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冬阳童年骆驼队优秀10篇

《冬阳·童年·骆驼队》是人教版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里一篇精读课文,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下面是编辑为大家收集整理的6冬阳童年骆驼队优秀10篇,欢迎参考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冬阳童年骆驼队 篇1

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能从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几个片段中,体会童趣,体会感情。

领悟作者围绕骆驼回忆童年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能从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几个片段中,体会童趣,体会感情。

领悟作者围绕骆驼回忆童年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复习文学常识了解作者和《城南旧事》

2、出示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读回忆课文中作者回忆了童年的哪几件事。

二、品读课文,回忆童年。

1、出示学习要求,学生自读体会学骆驼咀嚼和骆驼系铃铛的美好想象。用笔画出给自己印象深的词语和句子,写上自己的体会。

2、学生自学师巡视指导,

3、交流汇报。

学骆驼咀嚼

“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预设1:学生谈自己的体会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

作者是怎样描写骆驼的?她为什么能把骆驼写的那么传神?

观察仔细,描写生动。呆字我看得很投入。感受作者的天真幼稚。

感情朗读,出示视频学生看骆驼咀嚼,然后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看的时间久了,太入神了,觉得太有趣了,所以就看得呆了。看着看着,她好象就忘记了什么,觉得自己就是什么?

填空朗读,练习背诵。

预设2:交流骆驼系铃铛的美好想象一部分。

同学们,如果这时有人问你,骆驼脖子上的铃铛是干什么的,你打算怎样回答?

抓我的问题和爸爸的回答,体会爸爸的笑。

从爸爸的笑中你体会到什么?

练习想象说话升华对课文的理解。

5、自学后两件事谈谈自己的体会。

我为什么会有想帮骆驼剪毛的想法?

从我追问骆驼的去向中你体会到什么?

三、读课文的最后两句话,练习填空。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

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四、作业,课件出示。

1.推荐阅读《城南旧事》

2.背诵并抄写自己喜欢的段落。

板书:

冬阳童年骆驼队

学骆驼咀嚼

骆驼系铃铛的想象淡淡的伤感

想帮骆驼剪毛浓浓的怀念

追问骆驼去向

冬阳童年骆驼队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读写“毡帽、优质、咀嚼、交错、沙漠、寂寞、棉袄、驼绒、袍子、傻事”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怀念童年的思想感情,并揣摩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4.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抄写喜欢的句子。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围绕关于“骆驼队”的回忆来表现童年生活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最后两段。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1.教师 多媒体课件

2.学生 收集作者的相关信息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歌曲激情,解释课题

1.上课前,咱们先一起来听一支歌。《送别》

2.这是电影《城南旧事》的主题曲《送别》,小说《城南旧事》是中国台湾著名女作家林海音所著,“资料袋”介绍得很详细,请同学们自读了解。全班交流课前收集的相关信息。

3.(板书课题)这个题目与我们平时学过的课文题目有何不同?(题目的三个词语中间有两个间隔符号)。

读了这个课题有什么想法?(联想到在温暖的冬阳下,一群骆驼队从远处走来,驼铃声悦耳动听,童年的“我”站在旁边静静地看着。)

师:这个题目把三种事物编织在一起,充满诗情画意,会令我们产生许多遐想。今天就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回忆他那充满稚气的童年往事吧,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理清思路

1.指名分段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

注意指导学生区分:“咀嚼”的“嚼”读jué,“慢慢地嚼”的“嚼”读jiáo。

2、课文以什么顺序记叙了作者的童年生活?(课文以季节的推移为顺序记叙了作者的童年生活。)

3、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哪几个片断,分别在课文中的哪些自然段?

(1—4)冬天“我”看骆驼咀嚼。

(5—9)和爸爸谈关于骆驼脖子上挂铃铛的事。

(10)想为骆驼剪垂在肚子底下的毛。

(11—14)问夏天骆驼到哪儿去了。

(15—16)作者怀念童年生活。

三、深入感悟课文内容, 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1、师:课文围绕着骆驼队来写的,骆驼给“我”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在每一个片断里都有描述,请默读课文,找出这些描述,在旁边批注自己的阅读感受。(生默读批注)

2.交流“看骆驼咀嚼”的片断

指读找出的句子,谈谈自己的感受,然后带着自己的理解试着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吃草料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后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满在胡须上。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今天生活在城里的孩子,能看到骆驼是不大容易的事,在旧北京却经常可以看到冬天里拉煤的骆驼队。因为爸爸买煤,使“我”有机会细细地看这样一种大个动物。从对骆驼的描写,可以看出我看得很仔细、很入神。看着看着,就喜欢上了它们,虽说觉得长得丑,却并没有厌恶的意思,这是一个孩子真实的想法。孩子好奇的表情跃然纸上,孩子天真的神态也展露无遗。

3.交流“骆驼脖子上挂铃铛”的片断

老师教给我,要学骆驼,沉得住气。看它从不着急,慢慢地走,慢慢地嚼;总会到的,总会吃饱的。骆驼队伍过来时,你会知道,打头儿的那一匹,长脖子底下总系着一个铃铛,走起来,“铛、铛、铛”地响。

爸爸告诉我,骆驼很怕狼,因为狼会咬它们,所以人类给它带上铃铛,狼听见铃铛的声音,知道那是有人类在保护着,就不敢侵犯了。“不是的,爸!它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没有一点声音,你不是说,它们走上三天三夜都不喝一口水,只是不声不响地咀嚼着从胃里反刍出来的食物吗?一定是拉骆驼的人类,耐不住那长途寂寞的旅程,所以才给骆驼带上了铃铛,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从“想象铃铛用处”片断中可以体会出“我”大胆丰富的想象力及童心的天真、幼稚)

4、交流“看骆驼脱毛”片断

骆驼也脱掉它的绒袍子啦!它的毛皮一大块一大块地从身上掉下来,垂在肚皮底下。我真想拿把剪刀替它们剪一剪,因为太不整齐了。

(从“想替骆驼剪毛”片断中体会作者叙述的真实,描写的逼真)

5、交流“夏天见不到骆驼”片断。

①夏天来了,再不见骆驼的影子,我又问妈:“夏天它们到哪儿去?”

(从“追问骆驼去处”片断体会作者好奇心和对骆驼的喜爱)

这句话显然问得没头没脑,所以妈妈才问:“谁?”正是这看似没头没脑的话,才把小小“我”内心对骆驼队的思念表现出来了。因为思念骆驼,头脑里满是骆驼的事情,所以情不自禁地把心里想的问题问了出来。

②分角色朗读

③思考:想想看,骆驼夏天可能到哪里去了?

四、课堂小结

这些片断可以看出骆驼队是留在作者童年里鲜明的记忆,我们真切地看到了作者对童年的依依流连。

五、课外作业

1、抄写生字。抄写喜欢的句子。

2、完成部分练习册。

3、基础练习:多音字——省、角、尽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作者回忆童年的那些片断?(生交流)这些童年生活的片断,像一朵朵洁白的浪花,翻滚向前汇成了一条记忆的长河,以至于多年以后仍然记忆犹新。

二、学习最后两段,体会怀念之情

1.齐读课文最后两段。

2.你读懂了什么?

3.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

童年在岁月的流逝中远去了。童年的幼稚不再,童年的故事不再。这句话清晰地传达出作者对童年的眷恋,我们仿佛能听见她轻轻的叹息,对时光流逝的感叹。

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又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又听见缓缓悦耳的驼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

作者童年那段日子显然永远留在她的记忆中,让她怀念不已,让她回味不已。在回忆中,发现童年的一切,并没有走远,骆驼队仿佛就在眼前,驼铃声仿佛也响在耳边,童年的一切,又在心头出现。

三、指导朗读

前面回忆部分,要注意读好“我”和爸爸、妈妈对话的部分,读出小小的“我”天真和幼稚的想法,以及对骆驼的思念;后面两段写了我写《城南旧事》的原因,直接抒发了“我”对童年的留恋,要通过朗读,准确地表达作者这种感情。

四、拓展延伸──说童年

童年是美好的,光阴是宝贵的,这正是这篇课文要向我们诉说的。而你此时是不是也想起了自己许多有趣的经历呢?(鼓励学生说自己的童年趣事)

五、总结全文

1.(歌曲《送别》再次响起)教师总结:回想起童年多彩多姿的故事,每个人脸上都会露出一抹甜甜的笑,因为童真,因为幼稚,更因为它匆匆易逝。孩子们把握好自己的美好时光,让我们生活的每一天都色彩斑斓,也让它成为明天最美的记忆。

2.老师给你们推荐两本书,一本是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另一本则是高尔基的《童年》,这两本书都非常的棒,大家可别错过了这写好书。如果你发现了其他有关童年生活的文章,请推荐到班级网站共享。

六、课外作业

1、抄写词语。听写词语。

2、完成全部练习册。

3、基础练习:反义词——增加、幼稚、寂寞、清脆、暖和、安静

4、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冬阳童年骆驼队 篇3

课题

6 冬阳 童年 骆驼队

第(2)课时

课型

新授课

修改意见

教学目标

熟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重点

熟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难点

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教具

课件

课件

一、深入感悟课文内容, 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1、学习“学骆驼咀嚼”的片断

①反复读第4自然段,细细地品味,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词句,简单地写出自己的体会感悟,然后带着自己的理解试着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本段。

课件出示: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吃草料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后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满在胡须上。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②全班交流。(从骆驼咀嚼的样子中体会作者观察仔细、描述生动;抓住最后一句从作者学骆驼咀嚼,体会童真童趣、体会“我”的傻样)

③总结学法:反复读、品味→画词句写感受→有感情朗读。

2、分小组合作学习后三个片断

①从后三个片断中选择最感兴趣的一个片断,用上述方法分小组合作学习。

②同兴趣的同学自愿结合小组,互相交流、探讨。

③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3、猜测挂铃铛的原因

课件出示:老师教给我,要学骆驼,沉得住气。看它从不着急,慢慢地走,慢慢地嚼;总会到的,总会吃饱的。骆驼队伍过来时,你会知道,打头儿的那一匹,长脖子底下总系着一个铃铛,走起来,“铛、铛、铛”地响。

爸爸告诉我,骆驼很怕狼,因为狼会咬它们,所以人类给它带上铃铛,狼听见铃铛的声音,知道那是有人类在保护着,就不敢侵犯了。“不是的,爸!它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没有一点声音,你不是说,它们走上三天三夜都不喝一口水,只是不声不响地咀嚼着从胃里反刍出来的食物吗?一定是拉骆驼的人类,耐不住那长途寂寞的旅程,所以才给骆驼带上了铃铛,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从“想象铃铛用处”片断中体会“我”大胆丰富的想象力及童心的天真、幼稚和爸爸的认同)

4、看骆驼脱毛

课件出示:冬天快过完了,春天就要来,太阳特别地暧和,暖得让人想把棉袄脱下来。可不是么?骆驼也脱掉它的绒袍子啦!它的毛皮一大块一大块地从身上掉下来,垂在肚皮底下。我真想拿把剪刀替它们剪一剪,因为太不整齐了。拉骆驼的人也一样,他们身上那件反穿大羊皮,也都脱下来了,搭在骆驼背的小峰上。麻袋空了,铃铛在轻松的步伐里响得更清脆。(从“想替骆驼剪毛”片断中体会作者叙述的真实,描写的逼真)

5、夏天见不到骆驼感到奇怪

6、课件出示:夏天来了,再不见骆驼的影子,我又问妈:“夏天它们到哪儿去?”“谁?”“骆驼呀!”妈妈回答不上来了,她说:“总是问,总是问,你这孩子!”(从“追问骆驼去处”片断体会作者好奇心和对骆驼的喜爱,之中穿插对一些语句的感情朗读)

7、分角色朗读

8、思考:课文中“我”问妈妈骆驼夏天到哪里去,妈妈也回答不出来。想想看,骆驼夏天可能到哪里去了?

二、学习最后两段,体会怀念之情

这些童年生活的片断,像一朵朵洁白的浪花,翻滚向前汇成了一条记忆的长河,以至于多年以后仍然记忆犹新。

1、齐读课文最后两段

2、你读懂了什么?从什么地方体会到的?

3、引导学生理解“童年一去不还”和“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童年“一去不还”是因为“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来了”,说明时间过得很快,转眼“我”已长大,不再是童年了;“童年重临我的心头”,这个“童年”是指童年时那段有趣、难忘的生活,是因为当“我”又看到冬阳下的骆驼队时,触景生情,不禁想起儿时的那段难忘的生活)

三、拓展延伸──说童年

童年是美好的,光阴是宝贵的,这正是这篇课文要向我们诉说的。而你此时是不是也想起了自己许多有趣的经历呢?(鼓励学生说自己的童年趣事)

四、总结全文

1、(歌曲《童年》再次响起)教师总结:“钓龙虾”、“捉知了”、“学游泳”……甚至咱们还煮过西瓜。回想起童年多彩多姿的故事,每个人脸上都会露出一抹甜甜的笑,因为童真,因为幼稚,更因为它匆匆易逝。孩子们把握好自己的美好时光,让我们生活的每一天都色彩斑斓,也让它成为明天最美的记忆。

2、(课件出示书的封面)最后,在这欢快的旋律中老师给你们推荐两本书,一本是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另一本则是高尔基的《童年》,这两本书都非常的棒,大家可别错过了这写好书。

反复读第4自然段,细细地品味,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词句,简单地写出自己的体会感悟

运用学法:反复读、品味→画词句写感受→有感情朗读。分小组合作学习

猜测挂铃铛的原因,体会“我”大胆丰富的想象力及童心的天真、幼稚和爸爸的认同。

作业设计

1、  朗读课文。

2、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抄写喜欢的句子。

6 冬阳 童年 骆驼队

学骆驼咀嚼

冬阳 童年 骆驼队           驼铃的遐想       怀念童年

骆驼脱皮毛

追问骆驼队

使用本教案在课堂教学中的感觉:a、好的地方。  b、碰到的问题。  c、今后再教本节课的设想。

冬阳童年骆驼队 篇4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了解作者童年时对骆驼的关注,想象课文描写的童年生活画面。

2、能通过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2、领悟作者围绕关于“骆驼队”的回忆来表现童年生活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词,回顾童年的几件往事。

1、复习生字词。

2、回顾童年的几件往事。

学生汇报,教师相机板书。

板书:看咀嚼

谈铃铛

想剪毛

问去向

二、精读感悟,解读童年几件往事。

(一)看咀嚼

先让学生自由读第四自然段,说说这一段主要写什么?

1.在文中找出描写骆驼咀嚼样子的句子。

出示: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

2.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描写骆驼吃草时候的情景?

学生汇报:

外貌、神态、动作

教师相机指导学生找出相应的句子。

3、出示“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

(1)你怎么理解句子中的三个“那样”?

(2)比较句子:

丑的脸,长的牙,安静的态度。

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

如果把这三个“那样”去掉,再读读,感觉有什么不同呢?

4、体会作者对骆驼的喜爱之请。

例如:

作者小时侯为什么这样仔细地观察骆驼咀嚼?

(二)谈铃铛

1、想想作者和爸爸对铃铛的作用分别有着怎样的看法?

学生汇报,教师随学生回答相机指导。

2、“我”为什么会有和大人不同的想法,从中你感受到什么?

学生汇报,教师随学生回答相机指导。

3、请发挥一下自己的想象力,谈谈自己对铃铛作用的看法。

(三)小结学习看咀嚼和谈铃铛的方法,

1、读文段;2、读画面,析句子,想画面;3、体会感情。

(四)根据学习方法和学习提示,让学生自学想剪毛和问去向,再集体交流。

学习提示:

1、骆驼也脱掉它的旧驼绒袍子啦!它的毛皮一大块一大块地从身上掉下来,垂在肚皮底下。

此刻的小英子看到了,她想怎样呢?

2、11—14自然段是我和妈妈的对话,自由读,想想那段对话围绕什么来写?

3、想想那段对话围绕什么来写?

4、体会作者对骆驼的感情。

集体交流:

想剪毛:

1、师引读:

冬天快过完了,春天就要来了,太阳特别暧和,拉骆驼的人把身上那件反穿大羊皮,都脱下来了,搭在骆驼背的小峰上。骆驼也脱掉它的旧驼绒袍子啦!它的毛皮一大块一大块地从身上掉下来,垂在肚皮底下。

此刻的小英子看到了,她想怎样呢?

解释:反穿大羊皮

2、出示:

我真想拿把剪刀替它们剪一剪,因为太不整齐了。

3、品读句子,体会感情。

问去向:

师:11—14自然段是我和妈妈的对话,自由读,想想那段对话围绕什么来写?

1、想想那段对话围绕什么来写?

2、体会作者对骆驼的感情。

3、分角色朗读。

(五)品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体会对童年的怀念之情。

1、找出有关的句子。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

“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又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又听见缓缓悦耳的骆驼声。童年又重领于我的心头。”

2、细细地品读这些句子,从中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三、总结

1、童年是人生中最快乐的时光,要去好好珍惜,它会成为我们人生最美好的回忆。

2、重读课文题目,再一次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四、布置作业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板书设计:

冬阳·童年·骆驼队

看咀嚼

对童年生活的怀念谈铃铛

想剪毛

问去向

冬阳童年骆驼队 篇5

在教学本节课时,我根据儿童的特点、文本的语言特点、《语文课程标准》对高年级段的教学要求等,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教学技术和资源来推动课堂教学的有效进展。我做到了:

1、开课时播放歌曲《童年》,师生跟唱,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用PPT出示自学提示,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体现了以生为本的课堂。

3、聚集重点“学咀嚼”时,视频的播放,再现了画面,加深了学生对语言文本的体悟;配乐朗读,使学生的朗读入情入境,朗读能力得到不断提高;“小小朗读者”擂台赛的设计,给学生提供了展示的平台。

4、《城南旧事》片断的补充出示,调动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必将引领学生由课堂到课外的阅读。

5、“七彩童年”图片的显现勾起了学生对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为课下作文《童年趣事》的完成打开了写作的思路。

这节课,正是因为有了一体机的使用,才使课堂教学井然有序、有声有色、充实有效。经过本人细细回忆和反思,找出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存在的`不足:

1、这节课由于是借班上课,到了新的环境,师生都有些紧张,没有得到充分释放,课堂气氛稍显压抑。

2、课堂实践练笔、朗读展示等环节时间仓促,展示不充分,课堂评价不够。

3、一体机教师操作运用不熟练,教师课堂驾驭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4、录制技术水平不高,声音效果差。

以上内容,如有不当,敬请专家批评指导!

冬阳童年骆驼队 篇6

本文是中国台湾著名女作家林海音为自传体小说《城南旧事》写的序言。课题“冬阳·童年·骆驼队”是全文的文眼,“冬阳”为文章创设了一种感伤与温暖交织的情绪基调,“童年”揭示了本文的内容主旨,而“骆驼队”则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三个词语的结合,勾画出一幅记忆深处的童年印象,营造出了一种深沉广阔的意象空间和情感空间。全文语言平实质朴,通过怀想童年趣事,使我们在感受到童心、童真、童趣的同时,也感受到了那份蕴藏在字里行间的深情。

设计理念

本文为学生把握文章写作结构,体会文章思想情感,习得文章写作方法提供了很好的典范。教学中,可从课题入手,把握全文主要内容,营造情感基调;通过自主学习一件件趣事,理清文章脉络;抓重点词句进行品读感悟,逐渐加深情感体验;同时,结合生活实际,回忆自己曾做过的傻事、趣事,曾有过的奇思、妙想,充分体验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3个生字,会写9个认识的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了解作者童年时对骆驼的喜爱,想象课文描写的童年生活画面,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3.背诵喜欢的段落,抄写喜欢的句子。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读小说《城南旧事》。

教学重点

能从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几个片断中,通过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童趣,感受作者的怀念之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最后两段。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歌曲《送别》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营造氛围

1.时光悄悄流逝,留下许多美好的回忆,藏在我们每个人的记忆深处。你还记得小时候哪些有趣的事呢?

2.看来,幸福的童年真是各有各的幸福。这节课,我们再一起走进中国台湾著名女作家林海音的童年。(出示课题,生齐读课题。)

冬阳,童年,骆驼队,三个词组成了文章的题目。从这三个词语当中,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借这三个意象鲜明的词语,学生联想到冬日的暖阳,一队队的骆驼,清脆的驼铃,好奇的孩子……虽说与真正理解课文还有一定的差距,但为下面的深入学习作出了铺垫。]

就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回忆他那充满稚气的童年往事吧。

二、交流信息,了解作者与背景

三、初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

(1)借助文中注音和工具书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思考: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哪几个片断,分别在课文的哪些自然段?

2.汇报、交

(1)注意“嚼”字的读音和写法。

(2)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这四个片断。

交流(教师及时板书)

三。熟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练习背诵。

第二课时

一、回忆上节课内容。

提问上节课内容。结合板书

看、骆、驼、咀、嚼

关、于、铃、铛

替、骆、驼、剪、毛

追、问、骆、驼、队

二、深入感悟课文内容

1.作者是怎样描写骆驼咀嚼的?

听老师范读课文,一边听一边画出最有意思的句子。并在旁边写上你体会到了什么。

体会:1,观察仔细

2,我喜欢骆驼

3,看得很投入

请个别学生带这种喜欢的感情阅读本段。

2.总结学法:板书

读--画,写--朗读

3,请大家依照这种方法,分组学习下面的部分(提生说,读句子,品感情,朗读

三、学习最后两段课文,体会怀念之情

师过度句:这些童年生活的片段,像一朵朵洁白的浪花,翻滚着向前汇成了一条记忆的长河。以至于多年后仍然记忆犹新。

1、齐读最后两段,你体会到了什么?

师过度句:是啊!不光是“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做了”当作者已是人到中年,当她已是人在中国台湾。可能会产生更多的人生感触。比如,当她再一次想起那挂在骆驼脖子的铃铛,当她再一次想起那垂在骆驼肚皮底下的长长的毛,当她在一起想起童年时那满脑子的问题,她可能会怎么说?将作者想说的话写在这一段文字的后面。

师总结:所有从前做的傻事都不会做了,所有童年时非常幼稚的想法都不会再有了,那满脑子的问题现在也不会再问了。现在回想起过去的那些,心里掠过一丝淡淡的感伤。在这淡淡的感伤的背后,我们更多的感受到了什么?

对童年的留恋,怀念(板书)

四、老师范读,学生品读。

五、感受作者的忧伤,欣赏歌曲《送别》

请大家一起来感受作者那对童年的怀之情吧!请欣赏《城南旧事》的主题曲《送别。》

冬阳童年骆驼队 篇7

一、说教材

本文是小说《城南旧事》的序言,作者林海音。作者以朴实纯真的笔调,梦境般的语言,把我们带到一个特定的环境,去看一个孩子童年的侧影,其中景和情既清晰,又那么朦胧。骆驼队是留在作者童年里鲜明的记忆,它们脖子上的铃声,则是童年中美妙的音响。就在这种淡淡的回忆中,我们真切地看到了作者对童年的魂牵梦萦,对早已走远的童年的依依流连。

选编这篇文章,目的是使学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并积累语言。

教学目标:

1.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咀嚼”,领会“嚼”字在口语与书面语中的不同读法;通过教师范写,学生书空与练写结合的方法,牢记“嚼”字字形。

2.通过反复朗读、分角色朗读,体会文章描写的细腻,感受小英子的天真可爱。

3.在反复朗读与揣摩中感受林海音对童年生活的思恋,体会她对第二故乡北平的苦念。

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朗读、分角色朗读,体会文章描写的细腻,感受小英子的天真可爱。

教学难点:

在反复朗读与揣摩中感受林海音对童年生活的思恋,体会她对第二故乡北平的苦念。

课时安排:1课时

二、说教法和学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同时也为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的统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时我采取引导法,以课文题目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质疑,然后组织学生探究并体验,最后结合实际进行拓展延伸,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课的开放性和语文课与社会、与人生相结合的特点。

三、说教学过程:

(一)、初解课题,走近林海音

1.板书课题,请生念课题。

师:同学们发现没有这个题目很奇怪。由这个题目,你能想到什么呢?

学生说,师点评。

2.师:一个题目,三个关键词,这其中到底包含着什么呢?我相信学了课文之后,我们一定能更明白。

3.师:这篇课文的作者是林海音。课后“资料袋”中有关于她和这篇课文的介绍,大家读读,看看,我们能从中了解到哪些信息。

(二)、解构文本,历数童年事

1.师:是呀,《城南旧事》是一本自传体小说,而《冬阳?童年?骆驼队》便是它的序言。既然是自传,这文中的主人公小英子其实就是林海音,而这文章就是对过去生活的——回忆。那么,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林海音的回忆,随着她的思绪去感受小英子的生活。

2.请学生自己读读课文,看文中回忆了小英子的哪几个有关骆驼的片断。

生自读。

3.交流

板书:学咀嚼(相机指导“嚼”字字形,请学生把“学咀嚼”写在相应段落的旁边;相

机指导学生找出除了“咀嚼”之外,另外一处用了这个“嚼”字地方,

了解其口语、书面语的不同读音。)

谈驼铃

剪驼毛

念骆驼

(三)、沉浸往事,解读林海音

1.师:一件件往事,那都是林海音美好的追忆。几十年来林海音一直念念不忘的往事中,你又能读到些什么呢?请同学们自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事读一读,并做上读书记号,可以是划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可以标注自己不懂的地方,也可以是写下自己一时的感受……

学生自读。

2.交流“学咀嚼”

(1)请研读了“学咀嚼”这件事的同学举手示意。

(2)请生读这个自然段,学生一起读读。

(3)请生说说你从中读到了什么。

预设:①读到了林海音的“呆”

A.知道什么是“呆”吗?(眼睛直视一样事物,一动不动,目不转睛。)

是什么让她“呆”了?

B.请生读好关于骆驼的描写。体会她观察的仔细,体会“那样”中的情感色彩。

C.师:看着看着,小英子竟然看——呆了!竟然学着骆驼——也咀嚼起来。

想象当时小英子的神情,讨论这“呆”还是我们平时讲的意思吗。

齐读本段。

D.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小英子,请学生看插图,猜测小英子大概几岁了。

体会小孩子的好奇、专注。

E.师:五六岁的年龄,正是对什么东西都充满好奇的时候,看到从没看到的骆驼,怎能不看呆呢?可是三四十年过去,如今她还会因为骆驼而看呆吗?她还会在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吗?课文中哪儿告诉你的?

生读课文16自然段相关句子。

师: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在现在的林海音看来,这“学咀嚼”的事,实在是一件——傻事。因为这好奇的呆、专注的傻只属于孩子。

就让我们带着对往事的怀恋,再来读这第四自然段吧。

②读到了骆驼的有趣。

教学程序从上述方案的B处始。

3.交流“谈驼铃”“念骆驼”

(1)师:这几段文字与“学咀嚼”这一段不一样,同学们发现没有?(对话描写)

(2)师:既然是对话,我们就来分角色读一读好不好?

可是爸爸的话没有直接写出来,你们能猜到爸爸是怎么说的吗?

指名说。

(3)学生同桌互练,指名一桌桌分角色读。师点评。

(4)师:对于为什么系驼铃,爸爸的观点是——

小英子的观点是——

那你更喜欢谁的观点呢?

(5)师:从这里你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小英子呢?

(6)师:这就是童年的小英子,一个对所有不懂的事就要问一问的小英子。课文中除了讲她问爸爸驼铃的事,还讲了她问什么?

生答

(7)指名生分角色读小英子与妈妈的对话。

(8)课文中妈妈怪小英子“总是问”,你猜小英子还会问些什么事呢?

(6)师:可是,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冬阳底下和爸爸——谈驼铃的事,我也——不会再做了;问妈妈骆驼去向的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4.交流“剪驼毛”

(1)师:课文中还有一件事——剪驼毛,谁愿意来读读?

指名读。

(2)大家也读读,看看你们又从这段文字里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小英子呢?

(3)交流:天真、可爱、充满童趣。

说说从哪儿看出来的?并读好相关句子。

(4)师:读着这段文字,我有一个疑问——文章中写“拉骆驼的人也一样,他们身上的那件反穿大羊皮,也都脱下来了”,你们说拉骆驼的人像谁一样?

按常理,我们一般是说骆驼像人一样脱了旧驼绒袍子,可是文章中怎么写人像骆驼一样脱了反穿大羊皮呢?这不是写反了吗?

指名回答,进一步体会小英子的天真。

(5)师:多么天真可爱的小英子呀!可是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想给骆驼剪旧毛皮的想法,我也——不会再有了。

(四)、链接拓展,最念是往昔

1.师:可是,她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林海音已经42岁了,而且早已身居中国台湾,可是童年的一幕幕却依然清晰地在她的眼前浮现,同学们联系你们自己的童年,你们猜猜她或许还会想起什么事来呢?能不能也像这篇课文的题目一样取一个名字?

交流。

师:是呀,这些或许都会在她的脑海里浮现,她写这些景写这些人写这些事,又何尝不是在抒发自己的情呢!

2.同学们,虽然她早已身居中国台湾多年,可是50多年后的她,却依然固执地保留着北京口音,从来不曾有丝毫的改变,有朋友说她比北京人还北京人,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她怀恋的仅仅是童年吗?

交流。

师:是的,她怀恋这个留下了她最美好时光的故土,怀恋那里的点点滴滴,有她的文章为证。

出示:《苦恋北平》相关语句:

不能忘怀的北平!那里我住得太久了,像树生了根一样。童年,少女,而妇人,一生的一半生命都在那里度过。快乐与悲哀,欢笑和哭泣,那个古城曾倾泻我所有的感情,春来秋往,我是如何熟悉那里的季节啊!

…………

离开北平的那年,曾赶上最后一次的“看红叶”,冰鞋来不及拣出,我便离开她了。飞机到了上空,曾在方方的古城绕个圈,协和医院的绿琉璃瓦给了我难忘的最后一瞥,我的心颤抖着,是一种离开多年抚育的乳娘的滋味。

这一切,在这里何处去寻呢?像今夜细雨滴答,更增我苦念北平。

生读。

3.师:就这样,每一景每一物,只要是碰到与北平相似的,都会令她触景生情,勾起她对故土的思恋,以至于一发不可收拾。

于是,正如文中所说的: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就这样,我写了一本《城南旧事》。

——生读: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又看见冬阳下骆驼队走过来,又听见缓缓悦耳的驼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

4.师:《城南旧事》记录了林海音在北京城南悠悠的回忆、淡淡的感伤:那个惠安馆前可怜的“疯”女人——秀贞,那个儿时的好伙伴妞儿,那个厚嘴唇的年轻人……我把她介绍给大家,希望大家去读读。

四、板书设计

冬阳·童年·骆驼队

冬天 骆驼 咀嚼、系铃铛

冬春之交 骆驼 脱毛

夏天 不见骆驼 影子

童年时代结束及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冬阳童年骆驼队 篇8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本文是小说《城南旧事》的序言,作者林海音。作者以朴实纯真的笔调,梦境般的语言,把我们带到一个特定的环境,去看一个孩子童年的侧影,其中景和情既清晰,又那么朦胧。骆驼队是留在作者童年里鲜明的记忆,它们脖子上的铃声,则是童年中美妙的音响。就在这种淡淡的回忆中,我们真切地看到了作者对童年的魂牵梦萦,对早已走远的童年的依依流连。

课文围绕着骆驼队,写了怎样看骆驼咀嚼,怎样和爸爸谈关于骆驼脖子上挂铃铛的事,怎样想为骆驼剪垂在肚子底下的毛,怎样好奇地问夏天骆驼到哪儿去了。这些看似小小的却很有童趣的事,像一个一个的镜头,随着作者娓娓的叙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让人感到作者充满了童真的童年生活是那样的美好,它可能有一点单调,但是有了骆驼队,有了清脆的铃铛声,有了对骆驼队的思念,一切又变得妙不可言。

选编这篇文章,目的是使学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并积累语言。

教学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围绕关于“骆驼队”的回忆来表现童年生活的表达方法。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今天生活在城里的孩子,能看到骆驼是不大容易的事,在旧北京却经常可以看到冬天里拉煤的骆驼队。因为爸爸买煤,使“我”有机会细细地看这样一种大个动物。“我”看得多细呀,看它们的脸,看它们的牙,看它们咀嚼的动作,看它们的大鼻孔,看它们的胡须;看得多入神啊,看着看着,自己的牙齿都动起来。看着看着,就喜欢上了它们,虽说觉得长得丑,却并没有厌恶的意思,这是一个孩子真实的想法。孩子好奇的表情跃然纸上,孩子天真的神态也展露无遗。

②夏天来了,再不见骆驼的影子,我又问妈妈:“夏天它们到哪里去?”

这句话显然问得没头没脑,所以妈妈才问:“谁?”正是这看似没头没脑的话,才把小小“我”内心对骆驼队的思念表现出来了。因为思念骆驼,头脑里满是骆驼的事情,所以情不自禁地把心里想的问题问了出来。

③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

暑去寒来,骆驼队来了又走了,走了又来了,童年也在这岁月的流逝中远去了。童年的幼稚不再,童年的故事不再。这句话清晰地传达出作者对童年的眷恋,我们仿佛能听见她轻轻的叹息,对时光流逝、物是人非的感叹。

④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又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又听见缓缓悦耳的驼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

作者童年那段日子显然永远留在她的记忆中,让她怀念不已,让她回味不已。在回忆中,发现童年的一切,并没有走远,骆驼队仿佛就在眼前,驼铃声仿佛也响在耳边,童年的一切,又在心头出现。

(2)对词语的理解。

反穿大羊皮:过去人们穿的羊毛朝外的一种皮袄。

重临:重新到来。

二、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读写“毡帽、优质、咀嚼、交错、沙漠、寂寞、棉袄、驼绒、袍子、傻事”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怀念童年的思想感情,并揣摩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4.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抄写喜欢的句子。

三、教学建议

1.本文教学的重点之一是让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唯有充分调动学生的读书兴趣,才能体会童年的美好,感受作者的情感,领略语言的特点。因此,可采用以下思路展开教学:

第一,激发兴趣,唤起学生读书的欲望。

从课题入手,让学生说说读了这个课题有什么想法。这类课题学生在课本上第一次接触到,他们会有一些新的想法,比如,觉得这个课题很特别、很有意思;联想到冬天的太阳、缓缓行进的骆驼队;联想到诗,感受到节奏感和语言的美好等等。在学生对课文有了强烈的阅读期待的时候,阅读兴趣就会被激发起来。

第二,充分自读,读熟课文,了解内容。

激发起学生读书的欲望,就让他们自主充分地读书,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然后思考:围绕着童年生活,作者写了哪几个片段。充分自学后,小组同学互相当老师,检查读文,交流读书所得,理清文章脉络,从而体会到,文章看起来写的事很多,却都是围绕着骆驼队来写的。

第三,品赏朗读,感悟语言,体会真情。

在学生熟读课文、对课文内容有所把握后,说说骆驼给“我”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学生选择重点部分进行朗读,并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在与同学交流的时候,可以先说说哪一部分为重点部分,然后把这一部分朗读给同学听,同学们进行自由评价。在评价中相机引导学生体会语言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感情。

2.本课语言纯朴,作者的感情多融在这纯朴的语言中。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才能更好地从这纯朴的语言中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前面回忆部分,要注意读好“我”和爸爸、妈妈对话的部分,读出小小的“我”天真和幼稚的想法,以及对骆驼的思念;后面两段写了我写《城南旧事》的原因,直接抒发了“我”对童年的留恋,要通过朗读,准确地表达作者这种感情。

3.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文中一些字的字音和字形。“咀嚼”的“嚼”读jué,“慢慢地嚼”的“嚼”读jiáo。“卸”9画,第7笔是“提”,“傻”的右上部分里面不是“夕”。

4.可以结合课文中的“就这样,我写了一本《城南旧事》”一句话和课后的资料袋,推荐学生读《城南旧事》,也可以集体阅读《城南旧事》的片段,以激发学生阅读成本书的兴趣。

四、教学案例

片段:

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师:在课文的结尾处,作者说: “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走在冬阳下的骆驼队,在别人看来,也许是普通的,却给童年的作者带来了无尽的乐趣。我读过作者的《城南旧事》,她所想念的人物里面,有一个和她年龄相仿的女孩,名叫妞儿。妞儿的童年就没有作者那样美好,她没有自己的父母,养父母也不疼爱她。和作者的一段交往,也许是妞儿童年最美好的日子了,可惜她只有悲惨的童年,没机会长大。想读读关于妞儿的故事吗?

五、相关链接

城南旧事(节选)

林海音

忽然一连几天,横胡同里见不到妞儿了,我是多么的失望,站在那里等了又等。我慢慢走向井窝子去,希望碰见她,可是没有用。下午的井窝子没那么热闹了,因为送水的车子都是上午来,这时只有附近人家自己推了装着铅桶的小车子来买水。

我看见长班老王也推了小车子来,他一趟一趟来好几趟了,见我一直站在那里,奇怪地问我:“小英子,你在这儿发什么傻?”

我没有说什么,我自己心里的事,自己知道。我说:

“秀贞呢?”我想如果等不到妞儿,就去找秀贞,跨院里收拾得好干净了。但是老王没理我,他装满了两桶水,就推走了。

我正在犹豫着怎么办的时候,忽然从西草厂口上,转过来一个熟悉的影子,那正是妞儿,我多高兴!我跑着迎上去,喊道:“妞儿!妞儿!”她竟不理我,就像不认识我,也像没听见有人叫她。我很奇怪,跟在她身边走,但她用手轻轻赶开我,皱着眉头眨眼,意思叫我走开。我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但是她身后几步远有一个高大的男人,穿着蓝布大褂,手提着一个脏了的长布口袋,袋口上露出来我看见是胡琴。我想这一定是妞儿的爸爸。妞儿常说“我怕我爹打”“我怕我爹骂”的话,我现在看那样子就知道我不能跟妞儿再说话了,便转身走回家,心里好难受。我口袋里有一块画石,可以在砖上写出白字来,我掏出来,就不由得顺着人家的墙上一直画下去,画到我家的墙上。心里想着如果没有妞儿一起玩,是多么没有意思呢!

我刚要叫门,忽然听见横胡同里咚咚咚有人跑步声,原来是妞儿气喘着跑来了,她匆匆忙忙神色不安地说:“我明儿再来找你。”没等我回答,她就又跑回横胡同了。

第二天早晨,妞儿来找我,我们在西厢房里,蹲下来看小油鸡。掀开藤箱盖子,我们俩都把手伸进去摸小鸡的羽毛,这样摸着摸着,谁也没说话。我本是要说话的,但是没有出声,只是心里在问她:“妞儿,为什么好多天没来找我?”“妞儿,是你爸爸很厉害不许你来吗?”“妞儿,昨天为什么不许我跟你说话?”“妞儿,你一定有什么难受的事吧?”真奇怪,这些话都是我心里想的,并没有说出口,可是她怎么知道的,竟用眼泪来回答我?她不说话,也不用袖子去抹眼,就让眼泪滴答滴答落在藤箱里,都被小油鸡和着小米吃下去了!我不知怎么办好了,从侧面正看见她的耳朵,耳垂上扎了洞用一根红线穿过去,妞儿的耳朵没有洗干净,边沿上有一道黑泥。我再顺着她的肩膀向下看,手腕上有一条青色的伤痕,我伸手去撩起她的袖口看,她这才惊醒了,吓得一躲闪,随着就转过头来向我难过地笑笑。早晨的太阳,正照到西厢房里,照到她的不太干净的脸上,又湿又长的睫毛,一闪动,眼泪就流过泪坑淌到嘴边了。

忽然,她站起来,撩开袖口,撩起裤角,轻轻地说:

“看我爸爸打的!”

我是蹲着的,伸出手正好摸到她的腿上那一条条肿起的伤痕。我轻轻地摸,倒惹得她哭出声音来了。她因为不敢放声,嘤嘤地小声哭,真是可怜。我说:“你爸爸干吗打你?”

她当时说不出话来,哭了好一会儿才说:

“他不许我出来玩。”

“是因为在我家呆太久了?”

妞儿点点头。

因为在我家玩久了,害得她挨打,我又难过,又害怕,想到那个高大的男人,我不由得说:

“那么你快回去吧!”她站着不动,说:

“他一早出去还没回来。”

“那么你妈呢?”

“我妈也拧我,她倒不管我出来的事。爸爸也打她。打了她,她就拧我,说是我害的。”妞儿哭了一阵子好些了,又跟我说这说那的,我说我从来没见过她的妈妈,妞儿说她的妈妈有点跛,一天到晚就是坐在炕头上给人缝补衣服赚钱。

我告诉妞儿,我们从前不住在北京,是从一个很远的岛上来的,她也说:

“我们从前也不住在这儿,我们住在齐化门那边。”

“齐化门?”我点点头说,“我知道那地方。”

“你怎么会也知道齐化门呢?”妞儿奇怪地问我。

我想不出我是怎么知道的,但我的确知道,好像有什么人大清早曾带我去过那里,而且我也像看见了那里的样子似的,不,不,不是,我所看见的很模糊,也许那是一个梦吧?因此我就回答妞儿说:“我梦见过那个地方,有没有城墙?有一天,有一个女人抱着一个包袱,大清早上,偷偷地向城墙走去……”

“你是讲故事吧?”

“也许是故事,”我斜着头又深深地想了想,“反正我知道齐化门就是了。”

妞儿笑了笑,手伸过来搂着我的脖子,我的手也伸过去搂住她的。但当我捏住她的肩头,她轻轻喊了一声“痛!痛!”

我的手连忙松开,她又皱着眉说:“连这儿都给抽肿了!”

“什么抽的?”

“掸子。”停了一下她又说:“我爸,还有我妈,他们……”但她顿住不说了。

“他们怎么样?”

“不说了,下回再跟你说。”

“我知道,你爸爸教你唱戏,要你赚钱给他们花。”这是我听宋妈跟妈妈讲过的,所以一下子就给说出来了。“要你赚钱还打你,凭什么!”我说到后来气愤起来了。

“喝喝,你瞧你什么都知道,我不是要跟你说唱戏的事,你哪儿知道我要跟你说什么呀!”

“到底要说什么呢?说嘛!”

“你这么着急,我就不说了。你要是跟我好,我有好些话要跟你说,就是不许你跟别人说,也别告诉你妈。”

“我不会,我们小声地说。”

妞儿犹豫了一会儿,伏在我的耳旁小声而急快地说:“我不是我妈生的,我爸爸也不是亲的。”

她说得那样快,好像一个闪电过去那么快,跟着就像一声雷打进了我的心,使我的心跳了一大跳。她说完后,把附在我耳旁的手挪开,睁着大眼睛看我,好像在等着看我听了她的话,会怎么个样子。我呢,也只是和她对瞪着眼,一句话也说不出。

我虽然答应妞儿不讲出她的秘密,可是妞儿走了以后,我心里一直在想着这件事,我越想越不放心,忽然跑到妈妈面前,愣愣地问:

“妈,我是不是你生的?”

“什么?”妈奇怪地看了我一眼,“怎么想起问这话?”

“你说是不是就好了。”

“是呀,怎么会不是呢?”停一下妈又说,“要不是亲生的,我能这么疼你吗?像你这样闹,早打扁了你了。”

我点点头,妈妈的话的确很对,想想妞儿吧!“那么你怎么生的我?”这件事,我早就想问的。

“怎么生的呀,嗯……”妈想了想笑了,胳膊抬起来,指着胳肢窝说:

“从这里掉出来的。”

说完,她就和宋妈大笑起来。

冬阳童年骆驼队 篇9

知识技能目标:

1、学习掌握生字词——交错、幼稚、寂寞等,找出描写特别的句子,熟读成诵。鼓励学生课余读读小说《城南旧事》。

2、读懂课文,了解作者童年时对骆驼的关注,想象课文描写的童年生活画面。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通过重点词句的理解,理解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目标:体会作者精细的描写,感悟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珍惜自己的幸福童年生活。

教学重难点:学习作者细致的描写,理解细致描写下饱含的浓情。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学生自读课后的资料袋,了解文章的一些基本背景。

2、读课题,闭上眼睛想一想,说说你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三个词语能在学生的头脑中组合出无数的画面,教师要鼓励学生流畅地说出自己的想象。想想上学期学的《小桥-流水-人家》,比较揣摩标题的特色。

二、习读课文,理解大意。

1、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准课文中的生字和新词。

2、说说课文写了作者童年时的哪些事情?朗读相应的部分。(引导学生用小标题形式总结。)

(1)看骆驼咀嚼。

(2)看骆驼脱皮毛。

(3)关于铃铛的遐想。

(4)怀念骆驼队。

3、再读课文,觉得最好玩,最有趣,最有意思的部分多读几遍,尽力在脑海中留下永久的印记。

三、深入阅读,感悟童年。

1、作者的童年生活中最有意思是什么?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2、课堂交流,随机指导。 主要找到细节描写,并引导学生学习写法,当场进行仿写练习。如:

(1)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2)我幼稚的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们不同的想法,我对爸爸说:“不是的……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3)骆驼也脱掉了它的旧驼毛袍子啦!……因为太不整齐了。

……基本方法是学生汇报,朗读,说看法,老师点评,学习细节描写,进行相关仿写。

四、作业:

1、选择喜欢的一个或几个自然段背诵。

2、仿照课文第四自然段,写写自己观察小动物的一个场面。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研读交流,感悟童年生活的多姿多彩。

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课后思考题——骆驼给“我”留下怎样的印象?结合课文的描写说。

2、学生品读感悟,在学习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或者看法。

3、课堂交流,随机指导。

(1)童年可以有漫无边际的想法。

①找出有关的句子。

如:不是的,爸!他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  (你自己的)

②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

(2)童年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  (你自己曾做的)

找出有关的句子。

如:我站在骆驼面前,看他们咀嚼的样子……

(3)童年很快就过去了,过去就不会回来了。

①找出有关的句子。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  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又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又听见缓缓悦耳的骆驼声。

童年又重领于我的心头。

②细细地品读这些句子,从中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淡淡的忧伤

暖暖的心情

失落和怀念

……

③带着自己感悟有感情地朗读。

二、吟诵课文,回味童年。

1、轻声吟诵课文,体会作者对童年的感情。

2、选择喜欢的段落背诵。

三、拓展延伸,珍惜童年。

1、小作文练习写一段自己的童年中最有情趣的事情。(写小小事小物,能打动自己,才可能打动他人。)

2、课外用一个月的时间阅读《城南旧事》。

板书设计:

6、冬阳  · 童年 ·   骆驼队

淡淡的忧伤与失落

无限的怀念与喜爱

自己的童年滋味——

冬阳童年骆驼队 篇10

好课种种,韵味各异:有的像美酒,芬芳浓烈,饮之醉人;有的似白水,纯极淡极,却不失本真;有的则如清茶,香在隐约之中,味在有无之间,然品之却自有一种回味久久不散——这便是一种境界,是课的境界,也是人的境界。

好课难得,难在文、课、人的统一。即如此课——林海音的《冬阳童年骆驼队》本是如茶之文,平实质朴的言辞下,一种非喜非忧、非伤非怨的情绪萦绕其间,寻之无迹,品之有味,直令人缠恻;这一课堂的构筑也正如茶意,舒缓平淡,看似信手拈来、波澜不惊,细察之却处处匠心独运,回味深长;而执教者在课堂上表现出的那一份从容恬淡、含蓄幽雅,也正合了茶道之本——所以,这是一堂好课。

回过来说,林海音的这篇文章虽好,但对于小学生却不太容易领悟得深刻,正如孩子们往往更喜欢碳酸饮料而不是茶一般。但是从实录中我们却可以发现,这些孩子从课始笑谈童年趣事,到课末以不同的理解纷纷感怀逝去的童年,其理解的深度、情感的厚度、心灵的广度,提升了何止一个档次。然而你如果要找他们是在什么“点”上发生了这种变化的,却会发现根本无从找起——一切似乎就是在不知不觉间、在读读说说间那么自然而然地发生了——没有煽情似的渲染、没有出人意料的环节设计、甚至没有很明显的教师点拨——我们只能说,其课如茶。

一、开篇如茶——清思凝练

在揭示课题之后,教师先让孩子们根据课题的三个词语展开联想——“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一个画面”。这一环节,我以为正如茶道中的“暖壶”,也可以套一句《琵琶行》中的话,“未成曲调先有情”。

本文的课题是很有点意思的,它以三个不同意象的词语叠加而成,细细体味,“冬阳”为文章创设了一种感伤与温暖交织的情绪基调,“童年”揭示了本文的内容主旨,而“骆驼队”则是贯穿课文的一条线索。三个词语的结合,不仅勾画出了一幅记忆深处的童年印象,而且营造出了一种深沉广阔的意象空间和情绪空间。都说课题是文眼,但像本文这样包容量如此大、又如此具有审美特质的题目,却是不多见的。教师以其独有的文学敏感性和教学敏感性抓住了这一点,展开了一个凝练的、却对全课的展开都具有重要意义的联想环节。

看学生的联想,这一环节应该是得到了不错的落实。虽然他们还几乎没有接触课文,但是凭借这三个意象鲜明的词语,凭借其个性化的理解,基本上都把握住了一点一——童年的快乐。应该说,这一理解与课文真正要表达的那种怀念而感伤的情绪还是有一定的距离的,但是这种距离,却是一种重要的资源,它们之间的差距为后面的学习,无论是在内容理解上还是在情绪体验上,既提供了一种铺垫,又提供了相当的增容空间,使得下文的展开和深入变得更容易而自然。

在短短的。课题联想之后,优美而略带感伤的音乐《送别》轻轻响起,一张充满历史厚重感的骆驼队黑白照片呈现在大家面前。教师的三言两语和这音乐画面完美地结合到一起,转瞬间就将孩子们从眼下带回到了几十年前的老北京城南,带入了课文所勾勒的童年生活、所营造的怀旧气氛中。

壶已暖,茶已投,沸水缓缓倾入,翻起一片雪乳似的泡沫,茶香随之便流溢出来了——

二、品读如茶——清味缭绕

在品读文本的这一部分,若要下一个评论,我只想出四个字来——“一唱三叹”。何谓“一唱”?——教师在这个环节中投放的一个大问题“你觉得林海音叙述的四件事中最有趣的是哪一件?”何谓“三叹”?——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反复吟诵的“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这如一个不断往复呈现的旋律主题,覆盖了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和空间。可以说,整堂课,学生主要就是在笑谈趣事之趣,品悟“一去不返”的无奈和感伤。

将课堂中几次反复的环节进行一下比较,我们可以发现,重复的只是形式,而感悟却是一次次地在加深、在升华。这使得形式上的反复其实却成为了一种回环旋绕的递进。数一下,学生共朗读了五次重点句。应该说,前两次学生的诵读是比较被动的,是教师出示并引导着学生读,因此学生的朗读听起来显得比较生硬,一定程度上游离在课文情绪场之外。而到后来,当学生一次次地与文本与作者做着心灵上的对话,一次次地感受着童年那份遥远美好的童真童趣,他们的朗读也渐渐地入情入味。尤其是最后,当学生尽情书写了对童年生活的赞美和怀念之后,学生的情绪和文本的情绪到达了水乳jiao融的地步,这时,学生的朗读入情入境,将课堂推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这种感悟和朗读的提升,似乎是自然而然地实现,正如茶味在不经意间显露出来并逐渐变得浓郁芬芳,并非需要外在地添加一些什么东西。这种看似随意和自然之所得,却不能不说是充分体现了教师高超的课堂艺术水平。

三、神韵如茶——清香幽远

在这一课中,我犹为欣赏的是两个前后照应的环节——围绕“总是问”这一部分,教师先是让学生尽量去想“她还会问过哪些问题”。学生也是孩子,这一问,直问得五光十色、童趣盎然。原文中因为人生沧桑而造成的那份隐约的沉重感一扫而光,学生原本还略有心灵游离于文本的嫌疑,由此一问,却和文章、和作者如此紧密地联系到了一起,不说人、文合一,至少也可以说鱼水难分了吧。之后,教师又出现了《城南旧事》中关于“什么是贼”的一段对话,更把学生的兴趣、理解和感受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次。

如果仅仅是这一问,课堂固然丰富而活跃,但还不足以称之为“有神”。最妙在于稍后的另一问——结合课堂中反复出现并诵读的那句“我也不会再问了”,教师提了另一个问题“哪些问题我不会再问了?”这几乎可称为是神来之笔。从内容上看,这个问题简直太简单了,学生只需把几分钟前海阔天空、神思漫游之际的种种奇问怪问重复一遍即可,连思考都几乎可以省去。但是,任何人都可以看出,这一问的意义却决不在此。学生在一个个否定自己不久前提出的种种奇思怪问时,内心中感受到的决不仅只是否定几个问题那么简单。一个个消逝的问题,其实代表的是一段段消逝的童年,一份份消逝的童真。可以看到,学生在回答这个问题时,神情变得凝重起来,即便是因为一句在现场来看极为幽默的“它们都是鸡”而引来全场哄堂,但是流动在笑声下面的仍然是那种沉重而略带感伤的情绪。学生的理解和心灵的感悟,在这极富神韵的一个片段中,和文章、和作者*近了,结合了。这种结合,在下面学生进行写片段练习的时候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学生站在未来的立场,审视着作者的也是自己的童年,倾吐出一段段对往昔的珍惜和留恋,对未来的憧憬和向往。怀念,感伤,珍惜,憧憬,种种感情交织在字里行间,如氤氲的茶香,弥漫课堂,充溢心灵,久久不散。

四、结课如茶——清韵悠长

非常值得一提的还有结课处的那首诗歌《童年,我心灵的故乡》。每次看到这里,我都会不自觉地联想起“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这个成语,还有那一种“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的独有意境。

林海音的《冬阳童年骆驼队》写得好,散文的形式下洋溢着诗般的情愫。然而我曾因此怀疑,这样的文章是否适合小学生学习。因为在我看来,这种遥远的回忆、这种感伤的情绪,似乎必是(如佛经所言吧)经历过后方能领悟得了的。正如会品茶而识人生真味者,究竟长者居多。这种忧虑应该说伴随在课堂的大部分过程中。即便师生共同总结出了“淡淡的感伤、深深的怀念”十个字,即便学生的朗读中已渗入了那么多的不可名状的感触,我却仍然怀疑着,文中那种无法言表的情绪是否被学生充分地体贴着。直至读到这首《童年,我心灵的故乡》,终于释怀。

如果从纯诗歌鉴赏的角度来分析,这首诗可能并不是完美的,但是放在这儿结课,我们却不得不说是匠心独具的,因为它与课文正好形成了一种充分的艺术上的映衬和互补关系。《冬阳童年骆驼队》是一种诗化了的散文,在平实的文字下,涌动着浓郁的诗情,一种感悟人生的诗情,正是这使得文本的理解难度被加大了。而《童年,我心灵的故乡》却是一种散文化了的诗,构筑诗歌的意象虽然优美而跳跃,但其表达的感情却比较直接而鲜明,更贴近这些处于童年末期的孩子的理解水平。一诗一文,相互映衬,文字与文字呼应,诗意与诗意交融,相得益彰。我相信,这诗与文将成为一个整体,深深熔铸到孩子们的心灵深处,随着他们的长大,不断地被回味、被领悟。什么是好文?什么是好课?能让人用一辈子的时间去发现和感悟者即是。正如茶,壶竭而味长,香留于齿间,韵萦于心上。课亦此理啊。

如题所言,其课如茶。但茶无至味,课亦如此。以我之陋见,在这堂课上也并非没有可斟酌之处。

第一,课堂上教师的几处点拨难免留下一点生硬的痕迹。比如在谈到“看骆驼咀嚼”这一部分的时候,也许是为了让学生尽快感悟到“成人和儿童的视角和感受是不同的”这一点吧,教师显得有点着急,较为直露地把问题抛了出去“老师也看到过骆驼,但我就觉得骆驼咀嚼草料没什么意思,挺平常的事儿嘛”。这里其实是在不自觉间暗示学生——要把成人和儿童对立起来进行考虑。细细分析,这里面其实站不住脚的东西还是不少的:刻意对立师生观点的做法有点做作,与整个课堂给人的那种清淡自然的氛围不太和谐;教师潜意识地把儿童和成人的观点划分为天真唯美和务实世俗两类,在一定程度上混淆了年龄差异和心理差异之间的不同,虽然两者在很多时候是一致的;教师在课堂中的点拨是必要的,但是高艺术性的点拨应该能达到那种盐溶于水、了无痕迹的状态,一旦教师把自己的身份过于彰显出来,就未免逊色一筹了。这个问题在课堂的其他地方也有显现。比如在学生谈“骆驼为什么挂铃铛”时,教师也忍不住给学生的两类观点分别贴上了“天真尚存”和“已然长大”两张标签,虽然祝贺的口吻和教师真诚的态度使这种标签味淡了很多,但听起来仍然有这种感觉。这在某种程度上不能不说对本课“茶道”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第二,本课如茶,含蓄深远,清韵绵长,这固然是其优点,但凡事辩证,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却也未必没有波澜不惊、缺乏较强的起伏这样的缺点存在。这样的课固然能滋养人、启发人,却不足以冲击人、震撼人。所以如果单就课堂的表面效果而言,会显得不那么耀眼,而要能品味其真意者也就不会太多——这是对听课教师而言。对学生而言呢,小学生的心智发育都还不是很成熟,感受活泼激越的情绪还比较容易,而要体会这样的悠远感伤的情绪就比较困难。这个课堂中的孩子的表现的确可称上佳,但如果换一个班级,面对一些基础略逊的孩子,课堂可能就不会这么精彩。而且,这样的设计从内容角度看,板块式的安排使得收放余地是比较大的;但是如果从对文章情绪内涵把握的角度来看,似乎进行调整的空间不是很大,而一旦学生感悟不到这个层次,整个课堂就会失去灵魂的光彩。——当然,或许我是在做杞人之忧了。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