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诗是由宋代杨万里所创作,这是一首描写西湖六月美丽景色的诗,这首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典范作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下面是美丽的小编给大家找到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鉴赏【优秀9篇】。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读懂诗句,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体会感情,感受意境。
2有感情地朗读诗句,背诵诗句。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读懂诗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感知
(课前播放杭州的风光)师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刚才看的是什么地方的风景?谁到过这旅游?说说你当时的感受。是呀,杭州西湖素有人间天堂的美称,那儿一年四季风光如画,景色宜人。尤其是夏日的西湖更是让人留连忘返,心旷神怡。(定格画面)看到此景,此时你最想说的是什么?距今一千多年的南宋诗人杨万里看到这么美的荷花,作了一首诗,脍炙人口,传诵至今,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课件出示全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说起杨万里诗人,你对他了解多少?
诗人介绍:南宋诗人,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江西吉安)人。他的诗语言清新活泼,想象丰富,具有明快自然、诙谐风趣、生动逼真、富于形象性的特点,被人称之为“诚斋体”,世称诚斋先生。他的诗在当时与尤袤、范成大、陆游齐名,并称“南宋四家”。他一生写了两万多首诗,今存4200多首。我们曾学过的——《小池》就是他写的。谁来背背?
(二)自学古诗,感知诗意
小组合作学习:现在请同学们到学习古诗的百宝箱中取宝,自学古诗。
1.自读古诗,把诗句读通,字音读准。
2、结合注释及工具书,理解诗句的意思。
3、边读边想,提出不懂的问题 ,与同学讨论,也可以向同学交流自己学会的知识。
4.反复吟诵,想象诗的意境。
(三)品读诗句,体验情感
1、刚才同学们学得很认真,谁愿意把你们小组的学习收获说说,与大家分享。
字词的理解:毕竟:到底 四时:四季(这里指六月以外的时间)
接天:一直铺到水天相接的地方,连天 映日:阳光照射
2、诗句的理解:西湖的美丽到底是在六月之中,这时的湖光山色跟别的时节大不相同,连天的荷叶一望无垠,颜色碧绿,在朝阳的映照下,荷花娇艳火红。
3、你看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景色呀!诗人在六月的西湖送别友人林子方,没有叙友谊,更没有抒发离愁别绪,而是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婉转地表达对友人的眷恋。同学们假如你就是杨万里,在送别时,读给你的朋友林子方听。谁来试试。
4、质疑:学到这,你们还有什么疑难的问题吗?请提出来。
(四)想象画面,融入意境
刚才的交流中,我们已知道了诗的大致意思,假如我们再深入研究,会有很多新的发现。从课题中,我们知道诗人在什么情况下写这首诗的?(诗人送他的朋友林子方经过西湖,他一下就被这美景吸引住了,脱口而出——“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那么究竟有什么不同呢?谁能把文中具体描写景色的诗句读读。
1、从这两句中,首先映入你眼帘的是什么?(引导:①、莲叶:它不仅与远处的青山、绿水相接,而且还连接着蔚蓝色的天空,你想,这个画面是开阔的,非常有气势。②、荷花:它与红日相映,头脑中的荷花不仅有婷婷玉立的样子,还有它娇艳的色彩,因为它与朝阳相映,它的画面是光彩夺目的。③、莲叶与荷花:想像中的画面还是莲叶与荷花交相辉映。眼前即有一望无际的碧绿,又有点点相缀的红艳,不仅有广阔的面积,又有艳丽的色彩,它是清新秀丽的。真可谓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呀!)
2、师范读,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追随着老师的声音到西湖一游。
3、诗是最凝练的语言,让我们再插上想象的翅膀,走进西湖,去看一看西湖的风光吧!把整首诗美美的,又带有一丝淡淡的离愁之情再读一读。(配乐齐读)
(五)总结升华,拓展意境
比较《饮湖上初晴后雨》与《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异同,从内容、写法上进行引导比较。(结合学生回答,板书:喜爱、赞美)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这首古诗,了解了其中的内容,特别是掌握了诗人在构思中的奇妙之处,其实,古诗中描写夏天,描写荷花的还真不少,可以从课外书籍或网上查查,去读读,我相信你们在读中,一定会有一个伟大的发现,同时还会从中感受到中国民族文化遗产的瑰丽,可以从中得到美的感受。
作业:
1、写夏天的诗,画夏天的画,把你对夏天的感受抒发出来。
2、结合《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诗歌内容和自己的想象编一个小故事,要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及其景物
板书设计: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喜爱、赞美
莲叶——无穷碧
荷花——别样红
师:千年之前,杨万里在净慈寺送别自己的好友林子方,眼前是这一望无际、满目碧绿的莲叶以及映日别样红的荷花,他的心情是怎样的呢?你从哪看出来的。
生:开心。
师:是这样的吗?说说你的理由。
生:原本,诗人想到要和朋友告别,心里是非常难过的。但是,他看到莲叶无边无际,荷花在朝阳的照射下这么美,诗人的心里能不开心吗?
师:是啊,要和朋友告别了,即使眼前是这么美的景,诗人能真正开心起来吗?
(生思考了一会。)
生:我觉得不可能,只能让诗人暂时忘记与朋友分别而已。如果朋友又要走了,诗人一定会依依不舍的。
师:嗯,我觉得你体会得很真切,真正把自己放到了诗里,说出了自己的感受。那么,这首诗里,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接天的荷叶与这别样红的荷花呢?
生:我觉得荷叶仿佛就是作者,荷花就好象是朋友,荷花要有了荷叶才更美,他们就像这荷叶与荷花一样,永不分离。
师:非常独特的理解!还有吗?
生:我觉得诗人与朋友就像这些荷叶,你挨着我,我挨着你,直到永远!
师:你的理解也不错!
生:我觉得诗人与朋友就好比是天和荷叶,朋友虽然离开了,但他们的心永远在一起,心心相印!所以诗人要说“接天莲叶无穷碧”。
师:多么丰富而又与众不同的理解啊!诗的语言是凝练的,但它的内涵是丰富,我们读诗就要读出不同的理解与感受来。现在,你真正理解诗人写莲叶与荷花的用意了吗?
生:理解了,是为了表达自己与友人之间这种依依不舍之情。
师:对,这就叫一切景语皆情语。其实,我们在前一课中也曾经学过相似的写法,还记得是哪一课吗?
生:爱如茉莉。
师:非常正确!有时,我们不直接表达自己的感受,而是把这种情寄托于某种事物之上,通过描写这种物巧妙传达自己的这种情,这就叫借景抒情。现在,你能把诗人的这种情感通过朗读传达出来吗?
生练读。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评析
古诗是非常凝练的,寥寥数语,却能传达非常丰富的内涵。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要理解到位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需要老师巧妙地加以引导点拨,这样才能让学生的理解层层深入,达到极至。在这一实录中,我抓住学生认识上的不足之处,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质疑。学生在老师的追问下,开始结合自己的生活感受,反思自己原先的认识。最终,在原认识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现。至此,老师并没有轻易放弃,而是再次引导学生关注文本。通过反复研读诗句,学生有了富有个性,不同层次的理解。虽然,这不是标准答案,但是这种认识是多元的、可贵的,这是学生深入阅读的心灵体会,是学生自我生活经验的一种积淀与反映,更是学生与作者情感的碰撞。这种情感体验没有距离,它穿越千年,在读者与作者之间构建了一座心灵之桥。这种情感,使得这短短几十字的古诗散发出浓郁的芳香。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它必有其内在的价值。不管在什么时候阅读,都会像窑藏的美酒一样,历久弭香,经久不衰!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诵读古诗。
2、结合插图和注释,了解诗歌大意。
3、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感受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诵读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创景激情,走进文本。
出示荷花图,请学生用一个词形容自己看到的。
一千多年前诗人杨万里在清晨走出净慈寺送别朋友林子方也看到了这幅景象,他有感而发,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师范读古诗)
二、反复品读,感悟文本。
1、你们想读这首诗吗?打开书,自己读一读,试一试,怎样才能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读诗。
3、再读古诗,结合注释,看看你都读懂了些什么,和同桌说一说。
4、学生反馈。
(1)你从第一句中读懂了什么?(出示第一句诗: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2)谁来说说西湖?(师补充介绍西湖: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西湖,就是浙江杭州一颗璀璨的明珠。西湖烟波浩淼、风景如画,是中外著名的游览胜地。)
(3)(出示图片)这就是西湖六月的风光。你看,荷叶一片连着一片,荷花格外的鲜艳美丽。谁来夸夸西湖的美?(指名读诗句)
(4)你还从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西湖六月与其他季节景色有什么不一样?(出示西湖四季图)
是呀,西湖的四季都美如画卷。而西湖的六月,比春季更富生机,比秋季更有活力,比冬季更色彩缤纷,莲叶,荷花是六月西湖最美的风景,作者就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出示第二句诗: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5)自由读第二句诗,说说读懂了什么?
(教师相机指导朗读,预设学生回答:
a 荷叶很多。“接天”:一片连一片,看不到尽头。读出荷叶的多。
b 荷叶很绿。“无穷碧”:绿到了及至,没有办法用语言形容。读出荷叶的绿。
c 荷花很红,很特别。“别样红”:荷花红得特别,是因为“映日”的原因。读出荷花的别样红。
(6)映日的荷花别样红,(出示一朵荷花图)引导想象:清晨,走出净慈寺,你看到了什么?(师引导:清晨,六月的西湖里,荷花映着朝阳开放了,你瞧,它粉得那么可爱,红得那样别致。阳光洒下来,花瓣上的露珠反射出七色的光芒,映衬得荷花更加的娇艳,真是:·······)
(7)荷花仅仅只有一朵吗?满池都是娇艳的荷花,还有一望无际碧绿的荷叶,无穷的碧,别样的红,组成了一幅这样的美景:······
(8)这时,一阵微风追来,你还闻到了什么?
(9)望着美景,闻着荷香,你想说点什么?做点什么?
诗人杨万里只用了十四个字,把你们想说的,想画的,全表达了出来,这真是:(生齐诵第二句)
5、回归全诗,加深理解。
(1)这美丽的画面是作者清晨送别好友林子方,走出净慈寺,在西湖边所见而做,所以诗歌的题目是“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齐读诗题。
(2)把美丽的诗句吟诵给朋友听。(配乐)
四、拓展延伸,超越文本。
其实描写西湖的诗歌还有很多,你知道的还有哪些,互相推荐。
朗读苏东坡《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浓抹淡妆总相宜。
[注释]
1. 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
2. 空蒙:云雾迷茫的样子。
3. 奇:奇妙。
4. 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著名的美女。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说课
武钢十三小 胡思晶
古诗是我国文学长河中历久弥香的一朵芙蓉,韵律和谐、构思精巧、联想奇妙、语言凝练、表达含蓄、言简意丰。“儿童是天生的诗人”、“学生是阅读和体验的主体”,古诗教学如何抵达学生心灵,焕发诗情是古诗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本课教学我从以下三点进行突破:
1、读诗。《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古诗篇幅短小而琅琅上口,因此,在教学中,我安排了大量时间给学生进行有层次性的阅读体验。首次初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再读指导学生充分自学,汇报“读懂了什么”;分句品读时,借助媒体、图片,让学生产生联想,诗画相融,用心读出诗,读出画。
2、入境。古诗“言尽而意无穷”,古诗教学教师要千方百计创设情境,营造氛围,使学生跨越千年时空,倾听文字的脉搏,触摸作者的情思。本诗的画面定格在六月西湖,在教学中,我通过画面,教具,语言渲染,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解读、同化、丰富诗歌意境。从第一句入手,帮助学生建立西湖六月“风光不与四时同”的印象,利用画面不断给学生以视觉冲击,形成印象,为后一句做下铺垫,在此基础上带领学生体悟古诗意境,想象“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景。
3、悟情。“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要以情动情,以抑扬顿挫、声情并茂让学生陶醉并沉浸其中,体味诗歌情绪。
一、复习引入。
师:同学们,还记得昨天学过的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吗?
生:记得。
师:一齐来背背吧!
(生背古诗)
师: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色?
生:这首诗描写了西湖的美景。
生:这首诗描写了夏日西湖的独特风光。
师:的确,西湖是一首歌,是一幅天然图画,是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不论是多年居住在这里的人还是匆匆而过的游人,无不为这天下无双的美景的倾倒,更有文人墨客写不少诗句赞美歌颂。今天要学习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便是其中一首。请同学们回忆学习古诗的方法并举手说一说。
生:我们平常是按以下六个步骤来学习的:一、浏览信息知诗人;二、自读古诗识生字;三、查阅信息细理解;四、合作交流再探索;五、诵读欣赏入意境;六、自我检测显效益。
二、了解诗人。
师:请同学们点击按钮“著名诗人“开始第一步的学习。快速浏览诗人的相关资料后,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读一读,时间4分钟。
(生自主浏览信息)
师:通过上网浏览,你了解到些什么?
生:我知道苏轼是北宋诗人,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生:我知道苏轼的诗自然豪放而富有理趣,有着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
生:我知道苏轼是眉州眉山人,是咱们四川的骄傲!
生:我知道苏轼小时侯经常背书、抄书,学到了许多知识。
师:正由于苏轼从小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再加上刻苦,所以才成为才华横溢的艺术家。他一生创作了许多诗歌,《饮湖上初晴后雨》便是将西湖的神韵描写到极至的一首诗。
三、学习生字。
师:请同学们翻开书,自由小声地读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生读古诗)
师:谁来读读这首诗?
(一生读)
师:谁来评一评?
生:我认为徐可睿读准了生字的读音,而且态度大方。
师:你能读一读吗?
(一生读)
师:咱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齐读)
四、理解诗意。
师:同学们顺利地完成第二步“识字词”的学习。初读了古诗,你能用一句话说说懂了什么吗?
生:我知道这首诗也是在描写夏日西湖的美景。
生:我还知道这首诗描写了西湖晴天和雨天不同的景色。
师:还有什么地方不懂?
生:我不知道“方”和“亦”的意思。
生:我不知道“西子”的意思。
生:我不知道作者为什么把西湖这个地点和西施这位美女联系起来。
师:你真会提问。下面,请点击“课文学习”,你们心中的小问号会有答案。如果还有不能解决的问题,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自学后小组讨论交流)
师:哪个小组来汇报学习的结果。
生:我代表小组发言。我们通过查阅“诗歌注释”知道“方”是正、恰的意思。“亦”是“也”的意思。
生:我们小组也是通过查阅“诗歌注释”知道“西子”指的是越国美女西施。
生:我代表小组发言。我们通过查阅“诗歌简析”,知道了西湖无论是晴天还是雨天都很美,而西施也很美,所以要把西湖比作西施。
(葛月雅)生:我们认为作者把晴天的西湖比作化浓妆的西施,把雨天的西湖比作化淡妆的西施,因为西施无论是淡妆还是浓妆都是美丽多娇的,因此把西湖比作西子更能突出西湖独特的美。
(杨智佳)生:因为西施化淡妆时的样子和西湖山色迷蒙的景色一样神秘美丽,而她化浓妆时的样子就好比西湖碧波荡漾的景色一样艳丽动人,所以作者把西湖比作西施。
师:同学们很会读书。不仅能查阅信息,还运用以前的学习经验来解决问题,真棒!
师:谁能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生:晴天的西湖,碧波荡漾,一望无际,十分美丽;雨天的西湖,山水隐隐约约,给人以神奇的感觉;如果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无论是淡妆还是浓妆,都是那样动人。
五、体会情感。
师:(点击视频动画)的确,苏轼把西湖和美女西施联系在一起,将西湖在不同的天气下所呈现的奇妙之美描写得淋漓致。假如你有幸来到西湖,面对眼前美景,你想说些什么?
生:西湖晴天时波光粼粼、水天一色,雨天时的景色山色迷蒙、朦胧胧胧,这正和美女西施化淡妆和浓妆时一模一样。这正是大自然创造出来的,我爱西湖,更爱神奇的大自然!
生:苏轼把西湖比作西施,我认为西湖比西施还要美!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我感觉已经来到了西湖,欣赏如诗的美景。让我们在轻柔的乐曲声中读读这首古诗吧!
(生读)
六、自我检测。
师:最后,请同学们进入“自我检测”页一显身手吧!时间4分钟,看谁完成得又快又好!
(生答题)
七、总结全文。
师:其实,我们身边的风景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天气下也会呈现出别样的神韵。只要你做生活的有心人,你也会成为小诗人,小作家的!
在教授这首诗时,按照常规教学,让同学们理解了诗面意思后,反复朗读。当学完诗文在学后质疑时,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老师,这首诗从题目可以看出,是一首送别诗,是作者送他的朋友林子方的,可是整首诗却都是写西湖美景的,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与赞美,那么题目和表面诗文看起来似乎没有关系,那么作者又为什么这样成诗呢?面对学生的疑问,我事先没有充分的考虑,便先肯定了她的这种质疑精神,告诉她等老师回去仔细研究后再给你做以解答。
下课后,我仔细查阅了教师用书,上边并没有详细交代。是呀,小学五年级以前也学过了几首送别诗,比如:《赠汪沦》、《送元二使安西》、《别董大》、《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无一不在诗文中对题目中的离别含义有所体现,而惟独《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诗在表面看来题目和诗文没什么关联,于是我便在网上进行了大量的查阅,其中有一个网名叫水月心的作者对这首诗有如下诠释:
净慈寺外,携手同游身影依稀可辨;古道飞扬,并行漫步的足迹悠然未失,林阴丛中,惊起的飞鸟尚在盘旋;相交的知己,此时却在哪里?
湖畔的小路上,故人的车马早已远去。手仍举着招摇,他还能否看见?他乡路远,一别不知又何年。唉!千般万般不如愿,更添离别思念。
独坐湖边,不觉生艳阳。微风拂面,满湖荷叶频频变,远上接天,似思念无垠无边;朝阳撒金,红荷金装别样艳,曼舞翩翩,恰友情花开胜当年。故友已远,新人未来,怎知天不从人愿?振作起身,精神抖擞,青山依旧在,花开花落情不变。
闲吟:千年古刹,小树林阴,盛夏鸣蝉闲,莲叶无穷碧;故人西去,一别千里,凭湖怅离情,荷叶别样红。
如果如水月心所述,那么诗文中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与诗题的关联也不难理解,看似没有关联,其实关联无处不在!正由于今朝的离别,作者才倍感六月的西湖“风光不与四时同。”
我颇赞成水月心的见解,于是便把此说法与学生一同交流,学生认可。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描写了夏天西湖的美景,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美好风光的喜爱赞美之情。
教学时,我主要采用了对比的方法,在学习第一首古诗的基础上,我启发学生找出这两首诗的异同,学生纷纷仔细比较阅读,不一会儿就有学生举手了:“它们都是写景的。”“它们都是描写夏天的景色。”还有学生进行补充,“它们都是描写西湖。”“它们都是写六月里的西湖。”见学生们说些越来越具体了,我也感到非常高兴。还有学生说:“两首诗,第一首描写的是雨天的西湖,第二首描写的是晴天的西湖。”接着我说“雨天的西湖在作者苏轼的笔下是那样奇特,晴天的西湖在杨万里眼中又怎样一翻景象呢?”然后启发学生逐句地进入诗中所描写的意象中去感受,去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我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发学生体验、感受、联想和想像,从而拉近古代和现代的距离。
在初读之后,我让学生先介绍自己所认识了解的荷花,给学生头脑中留下一个大概的印象,然后回味曾经学过的《荷花》一文进行感受,学生对荷花的感知就越来越具体了,最后看图画学习“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了解诗人写西湖六月中“毕竟不同”的“风光”,捕捉了西湖特有景物“莲叶”和“荷花”,写出了它们一望无际的形态,赋予了它们“无穷碧”和“别样红”的色彩,红绿相映,荷日生辉。
在教学中,我通过情境画面导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西湖的美景让学生对西湖的美景有了初步的感知。在具体教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时,通过展示层层叠叠的荷叶连绵到天边,在阳光的照耀下荷花显得格外娇艳的影像图片。我引导学生从景入手,从字词的理解以及再现诗的画面入手,体会诗人是如何描写“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妙之处。
古诗的情感常常蕴含在富有音乐美的语言之中。要通过反复朗读、吟唱才能入境、察情。我把朗读作为一根主线贯穿始终。边读边悟,通过反复地吟读,让学生读得琅琅上口,声情并茂。首先,
指导朗读诗题时,我让孩子们找一找“时间、地点、事件”帮助他们读懂题目的意思。在初读的过程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顺。古诗的语言很凝练,读起来琅琅上口,富于音乐美。个体的朗读可以让他们更完整地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颂读中,在读中感受古诗中的诗情画意,在读中领悟到诗句蕴含的情感。所以,在品读的过程中,让学生一边读一边划出节奏和重点。有些同学朗读古诗,往往读得呆板,没有节奏感,不吸引人。通过范读、指名读等方式,鼓励孩子在理解的基础上富有情感的朗读,尽量做到声音高低相宜,抑扬顿挫,声情并茂,悦耳动听,努力将自己和听众带入诗的意境之中。最后,朗读古诗,除了读出节奏与重音外,还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感情来。
认知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会背诵课文。
情感目标:能体会作者的对六月西湖的赞美之情以及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杭州素有人间天堂的美称,而西湖又是镶嵌在这天堂里的一颗璀璨的东方明珠。古往今来,又有多少文人墨客为她挥洒笔墨,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首<<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揭示课题并解题昨夜的雨声让你想到了那首含晓字的古诗学生齐背<<春晓>>晓在这儿是早晨的意思,在这首诗里的意思也是早晨的意思。连起来就是早晨从净慈寺走出来送别好友林子方的意思。
二。回顾以往学古诗的方法:
(一 )1.读一读诗句。2.说一说诗意。3.品一品诗眼。4.背一背古诗。5.悟一悟诗境
(二).引导四人一小组自主合作学习这首古诗。
(三)全班交流学习成果。想读的自由读。指名读相机正音。同桌互读。1.请生提出不懂的生字词:毕竟。四时。无穷碧。别样红。讨论共同解决。毕竟是到底的意思,为什么是四时而不是三时?理解无穷碧时应联系生活实际,如师问:你在哪儿见过此情景?(如麦浪。林海。草原)别样红就是与往日不一样的红。2.让生默读古诗,边读边在书上写出自己理解的诗句意思。3.指名说说诗意4.再读古诗读出赞叹之情。
三。指导诵读,注意停顿。
1.领读。2.师生对读。3.男女赛读。4.学着古人模样诵读。5.想读的一起站起来读。
四。结合插图,让生入境。
1.看图想象送别场景,假如你现在就是诗人杨万里,你该怎么吟诗送友呢?2.指名吟诗。相机表扬。3.指名表演。4.练习说话:假如你是诗人的朋友,你会怎么说呢?
五。自主选择作业,多元展示学习成果。
1.背诵课文。(评出最佳朗诵之星)
2.为诗配画。(评出最佳绘画之星)
3.收集杨万里的诗 优选择的背诵(评出最佳收集之星)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学会本课5个生字,理解诗句的意思。
(二)能力训练点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
2.训练学生自我感悟诗句意思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理解诗句,感受自然之美,语言文字之美,陶冶学生爱美的情趣,提高鉴赏美的能力。
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创设情境法、引导法、点拨法。
(二)学生学法
借助词典及书上注释自读感悟。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1.理解诗句,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二)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疑点
“应怜屐齿印苍苔”的含义及它与“小扣柴扉久不开”的关系。
(四)解决办法
1.多读品味。
2.发挥小组优势,讨论交流。
3.教师引导,提供插图投影片,适当点拨。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激趣导入 ,指导学生自学古诗,引导学生汇报交流,提供媒体展示,随机评价,布置作业 。
(二)学生活动设计
课前预习,课堂自读感悟,讨论交流,朗读与背诵,为古诗配画。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
1.启发谈话。
古诗是同学爱读爱背的文学体裁。背诵理解古诗对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是最有效的做法了。今天我们来学习宋代三位大诗人的作品。
板书:12 古诗三首
2.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学习第一首《游园不值》。
(二)自学、探究《游园不值》
1.读通全诗。
2.自主探究诗句意思及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3.小组合作,共同探讨,教师巡视指导。
(三)汇报自学收获
1.指定一个小组的代表到台上来,给大家讲这首诗。(教师用电脑呈现写有这首诗的字幕片,或直接用投影。)
在学生讲的过程中,其他人可以发表不同的看法,可以质疑;这名“小老师”如答不上来或答不对,可由其他学生代答,学生都不会可由老师点拨。
2.在学生充分发表看法后,师生共同整理,梳理出通畅的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l)关于题目。
游园不值:意思是游览花园,没能进去,因而没游成。不值:没有遇到。
(2)“应怜屐齿印苍苔”的含义及与下句的关系。
师引导:这句诗除了要理解每个词语的意思,要想弄清含义还要调整词序,还要弄清各个部分的主语。
应:大概,表示推测。
怜:在诗中是爱惜的意思。
展齿:古时的木底鞋下的横梁。这里指鞋底。
苍苔:生长在地上的青苔。
“怜”什么?是屐齿还是苍苔?学生比较后,觉得“苍苔”柔弱纤细,应该“怜”苍苔。
是谁“怜苍苔”呢?当然是园子的主人。
这句怎样调整才通顺?“应怜苍苔屐齿印”。
通顺的意思是:大概是(花园的主人)太爱惜苍苔,(怕被我的)木鞋底踩坏。
第一句意思明确了,学生自然明白因为园子主人“怜苍苔”,所以才有“小扣柴扉久不开”,一因一果。
(3)关于“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两句诗的理解。
a.表面意思:园子里的春色是关不住的,一枝红杏已经探出墙头来。(看图印证)
b.这两句诗反映了春天朝气蓬勃、生动活泼,使人感到生命力的强大及不可阻挡。
(4)诗的前两句与后两句所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呢?
(前两句感到扫兴、遗憾;后两句则有对蓬勃春意的赞美,心中充满惊喜、快慰。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作者对春的赞颂,对旺盛生命力的赞颂。)
(四)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并背诵下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背诵《游园不值》。
2.本节课学习目标:探究《饮湖上初晴后雨》。
(二)自主探究
1.读通全诗。
2.朗读、感悟诗意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3.小组合作,共同探讨。
(三)汇报自学收获
1.指名到台上当小老师,指着字幕片上的诗句,逐词逐句讲解需要点拨的地方:
(1)题目。
“饮湖上初晴后雨”,词序调整“初晴后雨”应该是“雨后初晴”,“饮湖上”应为“湖上饮”,题目应调整为“雨后初晴湖上饮”,把省略的部分补充完整,意思是雨后初晴(在)西湖上饮(酒)时(看到的景象)。
(2)西子,春秋时越国有名的美女,叫西施。
(3)相宜:合适,适宜。
(4)前两句写的是实景,后两句则是作者大胆的想像,用西施之美来比喻西湖之美,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美景的爱之深。
(5)前两句中的词语之间对仗工整,如“水光”对“山色”,让学生找出其他相对应的词语,体会作者构思、用词之精妙,充分展示了晴天、雨天西湖迥然不同的风姿。
让学生看绘有插图的投影片(晴、雨两张)。
2.让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答。
(四)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1.听范读。
2.学生练习。
3.组内交流读。
4.班上展示。
(五)背诵这首诗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指名背诵前两首诗。
2.说说这两首诗中哪些句子给你的印象最深,为什么?
3.本节课任务:学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二)自主探究
1.读通诗句,诗准字音。
2.自读、感悟,读懂诗句,体会情感。
3.组内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三)汇报学习收获
1.请一名学生上台讲诗意,其他人随时质疑,“小老师”若解答不出,教师相机点拨。
学生的质疑处可能是:
(1)“净慈寺”与“西湖”有何联系?
题目中的“净慈寺”是一个佛寺,在杭洲西湖边上。
(2)“林子方”,是作者的朋友。
(3)题目意思是清早走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时看到的景色。)
(4)“无穷”,在诗中指范围广,无边无际。“无穷碧”,指无边的绿伸向远方。
(5)“别样红”,红得特别出色,特别可爱。
引导:同样是写西湖,这首诗与前一首有什么不同?
(前一首诗中作者用奇丽的想像把西湖拟人化了,表现了西湖之美;这一首诗作者集中描绘了湖面莲叶、荷花,红绿相映,荷日生辉,把西湖之美具体化了。)
2.看图,(用投影)直观感受西湖六月的美。
(四)感情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五)总结、扩展
1.指名朗读三首诗。
2.说说每首诗的各自特色和情感表达方面的相同之处。
3.谈谈自己的收获。
4.课下阅读相关内容的古诗并背诵一首。
(六)布置作业
1.正确书写5个生字。
2.将三首诗摘抄在自己的读书笔记上。
3.为“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或“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配画。
4.把《游园不值》改编成一个故事,并讲给别人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