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设计【优秀10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

初中地理教案教学设计 1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自然成为这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下面我就《海陆分布》这节课的教学过程当作案例来进行分析一下。

一、问题导入,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

师:同学们,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早已广被接受,但宇航员加加林在太空看到的地球却是一个蔚蓝色的美丽的星球。他说:“我们给地球起错了名字,它应叫做水球。”那么到底应该叫地球还是水球?

学生活动

1、观察地球仪和火箭升空的动画演示,觉得新奇。

2、学习小组讨论:是地球还是水球?

3、由学生讨论后请学生代表发言,在此基础上教师归纳。

评析: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从而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激发了学生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二、动手观察探究新知,观察思考,深入自学

1、师:引导学生旋转地球仪,开展“拥抱地球”活动,观察任何半球是陆地大还是海洋大?最后统计学生的拥抱结果,从而得出结论。(海洋比陆地大)

2、师:这个结果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讲是很容易的,而古代人认识海陆分布有没有那么容易呢?接下来就让我们来认识几位著名的探险家和他们为人类认识世界所作的贡献吧。

3师:看看陆地主要集中在哪个半球?

海洋大多分布在哪个半球?图中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分别是海洋还是陆地?

学生活动

1、随机的用双手拥抱地球,看看他们的右手大拇指所指的地方是海洋还是陆地。

2、观看展示。

3、观察不同的地图进行分析判断。

4、学生踊跃回答问题。

师:无论是哪个半球,海洋面积总是比陆地大,接下来请学生在图中找出海洋有几种表示方式?(海、洋、海峡)

师:看完海洋,我们一起来看我们熟悉的陆地吧。(引导学生区别大陆、半岛、岛屿和大洲)

学生看图巩固陆地和海洋的各种表现形式,并回答问题

评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躯体、自己的感官、自己的头脑、自己的性格、自己的意愿、自己的知识和思想基础、自己的思想和行动规律。正如每个人都只能用自己的器官吸收物质营养一样,每个学生也只能用自己的器官吸收精神营养。这是别人不能代替,也不能改变的。教师不可能代替学生读书,代替学生感知,代替学生观察、分析、思考,代替学生明白任何一个道理和掌握任何一条规律。教师只能让生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思考,从而使他们自己明白事理,自己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活动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和提高学生读图的能力,使学生在使用地球仪、世界地图中,培养学生分析资料、提取信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快速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地理信息能力。学生也体会人类的认识世界是需要不断的探究和拼搏的,追求真理是人类的永远的目标。

三、师生互动突出重点

1、师:在地球的广大的海洋和陆地我们可以用六个字含盖全部。

(七大洲四大洋)

2、教师指导并和学生一起找七大洲四大洋。

3、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各大洲的轮廓及分布特征。

4、引导学生在空白图上填写七大洲和四大洋以及大洲的界线。(大多数学生可以完成,学习困难的学生可以向组长和老师求助)

学生活动:

1、请一位同学带领全班学生认识七大洲、四大洋。

2、让全体同学根据世界地图,说出主要大洲的分界线。

3、用简单的几何图形绘制各大洲的轮廓以及和四大洋相对位置。

4、各小组在空白图上填写七大洲四大洋以及大洲的界线。

评析:师生互动有利于教师教学效率的提高。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教师为学生的认识和发展提供种种有利条件,通过启发、引导、讲解、示范、督促、评价等等手段,使学生知道“应该学”和“怎么学”,使学生从愿意学、喜欢学到离开了教师也能学,这就是尊重学生的主动精神。教师因势利导,给学生自读、思考、质疑、认识、练习等独立活动的机会,让学生活动成为“多向”的信息交流,教学过程成为“立体结构”。教学过程中,学生自己阅读、独立思考、相互议论如能和教师释疑和谐运转,学生不仅能学得深刻,而且能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提高思维能力,增强自我意识,充分发挥主动精神。

初中地理精选教案 2

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三节《气候》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的思路:首先由天气与气候的关系引入气候,再从气候的两个最基本的要素(气温和降水),进入到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我国气温、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与成因的分析,最后由气温与降水的综合特征总结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一、复杂多样;二、季风气候显著。三、多特殊天气;四、多旱涝灾害。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导入,让学生知道,原来知识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在课堂上,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运用了多媒体教学。在这节课上充分利用地图,让学生读图,识图。善于对地图的运用,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从课堂效果看,我感觉导入顺畅自然,重点难点突出,语言表达流畅,整节课结构紧密,知识传授严谨,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分析与引导上做了适当的设计,从而调动了学生的听课兴趣,学生学习气氛好。这节课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导入,让学生知道,原来知识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在课堂上,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不足之处:一些活动课题学生参与的不够充分,活动气氛需要加强。学生发表意见时,学生的个体作用发挥的不够好,不能照顾到更多的学生,有些问题应该放手让学生研究,给学生更大的探究空间。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加强对学生的培养。

今后的努力方向:学生读图、识图、分析与运用地图的能力及从地图上获取信息的能力还是比较弱,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加强指导学生读图培养学生从图上获取信息的能力。

初中地理教案教学设计 3

一、教学要求:

知识目标:

1、读图说明西亚地区的范围、位置;分析本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2、明确西亚有丰富的石油资源及西亚石油在世界上的重要地位;

3、通过读河流图及气候图,分析本区水资源状况,并讨论由此可能产生的地区争端和冲突。

4、通过阅读材料及图片,使学生了解西亚地区的文化差异和宗教矛盾。

能力目标:

1、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读图能力,以及对地理信息的归纳、推理、对比及分析判断等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当今的热点问题。

3、从西亚最具特色的节水农业中获取适宜发展我国农业的经验。

情感目标:

1、联系当前西亚动荡不安的世界局势,进一步培养学生珍爱和平、反对战争、创造美好生活的情感;

2、由我国的“丝绸之路”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学生努力建设祖国的热情。

二、教学重点:

1、西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2、西亚丰富的石油资源及西亚石油对国际市场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

1、西亚石油对国际市场的影响,西亚重要的石油运输线;

2、西亚的主要农业区和畜牧业区及农牧业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3、西亚地区的动荡不安与本地区的位置、资源的关系。

四、教学进程:

1、学生活动。课前安排学生通过报纸、电视或互联网,有意识地收集相关的新闻报道和时事评论、分析资料。上课时,结合课文中给出的词语,以及自己课下收集的资料,以“我印象中的西亚”为题进行1分钟左右的发言。

教师设问:“西亚为什么会战争不断?这个地区为什么会成为长期的热点地区呢?”──引入新课。

2、播放录像。教师课前搜集有关录像,如第一部分“千年争端,今日焦点”。

看录像时,要求学生记录并思考:

(1)西亚的地理概念是什么?

(2)西亚地区的千年争端因何而起?

(3)西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出若干条“热点因素”,如“运河之争”、“石油之争”、“淡水之争”、“宗教之争”、“领土之争”等,在板书中以框题形式书写,然后再逐一具体分析讲授。

(一)三洲五海之地:

1、教师提问:西亚地理位置具有什么特点,使其成为东西方势力争夺的热点?讨论并回答。

2、向学生阐明“西亚”概念和名称起源。

3、引导学生指图说出“三洲五海之地”的含义和具体位置,并指出本区还有哪些重要的海域和咽喉要道。教师应特别指出“里海”与其它四海的不同,并强调“海洋”与“湖泊”以及“内流湖”在概念上的差别。

4、提问:读图说出“土耳其海峡”与“苏伊士运河”在地理位置上具有什么样的重要性?

(1)同为两大洲界线;

(2)土耳其与埃及� 如课时允许,还可对苏伊士运河的历史和与埃及经济的关系作补充介绍。

(二)丰富的石油资源:

1、提问:提到西亚就不能不提到石�

2、教学中要注意不同形式地图的作用,如通过读西亚石油分布图,可使学生明确西亚石油主要分布在波斯湾及其沿岸地区。可对照世界政区图,由学生说出主要的产油国。

3、在以上活动的基础上,教师还可进一步引导学生通过读图,分析三条航线的优势差异,如提问学生:同样是输出至西欧各国,航线A和B的差异何在?(A航线经苏伊士运河,至欧洲的距离最短,运费最经济,但由于运河地狭水浅,油轮吨位不高;B航线经非洲好望角,至欧洲的距离较长,但水道宽阔,可通行巨型油轮。)

4、石油资源是非可再生资源。

教师应由此引导学生关注人类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相互关系,也可由此初步探讨单一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在学习的过程中,初步形成知识综合思维的意识和能力,并渗透能力和价值观念的培养目标。

引导学生结合本区地形、气候图,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1)这些石油国在发现石油前,经济以何为主?(干旱缺水,高原山地为主──灌溉农业及牧业──经济落后贫困)

(2)石油枯竭后,他们的经济出路又在哪里?(发散讨论)

(三)匮乏的水资源

1、从本区气候特征入手,引导学生说出为什么在西亚地区,水资源比石油资源更宝贵?进而讨论水资源匮乏会对本区的生产生活造成什么影响?

2、引导学生分析本区水资源分布特征(分布不均,多国共用),进而分析“为什么说西亚一直在为水而战?”

3、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不依靠战争,西亚各国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来解决水资源匮乏的问题?(建议以沙特阿拉伯的海水淡化工程和以色列的节水农业为例,加深学生对良性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协调人地关系的认识;还可以举从邻近的土耳其等富水国家输水的例子。)

(四)文化差异:

1、建议以录像、图片资料等直观素材介绍三大宗教文化的差异性。

2、让学生收集有关阿拉伯文化和风俗习惯的资料,在课上相互交流。

3、通过录像,活动──巴勒斯坦问题”,开展以下讨论:

(1)谈谈你对阿以冲突的认识?(或为什么说阿以冲突是西亚问题的核心?)

(2)�

初中地理教案 4

东半球其他的国家和地区

第一节、中东

●范围:中东地区主要包括除阿富汗以外的西亚各国(沙特阿拉伯、伊朗、伊拉克、科威特、叙利亚、黎巴嫩、约旦、土耳其、巴勒斯坦、以色列、埃及),以及北非的埃及。

1、 重要的地理位置:中东处在联系亚、欧、非三大洲,沟通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枢纽地位。其周围有五海,分别是地中海、黑海、里海、阿拉伯海和红海。(P51图8.3中知道:一湾二洋三洲五海的位置)

2、 丰富的石油资源:

① 中东是目前世界上石油储量、生产和输出石油最多的地区。这也是一些大国争夺的原因。

②石油分布:主要分布在波斯湾及其沿岸地区。

③主要的产油国:沙特阿拉伯、伊拉克、科威特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伊朗等。

④大部分由波斯湾沿岸港口用油轮运往西欧、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③石油输出路线:(P53活动3 )

a: 运向日本(东行航线):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印度洋→马六甲海峡→太平洋→日本

b: 运向西欧、美国(最短西行航线):

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阿拉伯海→曼德汉峡→红海→苏伊士运河→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大西洋→西欧、美国

C:运向西欧、美国(较远的西行航线):

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阿拉伯海→印度洋→绕过非洲南端的好望角→大西洋→西欧、美国

3、 匮泛的水资源:是战争的导火线,是本区发展农业的制约因素。中东地处北回归线穿过的大陆西岸和内部,终年炎热干燥,以热带沙漠气候为主,仅在地中海沿岸分布着狭小的地中海气候。匮泛的水资源对中东各国的生产以至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大的影响。

中东地区气候干燥(主要有地中海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亚热带和热带沙漠气候,其中热带沙漠气候的特点是:全年高温少雨)河流稀少,分布不均,多国共用。

4、 中东的人种主要是白色人种。伊斯兰教、-、犹太教都把耶路撒冷看着圣城。

5、 中东多数国家和地区的居民主要是阿拉伯人,信仰伊斯兰教,这些国家被叫着“阿拉伯国家”。波斯人主要分布在伊朗,信仰伊斯兰教。犹太人主要分布在以色列,信仰犹太教

6、

§2、欧洲西部

1、 发达国家集中的地区:欧洲西部指欧洲的西半部,占欧洲面积的一半多,人口稠密,国家众多,绝大部分是发达国家。

2、 欧洲西部有个区域性组织,叫欧洲联盟(欧盟),其成员国有27个,都是发达国家,欧盟在世界经济领域和国际政治舞台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人们使用统一的货币叫 欧元

3、英国的首都是伦敦,法国的首都巴黎;德国的首都柏林,意大利首都罗马。

4、 欧盟进出口居世界首位,是世界贸易的地区。欧洲西部的工业以制造业为主,制造业是把原料进行加工,制造成各种工业产品的工业部门。

5、 工业发达,以加工制造业为主。欧洲西部从事制造业的人口比例很高。工业中心多,分布密集,呈“十”字形分布。自英国向东到波兰境内,自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到意大利,形成了世界上的工业密集地带。

6、 欧洲畜牧业发达的原因是:气候——地处中纬度大陆西岸,属温带海洋性气候(特点:全年温和多雨) 形成多汁的牧草;地形——地势低平,以平原为主。致使草场广布 。欧洲西部的人称牧草为“绿色的金子”。因此欧洲西部的畜牧业发达。

7、 欧洲西部的地形特点是:地势低平,以平原为主,南北多山地,中部平原广大。平原分布在中部,以莱茵河为界,以� 山地主要分布在南部和北部半岛上。北部有斯堪的纳维亚山脉,南部有阿尔卑斯山脉。阿尔卑斯山脉呈东西走向,有利于大西洋暖湿流深入内陆。

(参考P64图8.23,记住:斯堪的纳维亚山脉、比利牛斯山脉、亚平宁山脉、阿尔卑斯山脉、客尔巴阡山脉、西欧平原、波德平原、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伊比利半岛、亚平宁半岛、巴尔干半岛、大不列颠岛、冰岛、多瑙河下游平原、大西洋、地中海、黑海、北海、波罗的海、直布罗陀海峡、英吉利海峡)

8、 荷兰、丹麦等国是世界上主要的乳畜大国。

9、 繁荣的旅游业:欧洲西部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异常丰富。南欧阳光灿烂的地中海海边风景区和沙滩浴场,北欧曲折、幽深的峡湾,引人入胜;中部高耸的阿尔卑斯山,是登山和滑雪运动的好场所;独特的风土人情,古老的城堡,庄严的教堂、为数众多的博物馆,使欧洲西部成为世界旅游业发达的地区。法国、西班牙和意大利成为欧洲的三大旅游国。

10、主要的旅游地其所在国家:伦敦塔桥(英国),风车(荷兰),北欧峡湾风光(挪威),阿尔卑斯山滑雪(瑞士),巴黎埃菲尔铁塔(法国),西班牙斗牛,地中海沿岸风光(意大利),雅典巴特农神庙(希腊)。

§3、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1、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位于世界上的沙漠-----撒哈拉沙漠以南,东临印度洋,西临大西洋,处于低纬度地区。地形由东南向西北倾斜,以高原为主。(P67图8.26:印度洋、大西洋、埃塞俄比亚高原、东非高原、南非高原、刚果盆地、几内亚湾、撒哈拉沙漠、尼罗河、好望角、乞力马扎罗山)

2、 本区90%以上是黑种人,故萨哈拉以南的非洲又有“黑非洲”之称。

3、非洲黑人的原始居住地主要分布在几内亚湾沿岸和刚果盆地,即主要分布在本区的西部。

4、 非洲峰-------乞力马扎罗山 ,称为赤道雪峰。

5、 单一商品为主的经济:出口物品主要有矿产、森林、畜产等初级产品:进口物品为机械、汽车等工业制品。这样的经济特点使非洲许多国家失去了市场主动权 。(掌握P70活动2,图8.32)

①概念:过分依赖某一种或几种产品生产的经济;

②弊端:初级产品价格低廉,工业制成品价格昂贵,制约了本国经济的发展;

③形成原因:长期受到殖民主义者的统治和控制;

④出路:发展多样化农业,振兴民族工业,建立出口加工区,发展旅游业,以改变本国经济依赖单一产品的局面。

6、 非洲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在世界各大洲中居首位,(为2.2%,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更高达3.0%),人口增长过快,超过粮食及经济增长速度,己构成了日益严重的人口问题和粮食问题。由于殖民主义的长期统治和控制,本区科学技术落后,农牧业生产水平很低,粮食始终不能自给。而人口增长过快,需要更多的粮食和肉类,于是人们砍伐森林,开垦草原,以扩大耕地面积,或过度放牧,导致土壤肥力下降、草原退化,加剧了土地荒漠化,使生态环境逐步恶化。解决措施:控制人口数量;提高农牧业生产水平;保护自然环境。

7、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主要的气候类型有:热带草原气候(分布最广,特点是:全年高温,降水季节差异大,分明显的干湿季)、热带雨林气候。在热带草原地区的国家常受到旱灾的威胁

8、 粮食供应不足,生产水平落后,开垦草地和森林,致使环境恶化,成为本区各国普遍遇到的问题。

9、 本区气候以热带气候为主,因此是很多热带经济作物的故乡,如咖啡、可可;

10本区很多矿产资源在世界中占有有重要地位,如金刚石、铜。

§4、澳大利亚

1、 澳大利亚的四个别称:世界活化石的博物馆、独占一块大陆的国家、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坐在矿车上的国家。

2、 世界活化石博物馆:澳大利亚位于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四面环海,是世界独占一个大陆的国家。6500万年以前,澳大利亚大陆同其它大陆分离,孤居一方,独立发展。长期以来,自然条件比较单一,动物演化缓慢,又没有大型食肉动物的侵扰,许多珍奇的原始动物生生不息,一直繁衍至今。特有的动物有:袋鼠、鸸鹋、树袋熊、鸭嘴兽等。

3、 骑在羊背上的国家:澳大利亚是世界上绵羊数和出口羊毛最多的国家。

4、 澳大利亚利用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形成了四个不同的农牧业区。(P74图8.37,了解农牧业带的分布。)

5、 澳大利亚是一个地广人稀的国家,平均人口密度仅为2.5人/平方千米,大约为中国的1/46。农牧业生产机械化程度高,出口产品中,除羊毛之外,还是世界上重要的牛肉、小麦出口国。

6、 澳大利亚的地形:东部是山地,中部以平原为主,西部以高原为主。东部有自北向南纵贯的大分水岭。全国的河流墨累河,从大分水岭西则发源,向西南注入印度洋。东北部沿海有世界的大堡礁。西部广阔的低矮高原,占全国面积的一半左右。中部是大面积的平原,地势最低处有艾尔湖。平原上河流很少,但地下水丰富,在平原中部地势低的地区凿井,地下水可以自动流出地面,成为自流井,因此人们也把那里叫做“大自流盆地”。(在P75图中了解澳大利亚的主要地理事物:大分水岭、墨累河、澳大利亚盆地、北艾尔湖、太平洋、印度洋、塔斯马里亚岛。)

7、 坐在矿车上的国家:澳大利亚矿产资料十分丰富,许多矿产储量居世界前列:如西部的铁矿;东部沿海的煤矿和东北部的铝土矿。澳大利亚矿产品的开采和出口也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澳大利亚开采的矿石有一半以上用于出口,是世界矿产品的主要出口国之一。矿产分布:铁矿(西部)、煤矿(东部)、铝土(北部)。(P77图8.40知道几种矿产在图中的位置)

8、 服务

9、 澳大利亚的城市和人口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首都堪培拉,悉尼是全国的工业中心和港口城市,墨尔本是全国第二大城市。(P77图8.40记住主要城市在图中的位置)

10、 南回归线穿过澳大利亚大陆的中部,澳大利亚位于热带和南温带,热带草原气候和热带沙漠气候分布最广。(P76图8.39 指导澳大利亚的气候类型及分布)

11、地形与农牧业:西部海拔不足1000米的广阔的低高原,中部是大面积的平原,地下水丰富,牧草优良,没有大型肉食动物,适合露天围栏放牧。

12、气候与农牧业:澳大利亚的中、西部和北部地区为广大的热带沙漠气候和热草原气候区,较为干燥,适宜牲畜过冬和繁殖。东南部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湿润;西南部地区冬季温和湿润,夏季高温干燥,这样的气候特点既适宜畜牧业也同样适宜耕作业,因此这些地区发展了混合农业。

13、澳大利亚70%以上的羊只集中在东南部沿海的混合经营地带,其它广大地区放养的羊只相对较少。因为东南部和西南部地区地形较为平坦,西南部地区气候适宜,降水相对于其它地区较为丰富,东南部地区虽然处于大分水岭的雨影区,但引水灌溉可以满足其小麦种植和畜牧业的利用,因此这个地区发展混合农业比较有利。

地理教学设计 5

摘要

本文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和教学规律,阐述了基于多媒体和网络环境的地理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思路,重点对教学过程诸环节的设计如目标设计、学习环境设计、教材内容与信息资源整合设计和自主学习设计等进行了具体说明,认为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是被促进和支持而不是受到严格的控制和支配,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发现、自主探索的学习方法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认知能力。

一、前言

教育部陈至立部长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全国实施中小学‘校校通’工程,努力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日渐广泛地应用于教育教学中,“校校通”工程的启动和发展,给中小学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带来了重大的革新机会,为学科教学信息化奠定了物质基础。如何切合本学科实际,有效利用网上的资源,建构基于网络环境的现代教学模式,探索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学设计是当前教学改革的研究重点。

二、基于多媒体和网络环境地理教学的必要性

目前各地的计算机辅助地理教学多采用的是课堂演示型,即单机演示方式,少数采用网络教学方式。两种方式各有特色,前者以教师导学为主线,通过制作精美的CAI课件发挥多媒体计算机图、文、声、像集成输出的优势,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兴趣,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和思考,但其不足在于多为单向灌输形式,限制了师生、生生的多向交流及学生的自主探索,而且使用的CAI课件多是一个整体型的教学软件,成品后就固化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不能修改,只适用于事先确定的、特定的教学目标与具体教学情景,不利于教师尤其是学生的个性发挥;后者具有学习资源丰富、资源共享、形式开放、超文本选择性学习、交互性强等优势,强调个性化教学和协作学习,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实践技能。但地理学科知识的时空无限性和地理信息的多感观与多维性决定了纯粹的网络教学在很多时候并不能很好地解决教材中诸多的重点和难点,诸如地理事象的宏观、微观变化,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再现与分析等。基于多媒体和网络环境的地理教学不仅很好地实现了二者的有机结合优势互补,以最大限度发挥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的效应,实现输入输出的多元化,而且适应了信息时代对教学的新要求以及地理学科特点和教学规律,对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法、更新学习观念、提高信息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三、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

基于多媒体和网络环境的地理教学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3.1系统有序原则。根据地理教学系统的整体性和动态性特点,优化教学过程,正确处理教学结构和师生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依照地理学科特色和学生认知规律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环节。

3.2情知协调和自主选择原则。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意义建构是学习的目的,它要靠学生自觉、主动去完成。因此要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扬教学民主,给予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力。通过提供各种与教学目标有关的学习材料和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去选择、学习和探究。

3.3开放性原则。基于多媒体和网络环境的地理教学是一个开放的教学空间。首先学生的心态是开放自由的,不受压抑;其次,教学内容是经过整合的(详见下文),不拘泥于教材,也不局限于教师的知识视野;第三,教学结果不满足和局限于教材、教参、权威、教师的所谓标准答案,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允许学生发表与教师、课本不同的意见和看法,尊重学生与众不同的'观点和标新立异的观念。因此教师要善于创设开放的教学情境,营造积极的思维状态和宽松的思维氛围,努力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想像力。

3.4差异性和因材施教原则。学生智能发展的个性特点和差异表现出学生素质发展的不均匀性和阶段性,如学生的智慧类型、学习能力倾向、学习速度和个性特征等表现出差异性,因此教学设计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教学目标的拟定、教材内容与网上资源的整合、学习情境的创设等必须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最大限度地利用学生的潜能实施有差异的教学,给每个学生提供思考、探究、创造的机会,使所有学生都得到有效发展。

四、教学设计思路

基于多媒体和网络环境的地理教学设计思路如下图所示。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制作CAI小课件,同时将教材内容与网上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创设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学生则在网上进行个别化学习、协作学习、互动讨论、自我测试、作业与研讨(可延伸到课外)等学习活动;教师根据反馈情况及时指导、评价、调控教学进程,以期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五、教学环节与策略设计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学习要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基于多媒体和网络环境的地理教学的学习环境包含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四大要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参与者和管理者,学生学习的帮助者。

5.1教学目标设计。教师根据大纲要求或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分析学生特征、水平和发展,确定学生学习的起点和应达到的目标,并使学生习得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动作技能、态度等方面的能力。教学目标是学生通过学习活动应达到的知识、能力水平,而意义建构则是学生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应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认识、能力、情感等诸方面都得到发展。

5.2学习环境设计——整合教材内容和网上资源,创设与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创设“情境”是“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是教学设计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为在教学中完成意义建构的最终目标,必须通过创设真实的情境,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组织适合学习主题的多样化的学习信息资源。学习资源是通过整合教材内容和网上资源而来,包括CAI演示小课件、教材主要知识点、与具体章节内容相关的网上信息资料的融合、加工。

5.2.1 CAI演示小课件设计。演示课件以知识点为中心,不必费时制作完整的课件,即从以往的整体课件思想转向积件思想。小课件的制作不再强调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只突出一个或几个重难点(教学内容的其他部分由学生在网上资源中自学解决),因此制作工作量大为降低,而且可从网上(如K12课件交流中心)下载现成的小课件。目前网上交流的地理课件基本上是以知识点为基础设计的小课件,很少完整课件,可 一般的地理网络教学多选择介绍性、说明性为主的内容进行,很少选用抽象难懂、原理性强部分制作网络课件。基于多媒体和网络环境的地理教学则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诸如地球的运动、大气环流、洋流的形成和分布等内容,只要制作好能突破教学重难点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逼真效果的小课件,则亦能实现网上教学。

5.2.2信息资源设计。由于因特网上包含了很多重复、过时、零乱的数据和信息,因此,首先应选取过滤出对教学有参考价值的信息,但不能照搬,必须进行剪裁、取舍、加工,择其精华及其与教材的切合点,达到与教材内容相互渗透融合、拓宽学生视野、拓展学生思维空间的目的。为方便学生快速高效获取信息、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我校建立了地理电子资源库(佛山一中校园网地理资源库、佛山教育信息网之地理教与学资源网)。资源库包括教师备课资源和学生学习资源以及多媒体素材和智能题库等,实现了网络虚拟环境的资源共享,加快了学生对信息资源的获取速度,从而保证了教学的高质量和有效性。

5.3自主学习设计。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是要让学生自由学习,强调学习是自我发现的,也就是强调学习者的积极主动精神,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自由交流,大胆质疑。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提高学生的各种综合能力。

5.3.1展示主题,引入探究。教师通过大屏幕展示本课的主要知识点和学习目标,向学生展现创设的情境,让学生利用自己已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与当前学习的新知识引发联想,从而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并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同时提出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问题情境的设置要达到以下三点要求:①问题情境的核心部分应是本节课要加以揭示的地理原理和规律,即要有参考价值;②能促使学生产生弄清某个地理事象的兴趣和需求,诱发探究行为;③考虑学生的可能性和可接受性,包括学生的创造力和现有的知识水平。

5.3.2个别学习,自主探索。学生通过教师创设的学习情境和问题情境,浏览网上资源,进入一个可以自由探索当前问题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根据个体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差异,利用各种工具和信息资源(如教材、影像、CAI演示课件、视讯、声音、图形、网上信息等)来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允许学生按自己的进度学习,实现分层教学和个性化学习。在主动探索过程中信息资源应如何获取,从哪里获取,如何取舍、加工,以及如何有效地加以利用等,则由教师利用网络监听、监看、监控等功能提供指导和帮助(见5.3.3)。

5.3.3教师指导、评价、调控学习过程。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具有开放性、交互性和自主性特点,但由于中学生自学能力尚不强、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学习过程中常带有松散性和不确定性,因此教师要充当好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指导者,对课堂教学中可能会出现的情况要有一定的预见性,及时解决可能影响学生自主学习的各种问题,利用教师机对学习过程进行监控、指导和帮助,必要时辅以适当的讲解。共3页,当前第2页123

5.3.4小组合作,协同探讨。学生在自主探索和知识重组的基础上,利用网络的交流调阅功能或相互间的语言交流,开展小组讨论、协商,以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对主题的意义建构。小组成员的协同探讨是实现班级学习目标的有机组成部分。小组协作活动中的个体(学生)可以将其在学习过程中探索、发现的信息和学习材料与小组中的其他成员共享,甚至可以同其他组或全班同学共享。在此过程中,学生之间为了达到小组学习目标,个体之间可以采用对话、商讨、争论等形式对问题进行充分论证,以期获得达到学习目标的最佳途径,增强学生个体之间的沟通能力以及对学生个体之间差异的包容能力。

5.3.5互动讨论交流。互动讨论包括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探讨话题尽量设计成具有社会性和开放性特点,切合教材内容、社会实际及热点问题,如我校“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网络教学的讨论话题设计为“� 学生还可以根据学习所得提出各种不同观点进行讨论。这种多向互动交流方式,给予学生充分表达独特性思想与感情的机会,而且学习者群体(教师和学生)的思维和智慧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即整个学习群体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是学生对所学知识加深理解、内化提高、逐步升华的过程。交流通过课件设置的互动论坛(或留言板、聊天室等)实现。同时,对于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表现和发表的观点,教师适时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尤其对于新颖和有建设性的观点要予以肯定和表扬,让学生在交流和讨论中体会成功的喜悦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5.3.6学习效果设计。建立即时反馈的自我测试习题系统,如选择题采用即时评价判断方式,而读图题、填空题、连线题则可采用拖放方式,学生可即时了解练习结果的正误,并找到自己的错误所在,以便及时纠正和重新学习。教师根据即时反馈结果,对出错较多的习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强化指导,帮助学生实现新知识的同化和顺应,使学生建构的主题意义得到内化。学生则根据个体的认知现状,通过测试者可以继续进行拓展学习或讨论交流,而测试成绩不理想者则利用网络资源中的“补丁”学习软件进行补偿学习。

5.3.7作业设计。教师根据本节课内容布置作业,以理解、应用和讨论题为主,给学生留有想象和发挥的空间。作业完成后,发到教师的电子信箱或复制到指定文件夹,也可贴到指定的论坛供交流讨论。作业形式不限,培养学生充分运用多媒体形式表达信息、创造性使用信息的能力。学生的作业即是其学习和研究的成果,可开辟优秀作业展评,将质量上乘之作存储到地理资源库中。这不仅可不断更新和充实资源库,而且使学生的成果得到展示与共享的机会,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激励其不断进取。

5.4课后学习与交流。网络课件存于校园网地理资源库中,学生在课后可以重新学习、复习或在留言、论坛板提出新的问题。提出的问题,可以是老师回答,也可以是学生回答,为师生间的交往、学习、研讨提供良好的氛围,使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

基于多媒体和网络环境的地理教学设计的根本点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全面提高各种能力,使每个学生获得充分发展。自主学习设计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七个环节并非是一成不变的线性结构,教师可根据学生学习反馈情况予以指导、调控,对某些环节加以调整甚至重复进行。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交流,发挥学生的首创精神,使学生的学习行动有序,实现新的意义建构。

六、结语

基于多媒体和网络环境的地理教学突破了简单的演示型模式,通过网络提供丰富的多媒体资源,创设有意义的学习情境,体现了知识的意义建构过程。在此环境中学生可以进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来达到学习目标,学生不仅能得到教师的帮助和支持,而且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协作和支持。因此学习是被促进和支持而不是受到严格的控制和支配,整个教学过程不强调对教学活动的绝对控制,而是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注重学习活动的灵活性、实用性和时效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从而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开放交往、实践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初中地理教案 6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首先提出读图问题:

1、印度尼西亚的领土主要分布在哪一纬度带附近?

2、印度尼西亚领土的组成特点?

3、在国际海洋交通方面,印度尼西亚的地位有什么重要性?

通过读图,强调位置、组成的重要性,为学生对下面有关印尼的自然环境、人口分布、物产和经济状况的学习打下基础。

第一部分“热带海洋上的翡翠项链”概述了印度尼西亚的自然环境特征。这种比喻与它的地理位置及领土组成紧密相关。印度尼西亚位于东南亚热带海洋中,由13000多个大小岛组成,是世界上的群岛国家 。这些岛屿分布在赤道及其两侧,为热带雨林景观。印尼的地壳不稳定,多火山、地震,但爪哇岛有由火山喷出物发育而成的肥沃土壤,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人口众多 分布不均”部分介绍了印尼的人口状况,这是印尼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印尼人口在世界上仅次于中国、印度和美国,居第四位。人口分布很不均匀,约有50%以上的人口集中在爪哇岛,1/5在苏门答腊,其他岛屿丛林密布,人口稀少。全国有100多个民族,几百种语言。居民大多数信奉伊斯兰教。华人和华侨多分布在沿海各城市。

“矿产和热带经济作物”介绍了印尼丰富的物产,这对于印度尼西亚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教法建议

一、首先围绕着印度尼西亚图回答问题:

1、印度尼西亚的领土主要分布在哪一纬度带附近?

2、印度尼西亚领土的组成特点?

3、在国际海洋交通方面,印度尼西亚的地位有什么重要性?

从而,概括印度尼西亚像散布在南太平洋上的一串翡翠项链,明确印尼的自然特征。然后,提问印度尼西亚的另一重要自然特征,多火山、地震及原因。火山喷出物发育而成的肥沃土壤,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组织学生阅读“人口众多、分布不均”这段课文,了解印度尼西亚的人口分布状况。

三、通过读印度尼西亚的矿产分布图,请学生说出印尼的主要矿产资源,并在图上指出分布。通过前面对印尼自然环境的分析,让学生自己说出印尼应出产哪些农产品,老师补充。

总结印尼的经济状况:印尼属于发展中国家,过去主要以出口农林、矿产等初级产品为主;近年来 石油加工业和制造业有很大的发展。

四、最后让学生在印尼简图上,找出雅加达和万隆,明确这两个城市准确位置。并介绍这两个城市的基本情况。

本节内容的思路是 :位置→自然环境特征→人口分布→物产→经济状况→主要城市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 印度尼西亚的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及领土的构成

人口众多,分布不均

主要的矿产和农产品。

【教学难点】 成为热带海洋上的翡翠项链的原因

【教学工具】“印度尼西亚简图”、“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图”及印度尼西亚的风光图片

【教学过程】

(导入)大家知道肺是人体的一个重要的器官,它源源不断地向身体提供氧气,如果它丧失了作用,人马上就会死亡。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就是被誉为是世界、特别是南太平洋的一叶“肺”的国家—印度尼西亚

(板书)第四节 印度尼西亚

热带海洋上的翡翠项链

(读印尼简图)

1、印度尼西亚的领土主要分布在哪一个纬度带?属于五带中的哪一带?

本区的气候以哪一种为主?植被 属于热带。热带雨林气候为主。热带雨林)

2、印度尼西亚的领土组成有什么特点?在图上找出主要的岛屿?并用红线描出(13000多个岛屿组成,是世界的群岛国家,被称为“千岛之国”。主要有苏门答腊岛、爪哇岛

3、说出印度尼西亚的相对位置?说说在国际海洋交通方面,印度尼西亚的地位有什么作用?(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所以在国际海洋交通方面,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位于东亚和西欧、亚洲与大洋洲的十字路口)

(板书) 1、世界上的群岛国家

2、位于东亚和西欧以及亚洲和大洋洲的十字路口

(风光图片)印度尼西亚的热带雨林风光图

(讲述) 印度尼西亚位于赤道及其两侧,气候特点是高温多于雨。各岛树木葱绿,花开四季,各岛相连,使印度尼西亚像散布在南太平洋上的一串翡翠项链。印度尼西亚迷人的风光,吸引着很多人前往旅游。

(板书) 2 多火山、地震

“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图”

(提问)印度尼西亚位于哪三大板块之间?(太平洋、印度洋和欧亚大陆)

(讲解)由于地壳不稳定,多火山、地震。印度尼西亚全境有400多座火山,其中有活火山77座。火山喷出物发育而成的肥沃土壤,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

(阅读) 组织学生阅读“人类口众多、分布不均”这段课文,回答

(1)印度尼西亚有人口_______

(2)居世界第_______位

(3)印度尼西亚人口分布,主要集中在_______ ,居民多信仰伊斯兰教

(板书) 二、人口众多、分布不均

(读图) 印度尼西亚的矿产分布图,请学生说出印度尼西亚的主要矿产资源?并在图上指出分布在什么地方?

(总结) 印尼的石油、天然气、锡、铝土等矿产资源丰富。其中石油的产量和出口量居东南亚首位。

(板书) 三、矿产和植被

(提问) 受气候影响,印尼的农作物应 印尼有那几个主要城市?

(板书) 主要城市

请大家在印尼简图上,找出雅加达和万隆两个城市,明确这两个城市准确位置。并介绍这两个城市的基本情况。

(雅加达:首都、重要港口、东南亚的城市。万隆:疗养和旅游胜地。1955年,亚非会议在此召开。)

(总结) 由于印尼的地理位置和组成的特点,使印尼就像热带海洋上的一串翡翠项链,这条“项链”不仅风景迷人,而且资源丰富,人口众多。正是因为印尼有广阔的热带森林,所以它被称为世界特别是太平洋的一叶“肺”。但不幸的是印尼的森林正在以每天4000—9000公顷的速度消失。这已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

板书设计

印度尼西亚

1、热带上海洋上的翡翠

2、世界上的群岛国家

3、地理位置重要

人口众多、分布不均

矿产和植被资源分布

主要城市

雅加达:首都、东南亚城市

万隆:疗养和旅游胜地

初中地理精选教案 7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

2、了解我国主要的温度带以及划分的标准。

能力目标

1、初步学会分析气温形成原因。

2、培养学生判读分析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

德育目标

使学生懂得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使人和环境相互协调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教学重点

我国气温和降水的分布特点及差异。

●教学难点

1、有关气候图的分析判读。

2、温度带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观察对比等为主的教学方法。

●教具准备

1、投影仪、录像带以及有关图片。

2、绘制有关复合投影片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经常收听天气预报,联系七年级所学地理知识,可以知道天气方面的要素有哪些呢?在众多的天气要素中,气温和降水是非常重要的,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我国的气温分布以及因它而划分的温度带。

(板书)第二节 气候

(观看图片)从图片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的冬季不仅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同时也有鲜花盛开、绿草茵茵的南国景致。

可见,同是冬季、同是春节期间,我国南北的气温和景观差别很大。

一、南北气温的差异

1、冬季南北温差很大

[讲授新课]

(提问)那么在“我国一月份的平均气温分布图”上是否也可以分析出同样的结论呢?

看《中国1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图(图2.13)

(读图观察)下面同学们仔细阅读一下代表北半球我国冬季的《中国1月平均气温的分布》,怎样读懂这幅图呢?

①搞清图例和气温数值,仔细观察气温递变有什么规律?(学生答后,教师小结:我国冬季气温的空间分布规律是由南向北递减,即越往北去,气温越低)

②海南与黑龙江的漠河气温大约相差多少度?

③秦岭-淮河一线一月平均气温大约多少度?

(教师小结)由此可见,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的特点是:越往北去,气温越低,冬季南北气温相差很大。(板书

初中地理教案教学设计 8

一、教学目标

1、掌握热带气候类型与分布地区。

2、掌握热带气候类型的气温年变化曲线和逐月降水量分布图的判读方法,能根据这些资料对一个地区的气候进行简洁的描述。

3、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图表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用世界气候分布图指出热带气候类型特点及分布。

2、利用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分析出气候类型的特点。

难点:如何让学生掌握利用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分析气候类型的特点。

三、教学用具

地图

四、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数理比较、讨论归纳等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播放一段景观录像,包括热带雨林、热带沙漠、温带海洋、苔原带等景观。学生观察讨论景观差别,教师总结:世界各地气候千差万别,今天我们一起来领略世界各地的气候差异。

1、 出示热带的四种气候对应景观图

设问:

①这些图分别代表什么景观?景观有什么差异?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热带雨林景观:树木高大茂密,树林阴暗潮湿,叶尖经常滴雨,所以叫做”雨林”。其实这里也有善于攀援的猩猩。猿猴。在河湖附近还有河马。大象。

热带草原景观:树木高大稀疏,地面有高草,动物有斑马。长颈鹿。狮子等肉食动物。

热带荒漠景观:地面以沙漠为主,动物。植被都很稀少。

②为什么热带各地的景观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呢?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

教师总结:这种差异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各地的降水不同造成的,降水量多的地方植被就茂盛,叶子大,而降水量少的地方植被少,叶子就少,植被就稀少。

教师活动:我们刚才考虑的都是这些气候类型的不同点,那么它们还有那些相同的地方?比如从气温角度来分析。

总结:这四种热带的气候的共同特点为:终年高温。

不同点为:降水量不同,最多的热带雨林气候,最少的为热带沙漠气候。而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的降水都是一年分为旱雨两季,而季风气候是旱雨两季明显,降水总量大;草原气候也有旱雨

2、 出示新加坡等四地的气温、降水资料图完成下表

景观名称 热带雨林 热带草原 热带季雨林 热带荒漠

对应地名

全年降雨量

气候特征

3、教师活动:

那么这些气候类型各分布在世界上哪些地方?那个地方气候类型分布最广

学生读图回答:

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最广的是南美洲的亚马逊平原。

热带草原气候:主要分布在雨林两侧,最广的是非洲。

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亚洲的印度半岛。中南半岛,最广的是亚洲。

热带沙漠气候:主要分布在南北回归线的内陆及大陆两岸地区,最广的是非洲的北部。

4、小结

现在,请大家把书合上,我们来回忆一下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5、课堂练习

初中地理教案 9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世界的人口》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人是社会的主体,人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环境,关于世界的人口在迅速增长这个结论,学生已经了解,但是如何准确、科学的表述从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人口的增长速度的变化及其带来的影响?人口分布的不平衡,分析为什么存在这么大的差异?学生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理解,还远远不够。本章从人地关系的角度,阐述了有关人口地理方面最基本的一些知识,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陆地和海洋》以及《天气和气候》两章的内容,这为过渡到本节课的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后面章节《世界的语言和宗教》以及《人类的居住地》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为今后学生参加生产实践和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因此,本节内容在整个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结合对教材的分析,我制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人口增长、分布的特点、世界人口问题及其对社会、环境和经济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状况。通过地图,能分析影响各地区人口密度的自然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了解世界人口问题,让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人口观,意识到“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紧迫性,并从中学会用辩证的眼光去分析问题,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教学难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密度的概念;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人口问题及对策。

二、说学情

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基本地理知识已有了一定积累,但是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人文方面的知识,有可能激发学习兴趣,也有可能根本不入门。人口问题是现在社会上出现频率较高的话题,各国、社会各界对人口问题的关注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但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这一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有强烈的好奇心,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教学过程中尽量多采用直观方法。

三、说教法

1、读图分析法:教学中采取读图分析的方法,帮助学生回忆、总结、提高。对于地理原理和教学重难点,运用多媒体及图表辅助,分析讲解,予以突破。

2、分组讨论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读书读图,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变学会为会学;

以“读图+练习”的教学方式为主,充分利用课本所提供的练习和资料,创设情境、启发,体现地理课堂的特色,另外本节内容主要运用FLASH课件来讲述,集录像、图表于一身,。

四、说学法

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结合本节课内容,我确定本节课的学法如下:

1、图导图练法。引导学生识图、析图、说图、填图,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时巩固地理知识,指导学生运用地图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读图能力和地理空间概念。

2、收集资料法。指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如:报刊杂志、因特网等搜集与学习内容相关的材料。

3、自主合作学习。通过引导学生读、思、议,以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读: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的习惯和能力;思:通过教师提问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达到学习的要求;议:学生围绕教师的质疑,展开讨论,进一步理解知识。

通过以上方法的运用,使学生能够从量到质地认识和理解世界人口状况。

五、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部分

用(视频)《复活节岛》的故事引入,故事大致内容为:战争使人们忘记了自己的文明,忘记了自己的传统,在征服与被征服、吃人与被吃的不断循环中,这些创造过辉煌文明的岛人完全退化,终于又自食恶果地退回到极度原始的状态中。通过视频导入的方式从感观上吸引学生,激发探求新知识的好奇心理。

看完视频后,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本节课的内容,问题如下:这只是世界的一个角落的故事,那么,整个世界的人口状况如何呢?

(二)新授

1、世界人口增长特点及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概念

(1)播放婴儿的啼哭声,引导学生说一说这声音意味着什么?通过直观展示声音的方式,让学生直接感知人口的增长

(2)请两名同学以播音员的语气播报以下两则新闻。

资料一 1987年7月13日《人民日报》记载:本报萨格勒布7月11日电7月11日上午8时35分,从南斯拉夫萨格勒布彼特洛瓦医院的产房里传出了今天第一声婴儿啼哭的声音,南斯拉夫一个新的公民,世界上第五十亿个人诞生在地球上。

资料二 1999年10月13日《人民日报》记载:据新华社萨格勒布10月12日电波黑时间12日凌晨零时02分,一名3.6千克重的男婴在波黑首都萨拉热窝的一家医院诞生,成为地球上的第六十亿位居民。

引导学生思考:世界人口从50亿增加到60亿用了多少年?同时以动画形式呈现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变抽象为形象,让学生从感观上感受到人口的增加,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总结能力。

通过读图,引导学生得出世界人口增长特点是先慢后快。引导学生思考人口增长速度的快慢应如何表示?从而引出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概念,并得出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计算公式: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的出生率-人口的死亡率。

(3)指导学生完成课本p65练习题,使学生认识到不同地区的人口增长速度是不一样的,从而加深学生对人口增长的了解,在完成习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总结问题的能力。

2、世界人口的分布

(1)展示世界地形图和世界人口分布图。学生自主探究,找出人口稠密地区,并分析该地区人口稠密的原因。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教师进行归纳总结:人口稠密的地区,一般自然条件比较优越,所以在人类历农业发展较早,现在也是工业、交通发达、城市集中的地区。

(2)指导学生分小组合作完成67页活动1,在合作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使学生明确并深入理解把握人口密度的概念为:平均每平方千米内居住的人口数。

3、人口问题

(1)小组讨论由于人口过多、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然后在组内交流,推荐代表进行陈述。陈述结束之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人口过多、增长过快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因此,我们要控制人口的增长,比如我国和印度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但是,现在有些国家却出现了鼓励生育的政策,比如说德国和科威特。那么,人口增长过慢会引发什么问题?人口增长过快、过慢都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人口应该怎样发展,才科学呢?教师进行归纳总结:人口既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少越好,但现在世界主要人口问题是人口过多,人口增长过快。所以正确的人口观应是:人类必须控制自己,做到有计划的生育,使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2)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

将学生分为两组,结合课本图片从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利弊两个方面进行自由辩论、发言。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社会问题,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三)小结

引导学生用简练的语言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和感想,目的是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形成总体印象,尽快理清思路,达到知识的迁移。

我安排了两项作业

(四)拓展:家乡的人口分布情况调查

通过这个实践活动,使学生增强对我国基本国情的认识,加深理解我国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增强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感。人口分布情况调查分两步进行:

1、周末对自己的爷爷和奶奶进行一次采访,问一问:从你的曾祖父母开始,经过四代人,你家增加了多少口人?哪一代生的孩子最多?是因为什么原因?现在的家庭人口是处于增长的趋势还是呈下降的趋势?为什么?

设计本问题的目的是通过了解自己家的人口增加和变化过程,印证课本上关于人口增长的结论和数据,即理论联系实际。

2、通过你家的情况,你能否理解虽然我们已在实施计划生育的政策,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人口的总数还在继续增长,这是为什么?

通过本问题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与人合作的能力。

地理教学设计 10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知识跨度很大的学科,又十分注重实际应用。新理念下的地理教学,要让学生真正地学好它,一方面需要不断向学生强调地理学科重要性的教育,引导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寓教于乐;另一方面需要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创造良好的地理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要求教师置身于整体的地理教学情境中,从更宽广的社会、伦理及教育层面激发自我意识的觉醒。

地理教学设计是运用现代学习与教育心理学、传播学、地理学、建构主义、教学媒体等相关的理论与技术来分析地理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设计解决方法、试行解决方法、评价试行结果,并在评价基础上改进设计的一个系统过程。长期以来,我们的地理教学设计,只重视了以书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教”,而忽视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学”。所以在地理教学实践中,就经常会出现教学效果或目的与预期的设计有较大的差异。究其原因,是因为我们没有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有效的教学设计应该是“为学习而设计教学”,应做好以下几点:

1、确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在依据课程标准要求的前提下,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制定出因人而 异的教学目标,使每一位学生的潜能都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2、教学内容的设计既要符合学科内在的逻辑关系,又要合乎学生学习的逻辑顺序。这就要求教师要对地理课程内容进行系统地梳理,分析各部分内容在全部教学内容中的地位和作用,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疑点,锁定知识的“生长点”,对选定的教学内容进行再加工和合理地组织与安排,使教学内容的设计更科学、更合理。

3、教学过程设计凸现“动与导”。在教学进程的编排和教学环节的组织上,要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为学生提供有助于解决问题的线索,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以获得地理基础知识和地理基本技能。

4、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教学有法而无定法。教学设计时,教师要注意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探索适应学生差异的。、开放的教学方法,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5、教学评价注重“过程性评价”,要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并为他们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诊断、激励和发展的功能。

对教学设计的反思

新的教学理念要求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活动、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的机会。课本内容逐渐的浓缩为主要的知识点,阅读、思考和活动环节的实践让学生更好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在这方面的处理上,为了完成任务,我没有很好的处理课本内容与活动环节的关系,生搬硬套的痕迹明显,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反而成为课堂累赘。

对策:要重视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处理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达到最优化。应努力提高活动的“质”的水平。对探究问题或任务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经验水平;情暗的创设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并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活动过程中要多加鼓励,创造“思维性讨论”的气氛,激发全员的参与欲望,并注重适时评价。例如:在教学素材的选取上,要充分围绕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学生终生有用的地理;教学方法上要突出个性化的教学,满足学生的参与欲、表现欲、竞争感和成就感,通过对地理课堂教学的优化,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兴趣,克服由非智力因素而造成的学习困难。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