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古诗教案最新9篇》由精心整编,希望在【小学古诗教案】的写作上带给您相应的帮助与启发。
《古诗两首》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9个生字,会写本课要求写的12个字。
2.有感情地诵读诗词,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感受大自然的瑰丽神奇。
3.背诵课文积累古诗词佳句,有诵读古诗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重点:
会读写生字,背诵古诗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自读识字
(一)导入新课
复习以前学过写景的古诗导入课题,,今天,我们学习《古诗两首》,这两首
诗都是唐代著名诗人写的。
(二)、学习第一首古诗《望庐山瀑布》
1、板书课题,指名拼读生字:庐(Lú)、瀑(Pù)。
2、简介作者。
这首诗是我国唐朝大诗人李白写的。他的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具有积极的
浪漫主义色彩。
3、解题
(1)“望”是什么意思?(远看)
(2)“庐山”是个山名。同学们没有亲自去过庐山,或听别人说过,或从电影
电视里看过,谁能说说庐山的风景怎样?出示图片
(指出:瀑布是庐山的美景之一)
二、合作交流
学生初读诗句,说说自己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1、自由读诗句,读准“遥、尺、疑”3个生字的音。
2、通过读、查字典,你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三、品读领悟
图文结合,再读诗句,想象画面。
1、读第一行诗,说说还有哪些词语不理解。(教师点拨)
围绕:烟:指云雾。紫烟:因为有太阳光的照射,云雾显出紫红色的光彩。
生:产生。
生紫烟:发出一种紫色的烟雾来。
这一行中你觉得哪个词用得特别好!它活生生地画出了看炉峰上烟雾慢慢向上升腾的情景。
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2、读第二行诗,理解“遥看”、“川”。
讨论:遥看:
川:水道、河流。
挂:形象地写出了瀑布外形的壮观。
3、读三、四行诗句。
理解:飞流直下:水流的飞泻。三千尺:不是真的三千尺,而是一种夸张,说明
瀑布极长,挂得高,流得急。
瀑布的声势这样大,它的声响会怎么样?(想象)
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三行诗的意思。
你能把诗人心里想的话说一说吗?
(这哪里是瀑布,只怕是银河从高高的天上直落下来)。
你觉得这句诗中哪个词用得最好?(落)
这个“落”字好像写出了天上突然发生了变化,天裂了,银河从天上陡然掉到了人间。
这是多么大胆、新奇的想象啊!
4、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5、总结全文,体会感情。(抓住:生、挂、飞、落)
四、巩固延伸
1、诵读诗文,背诵诗文。
望庐山瀑布
日照蛳懵‖生蜃涎蹋
遥看蚱俨肌挂蚯按ā
飞流蛑毕隆三千虺撸
疑是蛞河‖落蚓盘臁
2、指导书写
“遥”、“瀑”写得左窄右宽。
“疑”:右上方是“匕”,不是“”。
练习用钢笔描红。
第二课时
复习
1、背诵《望庐山瀑布》。
2、《望庐山瀑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一、自读识字
学习第二首古诗《绝句》
1、板书课题,解题:绝句,是我国古诗中的一种,它的特点之一是,每首诗共四句,
每句一般为五个字或七个字。每句五个字叫“五绝”,每句七个字叫“七绝”。
2、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二、合作交流
初读诗句,说说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1、自由读诗句,读准“鹂”、“鹭”两个生字的音。
2、通过查字典,你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三、品读领悟
出示画面
图文结合精读诗句,出示画面
1、学习第一、二两行诗句。
轻声自由读诗句,想想诗人这样写是为了表达自己什么样的感情?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
指导学生读出舒畅愉悦的心情。
2、学习三、四两行诗句。
指名读诗句,其他同学思考:第三行写诗人看到了什么?
“西岭”,教师随手用蓝色粉笔画起伏的山峰。
“千秋雪”,教师讲解:千秋,就是千年,不是实指,是极言年代的长。
“千秋雪”就是终年不化的积雪,并随手用白色粉笔在山峦上画雪)
诗人是透过什么看到西岭上的积雪的?
“窗含”,教师讲解:窗户好像一个画框镶在这幅“千秋雪”的“画儿”的四周,
结合实际让学生透过窗子看天空、柳树。理解窗含体会诗人用了个“含”,
包含的意思,很生动,很形象。
是谁透过窗框在观赏这幅特殊的“画”呢?(是诗人自己)诗人有这么一种
闲情逸致去观赏窗外的景色,说明他此刻的心情怎样?(心情舒畅愉悦)
诗人向门外一瞥,可以看到什么?东吴指什么地方?为什么说是“万里船”?
谁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
3、指名说说全诗的意思。
4、总结全诗,体会感情。
(1)这首诗一行写一个景,诗人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安排的呢?
(2)小结:这首诗先写近景,后写远景,有动有静,色彩明丽,勾画出草堂附近各具
特点的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无比舒畅欢快的心情。
四、巩固延伸
1、指名朗读,练习背诵。
读的时候要注意停顿和重音。
反复练读。
练习背诵。
2、指导书写。
“柳”左右结构,“窗”上下结构,写时在田字格中各占一半。
学生描红练写。
3、背诵课文。
小学语文古诗两首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友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引入
师:刚才有个小朋友一脸兴奋地告诉我,本周六他想邀请几个小朋友到他家和他一起过周末。看来,这个小朋友是想干什么呀?
生:请客。
师:他想邀请小朋友到他家去DD
生:做客。
师:小朋友就是他的客人。“请客”、“做客”、“客人”都有一个DD“客”字。对,现在我们就一起把这个“客”请到黑板上的田字格中来。
师范写,提醒“横撇”的“撇”和“捺”要写得舒展才好看,生书写。说说怎么记住这个“客”字,然后生根据同学的发言再写写、记记“客”。
二、初读古诗
1、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范读动画,学生注意生字的读音。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首诗中恰恰也有一个“客”字,先认真听一听这首诗的朗读,注意诗中生字的读音。也可以留心一下“客”字在哪里。
2、自读全诗,巡视指导。
3、检查自读,加强识字:抽生读诗,其余听读,评价,正音。
4、利用媒体资源中的认识作者部分,简介作者。
5、师:贺知章在天宝三载(744),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时已八十六岁,这时,距他中年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人生易老,世事沧桑,心头有无限感慨,于是写下了这首《回乡偶书》。谁能说一下诗题的意思?
提示:
《回乡偶书》的“偶书”,不只是说诗作得之偶然,还泄露了诗情来自生活、发于心底的这一层意思。
三、领悟诗意
1、紧扣““客”字”,启发思考
师:老师刚才说这首诗中也有一个“客”字,发现它了吗?
生:“笑问客从何处来”。
2、师:再读读这句诗,思考一下:对这个“客”字你还有什么发现或疑问?
生提问:客是谁?从什么地方来的客?为什么要来?
师:同学们都很会动脑,提出了几个很好的问题。老师再来问你们一个问题:这个“客”是“客”吗?
现在请孩子们仔细读诗或观察插图,去寻找答案。
出示媒体资源中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
生自读诗歌,勾画。
4、指名回答刚才的问题。
例:(1)从诗中“笑问客从何处来”这句来看,他是客,那些不认识他的孩子把他当作“客”了。
(2)在插图中也看得出来这个人是“客”,因为他骑着马,马驮了一大包行李,这也是那些小孩认为他是“客”的原因。
(3)他不是客。这首诗是贺知章写自己的回乡经历,他三十六岁外出做官,到八十五岁才告老还乡,你们看第一句诗“少小离家老大回”就是这个意思。
(4)从第二句诗“乡音无改鬓毛衰”也知道了他不是“客”,他就是这个地方的人,还说着这里的话,几十年了都没改变乡音。
5、师:是呀!诗人三十六岁离开家乡,到八十五岁才回来,整整五十年哪!多少个日日夜夜啊!诗人时时刻刻都在思念着自己的家乡,可因为公务繁忙、交通不便就没能回到自己的家乡。而今,终于盼到了这一天!想了多少年,梦了多少年,家乡的一切还如我想像中的一样吗?大家一起来读DD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古诗两首,
生读诗句。
6、师:能说说诗句的意思吗?
指名答,例:我小时候离开家乡,年纪大了回来;两鬓的头发已经疏落了,但家乡的口音没有改变。
7、师:面对“鬓毛衰”的作者,“儿童”是怎样的呢?
生: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8、师:理解诗句的意思吗?同桌相互说说。
同桌练说。
师:谁愿意来交流交流?
指名回答,例:村里的小孩见了我把我当作远方来的客人,笑着问我从哪里来。
四、感悟诗情
1、师:如果你就是贺知章。离开家乡几十年之后,回到了自己的家乡,遇到询问自己从哪里来的'儿童,请你想象一下,你当时的心情会怎样?
生说感受。
2、师:是啊,岁月在少年的脸上留下了深深的皱纹,日子给乌黑的头发染上了白霜。漂泊在外的游子已不再是从前的模样,家乡的人与事每天也在变幻,但唯一不改的是游子的那颗回家的心,唯一不变的是对家乡深深的爱。请同学们带着这种深深的爱、浓浓的情再次朗诵全诗。
生自由练读。
3、指名读,师适时指导语气和节奏。
少小/离家/老大回,J
乡音/无改/鬓毛衰。K
儿童/相见/不相识,J
笑问/客从/何处来。K
提示:这首诗写自己回到久别的家乡时的喜悦与感慨。首行点明是回乡之作,“少小离家”与“老大回”句中自对,突出了诗人离乡之久,回乡之晚,概括地写出了自己四十多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朗读时,可以把语速放慢一点。
次行“乡音无改鬓毛衰”,承接上句,写自己的衰老之感。漫长的岁月,催老了自己的容颜,然而乡音仍然不改。诗人以不改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抒发了自己久而愈深的乡土之情。朗读时,可以突出语音语调的变化。“无改”读得昂扬一点,“衰”读得起伏一些。
三、四行“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写儿童问话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面。由于久客他乡,家乡的孩子都不认识他,把他当作远方来的客人,围上来有礼貌地加以询问。“笑问客从何处来”一句极为精彩,只要稍加想象,儿童天真活泼的神态及诗人微微感到惊讶之后不觉有些好笑的感情变化,便会浮现在读者眼前。朗读时,可以读出儿童般的天真浪漫来。
4、背诵诗歌,积累语言:指名、分组背、齐诵。
五、指导书写
利用媒体资源中的学一学部分,指导书写生字。
六、拓展延伸
1、师:同学们,贺知章回到故乡后,面对熟悉的情和景,他一共写了两首《回乡偶书》。刚才我们学习的是第一首,现在请同学习们欣赏第二首,一起与作者体会回到家乡的那种感受。出示,师诵读:
离别家乡岁月多,
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
春风不改旧时波。
2、生自由读诗。
七、表演诗歌
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诗的内容,结合自己的想象,试着将《回乡偶书》编成故事,再与同伴合作演一演。
学生分角色试练表演。
八、自选作业
1、选择最喜欢的一句或两句诗,给诗配画,并试着将组内的作品组合成表现整首诗的连环画;
2、对诗歌进行故事续编:贺知章回乡后感受如何?接下来还会发生什么事?;
3、课外阅读贺知章的诗作或其他表现热爱家乡的诗作。
板书设计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 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古诗两首,
笑问/客从/何处来。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师:同学们,如果你在一位好朋友家玩,离开的时候,好朋友非常舍不得你走,送了好远的路才分手,这时,你最想说什么呢?
指名回答。
师:我们来看看古代诗人,他们在送别朋友的时候,是怎么表达他们的情感的。我们一起来看看。
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范读动画,学生把握课文基调。
二、初读
1、师:请同学们一起把这首诗朗诵一遍。
生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2、师:读得很好,这首诗是谁写的? 你对他有哪些了解?
生答,师补充。
李白(一七零一-七六二),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于中亚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时属安西都户府管辖)。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
李白喜欢游玩祖国的大好河山,喜欢饮酒。他的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
李白的诗以抒情为主。他具有超异寻常的艺术天才和磅礴雄伟的艺术力量。一切可惊可喜、令人兴奋、发人深思的现象,无不尽归笔底。杜甫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之评,是屈原之后我国最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韩愈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调张籍》)。有《李太白集》。
3、师:这首诗是李白写给谁的?
生:(齐答)汪伦。
师:谁知道汪伦是什么人? 他怎么见到李白的呢?
生答,师补充介绍其中的典故。
汪伦是唐朝泾州(今安徽省泾县)人,他生性豪爽,喜欢结交名士,经常仗义疏财,慷慨解囊,一掷千金而不惜。当时,李白在诗坛上名声远扬,汪伦非常饮慕,希望有机会一睹诗仙的风采。可是,泾州名不见经传,自己也是个无名小辈,怎么才能请到大诗人李白呢?
后来,汪伦得到了李白将要到安徽游历的消息,这是难得的一次机会,汪伦决定写信邀请他。那时,所有知道李白的人,都知道他有两大爱好:喝酒和游历,只要有好酒,有美景,李白就会闻风而来。于是汪伦便写了这样一封信:
“李先生喜欢游玩赏景吗?我们这里有十里桃花。李先生喜欢喝酒吗?我们这里有万家酒店。”
李白接到这样的信,立刻高高兴兴地赶来了。一见到汪伦,便要去看“十里桃花”和“万家酒店”。汪伦微笑着告诉他说:“桃花是我们这里潭水的名字,桃花潭方圆十里,并没有桃花。万家呢,是我们这酒店店主的姓,并不是说有一万家酒店。”李白听了,先是一愣,接着哈哈大笑起来,连说:“佩服!佩服!”
汪伦留李白住了好几天,李白在那儿过得非常愉快。因为汪伦的别墅周围,群山环抱,重峦叠嶂。别墅里面,池塘馆舍,清静深幽,像仙境一样。在这里,李白每天饮美酒,吃佳肴,听歌咏,与高朋胜友高谈阔论,一天数宴,常相聚会,往往欢娱达旦。这正是李白喜欢的生活。因此,他对这里的主人不禁产生出相见恨晚的情怀。他曾写过《过汪氏别业二首》,在诗中把他汪伦作为窦子明、浮丘公一样的神仙来加以赞赏。
李白要走的那天,汪伦送给名马八匹、绸缎十捆,派仆人给他送到船上。在家中设宴送别之后,李白登上了停在桃花潭上的小船,船正要离岸,忽然听到一阵歌声。李白回头一看,只见汪伦和许多村民一起在岸上踏步唱歌为自己送行。主人的深情厚谊,古朴的送客形式,使李白十分感动。他立即铺纸研墨,写了那首著名的送别诗《赠汪伦》。
4、师:这首诗就是李白离开汪伦的时候,写给汪伦的。再把它吟诵一遍。
生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三、理解
1、师:这首诗比较好理解,诗的意思谁来说说看?
指名答。例:李白坐上船儿正准备远行,忽然听到岸上传来踏歌的声音。桃花潭水虽然深过千尺,也比不上汪伦赶来送我的厚谊深情。
2、师:读这首诗你有问题吗?你们讨论讨论看有什么问题?
生小组讨论。
3、学生汇报,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解决。
(1) 踏歌:古代的一种边歌边舞的艺术形式。舞蹈时成群结队,连臂踏脚,配以轻微的手臂动作。现在,苗、瑶、纳西等民族还有这种舞蹈。到这些地方参观游览时,一般都会有这种表演,游客也可以参与其中,现学现跳、
(2)重点指导:桃花潭水真的有千尺深吗?桃花潭水深千尺,为什么比不上汪伦给我的情意?
古诗两首,
师:1米=3尺,千尺相当于333.3米,想象一下千尺深到底有多深呢?
生:如果一层楼高4米的话,比83层楼还高。
师: 桃花潭水真的有千尺深吗?没有,这是作者的“假设”。那么,跟下句连起来,可用什么关联词来翻译呢?
例:用“哪怕……也”翻译,诗句意思是:哪怕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
用“即使……也”,意思:即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
用“就算……也”,意思:就算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
用“纵使……也”,意思:纵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
师:同学们,汪伦先是写信热情邀请李白来家乡作客,接着又用美酒盛情款待李白,李白要走了,汪伦带领村民踏歌相送。所有这一切,怎么不使李白深受感动呢?大家请再想想,用感叹句、反问句来翻译这两句,能不能更好地表现李白此时的激动心情呢?
例:即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哪里比得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哪!
即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怎么比得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呢?
还可以用设问句来翻译:桃花潭水有千尺深,比得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吗?不,远远比不上。
师:桃花潭水真有千尺深吗?这是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提示:夸张。
师:“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不及汪伦送我情”这一整句又是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提示:比喻,用“桃花潭水千尺深”来比喻“汪伦对我的情谊深”。
师:这里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为的是表现什么?
提示:表现汪伦和李白之间的情谊深。
4、师:是啊,桃花潭的水你纵有千尺深,也深不过汪伦对我的感情啊。在家送一下感情就深了吗?送过了再送,不是我一个人送,把一个村的人都组织起来送,抬着美酒,踏歌相送,这才能感动李白。起立,一起吟诵一下。要做动作的可以做动作。
全体起立,配上音乐,全体动情地吟诵。
四、体会感情
1、师:此时此刻,望着匆匆赶来的汪伦,李白一定会有千言万语涌上心头。他会对汪伦说些什么?汪伦又会对他说些什么呢?同座位一个演李白,一个演汪伦,在下面说一说,好吗?(引导:抱拳相向,依依惜别)
学生情境表演,指名两对学生表演。
2、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三读古诗:
(1)想象一下,此时,你就是一代文豪李白,你就站在船头,望着踏歌赶来相送的汪伦,你不禁脱口而出……(齐读)
(2)是啊,相聚须尽欢,分别不忧伤,李白和汪伦都是豪爽之人,就让这首诗挥去那淡淡的离愁别绪吧!……(齐读)
(3)对,这就是“诗仙”李白,他可以表现为《夜宿山寺》的奇思妙想,可以表现为《望庐山瀑布》的雄浑壮阔,也可以表现为《赠汪伦》的洒脱豪放,让我们再次吟诵起这流传千古的《赠汪伦》……(齐读)
3、师:《赠汪伦》里的李白和汪伦,桃花潭水和踏歌声,“将欲行”和“送我情”,构成了一幅有声有色有形有情的写意画;桃花盛开,潭水轻漾;轻舟欲行,踏歌声起。这是一幅多么令人刻骨铭心的画面!这是多么真挚而动人的送别!让我们一起走进画面,感受一下吧!
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视频:
五、扩展延伸1、师:同学们,这番离情别意是那样的熟悉,望着踏歌赶来送行的汪伦,我们似乎又看见了痴痴东望的李白站在飞檐凌空的黄鹤楼上送别孟浩然,似乎又听见了他那深情的吟唱……
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唯见长江天际流。
孤帆远影碧空尽,
烟花三月下扬州。
师:如果说李白对汪伦是以诗相赠,那么对孟浩然便是以目光相送了。(齐读)
2、师:我们再看看古代诗人还有什么样的送别方式?出示:《别董大》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天下谁人不识君。
莫愁前路无知己,
师有感情的诵读,生齐读。
师:这里诗人是用什么来送别友人的?
提示:鼓励的语言。
3、再出示:
渭城曲
古诗两首,
王维
渭城朝雨徘岢荆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生一起读,体会这首诗中诗人以酒相送的情意。
六、总结
1、师:不一样的时间,不一样的地点,不一样的人物,不一样的诗句,心底流淌着的却是同样一份美好的情感。让我们再一次深情的吟诵起这流传千古的《赠汪伦》。齐读。
2、师:同学们,让我们闭上眼睛,一起将这美好的友情连同这美妙的诗句永远地留在我们的心中……(背诵)
七、指导书写
利用媒体资源中的学一学部分,指导生字的书写。
八、作业
1、有感情朗读、背诵,能默写;
2、推荐阅读:高适的《别董大》、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人教版小学语文《古诗三首》教案
教学目的:
1.读懂诗句,理解内容,体会大自然的美丽景色,感受祖
国语言文字的美。
2.通过诗句展开想象,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3.背诵课文。默写《独坐敬亭山》《舟夜书所见》。
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导人新课。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吟诵对理解和
继承古代优秀文化,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都有积极的作用。今
天,我们再学习三首古诗。
二、学习第一首古诗《独坐敬亭山》。
1.读课文。
2.学习生字。
亭:上下结构,把“亮”字下面的“几”换成“丁”,就是“亭”。
3.理解古诗。
(1)“敬亭山”在哪儿?这首诗题目的意思是什么?(今安徽省宣城县北,宣城是六朝以来江南名郡,风景优美。独自坐在敬亭山,李白一生曾七游宣城。)
(2)读第一句诗,说说“众鸟”“孤云”“闲”的意思?(成群的鸟儿;仅有的一片云;云彩飘来飘去悠闲的样子。)
(3)说说第一句诗的意思? (空中成群的鸟儿高飞远去了,无影无踪;长空中仅有一片白云也慢慢地飘去了。)
(4)读第二句诗,说说“两不厌”的意思?(指人和山彼此相看不厌烦,把山人格化了。厌:满足。)
(5)说说第二句诗的意思?(只有敬亭山没有走开,我和它互相看望不觉得厌烦。)
(6)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诗人和山之间的深厚感情。)
三、巩固练习。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说说“敬亭山”“闲”“厌”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讲讲古诗的意思。
3.默写课文。注意标点,不写错别字。
第二课时
一、学第二首古诗。
1.教师范读课文。
2.仔细看图,说说图上画了什么景物?
二、学习本课生字词。
1.读准字音。
“泊”的读音是bó,“德”的读音是dé,两字的读音要注意区分,尤其声母b、d,不要混淆。
“移”的读音是yí,是整体认读音节。
“愁”的读音是chóu,声母是ch,不是c。
2.记忆字形。
(1)利用熟字和偏旁学习生字。
移:左边禾木旁,右边是“多”,合在一起是“移”。
泊:左边三点水,右边是“白”,合在一起是“泊”。
愁:上边是“秋”,下边是“心”,合在一起是“愁”。
旷:左边日字旁,右边是“广”,合在一起是“旷”。
(2)分析字形。
德:左边双人旁,右边从上往下的顺序是“十四—心”,合在一起是“德”:注意不要丢掉心字上面的一横。
3.理解词意。
建德江:新安江流经建德县(今属浙江省)的一段江水。
泊:停船靠岸。
烟渚:烟雾笼罩的水边沙洲。
野旷:原野空旷辽阔。
江清:清水很清澈。
三、理解古诗内容。
1.读第一句“移舟泊烟渚”,说说“移舟”、“泊”的意思?
(划船靠岸;停船宿夜。)
2.这句是讲什么?起什么作用?(行船停靠在江中的一个烟雾朦胧的小洲边。不仅点题,也为下句写景抒情作了铺垫。)
3.读第二句“日暮客愁新”,说说“日暮”、“客”的意思?(日落;诗人自指。)
4.这句是讲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夜暮时分,孤船小洲,不禁勾起“我”新的愁绪。大概是身在异乡为异客的原因吧。)
5.读第三句“野旷天低树”,说说这句写了什么? (写日暮时候,天色苍苍茫茫,旷野无垠,放眼望去,远处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
6.读第四句“江清月近人”,说说这句讲了什么? (夜幕降临,高挂在天上的明月,映在澄清的江水中,和船中的人是那么近。)
7.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羁旅的惘怅,故乡的思念,以及对人生复杂的。感受,交织在一起。)
四、巩固练习。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3.读一读“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句诗,想象诗中所描写的景象。
第三课时
一、启发谈话,导人新课。
今天,我们要学的古诗《舟夜书所见》,是清代诗人查慎行写的。清代是离我们最近的一个朝代。诗人早年从军西南,又遍游大江南北,所以他的许多诗是通过行旅见闻来描写山川风物的。
二、初读课文,看看图上画了什么?
三、学习本课生字词。
1.读准字音。
“萤”的读音是yíng,是整体认读的音节:“簇”的读音是cù,声母是c,不是ch。
2.利用熟字和偏旁记忆生字:
萤:上中下结构,上边是草字头,中间是秃宝盖,下边是虫,合在一起是“萤”。
簇:上下结构,上边是竹字头,下边是个“族”,合在一起是“簇”。
3.理解词意。
所见:看到的景物。
孤光:孤零零的灯光。
风簇浪:微风泛起的层层波浪。
散:散开。
作:变作,变成。
四、理解古诗内容。
1.这首诗题目的意思是什么?讲讲“舟”“书”“所见”的意思?(记夜间在船上所看见的景色。舟:船。书:写,记;所见:见到的东西。)
2.读“月黑见渔灯”,说说它的意思?(漆黑的夜晚,一盏渔灯闪现在河面。)
3.读“孤光一点萤”,这句是说什么? (那盏渔灯的光亮,就像萤火虫似的,静静地映在河面上。)
4.读“微微风簇浪”,说说“簇”的意思?这句告诉我们什么?(簇:聚集、簇拥,这里是吹起的意思。是说一阵微风吹来,河面漾起了层层细浪。)
5.读“散作满河星”,这句是说什么?(原来像萤火虫那样的一点光亮散开了,变成了无数颗星星,在河面闪动。)
6.这首诗的前两行和后两行,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说明诗人什么?(前两行写:漆黑的夜晚,没有风的时候,河面上孤灯闪烁的美妙景象。后两行写:微风吹来时河面上由静变动,渔灯倒影“散作满天星”的神奇画面。说明诗人观察得仔细,善于捕捉刹那间的景色变化。)
五、巩固练习。
1.根据诗句想象《舟夜书所见》描绘的美丽景色。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3.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作业设计:
一、写出下面字的部首和笔画。 ·
亭:( )部,共( )画,第七笔是( )。
德:( )部,共( )画,第十三笔是( )。
萤:( )部,共( )画,第七笔是( )。
旷:( )部,共( )画,最后一笔是( )。
二、比一比,组成词语。
秋( ) 族( ) 各( )
愁( ) 簇( ) 客( )
三、读一读,注意带线的词语,说说诗句的意思。
1.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2.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小学古诗两首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使学生懂得粮食的来之不易和农民劳动的辛苦,要尊重农民,爱惜粮食。初步了解诗人所反映的当时的不平等的社会现实。
教学重点难点:
识字、写字、朗读、背诵。
教学具准备及辅助活动:
生字卡片、插图、小黑板
主要板书计划
20古诗两首
锄禾悯农
日当午汗滴春
一粒盘中餐辛苦
秋万颗
饿死
作业设计安排:
课内:描红、仿影、临写、朗读
课外:背诵课文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小朋友们,你们还记得我们学过哪些古诗吗?能背诵吗?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古诗。板书:古诗两首。解释“古诗”的意思。诗歌以“首”为单位。
3、先学《锄禾》
二、初读指导
1、板书:锄禾,领读。解释字意。
2、教师范读、领读全诗。
3、自读课文,圈出生字词。教师用小黑板揭示:锄禾当午粒粒辛苦盘皆
(1)自由拼读,读准字音。
(2)指名认读,提醒学生前鼻音的字。
(3)怎么记住这些字?学生自主学习,然后交流。
4、指导朗读,注意重音和停顿。
5、自由读课文,指名朗读,相机指导。
三、精读训练
1、指导看书上的图。这幅图上,天空中、地面上各画的什么?自由说说图意。
2、当众交流。
3、教师讲“当”、“正是”等字词意思。板书:日当午汗滴盘中餐辛苦
4、讲解。
5、对照板书练习背诵。
四、作业
1、给下面的字加上偏旁后再组词。
2、读拼音,写汉字。
3、用“辛苦”说、写一句话。
4、用自己的话讲〈锄禾〉的意思。
5、背诵〈背诵〉。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朗读《锄禾》。
2、用自己的话把《锄禾》这首古诗的意思讲一讲。
二、初读指导
1、板书课题,领读。农民什么地方值得人们同情呢?
2、教师范读,领读。
(1)自读课文,圈出生字词。收闲田农夫粟犹自由拼读,读准字音。熟记、练写生字。
(2)指导朗读,注意多音字,重音和停顿。
(3)自由读课文,指名朗读,相机指导。
三、精读训练
1、教师介绍粟。
2、学生查字典,弄懂“无”和“犹”的意思。
3、用自己的'话把这首诗的所以讲一讲。同桌试讲,共同纠正。结合讲解板书:春一粒秋万颗饿死
4、检查试讲情况,指名讲解。
5、观察课本上的插图,说说图意。
6、为什么丰收农民还要饿死呢?
7、对照板书练习背诵。
四、作业
1、画去括号内不恰当的拼音。
2、解释。
3、诗句中“一粒”的“粒”表示,“万颗”中的“万”表示()。
4、用自己的话讲《悯农》的诗意。
5、背诵《悯农》。
第三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朗读课文。
2、指名用自己的话讲〈锄禾〉、〈悯农〉的意思。
3、背诵〈锄禾〉、〈悯农〉。
4、再次朗读〈古诗两首〉,想:这两首诗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二、写字指导
1、出示生字:禾午粒辛苦农收闲夫。
2、这几个字里,� 学生自学后逐字讲每个字写时的注意点,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作适当的补充和小结。
3、按笔顺描红。
三、作业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首诗的意思。
3、选择一首古诗,用自己的话把诗意写下来。
一、导入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从第三单元课文中节选的几句话,回顾单元主题“至爱亲情”,引入本节课主题:友情和对新生命的至爱深情。
二、学习目标:
1.了解诗歌常识,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2.品味诗歌的语言,体味诗歌的情怀,领悟诗歌的意境。
3.感受对友人和新生命的至爱深情。
三、学法指导:
朗读古诗要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重音合理,读出作品的感情和气势。背诵古诗应当从整体上来把握作品,应当在明确作品的内容,理清作品结构及作者思路的基础上,反复地诵读,细心地体会作品的精妙之处。要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背诵,在背诵的过程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划分两首诗的节奏)
四、学习《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1.朗诵:①学生各种形式的朗诵;②听朗读录音
2.作者简介:
王勃(650~676),唐代诗人。汉族,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万荣)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齐称“初唐四杰”,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冠。溺水而死。名作《滕王阁序》。
3.简介创作背景:结合课本注释①
4.翻译诗句,整体感知,解决问题
请说说:①作者在诗歌中都写了哪些内容呢?
②表达了作者和友人之间怎样的感情?
明确:首联:点明送别地点,赴任之处(借代、对仗)
颔联:别中之别,送别尤其可悲
颈联:主旨。不必伤别(议论)
尾联:再次劝慰(幽默口吻)
5.比较理解:
①.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曹植《赠白马王彪》
②.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唐张九龄《送韦城李少府》
明确:王诗更气象阔大,志趣高远。
6.独特风格
意境旷达,哀而不伤,孕豪迈于悲凉,在别离的伤感中寄寓乐观豁达的感情。
五、学习《己亥杂诗》
1.朗诵:①学生各种形式的朗诵;②听朗读录音
2.作者及背景
诗人龚自珍是清末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他处在封建社会快要崩溃的时代,洞悉清朝朝廷的腐朽昏庸,也警惕外国列强的侵略野心,因而渴望改革。
于是他写了许多诗文,提了很多办法,然而人微言轻,不被重视,48岁那年,被迫辞官离开京城,飘然南归。在旅途中陆陆续续写了315首绝句,后人评说――这就是他一生的回忆录。
3.译文欣赏,整体感知,解决问题
①在这首诗中你读出了作者哪些感情?
②你觉得哪种感情更占上风?从哪句话可以看出来?
明确:前两句:辞官离京(抒情、叙事)
后两句:以落红自喻,阐明心志。(借代、比喻、议论)
感情:离别忧伤――回归喜悦――积极的人生态度
4.主题意义:
①对国家民族的那份执著的忠忱。
②不甘于沉沦,为国家民族贡献力量。
③牺牲自己,培养后人的无私奉献精神
六、中考链接:(两种题型:选择题与名句赏析)
1.对《杜少府之任蜀川》一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望”字将送别地点与友人“之任”的地方“蜀川”联系起来了。
B.“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表现了依依不舍的伤感之情。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富于哲理,隐含好男儿志在四方的'意思。
D.这首诗,通过送别友人,表现了诗人宽阔的胸襟、真挚的情谊和对友人的深情慰勉
2.对《己亥杂诗》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头两句抒发作者辞官离京时的无限感慨,表现了诗人抛弃离愁后的兴奋心情。
B.后两句以落花化成肥料滋养鲜花生长之事比喻自己即使落魄不得重用,也愿为国效力。
C.“落红”含义有三:①花是落了,但它“不是无情物”,它是非分明;②花成泥滓,成为滋养万物的春泥;③春泥虽为人瞧不起,但它能使花茁壮生长,继续为人类造福。
D.这首诗反映了诗人辞官后不甘消极,决心继续为变革社会而努力的精神。
3.名句赏析:
提示:翻译――修辞(表达方式、写作特点等)――作者感情――影响(任选一句作赏析)
七、拓展练习: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可谓千古名句,写一段话用上此句诗。(50字左右)
示例:王老师已经退休五年了,还一直做我们的课外辅导,他这种退而不休的精神,正如龚自珍诗句描写的那样“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啊!
老师寄语: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生活中我们常常有离别,因为我们的理想在远方,我们要抛开儿女情长,因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有一种爱是至高无上的,那就是对国家对民族的爱,有一种理想是不可超越的,那就是用生命践行自己对国家忠贞的理想。我们的耳畔似乎还响起了龚自珍的另一句名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期盼大家早�
古诗三首小学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会认“茱”“萸”2个生字,正确读写“佳节、春晖、艰辛”等词语。
2、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并能默写。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教法
读中感悟。
教学内容: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三首有关描写亲情的古诗。(板书课题)
二、读中学
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学生自由读古诗
要求:会认“茱”“萸”2个生字。
2、小组内读古诗
讨论:正确认读、理解“独、佳节、茱萸”等词语含义。
班级交流汇报。
3、小组比赛读古诗
要求:读出断句,能让听众听出韵律感。
评出读得好的'小组给予表扬,让同学说说读的好在哪里。
4、再读古诗
要求读出韵律
5、解义
小组合作:根据注释和联系上下文的理解说说诗意。
6、思考:这首古诗写的是哪一种亲情?(兄弟情)
你还读过描写兄弟情的古诗吗?说给大家听。
7、扩展:你还知道王维的哪些古诗。
根据以上方法学习《游子吟》、《别母》
三、开展赛诗会
要求: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四、背诵古诗
五、练习默写
六、课外扩展:
找出描写亲情的古诗,读读、背背。
板书设计
古诗三首
思念亲人――异乡、佳节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想象情景――登高、插茱萸
写景:临行密密缝
游子吟 抒情: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母爱无私)
别母 写景: 雨夜不眠图
抒情: 梦里思亲人 骨肉分别 依依不舍
教学总结
成功之处: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初步会解释大意。
不足之处: 默写古诗时出现同音字混淆现象。
预习提示
《石灰吟》、《墨梅》这两首七言绝句都是咏物诗,是两位诗人的代表作及优秀品质的写照。认真读读诗文,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诗意,体会古诗含着的意思。
教学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能解释诗中带点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感受古诗语言的凝练精美和意境的优美深远,体会诗人借物言志表达的情怀和志向。
教学重难点
能解释诗句中带点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感受古诗语言的凝练精美和意境的优美深远,体会诗人借物言志表达的情怀和志向。
课时布置 两 课 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回顾旧知、导入新知
同学们,我国是四大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绚烂的文化。在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而学习古诗能使我们领略古代诗人豪放、婉约的艺术风格,更能让我们领略诗歌描绘的雄壮、优美的意境。因此,我们从小一直学诗,请同学们回想一下,你还记得哪些诗?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有名的诗――《石灰吟》,齐读诗题。
提问:你们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吗?
(吟: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
简介作者,为理解诗情奠下基础。
《石灰吟》的作者是明代诗人于谦。于谦(1398~1457)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明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传说这是于谦12岁时的作品。
教师点拨
初读指导
教师范读,同学画出生字。
同学读生字,认读并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同学试读诗文,把全诗读通读顺。
抓字眼,明诗意: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千锤万凿:形容开采石灰原料非常艰难。锤,锤打。凿,开凿。
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里开采出来的石头,对烈火的焚烧看得平平经常。 “烈火焚烧”与“若等闲”,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烘托出石灰的顽强。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性,又比喻高尚的节操。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纵然粉身碎骨全不惧怕,只要能把清白留在人间。这两句借石灰之口,一语双关。表示出作者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尚的'品格在人间的追求。
朗读指导,领悟诗情
诗中哪些词突出了石灰的高贵品质,我们朗读时应怎么读?
再读体会,考虑:于谦仅仅是写石灰吗?他想借石灰标明什么样的志向呢?我该用什么语气读呢?
同学自由读,在小组内讨论。(诗人借石头标明自身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志向。应用高昂、坚定的语气读。)
情感朗读,赛读。
齐读。
拓展延伸
总结古诗。
石灰由于它的坚强不屈、洁身自好在人间留下了清白,而于谦呢,他也像石灰一样任凭怎样的千锤万击,任凭烈火如何焚烧,哪怕是粉骨碎身,他都毫不畏惧,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可见,《石灰吟》就是于谦自身一生的写照啊!
优秀给大家于谦的另一首诗《咏煤炭》,请大家感悟。
总结学法
回忆:我们是怎样学习《石灰吟》的?
老师总结学习方法:
理解诗句,初步弄懂诗意。
想象古诗意境,体会作者感情。
熟读吟诵,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千锤万击 不怕磨练
石灰吟 烈火焚烧 清白留世 不畏艰险
粉身碎骨 勇于献身
课堂检测
结合古诗,理解词语
若等闲: 清白:
这两诗,默写这首诗的最后两句,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安排作业
背诵课文。
默写古诗。
第 二 课 时
复习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0课《古诗两首》。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一首诗,还记得学习古诗的方法吗?这节课我们就用这种方法继续学习第二首诗《墨梅》。
教师点拨
了解诗人解诗题。
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这是一首题画诗。墨梅,顾名思义,即为用水墨画的梅花。)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墨梅》作者:王冕,出身贫寒,幼年替人放牛,*自学而成为诗人。他性情孤傲,轻视权贵,参与科举考试不中。他的诗画皆负盛名,尤其擅长画梅花。
理解诗意。
指名同学读。
出示古诗,画出带点字,让同学来说说自身的理解。
洗砚池、淡墨痕、清气、乾坤
洗砚池:画家洗砚的水池。传说晋代的大书法家王羲之在洗砚池边练习书法,池水因此变成黑色。
淡墨痕:淡墨,水墨画中将墨色分为几种,如淡墨、浓墨、焦墨。这里是说用淡墨圈出梅花花瓣的痕迹。
清气:清香的气味。这里指纯真的人品,高尚的节操。
乾坤:天地,人间。
用自身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这幅画画的是我家洗砚池旁边的一棵树,每一朵梅花都出现出淡淡的黑色,没有鲜艳的色彩。我不需要他人夸它颜色多么漂亮,只要它能在天地之间留下清淡的芳香。)
感悟诗情。
这首题画诗,是说作者画梅花不以追求色彩的艳丽来讨人称誉,而要画出的是梅花的不同凡俗的精神,抒发了作者高洁的志趣和情怀。
朗读体悟。
墨梅具有“花开淡墨痕”的特点,作者也希望像墨梅一样做一个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那么我们怎样读这首诗呢?同学读诗。
拓展延伸
比较石灰吟墨梅两首诗的一起点。
板书设计
咏物抒怀
石灰――于谦――清白
墨梅――王冕――清气
课堂检测
誊写《墨梅》。
填空:
《墨梅》是元代诗人( )的作品,诗人借( )抒发了他( )的高尚情操。诗中“满乾坤”的意思是( )。
说说诗句的意思。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作业设计
背诵课文。
默写古诗。
资料优秀
咏煤炭
于谦
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
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小学课文《古诗两首》教案
教学目标:
认识8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懂得热爱家乡,珍惜友情。
教学重难点:
懂得热爱家乡,珍惜友情;发挥想象,体会诗的`意境。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识字写字
1.自由读古诗
2.从生活实际中识字
(1)认读生字
(2)创设生活情景,利用课文的语境,综合运用生字。
(3)写字指导
三、学习古诗《回香偶书》
1.自由读古诗:说说古诗的意思。
2.教师范读
3.学生读古诗
4.创设情境
5.有朗读全诗
四、实践活动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学习《增汪伦》,体会诗人珍惜友情的思想感情。
1.自由读古诗: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2.小组讨论:怎样读出感情?
3.班上汇报。
4.创设情境
5.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三、实践活动
四、指名读古诗两首。
古诗二首 教案
教 材:冀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 单 元:哲理故事 板 块: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九溪十八涧》是一首五言诗,诗中描绘了峰峦重重的山谷、曲折蜿蜒的小路、哼唱山歌的清泉和参差错落的树木。《“一”字诗》是一首七言诗,用十个“一”勾勒出一幅优美的画面:在一个晴朗的秋夜,一条渔船泊在江面,一位渔翁悠闲地垂钓其中。两首诗歌风格极其相似,都是在运用重叠词语的同时,把音乐中的韵律美融入其中。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正确认读本课十三个生字,会写六个生字,了解多音字“曲”的读法。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 了解古诗的大概内容,感受诗句的节奏美,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的优美意境。 过程与方法: 1. 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辅以多媒体课件、游戏等方式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提高识字能力。 2. 通过创设情境、启发想象、古诗配画引导学生了解古诗描绘的美景,引导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理解诗句,体会意境,感受古诗的节奏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古诗的意思,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初步感受故事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重难点分析: l 识字教学依然是教学中的重点,本课要求认读的“溪、叠、俯、仰”等生字笔画较多,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采取多种方法识字。 l 古诗中有些词语学生理解有困难,如“曲曲环环、高高下下”,可借助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赏画面,帮助理解;“俯、仰”通过做动作帮助理解;“一江明月一江秋”的意境可借助课件出示插图,辅以教师谈话创设情境帮助学生体会。 l 通过朗读,引导学生体会“一”字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读音。 l 两首诗分别用了“重言”和“重复”的修辞方法,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在入情入境的朗读中体会这种手法所产生的节奏美和韵律美,感受古诗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彩笔、画纸;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与设计说明: 教学过程 设计说明 第一课时 一、师生谈话,激趣导入。 (一)教师引导: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都去过哪里呀?(学生自由交流)是啊,我们的祖国有许多风景优美的名胜,人们都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意思是说苏州、杭州的景色是天下最美的,现在老师就请同学们欣赏一组图片,让我们一起领略人间天堂---杭州的美景。 (二)课件出示图片,展示杭州西湖十景,教师旁白简介,最后画面定格在九溪十八涧。 (三) 揭示课题:这最后一景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九溪十八涧。(板书课题) (四)理解题目意思。 “涧”就是山间流水的沟。(借助课件理解“涧”)九溪十八涧汇合了九座山的细流成了一条小溪,又汇合了许多山的细流成了一个涧,这里山青水秀,风景迷人。清朝的时候,一位大诗人俞樾来到了这里,他被眼前的景色深深地迷住了,于是情不自禁地写下一首诗,就是这首《九溪十八涧》,同学们想不想读一读这首诗? 二、初读诗歌,学习生字。 (一)学生自由读古诗《九溪十八涧》,提出要求: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顺。 (二)再读,圈出生字词,多读几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一记。 (三)课件出示去掉拼音的诗句,指名读、开火车读,达到正确熟练。 出示课件,引导学生了解多音字“曲”和“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读法。 (四) 课件出示生字,认读、交流识字方法。 “ 溪”和“叠”可引导学生根据字义想象字形的方法识记; (五) 课件出示生字,游戏巩固识字效果。 (六)学写生字“泉”、“树”。 学生认读,记一记字形,说一说怎样才能把这两个字写好看。 教师范写,学生描红。 三、品读诗句,感悟诗情。 (一)理解诗中词语的意思:自由读诗,想一想读懂了什么,和同学交流一下;还有哪些词语不明白,同桌相互释疑。 教师引导: 曲:弯曲。 高下:高低。 (二)再读古诗,想一想这首诗中都描写了哪些景物?你觉得哪儿最美?一边想象美景,一边读古诗,读给老师和同学听。 (三)学生展示,教师指导朗读,引导学生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预设: 1.学生感觉群山之美,引导学生想象山“重重叠叠”的样子(出示课件帮助理解),指导朗读。 2.曲曲环环路: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弯弯曲曲、蜿蜒回环的小路。 3.叮叮咚咚泉:引导学生想象山泉叮叮咚咚,唱着山歌流向溪涧的情景。指导读好“叮叮咚咚”,声音要清脆、好听。 4.高高下下树:引导学生想象九溪十八涧的树是什么样的?(出示课件,帮助学生理解树木高高矮矮、郁郁葱葱、错落有致的样子。) 5.体会叠词的节奏美。 引导学生发现诗歌中叠词的用法, 课件出示:重重叠叠、曲曲环环、叮叮咚咚、高高下下。 齐读这些词,说一说这些词有什么特点,还知道哪些这样的词? 教师引导:古诗中用了这些重叠词,让我们读起来朗朗上口,就像唱歌一样,有节奏感。 6.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其他同学闭目想象,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谈话激趣:看到这么美的景色,听到这么悦耳的泉水声,你们心情怎样?(学生交流)就让我们带着喜悦的心情再次朗读这首诗。出示课件,配乐朗读。 (四)提出背诵要求,小组竞赛背诵。 四、课外延伸作业。 为古诗配画。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激趣导入。 (一)指名背诵《九溪十八涧》。 (二)教师谈话,激发兴趣:同学们诵读得真好,就像是唱了一首悦耳的山歌。这节课我们要学的这首诗也很有趣,诗的题目是《“一”字诗》(板书课题)。请同学们读一读、数一数这首诗里面共有几个“一”字? 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一)朗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学生自由读,同桌互读,纠正错处。 (二)课件出示去掉拼音的古诗。指名朗读,说一说诗中共有几个“一”字。引导学生注意十个“一”字的不同读音。 出示课件,指导学生读好“一”的变音。 (三)学生画出诗中生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同桌交流识字方法。 (四)出示课件,交流识字情况。 “仰、俯”可通过做动作帮助学生理解字义,记住字形。 “翁”:用编故事的方法帮助记忆。 “钓―钩”:对比记忆。 “舟”:象形字,可通过画简笔画,引导想象的方法帮助记忆。 (五) 出示课件,开火车认读生字,巩固识字效果。 三、品读古诗,体会古诗意境。 (一)自由读古诗,想想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画面? (二)学生交流读诗感受,教师引导理解诗句。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时间?谁?在哪儿?做什么? 课件出示插图,教师谈话创设情境, 帮助学生理解“一江明月一江秋”的意境。 (三)出示配乐朗读课件,指导学生感情朗读:一边想象古诗描写的情景,一边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四) 背诵古诗。 四、课外延伸,补充古诗。 (一)补充作者信息,这首诗的作者是清代的陈沆。 (二)课件出示古诗《江雪》,读一读这首诗,体会两首诗的意境,鼓励课外背诵。 五、指导写字。 (一)学生认读,记一记字形,说一说怎样才能把字写好看。 (二) 教师范写,注意以下几点。 笑:上下结构,第七笔是撇,不是横。 舟:独体字,注意第二笔是竖撇,长横要写在横中线上。 指导学生写字时边想象边写,如“笑”字,书写时想象可爱的笑脸,这样写出的字才会有神韵。 (三)学生描红练写,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四)交流作品,欣赏评价。 介绍杭州美景,创设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不仅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还有助于他们自然融入古诗所创设的美好情境之中。 介绍古诗的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有助于他们融情于景,易于与作者产生共鸣。 充分利用课文提供的语言环境,让学生扎扎实实地掌握生字的音形义。 采用多种方法识字,有效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 在游戏中强化识字效果,使学生感受学习的乐趣,品尝到学习带来的成功和喜悦。 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理解词义---理解诗句---感情朗读---体悟诗情。 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审美能力,训练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使学生感受到叠词的音韵美,鼓励照样子说词语,有助于学生语文知识和词汇的积累。 用音乐渲染气氛,使学生入情入境,融入诗情。 提出问题,激发阅读兴趣。 渗透汉语知识,引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体会汉语言的文化内涵。 运用已掌握的方法自主识字,使学生体验学语文的乐趣。 教给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识字,既提高了识字效果,又使学生了解了汉字丰富的文化内涵,培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通过想象画面的方法,感受诗的意境美,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 创设情境,引导想象画面,突破教学难点。 鼓励学生课外背诵古诗,积累语言。 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从审美的角度出发写好每一个汉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