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设计(优秀4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以下是编辑帮大伙儿整编的高中语文教学设计(优秀4篇),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 篇1

高一上学期,是一个重要学习阶段的起始,也是高中三年语文学习的黄金时段。为让学生掌握高中语文学习的思路特点,热爱并投入地学好这门课程,不仅仅扎实基础,学习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素养使其终身受益.为此,我制定以下计划。

一、新教材的特点及教学重点

新教材的体系和构建,在试验修订本的基础上作了“四大改革”:

一是建立了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三线并行的教材编写体系;

二是破除了比较复杂的记叙、比较复杂的说明、比较复杂的议论三个阶段模式,阅读部分不再以文体为中心编排,而是结合本事培养目标和课文本身实际组织单元;

三是编写了与教材相配套的语文读本,作为语文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供学生在课外阅读;

四是设计了探究性学习的资料,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本事。

二、学情分析:

高一级学生刚从初中升学上来,学习成绩参差不齐,语文科更是其薄弱环节,不少学生对学习语文存在着惧怕心理,对高中语文的学习更是茫然不知所措。所以,第一阶段语文教学的重要的任务不仅仅在于让学生明确高中语文学习的要求,更在于经过中考和高考试卷的比较分析,让学生更好地明确语文知识考点的迁移,完成初中向高中学习目标的转化,更好地适应高中语文学习的特点。

三、教学设想

应对学生薄弱的语文基础,强化训练,夯实基础,落实日常教学是关键。在日常教学中,主要抓好以下的环节:

(一)阅读方面,充分利用“经典”与“名著”扩展学生的阅读面,培养学生自学语文的本事。精选较有思想性、篇幅短小的文言短文,供给给学生阅读,养成学生每周阅读翻译文言文的习惯,努力经过学生的自身积累和教师的指导,从阅读习惯、语感等多方面提升学生阅读本事,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本事。

(二)在写作方面,坚持每周几篇课外练笔,每两周一次大作文的训练。

小作文,从写景、记人、叙事等方面分阶段、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的观察、构思、措辞、造句等本事。大作文从观察与感受、想象与联想、再现客观事物、表现主观情感等方面,让学生把握写作运动的内部规律,从根本上提高写作本事。

(三)口语训练方面,结合诗歌教学,开展诗歌朗诵训练,扫除学生练习口语的心理障碍,训练学生大胆开口的习惯。在具体操作方面,结合单元教学,穿插“说服别人”、“拒绝别人”、“劝慰、鼓励别人”等不一样目的的语文口语训练,使学生能自由流畅地表述自我的见解,养成礼貌得体的说话习惯。

(四)日常语文教学还贯穿写字、背诵等基础训练。写字训练一方面是为了正字,另一方面是为了训练学生的“坐功”,这对于16、17岁左右、生理和心理正在发生转折的高一级学生来说应当是不无裨益的;背诵必须数量名诗名篇名句,有利于学生开拓视野,积累写作素材,提高口头表述本事,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四、教学策略

1、改变观念,加强学习,增强新课标意识,重视知识更新。

(1)要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重视语文教育的人文价值和思维训练的特点。

(2)要加强学习研究,重视知识更新,订阅书报杂志,阅读理论专著,及时更新观念,提炼信息,充实知识储备。同时又要尽可能地将教学理论和教学实际紧密结合,在教学实践中参悟道理,总结经验,提升素质。

(3)重视备课组建设,充分发挥团体的知识和力量,不断完善教学资料、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

2、重视思维训练,注重本事培养,增强素质教育意识,扎扎实实学好课本。

(1)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无论是教学目标的设计,还是教学流程的操作,都要重视师生的互动的过程,让学生有足够的思维空间和表演空间,把气力花在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上。

(2)重视每堂课的收效,重视每个知识点的教学,力求做到重点突出,训练到位,把功夫花在基本功的培养上。

(3)注意初高中的衔接,重视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开发,提升学生良好语文学习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辨证性和周密性。

(4)持之以恒地做好提优补差工作,防止两极分化的过早出现。

3、重视作文教学,努力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整体水平。

设想: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努力探寻阅读与写作的关系,密切联系社会生活,注意开发现实生活中的作文教学资源,课堂作文训练与口语交际本事的培养双管齐下,使作文教学真正走上系列、优化的健康之路。具体来说,有以下五个方面的思考和做法:

(1)分解本事,讲究专题性。每次写作,“写什么”、“怎样写”,都要明确到位,决不含糊。

(2)重视作文教材,细化作文本事。如观察生活如何观察?怎样才能培养感受本事?在写作中如何恰当的应用想象和联想?怎样才能写出个性、构成创新?这些资料在教材中都有较系统的阐述,这大大有助于作文本事的细化,所以,决不能弃教材于不顾。

(3)课内练笔与课外练笔齐头并进。课外练笔方式主要是三种:一是专项片段本事训练,如联想和想象,二是二次作文,重在锤炼学生提升作文的本事,三是延升性作文,主要是完成作文单元后的练习。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 篇2

学生分析:一般特征:高一学生处在十六七岁的花季年龄,对于爱情已有朦胧的感知,学习时会有相应的感受。入门能力:高中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审美力,能从不同角度去理解一首情节跳跃、人物朦胧的。诗歌;由于《诗经》年代久远,阅读上会有一定困难,幸好诗歌篇幅短小,借助注释应能扫除字词障碍。学习风格:学生对于爱情的话题会有发表意见的热情,所以本课的学习不宜教师讲授,而用讨论法来研究人物形象、了解诗歌特点。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设置问题情境,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探索、交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主动学习的欲望;

2、欣赏纯洁健康的爱情。

二、知识与技能

1、掌握《诗经》的基本知识;

2、积累文言字词;

3、理解诗歌的主旨,读懂人物形象;

4、了解重章叠句的表达效果和诗歌叙事的跳跃性。

三、过程与方法

1、朗读感知课文;

2、合作探究,情感交流,理解文意,分析形象;

3、在探究中了解“诗无达诂”的诗歌特点。

教学重点:

人物形象的把握和多角度理解诗歌;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情节的跳跃性和从多角度去理解诗歌。

教学过程

一、介绍《诗经》;梳理文意。

1、介绍《诗经》。(略)

2、听朗读,纠正字词读音。

3、据课文注解梳理文意。

4、请学生整理字词。

再朗读课文,巩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二、分析人物性格: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到人物的性格?

1、探讨男主角的形象。学生讨论交流。

(参考:“搔首踟蹰”,心急难耐,又无计可施,是个憨厚淳朴的小伙子。

“说怿女美”“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是个痴情的小伙子。)

2、探讨女主角的形象。

(1)讨论:为什么女主角“爱而不见”?这使你觉得这是位怎样的女子?

(参考:或者是因为害羞、矜持;或者是因为女的先到了不好意思,故意躲起来制造男子先到的假象;或者是因为调皮,制造一点情趣;或者是因为善于体贴人心,先到了却故意后出现,免得男子有“迟到”的内疚感……)究竟是害羞矜持还是调皮活泼?让男主人公琢磨不透,也让读者琢磨不透,如雾里看花,朦胧绰约,越发引人暇想。

(2)讨论:女主人公究竟是位怎样的女子?还有哪些诗句可以给我们一些思路?(贻我彤管、自牧归荑:以物传情,未听其语已暗传情,含蓄温婉,聪慧可人。)

3、这是一段怎样的爱情?

讨论:(1)讨论:女主人公有没有出现过?

a、有。下文馈赠物品时出现。

b、没有。下文馈赠物品只是男子的回忆。

以上两种意见同学们同意哪种?说说你的理由。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 篇3

一、教材分析

在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改新教材中,共设计了两个小说单元。一个是必修三中的第一单元,其中选了《林黛玉进贾府》、《祝福》及《老人与海》,《林黛玉进贾府》《祝福》是教读篇目,《老人与海》是自读篇目。另一个是必修五第一单元,其中选了《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装在套子里的人》和《边城》,其中《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装在套子里的人》是教读篇目,《边城》是自读篇目。

(一)必修三与必修五小说单元的勾连打通

1.必修三与必修五的选文思路一致:

(1)必修三第一单元,学习具有代表性的三篇中外小说:《林黛玉进贾府》、《祝福》及《老人与海》。《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自我国古代最伟大的长篇小说《红楼梦》,是整个封建时代统治阶级的缩影;《祝福》选自鲁迅作品《彷徨》,鲁迅的小说是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开路先锋,在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老人与海》由于体现了:“人在充满暴力与死亡的现实世界中表现出来的勇气”而获得195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是海明威的代表作。

(2)必修五的三篇小说依然延续了必修三的选文思路:《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节选自同属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是一部针对黑暗的、混乱的主流社会的反抗史;《装在套子里的人》是俄国文学巨匠契诃夫的代表作,主人公别里科夫成为因循守旧、畏首畏尾、害怕变革者的符号象征;《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由此可以看出,在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中,教材的编者精心选择了不同时期(古代、现代、当代)最好作品,挑选了中国与外国不同风格的名家名作,让我们与学生一同畅饮最醇厚的文学佳酿,同时,也希望藉此为学生打开文学阅读的大门,一窥堂奥。

2.必修三与必修五的教学目标与课后练习一脉相承的

(1)必修三中,课堂目标着重于小说本身的特点,学习小说如何刻画人物性格,描摹人物心理,表现矛盾冲突,以及再现生活环境;必修五则在学习小说特征的基础上,着重指向阅读者自身的提高: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养及审美能力。

(2)必修三的小说学习更强调基础知识的传递,如传统小说与现代小说的区别,必修五则更注重细节的探讨和艺术特色的领悟。

(3)必修三小说学习的主要任务是欣赏人物形象的多样性与丰富性,品味叙述语言与人物语言的不同特点;必修五则结合小说三要素探讨作品主题,细化情节的展开和矛盾的解决线索。

(4)在“研讨与练习”中,必修三强调对人物的整体了解及某一元素在塑造人物形象中的作用,必修五则注重人物的变化及原因追溯,学习写作独立完整的读书报告,并能够将小说中的人物与现实生活、与自身相互观照,深刻理解文学的社会意义。

二、教学方法

教师要按照《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制定具体的课程目标,实施课堂教学。在教材规定的内容范围内,充分发挥小说的优势,设计出形式各异、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理解分析小说,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

(一)合理运用问题教学法。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围绕教学目标设定一个有一定研究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文本,通过对文本的细致阅读,进行深入探究。这种方式虽然从表面上看内容显得单一,但是从学习效果来看却是非常明显的。学生围绕这个问题进行发现探究,不仅可以详尽地掌握这一点的知识,同时还可以触类旁通,学习到其他方面的知识,可以说是事半功倍。

(二)变“老师教”为“学生学”,将主动权和时间还给学生,引导学生通过自学获得知识、提高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把“渔”授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其在学习活动过程中去获取“鱼”。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体会到了解决问题的曲折与反复、失败与成功,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这种教学方法以学生的自学为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教师要根据文本提出明确的学习目的和要求,提出一定量的思考题;其次结合学生实际设计学习的步骤,给学生提供参考材料或学习方法;然后,要随时观察、了解学生学习进度,做到心中有数,面对学生的疑难,及时给予全班或者个别辅导;最后,对学生的学习效果针对性地检查、总结。

(三)充分利用分组讨论探讨的方法。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分小组座谈的形式提出自己对某一问题的见解或者学习中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小组成员之间相互讨论、探究;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然后通过筛选归纳,课堂上让学生分小组交流探讨;有时甚至可以是以全班为单位,学生提出一个核心问题后,教师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然后由小组推举一人向全班展示,发表本组的观点。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随时进行巡回指导,及时了解学生情况,必要时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另外,用分组讨论式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寻找讨论重点,不可漫天乱谈,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

(四)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是一种较为直观形象的方法。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作品,涉及内容十分广泛。在小说教学中,让学生观看相关视频,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可以让学生更快更直观的感受小说内容。如讲到《林黛玉进贾府》时,可以穿插播放电视剧中的相关片段,还可以用ppt展示荣宁二府的结构布局和人物关系。这样不仅让学生感受到贾府外表的繁华和等级的森严,而且使学生对贾府的布局有了直观的感受,对贾府的人物关系也有了大致的了解,加深了学生对小说内容和主题的理解,同时也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

(五)经常运用阅读和写作相结合的方法。这种方法就是让学生从阅读中学习写作,使读和写相互促进,通过读写结合提高学生小说阅读的能力和写作水平。读写结合有形式,教师可以让学生对小说进行续写,也可以缩写故事情节或者重新构思故事情节,还可以为主人公写小传,作评论,为小说拟标题、写提纲、换文体等。例如《祝福》教学中,我课前布置任务,让学生根据小说内容编写祥林嫂年表,以此了解小说内容和祥林嫂悲惨遭遇。上完小说后,又让学生以《谁是凶手》为题写一篇小作文,加深了学生对小说主题的理解。这些作业利用课堂里很短的时间进行了选择性交流,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六)在小说教学中充分发挥研究性学习的作用。高中语文教材必修模块中有两个小说单元,所节选的大部分是经典名篇。在教学中如果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会使教师失去激情,也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小说教学中必须转变观念,以新课标倡导的研究性学习的理念指导我们的小说教学,充分发挥研究性学习的作用。比如在进行小说单元教学时,可以将《林黛玉进贾府》的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结合,提前给学生布置一些作业:通过观看根据小说改编的电视剧相关片段,与原著进行对比;理顺小说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环境描写;通过阅读原著和查阅资料等方式分析情节、人物、环境,写出简短的赏析材料;把自己的从研究成果在班上进行展示交流等。这种把研究性学习运用到小说教学之中的。做法,从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开发了学生潜能,使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寻求知识者,真正体现了课堂教学中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三、解决的主要问题:建构小说文体的知识体系

(一)小说必须具备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三个要素。

(二)人物形象的刻画方法有: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从描写的角度看,还可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或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

(三)小说的主题思想是由主要人物的思想性格及其变化发展来体现的。

(四)情节一般可以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有些还包括序幕和尾声。

(五)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作用主要有: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为人物活动提供具体的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有时候环境描写还起着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以上是对小说知识的梳理,教学时可以要求学生从学过的篇目中进行归纳和总结。

四、教学目标:

(一)必修三教学目标:

1、分析人物形象,品评人物性格

2、探究环境描写的作用。

3、品味小说语言,把握叙述语言和人物语言的不同特点

(二)必修五教学目标:

1、理解作品蕴含的感情,了解作者的意图,从而把握主题;

2、从人物、情节、环境三方面进行分析把握作品主题;

3、分析小说情节设计的技巧;

4、体会小说刻画人物的艺术特色;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必修三要着重欣赏人物形象,品味小说语言,欣赏人物形象要注意情节、环境和人物的关系,把握人物性格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2、必修五注意把握小说的主题,以及如何通过对情节和人物的把握来理解主题。

教学难点:

教师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的小说阅读知识,绘出自己的小说文体知识体系。

六、教学过程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 篇4

教学背景

尝试把文言文教学和议论文写作教学相结合,摸索读写结合的新方法。

实施策略

本节课设计通过对课文的讲解,给学生传授三大方面的知识

(1)文中几个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认识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坚持不懈的道理;

(3)学习议论文的写作,掌握其中的一种论证方法和运用分论点的方法构思的技巧。

实施过程:

一、作者简介:

荀况(约公元前313年~前238年),赵国人。战国后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当时人们尊称他为荀卿。晚年到楚国,春申君任他为兰陵令,以后居于兰陵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况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三十二篇。《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它集中反映了荀子的教育思想,是我国古代论述学习问题的一篇重要。全文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长期积累,坚持不懈、用心专一的道理。

二、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教师先在黑板上写一个“劝”字,问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学生往往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劝告”。教师趁此在“劝”字后加上一个“学”,再问:“劝”是什么意思?学生才会领悟:原来它还有“劝勉”的意思。这在心理学上叫做给学生建立“注意中心”。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三、学生试译全文难句,教师点拨指正:(此内容略)

四、讲解设喻的运用,并分析

说明:设喻是一种说明事理的方法,用于论证,称为“设喻论证”。(通常又称为“比喻论证”)其基本原则是“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即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和现象来说明深刻的道理。(寓言也是设喻的一种,如“循表夜涉”、“刻舟求剑”等。)

(一)、诵读分析第l段并分析。

1、 诵读的准备。先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学生试划,教师纠正):

2、 学生练习诵读。

先自读两遍,再由教师领读一遍,然后检查学生试背,指出关键在于要理清文理。

3、第一段:文理分析。

第一步:找观点

1、 提问:这段话中哪些句子是表述作者观点的?(起句和结句)

2、提问:开头说:“学不可以已”,下面接着有一连串的设喻,这些设喻是证明这个观点的吗?(不是直接证明这个观点,而是用来证明结句这个观点的。)

3、提问:起句和结句所表述的观点又是怎样的关系呢?

(后者用来证明前者——“博学而日参乎己”有“知明而行无过”的功效,所以“学不可以已”。)

4、提问:在“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这句话中,哪些字眼表示了“不可以已”的意思?

(要“博”则“不可以已”;“日”亦有“不已”之意。)

第二步:弄清设喻的内涵

1、提问:这段话中的设喻可分几组?

2、提问:这三组设喻是否可以认为这是简单的重复?(不是,因为三者的角度不同。)

3、再问:角度不同表现在什么地方?

熟练地诵读这一段。

学生参照幻灯片齐背一遍,先自查、互查,后由教师检查。

(二)、诵读第二段并分析。

第二段文理分析,教师提出几个问题,以学生小组讨论分析为主。

1、提问:本段有哪些设喻,先列举出来。

2、 问:这些设喻各有什么作用?

3、 问:结句中“善假于物”是指上文四组设喻,它们是不是简单的重复?所假之物的性质是否相同?

学生熟读、背诵这一段。

(三)、诵读第3段并分析。

第三段文理分析,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五、总结全文,结合议论文的写作,辅导学生议论文的写作。

1、 中心内容。

学不可以已(中心论点)(讲清“什么”)

“不已”才能“知明而行无过”——意义(分论点之一);“不已”才能“善假于物”——作用(分论点之二)(讲清“为什么”)

“不已”才能做到积累、坚持、专一——态度、方法(分论点之三)(讲清“怎么做”)

教师点拨分析:

作者在本文中所论述的观点,跟他的“性恶”说是分不开的。因为“性恶”,所以需要改造,改造后即可为善,而改造的方法就是进行教育,这种教育改造,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所以又说“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2、 设喻的运用。

本文的设喻有两大特点:一是方式灵活,正面用同类事物并列设喻以加强效果;有时从正反两面设喻说明同一道理,如“骐骥一跃……功在不舍”。二是反复设喻,使内容逐步加深。

3、 对举(对比)的运用。

说明:对举是一种行文方式,就是将有关的两个事物(包括同类事物和相反事物)同时举出,其句子构造也相同或大体相同。

让学生举例(同类事物对举,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等;相反事物对举,如“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蚓无爪牙之利……用心躁也”。)

六、布置作业

1、 熟练背诵全文

2、 完成作业“思考与练习”三、四、五

教学反思

这节课对文言文和作文教学相结合的教法作了一次新的尝试,读、析、讲的能力有所提高,可惜一课时的学习时间,无法从文言文的新课教学过渡到写的能力的训练,这是最大的不足。拟在今后的教学中,再次尝试这种结合,希望达到游刃有余的境界。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