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优秀6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的操作活动,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2.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3.通过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探究解决计算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以及严谨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结果不是最简分数的要进行约分。
教学难点:
把分母不同的分数通过通分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计算1/4+1/5 2/15+1/5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异分母分数相加减,那么异分母分数相加减,同学们要注意什么呢?
今天,我们进一步探讨异分母分数的相加减。
二、试一试
1.比较两种计算方法,笑笑的方法是找公倍数,最后进行约分,淘气的方法是找最小公倍数。比较后发现,找最小公倍数,计算起来比较简单,计算的正确率会高一点。其次,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要约分成最简分数。
2.算一算,并与同伴交流你的做法。
生独立完成,反馈。第一题结果要进行约分。
3.森林医生。
先观察,说一说三道题目错在哪里?再进行独立计算,改正。
4.应用题。
读题找到数学信息,并提出问题。
5.解方程。
根据数量关系:加数+加数=和,被减数减数=差 这两个数量关系,找到X在题目中所表示的量,再进行解方程计算。
6.拓展题,第8题。
重点交流学生估计的方法,再计算验证。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你知道埃及人怎样表示分数的吗?自己读一读你知道吗?
四、布置作业
教学内容:
教材第29—30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能用方程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初步体会方程是解决实际问题。
2、探索并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能够运用分数除以整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分析分数除法应用题中数量间的关系,用方程解答分数除法应用题。
教学难点:
运用分数除以整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预习提纲:
1、观察课本第29页的图,从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呢?
2、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3、分析例题,写出等量关系,并试用方程解答。
4、想想还有别的算法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发探究
1、同学们喜欢课外活动吗?你们喜欢参加哪些课外活动?
2、课件出示:从画面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呢?这些数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1)打篮球的人数是踢足球的。4/9。
(2)踢毽子的人数是踢足球的1/3。
(3)跳绳的人数是参加活动总人数的2/9。
……
二、提出问题,自主探究
1、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操场上一共有27人参加活动,跳绳的小朋友人数是操场上参加活动总人数的2/9、跳绳的有多少人?
列出这题的等量关系,并解答。全班交流。
2、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引出例题
跳绳的小朋友有6人,是操场上参加活动总人数的2/9。操场上有多少人参加活动?
这道题与上题有哪些区别和联系呢?能找到这道题的数量关系吗?
你能用方程的知识,解决这样的问题吗?应该如何解设?小组讨论,再由教师指名在黑板上演示。
解:设操场上有x人参加活动。
χ×2/9=6
χ×2/9÷2/9=6÷2/9
χ×=27
3、想一想,还有别的算法吗?怎么算?为什么?
6÷2/9=27(人)
三、巩固练习,实践探究
刚才同学们根据图中的数学信息,提出了很多的数学问题,这些数学问题,你们能解答吗?
1、操场上打篮球的有4人。
(1)打篮球的人数是踢足球人数的4/9,踢足球的人数是多少?
(2)踢毽子的人数是踢足球人数的1/3,踢毽子的人数是多少?
(3)操场上踢足球的有9人,是操场上参加活动总人数的1/3,操场上参加活动有多少人?
(4)操场上踢毽子的有3人,是操场上参加活动总人数的1/9,是操场上参加活动总人数的1/3。
2、某月双休日9天,是这个月总天数的3/10,这个月有多少天?
(板演过程中,着重分析学生可能存在的误解之处。)
3、根据以下方程,编出相应的应用题。
χ×1/5=30 χ×2/3=40
四、回顾反思,总结全课。
教材理解
按照全套教科书的安排,本课时学生开始学习第三种图形变换——旋转。此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平移与轴对称两种图形变换,对图形变换具备一定的认识。在学生对平移、轴对称、旋转概念及其性质都有一定的了解后,课本又综合运用这些图形变换的性质进行图案设计。
设计理念
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为此在本节课中我采用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与教师启发引导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学情简介
学生已经学习了平移与轴对称,对于图形的变换已经有所认识。从平移与轴对称的学习来看,学习一种图形变换大致包括以下内容:⑴通过具体实例认识这种图形变换;⑵探索这种图形变换的性质;⑶作出一个图形经过这种变换后的图形;⑷利用这种图形变换进行图案设计;⑸用坐标表示这种图形变换。本章“旋转”的教学也是从以上几个方面展开。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
2.让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3.让学生体会图形变换在生活中的应用,利用图形变换进行图案设计,感受图案带来的美感和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在方格纸上旋转90°的特征和性质。
教学难点理解、掌握在方格纸上旋转90°的特征和性质。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讨、点拨式教学
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要想把旋转现象描述清楚,应该怎么说?
2.钟表上分针从12转到6,转了多少度?这时时针转了多少度?
二、新课讲授
1.探索旋转图形的特征和性质。
(1)教师用课件出示教材第84页例2三角形绕点O顺时针旋转90°的图形。
教师:刚才观察三角形的旋转过程你发现了什么?你怎样判断三角形是绕点O顺时针旋转了90°?
组织学生观察,并在小组中交流讨论。
(2)三角形旋转后,三角形有什么变化?
教师再次演示风车旋转的过程,让学生观察。然后组织学生在小组中交流讨论并汇报。(教师注意引导)
小结:通过观察,我们发现风车旋转后,不仅是每个三角形都绕点O顺时针旋转了90°,而且,每条线段,每个顶点,都绕点O顺时针旋转了90°。
(3)揭示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教师:从画面中,我们能清楚地看到三角形旋转后,位置都发生了变化,那什么是没有变化的呢?
①三角形的形状没有变;
②点O的位置没有变;
③对应线段的长度没有变;
④对应线段的夹角没有变。
如果我们将三角形在旋转后的基础上,继续绕点O顺时针旋转180°,那么三角形应该转到什么位置?
2.学习画出旋转后的图形。
(1)教师出示教材第84页例3。
教师:怎样画出三角形绕O点顺时针旋转90°后的图形呢?
组织学生先在小组中讨论交流:是怎样旋转的?应该怎样画出旋转后的图形?
学生汇报时可能会说出:
①先画出点A′,OA′垂直于OA,点A′与O的距离是6格;
②再用同样的方法画出点B′;
③然后把点OA′,OB′,A′B′连接起来。
(2)组织学生在课本上画一画,然后相互交流检查。
3.完成第83页“做一做”。
4.完成课本第84页下面的“做一做”。
先放手让学生独立画。再全班汇报交流,最后教师小结。结合生活中的数学介绍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课堂作业
1.完成第85~86页练习二十一第4~6题
(1)第3题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有关对称、平移和旋转变换的知识进行判断,注意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美,体会图形变换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第4题练习时,可以放手让学生设计,再进行交流,要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进一步理解旋转的特点和性质,体会旋转所创造的美。
2.完成练习二十二第1~3题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日常生活中的图形丰富多彩,图形的变换千姿百态,如何在一堂课的时间里让学生透过各种纷繁的现象理解数学的本质,课堂如何发挥它的最佳效益,怎样让学生理清知识发生的脉络成为课堂知识的主动接收者,这是我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努力想突破的。
因此在教学中我主要遵循以下教学原理:
1、活动原理。即整堂课都是由师生的共同活动组成,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各种学习尝试,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休,课堂成为学生思维发生、发展的平台。
2、序进原理。即教学过程既符合知识的发生进程,又符合儿童认知规律。根据这个原理,我设计了从“具体”→“抽象”→“具体”→“抽象”的思维发展过程。先从生活中的实例中来,再到头脑中的模糊感知,再实践操作,再抽象出数学模型,再用作具体练习。
3、反馈原理。通过探索和练习的设置,及时让学生理解知识并起到矫正的作用。
在这堂课上,鼓励探索我觉得是最重要的。教给学生学习的兴趣远远大于教给他知识。
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132-133页“打电话”
教学目标:
1、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画图的方式,使学生找到打电话的最优方法
2、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借助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
3、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优化思想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重点:理解打电话的各个方案并从中优化出最好的方案。
教学难点:突破“知识本位”,让学生充分经历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到优化的思想。
教学准备:磁性黑板,磁性教具
教学流程:
xx老师刚接到学校紧急通知,要合唱队的15人去参加演出,怎么可以尽快地通知到这15个队员呢?”同学们帮忙想想办法吧!
(教学预设:这时学生可能会说出打电话通知。)
对,打电话通知是一种快捷的方法,但是打电话也是有学问的,那么打电话里有哪些数学问题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打电话里的数学问题。(板书:打电话)
二、探索比较
1、假如通知一个队员要1分钟,每个队员都在家,那么15名队员都接到通知要多少时间?(15分钟)
2、15分钟是怎么来的,我们可以用图来表示,老师在磁性黑板上演示。
3、总结:这种方法怎么样?为什么会慢呢?(太慢了,老师一个人在通知,其他人在听候通知,费时,板书:费时)那么有比较快的办法吗?(分组通知)
4、猜猜看,你觉得分为几组通知可能比较快?(学生可能会说三组、四组、五组等)下面大家就在小组合作完成,摆出你们认为比较快的方案。(老师巡视指导,参与讨论,了解情况。)
5、汇报结果。
6、和逐个通知比,分组通知如何?为什么会节省时间?(组长在同时打)
7、有没有最优的方案的呢?老师、组长和组员都不闲着,应该怎样设计方案呢?小组内合作完成,老师巡视指导,参与讨论,了解情况。最后汇报交流。
三、探究规律
这的确是个好办法,这个方案,你们发现有什么规律吗?
太棒了!这个同学的'发现很了不起。我们不妨用列表的方法,可以看得更清楚一些。
(先出示空表,边问边填完整。)
第几分钟:1、2、3、4
接到通知人数:1、2、4、8
总人数:2、4、8、16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预设:第几分钟通知的人数,是前一分钟通知人数的2倍。)
按照这个规律,第5分钟可以通知多少人?第6分钟可以通知多少人? 2分钟一共通知( 3 )人
3分钟一共通知( 7 )人
4分钟一共通知( 15 )人
你又发现了什么规律?(预设:2分钟通知的人数=2个2相乘-1;3分钟通知的人数=3个2相乘-1;4分钟通知的人数=4个2相乘-1;)5分钟一共通知多少人?6分钟一共通知多少人?这样通知50人最少需要花多少分钟?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17~118页第2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作用,能根据的数据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能对图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并加以解决。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在具体情境中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能在方格图上用数对表示点的位置,并根据给出的数对找到相应的点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数的位置是用什么来确定的?
2、本学期我们学习了什么统计图?在制作折线统计图时需要注意什么?
二、复习数对
师:在生活中,我们是怎样用数对表示位置的?
完成第20题。师问:(4,3)表示什么?(7,y)(x,0)表示什么?
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展示学生作业,集体。
三、复习折线统计图
师:本学期,我们学习的统计图有什么特点?完成第24题。
师:想一想,自己运动后的心率大概是怎样变化的?
学生独立完成统计表及统计图的填写。
展示学生作业,说说从图中可以获得哪些信息?
四、课堂
师: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吗?
教学目标和要求
1.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正确地读写百分数能运用百分数表示事物。
2.会解决有关百分数的简单实问题
教学重点解决有关百分数的简单实问题
教学难点体会百分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准备组织学生收集生活中的分数、百分数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备注栏
一、复习旧知
让学生说说百分数的含义
二、指导练习
1.教科书第73页第3题
要求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最后全班讲评
2.教科书第75页第8题
先让学生理解题意,明白“成活率”指的是成活的棵数与所有植树总棵树的百分几。
独立完成后,全班讲评
3.教科书第75页第10题
先让学生明白“优秀率”的含义,鼓励学生找出等量关系,列方程解答。
4.教科书第75页第11题
先看表,弄清题意,然后独立完成。
学生汇报全班讲评
5.教学“实践活动”
先组织学生在课堂上交流,体会百分数、分数之间的联系。
然后鼓励学生分别总结生活中使用百分数和分数的例子,结合具体事例谈谈自己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