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优秀7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教案要怎么写呢?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优秀7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在现实情境中了解负数产生的背景,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掌握正负数表达方法。

2、结合现实情景,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学情分析重点、难点:

在现实情景中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

易混点、易错点:感受用正数和负数来表示一些相反意义的量

学生认知基础:生活中见到过负数。

时间分配学20讲10练10

教法学法

自主探索法,练习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一、自学例1

1、通过查资料了解“℃”和“℉”的含义,并学会看温度计的方法。

2、从图中你能知道些什么?上海的气温和南京比,怎么样?北京的气温和南京比,怎么样?

3、上海和北京的气温一样吗?不一样在哪儿?

4、那你知道在数学上是怎样区分和表示这两个不同的温度的呢?

二、自学例2

1、了解海拔的意义。

2、思考从图上你知道了什么?

3、试着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表示这两个地方的海拔高度。

学生活动教师助学课后改进

第一课时

第一板块:学生汇报预习情况。第二板块:根据预习情况,学习例1

(1)交流“℃”和“℉”的含义,说明我国是用“℃”来计量温度的,并指导看温度计的方法。

(2)交流:从图中你能知道些什么?上海的气温和南京比,怎么样?北京的气温和南京比,怎么样?

(3)上海和北京的气温一样吗?不一样在哪儿?

(5)那你知道在数学上是怎样区分和表示这两个不同的温度的呢?(零上4摄氏度记作+4℃或4℃,零下4摄氏度﹣4℃)

第三板块:正数和负数的读、写方法。

根据课本要求,记住读写方法。

学生看温度计,选择合适的卡片表示各地气温。

第三板块:交流学习例2

交流:从图上你知道了什么?

交流:你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表示这两个地方的海拔高度吗?

共同小结:以海平面为基准,比海平面高8844米,通常称为海拔8844.43米,可以计作+8844.43米;比海平面低155米,通常称为海拔负155米,可以计作﹣155米。

学生根据今天所学知识把这些数分类。

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先指名读一读,再用正数或负数表示图中数据。

先读一读,再说说这些海拔高度是高于海平面还是低于海平面。

一:教学例1

1.出示例1的三幅分别显示三个城市某一天最低气温的温度计图。

根据学生的预习,共同学习交流认识新知。

(4)上海的气温是零上4摄氏度,北京的气温是零下4摄氏度。以0摄氏度分界,一个在0摄氏度以上,一个在0摄氏度以下。一上一下,正好相反。

2.教学正数和负数的读、写方法。

“+4”读作正四,“+4”的正号也可以省略不写,直接把“+4”写成“4”。“﹣4”读作负四。

3.指导完成“试一试”。

(卡片上分别写有+11℃、﹣11℃、19℃、+19℃、﹣7℃、+7℃)

二:教学例2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从山脚到山顶,气温相差很大,这是和它的海拔高度有关的。最近经国家测绘局公布了珠峰的最新海拔高度。

2.出示例2中珠穆朗玛峰与吐鲁番盆地的海拔高度图。

三:初步归纳正数和负数。

⑴出示+4、﹣4、﹣7、﹣11 、19、+8844.43、﹣155这些数,提出要求:前面,我们用这些数来表示零上和零下的温度以及海平面以上和以下的高度。大家仔细观察这些数,你能将它们分分类吗?

⑵小结:像+4、19、+8844.43这样的数都是正数。像-4、﹣7、﹣11 、-155这样的数都是负数;而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⑶提问:正数、负数和0比一比,它们的大小关系怎样?

四:练习

做“练一练”1,2题

2.做练习一第1题。

3.做练习一第2题。

4、练习一4、5、6题。

五:作业

练习一第3题。

交流认识新知。

正数和负数的读、写方法。

根据课本要求,记住读写方法。

交流:你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表示这两个地方的海拔高度吗?

正数、负数和0比一比,它们的大小关系怎样?

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学生联系现实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理解和掌握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学生在按顺序进行计算和运用学过的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策略意识,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谈话:同学们喜欢下棋吗?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李老师正在体育用品商店为同学们购买中国象棋和围棋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出示情境图,提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这道题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再问:想一想,要求李老师一共要付多少元,要先算什么?请按自己的想法列式解答,并与同学交流。

指名板演,并组织讲评。

提问:如果列综合算式解答这道题,可以怎么列?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2×3+15×4。

2、揭示课题,并板书课题。

二、展开教学

1、教学例1。

启发:你会算这样的三步混合运算式题吗?请同学们先根据例题中的填空想一想,这道算式可以按怎样的顺序计算?再试着算一算。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并指名板演。

追问:你觉得按这样的顺序计算正确吗?能联系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来说说为什么可以这样算吗?

比较分别计算出两个积与同时算出两个积的两种情况。提问:谁的'计算过程更简略一些?

2、教学“试一试”。

(1)出示“试一试”。

谈话:这里还有一道三步混合运算的算式,你能试一试吗?先算出结果,再和同桌说说,你是按怎样的顺序计算的。

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指名板演。

(2)反馈,说说这道题的运算顺序。

3、引导归纳。

谈话:今天我们学习的三步混合运算,都是不含括号的算式。请同学们想一想,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按怎样的顺序计算?先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

学生交流。

三、练习

1、完成“练一练”。

2、做练习十一第2题。

(1)出示左边一组题,比较一下,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2)学生练习后,试着解释两道题得数相等的道理。

(3)出示右边一组题,让学生先按顺序计算,再和小组里的同学说说这两道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组织交流。

3、做练习十一第4题。

出示题目,提问:题目的已知条件有哪些,要求的问题是什么?要求合唱组有多少人,要先求什么?要求书法组和美术组一共有多少人,要先算出哪个组的人数?

学生列综合算式解答,并组织反馈。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课本第21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认识组合图形,会把组合图形分解成学过的平面图形并计算出面积

2、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组合图形的实际问题。

3、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认真思考,团结协作的能力。

4、通过找一找、分一分、拼一拼,培养学生识图的能力和综合运用有关知识的能力,能合理地运用“割”、“补”等方法来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组合图形的组合及分解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多平面图形?

导学要点: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认识组合图形。像这样由几种简单图形组合而成的图形,我们就把它们叫做组合图形。

2、感知:组合图形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很广泛(生举例),今天,我们就结合一个生活中的例子来学习组合图形的面积。

板书:组合图形的面积

二、小组合作探究

1、出示前置性作业小组交流

复习

(1)说说你学过哪些平面图形?

(2)说说这些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2、自学21页的例10

(1)导学单

1)小组合作将组合图形分成我们学习过的图形。说说你的`分法,你是怎样想的?

2)尝试计算每个图形的面积。

3)思考:组合图形的面积是怎样计算出来的?

导学要点:

(1)分割法:将整体分成几个基本图形,求出它们的面积和。

(2)添补法:用一个大图形减去一个小图形求出组合图形的面积。

师:你是怎样想的?这两种解法你喜欢用哪一种解法?说说你的理由。

(2)小组交流

1)从例题中我们可以看出,同一个组合图形,我们可以运用怎样的方法来解决?

2)由于方法不同,我们计算组合图形的方法有什么不同?

3)求组合图形面积时关键是做什么?

导学要点:

(1)要根据原来图形的特点进行思考。

(2)要便于利用已知条件计算简单图形的面积。

(3)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割补。

(3)全班交流

1)学生举例并解答(前置作业我的例子)

2)结合学生自己举的例子解答讲解。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1、课本第21页练一练

(1)生独立计算。

(2)生展示思路。

点拨:

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的基本策略:把原来的图形先分割成几个基本图形,再求这几个基本图形的面积只和;或者先把原来的图形拼补一个基本图形,再求相关基本图形面积之差。

2、课本第23页练习四第1题前两题。

点拨:

(1)引导说说第一个图形梯形的上下底和高各是多少?是怎样看出来的?

(2)引导说说第二个图形三角形的底是多少厘米?是怎样看出来的?

3、课本第23页练习四第二题

点拨:

引导说说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呢?

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4

课型:

新授

教学内容:

教材P7及练习二第3、5、6、7、10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地运用这一知识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

理解倍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小数,学会解答有关倍数是小数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养成认真计算与及时检验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运用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正确计算小数乘法。

教学难点:

正确点出积的小数点;初步理解和掌握:当乘数比1小时,积都比被乘数小;当乘数比1大时,积都比被乘数大。

教学方法:

观察、分析、比较。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口算。0.9×6 7×0.08 1.87×O

0.24×2 1.4×0.3 0.12×6 1.6×5 4×0.25 60×0.5

指名学生口算,然后集体订正。

2、思考并回答。(1)做小数乘法时,怎样确定积的小数位数?

(2)如果积的小数位数不够,你知道该怎么办吗?如:0.02×0.4。

3、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小数乘法。(板书课题)

二、情景引入

1、教学例5。师:同学们,你们见过鸵鸟吗?知道鸵鸟是一种跑得比较快的动物吗?有一只鸵鸟正在帮助2个小朋友解难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鸵鸟正驮着小朋友向前奔跑,后面一只凶猛的非洲野狗紧紧追上来了!小朋友说:“哎呀,它追上来了!”鸵鸟说:“别担心,它追不上我!”

学生观察情境图,提取信息:

所求问题:(鸵鸟的最高速度是多少千米/小时)

所需条件:(非洲野狗的最高速度是56千米/小时,鸵鸟的最高速度是非洲野狗的1.3倍)

思路分析:

(1)引导学生理解小数倍数的含义:谁来说一说“鸵鸟的最高速度是非洲野狗的1.3倍”是什么意思?(鸵鸟的最高速度是非洲野狗的1.3倍,表示鸵鸟的速度除了有一个非洲野狗那么快,还要快。)

(2)追问提高学习新知的兴趣:

①非洲野狗能追上他们吗?(非洲野狗追不上鸵鸟。)

②“鸵鸟的最高速度是多少?”该怎样列式计算呢?(生回答:56×1.3)

③为什么这样列式?(求56的1.3倍是多少,所以用乘法。)

(3)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小结:倍数关系也可以是比1大的小数。

让学生独立计算出鸵鸟的最高速度,并集体订正。

(4)指导学生用估算进行验算:请同学们看这个算式及结果,你认为对吗?你是怎么验证的?(板书验算,完善课题)

学生可能会有以下几种验算的方法:

①用原式再计算一遍。

②把这个算式的因数交换一下位置,再算一遍。就可知道对与否。

③观察法:观察小数位数或第二个因数比1大还是比1小。

④用计算器进行验算。

师小结:不管用哪一种方法来检验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喜欢用那一种就用那一种来验算。

(5)师:请同学们打开书,看一看书上的小朋友算得对吗?为什么?

生:因为两个因数中,56是整数,因数1.3中只有1个小数,所以积中小数点的位置点错了,应该点在2与8之间,即积应为72.8。

师:很好!在计算小数乘法时,每个小朋友都要养成认真做题、仔细检查的好习惯。

师:通过刚才同学们的计算、验算得出鸵鸟的最高速度是72.8千米/小时,比起非洲野狗的速度怎么样?非洲野狗能追上鸵鸟吗?说明刚才我们的想法怎样?(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由代表发言,教师点评。)

2、看乘数,比较积和被乘数的大小。刚才有同学提到56×1.3式子中第二个因数比l大,所以积就比被乘数大,现在我们来研究一下这个问题。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7页“做一做”。先让学生观察两道算式中的因数和积,进行判断,说出理由;再让学生独立计算,并用自己喜欢的验算方法进行验算。最后集体订正。

2、练习二第3题。先让学生独立判断。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明道理,明白每一小题错在什么地方。

四、课堂小结。当乘数比1小时,积比被乘数小;当乘数比1大时,积比被乘数大。我们可以根据它们的这种关系初步判断小数乘法的正误。

作业:5、6、7

课外作业:教材第9页练习二第10题。

板书设计:

求一个数的小数倍数是多少及验算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5

教学要求:

1.使学生了解小数在日常生活里的应用,能运用小数四则运算解日常生活里的一些实际问题,并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2.使学生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培养起与人合作的意识和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

教学准备:

1.每个学生带一件物品作为商品(如文具、玩具或小说书等),用小数标明每件商品的价格,摆成购物小超市。

2.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为每个小组准备一些人民币(面值大小不等)。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本学期,我们已经学习了小数四则运算,掌握了小数四则运算的方法和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今天这节课,我们来运用小数运算的一些知识,进行一次超市购物的实践活动。(板书课题)看看哪位同学到超市的任务完成得比较好。

二、组织活动

1.总价计算活动。

(1)了解活动要求。

出示教材上的超市图及商品价格,让学生先熟悉有哪些商品以及商品的单价。说明这些商品的单价在我们的`课本上,自己可以去看一看。

提问:课本上要我们解决哪些问题?你会解决吗?

(2)解决问题。

要求每个学生按照教材上的要求,自己依题次根据需要选择商品,作好记录并计算结果。

(3)每个同学在小组里交流自己购物和解决问题的情况。

(4)指名学生谈谈自己解决问题的情况,在全班进行交流。

结合学生的交流提问:你最喜欢的玩具是哪几种,买回家一共要多少元?

买8包方便面、一包饼干、5瓶什锦菜和10枝铅笔,带50元。

钱够不够,你是怎样计算的?

2.购物活动。

我们这里已经有一个小超市,上面摆满了小商品,先来进行一次购物活动。大家来推派一个小组的同学做小小营业员,其余每组派两名同学带钱来购买你们喜欢的商品,并且要当面付款结清。买回商品后,向自己小组的同学汇报所买的物品和单价,以及所付的钱款和找回的余钱。然后小组的同学帮助他们算一算,他们在购买商品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生错误。让学生进行购物活动。购物结束后,让每组学生交流自己小组的购物情况,说说买了哪些物品,怎样计算购物总价的,一共付出多少钱,找回多少钱。

说明:我们在购物时,一般要选择我们需要的商品,并考虑需要买多少。在购物以后,我们可以按单价乘数量计算出每种物品的价钱,再算出购物的总价。

三、交流体会

今天我们开展的什么活动?你能把自己在活动中的做法和体会说给同学们听一听吗?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会利用已有的知识,依据实际情况从给定的优惠方案中选择比较经济的方案,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的意识。

2、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养成精打细算的好习惯。

教学分析:

本节课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让学生能够依据实际情况从给定的优惠方案中选择较经济的方案,从而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教学设计通过生活中经常遇到的购买门票和租车问题入手,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产生探究的想法,从而培养学生综合的水平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探索为主线的教学模式,教学中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活跃思维。从而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依据实际情况从给定的优惠方案中选择比较经济的方案。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结合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具学具:

课件、电子白板。

教学过程:

一、对话交流,引入课题。

师:课前老师想给同学们先看一组美丽的照片。(本溪水洞)十一长假期间,老师到本溪水洞游玩了一番。(电子白板出示)

师:你知道本溪的旅游景点还有哪些吗?(五女山、关门山等)

师:你们都到过哪些地方旅游过呢?(学生回答)

追问:旅游时,都有哪些费用呢?

(生自由回答)

有些人去同一个地方,花费却有多有少,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旅游费用。(板书课题:旅游费用)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出示信息

我们本溪也有许多旅游景点,本溪明珠旅行社针对关门山旅游景点,推出了两种旅游优惠方案,我们来看一看,出示优惠方案。(电子白板出示两种优惠方案)

A:景园一日游,大人每位160元,小孩每位40元。

B:景园一日游,团体5人以上(包含5人)每位100元。

师:谁能告诉老师,你从中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A种方案玩一天,大人每位160元,小孩每位40元

生:B种方案玩一天,团体5人以上(包含5人)每位花100元。

追问:团体5人以上(包含5人)每位100元,这是什么意思?

生:只有够5人才能有资格买团体票,不管大人还是孩子,每位都100元。

团体票每位100元,对于个人票中大人每位160元来说怎么样?对于个人票小孩票来说怎么样?

生:团体票每位100元,对于个人票中大人票来说便宜了60元,对于个人票中小孩票来说每位贵了60元。

师:好的,这里有两个个问题:(1)如果去4个大人,2个孩子,选那种方案省钱?(2)如果去2个大人,4个孩子,选那种方案省钱?

师:自己先想一想?然后小组在讨论:这两种情况,分别选那种方案省钱?

教师提出活动要求:①小组合作讨论购票方案,力争人人出力。②根据购票方案,列出算式,计算出购票总价。③每组选出喜欢的方案,并填在表格里。④每组选一名同学说说小组的购票方案。

思考:观察大人和孩子人数的特点,你发现什么规律?附:表格

(学生小组讨论)

师:哪个小组汇报一下讨论结果。并说一说各用了多少钱?

生1:第(1)个问题A方案是:1604 =640(元) 402 =80(元)640+80=720(元); B方案是:6+2=6 (人)1006=600(元)所以B方案省钱。

生2:第(2)个问题A方案是:1602=320(元) 40 4 =160(元)320+160=480(元);B方案是:2+4=6 (人)1006=600(元)所以A方案省钱。

师:在他们的介绍中,你发现什么问题?

生:有时方案A省钱,有时方案B省钱。

师:观察大人和孩子人数的特点,你发现什么规律?

生:大人多 ,孩子少,按B 种方案买票省钱;大人少,孩子多,按A种方案买票省钱。

师:那么如果6个大人,3个孩子,选哪种方案省钱? 自己想一想?

生:方案A:1606=960(元) 403=120(元960+120=1080 (元) 方案B:6+3=9(人)1009=900(元)方案B省钱。

师:还有没有更省钱的方案?

生:(6个大人买团体票,3个小孩买个人票,需花720元。)6个大人,3个孩子方案A:1006=600(元) 403 =120(元)600+120=720(元)A、B两种方案结合省钱。

师:真棒!同学们想出了更省钱的办法,真会精打细算。

2、活动二:租车问题

师:同学们,咱们刚才研究的购票的问题大家表现得特棒。下礼拜咱们五年级要组织看话剧,校长要帮我们租车,我们帮她设计一个租车方案好吗?

生:行!

师:学校要组织五年级115人去看话剧。大客车每天每辆1000元,每车限乘40人。小客车每天每辆650元,每车限乘25人,怎样租车合适?

师:你从中获得那些数学信息?

追问:限乘什么意思?

生;就是最多座这么多人,不能超过这些人?。

师:比一比,看哪个小组讨论出的方案最多,而且租金最少?完成下列的表格。(电子白板出示)

师:哪个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并说一说怎样算的?

生1:我们组想的方案是租2辆大车,2辆小车。共有130个座位。付的租金是10002+6502 =3300(元)

生2:我们组想的方案是租3辆大车,不租小车。共有120个座位。付的租金是10003=3000(元)

生:我们组想的方案是租1辆大车,3辆小车。共有115个座位。付的租金是10001+6503=2950(元)

生3:我们组的方案是没租大车,5辆小车。共有125个座位。付的租金是 6505=3250(元)

师:哪种方案最省钱?

生:租1辆大车,3辆小车最省钱。

师:刚才通过同学的努力,找到了最佳方案。在现实生活中,许多问题需要我们运用数学头脑,采用优化、组合和统筹等方法,用最少的钱办成同样的事情。这样既可以增强勤俭办事的意识,又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我们的数学思维能力,用我们的聪明才智更好地生活。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请你把今天的收获将给爸爸妈妈听,下次再在遇到这类问题你可以帮着家长多出出主意,我相信,你一定会想出一种最佳方案。真正成为家长的小助手。

板书设计:

旅游费用

选取最优化方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7

第一课时

一 教学内容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教材第110 一112 页的内容及第113 页练习二十二的第1 一4 题。

二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经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的探究过程,认识将旧知识转换成新知识是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

2 .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一般计算方法和验算方法,会正确地进行计算和验算。

3 .通过学习回收有用垃圾的计算,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 重点难点

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一般计算方法。

四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两周前,老师布置了一项调查、收集资料的作业:调查自己生活的社区主要有哪些生活垃圾?每种垃圾大约占生活垃圾的几分之几?哪些垃圾可以作为有用资源回收?同学们可以以生活的社区为单位分组进行调查,并将调查结果在下表中:

(二) 教学实施

1 .交流调查情况,并提出问题。

请学生将课前调查的情况进行交流,触发联想,让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教学融人环境教育中。然后老师把某个小组调查好的一份统计表用投影仪显示出来。如下表:

老师:我们知道纸张和废金属是垃圾回收的主要对象,它们在生活垃圾中共占几分之几呢?

请学生列出算式: + =

2 。 探讨" + "的算法。

(1) 尝试计算" + "。

老师巡视,然后将学生中的几种不同算法列举在黑板上。

① + = + = =

② + = + =

③ + = = =

( 2 )集体。

让学生分别对上述三种计算方法进行。达成共识:第一种算法正确,但不简便。将 和 通分时,没有找10 和4 的最小公倍数,而是找它们的公倍数,所以计算时数据较大,结果还要约分。第二种算法既正确又简便,先找10 和4 的最小公倍数,通分后再相加;第三种算法不对,算理错了。两个分数的单位不同,一个是 ,一个是 ,单位不

同的两个分数是不能直接相加的。老师用图加以说明:

( 3 )归纳异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在集体的基础上,老师用课件动态显示 + 的计算的过程,边演示边说明:由于10 和4 的最小公倍数是20 ,所以把圆平均分成20 份,这样 变成 , 变成 ,所以 + = + 。

老师:通过计算 + ,谁来说一说分母不同的两个分数怎样相加?

在学生归纳的基础上,老师请学生打开教材第110 页,让学生将自己表述的语言和教材上的文字语言进行对照,学会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归纳异分母的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3 .教学教材第111 页例1 的第(2 )题。

( 1 )由验算引人异分母分数减法。

请学生完成教材第112 页"做一做"的第2 题。先做左边的两道小题。

- = ( ) - = ( )

学生利用已有经验验算,方法有两种:一种重算法(将原式再算一遍);一种逆算法,逆算关系有两种,学生多数会用此法验算。

① 利用关系式"减数+差=被减数"。

因为 + = = ,所以原式计算正确。

因为 + = ≠ ,所以原式计算错误。

② 利用关系式"被减数一差=减数"。

因为 - = - = ,所以原式计算正确;

因为 - = - (结果为负数),所以原式计算错误。

学生完成后,集体讲评。利用实物投影将上述两种不同的验算方法展示出来,然后请学生表达计算的过程。当学生说到利用关系式"被减数一差=减数"进行验算时,着重让他们说一说 - (先通分,将 化成 )。

在学生说算法的基础上,老师引导归纳:异分母分数相减,也是先通分再相减。

( 2 )归纳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再让学生完成教材第112 页"做一做"的第2 题中右边两道小题。

老师:"你会验算右边两道小题吗?请试一试。"学生独立完成。老师巡视指导。请两名学生上台板演验算过程。集体反馈时,先请板演的学生说一说,用什么方法验算,然后请用"和一个加数"的方法进行验算的同学说一说,如何计算是 - 和 - 。引导学生把异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迁移到减法中去。

老师:通过计算 + 、 - 等算式,你能归纳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吗?让学生自己归纳,然后在全班交流,最后老师。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先通分,然后按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

( 3 )说明分数加、减法的验算方法。

老师指着学生验算的4 道题目,提问:分数加、减法的验算方法主要有哪些?它与整数加、减法的验算方法相同吗?

4 .完成教材第111 页例1 的第(2 )题。

学生独立完成,请学生板演,集体订正书写过程。

5 .完成教材第112 页"做一做"的第1 题。

学生独立完成,注意每道题中两个分母的特征,是特殊关系的直接找出最小公倍数。

6 .完成教材第112页练习二十二的第1 一4 题。

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订正。

四)思维训练

1 .先计算下面各题,然后找出规律。

+ + = + + + = + + + + =

应用上面的规律,直接写出下面式题的得数。

+ + + + + + =

2 .想一想,哪两个异分母分数相加的和是 ?

+ =

(五)课堂

本节课我们研究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一般情况下,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时,先通分,转化成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然后按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注意在通分时,为了计算简便,应选择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