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北师大版【8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苏教版教材中单独把解决问题的策略作为一个教学单元。在执教过程中有许多成功经验,也有许多迷茫,偏颇之处,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和讨论。
案例:苏教版第十一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一课,课本以和倍问题作为例题,让学生体会使用替换的策略解决能便于解决有两个未知量的题目。有部分教师把课堂设计成和差,和倍问题的练习课,把教授如何解决该类问题作为课堂重点,使课堂失去生命力。
其实十一册第一单元已教授了列方程解决该类问题的方法,如果把该节课定位在训练解题技巧上,是对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学生的思维仍停留于如何解题,没有提升到利用两个未知量之间的关系统一为一个未知量是一种策略的高度。不能形成更抽象的数学思维。
解决问题的策略重点应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体会到各种解决方法的共同点,体会方法中渗透的数学思维。解决问题的策略如列表,画图,一一列举,替换等实际上是数学思想方法而不是解题技巧。因此,解决问题的策略的课堂应该把设计的重点放在如何让学生体会这些策略有什么共同点,感受这些策略为解决问题带来方便,重在体会。
另一方面,学生的程度是不一致的,有的学生可能上新课前已经掌握了解决该类问题的具体方法。有的学生可能需要几节课才能掌握该类问题的解题技巧。因为这些例题本来就是由奥数题改编而来。把课堂的重点定位在体会策略的优势是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所收获。
例如本案例,课堂开始我以曹冲称象的故事为导入,后进生如果感受到替换的策略能把生活中的难题变简单,他就有收获。而学习较好的学生能体会数学策略能应用于生活,他也有所收获。只有让学生都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数学课的生命力才得以延伸。
本节案例其中一个教学难点是让学生体验如何替换。如果每道题都需要通过实际操作体验不仅费时,而且受课堂条件限制,许多操作将不能进行。
在教授本课时,我采取了结合画图,倒推等策略帮助学生体会如何替换。学生已经掌握了画图等策略,在课堂上只要适当点拨,能把题目的情景以线段图、实物图、数量关系式等方式呈现,学生通过多种的呈现方式,能对题目有更全面的理解,对替换的过程的认识就更深入。
例如:1个大杯和6个小杯,大杯的容量是小杯的三分之一,学生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呈现
学生1:∵3小杯=1大杯
1大杯+6小杯=3小杯+6小杯=9小杯
学生2小杯:
大杯:
画图的方式更能体现学生的思维过程,学生通过观察其他同学的示意图更容易理解其思路,促进生生互评,使课堂更具生命力。
三\解决问题的策略应回归生活
有部分学生认为,解决问题的策略是高深莫测的,是难以理解的,这和教师长期误解该课的教学重点有很大联系。实际生活中我们也常用到这些策略解决问题,如果教师教学时适当从身边的例子引入,以生动的故事引入,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以本课为例,我以曹冲称象的例子引入,学生在故事中体会到策略源于生活,而且不难理解和操作。最后我还以老师在麦当劳买套餐的例子让学生利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
例2李老师和朋友买了一份套餐:2只鸡翅+1杯可乐=16元
已知可乐的价格比鸡翅多1元,李老师吃了一只鸡翅该付多少钱?
从学生熟悉的麦当劳套餐引发数学思考,学生的积极性更高,对策略的学习更有归属感。
解决问题的策略是苏教版教材的其中一个亮点,只要教师利用得当,学生思维可以得到更大提高。通过反思教学我们获得前进的动力,愿我们养成反思的习惯,愿我们能在反思中摄取营养,不断进步。
教学目标:1,借助实际操作和图形语言,理解一个数除以分数的意义和基本算理。
2,掌握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重点: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探索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和理解一个数除以分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创设一个分一分的活动。
导语:上星期在我们学校举行了什么竞赛(技能竞赛)幼儿园的小朋友也积极参加,并取得好的成绩,幼儿园的老师想用4张同样大的饼来表扬和鼓励小朋友们。如果每人分2张,可以分几人生直接答并说说为什么得出2.
1,出示:第27页的情境图。
如果每人分1/2张,可以分几人如果每人分1/3张,可以分几人如果每人分1/4张,可以分几人
从整数除以整数到整数除以分数,借助除法的意义和图形语言,理解整数除以分数的意义。
创设自主的探索空间,让学生在小组内借助学具通过观察,比较,思考与讨论,发现知识的内在联系,体会除以一个数与乘这个数的倒数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的机会,更主要的是教会学生一种学习的方法。(即分数除法的意义可联系整数除法的意义进行学习)
猜想:通过自己的操作得到的答案,你们猜一猜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二,画一画。
导语:分完了饼,幼儿园的老师想把它装在盒子里,并用彩带来捆住。
出示题目:有一条2米长的彩带,如果截成每段1/2米,可以截几段如果截成每段1/3米,可以截几段如果截成每段2/3米,可以截几段
1,分组验证,让学生画图验证自己的猜想,观察分析图中反映的数量关系
2,学生体会分数除法的意义和算法。
三,填一填,想一想。
让学生观察,比较,从而发现问题中蕴藏的规律。(进一步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
小结:同学们经过自己的认真探索,发现了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是乘分数的倒数。
四,练一练。
导语:同学们掌握了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敢接受知识的挑战吗
1,算一算:61/421/5102/3124/572/3
2,有8瓶矿泉水,每人分2/5瓶,可以分几人
3,拓展题:同学们这节课都学得非常认真,老师想用这9张红纸剪红心奖励给你们,每个红心需3/8张,我们班有32人,够分吗不够应需几张
4,思考题:算一算6112
五,聚焦反思,总结提高。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创设生活情境: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通过创设幼儿园的老师想奖励小朋友的生活情境来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求知,增强学生的探索欲望,从而感悟学习数学的意义和必要。
注重自主探索:
学生有了知识的求知欲望后,赶紧让他们在小组内自主探索,借助圆片和图形语言理解理解整数除以分数的意义。通过观察,比较,思考与讨论,自主发现知识的内在联系,体会除以分数与乘这个数的倒数之间的关系。
3,经历知识的形成:
数学的学习过程注重学习的效果,更注重知识的学习过程。于是,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猜想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并借助图形语言来验证知识的形成,如41/2=8是怎样得出学生就能借助图形语言自己探索出每张分了2个1/2,4张就有8个1/2.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体会数学知识的严密性,还让学生明白了知识或真理是能接受实践的验证的,为以后同学们的学习猜想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方法。
练习循序渐进:
设计练习时,我在算一算里安排有层次的计算,让学生先算简单的61/421/5,再算需要约分的102/3124/5,最后算要化成带分数的算式,满足了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收获。然后把所学的知识回归生活,解决实际问题。拓展题是根据学生的实际经历设计的,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价值。最后还安排了思考题,这是超出了教材的学习范围,可是学生已学会了带分数化成假分数的方法,我认为学有能力的学生解决此题并不难,真正体现了数学的理念:不同层次的学生应有不同能力的培养,不同的收获。
不足之处:
小组交流不深入,分工不明确,致使教学难点没突破。
时间安排不当,有点前松后紧,使后面的拓展题和思考题没讲,不能很好地培养不同学生的不同能力。
改进方法:
1,布置小组合作自主探索时,应让学生先分工,并给学生温馨提示:每个学生应自己操作好,借助图形语言想好得出答案的原因,若想不出再和小组的同学交流,讨论,选个学生登记每个人的交流。学生分组画图时,应让每个学生动手画一画,画好再交流自己的验证方法。这样可能会增加小组合作的实效性,避免有的学生只当收音机,也能更好地突破教学的难点。
2,在经历知识的形成时,时间应安排紧凑些,增强小组合作的实效性。画一画环节可让学生直接在书本上完成。这样也许就不会浪费时间。后面的练习题可能就有时间讲,就能让学生更明白学习数学的价值,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教学目标:
1、理解含有百分数的统计表的特征和作用,掌握制作的方法,并能正确地制作。
2、理解表中数据的意义和关系,能根据表中的数据进行计算,回答问题或简单推理。
教学重点:百分数的计算和读表练习
教学难点:合计的百分数如何确定
教学过程:
昨天我们学习复式统计图,谁来说一说通过昨天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有关复式统计图的知识?表名、单位、日期;表头的设计;合计和总计等。
出示小黑板:
拖拉机厂去年生产拖拉机情况统计表
20xx年1月
计划生产
实际生产
第一季度
2000
2100
第二季度
3000
3180
第三季度
3000
2850
第四季度
2000
2410
让学生结合昨天学习的知识,说图表中的数据表示什么意义?
你能设计表头吗?并把该统计图加以补充吗?
季度台数项目
总计
计划生产
实际生产
合计
10000
10540
第一季度
4100
2000
2100
第二季度
3000
3180
第三季度
3000
2850
第四季度
2000
2410
对于上面出现的总计,到底要不要?学生呈现一种是要,而且是如:4100,而有部分是要,但不是4100,而直接是2100,通过大家的讨论得出结论,理解为什么不要总计:因为这里的总计没有切实的意义。
(一)问题解决
现在大家能不能算一算每个季度完成的百分率?
学生的整体问题不是很大,很快的就能计算出。
填入上表得:
季度台数项目
计划生产
实际生产
完成计划百分数
合计
10000
10540
第一季度
2000
2100
105%
第二季度
3000
3180
106%
第三季度
3000
2850
95%
第四季度
2000
2410
120.5%
到现在为止,表格完成了吗?还没有!还有一个合计的百分率没添?学生探讨该如何填写?思考汇报!
方法一、
方法二、
方法三、
针对学生出现的三种计算方法进行讨论到底该使用哪种方法?从该处的百分率所表示的意义出发:表示去年实际生产的台数是原计划的百分之几?从而理解用第一种方法计算。
(二)问题延伸
你能计算增产的百分率吗?计算并绘制统计表。
(三)读表练习
空调厂第一季度声场拖拉机情况,有部分数据已经记载在统计表上,请你把统计表填写完整。
年月
月份台数项目
计划生产
实际生产
增长百分数
合计
一月
2600
(1)
20%
二月
(2)
3220
15%
三月
3000
3720
(3)
含有百分数的复式统计表的百分数的计算,合计百分数的确定。
课后反思:
整堂课是在昨天学习的复式统计图的基础上增加了百分率,因该所百分率的计算问题不是特别的大,只要弄清楚这里的百分率表示什么,怎样计算就行?但是对于合计的百分率到底该怎么计算,学生会把各个百分数相加的和或是各个百分数平均数写上去,所以这里有必要要把课本上的例题稍加修改,因为例题中出现了问题:
原来例题:
季度台数项目
计划生产
实际生产
完成计划百分数
合计
8000
8650
第一季度
2000
2100
105%
第二季度
2000
2280
114%
第三季度
2000
1860
93%
第四季度
2000
2410
120.5%
在确定最后一个百分数的时候,利用两种算法就出现了一样的结果:
方法一、
方法三、
这样学生就不能很好的区分到底是如何计算?因此在后来的设计中就修改了例题,使得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更好的确定使用哪种算法进行计算,直到例题介绍完,再让学生自习肯本上的例题,发现利用两种方法计算,结果相同,但是还是让学生明确是利用什么方法计算出这个结果的。
还有,比较课本上的教材安排可以发现,在后面的练习巩固是没有采用先完成试一试,而是直接就出示了练一练的习题,一是因为时间上不允许,于是为了提高课堂的时效性,先让学生练习练一练,把试一试作为机动;二是比较两个练习,可以发现,对于试一试学生的难度不是太大,是和例题相同的,而练一练对于大部分学生还是存在问题的,为了克服难点,练习的时候安排先让学生思考你要先算什么?如何计算?得出结论先计算出其中的(1)、(2)、(3),把问题的难点转化为以前学习的百分数问题,减低学生的难度。
1、请学生估计一下,我们的教学楼有多高?(学生回答大概12米,有的说10米)板书:10米。
2、出题:教学楼的高度比后面专用教室的高度的3倍还多1米?你们知道后面的教学楼大概有多高?
讨论:教学楼的高度和后面专用教室的高度有什么关系?
生1:教学楼的高度是后面专用教室的高度的3倍还多1米
生2:教学楼的高度比后面专用教室的高度的3倍多
生3:教学楼的高度比后面专用教室的高度高得多。
2、启发:教学楼的高度和后面专用教室的高度是不相等的,你能找出他们之间的相等的数量关系吗?
学生交流讨论。
生4:10米减去1米,再除以3,等于3米。检验一下是对的。
生5;后面专用教室的高度*3+1米=10米
3、列方程
4、解方程
反思:
列方程应用题大概步骤大家都知道:是在顺向思维的基础上,找出相等的数量关系,设出未知数列出方程,然后进行解方程。其重点是列方程,难点是找出相等的数量关系。本节课也真是在这样的思路下进行教学的。有几个体会值得注意:1、为什么要列方程来解题,学生不知所以然,其实正如上面的生4的回答。也是可以的,但用方程可以降低思维的难度,为今后的代数打好底子。2、本节课教材上的内容比较简单,是西安的大雁塔和小雁塔的高度比较,和我的举例差不多。在传统的教学中我们通常用线段图等形象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题目中的相等关系。在今天的课堂上我没有涉及。在让学生找相等的数量关系时我给学生示范了一个文字分析法,比如:分析教学楼的高度比后教室的高度的3倍还多1米这句话,就可以这样转换成数学语言教学楼的高度比后面专用教室的高度的3倍还多1米
=*+
就是教学楼的高度=后教室的高度*3倍还+1米或者等号两边对调:
后教室的高度*3倍还+1米=教学楼的高度
这样的效果果然很好,起码让学生怎么找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只是觉得后进生可能会不动脑筋,只会望文生义,没有真正弄懂数量关系。3、本节课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地方就是要让学生养成勤于检验的好习惯。
1.揭示课题
师:今天我们学习倒数的认识。(板书:倒数的认识)你们看了这个课题后,想知道什么?
生1:倒数是什么东西?
师:倒数不是什么东西,而应该是什么知识?(同学们轻轻地笑了)
生2:数怎样倒法?
生3:是不是只有分数有倒数?
师:也就是说,同学们想知道倒数的意义和有关方法。
教师板书:意义、方法。
师:倒数的意义和有关方法课本上都有,我们一看就知道了。重要的是我们在学习中要有自己的发现。我相信你们。
教师板书:发现(用另一种颜色的粉笔写)。
[评析:一上课就揭示课题,开门见山,有利于在一节课的最佳时域直奔重点,突破难点。教师只有确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和学习疑难症结,把握学生跳动的脉搏,才能有针对性地下功夫。]
[反思:课始直奔主题,一是可节省教学时间,把更多的时间让给学生去思考、去讨论。二是对本节课的旧知识学生几乎不存在什么计算上的问题。同时,由于是借班上课,我想降低课始的起点,使学生产生安全的心理,全身心投入学习。]
(1)自学课本。
师:请大家在课本上找到倒数的意义,读一读。
学生打开课本,寻找倒数的意义,用笔划词句。
(2)复述意义。
师:请同学们合上书,谁能说说什么是倒数?
生1:乘积是1
师:看来只读一遍就要记住有一定的难度,谁再来说说?
生2: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教师板书:乘积是1的两个数
师:后面是什么,张老师忘了,谁来帮忙?
生3:互为倒数。
教师接着板书:互为倒数。
[评析:教师恰到好处地设置疑问,有利于学生层层深入地思考。同时,高明的教师有时假装糊涂,把聪明让给学生,张老师忘了,谁来帮忙?短短的话语满足了学生求知探新的成功欲,这是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基本策略。这也是张老师课堂教学的一大特点,在下面的教学中还有不少类似的对话。]
(3)初步剖析意义。
师:我们读的时候可以把这句话分成两部分,你认为该怎么读?
生1: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生2: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师:这两种读法究竟哪一种读法好?同桌同学讨论一下,并说说你的想法。
生3: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师:为什么这样读?
生3:这样读很顺。
师:你是怎样读的?
生4: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师:同意这样读的同学请举手。看来,女同学都支持第一种,男同学都支持第二种。我也支持第二种的读法。
教师边说边板书:条件(在乘积是1的下面划上红线)、结论(在两个数互为倒数的下面划上红线)。
师:因为有了乘积是1的条件,才有两个数互为倒数的结论。
[反思:对倒数概念的两种读法,事后细想,还是第一位学生的读法为好,因为乘积是1是两个数的定语,把它们隔开不好,另外,这句话是省略了它们两个字,完整的应是乘积是1的两个数,它们互为倒数,前面是条件,后面是结论。]
(1)示范举例。
师:现在老师写一个算式,大家看看是不是符合这句话的意义?
教师板书:4/55/4=1。(生:符合)
师:那你有什么结论?
生:4/5和5/4互为倒数。
教师板书:4/5和5/4互为倒数。
师:在条件前加两个字
教师板书:因为板书在4/55/4=1的前面。
师:有了因为,就有
学生齐声回答所以,教师板书:所以板书在4/5和5/4互为倒数的前面。
师:谁来把条件、结论完整地说一说?
生:因为4/55/4=1,所以4/5和5/4互为倒数。
[评析:常常发现六年级学生做作业写倒数时,用这样的形式表示2/3=3/2,误认为等号左边是已知条件的数据,等号右边是所求的结果数据。教师的示范表述在这里显得很有必要,这是规范学生表述的重要环节。]
片断一:魔术激疑,感受空间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看魔术吗?今天老师给大家表演一个魔术。
(师表演魔术:一铁质茶杯中装满水(红色)后,倒入一透明量杯中)
师:同学们,请注意观看,这量杯中的水可是很特别的哦。
(学生注意力都集中到观赏量杯中的水上了)
(师趁学生不注意,偷偷地将一磁铁块放入铁质茶杯中。)
师:(将铁质茶杯口朝下,抖一抖)茶杯中还有水吗?有东西吗?
生:没有。
师:现在,老师将量杯中的水倒回到铁质茶杯中,猜猜会怎样?
生:还是满满的一杯水。
师:不见得,老师现在就把水倒回去,你们注意观察,看看会不会有奇迹发生。
(师将量杯中的水慢慢倒回铁质茶杯中,茶杯中的水满后又往外溢出。)
(学生都露出惊讶的神色)
师:我不是告诉过你们吗?这水很特别,这不,水溢出来了不是。
(学生很纳闷)
师:你们有谁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生1:铁质茶杯中的水没倒干净。
师:刚才我明明倒给你们看的,里面没水。
生2:那茶杯中一定有什么东西。
师:是吗?刚刚茶杯倒着的时候,明明没有东西掉下来,要不,你来查一查。
(生2上台查验)
师:告诉同学们,这茶杯中有没有东西?
生:有的。
师:(拿出磁铁给同学们看)哇,魔术穿帮了。同学们,老师趁你们不注意的时候,在铁质茶杯中放了一块磁铁,现在你们知道水溢出来的原因了吗?
生:知道了,是因为茶杯中放了一块磁铁的缘故。
师:那为什么茶杯中放了东西,水就会溢出来?
生1:因为茶杯中的磁铁块挤掉一部分水。
生2:因为茶杯中的磁铁块占了一个空间。
师:对呀,物体是占有空间的。
(板书:物体占空间)
师:(指着教室里的粉笔盒、音箱、电视柜)这三个物体哪个占空间最大?哪个占的空间最小?)
生:粉笔盒占的空间最小,电视柜占的空间最大。
师:看来,物体不但占有空间,而且占空间是有大小的。(板书:大小)我们把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板书:所,叫做物体的体积)
师:粉笔盒、音箱、电视柜,谁的体积最大?谁的体积最小?
生:粉笔盒的体积最大,电视机柜的体积最小。
片断二:设置冲突,启迪思维
师:是不是所有物体的体积一看就能看出它的大小呢?
师:(出示两个物体,一个正方体是由8个小正方体组成的,另一个长方体是由9个小正方体组成的,两个长方体均用纸包围)这两个物体的体积你能看出它们的大小吗?
生1:我觉得正方体的体积大。
生2:我觉得长方体的体积大。
生1:可以把它们都放在杯子里,看水位升得高的那个物体体积就大。
师:这倒是一个好办法,能从魔术中受到启发,只是操作起来有点困难。这些可都是纸做的哦。
生2:把它们划分成同样大小的小方块,谁包含的小方块多,谁的体积就大。
师:这也是一种好办法,我们来试一试。
(师拆开两个物体的外包装)现在你能看出哪个物体的体积大吗?
生:长方体的体积大,因为它含的小方块的个数多。
师:对呀,谁包含的小正方体的个数多,谁的体积就大。老师这边还有两个物体,我们也来通过数一数的方法比较比较谁的体积大。这样吧,我们分组数,男生数一个,女生也数一个,男生数时,女生不能看,女生数时,男生不能看,是男生先数,还是女生先数?
男生:女生先数。
师:女士优先。你们男生很有绅士风度,请男生闭眼,女生准备。
(师出示由6个小正方体组成的长方体)
女生(齐数):1、2、3、4、5、6
师:请男生准备,女生闭眼。
(出示由2个大正方体组成的长方体)
男生(齐):1、2
师:男生睁眼,刚才女生数了6个,男生数了2个,谁看到的长方体大?
生(齐):女生看到的长方体大。
师(惊讶状):真的吗?(同时出示两个长方体)刚才不是说谁包含的小正方体个数多,谁的体积就大。
生(急切地):这些小正方体大小不一样,必须是同样大小的才能比。
师:对呀,要同样大小的小正方体才能比较,那要多大呢?是不是要统一一下。这种统一大小的正方体就是体积单位。
(板书:体积单位)
[教学片断]
师:你们知道3的计算结果吗?
(绝大多数学生举起了手,部分同学迫不及待地说出了答案:)
师:说一说你们是怎么计算的?
生1:我从书上看到,分数与整数相乘时,只要把分子与整数相乘就可以了,分母不变。所以33=9,分子是9,分母仍然是10,结果就是。
(举手的学生都点头表示同意生1的发言,还有个别学生表示是数奥班的学习中了解到的。)
师:老师也同意用这个方法进行分数与整数相乘的计算。对于这种计算方法,大家还有什么疑问?
生2:为什么只把分子与整数相乘,分母10不和3相乘?
师:问得多好啊!看来你是经过积极思考的。(这个问题正是理解算理的关键)大家有什么想法?可以在小组内交流。
(几分钟以后,许多同学举起了手。)
生3:我是这么想的:3表示3个相加,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是:只把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所以只计算分子3+3+3,也就是33=9就可以了,分母仍然是10。
师:你能抓住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从而将分数乘整数与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联系起来思考,真好!表扬!
生4:里面有3个,3个的3倍就是有9个,也就是。
师:你对分数的计算单位以及分数单位的个数理解得很透彻!
生5:如果将的分子和分母都乘3,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结果还是,而不是3个。
师:你从反面给我们讲明了分母不能与整数相乘的道理,谢谢你。
生6:我认为等于0.3,0.33等于0.9,也就是。所以,3等于。
生7:我想给大家举个例子说明3等于9。老师拿来10支粉笔,每天用去,也就是3支,三天用去9支,也就是用去这些粉笔的。
师:用日常生活中的实例来理解数学,也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
生8:我是通过画图得到的结果。先画一个长方形,把它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3份表示,我涂了3个,得到。
师:用画图法分析题意,也是我们经常采用的方法之一。你很会动脑!
[反思]
在这一片断中,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问题的研讨和解决之中,课堂气氛轻松、活泼。反思这一教学过程的成功,主要原因是:及时调整策略,从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出发设计教学。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要遵循3备原则,即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在教学《分数乘整数》之前,其实班里已经有许多学生知道了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如果再按照一般的教学程序(呈现问题探讨研究得出结论)进行教学,学生就会觉得这些知识我早就知道了,没什么可学的了。,从而失去探究的兴趣,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设计合理的符合学生学习实际的教学方法、形式,充分调动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因此在教学时,我故意将分数乘整数的结论灌输给学生,省去了获取结论的研究过程,意在让学生问为什么?。这时学生抓住这一质疑点,提出:为什么只把分子与整数相乘,分母10不和3相乘?接下来的教学就引导学生带着为什么去探索。由质疑开始的探索是学生为满足自身需要而进行的主动探索,因此学生在课堂上迫不及待地,积极主动地进行讨论,从不同的角度解决疑问。极大的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创新的火花在学生激情发言中迸发。
案例背景说明:本人执教的六年级2个班,其中六(4)班学生的基础较好,课外知识丰富,学生活泼好动,课堂气氛活跃,发言积极,常常有一鸣惊人的表现。故在教学中,我及时调整了策略,对2个班采用了不同的教学形式。即在给同轨教学班中的一个班上这节课时,按照通常的做法。先复习了乘法的意义,然后引入分数乘整数的意义,通过几个相同的分数相加引入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教师步步铺垫,学生学起来可以说没什么困难,但课堂上却气氛沉闷,课下问原因,学生们说:老师,我们早就会了,听着觉得没什么意思。,所以作者在给另一个班上课时作了调整,于是就有了上面这个案例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 数学教师工作计划 | 数学老师工作计划 | 数学教研组工作计划
1:百分数、小数、分数这三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可以互相转化,本教案的设计也正是围绕三者之间的联系进行教学的。
2:通过复习准备,学生先明确了分数、小数互化的方法,以及分母是100的分数如何改写成百分数,为下面学习做好铺垫。
3:在例题的教学中,突出学生为主体,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重在引导。让学生利用自己知识思考怎样互化,再归纳出互化的方法,对于比较难掌握的分数化百分数时除不尽的情况,采用了逐步提问的方法,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4:在练习的设计中,练习可分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是为达到教材的基本要求,全班学生都要完成,选做题、根据学生自己的情况尽力完成,针对学生易错的几种情况设计选择题在选择的过程中纠正,以避免学生在互化过程中出现错误。
5: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百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能正确地较熟练地进行百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学、讨论与交流等学习活动,理解百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
3、情感与态度:积极参与百分数与小数互化的学习活动,体验互化方法的多样性,并获得成功体验。
4、教学重、难点:指导学生理解百分数与小数互化方法。
5、教学方法:合作学习法。
(二)教具准备:自制相关课件。
(三)教材学情分析: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过的百分数的意义、明确了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联系的基础上教学的由于百分数的计算通常是化成分数、小数来进行,而求百分率,又要把计算的结果化成百分数,所以学好这部分内容就为后面学习百分数的计算和应用打下基础。
(四)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师生通过玩游戏吸引学生注意、融洽师生关系。
1、复习引入
(1)小数化分数,再说一说→←小数化分数的方法
0.21.50.3751.25
问:要把小数扩大100倍(缩小100倍)小数点应怎样移动?指名说(目的:为后面的移动小数点作准备)
(2)分数化小数,再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课件出示题(指名化)(强调:除不尽的保留两位小数)
(3)把分数改写成百分数:课件出示课题(指名改写)
启发思考观察:百分数有什么特点(分母都是100的分数可以直接转化成百分数)
(4)观察课件出示的图,填空。
指名说0.25=25/100=25%说明了什么?(说明分数、小数、百分数之间可以互化)
2、教学新课
(1)学习例1。
a、出示例1,说说这几个小数的意义,再尝试化成百分数。
b、合作学习讨论:怎样把这些小数转化成百分数?
c、反馈讨论情况。
d、提问:是怎样把小数化成百分数的?用了我们学过的什么知识?
观察与比较:0.2525%1.4140%0.12312.3%
提问:从左往右观察,你发现了什么?请你与同桌说一说?
根据回答板书:小数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添上百分号百分数
注意让学生理解: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时,原数就扩大100倍,再添上百分号,又使它缩小100倍,所以原数的大小不变。
强调:小数点移动时位数不够怎办?(同桌说,再反馈)
e、做一做:教材107页。
(6)教师巡视指导,重点辅导学困生。讲评时学生要说出化法
(2)学习例2。
a、合作学习:教材108页例2。(优生帮助差生)
b、学习反馈。
提问:例2是怎样把百分数化成小数的?用了我们学过的什么知识?
观察与讨论:27%0.27124%1.240.4%0.004
你还能发现其它的化法吗?请你与同学说一说(合作学习)。
指名补充板书:小数去掉百分号,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百分数
注意让学生理解:去掉百分号时,原数就扩大100倍,然后再把它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又使它缩小100倍,所以原数的大小不变。
c、做一做:教材108页。
d、教师巡视指导,重点辅导学困生。讲评时学生要说出化法。
(3)归纳法则
a、请你用自己的话或结合板书说一说百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方法。
b、结合教材理解,读一读百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方法。
3、巩固练习
(1)教材110页第1题,小组合作学习,分工完成。
集体订正。巡视指导重点关注学困生。
(2)教材110页第2题,小组合作学习,分工完成。
集体订正。巡视指导重点关注学困生。
(3)判断正误,并把错题改正过来。
4=400%()0.5%=0.05()3%=0.3()1=100%()
(4)课件出示抢答题。(小组为单位;培养他们的团结精神和默契)
课件出示开放题(小组合作完成)
4、师生小结
小组总结有何收获?分工说化法?再质疑?最后全班共同完成总结。
1、本节课由旧知引入知,让学生通过复习从而很自然过渡到新知,自己探究百分数和小数的互化。但在复习的创设过程中时间稍长,如果能再压缩一点效果会更好!在百分数和小数的互化教学中教师加以引导,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效果好。练习的设计形式多样,从不同角度巩固了百分数和小数的互化,它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同时又遵循了由易到难,由直观到抽象的原则。在选择练习中潜意识渗透了百分数、小数、分数比大小,通过比较,学生能加深它们之间的互化。在最后开放题的练习中,让学生切身体会百分数和小数互化在数学中的应用,同时又进一步了巩固了百分数和小数的互化,使学生的新知重新跃上了一个新台阶。
2、本节课采用了合作学习法,学生在小组里做到了互动学习、互动思考、互动操作、互动总结。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每个学生在小组里大胆地开放了自己的思维,互相取长补短,拓宽了思路,学得扎实灵活,达成了教学目标,完成了教学任务。
Copyright (C) 记范文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