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清明节主题活动(通用3篇)
活动背景:
母亲节是一个表达对母亲无尽感激和敬意的日子。作为大班的小朋友们,我们希望借此机会让他们学会感恩,理解母爱的伟大。
活动目标:
增进孩子与母亲之间的情感联系。
培养孩子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锻炼孩子的创意和手工制作能力。
活动内容:
亲子互动游戏:设计一些简单而有趣的亲子游戏,如“心灵感应”猜词游戏,增进亲子间的默契。
手工制作:引导孩子们制作一张母亲节贺卡或一个小礼物,如手工花、手链等,让孩子们在制作过程中体验母爱的温暖。
感恩分享:鼓励孩子们在班上分享他们与母亲之间的感人故事或回忆,培养孩子们的感恩之心。
活动安排:
时间:母亲节前一天下午。
地点:幼儿园活动室。
参与人员:大班的小朋友及其母亲。
预期效果:
通过此次活动,希望孩子们能够更加珍惜与母亲相处的时光,学会感恩和回报母爱。同时,也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加强家长与幼儿园之间的联系,共同为孩子们的成长创造一个温馨、和谐的环境。
活动目的:
1、让幼儿了解,插柳是河口一带清明节期间的一种习俗,并知道其由来。
2、通过插柳活动,培养幼儿爱劳动的习惯。
3、让幼儿理解插柳的意义,懂得植树造林的好处。
活动准备:
柳枝若干,小铁铲、小水桶的数量各为幼儿人数的一半、小面包车一辆。
活动过程:
1、教师介绍清明节插柳的.习俗。
①启发提问:“清明时节,草青树绿,口一带的人们有一种习俗即折柳枝,这是为什么?”(人们要插柳)
②教师:“小朋友知道吗,人们为什么要在清明节插柳?”介绍插柳习俗的来历:晋文公在清明节的第二天,到大臣介之推坟前祭奠时,发现与介之推同时被烧死的柳树复活了,晋文公便掐下柳枝插在了头上,他的群臣也仿效晋文公掐戴柳枝。另外还有一种民谣说:“清明不插柳,死了变黄狗。”
2、向幼儿讲解插柳的意义,激发幼儿动手插柳的兴趣。
①插柳可以渲染节日的气氛,增添节日乐趣。
②插柳可以绿化周围的环境,每到柳枝展绿的时候,它便告诉小朋友们春天已来到了。
3、组织幼儿在院子周围进行插柳活动。
①要求:四个小朋友一组,其中一人用小桶提水,两人用小铁铲松土,一人拿柳枝。四人要团结协作,看哪一组插得好又快。
②方法:先用小铁铲松好土,然后浇水,最后插柳枝。
③幼儿动手插柳,教师巡回指导。如:松土时可找个松软的地方,松的土要稍深点,以免柳枝歪斜不牢固;浇水不能太多。
④柳枝插完后,教师组织幼儿将工具放好,然后小结活动的情况,表扬不怕脏、不怕累的幼儿及团结协作好的小组。
⑤要求幼儿每天给柳枝浇水,轮流看护并管理。
活动目标:
1、进一步了解清明节的天气特征及风俗。
2、理解诗歌的含义,体验诗歌中表达的哀伤之情,并对唐诗产生初步的兴趣。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出主题
1、小朋友们记录了清节前后的天气变化,发现了什么?(有时天气晴朗,有时细雨绵绵)
2、天气晴朗的时候你有什么感觉?(高兴)细雨绵绵的时候又有什么感觉?(烦恼、不开心)
二、理解诗歌
1、出示挂图,播放古诗录音。
2、提问:诗里写的是什么样的天气?诗人的心情怎么样?想一想为什么会这样?心情不好怎么办?他怎么找酒家?牧童是怎么做的?
教师边提问,边结合挂图解释诗歌中的词"欲断魂"、"借问"、"牧童"、"遥指",帮助幼儿理解。
三、幼儿学念古诗
1、听磁带,体味念古诗和平日里讲故事、说话的声调、发音有什么不同。鼓励幼儿按照磁带中的方式跟念古诗。
2、尝试边念古诗边用体态语言表现古诗的内容。
四、总结:我国唐朝出了很多著名的诗人,写了很多优秀的诗,以后我们还会学更多的唐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