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老师,总归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
尊敬的评委老师:
你们好!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飞夺泸定桥》。
一、教学内容:
《飞夺泸定桥》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人教版教材第十册第七组中的一篇精读叙事体课文。本单元课文都是通过描写人物的光辉业绩、崇高品格使学生深受教育和启发,学习本组课文要注意体会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体会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有条理地将思想内容表达清楚的。《飞夺泸定桥》这篇课文主要记叙了红军战士北上抗日途中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的壮举,从而使学生感受到红军战士的英勇无畏、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气概,学习红军战士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本篇课文是对学生进行"按一定的顺序写"这一重点训练项目的第三篇课文。
二、说学情:
学生通过前面四年的学习,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概括能力、质疑习惯和抓重点词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对于含义深刻的词语的词语的理解已经掌握了一些方法。通过教学本组前面两篇课文,也已经初步了解到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方法。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教材特点和学生的情况,我确定了本课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
1、知识和技能目标有四个:一是反复朗读课文,感悟课文中"飞"、"夺"的含义,理解课文内容;二是学习掌握本课生字,;三是能够在重点的词下标注并理解感兴趣的词语。四是弄清作者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有三:一是借助课题,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二是画出重点词语,品味词语;三是理清文章的顺序。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红军崇敬的情感,继而学习红军不怕困难、忠于革命的精神。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各有两个:重点一是抓"飞""夺"等重点词句,品味语言。这一重点的确立,主要想体现以下两个目地:一是通过品味语言,可以促进学生对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对红军崇敬的感情;二是能进一步训练学生语感及其他语文能力。从语文教学心理学的角度看,这样做能逐步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继而达到入情入境的境界,同时也对课文语言进行了二度创造。
重点之二是借助课题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由于概括主要内容是小学阶段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的最高体现,但与学生实际概括能力尚有距离,所以借助课题概括主要内容同时也是本文教学难点之一;难点之二是在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对红军的崇敬之情,让学生学习红军不怕困难的优秀品质。只要依据是文中故事与学生现实生活相差太远,较难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五、说学法:
根据学生的情况,我确定本课的学法主要为以下三点:
①注重学生读书的个体情感体验,充分运用读、思、议、练的方法学习课文,做到以读的为本,注重读的效果;
②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的语言文字,领会桥的"险",红军的"勇";
③注重课堂交流。做到师生间交流,学生间交流,共同体验成功的欢乐。
六、教学方法:
本文的教学我选择了"激情导练"为主要教法,主要依据有两条:依据之一是我认为激情导练法最能体现老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完美统一,以情带动学生的理解和感悟。依据之二是我觉得这种以导练为主体的训练程序,最适于突破本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七、说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飞夺泸定桥》影片和本课幻灯片课件;学生准备收集到有关飞夺泸定桥的的课外资料
八、教学时间:2课时,本次说的是第一课时的设计安排。
九、教学过程设计
设计本课教学时,我以体会红军英勇无敌的精神为主线,主要从通过以下几个环节来完成学习目标。
(一)揭题质疑环节
教师先引导学生回忆有关红军的故事,接着通过激情谈话引出课题。然后指导学生题,要求读出红军英勇、一往无前的气概。这一设计主要是为了感染学生情绪,为本文教学确定情感指向。
教师设问:看了这个课题,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学生答,随机梳理问题并板书:谁飞夺?为什么飞夺?怎样飞夺?飞夺的结果?)浅层次的问题如"谁飞夺"可以立即解决,对于理解课文内容有价值的问题,留在黑板上。这一设计的依据有两条:1、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训练学生质疑、表达等能力。2、为下面的教学进行目标定位。
(二)学习"抢时间" 环节
首先,引导学生结合课前查阅的资料和课文内容了解为什么要"飞"一样
地夺下泸定桥?学生会初步谈出泸定桥险和当时的敌我双方的情况。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出必须"飞"速行军的原因。
然后,让学生分别画出描写红军战士遇到的困难的语句和克服困难的语句。采用对读的方式,请一名学生读标出的困难,另一名学生跟着读出标出的克服困难的方法。教师边订正,边进行朗读指导着重指导"扯着嗓子喊"、"高声答话"的内容。从中体会红军克服困难,按时赶到泸定桥简直就像飞一样。这一设计我主要想体现分层训练的策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规定时间里各取所需,差生、中等生和优等生找到的困难和解决困难的方法会有所区别,但是教师对学生的思考一定给予鼓励。这种承认学生差异的训练方式,目地就是为了让所有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获得发展、提高,使学生在形成良好语文能力的同时,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心理机制。
(三)学习夺桥部分环节
这个环节我注重了以读促悟。以情促悟,以情促读。首先将学生带入情境之中:"终于,我们的红军提前到达了泸定桥,同学们,大家看,这桥到底什么样?"这时利用多媒体出示天险泸定桥的图片,配上震耳欲聋的流水声,给学生一个形象的感知。然后,引导学生朗读对桥险的描写感悟词语意思。读后激发学生的体验:"如果你站在这泸定桥上,会有怎样的感受?为什么?"根据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的体验理:桥险、水急。
进而体会敌人凶。同时提出质疑:"敌人说:看你们飞过来来吧!我们的红军能够飞过去吗?"为下面英勇夺桥做好铺垫。
再后,继续将学生带入情境中:"面对这凶险的铁索、湍急的流水、狂妄的敌人,红军能夺下泸定桥吗?" 这一设计我认为有两个功能:1、情感释放的功能。应该说此刻学生情感已积淀到一定程度,需要一种机会释放表达;2、训练语感的功能。
(四)学习夺桥的战斗
出示投影并引导学生朗读第7、8小节,让学生弄清红军是怎样飞过去的?这节教学主要让学生注意体会作者对动词的准确运用及作者叙述的顺序(发起总攻、突击连冲、三连铺桥、桥头激战。
随即让学生思考:①在夺桥战斗中哪个词最能说明红军英勇顽强,在课文中,画出表现红军"奋不顾身"的语句和词语?谈谈从中体会到什么?②党的号召是什么?英雄们听到党的号召更加奋不顾身,这说明了什么?通过交流,然后带着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朗读红军的英勇表现。师生评价指导。
随后播放飞渡泸定桥的影视短片,让学生形象感知红军夺桥经过。感受红军的英雄气概?这一设计我想体现以下三点思想:1、推动教学体现学法的延续性;2、体现训练的弹性策略,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3、通过推敲、比较、联系等方式,训练学生理解、思维、表达等能力。
(五)全文总结
带着胜利的喜悦齐读结尾。师生小结红军英勇无敌夺下泸定桥的意义。
(六)作业拓展:
课下收集有关长征和解放斗争故事,引入课外资源,加深学生认知和情感体验。
十、说板书设计:
本课在设计板书时,紧紧抓住"飞夺"二字展开。板书设计重点突出,脉落清晰,既展示了教师的教路,又体现了学生的学路,对文章的内容和中心都有所提示还体现了文章的叙事顺序,对学生理解文章有很好的帮助作用。
路途遥远 桥险
飞 时间紧迫 夺 水急 泸定桥
行路艰难 敌毒
(红军英勇无敌)
以上就是我对于本课教材的理解和教学设计,如有不当之处,还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一支画笔,一张纸,一个梦想就可以创造出一个奇妙的美术世界。今天我和孩子们就用七彩的画笔,灵巧的双手,大胆的想象来创造一个多姿多彩的桥的。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浙美版美术教材第六册第一课《家乡的桥》的第一课时。。
一.说教材。
根据《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所确立的阶段目标,确定本课属于 “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本课的教学内容是了解有关桥的知识,欣赏古今中外的桥,让学生对桥的造型进有一定了解,总结桥的结构特点。通过让学生看看,画画的形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家乡的桥》一课面对的教学对象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他们在语文课上已经学习了《赵州桥》,《立交桥》等课,对桥比较感兴趣。学习好《家乡的桥》一课,用绘画的形式进行桥的造型,为今后学习类似课程《塔》打好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和课文内�
2.情感态度目标:了解桥的`基本结构和形状,通过对桥的欣赏,描绘进行爱家乡的情感教育。
3.能力目标:培养观察力,记忆能力以及表现画面,表现视觉的创造能力。
由以上教学目标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在欣赏桥、认识桥的基础上了解桥的组成和造型特色。教学难点是用绘画或制作的形式独立创作各种造型的桥。
三。说教学策略。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针对小学三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我将采用游戏法,启发式引导教学法,归纳法为你本课教法。学法是自主探究式学习方法,合作学习法。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配套的多媒体课件和桥的模型。学生在课前收集有关桥的资料,准备绘画工具。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过程我分三步进行: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二)欣赏体验,认识了解。
(三)师生探究,学习画桥。
下面我们就来走进第一步。“好的引入是课成功的一半”。课前我布置了学生查找有关桥的资料,这节课我先和孩子们一起玩有关桥的知识抢答游戏,并评出“桥梁小博士”。通过游戏,并激发学生兴趣,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
接下来走进第二步,这一环节我要完成两个任务:1.欣赏桥。2. 认识桥的作用,了解桥的造型特色。我们先来欣赏古代的桥,画面上的这些都是石拱桥,他们外形古朴,有着上上千年的历史。但是它们都是单一的圆拱形,都由桥墩,桥孔,桥台组成。接下来是绍兴的八字桥,它打破了石拱桥圆拱形的造法,采用了八字桥的造型,故而得名。这是著名的赵州桥,特点在于大桥洞的肩上有四个小桥孔,它由一个桥孔演变为多桥孔,造型十分独特。说到卢沟桥,我们就会想到“七七事变”,其实除去历史原因,卢沟桥本身也是一座造型精美的桥,特别是桥栏上千姿百态的狮子,增加了桥的观赏性和艺术价值。这是扬州的五亭桥和广西的廊桥,他们都是在桥面上建造美观实用的亭子而闻名。
小结:通过学生观察发现,古代建造的桥有单孔桥发展到多孔桥,再到桥面的精美设计,造型越来约美观,观赏性和艺术性也越来约大。
现在来欣赏现代的桥:
南浦大桥是世界上第四大双塔双索面斜拉桥,日本明石海峡大桥是世界上最长的桥。这座桥身悬挂在两根索缆上,横跨在两山之间,造型简洁而优美,如从天而降一般的叫悬索桥。纵横交错在城市繁华路口的立交桥,如同一座“空中马路”给城市交通帮了大忙。
小结:随着经济的发展,未来的桥必定会给人们生活带来更大便利。
看了这么多古今中外的名桥,现在来关注我们家乡吉安的桥。
这座美陂的古桥由几块木板简易搭建,桥身由斜立的木板支撑着。这是龙源口石桥,它被印在我国第二套人民币3元背面,真是我们吉安人民的骄傲。这是吉安大桥,现代的桥,夜晚的吉安大桥,在白炽的灯光的衬映下,千米横桥如一串闪闪发光的珍珠项链,分外明亮。这座桥获得了中国建筑的最高荣誉“鲁班奖”。
小结:通过这三座桥的变化,学生可以感受到我们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心中产生自豪之情,希望孩子们以后为家乡造出更漂亮的桥。
以上环节我采用欣赏、启发,归纳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观察发现桥基本是由桥墩,桥台,桥孔构成的。通过比较桥的异同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由学生讨论得出由于用途,地形,材料的不同而设计建造的桥千姿百态,从而有效地完成本课教学重点。
(三)师生探究,学习画桥。
最后走进师生探究,学习画桥。这一部分是教学的难点,我分四部分来教学:
1,创设情境,为家乡设计一座桥。
2,欣赏同龄孩子的作品。
3,学习画桥的步骤。
4,展示作品,师生共评。现在展示的是同龄孩子表现桥的作品,有各种造型的桥,未来的桥。
再由我指导绘画步骤:
先画出桥的基本型,用线描方法对桥的基本结构做简单概括,(直线勾勒桥基线,弧线刻画桥身,短线确定桥面宽度,)画出整个桥面,完成桥洞设计,最后将整幅图涂上鲜艳美丽的颜色。还可以再刻画桥的细部,如桥上的行人车辆,或者添加四周的环境和背景。然后由学生创造桥,我适时恰当辅导。这环节设计依据学生认知的规律,从说—看—学—画四个步骤让学生学习化难为易,逐步突破难点。最后通过师生共评的方式评价学生作品,让学生感受桥姿态各异的美,进而激发热爱家乡,造福家乡之情。
本课以“情”字作为一条暗线贯穿下来,通过欣赏,了解,绘画的美术学习,了解了桥的知识,造型特色,创造了桥的作品,这不但丰富了美术课堂活动,提高了学习效率,拓展了小学美术课堂的内涵,而且令学生享受到艺术的熏陶,激发学生热爱家乡之情。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教材分析及教学目标
本文作者是画家吴冠中,他以美术工作者独到的视角,发掘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引领我们用另一种眼光去看生活中的普通事物。文章所揭示的一些美学原则,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点,提高他们的艺术欣赏能力。同时,这篇文章在语言风格上与规范的说明文有很大的差异,可以让学生对说明的多样性有充分的认识。
基于以上分析,我在教学设计中突出了两个教学目标1通过本文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习一些审美技巧,启发学生发现美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艺术欣赏能力。
通过比较阅读,使学生明白说明的'多样性,应尝试不同的说明语言说明结构等。
学生情况分析及教学方法
本班学生已经完成了〈中国石拱桥〉,对说明文的基本常识已有所了解,因此我安排了自学环节,让学生自行熟悉文章的说明重点及主要内容,整体把握课文,以缩短课堂教学时间,使教学环节更为紧凑,同时也可检测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
为了让学生有直观印象,我收集了许多相关图片,特别是本地的一些桥梁图片,通过多媒体手段,把它们展示出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同时,针对学生已经开始注重外在形象的心理特点,引导他们运用作者的审美观点,正确评价自我形象,学会发现生活中的美,进行合理的拓展延伸。比较阅读和课堂练习则是为了让学生认识说明的多样性。
教学过程简介
一、布置预习
熟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在作者看来,桥美在何处?在文中画出相关语句。
2为了说明桥之美,作者主要采用了哪种说明方法?
二、导入新课学习
投影显示以下语句
1桥是经过放大的一条板凳------桥梁专家茅以升
2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长------俗语
3桥,多么美!------吴冠中
桥,简单实用,无处不在。桥,姿态万千,各具风采。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它们的无限魅力。板书课题《桥之美》
三、创设情境
(桥之美)说课材料,标签:初二语文说课稿,初中语文说课稿,
投影显示相关图片,请学生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这些桥美在何处?
四、检查预习,整体感知课文
1、在作者看来,桥美在何处?
指定学生读一读自己所画的相关语句,师生一起修正,并投影显示
2、作者主要采用了哪种说明方法?主要集中在那些段落?按课文顺序一一标出。
教师投影显示相关内容及图片。
五、合作探究
将学生分成8组,每组选择两个例子,运用作者的观点,讨论分析这些桥究竟美在何处?要求学生结合文章中作者的阐述,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分析。
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做评价。并总结板书。
六、能力迁移,拓展延伸
1、再次展示与桥相关图片,请学生选择其中的一座桥,运用作者的审美观点重新评价它们,并模仿作者的语言表达方式写出自己的感受,以备交流。
2、请学生观看生活中的一些画面,说说它们是否具有独到的美。
七、布置作业
1、以我发现了生活中的美,写一则语文练笔。
2、预习思考课后练习三
第二课时
一、交流语文练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正确对待自己的外在形象。
二、对比阅读本文与《中国石拱桥》的异同。
结合学生预习情况,教师进行总结。
同都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进行说明
异语言风格不同,本文语言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中》文语言平实,准确简洁。
结合练习二,具体分析本文的语言特色。
课堂练习------发放讲义,学生当堂完成。
三、布置作业
以家乡的桥为话题,写一篇说明文。
一、教材分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语课标本五年级下册的16课《桥》。这是一篇微型小说。该作品成功地塑造了一位把生的希望让给群众的老党员的光辉形象。作者为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设置了一个典型的环境,山洪暴发,人们只有唯一的退路——那座窄窄的木桥。从而以“水”的上涨为线索,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用一个普通老支书生命的一瞬间的闪光行为,使作品凸显出人性的美丽风采。这一课我安排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我设计的教学目标是: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并能大体说出老支书是一个怎样的人以及找出文中使你感动的地方。今天我要说的是第二课时。
二、教学目标的定位:
1、知识、能力目标:了解课文布局谋篇、环境描写与人物描写相结合的表达特点,初步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研读课文中的重点词句,结合洪水肆虐的危急情境及木桥发生的变化,逐步深刻感受老汉在危急时刻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自己扛的人格与精神。(教学重点)
3、情感目标:积累课文特色语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题目“桥”的深刻含义。
三、设计思想:本着这篇课文语言简练,结构简短的特点,以“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学语文”为基本思想,在课堂上力求做到:书声朗朗、议论纷纷、高潮迭起、读读写写的教学境界。因此,这节课主要采用“品读感悟”式教学方法,通过学生的读读、想想、议议、写写等活动,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不仅让学生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爱语文的情感。
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山洪暴发、洪水肆虐的录像片段或课件。
五、主要问题探究:
(1)感受洪水肆虐与人们的恐慌;
(2)感受在死亡紧逼时,老支书的人格魅力;
(3)这两个问题之间有什么关系?
六、教学程序如下:
(一)探究问题(1):感受洪水肆虐与人们的恐慌
1、学生观看山洪暴发的课件,感受场面的可怕,引入对课文的学习。
思考:你觉得老汉是一个怎样的人?文章是怎样一层一层刻画出老汉的高大形象的?学生在书上勾画出最使你感动的语句,作出批注,然后全班交流。
1、交流感动之一:老支书的第一次壮举
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面!”
思考:老汉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句话的?他当时是怎么做的?
教师引读7、8自然段:(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启发想象:刚才还是跌跌撞撞、乱哄哄的人们,为什么此时停住脚,望着老汉?感悟“他像一座山”中“山”的含义。相机理解“拥戴”一词。
想象说话:受人拥戴的老汉曾为他们做过什么?再次读读老汉喊的那句话。将危险的进一步逼近、人们的恐慌与老汉的表现对比起来读: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人们跌跌撞撞地向木桥拥去。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
2、交流感动之二:老支书的第二次壮举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这一句,可启发学生结合文中79页的插图,观察老汉的举止、神态)说说从老汉“冲揪吼”的动作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为什么老汉凶得像只豹子?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当时已出现了怎样的情况?(对照读句子: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逼近。木桥前,齐腰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
3、交流感动之三:老汉的第三次壮举: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说说你从这句话中又体会到了什么?当时又出现了什么样的情况?出示句子: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猜猜看,老汉想喊点什么?探究老汉内心:联系上文的“他揪出小伙子”,这时,又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让学生悟出:看似矛盾的举动,实际上包含了老汉为了大家舍小家,为了儿子舍自己的无私胸怀。这时,老汉的崇高精神进一步得到升华。也为下一环节的写话练习和理解题目“桥”的含义作了铺垫。
接着,教师引读,学生接读: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逼近,再逼近。木桥前,齐胸膛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
(三)探究问题(3):洪水肆虐、人们恐慌与老支书高尚人格之间的关系
1、思考:本文要歌颂的人物是老支书,为什么作者却要花那么多笔墨去写洪水、木桥、村民?
2、学习作者将环境描写与人物描写相结合的表达方法。
3、总结:将三次水势越来越危急的句子与老汉受村民拥戴的句子结合起来读,再读读老汉的三次喊话,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老汉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这一部分的学习,主要抓老汉的三次壮举,以“水”的上涨为线索,通过危险的进一步逼近与老汉言行举止的对比,将环境描写这一条线与老汉高风亮节,舍己为人的光辉形象这一条线相结合;将人们的'惊慌和老汉的沉着冷静相对比,反衬出老汉的无私无畏,顶天立地的人格,这样也顺理成章地解决了这节课所要探究的第三个问题:洪水肆虐、人们恐慌与老汉高尚人格之间的关系,从而了解作者将人物描写与环境描写相结合的表达方法。所以,围绕所要探究的问题,以三个小板块的形式出现,每一板块都采用了对比朗读,都突出了“拥戴”这个词。在教学中,教师重点指导第一板块,放手让生交流二、三板块。这也是为了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比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讨论等。]七、揭示课文结尾,深化老汉精神。
1、五天以后,洪水退了,这时发生了什么事?教师引读,学生接读最后一部分。想想这样的结尾有什么好处?从而感受作者设置悬念的奇妙之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题目“桥”的含义。
通过朗读、感悟、交流,以及对老汉认识的逐步加深,联系“拥戴”一词,让学生领会此时课题的“桥”不仅仅是那座窄窄的木桥,它还是一座救生桥,更是老支书密切联系群众的心桥!至此,老汉的高大形象也跃然纸上。教师趁机鼓励学生拿起笔,在插图旁写几句祭奠老汉的话,作为清明节送给老支书的特殊礼物。写好后全班交流。
八、感悟表达手法,拓展延伸
1、总结作者在表达上的特点。
(比如:设置悬念;运用大量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语言简短;人物描写与环境描写相结合。)
鼓励学生在今后的习作中尝试运用一些表达方法。
2、拓展阅读:《丰碑》、《“诺曼底号”遇难记》、《一个降落伞包》
[设计理念:让学生“情动而辞发”。既是情感的凝聚和提升,又是语言实践的活动。带着感动,带着敬佩,带着深切的怀念,写几句为老支书祭奠的话,既深化了老汉的精神,也丰富了学生的情感。此外,〈课文课程标准〉上说: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所以,让学生初步学习一些表达上的特点,也是第三学段的孩子所必须具备的。课后的拓展阅读更能让学生总结这类课文的特点,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
附:[板书设计]
16桥
桥——————老支书
窄窄的木桥前像一座山
开始发抖冲上去揪出儿子
痛苦呻吟用力推儿子上桥
轰地塌了被洪水吞没了
(不朽的生命桥)
教学内容:人教版第十一册第四组课文《桥》第二课时
教材解读:《桥》是一篇小小说,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座桥梁是我们党以老支
因此,我将此文教学安排为两课时。我今天所要说课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结合本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1、认识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
(2)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品读语句的能力、合理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
积累课文特色语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感受情况的危急,领悟老汉的每一次举动的内涵与精神。
教学难点:理解题目“桥”的深刻含义。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复习引入,激发动机
1、学生回忆课文内容
2、用自己的话说说洪水的猛
设计意图:通过回忆所学知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上课之前我让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洪水的猛。通过回忆所学知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由此,学生的求知欲油然而生。于是顺势进入第二环节)
二、品读课文,探索新知
1、抓住言行,体会情感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找出老汉第一次壮举,思考:老汉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句话的?他当时是怎么做的?
(2)同桌间交流学习
(3)齐读第
7、8自然段
(4)启发想象:刚才还是跌跌撞撞、乱哄哄的人们,为什么此时停住脚,望着老汉?
(5)读读老汉喊的那句话。
设计意图: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合作探究更便于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让学生带着疑问自由朗读课文,同桌间交流学习。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通过重点朗读第
7、8自然段展开提问更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6)出示79页的插图,观察老汉的举止、神态
(7)文中找出老汉的壮举,说说从老汉“冲揪吼”的'动作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8)小组讨论汇报学习老汉第
三、三次壮举
(9)感情地朗读老汉所有喊的话。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插图,引出教学内容,让学生直观形象很快地从图片中了解老汉。(通过图片让学生观察老汉的举止和神态,直观形象地从老汉的动作中体会老汉的形象,再通过小组讨论
交流学习。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合作探究更便于引导学生理解问题)
3、揭示结尾,升华感受
(1)五天以后,洪水退了,这时发生了什么事?
(2)齐读最后一部分,思考:这样的结尾有什么好处?题目“桥”的含义
(3)总结作者在表达上的特点。
(4)配乐《神秘乐园》朗读最后一部分。指导朗读(指名读、齐读、配乐读等)
(5)启发想象:老汉牺牲了,村民们会怎么做,怎么说?你也想对老汉说些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带动学生品读感到的语句,营造民主、互动的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利用图片和音乐来创设情境,更便于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朗读、品味。
(提问五天以后,洪水退了发生了什么事?引导学生朗读最后一部分。想想这样的结尾有什么好处?从而感受作者设置悬念的奇妙之处。并理解题目“桥”的含义。通过朗读、感悟、交流,以便对老汉认识的逐步加深,让学生领会此时课题的“桥”不仅仅是那座窄窄的木桥,它还是一座救生桥,更是老支书密切联系群众的心桥!
四、总结归纳,升华情感
1、总结全文
2、学完这一课,你有哪些收获?
设计意图:学习全文后,再次要求学生回顾课文内容,升华学生的情感。通过质疑,师生共同总结,明确本课的表达方法。
五、延伸课后,巧留作业
出示作业。(任选一题)
1、学完这节课写一篇读后感
2、把你想对老汉说的话写出来
3、拓展阅读:《丰碑》、《“诺曼底号”遇难记》、《一个降落伞包》
设计意图:通过分层次设计作业,给予学生不同的发展空间。第三题作业的设计,目的是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有助于学生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培养学生的自读自悟的能力。
六、板书设计
雨大勇敢
水猛桥冷静
桥重爱子
设计意图:此板书体现了课文的层次性,突出了教学的重点,使学生便于借助板书梳理所学知识。
一、说教材:
《桥》是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标实验教材第十册第四单的一篇精读课文,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桥说课稿。面对突如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沉稳,高风亮节和果断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也是课文以“桥”作题目的深刻内含。
这篇课文在表达方法上有三个突出的特点:
1.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
2.用简短的句、段来渲染紧张的气氛。
3.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增强表现力。
第四单元的训练重点是:学习课文时要入情入境,抓住那些感动我们的地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认真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根据单元训练重点、教材特点以及五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咆哮、放肆”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4、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感受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题目所蕴含的深意。
二、说教学方法:
(1)运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抓住文中一些描写自然环境的词句想像面对死亡威胁的情景,感受当时的情况危急。
(2)运用朗读法。采用多种形式的读,如范读,品读,对比读,齐读,指名读,自由读等,以读代讲,以读悟情,以读达情。
(3)运用讨论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
三、说学法:以学生自学为主,指导学生运用勾画圈点法,抓住关键词句来理解课文的主旨;采用朗读法、讨论法体会文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四、说教学程序:
本课教学我安排两课时五个环节完成教学任务。
一、悬念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有一个村庄,曾经有过一座窄窄的木桥,它和村子里的一百多号人一起经历了一场可怕的灾难。那个黎明究竟发生了什么?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桥》这篇课文,一起去看个究竟。”上课伊始,我通过设置悬念,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面的教学做好铺垫。
二、三读课文,整体感知
第一遍读,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课文注音和字词典,联系上下文扫除字词障碍。
第二遍读,我请几位学生接读课文,纠正字音,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流利,教案《桥说课稿》。
在两遍读的基础上,检测本课的生字新词,有针对性地对某些容易读错写错的生字词进行指导,例如“放肆”的si是平舌音,“瞪”字还有哪些形近字,字音字义上有什么不同等。检测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指名读,开火车读,男女生接读,把词语放回句子中读等。通过反复认读,使生字新词得以强化记忆,得以巩固。课堂上还要让学生动笔写一写本课要求会写的字,通过观察、相互提醒、教师范写、生生评价等形式指导学生把字写正确,写美观。
第三遍读,让学生默读,说说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和语言概述能力。
三、研读课文,深入探究。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我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汇报交流,我只是在疑难困惑处适时点拨,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首先,出示自学提示:
1.划文中描写大雨和洪水的词句,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2.课文中的老汉是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
3.课文最后才交代老汉和小伙子的关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三个问题是围绕着课后习题及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提出的。学生根据自学提示自主读书,思考,勾画圈点,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一)第一个问题在交流时,指导学生抓住一些重点词语谈自己的感受,如“像泼”“像倒”“咆哮”“受惊的野马”“跳舞”“狞笑”“放肆”等,使学生明确这些描写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起到了烘托渲染的作用,让人们感受到洪水的无情与可怕(板书:洪水如魔)。教师适时追问:如果你置身于如此情境,会是什么感受?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同时又加强了学生和文本的对话,增强了对文本的感受力。然后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因为有了切身的感受,学生定能入情入境地读。
(二)第二个问题,先请学生谈一谈老汉在自己心中的形象,然后找出文中具体描写描写老汉的动作、神态、语言的词句感受老支书忠于职守、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精神。学生会找到这些句子(展示课件)。对这些词句进行品析时,指导学生入境入情地读,读得镇定,干脆,急促和响亮,展现老汉如山的形象。(板书:老汉 如山)
某些句子可以进行对比阅读加强感悟。如“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把这句中的“冲”、“揪”、“吼”改成“跑”、“拉”,“叫”,并把后面那句改成“老汉凶得很”,让学生在对比读中体会老汉的果断、不容置疑,感受他不徇私情、舍己为人的品质。
安排小练笔,课文在写“木桥轰地一声塌了。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时,“老汉似乎要喊什么”,请你发挥想像,想一想老汉要喊什么?用笔写下来,并请几位学生当堂读给大家听,再次加强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第三个问题让学生畅所欲言,在讨论交流中达到共识,明白设置悬念的好处是——达到震撼人心的效果。同时引导学生体会文章语言的洗练增强了故事的悲壮色彩。
四、总结课文,升华情感。
“同学们,面对如猛兽般的洪水,我们的老支书像山一样临危不惧,指挥若定,他念念不忘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顾全大局,牺牲了自己和儿子的生命。这种舍己救人的高尚品质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好好学习!让我们带着对老支书的崇敬之情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在这里安排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由部分回归到了整体,避免了把课文读得支离破碎。
学生读课文后,我问道:“同学们,课文主要刻画的是老支书这个形象,那么题目为什么是《桥》而不是《老汉》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思维的火花再次被点燃,在交流中明确了题目“桥”的双重意义,它既是实实在在的物质上的桥,更是老支书用血肉之躯筑起的生命桥,从而解决了本课的教学难点。
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洪水退了,老汉和他的儿子牺牲了。假如同学们是村民中的一员,想想你会对老支书说些什么?同学们可以自定题目,写一篇400字左右的文章。这样设置作业既是对课文的延伸,又使学生通过想像和抒写进一步内化了情感。
最后,我来说说板书。
好的板书往往就是一份微型教案,本篇课文的板书我力求做到简洁明了,突出重点,使学生一看板书便能对文章内容和人物形象一目了然。
一、说教材:
《家乡的桥》这篇课文,主要通过描写家乡桥的形状多姿多彩,桥名的有趣和桥所带来的乐趣这三方面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在设计教学时,我力图使传统与创新走向融合,既抓重点词,句,段的教学,体现对语文优秀传统的回归,又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获得知识,提高能力的同时,精神世界也得到丰富,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素养。所以在教学过程的安排上,我着重从情出发又回归到情感的升华,让学生在充满深情的情境中学习语言、运用语言,让学生在字里行间体会作者热爱家乡,怀念家乡的思想感情,这便是本文教学的重点目标所在。
二、说教学目标:
(一)1.阅读课文,知道水乡的桥多、桥美。
2.理解“飘逸潇洒、刚劲雄健”等词语的意思,积累描写字体的词语。
3.通过学生的预习,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学会倾听和
与他人交流的习惯。能和同伴开展合作学习。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热爱家乡,怀念家乡的思想感情,领悟“长相忆,最忆家乡的桥”这句话的含义。
(二)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热爱家乡,怀念家乡的思想感情,领悟“长相忆,最忆家乡的桥”的含义。
(三)教学难点
学习课文总分写法,体会作者文章描写上的独具匠心,并试着用“先概括后具体”的方法写一写。
三、说教法和学法
(一)说教法:
在教法上,本文教学主要运用主题教学的理念,抓住“长相忆,最忆家乡的桥”这句话来构建一个学习的平台,让学生通过自主的研读,落实语言文字的揣摩与理解,进行听、说、读、写的练习,将目标的充分落实。
(二)说学法:
而学法上,则相对应地通过学生的相互合作,自主探究语段,通过读写结合,让学生与文本产生情感的沟通与共鸣,以达到用情激情,用情促思的效果,再作用到他们的朗读上,从而让学生得到情感的熏陶与提升,真正的入情入境,不仅将作者热爱家乡、思念家乡的感情融入心间,更要以此激发起学生对自己家乡的热爱。
四、说教学过程
(一)渲染意境,走进文本
1.我们上海地处江南,在我们周围,有许多极富有特色的水乡小镇。(出示:江南水乡的画面)看!小桥流水人家,青山秀水环绕,而这方美丽的土地,养育了这方的人们,有一位作家,离开家乡已经几十年了,总也忘不了家乡的山山水水,尤其是家乡的桥。(出示课题)
2.出示:我的故乡在江南。故乡的小河像一条条血脉,网布在大地母亲的身上。
小河长,小桥多。桥连着一个村庄与另一个村庄,连接着一户人家与另一户人家。如果提个篮子赶集去,不经过八座十座小桥才怪哩!
(1)轻声读,感受桥的多,桥的随处可见,桥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的一部分
(2)补充:据说在一座水乡小镇上,竟有287座各式各样的小桥,那么多的桥,让作者难以忘记,难怪他说——出示:长相忆,最忆家乡的桥
[设计意图:《上海市中小学生语文课程标准》谈到中高年级阅读的要求之一,要引领学生感受课文中一些富有表现力的句子并做适当的积累,像第一句话就能在语言环境中体会比喻这种常见的修辞手法的作用。在此,诗化的语言营造了优美的氛围,有助于学生与文本产生情感的沟通与共鸣,有助于对文章中心极有表现力的句子的初步的品读。]
过渡:他为什么会说——长相忆,最忆家乡的。桥呢?让我们一起来进入第二环节。
(二)初读课文,感知整体
1.自己轻声读课文,看一看,你对家乡的桥了解了些什么?呆会儿请你用课文中的语句说一说。
2.交流的过程中随机板书:造型千姿百态
桥名充满情趣
孩子们的乐园
[设计意图:让学生们在交流倾听中感悟出在概括2-5段时是有一定的方法的,不仅巧妙地完成了书旁批注的练习,又对三年级时已有了解的先概括后具体的写作方法再次“温故而知新”,无痕地做到了新旧知识的衔� ]
(三)细读课文,理解深入
A 第三节:
1.家乡的桥很多很多,那么多的桥,造型却各不相同,千姿百态。
出示:家乡的桥大多是石桥,造型却千姿百态。最简单的是过户桥,一块长石板搁两端,把两户人家连起来;最漂亮、最有气派的数单拱桥,桥洞和它的倒影像个很大很大的圆饼,两边几十级石阶缀上去,形成个大“八”字,一对对石狮子雄赳赳地屹立在石柱上。夜里,你撑条小船穿梭其间,那光景,会使你怀疑是不是进了月亮婆婆的家呢!
2.课文围绕这句总起句举了哪几种造型的桥?它们分别有哪些特点呢?
(多媒体出示)过户桥单拱桥
最简单最漂亮、最有气派
3.接问:图文感知后,那你喜欢哪种造型的桥?为什么?
请你带着个人体验自己轻声读一读,把这种姿态各异的感觉读出来,等会儿我们来进行一个朗读比赛,随机的点评和指导。
4.配上音乐师生以总分方式合作读,把那份对家乡的桥的爱意流淌于声情并茂的朗读中。多美的桥啊,怎不让人长相忆!
[设计说明:
(一)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努力与新课程接轨。语文教学是有情感,有生命的,语文课改倡导学生直接与文本对话,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受到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教学永远是一门艺术。本课语言优美,意境也很美,因此在教学中,我试图通过想象、感受、表情朗读等方式帮助学生完成对课文的体验,共同去感受美,表达美。在课堂上,我为学生创设了优美的意境,意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能读出那种江南水乡的悠悠文化的韵味。但是要读出韵味,语言情感还需要给予及时的引导和巧妙的点拨,那么学生的语言情感才会得以充分的激发。]
B 第四节:
过渡:桥的造型是如此的千姿百态,那桥的名称又美在哪里呢?让我们细读课文,理解深入。
1.请大家自由轻声读读第四节,同桌合作完成一张表格(出示媒体表格)
2.放飞想象:这些有趣的桥名,原来还有这样奇妙的来源,那是否就这些桥名呢?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出示)……(神仙桥,台阶数)
师:这里的“……”表示什么?你能说说还有什么桥名呢?交流
3.课文除了向我们介绍桥名的来历之外,还介绍了桥名的不同字体。(多媒体出示)在交流的过程中进行引读,并重点理解对字体的描写句子:
出示:有趣的是,在青石板上凿就的桥名字体也各不相同,或篆或隶或楷或草,有的飘逸潇洒,有的刚劲雄健,跟桥名相衬相映,又平添了几分情趣。
看,这是什么字体?(出示)让我们来欣赏一下这些各不相同的桥名字体吧!
出示:各种字体写的桥名
师:这是草书写的——这是隶书写的——这是篆书写的——这是楷书写的—
出示:草隶篆楷
所以文中说“或篆或隶或楷或草”,这里的或就是“有的”意思。
问:我们来欣赏一下这些字体,你想用什么词来形容它呢?在交流中理解“飘逸潇洒、刚劲雄健”并积累词语:龙飞凤舞行云流水秀丽端庄苍劲有力
再读句子,感受桥名字体带给我们的情趣。
[设计意图:利用媒体优化教学,抓牢文本灵活教学。课文的第四节主要写桥不但美在多姿多彩,更是美在桥名的有趣和桥名字体的各具特色上,这些各不相同又充满情趣的桥名字体也让我们感受到江南悠远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感受桥名字体的特色时,出示在网上找到的篆、隶、楷、草四种不同的字体的写法,边读句子边欣赏字体,学生自然而然理解“刚劲雄健,飘逸潇洒”等词。在品读句子中仿佛亲身经历般,边读边赞叹,既掌握了文本的内容,理解了桥名字体的美,又欣赏了书法艺术的美。为了进一步领会课文的主旨:长相忆,最忆家乡的桥,我还设计了迁移练习,借用学过的古诗——白居易和他的《忆江南》,从而达到学习上知识之间的融会贯通,有机地整合了不同的知识点。]
C 第5节
对于最让作者难忘的是桥给他的童年带来无穷乐趣的第5小节,我以串读代讲,读出快乐的感觉。
(出示媒体:整个炎热的夏天,我们在桥头下棋猜谜讲故事;我们把桥当作跳水台,比跳水本领,练胆量;我们在桥边钓鱼摸螺蛳,碰的巧,还能从桥洞里捉到一对毛蟹呢!)
1、引读:整个炎热的夏天,我们在桥头——我们把桥——我们在桥边——碰得巧——
2、并启发学生想像一下,我们在这个乐园里还可以玩什么?请你动笔写一写。
出示:
家乡的桥是我们的。我们,我们,我们。
[设计说明:在学习“乐园”时,我主要以组合朗读和想像训练的形式完成。这样的教学我发现在课堂中所花的时间其实并不多,很多时候只是需要你老师稍加点拨,对学生却帮助很大,关键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要关注这一点,要乐于花功夫在认真钻研教材上,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上,那么我们的的课堂会彰显高效能,教学的难点也巧妙攻克了,而且学生们在当堂的写话训练中既提高了自己对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又在交流中享受到了更多的快乐。]
(四)感悟情感,课外拓展
1.是啊!家乡的桥是那么千姿百态,富有情趣,它给孩子带来快乐。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桥,童年的回忆就是对桥的回忆。难怪作者说:
2.出示:长相忆,最忆家乡的桥。
那么,说起家乡的桥,他会想起什么呢?四人小组合作说一说。
出示:一说起家乡的桥,我就想起,就想起,
就想起。
看,你们都成小诗人了,我们齐心协力也把这篇课文改写成了一首小诗。
3.出示配乐诗:《家乡的桥》
4.时间可以让人淡忘许多东西,但对家乡的感情,对童年的记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深,这就是乡情因此行文至最后,作者所有的情感,千言万语汇成一句:长相忆,最忆家乡的桥!(不仅局限于对桥的牵挂,更是对故乡人、故乡景、故乡物乃至所有的怀念、热爱,是情感的升华。)
[设计说明:毕加索说,每一个儿童都是艺术家。那我就在这节课上为学生创设一个平台,关注他们的生活、他们的观察角度、他们的审美天性,和他们一起想象,一起同题写小诗。我们知道,儿童本身就是一首诗,在今天的这节课即将结束的时候,老师和学生一起体会被文字打动的感觉,使自己精神得到升华。]
5.同学们,作者以家乡的桥来抒发自己对故乡的热爱和怀念,你的故乡又有什么令你怀念呢?请同学们选择一两样搜集图片和资料,设计一张关于“的”的小报,向全班同学作一下介绍。
(江南有许多独特的风物,乌篷船、大闸蟹、绍兴酒、龙井茶、紫砂壶、蓝印花布等)
[设计说明:语言文字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可以说社会处处皆语文,我们应巧妙引导学生到生活中自主有选择地进行相应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广泛接触社会,积累语言,运用语言,那么我们的学习并不会随着《家乡的桥》这篇课文的结束而结束,而是走进了一个更为广阔更为丰富多彩的学习天地。]
五、说板书:
教学板书的设计上,我呈现的是本篇课文的中心句和四个段落小标题,让学生清晰地看到家乡的桥的特点,沉浸于作者满腔的思乡之情。主题鲜明,结构清晰。
第6课、家乡的桥
数量非常之多
造型千姿百态
桥名充满情趣
孩子们的乐园
长相忆,最忆家乡的桥。
[说教材]
本次口语交际位于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的语文园地八中,话题是“未来的桥”。学生可以在现实中,与同伴的交流中,生发出形形色色的对未来的桥的设想。本单元的口语交际话题与本单元的专题密切相关,阅读课及相应的准备活动成为了口语交际的重要知识背景。这样的话题,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知识积累,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既联系课文,又贴近学生生活,使学生有话愿说,有话可说,利于达到相互交流、提高口语交际能力的目的。
[说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围绕口语交际课的基本目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创设开放、有活力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提高,本课的目标定为:
1、发挥想象,激发表达欲望,使学生乐于交际,善于交际。
2、在活动中能主动与人交流,大方地向他人介绍自己的作品。
3、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学习倾听、质疑、评价。
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大胆表述、质疑,主动与人交流。教学难点是学习倾听、质疑、评价。
[说过程]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我设计了4个环节,分别是: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二、语言训练,借画学说;三、再创情境,提升说话;四、总结。下面我就每个环节的简单谈谈自己的设计理念: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1、谈话,引出“桥”。
2、展示资料,说一说喜欢的桥。
【设计理念:在课堂开始,学生尤其想向教师和同学展示自己的课前准备情况,主动介绍和说明的表达欲望很强,借此机会,引出话题,让他们有话可说,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熟悉的桥,并在这个过程中交流经验,展示作品,体现学生的成功感、自豪感,激励和提倡学生的主动学习精神。】
3、讨论:怎么把桥说好。
【设计理念:口语交际课的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为避免使学生说一些烦琐的、无序的语言,或是循规蹈矩地用指定地句式说,在第一个同学介绍完之后,我安排了“他是怎么把这座桥说好的?”这样一个简要的指导和点评,目的是训练学生关注到说话的'有序性和目的性,为后面同学的介绍以及全体同学的个人交流做好示范及指引。】
二、语言训练,借画学说;
1、揭题:未来的桥
2、宣布举行桥梁设计比赛,提名“奖项”。
【设计理念:学生进行口语交际,教师须对交际方法作相应的指导。原本我设计的问题是“想让别人知道你设计的桥很棒,你有什么好办法?”后来我又想:小孩子的兴奋点很低,当时宣布比赛已经让很多孩子跃跃欲试。如果这时忽然问这么个问题,就有点像大禹父亲用“息壤”堵洪水一样,又像在一个急于赶路的人前面放了快巨石,告诉他你必须打碎巨石才能过去一样让人不舒畅。所以,后来我索性放开手脚,不拘泥在形式里了,而是让他们提出奖项,顺着学生的思维,并在这个过程中尝试着指导学生们在说桥的时候关注桥梁设计的样子、作用等。】
3、小组交流,评出组内最佳设计者;
4、个别组上台交流,模拟对话。
【设计理念:我认为,口语交际课所重视的不应仅仅是问题解决的结果,而更应是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以及过程中所产生的丰富多彩的、活生生的体验。,本环节中,通过情境创设,鼓励学生大胆与人交际,使学生表达更自然、更流利;通过其余学生的从桥的样子、材料、色彩等多方面提问加以引导,使介绍更全面、更丰富,同时注重了对学生在会听、会问、会说三方面的要求和培养。】
三、再创情境,提升说话;
1、小组代表将优秀的作品贴在黑板上。
2、模拟对话:设计者接受其他同学的提问。
3、评奖,表扬设计师。
【设计理念:“颁奖”环节的设置使得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得到了充分体现,同时也不失为口语交流的良好训练时机,进而发展学生的审美观、价值观。】
四、总结。
本学期我们学校四年级综合实践活动组开展一次主题为“搭纸桥”的综合实践活动。其中有一个活动为用纸制作桥梁模型,同学们在制作的过程中,除了美观,关注较多的就是做出来的桥是否结实。为了我们组织了全体同学的大讨论“桥梁是否结实与什么有关?”讨论中发现同学们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提出了很多自己的观点。
陶行知先生说过:创造的本质在于活泼的生命,在于火一样的热情,在于探究的兴趣。陶先生的观点实践探究对学生掌握知识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而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的是锻炼学生实际的动手操作能力、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在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获得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等。为此,我们决定来上一节探究活动课。
最初,我们的课题定为“桥的承受力”,我们以为相对于“搭纸桥”来说,“承受力”的研究更有意义,更丰富些。
桥的承受力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建桥的材料、桥墩的数量、桥的外形、桥面剖面形状等好多,其中桥面剖面形状与承受力的关系最复杂。所以,我们设计老师或学生上台一一操作演示前几种简单的关系。比如,将不同材料的桥面进行试重对比,说明材料不同,承受力不同。用桥墩数量的多少试验承受力的大小不同。最后再让学生分组做实验研究不同剖面形状的桥面,承受力不同。
每次试讲,总是感觉师生共同演示的过程很别扭。内容简单,让人感觉浪费时间;又干扰本课的重点——剖面形状的改变对承受力的影响;还让更多的学生缺乏操作实践,只是一味地在看。
各种因素与承受力的`关系能否让各组自己选择研究呢?尽管表面上每个组都在实验操作,可是有的太简单,有的太复杂,收获肯定不一样。既然这样,我们为什么不舍弃简单的内容,抓住重难点来上呢?所以,最后我们确立了“搭纸桥”这一课题。
课题的确立,让我们思路清晰了。我们通过魔术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提出问题:为什么桥的承受力改变了?接下来,又对问题进行了大胆地猜测:是不是与桥面的剖面形状的改变有关?然后通过对比试验进行验证并得出结论:桥面剖面形状改变,桥的承受力改变了。实验后,我们又设计了一个搭纸桥比赛,将实验所得应用于实际操作。比赛完,我们又有一段文字加图片加解说的一段资料,说明桥的承受力与很多的因素有关,既扩大了孩子们的视野,又激发了他们的兴趣,为下节课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整堂课,孩子们表现出了很高的学习热情,思维活跃,兴趣盎然,有很多的学生看到自己设计的桥面禁住了那么多的钩码,激动不已。他们积极参与,大胆操作,敢想敢干,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上的课是五年级第四组第16课———《桥》。
本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座桥梁是我们党以老支 这篇课文情节跌宕起伏,语言简练生动,在表达方法上有三个突出的`特点,即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多用简短的句、段,来渲染紧张的气氛;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增强表现力。
我所上的是本课的第二课时,依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研读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感悟洪水肆虐的危机情境,体会老汉的英雄形象和父亲形象。
作为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研究性阅读和感悟的能力,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读、思、记课文中需要重点领悟的部分。这篇课文篇幅短小,但文本所描绘的人物形象与场景都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很难被文中老汉的形象、精神所打动,特别是对文章以《桥》为题的理解。课文所蕴涵的情味、思想内涵不容易为学生所理解、接受。因此,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对老汉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感受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
教学难点是理解题目所蕴涵的深意。
为突破这一重点,我计划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运用情境教学法,通过让学生抓住文中一些自然环境描写的词语句子和想像面对死亡威胁的情景,让学生置身死亡境地,切实感受当时的生命垂危,从而能更好地理解老支书的舍己救人,忠于职守的高贵品质;运用朗读法,叶圣陶老先生认为语文教学最基本最好的方法就是读,朱熹也说过“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本篇课文语言简练,人物语言的刻画也很有表现力,我采用多种形式的读,如品读,对比读,齐读,指名读,自由读、默读、配乐朗读等,从而达到“以读代讲”,“以读悟情”,“以读达情”的效果。为突破课文的难点,通过朗读、感悟、交流,让学生领会此时课题的“桥”不仅仅是那座窄窄的木桥,它更是老支书用自己的身躯架起的生命之桥!
学生学法方面,我主要是指导学生运用勾画做批注的方法,让学生抓住一些描写老汉的动作,神态,语言和自然环境的关键词句,进行勾画,通过抓住重点来理解课文的主旨,尤其是指导学生采用各种形式的朗读,从中体会文中所蕴涵的思想感情,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感悟,注重感悟的策略,引导学生内化自己的情感,又通过读来外化。
本节课我用以下八个教学环节来完成。
一、复习导入新课。
二、走近洪水,感悟洪水可怕
1、自由读课文,画出描写洪水和雨水的句子。
2、汇报交流谈体会,感情朗读促感悟。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属于美术与社会生活这一板块的内容,主要体现了美术课程标准的(设计运用)这一学习领域的内容,是对平面设计单元内容的拓展与延伸,另外,也是对本册教材中工艺设计类知识的一个总结。使学生在巩固已有知识的同时,对三维立体造型设计基础知识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掌握一般的制作技能。
教材从介绍桥的功能,样式入手,展现了桥的历史,文化,环境,生活变迁中的发展与沿革,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美术问题,通过与历史,地理,工程学等知识的广泛联系,帮助学生了解人类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设计思想和思维方式的变化,理解共通的建
筑艺术发展原理和规律。开阔学生的视野,学习收集整理信息和分析研究问题等方法,培养他们综合思维和创新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关于"桥"的课题,学生不会感到陌生,由于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已经有了许多感性的体验,因此容易引发学生共鸣,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前提;但是,也应充分估计到学生从平面设计过渡到立体造型的困惑和难点,因此,在教学中注重教学方法的"循序渐进"。
三,教学目标的拟定:
教学设计思路:根据课标精神:使学生了解"物以致用"的设计思想,并运用设计和工艺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进行有目的的创意,设计和制作活动,发展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使学生从设计制作与审美体验双重功能中,感受美术独特的社会价值,从而进一步提高进行审美创造的愿望。因此设计以下教学目标:
1,了解桥梁的基本知识和各种造型方式。
2,掌握简易桥梁模型的设计及制作方法。
3,体验和讨论优秀的桥梁建筑艺术带给 人们的审美情愫。
四,教学重难点:
1,了解,掌握桥梁的基本结构与功能
2,桥梁造型的创新设计思维的`培养
五,教具与学具:
1,多媒体教学课件,桥梁模型实物,图片等
2,打印纸,硬卡纸,剪刀,胶带,直尺等
六,教学流程与教法,学法:
1,导入:
导课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要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新课上来,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要注意提问要能抓住学生的心,吸引他们的注意。如:……
世界名桥
2,讨论"关于桥,你来说点什么 ","说说家乡的桥"等,辅助手段:各种桥梁图片展示,引导鉴赏与探讨。
家乡的桥
在此主要采取"欣赏——启发——引导",以实例为线索,充分动用教具,图片等素材,合理采用欣赏,启发,归纳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实例的引导下,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每个学生都能参加到积极动脑的思维活动中,教师再具体分析几种桥梁形式,得出关于桥的一般概念及审美意义,从而引出新课《我心中的桥》。
3,思考与讨论:桥梁造型与实用功能的关系
为什么桥梁结构造型大多采用"圆拱形"和"三角形"
提出一个问题:桥梁的各种造型只是为了好看吗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可能有多数学生没有深入的思考过这个问题。建筑桥梁为什么大多采用圆拱与三角造型 这个问题应该会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首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观点去分析,归类,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然后教师再具体分析几种桥梁形式,得出关于桥梁造型的一般概念,力学原理及审美意义。
一个很有趣的小实验:
这是本课比较"出彩"的一个环节,也是本课教材里没有的内容。设计该环节的目的是要充分体现出学科知识的综合性,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引导他们通过类似物理实验的小制作,不仅要明白桥梁造型的多样性,更重要的是,设计桥梁最首要的任务是考虑它的实用功能性。
4,小实验:一张硬纸,从A点到B点做一简易桥,问题1:怎么做,才能让"桥"的负荷量最大
5,从问题1引出问题2,此时引出有关桥梁的一般知识:如桥梁的基本结构,力学原理,结构力学,材料学,造型与功能等。
结论:桥的负重能力与跨度和桥面形状有关系
6,学生作业:自己设计,制作一座"我心爱的桥"(时间不够可在课外时间或下节课完成)
要想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设计出一座完整的桥梁模型是比较困难的事情,因此本课利用大量实例和制作过程的演示,启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创造性思维。在课堂中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简化桥梁的复杂造型,使学生沿着形象简洁,手法概括,表达形式以简练,实用为主(只要有桥面和支撑物就行)的思路前提下展开设计活动,增加了直观性和可操作性,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7,作业的展示与评价方式
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作业后进行评比,内容有两项:
1,负重比赛,看谁的桥能承载更大的重量 (砝码或其 他重物)
2,造型评分,看谁的桥造型最美
综合两项得分。评出本班"最佳桥梁设计"奖。
七,知识拓展:发散性思维,从具象到抽象:七夕鹊桥;心灵之桥;沟通本领……团队精神……等
这个环节应"�
设计该环节仍是按照新课标精神,"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评价",学生通过以上学习活动,积极探究,勇于尝试,已经设计制作出了自己的作品,理应从中体验到创造的喜悦以及成功的快乐!客观而恰如其分的评价方式会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给予他们持续学习的动力!
设计制作出一个桥梁模型并不是本课的主要目的,而是要通过对桥梁建筑艺术这种文化现象的研究与思考,通过具体的设计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社会生活的大文化背景中,欣赏和体验人类各种建筑文化的精华,找出自己的"真知灼见"!从而真正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审美素质的最终目的!
一座桥一个故事
一座桥一段历史
谢 谢 大 家!
一座桥一种文化
这是本课力求达到的一种境界!
1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跨越、海峡、苍白、红润、移植、谈何容易、幸运、袭击、平安无事、期待、突如其来、空旷、暂停、骨肉同胞、血脉亲情”等词语。
2.读懂课文,理解“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
2情景说明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组的第三篇课文,本组课文是人间真情的专题,是为了继续引导学生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体会到人与人相互关爱,生命才是更有意义,人生才更有幸福。
这篇课文语言朴实自然,叙写生动具体,讲述了一个情致淳厚感人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我想教材编写的意图不仅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深切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感,体会台湾人民和大陆人民难以割舍的骨肉亲情,更主要的是引导学生由课文内容想开去,探究人物的内心活动,认真感悟,学习台湾青年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品质及李博士不顾个人安危,急他人之所急的高尚医德。从而进一步受到人性美的教育。
教学时:(一)用好教材,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在读中深切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感,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二)超越教材,拓展延伸升华情感,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3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
教学活动
4.2第二学时
教学目标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受到关心他人的教育。
)学时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学时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爱心架起生命桥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让学生走进文本。
师:(多媒体出示中国地图)同学们,请看,这是我国的宝岛台湾,这是我国大陆的杭州。这是台湾海峡。台湾和杭州相距大约有多远?被什么隔断?
生:(比画着)大约千里之遥。
生:被台湾海峡隔断。
师:你们的观察真仔细!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海峡两岸血脉亲情的课文《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好吗?
(板书课题22.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师:请同学们齐读课题(生读课题)
师: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生:什么是生命桥?
生:是怎样跨越海峡的?
二、自由诵读,感悟文本
师: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自由读课文,并想想这篇课文写了什么?
(生带着问题认真地读课文约3分钟)
生:“生命桥”是指通过一定的措施给别人延续生命。
生:是靠血脉亲情跨越的。
生: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大陆青年小钱得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青年,冒着生命危险救小钱的生命。
生: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台湾青年在余震中冒着生命危险,捐献骨髓,用爱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三、反复品读,体验文本
师:(激动地)同学们的收获还真不少,这是因为你们认真读书而获得的。现在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画出使自己深受感动的语句或段落,在空白处写上感受,并与同学交流。(生自由读课文,作记号,写感受)
师:你们读书可真认真!现在咱们来交流一下感受。
生 :我觉得这句让我感动:“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含苞的花朵”给人是美的感受,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凋零”是“凋谢、零落”也就是说,这个18岁的青年小钱的'生命就像含苞欲放的花骨朵一样,但是还没有开放就要“凋零了”。
师:�
师:小钱如果不得白血病,他可能在做些什么?
生:读书,学习。
师:是呀,小钱十分不幸,但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已找到了治疗的办法,你知道吗?
生:骨髓移植。
生:老师,这句的后半句应读出有一线希望的感情。
师:说说你的看法。
生:现在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白血病也不是不治之症。课文中的“唯有”应重读,读出那种幸运的感情来。
师:你能将这句读给大家听听吗?(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小钱有希望吗?快速读课文,找出看到希望的句子。
(出示)小钱是幸运的,几经辗转,终于在台湾找到了这样的人。
师:这句话里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找骨髓不容易。
生:从“辗转”这个词语可以感受到寻找合适骨髓的艰辛。
生:从“终于”一词表示出寻找到合适的轻松,给人如释重负的感觉。
师:你能将这句有感情地读出来吗?(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你能说说为什么这么读吗?
生:“幸运”要读得肯定,有力度。“辗转”要读出那种寻找的艰辛。“终于‘要带着感
动,带着希望的语气。
师:你体会得真好!现在请同学们带着这种感情齐读这句。
师:在同一时刻,海峡彼岸的台湾花莲慈济医院,骨髓移植专家李博士正步履匆匆地走进手术室。一位青年躺在病床上,等候着他来抽取骨髓。就在昨天,一场里氏7.3级的大地震袭击了台湾地区。此刻,大地仍在余震中摇晃。
师:“同一时刻”指的是什么时候?
生:是指1999年9月22日早晨7时30分。
生:是指在这同一时刻,大陆青年静静躺在杭州市某医院的病床上,台湾青年也静静地躺在花莲慈济医院的病床上。
师:骨髓移植专家李博士是在怎样得情况下步履匆匆地走进手术室的?
生:就在昨天,一场里氏7·3级的大地震袭击了台湾地区。此刻,大地仍在佘震中摇晃。
师:(播放地震录相)
师:就在这种情况下,李博士仍然坚定地走进手术室,情况会是怎样呢?请同学们默读
4…6自然段,找出让你感动的句子,再和同学们汇报交流
师:请大家读后汇报交流
生:在这场灾难中,病床上的青年没有受伤,他的亲人是否平安无事,目前还不清楚。但是,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这句让我感动
师:为什么?
生:因为家人是指和自己有血肉之亲,骨肉相连的人。
师:台湾青年连自己家人的安危都不顾了,可以感受到他把小钱看作了什么?
生: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师:白血病患者在骨髓移植前,要服用大量的药物,杀死体内的癌细胞,同时会破坏身体的抵抗力。如果在24小时内不移植骨髓,后果将不堪设想,此刻移植骨髓,就是和时间争夺生命。
师:大地震中,他躺在病床上,内心一定不平静,让我们用心贴近这位台湾朋友的心,听听他会想些什么。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只要我的付出能延续大陆同胞的生命,即使付出自己的生命也值得。
生:希望李博士能尽快地成功抽取骨髓,自己和医生及早脱离危险地段,也能尽早挽救大陆同胞的生命。
生:感受到爱的力量超越一切。
师:地震还未结束,大地仍在余震中摇晃。此时此刻,跑到空旷的地方才比较安全。但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利用大地震动暂停的间隔,台湾青年的骨髓,从身躯里涓涓流出……
师:涓涓流出的是什么?
生:不仅仅是骨髓,更是爱心。
生:是海峡两岸人民那难以割舍的骨肉亲情。
师生配合读(播放〈〈爱的奉献〉〉)。
师:此时此刻,地震还未平息,大地震还在余震中摇晃,但是
生:他的家人是否平安无事,目前还不清楚。
师:听外面房屋倒塌的声音,桥梁断裂的声音,但是
生: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
师:看那人们四散逃窜,哭声喊声混作一片,更严重的地震随时都可能爆发,但是
生:李博士仍沉着地……涓涓地流出……
师:李博士带着刚刚抽取的骨髓,经过十几个小时的奔波,终于赶到了杭州。和当地医护人员一起连夜为小钱做了骨髓移植手术。
师:结果如何?人家感觉怎么样?
生:结果,小钱得救了。大家兴奋,感动。
师:那就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动和喜悦之情齐读课文最后一段。(生齐读)
师:现在谁能说说什么叫生命桥?
生:台湾和大陆之间虽然被台湾海峡间隔,但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两岸同胞用爱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的生命桥!
生: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就是“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座用爱心架起的生命桥一定会永远屹立在两岸同胞的心中;这种血脉亲情是生命的火种,必将愈燃愈烈,经久不息,世代相传。
师:带着这种感情再来齐读课题,现在体会到的“生命桥”与看到题目时的想法是否一致。
四、拓展延伸,超越文本。
师:小钱得救了,是海峡彼岸的骨肉同胞给了他新的生命。现在请你们想想一下,如果有一天小钱和那捐骨髓的台湾青年相遇了,他会对台湾青年说些什么?小组合作交流。
生:感谢你和李博士冒着生命危险挽救了我的生命!我将 并将这份爱心扩大到社会每个成员身上,整个世界才会充满爱。同学们,近日得我校刘大东同学正经历着不幸,患有严重的肾炎,请你们以少先队大队部的名义,写一份倡议书,共同帮助他,同时也使我们的心灵更加灿烂吧!
播放《让世界充满爱》乐曲。
一、用现代教学手段进行辅助教学
课件《中国地图》创设了学习情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愉悦地走进文本。课件《地震录相》能让学生感悟到台湾青年及李博士不顾个人安危,一心为了海峡彼岸的大陆青年小钱的高尚品质;师生配合读时播放的《爱的奉献》乐曲,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入情入景的朗读及将地震危机仍旧存在的紧张与台湾青年和李博士的从容镇定进行对比朗读,配上音乐渲染,给一种情感流淌的氛围。能与作者,文本产生情感共鸣。而在拓展延伸要求学生写倡议书时播放《让世界充满爱》乐曲。目的是学生在感情人间真情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思考关爱他人的态度与行为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二、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整个教学过程,能够
三、增强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语文的外延即生活的外延”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借用文本这个例子,通过想象小钱有朝一日遇到台湾青年想说些什么的小练笔,让学生知恩必报并扩大到社会每个成员身上和针对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让他们的少先队大队部的名义发出倡议,既培养了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又超越了文本,引导学生从身边的事做起,关爱他人,让自己的爱心与付出构成社会和谐的主旋。
一、说教材
《桥》是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是小说单元,引导学生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这篇课文处处充满着人性的美,作者以深情的笔触塑造了一位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威信、沉稳、果断地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群众,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座桥梁是我们党以老支
二、说教学目标
1.会写“咆、哮”等8个生字,正确读写“咆哮、沙哑、呻吟”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3.在读中感受老支书舍己为人的精神品质,感受他崇高的人格魅力。 抓住人物言行感受老汉伟岸的形象与不朽的精神是本课的教学重点,理解题目所蕴含的深刻含义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六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研究性阅读和感悟的能力,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读、思、记课文中需要重点领悟的部分。这篇课文篇幅短小,但文本所描绘的人物形象和场景都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较难被文中老汉的形象、精神所打动,特别是对文章以“桥”为题的理解。为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我计划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
1.情境教学法。让学生抓住文中一些渲染环境的词语和句子,想象面对死亡威胁的情景,切实感受当时的生命垂危,从而更好地理解老支书的舍己救人、忠于职守的高贵品质。
2.朗读法。叶圣陶老先生认为语文教学最基本最好的方法就是读,朱熹也说过“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本篇课文语言简练,人物语言的刻画也很有表现力。让学生用多种形式的读,达到“以读代讲”“以读悟情”“以读达情”的效果。通过朗读、感悟、交流,让学生领会课题“桥”不仅仅是那座窄窄的木桥,更是老支书用自己的身躯架起的生命之桥!
3.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引导学生抓住描写老汉动作、神态、语言和自然环境的关键语句,进行圈点勾画,通过抓住重点来理解课文的主旨。
四、说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揭示课题。
以山洪图片导入,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山洪的威力。由图片建立直观印象,为后面学习课文时,感受情势的危急奠定基础。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理解的词语可通过和联系上下文的方式自己解决,也可以向同学请教。
2.检查生字认读和课文朗读情况。
(1)注意:
“废”的里面是“发”,不要少写一点。
(2)请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检查朗读。
首先让学生自主探究,在自由朗读中认识生字新词,读通课文,并借助多种方法理解词语,我再进行检查,发现问题,随机指导。同时也引导学生交流讨论生字词的识记方法及写字的注意要点。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解决生字词,获得学习的满足与成就感。
3.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4.根据故事起因、发展、高潮、结果给课文分段:
起因(1-6段):村庄突遇山洪
发展(7-13段):老汉疏导撤离
高潮(14-23段):桥塌殉职
结果(24-27段):祭奠英灵
让学生在疏通课文的基础上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感知故事情节,梳理内�
(三)再读课文,感受险情。(第1—6段)
1.读课文第一部分(1—6段),找出文中描写雨水(或洪水)可怕的句子。
2.学生汇报交流。
根据学生的交流,出示相关句子,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分析修辞体会当时的环境危急,创设情境,指导朗读,在读中表现出洪水的凶猛、危险的迫近。
3.感受人们的紧张。
引导学生圈点勾画相关词语,体会人们的心情,感受当时的紧张氛围。
结合词语,创设情境,引导想象,感受当时情势的危急。
引导代入想象:如果你是其中一员,你会是什么感受?渲染紧张的气氛,加深学生的感受,为体会老支书的高大形象和高尚品质做铺垫。
(四)研读文本,感悟精神。
1.班齐读第7—23段。想想老汉是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
2.学生交流汇报。
根据学生的交流,出示相关句子
(1)“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①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②不说话的老汉会想些什么?
引导入境想象,体会人物心情,感受人物形象。
(2)“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让学生抓住短句的表达和标点符号蕴含的感情,感知人物形象。
(3)“老汉冷冷地说:‘可以退党,到我这儿报名。’” 引导学生抓住态度、语言的描写,丰富对人物形象的感知,体会老汉的高尚品质。冷冷的是老汉的话,不会冷却的是一颗为人民群众的心。
(4)“老汉突然冲上前……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引导学生抓住动词,体会人物形象,创设情境,指导朗读,感受老汉的凶。
引导性提问:老汉揪出来的人是谁?(他的儿子)把儿子揪出来排到后面,就意味着他死的危险更大,老汉不爱自己的儿子吗?从哪里看出来?激发学生阅读后文的兴趣,同时为感知老汉的崇高精神做铺垫。
(5)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①抓住“吼”“用力”“推”等词来理解老汉对儿子的爱。
②既然老汉这么爱自己的儿子,为什么要把他从队伍中拉出来呢? 通过对语言、动作、表情、态度等描写的分析,让学生对老汉的认识逐渐丰满起来,感受老支书的高尚品质。同时自然的过渡提问,引起对下文的探究。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三部分(7—23自然段)。
(五)学习结尾,抒发感情。
1.自由朗读课文第四部分(第24—27自然段)。
2.思考:课文为什么在最后才交待两人的关系呢?
3.想像说话:祭奠时,老太太在坟前可能会说些什么呢?
4.写话抒情:此时此刻,假如你就在老支书的坟前,你想怎样赞颂这位老共产党员呢?大家想一想,把它写下来,最好用上“桥”这个字。
启发性提问,让学生感知小说设置悬念的`写法和好处。
创设情境,想象说话,让学生转换角色,深刻感受老支书和儿子的感人形象,升华情感。同时紧接着让学生写话抒情,将自己内心的情感用笔抒发出来,加深情感的熏陶。
(六)理解题意,总结全文。
文章以“桥”为题,有什么深刻含义呢? 在理解文章内容、深刻感受老支书的感人形象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理解文题“桥”的深刻内涵,就不会有那么大的难度了。学生已经对老支书的形象有了认知,同时前面的分析中对老支书语言的反复朗读,也能感受到一个共产党员对人民的热忱与责任,此时再分析课题的含义,也是对老汉为代表的这一共产党人形象的拓展和升华。
(七)品味语言,感情朗读。
1.这篇课文是根据谈歌的小小说改编的,全文只有六百来字,却被评选为优秀短篇小说,它好在哪儿?
(1)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
(2)多用简短的句、段来渲染紧张的气氛。
(3)大量运用比喻、拟人、对比等修辞方法,增强表现力。
(4)通过自然环境描写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通过刻画人物表情、动作、语言等塑造人物形象。
让学生思考、交流这篇课文好在哪儿,既是对全文的再次回顾,同时也是让学生通过这一分析,感受小说的魅力,激发课后阅读小说的兴趣。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最后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将受到的情感教育通过读的形式外化出来。
(八)课文小结。
课文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果断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了远离死亡的生命桥,自己却同儿子一起被洪水吞没。课文歌颂了老共产党员这种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
五、说板书设计。
本次板书根据课文情节展开,按故事的发展依次提炼内容,概括板书,最后总结中心,得出“桥”的意义。层次清晰地帮学生串起故事内容,引导认识小说的情节,感知人物形象,受到情感熏陶。
起因(1—6) 山洪暴发 村民逃生 桥
发展(7—13) 指挥过桥 稳重果敢 连心桥、
高潮(14—23) 保全他人 父子牺牲 生命桥
结果(24—27) 洪水退去 祭奠英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