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
设计意图:
多通道参与原则,是当今幼儿园音乐欣赏教育活动改革所提出的一项重要原则,借助音乐欣赏《摇篮曲》来尝试、实现这一原则。通过听觉以外的其他感觉通道,如:唱歌、表演、绘画等相互的运用、融合,让幼儿更好地感受音乐,更好地表达对音乐的感觉;体会自己是活动的参与者、操纵者;感受音乐过程中所带来的快乐及亲子之情。
活动目标:
1.知道摇篮曲是东北民歌。通过欣赏能听出歌曲的内容,进行母爱教育。
2.通过对歌曲的感受,能说出歌曲的'性质(优美、缓慢)。知道这是妈妈摇宝宝睡觉时唱的歌,要慢而轻地唱。
3.理解诗歌内容,初步学习有节奏地完整朗诵诗歌。
4.学会歌唱本首歌曲。
活动准备:
1.幼儿园教育活动音乐磁带。
2.设置一个娃娃睡在摇篮里的情景。
3.表现歌词内容的图片3幅。
4.幼儿人手一个娃娃和一块小毛巾。
重点:
引导幼儿说出歌词大意。
难点:
感受两首乐曲的不同性质。
活动过程:
(一)感受《进行曲》
1.幼儿听音乐《学做解放军》排队、踏步走进教室坐好。
2.让幼儿自己说说听完这首曲子的感受(幼儿自由发言,老师进行及时鼓励和表扬)。
3.教师小结《进行曲》的性质和特点(欢快、有力、速度稍快)。
(二)肢体动作体验、感受用宝宝哭的声音引出《摇篮曲》。老师告诉幼儿:"刚才的《进行曲》力度太强了,把宝宝吵醒了,请小朋友帮我想一个好办法哄宝宝不哭。"幼儿自由回答(摇一摇、抱一抱、亲一亲、拍一拍等)。每当幼儿想出一种办法,尤其是与别人不同的办法时,老师都要给予鼓励、夸奖孩子并和其他幼儿一起用动作体验摇一摇、抱一抱、亲一亲、拍一拍等,体验后让幼儿说说感觉(轻轻地)。
(三)感受《摇篮曲》
1.老师:"小朋友们想的办法都很好,都是爱动脑筋的好孩子。老师也想了一个办法,我想给宝宝唱首歌,可是不知道这首曲子行不行,请大家帮我听一听。"欣赏第一遍〈摇篮曲〉,要求幼儿仔细倾听。
2.欣赏完乐曲,组织幼儿说说感受(优美、缓慢)。老师:"这首曲子真美,宝宝睡着了,我们把她放进卧室去吧。"老师边唱边做拍手、拍腿动作,让幼儿感受2拍子。操作完毕,让幼儿说说是几拍子乐曲?(2拍子);哪一拍强?哪一拍弱?(拍手的一拍强、拍腿的一拍弱)顺势告诉幼儿2拍子强弱规律:强弱。
(四)结合〈摇篮曲〉深入进行肢体感受组织幼儿双手成摇篮状,倾听音乐、感受音乐(轻轻地、柔柔地)。
(五)运用倾听法,分段欣赏〈摇篮曲〉1.幼儿结合第一幅图片欣赏乐曲第一段,说说歌词内容,老师总结后再为幼儿演唱一遍第一段歌词(帮助幼儿加深和理解词意)。
2.幼儿结合第二幅图片欣赏乐曲第二段,说说歌词内容,老师总结后再为幼儿演唱一遍第二段歌词(帮助幼儿加深和理解词意)。
3.幼儿结合第三幅图片欣赏乐曲第三段,说说歌词内容,老师总结后再为幼儿演唱一遍第三段歌词(帮助幼儿加深和理解词意)。
4.为幼儿解释歌词中难以理解的词,如:"娘"。(过去的年代,把妈妈叫做"娘")。
5.老师可着重讲解第二段歌词,让幼儿说说长大后自己的愿望是什麽?如何实现自己的愿望?(表扬幼儿有志气)。
6.老师把歌曲整体为幼儿演唱一遍。
(六)介绍歌曲出处(是一首东北民歌,是妈妈摇宝宝时唱的歌,要慢而轻地唱)。
(七)进行母爱教育1.老师:"在我们小的时候,每天晚上是谁哄我们睡觉的?"幼儿集体回答(妈妈、爸爸)。向幼儿进行母爱教育:爸爸、妈妈很辛苦,每天要上班,下了班还要照顾我们,我们应该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麻烦爸爸、妈妈。
2.鼓励幼儿回家用一个动作来感谢爸爸、妈妈的养育之恩,(如:亲一下、抱一下、搂一下等),也可为父母捶捶背、揉揉肩等。
活动延伸:
幼儿每人抱一个娃娃,边欣赏乐曲边摇娃娃睡觉,风起了,会给娃娃盖被子,体验父母的辛苦。教学活动在舒缓、优美的乐曲中结束。
一、活动目标
1.感知、理解诗歌,学习用轻柔、优美的声音朗读诗歌。
2.尝试根据诗歌的结构进行仿编,表现诗歌美好的意境。
二、活动准备
1.布娃娃和摇篮各一个。
2.音乐磁带(摇篮曲)、录音机
3.图片:蓝天、星星、大海、小鱼、花园。
三、指导要点
1.活动重点:感知、理解诗歌优美的意境。
2.活动难点:根据诗歌的结构进行仿编。
3.指导要点:通过创设情境、配乐欣赏、轻柔的声音朗读、讨论等手段帮助幼儿理解诗意和结构,感受诗歌的意境并引导幼儿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联想、仿编。
四、活动过程
1.创设情境。
(1)播放《摇篮曲》,感受曲子优美、宁静、温馨的意境。
(2)让幼儿说说:听了这首乐曲,你想做什么?
(3)出示小摇篮,并请一位幼儿上来摇摇篮。鼓励其他幼儿用自己的手臂当摇篮,随音乐摇娃娃睡觉。
小结:小床是摇篮,摇着布娃娃,小床轻轻推,布娃娃睡着了。
2.初步感知诗歌
(1)朗读诗歌,提问:诗歌里有哪些摇篮?摇篮里有哪些小宝宝?(老师用轻柔的声音进行朗读示范)
(2)教师根据幼儿的讲述一边出示相应的图片,一边朗读。(鼓励幼儿和老师一起朗读)
3.进一步感知、理解诗歌内容提问:
(1)为什么说蓝天是摇篮?
(2)为什么说(大海、花园、妈妈的手)是摇篮?
(3)教师带领幼儿一起完整地朗读诗歌。(在朗读的过程中要求幼儿用舒缓、轻柔、优美的语气语调,表达宁静、抒情的情怀。)
4.根据诗歌结构进行仿编
(1)仿编诗歌第一段在蓝天这个摇篮里。除了摇着星宝宝,还摇着谁呢?教师根据幼儿的讲述,带领幼儿根据诗歌原有的结构仿编。
例如:蓝天是摇篮,摇着月亮宝宝,白云轻轻飘,月亮宝宝睡着了。以同样的方式方法引导幼儿仿编诗歌第二、三段内容。
(2)教师带领幼儿完整的朗读一遍仿编的诗歌。
5.配乐朗读诗歌《摇篮》
再次播放《摇篮曲》音乐,引导幼儿一起随着音乐用轻柔的声音完整地朗读诗歌原文和仿编的诗歌。
五、评价要素是否理解摇篮的含义,感知、理解理解诗歌的意境。能否根据诗歌结构进行仿编。
六、活动建议教师可根据本班幼儿的具体情况继续仿编诗歌,可以扩展幼儿的想象,除了诗歌里说的摇篮,还有什么事物可以当做摇篮?
摇篮蓝天是摇篮,摇着星宝宝,白云轻轻飘,星宝宝睡着了。
大海是摇篮,摇着鱼宝宝,浪花轻轻翻,鱼宝宝睡着了。
花园是摇篮,摇着花宝宝,风儿轻轻吹,花宝宝睡着了。
妈妈的手是摇篮,摇着小宝宝,歌儿轻轻唱,小宝宝睡着了。
活动目标:
1通过多种形式,欣赏感受《摇篮曲》轻柔、优美、舒缓的特点。
2鼓励幼儿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
3熟悉歌曲旋律,学唱新歌。
4感受音乐的欢快热烈的情绪。
活动重点:欣赏感受摇篮曲的特点。
活动难点:语言的表达活动准备:课件、娃娃若干活动过程:
一、导入
1.(出示课件)今天我给小朋友请来了漂亮的宝宝。你的眼睛在宝宝身上看到了些什么呢?
2.星星宝宝很调皮,眨着他们的亮眼睛,怎么也不睡觉。月亮妈妈很着急,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可以帮助妈妈吗?
二.欣赏感受音乐
1.月亮妈妈请来音乐姐姐帮忙。音乐姐姐带来一首神奇的摇篮曲,星星宝宝听着听着,很快睡着了。
2.星星睡着了,音乐姐姐问:小朋友们,你听了觉得怎么样?
3.摇篮曲的本领真大,我们一起请音乐姐姐也给我们听听,好吗?
三.动作表演
1.(婴儿的哭声)哎呀,小宝宝哭了。这可怎么办呀?
2.我们小时侯和星星宝宝一样很顽皮,哭着不睡觉,这时,你的妈妈是怎么做的呢?你知道吗?
3.请你们来当爸爸妈妈,看谁最先使你的宝宝睡着。(动作轻轻的)
4.幼儿随音乐自由动作。
四.延伸
1.小宝宝听着摇篮曲睡着了,可是,爸爸妈妈却一直抱着宝宝,他们可真辛苦!宝宝最想对爸爸妈妈说什么呢?
2.伴着音乐,幼儿进行表达。
教学反思:
幼儿没有经历就没有经验。可见生活已有经验对幼儿学习的重要性。尤其象音乐欣赏类型这种对小班幼儿而言相对较抽象的内容,更应顾及到他们的已有经验与需要。“摇篮曲”中妈妈与孩子的爱抚、关爱等正是小班幼儿特别需要、印象深刻的生活经验。由于小班的孩子们对父母的依恋很敏感,常常会有孩子想家,想爸爸、妈妈。幼儿认知、情感等都有了一定的积累。因此在活动中老师的引导下,幼儿更能理解音乐性质、乐意表现音乐。在欣赏《摇篮曲》时,他们不仅能用安静柔和的嗓声演唱,而且能用动作表示对娃娃的关心:有的幼儿做拍娃娃的动作;有的幼儿做摇摇篮的动作;还有的幼儿做轻抚娃娃的动作,体现了美好的情感。这种生活经验的自然整合,是活动顺利开展的保障。积极丰富的情感是幼儿终身收益、也是他们当前非常需要满足与发展的内容之一。
活动中创设了哄宝宝睡觉的场景。通过游戏,满足幼儿各种情感的需要与发展。如让幼儿扮演妈妈、爸爸。这样在让幼儿充分感受音乐性质的同时,满足了幼儿非常想要模仿成人这类情感的需求。活动给予孩子的并非只是一首能哄宝宝睡觉的摇篮曲,更是一首让每样事物都入睡的舒缓、安静、优美的摇篮曲。这才是摇篮曲欣赏的更高价值。
不足之处:
但在引导幼儿创编抱娃娃动作的时候,如果能再给幼儿多一点拓展的机会的话,也许孩子们创编出来的动作也就更加贴近生活了。
一次活动的`成功,并不代表了全部,要让孩子们真正有发展,让孩子们拥有更多“爱”的情感体验和“美”的生活感受、艺术感受,教师有责任在天长日久的日常教学中渗透“爱的教育”,让这种爱的教育价值在孩子们成长的过程中得以潜移默化的延续和升华。
教学过程:
一、幼儿抱娃娃进活动室。
1、师:天黑了,星星眨着眼睛出来了,月亮也升上了天,娃娃也困了,宝宝,你们有什么办法哄娃娃睡觉呀?
2、幼儿讨论交流,请出个别幼儿来回答。
二、欣赏“摇篮曲”。
1、师:你们想的办法真好呀,可是除了这些办法以外,我们还可以给娃娃听音乐哄她睡觉呢,你们听。….
2、播放“摇篮曲”(第一遍),幼儿欣赏、感受。
3、师:我的娃娃听着音乐睡着了,你们的娃娃睡着了吗?(睡着了)那我们一起把娃娃放到摇篮里好吗?
4、师小结:娃娃睡觉的时候听的音乐轻轻的,柔柔的,很好听,这样娃娃很快就能睡着了,这种音乐我们叫它“摇篮曲”。
5、再次欣赏(第二遍),我们来听听摇篮曲里唱了些什么?
6、师提问:你们听到摇篮曲里唱了些什么?鼓励幼儿跟着一起哼唱。幼儿学习完整演唱“摇篮曲”,引导幼儿用轻柔、优美的歌声演唱,表现“摇篮曲”的安静、优美。
三、表演“摇篮曲”。
1、师播放“娃娃哭声”:哎呀!娃娃哭了,快把娃娃抱起来,我们一起哼着“摇篮曲”,摇着娃娃睡觉吧。
2、师:娃娃不哭了,我们来看看她是怎么抱娃娃睡觉的。请出不同的抱娃娃姿势的幼儿来表演一下,鼓励其他幼儿模仿他们的抱娃娃动作。
3、集体完整地表演“摇篮曲”,娃娃睡着后(即歌曲结束后)提示幼儿把娃娃轻轻地放到小床上,盖好小被子,让娃娃安睡!
四、复习歌曲“不要妈妈抱”。
师:你们的娃娃还小,需要别人抱。我们小班的朋友们已经长大了,不要妈妈抱了对吗?
1、复习演唱歌曲。老师和幼儿一起跟着音乐自己创编简单的动作,边唱边做。
2、师:哦,我们小班的朋友们真的长大喽!(活动结束。)
活动延伸:
幼儿每人抱一个娃娃,边欣赏乐曲边摇娃娃睡觉,风起了,会给娃娃盖被子,体验父母的辛苦。教学活动在舒缓、优美的乐曲中结束。
活动目标:
1.感受三拍子的节奏,体会摇篮曲安静、祥和、温馨的意境禾口氛围。
2.学习用轻柔的声音演唱歌曲。
活动准备:
1.脑以及自制的与歌曲内容有关的ppt。
2.男孩和女孩结对盘腿坐在地毯上,面前放一张小床,小床上睡着一个布娃娃,教师面前也如此。
活动过程:
一、在游戏情景中产生学习的欲望
1.情景导入。
师:我是妈妈,(手指面前小床上的布娃娃)这是我的宝宝。
师:(放婴儿的啼哭声录音)我的宝宝怎么哭了?你们知道原因吗?
师:(俯下头贴近布娃娃)哦,妈妈知道你想睡觉了。不哭,妈妈给你唱歌,哄你睡觉。
2.清唱《小宝宝睡着了》。
(教师慈爱地清唱摇篮曲,边唱边根据节奏轻拍娃娃,并播放宝宝哭声渐弱的伴奏。)师:(手指轻压嘴唇,轻声地说)我的宝宝睡着了。我刚才哄宝宝睡觉唱的是什么歌?
师:对,我唱的是摇篮曲,宝宝听着它就慢慢睡着了。为什么宝宝听着摇篮曲就能很快入睡呢?
师:你听过摇篮曲吗?谁来说说、学学你妈妈唱的摇篮曲?
二、学习歌曲,感受三拍子的节奏1.引导幼儿学习拍哄宝宝的动作,感受三拍子的节奏。
妈妈唱摇篮曲时有没有一边唱一边用手轻轻地拍你?是怎么拍的?(请幼儿示范妈妈拍自己的动作。)老师刚才唱摇篮曲时是怎么拍宝宝的?
(幼儿回答后,教师边唱边拍,一开始手抬得高,后面手抬得低;一开始拍得重,后面拍得轻。)让我们一起来学一学怎么拍宝宝。(教师边数三拍子节拍,边带幼儿一起学拍。)2.引导幼儿观看ppt并学习、记忆歌词。
刚才你们说自己妈妈唱的摇篮曲跟老师唱的不一样。是的,摇篮曲有好多。刚才老师唱的这首摇篮曲名叫《小宝宝睡着了》。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首摇篮曲里唱了些什么。
(出示第一幅图)这上面有谁?它在干什么?
轻轻告诉你旁边的小朋友"星星睡了"。
(教师引导幼儿依次观察图片并学习歌词。)让我们看着图把歌词从头到尾说一遍。
3.完整范唱,引导幼儿体会歌曲安静、祥和的意境和氛围。
4.幼儿唱歌曲。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学唱这首优美的摇篮曲。(唱两遍,边唱边按三拍子节奏轻拍。)我们在唱摇篮曲时跟唱其他歌曲有什么不一样?
(唱得轻,特别是最后一句唱得很轻。)� /因为星星、月亮睡着了,不能吵醒它们。/声音太响,宝宝会睡不着,等等。)说得真好。那就让我们再轻轻地来唱一遍歌曲,特别要把最后一句唱得轻一点。
三、在游戏中进一步体会摇篮曲宁静、祥和的意境和氛围1.请一部分幼儿当宝宝,一部分幼儿当妈妈(或爸爸)。妈妈抱着宝宝,边唱边拍哄宝宝睡觉。可互换角色游戏。
你们想不想做爸爸做妈妈哄宝宝睡觉呢?
好,现在我们先让女孩子做妈妈,男孩子做宝宝,妈妈抱着宝宝一起唱《小宝宝睡着了》,哄宝宝睡觉好吗?(可交换角色再演唱一遍)2.请幼儿做布娃娃的爸爸、妈妈,哄布娃娃睡觉(爸爸轻拍宝宝,妈妈唱歌哄宝宝睡觉)。
(轻轻地)你们的宝宝睡着了吗?现在让我们轻轻地离开,让宝宝甜甜地睡一觉吧。
延伸活动:
1.搜集并引导幼儿了解不同民族、不同地方的摇篮曲。
2.选择一些好听的摇篮曲在孩子午睡时播放,让孩子们在摇篮曲的乐曲声中、在充满爱意的氛围中进入梦乡。
教学反思:
在小班上学期我想让孩子接触到比较典型的曲子,例如摇篮曲、进行曲等,让他们初步了解音乐有不同的类型,在音乐的活动中能够有稍深一点的探索。
而在这节活动中,我们发现:孩子能够分辨什么样的曲子才是适合睡觉的曲子,而小班的幼儿也特别容易进入情境,能用入境的语言、动作带娃娃睡觉。活动的目标很容易达成。
教学内容:
1、欣赏舒柏特作品:《鳟鱼》。
2、介绍音乐家舒柏特。
教学目标:
1、欣赏歌曲《鳟鱼》,感受歌曲中因调式的转换而造成的情绪与气氛的变化,以及初步认识伴奏在塑造音乐形象上所起的作用。了解奥地利作曲家舒柏特在艺术歌曲创作上的成就和贡献。
2、培养学生小组合作意识、扩大学生音乐视野。
教学重点:欣赏舒柏特作品:《鳟鱼》。
教学难点:欣赏舒柏特作品:《鳟鱼》。
教学手段: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
一、发声练习:
同前节
二、检查复习:
集体有感情的齐唱歌曲《摇篮曲》。
三、欣赏《鳟鱼》
1、教师介绍《鳟鱼》:
同《摇篮曲》一样,《鳟鱼》也是奥地利作曲家舒柏特作曲的一首名曲。这首乐曲作于1817年夏天,当时舒柏特20岁。这是一首乐曲颇受人们喜爱的活泼、抒情的歌曲。歌词取自诗人舒巴尔特的一首浪漫诗,表达了诗人对统治者的不满和对自由的向往。
据说歌曲中将统治者比做?将小鱼比做?又揭示了什么寓意?请同学们边听边思考。
2、初听乐曲。请同学们说说歌曲的三段分别说了什么?
(第一段 一群鳟鱼在清清的河水中游戏
第二段 渔夫悄悄的站在河边钓鱼,鳟鱼不上他的钩
第三段 狡猾的渔夫把河水搅浑,小鳟鱼受骗上钩)
3、细听《鳟鱼》,请同学听一听第一乐段与第二乐段在情绪、旋律节奏、力度、速度上有什么不同?
它所引起的感情色彩又有什么不同?
4、复听《鳟鱼》,请同学完成听听想想,
并讨论:鳟鱼代表什么?渔夫代表什么?这首歌曲表达了什么寓意?
四、欣赏讨论
1、请每组派出代表上台来介绍奥地利作曲家舒柏特
2、评委给每小组得分。
3、加分题:
想要得到这部分分的同学,还可以每组派出代表,播放自己找到的舒柏特所作的乐曲,并简单做一个评述。
4、汇总得分,得出优胜组。
五、教师小结:
《鳟鱼》反映出的问题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存在,当同学们遇到这种情况时,你们会怎样做呢?
(若学生介绍的舒柏特知识不够丰富,教师可做补充,见教参)
板书设计:鳟鱼
第一段 一群鳟鱼在清清的河水中游戏
第二段 渔夫悄悄的站在河边钓鱼,鳟鱼不上他的钩
第三段 狡猾的渔夫把河水搅浑,小鳟鱼受骗上钩
表现了渔夫残忍的感情和紧张的气氛
一、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摇篮曲的性质以及特点,知道摇篮曲的作用。
2、能在轻柔的摇篮曲中模仿哄宝宝睡觉的样子。
3、让幼儿感受摇篮曲的柔和与宁静,并从音乐欣赏中获得美的享受。
二、活动准备
1、表现静谧夜景的图片
2、歌曲《摇篮曲》
3、布娃娃每人一个
三、活动过程
1、教师出示精密夜景的图片,播放歌曲《摇篮曲》,引导幼儿在音乐声中静静地感受夜晚的到来。
2、一到幼儿初步感受摇篮曲的柔和与宁静。
听完这首歌曲之后,你有什么样的感觉?
3、教师启发有而思考文题,并简单介绍摇篮曲的基本含义。
(1)晚上睡觉前,爸爸妈妈会为你做什么?
(2)谁给你讲睡前故事?谁给你唱歌呢?
(3)睡觉前,爸爸妈妈小声给你哼唱的歌曲,就是摇篮曲的一种。
4、教师分发布娃娃,创设情境,引导幼儿模仿哄宝宝睡觉的样子。
(1)请幼儿思考和讨论是不娃娃安静入睡的方法。
(2)我们怎样做才能让布娃娃安安静静的入睡呢?
(3)教师将布娃娃抱在怀里,做哄娃娃睡觉的动作,注意动作轻柔、缓慢。
5、教师播放歌曲《摇篮曲》,请幼儿在柔和的音乐声中抱起布娃娃,表演哄宝宝入睡的场景。
嘘,保持安静,我们的小宝宝就要睡着了。
6、教师组织幼儿有序的将布娃娃放在休息室的小床上,自然结束活动。
我们把小宝宝放到小床上,让他们安静的睡觉吧,注意脚步轻,不要把宝宝们吵醒了。
四、活动延伸
鼓励幼儿在角色扮演区扮演爸爸妈妈,继续游戏,体会爸爸妈妈对孩子的爱。
六、活动总结
摇篮曲又被称为催眠曲,它通常很简短,旋律轻柔,甜美,伴奏的节奏型有近似要烂的动荡感,是一种为小孩子催眠而唱的歌曲。教师引导幼儿模仿哄宝宝睡觉的样子,播放歌曲《摇篮曲》,请幼儿在柔和的音乐声中抱起布娃娃,表演哄宝宝入睡的场景。
活动目标
1、能运用图配文的线索图帮助幼儿理解、记忆诗歌的内容,并学认“宝宝。飘。星。白云。吹。唱”的汉字。
2、通过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进行创编活动。
3、能积极参加活动,大胆表述自己的认识。
4、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5、能唱准曲调,吐字清晰,并能大胆的在集体面前演唱。
教学重点、难点
1、请幼儿说说与以往诗朗诵的不同及自己的感受。
2。拓展幼儿思维,进行创编。
活动准备
1.摇篮一个,布娃娃几个。
2.彩色笔,图画纸若干。
3.摇篮曲一首。
活动过程1、出示摇篮,引出课题。
——教师出示“摇篮”问:“这是什么?是干什么用的?”
——介绍诗歌的名字“摇篮”并集体认读。
2、教师有表情地朗诵一遍。
——诗歌里什么是摇篮?(幼儿回答后教师逐一将字卡出示)
——蓝天是摇篮,摇着谁?怎么摇的?宝宝怎么了?(逐一出示“宝宝、星、白云、飘”,重点帮助幼儿认读“飘”
3、并请幼儿用动作来表现)
——大海、花园、妈妈的手臂是摇篮,摇着谁?怎么摇的?宝宝怎么了?(逐行出示相关字卡,重点帮助幼儿认读“翻、吹、唱”汉字,并用动作表现,加以理解)
4、根据图配文的线索图,幼儿集体学念诗歌。
5、教师再次朗诵。(配乐)
——请幼儿说说与以往诗朗诵的不同及自己的感受。(帮助幼儿感受配乐诗优美的意境)
6、幼儿进行配乐诗朗诵。
7、拓展幼儿思维,进行创编。
——“除了诗歌里说的蓝天、大海、花园、妈妈的手臂是摇篮,摇着星、鱼、花、小宝宝,还有什么可以是摇篮?摇着谁呢?”
8、游戏:娃娃家里做妈妈,让幼儿抱着娃娃当妈妈,体会到妈妈的爱。
9.幼儿绘画,创编。
教学反思:
《摇篮》是一首很优美、很容易让人遐想的诗歌,其语言精练,以重复性的结构形式抓住摇篮这一关键点,这首诗具有奇妙别致的想象,将大海、天空、花园、妈妈的手这些美好的景色比喻成摇篮,描写出了小宝宝们分别在不同的摇篮里睡着了的那种宁静、温馨的意境。
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性较高,学习效果较好,达到预期的活动目标。现就语言活动《摇篮》作如下反思:
一、以图片再现诗歌内容,让幼儿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我根据诗歌的内容,绘制了蓝天、大海、花园、妈妈的手四个大摇篮,形象生动的再现了诗歌的内容,帮助幼儿从直观的视觉上感知诗歌的美。
二、诗歌和音乐的有机整合。
诗和歌本是一家,通过音乐与诗歌的有机整合,深深地感染了幼儿,在活动的开始,我和幼儿一起欣赏《摇篮曲》,让一幼儿摇小床让小娃娃睡觉,我带领幼儿用手臂当摇篮随着音乐摇娃娃进行导入活动,让幼儿感受音乐的意境。还有在引导小朋友有感情的朗诵诗歌时,我配上了背景轻音乐,让孩子自始至终都沉浸在那种宁静温馨的意境中。
三、视、听、讲结合。
形象可爱,色彩鲜艳的图片和小图片的巧妙使用,都充分的刺激幼儿的视觉感官,让幼儿先欣赏,然后找出相对应的摇篮和宝宝,发展了幼儿的记忆回放能力,帮组幼儿完整梳理了诗歌,自由宽松的语言交流环境和教师鼓励、支持的语音激发了幼儿想说、敢说的愿望,激起了幼儿朗诵的欲望,在朗诵诗歌过程中,教师富有感情的语言、表情、眼神和肢体等动作,让幼儿不知不觉中进入到了美妙的境界中,成为提高教学效果的促进剂。
四、不足之处。
幼儿讨论环节时间还需稍长些,没有很好地发挥幼儿的创造想象,创编时间的把握稍短了些,使幼儿的创编活动不够尽兴。
在以后的教学中,要适当增加创编活动的时间,让幼儿充分体验创编的快乐。
活动目标
1、感受歌曲的温柔、宁静,学习安静、柔和地哼唱歌曲的旋律。
2、借助哄娃娃的轻柔动作和温柔的声音等,感受理解摇篮曲的性质。
活动准备
1、课件:摇篮曲
2、课件:哭声
3、布娃娃每人一个,把桌子布置成小床。
活动过程
一、导入
播放娃娃哭声。
教师:你们听什么声音?(哭声)谁在哭,哦!原来是这个小娃娃,小娃娃为什么要哭呢?
她一定是困了想睡觉,没有妈妈哄她,那我来做她的妈妈,给她唱首《摇篮曲》吧!
你们和她一起安静得听,别吵醒了小娃娃。
二、幼儿欣赏教师演唱《摇篮曲》。
1、教师清唱歌曲,边唱边轻摇摇篮中的娃娃,让幼儿初步感受
《摇篮曲》的特点。
教师:听完这首歌曲你有什么感觉?
(好听、想睡觉、柔柔的、静静的)
老师再来给你们唱一遍《摇篮曲》,你们再听一听是不是有这样的感觉。
2、教师跟随伴奏有感情的演唱歌曲让幼儿欣赏,并伴随自然的动作。
教师:听着这首歌曲你们想干什么呀?
(教师可以用动作和语言启发、引导幼儿知道摇篮曲的特点:
《摇篮曲》是为哄宝宝睡觉唱的歌曲,它听起来温柔、优美、安静,很容易让宝宝进入梦乡。)
三、用哄娃娃、敲碰铃、哼唱等方式帮助幼儿欣赏。
1、教师引导幼儿创编哄娃娃睡觉的动作。
教师:如果让你来哄娃娃睡觉,你想用什么动作呢?
(引导幼儿尝试做各种哄娃娃的动作。)
老师发现幼儿园有很多娃娃没有爸爸、妈妈,谁来当他们的爸爸、妈妈呢?
2、幼儿选择自己的娃娃抱好,边欣赏歌曲录音边用轻柔的动作哄娃娃。
教师:你们也来做爸爸、妈妈,哄自己的小娃娃睡觉吧!注意哄娃娃的动作应该怎么样?
3、教师:请爸爸、妈妈一边哄娃娃,一边轻轻的给娃娃哼唱歌曲,让小娃娃快快入睡好吗?
四、幼儿欣赏歌曲录音,进一步感受《摇篮曲》的特点。
1、教师指导幼儿把娃娃放到四周的“大床”(桌子)上睡觉。
教师:你们真是好样的,把小娃娃都哄着了,快把他们放到小床上去睡吧!
2、教师扮演妈妈请幼儿做孩子,一起听《摇篮曲》的音乐自由表演。
并引导幼儿用轻柔的动作舞蹈,保持宁静的气氛。
教师:看到你们做爸爸、妈妈做得真好,老师也想当妈妈,那谁来当我的宝宝呢?
好!就请你们把小椅子当摇篮,听妈妈唱《摇篮曲》入睡吧!
(欣赏过程中教师一边跟录音唱歌,一边轻抚每个幼儿,让幼儿通过听、身体接触进一步感受摇篮曲的优美、温柔和宁静。)
[教学理念]
《摇篮曲》是九年义务小学音乐课本第九册第三单元第一课,(第二课时),本课在第一课时学会歌曲表达对母亲最崇高的爱。
本课教学注重学科综合,把包括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音乐文化等在内的音乐教学的各个方面内容充分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如音乐与美术事例即是听觉与视觉的结合,可使学生更形象地理解音乐,把音乐与语言、英语等在内的与音乐艺术有关的其他非艺术课程适当结合起来进行教学,跨科整合,激励创新,培养学生的积极参与,“以美感人、以美育人”用真情感染学生,以自己对音乐作品深入理解和动情表现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体验音乐的美感,让学生在歌曲中获得审美的愉悦。
一、感受音乐,跨科整合,激励创新课的一开始,打破以往的师生问好,发声练习等陈旧的教学方法,在让学生欣赏我画的美丽画面时,要求学生自己用美丽的彩纸装饰画面,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及创造力,把主动权交给学生,交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学生们积极动脑,每一名学生都争先恐后地到前面展示,师生共同参与,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新课教学。
二、聆听音乐,在模唱旋律突出重重,解决难点这节课是第二课时,在学生完整学唱《摇篮曲》的基础上,我又精心设计几个变化音让学生模唱,例如愿每一句的句尾的5和1音改编成5543和11然后分成两组,一组唱主旋律,一组唱变化音,并发给学生小星星看看谁最聪明,让学生自己拿着这个小礼物,到前面把听出不同的音粘贴在音符下面。学生一下子对这种教学方式产生浓厚的兴趣,都聚精会神地用耳去聆听、模唱,效果很好,初步让学生掌据了二改声问的简单和声的变化,通俗易懂。
三、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以美育人,强调音乐的情感体验音乐蕴含着许多的素质教育因素,教师要从音乐创新的角度去改进教学方法,认真挖掘教材内涵,有针对性地将音乐的育人功能渗透到教学之中,一首歌的歌词常常表达歌曲的主题及情绪,了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方面,《摇篮曲》这首世界名曲就是描述了母亲对孩子的那种深深地情浓浓的爱,我首先出示课件,让学生欣赏,在我的感染下,全班同学和我共同有感情的朗读孟郊的著名诗句《游子吟》,然后我又创了一首献给母亲的小诗,用《摇篮曲》的旋律边弹边唱:“妈妈,我亲爱的妈妈,妈妈在哪,哪,哪就最快乐,你是世上我最爱的人,祝您平安,祝您健康长寿。”通过我的引导同学们纷纷举手表现对自己母亲的心声,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四、发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挖掘学生的创作灵感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通过唱、说、讨论等形式,我们又不约而同地进入这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妈妈我想对您说”同学们开动脑筋,各抒己见,即兴创作,有的动手做彩纸粘巾同心圆上面写着“妈妈我爱您”、有的用流利的英语诉说对母亲的恩情、有的叠出许多千鹤巾在黑板上、有的用舞蹈表达情感,还有的给母亲亲自动手做小礼物等等,真正做到新课程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的整体把握,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教学案例[教学对象]
小学五年级
[教学目标]
(一)通过学习歌曲《摇篮曲》第二课时,使学生感受简单的二声部合唱的效果,用轻柔的声音有感情的演唱全曲。
(二)运用不同的形式表现歌曲、创作歌曲,培养学生的创作兴趣创造性思维,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
听辨变化音,准确地模唱旋律,感受二声部和声的效果。
[教学难点]
用不同的形式表现歌曲,创作歌曲。
[教学用具]
电子琴,录音机,磁带,电脑,课件等。
[教学时间]
40分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教师首先在黑板上面一幅宝宝安然入睡地图画,并要求学生在观看过程中,自己动手拿出剪发、彩纸随意粘贴(师生共同能参与,跨科整合,充分发挥同学们的想象力、创造力)
(二)完成作品之后,教师有感情地朗诵:
夜幕降临了,深蓝色的天空,繁星点点好象无数颗小眼睛一眨一眨,大地显得格外的宁静,耳边传来妈妈轻柔歌声,你们听……
[学生完整地演唱歌曲《摇篮曲》通过复习巩大,进一步加深对音乐作品的印象,为导入新课作准备]。
(三)教师小节:这首优美动听的歌曲就是上节能课我们的学的奥地利著名的作曲家舒伯特的作品《摇篮曲》,今天教师就和同学们再次走进《摇篮曲》的第二课的时,以不同的形式表现的歌曲、处理歌曲、创作歌曲。
二、新课教学
1、再仔细聆听一遍《摇篮曲》谁来告诉教师在哪一个音出现变化,并用自己独特方式作一下标记。学生到前面来用x指出变化音的位置,如:33217125‖33234210‖
(音乐是听觉艺术,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都须依赖于听觉,培养学生养成聆听音乐的好习惯,实现对音乐美的感受和鉴赏)
2、教师弹奏变化音的旋律,要求学生模唱,熟练之后分成两组,一组唱主旋律,一组加入变化音,让学生们说出自己的感受,最后完整演唱。
(通过听、唱、比较、判断等方法,进一步感受理解音乐要求在音乐中的表现。)如:33217125543‖332342111‖
3、师生共同努力将舒伯特的作品二度创作,谁告诉教师同学们还有哪些不同的形式来演唱这首歌曲呢?
学生回答:独唱、合唱、齐唱、伴唱……
(培养学生用不同的形式表现歌曲,再现歌曲)
4、教师有感情地朗读诗人孟效的《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这首诗正是歌颂伟大的母爱而著称世界上只有母爱是最伟大、最崇高的,并为自己的母亲献一首小诗,用《摇篮曲》的旋律演唱出来。
(在教师表现的过程当中,学生也被当时的情境深深地感染了,大家一同朗育、诵《游子吟》,这首赞扬母亲的古诗这种立意与情境之美,对学生有着深刻的感染力,使之心灵得以震撼,从感生入手、以情动人、以美感人)。
5、教师和学生们共同走入下一个环节“妈妈我想地您说”。
对这首歌曲情景创意。(学生用不同的形式表达对自己母亲的爱、诗朗诵,即兴表演,用英语送妈妈一句话,手工制作同心圆,叠千纸鹤等等,通过乐曲的情境,师生共同活动,即兴选择各种表演形式进行综合展示汇报,使学生全心身地投入到音乐中,得到美的熏陶)。
教学后记
我在设计,创编《摇篮曲》的第二课时的整个过程中,力图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构建一个多方位、多视解的立体化的教学思路,营造一个和谐的教学氛围,整节课我把音乐与美术、语文等音乐艺术有关的其他非艺术课程适当结合起来进行教学,跨科整合、激励创新培养学生综合性艺术表演能力,在音乐实践中使学生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情感的陶冶。因此,我采用“情境导向→导学铺垫→掌握新课→参与表现→总结全课”的课堂结构模式圆满地完全成了教学任务,我自己比较满意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音乐是听觉艺术,听觉体验是学习音乐的基础,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这节课是第二课时,在学完歌曲的基础上进行二度创作,所以我设计本课时先让学生听出变化音,然后让学生用“啦”音模唱,最后分给体验其音乐的艺术效果,接着我设计了一个二声部的结尾,让学生演唱感受合唱的魅力,培养学生集体主义协作精神,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充分挖掘作品蕴涵的音乐美,在导入新课我用精心创设音乐审美教育的情境,通过美术、背景音乐,学生参与粘贴完成一幅美丽的画面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之在愉快的气氛中自愿接受音乐美的陶冶。
二、挖掘教材中的一个“情”字
音乐教育是人的情感教育,其主要功能,就是通过丰富人们对人类情感性质的洞察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本课教学就试图从“情”字入手,挖掘其丰富的艺术感染力,进而积极有效地实施美育。《摇篮曲》是表达母亲对孩子的慈爱之情,通过乐曲的演唱,我要求学生用不同的形式来表达对妈妈深深的爱,有的学生用红纸制作一颗火热的心上面写满诗句,有的学生装折叠了许多纸鹤,礼物虽小却代表孩子们的一片童心,尤其是韩强同学听乐曲动作表演生动形象,把自己的内心情感演染的淋漓尽致,受到在座老师及学生的好评。他们良好的音乐素质和音乐表现力在这节课得到充分发挥。
也许很多教师都有这样的感受,每节课后都或多或少的留下一些遗憾,本人更觉得本课存在着很多不足,假如让我再上一次数会更多地留给学生创作音乐与表现音乐的空间;我会把主动权交给学生用音乐的主题,自己没定情绪,速度运用不同的方法来表现歌曲,让学生更好地体验音乐,我会让更多的学生根据对作品的理解来创作表演,来充分展示学生的才华……总之,我将继续努力更好地教学方法,总结先进的教学经验,上好每一堂课,从而培养出高素质的音乐艺术人才。
活动目标:
1.感受摇篮曲的安静、温柔,能够在摇篮曲的情境中轻轻地哄宝宝睡觉。
2.熟悉歌曲旋律,为歌曲创编动作。
3.通过整体欣赏音乐、图片和动作,帮助幼儿理解歌词内容。
活动准备:
1.人手一个布制玩具,一个摇篮。
2.《摇篮曲》、《黑猫警长》主题曲
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你们知道这是谁吗?他是我的小娃娃。咦,小娃娃在说话:我要睡觉!我要睡觉!
师:小宝宝有点累了,要睡觉了。你们睡觉的时候,爸爸妈妈是怎么哄你们入睡的呢?(幼儿讲述并模仿)
师:刚刚有小朋友说爸爸妈妈是让他们听音乐入睡的,那我们今天也来试试用这个方法来哄娃娃睡觉吧
二、选择欣赏乐曲,通过比较理解摇篮曲的特点。
1、播放两段不同的音乐,供幼儿选择。
老师这里有两首好听的乐曲,选哪一首呢?
2、播放幼儿选择的音乐。
师:听一听这首乐曲合适吗?为什么?(根据幼儿的选择放乐曲。)
师:我们再听一听另外一首怎么样?
师:我们应该选哪一个呢?
三、创设情景,完整欣赏乐曲。
师:好的,让我们就选这首安静、优美的摇篮曲给宝宝听吧。
教师抱娃娃进行表现,使幼儿进一步感受、理解摇篮曲的风格特点。
四、根据幼儿讲述的感受,老师介绍摇篮曲的特点。
师:听了这首乐曲娃娃已经快睡着了。为什么娃娃听了这首乐曲就安静了,想睡觉了?
小结:这种很优美,很安静地音乐叫摇篮曲,摇篮曲是专门哄宝宝睡觉的曲子,你们小的时候,妈妈一定也唱着摇篮曲哄你们睡觉的。
五、幼儿跟音乐展开联想,进行表现。
师:在你们很小的时候,妈妈就是这样唱着歌哄你们入睡的。今天,我们也来做爸爸妈妈哄宝宝入睡吧。你们的宝宝都在小床上等你们呢。
宝宝们都睡着了吗?嘘,不要吵醒她们,轻轻把娃娃放到床上去,帮他们盖好被子吧。爸爸妈妈们都去外面吧,让宝宝好好睡觉吧。
活动反思:
在小班上学期我想让孩子接触到比较典型的曲子,例如摇篮曲、进行曲等,让他们初步了解音乐有不同的类型,在音乐的活动中能够有稍深一点的探索。
而在这节活动中,我们发现:孩子能够分辨什么样的曲子才是适合睡觉的曲子,而小班的幼儿也特别容易进入情境,能用入境的语言、动作带娃娃睡觉。活动的目标很容易达成。
不足的是在环节的设置上还不够流畅,哄娃娃睡觉的时候想轻柔的语言、动作和情景有些不匹配,最好在孩子自然地抱娃娃听音乐入睡地时候观察他们的自然表现,在之后的环节中加以提炼。
小百科:摇篮曲,原是母亲抚慰小儿入睡的歌曲,通常都很简短。旋律轻柔甜美,伴奏的节奏型则带摇篮的动荡感。许多大作曲家如莫扎特、舒伯特、勃拉姆斯都写有这种歌曲。由于音乐平易、动人,常被改编为器乐独奏曲。此外也有专为器乐写的摇篮曲。
活动目标:
1、通过多种形式,欣赏感受《摇篮曲》轻柔、优美、舒缓的特点。
2、鼓励幼儿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
3、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4、启发幼儿按照原歌词的结构,创编新歌词并演唱。
活动重难点:
欣赏感受摇篮曲的特点。
语言的表达活动准备:课件、娃娃若干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出示课件)今天我给小朋友请来了漂亮的宝宝。你的眼睛在宝宝身上看到了些什么呢?
2.星星宝宝很调皮,眨着他们的亮眼睛,怎么也不睡觉。月亮妈妈很着急,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可以帮助妈妈吗?
二.欣赏感受音乐
1.月亮妈妈请来音乐姐姐帮忙。音乐姐姐带来一首神奇的摇篮曲,星星宝宝听着听着,很快睡着了。
2.星星睡着了,音乐姐姐问:小朋友们,你听了觉得怎么样?
3.摇篮曲的本领真大,我们一起请音乐姐姐也给我们听听,好吗?
三.动作表演
1.(婴儿的哭声)哎呀,小宝宝哭了。这可怎么办呀?
2.我们小时侯和星星宝宝一样很顽皮,哭着不睡觉,这时,你的妈妈是怎么做的呢?你知道吗?
3.请你们来当爸爸妈妈,看谁最先使你的宝宝睡着。(动作轻轻的)
4.幼儿随音乐自由动作。
四.延伸
1.小宝宝听着摇篮曲睡着了,可是,爸爸妈妈却一直抱着宝宝,他们可真辛苦!宝宝最想对爸爸妈妈说什么呢?
2.伴着音乐,幼儿进行表达。
活动反思:
在小班上学期我想让孩子接触到比较典型的曲子,例如摇篮曲、进行曲等,让他们初步了解音乐有不同的类型,在音乐的活动中能够有稍深一点的探索。
而在这节活动中,我们发现:孩子能够分辨什么样的曲子才是适合睡觉的曲子,而小班的幼儿也特别容易进入情境,能用入境的语言、动作带娃娃睡觉。活动的目标很容易达成。
不足的是在环节的设置上还不够流畅,哄娃娃睡觉的时候想轻柔的语言、动作和情景有些不匹配,最好在孩子自然地抱娃娃听音乐入睡地时候观察他们的自然表现,在之后的环节中加以提炼。
一、教学理念:以情育人
音乐能以真挚、生动、深刻的感情拨动人的心弦,比其他艺术更能爆发出火花,因此,音乐被誉为情感的艺术。在音乐教学中,我创造一切条件让学生充分享受参与音乐活动的美好、快乐等积极的情感体验,促使其情感不断丰富和深刻,用“情感”架起学生与音乐之间的桥梁,让他们的情操受到陶冶、心灵得到启迪。在教学《摇篮曲》这节音乐课时,我始终把学生的情感体验与表现放在重要位置,通过教学,让学生体验到母爱的温暖,学会表现歌曲安静、温暖、甜美的意境。
二、教学目标:
1、听“少年舒伯特”的故事,了解舒伯特的生平,学习他热爱音乐、坚持不懈的精神。
2、用柔美的声音演唱《摇篮曲》,表现歌曲安静、温暖、甜美的意境。感受母爱的温暖。
三、教学重难点:
体验《摇篮曲》表达的内容与情感,。
准确演唱《摇篮曲》
四、教学时间: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营造氛围、酝酿情绪:
1、导入新课:介绍舒伯特的故乡
导言:同学们,今天我们的音乐之旅将到欧洲一个美丽的音乐城市去看一看,了解一下奥地利的音乐之城——维也纳。
2、学生观看课件,了解维也纳及金色大厅。
(二)自主学习,保持兴趣
1、观看连环画——少年舒伯特
师:在维出纳,诞生了很多的音乐家,如海顿、莫扎特等。下面我们来了解其中一位的作曲家——弗朗茨、舒伯特。
2、学生观看课件,读一读,说一说:从舒伯特的故事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3、师小结: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会遇到许多困难,我们要像舒伯特那样不怕困难、坚持到底。
(三)学习歌曲,感受体验:
1、教师讲述舒伯特创作摇篮曲的故事:
舒柏特被世界人民称为“歌曲”。他是一位多产的作曲家,他把许多歌曲送到出版商那里去,又多又快,而每首歌曲却只值两毛钱。因此,虽然不朽的作品连连问世,舒伯特却连温饱问题也无法解决。
一天,大作曲家舒伯特饿得昏头昏脑,但他身无分文。他试着走进了维也纳的一家饭馆。进去后,他四处张望,希望能看见一个朋友,他的眼光无意中落到桌子卜的一张报纸上,那上面有一首小诗。他看了看,在饭馆里来回走了几趟,为那首小诗谱上了乐曲,他把乐曲交给了饭馆老板,换了一份土豆烧牛肉。三十年以后,巴黎的一家商行将这份手稿以四万法郎的高价售了出去,这就是后来有名的舒伯特《摇篮曲》。
2、学习歌词:师生一起有感情地朗读歌词。
3、听范唱,感受歌曲情绪
师:读起这首小诗,我仿佛觉得自己是个睡在摇篮里的小宝宝,夜幕降临的时候,深兰色的天空中,星星眨着眼睛,耳边传来妈妈动听的歌声。
放歌曲范唱,学生静听《摇篮曲》。
师:听了这首《摇篮曲》你有什么感受?
提示学生谈对歌曲情绪、速度、力度的感受。
师小结:摇篮曲,又称催眠曲。原是母亲在摇篮旁为使婴儿安静入睡而唱的歌曲,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音乐体裁。摇篮曲的音乐形象一般都具有温存、亲切、安宁的气氛。曲调平静、徐缓、优美,充满母亲对孩子未来的热诚的祝福。
4、学生再次聆听,跟琴用“恩”轻唱歌谱。
5、听唱法学唱歌曲
a、整体随琴听唱
师:要让小宝宝入睡声音应该怎么样?力度是强还是柔?速度呢?演唱时妈妈的心情怎样?
b、重点练唱带附点与装饰音的乐句
对比演唱带附点和不带附点的不同,感受摇篮“摇荡的的感觉”,引导唱好附点节奏。学生可模仿妈妈哄孩子睡觉的情形,随音乐摇晃身体或作拍宝宝的动作,进一步感受歌曲摇荡的感觉。
装饰音的演唱(“快”)字的演唱,启发学生想象妈妈哄宝宝睡觉的心情怎么样?装饰音演唱自然、轻声一带而过的感觉。启发学生边演边唱,边体验。表现出妈妈无限的温柔与慈爱。
C、闭上眼睛聆听音乐《摇篮曲》,感受躺在妈妈怀里睡觉的那种舒缓安详柔美的意境。
6、完整有感情地演唱
师:让我们把自己想象成依偎在母亲怀抱里的婴儿,或想想自己的母亲,感受、体会一下,用柔和甜美声音,恬静、舒缓地演唱这首《摇篮曲》。
学生表演:学生上台表演,生生评价,师生评价。
(四)品味亲情,回报感恩
师:听了同学们演唱,我感受到了你们与妈妈之间深厚的爱。为了我们的成长,妈妈付出了许多。妈妈的恩情象温暖的阳光,无时无刻不照耀着我们,我们要感谢妈妈。在平时的生活中,你是怎样表达对妈妈感谢的?
学生用简短的话讲述自己与妈妈之间的故事。
(五)课堂小结,回味母爱:
师小结:在妈妈的呵护下我们健康地成长着,让我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回报我们的妈妈,回报我们的家人。让我们唱着音乐家舒伯特的摇篮曲,再次回味一下那浓浓的母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