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通过记叙鲁迅先生生前的几件事,赞扬了鲁迅先生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崇高精神和敢于斗争的精神。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解读优秀7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第一课时
(课前谈话 略)
师:这种自信,我非常欣赏,现在我要提出全课第一个问题,也是最难的一个问题。不管你会不会回 答,敢尝试的举手。这位同学举手最快,你来回答,我们今天学的课题是什么?
生:是《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师:这个问题难不难?
生:(齐)不难。
师:我说最难是想看你们敢不敢举手,结果吓着你们了?
生:(齐)没有。
师:好,看我写字,(板书“伯父”)谁知道伯父是什么?你管谁叫伯父?可能和这里的方言不一样, 我换个方法问你,你管父亲的哥哥叫什么?(一学生回答用的是方言)。
师:明白了伯父的意思是什么了吧?
生:(齐)明白了。
师: 这篇课文说的伯父是谁?
生:(齐)鲁讯先生。
师:鲁迅就行了,为什么还要加个先生?(板书“鲁迅先生”)
生:这是对他的尊敬。
师:是对有学问的人,有道德的人的一种尊称。同学们说得非常好。(板书“我”) 她是谁?
生:她是作者周晔。
师:周晔是谁?
生:是鲁迅先生的侄女。
师:非常正确。所以这篇课文的标题就是什么呀?
生:(齐)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师:(把文题写完整),作者这么尊称他,不但是他的侄女称他先生,全中国所有正直的人都称他先生, 毛主席也这么称呼他。鲁迅,你们认识吗?
生:(齐)不认识。
师:哪里人?
生:(齐)绍兴。
师:啊,是你们浙江人!那就再把课题读得自豪些。
生:(齐读课题)。
师:我没有从你们脸上看出得意之色,再读一次。(生重读)鲁迅先生现在已经不在世上了,你们怀念他吗?那么再读这个课题表现出对他的怀念(生齐读)。
师:非常好,语调显然变化了。我提一些问题让你们来回答我。就读这个课题来回答。会不会?
生: (齐)会。
师:那么我问,谁的伯父是鲁迅先生?读课题回答。
生:(齐)周晔的伯父。
师:我让你们读课题来回答我,是要你们用语调的变化作答案。
生:(齐)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语气突出“我的”)
师:我的什么人是鲁迅先生?
生:(齐)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语气突出“伯父”)
师:我的伯父是谁呀?
生:(齐)读课题。(语气突出“鲁迅先生”)
师:非常好,语感非常强。好了,大家读过课文没有?
生:(齐)读过。
师:还想读吗?
生:(齐)想。
师:这两堂课我们什么都不干,就是读书,你们同意吗?
生:(齐)同意。
师:好,打开书。怎么读呢?我问大家,你们上课是喜欢严肃点还是活泼点?
生:(齐)活泼。
师:喜欢拘束点还是自由点?
生:(齐)自由。
师:我让你们自由点,敢接受吗?
生:(齐)敢。
师:下面读课文,你想怎么读都可以,默读,朗读,一个人读,几个人读都可以。也可以拿着椅子去找你的朋友读,敢吗?
生:(齐)敢。
师:那么现在开始自由读(学生各自读课文)。
师:好了,先读到这里,大家坐在原地不动,把书扣过来,我看你读过之后脑子里留下多少东西。这 回我不提问题了,是向你们请教。我在备课的时候读了这篇文章,读了半天不知道这文章是写人的还是写事的?你们能帮助我吗?
生:(齐)能。
师:谁来告诉我?
生: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
师:写了那么的事怎么就成了写人的了?
生:是通过几件事来反映一个人的品质。
师:同意她的观点吗?
生:(齐)同意。
师:课文一共写了几件事?
生:(齐)四件事。
师:第一件是什么事?
生:和我谈《水浒传》。
师:谈水浒。对我就用你这三个字。(板书“谈水浒”)这是第一件事,谁知道“水浒”是什么?
生:《水浒传》是中华四大名著之一。
师:你对里面印象最深的是谁呀?
生:武松。
师:哦,你喜欢他,他会打虎,可现在不行了,现在老虎是受保护的。课文中第二件事是什么?
生:是我和伯父谈碰壁。
师:谈碰壁,对不对?
生:(齐)对。
师:你上前来,我想让你把“谈碰壁”写上去,可第一件事已用了一个“谈”字了,再写“谈”就重复了,能不能换一个字?
生:说碰壁。
师:行不行啊?
生:(齐)行。
师:你觉得这三个字写在哪里合适就写在哪里。(此生把这三字写在“谈水浒”的下面)
师:可以不可以?
生:(齐)可以。
师:第三件事是什么?
生:救护车夫。
师:前面的都是三个字,你这四个字写上去就不整齐了,当然四个字可以不可以?
生:(齐)可以。
师:你能换成三个字吗?
生:能。救车夫。
师:可以吗?
生:(齐)可以。
师:你把它写上去,第四件事呢?不太好说。
生:关心女佣。
师:又四个字啦。“关女佣”行吗?
生:(齐)不行。(众笑)
师:“心女佣”也不行,那怎么办?在书里找,书里有。
生:见女佣。
师:见女佣?他召见她?好像不太合适。书上有一个字挺好。
生:劝女佣。
师:对,写上去(学生板书)。这个女佣叫什么?
生:(齐)阿三。
师:我写“劝阿三”行不行?
生:不行。
师:怎么不行?阿三就是女佣,女佣不是就叫阿三吗?
生:如果写阿三的话,是他只关心阿三,如果写女佣话,那他是关心所有的女佣。
师:鲁迅挨门挨户去各家劝女佣是吗?(众笑)或者是他家雇了好几个女佣。你这道理还不能说服我。 我可以告诉大家,写“劝阿三”肯定不如写“劝女佣”,但是为什么呢?
生:写“阿三”并不代表她的身份,但写“女佣”说明她的身份比较低,但鲁迅 照样关心她。
师:他说得对不对?
生:(齐)对。
师:但是他有一个词用得不太合适。
生:低。
师:你家里有女佣没有?
生:没有。
师:以后要是有的话千万别把人家看得低了。不过现在也不叫“女佣”了,叫保姆,不常在的叫钟点工,是帮助服务的,而不是佣人了。写“阿三”,你们读了文章知道她是女佣,没读的人不知道她是什 么人。要是写了“劝女佣”呢?别人就会感觉不一样了,鲁迅连家里的女佣都很关心,更不要说别人了。 这四件事出来了,课文就写了这四件事?
生:(齐)不是。
师:还有什么?
生:还有追悼会。
师:写了追悼会没有?
生:(齐)写了。
师: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追悼会开始了,第一项、第二项。写的是追悼会吗?课文一开始那段写的是 追悼会呢还是写她的心情?(生思考)想一想,没弄懂,举手人不多,再看看。
生:是写她的心情和想法。
师: 对,她的心情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生:她是一种对鲁迅先生的尊敬。
师:怀念他吗?
生:(齐)怀念。
师:这种怀念深刻不深刻?
生:(齐)深刻。
师:我不用“深刻”,你们能换一个词吗?什么样的怀念?
(板书“深( )怀念”)
生:深切怀念。
师:哎呀!咱们班的同学真不简单,哪个“切”?
生(齐):“亲切”的“切”。
师:“亲切”的“切”。好的谢谢。(板书“切”)这篇课文在格式上还有一个特点,你们发现没有?
生:有。
师:你讲的你说(对刚才说话的学生)。
生:自然空格。
师:自然空格?每个自然段开头空两格?(众笑)哪篇文章都是这样。
生:自然空行。
师:是隔行分段是不是呀?全文一共四个空行把课文分成几部分?
生:(齐)五部分。
师:你们参考一下黑板,这五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能看出来吗?(生思考有生 举手)
生:第一部分写的是伯父去世时我的心情,然后写我回忆伯父去世前的各种事情,后面是一部分。
师:对不对呀?
生:(齐)对。
师:说得很好,一开始写他的深切怀念,由于他的这种怀念,使他想起了鲁迅先生生前的这些事,是 不是这么一个关系呀?
生:(齐)是。
师:哎呀,大家真会读书!这样一来这篇课文的整体内容你们心里有数了吧?
生:有数了。
这时板书样式为:
深切怀念 谈水浒 说碰壁 救车夫 劝女佣
师:好了,把书再扣下,大家讨论非常顺利;同学们很聪明,很会读书,一下子就搞明白了。课文那 么长,全文的内容都在心里面了。
生:是。
师:下面我们得仔细地学。你光掌握这个大意是不行的,还得好好地学习为什么鲁迅先生得到那么多人的尊重,为什么那么多人痛哭流涕去怀念他,追悼他。为什么他生前的这些事情周晔都历历在目。这都是有道理的。所以下面呢,我还是请同学们自己读书,读什么呢?一边读一边想,在思考之余,你看看悟 出了什么道理来,里面肯定讲了一些道理。这篇课文很感人,你受到没有受到什么感动。你看到鲁迅先生 这样作人,这样做事,你受到什么启发没有。这篇文章哪里有疑难之处,有问题解决不了。
(板书“悟出 道理、受到感动、得到启发、感到兴趣、提出疑难”)都要通过这次读书把它解决了。一边读一边想,这 五点你有哪一点收获,你就把它记下来,在旁边加上批注,圈点勾画。读完之后,我就不讲了,你自己说, 向大家汇报你的学习成果。一会儿我再说汇报的方法,现在你们就这么学。还可以像刚才那样自由地读, 自由地找人研究。开始。(学生开始自由读文、研究)
师:(插话)课文这么长,要抓住你认为值得细读的地方来研究。汇报时不一定要说全文,只要说哪 一段哪一部分就行。
师:好了,先停下。我知道你们还没学完,但这堂课的时间到了,咱们先休息一下。刚才我看了一下, 同学们学习的形式有好几种,都不错,有小组的,其中一个同学扮老师,其他同学汇报。有别的小组是分 别朗读。有的是受到感动了不说受感动,而是用感情朗读读出来,用有感情的朗读来代替汇报,说明你受 到了感动。好了,我们先下课。
第二课时
师:现在开始汇报学习成果。先不要举手,听我说怎么汇报。站起来以后先说:“我谈我悟出的道理, 或者说我受到的感动,或是另外几点。(指板书“悟出道理、受到感动、得到启发、感到兴趣、提出疑难”) 最后的“还有疑难”先不说,为什么呢?也许你听了别人的发言自己的疑难就解决了。当同学们都发言完 了,我们再说还没有解决的问题。行不行?
生:(齐)行。
师:第一先说是谈什么,然后用哪一段或那一句课文来说都可以。
生:我受到了感动。(读文“我们走过去。深深地叹了一口气。”该生读文期间老师不时指导读的情 感和语气,并指导全体同学一起读这些句子。)我从这些课文里看出了鲁迅先生是关心劳动人民的人。
师:就想到了这一点点?你们刚才一块学习的同学谁有补充也可以说。
生:他脸上没有愉快的表情,因为他觉得这些劳动人民都很可怜。
师:谁补充?
生:他就是很同情劳动人民,很憎恨旧社会。
师:她说了一样关心(指前面回答问题的学生)她说了几样?(指刚刚回答问题的学生)
生:两样。
师:一个是爱,一个是什么?
生:恨。
师:对,这里面,从救车夫这里面看到了伯父,他们老哥俩的爱心,也看到了他们心中的什么?
生:恨。(师板书“爱心”、“恨” )
师:对,恨,还有什么?
生:还有他们对车夫照顾的也很细心,他们知道这个车夫的车子是租来的,他每个月还要交很沉重的 租费,所以第二天不管怎样车夫也要强迫自己去挣钱,就是忍着这样的伤去挣钱,所以他处理完车夫的伤 口以后,还掏出些钱来给他,让他在家里休养。
师:不但做得细,而且想得细,想得周到,他说得非常好。还有补充吗?刚才没说过的同学谁来说?
生:伯父并没有认为拉黄包车的他的工作很低贱,不理他,而是亲手给他止血。
师:对,并没有因他的工作,而认为低贱——放在当时人们认为那种工作是怎么样的?
生:是低贱的。
师:对,是低贱的。他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并没有因对面这个人他的工作,他的身份低贱而鄙视他, 他是付出了自己的爱,对不对呀?还有什么?
生:还有就是他对劳动人民很同情,因为他想到这个黑暗的社会里有许多千千万万的劳动者像这个车 夫一样每天都辛辛苦苦地劳动,却仍旧过着悲惨的生活。
师:所以引起了他对当时社会的什么?
生:憎恨。
师:对,很好。不但可以补充发言,你只说:老师刚才我读这段有哪几句我真是心里挺感动的,站起 来读一读也可以,说也可以,谁想试试?
生:读“爸爸跑到伯父家里。他们又给他敷上药扎好绷带。”
师:他对这段细致的工作非常感动。
生:就是说拉车的人虽然没有地位,但是伯父和“我”爸爸没有嫌弃他,他们一个是跪着,一个半蹲 着。
师:好,他注意到他们的姿势。
生:给他包扎伤口这些做得很细致。
师:对,还有新的意见吗?谁能在课堂上发表自己新的见解,不同于别人的见解,谁就是最优秀的、 最有创新的人,有没有?
生:读“有一天,黄昏的时候。街上的人都匆匆忙忙赶着回家。”
师:我觉得你读前面那段天色读得很好,你再读一遍(生重读)。我问问你,你读得很好,我还要看你明白不明白,你为什么要强调地表现出天色的阴暗,和北风的怒吼?
生:因为在这么恶劣的天气下,这个拉黄包车的还在街上,因为有许多人已经匆匆忙忙地赶着回家了, 他为了挣几个钱,还在街上拉车。
师:所以你强调突出当时那种恶劣的气候,对吧?想得很对,这样就会读书了,接着来。
生:读“街上的人都匆匆忙忙赶着回家了。车子扔在一边。”
师:有什么要说的?
生:我觉得这个拉黄包车的十分不容易,而且在这种黑暗的社会里,在街上拉黄包车的坐在地上呻吟,却 没有人去理他,表现出了这个社会十分的黑暗。
师:简单明了说得很好,还有吗?(有生举手)那位同学说一说。
生:读文“爸爸跑到伯父家里,不一会儿,就跟伯父拿着药和纱布出来。”爸爸跑着去的。说明非常 地关心那个车夫,想快点给他包扎好。
师:他是跑着去的,看到车夫受伤了,他是跑着去的。好,他注意到了这个“跑”字。课文各段都可 以说,你有什么感受都可以说。(有一生举手,师对此生说:“你要干什么,先报告你要说什么?”)
生: 我是说悟出的道理。
师:好,请说。
生:读“有一次在伯父家里。在座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你想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这句话说的旧社会非常黑暗,写鲁迅先生他在旧社会中受到了许多挫折。
师:没了吗?(向大家)他说够了没有?
生:没有。
师:没有就给他补充。
生:我觉得这句话“四周围黑洞洞的”是说当时黑暗的旧社会,鲁迅先生他是一富有正义感的人,他 是革命的人,经常受到反动派的迫害。
师:好,你是说用“碰壁”来说什么呢?我们还没听太清,课文上鲁迅先生说的“碰壁”,实际上他 在讲什么?
生:他实际上讲的是当时社会黑暗。鲁迅先生的鼻子并不是被墙碰扁的,而是天生就那么黑,又扁又 平的。他说“被墙壁碰扁的”是风趣地面对旧社会的那个黑暗统治,不怕受挫折。
师:他说的是鲁迅先生的鼻子并不是小时候又高又直,后来碰扁的,而天生就有点扁。但是他有一句 话说得好,他说他“风趣地面对当时的现实。我还不明白:究竟是说鼻子还是说社会的?
生:社会。
师:那他直接说社会吧,干吗说鼻子是给碰扁的,这是干吗呢?
生:因为当时我还小,根本不知道社会上的事。如果按您这样说的话,“我”根本就不知道是什么意思,而他这样用风趣的语言来告诉“我”的话,比较容易懂。
师:嗯,所以她最后懂了,墙壁比伯父的鼻子硬多了,当然碰扁了。这就是她的“恍然大悟”。她——作者懂了吗?
生:没有。
师:那么鲁迅先生要说旧社会就说旧社会得了,直截了当。干吗要说鼻子呀?人家说你鼻子扁你就说 起这个了,这是干什么呀?
生:我认为就是说这些,作者小时候也不会懂。说这句话就是说他笑着面对这些现实,他也想让侄女 长大以后自己悟出这个道理。
师:等她长大会悟出来的,嗯,有意思。人家话题是说鼻子,鲁迅把这话题怎么样了?
生:扯开了。
师:转开了,是不是呀?这叫“借题”什么呀?
生:借题发挥。
师:借题发挥是不是?借着这个话题说鲁迅心中要说的话是不是?
生:是。
师:对,说“碰壁”是借着鼻子这个话题(板书“借题”)是一种借题发挥。他说“四周黑洞洞的, 还不容易碰壁吗?”这个“周围”是说什么的?
生:说当时旧社会。
师:那黑洞洞的呢?
生:是说旧社会时的黑暗。
师:对,这些刚才大家都说了,咱们再重复一次,“碰壁”呢?说的是什么?
生:是说当时鲁迅所受的挫折和迫害。
师:他光是一种诉说吗?就说我在这个社会受到了很多挫折,到处碰壁。就只是诉说吗?他是含着什 么情绪来诉说这些话的?
生:很恨旧社会。
师:在骂是不是?骂这个旧社会,“黑洞洞的”太不像话了,好人到处“碰壁”,是不是这个意思?
生:是。
师:但是这些话就像刚才那位同学所说的,都是在嘻笑间说出来的。我再加上两个字来表达,看你们同意不?我说这叫“借题笑骂”,你们同意吗?(板书“笑骂”)
生:同意。
师:哎,嘻笑怒骂、骂谁?
生:当时旧社会。
师:当时的世道太黑暗了,我再写几个字看你们同意不?借题笑骂世道昏(加板书“世道昏”),当时
的世道昏暗无光,是不是这意思?
生:是。
师:还有吗?不仅仅是这个题,别的都可以说,有别的汇报吗?你们那小组还没汇报呢,试试说说看 看你们打算怎么汇报呢?(叫小组上台来,搬上椅子)谁当老师?(叫一同学当老师,谁想发言就让“老 师”把话筒给谁)。
生:(做老师)同学们从谈《水浒传》里觉得鲁迅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
生:是关心“我”。
生:(老师)仅仅是关心“我”吗?
生:应该是关心教育下一代的成长。
生:(老师)说得很不错,还有什么别的见解吗?
支老师:(举手)老师,我有问题。
生:(老师)请说。
支老师:刚才说谈《水浒》的时候,我听你们谈到了是关心下一代,从具体的课文中哪儿表现出来了, 我怎么看不出来?请老师帮助我。
生:(老师)好,请我们四位最优秀的同学发表意见。
生:(读文),“那天临走的时候,伯父送我两本书,一本是《表》,一本是《小约翰》”。从这里看出伯父非常关心下一代,就是他送我两本书让我好好看一下,然后了解一下里面的内容。
生:(老师)仅仅是送礼品吗?有谁补充?
生:读文“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从此,我读什么书都不再马马虎虎了。”
生:(老师)谁说理由?
生:这是说伯父用风趣的语言来批评“我”,说“我”读书马马虎虎,这句话就说明了“我”感到非常的羞愧,以后读书就不再马马虎虎的了。
生:(老师)谁还有补充?
生:这句话就是伯父批评“我”,用这句话来激励“我”,使“我”以后做事就不再马马虎虎了。
生:(老师)支同学懂了吗?(众笑)
支老师:刚才那几位同学说伯父用那句话来教育“我”,使“我”认真读书了。但是伯父并没有说“我”读书不认真呀?他只说记性好不好。我小时候我爸爸也经常说“你的记性不好,我的记性好”。他说我的记性不好,并没有说读书的事呀?那么怎么就叫教育后一代了?
生:(老师)谁来回答?
生:是因为伯父他年纪已经很大了,而“我”的年纪还很小,照常理说应该是年纪小的记性好一点,而“我”却不好,还是伯父的记性好一点,所以又羞愧,又悔恨。
支老师:我觉得同学们的记性都很好。
生:因为“我”看书只是囫囵吞枣,根本就没有记住里面的好汉的个性,所以把这个人的事按到那个人身上,张冠李戴乱说一气,根本就不是记性差,而是没有认真读书。
支老师:“张冠李戴”、“囫囵吞枣”这词儿我怎么听不懂!。(众笑)
生:(老师)我来解释一下,囫囵吞枣是比喻学习上笼统接受,不加分析,不求充分理解,糊里糊涂。
支老师:这跟吃枣放在一起干嘛?
生:(老师)这个表面意思就是把整个枣吞下去,不尝它的味道,而里面意思就这意思。(众笑)
支老师:张冠李戴 毕步宇解释。
毕生:这词是说把姓张的帽子戴到姓李的头上。
支老师:人家是在开玩笑!(众笑)
毕生:不是开玩笑。这里是比喻做事弄错了对象。
支老师:明白了。
生:(老师)支同学还有什么地方不懂?(众笑)
支老师:现在暂时没有了。
生:(老师)好,暂时没有那就说到这里,现在来碰壁(众笑),哦,说错了,是学习“谈碰壁”这段课文,还有“救车夫”,“劝女佣”又能体现出鲁迅先生的什么品格?陈义说。
陈生:同学们。体现出关心劳动人民,不嫌弃他们的品格。
生:(老师)就是关心劳动人民,痛恨旧社会。
支老师:老师他刚才说错了,他说同学们关心劳动人民。
生:(老师)哦,是鲁迅先生关心劳动人民,憎恨旧社会。就是这样,还有什么不懂的?(众笑)
支老师:问问大家。
生:(老师)大家还有什么不懂的?何葵初,你说。
何生: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众笑)
生:(老师)陈义来回答。
陈生:(读文)“伯父逝世以后。不叫我干重活”。鲁迅先生他自己就是个有病的人,他还很关心女佣阿三,不叫他干重活。
生:(老师)何同学还有什么不懂?
何生:“救护车”夫还没说呐!
生:(老师)“救车夫”刚才支老师。(众笑)刚才已说过了。
支老师:你们是不是打算汇报第一件事和第四件事?
生:(老师)还有。
支老师:还有就再接着说。
生:(老师)那同学们对哪些地方比较感动呢?请谢丽梅同学讲。
谢生:(读文)“伯父鲁迅先生在世的时候。一滴一滴地掉下来”。
生:(老师)嗯,你读得很不错。
支老师:全班同学跟她学一学,都读一读这段。(学生们齐读这一段)。
支老师:你们再学一下,“来来往往吊唁的人。”听她怎么读,表现出深切的怀念来。
谢生:(读文)我呆呆地望着。一滴一滴地掉下来。”
支老师:谁想跟她比?
生:(老师)我。(众笑)
支老师:读吧。
生(老师)(重读这段。)
支老师:你要是读这么快的话就比不过她了。深切的怀念是很沉重的,不可能读这么快。
生(老师)(重读,支老师指点语气。)
支老师:大家读这几句,看我的手势,开始。
(生齐读这几句)
支老师:非常好,你们还有吗?
生:(老师)还有。
支老师:还有就说。
生:(老师)谢丽梅同学,刚才你读了这段话,觉得鲁迅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谢生:深受广大人民的爱戴。
生:(老师)那这篇课文的中心是什么?
莫生:是。(读文)“伯父是这样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生:(老师)你可不可以用“之所以。是因为”把这两句话串起来?(众笑)
莫生:之所以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支老师:错了,把“伯父”放在前面。
莫生:伯父之所以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是因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生:(老师)嗯,说得很正确,那你们学了这篇课文受到了什么启发?周再松同学说。
周生:我觉得就是鲁迅先生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我应该向他学习,多做好事,多帮助别人。
生:(老师)希望你能够努力去做。支老师,我的课上完了。(众笑)
支老师:大家觉得上好没有?
生:(齐)没有。(众笑)
支老师:先请回。这几位同学说实在的很会学习,他们一边读一边讲,这位老师提的问题都是她自己提的,包括她刚才提出用因果关系说句子,都是她自己想的,我一句也没提醒她。可见她独立学习的能力怎么样啊?
生:(齐)强。
师:非常好。咱们一块来看一看黑板,我刚才当学生时候没来得及写,咱们一块儿想一想,第一段, 她们抓住了鲁迅先生说的一句话,哪一句?
生:“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
师:表面上是说记性好不好的问题,实际上是什么呀?
生:(齐)批评我。
师:婉转地批评我读书的时候怎么读的?
生:(齐)囫囵吞枣。
师:把枣整个儿咽下去了,什么味都不知道,看书快,不动脑子。让他说一说吧,他怎么样了?
生:(齐)张冠李戴。
师:但是鲁迅先生不直接批评他,只说了“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这句话?语重。
生:(齐)心长。
师:对。(板书“语重心长”)就像她们刚才说的,先生之所以这么做这么说,就是为了教育。
生:(齐)我。
师:(在板书“语重心长”后加“育后人”,并让学生齐读板书),懂不懂?
生:(齐)懂。
师:“劝女佣”刚才说得不太好,哪位同学还想说说“劝女佣”这一段?别的组有没有愿意说的?生:
(读文)“伯父逝世以后。劝我多休息。”
师:大家一起来读这句“他对自己的病,”开始。
(生齐读这句)
师:你接着读。
生:(接着读完)阿三是周先生雇的女佣,自己生病的时候却自己来干活,不叫女佣来干,对她非常关心,而对自己的病一点都不在乎。
师:说得不错,你补充?
生:(读文)“她愁得眼睛起了蒙。像隔着雾”。阿三的眼睛有了病,看不清东西干不好活,周先生没有辞掉她,而是叫她继续留在家里。
师:她说得很有意思。阿三眼睛已经病了,干活也干不好,鲁迅先生并没有辞掉她,反而照顾她让她少干点活。
生:我觉得阿三并不是鲁迅这家里的女佣,而是她的丈夫失了业,她的眼睛又病了,所以鲁迅先生才雇了她做女佣。
师:有意思,你还加上自己的分析,因为她丈夫失业了,又有病,无法生活了,鲁迅把她请到家里帮忙干点活,接济她的生活。好,很有意思。你还想说什么?
生:我觉得还有对文学艺术的爱好。他已经病了还三更半夜地写文章,就是说他对文学艺术非常喜爱。
师:他不仅仅是喜爱,他本身就是个文学家,大作家。他用他的文学鞭挞旧社会,写了很多杂文来嘲讽当时的社会,所以反动政府才怎么样啊?
生:(齐)迫害他。
师:明白了吧?
生:(齐)明白了。
师:自己整夜地咳嗽,还要工作,反而劝阿三多休息,这就是帮助别人连自己都怎么样?
生:(齐)不顾了。
师:都忘了。(板书“关心他人忘自身”。看板书问)还缺东西不缺呀?再读一读看,“语重心长育后人,借题笑骂世道昏”,像是在干什么?
生:(齐)写诗。
师:可下面(指第三行板书)突然变成“爱心”“恨”,还得加字。我看你们有这个才气没有。谁来?
先告诉我,“爱心”前应该加几个字?
生:(齐)两个。
师:“恨”前面呢?
生:(齐)两个”
师:填什么?没关系,说错也没关系,试一试。
生:献出爱心社会恨。(众笑)
师:他恨社会还是社会恨他?献出爱心可以,“社会恨”说不通。你来。
生:献出爱心黑暗恨。(众笑) 师:还是说不通,你来试试。
生:献出爱心心中恨。
师:献出爱心了心中还恨,(众笑)搅在一起说不清了。
生:献出爱心把敌恨。
师:这好像是说快板书!。(众笑)还有吗?其实非常平常的两个字,看我填,(填板书)“多少爱心多
少恨”。大家一起读一下整个板书,开始。
生:(齐)(读板书)语重心长育后人,借题笑骂世道昏,多少爱心多少恨,关心他人忘自身。
师:你们刚才告诉我通过这四件事来表现鲁迅的品质,那么鲁迅是个什么样的人?(指板书上的诗)
就是这样的人。明白没有?
生:(齐)明白了。
师:大家再想想,“语重心长育后人”这句话表现了一个什么字?只要一个字。
生:(齐)育。
师:不对,他为什么“育”呀?因为对她怎么样?
生:(齐)爱。(师板书“爱”)
师:对了,是一种爱,“借题笑骂世道昏”表现了一个什么字?
生:(齐)恨。
师:和“恨”同样的意思,我写“憎”字行不行?(板书“憎”)
生:(齐)行。
师:“多少爱心多少恨”表现出什么?
生:(齐)爱和恨。
师:“关心他人忘自身”呢?
生:(齐)爱。
师:整个课文归纳成了四七二十八个字,这二十八字又可以归纳成几个字?
生:(齐)“爱”和“憎”。
师:这就叫“聪明人读书越读越薄”。不管这篇文章有多长,写了几千字,它实际写了几个字?
生:(齐)两个。
师:就两个字,表现了鲁迅先生强烈而且分明的爱憎情感。明白了吗?
生:(齐)明白了。
师:到现在为止,还有疑难吗?
生:(齐)没有。
师:没有那就该下课了吧?
生:(齐)不下。
师:不下干嘛?再坐一会?(众笑)好了,下课吧!
附板书
深切怀念——谈水浒
语重心长—— 育后人
说碰壁——借题笑骂世道昏
救车夫——多少爱心多少恨
劝女佣——关心他人忘自身——爱、憎
是较为易教的文章,易是因为脉络很清楚,但又显难,是因为有些重点句子离学生实际较远,不知学生能否理解“四周围黑洞洞的”、“碰壁”等意思。
教学一部分一部地进行,还不错吧,学生对鲁迅先生的了解越来越多了,加上课前收集的资料,更回喜欢鲁迅先生了,有些学生还说:“原来不喜欢他,因为他长着很长的胡须,但现在很喜欢,他太伟大了。”教学中,我把后面的诗歌《有的人》提前到本课的教学中来,特别是理解救助车夫和关心女佣的时候,学生对鲁迅先生高尚的人格是深信不移了,我教育孩子们,在我们的身边,还有很多需要关心的人,我们应尽自己的心力关心他们,让他们也感受到人间的温暖,特别是更要爱自己的父母,珍惜和感恩已有的幸福,孩子们会意地点着头。从中,我体会中,我们一定要熟悉整组教材的安排,灵活运用教材,这样更有助于学生的整体感知和体会。
佚名
一、教学内容: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作者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事,说明鲁迅先生是一个爱憎分明,为别人着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人,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敬爱的感情。(2课时)
二、教学目的:
1、通过"读《水浒传》"、"谈碰壁"、"救护车夫"、"关心女佣"这四件事,初步了解鲁迅先生是一位关心、爱护青少年,热爱劳动人民,憎恨旧社会,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深受人民群众爱戴的人。为今后进一步学习鲁迅著作和鲁迅精神打下基础。
2、学会给课文加小标题,说出课文的中心思想。
3、学习本课通过几件具体事例,反映人物高贵品质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给课文加小标题。
难点:1、能理解含义较深的句子。
2、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培养综合概括能力。
四、教学方法:以读为主,读中悟情,讨论式学习。
五、学生学习方法: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六、使用媒体:挂图、投影、幻灯。
七、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介绍人物。
提起鲁迅先生,我国甚至世界上有许多人都知道,他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深受人民的爱戴和称颂,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去寻找答案。(板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文题中的"我"是作者周晔,是鲁迅的侄女。本文是周晔在鲁迅逝世九周年即一九四五年时写的回忆录。
二、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课文采用隔行分段的方法分为五段,看看各段主要内容是什么?并自学生字、新词。
三、扫清文字障碍。
1、读准字音、记住字形、理解字义。
水浒传:"浒"与"许"区别。
小约翰:"翰"不要多写一笔成""。
女佣:佣读y#ng。
敷药:"敷"与"缚"区别。
追悼:悼(d4o)与"掉"音、形、义的区别。
吊唁:祭奠死者并慰问家属。
囫囵吞枣:把枣整个吞下去不辨滋味,比喻读书不认真、不仔细、不理解意思。
硼酸水:"硼"与"绷"区别。
殡仪馆:停放灵柩、办理丧事的地方。
2、注意多音字。
3、学生质疑。
四、按段朗读课文,指导列小标题。
1、讲列小标题的方法和要求。
方法有两种:
(1)找本段中最能体现主要内容的原话。(可从一句话中摘取。)
(2)用自己的语言高度概括。
要求:(1)要准确;(2)要简练;(3)要相应的整齐。
2、按段指名朗读课文,读后列小标题。(下面小标题供参考。)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速读课文后指名用自己的话给课文加小标题。
板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二、学习第一段。
1、默读课文,思考:
伯父在世时,作者对他有何看法?伯父逝世时,作者惊异什么?
2、读后讨论。
3、"爱戴"与"爱抚"有何不同?
4、从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鲁迅深受爱戴?
(许多人、甚至、数不清、堆满、各色各样)
5、过渡:鲁迅为什么会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三、学习第二段。
1、指名读。
谈《水浒传》怎么能说明伯父值得人爱戴呢?
2、引导学生讨论。
"能不能说明"?为什么?
(能说明。①伯父借谈《水浒传》,教育作者看书要认真。②伯父批评的方法极其巧妙"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既不伤害人的自尊心,又达到教育的目的:"不再马马虎虎了。"③伯父不但口头教育,还送书给她看。④伯父关心的人,除侄女外,还有很多很多,真可谓是关心下一代的学习。)板书:关心下一代。
3、理解句子含义。
伯父说"还是我的记性好。""我"听后为什么比挨打挨骂还难受?
4、小结。
伯父这样关心下一代,必然要得到人们的爱戴。请大家注意,作者写第一段,目的是给读者留下一个悬念:伯父为什么会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写第二段伯父关心下一代的学习,目的是具体说明伯父受人爱戴的原因。想一想,作者写第三段、第四段、第五段,目的又是什么呢?
(也是具体说明伯父受人爱戴的原因。)
四、学习第三段。
1、分角色朗读后,质疑。
2、分组讨论。
①"碰壁"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碰壁"?
(因为当时社会非常黑暗,革命者根本没有言论自由。而鲁迅为了唤起民众觉悟,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丑恶嘴脸,写出了一篇篇犹如匕首的杂文,因而要"碰壁"。)
②"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社会太黑暗了,人民没有丝毫自由,革命者处处遭受迫害和打击。)
③在座的为什么哈哈大笑?
(孩子天真无知,把伯父的话理解错了。)
④谈"碰壁"能不能体现鲁迅值得人们爱戴呢?为什么?
(能。由"碰壁"可以看出鲁迅不顾个人的一切,与敌人斗争的不屈精神。他为了人民为了祖国而顽强战斗,怎能不值得人们爱戴呢?)
板书:憎恨旧社会
第三课时
一、检查复习。
1、指名用自己话说说各段小标题。
2、1~3段各段主要讲的什么?
二、学习第四段。
1、分角色朗读1~7自然段,思考:
①伯父和爸爸是怎样救车夫的?
②车夫走前,伯父又是怎样关心的?
2、读后讨论:重点体会伯父的动作、行为。
3、默读下文,思考讨论:
"我"问他车夫这么冷的天为什么拉车的问题时,伯父为什么变得那么严肃同时又深深叹气呢?
(伯父想到这位车夫冒严寒出来拉车,是多么可怜,家庭生活是多么困苦。伯父由这位车夫又想到了千千万万的穷苦人,正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而这都是社会制度不合理造成的,是统治阶级的压迫、剥削造成的。伯父知道根源所在,然而又无法解除穷苦人的痛苦,因而痛苦,脸色变得严肃;伯父对此又无能为力,只能叹气,深表同情。)
板书:同情劳动人民。
三、学习第五段。
1、指名读。思考:
鲁迅先生写文章干什么?"他对自己的病一点儿不在乎"表明什么?再从他对女佣的态度,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什么人?
2、讨论后小结:
(他写文章,主要是为唤起民众对敌斗争,拯救人民,拯救祖国。)
(表明他为了人民,为了祖国,甘愿付出自己的一切。)
(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
▲教学小结:
《三味书屋》一课让同学们对鲁迅先生有了初步的认识,而本文是鲁迅的侄女周晔所写的回忆性的文章,内容真实,便于我们了解生活中的鲁迅。要了解更多,请同学们课后翻阅有关书籍获取。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鲁迅先生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高尚品质。
2.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3.学习本课生字生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理解段与段之间内容上的联系;练习概括中心思想。
【教具准备】
1.鲁迅像;
2.生字生词卡片;
3.抄写《思考·练习3》的小黑板。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从今天起学习第六组课文。这一组有哪几篇课文?重点训练哪一方面的能力?请同学们先把“导读”看一看,做到心中有数。(学生各自阅读“导读”)
2.第六组的第一篇课文是《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板书课题,出示鲁迅像)这就是鲁迅先生。
二、检查预习
许多同学课前都预习了课文。我出几个题目检查一下,看看预习得怎么样。
1.作者是鲁迅先生的什么人?(侄女儿)你是怎么知道的?(从题目上知道鲁迅先生是作者的伯父;课文中又说“我们姐妹三个轮流跟着爸爸妈妈到伯父家去团聚”,可以看出作者是女的。把这两处联系起来,就知道作者是鲁迅的侄女儿。)本文的作者叫周晔,她是鲁迅先生弟弟的女儿。
2.这篇课文共有几段?(五段)你是怎么知道的?(段与段之间空了一行)
3.在预习中发现哪些不懂的地方?对别人提出的问题,大家都做上记号。(学生可能提出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暂不讨论,结合理解课文内容研究解决。)
三、初读课文
1.提出要求:分段朗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得正确、流利;读完一段就说一说这段主要讲的是什么。
2.同桌轮流分段朗读,互相纠正读音,讨论每段的内容。
3.指名讲每段的段意。(只要抓住主要内容就行,暂不要求语句简洁。)
四、学习第一段
1.指名朗读第一段。大家思考:“我”为什么惊异了?(板书“惊异”)
2.讨论。
“惊异”是什么意思?(惊奇,诧异。)“我”对什么事情感到惊奇、诧异?(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爱戴,我不理解,感到惊奇、诧异。)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伯父受到许多人的爱戴?找出来读一读。(生齐读“他的遗体躺在万国殡仪馆的礼堂里……各式各样的人都有”。)“失声痛哭”是什么意思?(控制不住自己放声大哭,说明悲痛到极点。)伯父得到这么多的人爱戴,是什么原因呢?作者当时年纪还小,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同学们现在可能也还不大明白。我们读懂了后面的几段课文,对这个问题就会比较清楚了。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
五、布置作业
自学第二至五段。要求是读读课文,想想“思考·练习1”中的三个小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1.用生字生词卡片检查生字读音。提醒学生注意读准翘舌音“愁”“章”
2.指名朗读第一段。这一段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继续学习后面的几段。
二、指导学习第二段
1.提出自学要求:各自朗读第二段,想想这段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从这件事中体会到什么。
2.学生朗读思考,教师巡视辅导。
3.讨论。
这段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伯父和“我”谈《水浒传》,启发教育我认真读书。)“我”是怎么读《水浒传》的?(重点理解“囫囵吞枣”“张冠李戴”。)听到“我”张冠李戴地乱说一气,伯父怎么说?(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听了伯父这句话,“我”为什么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挨骂还难受?(体会伯父的这句话实际上是在幽默而委婉地批评“我”读书太马虎。“我”听懂了伯父话里含着的意思,所以觉得比挨打挨骂还难受。)伯父好像是开了一句玩笑,就使“我”从此读什么书都不再马马虎虎了。从这件事情,你觉得鲁迅先生怎么样?(体会鲁迅先生关心孩子,善于启发教育孩子。)
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
三、用学习第二段的方法自学第三、四、五段
1.总结学习第二段的方法。
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一步一步地深入理解第二段的?(第一步,想想这一段讲了一件什么事;第二步,联系具体内容理解比较难懂的重点句子;第三步,通过这件事,体会鲁迅先生怎么样;第四步,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2.学生按学习第二段的方法自学三、四、五段,教师巡视辅导。
四、讨论第三段
1.这一段讲了一件什么事?(鲁迅谈“碰壁”。)
2.鲁迅是怎样谈“碰壁”的?把鲁迅说的话找出来读一读。(生读“可是到了后来,碰了几次壁,把鼻子碰扁了”“你想,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3.“恍然大悟”是什么意思?(形容一下子明白过来。)“我恍然大悟”,在座的人为什么哈哈大笑起来?(体会“我”自以为明白了,实际上只是从表面上理解伯父的话,并不明白话里含着的意思,所以引人发笑。)那么,鲁迅说的“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你们弄明白了吗?(体会“四周围黑洞洞的”指的是旧社会的黑暗,“碰壁”指的是与反动势力作斗争时受到的挫折与迫害。)
4.补充资料,加深理解。
鲁迅生活的时期,正是国民党反动统治最黑暗的时期。鲁迅先生用笔揭露国民党*。*非常害怕鲁迅的文章,不许各家报纸发表他的文章,而且要逮捕他,暗杀他。鲁迅先后更换了100多个笔名,巧妙地坚持用笔进行战斗。许多关心鲁迅的人都劝鲁迅躲一躲,不要出门,鲁迅仍坚持参加各种活动,而且有时出门不带钥匙,意思是随时准备牺牲。自读课本中有一篇《视死如归》,讲的就是这个内容。
5.从谈“碰壁”这件事中,你体会到什么?(体会到鲁迅不怕碰壁的顽强斗争精神和乐观主义精神。)
6.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先各自练习,再指名分角色朗读。
五、讨论第四段
1.这一段讲的是件什么事?(鲁迅热情帮助受伤的黄包车车夫。)鲁迅是怎样帮助受伤的黄包车车夫的?把讲这一内容的部分找出来读一读。(指名读“爸爸跑到伯父家里……把剩下的药和绷带也给了他”。)你们觉得鲁迅帮助受伤车夫的态度怎么样?(很细心,考虑得很周到。)
2.帮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鲁迅先生的侄女周晔1945年写的回忆鲁迅先生的文章。作者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事,说明鲁迅先生是一个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敬爱之情。
在教学中,我以“悼念”这条明线贯穿全课,辅以“关爱”这条暗线统领全文,引导学生去感受和体会鲁迅先生那种博大的胸怀。
用“悼念”把文本内和文本外的内容联系起来。
我让学生读熟课文,找出课文中写了鲁迅先生的几件事,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讲一讲,最后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一是谈《水浒传》,二是“谈‘碰壁’”,三是“救助车夫”,四是“关心女佣”,并整理成为小标题。
让学生读谈《水浒传》,读后谈谈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了什么?学生能说出谈《水浒传》表面是鲁迅先生自己说自己读书不认真,其目的是委婉的批评我读书马虎。说不出的内涵老师进一步提示引导,知道大家真正理解为止。这件事内容不是太深奥,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能正确说出含着的意思。
二是“谈‘碰壁’”,这一事情,由于学生不太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需要老师多多指导,补充一些背景质料,去帮助学生理解这一事件的真正含义。学生对于此的理解难度加大,不过在老师的指点引导下,学生能顺利理解了。
三“救助农夫”这一个小故事浓墨重彩,从鲁迅先生救助车夫的那几个动作入手,通过对“半跪”的分析,让学生说出了哪个动作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再让学生想象,通过想象让画面动起来。让学生有了一种震撼。最后反复诵读两个“清清楚楚”的句子,体会鲁迅先生当时忧国忧民的神情。
最后再多次朗读课文,重点读有关鲁迅的细节描写,特别是鲁迅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学生就自然而然地对“伯父为什么得到众人的爱戴?”这一主题有了较好地理解。顿悟了他为人民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高尚品质。
课堂教学实录
第二教时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5课:。请大家打开课本,谁把第三件事的开头两句话读一下?
生:(读)一天黄昏,北风呼呼地怒号着,天色十分阴暗。街上的人都匆匆忙忙地赶着回家。
师:这两句话,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
〔李老师变换了教学方法,一开始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住了。对篇幅较长的课文,就应多采取几种方法教。这样,学生不感到疲劳。〕
生:(思考)。
师:“一天黄昏”写的是……?
生(齐):时间。
师:“北风呼呼地怒号着”,写的是……?
生(齐):天气。
师:更具体点说,是写风势。“天色十分阴暗”,是写……?
生(齐):天色。
师:“街上的人都匆匆忙忙地赶着回家”,写的是……?
生:行人。
师:行人为什么都匆匆忙忙的赶着回家呢?
生:因为天气寒冷。
师:是的,作者就是从这四个方面棗时间、风势、天色、行人,描写了天气的寒冷。冷到什么程度呢?课文中有一句话最能表现出来。我看谁把这句话找到了?
〔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生:(读)我……摸摸自己的鼻尖,冷得像冰,脚和手也有些麻木了。
师:噢!作者的鼻尖冷得像冰,脚和手也冻得麻木了。你看,多冷啊!请大家根据书上的描写,和你们看过的电影、戏剧以及听到的老人们谈论旧社会的一些事情,闭上眼睛想象一下
……
生:(闭眼遐想)
师:(低沉地)那是旧社会一个日近黄昏的冬天,刺骨的北风呼呼地怒吼着;天阴沉沉的,随时会掉下来似的;面黄肌瘦的人们,来去匆匆。街上的店铺关了门,几条饿得精瘦的狗正在觅着食。黄包车夫为了糊口,光着脚板,在寒风中拉着客人……这是一幅多么凄惨的画面啊!
〔创设美好的艺术意境打动学生,这是一个创造!李老师这样做,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容易引起感情上的共鸣。这对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作者的心境,体会作品的意境,深刻地理解课文,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师:请同学们睁开眼睛。大家能想象出这凄惨的情景吗?
生(齐):能!
师:就在这幅凄惨的景象里,作者亲眼看到了什么?
生:看到了一个黄包车夫坐在地上呻吟。
师:作者只看到这一点吗?谁补充?
生:还看到这个黄包车夫两只手捧着自己的脚,脚上没有穿鞋,下面淌了一滩血。
师:还看到什么呢?
生:他饱经风霜的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把作者当时看到的情况完整地说一下?
生:作者看见一个黄包车夫在地上呻吟,车子扔在一边。他两只手捧着自己的脚,脚上没有穿鞋,下边淌了一滩血。那饱经风霜的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
师:谁能再说一遍?(两生回答后)“呻吟”是什么意思呢?
生:因为痛苦而发出的声音。
师:既然黄包车夫捧着脚,呻吟着,这说明他的伤势怎么样?
生(齐):伤势很重。
师:从课文哪句话,你能看出来他的伤势很重?
生:脚下淌着一滩血。
师:如果伤势不重,就应该把这个“淌”字改成什么?
生:改成“流”。
师:或者……?
生:滴。
师:如果伤势不重,流的血不多,作者就应该把“一滩血”改成什么?
生:改成一点儿血。
师:或者……?
生:一滴血。
〔引导学生推敲课文中某些重点句子或词语,既能锻炼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又能发展他们的逻辑思维。在讲读课文中经常进行这类训练,对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都有益处。〕
师:正因为他伤势这么重,他饱经风霜的脸上才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饱经风霜是什么意思?
生:经过很多的艰难困苦。
师:是吗?应该怎么说?
生:应该说是经过好多的折磨。
师:对啦,说成折磨比较好。面对这位车夫,鲁迅先生是怎么做的?请大家把这段课文小声读一遍,考虑作者哪些动词用得特别准确?(生读后)谁说?
生:拿、扶、蹲、跪、来、敷、扎棗我觉得这些词用得好。
师:还有吗?谁说?
生:跑、跪、洗。
师:对,作者就是通过扶、蹲、来、洗、敷、扎这些动作,很细致、很具体、很形象地把鲁迅先生救护车夫的过程写出来了。表面看来,帮人包扎伤口是件很平常的事情,然而就在这件很平凡的小事上,却闪灼着鲁迅先生不平凡的品想品德。为什么这么说呢?请同学们想,鲁迅先生当时的身份、地位是怎样的?
〔这样启发,有利于学生进一步认识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高贵品质。〕
生:他是一位伟大的人物。
生:他是一个名人。
生:他过着比较富裕的生活。
生:他是一个很有名望的学者。
师:是的,鲁迅先生当时在国内外都是一个很有影响的人物,而黄包车夫处在一个什么样的地位呢?
生:他是一个受压迫、受剥削的人。
生:他是一个下层社会的人。
生:他是一个在贫穷、饥饿中挣扎的人。
师:鲁讯先生和黄包车夫这两个人的身份、地位这样的悬殊,但鲁迅先生给黄包车夫包扎伤口时,却是那样的精心,而且没有一点架子,特别是在那寒冷的环境里,鲁迅先生没有丝毫地想到自己,却把温暖……?
生(齐):送给了别人。
师:这再一次地表现了鲁迅先生的什么思想呢?
生(齐):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师:当作者看到这幅惨景时,她是怎样想的呢?
生:她想,这么冷的天,那个拉车的怎么能光着脚拉着车在路上跑呢?
师:这是作者当时的想法,也是向伯父提出的疑问。伯父的回答,作者记不清了,只记得他的话很深奥,不容易懂。你能想象出伯父当时是怎样回答她的吗?
〔结合课文,展开想象,这是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李老师引导学生想象鲁迅先生可能会回答的话,既能帮助学生悟出课文的真谛,又能从中受到生动活泼的思想教育。〕
生:他可能说:小晔,你看这社会多么黑暗!
生:他可能长叹一声:唉,这真是人吃人的社会啊!
生:他可能反问周晔:你说,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呀?
生:他可能说,劳动人民头上压着三座大山,怎么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呢?
生:他可能说:唉!这世道真不合理。
生:他可能说:四周围黑洞洞的,黄包车夫还能穿上鞋么?(众笑)
师:同学们想象很丰富,说的也都对。鲁迅先生的回答很深奥,我们推断很可能提到社会制度的问题,因为这是社会制度造成的。
〔升华得好!收到了传神之效。〕
师:当时,鲁迅先生在回答作者提出的问题时,是什么表情呢?谁说?
生: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突然就得那么冰冷,那么严肃。
师:这是表情。还有什么动作呢?
生:他把那枯瘦的手按在作者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师:鲁迅先生当时的表情、动作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从课文中哪个词能体会到这一点?
生:两次都用到了“清清楚楚”这个词。
师:根据鲁迅先生的表情、动作和叹声,你能想象出他当时有哪些想法呢?
生:从他的叹声中,我想象鲁迅先生可能想:唉,我这一辈子还没有完成我的事业。从他的动作中,可以想象他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
生:他想,我们应该怎样把这个黑暗的社会推翻呢?
生:他想,我们老一辈没有推翻旧社会,一定要教育下一代,把革命进行到底。
生:他想,我们决不能再让下一代过这种痛苦生活了。
生:他想,这个社会太黑暗了,下一代将来一定要推翻这个腐败无能的政府。
生:他想,我已经老了,希望寄托在这些娃娃身上,你们一定要好好学习!
……
师:同学们想象得入情入理,紧扣了鲁迅先生的表情、动作和叹声。所有这些,都说明了鲁迅先生是为谁着想的呀?
生:为人民着想。
生:为下一代着想。
生:为别人着想。
师:这表现了鲁迅先生的什么精神呀?
生(齐):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师:现在,请同学们看第四件事,集体把阿三的话朗读一遍。
生:(读)周先生病得那么厉害,还经常三更半夜写文章。有时候我听着他一阵接连不断地咳嗽,真替他难受。他对自己的病一点儿也不在乎,可是倒常常劝我多休息,不叫我干重活。
师:从阿三的这段话里,又一次体现了鲁迅先生的什么精神呢?
生(齐):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师:所以,作者在文章的结尾这样写到:“的确,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什么人呢?
生(齐):“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围绕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这个中心,李老师匠心独具,一次又一次巧妙地把学生的认识引导到这个主题上来,这确是不易的。
叶圣陶先生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教师就是要把学生学习的路子引导到作品作者的思路上去,以求得真正的明白。〕
师:最后这一段话,是对全文的……?
生(齐):总结。
师:也就是说,点明了课文的……?
生(齐):中心思想。
师:正由于鲁迅先生事事处处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才受到人们的……?
生(齐):爱戴。
师:到底人们是怎样爱戴鲁迅先生的呢?现在,请同学们返回头来看课文第一段。
〔这个过渡很自然!李老师由“因”棗课文第二部分,推出了“果”棗课文第一部分,逻辑性强,学生能接受。〕
师:谁能把这段课文读一下?
生:(略)
师:第一段课文中有这么几个词(转动活动黑板):追悼是什么意思?
生:对死者表示悲痛的行动。
师:讲得对。那么吊唁是什么意思?
生:是哀悼死者的对联。
师:对吗?想想看,你讲的是老师写的哪一个词?
生:我讲成挽联啦。
师:对啦,挽联就是悼念死者所写的对联。那么吊唁怎么讲?
生:吊唁,就是祭奠死者,并安慰死者的家属。
〔第一部分词较多,李老师采取集中扫除“障碍”的做法是高明的。〕
师:对,这就讲对啦!伯父为什么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呢?学了前面讲的四件事,我想大家是会回答的。这里我要问,第一段在课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这样引导,有利学生弄清文章的内在联系。〕
生:起了总结的作用。
师:在文章开始,这叫什么?
生:起因。
师:也叫……?
生:总起段。
师:(板书:总起)那么下面这四件事,一件一件分别叙述,就叫做……?
生:分述。
师:(板书:分述)最后一段是总结。这样,有总起,有分述,有总结,文章就显得非常完整。谁知道这篇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生(齐):倒叙。
师:倒叙的课文,先写……?
生(齐):结果。
师:再写……?
生(齐):原因。
师(指板书):正因为鲁迅先生是这样一个人,所以他才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现在,谁能造一个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出自己对这课的理解?
〔采取造句的方式,帮助学生进一步搞清课文的篇章结构,这个做法很新颖。〕
生:因为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所以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生:因为鲁迅先生热爱劳动人民,憎恨旧社会,所以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生:因为鲁迅先生为了劳动人民的幸福而经常“碰壁”,所以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生:因为鲁迅先生经常帮助下层劳动人民,所以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师:通过这些因果关系的句子,表明大家对课文的内容理解了。那么,这篇课文的主导思想是什么呢?
生(齐):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师:学了这课,你知道了鲁迅先生的一些事,还想不想知道更多的关于鲁迅先生的事呢?(生齐:想!)那么我向同学们介绍一本书,这本书的名字叫《少年鲁迅的故事》。大家在课外读了,就能更多地了解鲁迅先生是个怎样的人。今天我们就学习到这里。下课。(下课铃响。)
一、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救护车夫”、“关心女佣”部分,并通过抓重点词句感受鲁迅爱憎分明,关心穷苦大众,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崇高品质。
2、能够联系上下文或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学习抓住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二、重难点
重点:感受鲁迅先生的高尚品质。
难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三、课前准备
生:熟读课后资料师:搜集巴金的《悼鲁迅先生》
教学过程
一测评导入
通过上节课地学习,我们知道课文写了鲁迅先生的哪几件事?(生汇报师板书)通过对“谈《水浒传》”、“谈‘碰壁’”两件事地学习,你了解了鲁迅先生是个怎样的人?(师板书:关心爱护少年,勇于斗争)
二品读感悟
(一)学习“救护车夫”部分
1、除了孩子,还有哪些人也曾经得到过鲁迅先生的爱?读后面两个故事,把最能拨动心弦的句子用波浪线划下来。
2、生自学,读句子
(1)“他们把那个拉车的扶上车……扎好绷带。”
(看插图、体会“半跪”、想象画面、印证了怎样的一颗心、感情朗读)
(2)“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地看见……变得那么严肃……”
(与前面谈《水浒传》、谈碰壁时的谈笑风生相比,现在伯父为什么变得那么严肃?伯父可能想到什么?写下来。交流。再谈体会:周晔此时清清楚楚看到了什么)
3、再读这两句话
4、感情升华:读课后巴金《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工友与盲人部分,再次齐读第一自然段小周晔悲痛的句子。
(二)学习“关心女佣”部分
1、找出拨动心弦的句子,读一读(女佣的话),谈体会。
2、介绍鲁迅逝世前的情况。出示巴金在《悼鲁迅先生》中的片段:“这个老人的逝世使我们失去了一位伟大的导师,青年失去了一个爱护他们的知己朋友,中国人民失去了一个代为他们说话的人,中华人民解放运动失去了一个英勇的战士。”
3、九年前,周晔不明白为什么有那么多人来吊唁伯父,为什么伯父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现在她明白了吗?你明白了吗?
三拓展延伸,总结全文
感谢周晔,感谢巴金,他们为我们记下了这些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现在让我们把所有的泪,所有的情联系起来,融在心头。拿出笔,写下感受。
(生写交流)
师:这就是周晔眼中的鲁迅先生,我们眼中的鲁迅先生,亿万中国人民眼中的鲁迅先生,正如周晔在文中最后写到——生读
板书
谈《水浒传》关心爱护少年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谈“碰壁”勇于斗争为自己想得少
救护车夫憎恶黑暗社会为别人想得多
关心女佣关心穷苦人
果因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课后反思
(小学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
三十九小学李燕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是周晔写的回忆伯父的纪念性文章,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生前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深刻的几件事,说明鲁迅先生是一个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无比怀念,热爱、与敬仰之情。
本册书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感受鲁迅的高尚品格;二是引导学生学习抓住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三培养学生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我上的是第二课时,即课文的第四第五部分。在处理教材时我做了以下安排
一。抓住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让学生感受鲁迅的高尚品格。
我通过抓住鲁迅先生“半跪”这个动作,“严肃”、“叹了一口气”的神态,让学生揣摩人物心理活动,从而体会鲁迅先生关心劳苦大众,对黑暗社会的憎恨。又通过女佣的话,结合课外搜集的关于鲁迅先生生前最后时光生活(到临死之前依然在写作)让学生感受鲁迅先生的一心为民的高贵品质。
二。课外知识的有机渗透。
我充分利用课后阅读链接巴金先生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把它穿插到每一部分的结尾。即如此一个关心劳苦大众,一心为民的人物,在他去世时,穷苦大众能不来悼念他吗?让学生再次感受鲁迅先生受人爱戴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