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与分析优秀8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与分析优秀8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 篇1

课文简介: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这篇精读课文是书信体文章,是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的一封信。这封信首先表达了“我”和妈妈对加利先生的问候和深深的谢意,接着深情回忆“我”的爸爸出征前后的情景,在悲痛中怀着自豪和崇敬,并表示要向爸爸学习,用生命捍卫和平。最后,呼吁国际社会一致行动起来,维护和平,制止战争。

本课的意图是缅怀那些为维护世界和平而英勇献身的英雄们,引导学生从小放眼世界,关注国际局势,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信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真挚情感。

3、能联系实际谈自己学习课文的感受,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重、难点:

通过对语言文字的阅读、理解与感悟,与小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呼吁和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导语:

在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大堂内最显眼的位置,挂着一副最古老的标语:四海之内皆兄弟,这句话是两千五百年前的孔子的学生子夏说的,联合国想告诉大家:希望全天下的人都能够和平相处,让战争远离我们。听完老师的叙述,你想说什么?

2、读课题,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词是什么?(和平板书)

2、我们看到“和平”这个词就容易想到哪个词?(战争板书)

3、这篇课文是雷利写个加利秘书长的一封信,这封信讲了什么?

4、用笔勾画出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语句或者段落,可以做一点批注。

提示:勾画好的同学再想想为什么这个地方会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5、交流:

提示:注意倾听,有同学在发言时,要转身看着发言的同学,仔细听,或许他说到了我们想说的话,或许他说的对我们有启发,使我们有话可说。

(一)句子:我们如约捧着鲜花,接到的却是爸爸那覆盖着国旗的遗体。鲜血染红了他的征衣,腕上的手表浸满了凝固的血。

①生读,谈感受

②看到“如约”一词,想到上一自然段的哪个词?(相约)读相关句子

③引导学生边读边体会心情

可是,爸爸回来了,蓝盔回来了,我和妈妈如约捧着鲜花,接到的却是——(生接读“爸爸那覆盖着国旗的遗体。鲜血染红了他的征衣,腕上的手表浸满了凝固的血。”)读到这里,你心情怎样?原因是什么?

④生再读这几句话。

⑤老师听到了同学们的悲痛,听出了同学们发自内心的呼声,再读这段的最后一句,让加利秘书长能听到雷利的心声。(啊!我听见了,妈妈听见了,在场的叔叔阿姨听见了,全世界都听见了,他呼唤的是:和平!和平!和平!)

⑥能将这句背下来吗?要想以最快的速度背下来,先找找这句话有什么规律?

师背

⑦现在我们把这句话放到这段文字里,用我们的心去感受。

课件出示:武警战士把联合国维和战士的灵柩徐徐地从飞机的悬梯上抬下来,周围站满了泪流满面的男女老少。(凄楚、哀婉的背景音乐)请同学们看着大屏幕,前面的文字照着读,后面的文字我们背。

孩子们蓝盔回来了,爸爸回来了,可爸爸是躺在灵柩里回来的,看着大屏幕,读——(现在这顶蓝盔回来了,但它是钉在爸爸的灵柩上回来的。我们如约捧着鲜花,接到的却是爸爸那覆盖着国旗的遗体。鲜血染红了他的征衣,腕上的手表浸满了凝固的血。爸爸的嘴张着,仿佛在呼唤着什么。啊!我听见了,妈妈听见了,在场的叔叔阿姨听见了,全世界都听见了,他呼唤的是:和平!和平!和平!)

(二)同学们,从你们深情地朗读里,我相信雷利一定会感动,加利一定深受感动。

①孩子们,你们知道爸爸是个什么样的人吗?

②这样的爸爸离开了我们,心情是怎样的?请带着这样的心情朗读第五段——(我的爸爸精通四国语言,是一位出色的经济学硕士,本来他应该为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却被战争夺去了宝贵的生命。他的死是光荣的,他是为和平而倒下的,他倒在了维护世界和平的圣坛上。今天,我要向爸爸献上有束最美的鲜花,因为他是保卫世界和平的光荣战士。)

③爸爸倒下了,可是战争停止了吗?课文哪些写战争还没停止?(6、7段)

④读完课文6、7段,同学们想到了些什么?

⑤孩子们,我们一想到战争就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生读7段

⑥课件出示:战争给人类带来惨烈深重的画面及统计伤亡数据

看完,再读7段

三、感受品味,升华情感

1、战争是残酷的,战争让多少像雷利一样的家庭妻离子散,战争又让多少原本美好的家园毁于一旦,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雷利向当时的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发出了呼吁——(救救孩子们,要和平不要战争!)

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联合国在总部大堂挂上了这幅标语——四海之内皆兄弟,目的就是向全世界呼吁——(救救孩子们,要和平不要战争!)

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你,我,我们大家,我们所有热爱和平的人们,都应该深深地发出我们的呼吁——(救救孩子们,要和平不要战争!)

2、二十一世纪已经来到,可是战争的丧钟还没有敲响,今天战争仍然充斥在世界各地,学完这篇课文,你想说点什么?思考一下,把它写下来。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孩子们,我们的千言万语化作一句话——(要和平不要战争!)

相信全世界都能听到我们的呼声!也相信我们的世界会由此变得更加美好,最后,送给大家一段音乐《让世界充满爱》,让我们在音乐声中,一起憧憬美好的明天吧!

教学反思

本篇课文的教学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通过感情朗读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参与的学习状态中。

首先运用老师的导语,给学生创造“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和谐氛围,伴着老师动情的演说,让学生进入学习的情境之中,为下一步的学习创设良好的氛围。

其次,老师以读代讲,读中感悟的方式,如文章的重点部分,作者对爸爸深切怀念,对和平的渴望,采取以读代讲,以讲促读,鼓励学生抓住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文字,通过师生互背,学生的感情读等方式来领悟人物的思想感情,渗透理解文章内容。使学生通过各种方式的读体会文中所蕴涵的思想感情,对文章最后发出呼吁的部分,老师做了精心的设计,通过三次呼吁,引导学生在激情的齐读中共同升华了维护和平、热爱和平、要和平不要战争的最高境界。

拓展延伸部分,让学生将自己的感受诉之于笔端,开拓了学生的思维空间,通过笔纸的交流,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认识事物,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了语文的思想性,同时也注重了对学生散发思维的训练。

总之,本课的教学我都想在有限的时间里,把控教学的节奏,整个教学过程充满和谐、融洽、平等、互动的氛围,学生参与意识也积极主动了。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 篇2

磨课心得

本单元主题是“战争与和平”,学习本文旨在通过品读感悟,使学生理解信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真挚情感,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新课标在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目标中指出“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四年级学生已具有一定的朗读能力和阅读能力,但学生对残酷的战争缺少认识,缺乏失去亲人的悲痛体验。教学本文时,通过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战争的信息,教师补充介绍“联合国”“蓝盔”等资料,教给方法,帮助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抓住“为什么要发出这个呼声”这一教学难点,以带有“却”“但”字的一组表示转折关系的关键句子为抓手,独辟蹊径,带领学生深入与文本对话,小组合作,品读感悟,指导感情朗读,激发学生热爱和平的情感。进一步学习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方法,注意创设情境,让学生扮演角色进行说话训练和试写回信,提高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力求教出新意,突出亮点,展示名师风采。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15课《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执行、给予、凯旋、硕士、贡献、圣坛、威胁、呼吁、阿姨、弥漫”等词语。

2、理解信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真挚情感,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信中“我”的呼吁,体会“我”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对和平的无比渴望。

教学难点

认识“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树立维护和平的观念。

教学准备

自主学习卡,联合国、维和部队、反法西斯战争等资料,课件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

交流了解联合国、秘书长、维和部队、蓝盔、反法西斯战争等资料。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15.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齐读课题)

2、读了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设计意图:简洁谈话导入,直奔课题,从题质疑让学生很快明确学习任务。】

二、检查预习

(一)检查生字词(课件出示)

卓越 手腕 给予 蓝盔 呼吁

执行 威胁 灵柩 硕士 弥漫

牺牲 罪恶 圣坛 贡献 征衣

凯旋 经济 阿姨 健康 永驻

1、指名读,正音,全班读。

2、写字指导:课件出示“凯、姨”的书写范字

(1)分析字形,老师指导、范写。

(2)学生练写“凯”、“姨”,集体评议。

(二)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1、指名回答,同学补充,师归纳梳理:

(课件出示):1996年11月8日,一个生长在和平环境中的中国孩子雷利,向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写了一封信,信中他深切地缅怀在维和行动中牺牲的父亲,并代表中国孩子向整个社会呼吁:要和平不要战争!

2、小结方法:抓住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也是一种好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检查生字词和课文主要内容,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落实新课标提出的“在教师的指导下,随堂练字十分钟”的教学理念;教给学生抓住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三、质疑感知

1、质疑课题:看到这个题目你提出了哪些问题?通过课前预习都解决了吗?请同学们拿出自主学习卡,我们来交流一下。

(预设:这个中国孩子是谁?这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是什么?他向谁发出呼声?他为什么要发出这个呼声?……)

2、指名回答,师归纳板书呼声,生齐读。(贴条:要和平不要战争!)

这个中国孩子为什么要发出这个呼声?(板书:为什么?)这个问题很重要,你解决了吗?看来这个问题是一个难点,我们待会儿再讨论。

【设计意图: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这一环节让学生学会从题质疑,使学习目标变得更加明确,让学生带着疑问潜心与文本对话,使阅读更加深入。】

四、品读感悟

1、这个中国孩子雷利为什么会发出“要和平不要战争!”这个呼声呢?接下来我们重点来研读这个问题。

2、课件出示带“却”“但”的一组句子:请看大屏幕

①现在这顶蓝盔回来了,但它是钉在爸爸的灵柩上回来的。

②我们如约捧着鲜花,接到的却是爸爸那覆盖着国旗的遗体。

③我的爸爸精通四国语言,是一位出色的经济学硕士,本来他应该为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却被战争夺去了宝贵的生命。

④51年前,全世界人民用生命和鲜血赢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但是51年后的今天,和平之神并没有永驻人间。

⑤今天,我们中国孩子虽然生活在和平环境中,但是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

3、生自由读这些句子,看看这些句子有什么特点?(点击课件,把“却”“但”变成红色字体)

4、读句子谈体会

①小组交流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 篇3

设计理念:

在教学时,以情为重点,以读为主线,潜心涵泳,在揣摩品味语言的过程中,体会作者的失父之痛,感悟和平的可贵,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同时在教学时联系生活的实际,联系当前世界的局势,通过录象画面等让学生亲身感受战争给世界人民带来的灾难,让学生在深层感悟的过程中,通过多种形式的语文实践来表达自己爱好和平的美好的愿望。达到语言和情感共生,真情与智慧融合,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目标。

教学目标:

1、认识“卓”“盔”等7个生字,会写“牺牲”等14个生字。正确读写“执行、维护、给予、素质、沉浸、凯旋、遗体、硕士、贡献、圣坛、威胁、呼吁、妻子、充满”等词语。

2、理解信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真挚情感,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3、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渴望和平。

2、激发孩子们热爱和平的情感。

课前准备:

1、收集资料,了解当今世界战事。

2、准备反映战争的多媒体课件,如;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等,重点收集这些战争中儿童生活的画面。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了解文章主要内容,初步体会作者憎恨战争、渴望和平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师:(播放课件:一组表现幸福生活的画面)看了这些画面,你们有什么感受?

预设生回答:我感到他们非常幸福!生活非常快乐……

师:是的,在大街上,在公园里,在商场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幕幕情景。可是,这样幸福的日子并不属于每一个孩子。今天,我们就来读读这样一个故事。(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由题质疑,激发感情。

师:看了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预设生提问:一个中国孩子”是谁?他发出什么呼声?为什么会发出这一呼声?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轻声读读课文,先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然后从中找一找答案,相信这些问题不会难住你的。(生读,师巡视指导)

四、检查学习情况

(一)、抽读生字,教师及时正音。

(二)、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同时结合理解一些专用词语:蓝盔、征衣、联合国、秘书长、维和部队等。并根据学情适时解答以上几个问题。

(三)、默读课文,想想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生默读、思考)

交流:

作者首先以一个中国的中学生、牺牲了的维和人员的孩子的身份,用真挚的、充满深情的语言,向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倾诉了自己家庭的不幸,讲述了爸爸牺牲后全家人悲痛欲绝的情形。然后,充满感情地向人们介绍了自己的爸爸——一位保卫世界和平的光荣战士。最后,作者代表全家、代表所有的中国孩子向加利先生、向全世界所有爱好和平的人们发出了内心的呼吁——要和平,不要战争!

(四)、这位中国孩子雷利的呼声是什么?用横线画出。生读。

板书:要和平 不要战争

五、学生选择印象最深的段落进行朗读,初步体会作者的情感,

六、课堂作业:抄写生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理解信的主要内容,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真情体验中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教学过程:

一、意象激情,直奔主题

(一)、同学们,我们在和平幸福的环境中生活,当你看到这个词时(板书:战争),你的脑海里浮现的是一幅怎样的情景?用已积累的词语来描述。

(二)、让我们再一起去聆听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出示课题,齐读)

(三)、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这位中国孩子雷利的呼声是什么?

板书:要和平 不要战争

(学生齐读呼声)

二、感受形象,领悟悲情

(一)、雷利为什么要和平不要战争?这场战争带给雷利的到底是什么?

1、快速阅读书信正文2、3、4、自然段,找出一个词来概括。(悲痛)

2、交流反馈,课件出示句子。

两年多来,我们全家沉浸在失去亲人的巨大悲痛中,我至今都忘不了,爸爸临上飞机前对我和妈妈那深情的目光。

(指导感情朗读:指名读,再齐读。)

(二)、雷利一家沉浸在失去亲人的巨大悲痛中,同学们,哪些语言让你读着读着也感到了心痛,就把它划下来,再反复地读一读,细细去体味。

1、学生自读思考,教师巡视指导。

2、交流研读(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教学,重点研读以下句子。)

⑴我们与爸爸相约,等爸爸凯旋的那一天,我们要带着最美的鲜花迎接他。

我们如约捧着鲜花,接到的却是爸爸那覆盖着国旗的遗体。

①学生谈理解,(无法实现与父亲的约定感到悲痛……)

②朗读这句话。

③回读重点句。师引读:面对失去父亲的巨痛,雷利不想让所有的孩子都失去父亲、母亲。他要呼吁——生齐读:要和平 不要战争

⑵现在这顶蓝盔回来了,但它是钉在爸爸的灵柩上回来的。

①出示关于这句话的课件图片,渲染气氛。

②问:如果你是雷利,你会想到什么?

(预设:我就会想爸爸是为维护和平而倒下的,他的死是光荣的。

我会想:可恶的战争,你为什么要夺走我父亲的生命啊!

我不仅会大哭一场,我还会说:“可恶的战争,你不仅夺去了我爸爸的生命,你还夺去了许多无辜人的生命。”……)

③学生有感情朗读。

④再次回读重点句。师引读:可恶的战争,你不仅夺去了爸爸的生命,还夺去了许多无辜人的生命。雷利要呼吁——生齐读:要和平 不要战争

⑶鲜血染红了他的征衣,腕上的手表浸满了凝固的血。

①学生谈对这句话的理解。(在学生谈理解的基础上教师引入让学生去了解爸爸是个怎样的人。)

②爸爸是个怎样的人呢?结合找出有关句子品读。

(他是一个维护和平的人。从“两年以前……壮烈牺牲”,和课文第一段。)

学生读第一段,加利是怎么赞扬爸爸的,找出来读一读。

爸爸是一个爱自己的妻子,也爱自己孩子的人。(找具体句子体会朗读)

从“精通四国语言”中,爸爸还是个怎样的人?(才华横溢)

想象:这样的爸爸,当我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爸爸会怎样?

③再次回读重点句。师引读:爸爸再也不会回来了,雷利对战争充满了仇恨,他要大声的呼吁——生:要和平 不要战争

三、精品细读,感悟对和平的渴望

(一)、课件出示:爸爸的嘴张着,仿佛在呼唤着什么,啊!我听见了,妈妈听见了,在场的叔叔阿姨听见了,全世界都听见了,他呼唤的是“和平!和平!和平!”

1、“呼唤”是什么意思?爸爸还能大声呼唤吗?从哪个词可看出?

2、透过“仿佛”,你读明白了这一声声的和平是谁的呼喊?

3、作者为什么连用了三个“和平”?连用了三个“!!!”?

(对和平的强烈渴望)

(二)、创设情境,进行导读2——4自然段

配乐,师领读,生跟读。

(三)、设疑:这一声声带泪的呼唤,这一声声带血的呼唤,唤醒了那些制造战争的恶魔了吗?自由读第5、6自然段,用笔划出具体的句子。

(四)、交流,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出示:

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

1、你知道现在哪些地方并不太平?

2、课件出示:①伊拉克战争后场景,师解说。 ②出示数据资料

3、当你们看到这些时,想说些什么?

四、总结升华,抒发情感

(一)、师小结:是的,是可恶的战争,残酷的战争,无情的战争,夺去了雷利爸爸的生命。此时此刻,我们禁不住要和雷利一同呼吁——(生齐:要和平,不要战争!)(擦去板书:不要战争)

(二)、我们作为21世纪的小学生,为维护和平,制止战争,能做点什么呢?(学生畅谈)

(三)、世界需要和平,这不仅是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这是全世界人民的呼声:要和平,不要战争

(课件显示和平鸽、世界人民祈盼和平的画面)

师:让我们一起呼吁—— (课件显示:让世界充满阳光,让和平永驻人间!)

在《让世界充满爱》的歌曲中结束本课。

五、作业:

(一)、有感情朗读课文。

(二)、把印象深刻的词句摘抄下来。

板书设计: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要和平 不要战争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 篇4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教学设计中,始终重视“以读为本”,突出感悟;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改,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属于书信体文章,饱含着一个孩子失去亲人的悲愤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内容感人。但由于我们的学生生活在中国这片比较和平的圣土上,对于战争,他们知道但缺乏深入的了解,也就很难想象出作者雷利的痛苦心境。所以在教学时我充分发挥网络教学的一个优势,利用网络资源搜集信息的广泛性与直观性的特点,让网上的多媒体资源形象的呈现在学生面前,幸福生活与战争带来的悲惨生活,以极大的冲击力激发学生的情感,帮助他们较为深入地了解战争,了解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是何等的痛苦从而走进文本与文本产生共鸣受到熏陶,得到启迪,进而深入文本感受、体验、理解文章内涵。在个性化的畅所欲言过程中促进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的进一步内化。

教学对象分析:

四年级学生对信息技术掌握的很好,掌握了word2000、幻灯片制作、网页制作、画图、校园网络搜索等使用方法。。他们对周边的事物产生着浓厚的兴趣,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他们喜欢在自己的探索中获取对同一事物或同一问题的多方面的认识。因此利用网络的便捷和直观性让学生自由的与网络对话,与文本对话,使学生通过不同途径,不同方式进入同样的教学内容,细细品读课文中的含义深刻的句子和能被打动的词语,与作者的情感达到共鸣,真正领悟到战争的可恶,产生对和平的强烈渴望,树立维护和平的观念。

教学内容分析:

这是一篇书信体文章,是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的一封信。信中缅怀父亲——一个为维护世界和平而献出宝贵生命的英雄,并代表中国孩子呼吁国际社会:一致行动,维护和平,制止战争。文本饱含着一个失去亲人的孩子对父亲的深深缅怀和对和平的强烈渴望的真挚情感,读来催人泪下。

这封信首先表达了“我”和妈妈对加利先生的问候和深深的谢意;接着深情回忆“我”的爸爸出征前后的情景,在悲痛中怀着自豪和崇敬,并表示要向爸爸学习,用生命捍卫和平;最后,呼吁国际社会一致行动起来,维护和平,制止战争!它用一个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和平,把家庭的不幸和世界的不幸有机联系起来,引起读者的共鸣。

学习这篇课文,理解信中“我”的呼吁,体会“我”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对和平的无比渴望是本文的教学重点。认识“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树立维护和平的观念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教学目标:

情感目标:体会作者所表达的真挚情感,感悟世界并不太平,激发对战争的憎恶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认知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信的主要内容。

2、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

能力目标:利用网络多角度与文本对话并通过联系实际,小练笔、道心声等途径让学生加深感悟。

教学策略:

马巴士卡里雅曾说:“只有自由才能学到知识”。让学生意识到自已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的主人,这是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引领学生学习此文,让学生在网络世界自由遨游通过对资料搜集、整理、交流走进文本质疑问难,解决问题。

1、利用网络资源,丰富文本内容

在感受“世界并不太平”这部分时,让学生登陆网站,实时阅览当今世界战争现状,以及不和平因素,把网络资源充实到教材中,使小小教材更富立体化。而且再此过程中学生对站争有了更深认识和理解。

2、再现情境,体验感悟

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创造性地还原课文的本真,创设情境,才易于使学生感知、感受、感悟,增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在教学的多个环节中利用多媒体再现战争的实况和孩子生活的悲苦激发学生对和平的祈盼,对战争的憎恶,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3、关注学生的多元反应,珍视学生的独特见解。

课堂是学生表达与交流的乐园。在合作讨论交流世界部分地区的局势时,师生平等对话,生生畅所欲言彼此的感受,在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思维相互碰撞,语言相互补充,感悟相互融合对文本产生更为深刻的感悟。

教学媒体

网络技术、多媒体课件、学生自主搜集的有关战争与和平的资料

(利用网络资源的丰富性、搜索信息的便捷性、呈现画面的直观性等特点,辅助孩子们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qing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都在和平的环境中生活着。可是,你知道吗?这样安定的生活并不属于每一个孩子,因为世界上有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

1、多媒体配乐播放战争场面及战争中人们的悲痛与无奈。

2、视频出示下列资料:

战争让无数人失去了生命。据不完全统计,第一次世界大战持续了4年3个月,有33个国家参战,卷入战争人口达15亿以上军民伤亡3000多万人。第二次世界大战历时6年之久,先后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战,20多亿人卷入战争,死亡7000多万人。

现代战争给人类造成的破坏更加巨大。联合国儿童基金会2003年报告,自1990年至2003年,因为战争,世界有200万儿童死亡,600万儿童受伤或残疾。

3、看到这些,你们想说些什么呢?祈盼和平的降临

过渡:是啊!生活在战争中的人们,他们无时无刻地在,因为和平意味着生的希望,意味着能尽情享受阳光。一位中国孩子,一位曾经被战争夺去父亲的生命、饱尝失去亲人痛苦的孩子,向联合国,向全世界呼唤,他在呼唤什麽?

4、学生快速浏览全文了解主要内容。读完后想想: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着重写了什么?

5、学生上网查看“维和行动”资料,交流解决有关问题:联合国指什么?什么是维和部队?蓝盔是什么?

二、抓住重点语段,感悟文章内涵

(一)、对失父之痛的感悟

阅读相关段落,找出描写“痛失父亲”的句子。引导学生寻找表达失父之痛的句子,说说自己的理解,或通过朗读表达自己的感受。

1、多媒体出示语段

我至今都忘不了,爸爸临上飞机前对我和妈妈那深情的目光。他说:“孩子,等爸爸回来,我一定送你一顶‘蓝盔’。”我们与爸爸相约,等爸爸凯旋的那一天,我们要带着最美的鲜花迎接他。

a、反复朗读这些句子,抓住重点词、句,想象当时的情景。

b、面对此情此景,你有什么感受。

2、课件出示:(千人迎英雄的场面,并出示录音、字幕:他,是一个精通四国语言的经济学硕士;他,是一个深爱妻儿的好丈夫、好爸爸;他,是一位卓越的维和部队观察员。)

默读课文,找出体会到作者失去父亲万分悲痛的句子划下来,然后读给你旁边的同学听。

[设计意图:“情感体验”是开启文本的金钥匙。教师引导学生深入课文,带着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感悟课文内容,真正走进文本,所以学生才能动情。]

3、学生进入学习网站,合作学习。(请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个,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根据学法指导,进行讨论交流,再探讨朗读进行汇报。)

a、 片段一:(读文——互动质疑——查阅相关资料——谈感受)。体会爸爸对维和行动充满信心。

b、 片段二:(课件出示家人面对父亲灵柩时悲痛欲绝的情境):在情境中感情朗读,感受小雷利的心情,并想象说话:看到这情境,雷利会说什么?

c、 片段三:读文谈感受,在失父的回忆中表达对爸爸的崇敬与自豪。

4、汇报交流

师小结:一位捍卫和平的勇士,一个才华横溢的人才,一个可亲可敬的爸爸,就这样被战争夺去了宝贵的生命。雷利怎能不悲痛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与文本对话,感悟文章内涵,又联系全文读书内化,突破了难点,从而实现了师生与作者、编者之间的交流和思想感情的沟通,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畅游网络,感受世界的不太平。

1、 指名读第7段,自主质疑,梳理问题。

2、资料交流:当今世界并不太平,很多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你能列举些具体的例子吗?

3、观看伊拉克战争视频、“9、11”事件图片。

a 学生有选择地进行浏览。

b结合课文内容,谈谈自己的感受

[设计意图:关注学生的多元反应,珍视学生的独特见解。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中进行的,提倡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三、再次呼唤,升华感情。

课件出示呼声段落,齐读。

四、延伸拓展,呼唤和平。

1、播放维护和平滚动图片

2、讨论交流“为了制止战争,保卫和平,我们能够做点什么?”

3、写下自己的心声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与交流,写作迁移让学生明确,为了制止战争、保卫和平,可以是现在努力学习、掌握本领、做好反侵略战争的准备,也可以是给战乱地区的儿童献爱心,从而内化情感,进一步树立维护和平的观念。]

教后反思:

坚持以情为重点,以读为主线。先引导学生潜心涵咏,在揣摩品味语言的过程中,领悟情感;再指导学生在拓展资源、深层感悟的过程中,学会表达情感。指导学生走入文本进行情感体验,配以学生的激qing,让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通过朗读文本仿佛与作者融为一体,产生了情感上共鸣,从而获得真挚情感。激励学生进行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到审美的乐趣。同时又联系关于战争相关信息,抓住学生的内在多元、鲜明的感受,内化为情感,最后转化为写作迁移训练。

一、以情激qing,引发共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注意情感体验,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苏轼说:“感人心者,莫乎与情”上课开始先让了解战争,顺势引导学生去阅读并寻找战争带给雷利的伤痛。在而后的教学中十分重视学生用“心”读书,启发学生融入角色,激励学生进行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比如教学“雷利的伤痛”这部分时,我始终用饱含深情的声音,娓娓地叙述着雷利的悲伤:

再也得不到爸爸的疼爱了,再也得不到爸爸的爱抚了,泪水在雷利脸上无尽地流淌,让我们一起读一读……;

就是这样一位捍卫和平的勇士,这样一个才华横溢的人才,这样一位卓越的军事观察员,却倒在了战争中……;

这一声声带泪的呼唤,这一声声浸满泪水的呐喊,有没有唤醒那些制造战争的恶魔?赶紧读一读课文……

就这样,成功地引导学生把自已融入语境,化成本文主人公去进行朗读实践。学生在老师深情地述说中,在一次次声情并茂地朗读中,自然体会到了那令我“至今都忘不了”的“失去亲人的巨大悲痛”。此时次刻,雷利就是学生,学生就是雷利,两者的情感在朗读中产生了共鸣。

二、激qing朗读,呼吁和平

教学“雷利的呼吁”这个段落,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抓住“仿佛”这个词语,通过“透过‘仿佛’,你读明白了什么”来贯穿整段的教学,引领学生明白,“和平!和平!和平!”不仅仅是爸爸的愿望,是妈妈及在场的叔叔阿姨的期盼,更是雷利发自肺腑的呼唤!在理解的基础上,学生朗读是就激qing满怀,情绪高昂,仿佛与作者融为一体。情感,又一次产生了共鸣。

三、深情朗诵,余意未尽

教学描写“世界并不太平”这个部分,利用网络的丰富资源直观教学让学生用心灵去感受:忧郁的乐曲缓缓地流淌,大屏幕上播放着残酷的战争画面,教师配以生动的解说,一下子把学生带进了战争的境界——仿佛置身于硝烟弥漫的战斗中,仿佛听到孩子们凄厉的呐喊声。这样,学生自然就体会到了战争的罪恶——教师一字勿庸多说——学生自然就想表达对战争的看法,自然就想一吐为快。

四、直面网络,有效拓展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属于书信体文章,饱含着一个孩子失去亲人的悲愤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内容感人。但由于我们的学生生活在中国这片比较和平的圣土上,对于战争,他们知道但缺乏深入的了解,也就很难想象出作者雷利的痛苦心境。所以在教学时利用网络资源搜集信息的广泛性与直观性的特点,让网上的多媒体资源将以极大的冲击力出现在学生的眼前,激发学生的情感,帮助他们较为深入地了解战争,了解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是何等的痛苦。同时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信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真挚情感。

3、能联系实际,谈自己学习课文的感受,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教学重点】

理解“我”为什么发出呼吁,体会“我”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对和平的无比渴望。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师: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幸福的世界里,这里有亲人的疼爱,朋友的关怀,师长的诲,这里有鸟语花香、明媚阳光……可是,这样幸福的日子并不属于每一个孩子,因为世界上还有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许多孩子因为战争失去了本该属于他们的幸福生活,他们不得不在死亡线上挣扎着,有的失去了自己挚爱的亲人,无家可归。有一个中国孩子给前联合国秘书长写了一封信,信中包含了一个孩子对和平的渴望,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倾听他的心灵呼唤吧!

2、板书课题: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

师:雷利在这封信中对联合国秘书长说了些什么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

1、将课文读通读顺,读不通的地方反复朗读几遍。

2、点名读课文,师正音。

三、精读感悟

过渡:相信大家对课文的主要内容已经有所了解了,那么他一个中学生为什么要给联合国秘书长写信,发出这样的呼声呢?

带着这个问题,请同学们再深入地读一读课文,一边读一边作点旁注。

1、学生自学课文,师巡视指导。

2、交流,点拨:

第一层理解:爸爸在执行维和行动中牺牲了,很悲痛。

⑴ 爸爸是个怎样的人呢?请大家再读一读课文1~4小节。

师引导概括出:工作出色、爱妻子、爱孩子、热爱和平。

⑵ 练习朗读课文。启发:你认为在读这一部分内容时应带着怎样的感情?(激动、悲伤、骄傲)

⑶ 点名朗读──学生互评:

老师点评:老师听出了激动、悲伤的语气,但自豪的味儿还不够,特别是在第3小节中,当我看到爸爸的灵柩时,心中无比的悲伤,但是也为有这样一位了不起的爸爸而自豪。

⑷ 齐读第3小节。

⑸ 第3小节的结尾处连用了三个“和平”,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借爸爸的口表达了自己热爱和平,迫切希望世界和平的愿望。)

⑹ 教师引读:

所以联合国秘书长对爸爸的殉职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一名……素质”。

第二层理解:和平之神还没有永驻从间。

师:从文中哪些语句可以体会到?

⑴ 学生交流:

相机出示“世界并不太平──”。

师: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大家可以联系课前的预习来交流。(师点评)

⑵ 学生自由交流:

师点评:看来是个关心时事政治的人;你的课外阅读真丰富;你的预习很充分。

⑶ 演示cai课件:

师小结: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只有铮铮的白骨和成堆的尸骸,它不仅是对生命的摧残,更侵蚀着每个纯洁的心灵。如果你看到了这些场面,你会对联合国秘书长说什么?

⑷ 自由交流。

⑸ 带着这样的感情朗读课文第5小节:

点名读──集体读。

师点评:看来大家已经读进了课文,与小作者产生了共鸣。

师:如此娇嫩的和平之花怎么经得起战争的摧残,请大家一起欣赏两首小诗《地球的呻吟》、《地球的呼声》。

⑹ 学生选读──集体齐读:

让世界远离战争,让世界充满阳光,充满爱,是我们每个人的心声,让我们一起唱响《让世界充满爱》。

⑺ 学生欣赏音乐。板书:和平

四、小结升华

师:同学们,为了制止战争,让世界充满爱,我们能做些什么呢?

(学生自由畅谈)

【板书设计】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与分析 篇6

新课程在提高教学有效性上作出了积极的努力,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下面以《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片断来谈谈:

师:自由读第三自然段,并把自己最喜欢读的句子多读几遍,准备读给全班同学听。(生自由朗读课文)

生a:我读的是这一自然段的最后一句。

“啊,我听见了,在场的叔叔阿姨听见了,全世界都听见了,他呼唤的是‘和平,和平,和平!’”

师:我听出你在读三个“和平”时声音一个比一个轻一些,说一说你为什么这样读呢?

生a:因为这是爸爸临终前想说的话,他越来越虚弱了,所以渐渐读得小声。

生b:老师,我有不同意见

师:说说你的看法。

生b:我认为应该一个比一个读得重。因为爸爸要让我听见,在场的叔叔阿姨听见,最后让全世界都听见。我想读一下。

生b读,全班掌声。

生c:我觉得还是应该逐渐读得小声,并且越来越慢。因为这是爸爸从内心发出的呼喊,它像回声一样,久久不能消失。我来读一下。

生c读,全班报以热烈的掌声。

师:孩子们说得真不错,读出了自己的感情,读出了自己的见解。那么就用你自己认为合适的方式再读这一句吧!

【分析】

《新课标》的提出,使语文学习方式发生了转变,《标准》规定:“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对传统语文教学重接受轻探究,重认识轻体验,重结果轻过程的被动、封闭、接受性学习方式的否定和扬弃。这一理念不仅强调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而且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在课程与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了真正的尊重。这节课在教学中注重了以下两点:

1、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学生不是等待被灌输的“瓶子”,不是老师的“应声虫”,而是“一团待燃的火”,是一群充满生命活力的独特个体,学生有着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世界,从而能创造性地理解作品、表达思想情感。教师扮演着一个引导者的角色,提倡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自己质疑解疑,发表独特的感受、体验,使学生全方位地感悟文章的情感,即为“悟情”。

2、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追求学生发展的个性化,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阅读,提倡多角度的阅读,在阅读中展开想象和联想,在阅读中不断有所发现,产生出新意,此为“生情”。

我们所倡导的创造性阅读,就是要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采用“联想、想象、体味、推敲等思考方法,感悟阅读材料的思想感情,获得自己的感受和体验,这样,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解读能力,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写作能力才能得到提高。可见,学生的综合素质明显提高了,他们沐浴在课改的春风里,多幸福!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与分析 篇7

佚名

教学要求:

思想品德要求:通过阅读课文,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要坚决反对各种战争;体会孩子呼吁和平、渴望世界和平的真挚感情。

知识要求: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信中都写了哪些内容;积累印象深刻的词句。

能力要求: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能举出例子说明“世界并不太平”;展开想像,体会中国孩子和平的真挚感情;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展开想像,体会中国孩子和平的真挚感情。

教具准备:常规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新课

1996年11月,一个中国孩子给当时的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写了一封信,你知道为什么吗?今天我们学习新课文《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看看孩子在信中写了哪些内容?他为什么要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写信?

二、 联合国简介

三、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 中国孩子雷利为什么要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写信?

2、 信中主要写了什么事?

四、自学生字词

1、 读准字音

2、 记清字形

3、 理解词义

五、 学习课文

1、 学习信的第一自然段,讨论:这段中向我们介绍了什么?

2、 读读这一段

六、 课堂作业

第二课时

继续学习课文

1、 默读课文,找出信中哪些内容是作者回忆的?从他的回忆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 小组讨论,全班讨论

3、 点拨:爸爸的嘴张着,孩子想到了什么?

4、 读最后一个部分课文

a、 五十一年前和五十一年后各指哪一年?

b、 五十一年后是什么情况?读读课文

c、 举例说说你对这段的理解

d、 老师用现在发生身边的事实说明“世界并不太平”

5、 讨论对作者呼吁的理解

6、 带感情读课文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与分析 篇8

教材解读

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中的《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是一篇情感型课文,是一位中国孩子给联合国秘书长写的信。信中雷利缅怀了父亲——一个为维护世界和平而献身的英雄。信以“呼声”起首,以“悲愤”贯之,以“渴望”作结,表达了一个中国孩子失去父亲后的悲痛和盼望世界和平的真挚情感。读来感人肺腑,催人泪下。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2.通过搜集相关资料和课堂中品析重点词句,理解信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真挚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联系实际谈自己学习课文的感受,从小放眼世界,关注国际形势,树立热爱世界和平、维护世界和平的信念。

教学重点

理解信中“我”的呼吁,体会“我”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和对世界和平的无比渴望。

教学难点

认识“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树立维护世界和平的观念。

教学流程

一、自主学习,孕育感情

1.播放课件,情境导入。

课件出示:(1)配有轻松愉快音乐的一组画面,反映我国人民在和平、安宁的环境里幸福地生活着;(2)一群儿童在轰炸声中显露惶恐和绝望神态的画面。

导语:同学们,我们现在生活在安宁、幸福的环境中。你可知道,世界上还有许多地方的孩子无法拥有这一切!你们看,这些都是生活在战争环境中的儿童!他们中有的被战争夺去了亲人,有的房屋被炸,无家可归,无粮充饥。战争,这个恶魔,时刻都在夺走无数无辜的生命。战争是多么残酷呀!今天,让我们一起认识一个被战争夺去父亲的中国孩子,去感受他的内心世界吧。(板书:22课《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2.自学课文,与文本对话。(1)把课文读通、读顺。生字词多读几遍,并把它们画出来,再通过联系上下文或查字词典理解词义。(2)小组同学间相互说说,雷利发出了什么呼声?为什么要发出这样的呼声?(3)再读课文,画出自己不懂的词句,并请教同组同学。(4)找出自己喜欢的句段,在深入体会作者情感的基础上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通过课件的展示,学生在幸福与悲惨景象的强烈对照中,产生心灵震撼,为本课的学习情感定下“基调”;自主学习给了学生独立地、充分地与文本、与伙伴、与所搜集的资料和与老师对话的时间和空间;读通、读顺课文,运用学过的理解词句的方法,初步把握了课文的内容。为情感激发及深入理解课文内涵做了铺垫。]

二、探究“呼声”,彰显亲情

1.再现幸福生活场景。(1)雷利热切地盼望爸爸凯旋,他把那顶蓝盔戴在自己头上。如果爸爸活着回来了,父子相处将是一种怎样的情景?(2)飞机已经在机场上空盘旋,近了,更近了……雷利此时在想些什么?

2.感悟父亲的形象。画出课文描写爸爸的语句,想想爸爸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引导学生明白:(1)从“爸爸临上飞机前对我和妈妈那深情的目光”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多么好的父亲和丈夫。(2)从联合国秘书长赞扬爸爸的话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卓越的人。(3)从爸爸临上飞机时对“我”说的话中,看出爸爸对维和行动充满信心。(4)从“染红了”、“浸满了”可以看出爸爸是一个勇敢的、尽职尽责的人。(5)从“精通四国语言”,可以看出爸爸是一个非常能干的。(6)从“仿佛呼唤着什么”,可以看出爸爸是一个用生命捍卫世界和平的人。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通过引导学生想象,再现雷利一家的幸福生活场景,彰显了亲情,使教学形成蕴生活、引导、想象于一体的多元的、递进的新情境。学生的正义情感在强烈反差中得以充分激发,维护和平的观念自然产生。同时,幸福与不幸形成强烈的对照,也为突破重点词句的理解奠定了基础。这样,课堂教学始终让学生在体会作者情感的基础上感悟父亲的形象,学生对课文内涵的把握和对人物情感的领悟水到渠成。]

三、感悟“呼声”,体味悲情

1.多媒体播放哀乐,学生静听教师范读正文第4自然段,在脑海中再现灵柩归来的情景。

2.此时此刻,假如你是雷利,面对爸爸的遗体,你的心情如何,你会说些什么?

3.有感情地朗读正文第3自然段,画出最能打动你的句子,说说你的感受。

4.感情朗读指导:如,读“鲜血染红了他的征衣,腕上的手表浸满了凝固的鲜血”一句,应用低沉、缓慢的语调,表达“我”对失去亲人的巨大悲痛;爸爸临上飞机前对“我”说:“我一定送你一顶‘蓝盔’。”这一句应用坚定的语气读,表达爸爸的坚强信念;“我仿佛听见爸爸的‘呼唤’……”是一个长句,层层递进,朗读时音调要提高,特别是连用的三个“和平”更要重读,以表达强烈的感情,读出小作者对失去父亲的悲愤,读出大家对世界和平的渴望。

[设计意图:灵柩归来场景的再现,语境的想象和移情体验,为学生走进文本,实现与文本所透露的感情交流,与人物内心对话,与自己心灵对话创造了条件。实际上,这是营造一个语言和精神底色极为鲜明的教学情境,以求达到语文课堂应“突出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几个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目标要求。]

四、直面“呼声”,呼唤真情

1.出示句子:“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你知道现在哪些地方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1)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图片或资料,认识到当今世界并不太平。如,海湾战争、波黑战争、美国轰炸南联盟、美国轰炸阿富汗、巴以冲突、伊拉克战争…… (2)教师播放一段美国轰炸伊拉克城镇的电视报道录像,让学生亲眼目睹战争的残酷以及人民的苦难。再让学生谈谈看到这些血淋淋的战争画面有什么感想?

2.雷利的呼声,这只是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吗?

3.作为小学生,为了制止战争,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4.有感情地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升华学生的情感。

5.小练笔,道心声:给那些深受战争苦难的外国小朋友写封信,表达对他们的同情和对战争的谴责。

6.播放“让世界充满爱”歌曲结束教学。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本课教学的高潮。它融师生情、文本情、作者情于一体。这又是教学的重点,学生在进一步的感知、感悟中,又一次受到情感的熏陶。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意在强化学生情感,让他们由衷地发出呼吁——“要和平,不要战争”;“小练笔,道心声”环节的安排,目的在于读写结合,让学生在积累运用语言的同时,情感得以升华,初步树立维护世界和平的观念。]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