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件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设计是老师对每一课时做的特定教学方式的规划,是老师对学生的教育非常看重的一个表现,不是只照着课本去念去学,它包含了老师的心血和希望在里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最新8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1、教学目标
1、在活动中将已学的“比的认识”进行梳理、分类、整合,从而体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2、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能够正确熟练化简比、求比值,并能合理地应用比的意义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向学生渗透对各类知识点的整合、梳理意识,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
2、新设计
1、串联信息,整合单元复习内容。
2、沟通联系,自主搭建知识网络。
3、聚焦对比,分析说理易混知识。
4、数形结合,提炼方法优化思路。
3、学情分析
厦门市群惠小学六(4)班学生善于思考,思维活跃,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为了更好地以学定教,我通过前测,对学生平时学习中的薄弱知识进行查缺:求比值和化简比混淆了;比的应用中,没有掌握解答的关键与诀窍。针对学生学情和复习目标,本课设计融入四元素:激趣+梳理+补缺+挑战,并利用电子白板的优势,引导学生自主复习,掌握知识,培养能力。
4、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梳理,使之系统化、条理化,学生能够熟练的运用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经历知识的整理过程,建构知识网络图;能够熟练比的化简以及应用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经历了解税收的意义、解决有关税收实际问题的过程。
2、了解税收的有关知识,会解答有关税收的实际问题。
3、体会税收在国家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培养依法纳税的意识。
重点难点:
会解答有关税收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学生课前去进行各种税种的调查,初步了解它们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昨天我去“大清花”饺子馆吃了一餐饺子,味道可真不错!一共用了168元,收银员找钱时还主动给了我一张发票,你能评价一下这种做法吗?
对,这个餐厅知法、守法,开发票对谁有好处?
开发票减少了餐厅的利润,但却增加了国家的税收,看来越来越多的人具有了纳税意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纳税的知识。
板书:纳税
二、了解纳税及其作用
1、你知道哪些纳税的知识?
2、那今天这节课你还想学习哪些纳税方面的知识?
(什么是纳税?为什么要纳税?怎样纳税?……)
3、要想更多更准确地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可以通过什么样的方法或途径来学习呢?
(看书、查资料、上网、去税务局或向税务局的亲戚朋友了解这方面的知识……)
4、让学生自由说一说
纳税就是根据国家各种税法的规定,按照一定的比率,把集体或个人收入的一部分缴纳给国家,纳税是件利国利民的大事,只要人人都有纳税意识,我们的国家一定会更加繁荣、富强!
5、说得很好,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已经了解了什么是纳税,为什么纳税,可作为小学生,光了解这些还不够,还应争当小纳税人,学会怎样纳税!
教师介绍上网查询内容,纳税有哪几个步骤?
在这几个步骤中,哪个与数学密切相关?要运用到哪部分数学知识?
(百分数、百分数的计算)
究竟怎样运用这部分知识呢?谁知道如何纳税?怎样计算税款?
(应纳税额与各种收入的比率叫税率。应纳税额=各种收入×税率)
板书公式:各种收入×税率=应纳税额
应纳税额简单的说就是指什么?(应交的税款)
各种收入呢?是一定的吗?税率是一定的吗?你了解哪些税率(不同的税率)
那我选这个3%的来还!为什么不行?(根据税种选择税率来还。)
那你会哪种税种的计算方法?(消费税、营业税……)
都会算了吗?看这道题会算吗?(例1)
板书:230×5%=11、5(万元)
230是什么?5%是什么?230×5%表示什么?
6、看来同学们没吹牛,确实会算营业税了,关于其它税种的计算还有什么问题或难以理解的地方吗?
可能说,什么是应纳税所得额。
师:谁能帮助他?个人所得税怎样计算?
师:会算个人所得税的请举手!看来个人所得税的计算靠自学还真有点难度,不急,我们一起解决它!哪些人要交个人所得税?
师:对,只要有工资收入的公民都有可能要交个人所得税!
(出示:个人所得税图表)
能看懂吗?什么意思?
帮我算算好吗?(猜猜我的工资收入?)
好吧,就透露这个秘密给你们,我上个月的工资收入是2100元,奖金是380元,该怎样算我的个人所得税?
板书:2100+380—2000=480(元)
480×5%=24(元)
谢谢大家,我一定会依法纳税的!
三、练一练
练一练1—4题
四、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借助网络、运用百分数的知识解决了纳税中的数学问题,知道了运用各种收入×税率=应纳税额的方法来计算要交的税!对于今天所学的。知识,大家还有没有疑问?
如果没有,那老师这有几个话题想和同学们一起探讨!
主题
1、你能为自觉纳税设计一句广告语吗?
2、如果我是税务稽查员,如何防止偷税、漏税行为?
3、我们能为纳税做些什么?
板书设计:
纳税
各种收入×税率=应纳税额
230×5%=11.5(万元)
一、教学内容
比的应用的练习课。(教材第55~56页练习十二第3~7题)
二、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按比分配问题的解题方法。
2.进一步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重点难点
重难点:会灵活运用按比分配问题的解题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师: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是什么?(点名学生回答)
2.教材第55页练习十二第5、6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师:按比分配问题有几种解题方法?是什么?(同桌之间说一说)
引导学生回顾按比分配的两种解题方法。
二、指导练习
1.教学教材第55页练习十二第3题。
(1)组织学生观察图画,理解题意,了解信息。
(2)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如何解决问题。
教师巡视,并引导学生理解每个橡皮艇上有1名救生员和7名游客,也就是救生员和游客的人数比是1∶7。
(3)交流后,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教学教材第55页练习十二第4题。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师:已知总棵树和每班的人数,要求各班栽的棵数,应先求出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应先求出各班的人数比,人数比等于棵数比,然后根据按比分配求出各班栽的棵数。
教师提示:两个数的按比分配问题的解题方法同样适用于三个及以上的数的比。
(3)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教学教材第56页练习十二第7题。
(1)学生读题看图,理解题意。
(2)师:西红柿的`面积可直接用乘法求得,黄瓜和茄子的面积可以怎样求得?
组织小组交流讨论,学生可能有两种回答:
①先求出种黄瓜和茄子的总面积。再根据按比分配问题的解题方法解答。
②先求出黄瓜和茄子占总面积的比,然后用乘法直接根据按比分配分别求出黄瓜和茄子的面积。
(3)学生独立完成,点名学生回答,根据回答板书:
(方法一)西红柿:800×2/5=320(m2)
黄瓜和茄子:800-320=480(m2)
黄瓜:480×2/(2+1)=320(m2)
茄子:480×1/(2+1)=160(m2)
(方法二)西红柿:800×2/5=320(m2)
黄瓜占总面积:1-2/5×2/(2+1)=2/5
茄子占总面积:1-2/5×1/(2+1)=1/5
黄瓜:800×2/5=320(m2)
茄子:800×1/5=160(m2)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56页“练习十二”第8题。(要求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并解答)
(答案不唯一)我和爸爸的年龄比:12∶38=6∶19;爸爸与妈妈的年工资比:36000∶(20xx×12)=3∶2。
2.完成教材第56页“练习十二”第9x题。(点名学生板演,其余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150 t∶60 t∶15 t=10∶4∶1
3.完成教材第56页“练习十二”第10x题。(学生独立完成,同桌订正)
水泥:20×2/(2+3+5)=4(t)
沙子:20×3/(2+3+5)=6(t)
石子:20×5/(2+3+5)=10(t)
4.完成教材第56页“练习十二”第11x题。(小组讨论解决方法并汇报)
120÷4=30(cm)
长:30×3/(3+2+1)=15(cm)
宽:30×2/(3+2+1)=10(cm)
高:30×1/(3+2+1)=5(cm)
四、课堂小结
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板书设计
比的应用(练习课)
第7题:
(方法一)西红柿:800×2/5=320(m2)
黄瓜和茄子:800-320=480(m2)
黄瓜:480×2/(2+1)=320(m2)
茄子:480×1/(2+1)=160(m2)
(方法二)西红柿:800×2/5=320(m2)
黄瓜占总面积:1-2/5×2/(2+1)=2/5
茄子占总面积:1-2/5×1/(2+1)=1/5
黄瓜:800×2/5=320(m2)
茄子:800×1/5=160(m2)
答:西红柿的种植面积是320 m2,黄瓜的种植面积是320 m2,茄子的种植面积是160 m2。
1.本次练习,总的来说学生都能熟练地进行列式计算,但他们还没有达到真正理解利用比的基本性质进行思考解题。究其原因,大概是和一些学生的惰性思维有关。一些学生总认为只要会做就行,没有必要去深究为什么,以至于当新型问题出现时,他们往往不知如何下手。为了改变这种思想,还需要在教学中多注意方法的引导和理解,让其熟练掌握一般方法,能够以不变应万变地去解题。
2.我的补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备课资料参考
典型例题准备
【例题】甲、乙两个仓库有很多货物,先从甲仓库运走80 t货物,甲仓库的剩余货物与乙仓库货物的质量比为3∶2;再从乙仓库运走55t货物,乙仓库剩余货物的质量是甲仓库剩余货物的质量的1/4。甲、乙两个仓库原来共有货物多少吨?
分析:不变量:从甲仓库运走80吨货物,甲仓库剩余货物的质量不变。
前后变化的分率:
(1)原来乙仓库货物的质量是甲仓库剩余货物质量的2/3;
(2)从乙仓库运走55 t后,乙仓库剩余货物的质量是甲仓库剩余货物质量的1/4。
对应量:甲、乙两个仓库货物质量变化的分率差的对应量是55 t。
解答:甲仓库剩余的货物:55÷2/3-1/4=132(t)
甲、乙原来共有货物:132+80+132×2/3=300(t)
答:甲、乙两个仓库原来共有货物300 t。
解法归纳:解决此类比与分率前后变化的问题,关键是抓住不变量,找出已知量对应的分率,从而用除法解决问题。
相关知识阅读
公侯伯子男,五四三二一。
假有金五秤*,依率要分讫。
【注释】:1秤=15斤,5秤=75斤。
有公、侯、伯、子、男五等官员,想要根据官位高低来分75斤金子,按5∶4∶3∶2∶1的比分完。可以通过按比分配问题的知识求出每种官位分得金子的质量。
教学内容:P4例2及“练一练”、练习二第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形如ax±bx=c的方程的解法,会列上述方程解决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方程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
3、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如何合适地用字母或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题中两个未知的数量。
教学资源: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前两节课,我们已经学过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你能说说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大致步骤吗?
这节课我们按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继续研究这方面的知识。
二、师生探究,学习新知
1、学习例2
(1)出示例2。读题,理解题意。
(2)师:你能用线段图表示题中数量之间的关系吗?
生各自独立画线段图。
(3)展示交流,明确合适的画法。
(4)师:结合题目和线段图,你能说说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吗?
生答,师出示,齐读:
水面面积+陆地面积=颐和园的占地面积
(5)师:如果用x来表示陆地面积,那么可以怎样表示水面面积呢? 生答后师在线段图上标注好,并写出设句,齐读设句。
(6)让生根据数量关系列出方程。
师板:x+3x=290
说说这个方程与前面学的方程有什么不同。
问:你会解这个方程吗?把你的想法和同桌交流一下。
(7)全班交流,师随机板书过程,并说明:解这样的方程时,一般应先化简。
追问:求出的x的值表示哪个数量?水面面积该怎样求?
生答师板:3x=72.5×3=217.5
(8)问:这道题怎样检验?
生交流自己的想法后,让生看书P4的检验过程,说说每一步检验的是什么。师随机板检验过程,写出答句。
2、“练一练”
(1)学生独立完成,要求写出检验过程。
(2)集体交流,说说是根据怎样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的,又是怎样解列出的方程的。
(3)比较:
引导学生说说“练一练”的解答过程与例2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追问:你觉得列方程解答这样的问题要注意些什么?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二第1题
(1)先让学生说说这几道方程与例题中的方程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解这些方程时先要做什么,这样做的依据是什么。
(2)学生独立完成。
(3)交流反馈时,要在关注结果是否正确的同时,了解学生是否进行了检验,是怎样检验的。
2、练习二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再要求说说写出的每个含有字母的式子分别表示哪个数量,是怎样想到写这样的式子的。
提醒学生:填出的含有字母的式子要进行化简。
3、练习二第5题
(1)先独立解答。
(2)交流,让学生说清楚自己解决问题时的思考过程,进一步明确列出的方程依据了怎样的数量关系。
四、全课总结: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想要提醒大家注意?
五、作业:练习二第3、4题。
2.能力目标:
3.情感目标:
教学难点:
网上下载图片素材;
使用“录音机”录制声音素材。
教学方法:
情景导入法、任务驱动法。
所用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师:在上节课,我们已经亲身体验了绘声绘色的多媒体作品。一个优秀的多媒体作品常常包含图片、音乐和视频等多种媒体素材,因此,我们要制作一个精彩的多媒体作品,常常需要收集大量的图片、声音等素材,这些素材也有赖于平时的积累,否则,就会出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情况。
二、讲授新课
(一)获取图片素材
师:那么,我们从哪里获得这些媒体素材呢?
生:(1)上网下载。(2)利用Photoshop等软件自己制作。(3)数码设备。
师:大家的回答都很好。对于这个问题,通过前面的学习,同学们已经有了一些答案。如:自己使用画图工具绘制、上网下载等。从因特网上搜索并下载图片素材资料十分方便。但值得注意的是,为了保护知识产权,如果要引用别人的图片资料,必须注明图片的来源。下面我们就利用这些搜索引擎开始建立我们的多媒体宝库。(板书课题:建立多媒体宝库。)
(二)提供机会,学生实践探究
学生搜索“动物”图片。
教师总结并广播演示操作过程:
步骤1:在浏览器的地址栏中输入。
步骤2:选择搜索图片功能,输入关键词,选择大图,单击“百度搜索”按钮,搜索结果以缩略图的形式显示在窗口中。
步骤3:单击选中的“狮子”图片,就可以看到实际大小的图片。
步骤4:将图片以“狮子”为文件名保存到计算机中。
步骤5:修改该图片文件属性,将引用地址保存在“摘要”的“备注”栏中。
师:从网上下载图片虽然很方便,但并不是我们需要的图片网上都有。如:记录我们实际生活的图片就不一定能够在网上找到。特别是对于新闻工作者,许多新闻图片都需要现场拍摄。自从19世纪末照相机问世以来,相机成为我们记录生活的主要工具之一,几乎每个人都照过像。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数码相机技术的快速发展,我们可以更方便地拍摄数码相片,这些数码相片不但可以直接输入计算机成为图片素材,还可以与传统相片一样冲洗出来。与传统相机相比,数码相机从外观上看,有一个液晶显示屏,感光元件CCD和数字存储卡取代了传统胶卷,拍照的结果可以立刻显示在显示屏上,存储卡容量的大小决定了拍摄相片的数量,如果对拍摄结果不满意可以立刻删除,因此使用数码相机就不用买胶卷了。当然,照相机只是我们获取图片素材的基本工具,要拍出好的相片,往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许多战地记者为了获得一手的新闻图片,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投影广播数码相机图片。
师:如果我们使用的是传统相机或者需要采集一些实物图片,就需要使用扫描仪将图片扫描成数字图片,输入计算机。
小结课堂,学生尝试从网上下载其他类别的图片,并用ACDsee观看。
(三)获取声音素材
师:我们知道,使用录音机可以录制各种声音。如果计算机安装了声卡,通过麦克风,再配合录音软件,就可以把自己的声音录制到计算机中去。
教师广播操作使用Windows里的“录音机”软件录制声音过程:
步骤1:检查麦克风是否连接好,然后启动“录音机”程序,单击按钮,开始录音。
步骤2:对着话筒说一段话或朗诵一首古诗,这时会看到窗口中显示绿色的波形图,同时刻度尺上的滑块正在缓慢地向右移动,表示录音的进度。
步骤3:单击按钮,结束录音。
步骤4:打开“文件”菜单,在弹出的“另存为”对话框中选择文件保存位置,然后输入文件名。
步骤5:单击“保存”按钮,录制的声音文件被保存下来。“录音机”默认的声音文件的扩展名是wav,保存文件时计算机会自动添加扩展名。
师:录音结束后,可以检验一下刚才录音的效果。单击按钮开始播放,音箱中就会传出刚刚录下的声音。
提供机会,学生实践探究。
投影广播任务:请同学们利用“录音机”录制自己朗诵古诗的声音(静夜思),并保存下来。
教师随堂检查,并指导学生。
(四)获取视频素材
师:与图片、声音素材相比,视频素材制作难度大,占用的存储空间也大,因此,我们获取视频素材要困难一些。同样,我们在因特网上也能找到许多免费的视频文件,下载后成为我们制作多媒体作品的素材。在因特网上,有许多视频素材是以流媒体形式存在,需要使用专门的软件才能下载。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从VCD、DVD节目光盘中截取或者从电视节目中录制所需要的视频素材。
投影广播视频素材制作过程(VCD、DVD等)。
投影广播数码摄像机采集过程。
四、课堂作业
请同学们使用“录音机”软件,课后录制一首古诗。
教学目标:
1、理解比的意义,学会比的读写法,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称及求比值的方法。
2、弄清比同除法、分数的关第,明确比的后项不能为0的道理,同时懂得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3、通过主动发现的小组合作学习,激发学合作意识,培养比较、分析、抽象、概括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4、养成认真观察,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和运用比的意义及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
教学难点:
理解比的意义。
教学准备:
课件、实物投影、表格、四幅比例不同的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出示四幅画,(A、头身一样长 B、头:身=2:3 C、头:身=1:5 D、头:身=1:6)选出你认为最美的人物速写。
师:早在一千多年前,德国心理学家费希纳也做过这样一个类似的实验,而评选的结果与我们刚刚的评选竟惊人地不谋而合。那这些人物画为什么会被大家公认为是最美的,其中的奥秘到底又在哪里呢?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开始今天的学习。
师:根据经验,你觉得一幅人物速写美不美,主要跟它的什么有关?
师:确实,人物画的美与所画的头与身之间的关系有密切的联系。想想怎样比较它们之间的关系?
二、探索规律,揭示意义
(一)出示:
1、一个镜框长5分米,宽3分米。长是宽的几倍?
还可以怎样表示长与宽的关系?
像这种表示长与宽的关系有时也说成长与宽的比是5比3,
宽与长的比是3比5。这两个长度的比属于同类的量相比。
2、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90千米。
已知什么?可以求什么?
路程与时间两个不同类的量,表示它们的关系时可以用速度来表示,也可以说成:汽车所行路程与时间的比是90比2。
三、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1)看书自学,小组讨论交流: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理解了比的意义,在课本的46~47页还涉及到一些关于比的其他知识,你们想自己研究、探索吗?那么就请你们先独立自学,自学完了在四人小组里你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开始吧!
(2)汇报。(允许学生无序汇报,注意让学生举例说明,并即时练习)
①写法。
我学会了比的写法,5比3记作5∶3。(让学生板演)
问:这个∶叫做什么呢?谁愿意给它起个名字?(强调:写∶应该注意上下对齐,点要圆一点,它不同于冒号。)那么4比3、110比12.51又记作什么?(指名板演,其他同学写在练习本上)3∶4 4∶3 110∶12.91又怎样读呢?
思考:刚才大家学会了用∶的形式来写出两个数的比,除了这种形式,还可以写成什么形式呢?(指名板演)读作什么?还可以读作二分之三吗?为什么?(把3∶4改写成分数形式的比,并齐读。)
②各部分名称。(结合板书)
③比值。
我学会了什么叫做比值。(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
问:那么怎样求比值呢?(前项除以后项的商)
练习:求出下面各比的比值。3∶4 0.7∶0.35 8∶4
0.2∶
让学生观察求比值的过程,想想比与除法有什么联系?
(四)探讨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区别
根据分数与除法的联系想想比与分数有什么联系?
小组合作,让学生拿出所发表格进行填写。
展示学生整理的内容:
联 系 区 别
比 前项 比号(:) 后项 比值 两数之间的关系
除法 被除数 除号() 除数 商 一个算式
分数 分子 分数线() 分母 分数值 两数之间的关系或具体的量
用字母a和b分别表示两数,想想比、除法、分数的关系可以怎样表示呢? (a:b=ab=(b0))
比也可以写成分数形式:如3:5也可写成。。。。
【1】第一层练习
1、填空:
(1)小华家养了12只鸡,9只鸭。
鸡和鸭只数的比是 ( ),比值是( )。
鸭和鸡只数的比是 ( ),比值是( )
(2)买3千克苹果用了7.5元。买苹果的总价和数量的比是( ),比值是( )。
2、把下面的比改写成分数形式、
25∶100 21∶18
这里注意:改写成分数形式后读法还是和比的读法一样,读做谁比谁。
并且不能约分,因为约分后的结果是比值,不是比。这里要区分
3、选择
买4支钢笔是12元,钢笔总价和数量的比是( )
A、4∶12 B、12∶4 C、12/4
为什么B和C的答案都对呢?(因为比还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但是读还是读做几比几。)
4、判断:
(1)小明今年10岁,爸爸37岁,父亲和儿子的年龄比是10∶37。
(2)一项工程,甲单独做要7天完成,乙单独做要5天完成,甲乙两人的工作效率比是7∶5。
(3)大卡车的载重量是6吨,小卡车的载重量是3吨,大小卡车载重量的比是2。
【2】第二层练习
写出比值是2的比。
【3】随机练习(看时间情况定)
陈俊明今年12岁,是六年(4)班学生,该班共有48个学生,小明爸爸今年38岁,在科技公司上班,每月工资5000元,年薪60000元,小明妈妈每月工资800元,年薪9600元,她所在单位有职工24人。
要求:根据题目中提供的条件,寻找合适的量,说出两个数之间的比。
五、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1、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2、你能说出一些生活中的关于比的例子吗?(学生举例)
师:同学们,其实,比在我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1)松下高清晰数字彩电有4:3的宽屏幕,与未来标准接轨,超 值影院享受。
(2)雀巢咖啡是由白砂糖和速溶咖啡按2:5混合而成的,香气浓郁,味道好极了!
(3)在雅典奥运会上,共32次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它的宽和长的比是著名的黄金比 1:1.618.。
(4)人的脚长与身高的比大约是:1︰7;拳头翻滚一周,它的长度与脚的比大约是:1︰1知道这些有趣的比很有用,如果你到商店买袜子,只要将袜底在你的拳头上绕一周,就会知道这双袜子是否适合你穿。
课后,希望同学们能继续调查比在生活中的应用,并且把你的发现写成一篇数学日记。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北师大版试验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38页数学欣赏。
教学目标:
1、通过选择生活中有趣而美丽的图案,供学生欣赏,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认识数学的美、体会图形世界的神奇。
2、引导学生尝试绘制美丽的图案等操作活动,使学生获得研究图形的经验。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1、欣赏生活中美丽的图案,培养审美意识;
2、绘制美丽图案的方法。
教学准备:
三角尺、直尺、彩笔、圆规、硬纸板、剪刀、图钉、胶带、
课件1:生活中美丽图案的视频(课前拍摄我们身边的美丽图案)。
课件2:课本上美丽图案制作的动画演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欣赏生活中美丽的图案:播放视频或(图案图片)(包装盒上的图案、门上的图案、建筑物上的造型图案、商标图案、等)
2、你看到的这些生活中的美丽图案,你想说什么?
3、在你的周围你还见到了哪些有趣的图案?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来欣赏和制作美丽的图案。
二、欣赏美丽的图案
1、课件展示教材中的图案(也可以选择一些其他的图案)。让学生观察后说一说这些图案是如何得到的,是由哪个基本图形通过怎样的变换方式得到的?
2、小组内进行交流。
3、小组代表汇报研究结果。(汇报你发现的这些图案分别是由哪个基本图形变换过来的?通过怎样的操作得来的?)
4、多媒体动画演示图案形成的过程。
5、教师小结。其实很多美丽的图案都是由基本的图形通过变换而来的,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就可以找到其规律。
三、绘制美丽的图案。
1.小组内讨论下面美丽图案是由哪个基本的图形通过怎样的变换而来的?绘制的步骤应该是什么?
2.组长汇报交流的结果。
3、多媒体再次演示绘制的步骤,并阅读课本上绘制的方法;
4、讨论绘制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5、操作活动:开始绘制图案活动,播放轻松音乐,教师巡回参与指导。
四、作品展示和评价
1.作品展示:把学生画的图案全部张贴在教室的四周,全体学生下座位参观作品。
2.学生评价
①选对你印象最深的作品进行评价(可以是画得好的,也可以是画得不好的)。比一比看谁评价得好。
②教师系统评价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互相学习、互相合作,又学到了不少的知识,给大家说一说这节课你又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感想?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课本第十一册“比的意义”。
教学目标:
1、掌握比的意义,会正确读、写比。
2、记住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正确求比值。
3、理解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明确比的后项不能为0的道理,同时懂得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性。
4、通过自学讨论,激发学生合作学生1:牛奶比果汁多1杯。
生2:果汁比牛奶少1杯。
生3:果汁的杯数相当于牛奶的
生4:牛奶的杯数相当于果汁的
师:2÷3是哪个量和哪个量比较?
生:果汁的杯数和牛奶的杯数比较。
师:3÷2求得又是什么,又可以怎样说?
生:牛奶的杯数和果汁的杯数比较。
2、师述:用新的一种数学比较方法,可以说成果汁和牛奶杯数的比是2比3。今天这节课我们学教师指着板书问:2÷3求的是什么?是哪个量和哪个量的比?
生:2÷3求的是果汁是牛奶的几分之几,是果汁和牛奶的比。
师:对!2÷3求的是果汁是牛奶的几分之几,也可以说成果汁和牛奶的比是2比3。
(板书:果汁和牛奶的比是2比3,学生齐读。)
师:照这样,牛奶是果汁的几分之几也可以说成牛奶和果汁的比。
生:牛奶是果汁的几分之几也可以说成牛奶和果汁的比是3比2。
(板书:牛奶和果汁的比是3比2)
师:都是果汁和牛奶的比较,为什么一个是2比3,而另一个却是3比2呢?
生:因为2比3是果汁和牛奶的比,而3比2是牛奶和果汁的比。
师:对,研究两个数量的比较,谁和谁比,谁在前,谁在后,是不能颠倒的。
出示试一试。
师:1:8表示什么意思?
生:1和8表示洗洁液1份,水8份。
师:怎样表示容液里洗洁液与水体积之间的关系?
生:先求出体积再比较。
课件出示:走一段900米长的山路,小军用了15分钟,小伟用了20分钟。让学生填表。
师:小军和小伟的速度是怎样求出来的?900:15表示什么?900:20又表示什么?
师:说说900米和15分钟的意义。
生:900米和15分钟分别是小军走的路程和时间。
师:那么小军的速度又可以说成哪两个量的比?
生:小军的速度可以说成路程和时间的比。
师:什么叫比?(同桌互相说一说,然后汇报。)
生1:除法叫比。
生2:两个数相除叫比。
师:两个数相除,以前叫除法,今天就叫做比。多了一种叫法,你觉得“比”字前面加上一个什么字比较妥当?
生1:加上“又可以”。
生2:加上“又”字。
师: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想一想这个比表示的是两个数之间的什么关系?
(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在“相除”下面加上着重号,学生齐读比的概念。)
2、自学探究比的各部分名称等知识。
师:请同学们自学课本第68~69页。把自己认为重要的知识画出来,自学完后同桌互相说说“我自学到了什么”。
(学生同桌相互说完后,集体汇报探究。)
生:我学会了比的写法。
(老师指着2比3,让学生到黑板上写出2∶3。)
师:2、3中的符号“∶”是什么呀?
生:这是比号。(板书:比号)
师:写比号时,上下两个小圆点要对齐放在中间。(让学生同桌互相看看比号写得是否正确,并接着汇报。)
生:我知道了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做比的后项。
师(指着2∶3)问:前项后项各是几呀?(学生答后接着汇报。)
生:我知道了比的读法。
(教师指着2∶3,指名学生试读2比3,然后学生齐读2比3。)
师:我们已经知道比的读法、写法,以及各部分的名称,想一想,你还学到了什么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