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中的父与子》的教案优秀29篇

作为一名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 1

教材分析:《地震中的父与子》是小学语文人教版教五年级上册第六组的第一篇课文,课文写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一位年轻的父亲奋不顾身夜以继日地挖了38小时,救出了儿子和他的同学的事,课文内容浅显,但内容深刻;语言平实,但令人震撼。全文中没有出现一个爱,可就在这这扣人心弦的故事、朴实无华的文字中,我们能看到父与子之间浓浓的爱,体会到字里行间浸润的父与子之间那难以割断的情怀。本单元训练主题——父母之爱。训练重点是“引导学生在读中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表现父母之爱的。

设计理念:读中悟写,读写结合。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混乱 昔日 废墟 瓦砾 疾步 开辟 颤抖 绝望”等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3.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把相关的句子、图片制作成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本单元的的一篇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板书课题。出示地震图片,学生谈感受。面临大地震这样的灾难,人类如同蚂蚁般渺小,生命在弹指间灰飞烟灭。可就是在这样的一场灾难中,这对父子创造了如此神话般的奇迹。

2、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自学生字词,思考:这是一场什么样的地震?地震中父与子之间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

2、教师检测学生生字的掌握情况。

三、再读课文,感知内容。

1、读课文,从哪里可以看出这对父子了不起,找到相关的句子读一读,想一想读懂了什么?把自己的感受写在书的旁边。

2、汇报交流:重点引导学生从下面句子中理解和感悟父亲和儿子的了不起,并带着自己的感受练习朗读。

父亲了不起:

(1)他猛然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过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了什么事,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指导学生读出坚定的语气。)

(2)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从这位父亲“直直”的双眼中,你看出他在想什么?)

(3)“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有人再来阻挡他。”(作者为什么不说挖了很长时间,而是把时间一一罗列出来,从中你读懂了什么?)

(4)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从这里你体会到了什么?)

四、精读课文,体会情感。

1、自由读课文,画出令自己感动的句子读一读,并做批注写出自己的感受。

2、汇报交流读书体会,随机指导学生朗读。

五、布置作业,预留问题

1、想一想文章哪些地方描写了儿子了不起,这些句子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为什么文中反复三次出现“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回顾课文内容。上节课我们知道,父亲苦苦挖了36个小时儿子生死未卜,今天让我们跟随作者去看看,这位了不起的父亲救了一位什么样的儿子。

2、再读课文,从文中找出描写儿子了不起的句子,读一读写写自己的体会。

二、抓细节描写品读,体会情感。

(1)“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或者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2) “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在长达38个小时的漆黑的瓦砾堆下,没有水没有食物,只有恐惧和危险,七岁的阿曼达不光安慰同伴坚持生的希望,而且在得到父亲的救援时,首先想到的是“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这种舍己为人的精神正是来自对父亲承诺的信赖。”)

(3)父亲的承诺是什么?文中出现了几次?为什么多次出现呢?(三次,表现了父亲的责任感和儿子对父亲的承诺深信不疑,再次说明了父子情深。)

三、感悟写法,读写结合

1. 课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出父爱的伟大,却让我们体会的很深刻,你又是从哪些地方知道的呢?(从对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中体会父子情深、父爱的伟大,这正是作者的表达方法,希望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也能运用和掌握这种方法。)

2、今天我们从课文中体会到了伟大无私的父爱,可是生活中不是每个人都能经历这种惊心动魄的事。父母的爱啊就是早起为我们热好的牛奶,就是上学路上一声声的叮咛,就是风雨中加在我们身上的棉衣……每一天我们都感受着父母那种无微不至、体贴入微的深深的爱,浓浓的情。请把这些生活中的小事选一件写下来,送给你的父母吧!

四、课外延伸,升华情感

同学们,在经历了生与死的考验之后,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团聚了,请大家看大屏幕,这是课文中的插图,父子俩紧紧地抱在一起,幼小的儿子阿曼达笑得那么开心,这位可敬的父亲却哭了。巨大的喜悦占据了他的心,这个时候,笑和哭都表达着一种同样的感情,都表达着这位父与子之间的浓浓的亲情啊!同学们我想此时此刻,我们每个人都会由衷地对这对父与子发出祝福的?此时此刻,你会说些什么呢?想一想,同桌之间先互相说一说。

五、板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

父亲

了不起

儿子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设计 2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板书:地震)这是前几天电视、报纸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词,看到这个词,你会想到哪个特殊的时间?(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哪个特定的地点?(四川汶川)。又会想到哪些人?(灾区人民、解放军和武警官兵、消防队员、党和政府领导人、志愿者……)你能用上刚才的时间、地点、人物说说发生在汶川的事吗?(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县发生8.0级大地震。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在全国人民的帮助下,灾区人民坚强地和困难作斗争。)

在学习课文前,我们再来看一段真实的历史记录。在1994年1月17日,美国洛山矶也发生了大地震,30万人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数条公路被震断,电力设施受阻,桥梁坍塌, 山崩地裂,几万顶房屋倒塌,几万人无家可归,成千上万人被埋在废墟底下。就在这片废墟中,演绎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谁能用我们刚才学到的用时间、地点、人物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一位父亲安顿好自己受伤的妻子,去救儿子,许多人都阻拦,随时有大爆炸的危险,父亲不顾危险和阻拦,一直挖下去,38小时过后,终于挖到了自己的儿子和他的同学,父亲对儿子的爱是很深的。)

2、你觉得这是一对怎样的父与子?

(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板书:了不起

二、重点研读,品味感情

1、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啊?请大家默读课文,把相关的语句画下来,在你的四人小组中讨论。(学生读课文并在小组中讨论)

2、大家一起来交流交流,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先请同学读一读自己画出的句子,再说一说自己的体会。

(我从这段话感受到了父亲的了不起。“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父亲在废墟中挖了36个小时,真了不起。)

3、出示:“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指名读)你还读出了什么?

(36小时,两个白天一个黑夜,父亲没吃没喝没睡,多么伟大呀!)

36小时,相当于我们上50多节课的时间哪,在这么长的时间里,阿曼达的父亲一直在干什么?(不停地挖掘。)真了不起呀!   师板书:挖

4、你从这段话中还体会到了什么?

(在废墟中挖了36小时的父亲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学生齐读“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5、联系我们前面看到的录像,读了这句话,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我仿佛看到他36小时没有睡觉,加上劳累与焦急,父亲的双眼布满了血丝。)

(我仿佛看到钢筋刮破了父亲的衣服,尖锐锋利的玻璃、破碎的瓦片戳破了父亲的手,割伤了父亲的腿,到处都是血迹。)

6、同学们谈了自己的体会,让我们对这位了不起的父亲有了更深的了解。对这段话,你有什么问题吗?

(为什么不直接写他挖了36小时,而要从8小时开始写起?)(为什么没有人再来阻挡他?)

(为什么父亲挖了36小时,挖得那么辛苦疲倦仍然不放弃?)

7、那大家反复地读这段话,把这段话多读几遍。认真地思考。如果有什么新的发现,请划记下来。(学生默读课文。)为什么不直接写他挖了36小时,而要从8小时开始写起?

出示: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他挖了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这样写,更能体现时间的漫长,挖掘的艰难。)

8、你能把你的感受通过你的朗读表达出来吗?(生朗读)

9、为什么父亲挖了36小时,挖得那么辛苦疲倦仍然不放弃?

出示:“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板书:不论……总……

10、在地震中,(在课题的“地震中”下画波浪线)发生了什么?联系上文说一说。

(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三层教学楼,已变成一片废墟。)

(就在他挖掘的时候,不断有孩子的父母急匆匆地赶来。看到这片废墟,他们痛哭并大喊:“我的儿子!”“我的女儿!”哭喊过后,便绝望地离开了。)

(很多人都来阻挡他。哪些人阻挡过他?是怎么阻挡他的?后来为什么没有人再来阻挡他?)引读

出示:废墟 绝望 阻挡 危险 摇头叹息……

11、面对这么多的困难,父亲停止挖掘了吗?(他仍然在埋头接着挖。)

12、为了和儿子在一起,父亲克服了哪些困难呢?你能用“不论……总……”这样的句式表达出来吗?出示:不论……总……

(不论废墟下的儿子是死是活,我总要找到他。)

(不论有多少父母绝望地离开,我总不会停止挖掘。)

(不论有多少人阻挡我,我总会挖掘下去。)

(不论在废墟中挖掘有多么危险,我总会坚持挖下去。)

(不论挖多长的时间,我总要找到自己的儿子。)

(不论有没有人帮助我、理解我,我都要坚持挖下去。)

13、总之,(生齐读)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总之,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生齐读)儿子在等着我。

14、永远要跟儿子在一起的执着让阿曼达的父亲变得多么的了不起啊。(生齐读)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播放小提琴演奏《沉思》)假如他就是你的父亲,看到他为了找到废墟下的你,30多个小时,顾不上喝水、吃饭,更顾不上睡觉;没有人理解他,更没有人帮助他,他仍然在不停地挖呀,挖呀;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还是在不停地挖呀,挖呀。此时此刻,你会怎样读这段话?(生朗读)(热泪盈眶)

15、你的朗读打动了我的心。请同学们轻轻的闭上眼睛,老师来读这段话,让这位了不起的父亲走入我们每个人的心灵。

三、抓补白点,升华情感

1、父亲表现的这样了不起,那儿子表现又怎么样呢?师生对读12-23自然段中父子的对话。(儿子也了不起)

2、为什么说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儿子呢?你找到了哪些语句,说说你的体会。

师板书:儿子

(我找到的是这段话:“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阿曼达相信,只要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他。他对父亲特别的信赖。)师板书:只要……就……

(我找到了这段话:“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让别的孩子先出去,阿曼达是多么无私呀!

师:当父亲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阿曼达就至少在瓦砾堆下等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 师板书:等

2、你对阿曼达在瓦砾堆下的漫长等待最想了解的是什么呢?。

(他是在怎样的环境下等?)(阿曼达在瓦砾堆下会想些什么呢?)

(当阿曼达等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仍然没有等到父亲的到来的时候,其他的孩子会说些什么呢?阿曼达又会怎样回答?)

3、同学们提出的哪一个问题引发了你的思考,把你想到的说给你的同桌听。(同桌讨论,教师倾听并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去。)

4、把你想到的说给大家听。

(在黑暗、狭小、拥挤的空间里,阿曼达和其他的13个孩子在焦急地等待救援,有些同学在哭泣。)

(废墟下的阿曼达在想:只要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

(当阿曼达被困在教师的墙角的时候,阿曼达会焦急地说:“爸爸,您快来救我啊!”当阿曼达等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仍然没有等到父亲的到来的时候,阿曼达可能会说:“爸爸,您怎么还没有来救我呀?”一个同学说:“你的爸爸不会来救你了。”阿曼达坚定地说:“我的爸爸一定会来救我。)”

5、瓦砾堆下的阿曼达等了父亲将近40个小时后是一副什么样子呢?他是一边看着电视,一边吃着面包等待爸爸两天一夜吗?

(瓦砾堆下,没有水,没有食物,甚至随着时间的推移,空气也越来越浑浊。7岁的阿曼达,经过两天一夜的等待,一定是渴极了,饿极了!)

6、对父亲的无限信赖让阿曼达充满了一定要活下去的信心和力量。坚信父亲会永远和自己在一起让阿曼达变得多么的了不起呀!请男、女同学分别读读这两段话。

出示16和23自然段。

7、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创造出了地震中的奇迹。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课文的结尾。

8、是什么把地震中的父与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呢?

(是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是儿子对父亲的无限信赖,将地震中的父与子紧紧联系在一起。)

师板书:父子情深

四、回归整体,感悟写法。

1、课文中的哪句话最能让我们感受到父子情深呢?

(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一起。)

2、类似的话在课文中反复出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句话就像一根纽带,将地震中的父与子紧紧联系在一起。)

3、当父亲疲惫不堪,就要倒下的时候,是这句话给了他无穷的力量——

生齐读: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一起!

4、当儿子饥渴难耐,难以支撑的时候,是这句话给了他无尽的希望——

生齐读: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一起!

5、“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把地震中的父与子紧紧联系在一起。让我们记住——

生齐读:地震中的父与子

6、让我们记住——

生齐读:“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7、如今,废墟中的汶川灾民,过了196小时还有人奇迹般的生还,因为他们知道------

无论发生什么,解放军总会跟我们在一起。无论发生什么,消防队员总会跟我们在一起。无论发生什么和总理总会跟我们在一起。无论发生什么,全国人民总会跟我们在一起。

8、让我们一起对汶川人民说————无论发生什么,我们总会跟我们在一起。

五、课外延伸,开拓视野

让我们把父子幸福相拥的镜头永远定格在我们的记忆当中。课后,请同学们完成小练笔,并读一读朱自清先生的《背影》。

板书设计:

17 地震中的父与子

父亲:挖   不论……总……

了不起                                    父子情深

儿子:等   只要……就……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 3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4.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力量──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第一课时

一、提出学习目标

1、以最快的速度通读全文,了解课文故事的梗概。读的过程中画下不认识的字词,自己查字典解决。

2、接读课文、复述故事

3、 轻声读课文,可以通篇读,亦可选择重点段落细品,把自己不懂得地方用曲线画出来打上问号,。

二、展示学习成果

(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要求:小组内按学困生——中等生——优等生的顺序进行展示;别人在展示时,其他同学要学会倾听,并做好点评。)

(一)基础知识展示。(小组内——抽查情况)

1、小组内学习展示。

(1)这节课,我学会了一些词语,理解了这些词语的意思。

(2)我会用其中的一些词语造句。

(3)我能够流利地读通读顺课文。

(4)我知道了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解决了一些课后的思考题或每课一练中的题目等。

2、抽查学习情况。

抽查生字的读,说或写的情况。(主要是针对中差生)

(二)、学文悟情展示。

(1)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1、把自读懂的地方,用铅笔在空白处写出感悟,现在想读给大家听听。

2、同学们,今天我们来看一下《地震中的父与子》中的父亲是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去表达他的爱的,儿子又从这伟大的父爱中得到了怎样的力量。

3、 几名同学接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边听边记录出问题的地方,然后集体纠正;同学复述故事的梗概。

(2)课文朗读展示,并说说自己读完以后的新滋味。

(三)激发知识冲突(与学习成果展示合为一体)

(四)学习收获展示

生生展示:哪些地方最使你感动?第12小节的处理

读说想象画面:手指抠破了,他没有停止;衣服划了长长的口子,他没有停止;眼睛肿着、布满了血丝,他也没有停止!范读再度想象

废墟中随时可能发生爆炸,父亲根本不顾。哪怕发生了大爆炸,父亲也要和儿子在一起!因为他说过——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他的眼前出现了一块大水泥板——

过渡:还有谁在读到别的句子时受感动吗?

对5——11的处理(“你是不是来帮助我?”),抓对比体会父亲的执着、伟大,通过分角色朗读加深体会。

(1)老师真的不明白,救火队长说得清清楚楚,“请你离开”,就是马上离开,必须离开,父亲怎么会听不懂呢?答非所问,还问什么: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2)分角色读

师生分角色朗读。

19小节,想象

就是这样一位父亲,凭着坚强的毅力、靠着自己的血肉之躯,挖着废墟,堆满钢筋混凝土、砖块、木头的废墟。8小时、12小时……直到38小时,奇迹终于出现了!14个孩子还活着!奇迹,真是奇迹!压在废墟下38小时,他们是怎样渡过的?站在废墟外的我们无法看到,让我们闭上眼想一想:14个孩子,只有6、7岁,大家蜷缩在墙角,什么也看不见。饿了,没有面包;渴了,没有水;困了,无法睡觉……4个小时也许能坚持,38个小时怎么坚持得了呢?更可怕的是压在三层教室楼的底层,步知道大人们什么时候会来救他们。你们听到了什么?听到阿曼达的声音了吗?

学习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13——25小节。

20小节的朗读指导:“父亲向四周大喊”,读得好!再喊一次。

示范朗读:“快————来——人——————!这里————有14个孩子!都——活——着————————”

再读。

24、25小节

38小时50分钟,阿曼达终于可以出来了!父亲欣喜若狂,让儿子赶快出来,可儿子却说————(引读24、25小节)

五、作业。

1、写一段文字,描写自己的父母关爱自己的感人事迹。(也可以写自己听说的感人故事)

2、作业设计,既锻炼学生的写作水平,又能增强对父母的热爱之情。写小本剧,然后排练表演。

(新课标指出:要充分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提出更高的学习目标

1、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地震中的父与子》,知道了故事的梗概,并且也对其中的部分问题进行了讨论,今天我们这节课的重点是深入的体会文章当中描写的是怎样的一位父亲,他的伟大之处在哪里?而作者又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表现出来的?

2、引出学习目标。

(1)把课文读通顺,了解课文主要讲了什么。难懂的字词和句子多读几遍。

(2)通过读感动的'句子,说感动的原因,讨论不懂的词语、句子,体会父亲救助儿子过程中心理变化。

(3)表演课本剧。

二、学文悟情展示

1、全班展示学习活动,通过读感动的句子,说感动的原因,讨论不懂的词语、句子,体会父亲救助儿子过程中心理变化。估计学生会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示:

(1)“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七岁儿子的学校。”(这个句子说明父亲关爱孩子,担心孩子会有危险了。你从哪个词体会到的?“冲”字,这个动作体现了这位父亲急切的心情,他迫切地希望孩子能够平安。)

(2)当看到教学楼已成为一片废墟时,“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

(①从这里可以看出父亲见到废墟以为儿子已经死了,他感到极度痛心,体现了他失去儿子的悲痛心情。

心爱的儿子不在了,父亲那嘶心裂肺的喊叫声。②该怎样读呢?指名读,评议,齐读。)

(3)”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①从这儿可以看出父亲看到了希望,他相信儿子会记住他的话,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支持着他,所以他──坚定地站起身。当父亲坚信儿子在等他时,就疾步走到那里,可见父亲救儿子的急切心情,他想快些救出儿子。父亲坚信儿子仍然活着,是因为他记得儿子说的那句话。②那我们该怎样读这段话呢?请大家分小组讨论后练读,个人读,评议,齐读)

(4)“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①课文为什么要这样描写父亲的外貌呢?父亲坚信儿子没有死,奋力拯救儿子,顾不得休息,可见父亲对儿子爱的伟大。②是什么使父亲没完没了地挖呢?是一个信念,──“儿子在等我”。这是多么伟大的父爱!这是多么坚定的信念。③与其他失去孩子的父母相比,你还能体会到什么?有些父母看到废墟后绝望地走了。而这位父亲不理他人的劝阻,只有一个信念──儿子在等他。④而且这位父亲见人就问你是不是来帮我的?可见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他坚信儿子仍然活着。⑤引读:是呀,这深深的爱,坚定的信念──儿子在等我。而且这位父亲见人就问你是不是来帮我的?可见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他坚信儿子仍然活着。⑥引读:是呀,这深深的爱,坚定的信念使这位年轻的父亲不停地挖,挖了8小时……。这伟大的力量正是源于那句最真挚朴实的话──“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5)儿子看到爸爸来救他,自信地告诉爸爸,他曾经对同不说的话:“只要我爸爸活着……,他总会和我们在一起。”(①从这儿可以看出儿子对父亲的信任,他坚信父亲会来救他。即使在最危险,最艰险的时刻,儿子的信念都没有动摇。②儿子深深地信任父亲也正是由于那句话──生说③指导读:这句朴实的话终于让父子团圆,此时心中有千言万语,又激动人心的场面往往通过言语来表现,读一读父子间的对话,看看你感受到了什么?惊喜,自信,激动。)

(6)儿子还是个无私的人,在父亲救他的时候,他让同学们先出去,要父亲先救他人,而这又是那朴实但又强有力的话语。──(生说)。(①是呀!父亲与儿子都是了不起的,父亲对儿子的爱让我们感动,儿子对父亲的信任,更让我们感动。一句平实而强有力的话连接着两颗心,因此,阿曼达被救后,这对——引读“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三)创作性展示

1设计两个和结尾不同的可能发生的结局:

A:挖出了孩子,但是孩子已经死了。

B:父亲在挖孩子的过程中突然发生爆炸,父亲也和孩子“在一起”了。

学生来讨论,父亲是否还“了不起”?(学生产生心灵上的震撼,被主人公执着的爱感染)

2、课本剧表演:可以让学生演一演14个孩子地震之后在瓦砾堆下坚持了38个小时的情景。

四、激发知识冲突

为什么文章的结尾说这对父子了不起?谈谈自己的看法。

体会父亲的"了不起":

(1)其他的孩子的父母"哭喊过后,便绝望地离开了。"而这位父亲一直在挖掘;有些人劝阻他时,"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没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头接着挖。"(为了儿子,决不丧失信心;实现对儿子的承诺。)

(2)课文第12、13自然段"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了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底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建议学生想像:这连续的38个小时,"爸爸"会是怎样地挖掘,不吃不喝,不休不眠,双手恐怕已被瓦砾以及其他倒塌的器物磨出了血肉模糊。多么感人的一幕!多么坚韧的父亲,多么有责任感的父亲!)

体会儿子的"了不起":

通过语句体会:在漆黑的瓦砾堆下,没有水,没有食物。有的只是14个同龄小伙伴共人的恐惧,然而7岁的阿曼达却能在这种情况下,告诉同学不要害怕,坚持生的希望;当得到父亲的救援时,他首先想到的是"先让我的同学出去五、归纳积累,从读学写,课外延伸

五、拓展延伸

1、学生搜集其他赞颂亲情的文章。

2.写一篇对文中父亲的人物赏析。提示:可以通过对文章当中,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及动作的描写来进行分析,还可以把这位父亲与其他父母不同的表现加以对比进行赏析。

3.想象一下,阿曼达在废墟下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地震中的父与子》优秀教案 4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使学生受到父子亲情的感染,受到“爱别人以及做人应有责任感”的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通过这件事怎样体现出父亲对儿子的爱。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秋天的怀念》,体验到了母亲对孩子无私的爱,今天,我们再来体验一下生命中的另一份重要的、伟大的爱——父亲的爱。

板书课题:地震中的父与子

二、初读课文

1.读通课文,注意读音。

2.再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后,一位父亲在希望非常渺茫的情况下救出了自己的儿子。)

三、小组自学课文

1.理清课文脉络。

2.课文结尾说这对父子了不起,为什么这样说?谈谈你的看法。

思考课文应该分成几大段?每一段主要写的是什么?

四、讨论交流

1.课文结构:

第一段(1)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人们受到了伤害。

第二段(2~23)一位父亲去儿子的学校,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把儿子及其同学救了出来。

第三段(24)父子紧紧拥抱在一起。

2.读文章的第2~23自然段,具体回答刚才提出的问题,找出重点的词。

父亲了不起是因为:坚定、疾步、埋头、满脸灰尘、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

儿子了不起是因为:不要害怕,我不怕藏 (板书)

3.通读全文,加深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的中心思想。

(1)这篇课文告诉了我们什么?(父爱是伟大的、无私的,它无处不在)

(2)学生参照板书,逐步思考,独立概括中心思想。

五、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

1.结合生活实例,教育学生学会关心别人,尤其是父母。

2.了解父母的生日和父亲节母亲节的具体日期。

3.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回报父母恩情的事。

教案点评:

本课通过教学最终要让学生深知为人父母,最疼爱的是自己的子女,而作为子女,最应报答父母的恩情。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基本独立学习了《秋天的怀念》之后,这篇课文更应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主要通过阅读、思考、自学、讨论、感情地朗读课文,弄清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通过这件事怎样体会出父亲对儿子的爱有。同时还要将这种德育和美育的渗透落实到学生的生活实际,所以教师又有意识地安排了“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的教学环节,让学生了解父母的生日和父亲节、母亲节的具体日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回报父母恩情的事。

探究活动

以“父与子”为主题,小组合作编写小剧本,然后排练表演。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 5

【教学目标】

1、依托语言文字,通过联系上下文、展开想象与联想、多种形式有感情的朗读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

2、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3、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力量。

【教学难点】

理解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教学课件。(素材包括:展现地震场景的视频,课文中的插图,歌曲《生死不离》)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师:父亲是一座山,挺拔而坚强,父亲是我们永远的依靠。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来学习(指课题,生齐读)《地震中的父与子》

师:大家来看一段录像。(播放地震场景的视频)

师:谁来说说刚才看录像的心情。(生自由说)

师:在地震中你看到了怎样的场景(生自由说)

师:楼房倾倒,桥梁瘫塌,公路被摧毁,这是一场可怕的地震。在这场地震当中,一个鲜活的生命被埋在废墟下,他在焦急地等待父亲的到来,那么父亲来了吗?(生齐说:来了)请大家快速地浏览课文,看看这对父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生: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板书:了不起

二、新课学习

1、体会父亲的了不起

师: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子呢?父亲在救儿子的过程中,一定有很多让你感动的画面吧。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划一划,父亲在救儿子过程中让你感动的语句,并说说你的体会。(学生找划,老师巡视)

板书:父亲

师:谁来读读让你感动的语句,并谈谈你的体会。

生:我从这段话感受到了父亲的了不起。“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父亲在废墟中挖了36个小时,真了不起。

出示:“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师:请同学们仔细读这句话,认真地思考。看看有什么发现?

生:为什么不直接写他挖了36小时,而要从8小时开始写起?

生:这样写,更能体现时间的漫长,挖掘的艰难。

师:父亲挖了36小时,是多久?(两个白天一个黑夜)在这么长的时间里,如果说他不是机器,是人的话,按道理他应该干什么?(生自由说)那么父亲有没有?(生:没有)他就在做一件事,是什么?

生:不停地挖掘。(板书:挖)

师:如果是你的话,你会怎么样?(生:很累)

师:虽然很累很累,父亲还在不停地挖,应该怎样读这句话?(指导:语气重、语速慢,突出挖的时间之长,之艰难)能不能把你的感受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指名读,齐读。

师:“没人再来阻挡他”你读出什么来?为什么?

生:人们都认为这位父

生:之前有人阻挡他。

师:曾经有人阻挡他,那么找找看,哪些人阻挡过他?是怎样阻挡的?

生:有些人上来拉住这位父亲,说:“太晚了,没有希望了。”

生:消防队长挡住他:“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请你离开。”

生:警察走过来:“你很难过,我能理解,可这样做,对你自己、对他人都有危险,马上回家吧。”

(教师适时指导朗读)

师:面对别人的劝阻,父亲怎么做?

教师与学生对读:

其他父母都走了,也劝他离开,他问──

消防队长劝阻他,他还问──

警察下了命令,他仍然问──

师:父亲多么希望能得到别人的帮助,可是有没有人帮他?

师:没有人帮他,他挖了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就是在这种孤独和苦闷中,父亲不断地挖。父亲都挖成什么样了,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父亲?

生: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出示这句话,学生齐读

师:怎样理解这句话?“堪”是什么意思?(能忍受)“破烂不堪”是什么意思?(破烂得不能忍受,不成形了)“到处是血迹”怎样理解?哪里有血迹?(生自由说)

师:读了这句话,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他36小时没有睡觉,加上劳累与焦急,父亲的双眼布满了血丝。

生:我仿佛看到钢筋刮破了父亲的衣服,锋利的玻璃、破碎的瓦片划破了父亲的手,割伤了父亲的腿,到处都是血迹。

师:父亲是多么的辛苦疲倦哪。你能够边读书边想象,把这句话读成了一幅画,很会读书。

出示: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师:(播放小提琴演奏《沉思》)假如他就是你的父亲,看到他为了找到废墟下的你,30多个小时,顾不上喝水、吃饭,更顾不上睡觉;没有人理解他,更没有人帮助他,他仍然在不停地挖呀,挖呀;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还是在不停地挖呀,挖呀。此时此刻,你会怎样读这段话?(指导:带着一种心痛,一种对父亲深深的爱的感情来读。)

生朗读。(热泪盈眶)

师:你是用自己的心在朗读呀!谁还想来读一读?生朗读。

师:你的朗读打动了我的心。请同学们轻轻的闭上眼睛,让我们一起来背诵这段话,让这位了不起的父亲走入我们每个人的心灵。(生齐诵)

师:在废墟中挖掘,是多么的艰难哪!那么,为什么父亲那么辛苦疲倦仍然不放弃?是什么力量支撑着父亲这样做?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 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中的佳句;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3.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课文,合作探究掌握本课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体会父爱。

重点难点:

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觉得什么叫亲情,你和你父亲的关系怎么样呢?

2、板书课题

3、看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二、 自学练

1、 学习课文生字

2、我会看拼音写词语。

三、大班展练

1、一个小班展练字音;提醒学生应注意的问题。

2、一个小班展练字形,包括重点字,难点字,笔顺等;

3、一个小班展练词语,包括近反义词等;

4、一个小班展练运用,包括造句等。

四、拓展练习

正确书写生字词语;完成语文家作;词语手册。

一个小班展练运用,包括造句等。

五、拓展练习

正确书写生字词语;完成语文家作;词语手册。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导入

1、 认读词语。

2、 回顾课文内容。

3、 过度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知道这对父子在地震中所经历的事情,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

二、 自学自练

1、自由朗读课文,说说从哪里看出父与子的了不起。

2、用――画出文中让你感动的句子,并在小组内谈谈各自的体会。

3、课文第二十自然段,父亲颤抖的说“出来吧,阿曼达!为什么颤抖的说,应该高兴才对。

4、文中细致的描写了父亲和儿子的语言、外貌、动作,勾画出来,并谈谈你的感受和体会。

5、 �

6、句子赏析

(1)“他挖8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这句话怎么不直接写36小时,二是从8小时写起,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无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为什么文章中三次反复出现这样的话?

7、课文结尾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在文中反复出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8、阿曼达在废墟下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请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三、大班展练

1、一个小班展练问题1、2、3

2、一个小班展练问题4、5、6

3、一个小班展练问题7、8

四、巩固练习

1、抄写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把故事讲给别人听。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 7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感悟父与子的“了不起”。感受坚定的信念与爱的传递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3、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二、重难点:

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力量——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三、教学准备:

视频、ppt课件

四、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同学们,在学习课文之前,我们先来看一段真实的历史记录。1994

年1月17日。美国洛杉矶发生了大地震,30万人在不到4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看。(出示视频)

2、谁来说说你此时的心情?

3、对啊,地震给人们带来的伤害是今人触目惊心的!桥梁坍塌,山崩地

裂,房屋倒塌,人们无家可归,成千上万的人被埋在废墟下。就在这片废墟中,演译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这个故事的名字就是——(齐读课题:地震中的父与子)

二、学习课文,体会感情。

1、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你觉得这是一对怎样的父子?

2、请同学们打开书本93页,快速地浏览课文,画出夸奖这对父子的一1

句话。[板书:了不起]

3、课文中哪些描写让你感受到这对父子的了不起?请你们默读课文,画

出相关的句子。

4、我们先来看看父亲的了不起。你从哪些描写体会到父亲的了不起?请

你说说。

(1)出示: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2)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看看你读懂了什么?(指名2个说)

(3)为了儿子,父亲不顾一切。8小时过去了,父亲在干什么?(指名说)12小时过去了,父亲在干什么?(指名说)24小时过去了,父亲在干什么?(指名说)36小时过去了,父亲仍然在干什么?(齐答)

(4)如果是你,你能做到吗?这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吗?这是一位怎样的父亲啊?

(5)我们来看看这个句子,出示:他挖了36小时,??阻挡他。自由读读这两句话,哪个句子表达得更好?好在哪里?(指名说)

(6)男女读,全班齐读。

(7)句子中的“再”说明了什么?

(8)自由读课文5-10段,找一找哪些人曾来阻止过父亲,是怎样阻止的?而父亲又是怎样回答的?汇报。

(9)我们来分角色读一读他们的对话,好心人在哪里?消防队长呢?警察?老师来做父亲。

(10)从父亲的回答中,你听懂了什么?

(11)是啊,这位精疲力竭的父亲不但没有放弃,反而希望更多的人来帮助他,因为他曾经对儿子说过——(出示:无论发生?男女读)

(12)此时此刻,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父亲?

(13)我们一起去看看此时此刻父亲的样子吧。

出示: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齐读)

(14)你有什么感受?

(15)这位父亲可能面临着什么?

(16)他可能会随时失去生命,但他放弃了吗?经过36小时的挖掘,你看到了父亲的脸上?手上?你还看到了什么?

(17)尽管如此,他还是坚持了下来,支撑他的依然是这句话:出示:无论发生?(齐读)

(18)让我们再一次看看这位父亲,记住这位父亲。(齐读外貌句子)

(19)这些句子是对父亲的外貌描写,作者抓住了父亲的脸、双眼、衣服等细节的描写,展现了一个伟大的父亲,表达了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所以在我们平时的习作中,也要学习这种写法,抓细节,显真情。

(20)功夫不负有心人,当挖到第38小时时,传来了一个声音:“爸爸,是你吗?”38小时的不眠不休,38小时的艰苦挖掘,终于有了回应。此时父亲的心情怎样?

5、让我们走进父子重逢的那一刻,自由读12-24段,找找你从哪里感受到儿子的了不起?汇报。出示:我告诉同学不要害怕?

(1)我们一起来读读儿子的这句话。

(2)同学们,如果是你在这样的废墟中呆了38个小时没有人来救你,你有什么感受?阿曼达也是和你们差不多大的孩子啊,但是他没有害怕。想象一下,在这38小时的漫长等待中,阿曼达在废墟下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写在练习纸上。

(课堂小练笔: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依然没有人来救他们。同学们都吓得大哭起来,阿曼达对他们说:“”;同学们觉得没希望了,都垂头丧气时,阿曼达想:“”)

(3)汇报。阿曼达,你是怎样说的?怎么样想的?

(4)从阿曼达的回答中,你看到了一个怎么样的孩子?(指名2)

(5)阿曼达能这样坚持,是因为他相信这样一个承诺:出示:无论发生?齐读

(6)所以,坚强的阿曼达作出了这样一个决定——

出示:不论发生什么,爸爸总会跟我在一起!(齐读)。

(7)可怕的大地震,摧毁不了父亲救儿子的心;可怕的大地震,吓不倒在废墟中苦苦等待的儿子。这对了不起的父子,创造了生命的奇迹,是因为他们坚信——出示:无论发生?齐读。

(8)这句话在文中一共出现了6次,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9)就是这样一个承诺,在文章中却起着神奇的作用。这个承诺就是——出示:无论发生?齐读,

(10)这样简单的一个承诺,创造了生命的奇迹。让我们一起来夸夸这对了不起的父子。

出示: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三、总结:

同学们,这是一个爱的故事,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创造了一个生命的奇迹!父亲,一个伟大而又平凡的名字。他用瘦弱的身躯为我们撑起了一片爱的蓝天;他用勤劳的双手为我们构建了一个幸福的家园。伟大的文学家高尔基也曾深情地赞美——出示高尔基的名言,齐读。

高尔基也曾深情地赞美:“父爱是一部震撼心灵的巨著,读懂了它,你也就读懂了整个人生!”

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能好好地品读父亲的这一份爱,回报这一份爱。这是我们今天的作业。

四、板书设计: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了不起

父——子

爱信任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 8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使学生受到“爱别人以及做人应有责任感”的教育。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的内容。

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用具:投影片、挂图。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我们刚学过《秋天的怀念》,体会到了母爱的无私和伟大。这篇课文通过一个传奇的故事,谱写了一首父爱的颂歌。请同学们小声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读准本课的生字词;在熟读的基础上,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1.出示本课的生字词,让学生读一读,读准即可。

2.默读课文,投影出示自学提示:

①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画出文中使你感动的句子。并作简单的批注。

(新课标指出:鼓励学生选择适应自己的学习方式。)

②画出不理解的词句或�

(新课标指出: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3.小组合作学习,再交流。

(新课标指出: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教师巡视,随机解决简单的问题。

(三)班上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反复地朗读并加以指导。

1.课文结尾说这对父子了不起,为什么这样说呢?谈谈你的看法。

2.投影出示并体会这句话:“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1)自由读。

(2)谈谈自己的理解。

(3)还不够理解的同学,再读一读,直到会理解为止。

(新课标指出:要“ )

(4)小结:父亲的了不起在于他的“不放弃”和“责任感”;儿子的了不起在于他对父亲的信任和对同伴有责任感。

板书:不放弃责任感信任

3.你自己最喜欢哪些句子或段落,自由读,然后读给同学听。

(新课标指出:重视个体体验。)

4、分角色读。

(四)以“父与子”为主题,小组合作编写小本剧,然后排练表演。

(新课标指出:要充分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

(五)作业。

把这个故事复述给自己的父母听。

(作业的设计,既锻炼学生的复述能力,又在学校和家庭之间营造出一种关心孩子的教育、人人担当责任的环境氛围。)

附板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

不放弃——责任感

信任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 9

一、“读”课文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小学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组的第一篇课文。课文讲述了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一所小学不幸倒塌了,赶来的家长悲痛欲绝,在残酷的现实面前绝望离开,而其中一位父亲却坚信自己的儿子还活着,他不顾众人的劝阻,日以继夜地挖了38小时,最后救出他的儿子和其他13位小朋友。课文的语言比较朴实,最感人的是父亲在废墟中不顾一切挖了38小时,从中深刻感受到父亲对孩子的爱。另外,儿子在被发现后让同学先走,这个行为也大大赞扬了儿子舍己为人的精神以及对父亲的信任和爱。纵观全文,我觉得这种父子之情是始终交织在一起的,生活中这是一对幸福的父子,地震中这更是一对患难与共的父子,所以他们在灾后相遇是如此的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二、“解”课文

1、重点:文章通过描写了父亲的动作、语言、外貌等来突出父亲对儿子的爱。父亲的挖这一行为是本文最为精彩的地方,它生动、细致地展现了父亲这一伟大的形象。这一行为,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把故事的发展推向高潮。

2、难点:父亲了不起的形象较容易体会,而对儿子的刻画相对简略,这部分是教学的重点,亦是难点。另外,对于父与子之间的亲情,也是本文教学需要突破的难点,主要是对这句话的理解: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三、“教”课文

(一)看题质疑,顺学而导

1、板书课题:地震中的父与子

2、看题质疑,因材施教

师:同学们,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

梳理归类:

在哪里发生了地震?

程度怎样?

这对父与子的命运如何?

(二)整体把握,聚焦中心

1、学生自读课文

2、检查字词:

阿曼达(外国人名可以读得轻快短促)

砸着,血迹,(多音字“着”和“血”的读音)

3、读后交流,引出中心句: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滴紧紧拥抱在一起。

4、同学们,读了课文我们知道,这对地震中的父与子是多么了不起,那么你从哪里看出了父亲的了不起,又从哪里看出了儿子的了不起呢?用“~~”划出来,并写上批注。

(三)找切入点,感悟亲情

切入点:一个“挖”字体现父亲的了不起

交流句子: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师:父亲的一个动作,让人印象很深,而且十分动人,你觉得是哪个动作?(挖)

⑴他挖了多久?(38小时)

⑵同学们,你觉得这是怎样的38小时呢?

板块一:漫长的38小时:

策略:引导比较,感受父亲挖得漫长

38小时是多久?(两天一夜,日以继夜地挖)

句子比较: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他挖了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这样改,你觉得怎样?说说你的理解。

(感受细节描写,每一段挖的过程,都让人感觉漫长,感受父亲挖不到孩子内心的煎熬。)

朗读指导:读出时间的漫长,语调轻缓深沉。

板块二:艰辛的38小时

策略:引导想象,感受父亲挖得心切

没有工具徒手挖了38小时,没有休息。

理解词语: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配乐《goodbay》,想象说话:

父亲徒手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当坚硬的石头磨破了他的双手,他

当锋利的玻璃划破了他的手臂,他

当巨大的石块坍塌,砸到他的双腿,他

板块三:危险的38小时

策略:引导联系,感受父亲挖得危险

地震的严重性:30万人在不到4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

消防队长拦住他:“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

地震之后,还有余震,可能再次发生坍塌。

警察劝说,说明现场不适合逗留,更别说要挖。

(指名朗读指导,读出当时环境的危险,众人竭力劝解的语气)

板块四:信念的38小时

策略:引导质疑,感受父亲挖得信念

为什么其他的家长赶到现场,痛哭之后,便离开了呢?难道他们不爱自己的孩子吗?

抓住文章的“绝望”、“没有希望”等词语,感受当时地震后坍塌的严重性,虽然爱自己孩子,但是看到现场环境内心绝望,已经放弃了抢救的念头。

父亲猛地想起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父亲这样坚定地挖,只是想兑现对孩子的承诺吗?你觉得是什么原因?

(抓住:常。父亲与儿子平日里就亲密无间,父子关系非常和谐,能看出是一对生活幸福的父与子。这在课文中心句子中可以看出来: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如果说平日里是亲密无间的幸福,那么后面的是患难与共的幸福。)

体会感悟:

三次问: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埋头接着挖,父亲的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

切入点:一个“让”体现儿子的了不起

师:儿子的一个动作也不由得让人敬佩,让人感动,你知道是什么吗?(让)

你觉得这是一种怎样的“让”呢?

板块一:舍己为人的“让”

引导:儿子的这一让,把什么留给同学?又把什么留给自己?

板块二:充满信任的“让”

引导:儿子相信什么?(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的。)

板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

了不起

父子

挖让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 10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父子了不起。

2、理解课文内容,抓住重点句子体会父亲在救助儿子过程中的心情,以及他不向困难屈服的坚强意志。

3、学习父子俩在险恶环境面面前充满自信,不向困难屈服的品格,教育学生做一个意志坚强的人。

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父子俩十分了不起,在险恶的环境面前,不向困难屈服的坚强意志。

教学难点:

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

教具准备:

自制课件挂图

教学实录:

师:请同学们读本单元的导读,想一想你知道了什么?

生:爱是人世间伟大而真挚的情感:它是母亲声声热切的呼唤。

生:爱是老师关爱下酸甜的杨梅,是祖母救活相邻的青青莲叶。

生:爱是父亲用来驱赶死神的双臂。

生:爱让我们快乐地生活,茁壮的成长。我们也要把爱的火种,撒向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师:是啊!父母的爱是平凡、朴实、无私的。母爱如太阳,热烈而温暖,父爱如海洋,深沉而含蓄。或许我们并不在意他的存在,可是这种平凡的爱在我们的生命遇到危险时会创造出惊人的奇迹。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9课《地震中的父与子》和作者一起去体验伟大而无私的爱。

师: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试着用一句话概括一下这是一对怎样的父子?(生默读)

生: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子。

师:就是这对了不起的父子,在19xxx,美国洛杉矶发生了大地震,造成62人死亡,9000多人受伤,25000人无家可归,桥梁坍塌,公路断裂,繁华的城市瞬间变成了一片荒原,是父亲的坚定与绝不放弃,在儿子生命遇到突如其来的灾难时,创造出惊人的奇迹。

师:出示课文最后一个自然“这对了不起的父子,在经历了这场巨大的灾难后,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齐读,你想知道什么?

生:为什么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子?

生:为什么父亲了不起?

生:为什么儿子了不起?

生:为什么这对父子紧紧地拥抱在了一起?

师:这节课我们就紧紧围绕这几个问题学习课文。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 11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3.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把相关的句子制作成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读书兴趣

1、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充溢着浓浓的父爱和母爱,父母的爱是慈祥的笑容,是亲切的话语,是热情的鼓励,是严格的要求,请你讲一讲生活中父母对你的爱。

2、是啊,父母的爱是平凡、朴实、无私的。母爱如太阳,热烈而温暖,父爱如海洋,深沉而含蓄。或许,我们并不在意他的存在。可是这种平凡的爱在我们生命遇到危险时会创造出惊人的奇迹。今天我们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和作者一起去体验伟大而无私的父爱。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轻声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

2、小组合作:学习并互相检测生字。

3、教师检测学生生字的掌握情况。

4、指名读课文,检测学生是否把课文读通顺、流利。

三、再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事情是怎样发生的,经过怎样,结果如何?

2、汇报交流读书情况,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精读课文,朗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读课文,画出令自己感动的句子读一读,并做批注写出自己的感受。

2、汇报交流读书体会,随机指导学生朗读。

四、布置作业,预留问题

1、想一想文章哪些地方描写了这对父子了不起,这些句子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为什么文中反复三次出现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板书设计: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了不起

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回顾课文内容。

2、1994年1月17日凌晨美国洛山矶西北部发生的这次地震造成62人死亡,9000多人受伤,25000人无家可归,桥梁坍塌,公路断裂。繁华的城市瞬间变成一片荒原。是父亲的坚定与绝不放弃,在儿子生命遇到突如其来的灾难时,创造出了惊人的奇迹。(板书课题)

二、品读体验

1、读文章最后一自然段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说一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2、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包含了几层意思?从哪里可以看出这对父子了不起,找到相关的句子读一读,想一想读懂了什么?把自己的感受写在书的旁边。

3、汇报交流:重点引导学生从下面句子中理解和感悟父亲和儿子的了不起,并带着自己的感受练习朗读。

父亲的了不起:

(1)他猛然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过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了什么事,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指导学生读出坚定的语气。)

(2)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从这位父亲直直的双眼中,你看出他在想什么?)

(3)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有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下传出孩子的声音:(作者不厌其详地把表示时间的词罗列起来,从中你读懂了什么?)

儿子的了不起:

(1)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是你吗?(儿子凭 (指导学生读出兴奋的语气。)

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三.感悟写法,读写结合

1.引导:这篇课文生动感人。那么,�

让学生抓住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的具体句子感悟。

2、今天我们从课文中体会到了伟大无私的父爱,可是生活中不是每个人都能经历这种惊心动魄的事。父母的爱啊就是早起为我们热好的牛奶,就是上学路上一声声的叮咛,就是风雨中加在我们身上的棉衣每一天我们都感受着父母那种无微不至、体贴入微的深深的爱,浓浓的情。请把这些生活中的小事选一件写下来,送给你的父母吧!

四、课外延伸,升华情感

(一)、同学们,在经历了生与死的考验之后,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团聚了,请大家看大屏幕,这是课文中的插图,父子俩紧紧地抱在一起,幼小的儿子阿曼达笑得那么开心,这位可敬的父亲却哭了。巨大的喜悦占据了他的心,这个时候,笑和哭都表达着一种同样的感情,都表达着这位父与子之间的浓浓的亲情啊!同学们我想此时此刻,我们每个人都会由衷地对这对父与子发出祝福的?此时此刻,你会说些什么呢?想一想,同桌之间先互相说一说。

1、对这位父亲说:你真了不起,我敬佩你!.

2、对这位父亲说:你的爱是真心的爱,你的爱给了孩子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这是最宝贵的东西。

3、对阿曼达说:你拥有这样的父亲真幸福呀!

4、对阿曼达说:你真了不起,在那种危险的时刻,你能平静地等父亲来救援,并且先让同学们出来,这是一般孩子很难做到的事。

5、想对父子说:是你们让我知道爱的力量有多么神奇。

6、爱和信任是可以创造奇迹的,有了爱没有做不到的事,像那首歌唱道死神也会忘而却步!

(二)、(课件)讲述汶川地震中的感人故事,进一步感受父爱和母爱的伟大,以及全国人民对苦难同胞无私的爱

五、布置作业

孩子们,地震中的父亲以永不放弃、信守承诺表达了对儿子的爱。而更多的时候,父母的爱并不一定都是惊天动地的,它常常就藏在平凡的小事中。我们都在生活的点滴上,在细节上,在一言一举中感受着父母的爱!请你们回忆生活中父母所做的,看起来微不足道,但却饱含深情的事,并且把这份爱珍藏在你的日记中,好吗?

板书设计: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父亲

了不起爱

儿子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 12

教学目标:

1、自学本文中的生字、新词。

2、通过课文的描述,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3、理解信念和父爱的力量是伟大的,在最艰难的时候,它能激励人面对困难,战胜困难。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对父亲言行的描写,体会其爱子之情。

2、通过对儿子言行描写,感受孩子的"了不起"。

教学准备:

1、学生预习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2、教师准备课件。(有关这次地震音频、父亲在营救儿子时候的图片等)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一、回忆故事、简评父子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美国作家马克。汉林写的《地震中的父与子》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感受再读课题(生齐读)

2、昨天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请回忆一下,本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生:课文讲了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的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救出了儿子和同学的事)

3、是的,课文主要讲了发生在父与子之间的事(板书:父 子)这篇课文讲到了一场怎样的大地震呢?(生读第一段)

4、在地震中,许多楼房都成了废墟,(出现影音资料)同学们,像这样惊心动魄的大地震,在正常情况下,埋在废墟下的人生还的可能性大吗?(生齐答——不大)

5、是的,生还的可能性非常小,然而这篇课文讲的一个儿子与十四个同学在废墟下支撑了38个小时,一个父亲不顾危险坚持不懈地挖了38小时,你觉得这是一对怎样的父与子呢?(了不起)板书

6、你关注到课文的结尾,真会读书,同学们也来读这句结尾(投影)

投:这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

现在我们要解决一个问题,你猜是什么问题

出示: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

二、品读课文,了解父亲的了不起。

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父亲了不起在哪?儿子了不起在哪;分两方面思考,请大学默读思考,把相关的语句画下来,然后前后四人小组讨论讨论。

1.了解:为什么说这是一个了不起父亲

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能够体现父亲了不起的相关的语句。

全班交流:

(1)生汇报,师相机出示: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看出父亲挖得时间很长,救儿子的执着。)

(2)他挖了很长时间,到底挖了多长时间(36小时),36个小时两个白天,一个黑夜就是这样不停地挖呀挖(板书,挖)这是一个多么坚韧不拔的父亲。谁能用朗读来表达内心的感受。

(3)想象画面,丰富形象。经过36小时的挖掘,父亲变成一副什么样子,联系前面的录像读了这句话,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钢筋、玻璃把他的划破了。)从外貌上去体会父亲的艰辛,感受到父亲的伟大。

(4)对于这段话,你有什么疑问吗?(是什么力量支撑父亲挖了36小时?为什么不直接写36小时?)

(5)问题提出来了,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呢?(可以反复读句子,联系上下文)请同学默读课文,认真地思考这些问题。

3.交流讨论:

(1)课文为什么要从8小时写起(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时间很漫长,父亲挖得特别辛苦)读出这种感觉

(2)父亲挖了36个小时,为什么还没有放弃呢?

出示读课文相关句子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3)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是父亲经常对儿子说的话。(板书)

①你们想象一下:这位慈爱的父亲曾在儿子遇到什么情况下说了这句话?

②现在,在地震中到底发生了什么?课文中怎么说的?生读课相关句子。

(4)别的父母是怎样的?有哪些人在阻挡父亲,这位父亲是怎样做的?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师生引读课文)

(5)面对这么多困难父亲停止挖掘了吗(没有)为了要和儿子在一起,父亲克服了哪些困难呢,你能用不论……总…….这样的句式造个句子吗?(不论别人怎么劝解,父亲总不停止挖掘)(无论父亲受了多少伤,总要把自己的儿子救出来)

(6)小结:无论发生了什么事情,我总是会和你在一起,总之,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生:永远和儿子在一起)

4.感情朗读。

(1)永远要和儿子在一起的坚定信念让父亲多么的了不起,同学们,读—— 生读(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2)配乐范读课文:“假如他就是你的父亲……到处都是血迹。

(3)谁想读一读指名读-----齐读

三、抓补白点,感受儿子的了不起。

引读课文父与子的对话部分:“当挖到36个小时,突然听到…(师生对读)。

1.讨论:为什么说这是个了不起的儿子啊?你找到了哪些语句,说出你的体会。(爸爸在38个小时挖掘中,儿子非常信任他,一回忆起爸爸说的那句话,他的信心就回来,他信赖他的爸爸。)

2、想象说话。

当他的爸爸这样挖掘了八小时……,阿曼达和同学们(生接读课文句子“等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

(1)对于阿曼达在废虚下漫长的等待中,你最想问什么?(他是怎样安慰同学的?在这么长的时间里是怎么生存的?)

(2)出示:想象一下:阿曼达在废墟下等待会想写些什么?说些什么?

对于这些问题你是怎么想的,先说给同学听。

(3)你找到了那些语句体会阿曼达的了不起,谁把想的说给大家听?

出示:

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儿子之所以可以支持38个小时,因为爸爸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是这种信念支持着他,他相信爸爸会来救他。)

教师小结:在漆黑的瓦砾堆下,38小时,没有水,没有食物,只有恐惧与危险,然而7岁的阿曼达却能在正中情况下,坚信父亲会来救他,告诉同学不要害怕,坚持生的希望,多么勇敢多么镇定啊。是亲情,产生信赖;是亲情使父子心连心;亲情使儿子坚信,父亲总会跟他在一起,当得到父亲的救援时,他首先让同学出去,表现他舍己为人,富有爱心(板书:勇敢 有爱心)这种巨大的精神力量来自对父亲这句真诚诺言的信赖。

生读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4)课文为什么反复出现这句话。

当父亲孤军奋战,伤痕累累,疲惫不堪就要倒下的时候,是这句话让父亲充满了无穷的力量

师生读:不论发生什么事情,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师:当儿子饥渴难耐难以支撑的时候是这句话给了他希望

师生读:无论发生什么事情,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总结:这句话让我们体会到父亲的责任感表现了崇高的父爱,儿子对这句话深信不疑说明了对父亲多么信赖。亲情使人勇敢、无畏,亲情使人无私、高尚(师:无论发生什么事情,生: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共同创造了神话般的奇迹。让我们把父子幸福相拥的境头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齐读最后一段,

出示: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四:课后延伸:

同学们,骨肉终于团聚,是信守承诺让他们团聚,是亲情使他们这样幸福,同学们在成长的道路声,你们也感受着各种各样的爱。(出示)

爱,是黑夜里明亮的烛光,  撕开夜幕,指引前进的航向;

爱,是冬日里和煦的太阳,  驱走严寒,给人们带来温暖。

爱,是,                                           ,                                 。

(回顾你生活,也来说说你心中的爱。)

五。总结全文:爱是一首不老歌,爱是一首感人的诗,爱是一个讲不完的故事,愿我们多能成为故事中了不起的人物。

六。作业:

1.写一篇对文中父亲的人物赏析。提示:可以通过对文章当中,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及动作的描写来进行分析,还可以把这位父亲与其他父母不同的表现加以对比进行赏析。

2.想象一下,阿曼达在废墟下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板书: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父亲            了不起          儿子

挖 不论……总……   父子情深    等 只要……就……

恪守诺言                              勇敢

有责任感                            有爱心

四年级下册语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 13

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品读课文1至12自然段,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

3、 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

教学难点: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齐读课题:《地震中的父与子》

(二)质疑:这是一场什么样的地震?地震中的父与子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

二、初读课文

(一)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以上两个问题,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二)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生字词:混乱、昔日、废墟、爆炸、瓦砾、洛杉矶、阿曼达、地震、安顿、坚定、疾步、挖掘、破烂不堪、绝望、叹息、悲痛、砸着、颤抖、拥抱

2、这是一场什么样的地震?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

句子1 : “…… 30万人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30万人”“ 不到四分钟”两个数字词感受这是一场大地震;找好关键词感情朗读突出大地震)

句子2:“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已变成一片废墟。”(A、观看地震后的图片出示生字词:混乱、昔日、废墟、爆炸、瓦砾,从画面中可以理解混乱:乱七八糟,这就叫做混乱 废墟:房子倒塌后成了废弃的地方,那就叫------ 瓦砾:废墟里面看到有许多碎的瓦片、砖块,这就是-----)

(这就是大地震留在我们脑海中的几个词语,你看,我们学词语可以查字典,可以联系上下文,也可以借助画面,还可以联系我们的所见所闻。读书就是这样,要做个有心人。)

除了了解这些词语,还有其他词语的意思希望大家运用老师介绍的方法自己理解。

3 、在这场大地震中一对父与子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

儿子被埋在废墟中,父亲冒着( 危险 ),抱着( 坚定的信念 )不顾劝阻,历经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及其同伴 )的故事。

4、谁能完整说出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引导学生加上时间、地点、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完整地说出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有一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的信念不顾劝阻,历经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及其同伴的故事。

过渡:的确,面对大地震这样的灾难,人类如同蚂蚁般渺小,生命在转瞬间灰飞烟灭,可就在这样的灾难中,这对父与子却创造了生命的奇迹,请同学快速地浏览课文,看看课文中怎么评价这一对父子? (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了不起的父亲,了不起的儿子。板书:了不起 父亲 儿子)

三 、品读父亲的了不起,感受深沉的父爱。

1、静心默读课文1-12自然段,思考:从哪些地方能体会出父亲的了不起?可以在书上画一画重点的句子、词语,也可以写一写自己的感受,还可以读一读。然后同桌两人交流一下。

交流句子:

A、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1)指名读这段话,并说说你从哪些体会出父亲的了不起的。(心理的变化、对孩子的承诺)

(2)父亲一开始的心情是怎样的?(伤心绝望)指导朗读父亲撕心裂肺的呼喊

(3)父亲一开始是伤心绝望,后来却是那么坚定,下定决心要找到自己的儿子,是什么使他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呢?(是他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4)谁能来读读这段话,读出父亲这种心情的变化?(指导朗读)

(5)这段通过什么描写体现伟大的父爱?(板书:心理描写)

B、就在他挖掘的时候,不断地有孩子的父母急匆匆地赶来,看到这片废墟,他们痛哭并大喊:“我的儿子!”“我的女儿!”哭喊过后,他们绝望地离开了。有些人来拉住这位父亲说:“太晚了,他们已经死了。”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来帮助我?”没有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头接着挖。

(1)指名读这段话,并说说怎样体会出父亲的了不起的。

(2)这里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方法?(对比)把谁和谁进行了对比?

(3)师:别的家长是大哭,然后绝望的离开,而父亲却是埋头接着挖。面对同样的情况,这位父亲的表现为什么能与众不同呢?(引读:他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4)自由地读读这段话,读出其他家长的绝望和父亲的坚定。

指生读。

C、“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1)指名读这段话,并说说怎样体会出父亲的了不起的。

(2)把“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划上线,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句话,想一想: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他挖了36小时,而要从8小时写起呢?

a 、谁来读读这句话,读出时间的漫长。(指生读)

b 、师:同学们,36小时到底是个怎样的概念呢?12小时是一个——生接:白天。再过12小时是一个——生接:黑夜。在过12小时又是1个——生接:白天。统共是几天几夜呀?生:2天1夜。

c 、大家想:在这2天1夜的时间里,我们平常人会做些什么?(生答)而父亲却在——生答(不停地挖)父亲手无任何工具,出了挖还用过哪些动作?(搬、推、挪、刨等)可是情况紧急,不容过多思考,就一个念头挖下去。单用一个“挖”更能让我们感受到父亲的劳累和决不放弃,感受到父亲执著的信念和深沉的爱。

d、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师:曾经有哪些人劝阻过他?

有些人上来拉住这位父亲,说:(生接);消防队长挡住他:(生接);警察走过来,(生接)。而父亲回答他们的只有这样的话:出示“谁愿意帮助我?”“你是不是来帮助我?”“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这是什么描写?(语言描写)发现这三句话有什么特点?(都表达一个意思)

但是父亲的心情一样吗?你自己读一读,体会体会再说。

(1、恳求2、急切3、崩溃)

(生接)父亲多么想得到别人的理解、帮助,多么想尽快地救出儿子啊,可人们都摇头叹息着走开了,都认为这位父

(4)出示句子: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这句是什么描写?(外貌描写)你体会到了什么?(挖掘的艰辛和伤痛,长时间的精神折磨,但他不放弃,我感受到这是一个坚忍不拔、恪守诺言、有责任感的父亲。)

是什么支撑着父亲,让父亲变得这么坚定,决不放弃?(生:不论……)师: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生齐读)儿子在等着我。

师:永远要跟儿子在一起的执着让阿曼达的父亲变得多么的了不起啊。(生齐读)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自己在下面练习读出你的理解来。指生读,齐读。(配乐)

够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四 、总结

1 、通过品读重点词句,让我们感受到父亲的了不起。

2 、在写法上,作者通过心理、语言、外貌、动作描写刻画父亲的高大形象,让我们感受到如山的父爱。

3 、小结阅读方法:抓住细节描写的句子品读;联系上下文理解;感情朗读理解感悟。

五 、作业布置

摘抄熟记精彩语句

六、阅读推荐

《背影》《奇迹的名字叫父亲》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 1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中的佳句;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3、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课文,合作探究掌握本课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体会父爱。

重点难点:

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觉得什么叫亲情,你和你父亲的关系怎么样呢?

2、板书课题

3、看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二、 自学练

1、 学习课文生字

2、我会看拼音写词语。

三、大班展练

1、一个小班展练字音;提醒学生应注意的问题。

2、一个小班展练字形,包括重点字,难点字,笔顺等;

3、一个小班展练词语,包括近反义词等;

4、一个小班展练运用,包括造句等。

四、拓展练习

正确书写生字词语;完成语文家作;词语手册。

一个小班展练运用,包括造句等。

五、拓展练习

正确书写生字词语;完成语文家作;词语手册。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导入

1、 认读词语。

2、 回顾课文内容。

3、 过度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知道这对父子在地震中所经历的事情,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

二、 自学自练

1、自由朗读课文,说说从哪里看出父与子的了不起。

2、用――画出文中让你感动的句子,并在小组内谈谈各自的体会。

3、课文第二十自然段,父亲颤抖的说“出来吧,阿曼达!为什么颤抖的说,应该高兴才对。

4、文中细致的描写了父亲和儿子的语言、外貌、动作,勾画出来,并谈谈你的感受和体会。

5、 �

6、句子赏析

(1)“他挖8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这句话怎么不直接写36小时,二是从8小时写起,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无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为什么文章中三次反复出现这样的话?

7、课文结尾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在文中反复出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8、阿曼达在废墟下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请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三、大班展练

1、一个小班展练问题1、2、3

2、一个小班展练问题4、5、6

3、一个小班展练问题7、8

四、巩固练习

1、抄写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把故事讲给别人听。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 15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4.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力量──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看一下《地震中的父与子》中的父亲是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去表达他的爱的,儿子又从这伟大的父爱中得到了怎样的力量。

大声快读、整体感知

要求:以最快的速度通读全文,了解课文故事的梗概。读的过程中画下不认识的字词,自己查字典解决。

接读课文、复述故事

操作:选定几名同学接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边听边记录出问题的地方,然后集体纠正;指定一二名同学复述故事的梗概。

小声细品、提出问题

要求:轻声读课文,可以通篇读,亦可选择重点段落细品,把自己不懂得地方用曲线画出来打上问号,把自读懂的地方,用铅笔在空白处写出感悟。

归纳问题、小组探讨

操作:老师归纳学生的问题,写在黑板上;学生选择一个或几个问题,以小组的形式集体探讨,边探讨、边读文、边记录。老师巡视深入小组与其共同讨论,要求给学生足够的'时间。

默读课文、深入思考

要求:针对刚才小组内的讨论,自己找出有关段落反复默读品味,重新写下感受。

整理思路、班机汇报

各组指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整理笔记、反思收获

整理自己在这节课中所提过的问题,参加讨论过的问题,得到的收获

第二课时

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地震中的父与子》,知道了故事的梗概,并且也对其中的部分问题进行了讨论,今天我们这节课的重点是深入的体会文章当中描写的是怎样的一位父亲,他的伟大之处在哪里?而作者又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表现出来的?

回忆故事、简评父子

操作:回忆上节课我们的学习,简单的说一下�

“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

赏析词句、品评父子

操作:1.理解“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包含了几层意思?

一是父亲了不起,再是儿子了不起。

2.画出文章当中能够表现父子了不起的词句(描写父子语言的句子和描写父亲外貌和动作的句子),细细品读,写下感受,看看他们了不起在什么地方。

3.指名读自己画出的句子或段落,说出理由,然后有感情的去朗读它。

“30万人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

“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已变成废墟。”

“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请你离开。”

这些客观的环境,给这位父亲的救援带来的极大地困难和危险,然而他又是怎样做的呢?当其他的父母哭喊着离开的时候,这位父亲又是怎样做的呢?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再没人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锲而不舍、百折不回的父爱的力量,终于掘开层层废墟,看到了希望。

“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这句话既是父亲挖掘下去的动力,又是儿子同死神搏斗,最终生还的信念。因为这位了不起的父亲的真诚的承诺,才有了儿子的:

“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可以看出儿子是从父亲那里学会了爱!爱父亲!爱别人!

角色转换、感悟真情

闭上眼睛想一想自己如果出在当时的情景当中,你会怎样做?可以把自己想象成各种角色(父亲、儿子、警察、……),来体会当时他们不同的心情。然后,以小组为单位编排课本剧,要注意不同人的语气、语速和动作。

深情、齐读课文,体会父子的了不起。

作业:

1.写一篇对文中父亲的人物赏析。提示:可以通过对文章当中,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及动作的描写来进行分析,还可以把这位父亲与其他父母不同的表现加以对比进行赏析。

2.想象一下,阿曼达在废墟下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板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

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 爱

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教学反思语言天然具有形而上的倾向,带有强烈的暗示,而且这种暗示会带给文本。因此,有时候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会“趋同”,用哲学大师德里达的话说,会不自觉地去寻找“固定的结构或一元意义”。以前,我们很多老师会利用学生理解文本的趋同性,来完成对文本“中心思想”的提炼。

《地震中的父与子》优秀教案 16

《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是第六组的第一篇课文,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在读中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来表现父母之爱的,从而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该课文教学设计,一起看看吧!

一、教学内容:

文讲的是在发生大地震以后,父亲抱着一个坚定的信念,不顾别人的劝阻,历尽艰辛,最后终于在废墟中救出了儿子的事,赞扬了这对父子以坚定的信念支撑自己、战胜困难、获取幸福、执着追求的精神。(1课时)

二、教学要求:

1、自学生字、新词。

2、通过课文的描述,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对父亲言行的描写,体会其爱子之情。

2、通过对儿子言行描写,感受孩子的"了不起"。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

五、学生学习方法

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六、使用媒体:

搜集有关美国洛杉矶大地震的资料;准备朗读磁带以及写有课文重点词句的投影片。

七、教学程序:

一、自读课文,思考。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课文结尾为什么说这对父子了不起?(教师建议学生边默读课文,边在书上圈点标画。)

二、合作交流,讨论。

可以是四人小组进行讨论,有感情朗读的,有谈感受的,有做记录的;也可以学生自由组合。提醒学生人人参与,相互启发,共同提高。

三、小组汇报,讨论。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在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坚持38个小时,终于在一片废墟中救出了自己年仅7岁的儿子和13个同学,谱写了一首父爱的歌颂。

2、为什么文章的结尾说这对父子了不起?谈谈自己的看法。

体会父亲的"了不起":

(1)其他的孩子的父母"哭喊过后,便绝望地离开了。"而这位父亲一直在挖掘;有些人劝阻他时,"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没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头接着挖。"(为了儿子,决不丧失信心;实现对儿子的承诺。)

(2)课文第12、13自然段"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了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底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建议学生想像:这连续的38个小时,"爸爸"会是怎样地挖掘,不吃不喝,不休不眠,双手恐怕已被瓦砾以及其他倒塌的器物磨出了血肉模糊。多么感人的一幕!多么坚韧的父亲,多么有责任感的父亲!)

体会儿子的"了不起":

(1)可以让学生演一演14个孩子地震之后在瓦砾堆下坚持了38个小时的情景。

(2)通过语句体会:在漆黑的瓦砾堆下,没有水,没有食物。有的只是14个同龄小伙伴共人的恐惧,然而7岁的阿曼达却能在这种情况下,告诉同学不要害怕,坚持生的`希望;当得到父亲的救援时,他首先想到的是"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

教学小结:

老师总结:从这父子二人身上似乎让人看到的不仅仅是深切的父子之情,还有更令人感动的人格力量,父亲对儿子的爱及真诚的诺言,为儿子提供了信赖和力量源泉:儿子充满了对父亲的信任,对生存的希望,对他人的关爱。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 17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词。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

教学重难点: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

教学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新导入课

同学们齐读《父爱》这首诗歌,并谈谈读后的感受。

师:是的,父亲是一棵大树,用枝枝叶叶给予我们世界上最安全、最温暖的庇护。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地震中的父与子》,感受深沉而宽广的父爱。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二、 整体感知课文

《地震中的父与子》,这是一场怎样的地震?地震中父亲与儿子之间又发生了什么故事?请同学们自由的朗读课文,在文中寻找问题的答案。读的时候,注意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三、认读生词,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1、交流这是一场怎样的地震?并在课文中找到相关的语句。

2、观看洛杉矶大地震留下的图片,并从中认识课文中必须掌握的生词。

3、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 品读课文,感受父亲的了不起。

1、 快速浏览课文,文中告诉我们这是一对怎样的父与子?

2、 学生齐读“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3、 学生静心默读课文的1—12自然段,体会父亲的了不起,并找到相关的语句写上自己的体会和感受。

4、 交流:

抓住父亲面对不同的人的劝告,回答的却是同样一个意思的三句简单的问话,“你是不是来帮助我”体会父亲不同的心情。创设情境,指导朗读,感受父亲的了不起。

讨论: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父亲挖了36小时,而要这样罗列时间的进程?

创设不同的情境,指导朗读这句话,在读中感受如山的父爱。

〈3〉抓住“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这句外貌描写,感受父亲的了不起。

5、 小练笔:36个小时过去了,可儿子仍生死未卜,父亲会对儿子说些什么了?

五、 总结

同学们动情的话语,让我们再次感受到父亲的了不起。下节课我们走进阿曼达,看看这位了不起的父亲又有怎样一位了不起的儿子。

板书:

地震中的父与子

父亲

了不起

儿子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 18

一、教材分析: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小学语文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六组的第一篇课文。课文讲述了有一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一所小学不幸倒塌了,匆匆赶来的家长悲痛欲绝,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无奈地垂泪,而其中一位父亲却坚信自己的儿子还活着,坚信儿子在等待他去解救,因为他对儿子曾经承诺:无论发生什么,我永远和你在一起。因此,他不顾众人的劝说与阻拦,日以继夜挖了38小时,直至救出他的儿子和其他13位小朋友。描写具体、情感真挚,是这篇课文的主要特点。

本单元训练主题──父母之爱。这篇课文是第六组的第一篇课文,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在读中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来表现父母之爱的,从而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2、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在读中感悟父爱的伟大和父子间的默契,受到爱的教育。

3、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表现父爱的表达方式。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2、学生准备:认真预习课文,搜集有关地震中感人肺腑的故事。

四、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感悟父爱的伟大,受到爱的教育。

2、初步领悟文章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和动作等描写来表现父爱的表达方式。

一、情境导入,检查预习

1、播放视频,感受地震。

2、揭示课题,齐读课题。

3、检查预习,了解学情。

二、顺学而导,感受父爱

(一)请潜心读书,勾画出最让你感动的句子并做批注。

(二)学生汇报学习收获,教师相机点拨并指导朗读。

句段一: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1、学生谈读书体会。

2、引导学生抓住“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在读中体会父亲感情的变化。

句段二: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1、学生谈阅读体会。

2、师根据学生的理解,相机点拨,引导学生体会父亲的了不起。

(1)抓住写时间的词,体会时间的漫长,感悟句子的表达效果,并指导朗读。

(2)透过父亲的外貌描写,联系上下文,想象在漫长的挖掘过程中,父亲所经历的艰辛,体会父爱的伟大,并指导朗读。

(3)联系上下文,在读中体会“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句话给父亲带来的精神力量。

(三)小结课文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来表现父爱的写作方法。

三、读写迁移,感悟信赖

(一)学生继续汇报读书收获,教师相机引导学生感悟儿子的了不起。

1、学生读写阿曼达的句段,并谈体会。

2、引导学生想象废墟下的阿曼达和他的同学是怎样度过这漫长的38小时,尝试着学习课文的表达方式写一写。

3、反馈交流。

四、紧扣中心,品味幸福

朗读课文最后一句联系上下文体会“幸福”的含义。

板书设计: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了不起

父子

总会在一起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抓住重点句子体会父亲的心理变化,并联系实际,深入感悟父爱的伟大和父子之间的默契,受到爱的教育。

2、在读中进一步领悟和学习文章的多种表达方法,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听写导入,再现画面

二、深入情景,品读感悟

(一)勾画出写父亲在救助儿子的过程中心理变化的句子,谈体会并指导朗读。

(二)“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句话在文章中反复出现有什么好处?

(三)课文除了运用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来表现文章的中心,还用了哪些写法?

三、角色写话,升华情感

父亲经历了38小时艰辛的挖掘,儿子和伙伴们经历了38小时的漫长等待,父与子终于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面对此情此景,假如你是13个得救孩子中的父亲或母亲,或是曾经劝说过这位父亲的好心人、消防队长、警察,你想对这对父子说些什么呢?请选择一种角色写一写。

四、拓展延伸,以文激情

(一)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父母之爱的文章。

(二)谈一谈你所感受到的父母之爱。

(三)总结抒情,引发深思。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 19

教学目标:

1、自学本文中的生字、新词,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

2、通过课文的描述,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3、理解信念和父爱的力量是伟大的,在最艰难的时候,它能激励人面对困难,战胜困难。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对父亲言行的描写,体会其爱子之情。

2、通过对儿子言行描写,感受孩子的了不起。

教学过程

一 、新课导入

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习这个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请大家齐读课题。这是一场怎样的地震在这场地震中,父亲和儿子之间又发生了一件什么事请同学们把书翻开,自由地朗读课文,寻找这两个问题的答案。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二、自学课文

三、交流读书

1、交流两个问题,落实文字基本功

这是一场怎样的地震,你从哪儿知道的

1)有一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30万人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请你再读读这个句子。(生再读)

还从哪里读出了这是一次非常严重的大地震。

2) 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已变成一片废墟。

这就是大地震带给我们的惨烈对比。请大家再读读这个句子。生齐读。

3)播放洛杉矶大地震的视频

4)回忆刚才看到的画面,学习废墟 爆炸 瓦砾 等词语

5)生齐读课件中的生字词语。

2、 父与子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加上时间、地点、事情的起因,就能完整地说出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谁愿意来试一试。

的确,面对大地震这样的灾难,人类如同蚂蚁般渺小,生命在转瞬间灰飞烟灭,可就在这样的灾难中,这对父与子却创造了生命的奇迹,请同学快速地浏览课文,看看课文中怎么评价这一对父子

四、这节课,我们先走近这位了不起的父亲。请同学们默读课文1-12自然段,仔细找找,从哪些语句中你读出了父亲的了不起,画下来,可以做上批注。开始吧。

1、ppt出示文章58然段

1 )找一找,都有哪些人劝说父亲他们用什么心情,什么语气劝的

2 ) 有些人上来拉住这位父亲,说:太晚了,没有希望了。(失望的语气面 悲痛的心情)

3 )消防队长说 你很难过,我能理解,可这样做,对你自己、对他人都有危险,马上回家吧。

面对他们的劝阻,父亲的回应是这样的三句话。(课件出示)请同学们再读读这三句话,你有什么发现

2、父亲说这三句话时的心情是一样的吗你自己读一读,体会体会再说。

1)谁愿意帮助我 (恳求的语气)

2)是不是来帮助我(急切的语气)

3)你是不是来帮助我(生气的语气)

4)论:为什么警察和消防队长都不帮他救儿子。

5)师生合作读这三句话,体会情感

6)阿曼达的父亲,人们这样劝阻,震情这样厉害,你为什么不离开

学习:不论发生什么是,我总会和你在一起。(你能读出什么,男生读,女生读,全班读)

师:刚才同学们交流时还谈到第12自然段里,父亲挖了很长时间,也让他读到了父亲的了不起。那我们就按照他说的,一起来读一读这一句。(课件出示句子)请全班男同学来读读这句。

3、交流第二句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1)读着一句,那个动作跳出你的眼帘你是怎么体会挖

2)父亲在挖的过程中还有哪些动作掏 扒 刨搬 等哪个字更好(挖体现时间的漫长和父亲的辛苦劳累和坚持不懈)

3) 再读句子

4)还有哪些词语跳入你的眼帘

5)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为什么不直接写出挖了36小时呢)

6)带着各自的体会,自由练读

7) 指导朗读,

8)想象:在这漫长的时间里,父亲可能会遇到的危险,在挖掘中会遇到哪些困难

9)带着体会再读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4、交流

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练习:让我们记住这位 --------的父亲,记住父亲,记住的父亲。全体男生读上面的语段。

五 拓展体现父爱

1、情此景,让我想起5.12汶川大地震后始终萦绕在我脑海中的一个形象、一个动作、一段言语。请同学们来看。

2、下的父母千千万,爱子之情却一样深。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近父亲的心,此时此刻,挖掘已进行了36小时,可是儿子还生死还未卜。这个深爱儿子的父亲会对心爱的宝贝说点什么呢请你将泪水凝聚在笔端,写在书页的空白处。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 20

教学过程:

一、 初读初悟,浅层理解“了不起”

1、 对话: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课文,读课题,“中”字让你知道什么?

2、 灾难还在继续,危险随时降临,这时的父与子之间会发生些什么呢?

3、 想读课文吗,这次读,老师有个要求,要求大家读完得说点什么,说什么都行,但要与课文内容有关。开始读

4、 想和老师说点什么(交流初步感受) 看来,大家觉得故事感人,故事中的“父亲”了不起,一起读读课文中的这句话[出示:结尾一句]  “了不起”什么意思,从故事的这个结果看,父亲了不起在哪?

5、 读到这个结尾,老师也有个想法,想和大家交流,可以吗?你们敢不敢试着把故事的结局改一改,下面我们快速默读课文,想想这件事还可能出现哪些结果?

二、改变结局,品读父亲解救儿子的过程,深入理解“了不起”。

【教学设想:改变文章结局,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简单讨论这个结局出现的可能性,追问学生“你是否仍觉得这位父亲了不起?为什么?”,引领学生反复品读父亲解救儿子的过程,在“过程”中深入解读“这位父亲的了不起”。】

(一)尝试改变结局。

1、 这是我们同学设想的结局

2、 [多媒体出示改变的结局]

3、 听了这个结局,你有什么感受

4、 如果事情是这样,父亲没有救出孩子,你还认为他了不起吗?(生按自己理解,简单陈述一下理由)

5、 我听明白了,�

1、 课文哪里写了父亲拯救儿子的过程,谁愿意读读?(一生读)有个自然段集中写了父亲救儿子的过程,找到了吗?

2、 出示段落,指名读,对自己的朗读满意吗?

(1) 镜头读,在联想中解读“了不起”。

1、老师有个提议,如果你读书的时候,脑中联想到当时的场面,你再读这个句子活段落,你会觉得非常不同,想试试吗?

读句“他满脸……血迹”,看父亲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挖掘的[录像],默读句子,你联想到什么?谁再读这句。

想再试试吗,和小组同学一起读一读,想一想,再读一读看有什么体会。

2、看指挥齐读。

3、38小时,父亲一直在——挖,因为——(读念头、信念)

(2) 体验读,角色中体会“了不起”

随着老师的叙述,选择你最想扮演的角色,与老师配合读。

(3) 创意读,再创中感悟“了不起”。

父子就要重逢,儿子劫后余生,请在小组里继续读,读时可加入其他角色。

3、 刚才我们也想象了,也体验了,即使出现这样的结局[出示],�

三、再改结局,体会细节,深入品读“了不起”。

【教学预想:再次改变结局,追问学生“你是否仍觉得这位父亲了不起?为什么?”,鼓励表达真实想法,允许适度辩论。辩论之后,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真诚发表观点,在适当的时机,建议学生找出容易被遗忘的描写其他父亲的段落,从细节中体会蕴涵在其中的爱。 】

1、 我们在假设一种结局。出示:

人们摇头叹息地走开了,都认为这位父亲失去孩子,过于悲痛而精神失常了。

刚走开不久,只听得“嘭”一声巨响,爆炸真的发生了,这位父亲真的永远和他的儿子在一起了。其他孩子也失去了生还的希望。

2、 有没有可能?这位父亲还是了不起的吗?老师认为这位父亲延误了救的时间,不是了不起的。同意吗?

3、 小组讨论,说说理由。

4、 小结:父亲的了不起,还在于它有1%的希望,付出了100%的努力。即使没有希望也要试试的责任和勇气。

5、 继续讨论:对孩子和其他父母的看法(板:信赖、责任)

6、 总结:了不起得父爱,孩子的责任与信赖,创造了奇迹。

四、拓展,深化“了不起  爱”

1、 巨大的灾难中,父爱创造了奇迹。这不禁让我想到类似的事件。(资料)

2、 平凡生活中感动无处不在。(举例)

五、实践作业

1、读诗句。

3、 片断  《平凡中的感动》。

附:板书

父 ——————————  子

不放弃        爱          信赖

尽全力       了不起        责任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 21

一、听写词语,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新词。

2.复习内容: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品读感悟,深入情境

1.出示课件,学生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你们有什么疑问吗?

2.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父亲了不起表现在哪儿?儿子了不起表现在哪儿?

3.感悟:父亲的了不起。

读课文2—23自然段,用“~~~”线画出描写父亲的语句,并说说父亲为什么了不起?

4.全班交流,体会父亲救助儿子过程中心理变化。

(1)“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七岁儿子的学校。”(这个句子说明父亲关爱孩子,担心孩子会有危险了。你从哪个词体会到的?“冲”字,这个动作体现了这位父亲急切的心情,他迫切地希望孩子能够平安。)

(2)当看到教学楼已成为一片废墟时,“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

(①从这里可以看出父亲见到废墟以为儿子已经死了,他感到极度痛心,体现了他失去儿子的悲痛心情。

心爱的儿子不在了,父亲那嘶心裂肺的喊叫声。②该怎样读呢?指名读,评议,齐读。)

(3)“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①从这儿可以看出父亲看到了希望,他相信儿子会记住他的话,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支持着他,所以他──坚定地站起身。当父亲坚信儿子在等他时,就疾步走到那里,可见父亲救儿子的急切心情,他想快些救出儿子。父亲坚信儿子仍然活着,是因为他记得儿子说的那句话。②那我们该怎样读这段话呢?请大家分小组讨论后练读,个人读,评议,齐读)

(4)“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①课文为什么要这样描写父亲的外貌呢?父亲坚信儿子没有死,奋力拯救儿子,顾不得休息,可见父亲对儿子爱的伟大。②是什么使父亲没完没了地挖呢?是一个信念,

──“儿子在等我”。这是多么伟大的父爱!这是多么坚定的信念。③与其他失去孩子的父母相比,你还能体会到什么?有些父母看到废墟后绝望地走了。而这位父亲不理他人的劝阻,只有一个信念──儿子在等他。④而且这位父亲见人就问你是不是来帮我的?可见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他坚信儿子仍然活着。⑤引读:是呀,这深深的爱,坚定的信念──儿子在等我。而且这位父亲见人就问你是不是来帮我的?可见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他坚信儿子仍然活着。⑥引读:是呀,这深深的爱,坚定的信念使这位年轻的父亲不停地挖,挖了8小时。。这伟大的力量正是源于那句最真挚朴实的话──“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5.感悟:儿子的了不起。

快速默读课文12—23自然段,用“——”线画出描写儿子了不起的语句,并说说儿子为什么了不起?

(1)儿子看到爸爸来救他,自信地告诉爸爸,他曾经对同不说的话:“只要我爸爸活着。

...,他总会和我们在一起。”(①从这儿可以看出儿子对父亲的信任,他坚信父亲会来救他。即使在最危险,最艰险的时刻,儿子的信念都没有动摇。②儿子深深地信任父亲也正是由于那句话──生说③指导读:这句朴实的话终于让父子团圆,此时心中有千言万语,又激动人心的场面往往通过言语来表现,读一读父子间的对话,看看你感受到了什么?惊喜,自信,激动。)

(2)儿子还是个无私的人,在父亲救他的时候,他让同学们先出去,要父亲先救他人,而这又是那朴实但又强有力的话语。──(生说)。(①是呀!父亲与儿子都是了不起的,父亲对儿子的爱让我们感动,儿子对父亲的信任,更让我们感动。一句平实而强有力的话连接着两颗心,因此,阿曼达被救后,这对--引读“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投影:图片、音乐。)

三、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设计 22

教学目标:

1、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感悟父与子的“了不起”。感受坚定的信念与爱的传递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2、初步感受作者借人物外貌、语言的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表达方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力量──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感悟坚定的信念与爱的传递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教学实录:

总有一个人将我们支撑,总有一种爱让我们心痛,这个人就是父亲,这种爱就是父爱。高尔基说:“父爱是一部震撼心灵的巨著,读懂了它,你也就读懂了整个人生!”今天我们继续学习17课《地震中的父与子》。

一、回想画面,直奔主题,呈现主旨。

1、让我们一起重温一下上节课的内容。(教师范读课文)

2、师: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这对父子,和他们做一次心与心的交流。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把那些能够震撼你心灵的场景作上记号。还可以试着用一个词写下你的感受。(生自读勾画写批注)

3、小组交流感受。

二、聚焦父亲,感受“爱”的了不起。

1、生找到第12自然段:读句子,谈感受。

师:这段话将父亲拯救儿子的艰难情景展现在我们眼前,值得我们好好品味。拿起书,一起把这段话读一遍。

(全班齐读一遍。)

2、师:请你们试着把这段话放到全文中去,上下文联系起来,边读边联想,你的眼前出现了一位怎样的父亲?(生自读自悟)

3、品味救的艰难,感悟父爱的伟大。

①研读“长时间的辛劳和伤痛”。

a、生1:我觉得这是位了不起的父亲。因为这位父亲居然能在36小时,这么长时间里不吃不喝的挖掘废墟,肯定是很疲惫,又累又饿。但他还能够坚持下去,实在了不起。

生2:在漫长的36个小时里,一般人会睡觉吃饭休息,而父亲一直都在挖。

师:他忍受了一般人不能承受的长时间的疲劳。在这段话中,还从哪里感受到父亲的疲惫不堪?

生:“双眼布满血丝”可以看出来,显然是很长时间没有休息,睡觉了。

师:是啊,要知道他可是36个小时,不,准确说是38小时不吃不喝、不休不眠地挖掘,眼睛都熬红了。你能读出你的感受吗?

生感情朗读。

b、师:这位父亲仅仅是劳累至极吗?

生1:我觉得这位父亲还遇到很多危险,受了很多伤。

生2:父亲流血了,到处都是,身上、手上、脚上。衣服破了。

师:你感受到他处在危险之中。还有哪些地方能够证明父亲处在危险之中?赶快到文中去找找根据,找到一句读一句。

生:消防队长……,警察……

师:请大家看课题,这个“中”说明什么?

生:地震随时可能降临,危险仍然存在。父亲会有生命危险。

师: (师范读)同学们,请你们闭上眼睛,让我们再去看看那位父亲,在这漫长的36小时里究竟会发生怎样触目惊心的场面?父亲怎么会变成这样?

生1:他挖瓦砾时手被扎破,不小心被石头砸伤,许许多多的碎石划破了他的衣服和皮肤。

生2:突然有余震,他摔倒了,倒在了石堆里,身上碰伤了,衣服拉破了。

师:漫长的38个小时里,他的体力已经支撑到了极限。谁再来读读这段文字,让我们感受到这位父亲危险的处境和巨大的伤痛。

生感情朗读。

②研读“长时间的精神痛苦”。

a、师:随着时间的流逝,父亲在一边奋力挖掘时,他内心会想些什么啊?

生:我的儿子还活着吗?受了伤吗?

师:能联系上下文说说这样想有可能性吗?

生:书上写到教学�

师:是啊,可能这样努力挖下去,挖出来的不是活生生的儿子,而是一具冰冷的尸体。时间越长,这种可能性越大。他还会想什么?

生:你们是不是来帮助我的?你们的劝阻动摇不了我,我绝不停下来,我的儿子在等着我。

生:人们根本不理解他,也没来帮他。要是我会觉得很无助。

师:是啊,人

b、师:同学们,让我们再来看看这位承受着肉体和精神双重压力的父亲,在漫长的38个小时里,这位倔强父亲忍受着孤独与苦闷,咬紧牙关孤军奋战。他的举动堪称壮举啊!谁再来读读这段文字?你会读得更投入。(指名读)

师:这句话为什么不直接写他总地挖了36小时,而是不厌其详的把这些表示时间的数字一个个罗列起来呢?

生:更加突出挖的时间之长、之艰难。表现出父亲救子艰难的过程。

师:是啊,36小时也就是两个白天一个黑夜,也就是五十多节语文课,这每一分,每一秒是何等的难熬啊!当我们体会到这点,你又会怎样来读这段文字呢?(生感情真挚,读得十分投入。)

4、在这漫长的时间里,这位年轻的父亲,承受着肉体的伤痛和精神的重担,但他决不放弃。是什么力量支持着他这样做?

生1:父爱的力量

生2:他对儿子说过,不论发生什么,都要和儿子在一起。

师:这句话你们能理解吗?

生1:当儿子伤心时,父亲会陪伴他。

生2:当儿子获奖了,父亲会和他一起分享快乐。

5、师生引读“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6、这句承诺,这种信念让父

7、读到这里,想起连环漫画《父与子》中的一段话,与大家分享。

三、悉心关注儿子,感受“让”的了不起。

1、感受儿子在废墟中“爱的传递”的画面。

生:当得到父亲的救援时,他首先想到的是“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先人后己。把安全先给了别人,危险留给了自己。

师:当灾难侵袭时,小小年纪能有如此表现,真了不起!你觉得这一“让”,“让”出了什么?

生:让出了勇敢、勇气。因为在地震时,很多人都会很自然的恐惧、害怕。

但他很勇敢,对生存充满希望。

师:文中还有一段文字也写到他的勇敢,你能读读吗?

生读阿曼达在废墟中顽强等待的勇敢画面。

师:漫长的30多个小时里,阿曼达在废墟下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把你想到的说出来。

生1:不要害怕,我爸爸一定会来救我们。

生2:他会对同学说,其实我也很害怕,我不知道爸爸会不会有危险?我们不要哭,我爸爸会来救我们的,我们会活着出去的。

师:谁来读这段话?生读。师:真是个临危不惧的孩子。

师:这一“让”,还“让”出了什么?

生1:让出了先人后己的高尚品德,了不起。

师:爱的最高境界是懂得爱别人。

生2:让出了生命。

师:把生存的优先权让给了别人。阿曼达简单的一“让”,在我眼中也是一种壮举。

生3:让出了他对父亲的信任。

师: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师:儿子对父亲的长期信任已� 这一“让”,让的真不简单!!来,让我们一起读读这段对话,把这对父子创造奇迹的那一幕完整地展现给大家。

2、师生回扣读“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3、让我们一起深情朗读最后一段,享受这幸福的时刻。

四、拓展延伸,为丰满“爱”而吟诵。

1、此时此刻你一定心潮澎湃,拿起笔就把心里想得写下来。可以是一句话、甚至一个符号。

2、教师与学生交流感受。

3、最后,送给大家一份礼物,两篇好文章:《地震中的撑起》《奇迹的名字叫父亲》,你们自己也可以搜集类似的感人故事,当然,平凡生活中的感动也无处不在。相信你们用心感受之后,会再掬起一滴感动。

板书: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父      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爱信念

子      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 23

教学目的:

1.自学生字新词,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想象父亲抢救儿子的画面。

2.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父亲在救助儿子的过程中的心理有哪些变化, 从而体会作者是怎样写出父爱的伟大的。

3.体会文中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并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 和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

教学重、难点

1.了解父亲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经过,感受父爱的伟大。

2.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学习生字。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并让学生齐读课题。

二、自由读课文,初步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自由读课文,借助字典,结合课文中的句子认识本课的生字和新词。

(2)明确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用圈点批注的方法画出使你深受感动的句子,在小组内交流。

(4)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注明自己不懂的问题。

2.学生自由读文,交流学习收获及不懂的问题,同时引导学生重点理解“坚定”“颤抖”等词语。

三、学生默读课文,提出问题

1.小组内交流。

2.全班交流,师生提炼出有价值的问题:

(1)父亲在救助儿子的过程中心理有哪些变化?

(2)课文结尾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试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体会体会。

(3)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父亲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进行描写来表达父爱的?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父亲的心理变化

1.学生细细品读课文,找出能体现父亲救助儿子心理变化的句子。

2.教师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能体现父亲心理变化的重点句子,并体会父亲当时的心理。

五、布置作业:

朗读课文,书写生字。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深入学习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品读课文,感悟伟大的父爱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课文结尾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

3.师生交流后,引导学生重点感悟以下语句:

(1)“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7岁的儿子的学校。这个句子说明了什么?(父亲关爱孩子,担心孩子会有危险了。)

(2)当看到教学楼已成为一片废墟时“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从这里可以看出什么?

(父亲见到废墟以为儿子已经死了,他感到极度痛心,体现了他失去儿子的悲痛心情)

(3)“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从这儿可以看出什么?(父亲看到了希望,他相信儿子会记住他的话,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支持着他,所以他──坚定地站起身)

(4)“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课文中为什么要这样描写父亲的外貌呢?

(父亲坚信儿子没有死,奋力拯救儿子,顾不得休息,可见父亲对儿子爱的伟大)是什么使父亲没完没了地挖呢?

(5)儿子看到爸爸来救他,自信地告诉爸爸,他曾经对同学说的话:“只要我爸爸活着……,他总会和我们在一起。”从这儿可以看出什么?(儿子对父亲的信任,他坚信父亲会来救他。即使在最危险,最艰险的时刻,儿子的信念都没有动摇。)

(6)儿子还是个无私的人,在父亲救他的时候,他让同学们先出去,要父亲先救他人,而这又是那朴实但又强有力的话语。

4.师小结:是呀!父亲与儿子都是了不起的,父亲对儿子的爱让我们感动,儿子对父亲的信任,更让我们感动。

二、总结全文,发散思维

1.总结:这是一个多么感人的故事,这篇课文让我们明白了“爱,会使人坚定和勇敢;爱,会使人产生信赖和力量;爱,会创造奇迹”学习后,你有什么新的感受?

2.学生在班上交流。

3.师小结:感受多深呀,回家后把你们的感受对父母说一说,或是记在日记中。

板书设计:

父     子

坚强     勇敢

责任心强  富有爱心

14个孩子脱险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 24

重点难点:

结合课文的内容发挥想象完整准确的表达意思。

过程:

一、播放图片引起学生的回忆:

记得这些场景,更记得这幅画面。(板书:地震中的父与子)

二、回顾课文内容: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回忆文中感人的画面:

(1)学生回忆,读语句。

(2)出示画面:画面一: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画面二: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画面三: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不!爸爸。先让别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3)总结方法:在众多画面的描写当中都运用了什么方法呢?(板书:语、言动作外貌、神态)

3、这是怎样的一对怎样的父与子?是什么使了他们战胜困难?(板书:了不起。父亲:信守诺言、坚…忍不拔、永不放弃、恪守承诺、有责任感。儿子:信任父亲、勇敢、先人后己)出示:无论什么时候,我都会和你在一起!

总结:儿子的了不起是因为他有一位了不起的父亲,是因为父亲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当中对儿子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导语:当父亲在废墟上历尽艰辛寻找儿子的时候,废墟下有的儿子又会怎样呢?那是一个怎样的时刻呀!轰隆一声,孩子们就被压在废墟之下。在废墟下,桌椅被砸的破碎不堪,房梁斜斜的旨在地上形成一个三角。在狭小的空间里,十几个孩子挤在一起。这里没有水,没有食物,只有黑暗,只有恐惧,只有孩子们的哭声和嘶哑的求救声。面对危险,面对死亡,阿曼达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想到这里,阿曼达对同学们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考:

(1)这段话表达了怎样的中心意思?(阿曼达信任父亲、勇敢、先人后己的品质。也可以从中渗透出父亲平时对阿曼达的影响)

(2)围绕中心意思,用怎样的方法和内容表达?(方法:描写方法。)

2、学生写文

3、学生汇报,教师指导。

(1)可以运用的:环境描写。

内容:激励同学,回忆父亲平时的教导,平时的影响,运用文中的文字… …

(2)范例中的彩色文字和空白处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来写。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 25

在语文教学中,应多注重创设一种恰当的情景,通过对情境的体验,激发同学们学习的兴趣及学习的深度。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生动的故事,其中蕴涵着丰厚的人文资源。语文教学的任务显然不仅仅在于单纯地教会学生识字,认词,读文,分段或概括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更重要的是应该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故事背后所传承的人文精神。然而,由于小学生还缺乏抽象思维能力,教学中若仅仅是通过课文分析或是以概括文章中心思想的方式来将课本中所蕴涵的人文精神告诉给学生的话,学生得到的只是空洞的说教,苍白无力,即使在思想上能接受,在行动中也是无所适从的。因此,为了真正让语文教学传承人文之道,针对小学生善于形象思维的认知特点,结合现实,开展情景式教学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

情境式教学是指在教学中通过多环节、多手段来创设一种情境交融的氛围, 一种有形与无形组成的“教学情意场”,使学生“触景生情”,领会文章所表达的人文精神,认同文章所传递的思想感情,从而自然而然、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以下就以这次5·12大地震中的许多鲜活的实例来讲述《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阐释情景式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教材梗概:

1989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30多万人在不到几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便冲向他7岁的儿子的学校。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已经变成一片废墟。但是万分悲痛的他想到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正是凭借这一坚定信念,这位父亲孤身一人,不顾随时可能发生的危险,经过38个小时的挖掘,终于救出了自己的孩子和其他14位同学。

情景教学案例:

片段: 结合实际, 营造情景气氛。

(在学生课前预习的基础上,我首先展示这次5·12汶川大地震的相关视频图片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用3一4分钟时间再次熟悉文本,理清思路。然后进入教学主要环节之一,结合实际,营造情景气氛。)

师:同学们,大家都知道,在5月12 号我们祖国的四川发生了8.0级的强烈大地震,在这次地震中有许多的人不幸遇难,其中也有许多向我们这样正在教室上课的孩子,在上课之前,我们首先向他们表示我们的哀悼!(班长:起立!全班默哀一分钟)以前我们上语文课,老师都要提一些问题帮助你们学习,今天,我也要提问题,但不多,就一个,想知道这是个什么问题吗?老师暂时不告诉你们,让你们来猜一猜。当然,猜不是乱猜,要有根据, 要有所准备, 怎么准备呢请听清楚。第一:认真读课文,边读边想,老师会抓住哪些词句来提问,会在哪里提问,如果在这里提问,我该怎么回答。第二:根据自己习惯的方式,读课文。你可以放声朗读,你可以默读,你也可以边划边读。第三:读完后你还可以跟同桌互相交流,听明白了就开始吧!(学生快速地读课文并在小组中进行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师:现在老师想听听你们的猜测,谁先来?(请4一5位学生交流他们所猜出的问题,学生会提出各种各样的猜测,教师予以鼓励。)

师:刚才同学们提出了很多非常有意义的问题,说明大家刚才对文章的阅读很细致、很认真,而且还很善于思考。老师也提出一个自认为价值较大的问题, 我是根据课文的最后一个小节提出的。

师生齐读:“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师:大家认为这位父亲了不起吗?(板书:了不起)让我们先来认识这位父亲。大家都觉得这位父亲了不起, 那些周围的人们, 那个孩子的父亲就更加觉得这位父亲了不起了。我们相信他们之间一定会谈论些什么或者对这位父亲说些什么,下面就请你们续写这篇课文。假如你是其他那14个孩子的家长中的一员, 此时你会对这位父亲说些什么呢?把你们对这位父亲的敬佩之情融人在文字中。(学生快速地写着自己的感受,教师巡回指导。)

师:请已经写完的同学来给大家读一读你写的感言,好吗?还没写完的同学也可以按自己的思路来交流你所设想的感言。(请2-3位学生交流自己所写的感言,然后让他们找出自己用来表达对这位父亲敬佩之情的词语,并板书。学生会使用“坚持不懈” “坚强”、 “坚守承诺”、“永不放弃” 等词语。

【分析】教学一开始,以刚刚发生的5·12大地震导入,结合视频、图片,创设情境,将学生的思绪拉向了地震的惨烈现场。又在此情景下提出问题,表面上看是让学生来猜测老师将会提出什么问题, 实质上是教师通过学生的猜测结果来更好地把握学情,了解学生对课文的把握程度,以便于后续的教学环节更好地结合学生的实际。教学中,布置学生写感言,而且是要求以其他14位学生家长的“ 身份” 来写, 这种“ 角色替代”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很快进人事件情景中去,感悟情景中人物的真实感受,并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不仅如此,通过课堂交流学生所写的结局,使这些发自内心的情景感受进一步在课堂上扩散,直至形成弥漫于整个课堂的情景气氛。大家都沉浸孩子被救的喜悦中,沉浸在对这位父亲的无限崇敬和无尽感激之中。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 26

一、教材分析: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小学语文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六组的第一篇课文。课文讲述了有一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一所小学不幸倒塌了,匆匆赶来的家长悲痛欲绝,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无奈地垂泪,而其中一位父亲却坚信自己的儿子还活着,坚信儿子在等待他去解救,因为他对儿子曾经承诺:无论发生什么,我永远和你在一起。因此,他不顾众人的劝说与阻拦,日以继夜挖了38小时,直至救出他的儿子和其他13位小朋友。描写具体、情感真挚,是这篇课文的主要特点。

本单元训练主题──父母之爱。这篇课文是第六组的第一篇课文,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在读中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来表现父母之爱的,从而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2、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在读中感悟父爱的伟大和父子间的默契,受到爱的教育。

3、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表现父爱的表达方式。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2、 学生准备:认真预习课文,搜集有关地震中感人肺腑的故事。

四、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感悟父爱的伟大,受到爱的教育。

2、初步领悟文章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和动作等描写来表现父爱的表达方式。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检查预习

1、播放视频,感受地震。

2、揭示课题,齐读课题。

3、检查预习,了解学情。

二、顺学而导,感受父爱

(一)请潜心读书,勾画出最让你感动的句子并做批注。

(二)学生汇报学习收获,教师相机点拨并指导朗读。

句段一: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1、学生谈读书体会。

2、引导学生抓住“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在读中体会父亲感情的变化。

句段二: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1、学生谈阅读体会。

2、师根据学生的理解,相机点拨,引导学生体会父亲的了不起。

(1) 抓住写时间的词,体会时间的漫长,感悟句子的表达效果,并指导朗读。

(2) 透过父亲的外貌描写,联系上下文,想象在漫长的挖掘过程中,父亲所经历的艰辛,体会父爱的伟大,并指导朗读。

(3) 联系上下文,在读中体会“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句话给父亲带来的精神力量。

(三)小结课文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来表现父爱的写作方法。

三、读写迁移,感悟信赖

(一)学生继续汇报读书收获,教师相机引导学生感悟儿子的了不起。

1、学生读写阿曼达的句段,并谈体会。

2、引导学生想象废墟下的阿曼达和他的同学是怎样度过这漫长的38小时,尝试着学习课文的表达方式写一写。

3、反馈交流。

四、紧扣中心,品味幸福

朗读课文最后一句联系上下文体会“幸福”的含义。

板书设计:

17   地震中的父与子

了不起

父                                子

总会在一起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抓住重点句子体会父亲的心理变化,并联系实际,深入感悟父爱的伟大和父子之间的默契,受到爱的教育。

2、在读中进一步领悟和学习文章的多种表达方法,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过程:

一、听写导入,再现画面

二、深入情景,品读感悟

(一)勾画出写父亲在救助儿子的过程中心理变化的句子,谈体会并指导朗读。

(二)“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句话在文章中反复出现有什么好处?

(三)课文除了运用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来表现文章的中心,还用了哪些写法?

三、角色写话,升华情感

父亲经历了38小时艰辛的挖掘,儿子和伙伴们经历了38小时的漫长等待,父与子终于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面对此情此景,假如你是13个得救孩子中的父亲或母亲,或是曾经劝说过这位父亲的好心人、消防队长、警察,你想对这对父子说些什么呢?请选择一种角色写一写。

四、拓展延伸,以文激情

(一)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父母之爱的文章。

(二)谈一谈你所感受到的父母之爱。

(三)总结抒情,引发深思。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 27

一、导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导学重点

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力量──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搜集体现父爱、母爱的诗歌、散文、故事、名言,准备打擂。

二、导学内容

1、整理课前搜集的材料。

2、借助生字读音读通课文,做好批注。(要先把课文认真地读一遍,边读边用笔标画出还不熟悉、读不正确、不理解的字词。然后我再自学课后出现的生字词语,正确认读识记生字,生字词抄写2遍。)

(1)生字记牢 、注音、会写、会组词

记生字的好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火眼金睛,辨字组词

爆( ) 砾( ) 墟( )矶( )曼( )

暴( ) 烁( ) 虚( ) 肌( )漫( )

(3)词语、句子会理解会运用(能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语)。

重点理解以下词语:昔日、废墟、疾步、绝望、开辟、破烂不堪

(选择其中一个造句)

造句:

3、能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能通过读文来体会父亲在救助儿子的过程中心理的变化:( )——( )——( )。是通过以下词句体会到的:

5、反复地读了这篇课文,相信大家一定被文中的父子所感动,你能把感动你的语句或段落摘抄下来并说说让你感动的原因吗?此时,你最想对文中的父子说点什么?

6、本文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

外貌描写及从中体会到的:

动作描写及从中体会到的:

神态描写及从中体会到的:

心理描写及从中体会到的:

7、我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8、我还有不理解的地方需请教。

三、课堂检测

1、听写词语

2、填空

A、不断有孩子的父母( )地赶来。看到这片废墟,他们( )并大喊:“我的儿子!”“我的女儿!”哭喊过后,便( )离开了。其中( )说明了父母的难过,( )说明了他们离开的原因。

B、他满脸( ),双眼( ),衣服( ),到处是血迹。这句话说明( )。

3、联系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A、“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地拥抱在一起。”了不起的父与子。共同创造了神话般的奇迹。联系课文内容想一想,父亲的“了不起”体现在

,儿子的“了不起”体现在。

B、“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类似的话在课文中出现了三次。它们各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出现的?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 28

设计理念:

课文情节复杂,找准阅读的突破口,以点带面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学时紧抓“了不起的父与子”这条主线,重点抓住父亲“不断挖掘”这个震撼人心的画面,引导学生细细品读。在研读中感受亲情可贵,感悟做人之道,提升感悟能力。

教学目标: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想象父亲抢救儿子的画面。

2、学生运用“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阅读方法,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父爱的伟大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3、学生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力量──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2、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

教学准备:

收集有关地震的资料和有关父爱、母爱的故事、文章等。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板书课题)说到地震,让老师想起了20xx年发生在我国汶川的5·12大地震,始终有这样一个画面,这样一个动作,这样一段回忆定格在你我的心中。(播放课件并解说)

二、品读感悟

(一) 学习2—11自然段

同学们,地震是残酷的,地震中的父子之情是不能泯灭的。中国汶川的地震中有这样可歌可泣的父子,在美国洛杉矶的地震中也有这样的一对父子,他们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1、 让生默读课文,找一找作者用了哪三个字来评价这对父子?(了不起)

2、 这节课就让我们先走近这位了不起的父亲,让学生找一找当地震发生后,父亲的第一反映是什么?(指名读句子)

3、 (出示课件)反复读一读,同桌说一说两个句子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你更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4、 再让学生有感情地读一读这句话。

5、 当父亲赶到学校,学校变成一片废墟,父亲会怎样?(指名读)

6、 在绝望中,父亲做出了了不起的决定,请同学们自由读5-11自然段,找出描写父亲的句子反复读一读,想想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父亲的了不起。(生汇报)

(1) 追问有哪些人来劝他,他们都说了些什么?

(2) 面对这些好心人的劝告和阻拦,父亲放弃了吗?他依然不停地挖着,那我想问问这位父亲,人们这样劝你,情况这样危急,你为什么不离开呢?

(3) 找一找父亲曾经和儿子有着怎样的一句承诺?(出示课件)生齐读。

(4) 这位父亲,你的心里有这么多的想法,为什么不对大家说清楚呢?

小结:时间很紧迫,儿子还在废墟中等着我,父亲着急啊,甚至崩溃,这一切的一切让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这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

1、 文中还有什么地方让我们读懂了父亲的了不起?(出示课件)

并齐读,追问36小时相当于多长时间?在这么长的时间里你都可以做些什么?父亲呢?

2、 父亲没有任何工具,只凭自己的一双手在疯狂地挖着,为什么

没有人再来阻止他了呢?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3、 他真的精神失常了吗?他的头脑清醒吗?那他在想些什么呢?

4、 请同学们反复地读一读这个句子,进一步体会父亲的了不起,并相机板书。

5、 面对这么多的困难和危险,父亲仍然不停地挖了12小时?作者为什么不直接这样写,(播放课件)而是将时间罗列地来写,请同学们反复读一读这两个句子,说一说这样写的好处?

6、 那这句话应该怎样读呢?请带着你的体会把这句话一起读一读。

7、 时间在推移,艰难的挖掘还在继续,可他坚持挖了12小时?

是什么在支撑父亲36小时苦苦的挖掘?(是一句承诺)怎样的一句承诺?除了承诺还有什么?(深深的父爱)

小结:这句话让我们读懂了如山的父爱,而此时此刻让我们又一次感受到这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

1、 36小时过去了,让我们看看这位父亲现在怎样?(播放课件)

父亲怎么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在这36小时当中都放生了哪些令人触目惊心的场面呢?请同学们闭眼倾听,说一说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父亲?(师朗读生汇报)

2、 请你带着这些体会把这个句子反复的读一读,(出示课件)说说你还能体会到什么?

3、 这哪里是普普通通的一段话啊,而是饱含深深父爱的一首诗,让我们齐读这首诗。并说说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小结:父亲为救儿子不惜一切,让人感受到震撼人心的父爱,又一次让我们体会到父亲的(了不起)。

(二)学习11—23自然段

我们被父亲了不起的行为震撼了,心中满是沉甸甸的父爱,下面让我们把目光聚集到他的儿子阿曼达身上,请同学们轻声朗读11-23自然段,找一找描写儿子的哪些画面感动了你,让你感受到儿子的了不起,并做上批注。(生汇报)

1、(出示课件15自然段)阿曼达为什么不害怕?

2、让学生自由读读,体会不一样颜色的字应该怎样读?并指名读。 小结:儿子把对父亲的信任化作了战胜一切困难和恐怖的勇气,所以我们说儿子(了不起)。(继续汇报自己的体会)

3、(出示课件22自然段)说说阿曼达这样做的原因?

4、那就让我们带着这些体会把这个句子读一读,老师相机指导。

(三)分角色朗读(11—23自然段)

三、总结全文

这对了不起的父子,无比幸福的紧紧拥抱在一起,这种了不起源于父亲对儿子的一句承诺,下面就让我们用这句承诺来回顾一下这艰难的历程吧。(出示课件)

(1)当父亲看到教学楼变成废墟,悲痛欲绝时,支撑他的一句话是()

(2)当他孤军奋战,伤痕累累时,给他力量的还是这句()

(3)当安全的小出口在14个孩子面前被打开时,儿子却最后一个出来,那是因为父亲的话给了他巨大的精神力量,那就是()

父亲对儿子的爱让我们感动,儿子对父亲的信任更让我们感动,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共同谱写了一首爱的赞歌(播放课件)让生齐读。 总结:爱是伟大的,爱是无私的,就让地震中父与子的形象永远定格在我们心中(课件)

板书:地震中的父与子

父亲:坚强

了不起

儿子:勇敢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 29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塌、昔、墟、掘、爆、堪”等6个生字,掌握“昔日、漆黑、拐弯、挖掘、控制、开辟、拥抱”等词语。

2、过程与方法:读懂课文,运用提问题的方式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父亲在救助儿子过程中的心情,以及他不向困难屈服的坚强意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父子俩在险恶的环境面前充满自信、不向困难屈服的品格,教育学生做一个意志坚强的人;理解信念和父爱的伟大力量。

教学重点、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父子俩十分了不起,在险恶的环境面前充满自信,不向困难屈服的坚强意志。

教学准备:

1、学生预习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2、教师和学生搜集有关地震的材料。

3、教师准备课件。(有关这次地震音频、父亲在营救儿子时候的图片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感悟父爱的伟大,受到爱的教育。

2、初步领悟文章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和动作等描写来表现父爱的表达方式。

一、情境导入,检查预习

1、播放视频,感受地震。

2、揭示课题,齐读课题。

3、检查预习,了解学情。

二、顺学而导,感受父爱

(一)请潜心读书,勾画出最让你感动的句子并做批注。

(二)学生汇报学习收获,教师相机点拨并指导朗读。

句段一: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1、学生谈读书体会。

2、引导学生抓住“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在读中体会父亲感情的变化。

句段二: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1、学生谈阅读体会。

2、师根据学生的理解,相机点拨,引导学生体会父亲的了不起。

(1)抓住写时间的词,体会时间的漫长,感悟句子的表达效果,并指导朗读。

(2)透过父亲的外貌描写,联系上下文,想象在漫长的挖掘过程中,父亲所经历的艰辛,体会父爱的伟大,并指导朗读。

(3)联系上下文,在读中体会“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句话给父亲带来的精神力量。

(三)小结课文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来表现父爱的写作方法。

三、读写迁移,感悟信赖

(一)学生继续汇报读书收获,教师相机引导学生感悟儿子的了不起。

1、学生读写阿曼达的句段,并谈体会。

2、引导学生想象废墟下的阿曼达和他的同学是怎样度过这漫长的38小时,尝试着学习课文的表达方式写一写。

3、反馈交流。

四、紧扣中心,品味幸福

朗读课文最后一句联系上下文体会“幸福”的含义。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复习知识,导入新课

1、复习课文内容:课文主要讲了发生在父与子之间的一件什么事?(反馈,并板书:父 子)

2、在地震中,许多楼房都成了废墟,(课件出示影音资料)同学们,像这样惊心动魄的大地震,在正常情况下,埋在废墟下的人生还的可能性大吗?(生齐答——不大)是的,生还的可能性非常小,然而这篇课文讲的一个儿子与十四个同学在废墟下支撑了38个小时,一个父亲不顾危险坚持不懈地挖了38小时,你觉得这是一对怎样的父与子呢?(了不起)板书

(二)品读课文,了解父与子的了不起。

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父亲了不起在哪?儿子了不起在哪;请大家默读课文、思考刚才的问题,把相关的语句画下来,然后在四人小组里讨论。

1、为什么说这是一个了不起父亲

(1)、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能够体现父亲了不起的相关的语句。

全班交流:生汇报,师相机出示: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看出父亲挖得时间很长,救儿子的执着。)

这是一个多么坚韧不拔的父亲。谁能用朗读来表达内心的感受。

(2)、(想象画面,丰富形象。)经过36小时的挖掘,父亲变成一副什么样子,联系前面的录像读了这句话,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钢筋、玻璃把他的划破了。.。.)从外貌上去体会父亲的艰辛,感受到父亲的伟大。

(3)、是什么力量支撑父亲挖了36小时?为什么不直接写36小时?请同学默读课文,认真地思考这些问题。

交流讨论:

①课文为什么要从8小时写起(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时间很漫长,父亲挖得特别辛苦)读出这种感觉

②父亲挖了36个小时,为什么还没有放弃呢?

出示读课文相关句子: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③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是父亲经常对儿子说的话。

A、你们想象一下:这位慈爱的父亲曾在儿子遇到什么情况下说了这句话?

B、现在,在地震中到底发生了什么?课文中怎么说的?生读课相关句子。

④别的父母是怎样的?有哪些人在阻挡父亲,这位父亲是怎样做的?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师生引读课文)

⑤面对这么多困难父亲停止挖掘了吗(没有)为了要和儿子在一起,父亲克服了哪些困难呢,你能用仿照不论……总……。这样的句式来说吗?如:不论别人怎么劝解,父亲总不停止挖掘。

⑥小结:无论发生了什么事情,我总是会和你在一起,总之,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生:永远和儿子在一起)

(4)、感情朗读。

2、为什么说儿子也了不起呢?

引读课文父与子的对话部分:“当挖到36个小时,突然听到…(师生对读)。

(1)。讨论:为什么说这是个了不起的儿子啊?你找到了哪些语句,说出你的体会。(爸爸在38个小时挖掘中,儿子非常信任他,一回忆起爸爸说的那句话,他的信心就回来,他信赖他的爸爸。)

(2、想象说话。

当他的爸爸这样挖掘了八小时……,阿曼达和同学们(生接读课文句子“等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阿曼达在废墟里会和同学们想些什么?说些什么?

儿子之所以可以支持38个小时,因为爸爸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是这种信念支持着他,他相信爸爸会来救他。)

教师小结:在漆黑的瓦砾堆下,38小时,没有水,没有食物,只有恐惧与危险,然而7岁的阿曼达却能在正中情况下,坚信父亲会来救他,告诉同学不要害怕,坚持生的希望,多么勇敢多么镇定啊。是亲情,产生信赖;是亲情使父子心连心;亲情使儿子坚信,父亲总会跟他在一起,当得到父亲的救援时,他首先让同学出去,表现他舍己为人,富有爱心(板书:勇敢有爱心)这种巨大的精神力量来自对父亲这句真诚诺言的信赖。

3、课文为什么反复出现这句话。

总结:这句话让我们体会到父亲的责任感表现了崇高的父爱,儿子对这句话深信不疑说明了对父亲多么信赖。亲情使人勇敢、无畏,亲情使人无私、高尚。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共同创造了神话般的奇迹。让我们把父子幸福相拥的境头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齐读最后一段。

(三)。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同学们,骨肉终于团聚,是信守承诺让他们团聚,是亲情使他们这样幸福,同学们在成长的道路声,你们也感受着各种各样的爱。爱是一首不老歌,爱是一首感人的诗,爱是一个讲不完的故事,愿我们多能成为故事中了不起的人。(四)、课后拓展,延续“亲情”阅读同类的颂扬亲情的故事。

板书设计:

以上就是五年级语文教案模板《地震中的父与子》,做生活的有心人,做学习的有心人,点点滴滴地学习,可以把学习变成非常有趣味的事情。当人们很随意地学习东西的时候,依着自己的兴趣学东西的时候,学习就会变成一件乐事。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