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的学习是语文学习最重要的部分之一,词语当中拥有着许多知识,我们一旦在作文中熟练运用词语,就会让老师刮目相看,从而取得高分,
教学过程:
一、默读本组“导读”,了解本组内容,明确训练要求。
二、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见过长城吗?长城给你的印想怎样?
2、长城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它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体现了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文化。学了这篇课文从内心深处来体会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之情。
三、检查预习:
1、仔细看图,说说你从两幅图上各看到了什么?拍摄点分别在哪里?
2、找出两幅图对应的自然段,想一想其它自然段分别写的是什么?
3、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不理解的地方画下来。
四、图文对照学习课文
1、指名读课文的第一段,画出描写长城的句子,说说用什么方法写的?
理解“崇山峻岭”、“蜿蜒盘旋“结合图,体会远看长城的样子。
教师小结:描写长城的样子使用比喻、数字说明、太空拍摄的照片来描述的。
2、默读课文第二段,说说长城的近景及长城的建造特点。
思考:从哪里看出长城高大坚固、结构合理的?
建筑材料:巨大的条石和城砖
城墙顶上:很宽,可以五六匹马并行
城台:每个三百米就有一座,用于屯兵和传递信息
3 指名读课文的第三段。
思考:作者站在长城上想到了什么?
你从哪里看出古代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艰辛呢?
4 齐读最后一段,想一想: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五、朗读全文,学生质疑问难
课后小记:
板书设计:
远景:像一条长龙
城墙------很宽
近景:高大坚固垛子------瞭王口、射口
城台-------互相呼应
长城联想:凝结着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
历史地位:伟大奇迹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长城的结构特点。
2、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长城的?
3、学习了课文,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4、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巩固练习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万里长城像( ),在崇山峻岭之间( ),她高大( ),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 )。长城是由( )建造的,表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 )和( )。
2、给生字注音组词
3、抄写课后生词
4、比较句子,把想到的说给同学们听。
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凝结成万里长城。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5、背诵课文的第一、而自然段。
三、课外阅读有关长城的书籍
教材分析:
本次是以生活中印象深的一件事为内容写一篇作文。要求内容生动具体,感情真实,语句通顺,有一定条理。还要将起因、经过、结果交代清楚,做到详略得当,中心突出。
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看见、听见和亲身经历过一些事情,具有一定的辨别能力,能根据故事情节画简单的情节曲线,能讲述一些印象深的事情。但对于事情的细节部分不知道怎样讲具体、讲形象生动;有的孩子心里有材料,就是不知道怎样写出来;有的学生不能突出事情的重点部分,做到有详有略。
教学建议:
此次教学,主要立足于学生的心理、生活环境。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引导学生到广阔的生活中去,使学生认识生活、感受生活、热爱生活,把生活中感受最深刻的事件记录下来,在教学时,要立足于已学过的例文《爬天都峰》《小木船》,领悟写事情的方法,并尝试运用到习作中。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分享彼此成长中的故事,记录生活中印象深刻的事。
2.注意交代清楚起因、经过、结果,完整地写出一件事。
3.明确叙述中心,围绕中心来选材,记叙时详略得当。
4.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在表达和评价中清楚如何写好本次作文。
【过程与方法】
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叙述事情,使故事生动感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并虚心接受他人提出的意见和建议。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叙事要完整, 内容具体和交代清楚记叙的要素。
难点
能在习作中通过自己对事情的叙述和对人物各方面的描写,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收集自己印象深刻的事。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布置任务
1.同学们,我们的生活是五彩缤纷的,随着时间的流逝,大家一定经历了很多让自己印象深刻的事情,大家愿意把印象深刻的事告诉老师和同学吗?我们今天就来进行一次作文练习,写一件印象深刻的事。
2.读本次习作要求。
二、审清题意,明确要求
1.看了这个话题,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1) 从话题看,这是一篇记事的文章。
(2) 话题中的“印象深”,应把自己印象最深的部分写详细、写生动。
2.习作要求告诉我们可以选择哪些事来写。
3.引导小结,明确范围:生活中有些让人印象深刻的人和事,往往都是作文的材料,能反映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只要我们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就能感受到。
三、开拓思路,精选题材
1.提示问题,打开思路。
(1)谁做过哪些事?怎样做的?为什么做?为什么让你印象深刻?
(2)你经历过什么事,让你印象深刻?
(3)家里发生过什么事使你印象深刻?其中让你印象深刻的地方是什么?
(4)你做错过什么事情?受到老师什么教育并从中记住教训?
(5)有什么见义勇为、助人为乐的行为或者同学之间的真挚友情使你印象深刻?
2.指名学生回答:指名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值得回忆、印象深刻的事,从不同角度鼓励学生举例子,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丰富学生的写作内容。
3.写之前,仔细想想这件事的起因、经过、结果都是怎样的。
四、读读例文,学习写法
1.今天老师请来了两位同学,他们准备把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一件事讲给大家听,你们想听吗?
2.读例文《爬天都峰》,说说例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这件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分别是什么。
3.《小木船》中有没有把事情写清楚?
4.这两篇文章在写法上有哪些特点?
(板书:写清事情起因、经过 、结果)
5.围绕一个中心,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按一定的顺序来写,运用恰当的表达方式,可以增强表达效果。
五、独立作文,妙笔生花
学生独立习作,教师巡视,重点帮助习作有困难的学生。
六、佳作引航
教室里的掌声
“六一”前夕,学校要表彰一批优秀队员。班主任建议大家进行竞选演讲,然后再投票选举。同学们都赞成,于是班主任李老师便宣布竞选开始。
教室里静悄悄的,谁有勇气打头炮呢?我偷偷地四下一看,大家你看我,我看你,谁都怕第一个上台。一分钟过去了,突然,戴着眼镜的小女孩唐一诺突然从座位上站起,充满信心地走上了讲台。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大家的目光被她吸引着,那是钦佩的目光。
我是第二个走上讲台的。面对大家的目光,我心里怦怦直跳。刚讲了四五句就“哑火”了,原先烂熟于心的话突然间“溜走了”。我脑袋里嗡嗡直响,觉得像有什么东西在喉咙里哽着,脸紧张得发烫,手不停地搓着衣角。我觉得太丢人了,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躲起来!“她太激动了,掌声为她加油。”班主任笑着带头鼓掌给我解围。顿时,教室里掌声响起,这掌声给了我勇气,也给了我自信。一时间,我内心一下子涌出了一股力量。还好,演说总算完了,我带着满头的汗珠走下了讲台。
后来,好几个同学都演讲得很顺利,很投入,我好羡慕他们。
竞选结束了,我虽然落选了,但掌声依旧在耳边回荡,它给了我自信,给了我勇气,让我难忘。
点评:习作写了班级中的一次竞选演讲,着重写了自己登台演讲的过程,抓住动作、心理描写写出了紧张无助,是老师的话语和同学们的掌声给了自己自信和勇气,坚持演讲完毕。最后,写出自己真情实感。
七、亮点欣赏
1.分享精彩语段。
佳作不是人人都有,但每个同学的作文中或多或少都有一些精彩之笔,比如,一些语句和段落很是精妙,可谓亮点之处。谁愿意把你写得最好的句子念给大家听听?
2.教师采访展示者和听众,精彩在何处:(注意鼓励习作困难的学生发言、展示,提高其写作的积极性)
八、互评互改
欣赏了这些同学的亮点,你是否也有所触动。请大家再次回忆让自己感动的事,把听到、看到或亲身经历的令人印象深刻的事像在大脑中放电影一样放一遍。看看自己的'文章,跟别人的相比,还存在哪些不足,你准备借鉴别人的哪些写法。
1.结合讲评,自评自改。(重点放在个人感动、难忘的精彩情节)
2.同桌互相修改,互相欣赏。
3.将修改后的片段,集中再次讲评,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九、金玉良言
1.教师采访通过修改后习作水平进步明显的学生:你有什么成功的经验?
2.小结。好的作文是修改出来的——“三分文章七分改”,要“不断修改,反复推敲”,还要“多读、多思、多改”。这样,我们的写作兴趣在修改中会得到激发,写作水平在修改中也会得到提高。
十、誊抄作文
将这篇习作工工整整地抄在作文本上,可以投寄给班级的班刊或平时阅读的刊物,体验希望与成功的喜悦,让更多人分享你的感人故事。
板书设计:
生活万花筒
有条有理
有详有略
有血有肉
教学反思:
我在第一次批改时,认认真真地读学生的作文,边读边琢磨学生作文中有突出语病的句子,找出一堆来,但一堂课,只解决一两种较为典型的,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学生作文的最大问题就是语句不通,如果我们长期坚持地使用这种方法,让孩子们一次学会修改一两种病句,渐渐地,你会发现学生作文中的病句越来越少。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两极分化缩小了,学生的能力提高了。另外,作文讲评要把多数学生作文中带有倾向性的问题讲清楚,讲明白,引发学生的共鸣,我们的作文课堂教学才会出现勃勃活力。
教学目标:
1、学习古诗《菊花》,了解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学习诗中生字,理解词句意思,有感情地背诵并默写。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爱菊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观赏过菊花吗?你是什么时间观赏的?揭题《菊花》。共5页,当前第2页12345
二、检查预习情况,介绍作者,学习生字词。
1、师生共同介绍作者:元稹(779—831),字微之,唐代诗人。河南府(今河南省洛阳市)人。九岁能诗,十五岁明经及第。他与白居易共同开创浅切的新诗风,世评“元轻白俗”。他两人均曾企图 其诗朴质深切,反映了广泛的现实生活。与此同时,他还遗有许多感伤性质的杰作。有许多歌咏元、白两人深厚友情的酬答诗。有《元白长庆集》。
2、小组讨论预习生字词的情况并汇报。
菊( j* )——菊花。
秋丛——秋天的菊花丛。
舍 ( sh8 )——房屋。(组词:宿舍、校舍)
陶( t2o )——本诗中指姓陶的家,即陶渊明家。(陶渊明是晋朝著名诗人,最喜爱菊花)
偏( pi1n )——偏爱,在几个人或几件事中特别喜爱其中的一个或一件。
此( c! )——此花,这个花。
尽( j@n )——完。开尽:开完。
篱( l0 )——篱笆。
三、学习古诗 (看视频,屏幕出示《菊花》全文字幕)
( 1)自由读:结合课后注释,试着小声说说诗句的意思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2)互助学习:在小组里每位同学说说诗句的意思,不懂的地方请同学、老师帮助。
( 3)各小组推举一位同学汇报学习情况。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这句诗的意思是:一丛丛的菊花围着院墙屋舍开放,仿佛到了陶渊明的家。诗人围绕着开满菊花的篱笆流连观赏,以至不觉中太阳已西斜。这两句诗是写景,写菊花之多,使观赏者留连忘返,不知时间流逝。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不是人们偏爱菊花,是因为这种花开完后,就没有别的花再比的上它。(菊花是百花中最后凋谢的)这两句写了作者偏爱菊花的原因。表达了诗人热爱菊花的深情,也赞美了菊花傲霜斗寒的高贵品质。
四、再读古诗,体会意境及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同学之间互相读。
2、互相交流,谈谈诗中表达的意境和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菊花》一诗,诗人描写了菊花的多、美以及自己偏爱菊花的原因,表达了诗人热爱菊花的深情,也赞美了菊花傲霜斗寒的高贵品质。
五、指导朗读
秋菊绕舍 / 似 / 陶家,遍绕篱边 / 日 / 渐斜。
不是花中 / 偏 / 爱菊,此花开尽 / 更 / 无花。
前两句赏花,用缓慢轻松的语调读出诗人清高自豪的情感。后两句诗人直白内心想法,朗读的语气肯定,干净利落,表达对菊花的情有独钟。
六、背诵古诗
1、自己读一读,试着背一背。
2、同学之间互相背一背。
教学反思:
快乐读书屋三《黄山松》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黄山松的形象及品格。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于诗歌的感悟能力。
3.德育目标:体会诗人昂扬的革命豪情,乐观自己的生活态度。
4.情感目标:体会诗歌炽热饱满的情感。
教学难点:认识黄山松的形象及品格。
教学重点:认识黄山松的形象及品格。
教学方法:研体式
教学日期: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黄山是享有盛名的旅游胜地,那里的松树更是一道绝世的风景,黄山“七十二峰”高耸入云,在浮动的云海中,一棵棵黄山松昂首挺立,像一面面“昂首的战旗”,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黄山松》。共5页,当前第3页12345
二、 自主学习:
1、读标准音:
峰峰皆(jiē)到 寒彻(chè)骨 闪烁(shuò) 劲(jìng)枝 迸(bèng)
2、写规范字:
雷tíng( ) 夹xí( ) luǒ( )露 不屈不náo( )
3 作者简介:张万舒是我国当代诗坛一位著名的诗人,《黄山松》一诗是他的代表作。
4、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三、 合作学习:
1、用高度凝练的语言描绘黄山的形象
(明确:“挺的硬,扎的稳,站的高,劈不歪,砍不动,轰不倒”。)
2、诗中写“谷里的阴风,高山雪冷,紫色的岩”等形象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用烘托的方法显示出黄山松英雄般的气节。)、
四、 合作探究:
黄山松具有怎样的品格?
(明确:顶风傲雪的自强精神,坚毅不拔的拼搏精神;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
五、 回顾与反思:
1、你从黄山松身上感受到什么?
感受到了黄山松“挺的硬,扎的硬,扎的稳,站的高,劈不歪,砍不动,轰不倒”的战士般的精神。
2.这首现代诗与《苍松怪石图题诗》各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略)
板书设计:
顶风傲雪(自强)
坚毅不拔(拼搏)
百折不挠(进取)
教学反思:
能说会写
我最喜欢的诗文
教材简析
本课是口语交际教学。此次口语交际是本学习了本单元几篇描写植物的诗文后,安排学生说一说自己喜欢的描写植物的诗文,说出喜欢的理由,并和同学们交流感受,表达自己对读过诗文的体会,从而达到学会欣赏诗文,提高语文素养和审美情趣的目的。
设计理念
本课教学遵循“语文教学要为学生提供经常的、具有挑战性的听说训练,提高他们的听说能力,养成良好的听说态度”的教学理念,课前安排学生选出自己喜爱的诗文并收集有关材料,课上让学生采取独白、会话两条线交叉进行的方式相互交流,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去叙说、去倾听、去评价,促使他们想说、乐说、会说,提高学生叙说、交流和评价的能力,以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教学目标
1.能用普通话与他人交流,表达自己内心对读过诗文的感受。
2.能在交流中认真倾听他人的发言,了解他人讲话的内容。
3.学会欣赏诗文,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表达欲望
同学们,你们喜爱诗吗?老师可是一个诗迷。我喜爱李白诗中“欲上青天揽明月”的豪迈飘逸;喜爱杜甫诗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辛辣尖锐。我时常慨叹于“高堂明镜悲白发”的年华消逝,也常激动于“怒发冲冠”的壮怀激烈。
这节课,我们就来说说自己最喜爱的诗文。(板书课题)
(在充满诗意的讲述中,引导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到古诗优美的意境中,以创设口语交际的具体情境,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
二、创设情境,互动交流
1蔽鹿手新,生成口语交际的要求。
(1)自由说。
同学们,我们刚刚学了四首描写植物的诗,谁来说说你喜欢哪一首,为什么?
(引导学生从叙说刚学过的诗入手,使学生既感到亲切,又有话可说,也可调动学生乐于参与的积极性。)
这几位同学说出了自己喜爱的诗文,还说出了自己的喜爱之情,同学们,你们想知道龙龙和文文最喜欢的是哪一篇诗文吗?请大家把书翻到44页,看看他们是怎么说的。
(2)指名说。
预设:
①龙龙最喜欢的诗文是《竹石》,因为生长在岩缝里的竹子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②龙龙最喜欢的诗文是《竹石》,他说:“一个‘咬’字把竹子写活了。作者用拟人的手法,表现了生长在岩缝里的竹子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共5页,当前第4页12345
③文文最喜欢的诗文是《梅花》,因为梅花有不畏恶劣环境而开放的坚强个性。
④文文说她最喜欢的诗文是《梅花》,诗文通过“凌寒”“独自”“暗香”等词语,写出梅花不畏恶劣环境而开放的坚强个性。
在学生的表述中生成并出示口语交际的要求:表明态度,说明理由,交流感受。
(教师站在旁听者、建议者的角度提示学生在表达中怎样才能把理由说得充分、具体、感人,学生更容易认同其课堂主人的地位,有利于其发挥主动性,明确了从诗文的字、词、句中表达喜爱之情的话题,满足学生想说的欲望,充分表达自己对诗文的感受。)
2焙献鹘涣鳎生生互动。
(1)根据本节口语交际课提出的要求,自由练说自己最喜欢的诗文,要说清楚喜欢的理由和感受。
(2)指2~3名同学说自己最喜欢的诗文,要说清喜欢的理由和感受,大家注意倾听、评价。
(3)刚才几位同学在叙说中,分别从诗文的字、词、句中说出了自己喜爱的原因。老师感到,很多同学都在跃跃欲试,想 现在就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并评一评,谁说得最好,为什么好?
3鼻榫吃傧郑提升能力。
同学们在自主交流中一定有很大的收获。那你们愿不愿意把自己的感受与大家共享,让大家也从中得到愉悦呢?
各小组推荐代表进行叙说,其他同学围绕刚才生成的口语交际的要求进行评价。同时,老师把准备好的几首古诗的情境和音乐轻柔地播放出来。
(在学生自说的基础上,进行学生间的自主交流,让学生互说、互评,展开互动,并在具体的情境和音乐中,让学生体验叙说的乐趣,享受审美乐趣,提高欣赏诗文的能力。)
三、课外延伸,拓展空间
同学们,在刚才述说的过程中,大家共同欣赏了优美的诗文,受到了美的熏陶。那么,你们想不想评选出几篇优秀的作品来,再深入地感悟一下诗文所蕴涵的哲理呢?
分小组进行评选。
(在学生评选过程中,再一次为学生创造交流和表达的机会,以此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并把这种能力的培养与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结合起来,使学生明白学以致用的道理,帮助他们到生活实践中去发现知识、掌握知识、实践知识。)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八个生字,会写十二个字。正确读写“帝国主义、伯父、模范、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惩处、抱负、胸怀、喝彩、振兴中华”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理解内容,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周恩来的所见、所闻,体会并揣摩人物内心的想法。
3.练习朗读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周恩来的所见、所闻,体会并揣摩人物内心的想法。
教学难点:
1.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周恩来的所见、所闻,体会并揣摩人物内心的想法。
三、教学策略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文章结构严谨,层次清晰。各层次之间过渡自然,层层推进。教学时可以采取如下策略:
一是让学生了解周恩来立志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志向引发学生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激励学生将自己的学习生活与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大业联系在一起,二是引导学生继续学习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注重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即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从感知、理解、积累、运用等语言实践的过程中都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在自足感悟的基础上有序地展开。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整体感知
1.齐读课题。
2.请同学们快速读课文的一至六自然段,边读边思考:面对着繁华、热闹的租界地,面对着大伯含糊不清的话语,使他产生了哪些疑问?读出相关的语句。
出示课件:
租界地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
3.只有十二岁的周恩来在听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后提出了这么多的疑问。而“中华不振”这个词语在课文中多次出现,看来这个词语一定很重要,那么中华不振是什么意思呢?
出示课件:
振:①摇动,挥动;②奋起,兴起; ③救; ④振动。
【设计意图】用指导有感情朗读的方法引导学生体会出周恩来在疑问中不断地追问和思考,感受周恩来博大的胸怀和远大的志向。
(二)深入学习,品读感悟
1.默读课文的七、八自然段,那周恩来是从哪儿看出了中华不振的呢?画出相关的语句并做简单批注。
出示课件:
认真默读课文的七、八自然段:
周恩来是从哪儿看出中华不振呢?用曲线画出相关的语句并将你的感受写在旁边。
有感情地读读这些语句。
2.全班交流感受。
(1)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这一带”和“别处”分别指的是哪里啊?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让学生把感受充分地交流。
(2)而正当周恩来和同学左顾右盼时,突然发现有个中国妇女正在哭泣,而旁边站着一个大个子洋人,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下面请同学边读原文内容边填空。
出示课件:
她原指望( )。谁知( ),反而( )。( )。但是,( ),( )?只能( )。
再读读你们刚才填空的内容,就这些内容你们会产生怎样的疑问呢?
将我们体会到的周恩来的感受通过读表现出来。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借助课前查找的资料,学习运用资料理解课文内容谈感受。
3.总结学法。
通过读七、八自然段,我们抓住了周恩来的所见、所闻,体会并揣摩他的想法。这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在后面的学习中还要用到这样的方法。之前我们了解了中华不振的字面意思,现在也正是这种方法让我们和周恩来一样明白了“中华不振”的真正含义。
教师导语一:当时,中华大地民不聊生,可在这租界地里……
出示课件:(学生齐读)
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教师导语二:同学们,在租界地里,我们中国人的遭遇是多么的可怜可悲啊……
出示课件:(学生齐读)
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4.师生对读课文第九自然段。
师:当魏校长问大家为什么而读书时,有的同学说
生:为明理而读书。
师:有的说──
生:为做官而读书。
师:也有的说──
生:为挣钱而读书,为吃饭而读书。
师:而周恩来却说──
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同学们发言的场景周恩来看在了眼里,发言时说的话他听在耳中。而他却一直静静地坐在那里,没有抢着发言。就还有我们刚刚学到的读书方法猜猜周恩来在想些什么吗?你们可以结合上下文或资料来试想,然后把它写在纸上。
出示课件:
周恩来一直静静地坐在那里,没有抢着发言。他在想:______________。
周恩来此时不仅是他回答的语气是清晰而坚定的,更是他经过沉思后做出的决定和他远大的志向与抱负,同样是清晰而又坚定。他不但是这样说的,他的一生也是这样做的。
(三)总结全文,感情升华
是啊!周恩来就是这样一个有着远大志向的人,他的一生都在为这个远大的志向而努力奋斗。
出示课件:介绍周恩来的生平事迹。
周恩来的一生不但是这些说的,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当他听到中华不振时想到的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他在思考中产生了问题。当他看到我们中国人倍受欺凌时他想到的还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正因为他想到的是振兴中华,不再让中国人受欺负,所以才说出了这震撼人心的一句话,让我们带着感受再来齐读课题。
(四)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请你将周恩来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感人故事讲给身边的人听。
【设计意图】积累语言,学习写法。
一、指导思想
四年级要完成由中年级向高年级的过渡。通过学习,要能达到课程标准规定的中年段的教学目标,为高年级的语文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个基础除了扎实的语言文字的基础外,还包括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特别是学生在低年级,中年级养成的学习习惯,不管好与坏,到了高年级是不大容易改变的。所以说,四年级是很关键的一个学年。
二、学生情况分析
根据我与前任班主任和科任老师的广泛交流,了解到本班学生思维相当活跃,个性张扬,学习兴趣比较浓,主动性较强。但是,人均语文学习成绩在全年级处于第四,的确不够理想,反映出孩子们基础知识的不牢固,学习习惯不够好,心浮气躁。据前任老师给我讲:本班孩子打上课铃以后迟迟不回教室,上课时忙着各说各的,不善于倾听别人的观点和意见,对最基础的知识点不放在眼里,协作精神差,集体观念不够强,缺乏最基本的纪律观念……看来,教学的着眼点不应仅仅停留在语文教学上,更不能仅仅看孩子们的成绩,而应该从他们的做人和做事抓起,以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三、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仍以专题形式组织内容:#四年级# 导语,课例(精读课文,略读课文,思考练习,阅读链接,资料袋),词语盘点,语文园地(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展示台或成语故事等)。教材编有课文35篇。35篇课文之中,有21篇精读课文(内含2篇看图学文),14篇略读课文。为了增强语文学习的系统性,循序渐进地进行各项语文基本功的训练,在第六册的基础上,安排"读文章,想画面了解叙述的顺序抓住主要内容"三个重点训练内容,分别在第二、第四和第七组体现出来。另外,本册教材按8组编排,每组之前设"导读",每组课文之后设"积累运用"内容。
四、教学总目标:
1、能借助汉语拼音识字、学习普通话。
2、学会常用汉字270个,认识90个。要求学会的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的意思,大部分词语能在口头或书面语言中运用;要求认识的字,做到离开注音、离开语言环境也能认读就可以了。复习用部首查字法和音序查字法来查字典。学习积累词语。
3、能熟练地运用钢笔写字,字写得正确、端正、整洁行款整齐。
4、继续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长句子中段落间的停顿,读出不同的语气。继续学习默读课文后能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预习课文,能借助字典自学生字词,初读课文并提出问题。学习用多读多想的方法,读通课文;学习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的方法;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能背诵30篇左右的优秀诗文。能借助字典或有关资料独立阅读程度适合的读物,了解主要内容,逐步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课外阅读的习惯。
5、认真倾听别人讲话,边听边想,了解主要内容并能转述。能用普通话清楚明白的讲述一件事。
6、学习有顺序地比较细致的`观察图画,留心周围的事物,养成观察思考和乐于动笔的习惯。能在观察的基础上写出比较具体的内容,怎么说就怎么写,把话写清楚。学写通知。学习使用冒号、引号、顿号。
教学目标
1.选取自己喜欢的地点分享给大家,列出推荐理由。
2.强调分享的原因,引发听众共情,激发向往之情。
3.能用普通话交谈,能认真倾听。
4.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习惯。
教学重点
能够清楚明白地把这个地方的特点介绍给他人,体现其吸引人之处,注意语言的连贯性和条理性。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习惯。
教具准备
课件
一、导入新课(出示课件2)
师:我相信你们一定去过很多地方,有没有让你流连忘返?比如水乡的小镇让我们赏心悦目,游乐场让我们兴奋不已,书店让我们流连忘返,住家附近的小树林使我们的快乐天堂……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地方,你愿意和大家分享吗?推荐一个好地方给同学们吧。(板书:推荐一个好地方)
二、明确目标(出示课件3)
1.过渡: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地方,那么怎样把你喜欢的地方介绍给大家呢?怎样介绍才更有条理,也让人感到你喜欢的地方很美,也让大家和你一样喜欢那个地方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12页,读一读,大家一定能找到答案。
2.确定习作主题:推荐一处自己喜欢的地方,要写出这个地方怎么吸引人,使别人读了也对这个地方感兴趣。写同一个地方的同学,可以交流交流,相互取长补短。
3.明确本次习作的要求:(出示课件4)
a.写作范围:自己喜欢的一个地方。
b.通过描写这个地方与众不同之处,使别人读了也对这个地方感兴趣,因此要抓住这个地方的特点来写。
4.确定自己要写的内容:(出示课件5)
a.你打算推荐什么地方?
b.这个地方在哪里?
c.有什么特别之处?
三、分析示例,打开思路。
1.同学们先看看书上的例子吧!
推荐一个古镇:
这个古镇很美……
那里可以了解以前人们的生活……
这个古镇有很多好吃的……
2.师生共同总结。
总结并板书:按一定顺序写;抓住特点;重点部分详写;抒发内心情感。(出示课件6)
(板书:按一定顺序写;抓住特点;重点部分详写;抒发内心情感)
四、口头交流,为写铺垫。
1.过渡:我们已经知道了怎样把喜欢的地方介绍给大家了,下面就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你打算怎样把你喜欢的地方有条理的抓住特点,突出特点重点介绍给大家呢?
2.先小组交流,互相评议;
3.在班级交流,互相评议。
4.总结:从学生叙述中总结写文章的一些顺序;写景文章如何抓住景物特点;如何突出重点;哪些是由心而发的感受。
预设:(出示课件7)
顺序:由远及近、由近及远、总分总、游玩的顺序、方位的顺序、从整体到部分、由上到下等。
特点:形状、颜色、大小等;
重点:在诸多景物中最有特色的;
情感:真实的感受。
五、布局谋篇,读写结合。
1.写作文前先有个思路,应该怎么写呢?(板书:开头 中间 结尾)
拿我们要写的这篇习作来说,应该怎么来列提纲呢?
推荐一个好的地方(提纲)
(出示课件8)
开头:介绍自己要推荐的地点。环境情况以及大致特征。(总写)
中间:(分写)
第一种:可以按照游览或观赏的顺序来描写。
第二种:可以选几处(两三处)具有代表性的景物来描写。
第三种:可以按照方位变化来描写。
第四种:展开合理想象。
结尾:写自己的内心感受。(总写)
2.在作文草稿本上列一个提纲。
3.交流提纲。
六、动笔练习(出示课件9)
根据你刚才的材料进行写作练习,注意要把景物写具体。
1.起草作文,教师巡视。
2.分享草稿。
(1)想一想,应该怎样做能保证自己一气呵成的文章不会有错别字,不会有不通顺的地方?
(2)写完作文要检查。检查的最好办法就是朗读,那么现在拿起你的大作大声给我们朗读一下吧。如果在朗读过程当中发现什么有问题的地方,那就改吧,直到你读起来觉得很顺畅,听起来很舒服为止。还可以请同伴提提意见,然后再进行修改。
七、分析小结
这节习作课,我们学习了怎样写景物地点的文章,要抓住特点,详略得当,做到中心突出,写出真实感受。
板书设计:
推荐一个好地方
按一定顺序写;抓住特点;重点部分详写;抒发内心情感
开头 中间 结尾
教学反思:
作文教学一直是教学中的难点,如何才能让学生写好一篇文章,这是值得我深思的问题。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总结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之处:
1.在这节课中,我抓住写作题目,让学生深入了解题目,明确写作目的,在写作中做到有的放矢。
2.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充分照顾到不同阶层学生的情况,通过设置“组织材料”“练笔”这些环节,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有物可写,有据可依,从而达到预期目的。
3.教学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没能及时把握不同学生的写作情况,没能对学生的作品做出及时评价,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改进。
教学准备:
1、课前搜集郑燮的故事,有关竹的诗句
2、小黑板或课件
教学日期: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 看图:图上有什么?(板书:竹石郑燮说到诗人,他还有一个比他的名“燮”更有名的号——板桥)
2 你知道郑板桥的故事吗?学生交流,老师适时补充
(1)江苏兴化人,扬州八大怪之一……
(2)写过“难得糊涂”(原意是“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
(3)早年家贫,中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后因帮助县民诉讼得罪地方豪绅而罢官(辞行前,百姓跪请挽留,板桥当即题诗:“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做鱼竿”说他两袖清风回扬州吟诗作画去了,表现得十分坦荡、洒脱)
(4)故事:一天,郑板桥听说镇江江心有座焦山,风景优美,栽了许多竹子。于是他每天逛竹林,摊开纸作画,画上留下了许许多多竹的形象。那一竿竿墨竹翠茎葱葱,枝叶扶疏,配上一两块清奇古怪的石头,题上几句妙趣横生的诗文,让人耳目一新。共5页,当前第1页12345
3 郑板桥人称“诗书画三绝”,特别是他画的竹兰、山石,形象逼真,姿态万千。留下了许多名画——竹石图、丛竹图、墨竹图、兰竹芳香图……课件欣赏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题写在竹石图上的诗。师吟诗,生读读古诗。
二、学诗
1 学习古诗,我们不仅要读懂古诗的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以便能够学习更多的诗,赏析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2 学生说说学古诗的有效方法。
3 学生自渎,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弄懂诗意。合作学习、自我体会均可。
4 反馈:抓住哪些字眼来理解?�
2 诗人喜欢竹子吗?他是怎样表达的?再读古诗,体味诗人写竹,是写什么?
(板书:咏物明志)
借物喻人,表明诗人刚正不阿的。品性,不怕打击、不畏风浪的气节。
把自己想象成郑燮,说说自己看到竹石的心情、感悟
3 怀着对劲竹、对诗人的敬佩之情朗读全诗(对读、指名读、齐读)
4 你喜欢竹子吗?� 有多少人吟诵过这看似普通的竹子!
交流诵读我们课外搜集的竹的典故,竹的诗句。
典故:宋代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
诗句: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苏轼《於潜僧绿筠轩》“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李白《慈老竹》“里竹攒石生,含烟映江岛。翠色落波深,虚声带寒早。”
郑燮《竹》“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五、巩固
在画的空白处题写《竹石》,要求默写。也可以题写你喜欢的写竹的诗句。
竹 石
郑燮
板书:
咬定 千磨万击
坚劲
立根 东西南北风
咏物明志
教学目标:
1、学会十二个生字,读准字音识记字形。
2、了解科学技创造的奇迹及威力。
3、能联生活实际,畅谈自己的感受及未来。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2、理解课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
3、了解课文的说明方法,从读中学习。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一、谈话引入 发散思维
二、自主学习、点拨指导
1、当你按动摇控器看电视的时候,学你打开冰箱取冷饮的时候,当你拨通电话和同学交谈的。时候,当你登录网站查阅资料的时候……你是否感到科学技术的神奇威力。
1 、理解词语:
呼风唤雨”“世纪”,是谁来呼风唤雨?
2、分组讨论:区别“发现”与“发明”,举例说明,哪些是“发现”哪些“发明”。
a) 自主学习生字
b) 检查自学情况:
抽生认读,开火车组词。
c) 熟读课文,勾出不懂的词句
自学
1吸引学生
2自主学习
一、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本班学生38名,优生有10名,他们平时好学,课后要求背诵的课文掌握的准确,对拓展练习的题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而且审题认真,答案准确。中间生占18名,这部分对字词掌握情况较好,独立阅读知识方面掌握得不太好,一部分学生拿到题之后不认真审题,好多独立阅读的答案本来是要在短文中寻找,但他们就会答非所问。语文学困生有10人,这部分学生男同学较多,其实一个个也挺聪明,就是懒惰、浮躁,而不肯用心地去记忆,该背的该积累的知识掌握不好,而导致基础知识不扎实,有时写一段文字,就出现好几个错别字,拓展性的练习更是无从下手。
二、复习内容
1、基础知识:
(1)词语:组词、多音字组词、成语、近反义词、根据句意写词。
(2)改错别字、修改病句。
(3)用词语及关联词语造句、补充句子。
(4)加标点符号。
(5)改写句子。
(6)排列句子。
2、课内每单元的重难点:
(1)课文中要求背诵的篇章及重难点。
(2)课文后面的问答题。注重训练回答问题的模式、答题的规范性、全面性。
3、阅读训练:对阅读短文进行以下训练:
(1)找找中心句。
(2)找找近、反义词。
(3)填空。
(4)回答问题。
4、口语交际。
选择贴近学生实际的话题进行一至二次的口语交际训练,工作计划《四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计划》。
5、习作。复习写自己熟悉的人、事、景、物的文章,能表达真情感;复习写想象作文,能把想象的内容写具体。
三、复习重点:
从学生角度来看,多注意差生,多帮助他们,从而提高及格率。从整个学习内容来看,阅读和作文是重点。在阅读的复习中,词、句、段的理解是重点。在作文复习中,怎样把话写通顺是重点。
四、复习难点
1、能对词语进行逻辑归类;结合语境理解字、词;会修改简单的病句。
2、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初步领悟表达方法;发表自己的阅读见解或体会;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书信及常见的应用文。
五、复习目标
1、主动复习巩固本册要求学会的168个生字,会认的68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精读课文中的132个词语,做到书写公整、规范,不写错别字,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2、主动复习本册课文和积累?运用中的“读读背背”,对阅读有较浓厚的兴趣,通过阅读训练,进一步掌握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学生情况分析
我班有51名学生,男生27,女生24。大部分学生思维活跃,个性张扬,学习兴趣比较浓,主动性较强,语文能力也较强。男生基本大胆粗犷,女生斯文细心。本学期初,学生学习态度出现动摇,小朋友们字迹有些潦草了,上课有些散漫了,学习好习惯有些放了还有几个小朋友打上课铃以后迟迟不回教室,上课时忙着各说各的,不善于倾听他人的观点和意见,对最基础的知识点不放在眼里,协作精神差,集体观念不够强,缺乏最基本的纪律观念看来,教学的着眼点不应仅仅停留在语文教学上,更不能仅仅看小朋友们的成果,而应该从他们的做人和做事抓起,以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二、本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是在小学四年级上册基础上编写的,共有课文32篇,其中精读课文17篇,略读课文15篇;教材后面还和有8篇选读课文,总共40篇。这些课文从精读、略读到选读,按三个层次编排,体现由扶到放的设计思路。
教材设计了八个专题。依次是:走遍千山万水、以诚待人、大自然的启示、战争与和平、热爱生命、田园生活、执著的追求、故事长廊。其中第三单元“大自然的启示”和第六单元“田园生活”还布置有综合性学习内容,使专题的学习内容与形式更加丰富多彩教材的结构和思路是一起的,体现整套教材的一致性。
(一)加强整合,围绕专题组织教材。根据课程规范提出的“教材内容要简化头绪,加强整合”的要求,本册在编写中加强了整合性。(导语导学,整合单元内容。精读与略读课文的联系和整合。单元学习活动的贯通和整合)
(二)布置“综合性学习”,全面落实语文课程规范提出的目标。(综合性学习是课程改革的着力点。本册教材继续布置两次综合性学习,一个布置在“大自然的启示”专题中,要求观察大自然现象或搜集资料、调查访问,推荐从中的发现或得到的启发;也可以做做实验或搞搞小发明。一个布置在“田园生活”专题中,了解乡村景物和人们的生活。)
(三)加强导学功能,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
(四)丰富课本内容,拓宽学习资源
每个专题单元包括导语、课例和语文园地三大局部。每组开头的导语点明本组的专题,并提示学习要求。课例由4篇课文组成,其中精读课文2—3篇,略读课文1—2篇。精读课文后有考虑练习题,略读课文前有一段连接语,将前后课文连接起来,并提示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根据教学的需要,在一些课文后面布置有“资料袋”或阅读链接,以提供课文的背景资料,并丰富学生的阅读。
本册要求认识200个字,会写200个字。要求认识的字,分散布置在精读课文和略。
读课文中,在课后生字条里列出;要求会写的字,布置在精读课文后,以方格的形式排列。为了便于复习检测,每组课文后布置有“词语盘点”栏目,包括“读读写写”“读读记记”两栏。“读读写写”是由精读课文中会读会写的词语组成;“读读记记”是由精读和略读课文中要求认识的词语组成。另外,教材后和有两个生字表。表(一)是要求认识的字,200个;表(二)是要求会写的字,200个,以供复习总结之用。
本册注音有下面几种情况: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中不认识的字,出现一次注一次音。导语、课后练习、资料袋、阅读链接、语文园地里不认识的字,只在全册第一次出现时注音,后面出现均不注音。选读课文出现的生字一律不注音。生字注音用圆括号标出;多音字随文注音,用方括号标出。为了便于识字,课文中的生字注本音;一些在语言环境中要变调读出或读轻声的字,随文注音,并在教师教学用书中加以提示。
三、教学目标
1、认字200个,会写200,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会使用字典、词典,有独立识字的能力。能用钢笔熟练书写正楷字,用毛笔临摹字帖。
3、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
5、能初步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复述记事性课文的大意。
6、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推荐图书资料。
7、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养成向人请教、与人商讨的习惯。听人说话能掌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身的感受和想法。
8、留心周围事物,勤于书面表达。能把内容写得比较清楚、比较具体。会写简短的书信便条。能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9、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有目的地搜集资料,提出不懂的问题,开展讨论,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四、教学重、难点
1、再识字300—500个,会写字达到150-200个。
2、练字:练钢笔字,行款整齐,有一定速度;练毛笔字,写正楷。
3、训练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4、练默读,默读重在练习速度和理解大意。
5、习浏览,练阅读速度和信息查阅能力
6、习简单的记实作文、想象作文,学习仿写。
7、会修改自己的习作,会用标点符号(如冒号、引号)。
8、习作养成整洁、规范的书写习惯,可开展限时作文及专门书写速度训练。
9、简单的读书笔记,学会写内容梗概。
10、书信格式,学会写书信
11、用普通话交谈;学会倾听、请教,敢于提出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
12、习辩论、演讲的一些基本方法。
13、会转述,能生动的讲述故事。
五、教学措施与方法
1、强化学习习惯的养成。语文教学的难点主要是如何让学生成为一个会学语文,用语文的人,所以在平常的教学中不仅仅是关注的知识的掌握,更主要的是让生养成会学习爱学习的习惯,这学期将继续关注以下良好习惯的培养:
(1)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的习惯。
(2)能够自学课文的习惯。特别是精读课文,如何让学生自己抓住重难点,学会分析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理解文句的表达方法。通过略读课文学习方法的掌握,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活动。
(3)大胆表达自己思想的习惯以及主动与人合作的习惯。
(4)把写作当成是一种乐趣。爱写作也愿意写作。
(5)继续加强培养善于倾听的习惯,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2、营造自主学习的情境。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放松身心,又能把注意力集中在具体的学习目标上,通过有目的学习,慢慢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有效利用课程资源。充分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和其它学科、社会活动相结合,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加强古诗诵读和优美词句的积累,推广看课外书,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
4、辅优补差活动。教学中既要注意培养那些优生,也要注意帮助后进生,缩小优秀生与后进生之间的差距,使全班同学都能在原有水平的基础上再上一个新台阶。
5、重视思想教育,尊重信任,持之以恒,巩固后进生良好行为习惯。在培养阅读能力的基础上,重点指导其写作,强调真情实感的再现,给予写作技巧的指点,指导参与各种作文比赛。在阅读和理解方面多下工夫,提倡“多读书、读好书、读杂书”,培养他们对语言文字的热爱,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在指导写字和朗读方法,帮助学生提高朗读技巧和书写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