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读书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是创造,下面是可爱的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案例优秀9篇。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爱你,我会告诉你 三月,阳光已经很温暖了。
不时有学生从身边走过,我似乎闻到了一股青春的味道。看他们一个个清秀俊朗的模样,我的眼前也显得格外明媚,真好!我时常会为此出神,也时常想:能够穿梭于这一群群笑颜如花的学生之间,真的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
又一次要上公开课了。虽然不喜欢,可是为了学生能够获得一次纯美的精神之旅,我还是会很认真的去做准备的。
领导告诉我们,要讲的是胡适的文章《我的母亲》。
这是一篇怀念母亲,歌颂母爱的文章。即使不讲,学生依然可以透过文字来感知母爱的深沉与伟大。所以,如果只是停留于文章本身,意义已经不大。我认为,如何让他们获得一次深刻的情感教育,这才是本节课的关键点?看来,要想上好这节课,思路很重要。
一首舒缓的曲子缓缓的流过心底,我想起了昨天给我打电话的三姐。姐问,“最近你回家了吗”?我告诉姐说:“上周文硕没有过星期,所以没有回去,不过我给妈打电话了”。姐说:“你离家近,多替我们尽尽孝心吧,让妈高兴点”。我说,“放心吧,姐,会的。”。挂断电话的瞬间,泪水汹涌而下。泪光中,妈妈的温暖再一次将我包围。
妈妈您说:对学生好一点,做学生喜欢的老师;你说:对工作要努力点,做领导信任的老师;你说:和同事要和睦相处,遇事别太斤斤计较;你说:生活上要照顾好孩子和大人,别委屈了文硕,别忽视了小凡;你说:抽空别忘了回婆婆那里为他们洗几件衣服;你说、、、、妈,你为什么心里就只有别人呢?你惦记着大姐的身体不好,惦记着二姐的孩子要高考了,你惦记着做生意的三姐太辛苦,你惦记着四姐家的冠峰没人照料、、、可是、、、春节我给你买了一件棉衣,你为什么要再把钱给我?姐姐回来时给你的钱,你为什么却把大部分又悄无声息的塞进了她们返程时的旅行袋内呢?你经常说,“只要你们姐妹几个幸福,妈妈就知足了”、、、这就是你吗,妈?这就是你吗? 音乐依然在回旋,泪水依然在肆虐、、、8:25,教室里我在用一首毛阿敏的《烛光里的妈妈》作为背景音乐烘托着气氛。导入:(含泪)一段美丽的文字,一份深沉的母爱,一首深情的歌曲,一怀母亲的温暖。年少的我们,深深浅浅的记忆中,母爱是我们永远的感动(掌声)。
作文教案:我的课余生活
《我的课余生活》是学生的第一次单元习作。作为刚刚正式接触作文的三年级学生,本身应该对写作文有一种神秘感和新鲜感。可孩子们一听要写作文了,第一反应就是“喔……”,从语气中能感觉到他们对作文的厌倦感。由于缺乏生活经验和作文经验,感到写作文很吃力,对写作文有畏难情绪和厌倦心理。怎样才能使学生由不会写作文、怕写作文,到愿意写作文、爱写作文、写好作文呢?我想,不是严格的作文标准,而是放宽要求,宽容为主。因此,我在设计《我们的课余生活》这篇作文教学时,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课前安排学生观察自己的课余生活,并做了记录,让学生尝试观察、尝试记录观察,并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相互交流、写作自己的课余生活。然后分三步指导学生写作: 一:以课本为范例,做到读写结合结合本单元课文让学生学习把过程写具体的方法,给学生一个拐杖,确实做到读写结合,以读促写。如《爬天都峰》这一课,让学生体会我和老爷爷是怎样爬山的,可以用上连接的词(一会儿……一会儿……),也可以用上比喻、拟人、夸张的写法。然后想一想我和老爷爷是怎样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难,终于一起爬上了天都峰的,让学生回忆自己有没有战胜困难的体验呢?事情的经过又是怎样的呢?《绝招》这一课则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在写三个小朋友分别表演绝招时是如何运用动作、神态、语言的描写把表现绝招的过程写具体的,另外,作者还写出了观众的评价来衬托绝招的绝,这时我提醒学生在写活动时,不但要写自己还要写别人。通过这样的指导学生就习得了写作的方法,学生有法可依了,写起作文来就轻松自如了。二:开展活动,体验生活。
为给学生提供写作素材,我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比如做手工、放风筝、刷碗、摘秋果等等。引导学生把活动中看到、听到、想到、做到的写下来。并告诉他们在描写活动过程时,要有一定的顺序:首先要写清活动的时间、地点、参加的人员;接着写活动的开头、活动的内容;当时有关方面的情况怎样;参加活动的心情;活动是怎样结束的;以及参加活动后的收获和感受。这样指导后就不会出现学生常犯的错误想到什么就写什么,给人乱糟糟的感觉。学生在活动中也积累了素材,体验了过程,激活了情思。学生有素材了,有体验了,有情思了,写作文时自然难度就降低了。三:情境再现,步步引导
在指导学生习作时,我发现这样一种现象,有的学生虽然做活动了,但真正到写时又写不出来了,这时我就引导学生把活动的情境再现出来,采用第二步中提到的方法引导学生把活动的内容一步一步表达出来,然后把步骤板书在黑板上。这样学生在写的时候这些画面就会在他们脑中重现,化为文章,落在纸上。
教学内容:看雪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8个字;
2、学习并积累第九自然段中的语句;
3、练习问句和感叹句的语气;
4、懂得台湾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份,北京和台湾人民都盼望团聚。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师:同学们,冬天你们最盼望什么?
(估计学生会说盼望下雪,如果学生所说不合教师意图,教师可以从自己童年 的角度引发学生对雪的回忆,并用多媒体出示瑞雪图,激发学生对雪的喜爱之情。)
师:下雪了,多好玩!你们是怎样玩的?(学生回答)
二、板书课题、读题
1、教师用楷书在田字格中书写课题――“看雪”,并指导学生看清这两个字在田字格中的整体布局。
2、学生读题,之后仿照老师在田字格习字本上书写课题――看雪。(写好后同桌比一比谁写得好。)
三、激兴初读
师: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学生回答预设:谁看雪?在哪儿看雪?看到了怎样的雪?)师:带着你的问题阅读课文,比一比谁能找到答案?
[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进入初读课文阶段,此时教师巡回获取学生阅读信息。] 师:读了课文,你知道了自己想知道的吗?
[想知道的内容提示:
1、谁看雪?(台湾的小朋友看雪)
2、在哪里看雪?(在商店的橱窗里看雪)
3、看到了怎样的雪?(小朋友看到的是商店橱窗里用洁白棉花做成的雪)] 师:课文除了讲这些,还讲了什么吗?请读读第三段以后的内容,想想这些是讲什么?
(生读课文,问答提示:讲老师告诉他们,童年在故乡北京看过并玩过真的雪)师:真聪明!看来读书是要仔细一些才好哟。当他们听到老师地北京看过并玩过真的雪,他们最大的心愿是什么?(生答:什么时候到北京来看雪呀?)师:在课文的哪儿讲了这个意思?(生找到课文的第十段)
四、练读课文
师:比一比谁能把课文读得不加字、不掉字、不错字、不破句、不指读。(生练读,教师巡回指导阅读能力较差的学生,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具体的字音、断句)
师:我们来互相比着读,互相帮助纠正读错的地方,好吗?我先读第一、二段,请你们帮我指出错误。
(教师朗读第一、二段,可以有意出现一些学生能够发现并能帮助纠正的错误。比如:第一段把“是很难看到雪的”读成“是难看到雪的”;第二段把“孩子们在商店的橱窗里看到了美丽的雪景”读成“孩子们在商店的窗子里看到了雪”。)(生评价 略)
师:请每个学生轮读一自然段,注意:尽量少被别人发现错误。
(每生轮读一段,老师和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具体指导,薄弱之处教师范读并让学生跟读)
五、练习对话
师:聪明的孩子们,你们数数这篇课文有多少个“说”字,这是为什么?(生答 略)
师:请你们先到课文中找出老师和学生的对话,分别用波浪线和横线划起来。(生划,教师巡视,发现都没把第九段划上,引导学生回读上文“接着她就给孩子们讲起童年玩雪的情景”,使学生悟出这也是老师说的话)师:先同桌之间练习练习,每人做一次老师,当一回学生。(生练读)师:练得很认真。下面我当老师,你们做台湾小朋友,开始对话。(略)(对话练习中要着重进行问句和感叹句语气的指导。比如:(1)“您//看见过/真的雪吗?”的“吗”宜用上扬的调值“35”;(2)“您/是在哪儿见过的?”的“的”宜用平调“33”;(3)“北京//离这儿/很远吧?”的“吧”宜用高平调“55”。)
六、作业
1、帮助老师把课文题目“长胖些”;
[此题意在巩固课文主要内容,初步锻炼学生从文章中提起主要信息的能力。答题提示:(谁)(在哪里)看到了(怎样的)雪 ?台湾小朋友在商店的橱窗里看到了用棉花做成的雪;他们的老师童年时候在家乡北京看到了真正的雪。根据回答板书如下:
台湾小朋友
棉花做成的老师童年在北京
看
真的雪
他们想到北京 真的2、你想让台湾小朋友到我们这来看真的雪吗?那我们应该怎样对台湾小朋友说呢?
(先从课文最后一句话“北京的小朋友正盼着你们去和他们一起玩儿呢”引导,再让同桌互相扮演台湾小朋友和北京小朋友,练习北京小朋友邀请台湾小朋友到北京来看雪玩雪。注意提示学生:邀请时要介绍清楚下雪时的情景和玩雪时的快乐,可以凭借课文第九段内容和第二幅插图引导学生说清楚这些)
(播放静态的课本第一幅插图,配上儿歌《友谊的歌儿传四方》去掉原唱处理成轻清音乐,学生进入情境练习“邀请”,邀请内容 略)师:听了你们真诚的邀请,我相信台湾小朋友肯定高兴极了!在这,我为你们真诚的友谊鼓掌!(下课)
一、一次妙趣横生的作文教学
师:同学们,端午节快到了,我十分想到你们各家去过端午节,不知哪位同学愿意请我?
生:(面露喜色,大声喊)教师到我家!我愿意请您!
师:大家都愿意请我,我很高兴。但这样争也不是办法。我看这样吧,谁会做菜,并且做的菜色香味俱全,我就到谁家去做客。
生:(面露难色,不知如何回答)
师:这个条件可能让大家为难了。可是,离端午节还有好几天呢,如果同学们肯学,必须能学好,能请到我的。
学生:(兴高采烈)好,一言为定!
〔两天后的作文课上〕
师:同学们学会做菜了吗?
生:(大声齐)学会了!
师:呀,这么快?跟谁学的?
学生1:我跟爸爸学的。
……
师:感激你们的一片诚心。那你们都学会做什么菜了呢?必须很好吧?
生:(不等教师叫,就纷纷起立,七嘴八舌、争先恐后地说起来。教师请了几位上讲台说给大家听。)
师:刚才这几位同学都讲得不错。听他们一讲,我就明白菜必须做得不错,教师连口水都快流出来了。但全班这么多同学,不可能每个人都上来说,有什么办法能让教师明白每个同学学会了做什么菜,做菜的过程怎样呢?
生:教师,让我们把做菜的过程和做的什么菜写出来,您不就明白了吗?
师:这个主意真好。这样,教师不但要明白你们做的什么菜,并且还能比较一下,看谁的菜做的最好,我就到谁家去做客,好吗?
生:好!
师:好就快写吧。
这则作文教学与传统的作文教学有什么不一样?它对你有什么启示?
二、评析
传统的作文教学,大多是命题或是半命题的作文,其资料老化、枯燥、脱离生活。所以作文一般拘泥于课本,从句式到文章结构,模仿的居多,雷同的居多。在传统课堂上,写作被限制在课堂里,100%属于课堂教学。学生在课堂上的写作过程大体上能够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思维阶段,包括审题、立意、选材构思;二是书面表达阶段,包括起草和修改。教学中,又由于一些教师思维定势,致使学生作文千人一面,毫无新意可言。长时间的传统教学中,学生一向处于被动理解的状态,以致“谈写色变”。
案例讲述的作文教学体现了课改后的新作文教学观。从写作教学的资料和方法看,新课标倡导“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倡导学生“自主写作”,“减少对学生的束缚,鼓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从写作教学的过程看,教学不在局限与课堂,而是为学生“供给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在写作前体验生活,“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案例中的教师抓住了写作教学的规律,选用了“学烧菜”为写作资料,素材直接来自生活。教学时,教师先以“教师要到菜烧得最好的同学家过端午节”为由,不觉中给学生布置了学烧菜的任务。这是引导在写作前先对生活实践进行体验,在体验中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的本事。到了写作课上,教师先经过充满智慧的谈话引导学生说说做菜的过程,然后借口方便教师比较让学生书面写作。因为每个学生都想请教师做客,所以整堂课上,虽然教师只字未提“作文”二字,可学生们却在宽松、**的气氛中积极主动地完成了写作。从教学片段中,我们能够看到,学生一向处于主动学习状态,个个都充满了表达的欲望。能够说这则作文教学真正做到了“让学生易于表达,乐于表达”,“说真话、实话、心里话”。
这个案例,让我们这些语文教师明白了:写作来源于生活;写作描述生活;学生仅有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思考生活的基础上才能表现生活,仅有在像生活一样的环境中才“易于表达,乐于表达”。一句话:文无定法。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
案例二:《小小的船》一课的教案及教学后记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热爱大自然,初步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2.识字——12个;巩固学过的字;渗透性识字;初步接触多音字。
3.写字——6个;“小”作偏旁的变形。
4.词、语、句——学习“谁在哪里干什么”的句子;理解文中比喻句的意思。
5.阅读——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背诵。
6.口语交际——“老师,请您评评我的字”
7.学法和习惯——基本掌握听读识字的方法;开始培养自检,互检的习惯。
教学重点:
1.通过诵读,感受诗歌的意境,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初步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2.用听读法识字。
教学难点:用听读法识字。
教学方法手段:讲授、谈话、演示、创造性作业等。
教具准备:幻灯片,字词卡,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
1.古时候,人们就想飞到月亮上去,我国民间就有一个神话故事叫,说的是人间有一个叫嫦娥的姑娘听说月亮上很美,于是想尽了一切办法,飞到了月亮上。当然这只是个神话。现在我们人类不但已经登上了月球,而且还能乘宇宙飞船再回到地球上来呢!
[说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2.今天怎么不见我们的好朋友丁丁了 ?
[说明:卡通人物丁丁更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
二、指导看图
1.示图:丁丁在什么地方?你怎么知道他在月亮上?相机贴词卡在图的相应位置:小小的船、弯弯的月儿、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
[说明:在培养观察能力的同时,将具体事物与词组一一对应,具体情境更有利于一年级学生的识字。]
2.原来丁丁到月亮上旅行去了,你有什么问题要问丁丁吗?
[说明:孩子的好奇心由此被激发。]
三、读文
1.板题,理解课题的寓意。
2.反复练习,读熟课文:
(1)自己练读,画出不会读的字。(2)教师带读,学生留意自己不会读的字。
(3)学生再读课文,若还有不会读的字问一问旁边的同学或老师。
(4)指名读文,众生评议。(5)教师范读,学生评议后标出停顿。(6)齐读课文。
[说明: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要从小培养。让学生在比较中发现朗读的规律,训练朗读的基本技能。]
四、认字
1.示词组卡,全班认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2.板叠词卡,这几个词有什么特点?
示“弯弯的月儿”,比较“弯的月儿”弯?还是“弯弯的月儿”弯?教师范读,生练读,同法练读“小小的船”、“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
[说明:留给学生发现的空间,在发现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
3.感情朗读课文:
丁丁说小朋友读的真好,把月儿读得弯弯的,把船儿读得小小的,把星星读得闪闪的,把天读得蓝蓝的,他还想听小朋友读一次课文,你们愿意吗?一边读一边想象可爱的星星、月亮、天空。
[说明:充满童趣和美感的语言激发了学生强烈的表现欲,以加深对诗歌意境的体验。]
五、认单字
1.示贴有字卡的小黑板:小朋友看,谁来了?
2.“谁来当当小老师?”会读哪些字就拿下字宝宝,领大家读一次。
组词重点:里、月多音字:只
3. 小组合作识记一类字:
分析部件:只、尖、里字理识字:月数笔画:在、见
编儿歌:只、尖猜谜语:月
[说明:“宝宝”形状的字卡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既满足了学生个体的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又使教师真正地站在了组织者、引导者的位置。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字的前提下合作记字。]
4.拓展识字方法:丁丁说其实我们在生活中每天都能见到字,比如说电视里、商店里、街道上的广告牌等,你平时还在哪里见过这些字?
[说明:沟通课堂内外,努力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
5.同座互检生字掌握情况。
[说明: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
6.游戏:猜猜他是谁?
[说明:游戏的魅力在于激趣。]
7.自由组合进行拼句游戏:摘果子,做拼盘。
[说明:让学生直接接触语文材料,进行变句的训练。]
六、音乐欣赏,感情朗读,练习背诵
1.播放歌曲《小小的船》,第一遍跟唱,第二遍根据自己的想象做动作。
2.配乐朗诵,练习背诵。
[说明: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与艺术科交叉渗透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加深对诗歌意境的理解和体验。]
3.丁丁说弯弯的月儿像小船,你觉得月亮还像什么?和周围的同学说一说。
4.大家想象丁丁那样到月亮上去看夜空吗?闭眼,听音乐,放松,想象,你看到了什么?
[说明:教学的结束并不是学生学习的结束,学习的延伸既有趣又有意义。]
七、写字
1.观察书上田字格里的字,你认为哪个字难写?
[说明:由学生通过观察去发现,教师则以参与者的身份与学生一起突破难点。]
2.多媒体演示“里”,“在”的笔顺,生书空。
3.余下的字,指名说笔顺,多媒体演示,一生领书空。
4.观察字的笔画在田字格里的位置,和同桌说一说,指名说。
5.指名二人在灯片上写字,众生观察,对比,评议。
6.学生练写生字。
[说明:基本书写技能的训练让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
7.口语交际训练:老师,请您评评我的字。
听课老师评点所写的字。
[说明:充分利用具体真实的交际情境,提高学生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
八、课外作业
观察月亮的形状,看看月亮变成什么形状的时候,丁丁就该结束他的旅行回来了。
[说明:教学的结束并不是学生学习的结束,学习的延伸既有趣又有意义。]
教学后记
本单元以“太阳和月亮”为主题,编选了两篇诗歌和一首古诗,《小小的船》作为本单元的第一篇主体课文,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故事引入,看图,读文,自主识字,音乐欣赏,朗读感悟,拼句游戏等多项语文实践活动,从而达到了各方面的教学目标,较好地体现了“课标”的精神,本课例注重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是以参与者的姿态与学生一起开展具有相互作用的对话,教学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力求体现民主性、平等性,创设了轻松、愉快、民主、平等的氛围,教师以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对于一年级新入学的学生来说,兴趣是其主动学习的前提,因而我十分注重对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的激发,如由故事引入,教具设计富于童趣,安排音乐欣赏及水果拼盘游戏。课上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如自己练读课文,当小老师认单字,自主识字写字,互检认字情况,自由组合做拼句游戏等多项生生合作完成的学习活动。同时教师弹性地处理教材,如将“语文天地”中的“读一读”、“照样子说一说”等容有机地安排在本课的教学中。
本课例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识字教学主要采用听读识字法,在进行认的活动时,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基础和生活的环境。如教师启发提问:“平时你在哪里见过这些字?”由于学生生长在汉语的环境中,所以能说出日常生活中常用常见的词,让学生切身体会语文学习的乐趣。
本课例进行了一个“摘果子,作拼盘”的拼句游戏,要求学生自由组合将“智慧树”上的“词语果子”:“我”、“小鱼”、“鸟儿”、“爸爸”、“在家里”、“在小小的船里”、“在河里”、“在天上”、“看书”、“游”、“飞”、“坐”摘下来后,放在盘子里,做成“谁在哪里干什么”的水果拼盘。学生拼出了“我在家里看书。”、“我(爸爸)在河里游。”、“爸爸在小小的船里坐。”、“我(小鱼、爸爸)在天上飞。”、“小鱼(鸟儿)在家里看书。”等充满了想象力的句子。
本课例注重跨学科的学习,设计了欣赏音乐,做律动等活动,与艺术课交叉渗透整合,使学生开阔了视野,提高了学习效率。
本课例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定位在热爱大自然,初步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对星星、月亮、天空,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所以在教学中不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是在创设的自然情境中,让学生充分地读,在积极主动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加深对诗歌意境的理解和体验,还学生以情,还语文教学以情。
本课例在知识与技能的教学目标方面,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运用,如拼句的练习,各种方式的阅读,创设情境的体验等,还注重训练基本技能,如读的具体指导,引导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及写姿指导。在此基础上,再注重对创造潜能的开发,如想象月亮的形状,问在夜空还看到了什么,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本课例对双基落实与能力培养的度还未把握得体,如能充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效果会更好一些。
语文教学案例
我在教学阅读短文《程门立雪》时,提出了这么一个问题:“你觉得杨时是一个怎样的人?”许多同学都理解的是杨时“立雪”的行为,这一行为说明他是一个尊敬老师、求知好学的人。可是,有一个学生站起来却说:“我觉得杨时有些傻!”顿时,课堂上议论声一片。孩子的理由是,杨时“立雪”,万一冻坏了身子,不但自己难受,还会影响他的学习,那老师就得给他单独补课,老师的休息时间就没有了,从这点说,他也没有尊敬老师。
这个学生不同于“标准答案”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他的回答虽然与文章本身要表达的意思、思想有所不同,但他的理解、联想也是根据文章本身所隐含的内容而展开的,合情合理,还体现了一丝人情味,怎能用“标准答案”将其否定掉呢?于是我说:“你能为杨时的身体健康着想,是个细心的孩子。我想,要是杨时听了你的这番话,肯定会衷心地谢谢你的!让我们为班里的这个细心体贴的同学鼓掌!我觉得这样一个小小的鼓励,充分尊重了学生,还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性,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创新,对学生的个性思维的形成很有益处。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的学习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其实,学生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独特的看法是在显示他们的个性魅力,展示自己在语文学习上的与众不同之处。如果我们单纯地去否定其他看法或含糊地置之不理,那么将使学生独特的阅读个性陷入困境,这会是语文教学上的失误。处理好课堂上的突发事件是一门技术。如果做得好,可以起到很好的教育教学效果。我们应该积极动脑,用方法、用行动来提高我们的课堂调控能力,也让它成为一种教学艺术!
教室的中间,学生每6人围坐成一个小组,教室的四周摆着许多新鲜蔬菜,有白菜、卷心菜,有白色、***萝卜,红色、绿色的辣椒,紫色的茄子,浅黄、深黄的南瓜,有穿着绿衣裳的黄瓜,还有细长的豆角。如果你要认为这是在上自然课或是美术课,那你就猜错了。这是王俊教师正在上小学一年级的语文课《菜园里》。
上课了,教师亲切的话语响起:“大家看,我们来到‘菜园里,我们四周有这么多蔬菜,你们想认识它们吗”学生兴奋地齐声说:“想!”
乘着学生的兴趣,王教师继续往下说:“那好,待会儿同学们就下座位到教室的四周去看一看、摸一摸这些蔬菜,再读一读旁边的小卡片,试着记住它们的名字,可不要把它们名字叫错了读完后把小卡片拿在手里,等到把所有的蔬菜认完了,就回座位。”
王教师的话刚说完,学生们便像一只只欢乐的小鸟飞向了教室的四周,微笑着看看这种蔬菜,摸摸那种蔬菜,有的还凑上小鼻子闻一闻,然后再饶有兴致地拿起旁边的小卡片读一读,看看这可爱的东西叫什么名字。
王教师在教室里轻轻地走着,观察每一位学生,分享着学生的收获和欢乐,当看到学生们因收获而激发出学习的兴趣时,她亲切的话语又在同学们耳边响起:“下面,王教师看看你们是不是真的记住了这些蔬菜的名称我拿出一种蔬菜,你们赶快把它的小卡片举起来,大声读。比一比,看谁找得快,读得准,声音响亮。”
王教师首先举起一个大南瓜。学生们迅速地在许多张卡片中找出“南瓜”的卡片,并抢着大声地读出来:“南瓜”、“南瓜”……
“你们找得很快,很准,但要注意‘南瓜的‘南\是鼻音,请大家再读一遍!”
学生们准确地齐读:“南瓜”。
王教师又举起了“黄瓜”、“豆角”、“白菜”、“卷心菜”,最终又拿出了紫颜色的“茄子”,学生们纷纷找出卡片举着读“qiézi”、“qiézí”、“quézi”,王教师在众多的读音中分辨出有一个学生把“qiézi”读成“quézi”。王教师亲切地说:“好像有人把它读成‘quézi,我们再读一遍,读准它的名字——‘qiézi。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法》;教学改革
《小学语文教学法》是师范生的一门必修课程,同时也是最具教师教育特色的核心课程。这门课程具有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其实质来源于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最终的目的也是在于指导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旨在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反思能力和研究能力,为小学语文教师专业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近些年来,随着师范生教育专业的不断推进,师范生的教育在专业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实践环节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学校根据用人单位的反馈,发现目前毕业的师范生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学实践能力仍然不强的现象没有得到有效的改观,学生不能将自己在学校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的教学当中,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发现所学的课程与教学理论并不能在教学实践中转化为相应的教学行为。那么,要想提高师范生的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技能,使学生将学校所学的课程与教学理论在教学实践中转化为相应的教学行为,笔者认为《小学语文教学法》这门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通过对目前师范生的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师的教学现状进行研究,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改革。
一、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未来教师的实践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法》这门课程有很多师范院校的教师所选用的教材都偏重于理论性,旨在让学生系统掌握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原理性知识,在课程内容上比较重视课程理论体系的逻辑性和理论知识的学术性,注重的是对教学规律与原则的研究,从而在客观上就使这门课程走上了追求理性、思辨性的学术研究的象牙塔,从而就脱离了小学语文教学实际和丰富的教学实践本身。课程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教学案例,通过组织学生对优秀教师的典型案例进行观摩研究,让学生通过实际的教学实例的学习,加深对教学原理的认识。同时,增加课堂教学中模拟情境的实战操练环节,让学生尝试实践运用,加强理论和实践的联系,让学生在教学情境中进行体验式学习,将教学理论运用于教学实践当中,提高学生的课堂教学的能力。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师范生的教学实践知识和教学技能不是通过自上而下的传授被动生成的,而是借助于一定的学习情境,在个人原有知识、经验、心理结构以及信念的基础上,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和建构工具,通过个()人主动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同样,未来教师的专业发展,更要强调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结合。
二、教学方法多样化,优化课堂教学
这门课程多数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强调对学生进行外在的灌输与塑造,从而忽视了对学生个体内在因素的唤醒与发展,弱化了学生对教育教学情境的反思和实践环节。学生往往不是直接、主动地从教育实践中体验和概括教学理论知识,而是通过教师的讲授间接获得的。这种不是来自教学情境体验的抽象理论知识往往也很难进入教学实践,对培养教师的作用也就十分有限。在课堂教学上,教师除了使用讲授法之外,还可以使用案例分析法、分组讨论法、情境模拟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指导师范生进行教学技能的训练。例如在进行小学语文写字教学时,师范生在经过教师的理论讲授之后,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并且还有多年的写字经验作为感性认识。但是师范生不知道如何在课堂上对小学生进行写字教学和训练,教师就可以通过案例分析的方法,给学生观看现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是如何来进行写字教学的视频,分组进行讨论,探究写字教学的主要方法和流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技巧之后,让师范生在课堂上进行情景模拟,这样师范生的教学理论和教学训练就会更扎实一些。
三、教学评价过程化
在现行的师范生课程教学中,在课程的评价方法上过于关注对固有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讲讲义、课后学生背讲义、期末考试考讲义的现象屡见不鲜。这样的评价方式当然是不利于学生的教学技能的提高。对学生的评价应侧重在平时,采用教学评价过程化的方式考核,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通过平时学生在课堂内外的表现来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比如以实验、实训、实习为主,包括课程作业、教案设计、试讲、说课等各个专项技能训练,使师范生的专业技能够在日积月累的过程中得到不断的提高。
四、关注学生的体验,扩大学生的学习资源
在进行这门课程的教学时,很多教师也都认识到了实践对于师范生的重要性,但是由于教学时间和教学条件等多种因素的限制而难以实现。所以,教师需要在有限的资源内,尽可能多的开发出学习资源,供师范生实践,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例如在学习每一章知识之后,教师可以提供形式多样化的作业建议,作业要关注学生的经验和体验,使他们能够获得情境化的知识,进而激发他们的内在感受、批判意识和反思能力,提高他们的实际教学能力和教学研究能力。
毫无疑问,课程里面的结构化的理论知识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如果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能将所教授的理论知识与具体、生动的实例相结合进行阐释的话,那么这对于将来要从事小学教育的师范生来说,课程理论知识的学习将是枯燥无味的,对于已经学过的一些概念、命题和原理也将对他们来说毫无作用。所以《小学语文教学法》这门课程要改变传统的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形式,代之以通过丰富的教学案例来引导学生的思考,让学生能够在模拟的课堂中体验教学理论,感知教学规律,使课程的学习能够切实地提高学生的自身能力。
当然《小学语文教学法》这门课程的教学改革涉及到各个方面,在这里,笔者只是从一个比较小的角度来进行了简单的探讨。正所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师范生教学技能的提高也需要从多个方面来着手,进而使师范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小学语文教学;应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5-228-01
案例教学法是通过巧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分析,以形成自己的见解或解决方案。如今的课堂教学不单单要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团队的合作意识等综合能力。案例教学法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当中,提高了教学质量,使学生学习更有效率,对语文教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案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1、精心选择案例,提高教学质量
在使用案例教学法时,选取的案例要有知识性。首先,案例要符合教学内容,要具有知识内涵。学生要讨论的案例一定要与教材内容相结合,不能够脱离书本知识。讨论案例的过程就是强化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程度。如果脱离教材,所要探究的内容便没有意义。因此,教师所选取的案例一定要具有丰富的知识性和理论的实践性。其次,要选取经典案例。经典案例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因此学生在进行探讨时印象会更加深刻。同时,经典案例所涉及的知识内容更具有普遍性,便于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最后,在案例的选择上要有针对性。每节课所要传授的知识点要与选取的案例相对应,要针对案例的重点问题进行着重分析、学习,使学生在案例的学习中更有效率。例如:我在讲“说话要得体”这部分内容时,选取了一个经典的故事案例:有一个人请客吃饭,快到开饭时间,差一个人没来。他着急的说:“该来的怎么还不来?”在座的一位客人心想,我就是不该来的吧,起身告辞。他又说:“不该走的怎么走了?”这下剩下的客人都走了。
2、对案例教学进行改革创新
小学语文课本中所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学生在学习当中思路也要广泛,要灵活变通。教师在选取案例时,可以涉及一些新颖的、独创的案例,进行创新。适当的加入一些新鲜元素,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高,拓展学生的思路,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要下雨了》这篇课文时,老师结合课文内容加入创新元素,举出了蚯蚓在下雨之前的行为表现案例:钻出地面到处爬。让学生们探讨其原因,并想象其他小动物遇到下雨时有哪些表现,组织学生讨论。另外,教师对选取的案例内容要吃透,要进行详细的分析,案例不足之处要加以改进完善,要对教学案例不断地进行创新编排。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能够将教材内容更好的应用到实践中来,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培养其创新能力。
3、深入研读案例,进行评析
学生对案例进行探讨,目的是通过对案例的探讨获取在书本上难以学到的知识。因此,老师在组织学生们进行案例学习时,要与学生就重点案例的实质进行详细的分析,把握好案例的整体性,引导学生分清案例的主次,更细致的针对重要问题加以探讨,这样才能让案例教学应用到课堂上更有价值。主要的步骤有三点:(1)要对案例的整体性以及出现的事件情节进行详细的了解,让学生们仔细的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案件的缘由,进而对于案例所反映出的知识点有一个客观、理性的判断。(2)找寻案例当中的前因后果,为学生理顺案例当中的复杂关系。帮助学生深入分析案例发生的原因,共同探讨案例出现的合理性。(3)培养学生在学习当中如遇不懂的问题时,要勇于探索,勇于挑战,要有积极的进取心,进而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认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案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运用意义
1、有利于培养学生间的合作能力
教师在使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授课时,通过给学生们发放案例资料,进行分组讨论。学生们就手里的资料进行查阅、搜索必要的信息,并积极的思考。各个小组成员把搜集到的材料进行汇总进行讨论,最后各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发表本小组对于案例的分析及处理意见。整个过程中,学生们都是相互配合进行学习,研讨。这种案例教学的模式能够锻炼出学生们合作学习的能力,培养团队意识。整个学习的过程是一种互动交流的形式,强调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相配合,通过合作来完成教学内容。在分组讨论当中,学生能够得到不一样的答案,看到自己的不足,取长补短,共同完成学习目标。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案例教学法的特点就是老师给出案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去讨论。在整个过程中,老师不提供任何参考答案,所有的解决方法都由学生自己讨论研究出来,最后把观点汇报给老师,与老师再进行研究。因此,能锻炼每个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要自己去动脑、去创造,激发学生的思维创新意识,锻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方面去看待问题。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拥有多种思路去解答问题,有效的提升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3、有利于师生间的交流互动
案例教学法的应用,为老师与学生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传统的教学方式是老师给出指定答案,告诉学生怎么去解答,但其标准答案应用到实践中来可能并不太实用,而且显得枯燥乏味。老师在授课中占据主体地位,学生对于接受知识的方式很被动。这种“一讲多听”的教学方式,使很多学生在课堂上不敢表述自己的观点,老师不能在第一时间了解学生的接受程度,缺乏课堂上的交流互动,学生上课效果并不理想。而通过案例教学的方式,使老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到案例研究当中,有利于师生间进行更多的交流。在学生的自主讨论后,会把讨论的结果分享给老师,老师再就此问题与学生们探讨。采用案例教学的模式,提供给师生间交流的平台,老师能及时了解学生的想法,学生也能在同老师的探讨当中,感受平等的师生关系。
总而言之,案例教学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们在案例探讨当中也能够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开发、提升学生的团队意识、增强创新能力,使学生在语文教育中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本火。案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04
[2] 张巧文。案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论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叶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4).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小学语文;教学反思
一、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反思的必要性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我国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取得显著性的成果。在课堂教学中,所采用创新性的教育理念,与时展的需求相适应,教学活动中有效地弥补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不足。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依旧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教师需要对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进行综合性的思考与反思,对于在教学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这对于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与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二、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基本问题分析
1.教学过程中过于重视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
(1)忽略了对学生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培养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尤为重要。其中,新课标中明确强调,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全面地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正确的审美情感,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与人生态度,这也是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目标。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需要有效地重视对学生的情感熏陶。在整个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全面性地重视学习者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相互融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教材为载体,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不断地对学生情感进行启发。
但是,有部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过于重视学生情感的培养,忽略了对学生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培养。我个人认为,对于小学学科而言,语文知识的有效传承与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是一样重要的,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够顾此失彼。
(2)教学案例分析
我曾经在实习期间听过一名一线教师的语文课,他讲授的是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的《月光曲》,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功能,对《月光曲》这篇课文的情感意境进行呈现。其中,促使学生在进行音乐欣赏之后,谈谈自身对月光曲的感受。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该教师没有对课文中涉及的字、词、句等基本知识进行教授,课文内容的讲解也是轻描淡写一带而过。整个课堂教学中,单一地依靠多媒体技术进行音乐的放映,教师通过煽情的语言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学生在对音乐欣赏过程中抒发自身的情感。
从上述整个教学过程中能够看出,本节课十分浓情,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需求完全不相符,课后我对学生的知识层面进行简单的检验,发现一部分学生将课文中的“券”“恬”等生字的读音读错,诸多学生未能够真正理解在《月光曲》这篇课文中,贝多芬弹奏这首歌曲给兄妹听的主要目的是什么,还有一部分学生的朗读水平很一般。上述这些情况都是小学语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学生需要全面掌握的,需要通过教师的知识传授和正确的训练所培养的,但该教师由于在教学过程中,过度地重视对课文情感的熏陶,忽略了对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培养。对于小学生而言,在语文课文的学习过程中,只有对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积极性全面地掌握,才能促使其在综合能力等方面良好地发展。因此,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将主要的精力放置在培养学生基础知识与技能方面。
2.教学过程中缺乏理性的引导与客观性的评价
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需要通过体验式学习全面培养学生对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与应用。新课程改革对过去传统模式下的被动式小学方式进行有效的改进,全面突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促使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指引学生通过小组探究、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新课程背景下,需要将教师理性的引导与客观性的评价全面融入整个教学活动中,进而使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进行充分的理解,促使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全面性地掌握与应用,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与人生态度,这也是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目标。
总之,在我国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在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中存在一系列的问题,教师需要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全面性的分析与反思。其中,基本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情感熏陶过于重视,严重忽视了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培养;(2)将过多的注意力放置于学生互动环节,欠缺学生对进行理性引导与客观的评价。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需要对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性的反思与解决,这对于学生语文知识的学习、综合素质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并有效推动教师专业技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的对话[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张鸿菩。语文教育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关键词 小学语文 高效课堂 教学 课文精读 研究
一、小学语文课文精读的基本内涵及其作用意义
小学语文是培养小学生基本文化素质和其汉语言基本能力的课程,在语文课文学习中,阅读特别是精读对于培养学生基本语言和对汉语学习的兴趣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般来讲,小学语文课文精读是指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在充沛情感的投入下进行课文阅读和学习的一个过程。
精读有助于学生加强对于重点课文重点内容的理解和体会,特别是有助于培养其对于汉语言的语境语感能力,通过精读,可以培养学生对于整篇文章的构思和内容及气势的整体感触能力,从而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探索精神,培养学生对于语文课文学习的兴趣以及对博大精神的汉语言文化的热爱。
二、高效课堂中小学语文课文精读实施的方法和策略
根据小学语文精读的基本内涵及其作用意义的阐述,参考小学语文精读的相关研究成果和理论知识,本文认为目前高效课堂中小学语文课文精读实施的方法和策略如下。
首先,小学语文老师要做好精度前导语的精心设计,以适合小学生心智发展特点的方法和方式来激发和激起其阅读的兴趣,充分发挥兴趣的作用,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其次,是对小学生科学阅读方法的培养,精读不同于一般阅读,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再次,根据新课程改革的标准,对于小学生精读及其过程的推进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通过由浅入深的方式建立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自信和长远兴趣;第四,在精读中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其饱满的情感进行情感式阅读;最后就是老师要在学生精读的全过程中充分利用现代教育的理论和方法来进行精读意境的创设。
三、小学语文精读方法和策略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案例分析
根据高效课堂中小学语文课文精读和实施方法的探讨,以及笔者在长期的小学语文教学课文精读的教学经验和指导学生的实践,分别就上述几个实施策略和方法在实际教学案例的应用做如下的案例实证和分析。
第一,在精读前的导语设计以吸引学生兴趣方面。小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一般比较强烈,因此老师可以抓住这一特点在课文精读前进行导语的设计,能够强烈地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比如在讲解“荷花”一文中,可以提出下面的几个创设问题,同学们都喜欢花吗,谁有过养花的经历,都养了什么样的花,你们知道荷花是怎么生长的吗,它和家里种植的盆栽花有什么不同,这样就能立刻调动学生去阅读的欲望和兴趣,同时这种带着问题去精读的方法也可以加深对于课文的理解和掌握深度。
第二,在小学生精读方法的培养方面。在精读过程中好的适用的方法对于小学生来讲是必不可少的。比如在课文“称象”中,首先在学生精读前先自己想一想如何才能称一头大象的重量,然后让学生根据课文的描述去发现曹冲是如何开展称象并如何采取措施实施的,这种设身处地情景交融式的精读方法有助于学生回到事件的真正情景之中,在精读的过程中能够体会到解决复杂问题的简单方法的思维过程及其特点,有助于学生培养独立自主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在学生精读兴趣和自信心的长期维持方面。在教学中贯彻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教育方针,一年级时上阅读课文只要求孩子借助拼音读懂一句话,能用自己的话大体说出一句话的意思,便予以表扬、鼓励;二年级时,可以要求学生不仅能读懂、读通一句话,而且要准确地理断句,有一定的感情,且能用自己的话较准确地理解一句话的含义;三年级时可以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把各句联系起来读懂一段话,甚至一篇文章。这样一个过程对于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方法的培养起着一个良好的诱导和激励作用。
第四,在学生情感式精读和充沛感情的调动方面。老师在讲课文时,尽量做到用形式多样的朗读方法,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如学生自读、同桌互读、小组合作读、范读、有感情朗读等形式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遇到较难的先让他们互议,老师再做适当点拨。比如在讲解“小蝌蚪找妈妈”一文中,让学生自己寻找蝌蚪与青蛙的关系和发展过程,并充分调动学生回忆和联想自己童年时代的生活经验,以及和童年好友的一些美好往事,从而来调动学生的精读兴趣和精读注意力的专注程度。这种老师让位于学生而充当导演角色、充分发挥学生联想和自由思考的方式大大有助于学生精读情感和充沛感情的调动。
第五,在采取现代教育教学手段进行精读意境的创设方面。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考虑安装了远程教育设备,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在语文课每篇课文阅读准备前,都要充分准备与之相适应的意境,如优美的散文、古诗配以乐器、图画。
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小学语文高效课堂中加强语文课文精读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素质和能力。目前影响和制约小学语文高效课堂中语文课文精读教学的主要问题有学生的阅读兴趣的调动存在很大被动性、缺乏具体的阅读方法的培训、阅读过程中情感投入力度不够以及教师在课文精读意境的创设上缺乏手段等问题,在这些问题分析基础上,结合小学语文教学的具体案例进行剖析,演示和展现了具体的小学语文课文精读的方法和模式。
参考文献:
[1]王晶。如何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享受美的教育[J].教育艺术, 2009,(02)
[2]请您参加2005年《小学语文教学》综合调研[J].小学语文教学,2005,(09)
[3]袁哓峰。感激与期待——写给25周岁的《小学语文教学》[J].小学语文教学, 2006,(04)
[4]我和《小学语文教学》[J].小学语文教学, 20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