为目前的高考地理复习应把握系统地理,兼顾区域 地理,即复习时把重点和精力放在高中系统地理上,当涉及到相关初中区域地理时,则适当 拓宽补充,特别是人文地理知识,更要注重与区域地理的联系,只有把各种人文地理的现象 落实到具体的区域之中,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例如:在复习高中地理“气候”内容时 ,应从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入手,运用世界和中国气候分布图,补充复习各大洲和中国气候 类型的分布:复习中国四大工业基地时,则要补充复习辽中南、京津唐、沪宁杭、珠江三角 洲的区域图,并从地理位置、资源、能源、农业、交通等区域要素入手,分析评价四大工业 基地的特点及发展方向等等。 在整个高三复习过程中,把全面打好基础放在重要的位置,尤其是对这一届高三学生,地理基础比较薄弱,我觉得应该先在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上下功夫,万丈高楼平地起,没有厚实的基础,就谈不上更高层次能力的培养。
二、培养能力,重方法
综合能力考试题往往以“问题立意”,其试题必然源于教材,却又高于教材,源于单科知 识,却又融合各科(或各部分)知识,这就要求各学科的教学要加强联系和相互沟通,努力探 索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渗透、交叉、整合的途径,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和综合运用不同 学科知识,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新的考试模式,强调对学生能力的要求,因此,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是高三地理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不意味着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为发明家,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主要是渗透于平时每节课的教学中。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能力应该有一个立足点,对于高三学生来说这个"点"可以定位在"理解"这个层次上。地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是教材中的基本内容,需要学生理解、掌握,这种"理解"的要求是什么?学生怎样将这种"理解"表现出来?这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的关键。
在课堂教学中发现,相当一部分地理课的状况是:教师根据教材内容设计问题,学生带着问题看书,回答问题基本上是念书。学生没有对所学内容消化吸收,没有把所学的内容变成自己的"东西"表述出来,这并非是真正意义上的理解,教学效果亦大打折扣。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抓住所学知识的关键词和中心思想,并且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这样就真正理解了,也真正学会了。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引导学生运用自己所学的内容分析、解决一些具体问题,理解联系实际,这个过程中潜在着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如果能很好地引导和挖掘,学生的学习能力会大大提高。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材工。在每一部分知识学习前,教师应尽可能介绍针对性的学习方法,如区域地理的复习面广量大,只有让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才能事半功倍。如区域地理的复习首先要把握某一区域的地理位置(包括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相对位置),再进一步研究该区域的自然条件(地形、气候、河流、植被、自然资源等)、人文状况(如人口、民族、宗教、工、农业生产部门、布局、交通、城市等)。在评讲试题时,也应讲解题方法,如材料题的解题方法,解答跨学科的选择题的思维步骤可以概括为:认真审题,接受信息——信息筛选——联系地理有关章节的知识点——运用地理知识进推理——迁移有关知识找出内在联系——进行推理解决问题。
解答跨学科综合问答题或论述题既要打开思路有话可说,又不必过分展开,回答问题要开门见山地阐明观点,确定答题的范围、重点和层次,文字要简洁、明确、通顺,防止“有骨无肉”或“画蛇添足。教师应该教会学生如何从已定的材料(文字材料、图像材料)中,获取有用信息,有效解决问题。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因为,最终参加高考的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所以,教师应该把方法教给学生,把思考留给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
为了让教师更好地教会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我校组织教师做了有关这一方面的专门讲座,还把有关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印发给每个高三的学生这些对学生,尤其是对像我校这样档次的学生大有裨益。
综合考试强调“遵循教学大纲,又不拘于教学大纲。”并不是说综合考试是超纲考试,它 所反对的是对大纲知识点的死记硬背,提倡的是对大纲所规定知识的灵活运用和综合运用。 因此,目前的中学地理教学应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在此 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去联系实际,去与其它学科综合、渗 透。 在基础知识教学上,应重视基础知识的及时梳理、归纳、使之系统化,引导学生建立合理的 知识结构。
在培养能力上,应强化学科特点,地理学科的区域性、综合性特征,决定了运用 图表、数据说明问题是地理学科最重要的基本技能。地理试题的设计,要用各种形式的图表 及文字、数据材料等来表现地理事实、概念或规律,要求合理运用已学的知识、掌握的研究 方法、形成的观念去阐释、分析、判断、评析某一国家或地区的地理特征和现实存在的某种 地理现
三、联系实际,关注生活,重热点
高考模式改革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为了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让学生从课本中走出来,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热点,考试发展方向是趋向学以致用,(目前提出的如研究性学习其目的就是这样)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理论联系实际,避免死读书,读死书。
地理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地理学是研究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的一门科学。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观察和理解整个世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为适应未来的生存和发展打下必要的基础。
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过去是,现在仍然是地理高考内容的主旋律,教师要引导学生重视地理时政的新闻报道,把学习地理知识与现实生活、全球发展战略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要求学生用已学过的知识、掌握的研究方法、形成的理念来阐释、分析、判断、评价某一国家或地区的地理特征和现实存在的某种地理现象;通过这些社会焦点和热点问题的分析,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而且从中还可以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此外,重视地理实践活动,在高一、高二,教师应多创造条件,而校领导应多多支持,通过野外考察、社会调查、天文观测、气象测量、环境检测、岩体鉴定等活动,增强感性活动,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探究性学习)
在高三地理教学过程中,我们提供了一些与现实生活有关的热点问题和热点地区,如环境问题、资源问题、能源问题、人口问题、洪涝灾害问题、伪科学问题、西部大开发问题、中国台湾问题、中东问题、巴以地区、克什米尔地区、科索沃(北约轰炸我南使馆)、哈瓦拉(南方首脑会议)、俄罗斯车臣问题、新西兰和澳大利亚(亚太经合组织第七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朝鲜问题、20xx年奥运、中国加入WTO、北京申奥、等等。政治、历史、地理学科渗透的专题研究课还有:(1)中国季风气候与历代水利建设;(2)经济结构战略调整;(3)经济一体化与中国加入WTO;(4)环太平洋经济发展趋势;(5)国际经济新秩序;
(6)石油提价对世界经济的影响;(7)假日经济;(8)城市化进程与小城镇化;(9)多极化问题;(10)黄河流域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经济发展;(11)长江流域经济发展;(12)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13)维护祖国统一,反对外来势力侵略等。(还有诸如这些问题是世界和中国正在或已经发生的重大事件,作为高中毕业生,应该对这些问题有一个基本的和正确的认识。高考不回避热点问题。
如何学习、研究这些专题呢?教师应引导学生紧扣教材内容,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理解这些问题,学生亦可以有独特的见解,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有的专题不仅仅局限于地理学科,还涉及到文科综合,甚至更多学科的知识。如中国台湾问题,可以从花莲地震入手,复习有关地震和地震分布知识,再联系到中国台湾的气候、地形、河流、自然资源以及经济等知识,还可以从地理学科延伸出去,如海峡两岸关系、历史上中央政府对中国台湾的管辖情况等。总之,设计这些专题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串起来、用起来,有利于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也加强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四、提高效率,重媒体
现代教育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为课堂教学增添了新的活力和生机,使得课堂教学的效率大大提高。地理学科比较侧重于宏观地研究宇宙环境、大气环境、海洋环境和陆地环境,以及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很多地理现象无法直接观察到,因此,电教媒体的使用对于地理课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如何使用电教媒体提高高三地理课堂教学效率呢?关键在于依据地理学科的特点,处理好教材、学生、教师等教学过程诸要素之间的关系,使得电教媒体真正为地理教学服务。在高三地理复习中,电教媒体的作用和优势应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紧扣教材内容,突出重点,化解难点;尽可能多的提供大量信息材料;帮助学生构建空间概念;有利于表现个别地理要素特征及相互关系;为师生共同完成训练题提供方便;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兴趣等。
在高三地理课堂教学中,运用电教媒体辅助地理教学,课堂教学时间大大节省,课堂教学效率大大提高。如在复习自然地理部分"地球上的生物、土壤和自然带"这部分内容时,用电脑多媒体辅助教学,二个课时就较好的完成了既定的教学任务。整个课堂教学思路清晰、重点突出、讲练结合,从课堂的反馈情况来看,学生对主要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令人满意。
总之,文科综合考试模式下的高三地理教学,应突出基础、强调能力、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上周紧张的期中考试和改卷已经落下帷幕,考试成绩已经公布之后,仔细看了我所任教班级的地理学科成绩和我所任班主任的12级4班的总体成绩,心里很有感想,现将本次考试的所感所想逐一记下,以之警醒自己!
一、对地理学科的感悟和反思
我所任教的2班、3班、4班、5班和6班的地理成绩,出现了参差不齐的状况,针对学校制定的四级学业目标,完成情况最好的是5班,其次是2班和4班,3班和6班再次之。在特优目标这一项上,5班最突出,其他班级都有差距。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仔细思考,窃以为造成现在这种局面,和我本人有很大关系。也和其他不可抗拒因素有些许关系。
在上课备课这一环节上,没有任何的区别。是造成今天这种局面的原因之一,每一节课提前准备,备好课程的各种环节,准备好应对各种突发事件。设计好各个教学环节和教学设计,预设好各种学生的活动环节。这是我备课的内容,以上的各个方面,有的是工整的体现在被课本上,有些是规范在教材上做好设计,还有一部分需要在课堂探究和同步训练中体现出来。但是各个班级的实际情况不一致,各种教学环节的预设就出现不同的课堂效果。有的班级完成各个教学环节任务之后,学生的课堂效率高,自我掌握能力强,课堂效果就高效,反之则不理想。
对待课后作业的检查落实方面,小组课堂合作学习和课后的复习巩固检查落实有待继续强化。课后的复习巩固是课堂学习的延续,有时候课后的自我复习巩固比课堂上的45分钟更重要。这方面检查的力度不是很及时,更谈不上有什么高效了。因此,下一步的检查巩固工作亟待加强。这一工作得好好发动课堂小组长,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要求他们既要做好表率,又要做好对其他同学的监督和要求,督促他们完成课堂任务、巩固任务等等。
二、对12级4班的反思和感悟
12级4班各个学科的四级目标完成情况不是很理想。我认为原因应该在以下方面:
1、课堂学校效率相对较落后。
2、课堂纪律存在问题。
3、课下的复习巩固没有做好
4、检查落实不到位。
5、学生的学习意识、纪律意识和落实意思不强,导致学习整体效果不理想。
6、家庭作业的作用不明显,检查落实不到位。
三、针对班级出现的问题的解决措施或者做法
1、强化课堂小组的纪律关系,强化小组负责人的管理意识和责任意识,强化小组六人既一人的意识。强调集体意识。
2、加强作业的检查力度,充分发挥作业的作用。
3、加强班级小组个人量化管理,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积极性,充分参与到小组的合作学习和小左的合作管理中。
4、加强各个学科的课下复习巩固的检查力度,力争让学生做到“当日事,当日毕”。力争在学生的脑海中烙下“完不成今天的任务决不罢休”的意识。
四、针对任教班级出现的问题的解决措施
1、充分备课,做到差别化备课,对待不同程度的学生要有所不同,对待不同层次的学生要布置不同层次的要求。一次促进课堂的高效、愉悦和实效。
2、加强课后复习巩固作业的检查力度,充分发挥作业的作用。
3、课堂上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精神,真正做到像课堂45分钟要效率。
以上就是本人针对这次期中考试所出现的问题的感悟和认识。不当之处,希望诸位领导做做指导帮助,不胜感谢!
期中考试完了,出现了很多问题,在这里总结分析一下。 成绩背后:男生女生的学习差异很大。
1、地理属于自然科学,从脑本研究的角度看,应该是男孩子的优势学科女孩子的弱势学科,但从考试成绩来看,却不符合大脑构造学说的观点,甚至完全相反。
这种现象很令我诧异。同一课堂同一老师,男生女生的学习成绩差异如此之大,不能不让我深思。但从课堂授课来看,做为教者,我感觉自己并没有重女轻男,并未给女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
2、男生女生学习情绪的控制能力不同。
经过地理课堂中的仔细观察,我发现:课堂中男生女生学习行为的不同已经折射出了学习成绩差异:女生比男生更自律,学习情绪的自我调控比男生要优秀。例如:女生和男生都被老师批评,男生的敌对情绪往往比女生要大的多,甚至不惜牺牲后续学习时间。而女生则比男生更懂得学习是自己的事情。相对于男生来讲,课堂纪律的好坏对女生学习的影响要小。
3、地理课堂中的读、写、练不是男生所喜欢的。尤其不是更显阳刚些的男孩子所喜欢的。而这些恰恰是女生所喜欢的。
我发现,女生喜欢具体的学习,或者说学习具体的知识。男生学习成绩较高的大多性格比较柔和,阳刚些的男孩更喜欢操场更向往野外更喜欢动手搞些实验性学习。换言之,男孩子喜欢体验或者说实践性学习,他们更喜欢挑战。喜欢课标所要求的知识点之外的延伸问题:例如:学习《中东》时,男生对波斯湾地区的石油分布和输出一点儿不感冒,却对此引起的冲突或战争追究个没完没了。前者是课标要求,而后者在历次地理考试题目中鲜见。
也就是说,男孩子对地理学科中感兴趣的东西都是考试不考的编外知识,换句话说,地理课标的要求和男孩子的天性不匹配。
在课标和课时的限制下,老师很难按照男生的兴趣指导他们的地理学习。
四、改进措施:构建完美地理课堂。
1、 教师布置学习任务要明确,且有明确的时间限制。
大多数女生都有很好的自律和自制,即便老师对学习任务没有明确的时间限制,也能及时完成学习任务。男生则不然,他们更喜欢先玩后学。所以,在以后的地理课堂中,要给学生严格的时间限制,如“在几分钟内做完哪些题目”。
2、由于男生更注重体验学习,不喜欢读、写、算这样的学习方式,故在地理课堂中多设置“知识迁移”、地理事物间彼此联系等逻辑思维性题目,多用“比较学习法”,让学生自己寻找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多给男生创造体验学习成功的机会和平台,激发男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
3、在地理课堂中有意
识地给男生组建学习团队,在团队中给男生树立同性榜样。
青春期的男孩子更喜欢男生榜样。他们在自己的团队中很容易推举出领导人物。因此,发挥男生的榜样作用,对男生的学习应该会更有帮助。
4、把尊重和期许、关注和关心还给差生。
差生,尤其是男孩子,往往是双差生。是我不喜欢甚至讨厌的重点对象。老师的尊重也许比教给他知识更能帮助他们在地理课堂中有所为、有所改变。
施与他一双舞鞋,他可能为你翩翩起舞,虽然,他不一定就是传说中的那个王子;施与他一滴露珠,他可能会为你潜滋暗长,带来一抹青青的春色,虽然,他不一定就是传说中国色天香的牡丹。
是啊,以我们自己的方式,自以为润泽天下,固执地认为忠言逆耳,受教育者未必以此为乐。其实,为师者根本没有权利居高临下,因为我们不知,在他的生命经验里有着怎样的纠结和不堪,有着怎样的痛苦与煎熬;小草同样需要纯洁的春风抚弄。同为生命,每一个人的精神都是平等的,每一个人都有权利拥有,每一颗头颅都需要高高昂起。
尊重差生,从尊重差生的真正需求开始。
20xx年高考落下了帷幕,备受关注的高考试题展露真容,所谓“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题不同”,虽然地理试题在不断变化,但一直不变的是知识体系和越来越贴近生活的出题思路。我们甘肃省所采用的新课标Ⅱ更加表现出这种倾向,试题难度逐渐降低,更加侧重考查学生对地理生活常识的理解和应用侧重能力的考查,体现了一直以来高考能力立意的宗旨。
一、试题分析和评价
试题结构:试题结构没有变化,必答部分有选择题11道(44分):非选择题36题(22分)、37题(24分)共46分;选答题在选修模块旅游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中任选一题作答(10分),总之题型体量试题结构都没有变化。
1、客观题(选择题)部分 【难度变化】下降
今年的高考试题仍然采用五组材料展开,分别为城市区位、世界区域地理、地球运动(仅第4题一道)、地理新概念理解(“蓝水”和“绿水”概念的判定)、地理环境整体性、气候成因分析、农业地域类型,整体难度较低,题目综合性好,知识点考察范围广。选择题题组数量增加,共5组,每组题的数量减少,这样变化使得命题涉及到更多的知识点。今年的选择题整体偏简单、都是基础知识,考察以世界地理基本常识为主,基本没有“陷阱”型问题,难度较20xx年、20xx年高考题简单。
2、主观题(综合题)部分 【难度变化】简单
第36题考察俄罗斯西西伯利亚平原,从气候、河流的水文特征、地理生物入手,难度较低,几乎都是讲课过程中的答题模版,学生只要上课认真听讲,容易拿到高分。 第37题考察中国东北商品农业,特别是三江平原的农业类型,都是答题模版,直接套用就可以了,只是出题形式略有变通,没有直接考察农业区位选择,而是以“环境质量优良”、“病虫害少”、“化肥使用量少”这种原因描述的形式出题而已,基本答题模板基本没变。
3、选修题部分
【难度变化】持平
选修地理中“旅游地理”考察老工业区的资源化转变,发展旅游业,出题形式较新颖,必修三区域地理中“德国鲁尔区的老工业改造”有知识重叠的部分,是今年高考地理试卷中个人觉得出的最好的一道题。“自然灾害与防治”考察地质灾害类,以福建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为切入点,难度低。“环境保护”考察生物多样性问题,比较难答。
总之,20xx年地理试题在变化中保持了稳定,重能力考查,起点低,贴近生活,巧妙地设计和隐藏了难度但没有回避难点,侧面考查了热点。更符合课改的趋势,更有利于学生学习地理。
二、复习备考经验总结
面对今年的高考试题和学生的高考成绩我们有一丝丝的欣慰甚至是一丝得意,令人欣喜的是一方面我们在复习备考中给学生进行了准确有效的指导,起码没有误导学生;再者是学生的成绩很令人满意,不少学生考下来说地理做的很有感觉,出错很少。地理学科再不是制约文综的瓶颈反而成了学生的得分学科。回顾一年的工作觉得我们比较可取的地方有以下几个方面:
1、精细制订备考计划,有条不紊地完成高考复习内容
一进入高三我们就纵观全局制定全年的复习备考计划,高三地理复习为三个阶段:第一轮3月初完成,第二轮是专题复习到4月底结束,第三轮5月初开始大概用两周到三周时间,最后留一周多时间学生自主复习。由于我们的学生基础比较差,课时安排比较紧,以往有些老师四月份一轮复习还没有结束,二轮只是象征性的讲几个专题就匆匆结束,根本没有时间进行三轮四轮复习。根据我们的经验必要的轮次一定要做全做实,一轮复习重要,二三轮更是必不可少,对于我们的学生而言知识的重复和老师的总结都很有必要。到后期可能学校安排的各种考试比较多,学生和老师都开始着急,可以按照计划结合实际进度适当调整,但是必须把该做的轮次做好,既不能过于拖拉也不能跳跃式前进。
2、精心组织教学,认真做实备、讲、练、批、辅等教学常规环节
备课方面:在集体备课统一目标和要求的前提下,结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每一位教师从自己和学生的实际出发,对集体教案进行修改和补充,既发挥集体的优势又进行创造性的劳动,彰显教师的独特教学魅力。
讲课方面:高三的课堂追求实效和高效,课堂的每一分钟都弥足珍贵,所以课堂上“精讲”讲要讲的透彻,“精练”练要练的有效,结合学校高效课堂模式的构建我们钻研每一种不同课型的上法:新授课、复习课、练习课、试卷讲评课等。
练习方面:认真编写和筛选课时练、周练、月考试题;在平时练习中要求学生重视审题和解题技巧的训练;加强对学生的督促和指导。尤其是后期的二轮三轮练习是老师们自己精心筛选和编写的,以求有的放矢。
辅导方面:①辅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②辅导学生有效做作业③辅导学生及时总结。
总之教学工作看似周而复始却是充满艰辛,没有华丽的语言不需要豪言壮语,需要我们持之以恒的坚守,需要我们踏踏实实去做好每一个环节,只有做好这些常规工作、只要做好这些常规工作我们就能取得骄人的成绩。
3、深入开展教学研究,准确把握高考内容、要求和方向
面对今年的高考试题我们不禁窃喜,其中对试题难度的把握、对地球运动部分的预测、对区域地理的分析、对试题题串的估计无不与我们的预计相符合,所考的考点也是我们平时反复强调的重点。所有的这一切应该归功于我们平时展开的教学研究工作为我们的复习备考工作正确的导航。
我们教研的主要途径有:学校组织的教研活动包括考纲考试说明的学习和解读;学校间组织的教学交流活动;自己平时积极主动地收集高考信息;做近几年高考试题和分析高考试题;参加省上等上级单位主办的高考信息发布会,利用一切学习的机会积极的学习。
4、胆大心细合理取舍、勇于创新
胆大源自于对考纲的准确解读、对教材的悉心参透,心细源自于高度的责任感和强悍的业务能力。教学不是墨守成规,不是照本宣科更不是人云亦云,高考复习备课更是对教师业务能力、敬业精神极好的锤炼和检验。在教学中我们大胆取舍,深切领悟新课改精髓,对于老旧知识进行舍弃,对非重点知识适当提及,对重点知识精讲细讲。到后期的二轮三轮复习没有现成的教材,主要靠老师的经验和智慧,合理地重组知识、整理专题,复习中我们打破陈规依据大纲要求参照高考形式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取舍,力求高效。比如区域地理部分内容看似简单但是按传统的地名加矿产的教法需要记忆大量的东西,给学生造成沉重的负担。我们深刻领悟高考能力立意的精神,不让学生过多地去死记太多无用的东西,侧重区域分析的方法。这样学生学起来既轻松又有效。
三、今后复习思路
1、认真研究地理课程标准,仔细分析近几年高考题,尤其是新课标卷,广泛收集关于高考的信息,以考试动向为依据,合理安排教学进度,保证复习扎实有效的进行。
2、高三复习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立足基础,构建知识网络,梳理知识,从微观上把握每一个知识点的内涵和外延,注重知识的基础性和广度。
3、针对试题难度降低的实际平时训练面向低、中档题抓训练,多抓基础,避免偏难怪题 4、加大区域地理复习力度
5、地球运动部分侧重基础理论的理解,避免耗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
6、开放性试题是近几年的一个亮点,继续开放性试题的训练
7、人都有惰性哪怕是高三的学生也不例外,布置的各种任务要勤督促抓好落实,只有抓住学生才能出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