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二首(精选10篇)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习语文需要讲究方法和技巧,更要学会对知识点进行归纳整理。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古诗二首(精选10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古诗二首 篇1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人思念家乡的真挚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泊船瓜洲》,并会默写。

教学重点:

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诗歌的意思。

教学难点 :

体会诗人描绘的意境,品味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教学准备:

诗人的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

一、激趣导入  。

一提起母亲,一提起家乡,我们倍感亲切。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吟诵母亲和家乡的诗句。

二、整体感知,重点品析。

(一)一读,初读全诗,了解诗意。

1.出示诗题,简介作者。

通过预习,你知道《泊船瓜洲》的作者是谁吗?

(1)这道诗的作者是北宋政治家王安石。

(2)简介王安石的资料。

王安石:(1021—1086)宋代人,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21岁中进士,当过十多年地方官,后来两次担任宰相推行变法改革,是有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2.再读全诗,读清字音,标画出生字。

3.指名读诗,纠正字音。

4.引导学生了解全诗的大意。

(1)知诗人:宋,王安石。

(2)解诗题:分析“泊”的含义。

(3)感知诗意:诗人船泊瓜洲,离钟山近在咫尺,却回不去,于是感叹吟诗,写他在月光下眺望江南,怀念家乡金陵。

5.小结学习方法:初读知诗意。

(二)二读,细读全诗,理解诗句。

1.诗人泊船瓜洲时,看到了怎样的景象?他是怎样描写的?请读全诗,用“——”标画出不理解的词语,用“     ”画出寓有深情的词语。

2.抓住质疑处,运用多种方法解疑。

3.理解本诗的特色。

前两行看是写眼前景象,但在诗中却饱含深情。所乘之船就在瓜洲停靠,却不能回金陵去,可见诗人怀念家乡的感情是十分浓厚的。

4.小结学习方法:细读品诗句。

(三)三读,精读全诗,想象意境。

1.夜深人静,星光灿烂,诗人在月光下眺望江南会产生哪些联想和想像?心中会有哪些感受?

2.学生扮演诗人,讲述想象到的情景。

3.小结学习方法:精读想诗境。

(四)四读,品读全诗,领悟诗情。

1.出示“泊船瓜洲”的图片,提问:大家认为诗人泊船瓜洲,在月光下眺望家乡江南,要表达怎样的情感?

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诗,体会诗情。

3.小结学习方法:品读悟诗情。

(五)五读,熟读全诗,练习背诵。

1.反复练习吟诵,注意音调、停顿,读出节奏韵味。

2.当堂练习背诵,并练习默写全诗。

3.小结学习方法:熟读能背诵。

三、总结全诗,扩展训练。

据说“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作者在作诗过程中曾改过多次,请你想象,作者可能用过哪些字?为什么最后用“绿”字?

四、作业

1.总结古诗五读法。

2.预习《游子吟》。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

1.通过读诗句,理解诗中所表达的伟大的母爱。

2.学习生字,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每诗词的意思。

教学难点 :

体会诗人描绘的意境,品味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教具准备:

《游子吟》歌曲录音,课文中插图。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1.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一种伟大而平凡的爱,这种爱无时无刻地萦绕在我们的周围。对,这就是伟大的母爱。你能从日常的生活中举例说明父母是怎样关爱你的吗?(学生畅谈)

2.解题。

游子吟:古时歌曲的名称。这首诗表现的是伟大的母爱。

3.简介作者。

孟郊(751-814)唐代诗人,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县)人。年轻时多次参加科举考试而未能成功。直到45岁才中进士,一生贫困穷寒。

二、自读诗文,扫清障碍。

1.请大家自己读全诗,学习生字,通过查字典、查资料等多种方式理解诗句意思,并找出不懂的词。

2.小组讨论,相互交流学习成果。

三、细读诗文,理解意思。

1.解题。

游子:离家远游的人。

吟:轻轻地哼唱。

2.逐字逐句理解。

(1)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①指名读诗。

②说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慈:和善。  衣:衣服。

③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疑。

线:穿针引线。

④指名读诗,说说诗句的意思。

慈祥的母亲穿针引线,儿子要出门远行,赶紧把衣服缝好。

(2)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①指名读诗。

②说出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临行:快要走的时候。

密密:细细密密。

归:回来。

③教师对学生提出的不懂诗句作出解释,说明。

意恐:生怕,担心。

迟:晚,比规定的时间或合适的时间靠后。

④指名读诗,并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临走前,母亲还在细细密密地缝着。生怕儿子在外迟迟不能回来。

(3)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①指名读诗。

②说出你对诗句的理解。

寸草:小草。这里指游子。

三春晖:这里指慈母的恩情。三春:春季的三个月。晖:阳光。

③教师补充解释。

言:说。寸草:这里比喻子女。

心:既指草木的茎干,也指儿女的心意。

报:报答。报得:报答得了。

心:赤子的心。

④指名读诗句,说出这句诗的意思。

谁说那小小的草儿赤子的心,能报答得了阳光母亲的恩情。

3.指名读全诗,两人互说诗句的意思。

4.从诗中的哪些诗句中体现了母亲对孩子的关心?找出来,有感情地读一读。(“手中线”“密密缝”)(年迈的母亲手中那一针一线充分体现了母亲对子女的无微不至的关心。)

5.教师小结:这句不仅写出了慈母为将出门远行的儿子细针密线地缝制衣服的动作神情,而且写出了母亲的内心世界,担心儿子迟迟不能回来。真挚感人。

6.齐读最后一句,这里把阳光、小草分别比作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这里把小草比作儿女的心意,把阳光比作母爱。比喻意味深远。)

四、听录音,看画面,写想象文。

1.播放《游子吟》的歌曲录音,展放课本中的插图。请学生想象一位母亲在儿子即将出门远行前,借着灯光为儿子缝制衣服的情景,再写下来。

2.同学相互交流。

五、作业

1.背默两首古诗。

2.搜集有关思念家乡、亲人的诗句,记录在作业 本上。

附:板书设计

古诗二首 篇2

一、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6个字,在认读、书写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3.了解古诗意思,感受到春天的美好。

二、教学重点

1.认识10个生字,会正确书写6个字。

2.积累古诗,激发学生兴趣。

三、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初步理解古诗的意思、感受古诗的韵律美,感受春天的美好。

2.正确、端正书写本课的6个生字。

四、教学准备

1.生字、词语卡片。

2.把两首诗抄在小黑板上。有条件的把诗中描绘的画面做成投影片或课件,配上鸟叫的声音。

五、教学时数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谈话,导入新课:

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美丽的春天吗?你最喜欢春天的什么景色?你怎样把自己喜欢春天的心情表达出来呢?你们知道吗?在古代,很多有名的大诗人写出很美的诗来歌颂春天。今天,我们学习的这两首诗就是描写春天景色的诗,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读题目。

(二)学习第一古诗《春晓》

1.初读古诗。

(1)指导学生读诗题——春晓。

(2)课题质疑:知道什么是春晓吗?(春天的早晨)

(3)播放第一首古诗配的画面,教师配乐诵读古诗,感染学生。

(4)你有什么感受?你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多方面谈自己的感受。有的学生会说:我知道了古诗读起来很美,有的同学结合画面知道了诗歌大概的意思。)

(5)学生看拼音读古诗,圈出本课会认字。

(6)教师出示识字卡片,学生多种形式读,再分别组成词语。

(7)同桌小伙伴互相读诗,听、评。

2.诵读、感悟古诗。

(1)投影出示古诗,随老师跟读古诗,体会诗的节奏韵律。

(2)请同学们自己练读,力争读出韵律。

(3)配乐,请学生自由读,比一比谁读得最美。

(4)学生自读古诗,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意思。

(5)请同学们提出:你哪不理解?大家讨论。

为什么不知不觉就到了早上?(引导学生联系自己在春天时睡觉特别香甜的感受理解。)

“闻”和“啼”是什么意思?

(6)如果你就是作者,在这美好的早晨你会做什么?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什么?想到什么?

(7)引导:当你早晨醒来,到处听到鸟儿鸣唱的动听歌声,多高兴呀!你能读出高兴吗?可

是当你看到许多美丽的鲜花被昨夜的风雨吹落时,你又会怎样呢?带着你自己的感受,再来放声诵读。

(8)朗读、背诵这首古诗,读出诗的意境和自己的感情。

①自己背。

②同桌背。

③小组比赛背。

(三)作业。

背诵古诗。

春晓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和朗读。

1.同桌互查,背诵《春晓》这首古诗。

2.指名读《村居》。

3.读本课识字卡片,口头组词。

(二)初读古诗,教师指导。

1.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学习了《春晓》,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一首描写春天景色的古诗《村居》。

2.电脑播放村居的相关画面,教师范读诗,情绪感染学生。

3.学生自己读诗,学生看拼音读古诗,圈出本课会认字。

4.教师出示识字卡片,学生多种形式读,再分别组成词语。

5.同桌小伙伴互相读诗,听、评。

6.学生自读,提出不懂问题。

村居:农村或野外。

拂:轻轻抚摸。

堤:(出示图片理解)拦挡河水的堤坝。

春烟:春天的美好景色。

纸鸳:风筝。

(三)小组交流。

小组学习提示:

1.用自己的话讲讲古诗的意思。

2.有不理解的组员之间交流。

3.假如你就是诗人,看到这样一幅画面,是怎样的心情?

4.每个同学都带着自己的感情在小组内读读这首诗。

(四)各组汇报学习情况。

1.可以分小组用读的形式汇报。

2.也可以读完后,派代表说说诗的意思。

3.还可以边诵读,边表演。

(五)诵读、想象。

1.进入角色,引发想象:假如你是诗人,假如你是放风筝的孩子,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你什么心情?

2.带着自己独特的体会,诵读《村居》。

3.可以为这首诗配上插图。

4.比赛诵读,展示自配画。

(六)指导书写。

1.学生自己描红,体会笔画、间架结构。

2.学生提出:我认为哪个字最难写,我想提醒大家注意哪笔。

3.教师顺学情指导书写。

4.学生抄写字头,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学生姿势。

5.展示学生写的生字,利用实物投影反馈。

6.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七)总结、作业

1.背诵两首古诗。

2.听写生字。

古诗二首 篇3

教学要求

1.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生活困苦的状况,认识封建制度下劳者不获,获者不劳的不合理的社会现象,激发热爱社会主义的感情。

2.学会本课8个生字,能结合句子理解字义,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诗文;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诗。

教学重点

1.读懂诗句,体会诗中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2.指导朗读。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所描写的内容及诗中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幻灯片、录音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指导预习

(一)老师提出要求:

1.你知道古代劳动人民过着怎样的生活吗?请读读这两首古诗吧。读的时候,要放声朗读几遍。

2.读句子,弄懂生字和“犹”“市”的意思。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4.不理解的地方记下来。

(二)学生按要求预习:

(三)检查预习:

1.指名学生朗诵两首古诗。

注意正音:

粟(sù)闲(xián) 饿(è)

蚕(cán)归(guī) 泪(lèi)

罗(luó)绮(qǐ)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首诗给你留下的初步印象。(农民种了许多粮食,还被饿死了;养蚕的人却穿不上好衣服。)

(四)学生质疑,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1.古风:就是古体诗,是模仿汉魏以来古诗的,不像近体诗那样受格律的严格限制。

2.四海:古人的地理概念,认为中国的东西南北四周都被海洋包围着,所以常常用“四海”“海内”代表整个中国的疆域。“四海”在这里指所有的土地。

3.蚕妇:养蚕的妇女。

4.罗绮:罗,素色丝织品。绮,有花纹或图案的丝织品。罗绮统称所有的丝织品,这里指用绸缎做的衣服。

二、简介《古风》作者及诗的时代背景

同学们学过一首古诗题目是《锄禾》吧。学生齐声背诵《锄禾》,这首古诗的作者是谁?他是哪个朝代的诗人?(李绅,唐朝诗人。)这首《古风》也是唐朝诗人李绅作的。他做过唐武宗李昂的宰相,是大诗人白居易的朋友。他的这两首诗《锄禾》和《古风》就是在当时已广泛传诵,一直流传至今的《悯农二首》。悯,在这里是同情的意思。

《古风》为中唐时代的作品。唐朝安史之乱以后,地方势力割据,不受朝廷控制,中央政权和地方割据变本加厉地压榨和掠夺农民,广大农民陷于极其困苦的境地。当时有一些政治上较有远见,生活上又比较接近人民的诗人,对这种情况不平和忧虑。从那时起,就不断有反映农民疾苦的诗歌出现。李绅就是非常接近人民的作者。他的《古风》不仅真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而且语言浅显通俗,易懂,易记。

三、朗读《古风》理解诗句的意思,在此基础上,背诵下来

(一)先解词,再讲句子的意思。

1.“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提问)

粟:就是小米。这里指稻、麦、高粱、玉米等粮种。子:子实,这里指收获的粮食。诗中“粟”与“子”意思相同。“一”和“万”都是虚数,指许多。

句意:春天播种一粒种子,到了秋天收到许多粮食。

2.“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四海:(略)

闲田:闲,选择:(有空、没使用、与正事无关)闲田,是空闲的田地。

农夫:农民。夫,旧时成年男子的通称。农夫、渔夫等。

犹,选择:(犹豫、如同、还)

句意:四海之内,已经没有空闲的田地了,可是辛勤耕种的农民还是饥饿而死。

(二)背诵全诗。

四、体会诗中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一)提问:“农夫犹饿死”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

1.“秋收万颗子”粮食获得了大丰收。

2.“四海无闲田”所有的田地都种上了粮食。

通过“万颗子”“无闲田”再现农民的辛勤劳动。种得广,收得多,理应过上比较富裕的日子。可是种田的偏偏没有粮食吃。

(二)提问:为什么农民会被饿死?

1.农民租种地主的土地,要交很多地租。

2.农民还要交许多种税。

3.地主残酷地剥削农民。

4.丰收年农民还饿死了,要是遇到灾荒就更悲惨了。

5.辛勤劳动的农民没有粮食吃,不劳动的地主家倒是粮食满仓,太不合理了。

(三)提问: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作者对当时劳动者不得食的社会现实不满。

2.表达了作者对农民的同情。

(四)教师小结:这首《古风》,表现出作者对封建制度下劳者不获,获者不劳的不合理的社会现象不满,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五)有感情地背诵《古风》。

五、比较每组字的音、形、义

粟,就是小米。栗,就是栗子。票,就是车票,门票的“票”。

“颗”是量词指圆形或粒状的东西,如一颗珠子,一颗心

“棵”是量词,指植物,如一棵树,一棵白菜。

闲(xián),半包围结构“门”字里面是“木”

闭(bì),半包围结构“门”字里面是“才”

“闲”是空闲的意思,如闲田。

“闭”是关上的意思,如闭口。

六、默写《古风》,然后自查,改正错别字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背诵《古风》

二、指名朗读:《蚕妇》

三、简介《蚕妇》作者及诗的时代背景

《蚕妇》的作者是宋代诗人张愈。张愈,字少愚,号白云先生,四川益州郫人。多次参加考试都未考中。后来有人推荐他,朝廷任命他为秘书省校书郎,他却不接受,隐居家乡。

《蚕妇》写于北宋时期。当时封建官僚机构臃肿,统治阶级奢侈浪费,挥霍无度,加上与辽、西夏妥协求和,每年输纳大批绢帛、白银,使北宋政府的财政陷入了极端困难的境地。为了摆脱危机,封建统治者拼命的向人民榨取赋税。人民生活困苦不堪,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尖锐。诗人以此为背景写了这首诗。

四、朗读《蚕妇》,理解诗句的意思,在此基础上,背诵下来

(一)先解词,再讲诗句的意思。(提问)

1.“昨日入城市”。

昨日:昨天。 入:进到的意思。

选择字义:

“昨日入城” 市:(1)集市 (2)城市

(3)买卖(mài)

提问:谁入城去?(蚕妇、养蚕的妇女。)

住在什么地方?从哪里看出?

(她住在乡下,从“入城”可以看出。)

到城里集市上去做买卖,一般叫做什么?(赶集)

连起来怎么讲?

一个住在乡下的养蚕的妇女,昨天到城里去赶集。

2.“归来泪满巾”。

归:回来。 泪:眼泪。

满:说明泪水流得多。

巾:手巾或其它擦抹用的布,古代妇女多佩带在身上。

句意:回来的时候泪水不断,走一路,哭一路,泪水把手巾都浸透了。

3.连起来说说“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这一诗句的意思。

4.“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遍身:全身上下。

罗绮:罗,素色丝织品。绮,有花纹或图案的丝织品。罗绮统称所有的丝织品,这里指用绸缎做的衣服。

罗绮者:就是穿绸缎衣服的人,泛指剥削者。

句意:穿绸缎衣服的人,并不是养蚕的。

(二)背诵全诗。

五、体会诗中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一)提问:蚕妇到城里,为什么回来时泪满巾?

1.她看到“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2.泪满巾的“满”字,说明蚕妇到城里去赶集,在集市上看到了许多身穿绸缎衣服的人,都不是养蚕的人,都不是劳动者。

3.蚕妇看到自己整天辛勤劳动,却连好衣服都穿不上,想到自己悲惨的生活,心里十分难过。

(二)提问:为什么不是养蚕人却遍身罗绮?

1.地主老财欺压剥削劳动人民,他们有钱有势,买得起绸缎衣服。

2.地主老财低价收买农民辛勤劳动得来的粮食和蚕茧,还收高额的税,压榨劳动人民的血汗,他们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

(三)提问: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在诗中揭露了封建制度下劳者不获,获者不劳的不合理现实,抨击了剥削制度的罪恶,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六、默写《蚕妇》这首诗,然后自查,改正错别字

七、比较两首诗,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一)内容:《古风》前两句写丰收的年景,后两句写农民悲惨的遭遇。《蚕妇》前两句写蚕妇进城引起的悲伤,后两句揭露和抨击了极端不合理的封建社会的现实。这两首诗都是写古代劳动人民生活困苦的状况,揭露和抨击了封建制度下劳者不获,获者不劳的不合理的社会现实。

(二)思想感情上都表达了作者对当时不合理的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八、有感情地背诵古诗二首

板书设计 

诗两首 篇4

教学目标:

1、理解这两首诗,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2、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勇敢慎重的面对人生选择。

3、了解象征手法的作用。

教学重点:

把握诗歌的内容,结合自己的体验,想象和理解诗歌形象化的语言。

自学内容:

根据提示,阅读这两首诗;

搜集作者的有关资料。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诗歌导入

人生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有时真的不遂人愿。假如你觉得生活欺骗了你,你将如何面对?今天我们来学习普希金的一首小诗,看看他是怎样面对人生的。

板书目标

1、理解这首诗的大意;

2、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3、背诵这首诗。

简介作者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是俄罗斯伟大的民族诗人,他的创作对俄国文学和语言的发展影响很大,不仅是“俄罗斯文学之父”,而且在世界文学史上也享有盛誉

一、整体感知

教师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这首诗,独立思考,仔细品味、感悟诗歌的语言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思考下列问题:

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只的是什么?(特指在生活中应遭遇艰难困苦甚至不幸而身处逆境。作者写这首诗时正被流放,是自己真实生活的写照。)

2、诗歌的两部分各表现了怎样的内容?(第一部分写如果身处逆境,不必悲伤,要耐性等待,快乐的日子一定到来。第二部分写要永远向往美好的未来,现在虽处逆境,当时过境迁,往事都将成为亲切的回忆。)

3、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二、思考探究

学生再读诗歌,思考下列问题:

1、怎样理解“生活欺骗了你”?(要联系诗人当时所处的环境来理解。表明正义被沙皇专制所扼杀)

2、面对逆境,我们就只有耐心等待,不予抗争吗?(当时沙皇专制统治相当严酷,革命势力一时还不足与之抗争,只能等待。)

3、怎样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回成为亲切的怀念”?(一方面强调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另一方面,人生的体验应该是丰富多样的,都是一笔财富,都有助于把握人生)

4、与一般诗歌相比,这首诗有什么不同?(没有具体形象,只是以劝告的口吻说明道理。而一般的诗歌艺术形象都比较生动鲜明)

学生朗读背诵诗歌,试着当堂背诵这首诗。

三、体验反思

教师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学习体会,引导学生正确的面对生活,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巩固训练

1、完成“研讨与练习”—、三。

2、根据“体验与反思”的要求写300字左右的短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未选择的路》。

诗歌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现在,我们再来学习另一篇诗歌《未选择的路》。前者告诉我们该如何面对人生的挫折,后者则告诉我们将如何面对人生的选择。如果说《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对人生的态度是积极乐观的话,那么《未选择的路》对人生的选择又是怎样的呢?

出示目标

1、理解诗歌大意。

2、认识慎重的选择人生的意义。

3、了解象征手法的作用。

一、整体感知

从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认真阅读这首诗,最好是默读。深入思考每节诗歌的意思,然后把握全诗,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思考题:

1、怎样理解诗歌中所说的“路”?这是怎样一种表现手法?你能从学过的课文中找到类似的例子吗?

(表面说的是自然界的道路,而实际上是借自然界的道路来表达对于人生之路的思考。这是一种象征手法。我们学过的〈在山的那边〉、〈行道树〉等都采用了这种写法。)

2、四节诗各表达了什么意思?

第一节,写诗人站在道路岔口,遭遇道路选择的尴尬与无奈,陷入沉思---一经选择便无从回头。

第二节,写诗人选择了一条极富挑战的道路,这条道路“荒草萋萋,十分幽静。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第三节,写诗人踏上自己选择的路。但他却留恋着那条未经选择的路,担心踏上一条错误的路而难以返回。

第四节,写诗人对未来的遥想。将来回顾往事,那条未选择的路是不是比已选的路更好些呢?但是现实已经、不能回头了。

3、这首诗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

(这首诗是写人生之路的。人生之路有很多,人的一生只能选择一条。当踏上这条道路以后,可能会发现诸多不竟人意的地方。于是就对未选择的路产生向往,也是对美好人生的向往,这便是诗人表达的意思。他告诉我们:人生的选择很无奈,既要勇于选择,更要慎重对待。)

二、思考探究

1、诗人选择了自己的路,可为什么题目却是“未选择的路”?

(诗歌虽然写到已选择的路,但重点强调的却是未选择的路,以引起人们对未选择的路的思索,所以以“未选择的路”为题。)

2、在诗歌表现出的情绪上,《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和《未选择的路》有什么不同?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表现得积极乐观,而《未选择的路》则表现得有些忧郁。)

3、这首诗歌可能对人产生怎样的影响?

(两首诗都富于哲理,且都富于人情味。《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给人以鼓舞,使人笑面人生;而《未选择的路》对于人生选择的思索,反映了人们普遍的心理,更容易引起共鸣。)

三、教师小结

同学们,学了这两首诗,我们或许对于人生会有更多的思考。怎样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如何面对人生的艰难困苦,的确是个决定命运的重大问题。俗话说“一失足成千古恨”、“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我们只有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坚定活泼的性格,进而正确的选择和把握自己的人生之路。愿大家都能努力学习,健康成长!

四、巩固训练

1、完成“研讨与练习”二。

2、试着写一篇随笔,评论一下这首诗。300字左右。

教学反思

诗歌教学重在朗诵体味诗中所蕴涵的感情,但这种朗诵必须结合一定的文化功底,若不,则会局限于表面的理解,缺少广度和深度。那麽平时如何加强学生这一方面的欠缺呢?我想首先必须老师是一个感情丰富,思想阅历很深的学者,这要求我随时随地的充电;其次利用好图书馆和书店。如何达到这一步呢?指导是前提。学生应该搜集掌握哪些资料,老师必须提前做到心中有数。学生找到资料后如何取材也是老师指导的范畴。

《诗两首》学习要点 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积累词语,掌握“瞬息、幽寂、延绵、荒草萋萋”等词语的读音、词义,并学会运用。

⑵ 了解两位诗人,理解两首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⑶ 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熟读《未选择的路》。

2、能力目标:

⑴ 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并激发学生的想象,对诗歌进行再创造,培养学生读诗的情趣。

⑵ 借鉴《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诗直抒胸臆的构思,理解《未选择的路》一诗中的象征手法,逐步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3、德育目标:

感受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体味诗人因选择人生之路的慎重与无奈而引发的感慨,提高学生对人生的认识,培养健康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1、理解两首诗所蕴含的哲理。

2、品评两首诗的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1、理解《未选择的路》中,诗人重点写那条未选择的路而不是已选择的那条路的原因。

2、掌握象征手法。

【教学方法】

1、诗歌四步教学法。读诗──说诗──悟诗──品诗,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鉴赏能力同步提高。

2、比较鉴赏法。尊重学生鉴赏主体地位,以个人欣赏体验为主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并说明理由,变“要我读”为“我要读”。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学生自主交流,畅谈读诗感受;教师设计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深悟诗歌,把握诗歌的深层含义,理解诗歌所蕴含的哲理;学生自主品评诗歌,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比较鉴赏,学生畅谈学诗的心得,鉴赏体现主体化、个性化。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1:播放龙飘飘的金曲《成长的岁月》“过去为没有得到而伤悲,过去也曾为失去而后悔,我想起这一切的一切,那都只是我心头一个结。今晨当我不再为我的付出而流泪,成长的岁月,让我知道我已失去太多,成长的岁月,让我知道更要珍惜拥有的一切。”

岁月的风铃在我们耳边叮咚作响,站在青春的路口静静凝望:前方的道路曲折蜿蜒,直通向那被称为“明天”的地方。回头看看自己的足迹,那一双双脚印记下了我们每一次跌倒和踉跄,这条路上有绿洲有沙漠,有风吹雨打有鸟语花香,但无论如何,平原留着我们的足迹,高山印证着我们的身影,大海融入了我们的气息,天空记录下了我们的飞翔。多少次阴霾,我们用阳光驱散,因为我们心头萦绕着坚强与快乐,请听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播放示范朗读带)

设计2:当你处于逆境时,是该前进?还是后退?前进,或许会有老虎拦路,但等待同样意味着死亡,怎么办?让我们在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诗中去寻找答案。

设计3:俄罗斯文学博大精深,在世界范围内有着广泛的影响,且大师辈出。如托尔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马雅可夫斯基、莱蒙托夫等。今天我们来学习被誉为“俄罗斯文学之父”的普希金的哲理小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二、诗人简介

多媒体显示普希金、弗罗斯特画像,教师简介诗人的人生经历及创作概况:

普希金(1799~1837),俄罗斯十九世纪伟大的民族诗人,他在多种文学体裁──抒情诗、叙事诗、诗剧、小说、散文、童话等方面都取得了杰出的成绩,为后代的作家提供了典范,所以他被称为“俄国文学的始祖”“伟大的俄国人民诗人”“俄罗斯诗歌的太阳”。一生追求自由,反对沙皇专制,曾遭到流放。1837年2月8日,普希金在和保皇党人丹特士决斗中被阴谋杀害。普希金一生写了800多首抒情诗,包括著名的《自由颂》《致恰达耶夫》;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长篇诗体小说《叶甫盖尼·澳涅金》。《叶甫盖尼·澳涅金》是他的代表作品。

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现代诗人,一生荣获四次普利策优秀诗歌奖,他的诗在美国拥有众多读者。他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的弗兰西斯科。他曾就读于达特第斯学院,但不久便辍学到一家纺织厂做工。1897~1899年,他又在哈佛大学学习。此后,他当过教员、工人、农民。1912年全家迁往英国,得到庞德等诗人的赏识和帮助,《一个男孩的愿望》和《波士顿以北》的出版,使他一举成名。1915年他返回美国,边教书边干农活。

诗人主要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生动朴实地描写了田园风光和农村日常生活。他的诗充满乡土气息,同时又富于象征和哲理,内涵复杂,情调微妙,深为人们喜爱。

三、师生共同赏读《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1、教师配乐朗诵,学生听读,初步感知诗意:

教师提示以下词语的读音:

瞬(shùn)息 怀恋(liàn)

学生集体朗诵,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学生自由发言,交流读诗的感受:

生1:这首诗节奏清新明快,诗意简洁明了,劝说我们在生活失意时,要保持镇静,要乐观向上,相信一切都会过去的,现实并不像我们想象得那么糟糕。

生2:这首诗简单易懂,与以前读过的诗相比,显得“平易近人”些,能消除我们读诗时紧张的心理。

生3:我觉得丑小鸭可以作为这首诗的代言人。丑小鸭在忧郁的日子里,镇静从容,乐观处事,终于迎来了“快乐的日子”。当他成为一只白天鹅时,那过去遭遇的歧视、打击竟成了他亲切的怀恋。文学大家对人生的认识,实乃“英雄所见略同”。

生4:诗人似乎在劝说我们:当生活欺骗了你的时候,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在苦恼时要善于忍耐,一切都会过去,未来是幸福美好的。我似乎感受到诗人真诚博大的情怀,看到诗人坚定的眼神、刚毅的表情。

……

教师总结:同学们对诗的感悟能力相当高,这首诗已叩响你的心扉,接下来让我们悉心品味,深层探究。

3、教师设计相关题目,引导学生深层探究,领悟诗意:

多媒体显示:

⑴ 丑小鸭是安徒生的真实写照,《假如生活欺骗了

你》与作者的经历有关系吗?

⑵ 如何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这两句诗的含义?你有过类似的体验吗?

⑶ 成长的天空中,总会有阴霾,在泥泞的小路上踽

踽独行时,你曾经有过怎样的心理活动?这首诗会引发你

怎样的人生感叹?

⑷ 你对“欺骗”一词是如何理解的?

学生分组讨论,要求人人发言。教师巡视各组,选交流较好的小组选代表面向全班交流。

明确:

⑴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那时俄国革命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仍没有丧失希望和斗志。他一生在文学创作上的成就,是在不断遭受流放和与专制制度进行曲折的不懈的斗争中取得的。从诗中可以看出他热爱生活、执著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这首诗正是诗人个人体验的形象传达,是诗人人生经验的总结,也是生活的真谛。

⑵ 这两句诗道出了一种人生体验中极为普遍的感觉:生活是有意义的,不要随意忘却、抛弃那曾经拥有的忆念。在这里,诗人要强调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而反对悲观消极的人生态度。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人生的体验应该是丰富多样的,各种体验都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都有助于把握人生。

⑶ 学生畅谈自己的成长经历,倾吐成长的烦恼。教师也可结合自己的经历来谈,力争创设一个亲切真诚自然和谐的教学氛围。

⑷ “欺骗”是指个体理想与现实之间的一种距离,以及这种距离给人造成的心理落差和情感失落。

4、品评诗歌,鉴赏诗歌的美点:

教师以记者的身份现场采访学生“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这首诗没有具体的形象,却被世界各地人民广为传诵,依你看,原因是什么?”

学生争相回答。

生1:这首诗以说理为主,但并不是枯燥生硬的说教,更像是柔声相劝,亲切交谈,有丰富的人情味。

生2:全诗显得清新流畅,热烈而又深沉,有“率真”“清新”的艺术特质。

生3:这首诗不以意象传情达意,而是直抒胸臆,以平等交流的语气娓娓写来,语调亲切和婉,热诚坦率。

生4:诗歌展现了一种积极向上、达观自信的人生态度,我想,这应是诗歌流传长盛不衰的原因。

……

5、学生齐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四、学生自主赏读《未选择的路》

1、导入:

同学们是否记得屈原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名句,人们常把人的一生比作一条路,把人生的选择比作对路的选择。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写“路”的小诗《未选择的路》。

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正音正字:

⑴ 教师选两名学生整理、交流需要积累的词语:

学生明确:

涉足:指进入某种环境或生活的范围。

幽寂:幽静、寂寞。

伫(zhù)立:长时间站着。

萋萋(qī):形容草长得茂盛的样子。

回顾:回过头来看。

污染:这里指踩下足迹。

⑵ 学生默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

⑶ 学生齐读诗歌,体味诗情。

3、学生自由发言,交流读诗的感受:

生1:这首诗好像在说在歧路口,该选择什么样的路。

生2:我的看法与前面这位同学不一致。诗歌不是在谈选择什么样的路,而是在谈“选择”本身,选择给人带来的困惑。

生3:诗人在谈自己的人生体验,他一旦作出选择,同时就意味着失去,对失去的事物,总是追怀再三。

生4:诗人借写自然界的道路来表达自己对人生之路的思考,有哲理蕴味。

……

教师总结:诗歌是多义的,一千个读者是一千个哈姆雷特。孰是孰非,留待下一步研讨。

4、生生互动,进入质疑、释疑阶段,通过深层探究,理解诗意,深味诗中蕴含的哲理:

学生自由提问,教师分类整理学生的疑问,把共性的较有价值的问题交付全班同学讨论解决。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多媒体显示:

⑴ 请用一句话分别概括四节诗的内容。

⑵ 诗歌谈选择,为什么重点写那一条“未选择的

路”?

⑶ 诗中“路”有什么深刻含义?你从中悟出了什么

样的人生哲理?

学生明确:

⑴ 第1节诗人站在林间交岔路口,思考所要选择的路;第2节诗人选择了少有人走的路;第3节诗人踏上了自己选择的小路,开始了艰难的跋涉;第4节写未选择的路。

⑵ 诗人虽然写了选择的路,但重点却放在未选择的路上,原因有二:人生的道路有许多可供人选择,但一个人往往只能走一条路,还有其他许多条路,因为人生短暂而只能放弃。人生道路的选择带有偶然性、随意性。那些未选择的路,才更让人想念和留恋,此其一。未选择也就是一种选择。正是生活中许多人对于选择的不满,才更加产生了对未选择的怀恋,此其二。诗人重点写未选择的路,是对人生的真实写照,更能打动读者的心灵,引人深思。

⑶ 诗人表面上似乎在写自然界的道路,但实际上暗示的却是人生之路。

悟出的道理有:人生的道路千万条,但一个人只能选择一条,必须慎重;人生的选择,要深思、慎取、忌草率、盲从;路要靠自己去走,越是荆棘丛生的道路,越能令人想念,也越能磨炼人。

5、品味诗歌,鉴赏诗歌的美点:

教师以谈话的方式与同学交流,“这首诗最吸引你的是什么?”

生1:平易的文字背后蕴含着深邃的哲理。

生2:优美的意境最能吸引人。“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如画面一般,形象地写出了选择的诱惑。

生3:浓郁的抒情、深邃的哲理相交融。诗人的经历是独特的,感受却是典型的,那淡淡的忧郁、惆怅为全诗带来了不可抗拒的艺术感染力。

生4:形象性、哲理性是诗歌成功的关键。象征手法的运用是本诗鲜明的艺术特征。

教师顺势点拨:诗人借自然界的道路来表达自己对人生之路的思考,具有深刻的象征性、哲理性。

象征,就是在文学作品中,明写甲事物,为的是借写甲事物暗示乙事物。它是诗人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它往往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象征和比喻是不同的。比喻重相似性,目的是使要说的事物更加生动、鲜明,它只是一种修辞,只在个别的词、句、语段中起作用。而象征是一种谋篇立意的手法,往往统摄全篇。

学生回忆以往学过的内容加以印证,深化对象征手法的理解。

6、学生齐读《未选择的路》。

五、比较鉴赏,学生畅谈学诗的心得、体会

教师提示:这两首诗中,你更喜欢哪一首?请说明理由。

学生自由发言。

生1:选择是异常痛苦的,两首诗我都喜欢。我喜欢两首诗中积极达观的人格美。在成长的道路上,阳光时时洒满你的心田,但风雨也可能不期而至,假如你觉得生活欺骗了你,你将如何面对?在人生的道路上遭遇到选择的尴尬和困惑时,你该怎么办?普希金和弗罗斯特用他们的诗歌表达了对人生的思索,展露了一种积极达观的人格魅力。“假如生活欺骗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多么积极向上、坚强乐观的思想情绪!“但我却选择了另外一条路,/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虽然在这条小路上,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诗人单单选择少有人走的路,从中看出他有多么阔大的胸襟!这是多么坚强、充满挑战性的选择!

生2:世上没有两种花是完全相同的,我无法选择。两首诗手法各异,美妙绝伦。《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平实直率、直抒胸臆,似乎是促膝谈心,给人如坐春风之感;《未选择的路》运用象征,委婉含蓄,诗意醇厚,百品不厌。

教师总结:两位同学委婉指出老师的问题不恰当,这很好,看来选择是艰难的,不选择是令人遗憾的。两首诗各具特色,都值得我们反复吟诵,百般品味。

六、课堂小结

在成长的道路上,有这些大师伟大人格的光辉照耀,有他们智慧的浇灌,我们人生的花朵一定会开放得更加绚烂夺目。

学生齐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齐读《未选择的路》。

七、布置作业

1、古今中外有许多诗人作家,对“路”有过精彩的描述,请你写出三句,注明作者,并选择其中的一句谈谈自己的感受。

2、仿照《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第1小节句式,完成下列填空。

假如___________________,

不要_______,不要______!

_________需要__________。

相信吧,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

古道西风瘦马,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

2、假如生活中遇到了困苦,

不要惊慌,不要沮丧!

阴暗的日子里需要信心,

相信吧,开心的日子定会到来。

【板书设计】

【活动与探究】

1、组织一次演讲比赛,题目是:让快乐伴我成长。最好引用诗歌中的句子,课内课外均可。

2、写作活动设计:

⑴ 模仿“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写以“假如”为题的一首小诗,要求蕴含一定的道理。

示例:

假如

假如有一天

你被生活疏远

一定要有勇气自己站起

假如有一天

你被痛苦抛进了漩涡

一定要用智慧主宰自己

假如有一天

你一颗滴血的心已被揉破

一定要选择坚强战胜自己

⑵ 《未选择的路》中诗人选择了一条人迹稀少的路,依你看,诗人是一个怎样的人?请你对他作一番描述好吗?

(提示:重点描述诗人的内心世界或描述诗人作出选择时的心理活动)

3、选择最喜欢的精短哲理诗,组织一次以“青春”为主题的诗歌朗诵会。

【开放探究】

阅读下面这首诗,试将它与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进行比较,谈谈两首诗风格、立意的不同。

假如你欺骗了生活

宫玺

假如你欺骗了生活

以为神鬼不知,心安理得

且慢,生活并没有到此为止

有一天,它会教你向它认错

大地的心是诚实的

孩子的眼睛是诚实的

人生只有一步一个脚印

才会有无憾的付出无愧的收获

【备课资料】

一、课文赏析

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赏析:

该诗写于1825年,正是诗人流放南俄敖德萨同当地总督发生冲突后,被押送到其父亲的领地米哈伊洛夫斯科耶村幽禁期间所作。从1824年8月至1826年9月,这是一段极为孤独寂寞的生活。面对12月党人起义前后剧烈动荡的社会风云,普希金不仅同火热的斗争相隔绝,而且与众多亲密无间的挚友亲朋相分离。幸亏夜晚,有终生挚爱的奶妈相陪伴,讲故事为他消愁解闷;白天,到集市上去,与纯朴的农人为友,和他们谈话,听他们唱歌。孤寂之中,除了读书、写作,邻近庄园奥西波娃一家也给诗人愁闷的幽禁生活带来了一片温馨和慰藉。这首诗就是为奥西波娃15岁的女儿姬姬所写的,题写在她的纪念册上。

普希金自言,要“用诗歌唤起人们善良的感情”,别林斯基也曾说过:“普希金天性是可亲可爱的人,他是诚心诚意愿意向每一个他觉得是‘人’的人伸手的……他内心有着许多赤子似的和善、温良和柔顺的成分。”因而“在普希金的任何感情中永远有一些特别高贵的、温和的、柔情的、馥郁的、优雅的东西。”《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首诗就典型地体现了这种思想特征。该诗以一个假设句破题,劈头就是一个“假如”,此时26岁的普希金,面对的是一个纯真的女孩,他宛如一位饱经风霜而又无比温厚的长者,仿佛生怕碰伤这棵稚嫩的幼苗,于是从未来着笔,使用一种带有预言的口吻叮咛、勉励涉世未深的少女,如果出现这种偶然……实际上,这个对于无知的对话者所作的带有推测性假定意义的假说,正是变幻莫测的人生中的一种必然现象,即生活中不可能没悲伤、烦恼,但是你要克制、忍耐,因为还有一个“欢乐的日子”就要来临。这欢乐是针对悲伤而言的,不是现在时,而是属于未来的。紧跟其后,在第二个诗节中,诗人进一步指出,这未来,并非现实生活中,漫漫长夜之后,遥远的明天,而是心灵生活中的未来,这就引出了下面的富有深刻哲理的诗句:“转眼间一切都会过去,/而过去了的,将会变得可亲。”显然,在这里,诗人并未一般地开出常人司空见惯的用时间医治心灵创伤的这贴药方,而是要人面向内心世界,放眼于未来,实行一种自我精神调节法,究其实,这是一种情绪的转换,它可以是在一瞬之间完成,这就是要用希望去救治现实的痛苦。这同现代心理医生的看法可以说是不谋而合,然而,普希金毕竟不是心理学家,而是诗人。他进一步指出,痛苦一旦过去,人就会更加成熟,对于成熟的人来说,这过去了的,即便是痛苦,也会成为人生的一段标志,而令人感到无比亲切。保持对生活的信心,即使在逆境之中,不要陷入绝望而不能自拔,正所谓苍茫人世,短暂人生,期骥美好,追忆亦美好矣,这不正是离群索居、寂寥生涯中,诗人悟出的深刻生活哲理吗?这里没有一丝一毫宿命论的蛛丝马迹,真诚、善良,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加上亲切自然而又热情深沉的语调,诗歌朴素、流畅,言简意深,耐人回味。

与普希金早期引吭高歌赞颂自由,嬉笑怒骂,讽刺权贵,批判专制的抒情诗不同,这首小诗,明显表现出诗人后期抒情诗创作趋向含蓄、富于哲理的特点。用普希金自己的话说:“从1825年开始,他走上了‘现实的诗人’的道路。”这首诗即是一个佐证。

(选自《古今中外哲理诗鉴赏辞典》,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8,作者:赵宁)

2、《未选择的路》赏析:

这是一首哲理抒情诗,写于1915年,自问世以来,广为流传,成为美国诗歌中的名篇。

诗人给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幅画面,两条路在黄色的树丛中*开,一条路蜿蜒地进入丛林榛芜;一条路长满茸茸的绿草。作为过客的“我”在岔路前犹豫、徘徊,因为两条路虽然风格不同,但都美丽、平坦、覆满落叶,以同样的魅力吸引着我,等待着踏践,而“我”只能选择其一。如果仅仅是两条路的选择,诗人也不需踌躇再三,在这里“路”有更深的含义,它象征着人生的旅途,诗人面临的是人生道路的选择,难怪他难以举足。因为无论这种选择是明智还是糊涂,我们都不能回到原来的岔路重新开始。

这首诗揭示了人的一个根本问题──选择。弗罗斯特避免直言这两条路代表着什么,对选择的具体内容没有任何暗示,诗人所要阐明的仅仅是选择本身。诗描绘的是一个面临选择的人和他在进行选择时的心态,这个人是弗罗斯特,也是我们。选择是人生经验中的一个方面,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面临着选择,人生就是由无数次选择组成的。同一时刻同样的机遇,我们只能选择其一。当我们沿着自己选定的道路前行时,常常会对那条未选择的路怀着深深的眷恋,如果走那条路又会怎样?也许更奇伟、瑰丽,也许更平凡、黯淡,不管怎样,我们都无法去实践,它成为一个永远难圆的梦。选择的存在决定了生活中具有现实性和可能性两个方面。当一种选择成为现实,必然伴随着另一种可能,它们无法互换,因为我们不能返回选择的起点。这是人生无法解决、无法摆脱的深层悲剧,所以,作者要发出无奈的“深深叹息”。选择造成无法弥补的差异,幸运与不幸,快乐与悲哀,希望与渺茫,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人生。

诗人用了象征的手法,通过直觉和戏剧性来传达诗中的哲理,以个别反映一般,以小见大,以近寓远。清新的诗句后面,是诗人对人生深层的思索和叹息。反复阅读,我们可以领会其中的哲理,得到智慧的启迪。

(选自《古今中外哲理诗鉴赏辞典》,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8,作者:郑书磊,郝文胜)

二、重温经典

荐读邵燕祥《假如生活重新开头》:

假如生活重新开头

邵燕祥

假如生活重新开头,

我的旅伴,我的朋友——

还是迎着朝阳出发,

把长长的身影留在背后。

愉快地回头一挥手!

假如生活重新开头,

我的旅伴,我的朋友——

依然是一条风雨的长途,

依然不知疲倦地奔走。

让我们紧紧地拉住手!

假如生活重新开头,

我的旅伴,我的朋友——

我们仍旧要一齐举杯,

不管是甜酒还是苦酒。

忠实和信任最醇厚!

假如生活重新开头,

我的旅伴,我的朋友——

还要唱那永远唱不完的歌,

在喉管没被割断的时候。

该欢呼的欢呼,该咀咒的咀咒!

假如生活重新开头,

我的旅伴,我的朋友——

他们不肯拯救自己的灵魂,

就留给上帝去拯救……

阳光下毕竟是白昼!

时间呀,时间不会倒流,

生活却能够重新开头。

莫说失去了很多很多,

我的旅伴,我的朋友——

明天比昨天更长久!

1979年11月19日

提示:这首诗共六节,既以炽热的情感感染人,又以深邃的哲理启迪人。全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极其真诚而丰富的。诗人立足于新的人生道路的起点,通过告别过去(第一节)、风雨同舟(第二节)、相互信赖(第三节)、坚持真理(第四节)、光明照耀人间(第五节)、走向未来(第六节)的心灵历程,展现了诗人对新的人生生活的挚爱与追求。诗人对新生活的追求包含以下几层意思:一、在即将到来的新时代里,一如既往地追求光明与理想,和人民一道创造美好的新生活;二、阳光有了阴影,美好中有了丑陋,那么,也应该有批评、有暴露;三、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重要的是把握未来。全诗就这样将浓烈的诗情与深刻的哲理有机地统一起来,刺激读者的审美感受,产生强烈的共鸣。

古诗二首 篇6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王勃

城阙辅三秦, 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 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 儿女共沾巾。  首联属“工对”中的“地名对”,极壮阔,极精整。第一句写长安的城垣、宫阙被辽阔的三秦之地所“辅”(护持、拱卫),气势雄伟,点送别之地。第二句里的“五津”指岷江的五大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泛指“蜀川”,点杜少府即将宦游之地;而“风烟”、“望”,又把相隔千里的秦、蜀两地连在一起。自长安遥望蜀川,视线为迷蒙的风烟所遮,微露伤别之意,已摄下文“离别”、“天涯”之魂。  因首联已对仗工稳,为了避免板滞,故次联以散调承之,文情跌宕。“与君离别意”承首联写惜别之感,欲吐还吞。翻译一下,那就是:“跟你离别的意绪啊!……”那意绪怎么样,没有说;立刻改口,来了个转折,用“同是宦游人”一句加以宽解。意思是:我和你同样远离故土,宦游他乡;这次离别,只不过是客中之别,又何必感伤!  三联推开一步,奇峰突起。从构思方面看,很可能受了曹植《赠白马王彪》“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的启发。但高度概括,自铸伟词,便成千古名句。  尾联紧接三联,以劝慰杜少府作结。“在歧路”,点出题面上的那个“送”字。歧路者,岔路也,古人送行,常至大路分岔处分手,所以往往把临别称为“临歧”。作者在临别时劝慰杜少府说:只要彼此了解,心心相连,那么即使一在天涯,一在海角,远隔千山万水,而情感交流,不就是如比邻一样近吗?可不要在临别之时哭鼻子、抹眼泪,象一般小儿女那样。  南朝的著名文学家江淹在《别赋》里写了各种各样的离别,都不免使人“黯然消魂”。古代的许多送别诗,也大都表现了“黯然消魂”的情感。王勃的这一首,却一洗悲酸之态,意境开阔,音调爽朗,独标高格。

《己亥杂诗》

龚自珍1、作者简介。 龚自珍是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学家。是近代思想启蒙的先驱。    道光十九年己亥(1839)是鸦片战争爆发的前一年,英国利用鸦片入侵,清廷分成主战和主和两派。龚自珍越位言事,竭力主战,因而“忤其长官,赋归来”。他辞官南归,在归途中写了大型组诗《己亥杂诗》2、朗读《己亥杂诗》。 3、赏析。 此诗前两句写景。望着夕阳西下,牵动了作者广阔无边的离愁别恨,这离别之愁,不仅是离别家眷,更是离别朝廷。诗人的马鞭所指,东即天涯海角,可见辞官的决心之大。但辞官不等于放弃理想,亦未割断自己与朝廷的感情牵连。诗后两句正是作者一片拳拳忠君爱民之心的形象体现。 后两句抒情。落红并不是无情的东西,它怀恋大自然,即使委落尘埃,也要化作春泥,护育新花生长。作者以落红自比,言外之意是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景中寓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4、思考题诗中哪句表现了诗人犹豫孤独和悲壮豪迈复杂心情交织一起?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诗中哪句表现了虽辞官,但仍关心国家前途命运?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中写了几种心境?(1)、离别忧伤;(2)、回归的愉快;(3)、积极的人生态度5.小结: 这首诗写作者辞官离京,远去天涯的无边愁思,表达了诗人政治理想至死不变的执着态度。(虽辞官归乡,仍心系报国。)名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意思:虽辞官回乡,仍思为国效力,希望有新奉献的思想。诗人用移情于物的手法,借落花翻出新意,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极为瑰丽的境界:在诗人看来,落花作为个体,它的生命是终止了;但一当它化作春泥,就能保护、滋养出新的花枝,它的生命就在下一代群体身上得以延续,体现出真正的生命价值--终将孕育出一个繁花似锦、绚丽灿烂的春天!这分明是一首新生命的赞歌! 6.古代诗人描写落花  一种是怨啼鸟,怪东风,叹年华,面对落花嘘唏感叹。“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林黛玉;  另一种把落花作为自然景物来描写,其中有不少昂扬向上的精神。“花落春仍在”“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7.朗读并背诵诗歌。 朗读古诗要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重音合理,读出作品的感情和气势。背诵古诗应当从整体上来把握作品,应当在明确作品的内容,理清作品结构及作者思路的基础上,反复地诵读,细心地体会作品的精妙之处。要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背诵,在背诵的过程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古诗二首 篇7

教学要求

知识与技能:

1、学习本课和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读懂诗句,体会诗人与友人间的真挚友情。

过程与方法:

结合文中插图,朗读感悟诗句的意思。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诗人对友人的真挚情谊,教育学生要珍惜友情,友爱互助。

教学重点、难点:

读懂诗句,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今天,老师要带大家走进古诗,去感受古代诗人与友人间真挚的情感。

2、板书课题:古诗二首。

3、导入  :这节课,先学第一首古诗。

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新词

1、学生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每个字音。

2、分句指名读诗,集体评议、纠错正音。

3、学习诗中生字新词。

4、强调多音字“舍”。

5、学生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三、细读古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1、出示导学提纲,引导自读感悟。

(1)联系注解,说说古诗题目的意思。

(2)诗人是在什么季节里送元二使安西的?你从哪些诗句看出来?

(3)找出表示友谊的诗句,读一读,说说这些诗句中你体会到什么?

2、逐项指名反馈,评议。

3、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1)题目的意思:(诗人王维)送朋友元二出使安西。

(2)春天送别的诗句,指名说意思,谈感受。

(3)表示友谊的诗句,看图,体会诗人对友人的留恋与牵挂。

4、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四、背诵古诗,书写生字

1、整体感知古诗内容。

2、学生练习背诵古诗。

3、书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指名读第一首古诗《送元二使安西》,评议。

2、齐背古诗。

3、导入  :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另一首描写送别的古诗,去感受另一番的送别情景。

二、初读古诗,了解大意

1、学生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每个字音。

2、指名读古诗。

3、集体评议,纠错正音。

4、学生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5、了解古诗大意:这首古诗是写谁送别谁?

三、细读古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1、提纲导读。

(1)高适是在哪个季节送别董大?请找出相关诗句来说明。

(2)找出表示友谊的诗句,读一读,说说从这些诗句中你体会到什么?

(3)想象诗人送别的场景,练习有感情地读读古诗。

2、逐项指名反馈,评议。

3、教师引导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4、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四、总结比较,感悟友情

1、对比读本文中的两首古诗。

2、说说:同样是送别友人,但又有何不同之处?

3、教师小结:留恋也好,安慰也罢,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诗人与友人之间真挚的情感。

4、齐读两首古诗,结束课堂。

古诗二首 篇8

《凉州词》

教学目标

1.学认2个生字,练习写好6个汉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3.通过读这首古诗,感悟边关将士悲苦的生活。

教学重点与难点

品读悟诗情。

教学过程

一、音画时尚导入:

1.师播放两段有特色的乐曲,引导学生想象情境,再根据情境联想诗歌。

2.生交流汇报并背诵相关的诗句。

3.导入新课,板题、解题、读题。

(解题)凉州词:为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歌)配的唱词,不是诗题,而是一种曲调名。当时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二、初读感知。

1.出示合作学习要求:

(1)将这首诗读给同桌听,要求读准、读通。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

(3)将自学中不懂的地方标出来或写下来。

2.学生按要求学习。

3.汇报。

(1)指名读文,齐读课文。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

(3)质疑。

三、品读悟诗情。

针对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悟情。

如疑:“欲饮琵琶马上催”什么意思?

“醉卧沙场君莫笑”(为什么战前还要喝酒呢?)

引导:“饮”是饮什么?琵琶声听过吗?有什么感觉?(相机介绍这句诗的意思。)

“醉”是因什么醉?看看诗中哪些词语与酒有关?

过渡:以上这些词语都与酒有关,但是不是席上只有酒?

1.想象:席上除了酒,还有哪些东西?

2.为什么在诗人的眼中只有这红红的葡萄酒,而别无他物?

3.说一说:酒有哪些作用?

4.战士们有哪些苦衷或烦恼?他们想借酒忘掉什么?

5.问:这一杯酒喝完了吗?为什么?

6.如果你是这位战士,出征前你会对父母、妻儿或自己说些什么?(配乐)

7.面对此情此景,你有什么感受?

8.练读诗句,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

9.配乐赛读,齐读。

10.背诵。

四、拓展延伸。

1.学生交流背诵其他的边塞诗。(略)

2.教师推介。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杜甫《兵车行》诗句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句

边地多阴风,草木自凄凉。

——李益《从军苦乐行》诗句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诗句

五、书写巩固。(用钢笔或毛笔书写这首诗)

六、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把你喜欢的诗句抄写下来,有兴趣的同学可用毛笔写一写。

3.积累其他的边塞诗。

板书设计:

凉州词

(唐)王翰

马上催   残酷

醉  几人回?  悲苦

第二课时

《示儿》

教学目标

1.自主识字2个,练习写好2个汉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诗人深厚的爱国之情。

3.默写这首诗,积累其他的爱国诗篇。

教学重点

诵读,感悟诗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问:你们听说过遗书吗?遗书一般交代哪些内容?

2.生交流。

3.引入课题,板书课题,读题。

4.师介绍当时的时代背景。

二、初读感知。

1.出示合作学习要求:

(1)将这首诗读给同桌听,要求读准、读通。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

(3)将自学中不懂的地方标出来或写下来。

2.学生按要求学习。

3.汇报。

(1)指名读文,评议并随机正音。

(2)强调“祭”的读音。

(3)齐读课文。

(4)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

4.质疑,集体解疑,师相机指导。

三、感悟诗情。

1.默读全诗。

2.谈自己的感受(或:你有什么想对诗人陆游说的?)。

3.表演课本剧,帮助理解。

师:诗人陆游马上要离开人世了,回首自己走过的路,回首至今仍在金人铁蹄下的家乡,再看看毫无斗志的南宋朝廷,心中自是另一番滋味。想一想,陆游在临终前会对家人说些什么?

(1)组内表演课本剧。

(2)师生合作表演。

4.诵读诗歌。

四、拓展积累。

1.教师推介《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2.学生交流背诵其他的爱国诗歌。

五、作业:

1.背诵并默写《示儿》。

2.背诵其他的与爱国有关的古诗。

《诗两首》学习要点 篇9

《诗两首》教学设计

谭格庄初级中学 左新蕾

[教学思路]

本文的两首诗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对母亲的深爱。《纸船》是献给母亲的一曲深情的颂歌。诗人以纸船为题,赋予纸船以特别的含义,寄托了对母亲刻骨铭心的思念。《金色花》从假想写起,“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由此生发想象——一个神奇的儿童与他母亲“捉迷藏”,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现对母亲的依恋。在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读,在反复朗读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提高感悟诗的能力,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由“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生发想象,让学生感受到想象的新奇而美妙,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既发展学生的个性,又发展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设计]

一、导入  新课

母亲是孕育万物的源泉,母爱是人世间最崇高最美好的感情。我们伟大的母亲给了我们无微不至的爱,你怎样向母亲表达你的爱意呢?

同学们说的很好,都向母亲倾诉了自己深深的依恋之情。母爱一直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古今中外,不知有多少人深情地颂扬过母亲。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样的两首诗:中国女作家冰心的《纸船》,和印度大文豪泰戈尔的《金色花》。

二、出示目标

1、把握诗文基调,表情朗读诗文,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背诵诗歌,丰富语言积累。

2、自主、合作、探究地进行学习。

3、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三、知识积累

以下知识主要让学生在预习中作好积累笔记,课堂上教师以检阅的方式了解学生预习的情况。

1、字词积累

大家预习了吗?看看这些字词你解决了没有?

字:嗅 摩 衍 匿 祷

词:匿笑 祷告

读一读,讲一讲。

2、作家作品知识积累:

关于泰戈尔:泰戈尔,印度诗人、作家,他一生创作丰富,诗集有《新月集》、《飞鸟集》等,长篇小说有《小沙子》、《沉船》等,曾获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

关于冰心:原名谢婉莹,现代诗人、散文家、小说家、儿童文学家。代表作品有《繁星》、《春水》、《寄小读者》等。

四、《纸船》教学

整体感知

1、《纸船》是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日夜思念的母亲的深情呼唤。默读这首诗,体会一下这首诗应该用什么样的语调来读?

(学生体会:哀愁、深情)

2、离家远了,你有过想家的感觉吗?女诗人冰心把这种思念亲人的哀愁用一只只纸船诠释到了极致。谁来试一下,把这种哀愁的语气读出来?

(师指导学生朗读,尤其强调停顿和语调,可以让学生在课本上标明停顿之处)

3、学生初步感知之后,教师提出评价要求:你喜欢这首散文诗吗?为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137——140页对《繁星》、《春水》的指导阅读,教学生懂得对于文学作品的欣赏是可以有多种观点的,学习独立鉴赏、评价作品。)

合作探究

学生品读这首诗,通过自主思考,然后合作探讨,师生交流对话的方式解决以下问题:

1、诗人叠纸船时为什么“含着泪”?为什么除了爱,还有悲哀?

(引导学生体会一个远离家乡的游子的心情)

2、你觉得纸船回流到“我要他到的地方”去吗?为什么作者要借纸船来抒情?

(“我要他到的地方”是母亲的身边,纸船当然到不了,作者明知道到不了还要不停地叠是要以此寄托对母亲的深切思念。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抒情是要借助一定的形象的。)

3、你觉得这首诗中哪几句写得最好?为什么?

(引导学生找到“诗眼”所在,体会诗人的精妙构思)

师生在交流探讨中理解诗人的感情,学习对诗歌的品味鉴赏。

生活链接

母亲的爱滋润了每一个孩子的心灵,子女对母亲的爱又何尝不是动人心弦?以小组为单位,以“母子或母女之爱”为主题,搜集感人的文章,感人的歌曲,感人的诗言,在读书笔记上办一个专题材料库,看看哪个小组搜集得最多,材料最丰富。

《金色花》教学

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仿读。(教师的范读一定要有示范作用,在朗读中把学生带入诗歌的意境)

2、学生自由朗读,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一个调皮的孩子的口吻来读。

教师指导朗读:注意重音、语速、节奏、感情(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舒缓、温馨、深情的,但不同的地方,朗读方法处理不同)。

重点体会:

“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读出妈妈的惊喜、嗔怪)

“我不告诉你,妈妈。”(读出孩子的撒娇、调皮)

“孩子,你在哪里呀?”(读出妈妈的着急、关爱)

3、学生读过之后,教师提出评价要求:你觉得这首散文诗写得怎样?(学生只要能谈出自己的看法即可,一定要是自己的)

合作学习

在这首表现母子情深的散文诗中,作者为我们展现出一幅儿童嬉戏的画面,中心人物是“我”,“我”想象自己变成了一朵金色花,一天里与妈妈三次嬉戏。为什么“我”那么快乐,那么天真,那么活泼,那么可爱?(因为沐浴着母爱)“我”是怎样回报母爱的呢?

请同学们品读这首散文诗,思考以下问题:

1、我为什么想象自己变成一朵金色花?那金黄的色彩又象征什么?

2、我变成金色花为什么不愿让妈妈知道?

3、我和妈妈各是什么性格?

学生研读课文,思考,然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参与交流,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理解作者。可以简介泰戈尔的作品特点,引导学生理解文中的爱的内涵——最高尚、最纯洁的神圣之爱。

交流探究

师生研读课文,共同探究以下问题:

1、假如你是那朵金色花,你能想象妈妈脸上的表情吗?

2、孩子为妈妈做了那么多好事,妈妈为什么反而责怪孩子?

3、母爱就在我们身边。泰戈尔想象自己变成了一朵金色花来回报母亲的爱。学习了这首诗,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请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

教师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结合实际谈感受。师生交流互动,在探究中发展提高。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给予中肯评价和热情鼓励。

创造性学习

请你模仿《金色花》的感情基调,以“妈妈,我想说爱你”为题,学写一首散文诗。

作业

1、背诵两首诗,准备背诵比赛。

2、课后阅读《飞鸟集》、《繁星》、《春水》。

诗两首 篇10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普希金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

现在却常是忧郁。

一切都是瞬息,

一切都将会过去;

而那过去了的,

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未选择的路

弗罗斯特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

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

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但我却选了另外一条路,

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

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虽然在这条小路上,

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那天清晨落叶满地,

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

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

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

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

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