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书所见》的教学设计【优秀10篇】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肯定对各类古诗都很熟悉吧,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

夜书所见 1

【课前预习】

让孩子们课前完成三个预习作业:1、思考:同学们到外地做过客吗?有什么强烈的感受。 2、根据以往的生活经验,和同学们说说对秋天有哪些认识。3、现在已过中秋,到生活中寻找秋天的足迹,写写在寻找的过程中的特别感受。(其中二三项选择完成)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学习能理解古诗内容,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诗句所描述的情境,感受诗人的孤独、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2、学会本诗中的生字。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

4、能学懂一组思念亲友类古诗,提高阅读、理解古诗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感受诗句中所表达的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前准备】

1、学生预习并了解相关知识,收集相关资料。

2、小黑板及录音机。(音乐:二泉映月)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到外地做过客吗?在别人家里做客的心情怎样?

生回答

师:这就叫做做客的心情,一种思念家乡、思念自己的家园的心情,简称“客情”。(板书:客情)

2、一年有四季,那么在什么样的季节出远门,最容易促使你思念自己的家乡呢?(是……还是……阳春三月、夏日炎炎、秋风萧瑟、寒冬腊月)为什么?说说寻找到了那些秋天的足迹,有什么特别的感受,包括你听到的、闻到的、看到的、摸到的、收藏到的,都可以说一说。

3、下面我们来学习一首古诗,看看宋代诗人叶绍翁怎样来描写他秋天客旅在外的思乡之情。

4、齐读题

师:谁能跟大家说说这个题目的意思

根据学生回答点明“书”、“所见”的含义。

谁完整地把题目的意思说一说。

再齐读一遍题目。

二、初读诗歌,感知大意

1、诗人究竟写了些什么?猜猜看,秋天的夜晚,诗人可能看到了听到了些什么,会有什么感觉?

2、看图,哪些地方猜中了?诗人还看见了些什么,会有什么样的感觉。

3、自由默读课文,看看使人究竟是怎么写的。

4、师出示生字卡:萧萧、梧叶、促织 ,让生拼读。

指导“促”、“深”的写法。

5、这首诗的左下角有注释,注释就是注出解释,它是帮我们理解生字词的,要联系上下文来理解。现在请大家边读课文边看注释,看谁先能弄懂全诗的大意。

6、生自由读、讨论。

7、这首诗都能读通了吗?谁来读一读。有谁能背出来吗?

同桌互相背诗,看能背出的有多少。

三、精读课文,感悟诗意。

1、让我们进一步深入学习这首诗。

诗人在夜里到都看到听到了些什么?先读前两句,认真读仔细想,在重点的词语下画一横,想好了举手。说说诗人在这两句写了些什么。

(着重解决“动客情”,引导生领会诗人在秋风扫落叶、寒意袭人的夜里孤单寂寞苦闷的心情,自然的感悟到诗人的想念家乡想念亲人的感情。)

2、读前两句诗,指名读,想想该怎么� (指导朗读,“动客情”处应低沉、感伤、速度较慢。)

3、正在诗人思乡之情无处排解之时,接下来诗人又发现了什么呢?

指导学生看图,看注释,读后两句(生默读),画记重点词。

(交流画记的重点词,尤其是“知(料定)”、“挑”)

4、读了这两句,你们高兴吗?为什么?

师:你们高兴,我也高兴,诗人呢?在这秋天的夜里忽然发现远处篱笆下儿童捉促织时提的灯火,他会高兴吗?

师:为什么?他可能进一步的又想到些什么?(想到自己的家乡和童年)

师: 所以,“动客情”就成为了全诗的中心词,整首诗都蕴含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我们要抓住这个中心词,更好地用心的感受这种深切的感情,把全诗读一遍,看能不能读出这种感情。

5、生自由朗读。师观察学生的朗读,并及时地反馈学生中读法不当的地方,让大家帮忙思考应该怎样读好。师适时可示范一下:你看是这样读的吗?(前面动客情吐字要清,适当放慢,后面诗人看见儿童抓蟋蟀时的灯火,这场景确实令人愉快,但同时又更进一步的勾起了诗人思念家乡和自己的童年的感情,所以读时可以明快些,但不可过快。)

6、再读全诗。师和生一齐读。

7、回顾所学过的《静夜思》,背一背。

明月为什么会促使李白思念他的家乡呢?

这就叫做联想。萧萧梧声、江上的秋风同样也使得叶绍翁动了客情,有个成语讲:看见某种景象而引起某种思念之情,就像两位诗人那样,谁能猜出这个成语(触景生情)。触景生情是诗人写作的根本。

8、现在让我们一起走入当天诗人内心的内心世界好吗?师带领学生走入诗人内心去领会这种感情(配乐解读):夜深了,诗人孤单单的多寂寞呀,上床睡吧,又睡不着。秋风萧萧的吹,树叶落了,送来寒意,那篱笆下捉蟋蟀的儿童呀,让他更加思念遥远的故乡、亲人……这一幕幕情景涌上诗人心头,越想越怎么样,越想越睡不着,兴奋,活像阵阵风浪在心中翻滚,忽然,几个浪头相互碰撞,“砰!”的一声撞起了什么?雪白的浪花。此时,诗人眼前一亮,蹬开被子,翻身下床,就干什么呢?就写下了这首思念家乡、亲人的诗篇,名为《夜书所见》。

9、诗,就是诗人在生活中的激情碰撞出来的浪花!大家再饱含感情地把这首诗诵读一遍吧。

10、学做小诗人,根据这首诗的意思,用现代人的话口述四句,要想象,顺口,有感情。小组合作完成。交流

四、作业超市。

1、背诵古诗

2、到生活中感受一下秋天的足迹,写一写。

古诗《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2

今天早晨第一节课完成《夜书所见》的教学,原先以为,这首古诗会很难,但是上下来,感觉还错。无论是孩子们的表现还是课堂效果,我认为都比较不错。把这堂课的实录记录下来。

师先示范朗读两遍课文,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孩子自读课文,抽几个孩子纠正读音。(在读书的时候,一个细心的孩子发现了注释,向我提出了问题。)

万颖朗读古诗,指导认识“绍、翁”。(这两个字书上没有注音,其他字书上有注音,孩子们读得还不错。)

男女生分读古诗,全班齐读。

师:刚才有个细心的小朋友问了老师一个问题,古诗上怎么有些数字呢?

生:这些数字是注释,写在了下面。

师:什么是注释?

生:可能是注意解释。

师:释正是解释的意思,而注是注出的意思,就是把词语的意思注出来,让大家知道。

那这些注释对我们学习古诗有些什么帮助呢?

生:让我们知道古诗的意思。

师:这节课我们就利用注释学习这首古诗。

抽生读第一句古诗。

师:注释上告诉我们“萧萧”是风声,谁能将这句话的意思说出来。

生:风出动梧桐叶发出萧萧的风声。

生:送来秋天的寒冷。

生:江上秋风在吹。

师:“动客情”中的客是什么意思呢?

生:客是指客人,动是动心。

师:客在这里不单指客人,还是客居他乡的诗人。他动了什么情呢?

生:心情

看孩子们不能体会这里诗人的感情,我决定放下,先体会后两句的意思。

师:我们先放一下,看看后两句,从后两句中去体会一下究竟是什么感情。

谁能说说后两句的意思。

生:知道有儿童在捉蟋蟀。

生:夜深就是深夜。

生:篱落是篱笆。

生:一灯明是灯光明亮的地方。

师:把他们连起来说说整句话的意思。

生:知道有儿童捉蟋蟀,深夜篱笆灯光明亮的地方。

师:是按照每个字的意思说的,可是觉得说得通顺吗,怎么才能让它通顺。

生:加上一些自己的话。

师:再请个同学说说。

生:夜深了,篱笆深处有明亮的灯光,知道有小孩在捉蟋蟀。

师:你觉得这些小孩捉蟋蟀怎么样?

生:很开心。

师:那诗人看到这些小孩会有什么样的心情呢?天上明月,正是人月两团圆的时候,可是他却在异乡他这时最想什么呢?

生:自己的家乡。

师:他前面的感情是什么情?

生:思乡之情。

师:让我们带着这种思乡之情一起再来读读这首古诗。

接着孩子们背诵古诗。

一堂课在孩子们琅琅读书声中结束。

你可以使用这个链接引用该篇文章

博客手拉手

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此文转载于

《夜书所见》教案 3

学习目标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课前准备

1.课文插图。

2.学生课前查阅这两首古诗及作者的有关资料。

3.学生搜集描写秋景或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读读背背。

第一课时

学习《夜书所见》

交流资料,了解背景

1.学生交流课前所查阅的`资料。

2.教师引述: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

3.看图说话:(出示课文挂图)瞧,这就是叶绍翁所见到的情景,请大家仔细看图,说一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互相评议、互相指点。

3.自学古诗: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5.课堂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疑难问题。

再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2.小组交流,组内成员互相补充。

3.指名描述画面,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体会情感: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

5.感情朗读:带着这样的情感朗读古诗。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图文结合,熟读成诵

根据诗意,参照插图,熟读课文,练习背诵。

指导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

2.让学生观察范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

3.学生练习书写生字。

拓展活动

你还读过哪些诗人所作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读或背给同学听听。

2、把古诗编成一个小故事说给爸妈听。

《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4

【教学目的】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夜书所见》

一、导入新课

1、简介作者。

2、解题:从古诗的题目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如:可以知道是写作者在晚上的所见所闻。

二、初知诗意

1、自主学习,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这首古诗读通、读准确。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着听,互相评议,相互指正。

3、指名读古诗,正音。

三、合作学习

1、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结合图意,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划出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

2、全班交流,理解诗意:

⑴ 小组汇报读懂的地方:

教师相机引导学生互相补充诗意,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⑵ 交流不懂的地方: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心情。

3、诵读全诗:

自由读─—赛读─—评读─—齐读

4、练习背诵。

四、指导写字“促、深”

《夜书所见》教案设计 5

今天早晨第一节课完成《夜书所见》的教学,原先以为,这首古诗会很难,但是上下来,感觉还错。无论是孩子们的表现还是课堂效果,我认为都比较不错。把这堂课的实录记录下来。

师先示范朗读两遍课文,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孩子自读课文,抽几个孩子纠正读音。(在读书的时候,一个细心的孩子发现了注释,向我提出了问题。)

万颖朗读古诗,指导认识“绍、翁”。(这两个字书上没有注音,其他字书上有注音,孩子们读得还不错。)

男女生分读古诗,全班齐读。

师:刚才有个细心的小朋友问了老师一个问题,古诗上怎么有些数字呢?

生:这些数字是注释,写在了下面。

师:什么是注释?

生:可能是注意解释。

师:释正是解释的意思,而注是注出的意思,就是把词语的意思注出来,让大家知道。

那这些注释对我们学习古诗有些什么帮助呢?

生:让我们知道古诗的意思。

师:这节课我们就利用注释学习这首古诗。

抽生读第一句古诗。

师:注释上告诉我们“萧萧”是风声,谁能将这句话的意思说出来。

生:风出动梧桐叶发出萧萧的风声。

生:送来秋天的寒冷。

生:江上秋风在吹。

师:“动客情”中的客是什么意思呢?

生:客是指客人,动是动心。

师:客在这里不单指客人,还是客居他乡的诗人。他动了什么情呢?

生:心情

看孩子们不能体会这里诗人的感情,我决定放下,先体会后两句的意思。

师:我们先放一下,看看后两句,从后两句中去体会一下究竟是什么感情。

谁能说说后两句的意思。

生:知道有儿童在捉蟋蟀。

生:夜深就是深夜。

生:篱落是篱笆。

生:一灯明是灯光明亮的地方。

师:把他们连起来说说整句话的意思。

生:知道有儿童捉蟋蟀,深夜篱笆灯光明亮的地方。

师:是按照每个字的意思说的,可是觉得说得通顺吗,怎么才能让它通顺。

生:加上一些自己的话。

师:再请个同学说说。

生:夜深了,篱笆深处有明亮的灯光,知道有小孩在捉蟋蟀。

师:你觉得这些小孩捉蟋蟀怎么样?

生:很开心。

师:那诗人看到这些小孩会有什么样的心情呢?天上明月,正是人月两团圆的时候,可是他却在异乡他这时最想什么呢?

生:自己的家乡。

师:他前面的感情是什么情?

生:思乡之情。

师:让我们带着这种思乡之情一起再来读读这首古诗。

接着孩子们背诵古诗。

一堂课在孩子们琅琅读书声中结束。

《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6

学习目标: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设计理念:

1、感受诗的韵律美,培养学生对学习古诗的兴趣。

2、

教学难、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诗中的感情。

课前准备:

1.课文挂图,课文朗读磁带。

2.生字卡片:《夜书所见》诗句字条。

教学过程:

一、以旧引新,激趣导入。

1.学生自由背诵已学过的或课外读过的古诗。

2.板书课题,理解课题中的“书”是什么意思。

二、指导看图,感知图意。

出示挂图,观察图画,说说所看到的情景。

三、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互查。

3.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认读生字的情况,有重点地指导识记。

4.指名朗读,先指导读准字音,再读准节奏,让学生体会古诗朗读的特点。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深夜/篱落/一灯明。

5.借助字典和诗后注释,理解诗中词语意思,并圈出不理解之处。

6.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讨论、尝试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视指导。

四、再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读。

(1)引导学生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2)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3)课堂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问题,教师重点点拨理解“动客情”的意思。(一是动思乡之情,二是勾起对童年往事的回忆。)

2、听课文朗读磁带。

(1)边听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说说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2)指名描述画面,其他同学说说是诗中的哪一句,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3)再听录音,体会情感: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1)把握诗的节奏。

(2)教师范读、领读。

(3)学生自由读、齐读、小组竞赛读、个人表演读。

(4)背诵古诗。

各种形式的朗读,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将学生一步一步融入到诗句的意境中。

五、作业

1、练习写生字。

2、背诵古诗。

板书设计: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见:梧叶 促织 一灯明

听:寒声 } 思乡之情

感:动客情

夜书所见 7

《夜书所见》这首诗是南宋诗人叶绍翁所写,萧萧的秋风吹动梧桐叶,这对于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和水平很有帮助。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夜书所见》阅读题目的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夜书所见》阅读原文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夜书所见》阅读题目

(1)请简述诗歌的三、四两句所表现的内容。(3分)

(2)这首诗歌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就其中的一种手法,结合相关诗句做具体分析。(4分)

《夜书所见》阅读答案

1)(3分)诗人发现,不远处的篱笆旁有一盏灯火,原来是孩子在深夜捉蟋蟀(1分),这是一幅欢快而有趣的生活图景(1分)。孩子的天真幸福反衬出了诗人对故土家园的怀念之情(1分)。

(2)(4分)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一二两句写自然环境,三四两句写生活场景。落木萧萧,寒声阵阵,秋风秋江,传达漂泊不定、凄怆落寞之感;秉灯夜游,捉弄蟋蟀,儿童欢悦,流露忘乎所以、得鱼忘筌之意。一悲一喜,相互映衬,表达了抒情主人公的思乡之情。

②动静结合,以动衬静。萧萧风声,顽皮儿童,这些动态情景巧妙地反衬出深秋半夜的幽深寂静,更引发人们对寒凉静夜中诗人那颗愁绪难眠的苦况心灵的体味。

③悲欢对比,以欢衬悲。一二句写景,秋风扫落叶,长天送寒意,是悲景,传悲情;三四句写人,深夜挑促织,明灯照篱落,是乐景,传欢情。悲喜交加,以欢衬悲,更显游子流浪天涯的孤寂无奈、惆怅无眠。

④拟人的手法,增辉添彩。“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一“送”一“动”,寓情于物,赋予梧叶、秋风以人的情态意绪。这些物态声情的诗文,似乎把读者带进了一种风送寒凉、情动秋江的意境之中,痴迷难返,惆怅满怀。

(指出表现手法1分,结合具体诗句分析2分,思想感情1分。)

《夜书所见》创作背影

江上的秋风吹过来,梧桐树沙沙作响,使人感受到了寒意。秋风的声音,最能触动在外的人的思乡之情。夜已深了,还有儿童点着灯,在篱笆边找并捉蟋蟀。

节候迁移,景物变换,最容易引起旅人的乡愁。作者客居异乡,静夜感秋,写下了这首情思婉转的小诗。

《夜书所见》阅读赏析

①作者抒发了一种思乡念亲、怀想故园的感情。

诗中一、二两句写梧叶飘飞,寒声阵阵,秋风瑟瑟,江船漂泊,有力地烘托出诗人客居他乡、辗转漂泊的凄凉心境。三、四两句描写儿童挑灯夜游、捉弄蟋蟀的生活场景,自然容易引发诗人的联想。他会想起自己童年时代也是如此天真浪漫,开心有趣;他会想起故土家园的温馨美好;他会想起亲人朋友的音容笑貌,一种如归故里,如返童年的亲切感油然而生。

②诗歌抒发了作者客居他乡、归无定所的孤寂落寞之感。

一二两句写景,借落叶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一江秋水,满天黑暗,触耳寒声,诗人彻夜难眠必定是心有郁结,意有不顺。三四两句写儿童夜捉蟋蟀,兴致高昂,巧妙地反衬悲情,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

③诗歌抒发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留恋的思想感情。

通观全诗,整体而论,三、四两句写诗人客舟所见。儿童夜捉蟋蟀,兴致勃动,忘记了瑟瑟秋风、阵阵寒意,忽略了落木纷纷、秋江冷冷,深更半夜了,还津津有味地抓蟋蟀。那份专注痴迷,那份谨慎小心,那份起落不定的敏感,全在一举手一投足的举止中展露无遗。这种欢快有趣的生活场景自然容易勾起诗人对自己童年生活的追亿、留恋。一二两句也可以作这样的理解,萧萧寒声、梧叶摇落的秋景,流露出一种漂泊不定、愁绪莫名的感觉,更反衬出诗人客居他乡对童年无忧无虑生活的留恋、思念。

古诗《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8

一、导入新课

1.秋姑娘早就悄悄地来到了我们身边,不知不觉已经到了金秋时节。同学们,你们发现秋天的景物有什么特点吗?

2.师小结:是啊,秋天,我们可以看见它五彩缤纷的色彩,听见它美妙的声音,分享它带给我们的欢乐,但是黄叶飘飞的深秋又给诗人带来了怎样的情绪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叶绍翁的古诗。

板:《夜书所见》

3.师生共同理解题目意思。

二、汇报自学(小组合作交流,汇报自学情况)

1.对子之间检查生字认读情况,理解新词。

2.对子交流读懂了什么,说说自己的疑难,组内尝试互相释疑。

3.小组长归纳不能解决的疑难。(小组交流,教师巡视了解学情。)

三、自主学习(学案引导,读书圈点,发现问题)

1 .交流生字新词

2. 感悟体会,理解诗意

1)一小组读古诗。要求学生边听边仔细看图、思考:画面中的景象表现了哪几句诗的意思。

2)学生讨论,对上面的问题发表见解。

3)质疑:还有什么问题或哪些词语不理解?

老师重点点拨理解“动客情”的意思。(一是动思乡之情,二是勾起对童年往事的回忆。)

四、探究交流(检测学情,合作探究,更正讨论,生成问题)

(一)初读诗文,感知诗情

1.理解“书”、“所见”的意思,近而解题。

2.根据拼音、注释同桌互读诗文,要求读通、读顺。

3.老师范读,划出朗读节奏,男女生分组读。

4.问:你从诗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猜一猜诗人在想什么?

(二)精读诗文,感悟诗意

1.诗人在这样的月夜看到了哪些景物?默读诗文,在�

2.在这样凄凉的秋夜,诗人的心里有什么感觉?他想到什么呢?)

3.请同学带着自己的感受齐读写景部分。

4.图文结合,自由读文,联系上下文讨论“知”的意思。

5.在图中标出从诗文中摘到的词,给图画配上“注释”。

6.作者看到孩子们玩得那么投入,就会想到什么?

7.你觉得应该怎样读才能读出这首诗的感觉?

夜书所见教案 9

一、出示课题,理解题意

1、回顾以前所认识的诗人,出示课题,提问:你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你了解他吗?(学生将自己课前搜集到的资料进行交流,师可适当进行补充。)

2、再读课题,提问:题目是什么意思呢?

(1)“书”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写)

(2)“所见”是什么意思?(所看到的)。

(3)题目“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在夜里把自己所看到的景物写下来)

pck分析:课前让学生搜集诗人的资料,交流了解诗人的背景,为学生学好古诗和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做好铺垫。从题目入手,引导学生理解诗题,这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也能更好地过渡到古诗内容的教学。

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根据拼音、注释同桌互读诗文,要求读通、读顺。

2、老师正音(“挑”),师生讨论生字“促、深”的识记方法。

3、听录音朗读,划出朗读节奏,男女生分组读。

4、你从诗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自由读读这首古诗,边读边把诗人所看到的、听到的分别用“”和“〇 ”画下来。猜一猜诗人在想什么?

5、学生汇报。(板书:见:梧叶促织一灯明听:寒声)

pck分析:从整体入手,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通过整体感悟文章内容。并让学生边读边画,培养学生带问题读书,养成边读边画的。习惯,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三、品读赏析,感悟诗意

1、学习第一、二行诗

(1)梧桐树的叶子在秋风的吹动下,发出了什么声音呢?(“萧萧”,结合注释理解)。

(2)第二行诗句这里的“客”是指谁呢?(诗人)为什么说诗人是“客”?(因为他身在异乡)

(3)播放音乐渲染气氛:萧萧秋风吹下梧桐叶,送来阵阵寒意,江面上也吹来了秋风,在这样的一个夜晚,假如你就是这个独自在外地作客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是怎样的心情?有了这样孤单寂寞的心情就会很容易想起了什么?

(4)我们班有很多随父母来到这读书的孩子,离开家乡的你们想家吗?你想起了谁?请你读一读这句诗好吗?

(5)通过你的朗读,老师深深地感受到你也非常想家!对呀,看到这样的秋景,很容易触动了我的思乡之情,这就叫做什么呀?(板书:动客情)

(6)小组赛读这两行诗,再指名读,齐读。

(7)结合词语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pck分析:抓住诗句中的字词来理解诗文内容,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播放音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感受秋天,感受诗人的孤独和思乡情感,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并让新居民孩子谈谈自己离开家乡的感受,深深体会“动客情”。

2、学习第三、四行诗

(1)自由默读,边读边结合插图、注释来想一想。

(2)女同学齐读,指名汇报看到了什么。

(3)质疑:①“知”字是什么意思呢?(料想)

②发挥想象,猜想孩子还在玩些什么呢?

(4)师:诗人看见儿童玩得那么高兴,那么投入的时候,就越会想到了什么呢?(想起他的家乡和自己的童年)(板书:思乡之情)

(5)根据刚才的提示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

引导:在翻译古诗的时候,可以根据情况调换词语、诗句的顺序。所以翻译时可以把第三行和第四行的顺序调换一下。

(6)指名读诗,齐读,读出诗人当时的心情。

pck分析:通过学生交流自己对诗句的理解,解除疑难,理解诗句所描述的情景。引导学生对于诗句中的“知”字深入思考,品词析句,积极思维,展开想象,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变化,体悟了诗的内涵,也学会了阅读。

四、诵读诗文,品味诗蕴

1、全诗从头到尾都融进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读的时候要注意读出感情,读出诗的韵味,师配乐范读。

2自由读,指名读诗,师生评价。

3、男女赛读。

4、游戏背诗:师说出诗中的一个字,学生说出相应的诗句。

5、同桌互相背古诗,再指名、齐背古诗。

6、说说自己的感受,你想对诗人说些什么?

7、回忆一下关于思乡的诗,如《静夜思》。

pck分析:语文的阅读教学应该坚持“ 古诗教学也应注重积累,通过游戏的方式进行背诵,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品味古诗的诗蕴,灵活把握教材,拓展教材,使课堂教学得到拓展和延伸,丰富学生的积累。

五、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1、背诵《夜书所见》

2、收集一些关于思乡的古诗,把自己喜欢的背下来,还可以与大家一起交流分享。

pck分析: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多背诵优秀诗文。针对三年级学生的特点,要注意扶放结合,由点及面,让学生在阅读中充分感受中华古诗文化的魅力。

夜书所见教学反思 10

《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写的一首古诗。无论是从诗句内容还是学诗体验上,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古诗积累。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要抓住古诗教学的一般规律,图文对照,挖掘作者的情感和教材编写特点,以读代讲,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句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采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鼓励学生诵读,以加深对诗句内容和情感的理解感悟。

今天的这节师徒结对课,通过几位老师细致的点评,我清楚地认识到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我们通常说古诗难教,实则不难,只是自己没有找对方法和技巧。进一步反思自己教学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我认识自己有以下几点不足:

一、导入花费时间过长

在导入过程中,我描述了李白的《静夜思》的诗句意思让学生猜测诗名,但是学生似乎陷入了一个误区,由于让他们预习过这首诗,所以他们没有多加思考就回答是《夜书所见》,后来经过我的再次深入点拨才将他们引回了正题,在前面导入上时间花的有点多,这是我上课之前没有想到的。

二、释题上的偏差

在引导学生释题时,让学生想一想“夜书所见”中的“书”指什么?不少学生意见不同,有的说“书”是指那个人在看书,有的同学说那个人在看东西把这些东西当成书,这时我用手做了一个写的动作,同学们才恍然大悟,原来“书”是“写”的意思,那个人把看到的写了下来。由于自己课前准备不够,所以在这花了不少时间。

三、给学生朗读的时间太少

虽然我平时在课堂上强调“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但并没有做到这一点,课堂老师讲的多,学生读的少,所以在学生对诗歌不熟悉的基础上直接进行句意理解,就难上加难了。朗读的方式有很多,齐读、泛读、领读、诵读等等,形式多样,其实多读并不难,关键是要如何通过读,让学生体会诗歌感情。在这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先是采用齐读,然后采用断句读,逐句读,最后结束时在有感情齐读,以读给这堂课堂画上一个休止符。但是尽管这样,还是在读的把握上存在很多的不足,我的指导老师陈老师给我指出来:读要有层次感,从刚开始的单纯的读一步一步递增到最后以情入境,让学生将自己当成诗人,怀揣着思念家乡之情动情的朗读。听了陈老师的话,我深深感觉到自己在朗读上把握的不足,给学生朗读时间太少,课前准备还是存在不足。

四、课堂驾驭能力不足

整节课下来感觉前松后紧,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背诵诗歌和巩固记忆,究其原因,还是课堂驾驭能力不足,除了经验少是一方面以外,更重要的是教学思路设计的不够合理,和课堂语言组织能力的欠缺。这种能力不是一两天就能学会的,靠的是教学经验的积累和不断地深入反思、逐步改进的过程。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小学语文教学,看似简单轻松,实则小课堂有大智慧。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提高课堂效率将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相信只要抱着一颗虔诚之心,去学习,去反思,去改善,必能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