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语文《颐和园》教案【最新29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教案应该怎么写呢?

《颐和园》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学会11个生字及新词,认读7个生字。了解按总述、分述、总结的顺序连段成篇的方法。体会顿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背诵第7自然段。了解颐和园的景物特点以及其地位,产生热爱首都之情。

教学重点

1、体会连段成篇的方法。

2、了解颐和园景物特点及其地位,产生热爱首都之情。

课时安排:2 课时

第1 课时

教学目标

学会11个生字及新词,认读7个生字。了解按总述、分述、总结的顺序连段成篇的方法。

教学重点

学生能够体

新授

(一)学习生字

1.默读课文,在课文中画出本课要求会认和会写的生字

两个同学互相读这些生字,要求读准字音

2.生字从课文中走了出来,出示会认的生字,你们认识吗?

找同学读

全班齐读

回忆课文中所组的词语

全班齐读词语

3.出示会写的生字

分成小组利用部首查字法,把这些生字注上拼音

小组内读这些生字,把字音读正确

读课文中的词语

4.记住生字字形

自己看生字,找到易写错的地方

同学互相交流

观察田字格里的生字,说一说怎样写才能漂亮

自己练写生字

全班进行交流

5.这些生字你们都认识了,能把课文读得更加熟练吗?

自己练习朗读课文

请同学读课文

全班齐读课文

6.课文中有哪些词语的意思你还不理解,画下来

查阅汉语词典,掌握词语的意思

请同学交流这些词语的意思,说一说他们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

(二)初读课文

1.自己小声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课文讲了什么?把每一个自然段的内容进行批注

同学之间进行交流,订正

再读全文,思考《记》与《颐和园》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小组内交流,请同学发言。

2.你们在读书过程中有什么问题提出来。

认为能够解决的同学之间相互解决

最后提出解决不了的

三、巩固

朗读课文

作业

1.读课文

2.写生字词语

作业

收集有关的资料

课后小结:帮助学生比较了《记》与《颐和园》的写法的不同,并且进行了分段,还给学生补充了一篇按照游览顺序记叙《颐和园》的例文,学生更是对写作的顺序一目了然。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按总述、分述、总结的顺序连段成篇的方法。体会顿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背诵第7自然段。了解颐和园的景物特点以及其地位,产生热爱首都之情。

教学重点

1、体会连段成篇的方法。

2、了解颐和园景物特点及其地位,产生热爱首都之情。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她,构思巧妙,建筑精致,全国各地有名的园林都能在此看到影子,有“皇家园林博物馆”之称,园内的长廊还被列入“吉尼斯世界纪录”之中。她,就是北京的颐和园。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细细游赏这个美丽的大公园。

二、新授

1.认真默读每一个自然段,思考:这段写了哪里?景物有什么特点?

自由选择最喜欢的一处景点,结合课外资料,变文中语句为自己的语言向大家介绍。要求突出景物的特点;语言简练。

2.学习并背诵第7自然段。

自由默读,思考:这段是围绕着哪一句话写的?介绍了哪些景点?各有什么特点?

放到全文中体会与其他景点的描写有什么不同?

师引读,生接读,引导背诵,体会特点。

独立背诵。

3.出示两个句子比较,体会逗号和句号的用法不同。

帮助学生进行总结用法的不同,练习朗读这样的句子

三、巩固

以竞赛的形式训练词语积累。

课后小结:文章语言优美,内容十分容易理解,因此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请学生多读书的方面上,采用了品读,学生在反复的读书中,能够感受景色的壮丽与优美。

《颐和园》教案 2

a级基础知识达标(时间30分钟,满分50分)

一、我会写(10分)

宫diàn

子zhù

岸长láng

zhū

红  diāo

刻姿tài

shī

子建zhù

sǒng

二、小猴学样(照样子,写词语)(6分)

稳(稳当) 例:急    隐(隐约)

(  )(   )  (  )(   )  (  )(   )是  桼  各  (  )(   )  (  )(   )  (  )(   )

三、我会填(20分)

查加粗的字要查的部首除部首外有几画在准确有词义后打“√”金碧煌  ①闪耀的光彩( )②照耀( )神清气①明朗( )②干脆( )③舒服( )

四、找朋友(连线)(10分)

金碧辉煌的      宫墙

碧绿的        琉璃瓦

黄色的        宫殿

朱红的        昆明湖

红漆的        栏杆

五、写好钢笔字(4分)

三、比一比,组词语(16分)

提(   )

堤(   )屹(   )

吃(   )沸(   )

佛(   )灰(   )

恢(   )

b级重点难点过关(时间30分钟,满分50分)

一、花落谁家(选词填空)(12分)

远眺  遥看  俯视  仰望  瞻仰  望见

1、走完长廊,就来到万寿山脚下。(   ),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

2、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   ),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3、我去北京,(   )了毛主席的遗容。

二、我知道(4分)

《颐和园》这篇课文是按照______顺序来写的。顺序为: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乐园(34分)

(一)

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1、抄出文中的比喻句(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它是用_____比喻_____。用上比喻写出了________。

2、这一段是按什么顺序写的?(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模仿“隐隐约约”写六个词语(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2分)

(二)三游洞游记

我盼望(以 已)久的春游到来了。那一天,太阳才露出小半边脸,我们便坐车向三游洞驶去。听老师说三游洞位于陵峡畔(bàn pàn),葛洲坝库区。唐代的李白、杜甫和宋代的陆游都在这里游过,故名三游洞。今天我们也能去饱眼福,心中自然雨十分高兴。

车到了三游洞,我迫不(及 急)待地跳下车。三游洞在半山腰,上面是刀削(xiāo xuē)一样的悬崖峭壁,下面的悬崖直插长江水中。

我顺着一条一米宽的“文”字形小径绕进了三游洞。这洞很(宽敞 宽广),可以容纳一百多人,洞顶上的水一点一点滴在地上。洞内有三尊塑像,左边是李白,中间是陆游,右边是杜甫,顿时,我情不自禁(jīn jìn)吟起李白的诗句来。

走出三游洞,来到望江亭。望江亭(矗立 屹立)在长江北岸,是三年前才重新修建的,游人都想登上居高临下的望江亭好饱览西陵峡的风光。亭子里游人挤得满满的,我使劲地挤了进去,看见亭子右侧有一个大平台,我仔细一看,原来是擂鼓台。擂鼓台旁边有一座五米高的张飞塑像,粗腰长腿,一双眼睛炯炯有神。他望着江心,手握住木棒,好像正在击鼓。这时,我忽然想起张飞当年称雄于长坡的故事来。当时,他站在桥上,大吼三声,万里长江立(既 即)倒(dǎo dào)流的景象,好像又(展现 浮现)在我的眼前。

旅游车离开了三游洞,我禁不住把头伸出车窗凝视着渐渐远去的三游洞……

1、用“/”将括号内不合适的字、词、音节划去。(10分)

2、解释下面的词语。(4分)

故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居高临下: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根据意思写出词语。(2分)

⑴ 急迫得不能等待。          (     )

⑵ 形容眼睛明亮有神,表示精神充足。  (     )

⑶ 感情激动,控制不住自己。      (     )

4、为什么这个洞叫做“三游洞”?(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写出游览顺序。(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加题(10分)

填空:

北京西郊有一座规模宏伟的古典园林名叫_______。它原名_____,

后又名________,是古代皇帝的行宫。________执政后对它重加修

建并改称_________。

颐和园教学设计 3

学习目标

1、学习生字词,认识15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3个;正确读写“大殿、长廊、绿漆、栏杆、佛香阁、金壁辉煌、宫殿、朱红、痕迹、堤岸、玩赏”等词语。

2、正确、流利和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4、初步感知作者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

1、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颐和园的美丽。

2、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

教学难点: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并充分领略作者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教学准备:收集颐和园有关的资料及图片

教学步骤

一、检查预习导入

1、颐和园在什么地方?(在北京西郊)预习了课文,记住了颐和园的哪些景点?(学生自由发言,能说几个就说几个,互相补充)。

2、用生字生词卡检查生字读音,指导读准平舌音(栽zāi,葱cōng)翘舌音(朱zhū),前鼻音(殿diàn),后鼻音(廊láng爽shuǎng葱cōng)。

3、开火车朗读课文,每人读一自然段。读后适当评议,重点纠正读错字的地方。

二、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弄清作者游览颐和园的顺序和颐和园主要景点的方位;再看课文可以分成几段,分段的根据是什么?

2、学生自学,师生交流。

3、讨论分段,并指导概括段意。

明确:按“总——分——总”的结构方式把全文分三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作者对颐和园总的印象。

第二段(第2至5自然段):分别介绍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特点。

第三段(最后一个自然段):是全文的总结,和开头一段相呼应,表达了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三、学习词语

1、指导分段朗读

2、提出词语,讨论词义

⑴ 讲解词义

琉璃瓦、横槛、宫殿、画舫。

⑵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清爽:清洁,凉爽。

隐隐约约:看起来或听起来不清楚。

举目远眺:抬头向远处看。

葱绿:(草木)青翠。

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异常华丽,光彩夺目。

形态各异:形状各不相同。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正确、流利和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2、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难点:学习随着观察位置的变化有顺序地观察和抓住景物特点描绘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2至5自然段开头一句的作用,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

2、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积累、运用语言。

教学准备: 教科书、多媒体课件、相关补充材料

教学步骤

(一)、理清脉络,把握顺序

1、欣赏颐和园课件填空:颐和园是一个(  )的公园。

2、今天作者会带我们去游览公园的哪些景点呢?默读课文(2—5)小节,用--------画出表示作者游览路线的句子,并把线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画出来。

3、生上台交流游览线路图。并完成板画。

(1)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十七孔桥

(2)通过线路图你知道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介绍颐和园的吗?

小结:作者就是按照自己游览的先后顺序来介绍颐和园的,这种方法就叫移步换景,也叫作地点转换顺序或游览顺序。

(二)、讲练结合,细品韵味

1、作者是如何把这些地方的景物描写具体的呢?在听读课文、欣赏画面的基础上,你对哪个景点最感兴趣?自己再去细细品味。

(用“  ”画出景物,抓住景物特点)

▲长廊

(1)小导游讲解长廊。(边讲边演示图片)

(2)其他学生对导游的解说进行评价。

(3)长廊的长和美你是怎么体会出来的?(通过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分成273间。)学习作者用数字说明事物的方法,理解这种方法的用处。

(4)你能用不同的方法来描写长廊的长吗?(……)

(5)如果此时此刻你就站在长廊的一头,会看到什么?(用向前看……向上看……向两旁看……的句式说一说)

(6)漫步长廊,欣赏着五彩的廊画,闻着微风送来的淡淡花香,你会说:

长廊真是世界上最  廊

▲佛香阁和排云殿

(1)请学生介绍佛香阁和排云殿。

(2)听完讲解你能感受到佛香阁和排云殿的特点吗 (雄伟高大,金壁辉煌)

(3)这些特点是从那些词句中体会出来的? (耸立、金壁辉煌、一排排)

(4)指导朗读,读出气势。

▲昆明湖

(1)导游讲解昆明湖。

(2)昆明湖可是镶嵌在颐和园的一块碧玉呀!作者是如何用语言表现的

呢 (打比方)出示句子: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的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3)品读句子,理解运用打比方的方法。句式练习:

昆明湖真美呀,   。

昆明湖的水真绿呀, 。

(4)换词法体会“滑”字。(通过滑——划的互换,体会昆明湖的静,游船,画舫的慢,间接表现昆明湖的美)

(5)背一背这句话。

▲十七孔桥

(1)导游讲解十七孔桥。

(2)发散思维:十七孔桥上的狮子有哪些形态呢?(出示练习题: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子,柱子都雕刻着小狮子,它们有的(   )、有的、有的(  )……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这17孔桥真(  )!

(3)师小结: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三)读写结合,临摹章法

1、一篇文章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叫叙述顺序。

2、分男女生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联系刚才我们学过

的内容,想想这篇文章的叙述顺序。(指名答,归纳小结板书)

3、学习《颐和园》这篇文章我们最重要的是学会作者按地点变换的顺序叙述、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表达方法。

(四)布置作业

观察一处景点(如学校、公园、游乐场等),模仿《颐和园》的描写手法进行小练笔,按地点转换的顺序把它写下来。

板书设计:

18、颐和园

美丽的大公园

长廊  万寿山  昆明湖   十七孔桥

《颐和园》教学设计 4

教材简析:

《颐和园》是一篇写景的游记,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移步换景,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恰当的比喻、贴切的过渡,展现了颐和园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秀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颐和园》作为本组文的一篇精读课文,其编排的意图如下:一是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美丽的景色,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中国“世界遗产”的兴趣,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二是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学习按照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这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教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万寿山、昆明湖。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学习作者按照观察顺序,抓住每处景物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培养学生审美爱美的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难点:抓住课文中表示地点转换的词语,体会并学习课文抓住景物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方法:讲解、朗读、提问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跟随作者来到了美丽的大公园——颐和园,初读课文后,我们知道了作者的游览顺序是:(先游览长廊,然后来到万寿山,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板书:【长廊 万寿山 昆明湖】

我们还领略了长廊的长而美(板书)

走完长廊后,就来到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好雄伟啊,到底看到什么呢?今天,我们就继续学习第18课——《颐和园》,我们赶快翻开书第88页,自由读读第3自然段吧。

二、领略“佛香阁”壮观美

1、抬头一看,我们看到了什么?(板书:佛香阁、排云殿)

2、佛香阁是什么样的?哪位同学能找出有关句子跟我们读一读?

3、幻灯片出示: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指读——再指读——谁再来读一读(你读得真流利)

5、你能向我们介绍一下佛香阁的特点吗?

佛香阁:

八角宝塔形 三层建筑 很高的宝塔(耸立) 闪闪发光

6、幻灯片出示: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带括号的词显示不同颜色)

从“耸立”一词,我们感受到了佛香阁的壮观,整个佛香阁是多么壮美呀!(板书:耸立)

7、那排云殿是怎么样的?

幻灯片出示: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

8、这排云殿留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请自己再读读。

一排排,金碧辉煌。(板书:金碧辉煌) “一排排”,可见排云殿的占地面积之大。“金碧辉煌”可见排云殿是那么的华丽,那么的光彩夺目。请带着你的感受,再把这句读一读。

9、幻灯片出示: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那就是佛香阁。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

佛香阁是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它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排云殿是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

同学们请看,这两句话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吗?书上那样写有什么好处?(让人产生悬念,很想知道是什么,感兴趣。也突出了佛香阁、排云殿的美。)

10、想象我们此刻正在万寿山脚下,让我们把佛香阁和排云殿的美读出来吧。(师生合作读)

三、对话文本,细品语言

佛香阁、排云殿可真美呀,那登上万寿山,又将会有什么样的美景呈现在眼前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读课文第4自然段,一起感受一下吧。

1、师配乐朗读课文第4自然段。

2、你看到了什么景色?把你看到的景色用“——”画出来。

(树丛,琉璃瓦屋顶、宫墙、昆明湖、游船、画舫、城楼和白塔。)

3、作者从不同的角度望,看到了这么多的美景,你最喜欢哪一处的景色?重点品读第2、3、4句。

4、幻灯片出示:(1)、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

(1)、还有谁喜欢这句,请你读一读。

(2)、你觉得这句话美在哪里?

(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带括号的词显示不同颜色)

(葱郁:说明树木茂盛,很绿。有黄色、绿色的屋顶,朱红的宫墙,五彩缤纷,色彩斑斓,很美。)

(3)、请带着你的感受,再把这句话读一读。

幻灯片出示:

师小结:要把句子读出美感来,我们应该在朗读时一边想象画面,一边注意“美”的词语。语速和语调还要有快慢、高低之分。

(4)、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把这句话读一读吧。

5、还有喜欢的景色吗?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6、幻灯片出示: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1)、谁再来读读这句话?

从这个比喻句中,你感受到昆明湖的什么特点?(静、绿、)(字体显示不同颜色)

(2)、还有哪一句话也体现了昆明湖静的特点?

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你找得真准确)

(3)、静是怎么样的?你能想象读一读吗?

(4)、谁能感受到昆明湖静静的美?请你读一读。

(5)、谁还能带我们再次欣赏这静静的美?

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老师仿佛来到了静静的昆明湖。书上的黄色泡泡提示我们,“滑”字用得好,能把它改为“划”吗?(同桌讨论)

(滑:游船、画舫轻轻地在光滑的湖面上溜过,速度非常慢,使湖面保持平静。突出了昆明湖的静。划:用力挥浆使船前进,水漾起波纹,打破了昆明湖的平静。)

(6)、指读课文。(配乐)

谁能带领我们欣赏这样的美景,伴着音乐,把第4自然段读一读?

7、从万寿山下来,我们就来到了昆明湖,在湖上,我们看到了一座特别的石桥,这石桥是什么样的呢?请同学们同桌合作读第5自然段,把有关句子用“——”画出来。

(1)、幻灯片出示: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指读——再指读

(2)、这座桥有什么特点?

柱子多——上百根 狮子的形态多——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幻灯片出示: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带括号的字体显示不同颜色)

(3)、读了这两句话,你有什么感受?(这座桥很美,古代劳动人民非常伟大,充满着智慧和才干)

(4)、请带着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把这两句话再读一读吧。

(5)、现在,让我们欣赏一下各种姿态不一的狮子图片吧。

你能够想象出这些石狮子各种不同的姿态吗?

有的( ),有的( ),有的( )……

11、同学们,在颐和园里,除了精美的长廊、壮美的万寿山、秀美的昆明湖外,还有许多的景色,正如作者所说的那样:“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三、拓展延伸

现在,我们就一起去游赏一下颐和园其他美丽的景色吧。(图片欣赏)

1、看完颐和园这么美的风景,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颐和园真是太美了,作为中国人,我感到骄傲、自豪……)

2、小导游展示。

这么美的风景,我们要一起分享,谁愿意做个小导游,带领大家欣赏美丽的景色并作介绍呢?你可以选书上的几个景点:长廊、万寿山、昆明湖或者是你自己在课后搜集到的颐和园的景点。(请2位同学展示,一个讲课内景点,一个讲课外景点。)

各位游客,你们好,欢迎来到北京颐和园游览。今天由我 为大家做导游,希望大家玩得开心。

……

四、总结:

今天,我们在颐和园里作了一次免费旅游。颐和园那绚丽多姿的美景让人流连忘返,小导游们精彩美妙的解说更让我们领略到了颐和园的无穷魅力。我们祖国有这样秀丽的景色、瑰丽无比的历史文化,真让我们感到骄傲自豪。希望大家有机会,能真正去颐和园游赏一番。这节课上到这里,下课。

五:附:板书设计:

18、颐和园

图 图 图

长廊 万寿山 佛香阁 图 昆明湖

长 美 排云殿 图 静、绿

《颐和园》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词, 并能正确读写。

2、 正解、 流利、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感受长廊的美。

3、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从而理解长廊建筑艺术和绘画艺术的美。

教学重点:

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想象词语所描绘的情境, 感受长廊的美。

教学难点:

想像词语描绘的情景, 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

孩子们, 你们到过北京吗? 这节课老师带你们去领略一处迷人的北京风光。(出示图片) 宏伟的万寿山, 佛香阁在郁郁葱葱的松柏掩映下熠熠生辉, 流光溢彩; 著名的十七孔桥静静地卧在昆明湖上, 如长虹偃月倒映水面, 宏伟而又秀丽; 徜徉在颇具特色的苏州街, 会让你领略到江南水乡 独有的秀美; 风景如画的长堤犹如一条翠绿的飘带, 贯通南北; 漫步在这世界上最长的长廊,沿途看山赏水, 那真是美不胜收。

这就是举世闻名的颐和园。

在颐和园的那么多景点当中, 最著名的景致要数长廊了, 大家齐读课题。(29.颐和园的长廊)

颐和园的长廊在 1992 年已被列入吉尼斯世界记录。 孩子们, 对颐和园的长廊, 你们特别想知道什么? 作者也有自己的想法、 自己的疑问, 预习时你们发现了吗? 打开书勾画出作者的疑问, 作者的疑问是什么? ——一起读: 长廊到底是什么地方引人注目呢?

是啊, 颐和园的长廊到底是什么地方这么引人注目?

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到课文中去找找答案吧! 相信通过对课文的学习, 一定能解开你们心中的疑问。

二、 初读感知。

1、自由读课文, 注意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 标出段落的序号。带有生字、 新词的句子多读几遍。

2、出示课件, 检测学生掌握生字新词的情况。

编辑 斗拱 典范 颐和园 引人注目 凉风习 习 依山傍水 精湛技艺 赏心悦目 意犹未尽 装饰烘托 引人入胜

孩子们, 斗拱的斗是多音字, 在这个词里读斗, 三声。(请跟我读: 斗拱 斗拱) 引人入胜的胜是后鼻韵(引人入胜 引人入胜)。 另外, 颐和园的颐, 注意它的笔顺。(师教一遍)

我请这边两组的孩子来读读前两排: 编辑 斗拱 典范 颐和园 引人注目 凉风习习。

另外两组的孩子来读读后三排: 依山傍水 精湛技艺 赏心悦目 意犹未尽 装饰烘托 引人入胜 现在请大家一起读, 每个词两遍。 编辑 斗拱 典范 颐和园 引人注目 凉风习习 依山傍水 精湛技艺 赏心悦目 意犹未尽 装饰烘托 引人入胜

3、开火车朗读课文, 每人读一个自然段。 读后适当评议, 重点纠正读错字和读破句的地方。

三、 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 探索作者的游览颐和园的左右顺序和颐和园主要主要景点的方位; 再看课文可以分成几段, 分段的根据是什么?

学生自觉。

2、师生交流。

明确: 按“总-分-总” 结构方式把全文分三段。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 写作者对颐和园的总体印象。

第二段(第二至五自然段): 分别介绍了长廊、 万寿山、昆明湖的特点。

第三段(最后一个自然段): 是全文的总结, 和开头一段呼应, 表达了 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四、 熟读课文。

1、课件朗读课文, 学生认真听。

2、学生朗读课文。

五、 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 积累优美词句。

第二课时

一、设疑自探。

1、默读课文, 说说课文主要写了 什么。(重点介绍了颐和园长廊的美。)

2、 引导质疑: 是啊, 在颐和园里最著名的景致要数长廊, 书中有这么一句话来赞美长廊——“长廊, 可以说是建筑艺术和绘画艺术的集中体现。”(齐读) 读了 这句话你有什么疑问?

(1)长廊的建筑艺术体现在哪里?

(2)长廊的绘画艺术体现在哪里?

3、 提示引路, 自主探究。

(1)出示自读提示: 默读课文, 边读边思考提出的问题,找出描写长廊建筑艺术绘画艺术的语句, 在旁边做出批注。

(2)学生自读自悟, 教师巡回指导。

二、 解疑合探

欣赏长廊的建筑美 过渡: 长廊的美, 是建筑艺术和绘画艺术的集中体现, 这就是长廊引人注目的地方, 首先我们来欣赏长廊的建筑美。

1、 感受长廊的造型美绝 “全长728 米的长廊, 整体造型从地面上是看不出来的,但是如果坐在飞机上从空中看, 就会发现它的形状像一只倒挂的蝙蝠。” 读了这一句, 你发现了作者采用了什么修辞? 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读后你仿佛看到了 什么?

2、 感受长廊的风水 “长廊北倚万寿山, 南临昆明湖。 从挡住了 气候上看, 冬天,万寿山挡住了 北边的寒风; , 夏天, 从南面的昆明湖上吹来阵阵凉风。 从环境上看, 长廊依山傍水, 构成美丽的图画。” 如果你行走在这里会什么样的感觉? 你想用哪个词来形容一下?

3、 感觉长廊的结构绝 “长廊是斗拱结构, 全部是由木头搭成的, 竞没用一颗钉子。” 读这一句, 你想说些什么?

小结: 我国民间有在建筑物上画刻蝙蝠的习俗, 而蝙蝠倒挂的意思就是表示福到了。 而长廊所处的地理形势非常绝, 即考虑了 气候, 又考虑了 游人对园中美景的一览无余, 真是人在廊中走, 景在身边移。 造型更是非比一 般, 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多么精湛的技艺啊! 这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啊! 让学生选择自己的喜欢的方式读, 齐读、 赛读等形式, 读出长廊的美, 因势利导, 感觉其中几个句子的妙处, 并反复感觉感觉长廊三绝的精美。 这三段的中心句是-(学生齐答) 过渡: 长廊的美, 不只体现在建筑艺术上, 还体现在-(生齐答: 绘画艺术上)

二、 欣赏长廊的绘画美。

“在273 间长廊随处可见赏心悦目的彩墨画, 一共有14000多幅。” 这句话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从这些数字中, 你体会到什么? 引导: 大家想不想知道这些画有什么来历, 画的是什么内容呢? 下面就请同学们时计默读第十自然段。 请大家展开想象, 这些画还会画些什么?

小结: 这些画来历不凡, 题材广泛, 内容丰富, 颜色各异, 精美绚丽, 堪称艺术珍品, 体现了我国古代文化园林艺术的灿烂和劳动人民能工巧匠的智慧。

利用插图再现长廊的美, 让学生再一次形象地了解长廊的特点, 体会、 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师生合作朗读第3 -1 0 段, 师引读, 让学生再从 文中感觉一次长廊的精美。 小结: 课文从建筑艺术和绘画艺术两方面详细描写了长廊的美, 让大家领略拥山抱水、 气象万千的皇家园林景象, 让大家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而自豪。 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读出对长廊的向往。

三、 质疑再探。

1、 请大家回顾课文内容, 看看前面提出的问题解决了吗? 你有什么新的疑惑? 》

2、 盘点收获: 学了这一课保鲜膜什么收获?

四、 运用拓展。

1、 自编习题: 请你根据本节课内容设计或两道习题, 可以从词语积累、 写作方法等方面入手。

2、 师: 长廊是颐和园和园中匠心独运的一大手笔,除了它所具有的建筑功能闻名于世以外, 长廊最吸引人之处还在于它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彩画长廊。 人们在长廊中漫游欣赏的时候, 就仿佛是走入一座别致的精妙画廊。 这条独一无二的长廊, 代表了中国园林建筑的高超水平, 是颐和园的建筑经典。

(1)请你用课后练习中的四字词语说说你眼中的长廊是什么样的。

(2)课件展示颐和园的一些资料, 学生观看后再搜集有关颐和园的资料。

(3)仿写小练笔: 观察一处景点(如学校、 公园、 广场等), 按总分形式把它介绍给大家。

板书设计:

造型绝 建筑艺术美 风水绝

29颐和园的长廊

结构绝 绘画艺术美-引人入胜

《颐和园》教学设计 6

一、导入新课

导语:在我国的首都北京西郊,有一个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它就是颐和园,那里有著名的长廊、佛香阁、昆明湖、十七孔桥等人文景观。今天就让我们寻着作者的足迹,一同来饱览颐和园的美景。

教师板书课题:颐和园

二、出示幻灯片

认识颐和园的几个著名景观,从直观入手,对颐和园的美景先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三、学习生字新词

1、自由朗读课文:将生字词和不懂的地方画出来。

2、出示生字卡认读:指导学生注意生字,词易写错的地方。

四、初读课文,理清文章条理

1、教师指导学法:默读课文,图文对照,初步了解课文大意和记叙的游览顺序,划分段落。

2、学生自学。

五、检查交流课文学习情况

1、指名读课文,正音。

2、检查交流学生了解课文大意情况。

3、检查学生了解课文记叙顺序。

⑴ 课文记叙的游览顺序是: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及十七孔桥。

⑵ 从文中找出写游览过程的动词,学习作者移步换景、过渡连接的表达方法:进入、绕过、来到、走完、登上、下来。

4、划分段落,理清条理。

课文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一写长廊的景色;二写万寿山的景色;三写昆明湖的景色。

全文有六个自然段。

第一自然段:写对颐和园的总体印象。

第二自然段:写长廊的景色。

第三、四自然段:写在万寿山下及万寿山上看到的景色。

第五自然段:写在昆明湖畔所见的景色。

第六自然段:表达作者赞美的感情。

除首尾两段外,课文是按游览顺序叙述的。

六,小结

本文采用“总──分──总”的方法,以游览路线为线索,把各个景点串连在一起,条理十分清楚。

本文首尾呼应,从整体上表现颐和园之美。课文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古代建筑物的赞叹及由此引起的自豪感。

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记述了颐和园的美景。二、三、四、五自然段的开头一句都是过渡句,这些承上启下的过渡句很自然的将读者从一个景点引向另一个景点,使文章段与段之间衔接得非常自然。

此外,文章的字里行间蕴含着对建造颐和园的古代劳动人民的赞美,洋溢着民族自豪感。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写景与抒情相结合。

《颐和园》教学设计 7

教材简析

颐和园是一座依山抱水、气象万千的皇家园林,是中国传统典范。课文共六个自然段。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课文记叙的游览顺序大体是: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及十七孔桥。全文蕴含着对建造颐和园的劳动人民的赞美,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民族自豪感。

教学设计思路

在品读、欣赏中让学生了解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才干,激发民族自豪感;了解并学习本课按空间变换的顺序记叙、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表达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本课生字词。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学习作者写景状物要抓住特点。

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情感目标: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从中得到陶冶;在欣赏、品读养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学习作者写景状物要抓住特点。

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从中得到陶冶;在欣赏、品读养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导入。

1.颐和园在什么地方?(在北京西郊)预习了课文,记住了颐和园的哪些景点?(学生自由发言,能说几个就说几个,互相补充)。

2.用生字生词卡检查生字读音,指导读准平舌音。

3.开火车朗读课文,每人读一个自然段。读后适当评议,重点纠正读错字和读破句的地方。

二、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弄清作者游览颐和园的顺序和颐和园主要景点的方位;再看课文可以分成几段,分段的根据是什么?

2.学生自学。

3.师生交流。

4.讨论分段,并指导概括段意。

明确:按“总——分——总”的结构方式把全文分三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作者对颐和园总的印象。

第二段(第2至5自然段):分别介绍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特点。

第三段(最后一个自然段):是全文的总结,和开头一段相呼应,表达了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三、学习词语。

1.指导分段朗读。

2.提出词语,讨论词义

清爽:清洁,凉爽。

隐隐约约:看起来或听起来不清楚。

举目远眺:抬头向远处看。

葱绿:(草木)青翠。

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异常华丽,光彩夺目。

形态各异:形状各不相同。

四、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是哪儿吗?(颐和园)谁去过颐和园,颐和园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呢?(又大又美)今天,老师就和你们一起去游览这又大又美的颐和园。

(板书:颐和园)

二、讲读第二自然段。

1.请同学朗读第二自然段,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游览颐和园的?(填空练习)

“进了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 )。走完长廊,就到了(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 )。”

明确: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2.作者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长廊,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读课文,想一想长廊有什么特点?

明确:又长又美

你从哪句话看出长廊的美,说一说?

(1)长廊的颜色美,“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长廊上有红有绿十分美丽。

(2)长廊的形状美,“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像一条长成卧在万寿山脚下。

(3)长廊上的画美,“每一章的横槛上都画着五彩的国”这些画颜色各异,内容丰富,精美绚丽,堪称艺术珍品。

(4)长廓周围的风景美,“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这一句写出了长廊两边鲜花盛开,五彩缤纷就像一条鲜花铺成的小路。

(5)长廊上游人的心情美,“神清气爽”看出游人的心情十分舒畅。

3.小结:这一段描写了长廊的颜色、形状、画、花、游人的心情等几方面的美,突出了长廊的精致美观,以及那些创造者的高超技艺。

4.指导朗读。

(1)谁愿意带领大家去游览一下著名的长廊,通过你的朗读,让同学们体会到长廊的美。

(2)教师评议,再指名朗读,找同学评议。

三、讲读第三段。

1.作者走完长廊,又来到了哪里?

明确:万寿山

作者在万寿山脚下看到什么?请同学看图回答。

明确:佛香阁、排云殿

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明确:万寿山雄伟壮丽,佛香阁巍峨壮观,排云殿金碧辉煌。

(1)“耸立”指高高的直立,这个词说明了佛香阁巍峨雄伟。

(2)“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亮”表现了佛香阁的建造气势恢弘。

(3)“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体现了佛香疾的造型精巧。

(4)“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说明排云殿很多,“金碧辉煌”指宫殿十分雄伟,像一朵朵金光闪闪的云排列在佛香阁下面。

2.还有哪些地方表现了万寿山的这种美?

明确:第四自然段

请同学们默读这一自然段,找出有关的句子画下来。

(1)“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万寿山很高,站在半山腰就可以看到大半景色。这里的“大半景色”指的是山前的景色,因为作者的观察点是在佛香阁前面,所以后山的景色看不到。

(2)“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很高,从半山腰望去能看到掩映在绿树中的屋顶和红红的宫墙。

(3)“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这句话也体了万寿山的高大,向前望,美丽宽阔的昆明湖变成了一面镜子,一块碧玉。

(4)“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由于山高离得很远,所以看不到看不到静静的湖面上浅浅的波纹。

(5)“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这一句更加说明了万寿山的高,站在半山能望见城里的景物。

3.指导朗读

(1)指名读,注意重点词要读出重音。例如“大半”、“静”、“绿”、“一点儿”等。

(2)教师评议,找学生练习读。

(3)齐读第三段,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4.小结:这一段描写了作者在万寿山脚下和登上半山腰所见的景物,突出了万寿山雄伟壮丽的特点。从万寿山下来,作者又来到了哪里?

四、自学第四段。

请同学们以组为单位讨论,说一说昆明湖有什么特点?

1.同学自由讨论。

2.指名发言,检查自学情况,其他组的同学补充发言。

3.每组选出代表读课文,比一比,那一组读得好。

4.教师小结:这一段写了昆明湖的静和绿,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秀美的风景画。在颐和园中除了精美的长廊,壮美的万寿山,秀美的昆明湖,还有哪些美景呢?

明确:智慧海、知春亭、大戏台、玉带桥、石舫……

正像大家所说的那样,“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学生齐读)“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5.根据板书总结全文。

作者按游览的顺序,以万寿山为中心,描写了长廊、佛香阁、排云殿、昆明湖、十七孔桥、湖心小岛几外景物的特点。赞美了祖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

五、布置作业。

观察一处景点(如学校、公园、游乐场等),按地点转换的顺序把它写下来。

《颐和园》教学设计 8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颐和园的大和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几幅画,你们想看吗?请你仔细观察,看看图上画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你知道这图上画的是哪里的美丽景色吗?这是颐和园里的美景。

板书:

颐和园

指导读音和写法,请你看老师写“颐”字,写这个字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学习其它生字时,你也应该这样,想想应该怎样记着它。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十八课,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你想从文中了解什么呢?好,就让我们一起读书,讨论,弄懂这些问题,看看从哪里可以看出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二、学习课文,通过读书,感受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1、请同学们自由读书,拿着笔,可以边读边标出自然段号,画出生字词,你喜欢的词语,读懂的和不懂的地方。通过读书,你读懂了什么?

(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2、颐和园的大和美表现在什么地方呢?请你再次读书,把作者带大家游览的地方画出来。

板书: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3、同学们,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到长廊,万寿山和昆明湖去细细游赏吧。你喜欢哪一处景物就来读那一段,想想你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出颐和园的大和美?你就把这些句子画出来。

4、你喜欢哪一处景物?为什么喜欢?你从哪里读出了大和美呢?

5、指名发言,读出句子,说说从哪里体会出来的,相机理解词语意思,换词体会用词的准确:滑过,游过。点明作者使用的说明方法。你能读出来吗?应该怎么读?为什么这么读?

指导读书。

6、总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读书,知道了到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处处有美景,让我们感受到颐和园的确是个──美丽的大公园。可作者为什么先写长廊,再写万寿山,最后写昆明湖呢?他为什么这么写呢?我们下节课来讨论。

三、布置作业

同学们,颐和园那么美丽,可还有许多中外朋友不知道,我们国家在开拓旅游产业,旅游局希望能在电视上做做这方面的广告,请你们课下帮忙设计个广告词,能吸引广大游客,说出颐和园的特点。你们愿意吗?好,比比看谁的广告词写的好。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体会中心,学习写法。

2、体会中心,学习作者按游览顺序介绍景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1、同学们,颐和园是个大公园,为什么作者只带我们游览这些地方呢?

(生自由发言,能说出这些景物有代表性,能突出颐和园的大和美。)

作者怎样写出颐和园的大和美呢?

2、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向我们介绍这些景物?你觉得这样介绍好在哪里呢?你能当一个小导游,来带领大家游览颐和园吗?

3、想开去:

和作者一起游览了颐和园,你有怎样的感受呢?用上书中的词语说说自己的感受。

4、作业:

你能这样来介绍我们的校园吗?

《颐和园》教案 9

一、导言

同学们,知道导游这个职业吗?他是干什么的?今天这节课,老师要选拔一位非常聪明的小朋友来当小导游,领着大家游览北京美丽的皇家公园——颐和园,大家愿意参加这个选拔赛吗?可是要当一个称职的小导游并不容易哦!这就要大家认真学习18课颐和园,只有学懂了,才能做个好导游,现在我们就开始学习,请同学们听课文范读,想一想课文的游览顺序是怎样的?你如果要当好小导游就一定要认真听、仔细看。

生回答游览顺序,幻灯片出示: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十七孔桥

师:回答的真不错,同学们能够弄清了游览顺序,已经是个初步称职的小导游了,不过还有更难的考验在等着大家呢?敢接受挑战吗?(敢)小导游们,你们是从哪些句子中得知游览顺序的,请把他们画出来。

师:找的很准确,这些句子在自然段的开头点明了游览地点的变换,写清了游览顺序,那么在描写长廊、万寿山、昆明湖以及十七孔桥分别是哪几个自然段呢?这篇课文可以分成几部分呢?

现在小导游们,你们带领大家来到长廊,那就需要向游客介绍景色的特点,谁能读一下描写长廊的段落,其他同学边听边想,长廊有哪些特点?(长、画多、花多)现在就请同学们实地游览感受一下长廊的美吧!(幻灯)这两句说明长廊的什么特点?“一眼望不到头”是什么意思?“700、273”这是用什么来说明长廊的长的?长廊除了长这个特点外,还讲了长廊的其他什么特点?这么美的长廊,我们应该怎样去读呢?(幻灯、配乐朗读)

师:我想问问同学们,刚才我们游览的是什么地方?(长廊)好,现在继续我们的行程,导游们,下一站我们该到什么地方去了?谁来读这部分的内容,其他同学想一想,作者从哪两个角度写万寿山的?从山下抬头看,看到了什么?都是什么样的?登上万寿山,眼前又是怎样的景色呢?让我们来亲眼看一看这美丽的景色吧!(幻灯)出示幻灯,哪句话写的好,在第一句话中,有一个滑字用的好,那 概括全文

师:颐和园除了课文中介绍的几个景点外,是不是就没有其他可游玩的了呢?颐和园这么美,哪位小导游愿意带着大家再来游览一遍呢?

总结:这节课老师非常高兴在小导游的带领下游览了颐和园,感受到了颐和园的美丽!

板书             18、颐和园

长廊     长   画多    花多

万寿山        排云殿

佛香阁

昆明湖    十七孔桥

颐和园教学设计 10

教材分析:

《颐和园》是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全文最大特点是按移步换景的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用简洁准确的语言写出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展示出了我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才干。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2.理解首尾呼应、移步换景和抓特点的写作方法,并能运用以上的方法来进行游览性的文章的片段描写。

教学重难点:

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来写游览性文章的方法

课前准备:

1.收集有关颐和园的图片及文字资料。

2.收集并阅读有关游记的文章。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导语:同学们,今天老师将带大家去一趟北京的颐和园,在那里循着作者的足迹,饱览颐和园的美景。

(板书课题,示范“颐”字的书写。)

2.体会作者情感,引出“首尾呼应”。

用一个词语概括你对颐和园的印象。(美丽)

课文的作者也有和你们一样的感受,能找从文中出来吗?(首尾两段)两句话分别在哪里?(板书:美丽、美丽)

这在写作中是一种“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主要是通过前后反复的强调来表达作者的感情。齐读这两句话。

3.扩展知识、感情朗读。

颐和园是我国保持最完整,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饱含中国皇家园林的恢弘富丽气势,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是我国誉为世界四大文

明之一的有力象征。知道了这个信息,你会怎么读课题?(读出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4.导语:走进课文,感受美丽。了解作者是怎样表现这种美丽的。

二、写法归纳

(一)整体结构,移步换景

1.用你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在读的时候思考一个问题:作者写了颐和园的哪些景点。(随机板书:长廊、万寿山、湖)。

2.快速浏览课文,思考作者的游览顺序。勾画相应的句子。

①交流后,用课件出示课文片段,齐读。

“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湖。”

②你发现了什么?

a在课文中出现的位置。(都出现在“每一段的开头”,)

b加粗的词,是表示什么的词语?(表示作者的脚步在移动)

③范读,随着作者的脚步一起去游览颐和园的美景。

3.介绍方法,引出“移步换景”

这些动词记叙了作者的游览过程,我们随着作者脚步的移动,从长廊登上了万寿山,又从万寿山来到湖。脚步在变,看到的景色也随着变化。这种写作方法就是“移步换景”。(板书:移步换景)

男女生交替读句子。

4.写法迁移,口头练习。

移步换景对我们的写作有很大的帮助,不信咱们来试一试!以我们学校的几个景点为例。如果一位游人想要来参观咱们学校,你要带着他欣赏我们学校的几处美景,你会选择哪几处?怎么说呢?仿照课文“脚步转移”的写法。先自由练习。(选用合适的动作词语,如:绕过,顺着、沿着、穿过等。学生自由练习两分钟,指名回答。)

(二)体会“抓住景物特点描写”的写作方法

1.写一处景观,仅有游览顺序还不够,每处景点的介绍也必不可少的。翻开书,继续游览颐和园,默读思考:作者每到一处,重点写了哪些景物?将景物名称圈出来。

颐和园占地290公顷,相当于咱们学校的几十倍。其中群峰叠翠,树木、建筑、不可计数,可作者为什么只写这几个景物?(这些景物最有特点、最有代表性)

板书:紧扣特点

2.详析第二自然段中的特点描写

(1)我们以写长廊的第二自然段为例,看作者是怎样抓特点,怎样把这些景物写具体的?默读第二自然段,想一想,这一段突出了长廊的什么特点?哪些景物可以看出来?

长:用到列数字的方法。

美:画——看到的“美”;花——看着“美”、闻着“美”;微风——神清气爽,心里感觉“美”。文中没有“美”字,却从视觉、触觉多个方面来写,让人感觉,没有“美”字,却美不胜收。

(2)美读

谁能带上赞美之情美美地读一读呢?(配乐、指名读)

同学们,只有做到眼中有物,才能心中有情,通过这位同学声情并茂的朗诵,你们一定在脑海里形成了美妙的图画,让我们再一次陶醉在这美景之中,一起美美地读一读。(全班齐读)

老师不仅被长廊的美景陶醉,也被你们的朗诵陶醉了。

3.以点带面

文中的其他地方,也有让你觉得“美”的句子吗?

4.写法迁移训练

每个景点都有让你喜欢的景物,我们学校的林阴道上也有一道美丽的风景,仔细观察,想想它有什么特点?可以怎样描写它?

(小叶榕树——树形独特、枝叶茂盛、排列整齐……)

小结:景物的特点不同,描写的方法也不同。作者仔细观察,选取最有代表性的景物,用准确优美的词句和列数字、打比方等方式描写了景物,突出了景物的特点。刚才我们的同学也用上了这些方法,描写了林阴道的特色,使林阴道跃然纸上。

第二课时

一、课堂练笔

(一)思路点拨

1.总结写法

同学们,通过学习《颐和园》这篇文章,我们欣赏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不仅体会到了作者对这一美景的赞叹,更学习到了首尾呼应、移步换景和抓住特点的写作方法。同学们,我们也生活学习在一个美丽的环境中,今天我们就以校园为例,用上这些方法,写一写我们的校园,把你对校园的感情表达出来吧。

2.作文整体感悟

学校给你什么感觉?(美丽)

顺着这个意思,请你给作文加个开头。

用上“首尾呼应”的方法,说个结尾。

3.理清写作顺序:

①学校这么大,你打算写哪些地方呢?(校门、林荫道、喷水池、教学楼、操场)

②你打算按怎样的顺序介绍我们的校园呢?(标序号)

③请几位同学,每人用上一句话,表示地点的转移。(加箭头)

④每处景点你打算具体写哪些景物?(生说,师简要概括)

小结:每个地方、每个景物都有哪些特点,我们一定要仔细观察,把它的特点用文字描绘出来。

(二)实践操练

1.每个学习小组写一处景点。要求:(1)游览顺序的转化要清楚,(2)形象生动地描写出景物的特点。

2.学生练笔,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3.写完了的同学可以自己修改或同桌互相修改,重点看顺序转换是否清楚,有没有抓住景物的特点。

(三)讲评

1.请学生代表展示习作内容,按顺序,将各段凑成一篇完整的文章。

2.师生互评。讲评重点:顺序转化是否清楚?景物的特点是否突出?

二、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随着作者游览了颐和园的美景,而且学到了首尾呼应、移步换景、抓景物特点的写作方法,这些方法,对我们以后写游览的文章很有帮助。刚才通过实践,我们描写了校园的一景。请同学们回家之后,用上今天学到的方法,把整篇文章补充完整,如果你有其他的好的地方想要介绍,也可以写一次游览活动。

板书设计:

18、颐和园

长廊:长、美

美丽万寿山美丽

副板:

1.首尾呼应

2.移步换景

3.紧扣特点

课后交流:

一、设计思路

根据文本特点和中年级学生边读书边想象的读书要求及学习作者表达方法的习作要求,我力求用“读写结合”的教学思路,让学生在“读”中练写,在“写”中悟“读”,令“读”与“写”水乳交融,相互促进。

1.导课:本课的首尾呼应

引导体会总分总写法——体会其精妙之处。

2.再引导:写作顺序即游览顺序。找文中相关句子,读并体会这些句子还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3.出示颐和园全景图,欣赏后,引导学生体会:

这么多美景,作者为什么只选取了其中的三处景物进行描写?教孩子们怎样选材。

各处景物有什么特点?以描写长廊的�

怎样突出景物特点?.....指导层层深入。

4.在体会《颐和园》的写作方法时,边阅读欣赏、边为习作,引导学生如果写《我的校园》该如何写。结合板书,把写作方法板书出来,使学生对写法就更心中有数了。而且校园本身就是学生非常熟悉的场景,很多学生早已迫不及待的要把校园的美景描述给大家:每位同学说一处景物的一个特点。每人都有表达的机会。

经过了这四个完整的步骤,绝大多数学生都能按老师的要求,抓住首尾呼应、移步换景、抓特点的写作方式来试写《我的校园》,做到了读写结合,一课一得。

二、教学反思

1.教学时教师按照自己设计的教学环节一步一步推进,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够突出。特别是在写作方法的揭示上,应该精心指导学生品味课文中的词句,使学生读通读透,感受思想感情之后,再通过自主讨论、领会写法。

2.过于注重文章写法的指导,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仍然停留在表面上,他们对颐和园美的感受还不全是教与学的水到渠成。

3.由读到写是一个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过程。而在这节课中,为了揭示写作方法,对于读书则有些流于形式,朗读指导不到位,没有带着他们用心去感受去朗读。

4.课堂中灵巧应对的机智有待加强。如:在讲到“这是一种什么写作顺序”时,有一个同学提到:“这是一种空间顺序。”这一顺序说得很对,这时可以按空间顺序指出新知识的结合点,除了这样说,还可以说游览顺序,还可以说移步换景,还可把新知识碰撞的旧知识教给学生,使学生“温故而知新”。

针对以上的不足,我将在今后应在教学中逐步改进。虽然说教学是不完美的艺术,但正因为如此我们更应该不断的充实自己使自己的教学少一些缺失,少一些遗憾,为学生多留一些问号、省略号,而不是句号、感叹号。

颐和园课文教案 11

教学要求:

1.让学生了解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利用校园网、互联网络自主查寻收集资料拓宽学生的视野,进一步增强对颐和园的了解。逐步培养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帮助学习的能力。

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4.按课文记叙的游览顺序,练习给课文分段。理解课文重点词句,会用“耸立”“隐隐约约”造句。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二、四自然段。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陶冶爱美情趣,受到民族自豪感的教育;利用网络自主查寻,拓宽学生视野。

教学难点:

小导游介绍颐和园,能用流畅的语言表述出来。

教学准备:

网络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生字新词。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落大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介绍颐和园的有关资料。

二、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⑴自渎课文。思考:作者抓住颐和园那些景物来描写的?

⑵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思考:每一自然段描写的是什么?(段意)

三、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耸立、掩映、神清气爽、隐隐约约、葱郁等词的

含义。

四、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可分三段也可分六段)

五、抄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内容。小导游介绍颐和园。

教学过程:

一、导入:颐和园是我国首都一处著名的景点那里历史悠久、景色怡人,是旅游观光的好去处。昨天,同学们随老师走马观花初游了颐和园,已经领略到了颐和园的美。谁来回忆,昨天的游览路线?

二、出示游览图,复习课文描写顺序。

(学生复述,教师电脑演示)

提问:初游颐和园,你感觉怎样?(美)课文一开始是怎样写的?(读课文第一段)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些美丽的景色?

三、学生自读课文,摘抄优美词句,体会课文的美。

1.学生自读课文勾划出优美词句,说出美在什么地方。

2.电脑输入,感情朗读。

过渡:经过这样一番描写,再加上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这让我们感到颐和园更美了!

四、指导学法,明确学习目的,体现学生的自主性。

1、出示学习方法

⑴读:找出描写颐和园的优美语句有感情地朗读。

⑵看:利用校园网、互联网查看相关图片、录象、文字资料。

⑶讲:自己来作导游把美丽的景色描述出来。

2、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想解决些什么问题呢?

五、聘请小导游。

1、分组: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2、推选“颐和园小园长”。

3、师:下面请小导游们到颐和园的网站上去收集资料,制作一份电子简报,

向游客解说!(电脑出示制作步骤)(请学生读)

制作步骤:

㈠网络浏览查寻相关资料。

㈡复制图片摘抄文本。

㈢利用收集到的资料写导游词

(要求:每一小组的同学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制作好以后推荐一名同学进行解说)

六、网络浏览查寻,理解课文内容。

七、展示汇报,协作交流,演、讲结合,理解课文内容。(重点:二、四自然段)

过渡:我们现在就跟随小导游,去“颐和园”领略无限的风光。

(一)团长介绍(历史等背景资料)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长廊)

1.组长汇报。(边讲边演示)

2.对导游的解说进行评价。

3.组员补充。

颐和园教学设计 12

之二

执教者:唐滔

教学目标 :

教养方面:

1、认识本课15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3个。正确读写:“大殿、长廊、绿漆、神清气爽、金碧辉煌、堤岸、隐隐约约”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叙述的顺序。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育方面:了解祖国灿烂的文化,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发展方面: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2至5自然段开头一句的作用,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

2、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积累、运用语言。

教学难点 :领悟并学习作者按游览地点变化、抓住特点写景的方法。

教学方法: 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课件检测掌握生字的情况。

3、快速默读课文,把课文第二至第五自然段开头的第一个句子画下来,边读边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颐和园的,颐和园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4、汇报,相机板书:长廊万寿山下万寿山昆明湖

5、引导、点拨:作者是按一定的游览顺序介绍颐和园的。

6、课件出示:聘请导游(怎样才能做好导游)

三、再读课文,把描写你所喜欢的景点的段落多读几遍,想想为什么喜欢它。并用自己习惯用的标记方式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四、按照学生的意见,选择学习内容

引入学习描写长廊的相关段落,重点学习第二自然段,体会长廊的美。

1、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质疑。

2、集中交流:

在学生谈体会的过程中,利用插图、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了解长廊的特点,体会、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对于学生不理解的地方,组织学生讨论,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以及自己的感受谈体会,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

3、师生共同朗读、背诵,深入体会、感悟长廊的美。

引入学习作者描写万寿山的相关段落,体会在万寿山脚下和登上万寿山后所感受到的不同的美。

四人小组用学法合作探究学习,全班交流、展示学习成果。

五、创设情景、拓展思维,进行语言训练。

1、结合课文、参考相关的资料,用自己的语言,采取自己喜欢的各种形式让学生展示自己。(自由组织导游词)

2、同伴合作,演导游

3、竞聘导游、评价

4、学生自由展示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总结全文,竞聘导游

教学过程 :

一、情景引入

二、用学法学“昆明湖”的相关段落

三、质疑问难、回读全文、理清课文结构

四、环境教育

五、阅读收集到的关于“颐和园”的资料,联系课文,组织召开“资料信息会”,汇报形式如下:

1、朗读摘抄下来的自己喜欢的句、段,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2、编写导游解说词,竞聘“颐和园”的小导游。

3、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其他方式汇报。

板书设计 :

10 颐和园

美丽的大公园

长廊 万寿山下 万寿山上 昆明湖

《颐和园》教学设计 13

教学目标

1. 认识本课的15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3个,小学语文第七册教案-颐和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了解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4. 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1. 让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观,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激发民族自豪感。

2. 学习本课按照浏览的顺序记叙,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二、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 提出自学要求。

(1) 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 标出生字在文中的位置,理解词语意思并想办法记住生字。

(3) 在文中标出作者描写了颐和园的哪些景点。

2. 检查自学情况。

(1) 指名朗读课文。

(2) 学生汇报怎样记住生字的字音和字形的。

(3) 汇报作者所描写的颐和园的景点。

(4) 汇报自己通过努力弄明白了什么,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

3. 指导小组合作学习,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小学语文第七册教案-颐和园》。

(1) 把课文第二至第五自然段每段开头的第一个句子画下来,再读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颐和园的。

(2) 认真读读每个自然段,想想作者抓住了每个景点的什么特点,向大家介绍。

(3) 将自学过程中还不理解的问题在小组内提出。

4. 小组汇报学习情况。

(1) 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颐和园的。

(2) 作者向我们介绍了每一处景点的什么特点?

三、 学习第一自然段和最后自然段。

1. 读了课文,你觉得颐和园给你留下的总的印象是怎样的?课文哪个部分很明确地为我们指出来了?

2. 指导朗读,注意突出大和美。

四、 总结。

五、 要认的字,练习要写巩固的字。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引入新课。

二、 学习第二自然段。

1. 一进入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长廊就展现在我们眼前了。

2. 学生汇报。

(1)长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你是怎么体会到的?

(2)长廊还有什么特点?

(3) 结合理解“神清气爽”。

(4)指导朗读。

三、 学习第三自然段。

1. 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这一自然段作者又向我们介绍了什么呢?请大家默读第三自然段。

2. 通过这一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

3. 指导朗读。强调“闪闪发光”和“金碧辉煌”。

四、 学习第四自然段。

1. 一转眼,就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作者又看到了什么?默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2. 作者向我们介绍这些景物分别抓住了它们的什么特点?

3. 这一自然段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的?

4. 指导朗读。

五、 学习第五自然段。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到了昆明湖,你又看到了什么?

1. 自读第五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说你都看到了什么。

2. 从课文的描写中,你能看出十七孔桥有什么特点吗?

3. 指导朗读。

六、 朗读全文。

七、 完成思考?练习3。

八、 学习作者的叙述顺序和抓住特点介绍景物的表达方法,练习向你的家人或朋友介绍一处你熟悉的景物。

颐和园教学设计 14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颐和园是一个美丽的大公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课文优美的语言。

能力目标:了解作者游览顺序,学习过渡句。学习作者按游览顺序有序观察,抓住景物特点准确描写的写作方法。

情感目标: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培养学生审美爱美地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

难点:重点:

1、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

2、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难点:体会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激趣引入。

1、导语:孩子们,上节课,我们跟随作者来到了被誉为“人间天堂”的皇家园林-颐和园,在初读课文以后,� (这可真是一座美丽的大公园。)我想大家一定迫不及待地想走进颐和园吧!那么这节课就让我们细细品读课文,再来欣赏一下这个大花园的美丽风光吧!

2、“各位游客,昨天我们已经了解了游览颐和园的路线,大家还记得吗?”谁来带我们重游一次。指名生答,师相击点击导游示意图,然后板书:长廊——万寿山——昆明湖。作者的游览顺序是:

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第2自然第一句话)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的脚下。(第3自然第一句话)

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第4自然第一句话)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第5自然第一句话)

3、师接着引导:“现在我们就到这些景点去细细玩赏,相信大家一定会不虚此行!”

(二)导读“长廊”,感悟学法。

1、导语:“游客们,现在我们走进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了(课件出示长廊图),请大家仔细欣赏,看看长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出示学习要求:自由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1)划一划:用横线划出描写长廊的句子,好好体会体会。

(2)读一读:读读有关描写长廊的句子,想象描写的画面。

(3)想一想:作者运用什么方法,抓住长廊的什么特点写?

3、学生自读自悟。

4、师生互动,汇报交流。(先指名谈谈自己的游览后的感受,教师相机出示相关句子。)

(1)感受长廊的长:抓重点词句-----出示长廊图片,直观感受-----有感情朗读,读出长廊的长。

出示句子:“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这个句子时,引导学生抓住“700多米”和“273间”这些详实的数字,体会长廊的长和间数的多。再全班齐读这个句子,读出“长”这一特点。(师相机板书:长)

(2)感受长廊的美:画、花

A、当学生读“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这一句子时,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自由读,边读边想象描写的画面,再指名读,并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读,然后小组比赛读,让学生感受到画的多和美,感受我国古代文化的灿烂和能工巧匠的智慧。

B、当学生读“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花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这一句子时,指名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演绎读,其他同学想象画面,再全班齐读,重点指导“神清气爽”一词的朗读,读得舒缓、陶醉,从而体会长廊两旁风景宜人的美。(根据学生的汇报,师概括板书:美)

5、师美读长廊部分,生闭目想象画面。

6、出示长廊视频,让学生欣赏。

7、引导学生说说这部分是按什么方法写的,并归纳小结,这一部分是按从整体到部分的方法写的。(即先抓住“长”的特点总体介绍,再写每一间横槛上五彩的画的特点从内部介绍,最后抓住长廊两旁风景宜人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

(三)学法迁移,自学探究。

1、导语:“各位游客,刚才我们游览了长廊,接下来是自由活动时间,大家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处景点,细细地去欣赏,然后和大家谈谈你的感受。”

2、出示学习要求:运用学习长廊部分的方法,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景点(即课文3—5段),先自由学习课文,然后小组合作交流:

(1)划一划:划出描写景物的词句,好好体会体会。

(2)读一读:读读有关句子,想象描写的画面。

(3)想一想:作者运用什么方法,抓住景物的什么特点写。

3、在学生明确学习要求的基础上,先自由学习课文,再小组合作探究。

4、全班汇报交流。先指名学生谈谈自己游览后的感受,以及在重点词句中领会到的景物的特点。

师相机出示相关图片,并适当点拨。例如佛香阁,引导学生从“耸立”一词体会佛香阁的高,再提示学生除了“耸立”一词,还有哪些句子可以体会到佛香阁的高?让学生明白“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这个句子,也间接说明了佛香阁的高;又如昆明湖,学生很容易就会找到“镜子”和“碧玉”这两个词来比喻昆明湖的静和绿,还应引导学生抓住“滑”字来体会昆明湖的静。根据学生的汇报,师相机板书:

接着,让学生说说作者分别是用什么方法来写佛香阁和昆明湖这两处景点的,如“佛香阁”是从整体上写,突出“高”这一特点,而“昆明湖”是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写到长堤、湖心岛和十七孔桥的。

[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在学生领会学习长廊方法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运用学法自学探究。在汇报交流中,欣赏品味语言文字,让学生体会到语言的优美从而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同时,引导学生把体会到的思想感情即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通过自己的感情朗读表达出来,升华自己对颐和园的喜爱和赞美之情,突出了教学重点]

(四)总结全文,领悟写法。

1、总结全文,激发情感。

师:“游客们,我们跟随着作者游览了美丽的颐和园,大家感觉怎样?”(指名生答,师相机板书:大公园、美丽)接着因势利导:那里的景色仅仅只有书上介绍的这几处吗?(不是)你是从课文中那一句知道的?难怪作者不由得写道:“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这么美的颐和园是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我国像这样世界级的遗产还有很多,如长城、北京故宫,我们作为中国人,为此而感到骄傲。”

2、学习写法:“颐和园这样美,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写的?”(指名生答,并结合板书总结:“作者是按游览的顺序,用不同的方法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那么,今后我们写游览活动,也可以学习这篇课文的写法。”

(五)布置作业,体现个性。

仿照课文的描写方法,记一次游览活动。

板书设计:

18、颐和园

美丽的大公园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美景说不尽

颐和园课文教案 15

学习目标:

1、学习课文第4——6自然段,能回答课后1(2)(3)两个问题,能给课文分段。

2、能用“隐隐约约”造句。

3、掌握背诵的方法。

4、能有感情朗读课文,焕发民族自豪感。

学习重点:目标1

学习难点:目标2

教学过程:

一、师生共同制定目标。

1、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1、2、3自然段,掌握了课文的生字词的读音,理解了课后的第①个问题,用“耸立”造了句,练习背诵了第二自然段。这一节我们继续把剩下的4——6自然段学完,请同学们看看课后要求,想想还有哪些任务需要完成的。。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归纳。)

2、出示目标树,并板贴。

⑴能回答问题,能给课文分段。

⑵能用“隐隐约约”造句。

⑶掌握背诵的方法。

⑷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前提测评

哪位同学还记得我们用什么方法学懂第二、三自然段。板贴在目标树的树根部:学习方法:⑴明地点。⑵看景色。⑶理解欣赏。

三、导学达标

(一)用学习第二、三自然段的方法学习第四自然段。

1、听课文录音。

练习:①用“——”画出地点变换的句子。

②用“~~”画出登上石寿山,眼前呈现怎样的景色的句子。

2、学生回答,师生共同订正,并板书:

宫墙、昆明湖、城楼和白塔。

3、出示句子,并理解欣赏。

“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

指名读。

出示从万寿山上看到的景色的视频、图片。

体会颜色美:

A、葱郁的树丛是什么颜色?(一片绿色)

B、一片绿色中出现了什么颜色?(黄色、绿色、朱红色)

体会形态美:

A、掩映是什么意思?

B、掩映一互相遮掩、互相衬托。

C、指导看图:什么和什么相互掩映?

指导朗读。要求掌握好:掩映、黄的、绿的、朱红的这几个词的语速和语调,把绿树与宫殿互相遮掩相互衬托的颜色美、形态美读出来。

4、出示“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指点名读。

出示昆明湖的视频、图片。

把昆明湖比作什么?(把昆明湖比作一面镜子、一块碧玉)这两个比喻写了昆明湖什么特点?句子中哪两个词概括了这两个特点?(静、绿)

“滑”是什么意思?(——在光溜溜的表面上溜动)

为什么课文写游船,画舫在湖面上前进,用“滑”而不用“划”?滑——游船、画舫轻轻地在光滑的湖面上溜过,使湖面保持平静。划——用力挥桨使船前进,水漾起波纹,打破了昆明湖的平静。

指导朗读:要求读得舒缓,让人感到昆明湖的静。

出示: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远眺是什么意思?(远眺——往远处看的意思。)

隐隐约约是什么意思?(隐隐约约——看得不太清楚。)

“隐隐约约”和“远眺”有什么关系?

隐隐约约与远眺有因果关系。因为远眺,所以远处的景物只能看得隐隐约约,作者用词注意前后的照应,用词是多么准确啊!

齐读句子。

(二)学习第五自然段

导入:从万寿山下来,作者又到了什么地方?看到了哪些景物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学习第五自然段。

出示练习:

用“”画出作者游览地点变换的句子。

昆明湖上主要有、、等景物。

十七孔桥是什么样的?请用“~~”画出有关句子。

自由朗读,同位讨论共同完成练习。

提问检查:①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板书:昆明湖、长堤、小岛,十七孔桥。

出示句子: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也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齐读。

出示投影十七孔桥的视频、图片。

这个句子介绍了十七孔桥的什么特点?

(桥洞多、石柱多、狮子多)

思想教育:这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指导朗读:读出民族自豪感。板贴:民族自豪感。

(三)学习第五自然段

齐读

这一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总结全文,与开头照应)

充分利用板书,总结全文,给全文分段。

全文有几个自然段?

每个自然段写什么?

作者主要游览了几处地方,哪些自然段是介绍同一地方的景物?

课文应分几自然段,怎样分段?请同学们按作者的游览顺序用“‖”给课文分段。

要求:先独立思考,再四小组讨论。

四、达标测评

(一)用“隐隐约约”造句。

1、理解词语:隐隐约约——看得不太清楚。

2、齐读课文例句。

3、补充句子完整。

①我站在白云山向西远眺,隐隐约约可以看。

②初冬的早晨,晨雾迷漫,我走在上学的路上,隐隐约约。

③夜幕降临,万家灯火,我站在阳台上,隐隐约约看见。

④清晨,我走在林间的小路上,隐隐约约听到树丛中。

4、小结哪几种情况下用“隐隐约约”一词。

看远处的景物。

烟雾影响视线。

光线不足的情况下。

从远处传来的声音或传来的声音很微弱。

5、口头造句。

(二)指导背诵方法。

我们用什么方法背诵第二自然段?

板贴在目标树根部分:理清顺序,分层记忆。

小学四年级语文《颐和园》教案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第四自然段有几句话,可分层进行记忆。

根据回答归纳,第四自然段有五句话,可分四层记忆:

第1句:交待地点,总概括。

第2句:向下望。

第3、4句:向前望。

第5句:向东远眺。

自由分层练习背诵。

五、小结学习情况,布置作业。

在造句本上,用“隐隐约约“造句。

背诵课文第四自然段。

《颐和园》教案 16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跟随导游大致地浏览了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颐和园,现在我们再来欣赏这大花园的美丽风光。

师:这可真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上节课我们还知道作者游览了三个景区。

生:我知道有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师:请你把它写到黑板上,好吗?

生板书。

师:我想大家一定迫不及待地想走进颐和园,那就让我们细细品读课文,用心去感受颐和园的美。

二、 新授

师:现在我们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一下自己的学案,小组成员之间进行补充,深入理解课文,一会儿汇报时拿出小组内最高水平。

长廊:生汇报:师:其他人认真倾听,学会倾听是一种本领,补充别人没有说到的词句。

主持:我们小组学习的是描写长廊的部分。

生1:读第二自然段。

生2:我体会到了长廊长的特点。

生3:我从这个句子当中体会到长的特点: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

ppt长廊长的图片。

师:作者用什么说明方法来写长廊长的特点呢?

生:作者用了列数字的方法来写出长廊长的特点。

师:我们操场一圈是四百米,七百多米接近操场两周。

出示句子,比较:a:这条长廊的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

b:这条长廊很长,分很多间。

(体会作者运用数字说明的好处:)

生:我体会到了长廊美的特点。

生:我觉得这些句子体现了长廊“美”的特点。“每一间的横槛上。。。。。。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ppt长廊横槛图片)“长廊两旁。。。。。。使人神清气爽。”

师:还有哪个小组学的这个景点,再来补充。

师: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进入下一个景点,哪一个小组来汇报。

万寿山:

特点:美,高

抓词“耸立”高高地直立,体现山的高。

金碧辉煌体现皇家园林的气派。

昆明湖:

师: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生汇报。

小组配乐朗诵。

总结拓展:在颐和园中除了精美的长廊,壮美的万寿山,秀美的昆明湖,还有哪些美景呢?

明确:智慧海、知春亭、大戏台、玉带桥、石舫……

正像大家所说的那样,“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学生齐读)“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5.根据板书总结全文

作者按游览的顺序,以万寿山为中心,描写了长廊、佛香阁、排云殿、昆明湖、十七孔桥、湖心小岛几外景物的特点。赞美了祖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

四年级上册语文《颐和园》教案 17

学习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事物的表达方法。

3、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4、培养学生搜集材料,整理材料,想象作画,学写广告词,编写顺口溜等综合能力。

设计特色:

感情朗读,读中体会,搜集材料,想象作画。

学习重点:1、了解课文按空间变换顺序记叙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教学过程 :

一 导:

(师)同学们都去过哪些地方游玩?谈谈自己的感受。

今天我们就到富有“皇家园林博物馆”之称的颐和园去走一走、看一看那里的美丽风光。板书课题。

(师)快坐上小火车,向北京出发啰!(放课件:火车开啦)

二 忆:

(课件打出颐和园的平面示意图)

(师)作者重点写了颐和园的哪些景点?按什么顺序介绍的?

(生)在课文中把二至五自然段每段开头的第一个句子画下来。

(师)结合学生回答板书:长廊 万寿山 昆明湖

三 观:

1、指导学生观看长廊的风光片。

2、指导学生谈观后感

(过渡)师:景色美,作者的语言更加生动形象,让我们从作者的描写中再次感受长廊的特点。

四 读: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画自己印象深刻的词语、句子。

2、与同桌交流,说说自己喜欢的原因。

3、引导学生探究,加深感悟长廊的特点:

①此处可让学生搜集有关长廊的图片,来进一步理解“长”的特点,以及长廊内部和外部的特点来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技艺。

②通过与自己身边事物作比较,如700米长的马路来体会作者运用数字描写的好处。

五 悟:

运用学习上一自然段学习方法去感悟一下第三、四自然段的内容

1、交流自己搜集到的有关万寿山的图片资料,谈感受。

2、观看佛香阁与排云殿的风光片,谈感受。

3、自读课文,边读边画出写得优美的句子,多读几遍。

4、讨论分析重点词语:如“耸立、一排排、金碧辉煌、黄、绿、朱红……”“滑过”为什么不用“划过”。

重点句子:①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②昆明湖静的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5、练习朗读,注意语调。

六 说:

学习第五自然段让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扮成小导游员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分组进行导游,向游客们介绍碧波浩渺的昆明湖,最后评出优秀导游员。

七 品:

学生用欣赏、陶醉、赞美的情调去读课文,边读边想象,在脑海里再现颐和园的美丽景观。

八 练:

1、放风光片,欣赏祖国的风景名胜,谈感受。

2、交流自己搜集到的有关颐和园,及其他风景名胜的图片,文字资料。

3、选择课文中喜欢的一处景点进行作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4、为颐和园写一句导游词,也可以提出自己的希望,提醒人们要保护自然环境。

5、总结:以“三字经”的形式总结如:颐和园、景色美、长廊长、真神奇、排云殿、面积大、万寿山、高又高、昆明湖、景色秀……

本站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来自中小学教育资源站

《颐和园》教学设计 18

之四

卢海燕

教学目标 :

1.自学本课生字及新词,积累词语。

2.了解按总述、分述、总结的顺序连段成篇的方法。

3.了解颐和园的景物特点及地位,产生热爱首都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颐和园的景物特点及地位,感受颐和园的宏伟美丽。

教学准备:

1.CAI课件、展板。

2.搜集有关颐和园的资料。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出示颐和园全景图)

同学们,在我们首都北京的西北郊有一座世界闻名的皇家园林,你们知道是哪里吗?

教师板书课题并强调“颐”的笔顺。

二。交流资料,了解颐和园概况。

通过查阅资料,你对颐和园都有了哪些了解?指名说。

三。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提出不懂的问题。

2.前后桌四人一组互相交流不懂的问题。

3.通过交流还有没解决的问题吗?

如果有,板书问题。

四。自由结组,合作交流:

1.浏览课文,用“○”画出课文比较详细地介绍了颐和园的哪些景物。

学生板书:仁寿殿佛香阁大戏楼长廊十七孔桥铜牛

课件出示颐和园的地图,闪烁这六个景物,使学生了解其位置。

2.自由结组:

通过读课文、查阅资料,你对哪个景物最感兴趣,根据兴趣重新结组。

要求“快、静”。然后快速选出你最信任的组长。

3.合作交流:

由组长组织活动。在组内交流查阅的资料,结合课文及资料,准备用你们喜欢的方式向大家介绍你们喜欢的景物。

4.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1)请各组进行汇报,同时,课件出示颐和园景物的相应图片,并配以古筝音乐。

(2)小组汇报的同时,其它组认真听,听后谈谈感受,也可向这组进行提问。

(3)教师进行适时评价、点拨。

五。学习第七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七自然段,用“——”画出课文还向我们介绍了哪些景物?

学生板书:谐趣园“买卖街”廓如亭知春亭

课件闪烁这四个景物在地图中的位置。

2.课件显示这四个景物的图片,教师加以声情并茂的介绍。

3.欣赏后你有什么感受?

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六。课外延伸,补充资料(师生共同交流)。

1.通过查资料,你还知道颐和园的哪些景物?

2.老师也查到了一些资料,你们想看看吗?

(课件出示颐和园的一些景物图片,并加以简单介绍。)

3.学生把收集的资料贴到展板上。

4.小结:颐和园的景物真是数不胜数,各具特色,就是看上几天也看不完看不厌。

板书:……

七。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谈感受。激发热爱首都之情,产生自豪感。

八。了解本文写作方法:

1.二至六自然段与第七自然段都是在介绍颐和园的景物,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板书:详、略。

2.课文是怎样连段成篇的?与《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有什么不同?

九。布置作业 :

1.积累词语,选择喜欢的词语抄在好词好句本上。

2.课下观看展板,交流体会。

板书设计 :

29*颐和园

仁寿殿 佛香阁 大戏楼 长廊 十七孔桥 铜牛(详)

谐趣园 “买卖街” 廓如亭 知春亭(略)

……

颐和园教学设计 19

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1.按照课文所记叙的游览顺序,练习给课文分段

2.学会本课的7个生字。理解词句,会用“耸立”和“隐隐约约”2个词语造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4自然段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按照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

2.学难点借助课文,陶冶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导语:在我国的首都北京西郊,有一个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它就是颐和园,(教师板书课题)那里有著名的长廊、佛香阁、昆明湖、十七孔桥等人文景观。今天就让我们寻着作者的足迹,一同来饱览颐和园的美景。

二、出示幻灯片,认识颐和园的几个著名景观,从直观入手,对颐和园的美景先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有条件的可以给学生播放有关颐和园的风景教学录相片。或出示一组有关颐和园名胜风光图片。)

三、学生轻声读课文,用笔标出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划出本课的生字和新词。

四、学习生字和要求写的字。

1.学习生字:

识字教学的要求是读准字音、记清字形、了解字义。会给生字组词。

(1)利用汉语拼音,读准字音。

(2)用多种方法记忆字形。

① 用拆合法记“殿、眺、阁、耸”的字形。例如“殿”字。我们把它拆成三个部分,左上角是尸体的“尸”;左下角是个“共”字;右边是没有的“没”的。右半边“殳”;再把这三个部分正确地组合在一起就是“殿”字。

② 利用形声字构字规律记忆“阁、雕”的字形。“阁”属于外形内声类,“门”形旁表意;“各”声旁表音。

讲解:声旁和形旁的作用是有局限性的。有的形旁能大致表示出属于哪一类的;有的就不能明确地表示出来。有的声旁能表音,有的就不能准确地表示读音。如:“堤”字就不能念成(shi)。因此,学生在遇到形声字时不要“念半边”,要正确运用形声字的构字规律识字。

③ 用比较法(根据生字字形上的特点,找出一些与生字字形相近的字,形近字之间区别对比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记住生字的字形)记忆“栽、雕、赏”的字形。栽──裁──载;赏──党──堂;雕──准──谁──淮。

(3)借助字典理解字义、词义;也可以帮助学生识字。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的这种能力。学生具备了这种能力将终生受益。

2.解释下列词语:

神清气爽:形容人头脑清醒,精神爽快。

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异常华丽,光彩夺目。

姿态不一:样子各不相同。

琉璃瓦:内层有较好的黏土,表面用琉璃烧制成的瓦。形状像半边粗竹筒,外部多是绿色或金黄色,鲜艳、发光,多用来铺宫殿或庙宇的屋顶。

横槛:本课指横嵌的长方形栏板。

宫殿:帝王居住的高大华丽的房屋。

远眺:往远处看。

画舫:装饰华美、专供游人乘坐的船。

葱郁:青翠茂密。

(五)用不同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六)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如何给课文分段。

第二课时

一、齐读课文,讲读第1、6自然段。

1.齐读课文。

2.提问:

(1)颐和园给作者留下了什么深刻印象?(课文开头就点明了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颐和园景色优美;颐和园很大,占地范围广。)

(2)作者有什么希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作者希望我们有机会去北京能亲自到颐和园去细细游赏。因为颐和园到处都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所以作者希望我们有机会去北京能够到颐和园去游览那里的美景。)

二、明确作者的游览顺序。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及十七孔桥。

三、讲读,学习课文第二段。

1.指名朗读,思考讨论,教师归纳明确:

(1)作者是怎样来到长廊的?

(2)长廊的特点是什么?

(3)作者是怎样把长廊这处景观写具体的?

2.按照提示给第二段分层。

从整体上和外部介绍长廊;从内部介绍长廊;讲长廊两旁风景宜人。

分层的结果:

第一层是第1.2句;第二层是第3句;第三层是第4.5句。

3.逐层学习:(重点学习第二层)

(1)学习第一层:从整体和外部介绍长廊。长廊的外部:绿的柱子,红漆的栏杆。

(2)学习第二层:长廊内部: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且内容各不相同。读句子;提问:画的内容包括“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画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体现了我国古代文化园林艺术的灿烂和劳动人民能工巧匠的智慧。

(3)学习第三层:长廊两旁:风景宜人。“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这句说明了什么?(说明长廊两旁的花木品种多、数量多;“开”和“谢”是一对反义词,形象地说明了长廊两旁鲜花常开的景色特点。)“使人神清气爽”的:“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这句话间接地说明了长廊是昆明湖边的一处美景。长廊在昆明湖的右边。

一进颐和园的大门,长廊就把它那富有特点的美,展现在我们面前了。

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怎样朗读这段才能把长廊的美读出来呢?

注意:学生读的形式要丰富一些;不要让学生产生枯燥乏味感。俗话说“熟读成诵”,在熟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此段。

四、讲读,学习第三段

指名两名同学分别朗读课文第3.4两个自然段。思考、回答问题。

1.作者游完长廊,站在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都看到了哪些景观?它们各是怎样的?

佛香阁:八角形宝塔,建在半山腰,三层顶上所铺的黄色琉璃瓦闪闪发光。

排云殿:一排排、金碧辉煌。

教师提问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读书。让学生从书中去寻找答案,组织好语言,提高口语表达能力。让学生多读、多说,以便形成能力。

2.作者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不同的三个方向望,分别看到了什么?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试背第4自然段。

第三课时

一、齐读全文。昨天我们领略了颐和园里长廊、万寿山佛香阁的美景,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昆明湖和十七孔桥的美景。

二、学习课文第四段。

1.指名朗读第四段。思考,回答问题:

(1)作者从万寿山下来,在昆明湖畔都看到了哪些景物?(长长的堤岸;几座样式不同的石桥;倒垂的杨柳;湖心小岛,十七孔桥。)

(2)十七孔桥是怎样的?(十七孔桥有十七个桥洞,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并且这么多狮子姿态不一,各不相同。)

(3)石柱上雕刻着众多的狮子且姿态不一,这说明了什么?(狮子“姿态不一”的特点,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2.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1)教师范读。教师在范读时,要通过表情语气的变化,感情的处理来加以体现。

(2)学生模仿练习。

(3)指名朗读、齐读。

三、默读课文,体会游记这类文章的写作方法。

1.按照一定的顺序写。(游览顺序、观察顺序、方位变化顺序、季节变化顺序。)

2.运用好过渡句,交待清游览顺序。

3.抓住景物特点分层次写具体。

4.选择有代表性的景物来写。

四、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

五、检查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4自然段。

《颐和园》教学设计 20

【情景说明】

《颐和园》是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材第七册第五组的第二篇精读课文。本组共三篇课文,两篇精读课文《长城》、《颐和园》,一篇略读课文《秦兵马俑》,介绍的都是我国的“世界遗产”。《颐和园》这篇课文描述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景色。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长廊、柱子、神情气爽、建筑、佛香阁、金碧辉煌、宫殿、葱郁、掩映、朱红、隐隐约约、堤岸、雕刻、狮子、姿态不一”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学生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 的兴趣。

4、学习按照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教学本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的熏陶。教学的难点是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写法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教学准备】

教材中配有三幅图片,分别是长廊、佛香寺和十七孔桥,可以使学生形象地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教师在课前可让学生查找更多有关颐和园的图片、文字资料,对颐和园有更深刻的了解,并在学文过程中适时展示收集的资料,拓展学生视野。

【教学设想】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再读课文,理清课文条理──自学课文,质疑问难。

第二课时,精读课文,领略美景,学习语言,积累语言。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为了保护人类社会的共同财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全世界最突出的自然和文化景观评为“世界遗产”,编成《世界遗产名录》。我国已有多处景观名列其中。

播放cai课件:

《世界遗产名录》一书,翻开扉页,上面书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文化景观”。

今天,我们再去领略我国另一处景观——颐和园的风光。

板书课题:

颐和园

二、交流搜集到的有关颐和园的图片、文字资料

同学们在课外收集了颐和园的有关资料。请你介绍和展示收集的资料或图片。

三、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懂之处多读几遍,并做上记号。

2、同桌分段对读课文,互相检查,互相帮助。

四、检查学习情况

1、指名分段读课文:

纠正字音。并做简要评价。

2、交流读书感受,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的游览顺序:

师:读了课文,你已经了解了什么?

(教师随学生的回答可相机出示文中三幅插图:长廊、佛香阁和二七孔桥。)

师:作者按怎样的顺序来游览的?从课文的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来?

(引导学生找出第 2、3、4、5自然段的第一句话理清课文条理。)

(cai课件出示第 2、3、4、5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游览路线。)

师:请同学们读读大屏幕上的句子,注意句中记叙游览过程的动词,学习作者游览观景,过渡连接的表达方式。

3、cai展现颐和园地形图,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游览顺序的记忆。

五、布置练习

自己最喜欢文中哪一处景点?把相应的段落多读几遍,想象文中描绘的美景。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旧知

课文按什么顺序介绍颐和园的?主要介绍了颐和园的哪几个景点?

板书:

长廊 佛香阁 昆明湖 十七孔桥

二、精读课文,领悟语句,品味语言美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想想颐和园里的哪处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把描写该处景物的段落多读几遍,说说这处景物有什么特点?

2、学生小组间交流学习情况:

教师巡视,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

3、全班交流学习情况:

师:颐和园里的哪处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并说说为什么会给你留下深刻印象?

学生可能会抓住重点段(课文的2~5自然段)来谈体会:

⑴ 引导学习第二自然段:

描写长廊的长,横槛上的五彩画没有哪两处是相同的,长廊两旁花木成荫。

① cai出示句子:

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 273间。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

② 学生读后谈理解:

读了这几句话,你感觉长廊这个景点有什么特点?

(长廊“长”的特点可与“教室”的长做个比较来感受长廊的长。)

③ 出示长廊图片:

欣赏长廊,感受长廊的长、美。

④ 指导朗读:

长廊真是长呀,横槛上面几千幅画又各不相同,画家真伟大呀!请同学们感情朗读这几句话。

⑤ 请同学们仿照这几句话来说说教室走廊的特点,如:

走廊地面的水磨石被同学们拖得发白发亮,一侧的水泥柱子非常坚固,不锈钢栏杆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⑵ 自主学习第三自然段:

描写佛香阁、排云殿的壮观。

① cai出示句子:

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那就是佛香阁。下面那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

② 指名读句子,谈体会:

读后感觉佛香阁闪闪发光,排云殿金碧辉煌。

③ 师指导写法:

比起“长廊”,“佛香阁、排云殿”两处景点所花的笔墨非常少,是略写。

④ 出示“佛香阁”插图:

齐读大屏幕上的句子。边读边观插图,感觉佛香阁、排云殿的雄伟。

⑶ 抓重点,体悟第四自然段:

① cai出示句子: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② 学生读后谈感受:

昆明湖非常平静,非常绿。昆明湖湖面像镜子一样光滑。……

③ 点明比喻句:

“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比喻形象、具体。

④ 师:“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这句话更强调了湖面的平静。句中哪一个字用得最形象?为什么?

(体会“滑”字用得准确、形象,与“划”字比较,体会用词的准确。)

⑤ 启发想象:

作者注意观察,又发挥想象,把昆明湖的静与绿写活了。由昆明湖的“静”你还知道哪些描写“静”的句子?

(课文《我们的民族小学》中“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

⑥ 欣赏美景,感情朗读。

⑷ 赏读第五自然段:

① cai出示句子:

“昆明湖围着长长的堤岸,堤上有几座式样不同的石桥,两岸栽着数不清倒垂的杨柳。湖中心有个小岛,远远望去,岛上一片葱绿,树丛中露出宫殿的一角。游人走过长长的石桥,就可以去小岛上玩。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② 学生读后谈体会:

这段话详细描写了昆明湖的美景,有长长的堤岸,有不同式样的石桥,有湖心小岛。主要写了湖中十七孔桥。

③ 教师总结:

这段话详细描写了昆明湖的美景,是详写。

④ cai播放昆明湖的美景,并配音朗读出示的语句。

⑤ 学生感情朗读该段,想象美景。

三、总结全文

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作者按游览的顺序向我们描绘了长廊的长、佛香阁、排云殿的壮观、昆明湖的静、绿和十七孔桥上的石狮子姿态不一,形象而生动。

四、课后小练笔

学习了《颐和园》移步换景的写法,课后同学们记一次游览活动。注意按一定顺序描写,抓住特点描写。

【教学反思】

教学本课前,我自己通过网络搜集了大量文字、音像资料,精心设计了教学结构,整合了许多文字、音像资料。课堂活动中,学生在阅读文本、想像画面的同时,欣赏颐和园的真实景象,既丰富了视野,又增添了热爱颐和园的情感。特别是颐和园的地形图的再现,让我们这些远离北京的孩子能深刻记忆游览颐和园的路线。

学生在学习本课后,能按一定的顺序记叙自己的游览经历。有的学生按照游览顺序记叙了参观校园的过程:“一进大门,就看见一条笔直的水泥路通向教学楼。水泥路两旁……穿过教学楼走廊,顺着又宽又干净的楼梯,扶着光亮的扶手,上了二楼就来到我们的教室……”学生仿照课文第二至五段每段开头的第一句话,清楚地交代了自己的参观经过。

【专家点评】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颐和园》一课结构清晰,课文第二至五自然段的每段开头第一句话很明显地交代了作者的游览顺序。该教学设计借助多媒体再现真实景象、展现课文重点语句,注重引导学生学习语言、积累语言,在交流的过程中拓展了文本,丰富了学生语言。比如:学生不仅收集到关于颐和园的历史资料,还收集到文中各景点的具体文字介绍及优美图片,学生介绍收集的资料,语言表达流畅,用词恰到好处,充分调动了学生动手收集资料的能力和整理、表述语言的能力。注重启发想象,学生由昆明湖的静想到了《我们的民族小学》中学生读书时窗外的静,学生从书中跳到书外,展示了学生对以往所学知识的回顾,激发了学生探究的热情。注重读写结合──引导学生学习按照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的写法,并指导学生灵活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完成“课后小练笔”,做到了学有所获,学有所用。

颐和园教学设计 21

教学目标:

1.自学本课生字及新词,积累词语。

2.了解按总述、分述、总结的顺序连段成篇的方法。

3.了解颐和园的景物特点及地位,产生热爱首都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颐和园的景物特点及地位,感受颐和园的宏伟美丽。

教学准备:

1.CAI课件、展板。

2.搜集有关颐和园的资料。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颐和园全景图)

同学们,在我们首都北京的西北郊有一座世界闻名的皇家园林,你们知道是哪里吗?

教师板书课题并强调“颐”的笔顺。

二.交流资料,了解颐和园概况。

通过查阅资料,你对颐和园都有了哪些了解?指名说。

三.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提出不懂的问题。

2.前后桌四人一组互相交流不懂的问题。

3.通过交流还有没解决的问题吗?

如果有,板书问题。

四.自由结组,合作交流:

1.浏览课文,用“○”画出课文比较详细地介绍了颐和园的哪些景物。

学生板书:仁寿殿佛香阁大戏楼长廊十七孔桥铜牛

课件出示颐和园的地图,闪烁这六个景物,使学生了解其位置。

2.自由结组:

通过读课文、查阅资料,你对哪个景物最感兴趣,根据兴趣重新结组。

要求“快、静”。然后快速选出你最信任的组长。

3.合作交流:

由组长组织活动。在组内交流查阅的资料,结合课文及资料,准备用你们喜欢的方式向大家介绍你们喜欢的景物。

4.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1)请各组进行汇报,同时,课件出示颐和园景物的相应图片,并配以古筝音乐。

(2)小组汇报的同时,其它组认真听,听后谈谈感受,也可向这组进行提问。

(3)教师进行适时评价、点拨。

五.学习第七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七自然段,用“——”画出课文还向我们介绍了哪些景物?

学生板书:谐趣园“买卖街”廓如亭知春亭

课件闪烁这四个景物在地图中的位置。

2.课件显示这四个景物的图片,教师加以声情并茂的介绍。

3.欣赏后你有什么感受?

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六.课外延伸,补充资料(师生共同交流)。

1.通过查资料,你还知道颐和园的哪些景物?

2.老师也查到了一些资料,你们想看看吗?

(课件出示颐和园的一些景物图片,并加以简单介绍。)

3.学生把收集的资料贴到展板上。

4.小结:颐和园的景物真是数不胜数,各具特色,就是看上几天也看不完看不厌。

板书:……

七.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谈感受。激发热爱首都之情,产生自豪感。

《颐和园》教学设计 22

【教学目标】

1、教养方面:

⑴ 认识本课11个生字,学会其中的7个。正确读写:“大殿、长廊、绿漆、神清气爽、金碧辉煌、堤岸、隐隐约约”等词语。

⑵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叙述的顺序。

⑶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部分。

2、教育方面:

了解祖国灿烂的文化,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3、发展方面:

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2至5自然段开头一句的作用,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

2、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积累、运用语言。

【教学难点】

领悟并学习作者按游览地点变化、抓住特点写景的方法。

【教学方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初读课文,学习学生所选择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引题,板书课题,交流资料

教师板书:

颐和园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文:

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带有生字、新词的句子多读几遍。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课件检测掌握生字的情况。

3、快速默读课文:

把课文第二至第五自然段开头的第一个句子画下来,边读边想: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颐和园的,颐和园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4、汇报,相机板书:

长廊万寿山下万寿山昆明湖

5、引导、点拨:

作者是按一定的游览顺序介绍颐和园的。

6、课件出示:

聘请导游(怎样才能做好导游)

三、再读课文

把描写你所喜欢的景点的段落多读几遍,想想为什么喜欢它。并用自己习惯用的标记方式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四、按照学生的意见,选择学习内容

引入学习描写长廊的相关段落,重点学习第二自然段,体会长廊的美。

1、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质疑。

2、集中交流:

在学生谈体会的过程中,利用插图、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了解长廊的特点,体会、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对于学生不理解的地方,组织学生讨论,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以及自己的感受谈体会,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

3、师生共同朗读、背诵,深入体会、感悟长廊的美:

引入学习作者描写万寿山的相关段落,体会在万寿山脚下和登上万寿山后所感受到的不同的美。

四人小组用学法合作探究学习,全班交流、展示学习成果。

五、创设情景、拓展思维,进行语言训练

1、结合课文、参考相关的资料,用自己的语言,采取自己喜欢的各种形式让学生展示自己。

(自由组织导游词)

2、同伴合作,演导游。

3、竞聘导游、评价。

4、学生自由展示。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总结全文,竞聘导游。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二、用学法学“昆明湖”的相关段落

三、质疑问难、回读全文、理清课文结构

四、环境教育

五、交流资料

阅读收集到的关于“颐和园”的资料,联系课文,组织召开“资料信息会”,汇报形式如下:

1、朗读摘抄下来的自己喜欢的句、段,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2、编写导游解说词,竞聘“颐和园”的小导游。

3、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其他方式汇报。

【板书设计】

18、颐和园

美丽的大公园

长廊 万寿山下 万寿山上 昆明湖

《颐和园》教案设计 23

一、教学目标:

1、教养:

(1)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述方法。

(2)抓住重点段落3---5自然段,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教育:培养爱美、审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3、发展:培养观察观察力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述方法。

2、培养爱美、审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课时: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新课导入:

1、上节课,老师带领大家畅游被誉为“人间天堂”的——颐和园,领略了长、美、奇的长廊,你们还想去参观园内其它的优美景色吗?让老师继续带领大家去游览,请同学们用眼去看,用耳去听,用心去感受。走完长廊,来到万寿山下,抬头看见高高耸立的佛香阁,下面是金碧辉煌的排云殿。登上万寿山向下俯视,颐和园大半的景色尽收眼底,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正前面的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面碧玉。游船在湖面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真的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从万寿山下来,只见昆明湖两岸栽着杨柳,湖中心的小岛一片葱绿,岛上有一座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柱子,每根柱子雕刻的小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信步游览,园中景色让我们目不暇给,兴趣盎然。

2、游览完这样如诗如画的景色,你们陶醉吗?谁来说说你们的感受?

3、作者和大家一样也被吸引住了,他是怎样把这么美丽的颐和园写生动,写具体的呢?请自读3----5自然段,边读边想想。

小组学习,自主探究。

1、作者游览了哪几个景点?他是按照什么顺序观察的呢?他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按照地点转换的顺序写。先写万寿山,再写昆明湖,最后写十七孔桥)

请学生板书: 万寿山 昆明湖 十七孔桥

2、请大家用——划出3、4、5自然段中最能够表现写作顺序的句子,体会它们在文章中的作用。

②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③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④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这些句子都是过渡句,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些句子清楚地交代了作者的游览顺序;(万寿山→昆明湖→十七孔桥。)齐读。

3、这些景色各有各的美,请同学们再认真的读读课文的3---5自然段,把�

4、小组自学,老师巡视,随机点拨。师: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互相交流。

5、小组汇报。

抬头一看——那就是佛香阁。

老师随机板书:佛香阁

(佛香阁的黄色琉璃瓦闪闪发光,很耀眼。)

(耸立——高高地建立在山上,说明了佛香阁很高。)

老师随机板书:耸立

下面的一排排——就是排云殿。随机观察插图。

老师随机板书:排云殿  金碧辉煌

(由于琉璃瓦在阳光的照耀下发出耀眼的金黄色,显示出金碧辉煌,很有皇帝的尊贵。)齐读。

葱郁的树丛——朱红的宫墙。(茂密的树丛是绿色的,有黄色的屋顶,朱红的宫墙,五彩缤纷,色彩斑斓,很美。)小组读。

正前面——一块碧玉。游船——不留一点儿痕迹。(用打比方的方法说明昆明湖很平静,湖水很绿,很清澈。湖面很光滑,游船即使行驶过也不留痕迹。)老师板书:静 绿

(1)、初读:同学们真棒!读得快、找得准,咱们呀先到湖面去看看。请读第四自然段中写湖面的句子,请同学们一边读句子,一边看画面,想一想这湖面美在哪里?(请生说)

(2)、试读:是啊,水是那样的静,那样的绿。同学们平时读课文的方法有很多,现在你们就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这样的美景读出来吧!(学生自由读文)

(3)、谭老师已经被这样的美景陶醉了,老师真想带着陶醉的感觉读一读。(范读)同学们,你们是否也被这平如镜,绿如玉的湖面陶醉了呢?那就请同学们用上自己喜欢的方法再读一读这句话,让昆明湖的静和绿也走进你们的心里。

(4):齐读:这样宁静的湖,让我们一起静静地读一读。

过渡:听到同学们绘声绘色的朗读,谭老师已经置身于"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美景之中了。在颐和园中还有哪些美境界让你们陶醉的呢?继续汇报。

昆明湖围着——倒垂的杨柳。(杨柳随风飘舞很好看。)

湖中心——宫殿的一角。(岛上树木很多,树木很茂盛。)

石桥 -----十七孔桥。桥上有百根柱子,柱子上雕刻着不同形状的狮子,你能够想象出这些石狮子的不同姿态吗?指名说,并用上“有的……有的……还有的……”。

三、深化、拓展。

到颐和园游玩真令人乐而往返,假如在2008年,你能荣幸地成为颐和园的小导游,你会怎样向各国参加奥运会的朋友介绍呢?可以介绍整个园,也可以重点介绍某个景点。小组讨论,选举代表介绍。

四、总结。

在即将离开颐和园的时候,还真有些舍不得呢!这样好了,让大家在读声中,再次领略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吧!

五、板书设计:

颐   和   园

总:美丽的大公园

分:长廊:   长  美  奇

万寿山:  佛香阁  耸立

排云殿  金碧辉煌

昆明湖:  静  绿

(十七孔桥)有趣

总:美丽说不尽

《颐和园》教案设计 24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

2、了解作者是按什么怎样的顺序游览的。

3、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重点难点

重点: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了解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

三、教学准备

《颐和园》课件,歌曲《北京欢迎你》视频。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课前播放《北京欢迎你》歌曲渲染气氛。

2、谈话:同学们,刚才大家听到的这首歌是什么歌?歌曲的题目叫什么?(《北京欢迎你》)。这首歌是2008北京奥运会的奥运歌曲之一。刚才荧幕上出现了北京的很多景点,你看到了哪些景点?知道哪些景点?(长城、故宫、天坛、鸟巢、水立方等。)同学们知道的还真不少!北京还有一座皇家留下的园林——颐和园。颐和园的景色也非常的美丽。今天,老师就带同学们去那里参观参观,请看大屏幕。(出示《颐和园》课件。)

板书课题:颐和园。

(二)感知课文内容

1、《颐和园》视频电子文范文朗读。(出示课件)

2、学生边看视频边认真听范读。

3、从第二自然段开始,学生轻轻地跟着读。

4、读完课文后,提问:同学们,你们都和作者到了哪些地方来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5、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7、出示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图片(图片课件),并让学生说出这三张图片分别是哪三个地方。

8、让学生说说自己最喜欢去哪个地方游玩。

(三)深入课文学习

1、学习“长廊”。

(1)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

过渡:这里也有老师喜欢地方,就是“长廊”。

(2)出示“长廊”图片课件。

(3)请全班学生帮老师一起齐读第二自然段。

(4)提问:长廊有哪些景物?长廊有什么特点?你是从文中的哪些语句看出来?(绿柱子、红旗栏杆、横剑上的话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两旁的花木多;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长”,有700多米长、分273间,一眼望不到头。)

(5) 指名一个“小导游”介绍长廊有哪些景物。

(6)自有读背第二自然段。

(7)比比谁的背功最厉害。比赛背诵第二自然段。

2、学习“万寿山”。

(1)过渡:走完了长廊,我们来到了万寿山脚下。(出示“万寿山脚”的图片课件)。

走,咱们女士优先,请我们女同学先来把第三自然段读一遍。

(2)女生读“万寿山脚”段落。

(3)找出在万寿山脚下所看到的景物。

(4)学生汇报(上面——佛香阁,下面——排云殿。)

(5)提问:佛香阁有什么特点?排云殿有什么特点?(佛香阁——高达,排云殿——占地面积大)

(6)齐读第三自然段。

过渡:刚才我们的男生们显出了绅士风度,让我们女生先来到万寿山脚,现在看来,我们女生不得不让你们男生先登山了,佛香阁那么高,你们男生的力气大,肯定先能登上佛香阁的,那就让你们先登山吧!请你们把在佛香阁上面看到的景物告诉我们女生吧!

(1)男生齐读“万寿山”段落。

(2)找出看到的景物。

(3)讲解“滑”的用法。(有“滑”字的这一句运用了动态描写,与前面的一句相衬托,一静一动,更加突出了湖水的静。)

(4)比赛谁读的最美。(分组比赛)

3、游览昆明湖。

过渡:刚才登山才需要力气大的,现在下山来到昆明湖了,不需要走得快了,我们男女生一起慢慢地走,慢慢地游吧。昆明湖的景色太美了!(出示图片)

(1) 全班齐读“昆明湖”段落。

(2) 自由轻声有感情地读。

(3) 小导游pk赛评选最佳“小小导游员”。

(四)总结

今天,我们游览了颐和园,了解了游览的顺序: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出示课件),这说明写作业要有一定的顺序。以后,我们不管是去游览,还是写作,都要按照一定书序。

今天,老师就带大家游览到这里,有机会,再带大家去其他景点游览。北京在欢迎你呢!同学们,就让我们在《北京欢迎你》这首歌中结束我们的课文吧!

四、板书设计

18、颐和园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到处都美丽

颐和园教学设计 25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理解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颐和园》的特点及美景,激发热爱祖国的感情。

3、培养学生抓住特点,有序观察能力和按地点转换顺序,有序有重点描写见闻。

4、概括中心,体会作者怎样围绕中心进行表达。

二、教学准备

1、《颐和园》多媒体课件

2、组织学生搜集中国世界遗产资料

3、世界遗产风景书签

三、课时分配

二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播放课件、师语导入:在我国的首都北东西郊,有一个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它就是颐和园。(板书课题)那里风景秀美。是古代园林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大花园。今天老师作一回导游,寻着作者的足迹,带同学们去领略——颐和园的美丽风光。

2、简介颐和园。

(出示课件)感性认识颐和园的几个主要景观。

3、学习生字、新词。

(1)出示生字灯片,检查字音正误,区别字形,理解词义。

(2)让学生说说自己所认识的字、词,并回答认识理解这些字词的途径及方法。让学生从中交流学习经验

(二)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

2、让学生说说作者按什么顺序介绍了颐和园的哪些景点?(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3、学生分组接力朗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

4、自由读并讨论、理清课文思路。初步了解课文大意和记叙的游览顺序。

(三)合作学习

1、小组交流:作者的游览顺序。

2、默读课文。思考:哪几自然段分别介绍了颐和园的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1、欣赏长廊部分:

(1)朗读训练:找出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朗读。

(2)思考:长廊有什么特点?

(3)出示课件,指导看图(长廊图)板书 : 长廊 长、美、奇

(4)在长廊中游赏,给人一种什么感觉,划出有关语句,把你的感受通过朗读把感情表达出来。

(5)出示文字灯片。

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导语:走在长长的长廊中,饱赏那美景,让人神清气爽,下面让老师带同学们去游览万寿山。

2、欣赏万寿山部分:

(1)指名读3、4自然段。学生评朗读的效果。

(2)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按什么顺序写的?有什么特点?

(3)播放一段万寿山录像片。

(4)设问,在万寿山上看见了什么?

板书: 佛香阁 排云殿 鸟瞰颐和园大半景色。

(5)出示灯片,图文对照找出各景物并重点理解“金碧辉煌 葱郁 掩映”的意思。

(6)师对照图着重介绍佛香阁,排云殿两面大景点。板书 : 雄伟壮丽

(7)出示文字灯片②,生填空练习。

登上万寿山,站在职 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 。正前面,是 向东远跳,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 和 。

(8)师小结。置身于万寿山中,欣赏其美景,给人感觉如何?启发想象。

(9)生小组交流。

4、小结学法,自学第5自然段。

(1)自由读、自学讨论。a、从万寿山,就来到了哪里?b、昆明湖,十七孔桥各有何特点,划出有关词语。

(2)出示幻灯片:让学生图文对照,并理解“姿态不一”意思。

板书: 昆明湖 物多景美

(3)齐读第5自然段。

5、师小结。a第二段描写了颐和园的景点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特点,段与段之间又是如何过渡的呢?划出过渡句。

6、齐读第1自然段。

(1)导语:《颐和园》的美景可以看出北京的颐和园简直就是一个美丽的大花园。

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花园。

(2)出示文字灯片③

(3)齐读

(4)小结:这是全文中心句,总起全文。

7、学习第6自然段。

(1)指名读。

(2)设问:游览完颐和园后,给人的感觉如何?(让人流连忘返)

(3)齐读。

(4)小结:这一段是起总结全文作用。

四、课外拓展

1、复述课文内容

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花园,美丽的长廊让人神清气爽,雄伟壮丽的万寿山使人大开眼界,物多景美的昆明湖让人心旷神怡,置身于这美丽的在花园中,真叫人流连忘返。

2、学了这课文,你感受如何?请你把颐和园的美景告诉大家。这是游记的写作方法,值得我们学习。课文是按参观(地点转换)顺序写的,全文结构特点,总一分一总。

3、讲述学生自己眼中的世界遗产知识。

[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均有发放风景书签激励学生环节]

五、教学赏析:

1、《颐和园》

是第七册的一篇写景的讲读课文,它具体描绘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赞赏了祖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围绕这一中心,作者抓住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这几大景点描写,为此,教学时,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感受景物美,理解课文内容,展开合理想象,培养学生抓住景物特点及仔细观察能力,掌握按参观顺序(地点转换)有序有重点叙述见闻的写作方法。引导学生把学习语文与认识事物相结合,进一步培养学生们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巧妙地将风景书签激励学生与课堂教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起到课堂生机灵动的效果。

2、教学媒体设计:

多媒体直观展示各景点特点,让学生从感性,直观认识景物特点。通过助于学生从动态中去欣赏美景,理清景点的结构布局。文字灯片,有助于学生重点词句的理解,总之,集图、声、像等为一体的教学媒体,有助于本课教学目标落到实处,达到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

《颐和园》教案 26

【教学内容】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18课《颐和园》。

【教学设计的理念】

这篇课文按游览的顺序,具体描写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展示了我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人民的智慧及才能。围绕景色的特点,让学生在不同方式的阅读中进行感悟、体验,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经历合作与交流的快乐、同时进行信息的搜集和汇集,感知课文内容和领悟课文中所体现的情感,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内容的重组加工】

在新课标的教学观念下,光是让学生弄会、弄懂是不够的,而应该教给他们更多的了解知识的方法和技能,必须改变以往的面面俱到、串讲串问,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做法,要以学生为主体,要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 因此,学习本篇课文,改变逐段讲解的方法,而让学生凭借自己的学习兴趣进行合作交流,抓住重点句子来体会所写景物的特点,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感受颐和园大而美的特点,另外让学生感悟、学习本课观察和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方式的构建】

这节课是以学生学习过程为主线,以教师的引导作用为辅,来完成学习任务。我在设计这节课时,就是想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把整体感悟和重点探究结合起来。

1、合作感悟、加深理解:

通过复习的提问导入,回忆作者的游览路线和各个景点,接下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喜欢哪一个景点就重点研究哪一个景点,进行分小组合作学习,这也是课文学习的重点部分。这是学生独立分析理解教材的过程,是个性化学习的过程。

然后,分小组汇报,这是充分展示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环节。学生不是按照老师设计的顺序来理解课文,而是按自己的理解来讲解和品读课文,完全是自主的、能动的、不受约束的,无论谁都可以尽情地表白自己的意见,按自己的理解朗读和体会。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我把课文中提到的各处景点的图片做成课件,配合学生的汇报。每汇报一个景点,都重视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景色的美,还要引导学生抓住一些重点句子,探究课文是怎样描写景物特点的。

2、扩展训练、培养能力: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样本,是教学的依据和参照,但它不是唯一的内容,语文教学应该扩展开来,放开学生的眼界,使他们了解更多的知识。我设计了让学生交流自己了解的有关颐和园的其它资料,让学生在交流中得到更多的内容。

仅仅这样的延伸是不够的,接着,我给学生们放一段录象,让学生们尝试做小导游,这既是对课文内容的深化,又给了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自由展现他们的个性风采。在这样的训练中,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适应了素质教育的需要。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8课《颐和园》,通过上节课的学习,颐和园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它是一个美丽的大公园。

板书:

美、大

2、师: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他是从哪些方面写它的美、大呢?

生:作者是按照游览路线的顺序介绍的。他去了长廊,接着去了排云殿、佛香阁,然后又到了昆明湖边,踏上了十七孔桥……

板书:

长廊、排云殿、佛香阁、昆明湖、十七孔桥

二、自读感悟、交流体会

1、师:颐和园有这么多的美景,真吸引人呀!快速浏览一下课文,说说你最喜欢哪个景点?

生读课文,自由汇报自己喜欢的地方。

2、小组学习:

师:好,请大家合作学习,喜欢同一个景点的同学你们前后桌几个人可以自由组成小组去学习那一部分内容。

(引导学生自由组合,临时指派组长。)

师:学习的时候可以按照老师给你们的提示:

课件出示导学提示:

自读、感悟、交流、朗读

⑴ 读读课文:

说说你最喜欢哪一处景点?

⑵ 这处景点的景物特点是什么?你从哪些语句当中体会到的?谈谈自己的理解。

⑶ 你怎样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生进行合作学习,读课文的语段,交流各自的理解。

3、学生汇报:

汇报──补充──朗读。

师引导(配合出示课件):

重点抓住以下语句,感受特点,进行朗读感悟:

⑴ 长廊:

很长、很美

① 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

(运用数字写出了长)

② 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

(写出了长的特点)

③ 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长廊两旁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没谢,那一种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感受美)

⑵ 佛香阁、排云殿:

华丽、华美,金碧辉煌

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那就是佛香阁。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

⑶ 昆明湖:

清、静、美

①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象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划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

(比喻句写出了昆明湖很静、很清。从中也说明昆明湖很美。)

② 昆明湖围着长长的堤岸,堤上有好几座样式不同的石桥,两岸栽着数不清的倒垂的杨柳。湖中心有个小岛,岛上一片葱绿。

(说明昆明湖很美、很宽阔。)

⑷ 十七孔桥:

桥洞多,狮子姿态不一、数量多

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也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4、师:好,同学们感悟的真不错,老师问你们,游览了颐和园,你有什么感受?

生:颐和园真美呀!

生:修建颐和园可真不容易!

师小结:是呀,颐和园是我国的名园之一,它体现了我国古代园林艺术的美,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从这篇文章中,我们也能感受到作者对颐和园的什么情感?

生:赞美、喜爱……

三、拓展训练、提高能力

1、师:同学们,我们跟着作者游览了几处景点,其实老师告诉大家,它还有很多美景,课文并没有写全,你们能不能结合自己知道的知识给补充一些呢?

生自由谈自己掌握的资料。

2、导游介绍:

师:你们知道的可真多,老师还从来没有去过颐和园呢,在座的许多同学也没有去过。你们能不能做一个小导游,领大家去参观参观呢?老师这里给你们准备了一段录象,你们先跟着录象练习说一说,当然也可以加进自己的想象。选出最优秀的导游领我们去游览。

师放录象,参与指导。

生练习说。

选一、二名小导游,运用口头语言,自然讲述。

3、小结:

师:你们讲的真好,已经把我们带到了颐和园的美景之中。同学们,�

【板书设计】

长廊

美 佛香阁  赞美

颐和园   排云殿

大 昆明湖  喜爱

十七孔桥

《颐和园》教学设计 27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儿。

2.体会前呼后应的写作方法,并在迷人的张家界一课运用这种写作手法。

3.品读描写颐和园美丽景色的句子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来写的方法。

学习过程

一、导入

读81页单元导读,思考:

本单元围绕什么主题来写?

我国的世界遗产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园林建筑《颐和园》。

板书课题

介绍:颐和园是我国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今天的颐和园已成中外游客竞相游览的一个美丽的大公园。

二、朗读感知学习前呼后应

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颐和园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用文中的句子说一说。

这两句话中都有一个词语是?——美丽。翔这样文章前后两段都直接写到颐和园的美,这种写法就叫前呼后应,也叫首尾呼应,前后照应。前后呼应,可以使文章更完整结构更紧密,我们在写游记时就可以用上前呼后应的写作方法。

三、深入感知品读文章

1.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颐和园》紧紧围绕美丽来写,为了突出表现颐和园的美丽,作者游览了颐和园内的哪些景点,请同学们默读课文二至五自然段,找出作者游览的景点。

2.作者在游览这些景点时是按照一定的游览路线游览的,而且非常注意用词和词语的连接,请同学们速读文章,找出描写作者游览顺序的句子。

学生汇报

总结方法:像这样按照游览顺序边走边看,并且依次写出作者所看到的景物的表达方式就叫移步换景(移动脚步,变换景物)。如果我们要写一篇游记,比如描写我们的。学校,就可以学习作者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

3.现在请同学们从文章中选择一处自己喜欢的景点,找出�

汇报

小结:刚才大家都很注意抓住景物的特点来读,来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

四、拓展阅读

师:我们领略了颐和园的美,下面我们走进另一处自然景观张家界。

在颐和圆一课中我们学习了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开头点出美丽,结尾呼应美丽。现在我们来看《迷人的张家界》一文用到首尾呼应吗?找出相关的句子。

2.接下来请同学们快速的读课文,你觉得文章通过哪些景物写出了张家界的景色如人间仙境?

3.找出�

五、小结

这节课我们走进了两处被列入世界文化遗遗产名录的景点——颐和园和张家界。欣赏了美丽的景色,学习了首尾呼应、移步换景的写作手法,课下,同学们可以继续阅读丛书上的另一处世界文化遗产《苏州园林》。

《颐和园》教学设计 28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5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3个。正确读写:“大殿、长廊、绿漆、神清气爽、金碧辉煌、

堤岸、隐隐约约”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叙述的顺序。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部分。

4、了解祖国灿烂的文化,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5、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2至5自然段开头一句的作用,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

2、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积累、运用语言。

教学难点:领悟并学习作者按游览地点变化、抓住特点写景的方法。

教学方法: 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课件检测掌握生字的情况。

3、快速默读课文,把课文第二至第五自然段开头的第一个句子画下来,边读边想:作者是按什么顺

序介绍颐和园的,颐和园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4、汇报,相机板书:长廊万寿山下万寿山昆明湖

5、引导、点拨:作者是按一定的游览顺序介绍颐和园的。

6、课件出示:聘请导游(怎样才能做好导游)

三、再读课文,把描写你所喜欢的景点的段落多读几遍,想想为什么喜欢它。并用自己习惯用的标

记方式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四、按照学生的意见,选择学习内容

引入学习描写长廊的相关段落,重点学习第二自然段,体会长廊的美。

1、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质疑。

2、集中交流:

在学生谈体会的过程中,利用插图、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了解长廊的特点,体会、领悟作者的表达方

法。

对于学生不理解的地方,组织学生讨论,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以及自己的感受谈体

会,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

3、师生共同朗读、背诵,深入体会、感悟长廊的美。

引入学习作者描写万寿山的相关段落,体会在万寿山脚下和登上万寿山后所感受到的不同的美。

四人小组用学法合作探究学习,全班交流、展示学习成果。

五、创设情景、拓展思维,进行语言训练。

1、结合课文、参考相关的资料,用自己的语言,采取自己喜欢的各种形式让学生展示自己。(自由

组织导游词)

2、同伴合作,演导游

3、竞聘导游、评价

4、学生自由展示

第二课时

一、情景引入

二、用学法学“昆明湖”的相关段落

三、质疑问难、回读全文、理清课文结构

四、环境教育

五、阅读收集到的关于“颐和园”的资料,联系课文,组织召开“资料信息会”,汇报形式如下:

1、朗读摘抄下来的自己喜欢的句、段,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2、编写导游解说词,竞聘“颐和园”的小导游。

3、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其他方式汇报。

板书设计:

10 颐和园

美丽的大公园

长廊

万寿山下

万寿山上

昆明湖

《颐和园》教案 29

一、组词

郞(   )堤(   )栏(   )昆(   ) 廊(   )提(   )烂(   )困(   )

二、填空

(    )的柱子   (   )的栏杆   (   )的公园

(    )的宫殿   (   )的杨柳   (   )的堤岸

(    )的树丛   (   )的长廊   (   )的画

(    )的琉璃瓦  (   )的城楼   (   )的景色

三、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1、文中用具体数字来说明长廊的_________特点。

2、“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不但说明画_____,而且体现了我

国_________和________。

3、作者为了写出长廊的美,主要写画和花,用“________”“……”分别划出相关的句子。

4、文中哪个词可看出游人的心情舒畅?__________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