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优秀5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教学重点
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
小数乘法中积的小数位数和小数点的定位,乘得的积小数位数不够的,要在前面用0补足。
教具准备
投影、口算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引入尝试
1、出示例3图:孩子们最近我们社区宣传栏的玻璃坏了,你能帮忙算算需要多大的一块玻璃吗?怎么列式?(板书:0.8 ×1.2)
2、尝试计算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想想是怎样算的?
师:是把小数转化成整数进行计算的。现在能否还用这个方法来计算1.2×0.8呢?
如果能,应该怎样做?(指名口答,板书学生的讨论结果。)
示范:
1、 2扩大到它的10倍1 2
× 0. 8扩大到它的10倍× 8
0.9 6缩小到它的1/100 9 6
3、1.2×0.8,刚才是怎样进行计算的?
引导学生得出:先把被乘数1.2扩大10倍变成12,积就扩大10倍;再把乘数0.8扩大10倍变成8,积就又扩大10倍,这时的积就扩大了10×10=100倍。要求原来的积,就把乘出来的积96再缩小100倍。
4、观察一下,例3中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有什么关系?(因数的位数和等于积的小数位数。)想一想:6.05×0.82的积中有几位小数?6.052×0.82呢?
5、小结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师:请做下面一组练习
(1)练习(先口答下列各式积的小数位数,再计算)
(2)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①你是怎样算的?(先整数法则算出积,再给积点上小数点。)
②怎样点小数点?(因数中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最右边起,数几位,点上小数点。)
③计算0.56×0.04时,你们发现了什么?那当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怎样点小数点?(要在前面用0补足,再点小数点。)通过通过以上的学习,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是怎样的?
(3)根据学生的回答,逐步抽象概括出P.5页上的计算法则,并让学生打开课本齐读教材上的法则。(勾画做记号)
教学目标:
1、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的加减法。
2、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交流法、主动探究法、讲授法。
教学重点:
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
异分母分数先通分再加减的计算思路。即只有相同分母的分数之间才能直接相加减。
教学准备:
长方形白纸、课件。
教学过程:
一、出示情境图,提出问题。
他俩一共用着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两个人一起在同一张图片上画出自己所用的纸的大小。笑笑首先在纸上画出了这张纸的1/2,淘气继续画出这张纸的1/4。
二、启发思考
1、引导学生观察黑板上的算式,提问学生用我们以前学过的分数的加减法知识是否可以解出这个分数。学生回答道,不行的因为我们以前学过的是分母相同的分数的加减,这个分数的分母一个是2一个是4不相同。
2、讨论具体的计算方法。
3、汇报讲解,同分母分数的分母相同,也就是分数单位相同。
4、进一步小结。只有分数单位相同的分数才可以直接想加减。
三、拓展思考
笑笑比淘气多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笑笑用了纸的1/2、淘气用了纸的1/4,所以根据题意笑笑比淘气多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应该用减法计算。
利用上面的方法继续解题。
四、小结
通分的实质就是讲分数单位不同的分数转化成分数单位相同的分数。
五、练一练
折纸
教学反思:
分母不相同的分数加减法:先观察相加减的两个分数的分数单位是否相同,如果不同先通分,将分母不同的分数转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就可以相加减了。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认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的底和高。
2、会用三角板画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的高。
教学重点:
认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高。
教学难点:
能借助三角尺画出平行四边形的高、三角形的高和梯形的高。
教学准备:
多媒体三角尺平行四边形纸板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呈现情境图。
2、提出问题
(1)“长方形的桌面”,它的形状是什么样子的?
(2)“尽可能大的长方形桌面”是什么意思?
(3)应该怎样制作的长方形桌面?
3、学生用附页1中的图1剪一剪,试一试。
二、认识“高”
1、活动(一):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1)请同学们想一想,这些不同锯法有什么共同点?(贴平行四边形)
(2)学生回答。(引导学生抓住对边之间的线段、垂直等关键词)
(3)教师小结:其实刚才同学们都是沿着平行四边形其中的一条高剪的,那怎样概括平行四边形的高呢,请大家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
(4)教师收集各小组的信息、意见,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高和底,进一步感受高和底及高和底的对应关系。
2、活动(二):三角形和梯形的高和底
(1)出示三角形,请同学们对比平行四边形,在小组里说一说什么是三角形的高?
(2)各小组汇报,教师收集信息,学生描述三角形的高和底是如何得到的,使学生体会高和底的对应关系。
(3)出示梯形
引导学生说出梯形有几组平行的对边,它的高是怎样得到的。
3、从三种图形的高的描述中你发现了什么?和你周围的同学说一说。
(引导学生观察、说出它们的高都是垂直线段。)
4、分别找出图形中底和对应的高,并标记出来。
三、画“高”
1、探究平行四边形高的画法
①同学们想不想自己动手画一画平行四边形的高?
②学生试画,教师巡视指导。同学们画的时候发现什么问题?
③师生交流得出:画各种图形的高用三角板画,画出的高更精确。
④师生共议用三角板画图形的高的方法。
(把三角板的直角边和平行四边形的一条边对齐,从边上的一点画对边的垂直线段,就是它的高,用虚线表示,垂足所在的边叫平行四边形的底。
⑤让学生在平行四边形中练习高的不同位置的画法,并在练习中体会和感悟平行四边形的高有无数条。
2、画梯形的高。
(1)出示梯形:我们已经学会了画平行四边形的高,同学们知道梯形的高怎样画吗?
(2)学生独立操作,展示不同作品。
(3)引导学生思考:梯形的高和平行四边形的高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3、画三角形的高。
(1)同学们表现都很不错,已经会画两种图形的高了,老师想考考同学们,你们会画三角形的高吗?
(2)谁想来展示台前介绍一下自己的画法?学生汇报,注意纠正错误画法。
(3)总结归纳三角形高的画法,并在练习本上练习画高。
(4)大家知道三角形的高有多少条吗?有的学生认为有三条,有的学生认为有一条(直角三角形),引导学生进行辩论,教师适时点拨。
四、练习巩固
1、第21页练一练第1、2题。
让学生任选一个图形画出相对边的高。完成后要求小组内互评,说说对小组内同学所画图形的高的意见。
2、第21页练一练第3题
动手量一量,你发现了什么?
让学生在小组内测量三个同高但形状不同的三角形的高,说说他们的发现。
五、总结反思
这节课大家有什么收获?有什么问题要向老师提出的吗?
教学目标:
1、经历猜测、实验、数据整理和描述的过程,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2、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预测,并阐述自己的`理由。
3、积极参加摸棋子活动,在用可能性描述事件的过程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生谈话,由围棋子是什么颜色的引出把6个黑棋子,4个白棋子放在盒子中和“说一说”的问题,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
(设计意图:由围棋子是什么颜色的问题引入学习活动,既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是摸棋子活动的准备。)
二、摸棋子实验A
1、教师提出摸棋子的活动和用“正”字记录黑白棋子的出现次数的要求,全班同学轮流摸棋子。
(设计意图:学生猜并摸出棋子,亲身感受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
2、交流学生统计的情况,把结果记录在表(一)合计栏。
(设计意图:使学生经历收集整理的过程,为下面的交流作铺垫。)
3、提出:观察全班摸棋子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设计意图:从全班统计结果的描述中,感受统计的意义,为体验可能性的大小积累直观经验和素材。)
三、摸棋子实验B
1、提出:如果把盒子中的棋子换成9个黑的,1个白的,会出现什么结果?学生发表意见后,全班进行摸棋子实验。然后整理统计记录。(设计意图:改变事物的条件,让学生猜测,再摸,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合理推理能力,获得愉快的学习体验。)
2、让学生观察描述统计结果。
然后提出:谁能解释一下,为什么这次摸出黑色棋子多呢?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
(设计意图:在观察描述摸棋子结果的过程中,感受摸棋子实验的意义,初步体验摸出什么颜色的棋子的次数和盒子中放的这种颜色的棋子个数有关系。)
四、摸棋子实验C
1、提出:如果把盒子中的棋子换成1个黑的,9个白的,让学生猜一猜摸中哪种颜色棋子的次数多,再摸。然后整理统计结果,填在表(三)合计栏中,并和大家猜的结果进行比较。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活动经验的背景下,进行猜测、实验,发展学生的合理推理能力,激发参与活动的兴趣。)
2、提出:谁能解释一下,为什么这次摸出白色棋子多呢?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
(设计意图:在两次实验结果的分析比较中,再次体验到,摸中哪种颜色的棋子的可能性和放入盒子里这种颜色棋子的个数有关系。)
五、可能性大小
1、提出“议一议”的问题,让学生讨论:摸中哪种颜色的棋子的次数跟盒子中棋子个数有关系吗?得出盒子中哪种颜色的棋子多,摸中的次数就多,反之就少。
(设计意图:在亲身实验的基础上,认识盒子中放棋子的情况和摸棋子结果的关系。)
2、教师介绍可能性大小的含义。鼓励学生用可能性大小描述实验的结果。
(设计意图:理解可能性大小的部分意义,学会用可能性大小描述实验结果。)
六、课堂练习与问题讨论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活动情境,经历测量石块体积的实验过程,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2、在实践与探究过程中,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活动:
一、创设情况,引入新知
1、出示石块
问:如何测量石块的体积?什么是石块的体积?
极书课题。
2、以小组为单位,先讨论、制定测量方案。
问:能直接用公式吗?不能怎么办?
3、小组派代表介绍测量方案。
学生观察石块
想一想,如何测量石块的体积。
学生分组讨论,制定测量方案
学生的测量方案可能有:
方案一:取一个正方体容器,里面放一定的水,量出水面的高度后把石块沉入水中,再一次量出水面的高度。这时计算一下水面升高了几厘米,用“底面积×高”计算出升高的水的体积,也就是石块的体积了,也可以分别计算放入石块前的水的体积与放入石块后的总体积之差。
方案二:是将石块放入盛满水的容器中,并将溢出的水倒入有刻度的量杯中,然后直接读出溢出的水的体积,就是石块的体积。
方案三:可以用细沙代替水,方法类似于方法一、方法二。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制定测量方案。
引导学生探索与体会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方法。
二、进行实验
让学生按各自小组制定的方案小组合作进行测算。
小组代表领取所需测量工具,学生小组合作动手测量,并且列式计算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使学生明白把不规则的石块体积转化成了测量计算水的体积的方法不只一种。
三、试一试
1、在一个正方体容器里,测量一个苹果的体积。
2、测量一粒黄豆的体积。
学生小组合作进行测算
3、小结。
师:通过实验,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请几名学生说说自己的收获
设计意图:让学生再一次运用在操索活动中得到的测量方法去测量其它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四、数学万花筒
课件出示阿基米德的洗浴故事
学生听老师讲述阿基米德的洗浴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