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优秀9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这里是勤劳的编辑帮助大家收集整理的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优秀9篇),欢迎阅读。

最新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知道生活中有比万大的数;●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类推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知道数级、数位。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揭示各计数单位间的关系的过程,掌握数位顺序表,理解位值的概念。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大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寻找数学信息的意识和能力。

重点: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

难点:掌握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教具:图片和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1、我们以前都认识过哪些数?

2、数数:1)从689一个一个的数到712。 2)从420一十一十的数到540 3)从910一十一十的数到1000 4)从200一十一十的数到1000

3、在生活中你见到过哪些比较大的数?

4、出示图片:

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我们经常用到比万大的数。北京市人口:13819000人,请学生试着读一读。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更大的数,板书课题:亿以内数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

1、请学生拿出计数器,一千一千地数,当数到10个一千时问:一千一千地数,10个一千是多少?

强调:千位上的10个珠子怎么办?

2、请学生10个10个地数,当数到10个一万时问:是多少?利用计数器问:怎么表示10个一万?

3、照这样继续数下去。10个十万是多少?10个一百万是多少?10个一千万是多少?。

师:一、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都是计数单位。

想一想: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是什么关系?

4、把所学数位按数位顺序表排列起来

亿级 万级 个级

亿 千 百 十 万 千 百 十 个

万万 万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1 3 8 1 9 0 0 0

表示8个十万

每个计数单位都要占一个位置,按照我国计数的习惯,每4个数位是一级。

说一说其他数位上的数各表示多少?

三、巩固新知

1、 “做一做”的1题数数

2、 “做一做”的2题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万以上的数。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2

初步研究教材后,我设计了课堂教学的基本流程:1、创设情境,认识平行。数学来源于生活,所以在导入部分,我找了几张同学们熟悉的图片,让他们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初步认识平行。2、观察思考,寻找平行。在初步认识平行后,我又安排了三个层次,让学生寻找并深入体验平行。先是在生活中找平行,并用刚才所学的数学语言来表达。接下来在铅笔盒中找平行,为下面的创造平行作铺垫。然后让学生在学过的图形中找一找,共有几组平行线。最后在一个正方体的图中找平行,发展学生的空间感,并结合实物观察,体验不同平面的两条边。再次感受平行的概念,深刻体会同一平面的意义。3、动手操作,创造平行。让学生想办法在格子图和白纸上各自创造出一组平行线。 4、观察感悟,画出平行。让学生自学课本上画平行线的方法,再通过任意画一组平行线,画一条已知直线的平行线,过一点画出已知直线的平行线这三个层次,让学生掌握画平行线的方法。5、归纳收获,总结平行。

课堂教学中,总体感觉时间非常紧张,在学习画平行线时显得太仓促了。教学怎样画平行线比较费时,学生不能很快接受并掌握。看似简单的问题,学生为何不能较快地掌握呢?照着书上一模一样地画,怎么也这么难呢?看着一些同学在画平行线时,不知道尺到底该怎么放,真为他们着急。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课后我认真地反思了这节课的成败。不是学生的问题,是我教学方法的问题。学生虽然会模仿书上的画法,但是并不真正理解为什么要用这样的方法来画,所以只要线条换了个方向,学生就无从下手了。看来问题出在平移,怎样才能让尺平移。为了让所有同学都看清楚这一发现,我在课件中做了一段动画。小正方形在格子图中沿着某条直线平移,为了让学生感受不同方向的平移,我还在动画中转动了格子图的方向,小正方形照样也能沿着某条直线平移。在这一活动过程,学生深刻理解了平移的方法,只要让物体沿着某条直线移动,就能实现平移。有了以上的铺垫,此时,再让学生独立思考怎样让三角板平移,学生就不难想到再用一把直尺就能解决问题,只要让它紧靠三角板的另一条边,固定直尺,就能让三角板沿着直尺的一条边平移了。而且方法也不止书上的一种。对于没有想到办法的同学,也可以让他们在书上寻找答案,自学课本上的内容。

学生有了平移的体验,在画平行线时,感觉轻松了许多,也节省了不少时间,更让人惊喜的是,有同学用了不同的方法画出平行线。有同学想到了用另一块三角板或量角器代替直尺,起到沿这一条直线平移的作用,只要是直的都可以利用。还有的同学发现用直尺靠在三角板的第三条边,同样也能让它平移。更有同学把直尺与三角板交换位置,让直尺沿着三角板的任意一条边平移。

在这一部分教学中,学生不仅学会了画平行线的方法,还能灵活地运用它。同时,在活动过程中,他们发现了更多有关平行线的知识。比如:能画出无数条互相平行的直线,但是过直线外一点却只能画出一条已知直线的平行线,以及如何检验所画直线是否平行的方法。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的事例,初步体会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

2、学会从实际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有效解决问题方法的能力。

3、感受植树问题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并能用此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参与探索并发现植树问题的解题规律。

教学难点:

运用植树问题的解题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听《幸福拍手歌》,看老师的`手,你从中得到了什么数字?(5),老师从中也得到了一个数字4,你知道它指的什么?(4个间隔)

2、手上有这么多数学奥秘,看来数学真是无处不在,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植数中的问题。

二、探究规律

1、我们学校为了进一步美化校园,学校决定把操场边一条20米长的小路,也种上树。如果让你来种,你会考虑哪些问题?

2、出示:学校操场上,有一条20米长的小路,每隔()米种一棵,一共需要多少棵树。

(1)你会考虑每隔几米种一棵比较合理。(2、4、5、1、)

(2)除了每隔几米种一棵外,你还会考虑什么?(两端种)

(3)如果选择隔2米种一棵,你猜要种几棵?4米、5米呢?

(4)有什么办法验证?(画图)

3、学生选一种画图,填表格。再展示、汇报。

4、观察表格,你发现什么?(间隔数比棵树少1)

间隔数怎样求?棵树怎样求?

5、让我试一试

(1)、在一条全长2千米的街道一旁安装路灯(两端也要安装),每隔50米安一座。一共要安装多少座?

(2)、园林工人沿公路一侧植树,每隔6米种一棵,一共种了36棵。从第一棵到最

后一棵的距离有多远?

6、16米长的一条小路,如果在它的一边每隔4米种一棵树,需要几棵树?

(1)、读这题你发现什么?什么信息没告诉你?你说可能怎样种?

(2)、分别把这三种情况画一画,列式算出棵数。

(3)、汇报,总结规律

两端种一端种两端不种,它们的棵数与间隔数之间有什么规律?

7、说说植树问题在生活中的现象

观看课件,说出这些现象分别属于哪种情况。

二、练习、深化

(一)、算一算,填一填

1、同学们排队,12个同学站成一列,每相邻两个同学的之间距离是2米,那第一位同学和最后一位同学间的距离是()米。

2、一根10米长的木头,每两米锯一段,需要锯()次。

3、戴老师从一楼底层去某教室上课,走一层楼有10个台阶,走了50个台阶,你知道戴老师到()楼上课吗?

(二)考考你

校门口摆一排串红,一共12盆,再在每2盆串红之间摆3盆菊花,一共摆了多少盆菊花?

三、总结:

今天我们又解决了生活中什么问题?你会运用吗?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测量、猜想等学习活动,感受、体验小数产生于生活,感受生活中处处都存在小数;

2、理解小数的意义,能说出小数各部分的名称,掌握小数的读、写方法,并正确能读写小数;

3、在合作与交流中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教法: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为完成目标而采取的活动方式的组合。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我选择了尝试法、引导发现法、等方法的优化组合。引导他们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从而达到训练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小数的含义是属概念教学,较为抽象、凝炼,根据学生对概念的认知,一般遵循:感知——表象——抽象概括——形成概念的这一规律。

1、从生活中了解小数,明确要用小数表示的必要性。

2、从已有的生活经验中,理解、抽象小数的意义。

3、 通过观察、测量,让学生充分感受、体验小数产生于生活,从而使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都存在小数 。

4、了解小数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及广泛运用,体验数学在身边,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和乐趣。

教学学法:

1、学会通过观察、测量、归纳,可以发现生活中处处都存在小数 。

2、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他们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3、通过指导独立看书,汇报交流活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交流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创设“5.1”假期情景 ,使本课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经念相吻合

1、在假期里你买了什么物品?花了多少钱?

2、老师买了一本书,同学们猜一猜要多少元?

从同学们的回答中归纳出不能用整元数表示的这种数,要用小数表示。引入课题。

这样的设计,旨在把枯燥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引发起学主的学习兴趣,点燃他们求知的火花,从而进入的学习状态,为主动探究新知识聚集动力。

二、明确目标 探索新知

同学们都知道小数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那么同学们想了解小数的什么?

我预设学生的提问(预设)

1、小数是怎么来的。(怎么产生的)

2、什么叫小数?(小数的意义)

3、小数是怎么读的,怎么写的?

根据学生提的问题,师生分析问题

1、师生小结小数的意义

(1)象“0.1、0.3、0.9”这些小数叫1位小数。(分母是10的分数,可以写成1位小数。1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

(2)象“0.01、0.04、0.18”这些小数叫2位小数。(分母是100的分数,可以写成2位小数。2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

(3)象“0.001、0.015、0.219”这些小数叫3位小数。(分母是1000的分数,可以写成3位小数。3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

2、学习小数的写法

三、巩固新知

1、练习“考考你”;(练一练)第1题

2、用米做单位测量同桌的高度;

3、菜市场买菜统计表。

【把小数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结合起来,使学生体验教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四、小结

1、了解小数的历史。(小资料)

【了解小数的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2、学了小数这节课,能谈谈你知道了些什么吗?

五、作业布置

1、从生活中记录一些小数,明天同学之间相互交流;

2、完成《作业本》

布置实践性的作业,使学生把小数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结合起来,体验教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021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知道亿是个大数;知道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2.理解、掌握我国记数习惯,每四个数位为一级。

3.掌握数位顺序,能够根据数级初步地读出亿以内的数。

过程与方法:

通过情境创设、小组合作学习等形式,使学生获得正确读数一些基本方法的成功体验;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培养学生在生活中主动探究的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关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记数单位以及各记数单位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数级、数位、记数单位的区别以及“位值”的理解。

教学准备:

课件、计算器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生成问题

1、课件导入

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到很多大数。(出示投影)

1994年首都北京的人口有一千零五十一万。

光的速度是每秒二十万千米。

地球离月亮大约有三十八万四千四百千米。

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还经常用到比万大的数,今天咱们一起来认识一些大数。(板书课题)

2、介绍主题图(出示主题图)

谁能尝试读出上面这些数?

指名读数,并让学生说说他是怎样读的?

二、探究交流 解决问题

出示例1:13819000这个数有多大呢?

1.计数器操作,认识计数单位。

在这个计数器上,你发现了什么?

用计数器数数:拨上一千,然后一千一千地数,一直数到九千,再拨上一千。

问题:九千再加上一千是多少?千位满十要怎样?

认识十个一千就是一万。(板书“万”。)

让学生在计数器上一万一万地数,一直数到九万,再加一万,是多少?认识十个一万是十万,板书“十万”。用同样方法,完成一百万、一千万、一亿的认识,分别板书:百万、千万、亿。

2.小组讨论学习计数单位间的关系。

大家知道万、十万、百万、千万、亿是什么吗?你们发现这些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3.认识数位和数位顺序表

(1)学习数位。将13819000按数位顺序写出。说出每个数字所占的数位名称、计数单位,表示有多少个这样的计数单位。

(2)同桌学生互相说一说其他数位上的数各表示多少。

(3)学习“数级”。介绍我国计数的四位分级法。

为了便于读亿以内的数,我国沿用了四位一级的计数规律,即从右起每四位为一级。个、十、百、千是个级,表示多少“个”;万、十万、百万、千万是万级,表示多少个“万”。

三、巩固应用 内化提高内化提高

完成第4页“做一做”第1题。

同桌之间互相说数,一个一、一万一万地说,另一个拨。

四、回顾整理 反思提升

让学生谈谈学习体会、收获。

四年级苏教版数学教案 篇6

1、讲清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如讲解例题:53.40 - 49.80学生不大容易讲出算理,但通过小组合作,全班讨论的方式,针对错例,有学生说出了错的理由,学生比较自然的说出相同数位没对齐或计数单位相同的数才能相加减等。

2、关注学生学习,强化学生自主学习,促进三维目标的落实。整节课着重关注的学习过程,注重挖掘利用学生练习中生成的错误,注意面向全体,倾心聆听学生的发言,给他们改正错误,成功展示自己的机会,通过剖析错误,从而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让所有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3、注重发挥学生的独立性,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以及学习责任感,加强教学的针对性,使学生在本节课中有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和数学感悟。

4、石老师的课挖得深、挖得透,努力拓展学生的探究空间。

石老师的课让人看到了课中的挖掘思维含量,拓展延伸学生的思维空间。她的课就在于不只让学生知其然,更让学生自主探究出所以然,引导学生探究出法则背后的知识。学生的思维总是在老师的设疑中步步深入,学生经历了刨根问底、追本溯源的思考过程,这就是科学的探究过程,就是在研究科学、自主建构知识。李老师的课挖的透,还在于问题设计得好,问题设计的有空间,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所以,这样的问题促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开发和锻炼。

5、和谐的师生的关系。

课堂是学生的,就要把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去研究、思考、发现。数学不在于学到多少知识,而在于真正使学生思维受到锻炼和启发。本节课,李老师几乎没有讲,她所做的只是在关键处设疑和恰当的总结,引着学生的思维步步深入,学生始终处在探究的主体地位,所以,学生真正得到了锻炼。老师讲得少。

四年级苏教版数学教案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用具:投影仪、计算器、写有试题的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研究两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变化,它们的积如何变化的规律

1、两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扩大若干倍时,积怎么变化。完成下列两组计算,想一想发现了什么?

62=( ) 8125=( )

620=( ) 24125=( )

6200=( ) 72125=( )

(1)组织小组交流,让每一个学生先把在上面算式中独立发现的规律说给同伴听。学生也许是就题说题,如,左边一组算式,发现的规律是:20是2的10倍,120也是12的10倍;右边一组算式,发现的规律是:24是8的3倍,3000也是1000的3倍。

(2)组织全班交流。在小组交流基础上,引导学生根据上面算式中积随因数变化的情况,将发现的上述规律用一句话概括出来:两数相乘,当其中一个因数扩大若干倍时,积也扩大相同的倍数。

2、两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缩小若干倍时,积又怎么变化。

(1)请学生完成下列两组计算,想一想发现了什么。

804=( ) 25160=( )

404=( ) 2540=( )

204=( ) 2510=( )

(2)引导学生讨论上面算式中积随因数变化的情况,与第(1)组算式的讨论过程相同,最后引导学生概括:两数相乘,当其中一个因数缩小若干倍时,积也缩小相同的倍数。

3、整体概括规律

问:谁能用一句话将发现的两条规律概括为一条?

引导学生将发现的两条规律概括为一条,并用简洁的话语表示出来: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4、验证规律

(1)先用积的变化规律填空,再用笔算或计算器验算。P59、3

(2)举例说明积变化规律。各写两组算式,一组3个,展现积分别随一个因数扩大、缩小的变化情况。

5、应用规律。完成例4下面的做一做和练习九第1、2、4题

二、研究两数相乘,两个因数都发生变化,它们的积变化的规律。

(1)独立思考,发现规律:

①请学生完成下列计算,并在组内述说自己发现的规律

1824= 10545=

(182)(242)= (1053)(453)=

(182)(242)= (1055)(455)=

②组织全班交流,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发现的规律,然后指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进行概括。

(2)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①在○中填上运算符号,在□中填上数

2475=1800 36104=3744

(24○6)(756)=1800 (364)(104○4)=3744

(24○3)(75○□)=1800 (36○□)(104○□)=3744

②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256平方厘米,如果长缩小4倍,宽扩大4倍,这个长方形就变成了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它的边长是多少?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体会小数的意义,会用小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

2、能正确读写小数,并能对小数大小进行比较。

3、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能进行两位小数的加减及其混合加减运算。

4、能运用小数加减运算的知识,解决相关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读写小数,并能对小数大小进行比较。

2、能进行两位小数的加减及其混合加减运算。

3、能运用小数加减运算的知识,解决相关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课时:

11课时,第1课时

教学内容:

小数的意义(第2-5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小数。

2、通过实际操作,理解小数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

理解小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

准备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生活中的小数

(事先布置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小数)让学生说说生活中除了某些商品的价格用到小数外,还在哪些地方见到过小数。

结合书上的例子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说明在每个情境中消失表示的是什么,由此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小数意义的兴趣。

二、小数的意义

1、自学小数的意义(看书第3页)

2、小组交流

3、汇报:出示正方形,把这个正方形平均分为10份取其中1份,用分数表示是十分之一,用小数表示是0.1;把这个正方形平均分为100份取其中1份,用分数表示是百分之一,用小数表示是0.01。

4、以1米为例结合具体的数量理解小数

把一米长的线段平均分为10份取其中1份,用分数表示是十分之一米,用小数表示是0.1米;把这条线段平均分为100份取其中1份,用分数表示是百分之一米,用小数表示是0.01米。

5、归纳小数的`意义

通过学生的讨论归纳出小数的意义。

三、运用拓展

1、出示一个正方形,这个正方形是1,请你表示0.01可以吗?小组讨在此处键入公式。论一下,你打算怎么样表示?为什么?

1、阅读书上P2的生活中的小数。

2、学生试着解释这些小数的意义。

3、一同探究小数意义。从长度单位“米”来研究小数产生的必要性。用1米的尺子来测量物体的长度有诸多不便。有时不足1米,因此我们可以把1米怎么样?

最新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角的分类,掌握直角、平角、周角和锐角、钝角的特征,能判断一个角是什么角;帮助学生建立不同的角的空间观念。

2、使学生能掌握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能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量出下面各角的度数。(投影出示)

提问:谁来说说量角的方法是哪几步?

上面哪个角是90?哪个角小于90?哪个角大于90?

2、引入新课。

我们看到,角是有大有小的。那么,根据角的大小能不能把它们分成几类呢?可以不可以根据角的大小把它画出来呢?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角的分类和画法。(板书课题)

二、教学角的分类

1、认识直角的度数。

(1)提问:你还能说一说见过的哪些角是直角吗?(板书:直角)

(2)请你指一指三角尺上的直角。

直角是多少度呢?请大家用量角器量一量三角尺上的直角,然后告诉老师,你量出直角是多少度。

直角是多少度?(板书:直角是90)

提问:数学书封面的一个角是多少度?课桌面的一个角是多少度?黑板面的一个角是多少度?为什么这些角都是90?

你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每一个角都是多少度吗?为什么?

(3)画出下列图形。

提问:这个角多少度?为什么?你是怎样知道它是直角的?

指出:我们已经学过,凡是标有这个符号“司”的角就是直角。

2、认识平角。

(1)再请同学们想一想,怎样的图形叫做角?

请看老师来画一个角。先点一个点,再用直尺,从这点出发向相反的方向画两条射线。

提问:这个图形是角吗?为什么?(边提问边在上面表示出)

(2)谁来指一指,这个角的顶点在哪里,两条边在哪里?

这个角与以前看到过的角比较,你能看出它的两条边有什么特点?

现在请大家看一看,这个小木条组成的角,(把两条小木条旋转成一个平角)它的两条边也有什么特点?

像这样,两条边在一条直线上的角,就叫做平角。(板书:平角)

(3)一个子角是多少度可以怎样知道呢?

请大家一起来量黑板上的平角,看看是多少度。

请大家在练习本上画一个平角,再量一量自己画的平角是多少度。

提问:你们量得平角的度数都是180吗?指出:平角是180。(板书:平角是180)

(4)你能想出一个平角的度数等于几个直角的度数吗?

请同学们每人拿出准备的一张纸,先对着折一下,再对着折一下,使刚才折出的边重合。

提问:现在折出的这个角是什么角?它是多少度?

现在我们把第二次折的打开,现在以折痕相交的点作为顶点,这是一个什么角?它由几个什么角组成?

提问:1平角等于几个直角?(板书:1平角=2直角)

请你们在课本第113页上“1平角=()直角”的括号里填上数。

3、认识锐角和钝角。

(1)我们已经知道了直角和平角,还知道了直角是90,平角是180。请同学们仔细比较下面角的大小,你能不能根据这些角的大小,把它们分成几类呢?

小黑板出示图:提问:你把这里的角分成几类?你是怎样分的?

(2)同学们分得很好。现在来看一下,∠1、∠5是什么角?∠2、∠6的大小有什么特点?∠3、∠4有什么特点?那么,像∠2、∠6这样小于90‘的角叫做什么角呢?像∠3、∠4这样的角,不光大于90,而且小于180,它们又叫做什么角呢?请同学们自己看课本第113页最后两节。先量一量这里每个角的度数,再看一看各叫什么角。

(3)提问:谁来说一说,看书后你知道了什么?(板书:锐角钝角)

小黑板出示锐角、钝角的定义,让学生读一读。

4、认识周角。

(1)如果把这一条边继续按这样的方向旋转,这是不是一个角?这个角从哪条边到哪条边?

把这一条边继续按这样的方向旋转,(演示)当两条边重合时,这还是一个角。(用手势指示:o);提问:想一想,从刚才开始到旋转成现在的角,这一边绕端点旋转了多少?

指出:这一条边绕它的端点旋转了一周,所成的也是一个角。这样的角,我们把它叫做周角。

(2)现在我们用这里的两根小木条的角来旋转,如果把每根小木条都看作一条射线,看看每次得到怎样的角。

依次演示出直角、平角,分别让学生说一说各是什么角。

如果把这条射线继续旋转,(演示)这是不是一个角?(用手势指示:)为什么?

我们继续把这条射线绕着端点旋转,(演示)当这条射线绕着端点旋转一周,所成的角叫做什么角?

(3)根据刚才用小木条角旋转成的周角,周角可以这样画出来。(画图)

指着图说明:一条射线绕着端点旋转一周所成的这个角,是周角。

每个同学自己说一说,什么样的角叫做周角,再看一看书上怎样说的,然后告诉老师。

出示周角定义。

(4)说明:周角是360。(板书:周角是360)

请大家把周角的度数与直角、平角的度数比一比,一个周角等于几个平角?等于几个直角?

(5)用小木条组成的活动角演示,从锐角起,旋转出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让学生说明每次是什么角,为什么。

5、组织练习。

(1)“做一做”第1题。请同学们说一说第1题里每个角各是什么角,为什么。

三、教学角的画法

1、自学画角的步骤。我们已经能根据角的度数判断它是什么角了。如果知道一个角的度数,怎样画出这个角呢?请同学们看书第114页上的内容。看完后告诉老师,画角要分几步?哪几步?

2、提问:画角要分几步?哪三步?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先画射线;(2)两个重合,对准点点;(3)再画射线。

3、画角。

提问:例4的要求是什么?画65的角要怎样画?(学生回答,老师在黑板上按步骤画出65的角)

小结画指定度数角的步骤。

4、组织练习。

(1)“做一做”第2题。

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画在练习本上。

用量角器检查板演画出的角是否正确。

四、课堂小结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