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说课稿【优秀10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

《雨霖铃》说课稿 1

一、教材分析

婉约词《雨霖铃》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阅读与鉴赏"板块第二单元宋词单元第一课《柳永词两首》的第二首。

【课标要求】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具有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努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词人及其创作风格;明确词作基本内容。

过程与方法:品味语言,体会词作意境;了解词作的主要表现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注重积极的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

(二)教学重点难点

品味语言,体会词作意境;了解词作的主要表现手法。

【课标要求】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三、教法学法

单元学习要求:反复吟咏,体会声律之美;?理解作品内容的同时,运用想象和联想,领悟情与景交融的意境。

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时已学过诗词,对诗词的一般性鉴赏方法已初步掌握;柳永是个著名的词作家,早已为同学们熟知。他的作品很多,但平时学生接触的不多,不知其风格如何,故而有很强的好奇心理;中学教材中涉及的术语虽然不多,但学生普遍感到混乱。澄清这些相近的概念是学生准确运用这些概念的基础。

教法:讲授法、讨论法、谈话法

学法:朗读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联想想象法

【课标要求】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评价写法,明确方向

梁衡曾这样称赞一位词人"他的词作,就像超声波探测,就像电子显微镜扫描,你得佩服他的笔怎么能伸入到这么细微绝妙的层次。他常常只用几个字,就是我们调动全套摄影器材也很难达到这个情景。"这位词人就是柳永。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雨霖铃》,也许,我们能感受他笔下那个细腻而又动人的世界。

【课标要求】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二)环节一:自主探究,了解背景

1、词牌名的由来

"明皇既幸蜀,西南行,初入斜谷,属霖雨涉旬,于栈道雨中闻铃,音与山相应。上既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霖铃》曲,以寄恨焉。"——《明皇杂录》

2、我眼中的柳永

①满腹诗书无处说,流落风尘未堕落。(张 凭)

②楚馆也清秋,布衣胜王侯。 (刘 旸)

③不上九重天,把酒笑红颜。情动长调出,市井词中仙。 (安 波)

3、"雨霖铃"的创作

本词写的是柳永离开都城汴京(现在河南开封)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的离别时写的。(补充P35①)这就解决了大家"此词是‘别地’还是‘别人’"的疑问。

【课标要求】应引导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努力做到知人论世,通过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家经历、时代背景、创作动机以及作品的社会影响等,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

(三)环节二: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1、朗读文本

朗读形式:教师范读、师生合作朗读、学生齐读、学生自由朗读。

【课标要求】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出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

2、质疑释疑

学过的词语——长亭、执、相、更、那、宵、堪

例:执:握,持。"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经·邶风·击鼓》)

本课的新词——去去、沉沉、多情、虚、便纵

需要讨论的问题——歇、竟

例:王芷子提问:"歇"能否和"停"互换?

【理论依据】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梳理。根据自己的特点,扬长补短,逐步形成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式。

3、整体感知

归纳概括词作的主要内容:该词写送别,以"念"句为过渡,既有眼前实景,又有想象虚景,虚实相济,意境开阔。

【理论依据】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

(四)环节三:体会词境,品析鉴赏

1、学生浅吟低唱,感受词作意境。

【理论依据】要重视评价学生对作品的整体把握,特别是对艺术形象的感悟和文本价值的独到理解,鼓励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和创造性的解读。

2、品析鉴赏

方法指导: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景物→景物特点→意境→情感

赏析示例:词的起头三句点明时间、地点、景物:晚上,阵雨才停,知了发出凄切的鸣叫,长亭送别,叫人如何能忍受这离别的痛苦!这蝉鸣助添悲凉,而一开始即道出"凄切",为这首词定了调子。……

【课标要求】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五)结束语:巧用对联,总结概括

上联:才子佳人,执手相看泪眼。

下联:清词丽句,别情已然心头。

【课标要求】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五、板书设计:提纲挈领,归纳要点

雨霖铃

写给谁? 为何写? 情感? 表现手法?

红颜知己 离别 悲伤、无奈 情景交融

失落、不舍 虚实结合

……

【课标要求】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重视对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与把握,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

六、作业设计:夯实基础,拓展延伸

1、背诵并默写《雨霖铃》。

2、就词中你最喜欢的一句从"情"与"景"结合的方面进行赏析。

3、阅读《<雨霖铃>对高考诗歌鉴赏题的母本意义》,做好鉴赏积累。

【理论依据】

1、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2、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3、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选读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读物,与文本展开对话。

七、本课亮点

1、设计基于学情,激发学生质疑创新。

2、结合诗词特点,吟咏诵读融入诗境。

3、真正走进文本,传授语文知识技能。

4、师生合作探究,切实落实课标精神。

雨霖铃说课稿 2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的《雨霖铃》。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介绍、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学过程五个部分来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一)单元教学目标

必修四第二单元编选的是宋词,在人教版五个必修模块中,这是唯一的宋词单元。本单元选取的是四位着名词人的作品。四人中苏轼和辛弃疾是北宋和南宋的豪放派代表,而柳永和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其中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文人,李清照是宋代最杰出的女词人,四人在词坛上都占有一席之地。教材编者可谓用心良苦,编选四人各富代表性的词来学习,通过比较,使学生了解完全不同的两种词风,进一步体会四位词人不同的创作风格。

本单元教学课上努力做到学生、教师、编者和文本之间的平等对话与交流,在学生理解词的内容后,教给鉴赏词的方法。通过鉴赏,体味词中表达的情感,分析作者是如何传情达意的,进一步了解词的特点和写法(情景交融、点染、白描、叠字等),让学生在学习后对词的鉴赏建立一个初步的感性的理解。

因为必修五模块已没有古典诗词的学习内容,所以本单元的学习还应引导学生对鉴赏古典诗词的一般方法进行总结,为以后进行诗歌与散文系列模块的选修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文特点

这首词是宋代婉约派的代表作。这首词写的是才情卓着、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的柳永离开都城汴京(现在河南开封)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的别离情景。以“离情”为线索,用白描、铺叙、点染的手法,细致地描写了情人话别时留恋难舍的情景,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的郁闷心情,景中见情,以情带景,是柳永的代表作。其中的“杨柳岸晓风残月”被誉为千古名句。

《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根据教材特点及《大纲》要求,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1、了解婉约派的主要特征;2、了解柳永及“雨霖铃”词牌。

能力目标:1、初步掌握鉴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2、理解“景中见情、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3、理解虚实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

情感目标:培养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及纯正的文学趣味。

教学重点为:1、“景中见情、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2、理解虚实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为:名句的鉴赏方法。

二、学情介绍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对词这种体裁并不算陌生。在初中时已有接触,必修一学过《沁园春·长沙》,感受了词的语言美、意境美,但只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上,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方法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应善于启发,相机诱导,教学才能获得成功。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学本身就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据此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启发诱导式教学法;2、学生讨论与教师点拨相结合的方法。

叶圣陶说:“‘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教学活动中,教师既要“授之于鱼”,更要“授之于渔”。据此,学习这篇课文,教会学生1种学习方法:学习名句鉴赏法——易词造意法。

此外还灵活运用提问法、讨论法、练习法和板书图示法。

四、学法指导

整体把握察内容,再现意境体诗情,易词造意赏名句,熟读背诵多识记。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

宋词作为我国古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葩,在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提及宋词,不能不提到婉约词的代表人物柳永;而提及柳永,又不能不提到他的代表作《雨霖铃》。这是一首饱含了千种风情的别离诗,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自古以来,分别都是痛苦的,“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不思量,自难忘”,形形色色的分别,无不贯穿着一个主题:分别痛苦。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北宋婉约派代表词人柳永的“雨霖铃”又是怎样写“别”的呢?

(二)、介绍柳永及写作背景

作者柳永才情卓着,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早年屡试不第,生活穷困潦倒,处世抱着一种玩世不恭的态度。更多的时日跟歌伎们一起,过着浪荡自由、浅斟低唱的生活。他深深了解这些歌伎们的生活,深切同情他们的不幸遭遇。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同他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传诵的一首。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城(现在河南开封)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词的内容和感情

1、播放配乐朗读磁带。

2、诵读点评。

3、学生放声朗读,自行品味。要求:读准字音,熟悉内容,把握感情,注意语调、节奏,熟读成诵。

4、指名诵读,感受本词的情感氛围。

(四)、探究赏析

教师点拨名句,深化学生理解:(视学生掌握情况决定详略分析)

例一:“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寒蝉凄凉急促第叫着,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的时候,急雨刚刚停歇。

分析:起笔用融情入景、以景衬情的手法不仅捕捉了晚秋景物特点,写出所见、所闻、所感,而且酝酿出足以出动离愁别恨的气氛和情调。试想:在树上寒蝉凄切的叫声里,在暮色苍茫而又冷清的景象中,送别时面对长亭,该是多么动人愁思的境界啊!就在这个时候,阵阵骤雨,刚刚收住了雨脚,好朋友啊,就要走了!这时节,动人的愁思将怎样地抒发出来呢?

例二:“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问1、情人的离别,照我们当下的情形,一般采取怎样的方式?为什么作者在这里用“执手”?为什么不用“吻别”“拥别”“话别”或是“挥手告别”甚至是“挥着手绢”等方式。

学生可能只会注意到作者当时没有现在开放,不可能“吻别”“拥别”。但这种理解是浅层次的,教师要诱导从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角度去理解,“执子之手,与君偕老”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牵手”,此处“执手”一方面写出其“不舍”,另一方面,“执手”这一动作大胆直接,充分体现了柳词“俗”与“直”的一面。

此处用人物的动作表情来揭示内心活动,大胆率直,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如在目前。

例三:“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问1、将“去去”改为“此去”如何?

问2、“千里烟波”改为“千里波涛”如何?

问3、既然是“沉沉的暮霭”为什么“楚天”却会“阔”呢?这不矛盾吗?

采用讨论的方式,可由学生先提出可供置换的意象或词语,再进行比较,品评。

此词不是简单的写离情别意,而更多的渗透了作者的“前途黯淡,归期渺茫,命运难测”的身世之感。这一点是学生最容易忽视的。

学习下阕,重点鉴赏典型诗歌意象。

典型意象:酒、柳、风、月“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问1:明代词评家贺裳称,柳永此词中有一“千古俊句”,是哪一句呢?

问2:看似寻常的两句词,何以冠以“千古俊句”?改为“今宵酒醒何外,芳草地晓风残月”如何?

问3:改为“杨柳岸,凄风冷月”如何?

问4:改为“今霄梦醒何处”如何?

如学生有困难可稍作解释“名句”的特征,可用流行歌曲中的名句类比。

此环节需要相机点拔,学生很有可能出现“有所感却说不出”的情况。要通过诱导让其品出名句的魅力所在。

(五)、再次诵读本文,争取背诵

总结上下片各写了什么内容?各用了哪些意象?

明确:上片:离别情景,以实写为主;下片:想象别后情景,以虚写为主。

建议由学生讨论,找意象。学生对意象的分析只要扣住主旨,言之有理即可。对学生未分析的意象,教师可适当提示补充。

(六)、小结

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长亭送别,执手相看,柴门扶杖,汽笛声催,生命总在演绎着悲欢离合的故事,而当我们轻轻敲开古典诗词的门扉,不经意间就会发现一个个凄婉缠绵的动人故事,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了柳永的词《雨霖铃》,感受作者了笔下哀婉动人的感情,想必也会有某种特别的感受,写下来吧。

(七)、作业(任选一题)

1、将此词改写成现代诗。

2、比较《雨霖铃》与《念奴娇·赤壁怀古》,体会两首词的不同风格。

3、描写“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场景,不少于100字。

[高中语文《雨霖铃》优秀说课稿]相关文章:

1、高中语文雷雨说课稿范文

2、伤仲永说课稿(优秀篇)

3、观潮说课稿_四年级上册观潮说课稿

4、田忌赛马说课稿

5、初中语文《端午的鸭蛋》说课稿模板

6、威尼斯的小艇说课稿范文(精选)

7、四年级课文《触摸春天》说课稿

8、公开课《吃水不忘挖井人》说课稿

9、五年级课文《金蝉脱壳》说课稿

10、棉鞋里的阳光说课稿【精华篇】

雨霖铃说课稿 3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雨霖铃》,现在我从以下八个环节来说说这首词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理念。

一、教材分析《雨霖铃》是婉约词的代表作之一。这是一首别离词,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层次特别清楚:分离别之前、离别之时、离别之后,层层深入,离情别绪,淋漓尽致,令人叹为观止。这首词,具有较高的鉴赏价值。有助于提高学生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二、学情分析 作为高一年级的学生,对宋词知识已经有所接触,已经感受了词的语言美、意境美,但鉴赏只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上,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三、学习目标 1.知识和技能 感知作品内容,体会词中凄清的意境和哀伤的离愁。

2、过程和方法 通过朗读、意象来掌握写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词人伤离别的愁绪,培养学生健康、敏锐的审美情趣。

(本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学习重点和难点)

四、学习重点和难点感受词人在词中流露出的浓浓离别之愁;领会全词情景交融的写法。(为了突破学习重难点,我将通过以下三个方法来实现,从而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五、说教法与学法 新课程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①诵读讨论法 ②提问点拨法 ③自主探究法

六、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课文,营造氛围。

播放《送别》歌曲,将学生带到一种悲凉的氛围之中。我设计的导入语:

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 自古以来,分别都是痛苦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宋词婉约派代表柳永的《雨霖铃》,看看他又是怎样写“伤离别”的?

(二)读听结合,整体感知

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文,然后听配乐示范朗诵,再让学生尝试配乐朗读。在读和听的过程当中,我会给学生设置如下问题:找出所描写的景物及分析这些景物有何特点?(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去听)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可见,诵读在整个语文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层层深入地诵读,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使学生在诵读中初步感知词的情感基调。带着问题读和听,强化读和听的目的性。

(三)具体赏析,揣摩名句 在这一环节中,我围绕以下两个问题引导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来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1)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试分析这些景物(意象)所抒发的感情,是如何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

(这一问题的设置,是让学生通过体会多个意象所构成的意境,深刻地感受到词中所弥漫的浓浓的离愁,从而对情景交融这一手法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这就初步地突破了教学重难点。)

(2)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历来为人传诵,甚至有人拿它来代表柳词。这两句词的典型景物何特殊意义?词人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情怀?

设计意图:情景交融这一手法在古典诗词中很常见,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表现手法。在这一环节中,通过引导学生找意象、分析意象特征和所包含的情感、赏析名句,让学生理解情景交融这种表现手法,体会诗歌意境,更深刻地体悟到宋词婉约之美,实现教学重难点的突破,并教给学生以赏析情景交融的方法。此外,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得出结论并各抒己见,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学习方式,也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并使自己的赏析活动更活跃更丰富,更能体现出学生作为鉴赏主体的独特个性。

(四)背诵(在完成课文分析的基础上,我将组织学生背诵)。

设计意图:古语道:“腹有诗书语自华”。背诵一定数量的优秀作品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是大有裨益的。这一环节的设置,就提高了学生背诵的积极性,实现当堂任务当堂完成。

(五)课堂练习,拓展延伸(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应是“授之以渔”,并让学生及时有效地学以致用——为强化学生对赏析情景交融的方法的掌握,因此我就设置一道课堂练习题。让学生读李华的《春行即兴》赏析这首诗的情景交融)七、说板书(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形成以下的板书,这个板书可以帮助学生更完整的理解课文。)

上阙:冷清秋之景 离情别绪 归期渺茫

下阙:伤离别之情 前途黯淡 命运难测

八、课后作业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一个务实的语文老师应该把学习的金钥匙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课外大量的历练来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这节课,我布置课外作业:请任选一角度,对《雨霖铃》进行赏析,写出自己的独特见解。200字左右。

《雨霖铃》说课稿 4

一、 说教材

《雨霖铃》是安排在高中语文课本必修四第二单元诗歌单元。是柳永的`代表作,更是宋词婉约派的名篇。本词无论在文学史中还是在教材中都占有重要地位。这首词以"离情"为线索,描写了情人话别时留恋难舍的情景,通过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手法集中反映了词人复杂的内心情感。学习本词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掌握品赏诗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通过把握诗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来品味诗词的语言,赏析诗词的表现手法。

二、说学情

诗词鉴赏历来是学生学习中的一个难点,在之前的诗歌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并且对诗词有了一定的领悟能力。情景交融的题是经常见到的,但是这一课又涉及到了虚实结合,学生对这个概念比较陌生,所以教师应在教学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地加以引导,帮助学生提高分析能力和诗词鉴赏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⑴借助对意象的分析,感受《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⑵赏析词中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提高诗词鉴赏的能力

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已有的诗词鉴赏知识水平及心理特点,我将教学重点确立为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景之精妙和情之真切,感受《雨霖铃》中的意境和感情。教学难点确立为掌握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写作特点

四、说教学方法和学法

教法:针对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是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诵读—讨论—鉴赏—背诵为主线,培养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对此,我主要采用了多媒体演示法、诵读法、启发式教学法、拓展法等。

学法:自主探究学习法和讨论和做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离别自古以来就为文人吟咏,江淹《别赋》中‘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唐代郑古有‘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同学们,你们还知道哪些抒写离别之情的诗词吗?"学生列举几句离别主题的诗句后,我将以"别离是一种常事,文人笔下的离情或深沉、或豁达、或豪放、或婉约,而将离情写得最缠绵的当推婉约派代表词人柳永的《雨霖铃》,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雨霖铃》,走进词人"黯然销魂"离情(这一下就进入我们下面的环节"美读全词,整体感知")。

(二)背景介绍:

教师介绍本文写作的背景:仕途失意后的柳永,不得不离开京都远行,不得不与心爱的情人分手,这双重的痛苦交织在一起,使他感到格外难以忍受

(三)读

1、学生试读

根据以前所学过的知识,试读本词,考虑语调、语速及感情基调。将疑难之处标出。

我认为这种方法可使学生明确自己掌握知识的情况,以便听朗读时更具有针对性。

2、指生朗读

3、看动画,听朗诵

多媒体播放此词的朗读,让学生与自己刚才的试读对比一下,找出自己的不足。

4、再次朗读

多媒体播放背景音乐,指生配乐朗读,教师纠错。

学生自由读,一边朗读,一边想象,一边理解词意。

此环节在于使学生在诵读中体味词的意境,获得感性认识。

(四)通过学生朗读加上自己对诗文提前的预习,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老师不引导而是分组讨论

1、给本词合理划分层次。(学生应该可以从分别前,分别是,分别后来写,老师可以再引导说具体通过什么来把这前中后描写出来的,很快就能找到分别前的环境,分别时的情态和分别后的推想)

2、词人围绕"伤离别"主要描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分别有什么内涵,营造出了

什么样的氛围或意境?

这两个问题相对简单,只要仔细阅读便可回答。针对这一问题我将大量举例古代诗句来讲解意象的内涵,分析意境。如:在讲"寒蝉"这一意象时,我将举例骆宾王《在狱咏蝉》中的"西路蝉声唱,南冠客思侵"和曹植《赠白马王彪》中的"寒蝉鸣我侧"来分析"寒蝉"所代表的"凄凉"这一内涵。

这个环节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我将让学生自由鉴赏句子,并归纳出先找意象,再分析意象的组合所营造的氛围或意境,最后分析所表达的情感;即:"意象+意境+情感"的句子鉴赏模式,以利于学生在高考诗歌鉴赏中掌握一定的方法和鉴赏技巧。

4、课件展示明代的《雨霖铃》插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插图,说说描绘了哪些景物?词人设想的虚景有那些?这个问题从词的上片推及词的下片,让学生在虚景中进一步感受词人离愁别苦的极致。然后总结虚实结合手法的答题方法。因为学生对虚实结合的手法比较陌生,所以与此同时拓展一道高考题是很有必要的。2012年安徽卷的实际例子。

琅琊溪①

欧阳修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琊溪在滁州狼牙山。②槎(ch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9、青葱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进行解析。(4分)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作者的情感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理解鉴赏评价),难度不大。

【试题答案】实写山花随流水流出的景象;虚写山中的春意,以及溪源之远,溪流的曲折,虚实结合,激发了读者的想象,丰富了画面的内涵。

虚实结合的做题方法:先找出来诗文中实写的内容再找出虚写的内容,然后回答虚实结合的作用及效果就行了。

这三个问题一脉相承,勾连上下片,让学生在对词作整体的把握的基础上,在这三个问题的统率下,又对词进行了具体而精微鉴赏。

小结:柳词的魅力除其溢满真情之外,还在于它的语言魅力,作为北宋第一个专业填词的词人,后人对柳词的用语有很高的评价,请同学们下去以后,细细品味《雨霖铃》词文,尝试着自己分析。从而将课堂延伸到课外,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五)作业:试着将《雨霖铃》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出来。

(六)板书设计:

离别前—勾勒环境: 寒蝉、长亭、骤雨 ---- 实写

离别时—描写情态: 执手、泪眼、凝噎 ---- 实写

离别后—因情设景:

烟波、暮霭、楚天

---- 虚写

杨柳、晓风、残月

—刻画心理: 好景虚设,风情难言 ---- 虚写

《雨霖铃》说课稿 5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雨霖铃》,现在我从以下十个环节来说说这首词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理念。

(首先是教材的分析)

一、教材分析

《雨霖铃》是婉约词的代表作之一。它是一首饱含了千种风情的别离词,这首词写离情,可谓淋漓尽致,备足无余。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层次特别清楚:分离别之前、离别之时、离别之后三个层次,层层深入,写尽离情别绪,令人叹为观止。这首词,具有较高的鉴赏价值。学习这首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2)深刻体会《雨霖铃》的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色。

2、能力目标: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体会欣赏景中见情,情景交融,尽情铺写的表现手法。

2、难点: 词中所体现的离别情绪。

(要上好一堂课,对学生情况的具体分析是不可或缺的。)

二、学情分析

作为高一年级三班的学生,对宋词知识已经有所接触,已经感受了词的语言美、意境美,但鉴赏只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上,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我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基于以上分析,我分三个维度确立以下学习目标。)

三、学习目标

1.知识和技能感知作品内容,体会词中凄清的意境和哀伤的离愁。

2.过程和方法 通过朗读欣赏及抓住词的意象来掌握写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词人伤离别的愁绪,培养学生健康、敏锐的审美情趣。

(本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学习重点和难点)

四、学习重点和难点

[重点] 感受词人在词中流露出的浓浓离别之愁;领会全词情景交融的写法。(这也是难点)

(为了突破学习重难点,我将通过以下五个方法来实现,从而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并学会独立自主的解决问题。)

五、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 ①诵读法 ②提问法 ③点拨法 ④讨论法 ⑤自主探究法

[学法] (在学法指导上,我将通过运用多媒体教学,播放歌曲《送别》的视频,创设活动、立体、多维的情景,从而给学生以全方位的视觉冲击和强烈的心灵震撼,使课� 然后,以诵读为载体,以文学鉴赏为纽带,把课堂变成学堂,让学生以主人翁的身份主动地获取知识,提升能力。

(接下来,我将通过“导---读——听——赏——背——练”六个部分展开本课教学)

六、教学过程设计

首先(一)导入课文,营造氛围。

播放《送别》FLASH并诵读导入语,将学生带到一种悲凉的。氛围之中,为后面朗诵作铺垫。我设计的导入语如下: 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 自古以来,分别都是痛苦的,“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形形色色的分别,无不贯穿着一个主题:“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宋词婉约派代表柳永的《雨霖铃》,看看他又是怎样写“伤离别”的? (当学生沉浸在悲凉氛围当中,我适时地将学生带入第二环节,也就是读听部分)

(二)读听结合,整体感知 (在这一环节,我将)

让学生反复吟诵课文,然后听配乐示范朗诵,再让学生尝试配乐朗读。在读和听的过程当中,我会给学生设置如下问题:

找出所描写的景物及分析这些景物有何特点?(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去听)

设计意图: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可见,诵读在整个语文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层层深入地诵读,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使学生在诵读中初步感知词的情感基调。带着问题读和听,强化读和听的目的性。所设问题的解决,先解决了教学重难点情景交融中的一个重要元素:“景”,为下面分析情景交融这一重难点打下基础。

(接下来我们就进入第三个部分:赏。在这一环节中,我围绕以下两个问题引导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来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2、教学手段:幻灯片等多媒体手段,它既便于学生直观,节约时间,又能利用情境营造课堂氛围,引发学生的兴趣,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能快速进入角色。

七、说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听——读——析——赏——背——创

步骤:

(一)导入:江淹有一名句,“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别赋》)我国古代这种写离情别意的送别诗特别多,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学过或你自己感受很深的写离别的诗句。

教师可适当提示:《别董大》《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等。一面复习旧知识,另一方面为本课的教学提供比较的材料,让学生很自然的进行新旧的联系与比较。激发兴趣,创设情境。

(二)读:

试读: 回忆过去所学词的知识,试读本词,考虑语调、语速及感情基调。将疑难之处标出。采用学生小声读的方式。“试读”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可使学生明确自己掌握知识的情况,使课堂学习更具目标性。

听读: 与自已刚设想的比较一下,与自己的读法有哪些不同之处,为什么?

点拔: 词里的一些特殊句式的读法,本词中领字的停顿。此类知识不必过多分析与讲解,让学生通过比较而领会,然后在实践中训练掌握。

朗读: 一边朗读一边想象一边理解词意。既是训练朗读,又是对课文的初步理解。在诵读中体味诗歌的意境。获得感性认识。

(三) 初步理解

1、 学习词义 :(1)“寒蝉”“初”“念”“堪”等词的意义。

(2)“留恋处兰舟催发”的“处”应做何解?与“今霄酒醒何处”的“处”相同吗?

(3)“此去经年”课本注为“一年”,�

质疑:学生互相质疑解疑。高二学生可培养这种质疑的态度与自已通过查找书籍解疑的能力。

2、讨论:这首词写了什么景,抒发作者怎样的感情。上下片各写什么内容。

视学生讨论的具体情况点拔。结合板书理解此词的主要内容,作者的感情和结构。从整体上初步把握词的内容和结构,相对而言,这还是一种浅层次的理解,并不是难点。

四.赏析:第一环节:角色模拟,知识内化 想象画面展现场景描述意境训练:让学生想象作者描写的情景并把它描述出来。 以便唤起历史意识,用历史的本来面目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也就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模拟、去体验,充分体现知识的选择性和过程的体验性。

模拟一:自我品读,感悟词境。

首先,分组自学、问题导学、我点拨、共建和作探究的平台。使学生理解词的感情基调、思想内容、表现手法。

其次,进入角色、引导学生配乐、绘画,让学生各抒已见,激励学生积极思维,发挥丰富的想像,展示学生艺术天赋。然后学生讨论质疑,音乐是激昂还是舒缓、是豪迈还是低沉;感情是否浓重、凄婉;场面是否依恋、悲烈,在学生提出种种设想后,教师点拔、归纳、整合本词低沉的感情基调。

模拟二:寓情于景、虚实相济。

首先,让学生结合学生的绘画作品、网络动画《雨霖铃》,来欣赏本词。让学生探讨“寒蝉”、“长亭”、“骤雨”会给人一种什么样的离愁感受;“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用什么手法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动静交织的心态;“杨柳岸晓风残月”体现出了什么样的表达效果,本词有上、下两片,哪一片是实写呢,哪一片是虚写呢;情节上可分别前、别时、别后,哪一个情节是实哪一个情节是虚呢,从这些虚实中我们看到了两人怎样深厚的情感,如何的难舍难分啊!我引导学生入情入景,沉浸在诗情画意之中,把历史和现实结合起来,让整体学习过程充满生命的跃动。

其次,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把本词改写成记叙文或散文。把学生分成几组,交换写作内容,互相借鉴,指出与词境相符或不相符的地方,可以提出质疑,围绕词的意境、思想情感、表现手法来评议,也可以肯定小作者的优点,既深化文章,达到了教学的延伸,又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及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第二环节:交换空间,在线交流。

鼓励学生敢于大胆设疑,展开思想交锋,通过我的引导使学生体会文学作品带来的心理愉悦,认识到对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及纯正的文学趣味,重视高中语文的文学鉴赏。

问题1:柳咏是否只沉醉于个人情感,而不关注社会呢?

问题2:“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如何理解,就真的没有朋友可交流了吗?

问题3:“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表现出作者什么样的心情,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吗?

问题4:“良辰好景”为何是“虚设”,作者对生活感到没有意义了吗?

第三环节:提升自我、意义建构。

诗词是古人语言的浓缩品,也是作者生活的缩影,包含着作者的人生态度、礼仪习惯、人生理想等等,教学中要实现历史与现实的契合,达到反思历史、透视前人、认识自我的层面。通过把历史时空交换延展到现实世界,让学生感到前人的生活是鲜亮的、传承的,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一种超越时空的快感,从而体现学习内容的生命活力,让每个学生在涌动的生命热浪中完成对知识的建构与情感的升华。

1、理解“景中见情、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

注重其与“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概念的联系,主要让学生明确在文学鉴赏评价中经常使用一些近义概念。

2、赏析名句:“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1)问:看似寻常的两句词,何以冠以“千古俊句”?改为“今宵酒醒何处,芳草地晓风残月”如何?

此环节需要相机点拔,学生很有可能出现“有所感却说不出”的情况。要通过诱导让其品出名句的魅力所在。

(2)教学目标:名句鉴赏是诗词鉴赏的一个重要内容和重要手段。先从语感入手,让学生按自己的感受来说。让学生理解意象与意境的关系:意境由意象组成。而意境制约着其中的每一个意象。一个成功意境中的诸意象几乎是无可置换的。

(六)背诵

学生互背互检,要求当堂能背诵。

(七)课堂练习

1、王国维有一句很著名的话“一切景语皆情语”,试分析此词中写景的词句以及这些词句所抒发的感情。

2、作者在写这三个场景时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3、自古以来写离愁别绪的诗非常多,大多都能注意情景的结合。如“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前者写别前的环境,后者写别后之景,但给人的感觉却没有此词写离别写得这么曲折详尽、缠绵细致,意境深远,试讨论此词在写作技法上有什么突出之处?

点拔:1、抓住文中的三个场景,“别前”“别时”“别后”,进行分析。

2、如学生有困难教师可用前三句作示范分析:前三句几乎纯用典型景物刻划别前环境氛围,写景为主,而又笔笔含情。

3、引导学生从文体入手,“词”相对于“七绝”来说,篇幅较长,它要求而且允许作者拓展笔墨,充分抒写自己的思想感情或表现一个比较完整的过程。

(八)总结:(结合板书总结)

1、词的主要内容;2、艺术特色;3、名句鉴赏方法;

板书设计: 雨霖铃

别前(实)--情语:执手相看泪眼

景语 情景交合

情语 实写:寒蝉 骤雨 虚实相济

别后(虚)--景语 虚写:烟波 烟暮

(九)布置作业:让学生将此词改写成现代诗。

(十)教学反思

从传统知识灌输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到强调学生是认知主体的认知学习理论,再到重视意义建构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说明教育理念在不断推陈出新。但我个人认为:无论哪种理论、理念都要切中教学实际,符合学生实际,结合教育资源实际,不要惟理论而理论,惟理念而理念。本课采用的方法、理论不知当否,敬请各位专家、同仁批评指正、不吝赐教。

《雨霖铃》说课稿 6

一、 说教材

《雨霖铃》是安排在高中语文课本必修四第二单元诗歌单元。是柳永的代表作,更是宋词婉约派的名篇。本词无论在文学史中还是在教材中都占有重要地位。这首词以"离情"为线索,描写了情人话别时留恋难舍的情景,通过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手法集中反映了词人复杂的内心情感。学习本词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掌握品赏诗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通过把握诗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来品味诗词的语言,赏析诗词的表现手法。

二、说学情

诗词鉴赏历来是学生学习中的一个难点,在之前的诗歌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并且对诗词有了一定的领悟能力。情景交融的题是经常见到的,但是这一课又涉及到了虚实结合,学生对这个概念比较陌生,所以教师应在教学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地加以引导,帮助学生提高分析能力和诗词鉴赏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⑴借助对意象的分析,感受《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⑵赏析词中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提高诗词鉴赏的能力

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已有的诗词鉴赏知识水平及心理特点,我将教学重点确立为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景之精妙和情之真切,感受《雨霖铃》中的意境和感情。教学难点确立为掌握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写作特点

四、说教学方法和学法

教法:针对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是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诵读—讨论—鉴赏—背诵为主线,培养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对此,我主要采用了多媒体演示法、诵读法、启发式教学法、拓展法等。

学法:自主探究学习法和讨论和做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离别自古以来就为文人吟咏,江淹《别赋》中‘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唐代郑古有‘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同学们,你们还知道哪些抒写离别之情的诗词吗?"学生列举几句离别主题的诗句后,我将以"别离是一种常事,文人笔下的离情或深沉、或豁达、或豪放、或婉约,而将离情写得最缠绵的当推婉约派代表词人柳永的《雨霖铃》,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雨霖铃》,走进词人"黯然销魂"离情(这一下就进入我们下面的环节"美读全词,整体感知")。

(二)背景介绍:

教师介绍本文写作的背景:仕途失意后的柳永,不得不离开京都远行,不得不与心爱的情人分手,这双重的痛苦交织在一起,使他感到格外难以忍受

(三)读

1、学生试读

根据以前所学过的知识,试读本词,考虑语调、语速及感情基调。将疑难之处标出。

我认为这种方法可使学生明确自己掌握知识的情况,以便听朗读时更具有针对性。

2、指生朗读

3、看动画,听朗诵

多媒体播放此词的朗读,让学生与自己刚才的试读对比一下,找出自己的不足。

4、再次朗读

多媒体播放背景音乐,指生配乐朗读,教师纠错。

学生自由读,一边朗读,一边想象,一边理解词意。

此环节在于使学生在诵读中体味词的意境,获得感性认识。

(四)通过学生朗读加上自己对诗文提前的预习,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老师不引导而是分组讨论

1、给本词合理划分层次。(学生应该可以从分别前,分别是,分别后来写,老师可以再引导说具体通过什么来把这前中后描写出来的,很快就能找到分别前的'环境,分别时的情态和分别后的推想)

2、词人围绕"伤离别"主要描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分别有什么内涵,营造出了

什么样的氛围或意境?

这两个问题相对简单,只要仔细阅读便可回答。针对这一问题我将大量举例古代诗句来讲解意象的内涵,分析意境。如:在讲"寒蝉"这一意象时,我将举例骆宾王《在狱咏蝉》中的"西路蝉声唱,南冠客思侵"和曹植《赠白马王彪》中的"寒蝉鸣我侧"来分析"寒蝉"所代表的"凄凉"这一内涵。

这个环节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我将让学生自由鉴赏句子,并归纳出先找意象,再分析意象的组合所营造的氛围或意境,最后分析所表达的情感;即:"意象+意境+情感"的句子鉴赏模式,以利于学生在高考诗歌鉴赏中掌握一定的方法和鉴赏技巧。

4、课件展示明代的《雨霖铃》插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插图,说说描绘了哪些景物?词人设想的虚景有那些?这个问题从词的上片推及词的下片,让学生在虚景中进一步感受词人离愁别苦的极致。然后总结虚实结合手法的答题方法。因为学生对虚实结合的手法比较陌生,所以与此同时拓展一道高考题是很有必要的。20xx年安徽卷的实际例子。

琅琊溪①

欧阳修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琊溪在滁州狼牙山。②槎(ch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9.青葱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进行解析。(4分)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作者的情感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理解鉴赏评价),难度不大。

【试题答案】实写山花随流水流出的景象;虚写山中的春意,以及溪源之远,溪流的曲折,虚实结合,激发了读者的想象,丰富了画面的内涵。

虚实结合的做题方法:先找出来诗文中实写的内容再找出虚写的内容,然后回答虚实结合的作用及效果就行了。

这三个问题一脉相承,勾连上下片,让学生在对词作整体的把握的基础上,在这三个问题的统率下,又对词进行了具体而精微鉴赏。

小结:柳词的魅力除其溢满真情之外,还在于它的语言魅力,作为北宋第一个专业填词的词人,后人对柳词的用语有很高的评价,请同学们下去以后,细细品味《雨霖铃》词文,尝试着自己分析。从而将课堂延伸到课外,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五)作业:试着将《雨霖铃》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出来。

(六)板书设计:

离别前—勾勒环境: 寒蝉、长亭、骤雨 ---- 实写

离别时—描写情态: 执手、泪眼、凝噎 ---- 实写

离别后—因情设景:

烟波、暮霭、楚天

---- 虚写

杨柳、晓风、残月

—刻画心理: 好景虚设,风情难言 ---- 虚写

《雨霖铃》说课稿 7

一、教材分析

【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雨霖铃》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IV第二单元7首宋词中的第二首,是柳永的代表作,更是宋词婉约派的名篇。本词无论在文学史中还是在教材中都占有重要地位。该词上片写一个秋天的傍晚,词人和他心爱的人在都门外长亭分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景;下片是词人想象别后羁旅生活的情状。全词通过虚实相济、融情入景的手法集中反映了词人复杂的内心情感,学习本词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掌握品赏诗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通过把握诗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来品味诗词的语言,赏析诗词的表现手法,提高诗词鉴赏的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目标】根据本文感情细腻,情景相融的特点,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心理特征,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⑴知识与技能目标:借助对意象的分析,感受《雨霖铃》的感情和意境,体会词中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写作特点,提高诗词鉴赏的'能力。

⑵过程与方法目标:合作学习进行探究,通过美读、美赏、美说,品味局部语言,整体把握意境,掌握赏析诗词的方法。

⑶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感受词中浓浓的别离之情,体会短暂与永恒的辨证关系。

【教学重难点】学生已经接触过不少诗词,对于诗词鉴赏的方法和诗词中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了解本文融情于景的手法并不难,重点就在于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景之精妙和情之真切,感受《雨霖铃》中的意境和感情。而品赏这首宋词的真挚感情和凄凉的意境,相对困难在于了解本词中典型的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写作特点的写作手法。

二、教学方法

教学本身就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据此采取以下教学方法:启发诱导式教学法;学生讨论与教师点拨相结合的方法。

三、学情分析

诗词鉴赏历来是学生学习中的一个难点,但在之前的诗歌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并且对诗词有了一定的领悟能力,已经基本能理解诗句的意思。可是学生在对诗词写作手法以及意境方面的体会还难以达到一个较高的层次,所以教师应在教学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尽量补充必要的知识和背景,加以引导,并构建一个合理的平台,帮助学生提高分析能力和诗词鉴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

导入 学生列举几句离别主题的诗句,教师补充导入:别离是一种常事,文人笔下的离情或深沉、或豁达、或豪放、或婉约,当然,将离情写得最缠绵的当推婉约派代表词人柳永的《雨霖铃》。

作者与背景

学生回答自己所了解的柳永,教师补充。教师介绍本文写作的背景:仕途失意后,不得不离开京都远行,不得不与心爱的情人分手,这双重的痛苦交织在一起,使他感到格外难以忍受

明确:婉约词共同的特点:哀婉、无奈、凄清。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词的内容和感情

上阕写实,秋天的一个傍晚,词人和他心爱的人在都门外长亭分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景;下阕写虚,词人想象别后羁旅生活的情状。景是“清秋节”,情是“伤离别”;以清秋之萧索,写离别之凄恻。词人即景抒情,融情入景,最终情景交融,后人称之为“离人心上秋”

品赏:学生选取自己最喜爱的语句从意象、情景和色彩等角度入手进行欣赏,明确情景交融之妙,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本词人美、景美、情美的特点,展开丰富想象,形成一幅别离之图:

人物:柳永与心上人

背景: 长亭、兰舟、流水、千里烟波、寒蝉

杨柳岸晓风残月、良辰美景

感情:哀婉伤感

小结:柳词之美,美在有景,有物,有人,有情。惟有景,才使万物美丽;惟有物,才使万物丰富;惟有人,才使万物生灵;而惟有情,才使万物富有神韵。作者笔下的情景是有机交融的(情景交融),作者将眼前之景与未知之景相融(虚实相济),如此这般,才有了这份凄楚哀婉。

拓展延伸

赏析柳永的《蝶恋花》

点拨:这是一首怀之作。作者把流落异乡的落魄感受与怀念情人的缠绵结合起来,上片登高望远,“愁生天际”,把无形的愁写得形象而具体。“无言谁会凭阑意”表现出一种相思,万般愁怨而无法诉说的情态。下片写想放纵一下自己,喝个一醉方休。然而对酒当歌仍然难解愁。苦中作乐,更觉无味。尽管这般苦闷有伤身体,可是“衣带渐宽”“人憔悴”,都不算什么,绝不后悔。后两句是全词的高潮,是真情所在。

背诵练习背诵

课堂教师总结:重点让大家把握词融情入景,景景交融的特点。另外还让大家品位词中意象,体会作者感情。在此基础上了解婉约词的风格。

五、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习题

六、板书

《雨霖铃》说课稿 8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的《雨霖铃》。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介绍、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学过程五个部分来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一)单元教学目标

本单元选取的是四位着名词人的作品。四人中苏轼和辛弃疾是北宋和南宋的豪放派代表,而柳永和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其中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文人,李清照是宋代最杰出的女词人,四人在词坛上都占有一席之地。教材编者可谓用心良苦,编选四人各富代表性的词来学习,通过比较,使学生了解完全不同的两种词风,进一步体会四位词人不同的创作风格。

本单元教学课上努力做到学生、教师、编者和文本之间的平等对话与交流,在学生理解词的内容后,教给鉴赏词的方法。通过鉴赏,体味词中表达的情感,分析作者是如何传情达意的,进一步了解词的特点和写法(情景交融、点染、白描、叠字等),让学生在学习后对词的鉴赏建立一个初步的感性的理解。

因为必修五模块已没有古典诗词的学习内容,所以本单元的学习还应引导学生对鉴赏古典诗词的一般方法进行总结,为以后进行诗歌与散文系列模块的选修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文特点

这首词是宋代婉约派的代表作。这首词写的是才情卓着、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的柳永离开都城汴京(现在河南开封)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的别离情景。以“离情”为线索,用白描、铺叙、点染的手法,细致地描写了情人话别时留恋难舍的情景,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的郁闷心情,景中见情,以情带景,是柳永的代表作。其中的“杨柳岸晓风残月”被誉为千古名句。

《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根据教材特点及《大纲》要求,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1、了解婉约派的主要特征;2、了解柳永及“雨霖铃”词牌。

能力目标:1、初步掌握鉴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2、理解“景中见情、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3、理解虚实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

情感目标:培养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及纯正的文学趣味。

教学重点为:1、“景中见情、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2、理解虚实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为:名句的鉴赏方法。

二、学情介绍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对词这种体裁并不算陌生。在初中时已有接触,必修一学过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感受了词的语言美、意境美,但只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上,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方法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应善于启发,相机诱导,教学才能获得成功。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学本身就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据此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启发诱导式教学法;2、学生讨论与教师点拨相结合的方法。

叶圣陶说:“‘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教学活动中,教师既要“授之于鱼”,更要“授之于渔”。据此,学习这篇课文,教会学生1种学习方法:学习名句鉴赏法——易词造意法。

此外还灵活运用提问法、讨论法、练习法和板书图示法。

四、学法指导

整体把握察内容,再现意境体诗情,易词造意赏名句,熟读背诵多识记。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

宋词作为我国古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葩,在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提及宋词,不能不提到婉约词的代表人物柳永;而提及柳永,又不能不提到他的代表作《雨霖铃》。这是一首饱含了千种风情的别离诗,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自古以来,分别都是痛苦的,“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形形色色的分别,无不贯穿着一个主题:分别痛苦。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北宋婉约派代表词人柳永的“雨霖铃”又是怎样写“别”的呢?

(二)、介绍柳永及写作背景

作者柳永才情卓着,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早年屡试不第,生活穷困潦倒,处世抱着一种玩世不恭的态度。更多的时日跟歌伎们一起,过着浪荡自由、浅斟低唱的生活。他深深了解这些歌伎们的生活,深切同情他们的不幸遭遇。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同他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传诵的一首。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城(现在河南开封)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词的内容和感情

1.播放配乐朗读磁带。

2.诵读点评。

3.学生放声朗读,自行品味。要求:读准字音,熟悉内容,把握感情,注意语调、节奏,熟读成诵。

4.指名诵读,感受本词的情感氛围。

(四)、探究赏析

教师点拨名句,深化学生理解:(视学生掌握情况决定详略分析)

例一:“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寒蝉凄凉急促第叫着,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的时候,急雨刚刚停歇。

分析:起笔用融情入景、以景衬情的手法不仅捕捉了晚秋景物特点,写出所见、所闻、所感,而且酝酿出足以出动离愁别恨的气氛和情调。试想:在树上寒蝉凄切的叫声里,在暮色苍茫而又冷清的景象中,送别时面对长亭,该是多么动人愁思的境界啊!就在这个时候,阵阵骤雨,刚刚收住了雨脚,好朋友啊,就要走了!这时节,动人的愁思将怎样地抒发出来呢?

例二:“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问1、情人的离别,照我们当下的情形,一般采取怎样的方式?为什么作者在这里用“执手”?为什么不用“吻别”“拥别”“话别”或是“挥手告别”甚至是“挥着手绢”等方式。

学生可能只会注意到作者当时没有现在开放,不可能“吻别”“拥别”。但这种理解是浅层次的,教师要诱导从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角度去理解,“执子之手,与君偕老”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牵手”,此处“执手”一方面写出其“不舍”,另一方面,“执手”这一动作大胆直接,充分体现了柳词“俗”与“直”的一面。

此处用人物的动作表情来揭示内心活动,大胆率直,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如在目前。

例三:“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问1、将“去去”改为“此去”如何?

问2、“千里烟波”改为“千里波涛”如何?

问3、既然是“沉沉的暮霭”为什么“楚天”却会“阔”呢?这不矛盾吗?

采用讨论的方式,可由学生先提出可供置换的意象或词语,再进行比较,品评。

此词不是简单的写离情别意,而更多的渗透了作者的“前途黯淡,归期渺茫,命运难测”的身世之感。这一点是学生最容易忽视的。

学习下阕,重点鉴赏典型诗歌意象。

典型意象:酒、柳、风、月“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问1:明代词评家贺裳称,柳永此词中有一“千古俊句”,是哪一句呢?

问2:看似寻常的两句词,何以冠以“千古俊句”?改为“今宵酒醒何外,芳草地晓风残月”如何?

问3:改为“杨柳岸,凄风冷月”如何?

问4:改为“今霄梦醒何处”如何?

如学生有困难可稍作解释“名句”的特征,可用流行歌曲中的名句类比。

此环节需要相机点拔,学生很有可能出现“有所感却说不出”的情况。要通过诱导让其品出名句的魅力所在。

(五)、再次诵读本文,争取背诵

总结上下片各写了什么内容?各用了哪些意象?

明确:上片:离别情景,以实写为主;下片:想象别后情景,以虚写为主。

建议由学生讨论,找意象。学生对意象的分析只要扣住主旨,言之有理即可。对学生未分析的意象,教师可适当提示补充。

(六)、小结

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长亭送别,执手相看,柴门扶杖,汽笛声催,生命总在演绎着悲欢离合的故事,而当我们轻轻敲开古典诗词的门扉,不经意间就会发现一个个凄婉缠绵的动人故事,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了柳永的词《雨霖铃》,感受作者了笔下哀婉动人的感情,想必也会有某种特别的感受,写下来吧。

(七)、作业(任选一题)

1、将此词改写成现代诗。

2、比较《雨霖铃》与《念奴娇赤壁怀古》,体会两首词的不同风格。

3、描写“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场景,不少于100字

《雨霖铃》说课稿 9

这篇文章被编入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笔落惊风雨”专题“词别是一家”板块。专题所选皆为千古名篇,所写尽是诗人独特的生命体验。这一板块萃集了婉约派四大代表人物的作品,所写尽是离愁别恨。《雨霖铃》“寒蝉凄切”通过描写清冷的秋景,表达了恋人们难以割舍的离情,感人肺腑,最能引起学生的恻隐之心,柳词细腻的情态刻画也会对学生的写作产生影响。

本文的授课对象是高中一年级学生,他们对古典诗词并不陌生,也掌握了阅读这类文体的基本方法,但还没有养成运用想象,调动情感来填充意象,品悟意境的习惯;另外,他们已经拥有了一定的人生阅历,但是对这种纯粹的本真的情感体验得较为肤浅,所以在理解作者情感上会有一定的难度。

鉴于以上分析,根据新课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要求,我将设定以下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写作背景。

2。学习本文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作技巧,发挥想象,把握词中意境。

3。感悟词中离情,获得精神成长。

那么本文的教学重点就是感悟词中的离情;教学难点则是学习本文的写作技巧,把握词中意境。

接下来,我们说教法学法:

根据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讲授法和点拨法相结合

2。谈话法和情境教学法相补充

在学法上,我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会学习。具体包括:朗读法、勾画批注、运用想象、调动情感,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勤动手,勤动口,勤动脑,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下面,我们就说下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将设定以下五个教学环节:

1。导入

为学生播放歌曲《长亭送别》,营造一种离别的氛围。趁机请学生调动情感,说说和朋友分别时的场景和心情。歌词说得真好“今宵别梦寒。”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带着这种凄凉伤感的情绪让我共同走进这首离别的绝唱《雨霖铃》。

2。介绍作者、背景

请学生结合课下注释了解作者,我将为利用幻灯片为学生补充柳永的创作风格及本文的写作背景:柳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长于抒发羁旅之情,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这首词是作者仕途失意,决定离开京城与恋人分别时所作。

3。讲授新课

为了有序的组织课堂讲学,我将这一环节分解成两个教学步骤:

第一步,整体感知,研读文本

首先,请学生初读课文,朗读吟诵,感受柳词的音乐美。要求结合注释学生读准字音,读懂句意,体会节奏。

其次,请学生诵读课文,结合意象,感受词的意境美。意象是古典诗词的灵魂。引导学生调动积累,品悟上片典型的意象。寒蝉,鸣声凄切,充满了生命短促的哀怨,用在这里既点名了时令,又渲染了悲凉的气氛;长亭点名送别地点,也是一个伤心的意象;我们都知道一层秋雨一层凉,所以借骤雨这个意象是为了烘托凄凉的心境。

最后,请学生品读课文,动之以情,感受柳词的情感美。引导学生纵观全文思考作者传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不错,传达的是一种离情。那作者又是怎么写离情的呢?允许学生分组讨论,派代表发言,老师点拨明确:这首词可以分为三个片段: 离别之前——勾勒环境

雨霖铃 离别之时——描写情态

离别之后——刻画心理

在对文本有了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我们进入第二步,逐句分析,品味意境,具体把握作者的情感世界

在这一环节,我将围绕文本设置问题,鼓励学生调动情感,运用想象,踊跃发言: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交代了离别的时间、地点,所见所闻无不凄凉。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州催发——从写景转向写人的活动。离别时,借酒消愁,你侬我侬,怎奈兰州催发。正因如此,词人才迸出千古名句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此时,纵有千言万语,也难以一一倾吐,情到深处气咽喉堵,只好无言以对,泪眼相看,此时无声胜有声啊!

至此,情已高涨,词人笔锋一转,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壮阔的图景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想表达的是同样壮阔无边的是离愁。从结构上说,承上启下,为写别后的心情张本。

下片,主要是写离别的痛苦。开头就宕开一笔,点名了这首词的主题,也将一己的`情感普遍化。但接着说“更那堪”意为自己的离情比古人更深。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酒醒呼应上文的帐饮,酒醒之后,恋人已无踪影,所见不过晓风残月,将离人内心的凄楚惆怅,孤独忧伤,刻画得淋漓尽致。这就好比一幅绝美的画面,却布满了清冷的色调。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未来岁月纵有良辰美景于我将形同虚设,因为陪我欣赏的人已远去。思念之情,伤感之意,跃然纸上。

到此为止,新课讲授完毕,师生进入下一环节,总结。鼓励学生总结本课所学,既检测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又检验了老师的教学效果。

最后,根据新课标尊重学生差异性的要求,我将设置两个不同层次的作业:

1。 默写雨霖铃。

2。 学有余力的同学试着鉴赏柳永的《八声甘州》鼓励学生立足文本,走出文本,汲取更多的精神食粮。

四、在板书设计方面

我认为要简洁明了、重点突出,就本文而言,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段: 离别之前——勾勒环境

雨霖铃离别之时——描写情态

离别之后——刻画心理

《雨霖铃》说课稿 10

各位评委:

大家好!

今天我要说的是高中语文必修IV第二单元7首宋词中的第二首《雨霖铃》。

一、教材分析

【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雨霖铃》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IV第二单元7首宋词中的第二首,是柳永的代表作,更是宋词婉约派的名篇。本词无论在文学史中还是在教材中都占有重要地位。该词上片写一个秋天的傍晚,词人和他心爱的人在都门外长亭分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景;下片是词人想象别后羁旅生活的情状。全词通过虚实相济、融情入景的手法集中反映了词人复杂的内心情感,学习本词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掌握品赏诗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通过把握诗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来品味诗词的语言,赏析诗词的表现手法,提高诗词鉴赏的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目标】

根据本文感情细腻,情景相融的特点,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心理特征,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⑴知识与技能目标:借助对意象的分析,感受《雨霖铃》的感情和意境,体会词中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写作特点,提高诗词鉴赏的能力。

⑵过程与方法目标:合作学习进行探究,通过美读、美赏、美说,品味局部语言,整体把握意境,掌握赏析诗词的方法。

⑶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感受词中浓浓的别离之情,体会短暂与永恒的辨证关系。

【教学重难点】

学生已经接触过不少诗词,对于诗词鉴赏的方法和诗词中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了解本文融情于景的手法并不难,重点就在于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景之精妙和情之真切,感受《雨霖铃》中的意境和感情。而品赏这首宋词的真挚感情和凄凉的意境,相对困难在于了解本词中典型的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写作特点的写作手法。

二、教学方法

教学本身就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据此采取以下教学方法:启发诱导式教学法;学生讨论与教师点拨相结合的方法。

三、学情分析

诗词鉴赏历来是学生学习中的一个难点,但在之前的诗歌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并且对诗词有了一定的领悟能力,已经基本能理解诗句的意思。可是学生在对诗词写作手法以及意境方面的体会还难以达到一个较高的层次,所以教师应在教学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尽量补充必要的知识和背景,加以引导,并构建一个合理的平台,帮助学生提高分析能力和诗词鉴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

◆ 导入 学生列举几句离别主题的诗句,教师补充导入:别离是一种常事,文人笔下的离情或深沉、或豁达、或豪放、或婉约,当然,将离情写得最缠绵的当推婉约派代表词人柳永的《雨霖铃》。

◆ 作者与背景

学生回答自己所了解的柳永,教师补充。教师介绍本文写作的背景:仕途失意后,不得不离开京都远行,不得不与心爱的情人分手,这双重的痛苦交织在一起,使他感到格外难以忍受

明确:婉约词共同的特点:哀婉、无奈、凄清。

◆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词的内容和感情

上阕写实,秋天的一个傍晚,词人和他心爱的人在都门外长亭分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景;下阕写虚,词人想象别后羁旅生活的情状。景是“清秋节”,情是“伤离别”;以清秋之萧索,写离别之凄恻。词人即景抒情,融情入景,最终情景交融,后人称之为“离人心上秋”

◆ 品赏:学生选取自己最喜爱的语句从意象、情景和色彩等角度入手进行欣赏,明确情景交融之妙,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本词人美、景美、情美的特点,展开丰富想象,形成一幅别离之图:

人物:柳永与心上人

背景: 长亭、兰舟、流水、千里烟波、寒蝉

杨柳岸晓风残月、良辰美景

感情:哀婉伤感

小结:柳词之美,美在有景,有物,有人,有情。惟有景,才使万物美丽;惟有物,才使万物丰富;惟有人,才使万物生灵;而惟有情,才使万物富有神韵。作者笔下的情景是有机交融的(情景交融),作者将眼前之景与未知之景相融(虚实相济),如此这般,才有了这份凄楚哀婉。

◆ 拓展延伸

赏析柳永的《蝶恋花》

点拨:这是一首怀之作。作者把流落异乡的落魄感受与怀念情人的缠绵结合起来,上片登高望远,“愁生天际”,把无形的愁写得形象而具体。“无言谁会凭阑意”表现出一种相思,万般愁怨而无法诉说的情态。下片写想放纵一下自己,喝个一醉方休。然而对酒当歌仍然难解愁。苦中作乐,更觉无味。尽管这般苦闷有伤身体,可是“衣带渐宽”“人憔悴”,都不算什么,绝不后悔。后两句是全词的高潮,是真情所在。

◆ 背诵练习背诵

◆ 课堂教师总结:重点让大家把握词融情入景,景景交融的特点。另外还让大家品位词中意象,体会作者感情。在此基础上了解婉约词的风格。

五、布置作业:完成课后习题

六、板书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