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优秀10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篇1

一、“单元整体教学”从整体出发,可以有机的结合教学的方方面面。

“单元整体教学”将教学中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等进行最大优化的组合,强调重点的提升和复现,提高教学效率,避免知识讲解的无效重复。最主要的是,节省了时间,让学生去学习教师精心设计过的教学内容,然后学生去交流,拿出学到的本领去解决更多的问题,巩固知识的同时,获得学习的满足愉悦感。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早就指出:“当代学校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就是指所选的教学教育过程的方法,可以使师生耗费最少的。必要时间和精力,而收到最佳效果。”英语教学中,整体单元教学法就是其中方法之一。

二、“单元整体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求同思维能力和求异思维能力。

整体设计中,我们通常会将听、说、读、写有机结合起来,达到以听带思,以说带读,以读促写,写中所说,以写带知的良好效果,这种思维发散训练可以活跃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也能让学生更好地认知学习内容,使学生由过去的学好这一段过渡到学会这一类。三、“单元整体教学”有利于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的作用。

“单元整体教学”,给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使学生能从教师示范的“举一”中去较好的“反三”。在Read and write教学中,有了Let’s learn和Let’s talk的学习输入,学生很容易解决了词汇和句子的问题,因为这些知识在无数次的复现,在有了学习支架的帮助下,可以进行模板似的推进学习,降低了学习的坡度,学生也能从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篇2

一、设计理念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课文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在三年级上册曾学习过“借助关键词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而三年级上册主要是从理解内容方面提出的,三年级下册的本单元主要是从学习表达的角度提出的。知道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一段话的具体方法,不仅能促进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而且也为学生进行“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习作实践提供了方法上的指导。本单元借助课文内容、课后习题、活动以及插图等学习资源围绕“传统文化”的人文主题进行内容重组,培养学生独立识字、阅读提取信息的能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

二、内容简介

本单元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编排了《古诗三首》《纸的发明》《赵州桥》《一幅名扬中外的画》4篇课文,这些课文从不同侧面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古诗三首》介绍了关于传统节日的古诗,初步带领学生在领略欣赏中了解祖国传统节日的风俗;《纸的发明》介绍了纸的发明过程,重点是从纸的发明过程中,感受中华民族祖先的聪明才智;《赵州桥》介绍了赵州桥历史悠久、设计精巧美观的特点,重点是通过朗读感悟,体会故事所讲述的道理,感受古人的劳动智慧;《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介绍了《清明上河图》的内容,重点是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内容和艺术价值;最后的“综合性学习”环节又回到了“中华传统节日”的内容,重点是交流过节的故事或过程,帮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更深刻地理解传统文化精髓,并将体会付诸文字。本单元安排的“综合性学习”是本套教材中首次出现的综合性学习栏目。它主要围绕生活中的传统节日展开,既和单元主题密切相关,又和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适合在不同地域开展。

在课堂上,学生阅读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章;在课余时间,和小伙伴们一起通过各种途径,采用多种方式了解传统节日,感受身边的优秀传统文化。活动要求学生通过不同渠道,收集介绍我国传统节日的资料,并通过写过节的过程和交流节日的风俗习惯等方式,展示学习成果,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了解身边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三、单元目标

(一)核心目标:

了解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收集我国传统节日的资料,在习作中写清过节的过程。

(二)常规目标:

1.认识44个生字,读准8个多音字,会写36个字,会写30个词语。了解、积累“文房四宝”等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四字词语。

2.能背诵、默写指定的古诗。抄写指定的课文段落。

3.能根据要求提取段落中的重要信息,并对有关的现象或成因作出解释。

4.了解课文相关段落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的。

5.能用不同方式收集介绍我国传统节日的资料,并记录这些节日的相关风俗。

6.能就自己感兴趣的一个传统节日写一篇习作,写清楚过节的过程,进行展示、评价、改进。

7.能按活动的步骤,介绍某一手工活动的过程。

8.能说出有关句子的特点,并模仿着写一写。

四、总体构想

从单元的主题出发,围绕“传统文化”到课文内容中探索发现,体现了整读课文、归类识字、品析词句的系统学习思维。本单元包含古诗与说明文,形式多样且内容丰富,使得学生通过学习了解更加丰富传统文化知识,也引发学生进一步探索的兴趣,促使学生自发地查阅课外资料进行知识扩充。本单元首次出现综合性学习栏目,围绕传统节日展开,学生在课上与课下都可以进行实践,并通过交流与写作展示优秀传统文化,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虽然教材将综合性学习安排在后期,但是把结合学生体验和古诗的引入放在单元之初,让任务布置前置,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和课文任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完成目标的学习理解和能力的提升。在本单元的阅读学习中学生会发现课文能够围绕一个意思进行展开,进而产生思考,学习“怎样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学生在理解课文整合语文能力知识点的过程中逐步培养整体的概念,更好地掌握学习能力目标。结合单元学习内容,设计了《清明上河图·十三郎》进行整体阅读,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感悟,学习阅读图文的方法,在提高语文学科素养的同时感悟传统文化的魅力。

第一部分教科书设计

模块一

初读感悟:初识传统文化,了解写作方法(2课时)

一、学习目标

1.导入本单元,明确单元主题,激发兴趣。

2.初步认识“了解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

3.制定本单元学习计划

4.整体读本单元四篇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二、课时分配

2课时

学习过程:

课时1:

板块一

开启单元学习,初步了解传统文化

1.导入传统文化相关知识。

①学生自由交流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②教师补充总结:

传统文化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它是对应于当代文化和外来文化的一种称谓,有时也称“文化遗产”。

世界各地、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其内容为历代存在过的种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例如民族服饰、生活习俗、古典诗文、忠孝观念等。

中华传统文化以儒家、佛家、道家三家之学为支柱,包括思想、文字、语言,之后是六艺,也就是:礼、乐、射、御、书、数,再后是生活富足之后衍生出来的书法、音乐、武术、曲艺、棋类、节日、民俗等。

2.调研预习情况,收集预习中遇到的问题。

结合课文体会内容:在第三单元我们可以跟随作者的脚步感受诗词的意境和民间风俗,品味艺术的精彩,再现古都风貌,通过四大发明和建筑的精妙体会古代人民的智慧和才干。(课件结构图展示概括)

3.检查课文初读情况。

【设计意图:本单元借助课文内容、课后习题、活动以及插图等学习资源,围绕“传统文化”的人文主题展开。单元初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初识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另外鼓励学生在预习时提出问题,并带着问题继续进行学习。通过预学习帮助学生直观了解整单元的内容和结构,以便更顺利地了解和体会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为后面的综合性学习打下基础。】

板块二

说一说,写一写,词句段运用

(一)按照流程图和例子口头介绍一次手工活动过程。

1.阅读蓝色方框中的词语,引导学生发现都是动词。

2.读下面的一段话,引导学生总结在段落中加入这些动词的好处:

①这些动词帮助读者准确了解造纸动作的先后顺序。

②这些动词十分生动,使得描写十分吸引读者。

3.学生自主选择一种手工活动,借助动词思考活动过程。

4.小组交流,相互修改。

5.全班汇报,生生互改,教师提建议并鼓励学生大胆表达。

6.教师评价总结。

(二)思考例句描写的共同点,再照样子写一写。

1.自由读例句,思考特点。

2.全班交流,教师进行引导,学生相互补充。

3.总结归纳两句话的相同点:

①都是围绕一个意思展开描写,体现了事物的。一个特点。

②在描写的时候都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用上了“有的……有的……有的……”。

③语言十分生动,能用上恰当的词语。

4.教师引导学生确定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选择好一件事物的一个特点。

5.教师鼓励学生动笔写下自己的句子,相机指导。

6.写完后小组交流互改句子。

7.全班交流,生生互改,教师提出修改建议。

8.教师评价总结。

【设计意图: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之一为“了解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在走进课文学习之前,在之前的《赵州桥》一课中,学生已经通过分析学习了解和学习了这一核心目标,园地的学习是为了帮助学生通过具体例子更好地体会单元语文要素。在本部分教学中先利用词句段运用的练习让学生初步感悟,收获一些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方法,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也为后期课文中的写作方法的学习打下基础。】

板块三

自主学习,制定单元学习计划

1.教师先呈现单元整体结构图,帮助学生梳理单元重难点。

好处:整理出单元知识点、重难点,帮助学生整体理解单元任务,方便制定学习计划。

2.分享之前的经验,总结交流自己的学习方法

3.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制定本单元的学习计划。

【设计意图:本单元的学习目标重点要从两个角度出发,从主题体会上,要以“中华传统文化”为核心,了解传统文化,体会其魅力,更重要的是结合自己的感受和生活经历了解感受进而展示学习成果。不仅要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还要针对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帮助学生在学习和习作方法上进行能力提高, 这有助于学生有计划地进行单元学习,达成核心目标。】

课时2:

板块一

交流计划,激发兴趣

1.学生展示学习计划,教师与学生共同参加指导与评价。

2.小组合作,完善学习计划。

板块二

落实计划,整读课文

1.自由读《古诗三首》、《纸的发明》、《赵州桥》、《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圈画生字词。

2.再读课文,将不理解的词语标记出来,试着通过查词典理解或在语境中理解词义。

3.小组交流读课文。小组成员相互纠正读音并交流自己在读书中不理解的词语,尝试相互解决问题。

师:请同学们和小组成员一起合作读读课文,相互纠正字音并将试着相互解决在阅读中遇到的问题。

预设:

学生1:我不理解什么是“横跨”。

学生2:我来帮你解答。我查了词典,“横跨”的意思是在上形成拱形,从一个界限展开、延伸到另一个界限。在课文中就是指拱形的赵州桥从岸的一边延伸到对岸,连接了两岸。

4.将疑难词所在的句子多读几遍,帮助理解。

5.默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尝试标画,将自己不懂的词语或问题写出来。

6.小组成员相互交流上节课提出的关于课文的问题,尝试相互解答。

7.再读生字词及课文,进行巩固与自检,达到准确、熟练认读的目的。

板块三

通读课文,了解大意

1. 通读课文,概括文章大意。

2. 大致了解文章结构和写作特点,尝试旁批。

《纸的发明》:

师:这篇课文是什么结构?

学生:总分总结构,先总说造纸术有伟大贡献,再分说纸的发明过程,最后总说造纸术促进了文化发展。

师:你在读书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值得学习的写作特点?

学生:课文中有的段落围绕一句话展开描写。

3.小组成员相互交流补充。

4.全班交流,教师点拨,总结概括大意的好方法。

教师总结:概括主要内容的时候可以先找一找文章中有没有哪个句子或哪个段落能够直接概括,如果找不到,可以分别概括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再将这些段落的意思串联在一起。

板块四

课时梳理,布置作业

1.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2.布置作业,继续读四篇课文,从中提取信息,尝试解决预习中存在的问题。

模块二

阅读课文:字里行间找信息

(4课时)

一、学习目标

1.能根据要求提取段落中的重要信息,并对有关的现象或成因作出解释。

2.能用不同方式收集介绍我国传统节日的资料,并记录这些节日的相关风俗。

3.能在组内交流收集到的有关传统节日和习俗的资料,并商量展示活动成果所用的方式。

4.能用几句连贯的话向别人介绍你所收集的“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资料。

5.能回顾、梳理“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具体方法,并试着写一写。

6.通过课文内容了解我国传统文化节日和习俗,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课时分配

4课时

学习过程:

课时1:

板块一

整读课文,寻找信息

1.动态出示表格第1列,引导学生聚焦课后习题。

2.到课文中寻找重要信息,整体把握课文写的内容。

3.动态出示表格按要求找信息。

4.发现信息的关键性。

5.体会关键句的重要性。

【设计意图:运用表格的动态梳理的方式引导学生到课文中寻找信息,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并理解课文内容。】

板块二

课时梳理,布置作业

1.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2.布置作业,练习朗读四篇课文,并背诵《古诗三首》、默写《清明》。

课时2:

板块一

朗读课文,感受文趣

(一)朗读《古诗三首》

1.教师范读,引导学生自读三首古诗,读准字音。

2.指名读,指导读出节奏。

3.同桌互读,互相纠正,读出节奏。

4.出示图片,理解诗意,进行全班交流。

5.交流传统文化节日和习俗。

6.出示图片,背诵古诗。

(二)朗读《纸的发明》

1.纸是谁发明的?是怎样发明的?带着问题自读课文。

2.再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3.引导学生自读课文第2、3自然段,了解人类记录文字的方式的演变和记录方式的缺点。

师:请你默读课文第2、3自然段,完成下面的表格。

4.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4自然段,概括这段内容。

5.引导学生简述蔡伦造纸的过程。

6.交流蔡伦改进的造纸术为什么能传承下来?感受纸的发明对世界文明的影响和贡献之大。

讨论总结:蔡伦改进的纸,原料容易得到,可以大量制造,价格又便宜,能满足多数人的需要。

7.梳理纸的演变过程。

师:请你再次浏览课文,用表格形式记录纸的演变过程。

(三)朗读《赵州桥》

1.播放图片,介绍赵州桥的相关资料。自读课文。

2.交流不理解的词语,了解课文大意。

3.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4.读第一自然段,了解交代了哪些内容。

5.读第二自然段,赵州桥在设计上有什么特点?哪些句子写了雄伟?哪些句子写了坚固?

6.自读第三自然段,这段围绕哪一句话写的?主要写了什么?起了什么作用?

7.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四)朗读《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1.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自读第二自然段,体会人多的场景,同桌相互交流。

3.自读第三、四自然段,体会街市热闹的画面。

4.齐读最第一个自然段,体会画的价值,感受这幅画名扬中外的原因。

板块二

学以致用,拓展内容

1. 收集资料了解地动仪、圆周率、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过程。

2.假如你是导游,试着用下面的词语,向游客介绍赵州桥。

板块三

课时梳理,布置作业

1.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2.结合课文内容和图画,向别人介绍《清明上河图》。

课时3

板块一

背诵读文,搜集资料

1.背诵古诗,交流你还知道哪些传统节日和习俗。

2.出示表格,引导学生还可以通过表格或泡泡中的提示进行收集资料。

3.恰当提出建议,并把了解到的内容记录下来。

4.选择活动小组,制订活动开展计划、时间安排。可以设计一个活动计划表。

活动计划表

【设计意图:通过学习古诗三首后,对中华传统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通过多种方式搜集传统文化节日和习俗,并运用表格的形式分组分工合作完成搜集任务,感受小组合作的快乐。】

板块二

小组讨论,确定方式

1.交流组内成员课外收集到的有关传统节日和习俗的资料。

2.商量准备展示活动成果的方式。

3.统计收集资料,发现不足,补充资料,确定展示活动成果的方式。

课时4:

板块一

提取重要信息,介绍历史文化

1.查找“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相关资料。

2.提取资料中的重要信息,用几句连贯的话向别人介绍。

3.请学生进行评价。

4.向介绍清楚、声音洪亮的学生奖励一张积分卡。

5.将你所介绍的“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写下来。格式如下:

【设计意图:通过查找“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相关资料,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我国的历史,并通过关键词语清楚地介绍,培养学生重组信息的能力,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介绍后还可以获得奖励,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模块三

梳理探究:归类识字,积累词语

(2课时)

一、学习目标

1.巩固复现本单元44个生字,8个多音字。

2.按结构和特点归类学习生字,正确书写36个生字和30个词语。

3.了解、积累“文房四宝”等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四字词语。

二、课时分配

2课时

三、学习过程

课时1:

板块一

朗读课文,复现生字

1.小老师领读。

2.开火车读生字。

3.我指你认做游戏读。

4.分类交流识字方法。

组词、根据字形、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同音字、根据插图、查字典。

5.交流生活中见过的标示牌。

6.出示句子,补全词语。结合语言环境巩固生字。

板块二

学多音字,据意定音

1.出示本单元多音字:累、切、便、鲜、爪、都、乘、笼

2.交流多音字的读音并组词。

3.查字典确定多音字的读音。

4.生读多音字组词。

5.结合语言环境确定多音字并组词填空。

【设计说明:可以让学生根据多音字在文中的意思,进而读准它们的字音,学会通过字义确定字音。】

板块三

复习词语,积累词语

1.出示本单元词语。

2.生读词语。

3.小老师领读。

4.根据语境填写词语。

5.出示日积月累词语,感受传统文化

文房四宝:笔墨纸砚

雅人四好:琴棋书画

花中君子:梅兰竹菊

中医四诊:望闻问切

(1)生读,读准字音,注意多音字“好”。

(2)引导学生思考四字词语的意思。

(3)学生看图介绍这些四字词语。

(4)开展游戏“对对碰”。

【设计说明:积累词语,感受词语所在的语境。学生可以根据图片、视频等资料理解四字词语,感受传统文化。】

课时2:

板块一

分类指导,归类书写

1.出示本单元要求会写的生字:

2.尝试分类识记:

符 欲 魂 借 酒何牧 兄 独异佳 术 伟 录 册 保 存 约 验 阿欧洲 社

赵 省 县 匠设计 史 创 举 且 智 慧 历

3.学习第一组左右结构的字及特点:

左右同宽:欲 牧欧约

左宽右窄:创

左窄右宽:魂 借 酒何独 佳 伟 保 验 阿 洲社设计

4.学习第二组上下结构的字及特点:

上窄下宽:符 兄异录

上宽下窄:省 县 举 智

5.半包围结构:

匠 历 赵 存

6.独体字:

术史 且 册

7.上中下结构:

8.书写时要注意:

(1)观察田字格,找到每个字的关键笔画与占格。

(2)重点笔画书写时要注意:

牧:“牜”书写时最后一笔是提。

录:“录”的下半部分不是“水”。

欧:“欧”的笔顺是:横、撇、点、竖折、撇、横勾、撇、捺。

洲:“洲”先写三点水,再写点、竖撇、点、竖、点、竖。

省:下半部分是“目”。

慧:中间的“彐”要写得扁一些,中间的一笔横不出头。

匠:先写横再写里面的“斤”,最后写竖折。

9.师范写。

10.生练习书写生字。

11.生交流展示,生评价。

12.修改后,布置作业:书写生字、生词。

【设计说明:在书写生字时,先观察字的结构、特点和重点压线笔画,形成习惯,再对重点笔画或易错笔画进行重点梳理,有助于学生在写字时可以规范书写。】

第二部分

读整本书教学设计

模块一

整本书导读:激发兴趣,引导阅读

(1课时)

一、学习目标

1.激发阅读兴趣,产生阅读期待。

2.探索文本,感受阅读的乐趣。

二、课时分配

1课时

三、学习过程

(一)激趣引入

同学们,本单元我们学习了《一幅名扬中外的画》,相信你们对《清明上河图》已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今天老师就来给你们推荐一本介绍得更加详细的绘本——《清明上河图·十三郎》,让我们跟着绘本一起走进热闹的汴京街市吧!

(二)大胆猜测

1.看封面,认识主人公十三郎。

请你观察封面,你看到了什么?

这个小男孩是谁?让我们一起跟他走入这次惊险而又神奇的“旅行”……

2.对绘本内容进行猜测。

请你大胆发挥想象,猜一猜这本书和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有什么联系和不同?里面会有什么内容?(配合上学期学过的预测方法尝试阅读绘本)

(三)了解四大部分

打开书,看一看这本书分为几大部分?

每部分都是什么内容?(故事配图简单理解)

(四)阅读第一部分——十三郎的故事

读一读第一部分,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设计说明:猜测是一个阅读者的好品质,更是一个好习惯,应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猜一猜书中的内容,从而激发阅读兴趣。整体浏览全书,掌握结构,接着阅读十三郎的故事,引导学生对《清明上河图》进行初步体验,为后续进一步欣赏打下基础。】

(四)布置作业

在绘本故事中,十三郎走过了许多地方,请你再次仔细观察图画中的人物和景物,选择你感兴趣的画面,用生动的语言描述给伙伴或者家人听。

模块二

整本书汇报:汇报交流,引发深思

(1课时)

一、学习目标

交流阅读收获,感受画作之美。

二、课时分配

1课时

三、学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一起走进了热闹繁华的汴京街市,认识了十三郎,这节课就让我们继续欣赏耐人寻味的古代画作。

(二)分享交流

1.打开书,翻到第二部分,这里有《十咏图》、《明皇避暑宫图》、《五马图》三幅画作,请你选择一幅画,用自己的话介绍给大家听。

2. 请你向大家展示《清明上河图》中你感兴趣的画面,想象一下当时可能发生了什么故事?

【设计说明:给学生搭建阅读交流的支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画,并组织好语言交流自己的收获,在分享中感受中国古代画作的古典美,体会《清明上河图》的精妙之处。】

3.你在欣赏《清明上河图》的时候是否有困惑或者有更多想知道的呢?请你阅读本书的第三部分,看一看这101个解读,和你的同桌互相介绍一下这些知识。

4.《清明上河图》中包含着许多人物与有趣的景观,看到这样的画面,你想对作者张择端或者画作中的谁说些什么呢?

【设计说明:通过看“解读”,进一步了解画作,并感受北宋的繁华景象。通过与作者和画作中古人的“隔空对话”抒发对古代艺术家的崇敬之情和对劳动人民的敬佩之情。】

(三)布置作业

第四部分是作者的创作后记,在这份后记里,你能看到作者整个的创作思路,更重要的是,你还能看到作者埋伏在画面里的一些游戏和故事。比如正文故事里有个人物,浑身画满了眼睛,他是什么人?又如,在这本书里,你除了可以看到《清明上河图》,还能看到哪些宋画的影子?这些设计都会在后记里解答。请你在课下仔细阅读后记,和你的小伙伴或者家人进行交流。

第三部分

语文实践活动

一、学习目标

1.能小组分工合作,用不同方式收集介绍我国传统节日的资料,并记录这些节日的相关风俗。

2.能就自己感兴趣的一个传统节日写一篇习作,写清楚过节的过程。

3.以适当的方式展示综合性学习的成果。

4.能对其他小组展示活动作出评价,提出改进建议。

二、课时分配

2课时

学习过程:

课时1:

板块一

播放视频,激发兴趣。

1.(播放过春节的视频)到处张灯结彩,真热闹呀!这是什么节日呢?(背诵《元日》)

2.你们喜欢过节吗?

3.过春节是我们大家最喜欢的节日,看,有的同学眉飞色舞,原来是收到了红包,难怪那么高兴。其实每个节日都蕴含着大学问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我国的传统节日。(板书:传统节日)

【设计说明:春节是学生们最熟悉不过的传统节日,围绕这一节日展开,使这个活动与单元主题更密切,又和学生的生活更紧密。】

板块二

谈谈对传统节日的理解。

1.大家知道我国的哪些传统节日?

2.学生自由交流,教师补充。

3.你了解这些传统节日的习俗吗?

4.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谈对传统节日习俗的了解(可以通过讲故事、背古诗、图片资料介绍等形式简单展示)。

5.教师进行小结。

【设计说明: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和多种方式了解传统节日,感受身边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板块三

进行实践性活动。

1.你最喜欢哪个传统节日?这个节日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2.我们可以采用哪些方法了解传统节日?

3.学生交流了解的内容及方式。

(1)介绍传统节日的由来,收集传统节日相关的人物故事。

(2)介绍传统节日美食佳肴的制作方法。

(3)介绍自己经历过的庆祝或民俗活动。

(4)上网或查找书籍,收集有关传统节日的知识和图片;询问长辈。

4.各小组制定活动计划,交流展示活动方案。在小组讨论交流后,各小组派组长汇报本组的活动方案。

小组通过自己喜欢的形式进行展示。(讲故事、PPT展示、小报制作等均可)

5.教师评价指导。

【设计说明:学生可以通过不同渠道,收集介绍我国传统节日的资料,小组进行合作,锻炼合作能力。】

课时2:

板块一

交流评价活动

1.回顾前期活动,引入交流评价活动。对本小组自开展本课题以来的做法和感想进行总结,并对整个活动的过程进行评价。

2.展开交流活动。

(1)自主交流,谈谈收获。

(2)集体汇报,总结评价。

3.展示成果。

(1)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成果。形式可以多样,例如:展示自己做的月饼,表演写春联等。

(2)展示成果时,本小组的同学可以补充,其他小组的同学可以提问。

(3)评选优秀活动小组。

【设计说明:让学生了解更多的传统节日,提高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板块二

写一写过节的过程。

1.明确本次习作要求。

2.指名反馈,教师小结。

(1)可以写过节的过程。

(2)可以写节日中发生的印象深刻的故事。

提示:写过节的过程,要写热闹、欢乐的场面。写故事,要能写清楚故事发生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完整的一件事)

3.指导选材。

(1)开展综合性学习,同学们了解许多有关传统节日的知识,有饮食文化,有风俗习惯,有传说故事等。

(2)在选择时,一定要选择自己亲身经历的,或在本次综合性学习活动中令你印象最深刻的事。

4.小组内交流自己准备写什么,打算从哪几个方面来写。

5.全班交流,教师适当引导学生注意以下几点:

写清楚过节的经过;

要有一定的顺序;

合理利用收集到的材料;

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6.范文指导。

7.学生独立习作。

板块三

展示作品,修改习作。

1.出示习作范文。

2.老师指导学生评议范文。

3.同桌交换习作,交流点评:过节的过程是否介绍清楚?有没有写出自己当时的感受?有没有错别字?

4.根据同学的意见修改习作。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篇3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争奇斗艳、芬芳迷人、留心、艳丽、苏。醒、湿度、娇嫩、适宜、需要、昆虫、传播、植物学家、修建、陆续、大致”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学习运用多样的句式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

过程与方法:

1、小组合作、师生合作学习探究;班级读、评、讲、议。

2、课文讲读与生活情境相结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读懂课文内容,初步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解不同的表达句式,对个别句子尝试换一种说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花钟。

三、教学策略

《花钟》是以“观察与发现”为主题的一篇课文。作者细心观察,发现一天之内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是不同的,并使用了拟人的手法将不同的花开放时独有的姿态美描写得淋漓尽致。作者怀着一颗好奇心,进一步探索了开花的时间为什么不同,又在文章最后写出了花钟是怎样做成的,全文结构清晰,叙述精当。学习这篇课文,在让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同时,还要揣摩文章的表达方法并注意把这些方法运用到习作实践中去。要让学生学习作者认真观察事物的态度,激发学生观察、记录的热情并体会作者是怎样紧扣不同花朵姿态、开放特点来进行拟人化描写的。

四、教学过程

(一)梳理预习成果,引发学生质疑

1、整体感知。

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花钟的组成、花开的原因、花钟的制造。

2、引出质疑:花钟是什么样子的?花钟又是怎么工作的?

(二)走进文本、深入探究

1、品读第一段,了解花钟的组成。

(1)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花钟是什么样子的?我们一起来看第一自然段。

(2)这个自然段共有几句话?三句。我请三位同学来读一读。

(3)第一段三句话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你发现了吗?

预设:学生没有关注到中心句。

教师追问:第二句话在第一段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预设:学生关注到了第二句是中心句。

教师小结:第一自然段都是围绕着第二句话写的。

(4)教师引导:文中说不同的花开放时间不同,请你在文中用横线画出花的名称。

学生从文中画出:牵牛花,蔷薇,睡莲,午时花,万寿菊,烟草花,月光花,夜来香,昙花。

(5)教师提问:请你读读这句话,和书上相比你喜欢哪种表达?

课件出示:所有花都是“开放了”的句子。

预设:学生说不好,因为没有原文美。

教师引导:原文是怎样写,就写出了美呢?看看图,再看看书上的原文,有想法了吗?

预设:都是写开花,但是用不同的方法来写。

教师引导:牵牛花是什么样的?蔷薇呢?再结合图片上花朵的姿态想一想。

预设:牵牛花就像喇叭,所以写它开花时就写了“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

教师总结:把花当做人来写,抓住了花的特点,这样语句就更生动了。

(6)自由朗读描写花的语句,和同学交流你最喜欢哪种花?

①当学生谈到“凌晨四点,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在学生谈完喜欢这句话的原因后,随机问:做做吹喇叭的动作?牵牛花吹起小喇叭在说什么呢?通过朗读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②当学生谈到“五点左右,艳丽的蔷薇绽开了笑脸。”引导学生理解“艳丽”“绽开”。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把蔷薇的妩媚风姿读出来。

③当学生谈到“七点,睡莲从梦中醒来。”引导学生关注“从梦中醒来”,问:我们每天早上都从梦中醒来,在这里,作者把睡莲当成谁来写了?指导朗读。

④当学生谈到“中午十二点左右,午时花开花了。”看图,加上自己的形容,说说:午时花怎么样地开花了?或什么样的午时花开花了?想象着它开花时的样子再来读这个句子。

⑤当学生谈到“下午三点,万寿菊欣然怒放。”重点指导对“欣然怒放”一词的理解。

师:看到这幅图,看到它的花开得这么美是什么心情?“欣然”就是心里很快乐。那“怒”是什么意思呢?在不明白字的意思的时候,可以查字典。出示课件:怒:①生气,气愤:怒容满面。②气势盛:草木怒生。

师:气势很盛,万寿菊尽情地开放,快乐地开放,就可 指导读出花开的气势。

⑥当学生谈到“傍晚六点,烟草花在暮色中苏醒”理解“苏醒”后,指导朗读这句。

⑦当学生谈到“月光花在七点左右,舒展开自己的花瓣”做动作表演“舒展”,想象月光花“舒展花瓣”时的样子。指导读出花儿的娇嫩。

⑧当学生谈到“夜来香在晚上八点开花”看图说一说,它会怎样地开花?指导朗读。

⑨当学生谈到“昙花却在九点左右含笑一现”提问:“什么叫‘含笑一现’?”随机出示一组昙花从开到谢的图片:昙花从开花到花谢仅仅三个小时的时间,在这三小时中,经历了开花到花谢的全过程。虽然短暂,但却把它最美的笑脸展现给我们,这就是——含笑一现。指导朗读。

[设计意图]通过句子对比的方法,引导学生关注语言文字的表达,不同的花有不同的姿态,体会作者用词精准、生动。

(7)教师引导:师生配合着朗读第一自然段。(注意:要读出不同花的姿态美)

师引读:凌晨四点,牵牛花五点左右,蔷薇——

提问:老师读的部分你们有什么发现吗?(引导学生关注语言表述的准确)

预设:学生关注到了时间的不同。

教师反馈:正是因为这样,才能让这些花组成“花钟”。

预设:学生关注到了“凌晨”“中午”“傍晚”等时间词和“左右”这样表示不确定意思的词。

教师小结:这些词语让我们明确了不同花大概在何时绽放,这些词语表示的时间看似模糊,但用词准确。有些句子没有“左右”这个词,也不代表就是准时准点开,但都加这个词就会显得重复过多了。看来作者的遣词造句是很严谨的。

(8)同桌两人合作读第一段,练习背诵。

(9)教师出示课件:

下午五点,紫茉莉_________。

半支莲,在早上十点_______。

___的芍药花在早上七点____。

教师引导:请你仔细观察,想象它们开花时独特的风姿,把句子补充完整吧。学生补充句子。

预设:学生语言单调。

教师引导:如果你是花朵,当你开放时,会希望大家怎样夸赞你呢?想象一下,再来补充这个句子吧。

预设:学生依据花朵特点写出了不同的开放姿态。

教师评价:你善于观察,抓住了花朵的特点把它绽放的瞬间说得活灵活现。

[设计意图]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到要把观察到的内容按照一定的顺序,运用一些表达方法及恰当的语言写出来。

2、细读第二段,了解花开不同时间的原因。

(1)请两位同学读课文,一位读第一句,一位读剩下的部分。其他同学思考,有什么新的发现。

预设:前边是问题,后边是回答。

(2)师小结:像这样前边提问、后边回答的自然段,我们叫它因果段式。这样的'段落可以让我们获得问题的答案。

(3)请你默读课文第二段,思考:为什么不同的花有不同的开放时间?用直线画出原因。学生默读画线。

小结:与温度、湿度、光照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们开花的时间往往和昆虫活动时间相吻合。

教师引导:昙花的开放是文中举的例子,文中概括地说了影响花开时间的原因,你能找到吗?

(4)教师提问:请你读读描写昙花开花的句子,试着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它为什么只在九点左右开放。

[设计意图]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因果段式并练习提取关键信息,训练学生用自己的话说明“昙花一现”的原因,实现能力的提升。

3、略读第三段,花钟的制造。

教师提问:请大家自己读这一段,有一些词语如果去掉了,表达的意思就与原文完全不同,产生科学性错误,快用你的火眼金睛找出来吧。

生反馈:陆续、刚刚、大致。陆续,表示先后出现;刚刚,表示观察时间要恰当;大致,表示不是非常精确的时间。

小结:这些词语让文章的表述更具有科学性,现在用朗读让我们知道花钟是怎样制造出来的。

[设计意图]通过自学、发现,体会科普文的用词准确和精确表述,再通过读的形式展示,让学生在心里留下痕迹。

(三)总结学法

教师总结: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花钟,了解了花钟是怎样为我们大致报时的,还知道它是怎样被做出来的。其实只要你认真观察、积极探索,就会发现身边的事物有着无穷的奥秘正等着我们去发现。今天我们还练习了抓住花朵特点,写出不同花开放时用不同的语言去形容它的独特美,在今后的写作中我们要学以致用。

(四)布置作业

1、摘抄第一自然段中描写花朵开放的语句。

2、抓住花朵的特点,写一写自己喜欢的花开放时是怎样的。

3、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部分。

《花钟》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设计力图体现以下这几个方面的思想:

一是合理运用和整合语文课程资源。我们明白,语文课程资源相当丰富,它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在教学《花钟》时,学生除了从教材上获取信息之外,我有意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带给了有关花钟和有关各种花的信息资料,有助于学生理解、体验、感悟教学资料,尤其是课前,我要学生去查找有关不一样的花在不一样时间开放的资料在课中交流,使课内外相结合,使语文学习走向生活,另外,我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阅读期盼,从最搞笑的段落学起,打破了顺序式的教学模式,并对文中的资料进行了取舍,突出了重点段——第一自然段的教学。

二是突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用心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积累和初步运用的潜力,因此,我在进行《花钟》第一自然段的教学时,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比较、理解、感受多样的句子表达方式,更是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语言潜力,尤其让学生学习运用形象、生动、具体的描述方法,让读与写有机结合起来。在理解、朗读、感悟的过程中,尊重学生独特感受,教师只是在阅读实践中,让学生自我建构,学会阅读。

从学生的角度去看教师的教学效果,有以下几个特点:

1、学生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在本节课的40分钟,学生对学习始终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极大的热情,这正是新课标所提倡的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前提。在课堂教学中,我始终引导学生去感受,去发现。欣赏了花钟画面,让学生感受到了花钟的美,科学家做法的奇妙,并通过两个句子的比较,让学生通过读、辨,感受到了平常说的口头语,是那样单调、枯燥,更为重要的是激起了学生去寻求,去感受,去体验丰富、生动搞笑的语言激起美的愿望。

2、学生经历了可贵的情感体验。如果说以往的教学注重的是语文知识、语文技能,那么,新课标要求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注意学生的情感体验。本节课的学习过程,展示了学生心灵成长的过程,是一次情感经历的过程。课上,我用饱满的、真挚的情感唤起学生的热情、激情,从而更加产生了对花钟、对各种花的喜爱,对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3、让学生充分的语言实践。国家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潜力”。而课堂教学应是学生语言实践活动的主战场,因此,在阅读教学中,不仅仅要重视基础知识教学,注重语言的积累运用,注重朗读、默读等综合感知的潜力的培养,还要注重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合作交流、处理信息的潜力。在本课教学中,学生各种不一样形式的读,对各种花开放的样貌的想象,省略号的揣摩以及师生共同合作的读写结合,都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

不足之处:刚刚接任的班级,对学生的语文素养、语言表达等方面的培养还不够到位,学生的语文基础比较薄弱,对字词的教学所用的时间较多,出现了前松后紧的现象。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篇4

一、教学设计的新理念

根据新的培养目标、新课改精神、新教材特征和教育对象的认知特点,教学设计应以下面的新理念作指导:

(一)以人为本,体现“三个一切”。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要从过去的以教材为中心、以如何教为重点,转到以学生为中心、以如何促进学生有效学习从而获得发展为重点,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和“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现代教学理念。具体地讲,以人为本的教学设计,就是要在了解学生的学习意向、体察学生的学习情感、诊断学生的学习障碍的基础上,设计出真正关注学生、促进学生充分发展的教学策略。同时,又要跳出“教教材”的圈子,引导学生体验和领悟教材的精华,并对学科教材知识进行教学重组和再创造,让教材成为学生积极发展的广阔的策源地,通过激活教材,使教学达到一种新的境界。

(二)让语文走向生活,让生活走进语文。

首先,加强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是“新课标”提出的新理念和新要求。也是由语文学科的特点和语文教学的规律所决定的。生活对语文犹如空气和阳光,是须臾不可或缺的。学习语文,陶冶情操,形成健康的道德观念,乃至社会和社会生活观的养成,均须贴近生活、参与生活、和生活携手共进,才能使语文课堂引进活水,将教学和学生的生活环境、成长的需求融为一体。

、教学设计的策略

(一)教学目标的设计

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全面理解课标的内涵,准确把握各学科课程标准以及教材内容,才能制定出合适的教学目标。也就是说确定教学目标,一是要了解课程标准各年段目标,二是明白所在单元教学目标,三是清楚本节课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就是指通过教学活动,学习者在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发生的预期变化。教学目标是分析教材和设计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评价教学的科学依据,同时还可以帮助教师评鉴和修正教学过程,所以教学目标的设计很重要。对教学目标的设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1.对教学目标要科学分类

认真分析教材钻研课程标准,从而确定教学目标。确定哪些是知识与技能的要求,过程与方法的要求,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注意,并不是每节课教学设计的目标都必须列出三维目标,这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来确定。

2.教学目标要有系统性

在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时,必须考虑目标体系的横向和纵向联系。要充分考虑不同教育阶段,不同学科之间的培养目标、本学科教学目标、本学科的学年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之间的相互联系,采取有效的教学设计策略使它们整合。

3.教学目标的表述要合理

小学语文教学目标定位应恰到好处,不偏不倚,根植于文本,不拔高,不牵强。

4、教学目标的设定要灵活

一反面在教学设计时,不能把目标定得太窄太死,要有灵活性;一方面在教学中也要随机调整,要充分考虑学生原有的基础和学习过程中实际需要的变化,注意教学目标的生成性。

教学目标就像射箭时需要瞄准耙心一样,只有心中做到目标清楚,才能有的放矢,要从“三个维度”出发,注重体现综合性和全面性。如:【案例】《狼和鹿》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在学生充分读课文的基础上,认识森林、鹿与狼之间的密切关系。懂得破坏生态平衡将给环境带来无法想象的灾难。

能力目标: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培养学生学会提炼信息的能力和说话能力。

情感目标:在认识森林、鹿与狼之间密切关系的基础上,懂得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教学过程是为了实现目标而展开的,确定教学重难点是为了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以便在教学过程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更� 因此,确定教学重难点首先要吃透课标教材,认真阅读教参。因为,《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部分具体讲了教学中应该达到的最基本的目标,这些具体目标就是我们的教学重难点,指出大体方向。我们阅读教材、教参,要知道课文讲的是什么内容,对照课标,明白要在这篇内容中向学生传授些什么,并把内容进行细化,分不同课时来确定教学重难点。其次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教学重难点。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学生情况及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就是体现教学重难点的内容,但不是所有的目标都是重难点。如《狼和鹿》:

教学重点可为:认识森林、鹿与狼之间的密切关系;

难点:学会辩证地看问题,分析问题

(三)资源准备——教学设计的基础。

资源准备,是指课程设计、编制、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发展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比如引导学生课前收集相关的资料,或者引领学生到野外进行一些活动,或者教师准备相关的影像资料等等。多媒体只是我们实现教学目的的技术手段、物质基础,在多媒体设计上,我们要从教学的实效来确定是否使用多媒体。不要片面地认为所有教学设计都必须要通过多媒体来呈现。

(四)教学分析

教学分析又分为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

(一)教材分析

教材包括课本、教学参考用书、教学挂图、相关课件等文本或图像资源,这些是教师教学不可缺少的凭借。有些教师认为,小学课文浅显易懂,凭自己的水平给小学生上课,那还不是绰绰有余?所以,对教材的钻研与解读,也就是浏览一下课文,看看参考书而已。显然,这种认识是片面的,也是不正确的。

那么,解读教材包括哪些内容,教师应着力解决哪些问题呢?

首先要整体地把握教材

1.要了解新课标语文教材作了哪些调整和变动。

2.要了解教材编排特点及编辑意图。

其次要准确地理解教材

所谓准确,主要指的是人们对文章主题思想、表达方法、字词句段的理解没有偏失,切合文章的本意。

如:《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我是这样分析的: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选自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十一册第四单元的一片精读课文,本单元围绕“珍惜资源,保护环境”这一主题安排了四篇课文,它们分别从多角度、多层面地引导学生感受“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呼吁人们积极行动起�

其中《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这篇文章被誉为是有史以来在环境保护方面最动人心弦的演说,它生动形象地描述了人类与大地上河水、空气、动植物等的血肉关系,强烈地表达了印第安人对土地无比眷恋的真挚情感。课文语言优美,内涵丰富,情感充沛,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这片土地的'珍惜和热爱。

(二)学情分析

教学是教与学的统一,教师的教要为学生的学服务,有效的教学不应该是教教材,而是教学生。学情分析是教学的起点,也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前提。唯有做好学情分析,教学有引的方向,才有导的重点,才会有相应的对策和具体的方法。

学情分析的内容包括学生的知识、能力和动机态度。又如对六年级学生学习《这片土地是神圣的》的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年龄相对比较高了。心理的想法也发生了很多变化。学生有自己的主见,有自己的想法。学生的独立性也增强了,大部分学生愿意动脑筋,喜欢语文课,喜欢朗读。所以我把阅读理解放在了重要的位置。采用多种形式让学

生在尽情地读,读中有悟:悟情、悟景、悟得。

课时安排主要根据内容来预订,在这就不用多讲了。

(五)教学过程

这里所说的过程主要是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施过程,即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学习,共同努力以达到小学语文教育目标的过程。可用下表表示,更清晰明了:

有的老师认为用课件上课可不写,其实不是这样的,板书在教学中既反映了教材内容的实质,又服务于教学方法的改革。如果把板书视为洞察教材的“窗口”,开启思路的“钥匙”,排疑解难的“桥梁”,实施教学的“蓝图”,是非常恰当的。板书虽然是“微型”,但它却展现了一个宏观世界;板书虽然是“微量元素”,但它却贮积了无穷的能量。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板书和运用的优劣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设计板书是一种艺术的创造性劳动,它除了要钻研、驾驭全课内容外,还要懂得美学知识,充分利用板书艺术的审美价值,提高学生的审美知觉,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健全学生的审美判断力,发展学生的审美创造力,板书的美包括布局美、形式美、色彩美、书写美等。只有让学生有了美的感受,才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

(六)教学评价

最后讲教学评价及教学反思。

一个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一个人或许工作20年,但如果没有反思,也只是一年经验的20次重复。因为,通过反思,教师会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通过反思,教师能在学生的“错误”中寻求发展,在自身的“失败”中找到出路,在教材的“局限”中谋求进步;通过反思,教师以审慎的、意志的方式实施教学行为;通过反思,还可以使教师从教学主体、目的和工具等方面,从教学前、中、后等环节获得体验,变得更加成熟。所以,反思是教师取得特定实践成就、走向解放和专业自主的工具。因此,我们每位教师都应当强化反思意识、形成反思习惯。

如何写好教学反思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与大家探讨:

(1)写成功之处  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教学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触;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等,详细得当地记录下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并可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达到光辉顶点。

(2)写不足之处  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对它们进行系统的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

(3)写教学机智  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

(4)写学生创新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因此,将其记录下来,可以补充今后教学的丰富材料养分。

(5)写”再教设计”  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写出”二次教案”,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总而言之,写课后教学反思,贵在及时,贵在坚持,贵在执着地追求。一有所得,及时写下,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以写促思,以思促教,长期积累,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获。

如《这片土地是神圣的》的教后反思:

本课的第四个环节,我抓住“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转让给你们,你们一定要记住: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这个体现文章主旨的中心句,让学生们通过充分的朗读来体会作者表达的强烈情感。课的最后,我将热爱土地的情感进行了扩展,呼唤大家要热爱土地、珍惜资源。

在教学时,我采用“问题引导、当堂训练”的方法,抓住课题的“神圣”。 学生在理解文本时也掌握得不错,并在理解句子过程中能较好地说出自己学习的方法,同时也把德育教育渗透进去,从而让学生的环保意识更浓了。

这篇反思是写成功之处的。

我觉得自己在教学中也存在遗憾,朗读是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和感悟的重要手段,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处理好理解体会课文内容和感情朗读的时间分配问题,让学生在充分的朗读中表达自己体会到的情感。

这是写不足之处的。

尽管上述介绍不是非常全面,但我相信,今天的课能解释一些大家在教学设计中的困惑。学习教学设计,也是学习一种教学技能。任何一门技能,如果没有理论指导,效果是不理想的。因此,掌握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教师提高教学设计的能力很重要。

如有说得不到和说得不对的地方敬请原谅和指导!谢谢大家!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篇5

单元目标

一、单元分析:

本单元为综合性学习单元,主题为“难忘的小学生活”。

在即将毕业的时候,开展一系列有意义的活动,可以让学生在珍藏记忆、表达情感、祝福未来的同时,综合运用语文知识和技能,促进语文素养的发展。

教材围绕“难忘小学生活”的主题,编排了“回忆往事”和“依依惜别”两个活动板块,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带动整个单元的学习。每个板块都编排了“活动建议”和“阅读材料”,其中“活动建议”是综合性学习的主体,提供了具体的活动任务、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阅读材料”属于综合性学习的活动资源参考,可以根据活动的需要选择使用这些材料。

本单元的第一项活动是“运用学过的方法整理资料”,用“填写时间轴”“分享难忘回忆”的活动指导学生按照时间顺序、有重点地回忆往事,帮助学生在实践中进行操作练习,发展学生整理资料与使用资料的能力。本单元的第二项活动是“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学写策划书”。

二、课标要求:

1、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有良好的书写习惯。

2、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

3、运用学过的方法整理材料。

4、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如毕业联欢会,学写策划书。

5、设计并制作成长纪念册。

三、学情分析:

这个单元与学生的生活联系紧密,学生即将告别生活六年的小学校园,开始新的学习生活。六年来,学生从天真烂漫的儿童成长为意气风发的少年,这既是孩子自己努力的结果,也凝聚着学校老师的心血。

开展一系列有意义的语文活动,依托语文学习,让学生在珍藏记忆、表达情感、祝福未来的同时,梳理或令人激动、喜悦,或令人伤心、遗憾的`事,使得本单元学习时光成为人生道路上永远难忘的岁月,在综合运用语文知识和技能,单元学业

质量标准

1、围绕单元及板块主题,与同学交流、协商,制定阶段活动计划。

2、收集和筛选反映小学生活的资料,填写时间轴,与同学分享难忘的回忆。

3、自主整理成长资料,设计制作成长纪念册。

4、策划毕业联欢会,写出策划书。

5、与人合作,筹备并举办毕业联欢会,表达对师友、母校的惜别之情。

6、用书信等形式表达情感,与人交流。

单元

结构化

活动设计

(大概念、大主题、大情境下的分问题一:回忆往事)

活动1:填写时间轴

把印象最深的人或事填写在相应的时间点上,还可以把照片贴在旁边。

活动2:分享难忘回忆

选取时间轴上有代表性的内容于同学分享。

活动3:制作成长纪念册

(大概念、大主题、大情境下的分问题二:依依惜别)

活动1:毕业演讲

活动2:举办毕业联欢会

活动3:给老师或同学写一封信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篇6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通过品读课内外作品学习通过外貌描写突出人物特点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品读作品,感受人物形象,总结外貌描写方法。

教学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阅读兴趣

同学们,经过前面几节课的学习, 少年闰土那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那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还有鲁迅先生那刷子似的头发,隶书的一字胡须, 已深深印在我们的脑海中。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走进本组课文以及鲁迅先生的其它作品,细细品味人物的描写方法,更进一步了解鲁迅。

二、深入文本,品味外貌描写

(一)鲁迅笔下的人物形象 1. 鲁迅笔下的闰土

(1)读《少年闰土》中描写闰土的外貌的片段,从外貌描写中感受少年闰土的特点。(朴实、可爱、富有活力)

(2)读《故乡》中的片段,从外貌描写中体会中年闰土的特点。(生活艰辛、饱经风霜)

(3)比较中年闰土与少年闰土的异同,感受外貌描写的好处。

这是鲁迅记忆中的闰土的形象,只可惜鲁迅跟闰土一别就是三十年,三十年后假如他们再次相逢,闰土会变成什么样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一段话。

2.鲁迅作品中其他人物形象

(二)他人笔下鲁迅的形象

1.快速浏览19课《一面》,用“——”画出描写鲁迅外貌的句子,认真读一读,把你的感受批注在旁边。

2. 学生汇报。

3. 让我们把这六处描写外貌的句子连起来读一读,你觉得鲁迅先生留给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4. 鲁迅先生怎么会这么瘦啊?

5. 除了“瘦”,鲁迅先生还带给你什么印象?

6. 有两处外貌描写有点重复,都讲到了面孔“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还有头发、胡须等等。能不能去掉一处?

7. 引导思考:文中这六次外貌描写有什么作用?

(这样突出鲁迅先生的'外貌描写,表现了鲁迅先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把毕生精力献给革命事业的那种无私奉献、自我牺牲的精神。)

(三)小结

三、拓展延伸:

学生展示自己摘抄的鲁迅本人或鲁迅作品中的人物外貌描写片段。

四、课堂总结

五、布置作业

继续读鲁迅的作品,品味鲁迅笔下的人物形象,更进一步了解鲁迅。

板书设计:

入形入神写外貌

按顺序 抓特征 展性格 巧修辞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篇7

课时目标:

1.理解文章寓意,体会托物言志的妙处。

2.通过分析文本,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和高洁脱俗的情怀。

重点:理解文章寓意,体会托物言志的妙处。

难点:通过分析文本,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和高洁脱俗的情怀。

项目过程:

一、合作探究

1.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陋室的(作业本任务一)?

描写角度具体句子特点表现手法

情趣高雅

2.作者为何要写“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其用意是什么?

3.结尾引用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深意(思考探究二)?

作者为什么将“君子居之”略去(作业本任务四⑴)?

板书设计

小结:本文在立意手法上托物言志。“托”的对象是“室”,表现的是作者不贪恋富贵荣华、淡泊名利、安贫乐道、重视自身修养的志趣。

4.周敦颐在《爱莲说》中将个人理想寄托于“莲花”(作业本任务三)。

知识卡片

托物言志: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如岁寒三友“松、竹、梅”,常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颂扬奉献精神。将“莲”人格化,寄寓自己不慕荣利富贵、洁身自好的操守。

“莲”之特点“莲”象征君子写法

出淤泥而不染不为世俗所沾染,独善其身(洁身自好)

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5.本文的题目是《爱莲说》,为什么还要提到其他两种花呢?作者对这三种花持什么态度?有何用意?

花象征品质感情作用

莲花(周敦颐)花之君子者

菊花(陶渊明)花之隐逸者

牡丹(世人)花之富贵者

“独”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怎样理解“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6.如何理解“出淤泥而不染”的人生境界(思考探究三)或人们常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是怎样看的(作业本任务四⑵)?

板书设计

小结:《爱莲说》描写莲,意在借花喻人,通过对莲的赞美,歌颂坚贞的气节,表达了作者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委婉地批判了社会上追求功名利禄、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

二、比较阅读

1.朗读课文,说说这两篇文章在语言风格上有什么不同(思考探究一)。

2.� 请按照要求完成下列任务(作业本任务二)。

四、课后拓展

各种版本的教材都将刘禹锡的《陋室铭》和周敦颐的《爱莲说》组合在一起,请你探究其中的原因(拓展二)。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篇8

何为放大镜思维?简单说,我们看问题不能浅表化,而应深层化,挖掘事物的本质和内涵,涉及单元的概念地图、单元的结构、单元的序列和单元设计的步骤四个维度。

比如概念地图。地图和路线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对象。以日常生活为例,我们要开车前往某一地方时,一般会依靠导航系统到达目的地,但这只是一条路线而已。如果要深入了解该地区的购物场所、旅游景点、酒店食店,则必须借助地图了。所以,路线是线性的,地图是网状的。。放大镜思维下的深度学习需要我们主动创建地图。刘徽老师提到,概念地图是一条条由“概念”和“案例”构成的观念纵横交错形成的,概念地图包含本质问题和大概念。这里我想列举小学数学(我家姐姐正在读小学四年级)。最近姐姐正在学习应用题中面积的计算和换算,试卷上有这样一道应用题:现有一个边长为100厘米的正方形,小明将它的边长增加200厘米,请问这个正方形的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米?我看到姐姐的试卷上大大的写着“3平方米”,心里就琢磨着姐姐是不是把增加200厘米理解成了增加到200厘米。再一细看,这道题涉及多个小概念的理解,一是“增加”和“增加到”的区别,二是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三是平方厘米和平方米的单位换算。原来一道简单的应用题背后包含着如此丰富的概念地图。

再如单元设计的步骤。刘徽老师在这里也引入了威金斯和麦克泰格的“逆向设计”理论。它包含确定预期结果、确定合适的评估证据、设计学习体验和教学三个步骤。很多老师可能会疑惑,我们平时写教学设计的时候,不都是先写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然后才到教学过程吗?这里要澄清两个误区。一是确定的预期结果不是老师预设的结果,而是学生需要的结果。这要求教师从学生的视角看学习,对教学进行建设性聚焦,有针对性地提出适宜于学生学习的目标。二是放大镜思维要求教师以大概念串联起目标设计、评价设计和过程设计,要求教师以�

看完这一章后,我深切体会到望远镜思维和放大镜思维的重要性。在大概念教学中,我们要用望远镜思维进行统整勾连,用放大镜思维深挖本质,以进一步提升教学效率。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篇9

一、体育大单元教学的必要性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新要求,从大概念、大主题、大单元架起连接学科知识与核心素养的桥梁,课程改革的核心依旧是高质量课堂教学。

要从体育教学理念的基本认知层面实现根本性转变,一是改变6—8课时/学期的技术小单元教学,转向至少18课时/学期的主题大单元教学;以大主题或大任务为中心,对学习内容进行分析、整合、重组和开发,形成具有明确的主题、目标、任务、情境、活动、评价等要素的一个结构化的具有多种课型的统筹规划和设计。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建立好学科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内容之间的关系,依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和教材,选择有利于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知识、技能、问题、情境、学习、练习、比赛、评价等结构化、进阶式的教学设计和组织。

二、体育大单元教学实施的困境

1.体育课上成中考项目训练课,学生被动执行训练,学习兴趣被扼杀。

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好的中考体育考试成绩,体育教师奋战在体育课堂上,想方设法地帮助学生。但是有一部分体育教师在实施体育教学时,放弃了现行的体育教材,中招考试考什么就在课上练什么的问题较为突出。若干年下来这一部分体育教师只会上中招考试项目的训练课,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的建议内容和教材中规定的课程内容却渐行渐远。而中学生三年面对这样枯燥无味的课程内容,学习兴趣渐渐被磨灭,甚至谈体育课而兴叹,迫于考试却又不得不练习下去,处于煎熬的状态,与国家所提倡的体育教育标准和目标背道而驰。

2.忽视学生学情,急于提升成绩,导致部分学生成绩提升进入困难期。

每所中学生源的差异性导致学生的身体素质千差万别,具备的体育技能也各不相同。小学阶段体育课开展较好的学校,学生身体素质强,相应掌握了一些体育技能;相反,开展较差的学校,则学生基础薄弱,体育技能弱化。有一部分体育教师却忽视了这一客观事实,在教学中不能因材施教、开展无差别教学,导致学生无法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最大提升。例如,篮球运球这个内容对于有些男学生来说早在小学阶段就完全掌握了,有些学生都能参与篮球比赛,灵活掌握了原地运球、行进间运球、变向运球等技术。

3.教学内容的安排缺乏顶层思考,教师无序执行,教学合力难以形成。

因为学校对教育课程没有逻辑化、规范化的整体构思和设计,导致一线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对课程内容进行横向堆积,缺乏纵向的整体把握,致使学生在技能和身体素质方面没有螺旋式上升的积累。例如,唐老师今年带的是七年级,那么唐老师在七年级的教学中依据中招考试项目教授学生足球运球、篮球运球等一些项目技能内容。可是到了八年级换成了李老师,李老师又会在八年级的教学中依据中招考试项目重复教授学生上述内容,像这种情况在部分学校体育教学中还是普遍存在的,如果没有体育课程全局性的思考,没有系统的规划,如此简单重复课程内容,就难以从量变达到质变,体育组全体教师的合力也不会有最大限度的发挥,最后也很难在学生身上形成技能和身体素质方面螺旋式上升的积累。

三、体育大单元教学实施的策略

为了规范现行初中体育教学所出现的上述问题,我们站在升维的高度审视和构思体育学科课程搭建,以统筹细化和顶层思考为手段,把具有前瞻性的教学模式融入到学生的课堂之中。我们提炼出考试必备的关键技术和必备的关键身体素质,以步骤、层次、程度为标准,从“简、易”到“繁、难”分配到三个学年六个学期中。本着科学创新的体育教学观念,以队列队形和大课间常规课程单元、基本身体素质课程单元、中招考试技能形成单元、学校或教师专长特色单元、教学机动单元为内容载体,以“寓教于乐、循序渐进、全面发展”为指导,对每学期的大单元组建进行全方位的思考和论证。

1.队列队形和大课间常规课程单元。

课堂上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上好体育课的前提。队列队形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开学初在体育课堂上的行为习惯,而这些习惯是保证上好每节体育课和提高课堂效率的前提。大课间常规是利用开学初的体育课快速将大课间的内容、路线及要求灌输到每一位学生心间,形成传统,让大课间发挥提高体能促进技能发展的功能,达到体育课的延伸和发展,落实国家教育机构颁布的相关规定及要求。

2.基本身体素质课程单元。

学生身体基本素质是由多方面的因素、特点共同构成的,培养好的基本身体素质不是单纯为了中招考试,也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学习其他运动技能的基础,为达成学生健康成长和基础储备的目标提供支撑。所以这一部分的课程单元是按照学生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特点,在循序渐进中提升学生的基本运动能力和练习难易度。同时,身体素质经过三年六个学期螺旋上升式的积累,在中招考试的素质类项目考试中定会脱颖而出。

3.中招考试技能形成单元。

由于小学阶段升入到中学阶段学生的体育基础参差不齐,所以初中教师很难把握教学的起始点,甚至有些体育教师考什么练什么,忽略了技能形成的规律,一味拔苗助长。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我们把中招考试的技能项目安排到三年六个学期中,既兼顾学生的技能形成规律,又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按照技能螺旋式上升的思维设计好课程,让教师把学生成绩的提升落实到每一节体育课中,在每一节体育课中让学生学好、练好,相信经过长期的课程熏陶,会在学生身上形成特有的体育技能,这种技能的形成是高于体育中招考试的,成绩必然提升。

4.学校、教师特色课程单元。

每个学校的特色技能形成课程都有它的特定使命和目标。因为多数学校所谓的特色技能形成课程都是校方领导安排的体育课程,既不是学生能上的,也不是体育教师想上的,所以这些课程基本上都是缺乏整体构思和顶层思考的。

当然,由于中学升学压力大,有些学校不想搞什么特色,只想成绩提升,那么可以单独拿出一个单元交给任课体育教师来发挥他的主动权。通过这种形式,首先,可以调动体育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发挥其本身的技能和专长;

其次,横向多项目的课程选择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维度,加深学习深度;最后,学校可以逐渐积累建立特色技能形成课程的宝贵经验。

5.机动课程单元。

在所有课程单元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势必会遇到一些不可抗性因素导致课程单元不能有效开展。比如在实施课程的时候我们不能把一个学期的课程排得满满的,因为在实际操作中会遇到一些突发情况,比如阴天下雨、雾霾等天气因素,临时开会、节假日活动等人为因素总会导致我们的课程不能按原计划执行,所以我们要用机动课程单元来解决这个问题。如果遇到天气因素不能上室外课,那教师就可以利用机动课程上室内理论课。如果是现实因素导致课程难以开展,那么机动课程单元就可以作为随时安排的替代课时数,两者结合能体现出课程的普适性和趣味性。

对于初中体育教师来说,按照每学期的教学内容把五个单元横向组合就组成了一个学期的教学内容。接下来依据每学期的教学内容,以课程纲要的形式说清楚这一学期体育课的开展情况。最后撰写出每节课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以“四有课堂”的要求上好每一节体育课,发展好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相信学生一定会在这样的体育课程中享受乐趣、学会技能、增强体质、锤炼意志、健全人格。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篇10

【学习目标】

语言目标:

1.通过默读本单元四篇课文,勾画关键语句,划分段落层次,理清作者思路;

2.通过细读多篇文章,掌握文章运用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3.通过摘引文中的相关语句,分析对比手法的妙处;

4.通过圈出两文中作者评价人物的形容词,并按照褒义和贬义进行分类,分析其对彰显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

思维目标:

1.学会运用鱼骨图、矩阵图等思维导图形式理清文章思路,提升思维的严密性;

2.通过分析多篇课文对比手法的妙处,提升比较分析的能力;

3.通过挖掘文本的关键词句,剖析人物的光辉形象,提升鉴赏能力。

价值目标:

1.能从本单元四篇课文中汲取人生经验,并在生活中展现美好品质和理想人格;

2.学习榜样人物的优秀品行,并从他们身上汲取精神力量。

核心任务:学校正在开展“平凡·伟大”校园人物评选活动,请你挖掘校园中平凡却伟大的人物,并撰写一篇征文,参与评选。

【教学实施】

第一课段:巧用导图理思路

核心任务:默读四篇课文,勾画关键语句,划分段落层次,利用思维导图,理清作者思路。

一、学习任务:

1.默读《植树的牧羊人》《走一步,再走一步》,勾画时间、地点、人物等标志故事情节发展的语句,利用鱼骨图,理清文章思路;

2.阅读《诫子书》,参考注释疏通文意,遇到不理解的语句,借助工具书完成;

3.默读《纪念白求恩》《诫子书》,圈画中心句和有疑问的句子,标注内容要点,划分段落层次,利用矩阵图,理清文章思路。

二、课时安排:3课时

三、学习资源:

1.本单元四篇课文《纪念白求恩》《植树的牧羊人》《走一步,再走一步》《诫子书》;

2.XMind思维导图软件(手机端、电脑端皆可)。

四、完成任务:

1.通读四篇课文,根据文体特征将四篇课文分成两类。

提示:《纪念白求恩》号召学习白求恩的精神,议论性强;《植树的牧羊人》和《走一步,再走一步》是叙事性文章,侧重记叙和描写的表达方式;《诫子书》的“书”指书信,文章是一封诸葛亮告诫、劝勉儿子的文言书信,议论性、说理性明显。因此,《纪念白求恩》和《诫子书》可以归类为说理性文章,《植树的牧羊人》和《走一步,再走一步》可以归类为叙事性文章。

不同的文体特征意味着行文思路的差异,所以教师帮助学生明确文体,把握文体特征,可以更有效地为下一步学习扫清障碍,理清文章思路。

2.默读《植树的牧羊人》《走一步,再走一步》两篇叙事性文章,勾画标志故事情节发展的关键语句;再次快速默读两篇课文,勾画时间、地点、人物等标志故事情节发展的语句,利用XMind思维导图软件绘制鱼骨图,理清文章思路。

鱼骨图示例:

《植树的牧羊人》

《走一步,再走一步》

3.小组合作学习《诫子书》:参考注释,朗读并翻译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语句,先与同学讨论交流,如仍有不能解决的问题,借助工具书完成,最后全班达成共识。

4.默读《纪念白求恩》《诫子书》两篇说理性文章,勾画中心句,标注内容要点,划分段落层次;利用XMind思维导图软件绘制矩阵图,理清文章思路。

矩阵图示例:

《纪念白求恩》

第一自然段第二自然段第三自然段第四自然段

中心句第3、4句第1句第1句第6句

内容要点赞扬了白求恩同志的国际主义精神和共产主义精神。赞扬了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赞扬了白求恩同志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毛主席号召大家学习白求恩同志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

文章思路分——分——分——总

《诫子书》

第一层次第二层次第三层次

中心句第1、2句第3、4句第5句

内容要点提出中心观点,指出修身养性的途径:“静”“俭”。从正反两方面阐明必须坚持“静”“俭”的道理。作者提出切实要求:“珍惜时日”和“努力实践”。

文章思路提出观点,分层论述,层层递进。

五、学习评价:

1.背诵《诫子书》全文,理解文章的中心句含义;

2.学生自选思维导图形式,梳理“平凡·伟大”校园人物征文的段落层次,理清行文思路。

第二课段:聚焦人物析形象

核心任务:学会运用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一、学习任务:

1.勾画并分析《植树的牧羊人》对牧羊人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的。语段,掌握运用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相结合,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人方法;

2.勾画并分析《走一步,再走一步》描写“我”不同阶段心理活动的语句,理解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二、课时安排:2课时

三、学习资源:

1.课文《植树的牧羊人》《走一步,再走一步》;

2.[法]让·乔诺(文),[法]弗瑞德里克·拜克(图),武娟(译)《植树的男人》绘本;

3.[美]莫顿·亨特《悬崖上的一课》。

四、完成任务:

1.学生勾画《植树的牧羊人》运用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语段,参照示

例,以“他是一个的人”的形式分析牧羊人的形象。

分析直接描写的示例:

他是一个极为认真的人,无论对劳作,还是对生活。从他挑选橡子的这处的直接描写中可以看出,他工作起来心无旁骛,认认真真;他的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等细节,可以看出他在生活中也一丝不苟,不愿马马虎虎地过日子。

分析间接描写的示例:

他是一个能吃苦、能忍耐,甘于寂寞,内心坚定的人。从对牧羊人恶劣的生活环境这一间接描写可以看出,“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通过对高原上风声形象贴切的描摹,体现环境严峻险恶的特点,间接突出牧羊人的耐力超乎常人,

拥有无坚不摧的执着品质。

知识链接

1.直接描写:又称正面描写,是对人或环境的直接描述。

2.间接描写:又称侧面描写,通过对其他人或环境的描写,从侧面烘托所写人物、所写之景,从而收到“烘云托月”的效果。

2.学生勾画并分析《走一步,再走一步》中,描写“我”不同阶段心理活动的语句,参照示例,以“写,实际在写心理状态”的形式分析人物心理活动。深入理解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示例:

(1)语句:我犹豫不决,直到其他孩子都爬到了上面,这才开始满头大汗、浑身发抖地往上爬。手扒在这儿,脚踩在那儿,我的心在瘦弱的胸腔中怦怦地跳动,我努力往上爬着。

(2)分析:写外在行为表现,实际在写心理状态。“满头大汗”“浑身发抖”写出了“我”的整体状态,“手扒在这儿,脚踩在那儿”用慢镜头写手和脚的动作,形象地写出“我”小心翼翼、恐惧害怕的心理。

五、学习评价

学生思考、交流被推荐人的典型事件、精当细节和场景画面,运用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的写人方法,突出被推荐人的形象,并以关键词和提纲的形式呈现。

第三课段:分析手法探奇效

核心任务:分析对比手法的妙处,探究运用具有强烈感情色彩的形容词对彰显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

一、学习任务:

1.勾画两文中运用对比手法的句段,分析对比手法的表达效果;

2.圈出两文中作者评价人物的形容词,并按照褒义和贬义进行分类,分析其对彰显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

二、课时安排:2课时

三、学习资源:

1.课文《纪念白求恩》《植树的牧羊人》;

2.统编版七年级上册第69页“词语的感情色彩”和第80页“形容词”相关知识介绍。

四、完成任务:

1.默读《纪念白求恩》《植树的牧羊人》,勾画两文运用对比手法的句段,完成表格。

勾画集中体现对比手法的段落和相关语句具体分析如何运用对比手法表达效果

《纪念白求恩》

第2段在对待工作态度上,白求恩极端的负责任,而不少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的,两者形成对比。不仅赞扬白求恩高贵的品质,突出其难能可贵之处。更是批评党内不良倾向以此教育全党向白求恩学习,突出学习白求恩的必要性。

《植树的牧羊人》

提示:

(1)可以先在文章中用笔勾画运用对比手法的相关语句,整合后挑选关键词再填写;

(2)具体分析如何体现对比手法时,要找到具体对比的点,如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把白求恩对待同志、人民极端热忱的态度和不少的人对同志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形成对比;

(3)在分析其表达效果时,可以结合本文写作目的来分析表达效果。

2.圈出两文中作者评价人物的形容词,并按照褒贬感情色彩进行分类,探究其作用。

课文篇目具有褒义感情色彩的形容词具有贬义感情色彩的形容词表达作用

《纪念白求恩》文章第二部分的开头极方正,质朴,博学

《植树的牧羊人》文章开头最重要是我最重要的一天

知识链接

1.词语的感情色彩:汉语中有不少词语带有或褒或贬的感情色彩。其中表达赞美、喜爱、肯定等积极向上情感的为褒义词,如“奋不顾身”“大公无私”“见义勇为”“慈爱”“伟大”等;表达贬抑、厌恶、否定等情感的为贬义词,如“狭隘”“损人利己”“见利忘义”“卑鄙”“贪生怕死”等。还有一些不带褒贬色彩的词,可以用在好的方面,也可以用在不好的方面,称为中性词,如“大”“小”“高”“参观”“发动”等。

——统编版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第69页(有改动)

2.形容词:用来描摹人或事物的词语。如“激动”“凌乱”是表示状态的形容词;“高尚”“纯粹”是表示性质的形容词;“碧绿”“苍白”是表示颜色的形容词;“笔直”“弯曲”是表示形状的形容词。许多形容词前面可以加“很”“最”“非常”“十分”“多么”等表示程度的词来修饰。——统编版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第80页(有改动)

五、学习评价

1.在全班分享自己填写的表格;浏览其他同学填写的表格,并与同学们交流、讨论,用红色字迹笔完善自己的表格;

2.至少积累5个具有强烈感情色彩的形容词,以便运用在“平凡·伟大”征文中;

3.设计一处对比手法运用在“平凡·伟大”征文中。

第四课段:完成征文荐榜样

核心任务:运用前三个课段所学知识,写一篇“平凡·伟大”校园人物的征文。

一、学习任务:

回顾梳理前三个课段所学内容,选取校园中的某一个人物,挖掘他平凡却伟大的相关经历或事件,撰写一篇征文,参与“平凡·伟大”校园人物评选活动。

二、课时安排:2课时

三、学习资源:

课文《纪念白求恩》《植树的牧羊人》《走一步,再走一步》《诫子书》

四、完成任务:

1.根据下列问题提示,运用鱼骨图或矩阵图进行整体构思,确定文章框架。

(1)所选择的校园人物是谁?

(2)想采用哪种思维导图形式来整体构思?

(3)文章的中心句是什么?文章的段落层次是怎样的?

(4)若是叙事性散文,采用什么顺序来写?表示事情发展的关键句是哪些句子?若为说理性散文,将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人物?这几个方面的中心句是什么?这几个方面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排序?

2.根据下列问题提示,运用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塑造人物形象。

(1)将对人物哪些方面进行直接描写,目的是为了突出人物怎样的形象特点?

(2)将间接描写什么来凸显人物怎样的特点?间接描写放在哪个部分?

3.运用对比手法,精选富有感情色彩的形容词,凸显人物精神。

(1)我将在文中把______和________进行对比,以此突出人物_______的精神,表达___________的情感;

(2)我将在文中使用如下具有褒义色彩的形容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或具有贬义色彩的形容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抒情议论;

4.动笔完成“平凡·伟大”校园人物评选活动征文。写作过程中可以对既定的提纲作必要的修正。

五、学习评价

1.在班内交流分享与互评,依据以下写作评价量表,对征文进行星级评定。

要求:你自己至少给3位同学的征文进行星级评定并提出修改建议。同时,至少找3位同学对自己的征文进行星级评定并提出修改意见,然后根据意见和评价量表,修改征文。

评价项目等级:☆☆☆☆☆等级:☆☆☆☆等级:☆☆☆

思路清晰度结构很清晰,中心很突出,段落层次很分明,顺序很合理结构较清晰,中心较突出,段落层次较分明,顺序较合理结构混乱,中心不突出,段落层次不分明,顺序不合理

形象典型度人物事迹很突出,形象丰富立体,具有典型性人物事迹一般,形象较鲜明,有一定代表性没有突出的人物事迹,形象不够鲜明,无代表性

手法巧妙度能灵活运用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只运用了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中的一种,没有两相结合没有运用任何描写手法

能运用对比手法来凸显人物形象运用了对比手法,但没能凸显人物形象没有运用对比手法

能至少运用5个具有鲜明感情倾向的形容词来描摹人物使用具有鲜明感情倾向的形容词少于3个没有使用具有鲜明感情倾向的形容词

精神感人度文中能用议论抒情句来表现人物“平凡·伟大”的精神,读来感人文章较能表现人物“平凡·伟大”精神,读来较感人文章不能表现人物“平凡·伟大”精神,读来不够感人

六、测试反馈

(一)必做题

完成写作后,至少与三位同学彼此交流习作,从思路清晰度、形象典型度、手法巧妙度、精神感人度等方面进行评价,可以形成书面评语,也可以口头评价。然后结合同学的评价,再次温习课文和相关资料,认真修改征文,并认真誊写一遍。

(二)选做题

《植树的牧羊人》本是作者虚构的一篇小说,但却写得无比真实,请你去文中寻找“虚构”的蛛丝马迹,思考并与同学们交流:作者是如何将“虚构”写得如此“真实”的。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