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设计(优秀15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勤劳的小编给大伙儿收集的小学语文课《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设计(优秀15篇),欢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能联系上下文或根据具体语境理解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3.通过具体语言材料感知并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让学生通过对关键词语、句子的品析感悟课文内容,丰富对课文主旨的理解,感受肖邦至死不忘祖国爱国情怀。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生字词,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下面这些词语,相信你能读正确,读出词的情义。

2.出示:悲愤 悲愤欲绝 忧愤 不得不 彻夜 长眠 四处奔波

3.指名读。要求:正确 有感情

4.你能用这些词语大致说说文章的内容吗?

5.再读词语,体会情感。

(意图:这组词语,不但是文本内容高度浓缩,而且体现了文章的情感脉络。此环节既复习词语,又回顾文本,同时促进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二、走近肖邦,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一)探究激动原因。

1.默读第二段,谁能把这段话读成两个字?

(离别 送别等)

2.在我们学过的古诗中,有许多送别诗,你能背一背吗?

3.汪伦借踏歌表达对李白不舍深情,高适以敬酒表达厚重的义。埃斯内尔通过哪些方式来表达心中真情?默读第二段,思考。

(咏唱送别曲 言语叮嘱 赠送银杯)

4.感情朗读本段。(扣“特殊”“紧紧”“深情” 指点,评议。)

[设计意图:通过诵读送别诗,联系旧知,唤醒学生情感体验,抓住“特殊”“紧紧”“深情”等词语诵读,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深情和期望。“泪水溢满眼眶”的原因水到渠成。一个情真意切的肖邦走进学生的心田。]

(二)扣“疾驰”,悟报国志。

上勾下连,悟“疾驰”内涵。

⑴泪水溢满眼眶的肖邦回首华沙城,不舍、留恋之情在同学们读中涌动, 既然肖邦如此留恋祖国,为什么不是依依不舍地离开,而是疾驰而去?“疾驰”似乎不合情理呀。

⑵仅仅如此吗?请大家默读课文三、四段。想一想,离别的18年是怎样的18年?

⑶他为什么而奔波、工作?肖邦真的没有时间概念了吗?

⑷这看似不合情理的“疾驰”还告诉我们什么?

(肖邦想尽快投� )

⑹好一腔爱国情,好一个报国志。读这句话!

[意图:此环节先将“疾驰”放到具体的语境中,再联系上下文,拓宽学生整体领悟语言文字内涵的背景,从而让学生的思维触摸到词语内涵的质地。最后“回首”“疾驰”之间你感受到什么的追问,从整体上去把脉词语间内在的微言大义、言中之情,又为下文学生引导学生走进肖邦,感悟其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怀做铺垫。一个胸怀报国之志的肖邦跃然纸上。

三、走进肖邦,感悟爱国情怀。

1.一个彻夜工作的肖邦。

⑴走进肖邦的一夜。

出示:他常常把自己关在幽暗的房间里,点上一支蜡烛,彻夜地作曲、弹琴。

①默读这句话,哪个词深深打动了你?为什么?

(彻夜)

②闭上眼睛,想一想你眼前浮现了怎样的情景?

③出示华沙起义失败后肖邦回国失败的一段文字资料。生读谈感受。

出示:现在时晚上八点,肖邦在

时针指向夜里十点,肖邦在

铛铛,多么疲惫的钟声。已经是凌晨一点了,可肖邦还在

疲倦的时针指向凌晨三点,而我们的肖邦仍在

④创设对话情境:师:肖邦你不困吗?生(略)

师:肖邦你休息会呀!哪怕是一分一秒。生(略)

⑤感情朗读读这句话。

⑥这个夜是殚精竭力的夜,这个夜是废寝忘食的夜呀。18年呀,肖邦仅仅渡过一个这样的夜吗?(常常)让你真切的感受到什么?

⑦是呀,这也是肖邦内心深处的最强音-----播放《革命进行曲》

⑧感情朗读3-4自然段。

2.一个四处奔波的'肖邦。

①出示:为了生计,为了祖国,他四处奔波。

②读句子,你的眼前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出示:

清晨,当人民还沉浸在睡梦中时,此刻的肖邦

中午,当人们吃着特腾腾的饭菜时,这时的肖邦

晚上,当一家人享受灯光的温馨时,劳累一整天的肖邦却

③生说(略)

④师生对话:师:肖邦呀肖邦,请你停一下你匆忙的脚步好吗?生(略)

师:肖邦呀肖邦,能否驻足你行色匆匆的身影?生(略)

⑤18年呀,六千多个日子,肖邦度过了多少这样废寝忘食、殚精竭力的夜呀;18年呀,六千多个日子,肖邦度过多少这样四处奔波的日子,再细细读这些句子你分明感受到肖邦一颗怎样的心在跳动呀?

⑥读第五第1-3句。

[评析:本环节抓住关键词句,引导学生在读中想象,在悟中想像,在想像中表达,并通过对话方式模拟情境,一个为祖国而殚精竭虑工作的肖邦在学生的精神世界里逐渐丰盈起来。

3.一个要“长眠”于祖国的肖邦。

出示:弥留之际,肖邦仅仅握着姐姐路的维卡的手,喃喃的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⑴读这句话,那些词让你感动,为什么?

(紧紧 喃喃 长眠)

⑵紧紧握表达的是爱国情,喃喃地说表达的是爱国心,长眠更表达了回归故里的愿望。短短的一句话45个字,但肖邦爱国的心声响起三次,作者让你更深刻地感受到什么?

⑶读第五自然段,读出肖邦的心声。

四、回读前文,抒写升华。

1.肖邦离去了,带着亡国之恨,带着对祖国,对故乡深深的眷恋。18年呀,18年前分别的情境时时萦绕在他的心头:

生读:1830年……《即使你远在他乡》;

师:18年呀,恩师的嘱托时时萦绕在他的心头:

生读:埃斯内尔紧紧地握着肖邦的手说:“孩子……请收下吧。);

师:肖邦疾驰而去的情境永远会定格在你我的心中:

生读:肖邦在也忍不住了……疾驰而去。

2.此刻,你的内心肯定涌动许多感触,写下来吧。

3.生写后交流。(在《革命进行曲中》交流结束本节课教学)

[意图:本环节既巧妙地完成背诵任务,又使得课堂教学整体性强,同时给人以余音绕梁之感。也为学生的抒写打开思维大门,做到言意兼得。]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的教案 篇2

一、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具体语言材料感知并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预习学案

【预习目标】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文章读通顺。

2、自学生字词。画出不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了解它们的意思,仍然不懂的请做上记号。

3、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按照怎样的顺序记叙的?

【预习内容】

(一)我会读

画出生字词多读几遍,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雾霭 疾驰 催人奋起 呐喊 消逝 肺结核病

雾霭 弥留之际 悲愤欲绝 与世长辞

(二)我会填

通过对课文的预习,我知道课文主要写了 ( ),表达了 ( )。

(三)我的搜集

我搜到了有关肖邦的资料。听一听肖邦的《革命练习曲》

(四)我质疑

在预习过程中,你还有不明白的问题吗?请写在下面。

三、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感知并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小组合作 深入探究】

1、 从肖邦的举动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是从哪些此句中体会到的?

2、默读第二段,弄清文中写了告别的哪几个场景。划出有关句子,谈体会。

【精讲点拨,升华认识】

1、肖邦在生命弥留之际哪里的力量“紧紧握着”姐姐的手?

2、想象此时肖邦在想些什么?

四、课堂检测

1、写出下列词中加点字的意思。

弥漫( ) 咏唱( ) 溢满( ) 疾驰( )

2、这段文字对所写的事情交代得很清楚,你一定能从中找出时间________、地点________、人物______以及所写的事情________。这件事中又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三个送别场景。

老师“赠土”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维斯瓦河上弥漫着薄薄的雾霭。”作者在文中借景抒发了肖邦________的心情。

4、根据课文内容,理解文中临别赠言的含义及前后两句话之间的关系,填充句子。

因为我们希望你无论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所以________________。

我们之所以把祖国波兰的泥土作为特殊礼物送给你,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

5、课文写出了埃斯内尔说话时的动作“________”和神态表情“________”,这一细节描写的作用在于________________。

6、想一想,回答问题:

⑴根据这段文字写的送别内容,�

⑵读着课文中送别的感人场面的文字,你会很自然地联想起古诗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课后作业

1、把课本生字生词摘抄10个,写两遍。

2、肖邦弥留之际为什么饶昂姐姐把他的心脏带回祖国?

六、板书设计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送行----咏唱----叮嘱----赠土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案 篇3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你了解我国哪些音乐家?(聂耳、冼星海等)

2、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写一位外国音乐家故事的课文。

板书:3、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3、从这课题你看出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吗?(“我”不在祖国,但十分思念、热爱祖国,不然怎么要将心脏带回祖国呢?“我”是谁?“我”怎么会离开祖国的?“我”为什么不能回到祖国?“我”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话的?)

二、初读指导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画出生字,边认字边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画出生字词及不理解的词语,借助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

2.检查自读情况。

(1)读生字词,相机正音。

(2)指名试读课文,看是否流利,了解部分词语掌握情况。

雾霭:雾气。

疾驰:马车奔驰。

催人奋起:叫人赶快行动‘

呐喊:大声喊叫助威。

亡国:国家灭亡。

消逝:消失。

肺结核病:满心传染病,通称肺病。

3、默读课文,思考揭题时提出的问题答案各在文中哪一部分。

4、指导分段(您旁网)

二、精读指导

三、

1、回答:“我”是谁?文章哪一部分告诉我们的?

补充介绍:

肖邦,6岁开始学习钢琴,7岁学习作曲,8岁便在音乐会上登台演出,16岁时进入华沙英语学院作曲班,不到20岁已是华沙很有名的钢琴家和作曲家。

2.默读第一段,思考:你还知道什么?

(1)交流:肖邦为什么离开自己的祖国‘

(2)指读有关语句。

①在世界地图上找出欧洲、波兰及俄国。

②帮助理解:瓜分、深渊。

(结合列强侵略时,百姓被欺凌、被压迫的悲惨遭遇来帮助理解)

3.指导朗读。

正当这个富有才华的音乐家为祖国和人民施展他的音乐才能时,他却——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该是多么——悲愤!

体会肖邦当时的悲愤之情。朗读时要求语调低沉、激愤,语速稍缓,重读“不得不”。

范读、指名读、齐读。

四、指导书写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具体语言材料感知并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通过具体语言材料感知并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

送别时老师的叮嘱以及肖邦的情感变化,教学时,要通过小组讨论、感情朗读等方法带领学生质疑、理解体会。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读了课文第一段,你知道了什么?

(板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不得不离开

肖邦————波兰)

2、指名读第一段。

过渡:既然是不得不离开祖国,那么离别的情景定是令人难忘的。

二、继续精读训练

1.学习第二段。

(1)默读第二段,弄清文中写了告别的哪几个场景。

(2)交流:

①咏唱送别曲

②老师的叮嘱

③赠送银杯

(3)自由读对这三个场景的描写,看看哪儿特别感动�

(4)交流并指导朗读。

①埃斯内尔和同学们在肖邦怀着凄凉而又悲愤的心情离开首都华沙时来为他送行,肖邦事先并不知道,这从“突然”一词可以看出,而且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是老师“特地”为他谱写的。

想象师生咏唱送别曲时,是怎样的神情。

指名读有关语句,体会深厚的师生之情。

②埃斯内尔“紧紧地”握住肖邦的手,他说的话“……无论……都不要……啊”是何等恳切!

想象埃斯内尔此时的激动神情。

自由读、女生读,体会老师语气之殷切。

③老师把祖国的泥土作为“特殊礼物”送给肖邦,使他激动万分,实在感人。

a.出示:埃斯内尔又捧过一只闪闪发光的银杯,深情地对肖邦说:“这里装的是祖国波兰的泥土,它是我们送给你的特殊礼物,请收下吧!”

思考:埃斯内尔为什么把泥土作为“特殊礼物”送给肖邦?

(提示:联系前面老师说的话思考)(老师要肖邦走到哪儿都不要忘了灾难深重的祖国和处在水深火热中的人民)

b.朗读体会埃斯内尔的深情。

此时此刻,此情此景,肖邦怎能不激动呢?指名读有关语句。

(5)朗读全段,体会师生间真挚深厚的情感。

(6)过渡:肖邦带着祖国的泥土,告别了亲人,离开了他深爱着的家园,上路了。

2.学习第三段。

(1)指名读第3自然段,出示:悲愤欲绝(读)

①查字典,解释“绝”:气息中止。

②说说词语的意思:悲痛愤怒到了极点。

(2)引读:什么消息令肖邦悲愤欲绝?肖邦是怎样做的?

(3)想象波兰人民起义失败,一个个倒在敌人枪口下的情景和波兰人民听到《革命进行曲》,振奋精神,重新拿起武器抗争的情景。

(4)从肖邦的举动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炽热的爱国情感,身在国外,心系祖国)

(5)默读第4自然段,思考写了什么。

(6)交流。

理解“彻夜”。(通宵,整夜)

比较句子:

1、他勉励自己要工作、工作、再工作。

2、他勉励自己要工作,工作,再工作。

朗读体会肖邦忘我工作的精神。

自由读、指名读。

(7)思考: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交流,出示:

肖邦日夜思念着祖国。他把亡国的痛苦和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全部倾注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

朗读体会肖邦思念祖国的情怀。重读带点的词。

女生读。

(8)引读:所以,“他……时间……可是他……”

看插图,肖邦就是这样夜以继日地在钢琴前工作、工作。思乡情,亡国恨,随着琴声从他的作品里流淌出来。因此,这个时候,肖邦无论在钢琴演奏还是在音乐创作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9)小结:这一段写什么?(肖邦日夜思念祖国,将一腔热血化成音符,忘我地进行音乐创作)

三、试背第二段想想如何记忆。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具体语言材料感知并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通过具体语言材料感知并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人

1.我们精读了文章前三段,说说分别写了什么。

2.读读你最喜欢的一段,说说为什么。

二、巩固背诵第二段,交流记忆方法

1、讨论记忆线索:

告别亲人离华沙,

师生咏唱送别曲。

老师叮嘱送礼物,

肖邦接杯登车去。

2、同桌互背,指名背。

3、小结:背诵也要讲究方法,方法得当,事半功倍。

三、继续精读训练第四段

过渡:时间在肖邦的紧张工作中飞逝。

1.指名读。

2.出示:弥留之际,肖邦紧紧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1)什么叫“弥留之际”?

(2)肖邦为何病得这样重?

(3)肖邦弥留之际哪来的力量“紧紧握着”姐姐的手?(积聚全部的力量,请求姐姐一定要记住他的遗言)

(4)朗读肖邦的话,看看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至死不忘祖国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3.想象肖邦此时在想什么。(我的灾难深重的祖国呀,整契18年,我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您,努力做着一个赤子应该做的一切……我生不能回到你的身边,死后也要长眠于你的怀抱……)

4.引读第6自然段。

(1)出示“与世长辞”:

①查字典,解释“辞”。(告别)

②说说它的意思。(永远离开人世)

(2)读一读,比—比,说说有什么不同。

肖邦就是这样与世长辞了。

肖邦就是这样带着亡国之恨在异国他乡与世长辞了。

当时他39岁。

当时他才39岁。

交流,小结:

两组中的第二句话突出了肖邦的悲愤之情,亡国之恨。

5.用缓慢的语速,低沉的语调齐读第6自然段,

四、总结课文,朗读全文

课文讲波兰音乐家肖邦身在异国他乡不忘亡国之恨,弥留之际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表达了他对祖国强烈的爱。

(指课题)“把心脏带回祖国”,肖邦弥留之际的请求是他灵魂深处的呐喊,是他爱国情怀至极的表现。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案 篇4

(苏教版小学语文国标本六年级第11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2自然段。

2、过程与方法:通过指导学生朗读品味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肖邦的爱国主义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肖邦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通过指导学生朗读品味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抓住课题这条情感主线,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情感陶冶。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理解肖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这一弥留之际的请求中饱含的爱国情感。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包括介绍肖邦及课文背景的文字、图片材料;《即使你远在他乡》《革命练习曲》磁带;与爱国有关的名人名言等。

2、学生自主预习,完成学案相关习题。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自学质疑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经过大家的努力和整合一共留下了几个问题?谁来说说。

根据学生回答归纳出示: (1)肖邦既然爱自己的祖国,为什么还要离开自己的祖国? (2)埃斯内尔老师为什么要送肖邦一个盛満泥土的银杯? (3)肖邦为什么把亡国的痛苦和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全部倾注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

【设计意图:这种开放式的导入方式,使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通过回忆,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更为本课的教学指明方向。】

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三个问题。

互动探究:(学案内容)

1、探究的问题。

(1)肖邦既然爱自己的祖国,为什么还要离开自己的祖国?

(2)埃斯内尔老师为什么要送肖邦一个盛満泥土的银杯?

(3)肖邦为什么把亡国的痛苦和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全部倾注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

2、探究的方法:读、思、批注、组内交流。

探究指导:

(一)探讨研究(1)肖邦既然爱自己的祖国,为什么还要离开自己的祖国?

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学习文章第一节。 注意抓住:“瓜分”“落到”“陷入深渊”“满怀悲愤”“不得不”等重点词句,进行研究,肖邦离开祖国的真正原因。(师课件出示,肖邦离开祖国波兰的背景资料。)突出地让学生重点理解感受肖邦的热爱祖国。集体朗读本整节。

(二)探讨研究(2)埃斯内尔老师为什么要送肖邦一个盛満泥土的银杯?

此段的学习就按照学生的回答,让学生体会、感悟①肖邦对于老师来说,是得意门生(相机渗透肖邦的音乐天才资料)②老师和同学都十分地依恋肖邦③老师和同学都不希望肖邦出国后忘记自己的祖国。④肖邦内心是不太想离开自己祖国的。而第三、四点是需要学生重点体会的。本段学习重点通过朗读来深入体会感受。

过渡:肖邦带着祖国的泥土,告别了亲人,离开了他深爱着的家园,上路了。他有没有忘记自己亲爱的教师和同学的嘱托呢?(没有)为什么?

(三)研究探讨“(3)肖邦为什么把亡国的痛苦和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全部倾注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

重点理解:“悲愤欲绝” “彻夜”等词。朗读并展开想象:波兰人民起义失败,一个个倒在敌人枪口下,这时,波兰人民听到《革命进行曲》,振奋精神,重新拿起武器抗争的情景。说说你从肖邦的举动中感受到了什么? 朗读体会肖邦忘我工作的精神并展开想象。

出示“肖邦日夜思念着祖国。他把亡国的痛苦和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全部倾注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朗读。

结合插图,肖邦就是这样夜以继日地在钢琴前工作、工作。思乡情,亡国恨,随着琴声从他的作品里流淌出来。因此,这个时候,肖邦无论在钢琴演奏还是在音乐创作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设计意图: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苏霍姆林斯基强调的是儿童在学习中的主动探究精神。质疑的目的是解疑,学生提出的问题必须在教学中解决。教师应给予学生解疑的方法。用什么方法来解决呢?传统的教学往往是由老师解答,而“探究性学习”则要求学生自己来解决问题。学习语文的方法很多,例如:听、读、思、议、画、找、写等。运用什么方法来解决问题呢?由学生自己决定。为的是更好地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探究性。】

三、精讲点拨课文结束部分,升华情感

过渡:时间在肖邦的紧张工作中飞逝。

1.出示:弥留之际,肖邦紧紧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指名读。

2.(1)理解“弥留之际”、“紧紧握着”。(2)朗读肖邦的话,看看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至死不忘祖国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3.想象肖邦此时在想什么。(引导学生练说)

4.引读第6自然段。

(1)出示理解“与世长辞”①查字典,解释“辞”。(告别)②说说它的意思。(永远离开人世)

(2)读一读,比—比,说说有什么不同。

肖邦就是这样与世长辞了。

肖邦就是这样带着亡国之恨在异国他乡与世长辞了。

当时他39岁。  当时他才39岁。

交流,小结:两组中的第二句话突出了肖邦的悲愤之情,亡国之恨。

5.指导朗读:用缓慢的语速,低沉的语调齐读第6自然段。

【设计意图:在一篇文章中,有许多词语可以是整篇文章的“触发点”、“共振点”、“兴奋点”,能够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在本段教学中,我紧抓这几个关键词语,让学生进行深入体会肖邦的爱国情感。】

四、矫正反馈(学案内容)

1、埃斯内尔给肖邦的特殊礼物是                  ,用意是                       。

2、我学习了课文知道肖邦的钢琴曲代表作                 ,那              的旋律表现了波兰人民的                  。

3、“弥留之际”意思是                    ,肖邦在          (城市名)与世长辞,当时,他才      岁,“才”表达了作者                                                    之情。肖邦弥留之际的请求是                                 ,我从这句话中读出了                               。

指导方法:学生先自主完成练习,然后交流展示,最后师生共同纠正反馈。

五、总结全文

1、课文讲波兰音乐家肖邦身在异国他乡不忘亡国之恨,弥留之际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表达了他对祖国强烈的爱。

2、(指课题)“把心脏带回祖国”,肖邦弥留之际的请求是他灵魂深处的呐喊,是他爱国情怀至极的表现。

3、播放肖邦的《革命进行曲》,朗读全文,进一步体会。

【设计意图:课堂的高潮往往就是结束部分,这时候学生的情感已经通过一堂课的铺垫,经过老师的引导,到达了含苞欲放的时候,而音乐的铺陈则成了学生感情喷发的催化剂与强化剂,在音乐声中,达到了情感共鸣,化成了千言万语,厚积薄发,课堂则到达高潮。】

六、拓展延伸,完成作业(巩固案内容)

1、像肖邦这样爱国的人,古今中外有很多人,你知道有哪些关于他们的事迹,简单的给大家介绍一下。

2、写几句与爱国有关的名人名言。(至少两句)

1、

2、

附板书设计 :

3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肖邦  不得不离开  波兰

日夜思念 忘我工作

弥留之际的请求

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每个人关注的侧重点也不一样。以读促疑,以疑促思,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能有效促进学生的主动探究和发现,从而深刻地理解、感悟学习内容。

本课的第二自然段的阅读是对学生情感体验、文本感悟诸多能力的检验,也是对学生的问题的一次集中性的对话。所以我在学生理清了本段的基本脉络后,重点放在阅读、体验、对话这样的三步骤训练上。

“你告诉我,我可能会忘记,你给我看,我可能会记不住;你让我参与,我可能会明白和发现。”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是教材与学生之间的中介桥梁。一堂课能不能唤起学生的情感,能不能使学生透过特定的文学符号理解其中的深藏的意蕴,进入教材规定的情景,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受到熏陶和感染,教师这个中介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读书是学习,实践是更重要的学习。我们只有将学习的主体地位真正还给学生,让他们在生动活泼地在课堂内外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去读书,去感悟,去思考,去创造,去表现,我们的教学质量才会获得切实的提高。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教学设计 篇5

一,教学目的:

1,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 学习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词语意思

3,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的重点,难点是送别时老师的叮嘱以及肖邦的情感变化,教学时,要通过小组讨论,感情朗读等方法带领学生质疑,理解体会。

三,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课文。板书课题"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2, 学生读题。教师设疑:课文讲述的是波兰钢琴诗人,杰出的音乐家肖邦的故事,肖邦为什么要把自己的心脏带回祖国 他又在哪里呢

3, 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认真听,注意文中生字词的读音。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 小组内自读课文(朗读方式由组长策划)

2, 组内自学生字(读准字音,掌握字形,理解词语的意思)

3, 组内完成一个小任务:找一个与课题意思相近的句子(记录在本子上)

4, 教师检测生字词的学习,出示投影

肖邦 维斯瓦河 疾弛而去 催人奋起

蜡烛 亡国之恨 消逝 肺结核

深渊 雾霭 盛满 呐喊

5, 指名学生读生字,说说词语的意思

(三) 质疑讨论,学习全文。

1, 交流小任务,各小组找了哪个句子 各组汇报。

2, 出示投影

弥留之际,肖邦紧紧地握着姐姐的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3, 谁来读一下这句话,原来课题是由肖邦的一句话压缩而来的。

这句话是肖邦在什么时候说的 (弥留之际)在投影上划线。

"弥留之际"是什么意思 (重病将死)

4,肖邦是怎样说这句话的 圈点词语"紧紧握着""喃喃地",谁来试读这句话(比较指导).

5,一句话你可以体会到什么 (他深深地爱着祖国)

6, 那么,他为什么会离开自己的国家呢 小组学习课文,试给课文各段加一小标题(组长记录,准备交流)

7, 指读课文第一小节,说说肖邦离国的原因。(小标题:忍痛离国)

8, 就在肖邦离国的那天,发生了一件感人的事,自读课文,注意肖邦情感的变化。(小标题:深情送别)

9, 出示重点句子

孩子,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呀

读读这句话,体会老师的期盼和叮嘱。

10, 引读句子。这时,埃斯内尔又捧过一只闪闪发光的银杯,深情的对肖邦说。听了他的话,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动的泪水溢满了眼眶。从肖邦的泪水中我们看到其实他已经理解,体会了老师的一片心意,此时的肖邦什么也没说,但从他的泪水中,他有千言万语,想一想,肖邦心里在说些什么 (小练笔)

11, 小练笔交流。

(四)布置作业

1, 抄写词语。

2, 有感情朗读课文。

(五)板书设计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忍痛离国

深情送别

肖邦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案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⒈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⒉学会4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地词语。

3、 通过具体语言材料感知并体会肖邦强烈地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指导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教学难点: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对肖邦弥留之际请求的理解。

教学准备:

投影片、挂图。

拟定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⒈读通课文。

⒉学习生字新词。

⒊指导写字。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

⒈直接板书课题:

⒉针对课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读通课文:

⒈带着疑问读课文,把字音读准。

⒉指名分节读课文。

⒊对课文内容质疑。

⒋再读课文,自我解决解题时所提出的问题。

三、指导分段。

⒈读课文,依据教师提供的事情情节发展分段。

⒉交流分段。

3、小结。

四、作业: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细读课文,体会肖邦强烈地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第3课,生齐读课题。

二、学习第一节。

⒈提问:肖邦为什么不得不离开自己得祖国?

⒉自由读第一节,思考,用因为所以的句式回答问题。

⒊指导朗读。

教学总结 篇7

学完了《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我的心情竟然久久不能平静。我被一个长眠在异国他乡,灵魂却渴望回归祖国的一颗赤子之心深深地打动了。我相信学生们同我一样,也一定或多或少会有感动。

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要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因此我对本课的教学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

1、揭题质疑

上课伊始,我首先抓住课题《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题目中的“我”是谁? “我”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句话的?让学生初步体会肖邦的爱国之情。然后话锋一转:可是,肖邦既然如此地爱自己的祖国,为什么不一直生活在自己的国家?为什么当初要选择离开呢?

2、带着问题初读探疑

让学生通过读,体会到了肖邦“不得不”离开祖国的无奈,通过从课内课外获取信息,理解肖邦被逼、悲愤中离开祖国的不得已:正是在这样一种动荡不安的形势下,肖邦的亲人、老师和朋友们督促着肖邦出国去深造,并通过他的音乐创作和演奏去为祖国获取荣誉。

3、深读课文,抓重点句

肖邦的那份强烈的爱国情感,与他离开祖国前夕,他的老师和同学� 因此课文“送行”一段是全文的一个重点段,描写具体细致,情感渲染淋漓尽致。

4、讨论解疑、悟情

我抓住“咏唱送别曲”、“老师的叮嘱”、“赠送银杯”这几个“送别”场面,引导学生感悟人物情感,再一次从肖邦的神态、动作中体悟他满怀爱国之心、报国无门、远走他乡的无奈和忧愤,当然还有一份对祖国的不舍。当《即使你远在他乡》的送别曲在课堂中响起时,我相信,学生此刻已经走进了肖邦的内心……这样,顺理成章就能理解肖邦在异国他乡用音乐作为武器、拼命工作、忧愤而死的生活经历,就能理解肖邦对祖国至死不渝的热爱和眷恋。

通过这四步,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了解肖邦不仅是一个杰出的音乐家,还是一个满腔热情的爱国者,从而使学生对肖邦的敬仰之情达到沸腾的顶点,同时也使学生在心中升腾起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在理解了本文之后,引导学生背诵第2自然段。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案 篇8

一、教学要求: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通过具体语言材料感知并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凭借课文的具体语言材料读懂课文内容,了解郑成功收复台湾、建设中国台湾的历史功绩,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

凭借课文的具体语言材料读懂课文内容,了解郑成功收复台湾、建设中国台湾的历史功绩,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具体语言材料感知并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你了解哪些音乐家?(聂耳、冼星海等)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写一位外国音乐家故事的课文。(板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从这课题你看出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吗?

(“我”不在祖国,但十分思念、热爱祖国,不然怎么要将心脏带回祖国呢?“我”是谁?“我”怎么会离开自己祖国的?“我”为什么不能回到祖国?“我”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话的?)

二、初读指导。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画出生字,边认字边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画出生字词及不理解的词语,借助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

2.检查自读情况。

(1)读生字词,相机正音。

深渊 雾霭 呐喊 盛满 疾驰 蜡烛

维斯瓦河 消逝 催人奋起 肺结核病

(2)指名试读课文,看是否流利,了解部分词语掌握情况。雾霭:雾气。疾驰:马车奔驰。催人奋起:叫人赶快行动。

呐喊:大声喊叫助威。亡国:国家灭亡。消逝:消失。肺结核病:慢性传染病,通称肺病。

3.默读课文,思考揭题时提出的问题答案各在文中哪一部分。

4.指导分段。

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当时的情景,将抽象的词语形象地表现出来,这不仅能加深学生对这些词语的理解,而且能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读了课文第一段,你知道了什么?

指名读第一段。过渡:既然是不得不离开祖国,那么离别的情景肯定是令人难忘的。

二、继续精读训练。

1、学习第二段。

(1)默读第二段,弄清文中写了告别的哪几个场景。(2)交流:咏唱送别曲;老师的叮嘱;赠送银杯。(3)自由读对这三个场景的描写,看看哪儿特别感动� (4)交流并指导朗读。

埃斯内尔和同学们在肖邦怀着凄凉而又悲愤的心情离开首都华沙来为他送行,肖邦事先并不知道,这从“突然”一词可以看出,而且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是老师“特地”为他谱写的。

请想象师生咏唱送别曲时,是怎样的神情。指名读有关语句,体会深厚的师生之情。埃斯内尔“紧紧地”握住肖邦的手,他说的话“……无论……都不要……啊”是何等恳切!想象埃斯内尔此时的激动心情。

自由读、男生读,体会老师语气之恳切。

老师把祖国的泥土作为“特殊的礼物”送给肖邦,使他激动万分,实在感人。

出示:埃斯内尔又捧过一只闪闪发光的银杯,深情地对肖邦说;“这里装的是祖国波兰的泥土,它是我们送给你的特殊礼物,请收下吧!”

思考:埃斯内尔为什么把泥土作为“特殊礼物”送给肖邦?(提示:联系前面老师说的话思考)(老师要肖邦走到哪儿都不要忘了灾难深重的和处在水深火热中的人民)

朗读体会埃斯内尔的深情。此时此刻,此情此景,肖邦怎能不激动呢?指名读有关语句。(5)朗读全段,体会师生之间真挚深厚的情感。

(6)过渡:肖邦带着祖国的泥土,告别了亲人,离开了他深爱着的家园,上路了。

2.学习第三段。

(1)指名读第3自然段,出示:悲愤欲绝(读)①查字典,解释“绝”:气息中止。②说说词语的意思:悲痛愤怒到了极点。

(2)引读:什么消息令肖邦悲愤欲绝?肖邦是怎样做的?

(3)想象波兰人民起义失败,一个个倒在敌人枪口下的情景和波兰人民听到《革命进行曲》,振奋精神,重新拿起武器抗争的情景。(4)从肖邦的举动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炽热的爱国情感,身在国外,心系祖国。)(5)默读第4自然段,思考写了什么。(6)交流。

理解“彻夜”。(通宵,整夜)

比较:他勉励自己要工作、工作、再工作。

他勉励自己要工作、工作,再工作。朗读体会肖邦忘我工作的精神。

自由读、指名读。(7)思考: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交流,出示:肖邦日夜思考着祖国。他把亡国的痛苦和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全部倾注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朗读体会肖邦思念祖国的情怀。重读带点的词。

(8)引读:所以,“他……时间……可是他……”

看插图,肖邦就是这样夜以继日地在钢琴前工作、工作。思乡情,亡国恨,随着琴声从他的作品里流淌出来。因此,这个时候,肖邦无论在钢琴演奏还是在音乐创作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9)小结:这一段写什么?(肖邦日夜思念祖国,将一腔势血化成音符,忘我地进行音乐创作。)

三、试背第二段。想想如何记忆同桌互背,指名背。

四、作业

学生在课堂上质疑的太少,课堂气氛总是不活跃,看来,作为老师平时应该注生培养他们这一方面的能力。

幼儿园《我的祖国》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知道祖国的全称和首都的名称,能在世界地图上找出中国。

2、知道能代表祖国的标志,增强做中国人的自豪感。

3、尝试当小导游,能大胆的向他人介绍自己的祖国,初步激发爱国热情。

教学准备:

世界地图、升国旗等图片资料。

物质准备:

媒体课件:世界地图的图片、中国地图。

知识准备:

幼儿知道祖国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谈话激发幼儿兴趣

1、请小朋友当导游。

师:暑假里许多小朋友都与自己的爸爸妈妈一起去了许多好玩的地方旅游,今天我想请我们小朋友们来做个小导游!

2、引出本次活动重点,了解祖国的知识。

师:做导游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要先接受培训,学习有关我们祖国的知识,才能让外国朋友更好的了解我们中国。

1、知道导游需要做什么,产生当小导游的兴趣。

2、了解祖国的知识。

用当小导游导入游戏,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二、开展小导游“培训”活动,引导幼儿多方位了解祖国。

1、培训项目一:中国的位置。

出示世界地图。提问:我们中国在哪里?中国在地图上像什么?红星标志的地方是哪里啊?

教师小结:原来我们中国在地图上像一只公鸡,她有个好听的名字叫中华人民共和国,我们的首都在北京。

2、培训项目二:中国的标志。

播放课件,提问:小朋友们,有没有什么东西让你一看到就会想到中国的?

教师小结:小朋友们知道的可真多啊。的确,国旗、国歌、国徽、华表和大熊猫等只有中国才有的东西都会让人想到中国。

3、培训项目三:中国的人

(师幼共同总结中国人的外貌特征:黑头发、黑眼睛、黄皮肤。)

出示各名族友人集体照图片,引导幼儿了解虽然各族人民在衣着、习惯方面有很多的不同,但是他们都是我们中国大家庭中的一员。

1、能在世界地图上找出中国,了解中国在地图上像一只大公鸡,知道北京的位置。请个别幼儿练习介绍祖国的位置。

2、幼儿自由讨论讲述,说出一些中国的代表动物、图案,如:熊猫、国徽等。了解中国人的特征,黑头发、黑眼睛、黄皮肤,了解各族友人的图片。

3、请幼儿(结合祖国画报)大胆介绍中国的人。

通过观察世界地图,初步了解我国在地图上的特征。通过讨论,展开联想,开发幼儿开放性思维。通过观察图片、讨论等环节,提高幼儿观察能力。

三、情景游戏,学做小导游介绍中国,巩固对祖国的认识。

1、结合自制祖国画报,请“小导游”上台大胆向“游客”介绍中国。教师在一旁引导补充。

2、欣赏歌曲:龙的传人。

1、幼儿自由结伴,商量分配角色。当一回小导游,大胆的像班级幼儿介绍我们的祖国。

2、欣赏歌曲,感受当一名中国人的自豪感。

通过当一回小导游,巩固今天所学的知识。通过欣赏歌曲,提升自己的自豪感。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案 篇10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2、认识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具体语言材料,感知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放开声音读一读 ☆☆☆

1. 我把课文认认真真朗读了 遍,在读课文的时候,我发现有一个字不认识,通过查字典,我知道“雾霭”一词中“霭”应读 音。读完课文,我提出的问题是(总的):

2.这些词语通过查字典,我能理解它们的意思。

悲愤欲绝:

与世长辞:

3、做做字词游戏,放松一下。

(1)给它们加偏旁,再组词:

肖: 邦:

⑵给它们换偏旁,再组词。

咏: 腔:

忧: 烛:

(3)“黎”的书写要注意,提示:

4、课文内容我知道:

5、再读课文来填空。

(1)“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是 (国籍)音乐家 弥留之际的请求,表达了他 。我国也有这样的音乐家,如: 。

(2) 1830年11月的'一天,维斯瓦河上弥漫着____________。20岁的肖邦告别了自己的亲人,坐着马车离开了__ ____。在城郊,马车突然被一大群人拦住,原来是______________来为他送行。他们站在路边,咏唱着___________�

(3) 肖邦再也忍不住了,____________________。他_________从老师手里接过了__________,回首望了__________,然后登上马车,____________。

(4) 肖邦就这样带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当时他才_____岁。

静下心来想一想

1.埃斯内尔又捧过一只闪闪发光银杯,深情地对肖邦说:“这里装的是祖国波兰的泥土,它是我们送给你的特殊礼物,请收下吧!”

埃斯内尔是为什么把泥土作为“特殊礼物”送给肖邦?

用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弥留之际,肖邦紧紧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弥留之际”的意思是 ,肖邦为什么请姐姐把他的心脏带回祖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

3.肖邦日夜思念着祖国。他把亡国的痛苦和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全部倾注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他勉励自己要工作、工作、再工作。他常常把自己关在幽暗的房间里,点上一支蜡烛,彻夜地作曲、弹琴。时间在消逝,可是他已根本没有了时间的概念。

你抓住哪些词语,又体会到什么?

拓展延伸

1.肖邦资料补充:

2.我知道我国的爱国诗人有 ,他的代表作品是: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的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清课文脉络。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清课文脉络。

课前准备(资料摘抄、教具):

教学挂图

教学基本框架(每个阶段师生活动的设想):

一、揭示课题

1、你了解我国哪些音乐家?(聂耳、冼星海等)

2、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写一位外国音乐家故事的课文。

板书:3、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3、从这课题你看出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吗?(我不在祖国,但十分思念、热爱祖国,不然怎么要将心脏带回祖国呢?我是谁?我怎么会离开祖国的?我为什么不能回到祖国?我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话的?)

二、初读指导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画出生字,边认字边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画出生字词及不理解的词语,借助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

2.检查自读情况。

(1)读生字词,相机正音。

(2)指名试读课文,看是否流利,了解部分词语掌握情况。

雾霭:雾气。

疾驰:马车奔驰。

催人奋起:叫人赶快行动

呐喊:大声喊叫助威。

亡国:国家灭亡。

消逝:消失。

肺结核病:满心传染病,通称肺病。

3、默读课文,思考揭题时提出的问题答案各在文中哪一部分。

4、指导分段

三、精读指导

1、回答:我是谁?文章哪一部分告诉我们的?

补充介绍:

肖邦,6岁开始学习钢琴,7岁学习作曲,8岁便在音乐会上登台演出,16岁时进入华沙英语学院作曲班,不到20岁已是华沙很有名的钢琴家和作曲家。

2.默读第一段,思考:你还知道什么?

(1)交流:肖邦为什么离开自己的祖国

(2)指读有关语句。

①在世界地图上找出欧洲、波兰及俄国。

②帮助理解:瓜分、深渊。

(结合列强侵略时,百姓被欺凌、被压迫的悲惨遭遇来帮助理解)

3.指导朗读。

正当这个富有才华的音乐家为祖国和人民施展他的音乐才能时,他却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该是多么悲愤!

体会肖邦当时的悲愤之情。

朗读时要求语调低沉、激愤,语速稍缓,重读不得不。

范读、指名读、齐读。

幼儿园《我的祖国》教案 篇12

舒婷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她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成诗于我国进人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第一个春天。全诗四节,共有四个意象群,通过它们的递进组合,不仅表达了祖国从苦难到新生的发展历程,而且表达了有着从迷惘到深思到沸腾的特殊情感历程的青年一代的共同心声。诗歌先抑后扬,宛如一曲多声部的交响曲,呈现出一种由舒缓到急促,由低沉到高亢的语言节奏。新颖的意象所表现出的凝重的情感是鉴赏全诗的要点。

教读本文,要注重朗读。不仅要读出语气,而且读时要揣摩诗句意思,体会诗的内在旋律。

要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联想思维,领会诗人移注到形象上的主观情感。体会舒婷的诗在委婉曲折中表达心声的特点。对诗歌深刻内涵的理解,要联系时代背景材料。欣赏过程中,对诗中重要意象的分析,教师可用词论点拨法。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干瘪、疲惫、簇新、迷惘、绯红、喷薄”等词语。

2、了解舒婷的涛在委婉曲折中表达心声的特点。

3、感情诵读并背诵全诗。

(二)能力目标。

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领会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培养学生解读诗歌的能力。

2、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把握诗歌的情感历程,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三)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献身祖国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

诵读,理解诗歌中新颖的意象所表现出的凝重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

探究诗中抒情主人公“我”的具体内涵,准确把握诗歌中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历程。

四、教学方法。

1、诵读感悟法 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深沉情感。

2、联想想象法 用于对诗中意象含义的把握。

3、讨论点拨法 用于对诗歌主题的分析。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录音机。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诵读,整体感知诗意,分析诗中意象含义,把握全诗的情感历程,探究诗歌主题。

七、导语设计。

设计(一):

同学们,爱国是个古老的主题,从《诗经》发轫,《楚辞》登程,在中国历史上涌现出了以屈原为代表的众多的爱国诗人,他们在诗中抒发的爱国之情总是和忧虑国家的命运相联系的。经

历了文化革命浩劫之苦的朦胧诗人舒婷,以其沉重的历史积淀,将个体的“我”汇注于祖国的大形象,抒发了富有时代特征的一代人的严峻思考、深刻反省和顽强追求。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与传统一脉相承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去体会诗中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历史责任感。

(板书文题、作者)

设计(二):

同学们,我们为中国古典诗歌而自豪,因为它凝练、隽永,是多少年沉淀的精华。但这还不是中国诗歌宝库的全部。一批锦绣满腹、才华横溢的新一代诗人,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感受着新时代的清新气息,创作了一大批精彩华章,装点了中国。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案 篇13

教学目标 :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2、认识4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认识一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具体语言材料的感知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

通过具体语言材料的感知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

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

教学时间:

三教时

教学过程 :

第一教时

一、谈话导入 :

1、今天,我们一起穿越历史的长河,去感受一位伟大音乐家的炽热情怀,去聆听最壮美的旋律。

2、读课题,自由谈谈感受,提问。

(我不在祖国,但十分思念、热爱祖国,不然怎么要将心脏带回祖国呢?我是谁?怎么会离开祖国的?为什么要离开?在什么情况下说这话的?)

二、自读课文:

1、画出生字,边认字边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再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三、读后交流

可能提出的问题:

1、为什么埃斯内尔会以泥土作为礼物送给肖邦?

2、面对盛在金杯里的泥土,肖邦为何会流下激动的泪水?

3、肖邦那么爱祖国,可他为何不留下来反抗?

检查词语:指名读生字,找出生字所在的词以及新词。说说对词语的理解。齐读词语。

深渊 肖邦 消逝 概念 蜡烛 疾驰 特殊 勉励 抗争 四处奔波 悲愤欲绝 与世长辞 雾霭 催人奋起 盛[chéng]满

绝:停止。 辞:辞别,离开。 催:叫人赶快行动。

雾霭:雾气。 弥留之际:病重快要死的时候。

四、分段。

根据读了课题后的提问,给课文分段,说说段意。

一(1):写波兰被列强瓜分,肖邦被迫离开祖国。

二(2):写肖邦带着祖国的泥土,告别亲人。

三(3-4):写肖邦日夜思念祖国,忘我地进行音乐创作。

四(5-6):写肖邦弥留之际请求把他的心脏带回祖国。

五、精读指导。

1、学生各自再读课文,尝试自己解决这些问题。(要求学生边读边批注。)

2、检查:a、我是谁?你怎么知道的?

b、你从第一段中,还知道了什么?

理解:

瓜分:像切瓜一样地分割。

深渊:很深的水。文中比喻波兰人民遭受了苦难很深。

重点引导学生品读最后一句,注意重点词满怀悲痛、不得不的含义?为什么离开自己的祖国?

(正当这个富有才华的音乐家为祖国和人民施展他的才能时,他却--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该是多么--悲愤!)

朗读这一节。(体会肖邦当时的悲愤之情。)朗读时要求语调低沉、激愤,语速稍缓,重读不得不。

范读、练读、指名读、齐读。

六、学习生字。

老师范写生字。

学生钢笔描红。

七、作业

抄写生字新词。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段。

第二教时

一、复习

1、你从第一段中知道了什么?

(肖邦不得不离开祖国--波兰。)

2、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段。

过渡:那不得不离开的场面是怎么样的?一定令人难忘吧!

二、学习第二段。

1、自读。想:这一段中写了告别的哪几个场景?

2、交流:咏唱送别曲;老师的叮嘱;赠送银杯。

3、学生再读这三个场景,看看哪儿特别感动�

b.埃斯内尔紧紧地握住肖邦的手,他说的话无论都不要啊?想像他当时的激动神情,指名、集体读。

C.出示:埃斯内尔又捧过请收下吧!

埃斯内尔为什么把泥土作为特殊礼物送给肖邦?

(结合老师前面说的话思考)(老师要肖邦走到哪儿都不要忘了灾难深重的祖国和处在水深火热中的人民)

朗读体会埃斯内尔的深情。

5、此时的肖邦怎么能不激动呢?指名读有关语句。抓住:郑重地、回首、望了望,理解肖邦对祖国的牵挂与难舍之情。

6、朗读全段体会师生间真挚深厚的情感。

7、指导学生背诵。(告别亲友离华沙 师生咏唱送别曲时 老师叮嘱、送礼物 肖邦接杯登车去)

8、练背。检查。

三、学习第三段。

1.自读:肖邦在国外是如何表达自己的爱国行动的?

引导学生认识肖邦用深爱的音乐表达内心的抗争。

朗读有关句子,从肖邦的举动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炽热的爱国情感,身在国外,心系祖国)

2.默读第4自然段,想这段写了什么?

a.交流:肖邦忘我地工作。你从哪儿看出来?

(全部倾注、工作工作再工作、彻夜地、没有了时间的'概念)

b.朗读体会他的这种精神。

c.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引读这一节第一、二句。所以,引读最后一句。

d.看插图小结:他就是这样夜以继日地在钢琴前工作、工作、再工作思乡情,亡国恨,随着琴声从他的作品里流淌出来。因此,这个时候,肖帮无论在钢琴的演奏还是在音乐创作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他就是这样将一腔热血化成音符,忘我地进行音乐创作。

四、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至三段。

背诵第二段

第三教时

一、复习

1.课文前三段分别讲了什么?

2.读一读你喜欢的自然段。说说为什么?

3.检查,背诵情况。

先一凳相互检查,再指名背,集体背。

二、继续精读第四段

1. 学生自由读。出示:弥留之际,肖邦紧紧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 祖国的地下。'

a.理解:弥留之际。

b.他为何得这样的重病?

c.他为什么要紧紧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

(积聚全部的力量,请求姐姐一定要记住他的遗言。)

d.朗读,体会这段话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至死不忘祖国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2. 想像肖邦此时在想什么?

3. 引读第6自然段。

a.理解:与世长辞:辞:告别。永远离开人世。

b.比较句子:

肖邦就是这样与世长辞了。

肖邦就是这样带着亡国之恨在异国他乡与世长辞了。

当时他39岁。

当时他才39岁。

c.讨论后小结:第二句中突出了肖邦的悲愤之情,亡国之恨。

4、用缓慢的语速,低沉的语调齐读第6节。

三、总结课文

课文通过波兰音乐家肖邦在异国他乡不忘亡国之恨,弥留之际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的事,表达了他对祖国强烈的爱。

课题用把心脏带回祖国是他爱国情怀至极的表现。

四、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

3.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不得不离开

肖邦 波兰

日夜思念,忘我工作

弥留之际的请求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的教案设计 篇14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2、学会4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地词语。

3、通过具体语言材料感知并体会肖邦强烈地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指导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教学难点: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案教学设计精品推荐

对肖邦弥留之际请求的理解。

教学准备:

投影片、挂图。

拟定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⒈、读通课文。

⒉、学习生字新词。

⒊、指导写字。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

⒈直接板书课题:⒊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⒉针对课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读通课文:

⒈、带着疑问读课文,把字音读准。

⒉、指名分节读课文。

⒊、对课文内容质疑。

⒋、再读课文,自我解决解题时所提出的问题。

三、指导分段。

⒈、读课文,依据教师提供的事情情节发展分段。

⒉、交流分段。

3、小结。

四、作业: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细读课文,体会肖邦强烈地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第3课,生齐读课题。

二、学习第一节。

⒈、提问:肖邦为什么不得不离开自己得祖国?

⒉、自由读第一节,思考,用“因为……所以……”的'句式回答问题。

⒊、指导朗读。

六年级《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案 篇15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2、通过朗读感悟,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抓住贯穿全文的情感主线——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在训练语言文字的同时,陶冶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初步学习了第三课——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齐读课题,相机板书)。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

2、交流。

二、学习课文第二段。(第2自然段)

1、师:是啊,当波兰十分之九的领土落到沙皇俄国手里时,肖邦满怀悲愤,不得不忍痛离国(相机板书:忍痛离国)就在肖邦离国祖国波兰的途中,发生了感人的幕,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请同学们轻读第二自然段。

2、指名说。(相机板书:师生送别)

3、在这深情离别的时刻,文中哪个画面最令你感动?再去读读第二自然段,找出相关的句子来。

4、交流:

(1)“在城郊,马车突然被一大群人拦住,原来是肖邦的老师埃斯内尔和同学们来为他送行。他们站在路边,咏唱这埃四内尔� ”

师:面对着自己朝夕相处而又即将远走异国他乡的同学肖邦,此时,送行同学们一定有许多话想对他说。如果你就是其中的一位,你会对肖邦说些什么呢?

出示:“即使你远在他乡,。”

师:我想,同学们的千言万语,都化作了那首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的歌词。出示歌词:

“不论你在哪里逗留/不论你在哪里流浪/愿你永远不会把祖国遗忘/愿你怀着一颗温暖志诚的心/永远不停对祖国的爱/”

师:读歌词,说说你从中读出了什么?(依依不舍、浓浓的爱国之情)

师:让我们将这依依惜别的情感,浓浓的爱国情读出来。(指名读、齐读)

(2)“埃斯内尔紧紧地握住肖邦的手说:“孩子,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啊!”

师:你能读好这段话吗?从中你又读出了什么?(深厚的师生情、满腔的爱国情)

指导朗读。

(3)“这时,埃斯内尔又捧过一只闪闪发光的银杯,深情地对肖邦说:“这里装的是祖国波兰的泥土,它是我们送给你的特殊礼物?”

师:如果没看课文,你觉得埃斯内尔送给肖邦的特殊礼物会是什么?为什么?

师:埃斯内尔为什么把波兰的泥土作为特殊礼物送给肖邦?从中你又感受到了什么?(告诉弟子,时刻不要忘记自己的波兰人,不能忘记自己的祖国。用心良苦)

5、面对老师和同学的深情送别,肖邦又是怎么表现的呢?引读:当老师和同学咏唱《即使你远在他乡》为他送别时,肖帮_____________________;当埃斯内尔把盛满波兰泥土的银杯作为特殊礼物送给他时,肖帮_____________________;当他郑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银杯时,肖帮_____________________。

师:肖邦始终没有说话,他真的没有话说吗?不!他心中一定有千言万语想对老师和同学诉说!他会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拿出纸和笔,将肖邦心中所想说的话写下来。

6、交流。

三、学习课文第三段。(3-4自然段)

师:肖邦带着对祖国的千般依恋,对老师和同学的万般不舍,登上马车,离开了波兰首都华沙。可是,就他离开祖国的那几天,发生了一件令他悲愤欲绝的事。到底是什么事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

1、自读思考。

2、交流。追问:什么叫悲愤欲绝?肖邦“悲”的是什么?“愤”的又是什么?(悲的是起义失败,波兰人民又将陷入被欺凌、被压迫的深渊;愤的是沙皇俄国的侵略暴行)从中你读出了什么?(肖邦对祖国的无限忠诚与热爱)

3、欣赏《革命练习曲》片断。

师: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波兰人民从此就放弃了吗?没有。作为波兰人,作为音乐家,肖邦与敌人作斗争的最佳方式就是——音乐。他要通过那催人奋起的旋律来表现波兰人民的哭喊与抗争。接下来他是怎么做的呢?

4、默读第四自然段,说说读懂了什么?(肖邦废寝忘食地工作,没了时间的概念)

5、师:就是在这样一种忘我的工作状态下,肖邦还在时刻思念着祖国。(相机板书:日夜思念)

四、学习课文第四段。(5-6自然段)

师:这样没日没夜的工作,肖邦坚持了多少年?(18年)十八年,六千五百多个日日夜夜,恐怕连铁人都要累得倒下,更何况肖邦这样一个血肉之躯呢?

1、齐读第五自然段。说说肖邦躺倒在病床上的原因?

2、师:作者在这时用了“终于”一词,你是怎么理解的,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3、交流。

4、出示:弥留之际,肖邦紧紧地握住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1)、你觉得这句话应该怎么读?为什么?

(2)、个别读,齐读。

5、引读第六自然段。肖邦就这样带着亡国之恨在异国他乡与世长辞了。当时他——才39岁。(相机板书:与世长辞)

(1)、从这个“才”字中,你读出了什么?(惋惜、伤感)

(2)、个别读,齐读。

五、总结全文。

1、今天,我们一起走近了波兰大音乐家肖邦。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觉得肖邦是个怎样的人?(爱国、富有才华、酷爱音乐)

2、针对板书总结。是啊,肖邦的爱国就体现在他忍痛离国时的满怀悲愤,体现在师生送别时对祖国的无限依恋,体现在彻夜工作时对祖国日夜的思念,更体现在与世长辞前的深情嘱托。同学们,让我们满怀着对肖邦的敬意,再次齐读课题—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六、布置作业。

1、搜集有关肖邦的小故事,准备交流。

2、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