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教案:《每逢佳节倍思亲》【优秀9篇】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说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你所见过的作文是什么样的呢?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公开课教案:《每逢佳节倍思亲》【优秀9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 篇1

一、教学要求:

⒈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兴高采烈造句。

⒉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背诵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准备:

词卡、小黑板

三、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揭示课题、解题。

⒈板书课题每逢佳节倍思亲

⒉解释题意。

⑴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唐朝诗人王维写的一首诗里的诗句,意思是每逢美好的节日就会更加思念亲人

⑵介绍王维。

王维,今山西人,唐朝著名的诗人,画家。

三、初读课文。

⒈自学生字词。

⑴给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轻声读课文。读通顺语句,画出不认识的不理解的词语。

⑵会写会读生字。

⑶,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兄弟

异乡

思念

无限

深情

情景

佳节

登高

兴高采烈

⒉检查自学情况。

⒊各人试读课文。

⒋分自然段指名读课文。

四、写字指导:

五、布置作业:

⒈朗读课文。

⒉读抄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词语。

二、学习课文。

⒈指名读课文。

⒉分自然段读。

第1自然段

⑴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⑵这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说了什么?

⑶小结:这一自然段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讲的是唐朝诗人15岁离家,到京城已有两年。

⑷齐读课文第1自然段。

过渡:佳节指的是什么节日?为什么这一天王维倍思亲?请读

第2自然段。

⑴指名读第2自然段。

⑵这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第一到第三句说了什么?

理解扶老携幼的意思。

⑶从那儿可以看出,重阳节是个佳节?

⑷在这家家户户兴高采烈欢度佳节时,诗人王维有什么感受,看第4句是怎么说的?

⑸小结:这一自然段讲的是王维看到了重阳节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景象,更加思念家人。点明了题意。

⑹齐读第二自然段。

过渡:王维主要思念哪些亲人?具体想了?请读:

第3自然段

⑴指名读第3自然段。

⑵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第一和第二句说了什么?

⑶第三句到第五句说了什么?

理解天各一方。

这三句的省略号表示什么?

⑷小结:这一自然段讲的事王维思念兄弟的具体内容。

⑸齐读第3自然段。

过渡:王维是这样来表达自己的这种思想感情?请读

第四自然段

⑴指名读。

⑵这一自然段第一句说了什么?

理解思绪万千

这一句和上面的哪个自然段有密切的联系?

⑶下面的两句话说了什么?

⑷齐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⑸看图,佳深理解全诗的意思。

画面人物是谁?

⑹理解诗句的意思。

⑺小结:这一自然段讲的是王维写诗表达了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⑻齐读第4自然段。

三、布置作业:

⒈朗读课文,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⒉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

第三课时

一、总结全文

这篇课文写了唐代诗人王维年轻时客居京城长安,在重阳节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表达了他思念家乡亲人的无限深情。

二、指名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每逢佳节倍思亲这首诗的意思。

三、朗读想象,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⒈这篇课文里你觉得哪个自然段最能表达诗人王维思念兄弟的深情?

⒉第三自然段第一话读时应带平缓语气,第二句读时带欢乐的语气,下面三句要带深沉的语气,读到两个省略号时,停顿要长,表达深思而不平静的心态。

⒊指名朗读。

四、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⒈放录音欣赏。

⒉揭示板书,引导背诵。

⒊各人背诵。

⒋小组背诵。

⒌指名背诵,师生评议。

⒍同座二人互背。

五、作业:

1、比一比,再组词。

2、用兴高采烈造句。

公开课教案:《每逢佳节倍思亲》 篇2

读课题

课题里有三个生字,我请同学再来读课题。(三生)齐读,师正音逢

读了课题,同学们心中有什么疑问?

生:“佳节”什么意思?

生:“倍思亲”是什么意思?

生:“逢”是什么意思?

师:逢是遇到的意思。读了课题,有什么想知道的?

生:为什么要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你提了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

生:谁每逢佳节倍思亲?

生:佳节是什么时候?

……

师:预习了课文了?

检查词语

(回)忆王维重阳节头插茱萸思绪万千扶老携幼手挽着手

生读,师纠正:重阳节

齐读。

去掉拼音再指读生词读音

齐读。

今天学习的十个生字里有两个生字的笔顺特别重要

出示:挽一撇

插看演示学生描红

学完生字新词,能不能把生字读正确连贯

指名四生朗读课文

纠正“遍插”谁把文章最后一节再读一遍,不着急。

还记得刚才提出的四个问题吗?

轻声朗读课文,边读边用笔在书上划划

生交流。

1、谁“每逢佳节倍思亲”?

生:王维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王维是谁?

生:王维是唐代的大诗人

师:倍是什么意思?

生:更加的意思,“王维看着……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师:谁来读出“更加”的意思。

师:佳节是哪个节日,课文里指什么节日,是什么时候?

生略

师:在当时人们是怎样欢度重阳佳节的?

生读课文

师:想想当时人们是怎样欢度重阳佳节的?

师:看句子,听老师读

给“兴高采烈”换个词,说说句子

还从哪个词看出全家人团圆在一起

生:团聚、扶老携幼

王维为什么会“每逢佳节倍思亲”一边认真看书一边思考

生读“十五岁那年……”

师:比我们大不了多少,还是少年,而且离开家乡两年了

生读句子

出示:独在异乡为异客

生读诗句

所以,王维会:

出示:每逢佳节倍思亲

王维是怎样地思念着家乡的亲人呢?课文哪一节告诉我们?

生读第三节

出示:思考这段话,王维在思念亲人的时候,心情是怎样的呢?

生:王维很思念家乡

生:很孤独

读“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

同学们体会到这么多丰富的感情,都通过这个省略号表达了出来。生再读。

读诗的后两句: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师:谁来念这首诗。

两生读。

同桌互读

指名朗读。齐读课文第一节。

作业:

收集大诗人王维的诗

收集像王维这样的大诗人写得思念家乡亲人的诗

公开课教案:《每逢佳节倍思亲》 篇3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282

梦霞 发表

教材分析:

《每逢佳节倍思亲》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第八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典型的文包诗。课文以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名句“每逢佳节倍思亲”为题,一股浓浓的亲情溢于纸面。文章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通过一个通俗易懂的故事,简要介绍了诗的写作背景和缘由。第二部分则是王维真情流露而写下的诗。

学情分析: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许多学生在课外阅读时已经接触过,但对于诗歌的创作背景和缘由却不清楚,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将故事短文与古诗对照起来阅读思考,借助短文,理解诗句,体会古诗的意境和感情。要通过反复指导朗读,感受诗人内心的激动与神往。诗中所表达的思亲之情学生一定也曾有过。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理解课文,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兴高采烈”“扶老携幼”“思绪万千”“天各一方”等词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借助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并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体会诗人身居外地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设计理念:

1、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往与合作的能力。”本课教学按“读题质疑——讨论解疑——吟诗抒情”来设计,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感受到乐趣。

2、将生活情境引入课堂。语文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沟通和生活的联系。本课教学设计中多处体现了这一理念。如为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扶老携幼”“兴高采烈”的意思,结合重阳节的风俗,让学生想象街上的热闹景象,感受重阳节的欢乐场面;在第三自然段的教学中,我设计了“如果你是王维的兄弟,你会说些什么呢?”的问题,让学生将心比心体会王维刻骨铭心的思亲之情;最后设计了小练笔:你有过思亲的感受吗?请写一段话或一首小诗,来表达自己对亲人的思念。

3、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本课运用自制多媒体课件了王维吟诵古诗时的心境,出示了自画示意图让学生了解了王维家乡的方位,从而让学生理解了诗题中的“山东”;运用形象化的画面,让学生了解到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启发说话,让学生将心比心体会王维独自漂泊的孤寂;运用直观的动画,让学生了解王维家乡重阳节登高欢聚的情景;出示文中重点词句,反复指导学生感情朗读。最后布置学生收集、诵读思乡诗让学生再次体会刻骨铭心的思念之情,同时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积累。

教学过程:

一、课前活动,激发兴趣

1、谈话:实验小学是书香校园,你们平时一定积累了不少古诗,咱们一起来背背。

二、初读古诗,读题质疑

1、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首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咱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课件出示古诗)录音范读。谁能模仿录音来朗读这首诗。

2、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是以这首诗中的名句“每逢佳节倍思亲”为题的。

板书课题  指名读题。你能围绕课题中的“思亲”一词提几个问题吗?

(谁思亲?在什么时候思亲?在什么地方思亲?为什么思亲?怎样思亲?)

3、让我们走进古诗背后的故事,一起探个究竟吧。打开书本129页,用你喜欢的方式自由地朗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别忘了思考提出的问题,比比谁解决的问题多。开始。

[设计意图: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所以,阅读教学中要激发学生提问的兴趣,使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去读书,引起思维的不断深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一上课,我就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质疑、提问,然后师生共同梳理问题,确定本课学习目标。]

三、自主读书,讨论解疑

(一)、自学课文,检查读书情况。

出示带有生字的句子:

(1)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2)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

指名朗读,评议。见过茱萸吗?(出示课件简介茱萸)

[设计意图:这部分设计主要是生字词的教学。对于中年级来说,字词的教学仍不容忽视,所以为扫清阅读障碍,必须把字词解决掉。这两句话中包含了12个生字,是学生朗读的难点。]

(二)、你能解决哪个小问号了呢?

1、生交流师板书:   王维   重阳节    长安

2、你了解王维吗?谁来用自己的话简单地介绍一下?

3、你知道重阳节是什么时候,有些什么风俗吗? (课件出示简介重阳节)

(搜索本课的课题关键的一两个字可以查找更多资料。本站(第一范文)地址

本文转载

4、你能把这几个词连起来说成一句完整的话吗?

[设计意图:强调王维是个重感情的诗人、画家,为下文思亲埋下伏笔。课件介绍重阳节的来历、风俗,为下文想象重阳佳节大街上的热闹景象作铺垫。]

(三)研读第一、二自然段,讨论“什么情况下思亲?”

1、王维为什么会思念亲人呢?请同学们仔细读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找出有关句子,用“——”画出来。

2、学生自主阅读,教师巡视指导。

3、组织交流

谁能第一个把你找到的句子与大家分享呢?光读也行,读后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更好。交流出示句子:

▲ 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

(1)指名读句,谈谈读懂些什么?

(2)老师考考大家,王维的家乡在哪?(板书:家乡)

(课件出示方位图)师作简介,将诗题中的“山东”与现在的山东省加以区分。

(3)试想王维小小年纪,独自一人在异地京城求学,两年没有见到亲人了,多么寂寞,多么伤感,多么孤独,这真是(出示诗句1齐读诗句1)。诗人以一个“独”字写出了当时客居他乡孤独冷寂的心情,下缀两个“异”更加深了那种孤独感。谁再来读一读诗句,想象自己就是王维,孤孤单单一个人,在异乡做客。

课件出示句子

▲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了。

(1)家家户户在欢度什么节日呢?除了重阳节,你知道我们国家还有哪些佳节吗?

(2)逢年过节家家户户是多么热闹呀,课文中哪些句子能让你感受到这种欢度节日的热烈场面呢?(指名读)

(3)课件出示句子: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扶老携幼”是什么意思?你们有过全家人扶老携幼外出的时候吗?当时你的心情怎样?

“兴高采烈”能换个词吗?(兴致勃勃  欣喜若狂  欢天喜地  喜笑颜开)

(4)除了课文中写的以外,你能联系重阳节的风俗习惯想象一下大街上人们还在干什么呢?

(5)是呀,这重阳佳节的大街上可真热闹呀,谁能通过朗读把咱们也带到热闹的大街上去?指名读,齐读。

(6)重阳佳节,家家户户欢度节日是那么热闹,那么开心,王维看到这一切,想想自己孤单的一个人,触景生情,怎能不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呢?不由道出了——“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叹(出示诗句2)。诗句中的哪个字表示“更加”的意思?(倍)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来源于生活,因此应该从生活中来,与生活相结合。此处设计尽可能把文本的内容跟真切的生活相联系,想象街上的热闹景象,拉近语文教学与学生的距离,真切地感受重阳节的欢乐场面,体会王维内心的孤独和倍思亲的深情。]

(四)研读第三自然段,讨论“怎样思亲?”

1、过渡:然而,重阳节的欢乐不属于王维,此时的王维独自一人身在他乡,只能沉浸在对过去美好生活的回忆中。王维主要思念了哪些亲人?又想起了哪些事?自由读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同桌交流交流。

2、交流。课件出示:

▲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

(1)指名读句谈体会(提示:你是带着怎样的心情读这句话的?为什么高兴?读了这句话,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画面?就一个重阳节去登高了吗?)

(2)同学们,让我们也来插插茱萸、挽上手、登高远眺,感受王维和兄弟登高的喜悦吧。齐读。

3、快乐的时光总是令人难以忘怀。然而如今,王维只身一人身处长安,他在山的这头,而家乡和亲人却在山的那头,那么遥远的。(板书:亲人)这就是——天各一方,不能相会。课件出示句子:

▲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

(1)王维想到了过去和兄弟登高的欢乐,想到了现在独自一人的孤独,内心是百感交集。这里的省略号就像一声长长的叹息,唉——从这声长长的叹息中,你们品出了什么?

(2)能把你感受到的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吗?指两名学生读。

过渡:王维还想了些什么呢?课件出示句子

▲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我呢。

(1)看,王维的兄弟们真的插上了茱萸,正登高西望呢。假如你是王维的兄弟,此时此刻,他们会说些什么呢?

(2)多好的兄弟,多深的情谊。思念就像一跟长长的线,将他们的心紧紧地拴在一起。这是兄弟们在思念王维,更是王维在思念兄弟们。让我们再次走进王维的内心深处,感受那刻骨铭心的思亲之情。(出示整节文字)教师配乐朗读,生自由读,配乐齐读。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只有让学生反复的朗读,才能让学生不断的走进文本,从而使学生的心灵与文本产生碰撞,去理解、感悟文字背后的意思。另外,教学中不断的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用换位的方法让学生感受诗人那刻骨铭心的思亲之情。]

四、情感涌现,吟诗抒情

1、王维独自一人在他乡求学,又到了重阳佳节,目睹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热闹场面,王维想了很多很多:想到了过去,想到了现在,想到了兄弟们对自己的思念,王维此时的心情可以用书上哪个词来表达呢?(思绪万千)指导感情读词。

2、王维将无限的思念,凝聚笔端,挥笔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流传千古的名诗。课件出示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让我们用我们的心,用我们的情来吟诵这首诗。指名配乐朗读。

4、多么动情啊,这就是王维忆山东兄弟的情。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写写这个“忆”字。(板书:忆)一个“忆”字,就浓缩了王维对亲人的深切思念。让我们再次感受王维“倍思亲”的深情吧!(学生配乐齐诵古诗。)

[设计意图:从古诗入手,再回到古诗结束。教学设计完整,首尾呼应。]

五、情感延伸,课外拓展

1、同学们,今天,我们静静地走进了诗人王维的心灵深处,深深地体会到了诗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思,让我们再次读好它(齐读课题)。这句话现已成为许多身处他乡的游子表达思乡之情的千古佳句。

2、出示作业:

(1)小练笔你有过思念亲人的感受吗?请写一段话或一首小诗,来表达你对亲人的思念。

(2)收集、诵读王维的诗或反映思乡的诗,感受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设计意图: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引导学生由课内向课外拓展、延伸,收集、诵读王维的诗或反映思乡的诗,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积累。]

板书设计:

23  每逢佳节倍思亲

王维(长安)——-----------亲人(家乡)

重阳节

(搜索本课的课题关键的一两个字可以查找更多资料。本站(第一范文)地址

本文转载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首文包诗,文辞优美,简洁,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家乡的思念。

然而在教学时并不能如一般的阅读教学,停留在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上,教师自身要明白文包诗的特点,捉摸编者编写此类题材的意图。在小学阶段,让学生背诵古诗也许并不难,但是要求学生理解古诗字里行间的意思,以及写作背景就比较困难了,所以只有在小学35年级才会出现了文包诗,文包诗中的文就是用来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而随着学生理解能力的提高,以后就几乎不在出现文包诗这样的题材。那么在教学时要明确一点:文是为诗服务的,对文的所有理解最后都要回到诗中。

学生分析:

由于开展经典诵读,

三年级学生基本已经会背这首诗了,但是仅仅停留在背诵和明白这是一首思乡诗的层次上,

并不能感受到诗中字里行间融入的思乡之情。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孩子在初读文时能大致感受到文和诗之间的联系,但是这种感受只是浮在表面的初步感知。通过教师的引导能够由文及诗,由诗入文感悟文中的思乡之情。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文包诗这种课文形式。

2、能抓住关键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王维在重阳节感到的举目无亲的孤寂。

3、能有味道地背诵出古诗,并能结合课文说说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我们在二年级时曾学过一首思乡诗,还记得吗?一齐背一背。

李白的《静夜思》

师:是啊,

对于远在他乡的游子来说,家乡就是一个让人魂牵梦萦的地方,叫人时时刻刻思念着地方,尤其是在万家团圆的节日,于是两千多年前,同样唐朝的一位大诗人王维写下了这样一首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谁来读?(指名读、齐读)

师:你们知道吗?这首诗的背后还有一个小故事呢!

下面听老师读一读这个故事。(师配乐范读)

二、学习生字词

A、师:之前大家已经作了预习了,这些词你能读好吗?

出示词语:思念

兄弟

异乡

重阳

回忆

情景

佳节

登高

扶老携幼

兴高采烈

天各一方

一年一度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指名两到三位,开火车领读)

B、写字指导

注意点:本课的生字难不难呀(不难)

生字是不难,但有几个看似容易的词语却特别容易写错,一个是佳字,注意右边是两个土字,不能一竖到底。

还有两个点要注意。幼字的一点不能丢,念字的一点不能添。

(老师范写、学生写一遍、描红一遍)

三、检查读课文

你们的字词真是读的又快又准啊,课文也能读的这么好吗?

文章一共几节?(四节)请四个人读,即时纠正。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

(1)、这首诗是谁写的啊?(唐朝的王维),王维为什么在诗中说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呢?

(请两位同学读读第一小节)

(2)如果变成这样,你会读吗?

唐代有个大诗人,名叫(),()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不觉已经()。

(3)读完以后,你想说些什么?

预设:王维很孤独,离开时只有15岁,王维很思念家乡,离开家乡已经两年了。

(4)你能读出王维的思乡之情吗?(指名3人)

是啊,王维离开家乡时只有15岁,比你们大不了多少,独自一人来到了哪里?

京城长安(他不在自己的家乡)异乡

是长安人吗?(不是)异客(外地人)

王维年仅十五岁,独自漂流异乡,感觉很孤独。能读好这一句吗?

独在异乡为异客(指名读,读出思乡之情。)

五、学习第二自然段

过渡: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1)佳节是什么意思?

(美好的节日)

(2)在我们生活中,你知道哪些佳节?

八月十五的中秋节

五月初五的端午节

正月初一的春节

注意:要把话说完整

(3)对,这些节日都叫佳节,在本文中,佳节指什么节日?(重阳节)

师:重阳节就像其他传统佳节一样,是一个万家团聚的好日子,在这一天,王维看到了什么?

出示: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4)这一天,人们心情怎么样?

很高兴

(5)你从哪些词看出来的?

a、兴高采烈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你能换个词吗?

预设(学生能说出兴致勃勃、欣喜若狂、高兴)

b、扶老携幼什么意思?

过节时,你们全家会出去玩吗?会有哪些人一起去玩?(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他们怎么走的呢?

搀扶着老人,带着孩子。

(可以做做动作)

c、全家出动,登高游玩,多开心啊?你觉得这一天,人们除了登高游玩还会做些什么呢?

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此时应该能说出重阳节的一些风俗。

师:是啊,多么开心的节日啊!可是独在异乡的作为异客的王维看到这样的情景会高兴吗?

(不会)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怎么样?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这真是(引读)每逢佳节倍思亲,你知道倍是什么意思吗?

(更加)你能读出更加思念吗?(指名3-5人读,读出思念)

六、学习课文第三节

(1)王维在重阳节这天对家乡的亲人怀着深切的思念,他想了些什么呢?(文章第三节)

出示: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指名读)

(2)王维知道,现在兄弟们一定也在头插茱萸,登高远眺。可惜的是,出示: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唉只少了一个人,是谁?(王维)

读: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指名读35)

(3)师: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王维呢。你觉得家乡的兄弟在登高聚会时想对王维说些什么?

(生自由说)

预设:王维,我好想念你呀,你在长安还好吗?你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啊?

(4)王维知道家乡的兄弟正在思念着自己,于是更加思念自己的亲人,也就是每逢佳节倍思亲。

(5)王维陷入了不可抑制的思乡之情中,一定想了很多很多,思绪万千,提笔写下了这样一首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齐读。

指名配乐朗读(35)人(有感情的朗读)

能背上吗?

(有感情的背诵)

师总结:以后,人们离开家乡,漂流在外地,每逢节日总会特别思念家乡时,便会说每逢佳节倍思亲啊。这首诗成为了千古绝唱,而这句话便成为万千游子口中的千古绝句。

七、拓展延伸

思乡之情充溢着游子的内心,王维除了写这首诗千古绝唱外,还写这样一首思乡诗

出示:杂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师翻译大致意思,

你觉得王维除了想知道家乡的梅花有没有开以外,还想知道什么?

预设:想知道家乡的兄弟好不好,身体是不是很健康

八、作业:

1、结合课文说说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

2、搜集几首思乡诗,小组交流背背。

《每逢佳节倍思亲》 篇5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教室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背《送元二使安西》

2.. 这是谁的诗?你了解王维吗?

(生介绍预习搜集的资料)

3.. 总结:王维十五岁便离开了在华山以东的家乡,来到华山以西的长安。繁华的长安让王维的才华有了展现的舞台。但在他内心深处仍藏着对家乡、对亲人深深的思念。在重阳节这天,更是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板书:每逢佳节倍思亲)

二、学习生字词

1.. 过渡:让我们了解一下诗人为什么发出这样的感慨。

2.. 自读课文,要求:

(1). 读准字音

(2). 读通句子,难读的多读几遍

(3). 尽量做到有感情

3.. 检查自读效果

(1). 检查字音

(2). 你 能当小老师,介绍一下你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吗?

①利用“键书”

②换偏旁,形近字辨析

③编儿歌

(3). 相信解决了这些拦路虎后,课文会读得更流利。指名读课文

三、进入课文

1.. 课文读通了,你能在读时加入自己的理解和感情吗?

2.. 指名读

评读

(第一小节:两年:那么漫长,饱含着浓浓的思乡之情。

第二小节:男生读大街上热闹的情景;女生读王维思念家乡亲人的句子

第三小节:拓展  王维还会想些什么?)

3.齐读全文

四、讲故事

1.. 许多人还不知道这首诗的由来,你能把这个故事讲给其他人听吗?

2.. 讲故事要有个动人的开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你打算怎样讲这个故事呢?

3.. 请同学上来讲故事,点评。

第二课时(上机课)

说明:第二课时是上机课,学生通过电脑完成练习。这些题目都是在瑞博教学平台上展示的,学生可以在题目下通过回复的方式完成。网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王维想回到家乡,见到日思夜想的亲人,要经过重重关卡。你能帮他一起过关,尽早让他和家人团聚吗?

二、过关篇

(一)考验你

把“佳、重、幼、采、念”五个字打在屏幕上

(二)第一关

加偏旁成新字,并组词

每 __ (    )   __ (    )

圭 __ (    )   __ (    )

隹 __ (    )   __ (    )

(三)第二关

选词填空:

1、倍   部    陪

(1)这篇文章的内容我全(    )会背了。

(2)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王维加(    )思念自己的亲人。

(3)昨天爸爸(    )我一道去看了儿童画展。

2、带   代   戴   待

(1)爸爸兴致勃勃地(    )着我去登山。

(2)六一儿童节那天,小明(    )上了鲜艳的红领巾。

(3)庄远(    )表我们班参加比赛。

(4)妈妈热情地招(    )客人。

(四)第三关

按课文内容填空

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到了,诗人王维不由思绪万千,写下了(    )这首诗。诗句(   )表达了王维远离家乡的寂寞,思念亲人的心情。诗句(     )想象了今年重阳节亲人登高远眺的情景。

(五)第四关

阅读短文,说说你了解了什么?(借助“汉文华”输入系统的查字功能阅读)

重阳的由来

. 很久以前,汝南县有个人名叫桓景。他和父母妻子一家人守着几片地,安分守已地过日子。谁知汝河里来了一个瘟魔,每年都会出来散布瘟疫,危害人间。为了替乡民除害,桓景打听到中南山中住了一个叫费长房的神仙,他就决定前去拜师学艺。

. 他翻越了千山万水,还是找不到仙人的足迹。有一天,他忽然看见面前站着的一只雪白的鸽子不断地向他点头。桓景跟着白鸽,终于找到了费长房的仙居。桓景走到门口,恭恭敬敬地跪了两天两夜。到了第三天,大门忽然开了,一个白发老人笑眯眯地对他说:“你为民除害心切,快跟我进院吧。”

.  费长房给了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让他练习降妖的法术。有一天桓景正在练剑,费长房走过来对他说:“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来害人。你赶紧回乡为民除害,我给你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让你家乡父老登高避祸。”说完,就用手招来一只仙鹤,把桓景载回汝南去了。

.  桓景回到家乡,就把费长房的话向大伙儿说了一遍。到了九月九那天,他就带着全村老小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叶子分给每人一片,让瘟魔不敢近前。又把菊花酒倒出来,每人喝一口,说是可以避瘟疫。安排妥当后,他就带着降妖青龙剑回到村中,等着斩杀瘟魔。

. 不一会儿,汝河里狂风怒吼,瘟魔出水走上岸来。抬头看见人群都在山上欢聚,它便行至山下,却被酒气及茱萸的香味吓得不敢上前。一回头,又看见桓景抽出宝剑。桓景和瘟魔斗了几个回合,瘟魔斗不过,转身就跑。桓景“嗖”的一声射出了宝剑,宝剑闪着寒光,一眨眼就把瘟魔钉死在地上。

. 从此汝河两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疫的侵袭了。人们就把九月九日登高避祸的民俗,一代代地传到现在。

思考:1、为什么重阳节这天要插茱萸喝菊花酒?

.     2、你觉得桓景是一个怎样的人?

《每逢佳节倍思亲》 篇6

教学目标 :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借助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尊重学生个性感悟,并通过学生的个性感悟,使学生对诗、文的理解更多元化,从而达到读文悟情的目的。

2、在读文中逐步理解感悟诗句的意思。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

一、感情调动,导入  课题:

1、板书“佳节”

师:同学们喜欢过节吗?为什么呢?

2、师:看来,大家在过节时都是开开心心的,不过,唐朝有位诗人(课件诗人背影)在重阳佳节这天,却道出了这样的感叹:(课件“每逢佳节倍思亲”)熟悉吗?哪儿见过?(课件古诗)

二、初读古诗。

1、想读吗?那就大声地读吧!把字音读准,诗句读顺。

2、生自由读。

3、指名读,正音。

4、还想怎么读?(按学生设想读)

5、同学们真不错,字音读得准,诗句也读顺了。这首诗读了这么多遍,你读明白了什么吗?

6、生交流。(茱萸介绍)

7、明明是合家欢聚的重阳佳节,诗人为何会有如此的感叹呢?让我们走进这首诗背后的一段故事中,你可能会有新的感受。

三、读文悟情。

1、生读文,师巡视。

2、读了故事,是不是又有了新的感受了?生交流,师相机板书。

3、你们都有了自己的感受,课文中的哪些句子给了你这样的感受,一边默读课文,一边画出这些句子,试着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

4、交流:谁想第一个把自己的感受和大家分享?

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

1、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的是什么?

2、(谈不出)你离开过你爸爸妈妈一段日子吗?多久?心情如何?

(谈得出)是啊!王维小小年纪就远离家乡到外求学(板书华山东边是家乡,西边是长安)它的家乡在华山以东的蒲州,长安在华山以西,他这一别就有两年了。你离开过你爸爸妈妈一段日子吗?多久?心情如何?而王维是整整两年没有与亲人相见啊!你还想再读读这句话吗?相信你现在一定能读出自己的感受。(指名读)

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1、这样的情景,你有过类似的印象吗?扶老携幼、兴高采烈,能和你身边的同学配合着演演吗?

2、我看到你们兴高采烈的模样了,重阳佳节的大街上可真热闹呀,谁能通过朗读把咱们也带到热闹的大街上去?

3、这就是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诗人看到这一切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4、(课件句子)带着你的这种感受,来读这句话。

(如果不动情)结合生活实际调动情感再读。

5、此时的王维真是触景生情啊!

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1、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会是怎样的呢?(学生想象)

2、课文中哪些句子能让你感受到这种欢度节日的场面?(指名读)

3、(课件出示句子)扶老携幼、兴高采烈,能和你身边的同学配合着演演吗?

4、我看到你们兴高采烈的模样了,重阳佳节的大街上可真热闹呀,谁能通过朗读把咱们也带到热闹的大街上去?

5、这就是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诗人看到这一切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4、(课件句子)带着你的这种感受,来读这句话。

(如果不动情)结合生活实际调动情感再读。

5、此时的王维真是触景生情啊!

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

1、从这段中,你感受到的什么?

2、课件出示句子还有同学想读这段话吗?

3、(读得不好)读这段时你想到了什么?

(读得好)(课件欢快音乐)是啊!重阳佳节,王维和兄弟们登高远眺,是多么开心啊!看你眼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生交流)

4、从你们的言语和神态中我已经感受到了这份喜悦!来,咱们再来读读这段。(生齐读)

5、(切换音乐思念)欢乐的时光总是令人难以忘怀(指板书)而今,王维只身一人身处长安,他在山的这头,而家在山的那头;身在山的这一边,而心却早已飞到山的那一边了,(课件出示句子)王维的这种思乡之情,你能体会到吗?想读这句话吗?(指名读)

6、你是这样读的:……天各一方……;省略号停了一下;……一定也在……

你想表达什么呢?

7、他表达出了自己的感受,有哪位同学也能像他这样通过朗读表达自己的感受?(指名读)

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我呢。

1、以前王维和兄弟们是怎样过重阳节的呢?

2、(用自己的话说)你说的正是这样的一种情景(课件出示句子)你愿意读读吗?

(用书上句子)回到上段

三、情感涌现,吟诗抒情。

1、师导:王维独自一人在他乡求学,重阳佳节这天,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热闹场面,想起了在家乡时和兄弟们欢聚的情景,思乡之情愈发浓了,思绪万千之时,就将这浓浓的思念融进了四行诗句中……(课件出示古诗,教师范读整首诗)

2、刚才,老师在诵读这首诗时,把自己当作了王维,借这首诗来表达我对家乡的思念,老师相信你们也一定也体会到了诗人的心情,那就来吟诵这首诗吧!

3、指名读。两名学生读后,对比评价,体现个性化朗读。

请同学们也像这两位同学一样,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指名读)

四、情感延伸,课外拓展:

1、“每逢佳节倍思亲”,有这样感叹的又岂止王维一人呢?我国历代就有不少诗人借诗来抒发自己心中的情感。老师从其中选取了隋代诗人薛道衡和宋代诗人王安石的诗文给大家赏读,请同学们根据注释来读读诗,体会同样的思乡之情,选择你喜欢的一首读给大家听。

2、学生自由练读《入日思归》、《泊船瓜洲》。

3、指名读。

五、情感升华,再次吟诵。

1、在这饱含浓浓思乡情的乐曲声中,我们也即将结束这堂课了,让我们再次深情地吟诵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吧!

2、配乐齐诵诗文。

板书:

佳节 倍 思亲

(西)长安 家乡(东)

公开课教案:《每逢佳节倍思亲》 篇7

【课前谈话】

同学们,知道我是谁吗?认识一下,我姓刘。

可是,刘老师没有信心,因为刘老师比较愚笨,前天我概括了一下,我是三丑老师,字丑、人丑、脾气丑,因而课就丑,但是上不出好课来,又怕后面的老师笑,你们能不能帮助刘老师?

刘老师除了笨,还有两个麻烦,第一呢,是我的耳朵不好,你要是想帮助刘老师上好课,怎么办?第二,刘老师最近腰也不太好,走路不太利索,要是来不及给你递话筒,那你怎么帮助我呢?

(目的:让学生能够大胆的大声的发言。)

好,我还得考考我们的同学,有没有这个能力帮助我,做两个游戏,好不好?

1、我先看看你们识不识数?我比划,你们说数字,看谁说得又对又快。1、2、2。为什么错了?以为下面会是3,所以,我们应该学会观察,学会等待,经验未必都是正确的。

2、认不认识字。来,认识这个字吗?如果给这个字加上三点水,就变成了“涞”,认识吗?我告诉你,还念“来”。我的问题是,这个“去”加上三点水,是什么字呢?法。真棒,我曾经考过一个老师,他说没有这个字。所以,学习的时候,我们应该把心静下来听、静下来想,不能想当然。对不对?好,一会儿我们学习也是这样。

(目的:放松气氛,引导静下心来学习,因为之前在一个班上的时候,学生很兴奋,但不能耐心的倾听和思考。)

好,下面我们休息一下,准备上课。

【教学过程】

一、扣题导入,初感“思亲”。

上课,师生问好。

师:引读课题: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23课——

生齐读

师:我听出来你们把倍思亲重读了,你们为什么要这么读?

生:……

师:不知道,就是凭感觉。大家读的书很多,语感很好,真棒!学习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我们来研究一下这句话,如何?要读好,就要理解他。课题中有3个生字,遇到不认识、不理解的字怎么办?

生:查字典。

师:非常好,勤查字典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习惯。今天,刘老师再教你们一个方法,不用查字典就能理解词句的意思——读课文。反复对照读课文,也能帮我们理解词句的意思,我们来试一试,好不好?

生:好。

师:快速浏览课文,找到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话或者对应词语的意思,画下来,读一读。

生:自读课文,画出词句。

师:好,我们来交流一下,看看哪些同学快速掌握了这个方法。每逢佳节就是说——

生: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

师:真棒,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佳节,就是美好的节日,课文里指的是重阳节。重阳节是哪一天?

生:九月九日。

师:是农历的九月初九,重阳节有什么习俗?

生:插茱萸、登高。

师:是,茱萸是一种带香味的植物,传说可以祛病驱邪,所以人们在农历的九月初九这一天,头插或者臂戴茱萸,饮菊花酒,爬山登高,以求步步高升,长寿,这也是一个团圆的节日。

师:佳节来到了,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

生: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师:思念家乡的亲人,就是思亲。倍呢?

生:更加。

师: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就——

生: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师:这就叫,

生: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再读一遍课题,

生:每逢佳节倍思亲。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第二学段的学生“要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这段对“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话的理解的学习,目的是为了让孩子学会从课文中去理解词语及诗句的意思,为后面的学习引路。

二、初读古诗,走近文本。

师:好,同学们,我们都已经知道了这句话是唐代大诗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一句,我们一起来看这首诗。(出示古诗)现在,请你们借助课后的生字表,来读一读这首诗,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生:自读古诗,借助课后生字表正确朗读诗句。

指名读,正音,男生读,女生读。

师:学习一首诗,只能读正确流利了,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读书应该做到见字知意,我们要理解它。刚才,大家在刘老师的带领下,借助课后的生字表,通过读课文,理解了“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下面我们自己来用这样的方法,继续来理解诗题和诗句的意思,好不好?

生:好。

师:友情提醒:课文中也有许多生面孔,遇到他们,我们也要放慢速度,好好的查一查,读一读,弄懂它们。可以自己读,也可以同桌合作,把你们的发现用笔在书上做个记号。

生:自读课文,理解词句的意思。

师:让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你们的发现。告诉老师和同学们,你理解了什么?

生:15岁那年,他就一个人离开家乡,就是独在异乡为异客。

师:这里的山东不是指的我们现在的山东省,而是指的华山以东的蒲州,而他现在独自一人在京城长安求学,(师画草图)所以他说自己是——

生:独在异乡为异客。

师板书:独、异、异

师:在九月九日这一天,思念家乡的兄弟,就叫做——

生: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师:对。那“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怎么理解呢?

生:以前在家乡的时候,每逢重阳节。王维总要和……

师:看到人们都去登高,就想起了自己在家时,这会儿也一定是和兄弟们去登高游玩,但是,今天,兄弟们一定还是头插茱萸结伴登高,只是少了一个——

生:我。(王维)。

师:这就是——

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师:是呀,王维15岁就一个人离开了家乡,来到了长安求学,这就叫——

生:独在异乡为异客。

师:每当节日到来的时候,就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了,这就是——

生: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看到

人们都去登高游玩,想到了在家的时候,想到了现在兄弟们一定也是头插茱萸登高望远,但是唯独少了我一个人,这就是——

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师:所以在九月九日重阳节这一天,王维写下了这首诗,并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做——

生: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师:对,这就是《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让我们带着对诗的理解,再读这首诗:

生:齐读。

师:诗是讲究韵味的,诗也是有节奏的,老师给大家标出来,我们再来试试——

生: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三、诗文对照,走进诗人。

师:大家读的很正确,也很流利,刘老师也想学着大家读一读。

生:(鼓掌。)

师:谢谢同学们。“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其实刘老师之所以能比你们读得稍好一点,有两个原因,一是你们今天才拿到这首诗,而我已经把这首诗念了二十几遍了,二来,刘老师今年和王维一样,有这种“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感觉,自然能体会他“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觉。你们才读了几遍就读得这样好,已经非常非常了不起了,应该刘老师为你们鼓掌,要真正把诗读好,还应该走进诗人的内心。诗人说,每逢佳节倍思亲,他平常不思念亲人吗?

生:思念。

师:为什么到了节日的时候就更加思念亲人呢?下面我们再次拿起书,默读课文,思考为什么是每逢佳节倍思亲呢?

生:默读课文。

师:我们一起来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生: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就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师:家家户户是如何欢度节日的呢?

生: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一大早……

师:好,人们都说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一段,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

生:齐读。

师:重阳节这一天,大街上热闹非凡,家家户户是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看到这样的情景,王维就——

生: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师:触景生情,所以,他——

生: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看到别人是如此的高兴,而自己呢?

生:独自一个人。

生:15岁那年就离开了家乡……

师:15岁,还是一个孩子,就背井离乡,他会遇到哪些困难呢?

生:生病了……

生:晚上害怕……

生:遇到困难,没有人帮助他……

师:是呀,因为孤单一人,独在他乡,因为独在异乡为异客,所以……

生: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课文里有一句话:“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你从这个又字品到什么?

生:王维离开家乡已经很久很久了。

师:多久?

生:两年了。

师:你有亲朋好友不在身边吗?

生:有。我爸爸已经出去四个星期了。

师:你想他吗?

师:想他的时候,有什么样的感觉?

生:想哭的感觉。

师:是,刘老师也有这样的感觉。八月十五的晚上,我两点多钟坐在学校的操场上,仰望星空,就有你说的这种想哭的感觉。而王维离开家已经两年了,他还是一个孩子,700多个日日夜夜,是怎样的孤独和寂寞呀!所以,王维——

生: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睹物思人,看到人家都登高游玩的时候,王维想到了……

生:以前在家乡时,……

师:再读这段话,体会一下这种团聚时的高兴,分离时的惆怅。

生:齐读。

师:在家日日好,出门处处难。想到了兄弟们一起去登高的时候是何等的高兴,想到了如今兄弟们都在登高,遍插茱萸却——

生:少一人。

师板书。

师:怎能不更加思念亲人呢?所以,当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时候,王维就想到了这句——

生: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风有情,花有情,月有情,人更有情,于是,在这个节日里,王维写下了这首诗——

生: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四、情感迁移,加深感悟。

师:是呀,每逢佳节倍思亲。你们知道我们国家还有哪些传统佳节吗?这些节日有哪些风俗习惯呢?

生:中秋节,赏月,吃月饼。

师:天上月圆,人间团圆,中秋节是美好的佳节。

生:春节,吃饺子,放鞭炮。

师:对,春节也是举国团圆的日子,这两年多里,这些节日王维也是独自一个人过的,当这些佳节到来时,他也会——

生: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他也会思绪万千,他也会提起笔来写下一首——

生:诗。

师:对,诗。诗是什么?左边是言字旁,就是心理想说的话,右边上边是个“土”,就是大实话,心里想什么说什么,下边是个“村”,寸就是短的意思,把我们想说的大实话,写短一点,写的精练一点,这就是诗。

假如你是王维,在这些节日里,你会写下什么呢?请大家拿起笔来,静静地写。你可以填后两句,也可以全部自己写,还可以引用一些别的诗句。(播放音乐)

生:默默地写。

交流。

师:请你说。

生:《八月十五忆台州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买月饼,遍吃月饼少一人。

师:大家对他补充的诗有什么意见

生:我想改一个字,把买改成“打”。

师:自己做的意思,是不是?

生:是。

师:你可以考虑一下。

生:我想是不是可以这样说,遥知兄弟尝月饼,空邀明月少一人。

师:这样一改就好多了,关注了中秋节的两个习俗,且注意锤炼了用字。还有哪些同学写了?

生:中秋节,月儿圆,像小船,华山相隔众兄弟,天长地久不相见。中秋节,饼儿香,似小盘,盛上佳肴滋味全,盛上汤来见兄弟。

生:天长地久用得不准确,既然是不相见,就不是天长地久,应该用天涯海角。

生:怎么会盛上汤来见兄弟呢?应该是思。

生:我觉得不错,心中思念,就好像看见亲人在汤碗里出现了。

师:你说的真是太好了。

五、再读融情,升华主题。

师:割不掉的是深深的乡情,舍不弃的是浓浓的亲情,于是,当我们身在远方,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吟诵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来倾诉我们的情感。(配乐朗诵)

集体诵读古诗。

师: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同学们,让我们记住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共同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下课!

《每逢佳节倍思亲》 篇8

师:中国有很多传统节日,能说说吗?

生:中秋、端午、春节、重阳。

师:每到节日就是家家户户团圆的日子,可是也有人因为种种原因而不能回家与亲人团聚,你觉得他们的心情会怎样?

生:他们都很想念自己的亲人。

师:用“思念”说一句话。

生:我思念在外地工作的爸爸。

生:妈妈思念在外求学的女儿。

师:这真是“每逢佳节倍思亲”啊。带着这种情绪读读课题。

生读课题——师正音

师:读了课题,同学们心中有什么疑问?有什么想知道的?

生:谁思念家乡的亲人?

生:他为什么思念的亲人?

师:同学们已经预习课文了,那老师来考考你们。

检查词语(小黑板出示)

生读,师纠音——齐读

师范写“挽、登、插、萸”等字。

师:我请四名同学朗读课文。

生:读课文。

师生评价

师:不动笔墨不读书。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把你读懂的,或不理解的写在旁边。

学生自读(用笔在书上批注)

师:谁 “每逢佳节倍思亲”?

生:王维。

师:王维是谁?

生:王维,唐代大诗人。

师:“倍”是什么意思?

生:倍是更加的意思。

师:从文章的哪一句话知道?

生: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师:“佳节”在文中指什么节日?

生:文中佳节指的是重阳节。

师:当时人们是怎样欢度重阳节的?

生:人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

师:“兴高采烈”是什么意思?给它换个词试试。

生:兴高采烈就是兴致高,情绪热烈。

生:兴高采烈可以换成高高兴兴。

师:你遇到过什么事情让你特别高兴的?

生:过生日。

生:每当我考到一百分时特别高兴。

师:能用“兴高采烈”说一句话吗?

生:同学们兴高采烈地去郊外游玩。

生:活动课上,同学们玩得兴高采烈。

师:重阳节到了,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的,可是王维却孤单一人,冷冷清清,你能想象王维当时的情状吗?

(请生上台模仿)

师:王维心里在想些什么呢?

生:他想他的兄弟们。

生:他想两年前在家时登高的情境。

生:他想以前在家时和兄弟们开怀畅饮。

师:是啊,王维对兄弟的思念无法用语言说尽,就让我们用心去体会他当时的心情,用朗读表现出他的思念之情吧!

生齐读

师:这么多的思念,使王维提起了笔,于是一首流传至今的诗作便诞生了。——出示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生自由读诗。

师:现在我们都来当一回小诗人,吟诵这首诗。

(指名读诗,配乐)

生试说诗意

生背诵诗歌

教学反思

《 每逢佳节倍思亲》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体裁比较复杂,通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以及诗人王维的写作背景来表达诗人的思乡之情。文中古诗前的课文内容实际上就是对古诗内容的翻译。 故而我教学时主要抓住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古诗来设计教案:第一步:初读、出示:在结合课件的基础上我开头先出示了“过节了”的图片,并且提问调动学生兴趣:“你喜欢过节吗?过节时开心吗?”学生兴趣高涨,在学生情绪被调动起来的时候我乘机追问:但是在这样一个喜庆的节日里却有一个人闷闷不乐的,为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每逢佳节倍思亲》,相信学过了课文,聪明的小朋友们一定能够找到答案。接着让学生自读课文感知,并了解王维。接着我马上出示这首古诗:“王维的诗可以说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的一首思乡古诗也很出名,这就是《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指名读,让学生说说体会。第二步:精读古诗:在学生说出感受后提问:“诗人为什么这么悲伤呢?”让学生带问题读课文第一小节,强调王维身在异乡长安,离开家乡蒲州两年了,重读“两年”。随即引出:“时间过得可真快呀,一晃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引述:“大街上……”让学生想象大街上热闹的景象而王维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我创设情境;“此时此刻,如果你在异乡,你看到这样的情景,你的心情怎么样?你会怎么想?王维呢?”抓住课文第三自然段反复朗读体会,尤其是“总要”、“天各一方”……等重点词语进行感悟,并指名读、评议、练读、精读加以感悟,体会王维的思乡之情。在充分悟读的基础上再次出示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体会每句诗的意思,并试背古诗。第三步:拓展并复习。在学完课文的基础上再回忆李白的思乡古诗《静夜思》,并拓展《泊船瓜洲》。最后在课文全部结束的基础上第三次出示古诗,达到课堂的深化和学生的巩固。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我没有带上足够的感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够;教学思路欠清晰也是我失败的原因;如果我能把古诗结合到课文中去讲一定会更好…… 我想这些都是值得我反思和以后改进的地方。我提醒自己以后教学要更谨慎,更应致力钻研。

公开课教案:《每逢佳节倍思亲》 篇9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173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 、理解新词。会用“兴高采烈”造句。

3 、借助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重难点: 借助短文,体会古诗的意境和感情。

教法: 情境教学法、谈话、,直观教学法、迁移法。

教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曾老师的老家在哪儿吗?曾老师有许许多多的亲人在遥远的湖南。平时,我经常给家乡的亲人写信、打电话,有时暑假回老家看望他们。每当遇到佳节的时候,我就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今年中秋节的晚上,我望着天上圆圆的明月,不禁想起了远在家乡的妈妈。于是,我给妈妈发了一条短信:每逢佳节倍思亲。板书课题。

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教师资源,创设与本文吻合的情境,吸引学生学习新课。

二、新授:

1、自由读第4自然段:

问“思绪万千”是什么意思?(想的很多很多)王维想了些什么呢?他为什么想的很多很多呢?学习完这篇课文相信同学们会明白的。

设计意图:采用倒序法,抓住关键词“思绪万千”。“思绪万千”一词在文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它概括了王维客居他乡时的思乡之情,它是王维写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触发点。

2 、学习第 1 段。

①自由读、评议。

②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③说说第一句诗的意思。

3 、学习第 2 段。

①自由读。划出表示王维看到的句子。指名读这些句子。

②找出表示人们心情的词语。(兴高采烈)相机板书。

③还有哪些词表示兴高采烈?换词练习。

④你在什么时候会“兴高采烈”?用“兴高采烈”造句。

⑤人们是兴高采烈的,可是王维呢?指导朗读第 4 句。

⑥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设计意图:抓关键词“兴高采烈”,衬托王维的孤独、伤感。一喜一愁,强烈对比。

4 、学习第 3 段:

(搜索本课的课题关键的一两个字可以查找更多资料。本站(第一范文)地址

本文转载

①齐读。

②动作演示第 1 句话。

③说说王维想到了什么?

④除了书上写到的这些,王维可能还想到些什么?

⑤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设计意图:跳出文本,训练学生想像及口头表达能力。

5 、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

①正因为王维想到了许多许多,思念亲人的感情特别强烈,因此,他情不自禁地写下了这首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②齐读。指名读。

③练习背诵。

④结合短文说说诗意。

三、表演。

一年一度的春节又到了。人们兴高采烈,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王维仍然孤零零地在京城长安生活,冷冷清清。请展开大胆、合理的想象,表演王维与家乡亲人通电话时的情景。

设计意图:内化课文语言,拓展课文内容,把生活与语文学习紧密结合,加强学生处理信息(课文、课外)的能力,将学生收集到的抒发思乡、思亲的诗文佳句和歌曲有机结合在一起。

板书:

25 每逢佳节倍思亲

王维 思绪万千

人们 兴高采烈

(搜索本课的课题关键的一两个字可以查找更多资料。本站(第一范文)地址

本文转载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