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
教学步骤
一、基础训练
口算练习。教材第143-147页口算练习第(一)、(二)、(三)、(四)。
二、复习指导
1、揭示课题:综合练习(板书)
2、指导练习。
教材第142页练习三十四。
第26题(用不同的思路解应用题)。
第26题有两种解法:一是先求出原来做1800套制服的布有多少米,再求现在可以做多少套。二是现在做1800套可节省多少布,省下的布现在还能做多少套,再加上1800套就是现在可以做多少套。
(板书)解法一:3.8×1800 ÷( 3.8 - 0.2 )=1900(套)
解法二:0.2×1800 ÷( 3.8 - 0.2 )+ 1800=1900(套)
第27题。
第27题思路如下:实际提前5天完成,原计划这5天要修的可以看成平均分到以前(20-5)天中去修,所以45×(20一5)就是原计划5天要修的米数,45×(20-5)÷5=135米就是原计划每天要修的米数。也可用方程解:设原计划每天修X米,则20X-(20-5)(X+45)
20X=15X十675(工作总量相等)
5X=675
X=135
答:原计划每天修135米。
三、练习
教材第141、142页练习三十四第24~26题。
作业辅导
教材第141、142页练习三十四第20~23题,第27~29题。
疑难辅导
教材第142页练习三十四。
第28题先求出长方形的面积,再求它的宽
3平方分米×300=900平方分米
注意统一单位:900平方分米=9平方米
9÷4、5=2(米)
最后一段可设长方形的'宽为X米,按顺向思考列方程:4、5X=9再求解。
思考题:
第(1)题,与第63页思考题的思路一致,所不同的是要先求出队伍的长:(346÷2-1)×0、5=86(米),再求从排头的人上桥到排尾两人离桥共需的时间是:(889+86)÷65=15分。
第(2)题让学生实际操作,摆一摆,答案是,这样组成的能被2整除的有6个:12、32、42、14、24、34。
一、教学内容
教材第85页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最简分数和约分的意义,掌握约分的方法。
2、培养学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思维的简洁性。
三、重点难点
进一步归纳、概括出最简分数的'概念及约分的方法。
四、教具准备
投影。
五、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时,有两种特殊情况:一种是两个数成倍数关系,较小数就是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另一种是两个数的公因数只有1,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就是1。
(二)教学实施
1、出示例4:把化成最简分数。
学生先尝试把化成最简分数,引导学生想出多种方法进行约分。
方法一:用分子、分母的公因数,逐次去除分子和分母,最后得到最简分数。
====
方法二:用分子、分母的最大公因数,分别去除分子和分母,得到最简分数。
==
2、引导学生概括出方法。
3、指出:像这样,把一个分数化成和它相等,但分子和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
约分时还可以怎样写呢?请同学们看教材第85页的例4,试着自己写一写。
学生汇报约分的写法,老师板书:
提问:怎样约分比较简便?
小结:如果一下能看出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因数,直接用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去除比较简便。
4、完成教材第85页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先判断哪些是最简分数,再把不是最简分数的化成最简分数。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叫最简分数和怎样约分。在约分时,可以用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数分别去除分子和分母,直到约成最简分数为止;也可以直接用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因数去除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得到最简分数。用第二种方法比较简便,但是,必须要能看出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因数。
教学目标:
1、理解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可以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来计算的道理
2、掌握除数是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并能运用法则进行正确的计算。
3、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把除数转化成整数后,利用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来计算。
教学难点:
小数点的移动。
教具学具:
小黑板、卡片、幻灯。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卡片)
8.1÷34.84÷40.56÷43÷5
1÷80.75÷150.25÷50.045÷9
如果要把一个数扩大10倍,100倍。1000倍小数点应怎样移动呢?出示(1.50.362.3752)
(3)完成表格:
┌————┬——┬——┬——┤
│被除数│15│150││
├————┼——┼——┼——┤
│除数│5│50│500│
├————┼——┼——┼——┤
│商│││3│
└————┴——┴——┴——┘
根据表格,观察被除数、除数和商之间有什么变化规律?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运用这个规律来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
想一想,除数是小数,能不能把它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来计算呢?
二、新授:
1、出示例4、读题、审题、列式
56.28÷0.67
这道算式与前面学过的有什么不同?(除数是小数),能直接计算吗?能不能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来计算呢?
方法a把米转化成厘米计算。
方法b把除数和被除数同时扩大100倍。
(注:小数点和0要同时划去)
2、引导学生分组讨论:
a他们的计算方法有什么不同?
b哪一种方法更为实用?为什么?
0.6756.28
都扩大100倍利用左边的辅助竖式边提问边板书
讲清除除数转化成整数的过程。
675628
3、师生共同完成小林的计算方法后把答案填在课本上。
4、P20、做一做(1),先说出下面各题中的除数和被除数需同时扩大多少倍,该如何移动小数点?然后再计算。
5、自学例5
思考:a除数是0.725变成整数,小数点必须向右移动几位?
b要使商不变,被除数10.44应怎样?小数点移动时位数不够这么办?
(生讲,师板书完成例5)
6、引导学生概括出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计算法则。
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先移动()的小数点,使它变成();除数的小数点向()移动几位,()的小数点也向右移动几位,位数不够的,(),然后按照()进行计算。(生齐读)7、完成P20、做一做
三、巩固练习:练习五1至4。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列方程解有关相遇问题应用题的思路
和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推理和列方程解应用题的能力。
2.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用算术方法解的应用题和用方程解的
应用题的各自特点,能灵活地选择合理的解题方法解答应用题,并
进一步培养学生比较和发现规律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L口算。
做复习第7题。
小黑板出示,指名学生口算。
2.引入课题。
我们已经复习了解简易方程,这节课继续复习解简易方程,重
点复习列方程解有关相遇问题的应用题。(板书课题)通过复习,我们要进一步认识用算术方法和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掌握相
遇问题里不同类型应用题的特征和相应的解题方法,能选择恰当
的方法解答相遇问题里相应的应用题,进一步提高比较、分析和列
方程解应用题的能力。
二、复习解答应用题
L做复习第8题。
指名三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结合让学生说说每道题是怎样想的。
提问:这三道题有什么联系?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为什么第(1)题用算术方法解答,而第(2)、(3)题用方程来
解答?‘
指出:这里三道题都是相遇问题应用题,它们的数量关系都
是甲的路程+乙的路程=总路程。由于第(1)题是求路程的应用
题,顺着题意就可以直接列出算式求出问题的结果,所以用算术方
法解答;而第(2)、(3)题顺着题意不能列出相应的算式来解答,是
逆思考的应用题,所以一般要用方程来解答。
2.做复习第9题。
让学生说一说这道题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作业本上。
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方程里每一步求的'什么,方程表示什么
意思,是根据怎样的等量关系来列方程的。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主要复习的什么内容?你能谈谈有什么收获吗?
四、讲解思考题
让学生读题。.
提问:条件是什么?要求什么问题?
结合学生回答画出线段图。
/j、李1.2/j、时/J、李0.6/J、时
行的路程行的路程
广----^----\/’‘\-、
小李每小时行15千米
甲二二二二二』--上--
地
汽车每小时行?千米
乙------\,------√
汽车o.6小时行的路程
提问:从图上看,小王乘坐的汽车追上小李时,小李一共行了
多少小时?一共行了多少千米?
当小王迫上小李时,两人行的路程有什么关系?(板书:小王
行的路程:小李行的路程)
请大家课后想一想,怎样根据这样的等量关系列方程解。
再想一想,还能列怎样的方程解。
五、课堂作业
复习第10、11题。
教学内容:教材第24—25页例1、例2及“做一做”。
练习七的第1—4题。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初步学会列方程解比较容易的两步应用题。
2.知道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是找应用题中相等的数量关系。
(二)能力训练点
1. 使学生能用方程的方法解较简单的两步计算应用题。
2. 引导学生能根据解题过程总结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3.能独立用列方程的方法解答此类应用题。
(三)德育渗透点
1.培养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2.渗透在多种方法中选择最简单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步骤。
教学难点:根据题意分析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头解下列方程(卡片出示)
x-35=40 x-5×7=40
15x-35=40 20-4x=10
2.出示复习题
商店原有一些饺子粉,卖出35千克以后,还剩40千克。这个商店原来有饺子粉多少千克?
(1)读题,理解题意。
(2)引导学生用学过的方法解答
(3)要求用两种方法解答。
(4)集体订正:解法一:35+40=75(千克)
解法二:设原来有x千克饺子粉。
x-35=40
x=40+35
x=75
答:原来有75千克饺子粉。
(5)针对解法二说明:这种方法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列方程解应用题。板书课题:列方程解应用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商店原来有一些饺子粉,每袋5千克,卖出7袋后,还剩40千克。这个商店原来有多少千克饺子粉?
(1)读题理解题意。
(2)提问:通过读题你都知道了什么?
(3)引导学生知道: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题中涉及到“原有饺子粉、卖出饺子粉和剩下饺子粉;原有饺子粉重量去掉卖出的饺子粉重量等于剩下的饺子粉重量。根据理解题意的过程教师板书:
原有的重量-卖出的重量=剩下的重量
(4)教师启发:等号左边表示什么?等号右边表示什么?(引导学生回答:等号左边表示剩下的重量,等号右边也表示剩下的重量,所以相等。)
(5)卖出的`饺子粉重量直接给了吗?应该怎样表示?(引导学生回答:卖出的饺子粉重量没有直接给,应该用每袋的重量乘以卖出的袋数)把上面的等式改为:
原有的重量-每袋的重量×卖出的袋数=剩下的重量
(6)启发学生把已知条件在关系式下面注出来。然后引导学生说出要求的问题用x表示即设未知数,教师说明怎样设未知数。
(7)引导学生根据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
(8)让学生分组解答,集体订正时板书如下:
解:设原来有x千克饺子粉。
x-5×7=40
x-35=40
x=40+35
x=75
答:原来有75千克饺子粉。
(9)引导学生自己看118页例2上面一段话,提出问题:你能用书上讲的检验方法检验例题1吗?引导学生自己检验。之后请几位学生汇报结果。都认为正确了再板书答语。
小结: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关键是找出应用题中相等的数量关系)
2.教学例2
小青买2节五号电池,付出6元,找回0.4元,每节五号电池的价钱是多少元?
(1) 读题,理解题意。结合生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付出”、“找回”等词的含义。
(2)提问:要解答这道题关键是什么?(找出题中相等的数量关系)
(3)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4)学生自己解答,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5)汇报解答过程。汇报中引导学生讲解题思路,注意照顾中差生。
(6)教师总结订正。如果发现有列:2x=6-0.4和2x+0.4=6两种
方程的,教师要引导学生比较那种方法简单,并强调用较简单的方法解答。
3.学生自己学26页上面一段话,回顾上边的解题过程,总结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总结后投影出示:
(1)弄清题意,找出未知数,并用x表示;
(2)找出应用题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3)解方程;
(4)检验,写出答案。
4.完成26页的“做一做”
小黑板出示:商店原来有15袋饺子粉,卖出35千克以后,还剩40千克,每袋面粉重多少千克?
(1)学生独立解答
(2)集体订正,强化解题思路。
三、巩固发展
1.口答: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
2.完成练习七第1题,在书上填写,集体订正。
3.按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步骤学生独立做练习七4题,集体订正结果。
四、全课总结: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
五、布置作业
练习七第2题、3题。
六、课后记事:
七、板书设计
列方程解应用题
例1 商店原来有一些饺子粉,每袋5千克,卖出7袋后,还剩40千克。这个商店原来有多少千克饺子粉?
解:设原有x千克饺子粉。
x-5×7=40
x-35=40
x=40+35
x=75
答:原来有75千克饺子粉。
例2 小青买2节五号电池,付出6元,找回0.4元,每节五号电池的价钱是多少元?
解:设每节五号电池的价钱是X元。
8.5-4X =0.1
4X = 8.5-0.1
4X = 8.4
X = 2.1
答:第节五号电池的价钱是2.1元。
说课稿:
本节课选自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第一单元列方程解应用题。
本节课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初步学会列方程解比较容易的两步应用题。
2.知道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是找应用题中相等的数量关系。
(二)能力训练点
1. 使学生能用方程的方法解较简单的两步计算应用题。
2. 引导学生能根据解题过程总结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3.能独立用列方程的方法解答此类应用题。
(三)德育渗透点
1.培养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2.渗透在多种方法中选择最简单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步骤。
教学难点:根据题意分析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要本节课中,我安排了这样几个教学环节,首先通过复习准备呈现解应用题的两种基本方法——用算术法解和用方程解,并通过学生的讨论分析让学生理解这两种解法的根本区别点,是从问题出发思考问题还是从等量关系出发思考问题,第二个环节就要求学生运用这两种方法分析同一道题,让学生理解用等量关系分析这类应用题要简单、容易得多,从中切实理解用方程解应用题的优越性,提高学生学习列方程解应用题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第三个环节就紧紧抓住等量关系这个关键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从中掌握用方程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步骤。第四个环节是通过例2的教学让学生直接运用这个解题步骤用方程解答应用题,放手给学生一个实践机会,形成在层次、有坡度、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符合知识发展逻辑顺序的合理的课堂教学结构。
教学要求: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它们的面积。
教学重点:
熟悉所学实际测量的知识,能正确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口算。P.145页口算(四)。
3.5+7.6 12-6.2-3.8 7÷0.25 5.6×1.01
1.7+0.4 3+3.3 5.4-2.5-1.47 2.8÷0.8
(1.25+0.36)×0.2 0.99+1.8 2.56-0.37
500×0.001 3.2÷1.6 3.9+2.03 7.5×2.5×4
0.36÷12 0.75×4 4.9÷3.5 1.2×0.4+1.3×0.4
2.14-0.9 6.25×0.8
二、复习指导
1.实际测量的有关知识
(1)同学们已经知道在测量地面上较远的两点间的距离时,应先测定一条直线。怎样做才能测定这条直线呢?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看P.86页的插图及怎样做的步骤。
(2)在进行步测时,首先要知道自己走一步的长度。怎样做才能知道自己走一步的长度是多少呢?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让学生看P.87页怎样算出自己走一步的平均长度。
(3)学生独立做练习二十第7题。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讲自己是怎样想的。
2.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的计算。
练习二十第5题。
(1)明确各是什么图形?再动手量出计算它们面积所需的数据,并算出它们各自的面积。
(2)比较它们的面积,你发现了什么?
(3)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说明,这四个图形的形状虽然不同,但面积相等。它们的高都等于2厘米,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底1.5厘米,所以它们的面积相等;而梯形上底与下底的和以及三角形的底都是3厘米,比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底扩大了2倍,但按照它们面积的计算公式底和高相乘后还要除以2,所以它们的面积与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
三、课堂练习
1.练习二十第6题。
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2.练习二十第9题。
在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后,教师再强调:三角形的面积是由它的高和底确定的。如果两个三角形等底、等高,它们的'面积就相等;如果两个三角形的高相等,而底不相等,那么它们的面积就不会相等。
四、作业
1.练习二十第8题。
2.学有余力的学生可做练习二十第11题及思考题。
教学内容:
根据测量的有关内容,自行设计的综合实践活动
教学目标:
1、学会步测、目测等测量方法,了解光侧、影测、绳测等测量方法,进行实际测量。
2、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中发展空间观念和抽象概括能力。
3、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计算能力。
4、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
课件、米尺、卷尺、等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师: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分米和厘米,并且知道了它们大概的长度,那么今天我们就用我们所学的知识来进行实际测量。在进行测量前,我们要了解哪些测量知识呢?例如:测量工具、测量单位、测量对象、测量方法等等。
(学生提到了进行测量的时候,要使用尺子,记录测量结果的时候要用到米、分米、厘米等长度单位。)
二、活动程序
1、准备活动:展示人们测量一些建筑物的课件。
2、布置活动
师:我们已经掌握了测量的相关知识,下面就请同学们结合实际生活,选择一个你想测量的对象,选用适当的测量方法进行实际测量。
测量要求:
(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际测量。
(2)每小组要在活动卡片上做好记录。
3、提供给学生“实际测量活动”卡片
教学内容:
教材第21页例1、22页做一做及练习五1-3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2、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获得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建立较为准确的“1毫米”的概念。
教学难点:
理解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米尺;学生准备书、直尺一把、一枚1分硬币、一张银行借记卡、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复习米和厘米,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
2、估计数学书的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动手测量验证。
3、组织交流测量结果,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
4、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建立“1毫米”的表象。
①毫米可以用字母mm来表示。设疑:关于毫米,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学生思考、交流)
②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重点探讨“1毫米”有多长,请学生在尺上相互指指,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再请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向全班汇报、交流。
揭示:为了看得更清楚些,我们把尺子用放大镜放大,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任何一份也就是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边介绍边用课件演示)然后,请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再指一指1毫米有多长。
③思考:现在你觉得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1厘米=10毫米
④请学生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教师准备1分硬币、电话卡和银行借记卡,请学生量一量厚度,加深对“1毫米”的体验。)
⑤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毫米有多长,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⑥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毫米”作单位。(学生举例,教师提供一些资料)
⑦学生填写数学书的厚和宽并反馈。
2、画线段。(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提问:用直尺画线段时需要注意什么?如何画出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画法
A、利用刻度尺先画出3厘米的线段,再接着画出7毫米。
B、在刻度尺上输出37毫米(3厘米=30毫米),然后画线段。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引导,注意线段从“0”刻度开始画和不从“0”刻度开始画的画法区别。
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1、学生根据本课的新内容完成“做一做”第1、2、题。
第1题让学生根据图示读出刻度尺所测量的物体长度。明确先1厘米1厘米地鼠,不满1厘米的再1毫米1毫米地数,这样的方法更加的快捷方便。学生读数,再指名汇报。
第2题让学生先估算,再测量,然后集体订正,指名说说理由。
2、完成“练习五”第2题。
以毫米为单位测量出每条边的长度,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课外延伸。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请你用手势表示1毫米大约有多长。米不是的长度单位,毫米也不是最小的长度单位,如果你们有兴趣,希望你们到书中或网上查查看。
板书设计:
毫米的认识
1厘米=10毫米
10毫米=1厘米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在操作活动中,探索并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
3.能解决简单的分数乘整数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会用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真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分析和解决分数乘整数的实际问题。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
一,复习整数乘法的意义
1.什么叫整数乘法?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2.出示题目,学生进行计算
(1)6+6+6=6×3
二、新授:
1、出示题卡
1个图案占一张彩纸的1/5,3个图案占这张彩纸的几分之几?
2、引导学生用涂一涂加法计算,乘法计算三种分式来解决问题。
学生回忆整数乘法,并回答什么叫整数乘法。
1、学生仔细阅读题卡,理解题意否,列式计算。
2、学生交流各自计算的方法。
3、全班进行交流。
++==
3×=++==
通过复习整数乘法的意义,过渡到分数乘法的意义,学习易于理解。
在交流各自的语言地理学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是相同的,即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
三、涂一涂,算一算
(1)2个3/7的和是多少?
(2)3个5/16的和是多少?
四、练习巩固
1、5个3/8是多少?
2、4个2/17是多少?
3、6个3/25是多少?
学生打开教科书,选涂一涂,再列式计算。
学生审题后,涂一涂,再列式计算。
×2=
全班交流
5/16×3=5×3/16
=15/16
学生独立完成在作业本上
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分数乘整数的定义,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寸步体会“分数乘整数,分子和整数相乘,分母不变”的道理。
教学内容:教材110页回顾与整理,练习与应用的1-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小组讨论,回顾本单元的学习内容,交流学习后的体会。
2、帮助学生适当整理对复式条形统计图的认识,进一步完善认知结构。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与整理
1、学生说一说本单元学习的复式统计表与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复式统计表与复式条形统计图不仅能呈现更为丰富的信息,而且还便于比较不同项目的数量)
2、学生说一说填写复式统计表和
第十单元整理和复习
数的世界(1)
教学内容: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十单元P1161-5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负数和小数的认识,能正确使用负数描述一些简单的生活现象,能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会比较小数的大小,能正确读、写小数,并能用小数描述一些简单的事物,会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近似值。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重点复习(板书课题)负数的认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通过复习,我们要进一步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能用正负数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如温度、收支、海拔高度等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二、复习负数和小数
1.提问:什么叫负数?什么叫小数的含义和小数的性质?请大家举例说明。
2.完成P116第1题。
学生反馈,可以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再说出一些用正、负数表示的数量。
3.完成P116第2题
请学生讲清楚思考的过程,加深对小数意义的理解。
4.复习数位顺序表。
指导学生完整的说说小数点左右两边的数位顺序、计数单位,以及相邻计数单位间的'进率。
5.完成P116第3题
小黑板出示,学生口答。
三、复习小数的大小比较
1.提问: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先看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数就大;整数部分相同的,十分位上的数大的小数就大;十分位上的数相同的,再比较百分位上的数,以此类推。
2.完成P116第4题
学生反馈。说说为什么4.3和4.300是相等的。
3.把下面的小数从小到大排列起来.
0.80.8070.0780.870.780.087
学生板演。
四、复习小数的改写和求小数近似值的方法
1.提问:小数改写的方法是什么?再怎样求它的近似数?
学生口答。
2.练习小数改写的方法。
引导学生比较“改写”与求近似数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3.完成P116第5题
反馈。
五、作业:
完成练习册“数的世界”
教学后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分析稍复杂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正确列出方程。
2、学生找出应用题中相等的数量关系。
教学重点
训练学生用方程解“已知一个数的几倍多(少)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
教学难点
分析应用题等量关系,并会列出方程。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写出下面各题的式子
(1)比的3倍多15
(2)比的4倍少2
(3)2个与34的和
(4)5个与0.6的3倍的差
2、出示复习题:少年宫舞蹈队有23人,合唱队的人数比舞蹈队的3倍多15人。合唱队有多少人?
(1)读题,理解题意。
(2)学生独立解答。
(3)集体订正,启发学生讲算式的。意义。
(人)
答:合唱队有84人。
二、探究新知
(一)导入新课(改复 舞蹈队有多少人?
1、读题。
教师提问:例4与复习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合唱队的人数比舞蹈队的3倍多15人”这句话没有变;
不同点:复习题已知舞蹈队人数求合唱队人数,例4是已知合唱队人数求舞蹈队人数。
2、教师说明:例4就是我们以前见过的“已知一个数的几倍多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今天我们学习用方程解答这类应用题。
教师板书:列方程解应用题
(二)教学例4
1、分析题意,引导学生说出已知条件和问题,教师画出线段图
2、启发学生填图。
3、看图回答:舞蹈队人数和合唱队人数有什么关系?学生分组讨论。
4、汇报讨论结果:舞蹈队人数的3倍加上15正好等于合唱队人数。
5、继续追问:你们是怎样知道的?
(根据:合唱队人数比舞蹈队人数的3倍多15人)
6、设未知数并列出方程
教师板书:
解:设舞蹈队有人。
答:舞蹈队有23人。
小结:用方程解这种应用题找等量关系时,题中哪句话最关键?
(“合唱队人数比舞蹈队人数的3倍多15人”这句话最关键)
7、还可以怎样列方程?或
引导:例题的方法最简单,解题时要用简单的方法解。
(三)变式练习
少年宫唱队有84人,合唱队的人数比舞蹈队的人数的4倍少8人,舞蹈队有多少人?
1、学生独立解答
2、集体订正,启发学生讲思考过程,并与例题比较。
三、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在学习中你有什么感想?
四、巩固练习
1、看图列方程:等腰三角形的周长是86厘米,底是38厘米。
2、只列示不计算
3、独立练习
学校饲养小组今年养兔25只,比去年养的只数的3倍少8只。去年养兔多少只?
五、课后作业
1、地球绕太阳一周要用365天,比水星绕太阳一周所用时间的4倍多13天。水星绕太阳一周要用多少天?
2、买3枝钢笔比买5枝圆珠笔要多花0.9元。每枝圆珠笔的价钱是2.6元,每枝钢笔的价钱是多少钱?
六、板书设计
【教学内容】:教材P45~46例2、例3及练习十一第5、8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过程与方法:进一步学习,在有多种结果的事件中,比较各种结果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方法:先得出结果总数,再看哪种结果在总数占的比例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归纳和判断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 点:会比较两种结果事件的可能性大小。
难 点:能根据可能性的大小逆向思考比较事件数量的多少。
【教学方法】:游戏教学法;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多媒体、盒子、彩色棋子。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出示:
(1)用合适的语言描述下面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①太阳( )从东边落下。 ②明天( )考试。
③冬天( )会下雪。 ④掷一枚硬币( )正面朝上。
(2)盒子里有3个红棋子和1个黄棋子,任意摸一个可能是什么颜色的棋子?为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可能是红棋子也可能是黄棋子,因为盒子里面既有红色棋子也有黄色棋子。
质疑:你觉得摸到哪种颜色的棋子最有可能呢?为什么?
引导学生思考,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学生可能会说,最有可能摸到红色棋子,因为盒子里红棋子比黄棋子多。
2.导出课题:看来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今天这节课咱们就来研究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板书课题:可能性的大小)
二、互动新授
1.体验可能性有大有小。
出示教材第45页例2情境图。
(1)引导:在盒子里有红色和蓝色两种棋子,任意摸出一个棋子,可能是什么颜色?(可能是红色,也可能是蓝色。)
(2)(继续出示情境图做实验部分)有一个小组做了一次实验,他们摸出一个棋子,记录它的颜色,然后放回去摇匀再摸,重复20次,同学们观察他们摸完20次后的结果是怎样的?(摸出红色的多,蓝色的少。)
(3)追问:这说明了什么?
(摸到红棋子的可能性比较大,蓝棋子的可能性小。)
(4)质疑:假如再摸一次的话,摸出哪种颜色棋子的可能性大?(红色。)那是不是一定能摸到红色呢?
(不一定,因为蓝色摸到的可能性虽小,但也有可能会摸到。)
2.动手操作。
(1)每个小组都有一个盒子,里面都装有红色和蓝色两种棋子,请小组仿照教材的实验,自己摸一摸,并由小组长记录结果。
小组操作结束后,汇报记录结果,并根据结果说一说你盒子里哪种颜色的棋子多。并追问:每个小组的统计结果都一样吗?
指名小组汇报,对不同结果的小组进行比较。
(2)引导学生思考:通过刚才的操作,你发现可能性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引导学生小结:与在总数中所占数量的多少有关,在总数中占的'数量越多,摸到的可能性就越大,占的数量越少,摸到的可能性也就越小。(板书)
(3)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的例子:如抽奖、买彩票等。并由此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教育。
3.出示教材第46页例3。
(1)先让学生观察出示的记录结果,再指名回答例题中的问题。
(从试验记录可以看出,一组摸了20次,摸出黄球5次,摸出红球15次,摸出黄球的次数少于红球的次数。另一组摸了20次,摸出黄球 4次,摸出红球16次,摸出黄球的次数少于摸出红球的次数。
八个小组一共摸到红球123次,摸到黄球37次,摸到红球的次数比摸到黄球的次数多。也就是说,从盒子里摸出红球的可能性大,摸出黄球的可能性小。因此,我们可以判断出:盒子里红球多,黄球少)
(2)引导学生总结:当可能性的大小与数量相关时,在总数中所占数量越多,可能性越大,所占数量越少,可能性就越小。
三、巩固拓展
1.完成教材第45页“做一做”。
先让学生自主思考,小组交流,再汇报。并说出为什么这么想。
引导学生总结:在总数中占的颜色多的可能性大,占的颜色少的可能性小。可以进一步渗透“公平”的思想与画法。
2.完成教材第46页“做一做”第1题。
先让学生观察,从图中能得到哪些信息,再说一说。
(盒子里红色的棋子最多,黄色的棋子最少。)
引导学生运用可能性大小的逆向思考:从可能性的大小可以推想数量的多少吗?(让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并记录结果。)
四、拓展小结
师:这节课你们学了什么知识?有什么收获?
引导归纳:1.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2.在总数中占的数量越多,摸到的可能性就越大,占的数量越少,摸到的可能性也就越小。3.摸到的可能性大,说明在总数中占的数量多,摸到的可能性小,说明在总数中占的数量少。
五、作业:教材第47~48页练习十一第5、8题。
【板书设计】:
可能性(2)
大←→数量多
可能性
小←→数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