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竹桃教学设计最新7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本文是细心的小编帮家人们找到的7篇夹竹桃教学设计,欢迎阅读。

《夹竹桃》优秀教学设计 篇1

教材分析:

《夹竹桃》是苏教版第十一册中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以优美的语言、比衬的手法,描绘了在万紫千红、五彩缤纷的花季里夹竹桃的可贵韧性和花影的有趣动人,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无……不……”和“无不”等词语造句。

2.理解课文重点句子的意思。

3.欣赏夹竹桃的可贵韧性和动人的花影,体味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流程:

一、实物导人

1.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的这棵植物叫夹竹桃。请仔细观察一下这是一棵怎样的植物,并把你观察到的向大家介绍一下。(学生观察后介绍)你还想了解什么?

2.课文《夹竹桃》不仅能让我们感受到夹竹桃可贵的韧性,还能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想象花影的有趣动人。现在就请大家读读课文,了解一下课文的大概内容。

二、初读了解

1.根据本课的预习要求自学课文。

2.检查自学情况。

三、细读指导

1.默读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写夹竹桃?

2.朗读第一自然段,完成练习:夹竹桃不是

,也不是 ,但是对我来说,它却是——。

3.为什么说夹竹桃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

4.朗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认识文章的中心句:“这样的韧性,又能这样引起我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

(这句话既能回答作者为什么要写夹竹桃,又是对全文内容的总结。)

四、研读分析

(一)分析夹竹桃的韧性

1.“夹竹桃的韧性”是“我”爱上夹竹桃的原因之一。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夹竹桃的韧性?(第三、四自然段)

2.默读第三、四自然段,画出最能表现夹竹桃韧性的句子。

3.投影出示下面两句话,指导学生理解。

a: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中,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

b: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

(1)这两句话主要讲了什么?

这两句话主要讲了无论是季节的变更,还是气候的变化,只有夹竹桃始终如一,没有哪一天不是迎风开放。它的花期之长,没有哪一种季节性的花可以与之相比。

(2)体味“无……不……”和“无不”的作用。

(3)练习用“无……不……”和“无不”造句。

4.读第四自然段最后一句话,把它改为陈述句。

投影出示:

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的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

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的那些花比起来,显得非常可贵。

5.课文哪一自然段写了“院子里的那些花”?f第三自然段)默读并思考:课文重点写夹竹桃,为什么要用一个自然段来描写“一年三季,花开花落,万紫千红”的景象呢?

6.朗读第四自然段最后一句话,明确反衬的作用。

小结:作者通过描写一年三季的花开花落衬托出夹竹桃的花期之长、始终如一,写出了夹竹桃的“韧性”。

(二)分析夹竹桃引起作者的幻想

1.夹竹桃“引起我许多的幻想”,也是“我”爱上了夹竹桃的原因之一。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作者的想象和幻想?

2.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思考:“我”为什么觉得这景象十分奇妙,十分有趣?

(1)这是什么景象?(两盆夹竹桃,一盆红色的,一盆白色的。)

(2)为什么觉得这景象十分奇妙,十分有趣?

3.作者对夹竹桃的想象还不止于此,默读课文第五自然段,思考:

(1)月光下的夹竹桃为什么会引起作者的幻,想?

(2)月光下的夹竹桃引起了作者哪些幻想?

4.月光下的夹竹桃有什么特点?(花朵、香气、影子)抓住“模糊”“浓浓烈烈”“叶影参差”“花影迷离”等词语赏析月光下的夹竹桃。

小结:月光下的夹竹桃香气袭人、叶影参差、花影迷离,“我”把它幻想成地图,幻想成荇藻,幻想成一幅墨竹……让“我”领略了无限的妙处。

五、品读欣赏

画出文中描写几幅图景的文字,仔细品味,体验衬托和想象表达方法的妙处。

1.雪火相映图。

2.一年三季,花开花落,万紫千红。

3月光下的夹竹桃。

总结:这篇文章描绘了在万紫千红、五彩缤纷的花季里,夹竹桃的可贵韧性和花影的有趣动人。作者在文中运用了比衬的手法及排比的句式将夹竹桃写得生动有趣。今后我们在写作中,也要学习和运用这一写作手法。

六、拓展练习

同学们,你们还熟悉哪些植物?请选择一种介绍给大家。介绍时要抓住植物的特点,展开合理的想象。语言力求生动形象,并恰当地运用你所喜欢的修辞手法。

夹竹桃教学设计 篇2

一、创情境,孕情感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儿童的情感易于被激发,且儿童的认识活动一旦有情感参与,他们的认识会更丰富,体验会更深刻。文学作品负载着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双重情感交流。语文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与作者、作品中人物进行深入的情感交流和心灵对话,引起情感共鸣。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情境,善于拨动学生情感之弦,叩击学生的心扉,激起他们的感情波澜,从而使文本中蕴含的情感深刻地渗透到学生的心田。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篇章,都蕴含了丰富的情感因素,教师可以凭借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去点燃学生心头的火花,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密切结合起来。我是这样教学第二册《识字6》的四个词串的:在学生初读的基础上,通过播放“塞北、江南、海岛、高原”四个不同区域的风景、美食、人物等录像,让枯燥的词语在形象的画面和动听的音乐中变得丰盈起来,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既加深了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又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二、嚼字句,品文字

“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髭”,“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语文是感性的,一切语言文字的自然组合所构建的文本,皆为心语,皆为情语,都是通往作者心灵深处的一级级阶梯。作品的遣词造句总是经过了作者精心地推敲和打磨。文本细读,就要从关键词句入手,咬文嚼字,虚心涵泳,才能感受作品中的形象和意境,走进人物心灵,走近作者内心,才能引导学生感受、理解和欣赏,领悟作者的写法,迁移运用。字词是能够表达意义的最小的语言单位。沉入文中字词,就是把文本读到了最小,细读的功夫就是沉入字词的功夫。许多语文教师上课时注重字词教学,一味的把它看成是基本功的训练,认识了一些生字,理解了一些新词,教学时孤立于文本之外,变着花样的识字积累词语,这种做法有悖真正意义的阅读,应该是把字词融于语句,融于文本之中,赋予字词在于文本中的独特魅力,达成积淀中华优秀文字的精髓,体验字词运用的准确与精到之韵,细细品味,倾听文本发出的细微的声响,以摸索作者的行文思路。

三、借想象,学表达

古希腊生物学家普罗塔戈说:“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唤醒生活的积累,引导学生利用联想和想象,牵引学生的心灵与作者的心灵产生和谐共振,渗透师生的生命体验。教学《夹竹桃》“奇妙的幻想”的环节中,我以作者的想像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的想像,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月光下的夹竹桃为什么能引起“我”的幻想?学生通过对月光下夹竹桃动人迷离的品读,体会幻想的缘由。在自读后问:你还能把夹竹桃幻想成什么?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积累写法,并运用想像,感悟作者想像的奇异与月下夹竹桃的朦胧之美。优秀的作者都会有意或无意留下没有写明的、召唤读者想象的未定的意蕴空间文本――留白。它能够激活读者的思维,引起读者的想象,是读者与作者之间沟通的桥梁。《望月》一课最后一个自然段结尾处写到“我久久凝视着月亮消失的地方,轻轻地展开了幻想的翅膀……”其中省略号颇具余味,给人遐想。笔者适时引导学生发挥想象:“面对浩瀚的星空和皎洁的月色,你肯定也有过无穷的遐思和美妙的想象;或是神秘的仙境,或是动人的故事……将它们写下来,一定能打动人。”这样的习题设计无疑会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为课文续个结尾,既深化了对原文的理解,又开拓了学生思维,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在小学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都可用类似的方法。

四、多拓展,促训练

语文课程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这就要求阅读教学要不断拓宽文本的范围,适度的文本拓展与训练更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实践能力。比如在教学《夹竹桃》课文结束以后,学生已然了解为何季先生独爱夹竹桃了,也爱上了季羡林这位“学界泰斗”。2006年,95岁的季羡林被评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播放了中央电视台的视频,我设计了让孩子们试着给季羡林爷爷写一份的颁奖词,再与孩子们一起聆听给季老的颁奖词:最难时也不丢掉良知。智者永,忍者寿,长者随心所欲……进一步提升其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从而提升文本《夹竹桃》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在教学《桂花雨》一文时,我除了抓住“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院子里的金桂。”展开教学之外,让学生再去体会这份浓浓的思乡情。接着介绍了琦君的其它作品,读了相关语段,使孩子们明白:许多年过去了,作者琦君早已告别了童年,早已离别了母亲,远离了家乡50多年,如今,她已经89岁高龄,可是她依然喜欢用自己的笔写童年,写母亲,写故土。是因为“我总是不能忘却旧事,我一辈子最爱写的就是故乡,亲人,朋友,花草树木。这魂牵梦萦的故土,这难以割舍的童年,倘若都能一一地收藏起来,藏在记忆的花园里,我想一定是一朵朵常开不败的花。”原来琦君写桂花雨,其实是在记录美丽、难忘的人生啊!无疑处生疑,是文本细读的最高境界,也是拓展的主要方向。

朱熹说:“大凡读书,须是熟读,熟读了自精熟,精熟后理自见得”,这是读书人的切身体会。教师熟读了,在课堂上才能成为一个谙熟一切的向导,才能真正地把学生带入文本,又把学生从文本中带出来,如此循环往复,才会让学生感到学习语文的乐趣,使课堂充满语文味,使阅读教学有效而高效。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邓振英。 通过文本细读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策略研究[J]. 中国教育学刊。 2014(06)

[3]张健。 文本细读:文本中的因果逻辑探寻[J]. 江苏教育。 2014(34)

[4]张 琴。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对于文本细读的运用策略研究[J]. 中国校外教育。

[5]金翎。 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研究[D]. 湖南师范大学 2012

《夹竹桃》优秀教学设计 篇3

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描绘了在万紫千红、五彩缤纷的花季里,夹竹桃的可贵韧性和花影迷离的动人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第四、五自然段写夹竹桃的韧性及月光下的夹竹桃引起作者许多幻想是课文的重点,而理解夹竹桃可贵的韧性是文章的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

1.自读自悟,感受夹竹桃的韧性和“幻想”的乐趣。

2.感受意境,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能喜欢夹竹桃。

4.通过训练增强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质疑旧知——自定目标

1.同学们,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季羡林先生说:夹竹桃不是最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作者为什么说夹竹桃是他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呢?请同学们翻开书,找出相关的句子。

2.出示:这样的韧性,又能引起我许多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

质疑:看到这句话你有什么想要问的?(预设:韧性什么意思?夹竹桃有什么韧性?为什么能引起作者的幻想?引起了作者怎样的幻想?)

二、自读自悟——感受“韧性”

1.“韧性”是什么意思?板书柔软而结实

2.课文的哪几小节写到了夹竹桃的韧性?(3、4)

3.自读第三、四自然段,对比着想想夹竹桃有什么韧性?

集体交流,教师引导,体会三点韧性。(1.默默无闻2.生命力顽强3.花期长)

(当然也可以通过学生的自己的感悟来说出他们心中的一、二、三点)

提醒学生读书要“眼到”、“口到”、“心到”,凡是需要理解的更应静下心来读书。

4.在理解的过程中指导朗读。重点抓住以下几句。

A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却在那里悄悄的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

(抓住:悄悄的,一声不响,又,又)

B生读: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

(抓住:看不出,也看不出,无日不)

C生读: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抓住:无不)

能告诉老师你怎么看出夹竹桃的花期长的特点的吗?(和第三小节进行对比看出来的)

5.师生合作,重组教材,对比朗读。

师语:看到大家读得这么好老师也想参与进来,可以吗?希望大家和老师合作一起来对比着读读课文的三、四小节好吗?

师领读:院子里的花虽然一年三季,万紫千红,却又(),惟有夹竹桃一朵花败了,()一嘟噜花黄了,(),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从春天(),从迎春花()

6.你最喜欢夹竹桃的哪一点韧性?站起来读一读。

7.对照着黑板上的文字想想:韧性的本意(柔软而结实)和在课文中表现出来的(默默无闻、顽强的生命力、花期长)有什么联系?

(默默无闻就是“柔”的一面,而顽强的生命力和花期长就是“结实”的一面。)

8.过渡:通过刚才咱们将韧性的本意和在课文中的意思进行的比较,我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夹竹桃可贵的韧性。其实夹竹桃的妙处还不止于此,月光下的夹竹桃更是引发了作者许多的幻想。

三、自主学习,感受“幻想”的乐趣

1.出示要求,自主学习:

(1)月光下的夹竹桃为何能引起“我”的幻想?

(2)月光下的夹竹桃引起了作者怎样的幻想?

2.汇报:

月光下的夹竹桃为何能引起“我”的幻想?

指名回答。“你站在它下面……”

理解:叶影参差(长短、高低、大小不齐),花影迷离(模糊)

多么美妙的夜晚!请你用朗读将我们领入情境中去好吗?老师给你配乐。

教师叙述:朦胧的月色下,夹竹桃花影迷离,叶影参差,浓浓烈烈的花香毫不含糊地袭来,作者顿时陶醉了,产生了许多的幻想。齐读。看哪些同学已经进入了情境。

3.读了作者的幻想,你有什么感受?你最喜欢哪一次幻想?有感情地朗读。

指名说。(想象丰富、意境美、用词准确、描写生动有情趣)

师引导朗读:月光下的夹竹桃的黑影本是平淡无奇的,但加入了作者的奇思妙想就变得意趣盎然了。参差的夜影,迷离的花影被想象成了地图、荇藻、墨竹,而小飞虫、小夜蛾则成了远渡重洋的海轮和游过池塘的小鱼。多么贴切、多么新奇的想象呀!这么美的语言要不要再来读读。

自由练习朗读,老师为你们配上音乐。

邀请同学和你一块朗读,体会分享的快乐。

配乐齐读。

4.这种由眼前景产生联想的写作方法我们常会用到,请你也展开想象的翅膀。仿照“我幻想它是……”句式说话。

5.我们来做个小游戏:每人在纸上滴两滴墨汁,用你的嘴去吹,你看到了什么了吗?又想到了什么呢?把你看到的想到的带进这个句子里说一说。

6.提高要求,把句子说具体些(也可以试着说一句排比句)

四、拓展延伸——深化情感

我们了解了夹竹桃的韧性,又知道了它令作者产生许多美妙的幻想,怪不得作者会爱上夹竹桃,相信你也会和作者一样爱上夹竹桃的,一起读最后一小节。

五、作业设计

小练笔:大自然中其实还有许多的植物也有夹竹桃这样的韧性。如(菊花梅花雪松小草竹子)拿出你手中的笔,把你所喜欢的那种植物的韧性写出来。(可以是一个小片段)

板书设计

17夹竹桃

最值得留恋回忆

默默无闻柔软

韧性生命力顽强

结实花期长

幻想爱上了夹竹桃

教学反思

在朗读教学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进行自主朗读,不失为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朗读的一个好办法。如《夹竹桃》第五小节,描绘了月光下的夹竹桃引起作者一些有意思的幻想,作者分别把它们幻想为地图、水中的荇藻和一幅墨竹。在教学时,我允许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幅图画,自由朗读。对于小学生来说,朗读无疑是表现他们对文本理解和自己内心感受的一种有效形式。课堂上,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内容,摇头晃脑地朗读,抑扬顿挫地朗读、咬文嚼字地朗读、甚至是带有表演和夸张地朗读,无一不是展示学生个性独特体验的亮点。也就是让学生在把握文本自身意义,作者思维的基础上,通过朗读理解,使作者的思想在朗读者头脑中得以复现或重建,然后用自己的朗读替作者说话,替文本中的人物说话,替文本中的事物说话。

《夹竹桃》优秀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找出直接描写夹竹桃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懂得作者为什么爱上了夹竹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学习作者对比,联想的写作方法。

4、学习用:“无…不…无不…”造句。

教学重点:

感悟夹竹桃花期和花影所呈现出的可贵韧性和奇幻动人。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文本对比、映衬手法的作用,从中感悟夹竹桃可贵的韧性。

教学准备:

夹竹桃图片,以及相关语段的幻灯片。

教学程序:

一、导入

罗丹有句名言: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对美的发现。在我们生活中,每一种植物都有可能是一幅画,请看大屏幕。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些花的叶,花朵都有哪些特点?人们把这种花起了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夹竹桃”。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来欣赏当代教育家季羡林课写的一篇有关夹竹桃的文章。板书题目。齐读课题。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作者为什么写夹竹桃?

二、通览全文,抓住主旨

1、作者为什么写夹竹桃?(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它对我来说,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

2、作者是怎样爱上夹竹桃的呢?你能用课文中的话来回答吗?

“这样的韧性,又能这样的引起我许多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

出示并组织读该句,从中提挈出关键词、灵魂词--“爱”,板书。作者爱夹竹桃的什么呢?板书。

三、品读课文

(一)韧性

1、课文哪一自然段直接描写了夹竹桃的韧性?画出你认为最能体现夹竹桃韧性的句子。哪儿让你感受最深?细细地品味,在书旁做一做简单的批注。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提到“韧性”你想到了哪些词语?(不屈不挠、顽强不屈、能屈能伸…)那么夹竹桃的韧性又体现在哪呢?学生自己朗读体会

4、同学们,我们交流一下,哪些地方让你感受最深?

(1)“一朵花败了,又开了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夹竹桃默默绽放,常年不败,不张扬。):

过渡:默默无闻的夹竹桃总是连续不断地竞相开放着。能通过你的朗读来体现吗?指名读一朵接一朵,一茬接一茬,从不间隙,确实让我们感受到了它的韧性。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2)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

A、谈谈你的感受(夹竹桃生命力顽强,一年三季充满生机,花期长。)

B、能通过朗读把你的感受表达出来吗?

C、“无。不”能不能换一种说法呢?(每日都)比较句子,体会双重否定的作用

用“无…不”造句。(无时不、无人不、无法不)

(3)“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

A、谈谈你的感受,一直、一直、无不:开花时间长。这是别的花无法与之相比的。

B、换一种说法。造句。

C、指名读句子

5、小结:不论天气变化,还是季节更替,夹竹桃依旧迎风吐艳。它们不张扬,不倦怠,不抢眼,而生命之歌却是那样嘹亮,这是多么可贵的韧性呀!齐读第四自然段。

6、是啊,“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反问句改陈述句)

7、院子里其它的花又如何呢?请三人分角色读第三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想,通过她们地朗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场景?

(1)多美的庭院,让我们美美地把这一段读一读。(齐读)

(2)对比朗读:春天,迎春花…夹竹桃…夏天,更是满院生辉…夹竹桃…秋天,玉簪花…夹竹桃…一年三季,虽万紫千红,却又花开花落。唯有夹竹桃,在和煦…

8、是啊,夹竹桃不仅花期长,而且生命力强。它不与其它花争芳吐艳,而是默默地开放。同学们是不是已经喜欢上了夹竹桃呢?让我们再来看季老先生喜欢夹竹桃的另一个原因吧。

(二)幻想

1、过渡夹竹桃的妙处还不止于此,月光下的夹竹桃就像一剂催化剂,引发了我许多幻想。

自由读一读课文的第五自然段,说一说月光下的夹竹桃为何能引起“我”的幻想?引起了作者产生哪些幻想,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一种幻想去读一读。

2、月光下的夹竹桃为何能引起“我”的幻想?

①指名回答。

②谁能用朗读将我们领入情境中去。

3、如此叶影参差,花影迷离,如此精妙绝伦、生动有趣的幻想,确实令人着迷,作者又是如何将它们写得这么美的呢?(体会排比句的运用)

4、如此花影还能让人产生哪些幻想呢?现在,让我们在音乐的引领下也写一写自己独特的想象。学生配乐想象,书写。

5、通过大家的幻想,这婆娑的花影越发的令人神往。

这样的夜晚,这样的花香,你站在它下面,早已醉倒在这花香中了,让我们带着这份沉醉,把心中的感觉美美地读出来。

配乐朗读月光下的夹竹桃

三、总结全文

夹竹桃平凡,却具有顽强而持久的韧性;夹竹桃默默无闻,毫不张扬,却始终如一,却持之以恒,这就是作者眼中的夹竹桃,老师和大家也对夹竹桃有了敬意之感。让我们通过朗读来表达这种情感吧。出示:这样的韧性,又能这样这样引起我许多的幻想,(引读)我爱上了夹竹桃。

四、课堂延伸,拓展阅读

(一)在总结课文的基础上,补充了解下列内容:

不仅季羡林喜欢夹竹桃,古代也有许多文人墨客有对夹竹桃的描述。出示:诗句

(二)布置课外阅读季羡林先生的散文集《二月兰》。

《夹竹桃》优秀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语言材料,理解夹竹桃最值得作者留恋和回忆的原因,体会夹竹桃的妙处,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启发想象,理解月光下的夹竹桃叶影参差,花影迷离,体会作者的描写方法。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4、认识本课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从文本的字里行间去揣摩、感受夹竹桃的“可贵韧性”和“花影迷离”,品味课文的语言特色,从而体会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出示画面,引导观察

1、同学们,这节课老师给大家带来两盆花,请看大屏幕,这两盆花,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学生从根、干、枝、叶、花几方面描述。)(用直观的教学激发后进生的学习兴趣,烘托课堂气氛,使后进生入情入境)

2、你们知道它的名字吗?这美丽的花有个富有诗意的名字叫“夹竹桃”。请大家讨论一下,人们为什么叫它“夹竹桃”?(因为叶片像竹,花朵如桃,因此得名。)

3、我国当代著名教育家、作家季羡林先生对夹竹桃情有独钟,他曾专门为夹竹桃写了一篇优美的文章,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板书课题)

二、抓住重点,整体感知

1.自由轻声朗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降低难度,使后进生能够积极参与)

2.默读思考:作者为什么写夹竹桃?

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指出: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是,它却是我最喜爱的花。

3、“我”为什么最喜爱夹竹桃?

学生朗读最后一自然段,把握文章的中心句:“有这样的韧性,能这样引起我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

三、精读品味,读中感悟

(一)自读自悟——感受“韧性”的可贵(后进生积极参与,充分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1、“夹竹桃的韧性”是我爱上夹竹桃的原因之一。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夹竹桃的韧性?(第四、五自然段)

2、默读第四、五自然段,画出最能表现夹竹桃的韧性的句子。

3、在理解的过程中,指导朗读。重点抓住以下几点:

(A)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弄姿。

(B)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

(1)这两句主要讲了什么?

这两句主要讲了夹竹桃生命力顽强、花期长。

(2)体味“无……不……”和“无不”的作用。

(3)练习用“无……不……”和“无不”造句。

(4)指导朗读:你想怎样读这两句话?

(5)师生合作,对比朗读:

看到大家读得这么好,老师也想参与进来,可以吗?

师生合作读课文的第五自然段。

4、课文的哪个自然段写了院子里的其它花?(第四自然段)

课文重点写了夹竹桃,为什么要用一个自然段来描写“一年四季,花开花落,万紫千红”的景象呢?

5、学生朗读第五自然段最后一句反问句,明确反衬的作用。

(1)作者为什么要用反问句?(加强语气)

请大家再读这句话,读出反问的语气。

(2)小结:作者通过描写一年四季的花开花落衬托出夹竹桃的花期之长、始终如一,写出了夹竹桃的“韧性。

5、我们感受到了夹竹桃顽强的韧性,谁能用你的朗读表达出你的感受?

通过指名读、评价读、赛读等多种读书方式,进一步体会夹竹桃的可贵韧性。

(二)自主学习-品味“幻想”的乐趣。(后进生人人参与,找到了学习的乐趣)

过渡: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了夹竹桃可贵的韧性,其实夹竹桃的妙处还不止于此,月光下的夹竹桃更是引发了作者许多的幻想。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作者的想象和幻想?(第三、六自然段)。

2、默读第三自然段,思考:“我为什么觉得这景象十分奇妙,十分有趣?”

(1)现在我们一起推开季羡林老师的家门,领略一下季老师家夹竹桃的丰姿。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读,你看到了怎样的夹竹桃。

(2)听了老师的朗读,闭上眼睛听的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3)是啊,这燃烧着热情的红和那冰清玉洁的白,融洽地开在一起,这景象让作者感到奇妙、有趣。

3、作者对夹竹桃的想象不止于此,指名朗读第五自然段,思考:

月光下的夹竹桃为什么会引起作者的幻想?引起了作者的哪些幻想?

(1)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2)多么美妙的夜晚!请你用朗读将我们领入情境中去好吗?

(3)朦胧的月色下,夹竹桃花影迷离,叶影参差,浓浓烈烈的花香袭人,作者顿时陶醉了,产生了许多幻想。

齐读。

看哪些同学进入了情境。

(4)月光下的夹竹桃你觉得还会像些什么呢?请你仿照文中的句式,也来插上想象的翅膀,写一段话。

出示:我幻想它是------,它居然就是------。

我幻想它是------,我眼前------。

我幻想它是------,我就真看到------。

学生交流。

(5)师引导朗读:月光下的夹竹桃的黑影虽是平淡无奇,但在作者的奇思妙想下变得意趣盎然了。这么美的语言要不要再来读读?

四、回归整体,感悟赞美

1、既不名贵,又非最艳丽,却成了最让人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这就是夹竹桃,让我们记住它的韧性,记住它带给我们的美好幻想。下面,让我们再一起读读这一句话。(出示:有这样的韧性,能这样引起我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

2、同学们,你们爱上夹竹桃了吗?你有什么感受?

五、作业设计:

1、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夹竹桃教学设计 篇6

关键词:阅读教学;语文实践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21-092-1

2011年版语文课程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如何站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制高点上,在阅读教学中扎实开展语文实践,优化阅读效果,增强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谨以此文作粗浅思辨和梳理,以求教于方家。

一、增加思维含量,唤醒主体意识

)○(【课堂观察】 《螳螂捕蝉》

如果按照课文的记叙顺序,围绕“侍奉吴王的少年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引出了什么道理?”等问题展开教学,学生则只要找到课文的相关内容就能较为轻松顺利地将课文学完。而这样的教学往往是浮于表面,肤浅有余思辨不足,不能引起学生积极的语文实践。如果教师经常按部就班地组织教学,还会造成学生思维的惰性,消磨语文实践的热情。

因此,不妨换了一种思路设计问题:“少年成功劝服吴王取决于哪9个因素?”学生一看到9个因素,探究的兴趣立马飙升,纷纷开始钻研文本,并适当标注。提出9个因素,一方面是极言因素之多,唤醒学生探究的欲望;另一方面,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可以进行不同的归类,所以大可不必拘泥于几个因素,重点是要训练学生分析归纳的思维能力。

当教师叫停学生自学探究时,教室里发出了“再等一下!”的呼声,大有找不齐全不罢休的探究激情。交流阶段,学生们一个接一个地汇报学习思考的成果,我欣喜地发现学生对“天时地利人和”各方面因素都有了通盘考虑,对“做样子”、“摆噱头”、“卖关子”等劝说技巧也有了个性化的解读。最终凝聚全班智慧,总结出9个因素。至此,学生真切地领会了少年智劝、巧劝的艺术。这个教学过程避免了照本宣科的低层次重复,打开学生的思路,突破了接受、记忆的框架,让学生经历了分析、综合、评价的高阶思维训练,是一段高质量的语文实践之旅。

启示: 引导学生开展自觉的语文实践,重在学生对所学的东西感兴趣,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重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有广泛参与和自由表达的机会;重在学生能把感知的文本信息转化为自己的认识,独立思考,发表主见。

二、联系文体特点,促进理解感悟

【课堂观察】 《夹竹桃》

学习课文中直接描写夹竹桃韧性的那段文字, 最难的是理解“韧性”。韧性的字面意思是柔软而结实,不易折断。文中又有怎样的内涵呢?这就既须感知夹竹桃的形象,更需领悟夹竹桃的精神。因此,绝不能把夹竹桃仅仅当作花来教,而要看到“花”隐喻的“人”,需要逐词逐句地品读,感悟文字之美,情感之美,思想之美。

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知晓了散文“借物喻人”、“形散神不散”的文体特点,由此生发的理解也是灵动而智慧的。如果再联系季老写作此文的背景,联系季老的一生,则对文本的阅读建构会更丰实,更深厚。由此看来,教学触及课文核心内容的关键词句时,不可照搬词条,浅尝辄止。而要联系语境,联系文体特点,甚至联系作者生平,联系写作背景,形象地感知外在意象,深入地品味内在意蕴。

启示: 引导学生开展深度的语文实践,重在潜心会文,虚心涵泳;重在真正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重在明内涵、悟情思,促成开放而灵动的理解感悟,获得审美体验,使文学修养得以潜滋暗长。

三、揣摩语言特色,增长言语智慧

【课堂观察】 《水》

课文是这样描述“我”出生的地方缺水的:“记得那时候我们一个村子的人吃水,都要到十公里之外的一处很小的泉眼里去挑,经常要排上一个小时的长队,才可以挑上一担回家。”面对这样看似浅显的语段,有的老师这样组织教学:1.自读,把握主要意思:这个地方缺水。2.出示图片:直观了解缺水的地方人们取水的情景。3.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生活的实际,在对比中加深对缺水的感悟。4.有感情的朗读。这样的教学,关注了文本内容,关注文本的内涵,学生确实能感悟“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但缺少对言语特色、表达技巧的关注,对文本言语智慧的品读赏析还欠火候。

如何改进呢?首先可以引入一段意思相仿的文字,引导学生与原文比较品评:“记得那时候我们村子里的人很多,吃水要到一个很远又很小的泉眼去挑,挑水的队伍很长,要等很长的时间才能挑到一点水。”一对照,学生自然将目光聚焦到几个数据上,体会到了文本的秘妙。“一个村子”中“一”是全,整个的意思,暗含人多,“十公里之外”说明路远,“一处很小的泉眼”极言缺水,“一个小时”意即等待时间之长,“一担”体现了水量的少。正因为这样的词句,文本才达到了准确妥帖的表达效果。一个“一”字时而蕴藏多的意思,时而表达少的含义,虽普通但含义多样。通过逐个品味,学生对缺水的感悟更加细腻深刻,对言语特色更加敏感,也深深感佩作者马朝虎的语言表达是那么清楚、准确、简练,形象,真正做到了言简意赅、意蕴深长。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朗读感悟,才货真价实地做到了文意兼得。真真切切感悟了语言的内涵,体会了语言的精妙,领悟了表达的效果,增长了言语的智慧。

《夹竹桃》优秀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知识: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力:能找出直接描写夹竹桃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文本对比、衬托手法的运用。

情感:感悟夹竹桃的可贵韧性和奇幻动人,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感悟夹竹桃花期和花影所呈现出的可贵韧性和奇幻动人。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文本对比、映衬手法的作用,从中感悟夹竹桃可贵的韧性。

教学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这一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季羡林老先生的《夹竹桃》。(板书课题)

二、引导质疑

1、通过上一节的学习,知道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吗?哪些自然段是直接描写夹竹桃的?(2、4、5自然段。)

2、指名读课文的1、6自然段。

3、自由读1、6自然段,质疑。(预设:既然“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为什么季老先生却“爱上了夹竹桃”?)

4、带着问题默读课文,从文中找答案。(学生默读、思考,教师巡视。)

三、交流感悟

交流“季老先生为什么爱上了夹竹桃?”这一问题,根据学生回

答,相机讲读相应的内容。

(一)花色

1、指名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2、(出示红色、白色两盆花)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说得越详细越好。

3、火和雪是不相容的,可是你看,(出示两盆花融洽地开在一起)看到这种景象,你有什么感觉?(相机板书:奇妙有趣)

4、指导朗读:你能把这种奇妙有趣读出来吗?(指名读,齐读。)

过渡:夹竹桃奇妙有趣的花色让季老先生喜欢,那他还喜欢夹竹桃的什么呢?我们继续交流。

(二)花期

1、自由读课文第4自然段,画出表现夹竹桃韧性的词句。

2、交流:

“悄悄地”、“一声不响”可以看出夹竹桃的默默奉献;

“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看出夹竹桃顽强的生命力;

“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无日不迎风吐艳。”看出夹竹桃的顽强;

“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看出夹竹桃的始终如一和坚持不懈。

3、相机出示两个双重否定句,理解它们的作用。

4、指导读好这两个双重否定句,读出季老先生对夹竹桃的赞叹之情。

过渡:无论是气候的变化,还是季节的更替,唯有夹竹桃始终如一。它的花期之长,没有任何一种季节性的花朵能与之相比,所以季老先生这样赞叹道:(课件出示,齐读)

“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

5、默读第3自然段:这段都写了什么?一百多字,十四种花,却没有一个字是写夹竹桃的,季老先生是不是写跑题了?(理解这一段对比衬托手法的运用。)

6、在对比和朗读中突出夹竹桃的特点和韧性:

春天,迎春花、桃花、海棠、榆叶梅、丁香等花开得花团锦簇,但很快就凋谢了,而——(课件出示,齐读)“夹竹桃却在那里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

夏天,凤仙花、石竹花、鸡冠花、五色梅、江西腊、夜来香等开得是五彩缤纷,美不胜收,可是很快就黯然失色了,而——(课件出示,齐读)“夹竹桃却在那里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

等到玉簪花和菊花在秋风中怒放的时候,它依然——(课件出示,齐读)“夹竹桃却在那里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

7、在朗读中进一步感悟夹竹桃的韧性。

无论从春到夏,从夏到秋;无论艳阳高照,还是暴雨倾盆,夹竹桃——(课件出示)

无日不迎风吐艳。

无不奉陪。

所以,我们这样赞叹它——(课件出示)“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

夹竹桃目睹了百花争艳的繁华美景,又亲见了百花的无奈凋零,它始终如一,它的坚强,它的持之以恒,它的默默奉献以及它顽强的生命力,都让我们感动,那让我们读出发自内心的赞叹——(课件出示)“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

过渡:夹竹桃的花色奇妙有趣,花期长,韧性可贵,学到这里,你们是不是也喜欢上了夹竹桃?其实,夹竹桃的妙处还不止于此。那么,它还有哪些妙处呢?

(三)花影

1、季老先生为什么特别喜欢月光下的夹竹桃?月光下的夹竹桃为什么能引起季老许多的幻想?

2、出示课件,创设情境,理解“叶影参差”、“花影迷离”。

3、自由读第5自然段,完成填空。

4、教师配乐范读,学生边听边想象:你还可以幻想到什么?

5、把你想象到的这么美的画面读出来。(指名读,师生合作读。)

四.总结拓展

1、看着板书,总结全文。

2、简单介绍作者季羡林。

3、推荐课外阅读季羡林的散文集《二月兰》。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