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作品《我们多么幸福》,感受歌曲传达的内涵,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我们多么幸福》的演唱,并配以讨论、分析等活动或方法,学生能够提高音乐欣赏能力以及合作探究能力。
【知识与技能】
掌握3/4拍的强弱节奏,并能够完整的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能够完整的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难点】
掌握3/4拍的强弱节奏。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多媒体展示人们幸福生活的图片,并提问:同学们你们每天都开心吗?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生活中有很多开心快乐的事,这就是幸福,幸福其实就藏在我们身边,顺势揭示课题《我们多么幸福》。
(二)初步感知
1.教师用多媒体播放歌曲《我们多么幸福》,并提问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歌曲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歌曲情绪是较为欢快活泼的,描绘了少年儿童幸福的生活场面。
2.教师再次播放歌曲,并提问歌曲的速度是怎样的?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歌曲速度稍快。
(三)学唱歌曲
1.发声练习,教师带领学生采用“wu”音进行发声练习,注意嗓音保护。
2.教师播放音频,学生跟唱。
教师提问:歌曲的旋律线起伏是怎样的?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并组织学生根据旋律进行旋律线练习。
3.教师范唱,学生跟随音乐演唱谱例。
教师提问:三拍子的强弱规律是怎样的?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引导学生先探索,之后总结并讲解:三拍子的强弱规律是“强弱弱”,并组织学生进行分组练习,感受三拍子音乐的特点。
4.完整演唱谱例。
5.教师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诵歌词,并请学生思考:歌词表达了怎样的内容?
学生小组讨论并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歌词描述了少年儿童幸福的生活,表达了他们为生活、为祖国的美好发展而努力学习的远大理想。
6.教师引导学生加歌词完整演唱歌曲,纠正歌词及旋律的对应问题。
7.教师引导学生完整演唱歌曲,并提问学生:应该用什么样的情绪演唱歌曲?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情绪应活泼、激昂一些。
8.完整而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四)巩固提高
教师将学生分小组用编创舞蹈的方式表现作品。学生进行展示,并互相评价推选出最受欢迎的小组。
(五)小结作业
师生共同回顾三拍子的强弱规律,教师呼吁学生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布置课后作业:搜集描写美好生活的歌曲。
第二课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歌曲《其多列》
教学目标:
1、能用正确的姿势,自然的声音,有表情地演唱哈尼族童谣《其多列》;
2、能配合《其多列》的演唱,用拍手与跺脚的声势动作进行伴奏;
3、引导学生判断歌曲的情绪,教育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劳动。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充分感受哈尼族族儿歌的民族特点,体验音乐的情绪,用自然流畅、富有表情地演唱歌曲。
2、学习并能够背唱歌曲。
教学难点:
1、认识八分音符与四分音符,并能正确地为歌曲打节奏。
2、引导学生专注地聆听音乐,并能根据音乐做动作。
教学准备:
课件,电子琴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规范师生问好,用歌声问好
二、新课教学
(一)创设情境,导入铺垫
(播放多媒体课件少数民族风光图片和背景音乐《爱我中华》)
师:同学们,我们的国家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老师现在要考考同学们了,看谁平时掌握的知识多,谁知道我国有多少个民族?对,五十六个民族的兄弟姐妹就像五十六朵美丽的花朵在祖国的大花园中竞相开放。现在,我们就来一起欣赏几朵美丽的小花吧!(播放图片,傣族,苗族,蒙古族,维吾尔族,藏族,哈尼族),各个民族的小朋友都在歌唱着美好的明天,你们听,哈尼族的小朋友正迎着风,披着阳光向我们走来了。小朋友,想不想去哈尼族小朋友们家中去做客呢?抓紧脚步,他们正哼着歌,召唤我们呢!
(二)感受歌曲,体验学习
1、播放录音,感受歌曲的欢快情绪
师:同学们,从歌声中你能感受到歌曲中小朋友的心情吗?
生:愉快、高兴、快乐……
2、学习歌词
(1)老师范唱,请同学们把不认识的字母用拼音标记好
(2)齐读歌词,师生共同分析歌词
第一段:表现哈尼族小朋友,勤劳,热爱生活;
第二段:表现哈尼族小朋友,乐天,热爱生活;
第三段:表现哈尼族的民族特点,如小朋友热爱艳丽的衣服、玩具一样,他们也喜欢穿着色彩鲜艳的服饰。
(3)解释歌词,并学会为音乐伴奏
师:小朋友们,在我们刚刚读的童谣中,你们听到童谣中出现得最多得一个词是什么吗?
生:其多列
师:对,小朋友们观察得真仔细。其多列是哈尼族语言,是“快快来”的意思。就仿佛说:“小朋友们,快快来呀,我们一起去上山捡竹叶,一起去上学的意思。老师把它做成了一个游戏,同学们看老师的:
左右拍,左右拍,跺脚拍手,跺脚拍手
(生随师模拟游戏)
3、跟随录音或琴演唱歌曲
师:小朋友们,你们拍的真棒,你们想不想把这首童谣唱出来?我们现在就一起来学唱这首好听的歌曲。
(1)随教师一起轻声哼唱;
(2)学生随录音轻声填入歌词唱歌曲;
(3)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声音展示音乐的形象,体现音乐的情绪。
三、互动环节,创造表现
1、加入声势动作为歌曲伴奏。
2、分辨歌曲的'情绪。(优美抒情与活泼欢快)
师出示卡片贴在黑板上,生讨论歌曲情绪。
(欢快:娃哈哈,小螺号;抒情:小白船,云)
四、课堂小节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哈尼族小朋友生活的乐园,感受到哈尼族小朋友的快乐,希望小朋友们也能像哈尼族小朋友们一样勤劳,热爱劳动,热爱生活。好了,同学们下课,我们下节课再会。
(生伴随音乐离开教室)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欣赏《小鸟》和《狮王》两个音乐片段
2、参与《听听谁在唱》的音乐活动
教学目标:
1、能认真听赏《小鸟》、《狮王》,想象音乐形象,并能随着音乐做出相应的体态反应,培养学生认真聆听的好习惯。
2、能积极参加《听听谁在唱》的音乐活动,能模仿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声音,即兴编唱歌词。
3、能听辨并模仿出长短不同的声音。
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专注地聆听音乐,并能根据音乐做出动作。
2、引导学生理解“音的长短”的概念,能对具备长短对比的音组进行正确的模仿与听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奖品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听赏音乐,体验感受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同走进哈尼族,去哈尼族的世界里感受到了他们的热情,还与哈尼族的小朋友们一同放声歌唱,小朋友们我们再一齐唱一遍好吗?
1、听赏《小鸟》
师:同学们唱的可真好听,瞧瞧我们的歌声把森林里的小动物也吸引来了,你们听,是谁来了?
(课件播放《小鸟》,学生聆听。)
生:小鸟
师:同学们,这是一只什么样的小鸟呢?
生:活泼、快乐的小鸟
师:那我们一起来和这只快乐的小鸟飞舞歌唱吧!
(课件再次播放《小鸟》,生听音乐,模仿动作)
2、听赏《狮王》
师:小朋友们,别出声,你们听听,森林那边有什么动物向我们走来了?
(课件播放《狮王》,学生聆听)
生:狮子,恐龙,老虎,豹子……
师:那么,你们为什么觉得音乐里,描述的是狮子,恐龙,老虎,豹子这些威猛的动物呢?
(生自由回答,展开联想)
师:同学们回答的非常棒,小脑袋思考得真勤快,小耳朵听的真灵敏。我们刚刚听到的音乐缓慢而沉重,透露着一种威严的感觉,中间还有咆哮的声音,让我们忍不住地想到了大型的威猛的动物。让我们再次聆听音乐,来模仿一下它们吧!
(课件再次播放《狮王》,生听音乐,模仿动作)
三、互动小博士—认识音的长短
师:同学们,狮王踏着威严的步伐慢慢地走远了,现在请同学们坐下来,我们来一起欣赏森林里各种有趣的声音吧!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听,这是什么声音?听一听,学一学,谁的声音长,谁的声音短?
(课件播放多组具备声音长短对比的音频,学生听辨并模仿)
第一组:猫(喵)—老鼠(吱)
第二组:羊(咩)—鸭子(嘎)
第三组:火车(咔嚓)—电闪雷鸣(咚)
四、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我们在森林里度过了非常愉快的一节课,你们开心吗?现在天色不早了,我们也该回去了,让我们跟森林说再见吧!
(生随音乐拍手走出教室)
教学内容:
表演《萧》
教学目标:
1、认识我国的民族乐器——箫。
2、自信、有感情的演唱歌曲《箫》。
3、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了解我国民族乐器、渗透传统民族音乐,培养孩子的民族自豪感,弘扬民族精神。
教学重难点
自信、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教学准备
电子琴音乐课本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教师弹琴师生问好
师:同学们好!
生:你好!你好!老师你好!
2.初步认识民族乐器——萧
师:今天我给同学们带来了一段由我国的民族乐器演奏的一段音乐《喜洋洋》大家看看都有哪些乐器?
(1)播放音乐视频,学生仔细观看。
(2)学生观看后,讨论回答(扬琴、二胡、古筝、笛子·······)
(3)师:同学们可真棒认识那么多的民族乐器。竹笛是我国的民族吹奏乐器,今天我们来认识另一种民族吹奏乐器——箫。你们知不知道萧是怎么吹得吗?谁能来给我模仿一下?
(4)师请学生模仿吹奏萧的姿势。
师:俗话“说横吹笛子竖吹箫”,箫是竖着吹的。下面咱们来听一段箫吹奏的
音乐,咱们一起边听音乐边模仿吹箫的动作。
(5)师播放音乐,学生模仿吹奏,
(6)师:同学们模仿的可真像,老师仿佛听到了你们的吹奏的音乐。萧的音色低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 (出示课题)
二.学唱歌曲《箫》
师导入:看,有个小朋友正在学吹箫。
1.听录音老师范唱歌曲。
2、师生互动讨论:
小宝宝学吹箫时是怎样的`心情?
1.老师唱歌谱,听听音乐中哪个音最长?让学生指出。并分别唱唱这几个音。1-----5------2-------(老师可弹奏这几个音学生跟唱)
3.师生接龙唱歌谱,老师唱开头部分,学生唱每句结尾的长音部分。反复唱两遍。
师:同学们唱的可真好听,那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声音来模仿萧呢?La,wu,li
4.师播放音乐,学生用wu 跟唱旋律。(两遍,第二遍学生可边吹箫边晃动身体。)
5、按节奏读歌词、学唱歌曲
师:同学们来看歌词:“一根紫竹直苗苗,送给宝宝做管箫,箫儿对准口,口儿对准箫,箫中吹出时新调,小宝宝,吁底吁底学会了。”
分析歌词内容,并逐句教唱歌曲。
6、处理重难点部分;教师范唱并引导学生练唱。
7、连音线
*圆滑线——“一字多音”练习最后一句。
7.师生接唱歌词。
8.播放歌曲伴奏,请大家用连贯的气息,模仿箫圆润柔和的音色,完整演唱歌曲。(可反复唱几遍)
9.让学生找出歌曲处跳跃的部分,加入拍手动作。
X X |XX |拍手
三角铁伴奏
X— | X— |
10.播放音乐,师生加入拍手动作,老师可加入相应的打击乐伴奏。
三、主题拓展。
师:民族音乐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粹,如今,现代电声乐器的伴奏和新颖的舞台表演更使它大放光彩。“女子十二乐坊”是一支现代民族乐队,她们的演出受到各国人民的喜爱。她们录制的碟片曾在日本销量第一。我们来欣赏由“女子十二乐坊”演奏的乐曲《奇迹》,
1、欣赏《奇迹》——选自《女子十二乐坊》。(媒体播放乐曲录像)
(1) 师引导学生听赏竹笛和箫的音色。
(2) 生自选乐队中喜爱的民族乐器模仿演奏。
2、课后探索。
在课外通过各种途径找找我国民族乐器中还有哪些吹奏乐器?
学段目标:
1、激发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2、开发音乐的感知力,体验音乐的美感。
3、能自然地、有表情地歌唱,乐于参与其他音乐和即兴创造活动。
4、培养乐观的态度和友爱精神。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用欢快的心情,饱满的热情演唱歌曲《乃哟乃》,并在音乐活动中进一步了解1、3、5三个音以及它们神奇的作用。
2、技能目标:通过“听、唱、动、奏”等音乐活动体验音乐作品带来的乐趣,创作旋律的兴趣,并能积极尝试和探索音乐奥秘的愿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在“听、唱、动、奏”活动中体验音乐作品带来的乐趣,引导学生勇于参与各项音乐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团队精神,并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难点:
在音乐活动中进一步了解1、3、5及其作用,从而激发学生创作旋律的兴趣。
难点解决:
师:请同学们找出这首歌的节奏、旋律上有什么特点?启发学生说出这首歌由哪几个音组成?(学生分组进行谈论回答)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正是这些神奇的音符1、3、5,让我们感受到土家族特有的民族风情,找到乐句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这样就容易唱了。(学生跟琴演唱歌谱)
(设计意图:新课表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参与是教学成功的前提,因此在教学中我创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采用启发式教学,通过师生间的共同探讨,运用比较法、发现法,让学生自己寻找相同点与不同点,通过学生自身的诉说,启发了思维,加深了对音乐形象的理解,积极引导学生把对音乐的内心感受大胆地用语言表达出来,让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快乐学习的实践中去,在“唱唱、听听、议议”等活动中感受理解音乐。)
【教学目标】
1、欣赏《脚铃舞曲》,感知其音乐特点,激发学生喜爱世界音乐文化的兴趣和热情。
2、熟悉乐曲的主题旋律,初步了解重复的创作手法。
3、在听、唱、动等音乐实践活动中,感受乐曲不同乐段情绪、节拍的变化,能听辨相同旋律中不同乐器的音色。
【教学重难点】
熟悉主题旋律,探索作品如何将重复的旋律变得丰富多彩。
【教学准备】
钢琴、脚铃、手串铃、多媒体等。
【教学过程】
一、欣赏音乐主题a
1、随音乐律动,感受乐曲中脚铃声在一三拍的特点。
2、再听主题a,画旋律线,感知情绪。
3、唱谱,发现旋律特点。
二、欣赏A乐段
1 、揭示课题
T:刚刚这段旋律来自于孟加拉的民间音乐《脚铃舞曲》。
2、主题a出现几次
3、听辨相同旋律中主奏乐器的变化
T:相同的旋律,作曲家重复了多遍,听起来却是如此的丰富多彩,让我们来仔细地听一听。
⑴听第一遍旋律主要由什么乐器演奏。
⑵听第二遍,模拟演奏。
⑶听第三遍,吟唱二胡旋律。
4、完整表现A乐段
T:通过刚才仔细的聆听,我们发现作曲家用不同的方法,把这段简单的旋律,变得如此的丰富。我们把它连起来听一听。
三、欣赏B段音乐
1、与A对比,听情绪节拍的变化。
2、听典型节奏和力度的变化,尝试用鼓声模拟。
3、脚铃动作表现。
4、完整听B段。
四、完整欣赏,梳理结构
我们已经听了乐曲的两段旋律,第一段是优美舒展的三拍子,第二段是欢快热烈的二拍子。如果我们把三拍子的这一段音乐叫做A乐段,那么这里我们可以称作为B乐段。
我们完整的`欣赏一下乐曲,当我们听到A段音乐和B段的时候,我们要记得分别用不同的方式来表现他们。
五、总结延伸
结语: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一首由中国作曲家编曲的孟加拉民间音乐《脚铃舞曲》。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今天重点欣赏了它的音乐部分,初步感受了脚铃舞。原汁原味的脚铃舞究竟是什么样的呢?课后我们可以搜一搜看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