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问学必有师,讲习必有友,下面是敬业的小编帮助大家整理的《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教案【精选7篇】,欢迎借鉴,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认识到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加法同样适用,能正确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一些小数加法的简便运算
2、使学生在探索与交流的活动中,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增强优化意识;逐步形成积极的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的意识,体验学习数学的成就感。
教学内容
1、口算
用卡片出示练习九的第1题,指名口答。
2、出示例3中的四种文具。
如果让你任意购买其中的两种文具,你想买哪两种?你会计算出所需要的钱数吗?
1、出示例3
这四种文具,小华各买了一件,他一共用了多少元?解答这个问题可以怎样列式?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2、引导学生探索算法
你会计算这道题吗?先算一算再把你的计算方法在小组内交流。
学生独立计算,注意选择学生采用的不同的方法,并指名板演。
3、比较:刚才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算出了小华一共用的钱数,请同学们比较这些算法,� 应用加法运算定律可以使一些小数加法的运算简便。这就是我们今天研究的内容。
我们以前学习过哪些加法的运算定律?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加法交换律:
加法结合律:
这里的字母a、b、c可以表示怎样的数?
指出:因为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加法同样适用,所以这些字母公式里字母所表示的数的范围既包括整数,也包括小数。
1、完成““练一练””的第1、2两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让学生说说怎样算简便
4、完成练习九的第2题
学生练习
比较每组算式的计算过程和结果,你有什么发现?
指出:整数减法的一些规律小数减法里同样适用,也能使一些计算简便。
5、完成练习九的3~5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交流第4、5题的思考过程,说出每一步计算结果的实际意义
教后记
在探索与交流的活动中,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增强优化意识;逐步形成积极的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的意识,体验学习数学的成就感。
教学目标 :
1. 使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初步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总结出与整数加减法的联系。
2. 能够正确运用计算方法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
一、复习
整数加法的意义是什么?
整数减法的意义是怎样的?
二、新授
1.导入 新课。
我们已经知道整数加、减法的意义,也知道在加减法的计算只有单位相同数才能直接相加、减,也就是要把相同的数位的数相加减。今天,我们就
2.教学例1.
(1)出示例1,讲解小数加法的意义。
题目已知什么?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
为什么要用加法计算?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小数加法的意义与整数加法的意义相同,也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
(2)讲解小数加法计算。
把2.58元和3.15元分别化成“分”为单位计算。
师讲解:因为做加法时只有单位相同的数才能直接相加,所以两个小数相加时,也要把相同数位对齐。在列竖式时,只要把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就对齐了,再把两个数相加,然后对齐横线上的小数点,在得数里点上小数点,就可以算出小数相加的结果。
再说一说小数加法要怎样算?
(3)做课本第9页“试一试”(左边)
(4)小数加法与整数加法在计算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由师生小结得出。
3.教学例2。
(1)出示例2,教学小数减法的意义。
这道题与例1相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是已知怎样的数,求哪一个数?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小数减法的意义与整数减法的意义相同,也是巳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
(2)讲解小数减法计算。
把5.73元和3.15元分别化成“分”为单位计算。
这里的计算说明列竖式时要注意什么?直接用小数相减的算式要怎样列?小数减法是怎样算的?你觉得小数减法的关键是什么?
(3)做课本第9页的“试一试”(右边一题)。
(4)小数减法与整数减法在计算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三、巩固练习
1.做课本第9页“练一练”。
2,做课本第11页练习二第l、2、4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自主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计算的算理并能正确地进行加、减及混合运算。
2、使学生理解整数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3、使学生体会小数加、减运算在生活、学习中的广泛应用,提高小数加、减法计算能力的自觉性。
教学重点:
1、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以及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2、能根据数据特点正确应用加法的运算定律进行小数的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
1、理解小数点对齐,即数位对齐的道理。
2、灵活选用方法使混合运算简便。
3、感受解题策略的多样化和灵活性。
教学建议:
1、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小数加减法知识。
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两者之间有着割不断的联系和相同之处。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学生在三年级时就已经掌握了。因此,让学生充分应用旧知来自主学习小数的加减法成为本单元教学的一个重要策略。教学时,教师的职责是:帮助学生激活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这一已有知识经验,并尝试用它来计算小数加减法;让学生明确列竖式时应如何对齐数位,懂得道理何在;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自主尝试的过程和结果。通过自主学习本单元的知识,使学生懂得应用旧知来学习新知是获取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
2、提倡解题策略的多样化。
为了使因材施教、让每一个人都得到充分发展的理念落到实处,教学时应注意关注不同学生解答问题的不同思路,积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思考问题,提出自己的解法。如,教学例1中解答“第二轮动作完成后中国队领先多少分?”的问题时,教师不宜作任何提示,而应让学生根据自身经验找到适当的解题方法。又如,教学例3、例4时,不需要将教材中出现的各种解题思路率先呈现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独立思考、自主解答的基础上,通过合作交流,领会多种不同的解题思路,感受解题策略的多样性和灵活性,达到提高数学思考能力和计算能力的目的。
教学目标
1、通过“逛超市”,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
2、通过感受生活,让学生明确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探求科学、合理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1、创设情境:超市购物
出示几件物品的标价
钢笔、笔记本、讲义夹、记号笔、书包、
铅笔盒、美工刀、………;
2、根据自己的需要挑其中两件商品然后想想自己要付多少元。
先列出算式。
你会用竖式计算吗?先把竖式写下来,列举部分同学的竖式
你们觉得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把学生的想法板演出来)
让学生试着计算一下
还是刚才的几位同学上去板演。
逐个点评,纠正计算中的一些问题。
3、小结加法的计算法则。
1、同桌的两人比较一下,谁用的钱多些?
多多少用什么方法去求?先列式
并列出竖式
你会计算吗?要注意些什么?
试着计算出来,并投影一些同学的计算。
逐个点评,表扬做得较好的同学。
2、小结减法的计算法则。
比较整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的相同点和比整数加减法更需注意的地方:
都要数位对齐,都要从低位算起;
计算小数加减法需要把小数点对齐后再算,最后在得数里还要点上并对齐小数点。
1、你们同桌两人一共用了多少元?交流一下计算结果。
2、你买的两样东西价钱一样吗?哪种多些,多多少?把你的想法用算式写出来。
3、谁最会花钱,花了多少?谁用得最少?他们俩相差多少元?
4、每个同学如果都有10元钱,售货员还应找回你多少元?
5、完成”练一练”的第1题
让学生先说计算方法,需要注意些什么?
几位学生上去板演,集体订正。
6、完成”练一练”的第2题
先找出错在哪里,把错误的地方改正过来
你能把正确的结果算出来吗?
学生练习,集体订正。
7、做49页试一试题目
让学生观察与例2中的计算有哪些相似的地方。启发学生利用例2的计算经验先独立完成这里的计算,再学习小组内交流。
8、完成49页”练一练”的第1题
三个小组各做一题,比一比哪一小组的正确率高。
学生练习,集体订正。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什么?有哪些收获?� 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内容四 第一课时 小数加法和减法(p47—48例1、试一试,练一练 p50/1、2、3)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探索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初步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用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2、通过自我探究、讨论交流,让学生进一步增强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探索并解决新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3、使学生在探索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成功的乐趣。重点难点重点:探究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难点:探究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教学准备教具:教学光盘教学过程教学环节过程目标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反思一、创设情境 引入新知 二、 自主探索 发现方法 通过创设一个问题情境,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学习的氛围,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 通过让学生尝试练习,在讨论交流中掌握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再通过新旧知识的对比提问和试一试练一练,进一步加强了学生对新旧知识的联系,使得知识系统化,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 1、出示情境图景通过观察,你知道了哪些信息?师:你能根据刚才观察到的信息提出些数学问题吗?教师根据学生提的问题进行整理,板书:小明和小丽一共用了多少元?小明比小丽多用多少元?根据上面的算式,你能发现它们有什么特点吗?2、揭题:小数加法和减法 1、尝试练习:师:小明和小丽一共用了多少元呢?小明比小丽多用多少元呢?师:你会用竖式计算吗? (如果出现有错误的题型,让学生说说错在哪?为什么?正确的计算为什么要这么计算) 2、师:通过刚才的尝试练习,� 3、试一试提醒学生计算结果要化简。4、师: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点?计算小数加减法时要注意些什么?5、练一练p48/1、2 1、学生观察后口答 学生相互说后集体交流 学生根据整理后的问题说出算式 学生回答:算式中都有小数 学生口答 1、学生分组尝试练习两个算式(女生做加法,男生做减法),然后上黑板板演,再相互说说自己的计算过程是怎么想的,最后集体交流订正 2、学生相互说后集体交流 3、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板演交流订正 4、独立思考后集体交流 5学生独立解答后集体交流即使只有三四人预习,学生在独立计算4.75+3.4时也没有人出现末尾对齐的竖式。倒是在比较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时,邹晨风同学说到了“整数加减法是末尾对齐,而小数加减法末尾不一定对齐。”于是,我把教科书例14.75+3.4末尾对齐的竖式板书在黑板上,让学生说说这样加会出现什么问题?同学们在我的引导下发现,数位不对齐,相加时计数单位就不相同,所以无法加——这样就自然决定这种列式的错误性,突出了数位对齐的重要性。如果学生不说出第二种错误的列式,我也不一定在新授环节探讨这个问题。由于学生已经有整数加减法的经验和知识,加上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和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法的实质是相同的,所以学生在学习本课内容时的认知障碍基本没有,所以我主观上是新授部分尽可能用时少:得出法则,明确注意点,就可以让学生进行练习。学生在做第50页口算时,出现了三种错误:数位没对齐,如6+3.4=4;加法做减法,减法做加法,如0.82-0.42=1024;第三个问题是计算结果没有化简。第一个问题在列竖式计算时不可能出现,在口算时经常会出现;加减法混淆也是以前的常见错误;第三个问题只有一个人。学生的上述错误只能在练习中自我改正,教师的讲解已经是多余的了。总之,今天这节课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教得轻松。三、深化认识 实践运用 通过练习,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和应用知识的能力,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 1、p50/1 口算下面各题 3、看图理解题意,并能根据问题列出算式进行解答 1、学生独立口算后集体交流 学生学生看图,说说图意,然后独立解答,再集体交流。 四、总结作业对知识整理、巩固。突出本课的重点。谈话交流: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小数的计算方法) 作业:补充习题思考后全班交流。学生独立完成。 板书设计 小数加法和减法 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对齐)小明和小丽一共用了多少元? 小明比小丽多用多少元?4.75+3.4= 4.75-3.4=
1、未板书小数加减法计算法则,导致学生不能正确进行叙述。
2、得数末尾有0,学生在做题时出现不去掉的现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以及和整数加减法的关系,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2、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计算能力;
3、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内容
自己复习上节课所学习内容47页的例1和48页的例2
1、口算下列各题:
0.7+0.3 0.65-0.25 6+0.34
1.6-0.4 4.5+0.5 0.82-0.42
0.83-0.5 9.2-6 2+2.8
3.4-3.1 17.6+3.9 3.6+2.4
0.45+2.85 0.73-0.23 14-3.9
2、完成49页”“练一练””的第3题
让学生根据题中的信息说说能想到些什么,可以求哪些问题,再让学生根据问题合理选择信息并列式计算。
3、用竖式计算
7.5-3.18 0.51-0.37 4-0.82
5.26-4.75 13-3.9 8.04-7.4
每个同学选做两题,比速度更要比一比正确率,做得全对的同学予以鼓励。
4、练习八的第3题
可以结合线段图让学生说说对前3个问题的理解,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根据题中的数量关系,还可以自己补充问题:问学生你还想到了什么?
1、“小小诊所”:练习八的第4题
先找出错在哪里,把错误的地方改正过来
你能把正确的结果算出来吗?
学生练习,集体订正。
2、解决实际问题:
练习八的第六题,让学生从问题出发去思考该用什么方法去做。
练习八的第九题,解决前三个问题后,还可以结合统计图的特点,引导学生进一步提出:“这一天中哪段时间病人体温上升最快,上升了多少度”,“哪段时间病人体温下降得最快,下降了多少度”等问题,以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
练习八的第十题:可以让学生独立解答前两个问题,并要求说说每题的思考过程,再让学生提出一些不同的问题进行解答。
练习八的思考题
可以先根据“5.1减去一个两位小数得2.76”,算出作为减数的两个小数应是2.34。再用5.1加上2.34,然后可得到正确的结果。
教后记
在练习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以及和整数加减法的关系,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