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二泉映月》教案【优秀7篇】

《二泉映月》以凄苦哀怨的音调,叙述了阿炳一生颠沛流离的悲苦遭遇。一开始是一个简短的引子,接着作者的感情由沉思到感慨以至怒号那血泪的控诉,使听者无不为之动容。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以下是小编帮家人们整理的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二泉映月》教案【优秀7篇】,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二泉映月》优秀教学设计 篇1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听音乐吗?都喜欢听什么样的音乐?

师:今天这节课,顾老师想先播放一段曲子。世界著名的指挥家--小泽征尔第一次听到这首曲子时,感动地流下了眼泪,他泪流满面地说道:“听这首曲子,应该跪下来听。”究竟是什么样的曲子,能如此地打动人心呢?请同学们现在就闭上眼睛,用心去聆听,用情去体会。

(播放:二泉映月)

师:听了这段曲子,你们有什么感觉?

师:你们对这首曲子有什么了解?

(板书:二泉映月)

二、了解阿炳。

师:《二泉映月》这首二胡曲是阿炳用纤弱的琴弦、苦难的人生、坎坷的经历,用长期积淀在心的种种情怀创作的。他一生的悲、一生的恨、一生的爱全部融进了这深情的旋律中。欣赏这感人的旋律,我们得首先走近阿炳,了解阿炳。同学们,你们看,这就是阿炳(出示图片)

师:他是一个双目失明的盲人,这个世界再多么五彩缤纷,然而对他来说却只有漆黑一片。他从小就没有了爹娘,浓浓的父爱、伟大的母爱,对他来说却只是一个遥远的梦想。他流落街头、形同乞丐,他生活穷困,疾病缠身。为了生活,他只得以卖艺为生,饱受了人间的艰辛和苦难。更是雪上加霜的是,他唯一的亲人,对他恩重如山的师父也离开了人世。

师:请同学们用心去读一读这些浓缩了阿炳悲惨一生的词语,用心去感受这位盲人的不幸命运。

出示:双目失明没爹没娘流落街头形同乞丐生活穷困疾病缠身卖艺为生

唯一的亲人——————师父离开了人世

师:读完了这些词语,你想说些什么?

三、初读课文。

师:就是这样一位尝尽人间酸辛的盲人,他为什么能创作出这样一首不朽的乐曲呢?现在让我们打开课文,听一听顾老师给大家带来的配乐朗读。你们仔细地看课文,跟着音乐,随着朗读认真地听、仔细地想。(播放课文范读)

师:听完了朗读,你们觉得我读得好吗?好在哪里?

师:我读得时候是不是从头到尾都很大?有没有像有的同学一样读书都用大嗓门?有时候读书不一定都要用很大的力气,不一定要发出很大的声音。读书讲究的是轻重缓急,虚实浓淡,刚柔隐现。表现内心思考的文章,要用气把声音送出来。你们会读吗?听着音乐,自己试着读一读吧!

(学生试读课文)

师:都读完了,感觉怎么样?有感觉吗?

师:今天由于时间有限,顾老师就不让大家一节一节地读了。顾老师很想听一听大家读这篇课文中的一个自段然,猜猜看,我会让大家读哪个自然段?为什么?

师:第五自然段集中体现了二泉映月这首名曲所体现的内容和意境,你们要是能把这一节读好,其它的内容也一定能读好。就这一节,谁来试着读一读。(指名读)

四、练读第五自然段。

师:你们觉得他读得怎么样?听的时候,你们发现他读的有什么毛病吗?(指名说一说)

师:对读书的学生说:第一次站起来读这么一个高难度的自然段,读不好,顾老师原谅你。同时也要敬佩你的勇气。好,坐下。大家想不想把这一节读好?要想读好,我送给大家几个字。(板书:用心灵诵读)知道,什么叫“用心灵诵读”吗?“用心灵诵读”咱们得首先学会“心与心的交融”,“心与心的交融”就是要让你们走进阿炳的内心世界,试着去了解、琢磨阿炳的内心想法。现在,就请大家再好好地读一读这一节,你从中读出了阿炳内心世界的哪种心情?(学生再次读第五节)

师:谁来说一说,读了这一节,你从中读出了阿炳内心世界的哪种心情?为什么?(说完后让学生将这些词语写在黑板上)

师:同学们,这首乐曲以“悲”为主题,在凄楚的叹息声中又让我们看到阿炳那颗敢于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地追求美好理想的信心。现在来,让我们听一听一位著名的演讲家是如何将阿炳的内心世界通过朗读表现出来的。(播放第五节录音)同学们,可以跟着录音的声音轻轻读,跟着它学,好吗?(好!)

师:后面的同学也可以跟着轻轻地读,轻轻地学,老师们也可以,咱们一起来感受阿炳的内心世界。

师:“曲罢不知人在否,余音嘹亮尚飘空。”啊!多么伟大的音乐啊!听完了,似乎我们的心情早已就沉浸在阿炳的心灵之中。你们谁来试着配乐读一读。

师:谁来试着读一读。(指名配乐读)

师:让我们一起在心与心的交融中,用心灵去诵读这一节吧!(学生一起配乐读)

师:同学们,阿炳用他那纤弱的琴弦、苦难的人生谱写了如此不朽的作品,而如今音犹在而人已亡。此时此刻,你能用一两句话来表达我们对阿炳由衷的敬佩吗?

师:阿炳的一生是苦难的一生,他用音乐诉说了他坎坷的人生经历。同学们,如果这个时候我再问你,“二泉映月”是什么,你还会简单的告诉我“二泉映月”仅仅是一首曲子吗?你会怎样回答?

(指板书,师生共同总结)

师生:“二泉映月”不光是一首曲子,它还是阿炳的一段人生经历,更是在诉说着阿炳的一番情怀,表达着他与命运抗争、向往美好的一种精神。希望这种精神可以激励我们在坐的每一个人,让我们去向往美好、热爱生活。

师:今天的课我们就上到这里,谢谢同学们,下课!

〈WWW.BAIHUAWEN.com〉

板书:

二泉映月

用心灵诵读心与心的交融

一首曲子一段经历一番情怀一种精神

使用搜索引擎查找本课更多相关资料:

搜索时,“文章标题”“所有大类”“所有小类”这几项无需选择,直接输入课文题目关键的字就行!

《二泉映月》教学设计 篇2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59

《二泉映月》教学设计

一、板书课题,读课题。

师:这是一首著名的曲子,谁创作的?关于阿炳还有什么要补充的?

师:同学们对阿炳还有什么了解的?(学生课前查阅了资料,回答非常精彩)

小结:《二泉映月》是一首不朽的二胡名曲,深受我国人民的喜爱,在国际乐坛上享有盛誉。

二、听

那么,同学们想听吗?你准备怎么听?

生:用心倾听。

板书:听

播放乐曲

听着悠扬的二胡曲,你仿佛听到了什么?你想说些什么?(音乐声渐轻,伴随着音乐学生回答)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苦难  悲哀 凄凉 抗争 怀念

这位苦难的艺人为什么能创作出这样的名曲呢?打开书本用心地去读。

三、学习课文

1、  学生自读课文

2、  出示词语:月光如银   双目失明  委婉连绵

月光似水   卖艺度日  升腾跌宕

静影沉璧   经历坎坷  步步高昂

月光照水   热爱音乐  舒缓起伏

水波映月   向往光明  恬静激荡

指名读词语。学生横向读。

老师问:还可以怎么读?

生答:竖着读

(理由)

生答:这些四字词语有规律的安排。1、描写月光的2、是描写阿炳的人生经历,思想感情3、描写乐曲旋律的。

★    这些词语的选择安排体现了作者的匠心独运。

师:月光那么美谁来读读?

齐读

师:这些词语中有不理解的吗?

(做学生的有不理解的很正常,我要感谢你提出不理解的词语)

生:为什么说月光似水?

生回答。

师评点。

生:恬静激荡是一组反义词,怎么摆一起了呢?

生答:乐曲有的部分恬静,有的是高昂激荡。

师:这样体现的了乐曲的丰富、丰满。

生:静影沉璧是什么意思?

师:猜猜看,猜对了要表扬,猜不对也要表扬。

生:月亮的倒影在水里,像一块璧玉。

师:这玉看上去怎样?

生:光洁圆润……

师:一起美美地读读。

生:卖艺度日,他攒一点点钱怎么就度日呢?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我们留到学习课文时再了解,好吗?

3、  默读课文,找出带有“听”的句子,并把它画出来。

学生交流:指名读有关句子

读第二小节

师:听泉声的时候,师父提出了一个问题,问小阿炳:你听到什么声音了?

生齐声答:什么声音也没听到。

师:师父接着说:你年纪还小,等你长大了会听到什么?

生:“奇妙的声音”

师:奇妙是什么意思?

生:神奇、美妙

师:啊,还能从流水中听到神奇美妙的声音,小阿炳多么希望自己快点长大啊,像师父所说的那样听到奇妙的声音。一年过去了,二年过去了,五年过去了,十多年过去了,小阿炳长成了大阿炳。

指名读第三小节。

齐读:他整天戴着墨镜,操着胡琴,卖艺度日。但是生活的穷困和疾病的折磨,泯灭不了阿炳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光明的向往。他多么希望有一天能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啊!

师:谁来读第四小节?

指名读

阿炳来到二泉边,听到了什么?

齐读: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指名回答他听到了什么。

生:他听到了深沉的叹息,听到了伤心的哭泣,听到了激愤的倾诉,听到了倔强的呐喊。

师说“听到了”学生接说后面的话,师板书:叹息  哭泣  倾诉  呐喊

师:说阿炳听到了奇妙的声音了吗?哭泣声是美妙的吗?

师:为什么阿炳没有从流水声中听到奇妙的声音,反而听到哭泣声?难道师父说错了吗?阿炳还没有长大吗?拿起笔,把第三、第四找出关键词体会体会。

交流

生:卖艺度日(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生:双目失明

师:你们是怎么理解的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二秒钟)你看到什么了?你看到什么了?你看什么了?你看到什么了?

生:沉静在一片黑暗中,什么也看不到。

师:对一个人来说双目失明是多么大的打击啊。所以,他听着听着:(学生接读)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师:卖艺度日,你看到过吗?你看到钱多吗?你看到那是什么样的情景?

生描述街头卖艺的情景(两个学生描述)

阿炳呢每天这样卖艺度日,挣几个零花钱。

请你展开想象(伴着《二泉映月》老师开始叙述)

a、冬天,大雪纷飞,寒风刺骨,阿炳怎样卖艺?

b、夏天,骄阳似火,烈日炎炎,阿炳又是怎样卖艺?

c、一天,阿炳发烧生病了,为了度日,他又是怎样卖艺?

请你选择一个画面,想象他是怎样度日的?

学生交流:

师:阿炳坐在二泉边,听着听着,没听到奇妙的声音,听到的是:(学生接读,再次感受)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师:阿炳被苦难压倒了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没有被压倒?

指名读

“但是生活的穷困和疾病的折磨,泯灭不了阿炳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光明的向往。他多么希望有一天能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啊!”

齐读

师:阿炳多么希望有一天能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啊!所以听着听着,他听到了深沉的叹息,听到伤心的哭泣,听到了激愤的倾诉,听到了倔强的呐喊。他要与命运抗争。

师:为什么阿炳的苦难只能倾吐给月夜听呢?

他的叹息声有人要听吗?生答

他的哭泣声有人要听吗?

他的倾诉声有人要听吗?

他的呐喊声有人要听吗?

一连串的提问,激情荡漾。

师:所以只能向月夜倾吐。

配乐朗读,加点的地方老师领读

起初,琴声委婉连绵,有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这似乎是阿炳在赞叹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在怀念对他恩重如山的师父,在思索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随着旋律的升腾跌宕,步步高昂,乐曲进入了高潮。它以势不可挡的力量,表达出对命运的抗争,抒发了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月光照水,水波映月,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阿炳用这动人心弦的琴声告诉人们,他爱……,他爱……,他爱……,他爱……。

师:二泉映月起初……随着……尾声……

师:美不美?谁来读读?指名读(起初……)

生声情并茂地朗读。

师:你哪是一个五年级的学生啊。你仿佛就是活着的阿炳。你真是阿炳的知音啊!

师:你听到委婉连绵的琴声,你仿佛听到了什么?

生回答

师:随着乐曲的步步高昂,升腾跌宕,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回答

师:拿起书本,和着动人的乐曲齐读第五小节。

师:多么委婉的琴声,多么感人的文字,老师也想用心地读读文字。

师范读。“听着,听着……”

师:一位双目失明的民间艺人,一位靠着卖艺度日的民间艺人,一个从小失去母亲的民间艺人,他靠什么创作出这么伟大的作品?

生回答;是音乐

师:是音乐给了他光明,给了他美好的世界,当阿炳沉静在茫茫的黑夜中,拉起曲子,他仿佛看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什么?

生:

师:当他生病时,拉起动人心弦的二胡,仿佛感受到了什么?

生:……师父……

音乐抚慰了孤寂的心灵,那是什么支撑着他度过苦难的一生,是音乐。

读:他爱……,他爱……,他爱……,他爱……。是音乐带给……是音乐……是音乐……。师:就这样,一首不朽的乐曲诞生了——(引读最后一小节)

补充课外资料:小泽征尔和二泉映月

阿炳和杨荫浏都已经离我们远去了,可映月的二泉还奔涌在我们的生命和生活中,记得,这首美妙绝伦的乐曲使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由衷倾倒,他说过,二泉映月应当跪下来听。是的,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也许,惟有双膝跪倒,才可以聊表心中的虔敬和感激。我们感激创造美的阿炳和发现美的杨荫浏。阿炳开掘出了他心中独一无二的音乐泉,杨荫浏牵着“泉水”的手,出了山。

师:小泽征尔崇敬的是什么?跪的是什么精神?

生回答

师:跪的是阿炳对命运的抗争,对光明的向往。板书:对命运的抗争,对光明的向往。小泽征尔是跪着听《二泉映月》,今天的我们该怎样去领略?——用心地感受。

再次聆听这动人心弦的音乐。音乐响起……

结束语:苦难对一般人带来的是悲伤、哭泣,对一个跟命运抗争、坚强的人来说,苦难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让我们永远勇敢地面对苦难吧。

板书:

听   苦难 凄凉 抗争  怀念

二泉映月              听  没有  奇妙

—对命运的抗争     听  叹息 哭泣 倾诉 呐喊

—对光明的向往     听  跪下

转载

使用搜索引擎查找本课更多相关资料:

搜索时,“文章标题”“所有大类”“所有小类”这几项无需选择,直接输入课文题目关键的字就行!

(搜索引擎在首页左侧)

返回第一范文首页>>>>>>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二泉映月》教案 篇3

文本解读:

《二泉映月》这篇文章是冀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珍惜生命”主题下的第五篇文章。

看到文章题目《二泉映月》,由于对音乐的孤陋寡闻,我只知道这是一首二胡曲的名字,不了解曲作者,不了解乐曲的内涵,与二胡曲同名的这篇文章要向我们传达什么内容呢?

一、作为读者,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感情的主旨。

带着疑问,我开始读文章。初读课文之后,感觉文章采用记叙故事的形式介绍了曲作者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

故事发生在无锡惠山脚下的“天下第二泉”边。在一个中秋之夜小阿炳和师傅到泉边赏月,听泉时,身为孩童的阿炳难解饱经沧桑的师傅的话语。后来,师傅去世了,阿炳也患眼疾双目失明,他只好靠卖艺度日。又是一个中秋夜,阿炳在邻家少年的搀扶下又一次来到二泉边,经历了人生磨难的他从二泉的流水中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于是他拉弓抚弦,创作了一首二胡曲,阿炳用这首曲子表达着他对师傅的思念,对命运的抗争,对家乡的热爱,对音乐的追求……就这样《二泉映月》诞生了,后来这首乐曲成了一支不朽的名曲。

文章描写了二泉的优美景色,重点描写了《二泉映月》的琴曲意境和其中所传递出的情感,从文中我们能感受到阿炳苦难的人生经历,感受到他对音乐的热爱、对命运的抗争,在欣赏文章的同时我禁不住想去倾听《二泉映月》动人心弦的旋律,想进一步了解阿炳……

我查找了有关阿炳身世的资料,让《二泉映月》凄婉的旋律在耳畔响起。

二、走进作者,客观地把握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情感。

虽然本文作者无从知晓,但并不影响这篇文章的价值和它所传递出的情感。我们可以从文中读出作者的写作意图。民间音乐家盲艺人阿炳给我们留下了不朽的二胡曲《二泉映月》,从网上也搜到了一些有关的散文和诗歌,那些作品更偏重于对阿炳的怀念和赞美,而本文作者选取了和二胡曲相同的题目作为文题,以故事的形式记叙,便于读者了解民间音乐家阿炳创作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文章浓缩了阿炳苦难的一生,也形象地阐释了《二泉映月》乐曲的丰富内涵,表现了阿炳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美好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

文章开头作者交待了故事发生的地点——无锡惠山的“天下第二泉”“ 树木葱茏,藤萝摇曳,碧草如茵,野花遍地,一股涓涓清泉”,这里是优美的风景胜地,阿炳生在惠山脚下,受二泉美景的熏染,江南灵秀的山水给了他不少创作的灵感。

第二自然段“有一年中秋夜”第四自然段“又是一个中秋夜”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同在中秋夜,却发生着不同的故事。第二自然段写师徒到泉边赏月,作者记叙了师徒对话的情景。“天上明月高悬,水面月光如银”写出了景色的优美,这些师徒都看在了眼里。小阿炳读懂了师傅“饱经沧桑”的脸,却听不出泉水中的特别之声,此时的阿炳可能无忧无虑,“似懂非懂”让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不谙世事的孩童阿炳。没有介绍阿炳童年的生活,没有介绍阿炳幼年苦练琴法,这就是作者的选材技巧吧!

“十多年过去了,”世事变迁,这里作者用了高度凝练的语言介绍阿炳人生的变故,“师傅早已离开人世,阿炳也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阿炳先是失去了师傅,失去了人生的依靠,他会痛心疾首!然而更大的打击是“双目失明”,想想看,眼前再也不见一丝光明,那该是何等痛苦的事情,我们简直不敢想象!阿炳坠入了生活的深渊,他会痛不欲生!回首上一段中的介绍,这是鲜明的对比呀!然而,阿炳没有失去生活的信心,这对读者也是一种无声的教育!阿炳落入了生活的最底层,他的温饱问题如何解决?因此作者先写他如何生活,“整天”留给我们的是想象的空间,“卖艺度日”该是何等艰辛!接下来作者直接用转折连词“但是”来发表议论,“生活的穷困和疾病的折磨,泯灭不了阿炳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光明的向往。他多么希望有一天能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呀!”展示给读者的一个不屈不挠的阿炳,一个顶天立地的阿炳!

“又是一个中秋夜”,虽然眼前不见“月光似水,静影沉璧”的美景,但阿炳心中有儿时的记忆呀!此时景色越美越反衬阿炳眼前的黑暗。我们越替阿炳难过,中秋节——团圆节,阿炳故地重游,身边没有了师傅,是在邻家少年的“搀扶”下,他心理感慨万千:对幼时欣赏到的美景的回忆,对师傅的思念,对自己命运的慨叹……这一段承接回应第二段,小时的阿炳无法听知二泉流水中的种种奇妙之音,当他经历人生坎坷,饱尝人生辛酸之后,再来到泉水边,想起了师傅说过的话!淙淙的泉水仿佛也已经懂得阿炳的满腹愁苦,流出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坎坷”一词跃入眼帘,读者会再一次回想阿炳苦难的人生经历,同他一起叹息、哭泣……

“颤抖、禁不住抓起、不停地滑动着、流泻”从这些词语我们可以看出阿炳抒发情怀的急切和全身心投入创作的状态。“起初,琴声委婉连绵,有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这似乎是阿炳在赞叹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在怀念对他恩重如山的师傅,在思索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这一语段,不仅很好的诠释了音乐的初始部分、表达了琴声的深刻内涵,而且还完美的呼应了课文的前三段内容。“有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这似乎是阿炳在赞叹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在怀念对他恩重如山的师傅,在思索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这些都是作者的联想,巧妙地向人们介绍乐曲第一段的内容。 “它以势不可挡的力量,表达出对命运的抗争,抒发了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是作者的议论,社会是不公的,命运是不幸的,然而阿炳更是倔强的。他用琴声表达出内心的悲恻,控诉着万恶的社会,又在铮铮乐音中强烈地展示着自己的不屈服,照应第三段中的“生活的穷困和疾病的折磨,泯灭不了阿炳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光明的向往”,他执著地用音乐追求着心中的光明与幸福的生活。“月光照水,水波映月,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阿炳用这动人心弦的琴声告诉人们,他爱那支撑他熬过苦难一生的音乐,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那惠山的清泉,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明月……”这两句都是作者的议论。后一句总括了全段,写出了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意图。舒缓——起伏,恬静——激荡,这两组看似对立的词语,却更深一层地表现了乐曲的丰富内涵:乐曲表现的是阿炳的悲与苦、愤与怒,更表现了他对音乐、对生活、对家乡的热爱。就在乐曲的千回百转之中,我们仿佛走进了阿炳的内心世界,听阿炳诉说满腔情怀之后,看他身背胡琴渐渐消失在惠山脚下,乐音却久久散之不去……

文章最后作者用破折号提醒读者阿炳创作的这首二胡曲的名字,回扣课题,照应开头,此段用简洁的笔墨总括全文,《二泉映月》诞生了,它为人们所喜爱。

本文篇幅不长,全文不到800字,作者以“有一年中秋夜”“十多年过去了” “又是一个中秋夜”“从此”作为叙述故事的时间线索,以阿炳创作二胡曲的过程为主线,选材精当,句式工整,饱含深情。文章重点描写了《二泉映月》的琴曲意境和所传递出的情感,使读者真切的体会到《二泉映月》这支曲子的创作经过和琴曲意境。作者向我们传达了阿炳创作的艰辛,赞扬了他热爱音乐、敢于同命运抗争、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三、作为教者,思考凭借这篇教材,要完成怎样的教学目标。

这篇课文在其他版本的教材上也有,但无从知晓文章的作者,经过查阅,我发现课文内容与其他版本教材的内容略有不同。二胡曲《二泉映月》是阿炳用全部身心谱写的最婉转的旋律,是最深沉的生命乐章。编者选编这篇文章的目的,是要学生通过他的经历,感受他对命运的抗争,对光明的向往,从他身上看到面对苦难的人生态度。《二泉映月》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文中有许多可供积累的词语,可供揣摩理解的语句,一些修辞手法和写作方法也非常适于小学生学习。

依据课标中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做出思考: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泉映月》这篇文章虽然不到800字,但是句式杂陈,形式丰富,有许多词语的读音需要引起关注,学生要达到读正确、流利,要要借助字典正音,需要反复练习,这就需要布置学生在预习时读熟课文,将难读的句子记录下来。

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例如,读好第二段中的师徒对话,读好第三自然段作者发出的议论,读出第五自然段乐曲表达的情感变化。

2.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学生初读课文后,可以静下心来默读,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3.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

本文有许多可供积累理解的词语:葱茏、摇曳、涓涓、淙淙、饱经沧桑、似懂非懂、操、泯灭、静影沉璧、萦绕、坎坷、倔强、呐喊、积淀、委婉连绵、蜿蜒、跌宕、高潮、势不可挡、动人心弦、熬、不朽

4.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

本文中需要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的句子:

(1)小阿炳望着师傅饱经沧桑的脸,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2)但是生活的穷困和疾病的折磨,泯灭不了阿炳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光明的向往。

(3)他想起了师傅说过的话,想到了自己坎坷的经历。

(4)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需要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积累和想象理解的句子:

(5)他整天戴着墨镜,操着胡琴,靠卖艺度日。

通过理解词语,“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两对反义词理解乐曲的特点:

(6)月光照水,水波映月,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

体会排比句的意思和表达效果:

(7)阿炳用这动人心弦的琴声告诉人们,他爱那支撑他熬过苦难一生的音乐,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那惠山的清泉,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明月……

5.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本文以故事的形式记叙阿炳创作二胡名曲的艰辛历程,时间线索明显,阅读时,学生可以通过“有一年中秋之夜、十多年过去了、又是一个中秋夜、从此”这些描写时间的词语,理清文章的表达顺序。我们可以借助本文选择的材料、作者选择的用故事表达的方式,以时间为线索叙述故事,体会文章传达的阿炳创作的艰辛,以及他热爱音乐、敢于同命运抗争、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在本文的学习中有许多引发学生交流讨论发表自己看法的地方。如第四自然段“……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这是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可以此为突破,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谁在叹息?为什么叹息?谁在哭泣?为什么哭泣?谁在倾诉?为什么倾诉?谁在呐喊?为什么呐喊?领悟阿炳积淀已久的丰富的情怀,明白阿炳创作的动机和灵感。

再如,教师可以拓展介绍日本指挥家小征泽尔在中央音乐学院第一次听《二泉映月》时泪流满面地感叹说:“这种音乐只应该跪下去听。”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

7.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本文所叙故事学生容易概括。本文第五自然段浓墨重彩地写了《二泉映月》的创作过程和这支琴曲的意境,是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的片段,是学生积累背诵的材料,教学中可依据此段让学生描述自己的理解,谈谈自己的感受并积累背诵。

9.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

可以借助本文,引导学生体会顿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如开篇第一句“无锡的惠山,树木葱茏,藤萝摇曳,碧草如茵,野花遍地。”句中“树木葱茏,藤萝摇曳,碧草如茵,野花遍地”之间用的是逗号,而“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四个词语之间用的是顿号。

《二泉映月》优秀教学设计 篇4

一、导入:

1、上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了解了阿炳的身世。。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一起用心去聆听琴声,一起走进阿炳的内心世界。

2、齐读课题。

3、听二胡曲《二泉映月》,边听边浏览课文,看看文中哪一自然段描写了琴声的变化及内涵?(找出是第五自然段)

4、阿炳用心演奏音乐,你们用心聆听音乐,所以感受都很准确。谁来读读?(读的真好,同学们让我们也再来读读这一段,看看你有哪些体会。)

二、精读第五自然段

1、自由读,找出描写琴声变化的语句,用曲线画出;找出琴声所表达的丰富内涵的语句,用括号标出,小组进行交流。

2、交流描写琴声变化和琴声所表达的丰富内涵的语句。

(1)出示:“起初,琴声委婉连绵,有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这似乎是阿炳在赞叹……在怀念……在思索……”

听音乐起始部分,想象相关画面,感受乐曲的委婉连绵,体会琴声表现的内涵。

课文中哪些语句描写了二泉的景色?指导朗读。练说:无锡的惠山……每当月夜……

文中有些描写月光的词语,你能找出来吗?试用这些词语说段描写月夜美景的话。

我们在理解课文的时候,最好的方法是联系上下文。你试着联系上下来理解“在怀念……在思索……”

学生交流,指导读好第3自然段。

指导朗读,用徐缓、抒情的语调朗读,加深体会。

(2)出示:“随着旋律的深腾跌宕。步步高昂,乐曲进入了高潮。它一势不可挡的力量,表达了……抒发了……”

A说说自己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B欣赏音乐高潮部分,进一步体会阿炳通过琴声所表达的感情。

(3)出示:“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阿炳用这动人心弦的琴声告诉人们,他爱……他爱……他爱……他爱……”

乐曲表现了阿炳的悲、苦、恨、怒,更表现了他对音乐和生活的爱。

引导朗读:他爱——他爱——他爱——他爱——

听配乐朗读,想象当时的情景。总结: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

3、练习读(同桌配合读,男女生配合读)

三、学习第六自然段。

1.过渡:琴弦就是心弦,琴声就是心声。正是长期积淀在胸的种种情怀,化做创作的灵感,才孕育出这不朽的乐曲。他的悲,他的恨,他的爱全部融在那深情的旋律中。读这一节。

2.出示:“1978年,小泽征尔应邀担任中央乐团的首席指挥,席间他指挥演奏了弦乐合奏此曲感动得热泪盈眶,呢喃地说:“这种音乐只应跪下来听。”

小泽征尔认为应该跪下来听《二泉映月》,为什么?(引导学生理解、领悟:这是小泽征尔跪崇拜阿炳那种对命运抗争、对光明向往的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

四、拓展练笔。

1、.像文学作品一样,同一首曲子,因为欣赏者的经历不同,阅历不同,心境不同,所感受也会不同。同学们,让我们再用心地倾听,让感受从音乐里流淌出来。

2、此时,你想对阿炳说些什么?拿出笔,写一写。

3、交流。

板书:

走进

二泉映月

赞叹

怀念

思索

表达

抒发

爱……爱……爱……爱……

《二泉映月》教学设计 篇5

一、板书课题,读课题。

师:这是一首著名的曲子,谁创作的?关于阿炳还有什么要补充的?

师:同学们对阿炳还有什么了解的?(学生课前查阅了资料,回答非常精彩)

小结:《二泉映月》是一首不朽的二胡名曲,深受我国人民的喜爱,在国际乐坛上享有盛誉。

二、听

那么,同学们想听吗?你准备怎么听?

生:用心倾听。

板书:听

播放乐曲

听着悠扬的二胡曲,你仿佛听到了什么?你想说些什么?(音乐声渐轻,伴随着音乐学生回答)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苦难  悲哀 凄凉 抗争 怀念

这位苦难的艺人为什么能创作出这样的名曲呢?打开书本用心地去读。

三、学习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

2、出示词语:月光如银   双目失明  委婉连绵

月光似水   卖艺度日  升腾跌宕

静影沉璧   经历坎坷  步步高昂

月光照水   热爱音乐  舒缓起伏

水波映月   向往光明  恬静激荡

指名读词语。学生横向读。

老师问:还可以怎么读?

生答:竖着读

(理由)

生答:这些四字词语有规律的安排。1、描写月光的2、是描写阿炳的人生经历,思想感情3、描写乐曲旋律的。

★这些词语的选择安排体现了作者的匠心独运。

师:月光那么美谁来读读?

齐读

师:这些词语中有不理解的吗?

(做学生的有不理解的很正常,我要感谢你提出不理解的词语)

生:为什么说月光似水?

生回答。

师评点。

生:恬静激荡是一组反义词,怎么摆一起了呢?

生答:乐曲有的部分恬静,有的是高昂激荡。

师:这样体现的了乐曲的丰富、丰满。

生:静影沉璧是什么意思?

师:猜猜看,猜对了要表扬,猜不对也要表扬。

生:月亮的倒影在水里,像一块璧玉。

师:这玉看上去怎样?

生:光洁圆润……

师:一起美美地读读。

生:卖艺度日,他攒一点点钱怎么就度日呢?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我们留到学习课文时再了解,好吗?

3、 默读课文,找出带有“听”的句子,并把它画出来。

学生交流:指名读有关句子

读第二小节

师:听泉声的时候,师父提出了一个问题,问小阿炳:你听到什么声音了?

生齐声答:什么声音也没听到。

师:师父接着说:你年纪还小,等你长大了会听到什么?

生:“奇妙的声音”

师:奇妙是什么意思?

生:神奇、美妙

师:啊,还能从流水中听到神奇美妙的声音,小阿炳多么希望自己快点长大啊,像师父所说的那样听到奇妙的声音。一年过去了,二年过去了,五年过去了,十多年过去了,小阿炳长成了大阿炳。

指名读第三小节。

齐读:他整天戴着墨镜,操着胡琴,卖艺度日。但是生活的穷困和疾病的折磨,泯灭不了阿炳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光明的向往。他多么希望有一天能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啊!

师:谁来读第四小节?

指名读

阿炳来到二泉边,听到了什么?

齐读: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指名回答他听到了什么。

生:他听到了深沉的叹息,听到了伤心的哭泣,听到了激愤的倾诉,听到了倔强的呐喊。

师说“听到了”学生接说后面的话,师板书:叹息  哭泣  倾诉  呐喊

师:说阿炳听到了奇妙的声音了吗?哭泣声是美妙的吗?

师:为什么阿炳没有从流水声中听到奇妙的声音,反而听到哭泣声?难道师父说错了吗?阿炳还没有长大吗?拿起笔,把第三、第四找出关键词体会体会。

交流

生:卖艺度日(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生:双目失明

师:你们是怎么理解的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二秒钟)你看到什么了?你看到什么了?你看什么了?你看到什么了?

生:沉静在一片黑暗中,什么也看不到。

师:对一个人来说双目失明是多么大的打击啊。所以,他听着听着:(学生接读)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二泉映月》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五自然段。

2.能正确认读本课10个要求会认的字,掌握9个要求会写的生字。能结合上下文理解运用“饱经沧桑、泯灭、萦绕、跌宕、不朽”等词语。

3.通过描写时间的词语,理清文章的表达顺序,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4.能联系课文内容,通过品词、品句,品读,重点理解文中描写的月夜景色和《二泉映月》琴曲意境等句段所传递出的情感。感受阿炳创作的艰辛,学习他热爱音乐、敢于同命运抗争、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和这首名曲的丰富内涵。、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准备:二胡曲《二泉映月》和课件。

预习要求:

1.把课文读流利。

2.课前搜集查找有关资料,了解阿炳的生平、惠山二泉及二胡曲《二泉映月》,为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打下基础。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了解作者。

师:(板书课题)这是一首著名的曲子,谁创作的?(阿炳) 同学们对阿炳还有哪些了解?

学生回答预设:

阿炳的原名叫华彦钧,是一位民间艺术家。

阿炳很小的时候他母亲就去世了,爸爸是一个道士,他只能称父亲为师傅。

阿炳双目失明后,被道观里赶出来,上街流浪,他的身世很悲惨。

阿炳不仅二胡拉得好,琵琶也弹得很好。

小结:阿炳一生创作了许多曲子,但留给我们后人的只有六首。当中央音乐学院的教授第二次去给阿炳录音的时候,他已经不幸去世,成了音乐界的莫大遗憾。《二泉映月》是一首不朽的二胡名曲,深受我国人民的喜爱,在国际乐坛上享有盛誉。你们想听吗?那么,你准备怎么听? (用心倾听)

二、用心灵倾听 。

师:请同学们仔细聆听,用心体会,听完后说说你从音乐里听出了什么。播放《二泉映月》。

2.谈听完乐曲后的感受。

(悠扬、婉转、悲伤、深沉、优美、高昂……

师:这位苦难的艺人为什么能创作出这样的名曲呢?打开书用心地去读。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画出生字,读准字音,读顺课文。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饱经沧桑、积淀、坎坷、萦绕、泯灭、抒发、委婉、跌宕、静影沉璧等词语。

四、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第一自然段:写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

第二自然段:听泉赏月,师父教诲。

第三、四自然段:十多年不幸经历,激发创作欲望。

第五、六自然段:倾吐情怀,成经典名曲。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了解坎坷,感悟情怀。

1.(音乐起)又是一个中秋夜,双目失明的阿炳在邻家少年的搀扶下,又来到了二泉。夜深人静,月光清冷,他静静地聆听着二泉那淙淙的流水声,不禁心潮澎湃,思绪万千,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许多声音,什么声音呢?(大屏幕显示)齐读:

“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2.他似乎听到了,真的是泉水在叹息哭泣吗?(不是)是谁在叹息哭泣?(是阿炳)谁在倾诉呐喊?(是阿炳)阿炳听到的不是泉声,而是自己的心声。你们听,他的心在(范读)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听到了吗?把阿炳的心声读出来——(齐读)“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3.听着这样的心声,我们不禁要问了,阿炳为什么要深沉地叹息,伤心地哭泣,激愤地倾诉,倔强地呐喊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自由朗读课文的1—-4自然段,寻找答案吧。

4.交流反馈:

(1)因为家乡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自己再也看不到了。

(2)因为阿炳想起了师傅说过的话,想到了自己的坎坷经历。

5.师:惠山二泉,景色迷人,以其独特的美景名闻天下,尤其是中秋皓月下的二泉更是楚楚动人。课文中作了生动精练的描绘,老师摘录一些词出示:

(展现一组风光,屏显词语):

树木葱茏  藤萝摇曳

碧草如茵  野花遍地

茫茫月夜  如银月光

涓涓清泉  静影沉璧

流水淙淙  蜿蜒而来

月光照水  水波映月

6.这如诗如画的风景,对那个双目失明的阿炳来说,他看得到吗?(看不到)他看到的只能是什么?(是黑暗。)在他的眼前有的只是黑暗,除了黑暗,还是黑暗,阿炳心里是什么滋味啊?(惋惜、无奈、伤心)所以,听着那如泣如诉的泉声——

“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7.(1)山水依旧,物是人非。这十多年,他是怎么过的?指名读,大屏幕显示:

“十多年过去了,师父早已离开人世,阿炳也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他整天戴着墨镜,操着胡琴,靠卖艺度日。”

(2)透过这短短的两句话,我们似乎看到了阿炳孤苦无依、卖艺度日的画面——请你展开想象(伴着《二泉映月》老师开始叙述)

a、冬天,大雪纷飞,寒风刺骨,阿炳怎样卖艺?

b、夏天,骄阳似火,烈日炎炎,阿炳又是怎样卖艺?

c、一天,阿炳发烧生病了,为了度日,他又是怎样卖艺?

请你选择一个画面,想象他是怎样度日的?

学生交流:

师:阿炳坐在二泉边,听着听着,没听到奇妙的声音,听到的是:(学生接读,再次感受)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师:阿炳被苦难压倒了吗?(没有)从哪里可以看出没有被压倒?

齐读:

“但是生活的穷困和疾病的折磨,泯灭不了阿炳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光明的向往。他多么希望有一天能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啊!”

师:阿炳多么希望有一天能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啊!所以听着听着,他听到了深沉的叹息,听到伤心的哭泣,听到了激愤的倾诉,听到了倔强的呐喊。他要与命运抗争。

师:为什么阿炳的苦难只能倾吐给月夜听呢?

他的叹息声有人要听吗?(没有)

他的哭泣声有人要听吗?(没有)

他的倾诉声有人要听吗?(没有)

他的呐喊声有人要听吗?(没有)

师:所以只能把自己的满腔情怀倾诉给这茫茫月夜,就这样,《二泉映月》诞生了……

下节课我们品读琴声,走进阿炳的内心世界。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堂课我们了解了阿炳的身世以及他创作《二泉映月》的。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一起用心去聆听琴声,走进阿炳的内心世界。

二、品读琴声,体会内涵。

1.读课文第5自然段,体会阿炳的心声。

(播放二胡曲《二泉映月》,配乐引读课文第5自然段,领略这首不朽的名曲。)

师引读:起初……;一生跟读:这似乎……

师引读:随着……;一生跟读:它以势不可挡……

师引读:月光照水……;全班跟读:阿炳用这动……

2.师:同学们,其实琴声的变化可以用一条曲线画出来的。来,伸出你的手跟老师一起边读边画。

(起初,琴声委婉连绵,有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随着旋律的升腾跌宕,步步高昂,乐曲进入了高潮。月光照水,水波映月,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

3.师:同学们,你想过吗?琴声之所以会这样变化是有原因的,什么原因?(是因为阿炳在演奏的时候,他的情怀始终是在变化着的。)怎样变的?再读课文。

4.读后交流。

开头时——这似乎是阿炳在赞叹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在怀念对他恩重如山的师父,在思索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

高潮时——它以势不可挡的力量,表达出对命运的抗争,抒发了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

结尾时——阿炳用这动人心弦的琴声告诉人们,他爱那支撑他度过苦难一生的音乐,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那惠山的清泉,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

板书:赞叹 怀念 思索  抗争  向往  爱……

5.下面,就让我们随着作者的笔触走进乐曲,走进阿炳的内心。

(1)学生自己练读,指名读。(此时情感还没有恰当的表达出来。

(2)师:多么委婉的琴声,多么感人的文字,老师也想用心灵来诵读这段文字。

师范读。

(3)分三部分指名读,适时评价点拨。

随机齐读。

(4)生合作配乐朗读。女生读开头部分;男生读高潮部分;最后全体读。

(5)配着音乐有感情地背诵。

6.师:一位双目失明的民间艺人,一位靠着卖艺度日的民间艺人,一个从小失去母亲的民间艺人,他靠什么创作出这么伟大的作品?(音乐)

(是音乐给了他光明,是音乐抚慰了他孤寂的心灵,是音乐给了他美好的世界,是音乐支撑着他熬过苦难的一生。

齐读:他爱……,他爱……,他爱……,他爱……。

师:就这样,一首不朽的乐曲诞生了——(引读最后一小节)

三、总结全文。

1.再次聆听这动人心弦的音乐。音乐响起……

2.总结:

苦难本来给人们带来了什么?悲痛、哀伤、哭泣。但是对一个命运的强者,对于敢于和命运抗争的人来说,苦难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让我们勇敢地面对苦难,战胜苦难吧!

四、说话练习。

1.阿炳把对人生的体验和追求通过乐曲告诉了我们,此时你想给阿炳说些什么?请把想说的话写下来。

2.交流,老师点评、修改。

搜集交流阿炳的生平资料,对阿炳身世有必要的了解,为学习下文打基础。

教给学生“用心灵倾听,用心灵诵读”的学习方法。这样学生才能尽快走进文本。

教师入情入境的引导学生读,使学生逐步走近阿炳。

通过引导学生品读词语,想象着读,读中想象,初步在学生脑海中形成“惠山二泉”的美丽画面,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

惠山的风景依旧,但阿炳什么也看不见了,联想到自己坎坷的经历,于是产生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此环节的教学中,为引导学生充分体会阿炳经历的坎坷,抓住“十多年过去了,师父早已离开人世,阿炳也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他整天戴着墨镜,操着胡琴,靠卖艺度日。”这个重点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逐层深入地体会语言文字,在反复品读中感悟,又在感悟中去品读,充分理解阿炳不平静的内心世界,剖析“积淀已久的情怀”。为接下来理解《二泉映月》这首乐曲作好铺垫,从而实现先悟情后入境,水道渠成。

随着音乐的快慢舒缓、跌宕起伏,师生在入情入境的诵读中领略不朽的名曲,解读阿炳的心声。

《二泉映月》这首曲子表现的不仅仅是苦难,更有一种超越苦难,战胜苦难的精神动力。所以要给孩子们的心中播下精神种苗,这也是对这首世界名曲的最好诠释。

《二泉映月》教学设计 篇7

第一课时(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初步感知

1、读课题复习巩固

(导语: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启发:这么美的题目该读美一点!再美一点!启发:不知同学们读题时头脑中有没有优美的图景出现?再试试……评价:会边读边想象了!这是很好的读书方法!启发:能用上节课学过的词语来表达一下吗?)

a出示词语:月光如银月光似水镜影沉璧月光照水水波映月(放幻灯片)

b读词语

(启发:这么美的月光!这么美的词语!让我们一起美美地读一读!)

2、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a创设情景:语言描述(多么美好的月色啊!月光依旧,泉水依旧!又是一年中秋夜,阿炳在邻家少年的搀扶下,来到了二泉,月光似水静影沉璧,但阿炳再也看不见了!只有那淙淙的流水声萦绕在他的耳畔,坎坷的经历,辛酸的往事一起涌上心头,他情不自禁地拿起他心爱的二胡,听,如泣如诉的琴声在池畔回响起来……)

b初步感知乐曲:(放乐曲)

(这曲子给你留下了什么感觉?)

预设:“很苦!”——评价:有同感!“很凄凉!”——评价:确实有!“很优美!”——评价:旋律很优美!会边听边体会了!

二、揭示目标探究学习

1、设置悬念,明确目标。

(过渡:就是这样的一首曲子,一首让同学们感觉“很苦”“很悲”的曲子,它是阿炳(板书:阿炳)弹奏出来的!而且是在中秋夜弹奏出来的!你们没有疑问吗?引导:对呀!为什么呢?其实这个问题只要读读作者在课文第五自然段中的描述就明白了。)

2、默读课文,自主学习。

(导语: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五自然段,画找出关键句段。)

3、探究学习,指导朗读。

预设1:出示:“他禁不住拿起二胡,他要通过琴声把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这茫茫月夜。”(反馈:都这么认为吗?)

a指名读句

(启发:现在明白了为什么了吗?为什么?用自己的话说说!原来阿炳弹奏曲子是为了“倾吐”(板书:倾吐)“情怀”(板书:情怀)

b理解词语:“情怀“在这里怎么讲?(情感、感情)“积淀”怎么理解?(积累、沉淀)“积淀已久的情怀”看来,阿炳的情感复杂!

(过渡:那阿炳有那些“积淀已久的情怀”呢?能联系上文来说说吗?)

预设2:a出示“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过渡:为什么“叹息”?为什么“哭泣”?倾诉什么?呐喊什么呢?你能联系上文来说说吗?)

b“双目失明”再读“渐渐地……”

c“卖艺度日”(放幻灯片)再读“渐渐地……”

d指导朗读“但是生活的穷困和疾病的折磨……”再读“渐渐地……”

预设3:a接读:听着,听着,阿炳的心(颤抖起来)。他(禁不住)拿起二胡,他要通过琴声把(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这茫茫月夜)

b女生读:“他的手指在琴弦上不停地滑动着……”

预设4:听乐曲:(放乐曲)

(导语:作者是怎么通过文字来描写阿炳这优美的二胡曲的旋律的?请用笔画出来)

a出示句子:(放幻灯片)

(导语:我们能通过朗读来表现吗?自由读)

a指名读(女):“起初,琴声委婉连绵,有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评价:抓住“幽谷”“缓缓”)

b指名读(男):“随着旋律的升腾跌宕,步步高昂,乐曲进入了高潮。”(评价:抓住“升腾”“高昂”)

c自读自悟: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