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的再认识---- 教学设计优秀7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分数的再认识---- 教学设计优秀7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一年级数学上教案 篇1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高矮”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体会到高和矮也是相对的',进一步建立比较的意识。

教学准备:挂图、三枝笔

教学过程:

一、 情境体验、感知高矮

师:同学们,开学的第一天我们到学校来,都做了什么事,谁还记得 呢?

生1:发新书,大扫除。

生2:安排座位。

师:谁还记得当时我们是按怎样的顺序安排座位的吗?

生:我们是按从矮到高的顺序排。

师:高矮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

请少武到前面来,你们说他是高还是矮呢?

生:有的说高的,有的认为矮的,有的说不出。

师:有的认为少武是高的,有的认为少武是矮的,少武是高还是矮的呢?现在来比比看,请你找一个比你矮的同学上来。(学生去找)

师:你们比一比,谁高,谁矮?

生:少武高,宁辉矮。(请两 个同学说)

师:请你再找一个比你高的同学上来。(学生去找)

师:你们比一比,谁高,谁矮?(请两个同学说)

生:建东高,少武矮。(请两个 同学说)

师:为什么少武一会儿高,一会儿矮呢?

生:因为少武和宁辉比,少武高;少武和建东比,少武就矮了。

师:说得好!谁来说一说,少武和他们两 人比,少武比宁辉怎么样,少武比建东怎么样?

生:少武比宁辉高,少武比建东矮。

师:比高比矮至少要有两 个人才能判断。

(设计意图:学生参加比高比矮的活动,不仅体会到高与矮是相对的,而且也初步学会比较高矮的方法。)

二、 积极参与,理解高矮

师:请同桌同学站起来比一下,谁高谁矮?(同桌同学比较)

同组同学互相交流,运用( )比( )高,( )比( )矮的互相说一说。

(全班同学交流反馈)

师:谁能说说在生活中看到什么比什么高,什么比什么矮吗?

生1:爸爸长得比妈妈高。

生2:椅子比桌子矮。

生3:课桌比讲台矮。

……

(设计意图:学生年纪小,语言滞后于思维,组织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高矮的比较,既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又训练了语言口头表达能力。)

三、 体验相对、确定高矮

(教师手握三枝笔)

师:老师手里握着三枝笔,你们猜一猜,哪枝笔最长?

生:(随便猜一枝)

师:(亮出谜底)要怎么比,才能道哪枝笔最长呢?(学生上台比)

师:这个同学把三枝笔的一端都放平,也就是说:有几样东西比较长短,必须有一端对齐,或者说要站在同样的高度才能比较。可是有时候碰到像这样的情况怎么比呢?(出示课本“三只小兔比高矮”的挂图)

(设计意图:学生在游戏中,体验到事物比长短或比高矮时,必须一端对齐的比较方法。随后又引出,现实生活中无法达到一端对齐后再比较的特殊情况:领奖台上小兔高矮的比较,从而让学生进一步学习利用数量进行刻画再比较的方法。)

四、 应用知识、开展探索

师:三只小兔比高矮,从这幅图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他们没有站在同一高度上。

师:那该怎样比呢?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比一比三只小兔的高矮吗?

(学生讨论交流,再反馈)

师:同学们想了好多办法,真棒!老师在这张图上画了一些格子,不知道这些格子能不能帮上你的忙?(出示第二张挂图)我们看,大白兔的后面,有一格一格的格子,请大家边看边想一想,可以同组的同学说一说,你是怎么比的,谁最高谁最矮?

(讨论交流,再反馈)

分数的再认识---- 教学设计 篇2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材(新世纪版)数学五年级上册p34-35

教材分析:在三年级下册教材中,学生已经结合情境直观操作体验了分数的产生过程,认识了整体“1”,初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已经会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能初步运用分数表示一些事物,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本单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分数,学习分数的再认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的基本性质等知识,本课时则安排“分一分”、“说一说”、“画一画”等各个情境活动,使学生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进而为学习两个量的倍比关系奠定基础,随之,分数从真分数扩展到假分数、带分数。更为分数的系统学习埋下伏笔。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设独立思考、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有所体验,有所感悟,有所发现,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去参与探索分数知识的全过程。

学生状况分析:我校地处市郊,学生的生活经验较为丰富,有极强的求知欲,整体素质较高,基础知识扎实,思维较活跃,已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学习习惯良好。在三年级时,学生对分数的产生过程及其意义就有了初步了解,但对知识的生成、联系及延伸缺乏一定的认识。因此在本单元教学中,教师不能把学生看作是“零”起点,不能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完全置之不理,要尊重学生的已有的知识,要充分相信学生,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提出猜想,大胆放手,加强小组合作,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表达和交流的机会,让他们对知识的产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通过创设各种情境活动和多种形式的练习,尽量让他们对分数的知识有系统化的认识,加强自我反思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加深对分数的认识;学会用分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分数的意义,进一步掌握分数的读、写,理解分子、分母的意义。

2、结合具体的情境,使学生体会一个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并能对分数作出合理的解释。发展学生数感,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

教学过程:

一、展示图片,复习导入。

师:今天,我们给大家带来的三幅图片,大家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三幅图片——俄罗斯国旗、五朵花两黄三红、平均分成六份的六边形其中三份涂成红色)

问:同学们,你会用什么数来表示这些图片中的红色部分呢?请说出它的具体意义。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整体“1”的认识经历由单个物体到多个物体到抽象图形的过程,了解学生对已有的知识掌握程度,明确本节课的学习起点。)

引出课题:分数的再认识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活动一:拿一拿

师:我们来做一个游戏,好不好?

1、出示两盒中内分别装有8枝铅笔的文具盒,请两位男生上来分别拿出每盒铅笔总枝数的1/2。

师(问台上的学生):你们准备怎么拿?

生:我把盒里的铅笔的平均分成2份,拿出其中的1份就是1/2。

学生活动,两位男生都拿出了4枝铅笔。

2、再出示两盒内装6枝铅笔的文具盒,请两位女生上来也拿出其中的1/2。

(猜一猜她们会拿出几枝铅笔呢?)学生活动,两位女生都拿出了3枝铅笔。

3、设疑:师:你们发现了什么情况?有什么疑问吗?请想一想,小组交流,全班反馈。

四位同学都是拿出铅笔总枝数的1/2,为什么拿出的铅笔枝数有的一样多,有的却不一样呢?

预设:

生1:男生和女生肯定有一组拿错了。(师追问:你认为哪一组拿错了?请上来验证。)

生2:两个男生的文具盒中的铅笔总数一样多,两个女生的文具盒中的铅笔总数一样多。

生3:男生组的文具盒中的铅笔总数和女生组的文具盒中的铅笔总数不一样多。(师追问:猜一猜谁的文具盒中的铅笔总数多呢?)

3、检验:请四位同学分别说出自己铅笔盒里的总数是多少枝,拿出它们的1/2又是多少枝?

4、小结:一盒铅笔的1/2表示的都是把一盒铅笔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1/2。由于分数所对应的整体相同(也就是盒中总枝数一样多),所以1/2表示的具体数量就相同;由于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同(也就是盒中总枝数不一样多)所以1/2表示的具体数量就不相同。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经历“猜测—讨论—初步得出结论—验证—总结归纳”的一个体验数学过程,从中体会“整体”不同造成相同分数即“部分”表示的多少不同,以加深学生对分数的进一步认识。)

5、试一试

课件展示,8枝铅笔(五枝红色,三枝蓝色,其中一枝蓝色铅笔是削好了的)

问:你能用什么分数来表示这削了的铅笔呢?

生1:是总铅笔枝数的1/8。

生2:是蓝色铅笔枝数的1/3。

生3:是第一横排铅笔枝数的1/4。

生4:是一个竖列铅笔枝数的1/2。

(设计意图:本练习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同一个具体数量它所在的整体不同,表示它的分数也就不同,进一步体会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从而理解分数具有相对性。)

活动二:说一说

1、课件展示小明和小军看课外书的情境图

引导学生获取数学信息和问题。

问:根据图中的信息,想一想,小明和小军看的页数一样多吗?

2、生同组交流后,师请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并随机追问:“如果小军看了50页,小明看了5页,你们知道小明的书有共有多少页吗?小军呢?”

3、小结:同一个分数所对应的“整体”大,所表示的具体数量就大;对应的“整体”小,所表示的具体数量就小。同一个分数,表示的具体数量大,对应的整体就大;表示具体数量小,对应的整体就小,即分数具有相对性。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交流、比较、分析,进一步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深化对分数的理解。)

4、画一画

一个图形的1/4是□ ,(1)画出这个图形,生完成后,用幻灯展示各学生的图形。(2)涂出所画图形的2/4。(3)涂出所画图形的4/4。(本练习的目的在于开拓学生的思维,学生理解分数的局部与整体关系的基础上渗透分数单位,为学习假分数作铺垫。)

三、知识应用,加深体验

1、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给四川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为了帮助四川人民重建家园,小明捐献了自己的零花钱的1/4,小芳捐献了自己的零花钱的3/4,小芳捐的钱一定比小明多吗?说明理由。

2、选一选(课件展示)

一堆糖果的2/5是4个,

这堆糖果会是下面的哪一堆呢?

(本题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估计与推理能力,发展数感。)

(设计意图:通过有层次的逐步练习,使学生所学知识得到及时的巩固,并让学生们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五、引导学生进行课堂总结

说说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都有哪些新的认识?

六、板书设计

一年级数学上教案 篇3

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可爱的校园

教学目标:

通过学生对书中情境的观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难点:初步感知小组交流的作用。

教学准备:数字卡

教学过程:

一、寻找身体上的数

师:1——10这几个数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我们身上就有许多,快找一找,说一说!

学生之间互相观察,互相说。

集体反馈交流。

(学生可能说:有1个脑袋,1张嘴,10个手指等。只要说得对,教师就应该给予肯定,同时要注意让学生把话说完整。)

二、寻找教室里的数

师:同学们在自己身上找到了这么多的数,真了不起!快来看看我们的教室,你们能发现哪些数?

学生独立观察,寻找个数。

学生之间互相交流。集体交流。

(学生可能会说:有1块黑板,2扇门,6盏灯,25张桌子,47名学生……对于能说出比10大的数的学生要及时鼓励。)

一年级数学上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在本册教材中10以内数的组成和分解,不再作为10以内的加减法的逻辑起点,而是直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把学习加减计算与解决问题的过程结合起来,让学生亲身经历从问题情境抽象出加减算式应用,然后去解释一些现象,解决一些问题,从中理解加减运算的意义和应用价值。而实际上,10以内数的合成分解与10以内的加减法只存在描述数量关系的形式上的差异,而并无本质上的区别,因此,材料不但没有削弱对数可分可合的认识,而且还创设了丰富多彩的问题或游戏活动,不断强化数的合成分解意识。本课《分苹果》就是创设了“分苹果”情境讨论了10的组成和分解,还把进一步体验10的组成和分解及其无意识记忆寓于练习和游戏活动中,逐步达到熟练有关10的加减运算。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年龄小,刚入学不久,好动、好奇、好玩,对数学学习兴趣比较浓厚,大部分学生爱卡通图像、爱小动物更爱帮助动物们解决数学问题。在学习本课前已经掌握9以内的加减法。根据以上的情况本课教学设计采用童趣与竞争相结合的方式。童趣在活动中贯穿全课。竞争拿奖励的苹果。既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和教学活动中认识“10”的分解与合成。

2、理解10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算式,进一步体验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能力目标:通过具体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有条理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善于交流合作学习的能力 。

情感目标:通过卡通动漫播放等体验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能正确熟练地口算10的加减法。

2、难点:经历从实际问题抽象并整理出10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算式。

分数的再认识---- 教学设计 篇5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五上第34—36页。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理解分数的意义,发展学生的数感。

2、结合具体的情境,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材分析:

本节课在学生对分数已经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分数,分数的再认识,这里的“再认识”已经很明确的告诉我们这里学习的分数知识与原来学习的分数知识是有区别的:一是在具体的情景中体会“整体1”不同,分数所表示的意义也不同;二是结合具体的情景进一步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学习分数的再认识,不但为本单元的后续知识垫定基础,同时本节课还是下学期学习分数应用题的必备知识。

本节教材中安排了“分圆珠笔”“说一说”“画一画”多个情境活动,使学生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分数的认识。

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分数知识的第一课时。三年级下册的教材中,学生已经结合情境和直观操作,体验了分数产生的过程,初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已经会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能初步运用分数表示一些事物,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整个四年级没有分数知识。时隔一年,五年级学生是第二次接触分数。

由于学生是在三年级学习的分数初步知识――相隔时间较长,加之这里学习的分数意义范畴的拓展――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在理解上,也会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必须要做好新旧知识的衔接,让学生充分的感知。通过创设真实的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引导学生借助直观活动展开充分交流,并为学生创设独立思考、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有所体验、有所感悟、有所发现,目的在于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参与探索分数知识的全过程,通过分一分、说一说、画一画,从而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深刻、灵活、扎实地掌握知识,完成知识的主动建构,在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的同时形成智慧,着力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及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

教学重、难点:

突出分数意义的建构,使学生充分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深化对分数本质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你知道吗?

同学们,很高兴和大家一起来上这节课,首先我们一起来看一个短片:

(图片一)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同学们,看完这个短片之后,你想说点什么?我们现在二分之一是怎么写的?四分之一呢?你知道1/2表示什么吗?早在两年前的三年级,我们就对分数进行了初步的认识,今天我们就来再一次的认识分数。(板书分数的再认识)

(二)活动一:拿铅笔

1、拿铅笔:

我们进行一场小小的比赛,每个小组都准备了一个文具袋,请听清比赛规则,我请大家分别拿出每盒铅笔总枝数的1/2。

师:大家想一想应该怎么拿?

(我准备把全部铅笔平均分成2份,拿出其中的一份。)

(我准备用铅笔的总支数除以2,看看得几就拿出几支。)

也就是把全部铅笔数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2份,拿出其中的一份,是吗?你能猜一猜每个小组拿出的铅笔支数可能会怎样的呢?……

比赛开始,看哪个小组动作最快!

小组汇报,汇报你们小组是怎么拿的?拿出了几枝铅笔?

板书:

1组 2

2组 4

3组 3

4组 1

5组 4

2、提出问题:

你发现了什么现象?你有什么疑问?想提什么问题呢?

(大家拿出的支数有的一样多,有的不一样多,为什么呢?)

师:他们都是拿出全部铅笔的1/2,可是拿出来的铅笔却有的一样多,有的不一样多,这是为什么呢?

3、猜测:

想一想,然后同桌相互交流一下。学生交流后全班反馈。

(我认为每组的铅笔总数不一样多。2组的和5组的是一样的。)

师:现在大家都认为是铅笔的总支数不一样,也就是“整体”不一样。

是不是这样呢?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来看一看:

4、验证:

师:现在每组的代表把所有的铅笔都拿出来,告诉大家每个盒子里铅笔的总支数到底是多少支?

组1:我这个盒子里全部的铅笔是4支,全部铅笔的1/2是2支。

组2:我这个盒子里全部的铅笔是8支,全部铅笔的1/2是4支。

组3:我这个盒子里全部的铅笔是6支,全部铅笔的1/2是3支。

……

板书:

整体 部分

1组 4 2

2组 8 4

3组 6 拿出它的1/2 3

4组 2 1

5组 4 4

补充:假设共有10枝,它的1/2是多少?100枝呢?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或者说什么在变?而什么没有变呢?)

5、小结:

原来是盒子里的铅笔总数量不同造成的!一盒铅笔的1/2表示的是把这盒铅笔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整体的1/2。但由于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同(也就是铅笔的总支数不一样多),所以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一样多。

师:原来分数还有这样一个特点,你对它是不是又有了新的认识? (是)

(三)活动二:说一说

带着新的认识,我们来判断两个小朋友看的书一样多吗?

图片二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师:小刚和小明都看了各自书的1/3,他们看得页数一样多吗?为什么?学生独立思考一会,同桌交流,再全班反馈。

学生汇报:由于不知道他们的书的厚度,所以会有三种情况。这里的1/3是把谁平均分成三份?

图片三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现在你觉得谁看的多呢?

(四)活动三:画一画

同学们表现得真出色,老师奖励给大家一幅精美的图案,(出示一张图片,用白纸遮着,白纸中间打开一个孔,露出一个正方形)这个正方形是老师这幅图案的 1/4,那你能猜测出老师这幅完整的图案吗?请大家打开练习本,试着画一画。……同学们的想像力真丰富,画得也不错,谁愿意把自己画得图案展示给大家看?

同学们都很有创意。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些图形虽然形状都不相同,但是有一点是一样的,是什么呢?都是由四个正方形组成的。大家想知道老师的这幅图案是什么样的吗?

(五)巩固练习

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相信你对分数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下面我们利用刚才学习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1、填一填:用分数表示各图中涂色部分。

先让学生独立填一填,在组织学生交流。(图1是把一个正六边形平均分成6份,取其中的4份,可以用4/6或2/3表示;图2是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8份,其中有2份没有分开,用分数表示的时候要注意;图3是12个小圆圈组成的一个整体,蓝色部分占整体的9/12,也可以用表示3/4;图6则是需要旋转,把内圆和外圆组合起来看,用分数4/8或1/2表示。)

2、涂一涂:在图中用颜色表示对应分数。

让学生独立涂一涂,并说想法,让学生体会涂法的多样性。

3、想一想:分别画出下列各图的1/2,他们的大小一样吗?

学生画一画,并说一说画法,体现画法的多样性,用展示台展示学生作品。然后判断这些图形的大小一样吗?进一步让学生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相同。

4、辩一辩:

为帮助四川汶川地震灾民重建家园,小明捐了自己零花钱总数的1/4 ,小芳捐了自己零花钱总数的3/4。小芳捐的钱一定比小明捐的多吗?请说明理由。

(六)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对分数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小结本课知识。

一年级数学上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理解加法的含义,认识“+”。能正确读出加法算式。能正确计算5以内数的加法。

二、加法的含义:

可以用小棒等学具代替气球,动手操作,感知合并的过程,理解加法的意义。

加号“+”表示合起来的意思。感知加法的含义:把两部分合在一起的意思,求一共是多少,用加法计算。仔细观察上图,小丑一共有多少个气球?

求3个红气球和1个绿气球放在一起一共有多少个气球,就是把两部分合在一起,用加法计算。●●●+●=●●●●,可以看出来3个和1个合起来是4个。

3、列加法算式。

把3和1合起来,用符号“+”连接,算式与合在一起的结果用“=”连接。

根据题意写成加法算式为:3+1=4,读作:3加1等于4。

三、加法的计算方法

有几只小松鼠在树上玩耍,它们有的在吃松子,有的在树枝间跳来跳去。那树上一共有几只松鼠呢?

1、理解题意:树上有3只松鼠,又跑来2只,求一共有几只松鼠。用一个●表示一只松鼠,试着画一画,●●●+●●=●●●●●,即3+2=5。

2、探究3+2的计算方法

⑴方法一:点数法。用点数法计算就是按顺序一只一只地数出松鼠的只数。

一只一只地数出松鼠的数量:1、2、3、4、5,一共5只。所以3+2=5。

⑵方法二:接着数。用接着数计算就是在原有松鼠只数的基础上接着往下数,数到几,一共就有几只。

树上原来有3只松鼠,那我们就从3后面接着数:4、5,一共5只。所以3+2=5。

⑶方法三:用数的合成计算。利用数的合成计算,几和几组成一个数,几加几就等于这个数。3和2合起来可以组成5,所以:3+2=5

四、看图计算:

1、“︸”叫大括号,是“合起来”的一种图示表达方式。把左右两边的物体

起来,求一共有多少,用加法计算。

2、看图列加法算式时,直接把图中左、右(上、下)两部分的个数相加即可。两个数相加时,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最后的计算结果不变。

一年级数学上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进一步让学生熟练掌握10以内的分与合。

2、复习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3、在实际应用的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教学难点:解决问题。

教学对策:通过分类练习,掌握有关知识。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分一分。

7可以分成几和几?请你按顺序说一说。

学生自己填写。

交流:

7可以分成1和6

7可以分成2和5

7可以分成3和4

7可以分成4和3

7可以分成5和2

7可以分成6和1

巩固:10可以分成几和几。

做手指游戏。

修改:组织学生同桌两人进行对口令游戏。

二、口算。

学生自己计算。

交流答案。

三、在()里填上大于、小于、等于。

指点:要先计算,再比较。

学生做题。

交流:

四、同数写算式。

学生自己写,

写后交流。

五、看图写算式。

观察第一张图,你发现了什么?

总共有17枝铅笔。

右边有7枝。

求什么呢?

求左边的盒子里有几枝?

怎么列算式?

17-7=10

完成其余各题。

六、解决问题。

1、填表格

红旗

风车

原来有

14面

17个

送给幼儿园

4面

10个

还剩

( )面

( )个

从表格中,你知道了什么?

红旗原来有14面,送给幼儿园4面,还剩几面?

求还剩几面怎么列算式?

14-4=10

学生自己把表格填好。

2、应用题。

1)书上有5只小鸟,又飞来了4个,一共有多少只?

2)原来有19只,卖掉了9只,还剩多少只?

3)红萝卜和白萝卜一共有8个,红萝卜有0个,白萝卜有几个?

4)原来幼只帆船,又开来了3只,现在有多少只?

5)树上有4只猴子,树下由只猴子,请你写出4道算式。

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交流。

板书设计:

分类复习

3+4=7

4+3=7

7-3=4

7-4=3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