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整理的小学数学教学教案(优秀8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说明文,作者从“天马”的艺术价值、外形特点、名称由来及象征意义等四个方面介绍了“天马”这个艺术珍品,赞扬了西汉时期人民卓越的创造能力及“天马”震撼人心的艺术价值。
课文共7个自然段,按照说明的顺序可分为五部分。
第一自然段,介绍了“天马”被我国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的图形标记。本段言简意赅,点明主题。
第二自然段,主要介绍了“天马”是1969年出土的东汉时期的艺术珍品。
第三、四、五自然段,主要介绍了“天马”的外形特点。这部分是按照从整体到部分的说明顺序来写的,细腻入微、栩栩如生的描写了“天马”奔放自如的艺术造型。
第六自然段,介绍了“天马”名称的由来。突出“天马”构思之巧妙,设计之奇特。以“龙雀”为底座,让人不仅感叹这件艺术品设计的精妙绝伦,也让人惊叹于东汉时期劳动人民卓越的创造才能。
第七自然段,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说明“天马”作为中国旅游的图形标志的意义。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一贯倡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这对积淀学生的文化底蕴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都有很大帮助。但鉴于我校属“私立”性质的学校,学生的来源不固定,入学时间不统一,学生的知识水平及文化基础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博览群书,涉猎各种不同的信息和知识,而也有一部分学生,除了现用的教科书及老师提供的必读书籍和必背古诗之外,几乎没有能力和时间再去读其他的书籍,这也就造成课外知识越来越出现两极分化的情况。课外知识是课内知识的铺垫和拓展,如果不注意积累课外知识,对理解课本的知识就会感觉困难。针对这些现状我校推出“预习导学”,来帮助学生搜集、整理相关信息,有目的、有计划的预习课文。
教学目标
1.朗读,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体会天马作文中国旅游的图形标记的象征意义。
2.积累文中的优美词汇和语句,反复诵读。
3.体会作者严谨、生动的表达方法,学习作者此语表达的准确性、严谨性、负责性。
教具准备:课件、电脑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本单元的主题是“马”。马,因为它的性格粗犷、坚毅又积极进取,所以一直得到人们的颂扬和赞美。
出示“骏马奔腾图”。
1.让学生用一句话说一说看到了什么?
2.让学生看课文插图“天马”,用一句话说说你见到的这匹“天马”是怎么样的?
3.(激起学习兴趣)想不想了解作者陈树青怎样描写“天马”的?
板书:天马(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
要求: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不认识的生字、词,用方便可行的方法解决。
②不理解的地方画出“问题泡泡”。
2.指名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听,注意读音是否正确。
①纠正读音。
②你对哪些词不理解?谁来解答?你是怎样得出答案的?(学习方法的指导)
③你认为哪个字容易写错?怎么样些才漂亮?
3.快速默读课文,说说你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
(为什么以“天马”作为中国旅游的图形标记?为什么不采用“马踏飞燕”、“青铜奔马”等称呼?“天马”一出土,为什么全国震惊?……)(质疑方法的指导)
三、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为什么以天马为中国旅游的图形标记?仔细读读课文的2-6自然段,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可以把自己的想法,跟同学交流一下。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解决问题,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历史悠久——汉代的艺术作品,刚出土就震惊全国轰动世界,因其造型独特、工艺精湛,造成很大的影响。
艺术品中的杰作——样子:体态轻盈、神形兼备、生动、感受到力量、激发人们的联想,高超的设计构思令人叫绝,细微之处具有浓厚的中国特色和风格。
象征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国——中国,正在腾空飞速前进。
4.通过读书我们都知道,天马原来有个非常形象、优雅的名字——“马踏飞燕”,后来为什么改了?
5.哦,原来是这个原因啊!(了解飞廉),我们的文物考古工作者对待工作非常认真,有着非常严谨的工作态度,对待艺术品反复研究,给我们还原了最接近真实情况的历史。
6.出示投影:
我们不敢肯定汉明帝迎取的就是这件工艺品,但至少可以说,这种题材的工艺品在当时就是非常珍贵的。
把这个句子大声多读几遍,说说你从加点的部分体会到了什么?
小结:作者在这里是非常谨慎的说法,不是十分肯定。并不是因为作者说话模棱两可,而是因为作者也无从考察史实是不是这样,所以表达上非常严谨、准确,体现了作者细致负责的写作态度。
四、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用词要生动、准确、写作态度要细致负责、感受到了“天马”是艺术珍品、象征意义,作旅游标记的原因,掌握了快速阅读的方法。)
五、作业
1.“日积月累”中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四字词,请你把它们抄写两遍,掌握写法,注意再从课文中找一些类似的四字词,抄写两遍。
2.熟读课文,做到有感情的朗诵。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听写生字、词。
2.说说为什么以“天马”作为中国旅游的图形标志?
3.全班齐读课文。
二、积累、运用
1.你昨天都搜集了哪些四字词?能不能说说它们的意思?怎么用?
2.通过预习和昨天的学习,我们已经掌握了课文中的内容。课文主要围绕“天马”展开叙述,你们认为课文围绕这一点讲了那几方面的内容呢?(旅游标记;介绍来历;介绍外形;名称由来;点明意义。)
3.同学们谈得很好,课文基本上是按照“总——分——总”的说明顺序来描写“天马”的。请同学们把自己对课文层次的理解整理成提纲笔记写下来。
4.再读课文,说说读了课文之后,你对马有了哪些新的了解?(不仅是人类的好朋友,而且象征了不断进取的精神。)
板书设计:
历史悠久
天马 体态轻盈 神形兼备 严谨
旅游标记 艺术品杰作 生动、力量、联想 细致
含义深刻 令人叫绝、中国特色和风格 负责
名称的由来
教学反思: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育——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的去触及幼小的心灵。”在语文课上,教师要真正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体,把教学视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对话,就要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尊重学生的认识能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自主学习心理氛围,让课堂真正成为富有活力的课堂。在《天马》这课的教学中,让我感触颇深,到底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反思一下。
记得在课程改革开始的时候,很多教师、家长这样说:“课程改革虽是一个实验的过程,但它却关系着千千万万个孩子一生的命运!”教育家杜威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我的体会是:“教师在乎什么,学生就发展什么。”
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1.虽然这篇课文是篇说明文,但是文中从介绍“天马”的艺术造型到“天马”名称的由来,无处不洋溢着作者的惊叹和欣赏之情,特别是课文最后一段揭示为什么把“天马”作为中国旅游的图形标志,更是把作者的情感推向高潮。所以,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感知作者的情感,触摸作者的心灵。通过“体态轻盈、神形兼备、生动健美、自由奔放……”词语,体会“天马”这个艺术珍品的价值和蕴含的象征意义。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展示直观“天马”图、或搜集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从网上搜集了关于“天马”的各种图片和资料,当这些逼真的图片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时候,我是那样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们渴求的眼神!他们太想了解这件艺术珍品了!我扣之心弦地提出:“你们想问些什么呢?你还想说些什么?”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得快乐。
3.教学活动中要注重置师生于课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二、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
实现学生语文本的对话,是学生参与课堂的最有效方式。引导学生通过质疑来参与交流,一方面指导学生的质疑能力,一方面指导学生通过生生对话,师生对话等促进文章的感知。
知识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
2、 在教师的指引下进行课文的朗读,感悟小草“向前走”的快乐,学习自主阅读发现问题。体会小草的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3、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能力目标: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小兵一样的小草的喜爱、敬佩之情。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教学难点:感悟小草“向前走”的快乐。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当春天到来的时候你会在哪些景物的变化上发现
呢?你对小草有什么了解?那你们学习了今天的课文后一定对小草有更深刻的了解。板书课题:《小草,向前走 》
二、初读感知
1、请同学们先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
2、再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了。并在书中找到本课要求会认和会写的生字,把它圈出来 。
3、快速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
4、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订正读音。
三、精读感悟
1、课文中有几个自然段?写了小草几次向前走?
2、哪几个自然段写了小草的第一次向前走?齐读第1、2自然段。想想作者为什么叫小草为绿色的小兵?小草第一次出发去了哪呢?在这里作者用了一个比喻句,你找到了吗?这个比喻句想告诉我们什么?这么多的小草是自然长成的,还是人工种植的? 试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小草的第二次出发是在哪几段?我们先自己读一读,看看小草去了哪?那里的小草什么样?在我们的校也有这样的小草,你发现它们和路边的小草有什么不同?是怎么长成这样的呢?(是人工修剪的)这样的话在这段中有一句话用得不对了,是哪一句呢,如果改,应该怎么改呢?(听从人们的安排)因为小草为人们带来了绿色的享受,所以作者称它——绿色的小兵。
4、课间休息。(小游戏。听指令向前走,冲过人墙,体会前进路上的困难。)
5、小草的第三次出发有很大的困难,它们去了哪呢?去做什么?这句话让你明白了什么?这里原来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会这样?是啊,是我们人类破坏了这美好的环境。课文中用一个词说明了小草的精神,是哪个?(出征战斗)战斗会有什么样的后果?(牺牲)明知道会死,小草却还是勇敢地出发了,所以作者称它们为——勇敢的小兵。我们可以义无反顾来开容它们。
听教师指导读这段,学生练习读,体会小草的奋不顾身。
四、巩固与创新
1、你们敬佩小草吗?就让我们和小草一起出发去战斗吧!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在课文中有一句话出现了许多次,是哪一句呢?(小草,向前走)为什么多次出现,不重复吗?
3、全休学生分段朗读课文。
五、总结全文
师:小草用它们的生命为我们保卫了绿色,我们为它们应该做点什么呢?
小结: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但现在我们生活的环境已经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我们应该行动起来,从小做起,保护我们周围的坏境,让我们的地球永披绿装!
六、布置作业
写一篇环保倡议书。
板书设计:
小草,向前走
绿色的 可爱的小兵 勇敢的
厚厚绿被 美的享受 收回领地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基础会计》课程是财经管理类各专业的必修课,也是会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它全面、系统、科学地阐述了会计的基本理论、会计核算的基本经济业务、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主要涉及会计概述、账户、复式记账及其运用、账户的分类、会计凭证、账簿、账务处理程序、财产清查、财务会计报告等内容。它既可以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等专业课程打下基础,又可以使学生对企业的会计核算和经济管理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二、课程的目的与要求
该课程帮助学生理解会计的产生和发展,会计的概念、要素、等式,会计的核算和会计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学习会计的目的是通过对经济活动的记录、计量、报告,提供经济管理所需的会计信息,以此参与经济决策,目的是提高全社会的经济效益。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掌握会计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基本操作技能,熟练运用会计的基本方法、基本技术,为学习会计专业其他后续课程打下扎实基础。为此,《基础会计》应以“会计是一种管理活动”为中心,在基本理论基础上,将会计假设、会计确认、计量、会计要素等贯穿全部教学过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三、课程的教学内容
《基础会计》课程教学内容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为理论教学。共分8个章节。
第一章总论主要介绍会计的基本概念、特点,职能和作用、会计核算的基本假设、会计基础、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要素和会计计量的属性以及会计核算的方法;第二章重点讲到了会计等式、会计科目和账户,以及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账户的结构和分类,复式记账法以及平行登记;第三章借贷记账法即是对复式记账法的进一步细分,利用制造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对筹资、供应、生产、销售、利润几个环节的核算进行了详细的阐述;第四章会计凭证主要介绍会计凭证的种类、原始凭证和记帐凭证的填制及审核、会计凭证的传递和保管;第五章会计账簿介绍了账簿的种类、登记,对账和结账,以及在出现错账时几种常见的
错帐更正方法;第六章财产清查主要介绍了财产清查的方法以及财产清查结果的帐务处理;第七章财务会计报告主要介绍了财务会计报告的内容、常见的几种财务报表,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分类、结构和基本编制过程;第八章账务处理程序主要讲述几种账务处理程序的特点、核算步骤。
第二部分为实践教学。
首先,在授课过程中穿插四次操作训练,即原始凭证的填制和审核,记账凭证的填制和审核,会计账簿的登记、对账和结账,财务会计报表的编制。其次,在学期末安排一周30个学时的综合实训课程,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效的结合,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四、教学媒体和教学资源
1、本课程的文字教材:
《基础会计》自编教材
2、教学参考书:
《新编基础会计实训》,禹阿平主编,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xx
《基础会计学》,吴良海、张素云主编,立信会计出版社,20xx
《中级财务会计学》,葛家澍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xx
3、电子邮箱:;联系电话:
五、教学过程指导
面对这些从未接触过会计以及企业经济业务活动的学生,要让他们在短时间内理解会计的各种概念和相关原理,清晰地了解企业经济业务活动的发展过程,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情。而《基础会计》又是会计专业学生进入本专业学习过程中的一块敲门砖,这块砖是否能够敲得响,将直接影响着今后专业课的学习。并且会计专业是一门操作性极强的专业,针对会计学生的就业现状,要求学生能够在进入会计工作岗位后能够很快上手,因此,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是关键。由于现有的教学资源有限,我们只能通过模拟企业业务,对学生进行实践训练,而《基础会计》教学中所涉及到的操作都是会计专业最基础、最主要的训练,因此如何让学生在拿到会计资料后得心应手的达到训练目标,也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问题。因此,我们要利用有限的资源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整合,该简化的就简化,该整合的就整合。尽可能在较短的时间里让学生对《基础会计》
中讲述的会计的相关知识体系有一个较完整的认知。
(一)对课程内容划分授课模块
《基础会计》是会计理论的基础部分, 介绍会计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 包括会计科目与账户设置、复式记账的原理、借贷记账法的运用、会计凭证的填制与审核、会计账簿的设置与登记、财产清查的组织与方法、会计报表的编制以及链接这些方法的会计循环程序, 它是一门会计知识的入门课程且操作性较强。
根据《基础会计》课程的内容及特点,同时为了使得《基础会计》的教学满足高职高专教育特点,满足学生的需要,我们将《基础会计》的课程内容分为两大模块。
第一模块为会计理论,第二模块为实践操作。即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
第六章为理论部分,重点讲述会计的几个概念和产品制造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涉及到的相关内容。第四章、第五章、第七章、第八章把内容讲解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践来理解理论,帮助学生活学活用,不死记硬背。
(二)加强教学内容的综合性与整体性
按照上述两大模块的思路,把第二模块即实践操作部分作为一个教学整体,教师利用综合实训,围绕会计核算程序,把建账、编制会计凭证、登帐、对账、结账、编制财务报表作为一个综合性的练习,进行会计核算程序每一个环节的训练,并对每个环节相关的练习进行详细的记录。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整体概念,提高动手能力。学生在学完《基础会计》之后, 头脑中就有了一套完整的会计核算程序, 也理解了各环节的关系, 在实践中建立起会计核算与企业经营活动的整体概念,同时在这种综合的实训中,强化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三)考核方法:
1、考核方式:闭卷笔试
2、成绩组成:试卷80%+平时成绩20%
(其中平时成绩主要以学生出勤情况、讨论提问情况和作业完成情况为准。)
撰写人:制定日期:20xx年9月20日
教研室主任审核签字: 审定日期:年 月 日
系主任审核签字: 审定日期:年 月 日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内能的概念,知道任何一个物体都具有内能。
2、知道热量的概念及单位。
3、结合实例分析,知道热传递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一种方式,是内能的转移过程。
4、知道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或减少的一些事例。
(二)过程与方法
会根据分子动理论用类比的方法建立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了解用热传递和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会应用相关知识解释一些现象。
二、教学重难点
本节是由“内能”、“物体内能的改变”两部分内容组成的。内能是构成物体的所有分子,其热运动的运动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分子的概念就比较抽象,学生是通过宏观现象来推测微观机理建立的,而内能的概念也非常抽象,内能概念的建立是本节的一个重点和难点;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两个温度不同的物体会发生热传递,在热传递过程中转移能量的多少就是热量,它不是物体内部所含有的量,而是一个变化量,要区分温度、内能、热量之间的关系,所以对热量概念的建立也是本节重点之一;另外改变物体内能的途径也是本节的教学重点。
重点:内能、热量概念的建立,知道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途径。
难点:用类比的方法建立内能的概念。
三、教学策略
内能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难于直接接受和理解。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机械能的知识,可用对比的方法,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动能,分子也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所以分子也具有动能;弹簧被压缩或拉伸时具有弹性势能,分子间也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所以分子间也存在分子势能。内能的大小与温度有关,可以通过物体温度的变化来反映内能的变化。内能改变有两种方法:做功和热传递,这两种改变内能的方法在生活中经常使用到,只是没有上升到理论层面,可以给出生活中常见的内能改变,对内能改变方法进行分类,从而总结出内能改变的两种方法。热传递中转移能量的多少就是热量,它是一个过程量,反映内能的变化量,要用“吸收”或“放出”来表述,而不能用“具有”或“含有”来表述,热传递改变内能是能量的转移。做功改变物体内能涉及两个方面,对物体做功和物体对外做功,通过实验来证明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其中采用了转化的方法,如压缩空气使其内能增大,转化为棉花的燃烧等。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是能量的转化。
四、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空气压缩引火仪、烧瓶、打气筒、自行车车胎、橡皮管、玻璃管、水、暖水瓶。
五、教学过程
演示:给一个回力玩具汽车上紧发条,使其在水平桌面上运动。
小汽车的动能是怎么来的?
学生观察小车运动,得出小车的动能是由弹簧的弹性势能转化而来的。
创造课堂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演示:从一个装满开水的暖水瓶中倒出一部分水,用软水塞塞紧,注意观察瓶塞。
推动瓶塞的能量来自哪里?
水蒸气具有能量,这就是我们要研究的内能。
学生观察实验,思考问题。
提出猜想,可能是来自于热水(或热的水蒸气)。
结合实验,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新课内容(25分钟)
内能
展示具有动能的物体的图片和视频。
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是动能。分子具有动能吗?
展示具有势能的物体的图片和视频。
弹簧由于发生弹性形变具有弹力,还具有弹性势能。分子间有分子势能吗?
我们把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构成物体的所有分子,其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之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内能和机械能是同种能量吗?你能说出它们的异同点吗?
小结:内能是与机械能不同的一种能量。物体可以没有机械能,但一定有内能。因为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所以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
结合动能的特点,思考问题。
分子也具有动能,根据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结合势能的特点,知识迁移得出:分子具有分子势能,因为分子间也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根据前面的定义,学生讨论。
机械能是与物体整个机械运动情况有关的能量。而内能是与物体内部分子的热运动和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情况有关,内能是不同于机械能的另一种形式的能。
内能和机械能的单位都是焦耳(J)。
学生进行讨论补充。
利用对比的方法得出内能的概念,注重物理方法培养。
培养对比的物理方法。
内能的大小
猜想:内能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请说说你的猜想依据。
小结:
1.内能的大小与物体的温度有关。同一物体温度升高,内能增大;温度降低,内能减小。
2.内能还与物体的质量、状态等有关。
3.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
判断下列物体内能的变化。
1.太阳下的一瓶水,温度升高。
2.一杯水喝掉一半。
3.水结成冰。
学生讨论,进行猜想,同学之间相互补充。
1.内能可能与温度有关,因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分子动能越大,内能越大。
2.内能可能与质量有关,因为质量越大,物体所含分子数量越多。
学生根据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判断内能的变化。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物体内能的改变──热传递
如何判断一个物体内能大小的变化?
把刚煮熟的鸡蛋从开水中拿出放入冷水中,判断鸡蛋和水的内能的变化。并说出理由。
鸡蛋和水的内能发生了改变,它们之间发生了热传递,通过热传递改变了鸡蛋和水的内能。
热会从高温物体传递给低温物体;高温物体的温度会降低内能减少,低温物体的温度会升高,内能增加。
在鸡蛋和水的例子中,热传递的方向?
热量:
1.定义:在热传递中,传递能量的多少。
2.单位:焦耳(J)。
3.物体吸收热量时内能增加,放出热量时内能减少。
4.内能反映的是热传递过程中内能的变化量,只能用“吸收”或“放出”描述,不能用“具有”、“含有”等词描述。
5.热传递中转移的是热量,不是温度。
你能举出一些利用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例子吗?
讨论:
结合问题,讨论温度、内能和热量的不同点。
一个物体的温度升高,它的内能增加。物体内能增加,温度是否一定升高?举例说明。
小结:内能是能量的一种形式,也是某一时刻的状态量,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热量是一个过程量,要用“吸收”或“放出”来表述,而不能用“具有”或“含有”来表述。
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物体温度升高,内能增大;温度降低,内能减小。可以根据温度的变化来判断物体内能的变化。
鸡蛋的内能减小,水的内能增大。因为鸡蛋的温度降低,水的温度升高。
热传递从高温的鸡蛋向水传递。
学生讨论,举例。
冬天利用热水袋取暖、发烧时用冷毛巾给头部降温、夏天把食物放入冰箱冷藏等。
学生讨论,进行交流。
物体内能增加,温度不一定升高。如晶体在熔化时,温度不变,内能是增加的;液态晶体在凝固时,温度不变,但要放热,内能减少。
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培养思考、自学能力。
利用生活实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物体内能的改变──做功
除了热传递外,还有什么途径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投影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图片和视频,这些图片说明了什么?
分组实验:怎样使一段铁丝的温度升高、内能增大?
器材:一段较粗的软铁丝、一个打火机、一张砂纸、热水袋、小毛巾等
学生讨论实验方法,并尝试完成实验。
分析论证:你能给这些方法进行分类吗?
你还能举出一些利用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一些实例吗?
得出结论:改变物体内能有两种方式:热传递和做功。
演示实验
1.在一个配有活塞的厚玻璃筒里放一小团硝化棉,把活塞迅速压下去,观察发生的现象。
(1)实验中硝化棉的作用
(2)实验中谁对谁做功?
通过实验可以知道,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会增加,把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利用打气筒给自行车车胎打气,请一同学用手感觉气筒外壁上下部分的温度,形成此现象的原因?
由此可见,压缩空气做功使空气内能增大是气筒外壁温度升高的主要原因,摩擦在这里是次要的。
2.在烧瓶内盛少量水。利用打气筒给瓶内打气,当瓶塞跳出时,观察瓶内的变化。
(1)描述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此现象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2)瓶内放水的作用是什么?
(3)实验中谁对谁做功?
本实验中通过水蒸气液化形成水雾来反映气体对外做功时内能减少、温度降低的,也是利用了转化的物理方法。
通过实验可以知道,物体对外做功,内能会减少,把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你能再举出一些物体对外做功内能减少的例子吗?
学生观察图片和视频,这些图片说明了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学生进行实验,可能会出现下列方法:
1.用打火机去烧铁丝,使铁丝的温度升高。
2.把铁丝放在热水袋上,用热水袋焐铁丝。
3.把铁丝反复弯折,使铁丝温度升高。
4.用砂纸反复摩擦铁丝,使铁丝温度升高。
……
方法1和2属于一类,采用了热传递的方法使铁丝温度升高、内能增加。另外两种方法采用做功的方法改变了铁丝的内能。
结合实际生活,学生举例,如摩擦生热、钻木取火等。
学生观察实验,思考提出的问题。
实验中利用硝化棉的燃烧反映了筒内空气内能增加,温度升高,采用了转化的方法。空气内能增加是因为活塞压缩筒内空气做功,把活塞的机械能转化为空气的内能。
打气筒外壁下面温度比上面的温度高,主要的原因是压缩空气做功增加了内能。
学生观察实验,在瓶塞跳出时,可以看见瓶内出现水雾。它是由瓶内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利用打气筒给瓶内打气时,压缩瓶内空气做功,空气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瓶内的水汽化形成大量无色的水蒸气;当瓶内气体冲开瓶塞时,空气推动瓶塞做功,内能减少,温度降低,使水蒸气液化形成小水滴。
学生结合实际生活,举例。
如打开可乐瓶盖时,会在瓶口出现“雾”;把车胎内的气放掉时,在气门芯处出现小水珠等(可以进行课堂实验)。
培养学生实验动手能力。
利用分类总结的方法得出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结合实例,加强物理与生活的联系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培养利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思考实验的能力。
结合实例加强物理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讨论:
1.利用热传递和做功都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你能说说这两种方法的异同吗?
2.物体吸热,内能一定增加、温度升高吗?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一定增加吗?
结合本节所学内能,学生讨论这两个问题,也可以作为课后的思考题。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总结(5分钟)
课堂小结:
1.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什么是内能?物体的内能大小与温度的关系。
3.温度、内能与热量这三个物理量的关系。
4.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学生梳理本节课知识内容。
1.本节主要内容是内能和内能的两种改变方法。
2.内能是构成物质的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内能的大小与温度、质量等因素有关,同一物体温度升高,内能增加。
3.热量是热传递过程中转移能量的多少,是能量的变化量。物体的温度升高,内能增大。可以通过物体温度变化反映物体内能的变化。
4.物体内能的改变可以利用热传递和做功的方法,这两种方法在改变物体的内能上是等效的。
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作业布置
完成《动手动脑学物理》 第1、2题。
按要求完成。
知识巩固。
教材简析
《瀑布》是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是叶圣陶先生的作品,这首诗语言简练,韵味十足,比喻生动,词句贴切,描绘了瀑布的雄伟壮丽,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由于诗词在表达上极其凝练、丰厚,如果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授课,学生不容易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利用多媒体集图、文、声、像于一体,以及它丰富的表现力,快速的信息传递,充分的资源共享性等优势整合语文教学,有利于学生获得直观丰富的欣赏角度,有利于学生自主、个性化地阅读。
设计思路
本课教学以新的课程标准为指导,力求在优化课堂结构、改革阅读教学上有所突破和创新,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学习。
新的课程标准提倡以学生为主体,提高人文素养,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设计上体现以下几点:
1、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安排教学,尽可能地给学生直观的形象感受,把学生领进一个触目可及的自然世界中,让学生对瀑布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2、创设情境,使学生感受到瀑布的雄伟壮丽,体会到大自然的伟大和美好,激发同学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在读中感悟,培养学生语感。
教学目标
1、渗透识字9个。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体会瀑布的雄伟、壮观。
4、体会课文的语言,激发孩子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亲近大自然的情感。
5、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读感悟到诗歌语言的美,体会瀑布的雄伟与壮观。
3、在读中培养语感,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之情。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新朋友,他很调皮,想让大家猜猜他是谁?请听(播放课件:瀑布的声音。)你猜出来了吗?(生猜。)
2、板书:瀑布 怎么了?少一部分,谁来补充(瀑的右下部分,和水比较。)瀑布是水,但不是一般的水,那它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来看看。(播放课件 )
3、谁来说说瀑布与我们平时见过的河水、江水有什么不一样?
4、是啊,瀑布的水是从高处直落而下,一泻千里,气势磅礴,非常壮观,非常美丽的。从古至今有许多文人墨客写了很多赞美瀑布的诗篇。谁还记得描写瀑布的古诗吗?齐背《望庐山瀑布》,这是李白笔下的瀑布,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著名文学家叶圣陶老先生笔下的瀑布是什么样的吧?请同学们闭上眼睛用心灵去感受。
1、“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说说你为什么喜欢?你觉得你读出来了吗?再读读。指名读,评议。
2、作者用什么比喻瀑布的声音的?(生答)
板书:叠。边板书边说:“看,浪涌上了岸滩,‘又’一个浪涌上来,‘又’一个浪涌上来。”你从“叠叠”这个词看出了什么?
学生答
过渡:让我们边读边想象“叠叠的浪涌上岸滩,阵阵的风吹过松林。”是什么样的声音。(播放课件:句子)
3、想不想听听“浪涛声和松涛声”呀,我们来听听。(海浪声、松涛声)
4、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一小节。读到这里,你心情怎么样?你觉得叶圣陶爷爷的心情是什么样的呢?(很激动,特别想看看瀑布。板书:激动)
第二小节
还没有看到瀑布,我们就已经感受到了瀑布那磅礴的气势,瀑布到底是什么样的呢?让我们跟随叶老先生一起去看看吧。
1、读第二小节,把你喜欢的句子读给同桌听,你们互相说说为什么喜欢。(同桌互学)
2、汇报。指读,评议。说说为什么喜欢。
生:“这般景象没法比喻,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千丈’说明山高而陡,瀑布壮观。白银是瀑布在太阳光的照射下闪着银光的样子。)让我们来看看。
师:是啊!瀑布太美了,太壮观了,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赞叹到:千丈青山挂着一道白银。(出示句子)
比较:“衬”和“挂”用哪个好?
查字典:“衬”是衬衣的意思,是贴身穿的衣服,衬托外衣的。引申为“衬托”的意思。诗中“青”衬托“白”,(播放课件)青白相互映衬,青的更青,白的更白,多美呀!让我们再读读诗人精心挑选的文字吧。再读这小节。
指名读,评议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有两个“!”,你此时有什么感想?(惊讶,板书)让我们也来感受感受但是的情景吧。(播放课件)你现在有什么感受。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两根绿线内的字只识不写。
2、仔细观察图画,借助图上的事物去理解字词。
3、了解一些昆虫的名称,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认识生字,能按笔顺正确地书写田字格中的生字,能把字写端正、匀称。
教学难点:
了解一些昆虫的名称,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的兴趣 课前准备: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 课前五分钟说:
你在草丛、公园或其它地方见过什么昆虫吗?能举例说说吗?
二、看图导
小朋友,请大家看这幅图:这是什么地方?小朋友们在干什么? (指导说话:在郊外,同学们在采集标本)今天我们就一块儿到大自然中去采集昆虫标本,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好吗?
三、看图学文,学习部分生字词
1、出示图片:星期天,生物小组的同学们为了举办一次昆虫知识竞赛,他们决定采集一些昆虫的标本。你们知道什么叫标本吗? 采集之前得先观察 (出示词卡:观察、采集、昆虫)他们到哪儿去找昆虫呢? (田野、树木、花丛)
2、学习生字
(1)教学“集”
让学生认读,范读,开火车读
(2)教学“虫”
①草地上有什么?这些东西又叫什么?
②出示 ch?ng
虫 让学生读准字音,认清字形,“虫”是独体字。
③指导书写
④让学生用“虫”口头组词,并说一句完整话。
(3)教学“田”
①简笔画帮助记忆“田”的字形
②指导书写
(4)认识“昆”和“野”
认读、指名读、齐读
四、指导写字
1、自己练习说笔顺
2、学生书空
3、练习描红
板书设计: 观察、采集、昆虫
田野、树木、花丛。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学生对书中情境的观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2、能力目标:借助挂图引导学生充分观察,交流图中物体的数量,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3、情感目标: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初步掌握按顺序数数的方法。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小朋友们,从今天开始,你们就是小学生了,要与老师一起学习很多的数学知识。数学知识是很有用的,学会它,你就会解决很多生活中的问题,大家想不想学好它?大家会从1数到10吗?
二、探索新知
1、 寻找身体上的数
师:1——10这几个数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我们身上就有许多,快找一找,说一说!
(学生可能说:有1个脑袋,1张嘴,10个手指等。只要说得对,教师就应该给予肯定,同时要注意让学生把话说完整。)
2、 寻找教室里的数
师:同学们在自己身上找到了这么多的数,真了不起!快来看看我们的教室,你们能发现哪些数?
(学生可能会说:有1块黑板,2扇门,6盏灯,25张桌子,47名学生……对于能说出比10大的数的学生要及时鼓励。)
3、 寻找校园里的数
师:现在,我们要数一数“可爱的校园”中的数。
4、 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在忙什么啊?你发现什么呢?
三、 课堂总结
数学与我们的生活紧紧相连,每一个数学王国的成员都睁着智慧的眼睛看着我们,你想和他们交朋友吗?你打算怎么做?
教学目标 :
1.能给6个多音字组成词语,能说出同一个字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意思,能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填在句子中。
2.能改正意思前后矛盾的病句,能在一段话中正确使用标点符号:逗号、顿号、句号、引号、冒号和感叹号。
教学时间:
2教时
第一课时
一、习题1 给下面的多音字组词。
先让学生给多音字独立组词,然后全班交流。
说说词语的意思和这个词语是在什么地方学到过的,知道多音字的基本用法。
如“喝”,“把”液体喝下去,‘‘喝酒”的“喝”要念“hē ”:“大声喊叫”的意思要念“hè”
二、习题2 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
读题后尝试练习。
再指名回答,交流、评析,然后做在课本上。
三、习题3 说说同一个字在不同句子中意思有什么不同。
,联系课文独立练习,指名逐题回答,讨论(答案见《教参》P27)
四、习题4 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填写在括号里。
尝试练习,讨论交流,说说填上什么及为什么要这样填的理由。(统一后做在课本上)
五、习题5 改正下面句子中前后矛盾的地方。
轻声读,思考:逐题说说哪些词语的意思前后矛盾及怎样改正。(统一后做在课本上)
第二课时
一、习题6 给下面一段话加上标点符号。
指名读,独立尝试练习,讨论交流更正。
二、习题7 默读短文,简要复述内容。
1、自由轻声读课文。
2、指名朗读课文,并理解下列词语:
蝙蝠:哺乳动物,头部和躯干象老鼠,四肢和尾部之间有皮质的膜。
夜间在空中飞翔,吃蚊、蛾等昆虫。
视力很弱,靠本身发出的超声波来引导飞行:
干扰:扰乱。
不妨:表示可以这样做,没有什么妨碍。
3.各自准备简要复述。
4.小组内轮流复述。
5.全班交流复述。
三、作业 :
完成《练习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