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该页是可爱的小编帮助大家找到的《静女》教学设计(8篇),欢迎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放《敖包相会》的乐曲,教师解说)一个十五月圆之夜,月华如水,微风轻拂,虫儿低吟,草原上一片宁静。一位小伙子徘徊在敖包周围,引颈企盼,美丽的姑娘啊,你为什么还不到来?……
二、朗读诗歌,理清情节
1.齐读,感知诗歌内容。
明确:这首民歌描写青年男子与心爱的姑娘的一次约会。
2.男声齐读,理清情节。
明确:全诗采用第一人称“我”,是以男青年的口吻来写的一次约会——相俟、相见、相赠、相悦的全过程。
三、欣赏细节,分析形象
讨论:找出细节描写,并说说细节描写在本诗中的妙处。
明确:精心选择了“搔首踟蹰”,“爱而不见”两个细节。“搔首踟蹰”,描绘出男青年抓耳挠腮、焦灼不安的情态,刻画了他憨厚朴实的性格,表现出他对姑娘的深挚情义和迷恋程度。“爱而不见”描绘出姑娘调皮逗乐的行为,突出她活泼聪慧的性格,表现出她的多情率真。这两个细节不仅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而且构成颇具戏剧性的情节,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像空间。
四、展开想像,体会情趣美
1.导引:能想像得出小伙子急得心神不定时,躲藏着的姑娘的心理活动和动作吗?
提示:她或许躲在附近的草丛里,正轻轻地拨开茅草,悄悄向外窥视。见小伙子焦急的样子,偷偷地掩口而笑。真是看在眼里,喜在心中。
2.导引:课文提示中说前四句描写现实情景,后八句描写男子的回忆。这是对情节的一种解读,还有更好的解读方式吗?提示:第一种解读,第二、三章写姑娘不忍心让他久等,终于露面了。先送彤管给男子,问他是否喜欢,男子连声赞叹。接着姑娘把从野外采来的荑草递给男子,问他更喜欢哪件礼物,男子心领神会,爱人及物,惊叹小草美得出奇,因为是“美人之贻”。一问一答中传达出真挚的心声。第二种解读,第二章写男子回忆往日的约会。他一面继续等待姑娘,一面想起姑娘赠送彤管的情景,于是,顺手从怀中取出彤管咏赞道:“彤管有炜,说怿女美。”并情不自禁地吹起笛子。第三章写两人会面赠送信物。悠扬的笛声打动了姑娘,她终于走出来,并把从野外采来的荑草(作为信物)送给他。男子惊喜不已,连声称赞小草美得出奇。
3.小结:通过以上不同的解读,逼真地再现了这对情人欢乐、热烈、有趣的约会场面。余光中说过:“一切创作之中,最耐读的恐怕是诗了。……奇怪的是,诗最短,应该一览无余,却时常一览不尽。”好的诗歌总是给人留下丰富的想像空间,让读者尽情驰骋,不断去补充、去丰富、去创新,从而加深理解。可以说缺乏了联想、想像,就难以进行诗歌的艺术鉴赏。
五、深入探讨,体会情感美
提问:你如何看待小伙子对姑娘所赠的两件礼物的赞美?在小伙子心中,彤管与荑草哪个更重要?
明确:①这是借物咏人,因人赞物。小伙子对礼物的赞美,实际上是赞美姑娘,表达的是小伙子对姑娘的真挚恋情。②照常理,彤管应比荑草贵重,但在小伙子心中夷草更贵重,这从小伙子的赞美可以看出来。小伙子对彤管只称赞它外表色泽鲜艳,对荑草则大加赞叹“洵美且异”。“洵”即诚然、实在,“异”即特别、异常。显然他欣赏的不是其外观而是另有所感。荑草虽极其普通,但因它是姑娘亲自从野外采来作为信物给小伙子的,寄托了姑娘的一颗真挚的心,物微而情深,因而,它已不再是一般的荑草,而成为小伙子眼中“洵美且异”的珍品。姑娘借荑草以传情,小伙子接受赠物,也就是接受了姑娘的一片深情。可见他们彼此真诚相爱,心心相映,并且他们的爱情是建立在重情轻利的基础上的。所以他们的爱情也会像那初生的荑草一样,在爱的雨露滋润下繁茂起来,可以想见他们的爱情将会永远甜蜜幸福。
六、延伸阅读,深化鉴赏
《郑风·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衿,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注释〕①衿——衣领。青衿是周代学子的服装。②嗣——传送,给予。③挑、达——形容走来走去的情状。④阙——古代城门上的楼。
1.齐声朗读。
2.比较《邶风·静女》和《郑风·子衿》的异同。
不同点:①角度不同:《邶风·静女》是以男子的口吻写的。《郑风·子衿》是以女子的口吻写的。
②情节不同:《邶风·静女》写青年男女的一次约会。《郑风·子衿》写少女在城楼上盼望情人。
③基调不同:《邶风·静女》欢乐幽默,充满情趣。《郑风·子衿》缠绵悱恻,哀婉动人。
④写法不同:《邶风·静女》主要通过细节刻画人物。《郑风·子衿》主要通过内心独白刻画人物。
同中有异:两首诗都写了主人公等待时的焦灼不安,但因性别的不同而选用了不同的细节。《邶风·静女》中“搔首踟蹰”写出男子的憨厚,《郑风·子衿》中“挑兮达兮”写出女子的缠绵。
共同点:①对爱情的追求都大胆率真,绝不忸怩作态,表现出劳动人民纯朴的本色。
②风格朴实、清新。采用重章复唱,在一唱三叹中主人公的深情得以尽情地抒发。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诗经》的基本知识,积累字词,理解诗歌的含义并能熟练背诵这首诗歌。
2、过程与方法:理解文中主人公的感情变化,分析把握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掌握《静女》的表现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培养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感情,吸收有益的成份。
教学重点
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分析把握诗歌当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学会比较分析,学习《静女》的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
朗读法、点拨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
教师查阅资料,制作课件,布置任务单;学生课前预习,搜集资料,完成预习任务。
教学过程:
诗意导入
由荷尔德林的诗“世界充满劳绩,而人却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为导入,引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学生感受诗歌魅力,走进《诗经》。
诗意导入,渲染诗歌魅力。
引发学生情感共鸣,激发学习欲望。
活动一:
温故知新走进《诗经》
1、《诗经》,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现存诗305篇。
2、按表现内容,《诗经》分为“风”“雅”“颂”三大类。
3、《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学生回顾《诗经》常识。
普及《诗经》知识点。
让学生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
活动二:
诵读涵咏
感知诗意
1、听范读、学生自由朗读
2、字音、字义、通假字讲解
3、全诗梳理
理解字词,疏通诗歌大意。
教师明确知识要点
让学生了解《静女》的基本内容。
活动三:
品读鉴赏
探寻诗情
1、《静女》描绘了几个镜头?
明确:相约、相赠、相悦
2、《静女》刻画了男、女主人公怎样的形象?
明确:女子:娴静美丽、活泼可爱……
男子:憨厚淳朴、痴情有爱……
3、《静女》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明确:
(1)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2)细节和心理描写;
(3)重章叠句的表现手法。
4、归纳主旨
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深入探讨理解《静女》,探寻诗情。
教师点拨引导,让学生深入理解《静女》
让学生走进《静女》,真正感受诗歌。
【教材分析】:
本诗是《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漫步古诗苑单元中的第一首必学诗歌,并且为语文抽考口语表达考试题目之一。单元教学要求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或高声吟哦,或评点批注,或比较鉴别,进行个性化阅读赏析,并且在阅读中引导学生带着现代人的眼光进行感悟,从而充分感受古诗的语言美、情感美、思想美。
【教学对象】:
三中联办二·二班
【教学内容】:
《静女》(语文基础模块.上册漫步古诗苑单元)》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
过程与方法目标:掌握《诗经》的表现手法和《静女》顶真、双关的修辞方法。情感与态度目标:想象三次约会的情景,使学生体会到少年的纯真和痴情。
【教学重点】:
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能够准确地诵读本诗,通过阅读注释来自己翻译课文,并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教学难点】:
理解作品的艺术特色。引导学生用现代人的眼光审视纯真、热烈的爱情,激发学生的深层次思考。
【授课学时】:
1学时
【教学方法】:
讲授法、诵读法、提问引导法、比较法
课前准备
1.朗读诗歌,疏通字词的读音,认真思考课后练习。
2.查询有关《诗经》的知识,如作者、作品、评价性的文章。
3.查找有关表达爱情和思家之情的诗歌、故事、乐曲。
以上三个预习作业,让学生在个人查询、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全班进行交流。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歌曲《在水一方》)
提起古诗学习,大家都会感觉枯燥乏味,今天,老师首先请大家听一首邓丽君演唱的《在水一方》。(师生一起听歌)这首歌优美的旋律、深情的唱词把我们带入了一个如梦如幻的诗境里。但是你们知道吗,这首歌的歌词是台湾省著名女作家琼瑶根据《诗经》当中的一首诗改编而来的。说起《诗经》大家在初中就有所了解。现在,老师要以小组比赛的形式来检查同学们的预习情况了——小组以抢答的方式回答问题。
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的名称是什么?(《诗经》)
2.它收录的是哪个时代的作品?距现在有多少年?
(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3000年的历史。)
3.一共收录了多少篇诗歌?(305篇。)
4.这些诗歌是怎么分类的?
(分“风”“雅”“颂”三部分)
(风:民歌;雅:宫廷乐歌;颂:祭祀乐歌。)
5、《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1)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铺陈
(2)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比喻
(3)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联想
二.学习课文
爱情是人类最真挚的情感,也是文学永恒的主题。现在的爱情大多是通过歌唱出来的,如“爱你没商量”、“死了都要爱”等等。同样是爱情,在不同的时代就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我们的先人早就用“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来表达男子对女子真挚、热烈的追求;也用“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来表达男子对女子刻骨铭心的思念。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关于爱情的古老诗歌,就是选自《诗经》的《静女》。
(一)请一位学生朗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纠正、强调个别字词的读音。
姝(shū)、俟(sì)、见(xiàn)、踟蹰(chí chú)、娈(luán)、贻(yí)、彤(tóng)、管炜(wěi)、怿(yì)、归(kuì)、荑(tí)、洵(xún)
(二)全班朗读(强调节奏、感情基调的把握)
(三)具体讲解(采用提问教法):
第一章: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板书:“境美”中:俟我城隅)
1、这一章主要描写什么?哪些字词交待地点人物?
男女恋人约会的场景“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城墙上的角楼)
(板书:“境美”中:俟我城隅)
2、“爱而不见,搔首踟蹰”刻画出男女主人公怎样的形象?
爱,通“薆”,扬雄《方言》:“薆,谓薆蔽也。”
少女天真活泼、调皮可爱的情态。“我”的憨厚、真诚以及未见恋人的焦灼、忧虑的心情。(板书:“人美”中:静女:美丽、活泼、俏皮、热情。男子:憨厚、真诚、朴实)
第二章: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顶真:前一句的结尾词语紧接着作为后一句的开头词语的那种首尾相“顶”的格式,又叫“连珠”、“蝉联”。
表达作用:结构严密、上下衔接、语势贯通,音律优美(板书:“语言美”中:顶真)
这一章描写男女恋人见面后的情景。(板书:“境美”中:贻我彤管)
1、“彤管”作用如何?这一章表达“我”对少女怎样的感情?
“我”表面上是赞叹管箫之美,实际上是赞叹“静女”之美。这表现了“我”对“静女”的爱恋。文中的“汝”既指“彤管”又指的是“静女”,一语双关。
双关: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双关。双关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寓意,给人以深刻印象。(板书:“语言美”中:双关)
第三章: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顶真)。
这一章继续描写两人见面后的情景。(板书:“境美”中:自牧归荑)
1、“荑”只是一根野外茅草,为何“我”觉得它“美且异”?
爱屋及乌,凸现单纯的爱恋之情。
2、静女送给男子两样什么礼物?你认为他更喜欢哪样礼物?
“彤管”和“荑”。更喜欢“荑”。因为荑草是静女自郊外亲手采摘送给男子的,包含了静女对男子深深的情意。正所谓“千里送鹅毛礼轻人意重”说得就是如此。这也表现了男子对女子的情意真挚、热烈、专一。
(板书:“情美”中:真挚、热烈、专一)
三、诵读体会,探究艺术特色。
1、反复诵读“静女其姝??静女其娈??”,你有什么发现?诗歌为什么要反复地吟唱?
这两首诗的部分内容反复使用了相同的句式,表达的意思也很相似,这种艺术手法叫“重章叠句”。通过反复的吟咏,能造成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有助于淋漓尽致地表达出诗歌的思想感情。(板书:“语言美”中:重章叠句)
2、通过人、物、情的巧妙融合,表现男子纯真、热烈的爱情。诗人通过喜爱情人的赠物之美,来喜爱情人的美丽,把自己的感情寄托在赠物之上,这种写法很新颖。
四、拓展训练,比较阅读。
《郑风?子衿》
青青子衿①,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②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③,在城阙④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注释〕①衿——衣领。青衿是周代学子的服装。 ②嗣——传送,给予。
③挑、达——形容走来走去的情状。 ④阙——古代城门上的楼。
比较《邶风?静女》和《郑风?子衿》的异同。
不同点:①角度不同:《静女》是从男子角度描写爱情生活;《子衿》是从女子角度抒发相思之情。
②情节不同:《静女》写青年男女的约会;《子衿》写女子在城楼上盼望恋人。
③基调不同:《静女》调皮可爱,充满欢乐;《子衿》缠绵悱恻,哀婉伤感。
④写法不同:《静女》主要通过表情神态刻画人物;《子衿》主要通过内心独白刻画人物。共同点:①对爱情的追求都大胆直率。
②感情真挚热烈。
③风格朴实、清新。
④都采用了重章复唱的手法。
五、本课小结
全诗采取男子的视角、追忆的口吻,描写了三次约会的情景,极富生活情趣;虽只言片语,却细腻传神地再现了一对青年男女的纯真、热烈的爱情,虽已过去两千多年,却也依然打动着在场的每一位。
六、作业布置。
1、回答课后问题,完成练习册习题。
2、归纳诗中通假字,并解释。
3、背诵课文
4、查找有关表达爱情和思家之情的诗歌、故事、乐曲。把《静女》改变成一出小话剧,并自导自演。
一、教材分析
《静女》是省编《语文》第二册第一单元“构筑情感的驿站”专题中一篇精读课文。是本单元既《我的母亲》伟大亲情熏陶之后,对学生进行美好爱情感染的又一力作,本课在单元中起承前启后作用。
《静女》描写了一对青年男女约会的情景,生动的刻画了男女主人公美好的艺术形象,歌颂了他们淳朴真挚的爱情,是一首民间情歌,全诗构思精巧,语言简练,人物形象刻画生动,充满愉悦的生活情趣。
所以,鉴于以上分析,我将教学重点、难点制定如下:指导学生在诵读中,读出节奏,读出形象,读出感情,陶冶情操,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发挥联想与想象编、演、鉴赏诗歌,初步领会《诗经》的艺术特点。
设计意图是是想提高学生分析鉴赏古诗的能力,并在鉴赏中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使他们成为一个有情有义的人。
二、教学目标
在对教材进行了详细的解析后,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该课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在诵读练习中,理清思路,分析形象,初步领会《诗经》的艺术特点(重点)。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发挥联想想象,进行再创作的能力(难点)。
3、德育目标: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这个三维教学目标的制定,使学生不再停留在诗歌浅显的朗读上,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激发学生,发挥联想、想象,对诗歌进行再创作,与诗歌进行深入对话,陶冶情操。
三、教法与学法
一堂好课,不仅要有鲜明的教学目标,更重要的是要有适合学生的教法和学法。
根据新教学大纲:“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要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的要求,我决定采用参与式课堂教学模式,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一方面利用学习导向单引导学生诵读诗文、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积累基础知识;另一方面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分组展示,提高学生的分析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究精神,进一步调动学生的自我表现能力。具体方法是1用指导诵读法指导学生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读懂内容,读出感情,读出自己的个性体验。完成教学重点2。改编创作法坚持诗歌艺术鉴赏离不开联想和想象的再创作,指导学生对诗歌内容进行想象补白,丰富诗歌意蕴,完成难点教学。
在此教法指导下,引导学生运用如下学法:
1、诵读体悟:以诵读为一条主线,在读中学,在读中品,在读中悟,以诵读为桥梁走近文本,帮助学生摸索诗歌学习的规律,积累诗歌学习的经验。
2、联想扩展,通过诗歌改编,情景展示,补充诗歌空白,培养自己再创作能力。
我想这样教与学理念的合理应用,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教学过程
在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教法学法的指导下,本着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我想把本课的教学过程设计为导入、新授、练习、小结、布置作业五大环节。
(一)导入
多媒体出示诗句,教师伴随轻柔的音乐,用“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来唤醒学生初中学过的《诗经》印象。再用媒体出示《诗经》文学常识填空,(同学齐答)温故旧知,一组约会图片引出《静女》课题。
以这样的形式导入,既使新旧知识有机衔接,又营造了浓郁的诗歌学习氛围,使学生很快投入到诗歌情境教学中。
(二)新授
针对本诗,篇章短小,语言凝练含蓄,极富跳跃性,审美想象空间丰富的特点,我设计“一读、二编、三演的三个环节完成新授任务,具体分析如下:
一读:古人云“三分诗,七分读”古诗歌学习,读是关键,所以,导入新课后,我安排学生进入各式各样的诵读诗歌环节,指导学生掌握各种读法,由易到难,分别是:
1、诵读—读出节奏:通过先让学生听范读,再跟读,练习读等环节,使学生达到读准字音,读出通假字,读出语调,读出节奏韵律,读出感情的效果。
【意图】听范读,再跟读,练习读的诵读训练,有利于学生获得对诗歌的最直观的印象和认识,激发起自己诵读的欲望,为下品读服务
2、品读—读出内容、形象,艺术美
诵读结束后,我将进行品读赏析阶段。这是本节课的重点。为了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尽量让基础差的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树立他们的自信心,我设计由简入难,环环相扣的四个问题。①《静女》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有那几个场景?此问题意在理清诗歌内容,学生通过阅读提示可以找到答案,比较简单,场景概括需要小组交流,合作解决,旨在培养学生提炼概括的能力②找出诗中描写男女青年神态的诗句,这一问题比较直接,学生可以从诗中直接找到答案③从这些诗句中分析男女青年艺术形象?这个问题也是训练学生提炼概括语言的能力,可以通过分组讨论,合作解决,为下一步分析诗歌艺术手法打好基础。④在表现男青年的形象的时候采用了什么手法?这一问题的设置主要是引导学生体会《静女》中对比,双关的创作手法。最后这一问题有难度,除了小组合作外,还需要教师做适当的引导和启发。(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进行板书)相信通过这四个问题的解决,学生可以很好的完成认知目标。
3、悟读—陶冶情操
小伙子对姑娘所赠的两件礼物是如何赞美的?在小伙子心中,彤管与荑草哪个更重要?
【意图】在品读的基础上,设置该问题意在使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理解为什么在小伙子心中荑草更贵重,因为是姑娘亲自采摘的,也折射出男女主人翁彼此是真诚相爱,心心相映,他们的爱情是建立在重情轻利基础上,淳朴真挚的爱情。教师趁机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完成德育目标。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起启发、引导,点拨作用。
二编
要欣赏诗,必须运用想象,而想象又不是无根据地让思维驰骋,只有抓住典型情节,才可以创造出自己的形象。请你根据《静女》中的“爱而不现”及睹物思情的典型情节进行大胆想象,改写成情景剧、小故事、白话诗和歌词,注意抓住特定的情景进行合理想象。
具体做法是:先把学生分成四组—戏剧组,故事组,白话诗组,歌词组,再对各组的创作风格提出不同要求。教师参与各小组创作,交流,把握方向。注意这一环节在课前预习学案中应作练习要求,课堂只是组内交流,合作整理。
【意图】《诗经》中的诗对学生来说可能比较难理解,因此,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就成为上好课的关键。所以我设计改编诗歌这一环节,既轻松地巩固了上面“读、译、析、赏”的所有教学任务,又训练了学生发挥想象联想进行再创作的能力,同时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举两得。
三演
各小组改编后,由每小组推选出一篇佳作上台交流。
意图:这个年龄段的学生,能够有自己独立的见解,有朦胧的情感体验,也乐于展现自我。但主动学习能力差,通过此环节激发保护学习兴趣,帮助轻松掌握知识,为终生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整个教学过程,我将始终以“我参与,我精彩”的思想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评比加分制,评选课堂之星和优胜小组,激励每个学生的参与热情。
(三)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以小组竞赛的方式巩固学生的背诵,实际上通过上面的一读,二编,三演,大多数学生能背诵全诗了。通过这一环节,意在帮助学生及时巩固,加深记忆防止遗忘。再次体现诗歌教学“三分诗,七分读”的特点。并使学生在全班齐背中再次体会诗歌的韵律美,节奏美。
(四)课堂小结
接下来,是课堂小结部分,我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或课文里的话说说,学完《静女》后有什么收获,加深学生对《诗经》的学习热情,再次概括出本文的教学重难点。根据学生的回答,完成板书设计。
(五)作业布置
本着重视基础、提高能力、渗透德育的思想,我想设计这样的作业:
必做:完成改编诗歌环节,形成文字材料,写作文本上。
选做:查找资料,制作一张《诗经》资料卡,并给大家推荐一首《诗经》中你喜欢的作品。
六、板书设计
静女
相俟
相见
hen
相悦
淳朴
真挚
热烈痴情
淳朴憨厚
男子
静女
美丽活泼
伶俐俏皮
这个板书设计坚持“提纲挈领,突出重点”的原则,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我的课就说到这里,不当之处,请评委、老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掌握重章迭句的形式特点。
2、体会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3、能够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
能力目标
1、继续培养学生结合注释,能初步读懂诗作的能力。
2、背诵课文。培养和提高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情感目标
1、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2、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传承文化精神。
教学重点
1、通过准确、有感情地诵读诗歌,领会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及妙处。
2、引导学生分析、把握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诗中女主人公形象的把握。
教学方法与学法:
采用渐进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课文知识,结合诵读法、谈话法、讨论法、比较法、训练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辅助教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走进《诗经》,简介《诗经》
同学们,中国古诗中有无数的名句,是经过了几千年时间的洗礼而沉淀下来的,如美酒般香醇。其中有许多爱情名句值得我们咀嚼,下面老师起头,同学们来接吧!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关雎》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经·击鼓》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诗经·子衿》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蒹葭》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采薇》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诗经·木瓜》
同学们这些爱情名句出自于哪里吗?(学生回答)《诗经》。
请你们在回忆初中所学的基础上说说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学生各抒已知,教师总结归纳播放课件)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反映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它成书于春秋时期,共305篇。先秦时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汉代尊崇儒家被奉为经典,才称为《诗经》,并沿用至今。
(2)《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颂”是宗庙祭祀的颂歌。 “雅”是宫廷乐歌。
“风”绝大多数是十五国民间歌谣。“风”本来是什么意思呢?学术界有多种解释,有一种解释就是说瓦罐子,农民没事干的时候就敲呀敲的,一边敲一边唱歌。后来把“风”作为民歌的代表。《诗经》产生的时代人们认为“风”是最低级别的一种歌谣,但是从文学史上看,“风”的成就是最大的,文学地位是最高的。
“六艺”
(3)《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
“赋”者,即直接铺叙陈述。
“比”者,“以彼物喻此物”,即比喻;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
(4)《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四言诗节奏为每句二拍。
(5)《诗经》大多数是抒情诗,运用了现实主义的风格,从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反映了广泛的社会生活,构成一幅幅真实而生动的画卷。
《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在中国古代文学的长河中,现实主义的《诗经》和屈原浪漫主义的骚体作品交相辉映,并称“风骚”。《诗经》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今天学习我们《诗经》中爱情诗的名篇《静女》,是邶国的民歌,邶国是现在河南境内的一个国家。这首诗距今已两千多年了,两千多年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童年时代,但是我们读《诗经》可以看出当时我们的祖先在运用汉语方面的技巧已经非常高超了。两千年后,我们现在看《诗经》,特别是其中的'“国风”,每一首都是非常优美的。我们看人类物质生活的发展,五年一小变,十年一大变,更不用说一百年,那更不要说一千年!一千年就天翻地覆了,现在一百年都天翻地覆了。就连我们小时候跟现在的物质生活水平那也是不能同日而语,但是,人类的情感生活、人性的变化,那是非常小的。几千年前的人,他们的喜怒哀乐和我们现在的喜怒哀乐大体是一致的。所以,我们读《诗经》,能够被他们感动,就是这个原因。我们今天的主题是《用优美的汉语描绘优美的人性——欣赏》,我们看看那么十几句诗,文字也很简单,没有什么华丽的辞藻,大部分还是重复的字眼,但是我们为什么说是优美的语言呢?为什么说它里面描绘了优美的人性呢?是怎样的人性呢?今天我们通过这首诗,我们探讨一下,共同走进《诗经》这个迷宫。
二、检查预习,朗读正音,读出节奏。
1.根据课文下面的注音自己轻声朗读课文。
2.请一位同学读课文,其他同学纠正,归纳通假字。
爱:通“薆(aì)”,隐藏,遮掩。见:通“现(xiàn)”,出现。
说:通“悦(yuè)”,喜爱。
归:通“馈(kuì)”,赠送。
女:通“汝(rǔ)”,你。这里指“肜管”。
匪:通“非(fēi)”,不是。
3.听录音朗读,注意自己用铅笔划出节奏;全班再齐读一次,注意读出四言诗节奏,基本上是每句两个节拍,个别句式灵活处理。
三、解词译句,领会诗意,
1.根据课文下面的注释,试翻译课文,标出疑问。
2.学生质疑,教师或其他学生解疑,教师板书疑难字词。
虚词:其、之、以
实词:说、见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通“现”,出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通“悦”,喜爱。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美人之贻。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3.请三位同学各译一段,其他同学进行点评。
4.教师小结点评。
文雅姑娘真美丽,约我相会到城楼。暗里躲着不出现,害我想走又不走。文雅姑娘真好看,送我一支红管萧。红色管萧有光泽,我对管萧很喜好。郊外采茅送给我,茅草美丽又稀奇。不是茅草真的美,美人送礼最珍贵。
5.男女生分别朗读诗歌一次,在领会诗意的基础上,读出重音(每句重音为着意突出之词),读出两情相悦的意味。
四、研读分析,合作探讨。
1.思考:每一节讲了什么?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第一节写恋人约会。
主要运用了赋的表现手法,叙述了男女青年一次赴约的情景,姑娘“薆而不见”时男青急得“搔首踟蹰”,把他焦灼忧虑的心情十分逼真地描写出来。这里的心理和细节描写都十分成功,表现出男子对姑娘真挚情义和迷恋程度。
第二节写恋人赠物。
运用赋(赠彤管)、比(彤管,其实也指女子,暗喻女子的美丽)的表现手法,运用“双关”的修辞手法来表现我对“静女”的喜爱之情。
第三节写赠茅赞人。
运用赋(继续写两人见面后静女又送我茅草)、兴(“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借物抒怀,赞美自己的恋人,感谢她送来礼轻情重的珍贵礼物,表达了他接受茅草后的欣喜与幸福的感情,也表达对女子的爱慕之情)的表现手法。
2.我们以前也学习了许多有关爱情的词,它们与本诗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唐诗、宋词中的爱情较含蓄,而本诗大胆而热烈,是因为在春秋以前,礼教在民间的约束力远不如后来封建社会那么顽固。)
3.分小组讨论:诗中男女主人公各是怎样的形象?(学生各抒已见,教师总结) 《静女》中女主人公的形象是怎样的?
诗章中——首先,女主人公是娴静温婉美丽的。 “爱而不见”呢?透露出女主人公细腻、活泼机灵、富有智慧。而委婉含蓄可以从诗章的下半部分——她喜爱男主人公却并不直言而借赠送“彤管”、“荑”表现出来。综上所述,女主人公是一位娴静温婉美丽、情感细腻委婉含蓄、活泼机灵而富有智慧的好女儿形象。
《静女》中男主人公的形象是怎样的?
诗章中——首先,男主人公是有爱心(爱慕之心)的。其次,男主人公是有诚心(诚信之心)的,如约而至。再次,男主人公是有耐心(忍耐之心)的。最后,男主人公是憨厚的:女主人公没有出现,男主人公是“爱而不见,搔首踟蹰”,急得他是挠头、抓耳又挠腮,一副憨态可掬的样子,可见其憨厚。综上所述,男主人公是一位憨厚而有爱心、有诚心、有耐心的可以让女主人公托付终身的好男儿形象。
4.思考:为什么青年最喜欢普通的荑草?(自由发言)
照常理,红艳彤管应比茅草贵重,但在小伙子心中茅草更贵重,这从小伙子的赞美可以看出来。小伙子对彤管只称赞它外表色泽鲜艳,对荑草则大加赞叹“洵美且异”。“洵”即诚然、实在,“异”即特别、异常。显然他欣赏的不是其外观而是另有所感。白色的荑草朴实无华,但因它是姑娘亲自从野外采来作为信物给小伙子的,寄托了姑娘的一颗真挚的心,物微而情深,因而,它已不再是一般的荑草,而成为小伙子眼中“洵美且异”的珍品。如后世南朝宋陆凯《赠范晔》诗之“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重的是情感的寄托、表达。姑娘借荑草以传情,小伙子接受赠物,也就是接受了姑娘的一片深情。可见他们彼此真诚相爱,心心相映,并且他们的爱情是建立在重情轻利的基础上的。所以他们的爱情也会像那初生的荑草一样,在爱的雨露滋润下繁茂起来,可以想见他们的爱情将会永远甜蜜幸福。
说说你心中追求的爱情是怎样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诗中的爱情是甜美的,令人羡慕的,但中学生青涩之果不可摘,早恋不可取。)
5.《静女》的艺术魅力:
①.现实主义创作风格。用轻松优美的格调把民间一对恋人约会时的情景描写得生动活泼,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
②运用“赋”叙事,巧妙选用细节描写和心理活动描写,刻画出男女主人公的美好形象;运用“比、兴”把人、物、情巧妙地融合起来,恋人间那大胆而热烈,美好而甜蜜,纯朴而真挚的爱情跃然纸上,真实感人。
③诗歌采用重章复唱来表达内心的情感,风格朴实,也增添了艺术魅力。
五、总结全文
《诗经》像无名的野花散发着远古的芬芳,那天真的时代,圣人未生,青牛未西行,那人性还不受压抑。人们在大地上游行,自由的相亲相爱,后人孔子为其中无处不在的质朴和真诚感动,评价说“诗三百,一言蔽之,思不邪”。
一、导入
爱情是个不衰的话题,《氓》和《静女》塑造出两类爱情情节和形象,但有一点较为相同,无论《氓》中的“秋以为期”“以望复关”,还是《静女》中的“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看样子是“自由恋爱”了,我们应怎样来认识这个问题呢?而《氓》中女主人公遭“士”遗弃,其兄又“其笑矣”,《静女》中的静女却又为“士”所热恋,这又该怎么认识呢?凡此等等,你是否想有个答案呢?让我们来学习这两首诗。
(解说:用此深层次激疑导入,既可从知和美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可从中提高对诗的品味。)
二、教学《卫风·氓》(板书课题)
1.上堂课我们留下思考题,先来研究第2题。
讨论明确:答案可能是多样的。
“士”之变心说:情节为“不见复关”的暗示性;“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的显示性。这一切可告诉我们“士”的变化是关键原因。
社会道德说:情节为“兄弟不知,其笑矣”,当时社会风俗、人们的爱情观所造成的。
社会制度说:情节为“抱布贸丝”到“以我贿迁”,“三岁食贫”“渐车帷裳”,“士”骗取了钱财,生活又由贫到富,可以看出婚姻制度建筑在经济之上,正如恩格斯所说家庭、婚姻反映出金钱关系。
年老色衰说:情节为“氓之蚩蚩,抱布贸丝”“三岁为妇”,年老色衰,引起“士”变心。
其中第二、三种较为深刻准确。
(解说:此题是根据典型情节设计的。诗歌中的情节就是诗中所选择的景、事、物,这些景、事、物在诗中起到烘托气氛和情调、突出诗的意境、深化诗的主旨的作用。一首诗可选多个情节内容,对诗的理解只有把握和诗人意象一致的典型情节,才能了解诗人所抒之情,所达之意。)
2.研究作业第3题。
明确:形象思维是以感情意象作为思维对象的,而这些意象是具象而不是形象。形象与形象之间按照客观生活逻辑为准绳运动。因此比兴、对比则成为常用的手法。
桑叶新鲜润泽时,斑鸠贪吃桑葚这一形象,当和姑娘年轻漂亮时被男人迷恋,而使姑娘沉溺于爱河之中这一形象具体结合时,这就成为诗人所创造的第二自然的艺术形象,让人们看到抽象的结论——男人们喜欢的是貌而非是人的心灵,同理“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和“女也不爽,士贰而行”也属如此,这是“兴”的艺术手法。而“对比”则和“兴”不同,常常用同类形象之间的生活联系的手段进行正反对照,“士”前为“信誓旦旦”——“抱布贸丝”倾慕求婚,后则“反是不思”遗弃旧欢,前后形象形成强烈对比。再如“女”和“士”之间一个坚贞,一个“二三其德”等,也是对比。
师生在欣赏时抓住意象这第二自然的艺术形象进行想像,进行创造,才可领悟此诗,进入诗的鉴赏的殿堂。
(解说:此题从美的角度来设计,旨在让学生运用形象思维,获得美的愉悦。)
三、研读《邶风·静女》(板书课题)
1.检查同学们想像改写《静女》的作业,由学生代表朗读自己改定的文章,师生共同以艺术欣赏的目光评析再创作的作品。
明确:应抓住典型情节进行想像。
(解说:此题是为了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完成再创作的创作活动。)
2.研究“自由恋爱”及《氓》和《静女》中的两“士”为何对恋爱有两种不同观念的问题。
明确:“爱情”可以说是永恒的话题。在不同社会中有不同的恋爱观。《氓》中“抱布贸丝”,“士”的身份可为“商人”,《静女》中“俟我于城隅”“自牧归荑”,“士”可为田者,为思维提供了根据。
在由原始社会演变到奴隶社会后,劳动人民之间的恋爱,还是在人们的劳动与生活中产生的,这是当时社会的产物,和我们今天的“自由恋爱”理念上有不同。
四、课堂小结
我们从《〈诗经〉三首》的学习,了解了《诗经》所处时代的生活,学到了人民的爱国精神,树立了正确的爱情观。我们还学会了抓住典型情节,运用形象思维来欣赏诗歌中所由此而烘托出的具体生动的气氛和情调,还学会了在凝练的语言中把握其暗示性及代表性,受到了美的熏陶。同学们应把这些化为技能,净化灵魂,争做文质彬彬的君子。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五。
2.运用所学方法,欣赏下面一首诗。
采薇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菲菲。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3.写一篇读诗心得。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感受《静女》的感情基调:男女主人公纯真、热烈的爱情。
3、通过《静女》的学习,掌握《诗经》“赋”的表现手法和《静女》顶真、双关的修辞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课文,体会、感受《静女》的感情基调,通过《静女》的学习,掌握《诗经》“赋”的表现手法和《静女》顶真、双关的修辞方法,分析、再现艺术形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
《静女》蕴含的感情,所表达的爱情共性。
《静女》的朗读技巧。
教学难点:
《诗经》的艺术特色。
《静女》人物艺术形象的把握。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回顾第一单元所学内容,导入新单元,介绍《诗经》。
二、《诗经》概况
《诗经》,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离骚》,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一)《诗经》的编纂者
孔子删诗说、王者采诗说、周朝太师编定
(二)《诗经》的分类:
1、体例分类《诗经》所录,均为曾经入乐的歌词。《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 。大部分是民歌。②雅。即朝廷之乐,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大部分为贵族的作品,即所谓正声雅乐。《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 。除《小雅》中有少量民歌外,大部分是贵族文人的作品。③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和史诗,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颂》诗又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 。全部是贵族文人的作品。
2、从内容上划分:祭祖颂歌和周族史诗、农事诗、燕飨诗、怨刺诗、战争徭役诗、婚姻爱情诗(老师关键字词板书)
(二)《诗经》的艺术特点
1、赋比兴(表现手法)
2、《诗经》的句式
《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其间杂有二言至八言不等。二节拍的四言句带有很强的节奏感,是构成《诗经》整齐韵律的基本单位。四字句节奏鲜明而略显短促,重章叠句和双声叠韵读来又显得回环往复,节奏舒卷徐缓。《诗经》重章叠句的复沓结构,不仅便于围绕同一旋律反复咏唱,而且在意义表达和修辞上,也具有很好的效果。
第二课时
一、课文导入:
爱情是人类最真挚的情感,也是文学史上永恒的母题。我们先人早就用“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关雎》)来表达男子对女子真挚、热烈的追求;也用“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诗经?子衿》)来表达男子对女子刻骨铭心的思念;以及“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蒹葭》),那是指追求而不可得的惆怅、迷惘的愁情恰似苍茫的秋水,萧瑟的芦苇。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一首——《邶风?静女》(板书)
二、请一位学生朗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纠正、强调个别字词的读音。
姝(shū)、俟(sì)、见(xiàn、)蜘蹰/躇(chí chú)、娈(luán)、贻(yí)、彤(tóng)、管炜(wěi)、怿(yì)、归(kuì)、荑(tí)、洵(xún)
三、全班朗读(强调节奏、感情基调的把握)
四、老师范读。
五、全班再齐读一次,用3~5分钟背诵全诗。
六、具体讲解(采用提问教法):
第一章: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板书:见面前,约会的场景)
1、这一章主要描写什么?哪些字词交待地点人物?
男女恋人约会的场景“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城墙上的角楼)
2、“爱而不见,搔首踟蹰”刻画出男女主人公怎样的形象?
爱,通“薆”,扬雄《方言》:“薆,谓薆蔽也。”
少女天真活泼、调皮可爱的情态、“我”的憨厚、真诚以及未见恋人的焦灼、忧虑的心情
第二章: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顶真:前一句的结尾词语紧接着作为后一句的开头词语的那种首尾相“顶”的格式,又叫“连珠”、“蝉联”。
表达作用:结构严密、上下衔接、语势贯通,音律优美(板书)
这一章描写男女恋人见面后的情景。
“彤管”作用如何?这一章表达“我”对少女怎样的感情?
“我”表面上是赞叹管箫之美,实际上是赞叹“静女”之美。这表现了“我”对“静女”的爱恋。
第三章: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顶真)。
这一章继续描写两人见面后的情景。
1、“荑”只是一根野外茅草,为何“我”觉得它“美且异”?
爱屋及乌,凸现单纯的爱恋之情。
板书:“彤管”“荑”的双关作用。
总结:
1、这首诗描写了热恋中的男女青年约会时极富生活情趣的情景,极富写实性;
2、只言片语,却细腻、传神地描绘了人物的感情变化:“我”从“搔首踟蹰”,焦虑异常到“说怿女美”,爱不释手;
3、刻画了一个天真活泼、聪明可爱的少女和一个憨厚、痴情的少年的形象。
七、介绍新诗:
著名学者余冠英先生对此诗曾作了极为达情传神的今译,现抄录如下供你参考:幽静的姑娘撩人爱,约我城角楼上来。暗里躲着逗人找,害我抓耳又挠腮。
幽静的姑娘长得俏,送我一把红管草。我爱你红草颜色鲜,我爱你红草颜色好。牧场嫩草为我采,我爱草儿美得怪。不是你草儿美得怪,打从美人手里来。
虚词积累:
其:①第三人称代词。表示领有,作定语。相当于他(她、它、他们、她们、它们)的,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左传?庄公十年》
②指示代词,相当于这,那。例: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
又,其中的。例:
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庄子?山木》
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③句中语气词,表示揣测、反问、命令等。例: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祍矣。——《论语?宪问》
欲加之罪,其无辞乎?——《左传?僖公十年》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孟子?梁惠王上》
④形容词词头。例:
北风其凉,雨雪其雱。——《诗经?邶风?北风》
于:
在文言文中,“于”最重要的用法就是介词用法。但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其意义是不同的。如果“于”字在一个短语或句中前边是动词,后边是名词(这个名词是地名)则此时为“在”、“到”的意思。“游于三辅”、“舍于其址”;如果在一个短语或句中前边是动词,后边是表示人名的名词,此时句中的“于”是“向”、“对”的用法。“言于孙权”,“赵氏求救于齐”;如果“于”的前面是形容词,他往往又是“比”的意思,如“王若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临国也。”“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值得注意的是,“于”用作介词时,还可以作为被动句的形态标志,引进动作行为的施事。如:
郄克伤于矢,流血及屦。——《左传?成公二年》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八、实践活动:表演
具体要求:一人旁白,两人(一男生一女生)表演
根据诗歌内容,认真揣摩男女主人公的情态及心理活动。
九、布置作业:
1、回答课后问题
2、背诵课文
3、预习《氓》
附:课堂扩展(第一课时)
※ 《诗经?周南?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 《诗经》中赋、比、兴的解释,从来就有很多说法,这里,我们只引用朱熹的话加以说明: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铺叙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比喻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联想
用今天的话说:“赋”就是直接叙事、刻画和抒情;“比”就是打比方;“兴”就是起头,即先说别的事物,以引出诗人要说的事物。赋、比、兴都是诗人用以构筑诗的艺术形象和意境的方法,一般说来,虽某些诗侧重用赋、或比、或兴,而多数则是交互运用。
德国艺术大家温克尔曼曾经赞叹古希腊艺术的魅力在于“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 。马克思也说,希腊艺术的魅力在于它是人类童年时期的产物,而童年一去不复返,因而也是永恒的。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相关文学常识。
2、掌握诵读古诗文的方法,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进行语言积累。
3、体味诗中主人公热烈而纯朴的恋情。
4、了解诗歌新颖的表现手法:人、物、情巧妙融合;寄情于物。体会诗歌重章叠唱的艺术效果。
教学重点
1、通过学习,掌握朗诵古代诗歌的基本方法。
2、在诵读中感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 品读鉴赏诗歌中的名句。
2、 分析诗中的重章叠句手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比较阅读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民歌《敖包相会》,这首来自草原的情歌想必大家都非常熟悉,歌曲讲述了一个小伙子在十五月圆之时,翘首盼望美丽善良的心上人以及和心上人相会的情景。类似的场景在《诗经》中也曾经出现过,那么诗中的那个小伙子盼来了自己的心上人了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到《邶风·静女》去寻找答案吧。
二、熟读课文,把握文意
1. 录音范读,掌握下列生字的读音。
姝 (shū) 俟 (sì) 见 (xiàn) 蜘蹰(chí chú) 娈(luán) 贻(yí)彤(tóng)管 炜(wěi)怿(yì) 归(kuì)荑(tí)洵(xún)
2. 学生自读,并完成下列任务
①勾画出诗歌中的通假字和不会解释的词语,与邻桌相互提问。
②提问:这首诗歌主要写了什么?
参考:描述了一对恋人的约会经过。男子按照约定赶到城墙下,却没有看见心爱的女子,焦急万分之时,女子出现了,并且赠送给男子两件礼物。
3. 学生齐读,读准停顿。
三、师生问答,理解内容
提问:诗歌第一章写了什么?这一对恋人的性格各有何特点,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明确:交代了一对恋人相约在城墙下,男子如约而至,但女子却故意躲着不肯出来,男子着急得抓耳又挠腮。“姝”、“爱而不见”表现了女子美丽、调皮、可爱,“搔首踟蹰”表现了男子老实、憨厚、痴情。
提问:相会之时,静女给男子赠送了什么?男子为什么对这些礼物要大加赞赏?
明确:赠送了彤管与荑草。表面上是赞美彤管与荑草,实际是赞美赠送礼物给他的人。原来并不是这些礼物本身有什么不同,而是因为它是美人所赠,所以爱屋及乌,红色的彤管和平常的荑草,在他眼里自然而然变得美不胜收了。正如朱熹《诗集传》:“言静女又赠我以荑草。而其荑亦美且异,然非此荑之为美也,特以美人所赠,故其物亦美耳”。
提问:男子对自己接受的两件礼物更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明确:按理说,彤管比荑草要贵重,但男主人公对受赠的彤管只是说了句“彤管有炜”,欣赏的是它鲜艳的色泽,而对受赠的普通的荑草却由衷地大赞“洵美且异”,显然欣赏的不是其外观而别有所感。因为荑草是“静女”跋涉郊野亲手所采,物虽贱而情却深,在小伙子的眼中它已不是一般的荑草,而是“洵美且异”的珍品。
四、结合内容,掌握诵读方法
讨论:本诗在朗读时应该怎样读?
参考:首章开篇两句要读出赴约时的兴奋得意之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应读出男子苦等不来的焦急苦恼之情。次章前面两句要读出收到女子赠物的高兴之情,后两句则应表达出对心爱之人的赞美之情。第三章“洵美且异”要表现出对“荑草”的喜爱之情,此时之喜悦尤甚于彼时得到彤管,末句“美人之贻”则应当读出得意兴奋之情。
五、诵读体会,探究艺术特色
提问:反复诵读 “静女其姝……静女其娈……”,你有什么发现?诗歌为什么要反复地吟唱?
讲解:这两首诗的部分内容反复使用了相同的句式,表达的意思也很相似,这种艺术手法叫“重章叠句”。通过反复的吟咏,能造成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有助于淋漓尽致地表达出诗歌的思想感情。重章叠句为《诗经》所首创,正因为它在传情达意上的巨大作用,所以广为后世诗歌使用。即使在今天,它仍然在歌曲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提问:下面请听一首流行歌曲,辨别其中是否使用了“重章叠句”手法?如果使用了,谈谈它的作用。(播放歌曲《童话》)
明确:歌曲借反复咏唱“我愿(要)变成童话里你爱的那个天使……”倾诉了对甜蜜爱情的无限憧憬和对心中“童话”的执着追求。
六、拓展训练,比较阅读
《郑风子衿》
青青子衿①,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②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③,在城阙④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注释〕①衿——衣领。青衿是周代学子的服装。 ②嗣——传送,给予。
③挑、达——形容走来走去的情状。 ④阙——古代城门上的楼。
1.齐声朗读。
2.比较《邶风静女》和《郑风子衿》的异同。
不同点:①角度不同:《静女》是从男子角度描写爱情生活;《子衿》是从女子角度抒发相思之情。
②情节不同:《静女》写青年男女的约会;《子衿》写女子在城楼上盼望恋人。
③基调不同:《静女》调皮可爱,充满欢乐;《子衿》缠绵悱恻,哀婉伤感。
④写法不同:《静女》主要通过表情神态刻画人物;《子衿》主要通过内心独白刻画人物。
共同点:①对爱情的追求都大胆直率。
②感情真挚热烈。
③风格朴实、清新。
④都采用了重章复唱的手法。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查找资料,看看《诗经》中还有哪些诗歌大家比较熟悉,把其中的经典诗句摘抄下来,并把它介绍给自己的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