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鹬蚌相争》教学设计5篇

《鹬蚌相争》讲的是河蚌刚刚张开蚌壳晒太阳,一只鹬看见了,就用嘴啄住了它的肉,蚌紧紧夹住了鹬的嘴。它们双方互不相让,谁也不肯放开谁,结果一起被渔人捉去了。这则寓言生动地说明两人一味争斗,互不相让,就会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到好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以下是爱岗敬业的小编给家人们收集整理的5篇鹬蚌相争教学设计的相关文章,仅供借鉴,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篇1

一 课堂生成“随遇”而生

“为生成而教,为生成而学,为生成而为。”“生成性”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一个核心理念、一个伟大策略,一个“时代”最强音,它指引着课堂教学发展的方向,带来课堂教学的灵动和精彩。生成性课堂正是新课程理念期待下孜孜以求的“新课堂”,时代召唤着“生成性”语文课堂。可是我们有些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对课堂生成的内容一味地认可,把它们都当做是“无法预约的精彩”,那就有可能让课堂失控,让教学失效,而这种生成不是超越预设的生成,而是随遇而安的生成。

1.课堂现象

(江苏名师周益民老师在教《鹬蚌相争》时的一个片段)“老师,我觉得课文有问题!”学生语气很兴奋,“你看,书上写鹬威胁蚌说,‘你不松开壳儿,就等着瞧吧。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没有了水,你就会在这河滩上!’你想呀,鹬的嘴正被蚌夹着呢,怎么可能说话呀?”“是呀,是呀,这样想来下面也有问题。下面课文又写蚌得意洋洋地对鹬说:‘我就夹住你的嘴不放,今天拔不出来,明天拔不出来,吃不到东西,你也会饿死在这河滩上!’而蚌正夹着鹬的嘴呢,怎么说话呀,一开口不就让鹬拔出嘴了吗?”其他同学受到启发,也有了新的发现。接下来的十几分钟时间里,学生们就此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2.观点分析及策略探讨

乍看这一教学片段,我们真的要为周老师理智对待突发的课堂生成,灵活地调整教案,把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列为学习内容,尊重学生独特的个性体验,让学生充满激情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的教学处理方式拍手叫好。但是,细细琢磨、回味,到底生成了什么呢?表面的热闹似乎影响预设目标和教学计划的实现,从而导致教学的随意性和低效化,也会使教学失去中心、失去方向、泛泛而谈、浅尝辄止,最终也背离了生成的目的。学生已经“跑了题”,教师没有及时把他们拉回来,而是和他们一起跑到了“寓言之外”,去寻找寓言以外的东西了,忽略了教育的“价值引导”。这能给学生带来多少思考呢?因此这一生成是无效的,不是有效的。在课堂上学生经常会出现一些“惊人之语”,出现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这时教师要敏锐地把握教学契机,不能任由学生牵着鼻子走,不知从哪儿入手深入点化、引导,要去巧妙地召唤潜藏在字里行间的人文内涵。这时教师更应该通过机敏点击这些能够引发学生思考、争辩、探讨的信息,将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的“与众不同”甚至“异想天开”引向对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利用,引向对文本理解的促进和对新知识的渴求,从而使学生的学习经历一个更为充分、更加丰富的过程,获得更多更深的体验与感受。

二 文本拓展“随意”而展

《语文课程标准》颁布以来,广大教师逐渐明确了拓展学习资源的重要性。同时,一些教师的教学拓展也开始步入另一歧途:不适时机或过度,甚至失去了方向。在阅读教学中,拓展的量度、和深度如果把握不好,反而会适得其反、事倍功半。笔者听过特级教师窦桂梅教学《火烧圆明园》一课,被她的个人魅力和独特的教学设计构思所折服。特别是她 “超越文本,走出文本”的理念,值得我们学习。但是,在她的阅读教学课堂中,笔者发现她拓展文本资源的次数相当多。以《火烧圆明园》一课为例:

1.课堂现象

教学中,窦老师首先是出示了一首课外小诗:“……荒野的风/呜咽地讲述着//一个古老的故事//残留的柱/痛苦地书写着//一个国家的耻辱……”让学生谈谈感受;之后,为了让学生感受法国作家雨果对圆明园的感受,让学生阅读文章《雨果致巴特莱的信》;接着又让学生看当年曾经参与抢劫的一位记者的回忆录;随后又出示的诗等。

2.观点分析及策略探讨

窦老师在整节课中所呈现的拓展资料,让学生看得“眼花缭乱”,如同 “云里雾里”一般,但对课文本身语言文字的理解倒是一知半解。试问,孩子们连课文本身都没有熟读,没有完全吃透,如何很好地理解这些文本之外的东西呢?笔者认为,语文教学中把握“超越文本”的密钥就是在一个“度”字的把握上。教师在拓展的同时要注意文本的价值取向,要放得开还能收得拢。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作用”得以发挥,“牵住”学生的同时,又把学生培养成有自己思考的有个性的个体。同时,拓展的资源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能力有机的筛选、取舍,而不是不加选择的全部拿来,再抛给学生。文本拓展是属于语文课堂的,要姓“语”;文本拓展是“文本”的拓展,必须立足文本;既要重视内容,也要关注形式;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前经验”;要能“放”得出去,也要能“收”得回来。

三 师生对话“随兴”而对

克林伯格说过:“教学本身就是形形的对话,拥有对话的性格。”《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提倡“教学”是一种“对话过程”。在新课程改革发展的今天,“师生对话”更是摆在了一个举足轻重的地位。于是教师们都积极进入到了对话新时代,将对话进行到底,将对话玩得死去活来已成为时髦话题。

1.课堂现象

师:看过《三国演义》吗?你能说出这本书中出现过哪些人物?请同大家谈谈自己印象最深的那个人物。

生:(纷纷举手,说出刘备、张飞、关羽、诸葛亮等主要人物。)

师:今天我们就学习《三顾茅庐》,(话锋一转)请大家猜猜该故事发生时诸葛亮有多大年龄啦?

生1:20岁!

师:低了。

生2:48岁!

师:高了。

生15:100岁!(全班哄堂大笑)

师(脸红,但强作欢笑):太高了。

(最后总算一学生猜到了)

老师接着又让学生趁热打铁猜当时刘备的年龄。这一猜,时间过去20分钟。

2.观点分析及策略探讨

师生对话是一个永远未完成的动态生成过程。以上这段对话虽然以师生的问答组成,但却不能说是真正意义上的语文教学对话,因为这样的对话徒具师生对话之形,却不具师生对话之实。显然是对话的一种误区。即对话的内容层次低,对话的对象仅是师生之间,对话的安排过于频繁。真是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童言无忌,戏说歪说。所谓师生对话,指的是蕴涵教育性的相互倾听和言说,它需要师生彼此敞开的心扉,从而获得精神的交流和价值的分享。因此,阅读教学中的师生对话,是师生心灵的相互沟通,它不仅表现为提问与回答,还表现为交流与探讨、独白与倾听、欣赏与评价。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篇2

自主学习、主动发展课堂教学模式是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探索来获得知识,促进发展,掌握学法的一种学习行为,这种教学模式立足自主,突出发展,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思想。模式教学环节的基本结构是激趣导入、自主探究、自学反馈、导疑合作、归纳小结、拓展应用、课外学习,环节之间环环相扣,步步深入。教学理念是在教师指导和帮助下,学生通过自主实践和探索活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为日后和终身发展打下坚定的基础。

现以初中生物《第五章 软体动物》的教学为例,谈谈该教学模式的具体运用。

一、激趣导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生物教学实践中,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就要精心设计,巧妙导课,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常用的方法有:实物展、猜谜语、讲故事、设悬念、电视演示等,如在讲软体动物时,我通过分发河蚌,并运用“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一成语故事来导入课文:

A.河蚌属于哪一类动物?

B.它的贝壳有几片,起什么作用?

C.为什么在岸上河蚌会渴死呢?

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充分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情感。

二、自主探究

自主探究的目的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参与教学,加强操作活动,让学生亲知亲闻,亲自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建立正确而清晰的概念,培养学生探求知识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依据学生的学习程度,合理组成几个学习小组,每组6―8人,选组长1人,组长要组织本组成员在课内外开展学习活动,其组织形式有独立探究、小组合作探究、师生共同探究形式,主要活动有:看一看、读一读、做一做、问一问、议一议、记一记、解一解。如对河蚌、蜗牛、乌贼的外部形态结构(如贝壳、足、触角等)让学生多看一看、摸一摸,而对于这三种动物的内部结构、主要生理特征则由学生自主归纳:问一问、议一议、记一记……

三、自学反馈

学生通过超前学习和课堂主动探究活动,可激发学习的内部动因,产生兴趣和认识矛盾冲突,这时学生会对学习内容质疑问难,敢于或勇于发表见解,从而培养主体意识和探究精神。这就要求教师要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教学实践中首先检查学习小组是否按要求提前预习、写学习笔记,接着采用激励手段,鼓励学生大胆提出不理解的问题,由每组书面上报上交可口头陈述,最后教师梳理问题并简要地板书在黑板上。学生的问题可能是千人千样的,教师要善于提炼。如学生提出:A.河蚌具有坚硬的贝壳,为什么又是软体动物呢?B.为什么河蚌只能生活在水中,而蜗牛却能生活在陆地上?C.软体动物在外形上有哪些共同之处、不同之处……

四、导疑合作

导疑合作是该模式的中心环节,教师导疑,师生合作,生生合作,以达到集思释疑的目的。这时教师的任务一是启发诱导、及时鼓励,促使合作讨论,逐步深入;二是抓住时机,针对学生讨论中出现的问题给予适当点拨;三是灵活运用课堂讨论策略,常见的有见缝插针、培优辅差、激趣启思、合作竞争、全员参与、合理评价。如有的同学提问:“软体动物在外形上有哪些共同之处、不同之处呢?”题目的广度和深度似乎很大,学生无从着手,教师可以从观察入手,从贝壳、足、触角的多少、功能上来分析它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五、归纳小结

归纳小结一般是在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点认知目标基本完成或阶段性认识目标基本完成之后。在这个过程的开始阶段,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思维框架,引导学生对知识系统归纳。如在小结河蚌、蜗牛、乌贼的外部形态结构时,采用图表的形式来比较、分析,如下表所示:

六、拓展应用

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应根据教学目标、学情、精心设计多层次、多形式的拓展性练习,帮助学生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举一反三,得出创见,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如在观察蜗牛对刺激的反应时,如果用铅笔轻碰它的触角末端,蜗牛有什么反应?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应呢?用手电筒照一照它,又有什么反应呢?学生积极参与,动手操作,可使认知在练习中加深,兴趣在练习中勃发,教学目标在练习中实现,教学效率在练习中提高。

七、课外学习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篇3

首先,“引导”要恰当。小学生的思维受年龄及生活阅历的限制,往往不会思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实施恰当的引导。

1.在教学的关键之处加以引导。突出教学的重点,分散难点。例如教学正反比例概念时,引导学生找出他们相同点和不同点。这样既加深学生对概念的认识和理解,又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和综合的能力。

2.在抽象概括之处加以引导。小学数学中的数学概念、性质、定律等都是抽象概括的结果,而小学生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阶段,这就要求教师及时加以引导。如教学正比例概念时,通过两个实际例子先引导学生分析每两种量的变化情况,再比较两个例子不同的两种关联的量,在变化时有什么共同点,然后抽象、概括出成正比例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抽象、概括,用字母公式表示出成正比例关系。

3.在知识内在联系处加以引导。课堂教学中,教师在新旧知识联系处加以引导,有利于知识的迁移,为学生理解新知识奠好基、辅好路。如教学圆柱的体积时,依照教学圆面积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想一想怎样把转化成已学过的立体图形,从而推导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其次,在“引导”中激发“探究”。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引导不仅要给学生指点思维的方向,更要创设使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发”意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和浓厚兴趣。

1.设疑。就是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探究兴趣。如一位教师教《鹬蚌相争》寓言故事后,要求学生讨论;“鹬、蚌被渔人捉去之后,它们会怎样想,怎样说,怎样做呢?”同学们思考后,有的说它们互相埋怨;有的说它们怎样后悔;有的说他们怎样逃走等。课堂气氛活跃,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很浓。

2.制错。就是根据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出示错例,让学生讨论,教师分析出错原因,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定势。如教学四则混合运算时,教师出示错例;54之后,要求学生改错,分析错误原因。

3.创难。教师在某节课或某段知识讲解前提出难题,把它做为学习目标。学生有了学习目标,就能经常保持一种学习未完成感,“探究”之积极性就很高。

4.求变。就是教师通过改变看问题的角度,改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形式,调整和组合已有的知识结构,对熟悉的知识换角度提出问题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意识。

5.留尾。就是在一节课结束时,根据知识体系,承上启下地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把课本知识与生活实践联系起来,激发探究欲望。

第三、在“探究”中加以“引导”。在学生主动探索知识时,教师适当加以引导,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养成积极探索、克服困难的科学态度,又能使他们感到明确的“探究”目的,树立成功的信心。在探究中加以引导,要注意以下几点;

1.学生探究前,教师最好提出目的要求,加强学生探究的目的性。

2.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适时引导,为学生“开路” 、“平坡”,力争在有限时间内获取较高的效益。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篇4

“老师,鹬和蚌的嘴怎么能说话呢?鹬的嘴不是被夹住了吗?蚌一说话,嘴不就张开了吗?”会场一下子热闹起来……

事实证明无论是常规课、公开课、观摩课,尽管你认真设计,精心策划。总会有一些不曾预约的意外不期而至,这些也创造了一个挑战老师和学生智慧的机会,如果能驾驭好这个问题就可以演绎出“精彩”的课堂。叶澜教授指出:“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

一、潜心会文 精心预设

文本是一座精神花园,教师把学生带进这座“花园”,不仅要让学生看到红花,还要让学生看到绿草。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说“超越教材的过程,就是让学生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从书本中积累文化知识,间接获得情感体验、生活体验等人生涵养的过程。”

在《台湾的蝴蝶谷》一课的教学中,有这样一个片段让我记忆犹新。

师:小蝴蝶们飞过五颜六色的花丛,穿过茂密的树林,越过清澈的小溪,赶到山谷里来聚会。他们长途跋涉,为什么不停留一会,而要赶去聚会呢?

生:当他们要休息的时候可能想到朋友在蝴蝶谷等着他们。

生:这些小蝴蝶的寿命非常短,它不得不赶去聚会。

师:你知道得真多啊!能给大家详细地说说吗?

生:我在中央电视台的少儿频道中听到过介绍,小蝴蝶的寿命非常短,大多数成年蝴蝶的寿命只有10-12天。如果他们不抓紧时间,就到不了蝴蝶谷而死在路上。人们就看不到美丽的小蝴蝶了,看不到他们美丽的舞姿,多可惜呀!

师:自然状态下,根据环境容纳量原理,即使不去捕捉,过多的幼虫也会因食物短缺等原因而自然死亡。大多数成年蝴蝶即使没有人为因素,一般也不过1个月左右。他们为了把自己的美丽贡献给大自然,奉献给欣赏它们的人们,才这么跋山涉水、不知疲倦地飞呀!

师:小小的蝴蝶让我们感动,很多像蝴蝶一样的人,抓紧自己生命中的每一分钟去学习、工作,也是在争分夺秒地为社会、为人类做贡献,更是可歌可泣。那我们小朋友该怎么做呢?

生:我们也要抓紧时间学习,将来像蝴蝶一样,让自己的知识更好、更多地服务社会。

分析:“这些小蝴蝶的寿命非常短。”学生的回答超出我的课堂预设,由于能及时抓住这富有个性的回答,抓住这个偶发的意外由浅显向纵深推进,进一步引发学生情感的释放和对人生观与价值观的模糊感悟。学生详尽的介绍,让人感到震惊。学生的见解多么精辟,想法多么独到,认识又是多么深刻啊!学生此时表现出来的创造能力真是令人惊喜。

二、情感碰撞,让文本回归生活

案例二:《台湾的蝴蝶谷》片段

师:我们漫游了美丽的蝴蝶谷,感受到了蝴蝶谷的美,台湾的美,大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在告别蝴蝶谷之前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呢? 转贴于

生:蝴蝶谷真是个迷人的好地方。

生:蝴蝶谷你太美了,我想说:“我爱你——蝴蝶谷!

生:蝴蝶谷,永别了……

[通过课件欣赏了美丽壮观的蝴蝶谷,品味了课文描述的美妙境界,学生感慨万千,这样的回答当然在情理之中。尽管备课前考虑了很多,准备得很充分。 “蝴蝶谷,永别了……”这却是课堂派生的意外……我刚欲言,发现台下一只小手高高举着,好像举了很久,我灵机一动,让他说吧!]

生:不对,台湾是我国的宝岛,我们可以去看它,不能用“永别”这个词。

生:台湾少数领导人还想搞独立呢?我们去台湾也只能成为一个梦,离永别也不远了。

生:我认为不可以用“永别”这个词。台湾现在和我们来往很多,少数领导人想搞独立,台湾人民却不想,我们的国家领导人正在为海峡两岸统一而努力,海峡两岸统一的日子不会太久,而且现在两岸的关系很好,来往很亲密。”

笑声止住了,而被激烈的争论所代替,说得多好啊。

[“蝴蝶谷,永别了……”我抓住这个意外创生的教学资源,既及时地关注了学生的兴奋点,又有效地进行爱国教育,帮助学生认识台湾是祖国的宝岛,我们的政府正在为海峡两岸统一而努力,意外不再成为“尴尬”,却成了有趣的话题。这“创生的意外”,给我的课堂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甚至比我预先的设计还要美妙。]

反思:课后回想起来,真该感谢那些为我的课堂创生了这些意外的学生,有了这些意外,我想到很多: 学生对人生、实事的认识不能依靠经验和理性,而只能是体验,只有体验才能将活生生的生命意义和价值挖掘出来。教师作为平等对话的“首席”,既应保持必要的权威,而又不能以绝对真理的拥有者自居,教师只是话题的提供者,对话环境的创设者,对话教学的主持人,学生表达独特见解的旁听者与欣赏者,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真正主人。

学生是活的,课堂是动态的生成,只要我们精心预设,摆正教与学的关系,让参与对话的师生和文本,彼此走进对方的心灵世界,用情感激活情感,以智慧开启智慧。课堂上师生协调一致,形成教与学的合力,教与学的共振,就一定能让教学中出现的“意外”演绎出精彩。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篇5

1.学会本课的3个一类字,认识1个二类字。

2.了解4个成语故事的内容,知道这4个成语的内在含义。

3.激发学生阅读成语故事、积累成语、研究成语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本课一类字,了解成语的内在含义。

【教学准备】

成语故事书、成语词典、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我们上节课学习了四个成语,都是什么呢?(刻舟求剑、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完璧归赵、狐假虎威),说一说这些成语的含义。

2.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其他的四个成语。

二、认读成语

(自相矛盾、掩耳盗铃、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愚公移山)

1.自由认读。(要求读准字音)

2.指名领读。(声音洪亮)

3.齐读。

三、讲成语故事,理解成语意思

1.根据预习情况,请学生讲成语故事,任选一个成语即可,其他的同学还可以进行补充。

2.根据所讲故事,总结理解成语含义。

(1)自相矛盾:矛,进攻敌人的刺击武器;盾,保护自己的盾牌。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

(2)愚公移山:比喻坚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坚定不移地进行斗争。

(3)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比喻双方争执不下,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

(4)掩耳盗铃:掩,遮蔽,遮盖;盗,偷。偷盗铃铛怕别人听见而捂住自己的耳朵。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

3.谁能说一说“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和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区别。

4.课件出示填空题。

(1)我们做事不要遇到困难就退缩,应该有( )的精神。

(2)如果不去努力,只会用谎言自欺,就是( )。

(3)心里太多想法了,一下子想读书,一下子想去打工,( ),不知道如何是好啊。

(4)由于他们两人不肯合作,结果把大好机会白白地送给对手,真是( )啊!

(5)我等妈妈出去了,偷偷地开了电脑来玩,没想到( ),爸爸却提前回来了,抓了我个现形。

四、自主学习生字

1.自学生字“矛、盾、掩、盗”。书写、扩词。学完后同桌之间互相检测。

2.指导书写“矛、盾”,让同学们讲一讲哪个字容易写错,强调“矛”的字形,注意撇不要落下。

五、课后练习

1.成语接龙:

愚公移山―山穷水尽―尽人皆知―知书达理

伯乐相马―马到成功―功败垂成―成竹在胸

掉以轻心―心直口快―快马加鞭―鞭长莫及

2.成语扩展。

(1)阅读课后的成语,想一想这样的成语你还知道哪些?

(2)看看老师带来了哪些成语朋友。

课件出示:

有人物的成语:

叶公好龙 塞翁失马 毛遂自荐 孟光举案

有反义词的成语:

七上八下 颠倒黑白 颠来倒去 是非分明

有动物的成语:

狐假虎威 马到成功 鸡鸣狗盗 狗急跳墙

六、总结

同学们,学习本课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自由发言)祖国的语言文字真是博大精深,妙趣横生,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将会学到更多的知识。

七、作业

1.书写一类生字。

2.选择一个你喜欢的成语故事,讲给家长听。

【板书设计】

成语故事

愚公移山 (长矛) 鹬蚌相争,

自相矛盾 (盾牌) 渔翁得利。

掩耳盗铃 (掩盖)

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长春版小学语文教材《成语故事》的第二课时。本课一共有八个成语组成,其中有两个八字的成语,其余的都是四字成语。个别成语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有所接触,比如“愚公移山、掩耳盗铃、自相矛盾”。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有以下几方面的体会:

1.充分的课前预习,是突破教学难点的有效方法。在课前我要求学生查阅本课的成语故事,所以在课上讲成语故事的时候,学生积极踊跃,抢着回答问题。有的学生因为没有回答问题而失落、生气。当其他学生讲成语故事的时候,他们听得特别认真,时不时还会补充。通过成语故事,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成语的含义。本课的教学难点就这样突破了。

2.相信学生,给他们自主学习的机会。本课的生字学习是交给学生自己学习的,通过借助书中拼音、字典、工具书来自主完成。这节课一共需要学习四个生字,“矛、盾、掩、盗”。字的音、形、义,学生完全可以自己掌握,教师只需要课堂检测就可以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这样就节省了课堂时间,在课堂上教师就可以多讲一些需要教师帮助才能解决的问题。比如,“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两个成语的意思,学生比较容易弄混淆,就可以多做讲解,多做练习,来帮助学生区别,以便正确使用。

3.课外拓展,会带给学生更多的兴趣。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拓展了很多的课外知识,比如带有人物的成语、带有动物的成语。学生非常乐意接受,兴趣盎然。同时,有些学生还可以列举出其他这样的成语,带动了其他学生学习成语的积极性。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