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桥夜泊教案5篇

《枫桥夜泊》在二十八个字的有限空间中,展示了无限的时空图景。描写了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借自己的所见所闻,抒发了难以言说的满腹愁情。

枫桥夜泊教案 1

《枫桥夜泊》教案

一。 教学目标

1. 读诗感受意境。

2. 品析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情感。

二。教学过程

㈠  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在课内学了不少古诗,背一首自己最喜欢的古诗说说喜欢的理由。

生:背、说。

师:如同学们刚才所说;古诗短小,语言凝练,意境隽永,富有韵味,是我国文学艺术宝库中的一夺奇葩,古人常作诗来描述生活,抒发情感。

据说在遥远的唐朝,一个秋天的夜晚,客居它乡的诗人科举考试落榜,心境失落忧伤乘船来到苏州,泊船于枫桥边,眼前江南水乡特有的景色仿佛让他见到了知音。触景生情,写下了《枫桥夜泊》。

生:说古诗题目的意思。

㈡  读出韵味,体会意境

生:读诗。

师:指导生读诗读出节拍。生上去划节拍。集体读。

生:①自读古诗边读边看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②把作者在诗中描绘的画面呈现在眼前,体会画面带给自己怎样的感觉。

师:放《春江花月夜》学生自读完成要求。

生:汇报自学。

师:从画面中你体会到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呢?

生:答 ①②③  有相同体会的同学带着体会读古诗。

师:点评。

㈢  赏析品读体会感情

师:同学们看投影打出的要求赏析品读古诗,体会作者情感。

投影打出:① 作者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② 理解诗句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并把感受写在相应的诗句旁。

③ 与合作伙伴交流学习收获,讨论解决疑问。

生:汇报学习收获。

景物:用···----分别标出看到和听到的。

诗句:“月落乌啼霜满天”:月亮西下,栖息在树上的乌鸦发出声声啼叫。

寒霜弥漫在空中(体会:作者凄冷、伤感)。

师:你是怎样体会出来的呢?师引导生体会客居它乡夜晚的孤独,还有作者落榜后心情的失落。

师:创设情境:看着清冷的月亮落下去。黎明前更显得黑暗迷茫,听着乌鸦哑哑的啼叫,孤寂伤感在心中叠加,弥漫在空气中的霜华带着阵阵寒意将诗人包裹,这叫诗人如何不伤感,如何不凄凉?

生:带着体会个别读 ①②③。

师:指导注意语调语速。

集体朗读。

诗句“江枫渔火对愁眠”:我躺在船上满怀愁绪。江边的枫树和江面上点点渔灯伴着我彻夜不眠(体会到:诗人孤寂忧愁)。

师: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说说自己是怎样体会到的。师引导生去体会落榜无人在身边安慰,露宿在船上,身边没有亲人的关怀。

师:创设意境:江边的枫树,渔船上的点点灯火。这是多么优美的夜景。而诗人此时面对美景却黯然神伤,彻夜难眠,他想倾诉他需要关怀。

生:带着感受男女生分别读(带着伤感较缓慢地读)

生读一,二句。

师:过渡。不知诗人沉浸在迷惘的愁思中过了多久忽然… (放钟声)。

生:描述听到钟声的感觉。①悠远 ②伤感 ③思念 ④沉重。

生:读三、四句。

生:说说“三,四”句意思及体会到的情感。夜半的钟声从苏州城西郊的寒山寺传到了江上停泊的客船上(体会到孤独忧愁)。

师:创设意境:这悠远回荡的钟声似乎给冷寂深沉的秋夜带来了一点感动,使诗人从迷惘中惊觉。但诗人一夜躺在船上难以言状的感受随着钟声在心头回荡更加地挥之不散。

生:带着感受读三、四句。

师:三句语速比一、二句稍快一些,最后一句后三个字读的重而悠长。

生:练读三、四句。

(四) 总结深化

1这首诗从时间上先后写了第二天 黎明→前一天 晚上→深夜。

2 这是一首景中含情,情中有景,意境清远的美诗,诗人张继以“愁”作为诗眼,将众多的景物串联起来,染上了“愁”的色彩,动静结合,由近至远,在读者面前和谐地展现了一幅秋江夜泊图。(贴出挂图)让我们和诗人去江南秋夜赏景抒怀。

师生读诗:师读第一拍,女生读第二拍,男生读后面拍节。

女生读一、二句,男生读三、四句。

全体读整首诗。

生:背诵全诗。

师:我们通过学习了解作者作诗的背景,理解了诗意,体会其中的情感。如果时光倒流,你与张继相遇

你会对他说些什么?(最想说的)

生: 赞美文采

安慰劝导

问询以后情况

师:据资料上说,诗人张继虽然考场失意,但是却因《枫桥夜泊》名垂千古。那些考场得意者却大多没给后人留下佳作。我们由此可以得出诗文是真情的流露。有感而发才能写出打动自己感动别人的作品来。

你能学习本诗一些方法写一篇小诗来表达你的某种情感吗?

板书:

枫桥夜泊

看:  月落/乌啼/霜/满天,

愁:  江枫/渔火/对/愁眠。

听:  姑苏/城外/寒山寺,

感:  夜半/钟声/到/客船。

枫桥夜泊教案 2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吟诵诗歌;

2、理解景物描写中所蕴含的情感;

3、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能力,入情入境,想像诗所描述的意境;

4、通过学诗领会阅读诗歌的要领。

【教学重点】领悟诗歌的感情基调,想象诗中所描述的意境。

【教学难点】掌握阅读诗歌的要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用孟郊的《登科后》导入,以登科后的“喜”与落榜后的“悲”形成对比,为学诗定下感情基调。

二、简介作者。

三、析题:

1、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

3、看着课题,你知道了些什么?

四、学诗:

(一)初读诗歌:

1、学生齐读。

2、教师范读。

3、学生评议老师范读,通过评议掌握朗读技巧。

4、多层次朗读。

5、理解诗歌大意。

(1)阅读诗歌,结合注解理解诗歌大意;

(2)学生质疑,教师相机析疑;

(3)学生汇报所理解的诗歌大意。

(二)精读诗歌:

1、品读诗歌。

(1)感悟诗歌感情基调,品读诗歌,深层次理解诗歌意境。

①落榜了,想到十几年的艰辛付出都付诸东流,这是怎样的一种失落之愁;要回家了,想起离别前的宏愿,如何去面对自己的父老亲人啊,这是怎样的一种羞愧之愁;人生无常,我的前途在何方?这又是怎样的一种茫然之愁。伴随着音乐声,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想象一下,诗人当时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做了什么?想了什么?

②学生汇报。

(2)在品读中领会阅读诗歌要领。

2、文本拓展。

(1)借助文本进一步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意境。

①教师配乐范读《不朽的失眠》;

②你喜欢这篇文章吗?为什么?

(2)借助拓展文本,巩固掌握阅读诗歌的要领。

五、总结。

六、布置作业。

教后记:第一次尝试以诗文并行的形式学习唐诗,设计的意图是想让学生透过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体会如何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感悟诗歌背后所蕴藏的故事。从本课例操作情况看来,效果较好。

枫桥夜泊教案 3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说出诗中“泊”的意思。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3、领悟作者情景交融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和表达特点。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

1、解题:

2、(图片)江苏的寒山寺因为唐代诗人张继一首《枫桥夜泊》而名躁一时,无数的诗人墨客均至此题诗作画吟咏,引来上成千上万的游人,枫桥也一跃成为苏州三百余座名桥之首。一首诗让张继名垂千古,世界闻名。

3、展示书画,歌“枫桥夜泊”

不朽失眠著佳作,千古名篇天下传!这首诗究竟散发是怎样的魅力,让我们一同走进张继的《枫桥夜泊》。

二、初读古诗,品读“入境”。

1、读准字音,你读出什么感受?

(凄凉……)

2、师范读,生读出自己的感觉来。

3、这首诗写了些什么景物?(生答)

1)学习第一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教师相机板画“月”“霜”“乌”,贴出卡片“霜”和“啼”)“霜满天”是什么意思?

2)霜,使我想起了李白的诗句。品读这两句诗霜满天,地上霜(清冷的感觉),仿佛看到了什么?(寒冷、孤独)把这句诗的意思讲一讲。

4、学习第二句:你还看见了什么?(教师板画“江枫”“渔火”)江边的枫树怎么样?茫茫的江面上点点的渔火给你什么感觉(孤单、寂寞)

5、江枫“对”?——面对,相伴。?“对”是什么意思?此时,谁与谁对?谁和谁相伴?江风和渔火相伴。张继有人相伴吗?体会了张继什么心情?(寂寞)

6、“眠”——睡了?谁“眠”?江枫、渔火、船家、周围的一切都睡了。诗人怎么样?(难以入眠)

树睡了

桥睡了

船家睡了

岸上的人也睡了

唯有张继醒着

夜愈深,愈难眠

原来,作者是对愁难眠啊!生诵读教师改写的诗句

7、后半句

1)“客”思乡 寂寞

钟声响起(课件)讲解作者遭遇,抓文眼“客”启发学生体会作者的想法和联系自己生活实际联想(体会寂寞愁苦)。

2)诗人在想什么?

你能用语言表达作者的这种忧伤呢?不能,只能来读!

三、读整首诗,诵读悟情。

1、看画面入情入境,将情融入古诗朗读中。

2、读到这里,你有什么问题?

3、张继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情景?他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1)边吟诗句,边想象画面。

2)师引读:

一千两百年前的一天。殿试揭晓的黄榜上人名密密麻麻。可偏偏没有他张继的名字。他羞愧沮丧。本来预期的结果不是这样的。虽经十年寒窗苦读,可琼林宴上却没有他的一角席次。他踏上小舟默默南行。时至深夜,泊船枫桥。不能成眠的他。苏州是中的江南水乡,夜色多么迷人,可是在诗张继人的眼中这一切都更加激起了他的愁绪,所以

月亮缓缓下坠——

乌鸦的叫声本来就很凄惨

天气寒冷,周围布满了霜气——(一句)

河边孤单的枫树

渔船上的点点灯火——(二句)

远处传来的悠远的钟声——(三、四句)

没有父母的关怀,没有孩子的欢笑,有的只是--读古诗

没有家乡的山水,没有熟悉的乡音,有的只是——读古诗

四、“出境”体会表达方法。通过景物描写表达了自己感情,情景交融,达到美的艺术境界。

1、教师口述作者描写的画面或生设计诵读古诗的旁白(即在理解感悟古诗的思想感情过程中,感受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并在创编古诗时,有初步的运用)。

在一个月色朦胧秋霜漫天的夜晚,张继坐的小船停靠在枫桥边,天气寒冷,他把外衣裹得紧紧的,江边的片片枫叶和江面上的点点渔火使他感到孤独,使他难以入眠。此时,寒山寺的钟声传到了张继搭乘的客船上……

2、在教师的引导下联想类似的感情经历(夏令营活动中的感受),迁移运用表达方法。

五、整体感知古诗写法,拓展探究。

1、师生讨论:我们学过的古诗或课文中,有没有用到过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2、若有时间,安排学生现场练习一段情景交融的片段:今天上课前的心情如何?能否以写景来衬托你当时的心情?

板书设计:

枫桥夜泊

景:月落  乌啼  霜满天  江枫  渔火

情:清冷  孤独  寂寞

(情景交融  借景抒情)

枫桥夜泊教案 4

一、教学目标:

1.朗读并背诵全诗。

2.在诗句中体会作者淡淡的旅愁。

3.比比谁收集的古诗多。

二、教学准备:课件、搜集有关乡愁的古诗词。

三、教学过程:

1.揭示课题,谈话导入。在王安石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在余光中笔下,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折头,你在那头。那么,在诗人张继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

2.   学习古诗的方法有哪些?你已对这首诗做了哪些了解?

师小结,并解释题目《枫桥夜泊》及作者张继。《枫桥夜泊》描写了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小诗。表达了诗人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想感情。

3.指导初读古诗。并评价,在书上做好标记。

4.理解诗句。

(1)“月落乌啼霜满天”的意思。生回答师小结:首句写了“月落、乌啼、霜满天”这三种有密切关联的景象。上弦月升起得早,到“月落”时大约天将晓,树上的栖鸟也在黎明时分发出啼鸣,秋天夜晚的“霜”透着浸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船,使他感到身外茫茫夜空中正弥漫着满天霜华。

(2)“江枫渔火对愁眠”的意思。

问:为何愁眠?联系这两句的景色想一想。(出示课件)板书:愁眠

诗中描写了哪些景象?教师引读:1、诗人看到这样的情景,因此:生读“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2、同学们看到这样的情景,也会触景生情,因此:生读“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3、所有的人看到这样的情景,都会和诗人有同感,,因此:生读“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3)“姑苏城外寒山寺”的意思。

(4)“夜半钟声到客船”的意思。后两句只写了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的钟声传到船上的情景。这“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诗人卧听钟声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5.朗读全诗,指导背诵。

6.诗中的感情。板书:表达了 __愁闷____的思想感情。

7.听音乐《涛声依旧》读古诗。

枫桥夜泊教案 5

一、教学要求:

1、知识点:

(1)理解诗句,想象诗中描写的景色;

(2)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2、能力点:培养朗读能力、品诗析句能力,体会诗人孤寂忧愁之情。

3、德育渗透点:感受诗的自然美和语言艺术美。

二、教学重点:体会诗人孤寂忧愁之情

三、教学难点:诗人为何而忧愁

四、教学方法 :直观法、合作学习、情境感受。

五、教学准备

1、小黑板、录音机。

2、歌曲《涛声依旧》、《枫桥夜泊》古诗范读及古诗新韵。

3、让学生课前查阅诗人及写作背景相关的资料,查查抒发诗人愁绪的诗歌。

五、教学时间: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激趣、自由漫谈、揭题、解题、介绍诗人

1、听歌曲《涛声依旧》的前两句,引出诗的题目和作者张继。

同学们,首先请大家欣赏歌曲《涛声依旧》的第二段。(放歌曲录音,让学生仔细倾听)你听出了什么?

这首流传大江南北的通俗歌曲,正是人们根据一千二百多年前张继所写的《枫桥夜泊》一诗而改编的,歌中所唱的内容正是借用了我们今天要学的《枫桥夜泊》这首诗的诗句。借用了哪些诗句,我们学完了这首诗就知道了。

2、理解题目。

齐读诗题,你读懂了诗题是什么意思?

(夜:夜晚;泊:停泊;枫桥夜泊:夜晚把船停泊在枫桥边。)

这首诗的诗人是唐朝的张继。

3、交流课前收集的关于这首诗和作者张继的有关资料。

课前,同学们一定找到了一些有关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或诗人的资料,我们来交流一下。

张继是中唐诗人,他写的诗留传下来的只有37首。他的生死年月资料上没有说明。他在天宝12年中过进士,当过盐铁判官。张继的老家是湖北襄樊。

张继是我国唐代襄州(今湖北襄阳县)人。那年秋天,他去赶考,榜上无名。于是他就买了一张船票,准备来年东山再起。船在苏州城西枫桥码头停泊。他带着满腔的羁旅乡愁,彻夜未眠。拂晓时,他走出船舱,看见一轮圆月即将落下,成群的乌鸦啼叫着离巢去觅食,天空中布满了寒霜。江边的枫树,渔人的灯火,好一幅美丽的霜天景象。他又往远处看,城外的寒山寺朦胧可见,他想:昨夜听到的钟声可能就是从这里传来的吧,于是他提起笔,即兴写了这首流传千古的《枫桥夜泊》。

4、你们以前是怎么学古诗的?

交流,出示学古诗四步骤 :一读通,咬准音;二读懂,解诗意;三读会,达意境;四会读,有感情。

(二).学生按照“四学法”开始学习诗句

1、一读通,咬准音。

(1)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

(2)指多名学生个别读全诗。(全诗共28个字,没有生字,你都读对了,真了不起。读对字音对你理解古诗的意思很有好处。诗人没有想到,在科举考试时他的才华没有人欣赏,而在枫桥旁写的这首诗却会千古流传。那好,就请同学们在下面试着读一读这首诗吧。我们一起来读。)正音:寺、苏、齐读

2、二读懂,解诗意

过渡:同学们各自读通了全诗,下面老师要问问你们打算怎样做到二读懂,解诗意。(借助书本注释和工具书,先解释重点词的意思,再把词义用通顺连贯的句子连起来,就解释了诗意。翻译古诗的基本方法是代、调、补。)

(1)借助诗下的注解,各自读诗自学。

(2)同桌合作学习,交流你们组读懂了哪些诗句的意思?或者哪些诗句读不懂?看看同桌能不能帮你解决?

(3)各组交流读懂了哪些字、词、句的意思?其他同学可以提问,也可以补充。

过渡语:我看到了,大家讨论得非常热烈。那么,通过自学,在小组里交流,关于《枫桥夜泊》这首诗你都知道了大意?谁愿意说一说?

(月亮慢慢落下去了,乌鸦在树上啼叫,天地间布满寒霜。

(江枫:江边的枫树,也有解释成江桥和枫桥。

渔火:渔家的灯火。

面对着江边的枫树和岸上的渔火,诗人愁丝缕缕难以入眠。)

(姑苏:苏州。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的钟声传到船上。)

(3)指多名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大意。

(月亮慢慢落下去了,乌鸦在树上啼叫,天地间布满寒霜。昨夜,面对着江边的枫树和岸上的渔火,诗人愁丝缕缕难以入眠。姑苏城外的寒山寺,夜半的钟声传到客船上。)

(4)出示插图,指名上台指图说全诗大意

(5)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全诗,用“---”划出诗人看到的景物,用“~~~~”划出诗人听到的景物,用三角号找出描写时间的词,交流

(看到“月落”、“霜满天”、“江枫”、“渔火”,听到“乌啼”、“钟声” 描写时间的词是“月落”、“夜半”。)

(6)这首诗采用倒叙的写法,先写拂晓时景物,然后追忆昨夜的景色及夜半钟声,全诗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板书:拂晓时景物追忆昨夜景色)

(7)教师小结:这是一首写夜泊枫桥的所见所闻所感的诗。平凡的桥,平凡的树,平凡的水,平凡的寺,平凡的钟,经过诗人艺术的再创造,就构成了一幅情味隽永、幽静迷人的江南水乡夜景图,成为流传古今的名作。你现在能体会到作者张继在写这首诗的感受吗?现在,谁能说一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这就是三读会,达意境。

3、三读会,达意境。

(1)女生读全诗,这首诗围绕哪个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描写了诗人夜晚停船在枫桥岸边的所见所闻,描绘了一幅清静悠远的夜景,抒发了诗人的哀愁。)

(2)你有什么问题要问?

过渡语:关于这首诗,你们还有不理解的地方吗?还有什么疑问?好,学贵有疑,能动脑思考找出问题,善于发现问题的孩子才是真正聪明的人。关于这首诗,你们还想知道什么呢?

讨论为什么诗人一夜未眠呢?为什么而忧愁?你从诗中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诗人的忧愁?

(张继应该是因为落榜而愁,思念家乡而愁。张继常年在外,肯定思念家乡的亲人,他很可能是为思乡而愁。)

(从月亮慢慢落下了,乌鸦在啼叫,江边的枫树,江面的“渔火”一静一动,一暗一明,构成一幅幽美的江中夜景,带着旅愁的诗人一夜未眠。这“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诗人卧听钟声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等等可以看出诗人的忧愁。)

还有什么问题要问吗?质疑、解疑

(3)教师小结:是呀,通过这首诗,我们真的能体会到科考落榜、孤身在外的诗人的心事,他的失眠,他的忧愁,他的孤单:月亮落下去了,寒霜满天,枫桥边的树郁郁葱葱,只有对面的点点渔火让人感到一丝温暖,那几声乌鸦的啼叫更叫人难以入睡,正在这时,从寒山寺传来了报时的钟声,在寂静的夜里,钟声显得是那么悠远、绵长,还带着淡淡的忧伤。

4、四会读,有感情

我们要做到四会读,有感情,首先要先注意读出诗的节拍。

(1)指名读,划出诗的节拍。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谁愿意再给大家读一读?你怎么读这首诗?

(前两句朗读时要略带感伤语调,语速要慢。“姑苏城外寒山寺”要稍快,要有惊奇之感。最后一句读得凄凉而悠长。朗读时要想象诗中景象,体会诗中意境。)

小结:吟诵,抑扬顿挫,要注意重音与停顿韵味,古诗,讲求的是一种韵味,在停顿的地方将韵母的音发得饱满一些,有余音绕梁,不绝于耳的感觉,让人细细体会、再慢慢回味。

(2)指导朗读、试着背诵

a、听老师配乐范读,学生闭眼感受。交流感受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

b、指多名比赛读。评议。

c、男女生练读。

(3)学唱古诗新韵(全班起立,老师范读时认真听,体会感情;学生唱第一遍歌词时,认真听、感受音乐,第二、三遍边跟着唱,边拍手打节奏。)

(三)拓展:交流中外名人忧愁了都做些什么,深入体会忧愁。(5分钟)

1、张继忧愁了写诗,你还会背哪些抒发诗人愁绪的诗句?

梧桐更兼细雨,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现在呢,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移舟泊烟诸,日暮客愁新。

抽刀断水水更流,借酒消愁愁更愁。

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

2、小结

是的,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的,有笑语欢歌,也有忧郁哀愁。而张继呢,是变忧愁为诗,留下了这千古绝唱。

刚开始老师放的《涛声依旧》,也说明了这首诗的影响深远,它的歌词就是来源于这首诗。

《枫桥夜泊》的确影响深远。如果有机会,请大家也选择一个深秋的寒夜,到苏州去,去看一看那江枫渔火,望一望那月落霜天,听一听那夜半钟声,感受一下这诗中愁的韵味。

(五)总结:

同学们,今天在这里我们学习了《枫桥夜泊》这首古诗,相信一定能运用今天学习的古诗“四学法”来学习古诗,对古诗一定有了更深的理解。中国的古典诗歌,像一条横亘古今的河流,流淌着中华文学艺术的精髓,激荡着历史精魂的心曲。像千年好酒,醇厚绵长,像散发着芳香的清茶,让人回味无穷。所以,人们都说:“胸有诗书气自华”。是的,诗是跳跃的音符,诗是无声的图画,诗是感人的故事,诗更是人们内心情感的抒发。让我们喜欢并热爱诗歌吧。!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枫桥夜泊》。

2、用简笔画画这首诗,在班上展览。

3、改写《枫桥夜泊》

(七)板书设计

枫 桥 夜 泊

张  继

月 落 /乌 啼 ∥霜/ 满 天,

江 枫 /渔 火 ∥对 / 愁 眠。

姑 苏 /城 外 ∥寒 山  寺,

夜 半 /钟 声∥到 /客 船。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