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故宫资料简介景点介绍方面(通用3篇)

北京故宫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旧称为紫禁城,是中国古代宫廷建筑之精华。下面是的小编为您带来的北京故宫资料简介景点介绍方面(通用3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北京故宫建筑形制 篇1

北京故宫由明朝皇帝朱棣始建,设计者为蒯祥(1397—1481年,字廷瑞,苏州人)。占地72万平方米(长961米,宽753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用100万民工,共建了14年,有房屋9999间半,实际据1973年专家现场测量故宫有大小院落90多座,房屋有980座,共计8707间(而此“间”并非现今房间之概念,此处“间”指四根房柱所形成的空间)。

建筑造型

故宫前部宫殿,当时建筑造型要求宏伟壮丽,庭院明朗开阔,象征封建政权至高无上,太和殿坐落在紫禁城对角线的中心,四角上各有十只吉祥瑞兽。故宫的设计者认为这样以显示皇帝的威严,震慑天下。后部内廷却要求深邃、紧凑,因此东西六宫都自成一体,各有宫门宫墙,相对排列,秩序井然。内廷之后是宫后苑。

故宫宫殿是沿着一条南北向中轴线排列,三大殿、后三宫、御花园都位于这条中轴线上。并向两旁展开,南北取直,左右对称。这条中轴线不仅贯穿在紫禁城内,而且南达永定门,北到鼓楼、钟楼,贯穿了整个城市

北京故宫景点介绍 篇2

故宫也称紫禁城,位于北京市中心,曾居住过24个皇帝,是明清两代的皇宫,现辟为故宫博物院。院内陈列我国各个朝代的艺术珍品,是中国最丰富的文化和艺术的宝库。故宫的整个建筑金碧辉煌,庄严绚丽,被誉为世界五大宫之一(北京故宫、凡尔赛宫、白金汉宫、白宫、克里姆林宫),并为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故宫的宫殿建筑,是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宫殿是沿着一条南北向的中轴线排列,左右对称,南达永定门,北到鼓楼、钟楼,贯穿整个紫禁城。规划严整,气魄宏伟,极为壮观。无论在平面布局,立体效果以及形式上的雄伟、堂皇、庄严、和谐,都属无与伦比的杰作。它标志着我国悠久的文化传统,显示着500余年前我国在建筑艺术上的卓越成就。

午门

故宫的正门,游人可由天安门向北进入午门。古以北为子,南为午,午门正处于故宫中轴线之南的向阳位置,故称“午门”。午门平面呈凹形,正楼面阔九间,重檐庑殿式,东西两观对峙,这种形制的门有天子才可以用,所以它是皇帝宫殿的标志。当然这种建筑也有利于防卫,因为它组成了一个交叉火力网。午门是皇帝每年冬至颁发来年历书的地方,如遇有战争获胜,则要在此举行凯旋“献俘”仪式。因古时奏凯献俘首先要祭庙社,而午门去太庙(今劳动人民文化宫)及社稷坛(今中山公园)最近。此外,午门前广场院也是受廷杖的地方,官员如触犯“龙颜”将在此受廷杖之刑。1519年武宗朱厚照要去江南选美,由于众大臣劝阻,惹恼了武宗,结果竟有130名官员在午门受廷杖,一次就打死了11人。   太和殿 也叫“金銮殿”,故宫中最巍峨、最壮丽的建筑,面阔11间,进深5间,重檐庑殿式,黄色琉璃瓦,耸立在三层汉白玉须弥座台基(高35.05米)之上。大殿面积2377平方米,是我国现存、也是世界现有最大的木结构宫殿建筑。太和殿是举行大典的地方,明清两代皇帝登极、宣布即位诏书,皇帝大婚,册立皇后,命将出征,每年元旦、冬至、万寿(皇帝生日)等节日都要在此受百官的朝贺及赐宴。

太和殿

内外摆有大量特殊的陈设,殿前月台上摆的铜鼎、铜龟、铜鹤是大典时用来焚香的,它含有江山水固之意。月台上摆的日晷和嘉量,用来象征皇权。三层汉白玉台基每个栏杆下都设有排水的龙头,暴雨时可形成千龙喷水壮观景象,用来显示皇威。殿前的双龙戏珠御路石,其珠为吉祥如意珠,双龙之中,一个代表天帝,另一个代表帝王,帝王受天之命,合天之意,务使国中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双龙下面的山海图案乃象征江山水永固。殿内金色的九龙宝座和屏风安置在高约2米的金色台基之上,并置于六根盘龙金柱之间,以突出帝王唯我独尊之地位。藻井正中的蟠龙口中倒垂下一个大圆球,谓之“轩辕镜”,此乃辟邪之物,也寓有明镜高悬的含意。

中和殿

这是皇帝临太和殿大典前休息和接受官员信行礼的地方。

保和殿

保和殿为重檐歇山顶,面阔九间,是举行册立皇后、皇太子等大典时皇帝更衣的地方,清乾隆以后,殿试也改在保和殿举行。清朝时,每年正月初一和十五,皇帝常在此殿宴请各少数民簇王公和大臣。

游人在游三大殿时,可看到很多御路石,其中以保和殿后面的一块为最大、最宏伟,它用整块艾叶青雕成,长16.07米,宽3.07米,厚1.70米,重达200吨,九龙飞腾在大海和流云之中,象征着真命天子一统山河。

乾清门

是帝后寝宫以及嫔妃、皇子等居住生活区域的正门。清代御门听政即在乾清门进行。

乾清宫

是皇帝的寝宫,顺治、康熙年间也兼作听政、召见大臣之处。每逢元旦、元宵、端午、中秋、重阳、冬至、万寿等节日,皇帝在这里举行朝礼和赐宴。

交泰殿

交泰殿在乾清宫后,是明清时为皇后举办寿庆的地方。殿内存玉玺25块;西侧陈设乾隆年间造的自鸣钟;东侧为铜壶滴漏,清世祖顺治禁止内官干预政事的铁牌也立于此殿。

坤宁宫

坤宁宫在明朝时是皇后的寝宫,又叫中宫,顺治年间仿照沈阳清宁宫重建,同时将西暖阁改为祭神的场所,经常在此举行朝祭、夕祭、春秋大祭等;东暖阁则作为皇帝新婚的洞房,清朝的顺治、康熙、同治、光绪四帝都在此举行过大婚。

御花园

御花园原名宫后苑,今俗称御花园,占地一万一千多平方米,有建筑二十余处。以钦安殿为中心,园林建筑采用主次相辅、左右对称的格局,布局紧凑、古典富丽。殿东北的堆秀山,为太湖石叠砌而成,上筑御景亭,每年重阳节帝后在此登高。

东西六宫

这是嫔妃居住的地方,俗称“三宫六院”。现在东六宫大都改为古代艺术品陈列馆,其中有明清工艺美术馆、陶瓷馆、青铜器馆、钟表馆、绘画馆、珍宝馆。以参观珍宝馆和钟表馆的人数最多,钟表馆设在奉先殿,珍宝馆设在故宫东北角的养性殿、乐寿堂、颐和轩这在座堂里。玩具陈列馆设在坤宁宫以东的联房叫东板房里。西六宫基本上未动,仍按原来面貌布置。

养心殿

乾清门内的养心殿,从雍正清末近200年间,清朝皇帝大多住在这里。在同治、光绪两朝,养心殿东暧阁是慈禧与慈安“垂帘听政”之地。

游览故宫,可以从天安门进,也可以由后门----神武门进。进入天安门,穿过一片青砖铺地的广场,便到达紫禁城的正门----午门。这里城墙高大,城门楼巍峨壮观,给人以无比威严的感觉,使站在这里的人自己感到渺小这是古代统治者利用建筑艺术来为增强其帝王威慑力量服务的一个最突出的例子。穿过午门,又是一个大广场,广场上有一金水桥。过桥经太和门便是雄伟的太和殿。从高处看,金水桥和流经广场的那条御河,其形状恰像一把巨大的弓。经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穿过乾清门,便进入内廷,内廷分中路、东路和西路三条路线。如果是半日游,这三条路线只能游一条,一般可走中路。走中路可看皇帝的卧室(乾清宫),放置皇帝印玺的地方(交泰殿),皇帝结婚的新房(坤宁宫),嫔妃所住的地方(其中有的已辟为展厅)和御花园。一般来说,用半天时间游故宫,比较吃力。以安排一日游为佳。如有时间,又想看得细些,则可安排二日游。

北京故宫历史沿革 篇3

营建原则

故宫严格地按《周礼·考工记》中“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帝都营建原则建造。整个故宫,在建筑布置上,用形体变化、高低起伏的手法,组合成一个整体。在功能上符合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同时达到左右均衡和形体变化的艺术效果。

中国建筑的屋顶形式是丰富多彩的,在故宫建筑中,不同形式的屋顶就有10种以上。以三大殿为例,屋顶各不相同。故宫建筑屋顶满铺各色琉璃瓦件。主要殿座以黄色为主。绿色用于皇子居住区的建筑。其它蓝、紫、黑、翠以及孔雀绿、宝石蓝等五色缤纷的琉璃,多用在花园或琉璃壁上。太和殿屋顶当中正脊的两端各有琉璃吻兽,稳重有力地吞住大脊。吻兽造型优美,是构件又是装饰物。一部分瓦件塑造出龙凤、狮子、海马等立体动物形象,象征吉祥和威严,这些构件在建筑上起了装饰作用。

建造过程

北京本来是燕王朱棣的封地。靖难之役以后,永乐元年(1403年),礼部尚书李至刚等奏称,燕京北平是皇帝“龙兴之地”,应当效仿明太祖对凤阳的做法,立为陪都。明成祖于是大力擢升燕京北平府的地位,以北平为北京,改北平府为顺天府,称为“行在” 。同时开始迁发人民以充实北京;被强令迁入北京的有各地流民、江南富户和山西商人等百姓等。

永乐四年(1406年),明成祖下诏以南京皇宫(南京故宫)为蓝本,兴建北京皇宫和城垣。朱棣先派出人员,奔赴全国各地去开采名贵的木材和石料,然后运送到北京。光是准备工作,就持续了11年。珍贵的楠木多生长在崇山峻岭里,百姓冒险进山采木,很多人为此丢了性命,后世留下了“入山一千,出山五百”来形容采木所付出的生命代价。开采修建宫殿的石料,同样很艰辛。现在保和殿后那块最大的丹陛石,开采于北京西南的房山。史书记载了运送它时的情景:数万名劳工在道路两旁每隔一里左右掘一口井,到了寒冬腊月气温足够低时,就从井里汲水泼成冰道,用了28天的时间,才送到了宫里。此外,还要在苏州烧制专供皇家建筑使用的方砖——金砖,山东临清也要向北京运送贡砖。

永乐七年(1409年),明成祖以北京为基地进行北征,同时开始在北京附近的昌平修建长陵。将自己的陵墓修在北京而不是南京,证明明成祖已经下定决心要迁都。

永乐十四年(1416年),明成祖召集群臣,正式商议迁都北京的事宜。对于提出反对意见的臣工,明成祖一一革职或严惩,从此无人再敢反对迁都。次年,以南京紫禁城为模板的北京紫禁城正式动工。永乐十八年(1420年),北京皇宫和北京城建成。北京皇宫以南京皇宫为蓝本,规模稍大。新修的北京城周长四十五里,呈规则的方形,符合《周礼·考工记》中理想的都城的形制。明成祖下诏正式迁都,改金陵应天府为南京,改北京顺天府为京师,但在南京仍设六部等中央机构,称南京某部,以南京为留都。

明朝时期

故宫建成后,明清宫廷五百多年的历史,包含了帝后活动,等级制度、权力斗争、宗教祭祀等。永乐十八年(1420年),北京宫殿竣工。次年发生大火,前三殿被焚毁。正统五年(1440年),重建前三殿及乾清宫。天顺三年(1459年),营建西苑。经历永乐、洪熙、宣德、正统四代,整20年。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紫禁城大火,前三殿、奉天门、文武楼、午门全部被焚毁。至嘉靖四十年(1561年)才全部重建完工。 嘉靖时期,故宫三大殿名称改为皇极殿、中极殿、建极殿。

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紫禁城大火,焚毁前三殿、后三宫。复建工程直至天启七年(1627年)方完工。 在明朝,乾清宫是皇帝的主要寝宫,也是主要政治活动场所。自永乐皇帝朱棣至崇祯皇帝朱由检,共有14位皇帝曾在此居住。由于宫殿高大,空间过敞,皇帝在此居住时曾分隔成数室。据记载,明代乾清宫有暖阁9间,分上下两层,共置床27张,后妃们得以进御。由于室多床多,皇帝每晚就寝之处很少有人知道,以防不测。皇帝虽然居住在迷楼式的宫殿内,且防范森严,但仍不能高枕无忧。据记载,嘉靖年间发生“壬寅宫变”后,世宗移居西苑,不敢回乾清宫居住。万历帝的郑贵妃为争皇太后闹出的“红丸案”、泰昌妃李选侍争做皇后而移居仁寿殿的“移宫案”,都发生在乾清宫。明代乾清宫也曾作为皇帝守丧之处。

清朝时期

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军攻陷北京,明朝灭亡。李自成向陕西撤退前焚毁紫禁城,仅武英殿、建极殿、英华殿、南薰殿、四周角楼和皇极门未焚,其余建筑全部被毁。同年清顺治帝至北京。此后历时14年,将中路建筑基本修复。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开始重建紫禁城其余被毁部分建筑,至康熙三十四年基本完工。 清朝入关之后,依照明朝的旧例,顺治帝和康熙帝都将乾清宫作为居住和处理朝政的主要场地。雍正帝即位之后,开始移居养心殿。养心殿位于紫禁城内廷、乾清宫西侧,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起初,它并不是皇帝的寝宫。清康熙时期,内务府在此设置专为皇室造办宫廷活计的诸多作坊,称“养心殿造办处”。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康熙皇帝去世后,即位的雍正皇帝并没有搬到乃父的寝宫乾清宫去住,而是将西侧遵义门内暂时用作为父守孝之“苫次”的养心殿辟为皇帝寝宫。 从此,养心殿开始成为皇帝居住和清朝朝政的主要处理地点,此后军机处设立之后办公地点也在养心殿附近。乾隆帝即位之后,对养心殿殿区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和改建,逐渐形成了一定的规制。从雍正帝之后,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八位皇帝都在此居住。一直到宣统帝被赶出紫禁城。

咸丰帝在位时期,也曾把长春宫与前面的启祥宫(即现在的太极殿)打通,连为一体,咸丰去世后,慈禧也曾在这里居住,一人独享两宫。西六宫到了晚清的时候,慈禧开始改造某些宫殿。因此,西六宫中有四个宫都留下了慈禧的足迹。咸丰帝死后,慈安和慈禧早期垂帘听政时,都曾居住在长春宫,同治十年(1871年),慈安从长春宫搬回钟粹宫居住,长春宫便成为慈禧太后一人独享的宫院。太极殿原来也只是二进院落,咸丰改修长春宫时,将太极殿后殿辟为穿堂殿,使太极殿与长春宫连接成相互贯通的四进院。

民国时期

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后,紫禁城宫殿本应全部收归国有,但按照那时拟定的《清室优待条件》,逊帝爱新觉罗·溥仪被允许“暂居宫禁”,即“后寝”部分。侍卫人等照常留用;王公世爵仍其旧”等条款。所以依据《清室优待条件》部份条款,加之袁世凯感念旧主恩德,积极扶持,溥仪退位后,帝制虽然被废除,但皇帝溥仪以及原来的皇室大臣等却仍然安然无恙地居住在皇宫里。在皇宫紫禁城内生活期间,溥仪仍旧发布“上谕”,仍用宣统年号纪年,遗老遗少仍行跪拜大礼。宫内依然还保有内务府、宗人府和慎刑司等机构,故臣赠谥,不改衣冠,触犯王法者由慎刑司处治。遂使当时的紫禁城俨然成为“国中之国”。

1917年7月1日,徐州军阀张勋拥立清逊帝溥仪复辟。为了让张勋投降,段祺瑞发动了一切可以发动的力量,其中包括命令北京南苑航空学校的师生加入战斗,用飞机轰炸紫禁城。在紫禁城内投下三枚小炸弹,以示警告 。飞机距紫禁城的高度只有300米,超低空飞行。炸到了紫禁城东六宫当中的延禧宫,使当时的建筑轻度损坏。这被认为是东亚第一次空袭轰炸。

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将溥仪逐出宫禁,同时成立“清室善后委员会”,接管了故宫。于1925年10月10日宣布故宫博物院正式成立,对外开放。1925年以后紫禁城才被称为“故宫”。随着清王朝的没落,特别是1949年前的38年中,故宫建筑日渐破败,有多处宫殿群倒塌,垃圾成山。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夕,1933年,故宫博物院为保护其文物安全,不至遭战火毁灭或被日本帝国主义掠夺,决定采取文物避敌南迁之策,并在南京建立文物库房,成立故宫博物院南京分院。从1933年2月至5月,先后检选出文物、图书、档案13427箱又64包,分五批先运抵上海,后又运至南京 。

现代状况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对故宫建筑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同时整理出大量的文物。1961年国务院颁布故宫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故宫博物院现存文物150万件(套)。1987年故宫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辟为“故宫博物院”。

21世纪以来,故宫博物院平均每年接待中外观众600—800万人次。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观众的人数有增无减,可见人们对紫禁城的兴趣长盛不衰。

2013年8月15日,寿康宫在进行原状陈列后,也正式展出。而位于慈宁宫的雕塑馆在2015年5月31日开馆。而按照2015年规模,到2020年故宫的开放面积将达76%。紫禁城正在进行文物古迹修缮、环境整治、扩大陈列展览的开放区域。

2014年11月23日,北京故宫吉祥物首度对外亮相,该吉祥物源自中国传统的吉祥龙凤形象,分别为龙“壮壮”和凤“美美”。2015年10月11日,故宫博物院正式对观众开放慈宁宫区域、午门雁翅楼区域、东华门等新的区域,使故宫的开放面积由目前的52%增加至65%。

2016年2月25日下午,在人民大会堂由故宫博物院主办“太璞如琢——崔如琢艺术故宫大展”。 2016年4月12日,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介绍,故宫的开放面积再增11%,达76%,并开放多种形式的新展览。同时,“洛阳牡丹与故宫博物院牡丹题材文物联展”在故宫开幕。有1.2万盆从洛阳抵京的牡丹被分散布置于慈宁宫花园、乾清门广场、慈宁宫、寿康宫、永康左门—右门、隆宗门外等区域,重现了清代紫禁城牡丹花开盛况。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