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望教学设计【最新7篇】

走进唐诗,就是走进一个神奇迷人的王国。那是一个人类精神之花全面盛开的季节。我们的大师从一张薄薄的书页上站起来,沿着字里行间向我们走来,一袭古装,长发飘飘,风姿万千……用眼睛去读,用心灵去读,用人生去读。永远的唐诗,这里是整理的春望教学设计【最新7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春望教学设计 篇1

《春望》教学设计

沈阳市苏家屯区沙河九年一贯制学校 关 春 月

教材分析: 《春望》选自人教2011课标版八年级上册的第六单元的第二十四课《诗词五首》中的一首。写作年代为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前757),当时长安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满目凄凉。诗人于是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全篇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写出了国破城荒的悲凉景象。诗人从侧面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和人民在动乱时期想知道亲人平安与否的迫切心情。同时也以家书的不易得来表现诗人对国家深深地忧虑。全篇诗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赅,表达了作者感时伤别、忧国思家的思想情感,充分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借助课下注释读懂诗歌大意,但由于缺乏对背景知识的了解,加之学生处于和平安乐的年代,对于杜甫当时国破山河的离别亡国之悲,忧国忧民的情怀可能难以体会。学生在以往的课程学习中也接触过类似的爱国诗歌,但对于诗歌中情境交融手法的掌握还不够娴熟,对于赏析诗歌能力还有待加强。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了解创作背景,理解诗意。2品味诗人家国情怀,感受杜甫诗风。3掌握欣赏诗歌的方法。重点难点: 【重点】: 通过诵读、体悟诗中关键词,学习名句赏析方法,提高学生对诗歌语言的感悟、赏析能力,掌握文章借景抒情、细节描写等写作手法,了解杜甫“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难点】: 通过本课的学习,掌握欣赏诗歌的方法。解决办法

1.通过赏析诗歌中的关键字,思考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从而提升

赏析诗歌的语言能力、学习“情境交融”等的写作手法。

2.教学过程中补充作者写作背景资料,教师引导点拨,深刻体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课前准备:老师掌握杜甫的生平和写作背景,制作PPT课件 课型:新授课

教学方法:

教法:提问法、点拨法、合作探究法 学法:朗读法、讨论法、自主思考、学习法 教具:多媒体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候: 二、课前导入: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欢迎大家走进语文课堂,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根据关键词,猜猜他是谁?(他就是杜甫。)

一千多年前,在战乱忧困中,杜甫用诗歌来表达自己对祖国,对家人的深深爱恋。今天,我们就穿过历史的烟云,走近这位诗人,去感知一种苦难,体验一种伤痛。

这节课,我们来欣赏杜甫的《春望》。(板书课题)三、展示教学目标: 四、写作背景介绍:

“春望”就是“望春”,作者望到了什么呢?又生发了怎样的感慨呢?原来,在公元755年,爆发了“安史之乱”,这次叛乱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对唐朝后期的影响尤其巨大。

在安史之乱爆发的第二年,诗人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后,不顾安危投奔而去,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这时的首都长安已被抢掠一空,满目荒凉。此时杜甫与家人久别,存亡未卜。第二年(757年),春回大地,草木茂盛,但这只能增加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痛苦和伤感。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春望》。

师:了解了写作背景,下面我们进入诗歌的学习。怎样欣赏诗歌呢? 五、学习诗歌:

(一)朗读----读出诗韵,体会诗情 1、初读,感知: 2、朗读要求: 读准字音、节奏;语速缓慢,语调低回; 情感真挚而深沉。

3、齐读:请大家齐声朗读,用自己的声音来诠释古诗的魅力!(二)合作研读,品析词语,感悟意境,体会情感: 1你觉得诗中哪个词语用的好?为什么? 2透过诗句作者给我们呈现出怎样的画面? 3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选择你喜欢的诗句赏析)(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国、城:国都,指长安 破——形容国都沦陷,城池残破 深——形容荒草丛生,满目凄凉

描绘画面:春天来了,阳光暖暖的照着残破不堪的国都长安城,城墙倒塌,房屋破损,街道上布满尘土,乱草丛生,处处荒凉景象,空留下山河依旧。

引导学生想象:和平年代繁华的国都是一番什么景象?(人山人海、熙熙攘攘,一派繁荣的景象。)而今,叛军占领的长安城只见草木不见人,人到哪去了?(被抓、被杀、逃难)

提问:面对人烟稀少、杂草丛生的长安城,诗人的心情如何?哪句诗最能表达诗人此时的心情?——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描绘画面:想到这连年的战火,什么时候才能停息?我和家人别离已久,消息全无,不知他们怎么样了?春天来了,可我看到花开却不由得流下眼泪,偶尔一声鸟叫我禁不住心惊胆寒。

诗人借景生情,移情于物,表达了忧伤国事的深沉感情。

提问:花香鸟语是最美好的事物,能够给人带来愉快的心情,但诗人却为何对花落泪、闻鸟惊心呢?

讨论解疑:关键在于两个词

时——为动乱时局而感伤

别——为生离死别而激愤,因为作者此时心情感伤、激愤,再美好的事物也不能给作者带来愉悦的心情。

提问:在这样动荡的年代,在这样“恨别鸟惊心”的年代,诗人最盼望的是什么?(——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烽火:战火 连:连续 抵:值,相当

描绘画面:战火连绵,叛军四处劫掠、烧杀,百姓们死的死,逃的逃,眼下已是三月,我一个人被囚禁长安城,不知妻儿生死,此时一封报平安的家书值上万两黄金啊!

质疑:薄薄的家书怎值万两黄金呢?

答:亲人的平安,亲人的健康比万两黄金还珍贵。烽火连天,兵荒马乱,“家书”承载着亲人的牵挂和眷念,家书是为报平安,亲人的平安,比万两黄金还要宝贵。“家书抵万金”,也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

提问:诗人盼啊盼,他多么希望战乱早日平复,他多么希望得到一封报平安的家书啊。他盼到了什么程度?——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4)、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白头:白头发 搔:抓 短:稀疏 浑:简直

描绘画面:白发越搔越少,简直要插不上簪子了,想到这里我悲从中来,遥望家人方向,不禁潸然泪下…

明确:当时杜甫45岁,诗人只是不惑之年却已满头白发,这是为什么啊?因为杜甫他将自己的喜怒哀乐与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他忧国忧民,未老先衰。那么我们来总结一下这首诗表达的感情?

总结:爱国,思亲。(板书)

杜甫是位忧国忧民的诗人,接下来,同学们回顾全诗,带着杜甫对国家的热爱与担忧之情有感情地重读此诗。

师:这首诗内容深广,感情深沉;表情达意抑扬曲折,语气音调跌宕摇曳,由此我们可总结出杜甫诗风---“沉郁顿挫”。(板书)六、总结方法 :

通过以上的分析,谁能总结一下我们是怎样欣赏这首诗的呢? 总结欣赏方法: 1看题目,寻背景; 2反复读,初体会; 3品词语,知意境; 4懂情感,明手法。七、迁移拓展、学以致用:

杜甫《春望》与其《对雪》两诗比较阅读:(小组合作探究)

对雪

杜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瓢弃尊无绿,炉存火似红。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注释: ⑴此诗是杜甫在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年)冬陷居长安时所作。战哭:战场上哭泣的士兵。新鬼:新死去士兵的鬼魂。⑵愁吟:哀吟。

(3)瓢:葫芦,古人诗文中习称为瓢,通常拿来盛茶酒的。弃:一作“弄”。尊:又作“樽”,似壶而口大,盛酒器。句中以酒的绿色代替酒字。(4)愁坐:含忧默坐。1看题目,寻背景;

此诗是杜甫在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年)冬陷居长安时所作。2反复读,初体会;诗歌塑造了因国家动乱而滞留京城的一位贫寒交困、孤独无助、愁苦无奈的诗人形象。

3品词语,知意境:

战场上哭泣的大多是新死去兵士的鬼魂,只有老人一个人忧愁地吟诗。在黄昏时分乱云低垂,急下的雪花在风中飘舞回旋。葫芦丢弃了,酒器中没有酒,火炉中的余火,好似照得眼前一片通红。前线战况和妻子弟妹的消息都无从获悉,忧愁地坐着用手在空中划着字。4懂情感,明手法:

(1)这首诗表现了杜甫对国家和亲人的命运深切关怀而又无从着力的苦恼心情。(2)借景生情,移情于物;杜诗风格:“沉郁顿挫”。师:以上内容你都学会了吗?做点儿小题考考大家。八、课堂练习,巩固提高:

1下面对《春望》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B.本诗首联表面描写都城破败、草木茂密幽深的荒凉景象,实际深藏诗人的无限感慨。

C.这首诗的颔联借对花鸟的感觉,将诗人抑制不住的感伤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D.本诗颈联、尾联极力渲染诗人在战火连绵时期收到家书时的无比喜悦之情。2下列对《对雪》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用“多”写“安史之乱”带来的悲惨景象;用“独”写自己的处境,抒发了诗人的悲凉之情。

B.“瓢弃樽无绿”一句写出了诗人在苦寒中找不到一滴酒的窘态,表现了诗人困居长安生活的艰苦。

C.“炉存火似红”中的“红”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燃烧的情景,火光照亮室内,写出了诗人对温暖的渴望。

D.尾联诗人因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写着字,以此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离散的亲人深切牵挂而又无从着力的苦恼心情。3下面对这两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首诗都写于“安史之乱”期间,诗人触景生情,感慨国事,忧国思家,都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B.《春望》首联写所见,“破”字表现国都沦陷,城池残破的战乱景象;“深”

字描绘草木茂盛、繁荣滋长的美好春景。

C.《对雪》塑造了因国家动乱而滞留京城的一位贫寒交困、牵挂亲人、愁苦无奈、忧伤国事的诗人形象。

D.《春望》中 “抵万金”写出了家书的珍贵,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表达了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九、结束语:

“会当凌绝顶,一览纵山小” 的豪情,“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的追求,“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的忧虑,“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的胸怀…带给我们一次又一次的心灵共鸣。在动荡的年代里,杜甫用悲悯的目光审视现实,用拳拳之心表达家国情怀,他为后人树起的,既是文学的丰碑,也是人格的丰碑。让我们怀着对诗人的敬仰,再次动情朗诵《春望》。(全体起立)十、板书设计:

春望

杜甫

忧 国 思 亲

沉 郁 顿 挫 十一、作业:

1背诵《春望》,完成练习:比较阅读 2搜集整理你喜欢的杜甫的诗 十二、反思:

教学中,反复诵读,学生在诵读中加深了对诗文的理解,这点尤为重要。各个环节过渡语还不够精美,时间把握不是很准确,教师还要在课堂调动上下功夫。

春望教学设计 篇2

《春望》教学设计 清华附中邱晓云

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这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诗人——杜甫。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李唐王朝受到巨大震动。756年诗人杜甫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便把家小安顿在鄜州的羌村,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第二年(757年)三月诗人在都城长安写下了一首不朽的五律——《春望》。这首诗是我们儿时就已经能琅琅背诵的,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近它,用更细腻的视角,更深厚的感情来触摸诗歌所表达的精神世界。

赏析首联

问1:本诗的题目是“春望”,那么在首联中作者都望到了什么?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问2:你认为在这四个描写对象中作者着力要体现哪一个事物的特点?为什么?(借景抒情赏析法落实点)国之破。

“国”是指都城,即长安。

国都,通常是一个国家的政府所在地,政治和经济活动的中心城市,各类国家级机关集中驻扎地,国家主权的象征城市。(词典词条)

开篇即是春望所见,先用“国”点明了此城即国都长安,以“破”交代了历史背景,以“春”标明了节令。两句合而观之,便是说望见春天被攻破了的长安城,山河之上草木丛生,榛莽遍地。这一联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出目前的长安,惟有山河仍在,但是国已政权陷落。草木春深,但是城已残破不堪。

问3:宋代魏庆之编的《诗人玉屑》中说:“古人为诗,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近世诗人,惟杜子美最得诗人之体。”在这两句诗中,哪个字用的最好?为什么?(品析词语赏析法落实点,自选式)破:着一破字一字统全貌,未言一处破败之象,但是满目疮痍之态已赫然纸上,实是触目惊心。在:青山不言,流水永恒,更衬李唐之倾颓惨境。(略)春:春回大地,应生机勃勃,草长莺飞。(略)深:乱草遍地,林木苍苍。重点赏析“深”:

春天来了,城里到处都是“草木深”,这深就是《黍离》中的彼黍离离,就是《扬州慢》中的废池乔木、桥边红药,就是《乌衣巷》中的朱雀桥边野草花……人烟稀少才让草木丛生,贵胄名门的郊游喧闹不见了,市井黎民百姓的劳作平淡不见了,再没有那摩肩接踵、冠盖如云的盛况,再没有那商铺林立、行旅如织的富盛,只见枝繁草盛满眼绿意,墙倒城坏千门闭锁。疮痍遍布,满目凄然。一个“深”字,草木深深,意味深长。“草木深”实意是说只剩下了山河依旧,虚意是草茂人稀,物是人非。背景对比:

昔日长安城: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

——(杜甫《丽人行》)今日长安城: 破

小结:此联对仗工巧,“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对照强烈,出人意料。司马光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温公续诗话》)为全诗渲染了悲怆的气氛。(本段引述鉴赏辞典语言)

赏析颔联

问1:“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历来有两种翻译的版本,谁来试着给大家翻译一下? 第一种:人溅泪惊心。第二种:花鸟溅泪惊心。(借景抒情赏析法落实点)问2:那么你认为哪一种好呢?

第一种,花鸟本为娱人之物,诗人们往往用春天的繁花似锦,百鸟齐鸣来衬托心情的愉悦和欢畅,可是在这里,诗人却因感时恨别见之而泣,闻之而恐,以乐景写哀,一倍增其哀乐。

第二种,以花鸟拟人,花好似在落泪,鸟仿佛受惊骇。感时恨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物犹如此,人何以堪?一倍增其哀乐。

两说虽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前者触景生情,后者移情于物,都含蓄地表达了内心的沉郁之情。问3:这一联中的“溅”和“惊”两个字用得甚好,请用简洁的语言批注这两个字的妙处,写在老师发的纸上,写好之后撕去背胶粘到前面的纸上。(品析词语赏析法落实点,指定式)溅:含悲带愤,感情浓烈。惊:敏感惊恐,心灵柔软。

小结:诗的这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到此所望结束了,诗人后两联由悲痛国事转为想望亲人。

赏析颈联和尾联

介绍背景:

杜甫是前年八月为叛军所俘的,被困于长安一冬春,一直思念寄居在州的妻子儿女,因此说“家书抵万金”。引诗拓展:

杜甫在写《春望》的前一年(至德元年)秋,在长安就写有《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表现了诗人对家人的眷眷之怀。本诗背景:天宝十五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进潼关,杜甫带着妻小逃到鄜州(今陕西富县),寄居羌村。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杜甫便于八月间离家北上延州(今延安),企图赶到灵武,为平叛效力。但当时叛军势力已膨胀到鄜州以北,他启程不久,就被叛军捉住,送到沦陷后的长安;望月思家,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名作。

问1:“家书抵万金”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忧虑,焦急。

问2:对比诗人的《望岳》和本诗的尾联,想象一下两首诗中的诗人形象有何不同?(再造想象赏析落实点)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本诗写作背景: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五岁的杜甫赴长安参加贡举考试,结果落榜,于是就在齐赵一带(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漫游,《望岳》大约就写于这一年。青年杜甫以这首诗热情赞美了泰山的雄伟气象,同时表现了自己的凌云壮志。《望岳》中的诗人:年富力强,意气风发。《春望》中的诗人:垂垂老矣,沉郁悲痛。

问3:诗人写这首诗年仅45岁,却已“白发”,而且稀到“不胜簪”的地步,这可能吗?是什么使诗人如此? 是“感时”,“恨别”所致。是“国与家”共同的打击所致。是因为“艰难苦恨繁霜鬓”。

诗的最后两句给我们勾勒了一位愁绪满怀的白发老人的形象。作者望春,并没有得到到任何快慰,却为“感时”、“恨别”所困,心情沉郁痛苦。尽管诗人这时才四十五岁,但因终日愁情熬煎,频频搔发,头发愈来愈少,简直连簪子也插不上了。作者选用搔发这一下意识动作把满腔的愁情变成了可见可感的生动形象,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很自然地引导读者进入诗的意境,产生共鸣。问4:相比《望岳》,诗人的气度是不是变小了?例如诗中先忧国,再思亲,最后写到自己的衰老。从背景上看:从开元盛世到安史之乱;

从年龄上看:从裘马轻狂、意气风发的少年到历尽沧桑、日渐衰颓的“老年”; 从情感上看:由壮志凌云的豪情到对国家命运前途忧虑的悲情,从胸怀上看:都是广大的胸怀,《望岳》更凌厉自信,《春望》更深沉蕴藉。

问5:比较《春望》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两诗,这两首诗一悲一喜,然而你能否找到他们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的相同点?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诗人的天赋就是爱,爱他的祖国,爱他的人民。——闻一多

小结:家与国紧密相连,个人和民族血脉相融。以爱家之心爱国,以忧国之心忧家,心系国家,胸怀天下。这是典型的中国传统爱国方式,这一直是圣哲先贤思考问题的方式。“家国天下”的背后,有高尚的情感,更有精神的智慧。杜甫在诗中把家愁同国忧交织起来,深刻地表现了正直知识分子的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休戚相关,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典型意义,正是“沉郁顿挫”的精神实质,也是杜甫伟大之所在。

整体赏析

问1:用几个词语来概括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沉郁悲痛。

问2:作者的情感是通过什么方式来抒发的? 借景抒情,移情于景,情景交融。炼字。

借助自身形象描写。

问3:面对同样的景致,为什么作者会产生忧国之思?从你了解的杜甫说一说。背景:知人论世部分。(具体材料见后面附件)奉儒守官的家世 壮志凌云的理想 艰难坎坷的经历 悲悯博爱的胸怀

问4:让我们来共写一段话,“望”杜甫的一生,看杜甫的诗歌,他是(饱经风霜)的杜甫,他是(忧国忧民)的杜甫,他是(有心杀敌无力回天)的杜甫,他是(温柔慈爱)的杜甫……

本课总结

杜甫的其他忧国忧民的诗句拓展品析: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755年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春望》757年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登岳阳楼》768年

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去世前 结课ppt: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杜甫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艾青 结课朗读:

杜甫就是这样,忧国忧民的思想已经溶入了他的血液!他总是把自己的命运和民族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他总是能由自己的遭遇想到广大黎民的苦痛,他总是坎坷不幸的,但他也总是令人敬仰的!他的生活总在苦难的谷底,但他的思想永在巍峨的巅峰!让我们带着对古往今来所有忧国忧民之士的景仰,来一起朗读《春望》。结课语:

十三年后杜甫在成都失去依靠,不得不继续漂泊,59岁那年,他在一叶小舟中悄然离世。他的生命是那样坎坷脆弱,而他的精神却那样不朽永恒。他的厚重与伟大,不是我们这个年龄能完全理解的,因为杜甫是一首要用一生来解读的诗,杜甫是一曲要用灵魂来倾听的歌!板书:

主板书:

春望

——沉郁的家国凝望 己——家——国 老——离——破

副板书1:感时、恨别

副板书2:抒情方法:借景抒情;借助炼字;借助形象。

初中语文《春望》教案优秀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了解《春望》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2.深切感受诗人热爱国家,关心民众,眷念亲人的美好情操。

3.把握诗歌的景与情,事与情的关系,品味诗歌的意境。

一、导入

七年级我们所学的《登岳阳楼》的写作背景和抒发的思想感情。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

1.关于作者。他是唐代最伟大现实**的诗人。

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年代。

他的诗多沉郁顿挫。

后人尊称他为“诗圣”。

他的诗反映了当时的现实,故被誉为“诗史”。

2.写作背景。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冬,安禄山起兵**,次年六月攻破潼关,玄宗奔蜀,长安陷落。七月,肃宗在灵武(今属宁夏)即位。八月,杜甫从鄜(fu)州家中到灵武投奔肃宗,途中被叛军捉住,带到长安。本诗写于肃宗至德二年(757)三月。

三、自读诗歌,读准字音。

抵搔浑溅簪

师补充律诗的押韵问题。

四、听朗诵录音,感受诗歌的节奏和语调。

师提示:五言律诗的节奏一般是221式和212式。

五、学生个别朗诵、全班集体朗诵。

六、理解诗意

经过反复的朗读,你读懂诗歌的内容了吗?小组交流,参照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的意思。

1.学生小组交流。

2.说出下列字词的意思。

国破感时恨别抵搔

3.小组推举**说出各句话的意思。

七、再读诗歌,感知诗歌的内容。

1.本文题目为“春望”,作者在春天看到了哪些景物?

如:国破山河城春草木花鸟

2.看到这样的景色后,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用原诗或自我归纳的语句回答。

如:恨感搔更短不胜簪家书

3.作者通过春望这首诗抒发了什么的思想感情?

如:感时恨别忧国思家

八、赏析诗歌

参考角度:

1.诗歌中精彩的字词句;

2.写作手法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归纳总结:

首联对比反衬寓情于景颔联触景生情承上启下

颈联思家迫切引起共鸣尾联细节描写忧思之深

九、探究质疑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一般认为:花鸟本是娱人之物,但因感时伤别,诗人见了反而落泪惊心。另一种解释是: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对这两种说法,你怎样看?

(触景生情/移情于物)

十、拓展比较

诗人在本诗中反映了安史之乱带来的灾难,也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当七年之后诗人听到官兵胜利的消息后又会是怎么的呢?试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比较。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学生讨论并说出诗歌的大意。

2.思考下列问题:

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两首诗表达的感情一悲一喜,然而却有着相同点,相同之处是什么?

板书设计:

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

寓情于景感时忧国

城春草木

溅泪花

触景生情过渡

惊心鸟

产生共鸣烽火家书

恨别思家

细节描写搔更短不胜簪

初中语文《春望》教案优秀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学习《春望》及五律诗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在自读自悟,合作探讨中理解诗词的思想内容及主旨,能准确流畅地背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诗歌的特点。

难点体会诗歌的情感。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多**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是一个诗的**,自《诗经》起,经两汉、六朝、唐宋元明清,到现在,将这些诗堆叠排列起来就像那蜿蜒起伏的长城,读这些诗就像长城那样绵延不绝。诗歌是情感的产物,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都会产生不同的心情,创造出不同的诗篇。今天就让我们来踏寻古人的足迹,推测名人心情,欣赏名作之境界。

(二)学习第三首诗《春望》

1听配乐朗诵。

2全体学生配乐齐读。

3学生结合注释试着理解全诗。

4由学生提出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师生共同解答并翻译全诗。

译诗参考:

国都残破,山河依旧,长安的春天草木深深。感伤国事,见花而溅泪;怅恨离别,闻鸟而惊心。战乱烽火已持续三个月,一封家书可抵万两黄金。忧而搔头,白发一天天短少,简直挂不住束长的簪针。

5学生齐读全诗。

6品味全诗。

⑴本诗是在什么背景下写的?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春望》写于安史之乱之后。当时,唐朝首都长安已被叛军安禄山占领,唐玄宗带着杨贵妃逃往四川。诗人目睹破碎衰败的祖国,黯然神伤,抒发了国破家亡、忧国思亲的沉痛悲苦之情。

⑵本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诗的首联写望中所见。长安城被叛军攻破后,遭到了惊人的破坏。叛军焚烧军宫室,杀戮无辜,人民朝不保夕,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国破山河在”,山河依旧,世事全非,失陷后的长安“城春草木深”。春天本是明媚的,然而战乱中的长安城却是草木丛生,一片凄风苦雨。诗意形象生动,情感极其沉痛。

诗的颔联是分写,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写春天。“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诗人睹物伤情,见到开放的鲜花,也禁不住悲怆溅泪;听到鸟儿的啼叫,也禁不住魂悸心惊。

“烽火连三月”,烽火连天,杀伐不断,诗人远离家眷,由于战事紧张,音信隔绝,更觉“家书抵万金”,在那种兵荒马乱的岁月,一封普通的家书是多么难得、多么珍贵啊!

诗的尾*写忧国思家的感情,刻画了一个典型的艺术形象。诗人满头白发如雪,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这一细节描写,含蓄而又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⑶本诗的情感是通过什么来抒发的?

明确:全诗触景伤怀,将忧国思亲的情怀蕴含在形象的描写之中,情景交融,感人肺腑。

板书设计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簪

《春望》教学设计 篇5

《春望》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诗歌内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能力目标:反复朗读,背诵课文;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爱家爱国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通过分析诗歌的意象,结合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方法:朗读感知法,情境品味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爱国名言,人民苦难等相关内容导入。

二、简介背景(安史之乱)、作者杜甫。

三、朗读感知

1、反复朗读。要求:读准正音、节奏、语气语调。

2、检查朗读情况,引导学生正确译读。

3、引导学生背诵。

四、研读赏析。

1、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再现形象,把握物境。

①诗歌的首联写了哪几个形象?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学生明确:写了国都、山河、城、草木四种形象。这是一幅论陷长安城的破败景象:国都论陷,城池残破,山河依旧,乱草丛生,满目凄然。②颔联写了几个形象,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

明确:写了花、鸟。春花盛开,鸟儿和鸣,但诗人在视听上并没有愉悦之情,因他与家人的别离感伤所致。

③让学生想象颈联、尾联的形象及画面。

明确:烽火连天,兵荒马乱,诗人盼望得到家书,可一直都大失所望,由此而焦虑忧愁,满头白头,头发稀疏得不能插簪。

2、引导学生体会情感,把握情境。

提问①: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全诗抒发了诗人忧国思亲的情感。

提问②:全诗抓住哪些词语和意象来表达心情?

明确:国“破”——国家支离破碎

草木“深”——更令人满目凄凉、花溅泪,鸟惊心——衬托诗人因国破家亡而产生强烈伤痛的感情。

“抵万金”——表达诗人对妻子儿女及家中亲人的思念。

“搔”——不胜簪:头发稀疏不能插针簪,衰老得快,忧国、伤时、思家所致。

五、课堂小结,并美读课文。

六、巩固提升

见附页 板书设计

肖联写景

心生伤痛

颔联抒情

离愁别恨

借景抒情 春望

颈联叙事

眷家思亲

寓情于物

尾联描写

忧国伤时

春望教学设计 篇6

《春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在掌握相应的生字词的基础上,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把握诗歌整体含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反复朗读诗歌,体会诗歌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诗歌中的爱国主义以及诗人忧国忧民悲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感受诗歌的爱国主义情怀。教学难点:读出诗歌情感,体会诗歌优美的语言。教学方法:朗读教学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准备:范读视频,PPT课件,相关资料、素材 教学工具:白板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引起学生的兴趣

1、在盛唐的诗坛,矗立着两座不朽的丰碑,分别是浪漫主义的李白和现实主义的杜甫,请读大屏幕上的对联,你能猜出对联写的是哪位诗人吗?(杜甫)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杜甫,从他的名诗《春望》中感悟诗人忧国悯时的情怀。

2、齐读教学目标

二、作者介绍

过度:《礼记》中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充足的准备是做好任何事情的前提。大家预习了吗?关于杜甫大家了解了多少呢?

1、出示杜甫画像,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回顾有关杜甫的文学常识。老师适当补充杜甫的生平、思想。

2、介绍写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安史之乱期间的都城长安。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冬,安禄山、史思明发动叛乱、起兵反对李唐统治,次年六月玄宗奔蜀,长安陷落。七月,肃宗在灵武(今属宁夏)即位。八月,杜甫从鄜州前往灵武投奔肃宗,途中被叛军俘虏,带到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这时的首都长安已被劫掠一空,满目荒凉。此时杜甫与家人久别,生死不知。第二年(757)暮春,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生机勃勃,但这只能增加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痛苦和伤感。此诗,正作于此时。

二、初步朗读,走进文本

(一)读课题。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唐代爱国诗人杜甫的五言律诗《春望》,感受诗人的爱国之情。(同时板书课题)(拓展猜想:从题目看你知道这首诗写什么?感情应该是什么?)

(二)读古诗。

1、自由读两遍。(要求学生看注释正字音)

2、听视频范读,要求正音,注意停顿,掌握朗读节奏。(正音:烽、搔、胜、簪)

3、齐读,读准确读流利,读出节奏。

4、指名读(其他同学注意听他生字是否读准、节奏停顿是否合适)

5、看大屏幕自己练习后大家齐读。

(三)理解诗意

1、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经过反复的朗读,你读懂诗歌写的内容了吗?请互相交流一下,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的意思。

2、诗歌描写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状况?

战火不断,国破家亡,妻离子散,民不聊生。

3、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忧国伤时,念家悲己。

三、个性解读,深入交流探讨诗歌情感

1、如果你当导演,把《春望》拍成电视短剧,你选择拍什么内容?说说你的依据和理由。

预设:我们选择拍摄国破城荒的景象。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拍摄时画面上突出对比,由壮丽的河山到破败的都城,由繁华时长安城的春景到眼前的荒草遍地,不见一人。(对比反衬)对比诗歌: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

——杜甫《丽人行》

我们选择拍摄花鸟泪惊的一幕,依据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以花鸟拟人,花好似在流泪,鸟仿佛受惊骇。感时恨别,花也落泪,鸟也惊心。物犹如此,人何以堪?(拟人,移情于物)

我们选择拍摄烽火家书这一段,依据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用长时间的镜头展现战火纷飞、战马奔腾、战争中的废墟、流离失所的百姓,体现出“连三月”之长。特写在战火中焚毁的家信,诗人盼望得到一封家书,然而终归是失望的表情,体现家信难得。(夸张)

我们选择拍摄白头更愁。具体表现诗人满头白发如冰雪,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发簪在短小的发髻上摇摇欲坠。

四、《春望》是杜甫晚年的一首忧国伤时之作。读此诗,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出诗人那忧国忧民,思家念亲的清怀。(集体朗读下课)

五、板书设计

春望

杜甫

国破城荒 凄 对比反衬

花鸟泪惊 悲 忧国 拟人,移情于物

烽火家书 苦 忧民 夸张

白头更短 愁

五、作业

1、课后积累杜甫诗歌,进一步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

2、背诵全诗。

春望教学设计 篇7

《春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杜甫忧国忧民的伟大爱国主义情怀,以及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的可贵精神。(难点)

2.指导学生用品味词语、借景抒情、再造想象的方法来欣赏诗歌。(重点)

3.深入理解本诗,扩展了解杜甫其他相关诗歌,初步了解杜甫的经历和思想。

【教学方法】 朗读法 批注法 赏读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这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诗人——杜甫。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李唐王朝受到巨大震动。

756年诗人杜甫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便把家小安顿在鄜州的羌村,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第二年(757年)三月诗人在都城长安写下了一首不朽的五律——《春望》。这首诗是我们儿时就已经能琅琅背诵的,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近它,用更细腻的视角,更深厚的感情来触摸诗歌所表达的精神世界。

首先,请同学们一齐朗诵本诗。

二、赏析首联

1.本诗的题目是“春望”,那么在首联中作者都望到了什么?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2.你认为在这四个描写对象中作者着力要体现哪一个事物的特点?为什么?(借景抒情赏析法落实点)

国之破。“国”是指都城,即长安。

开篇即是春望所见,先用“国”点明了此城即国都长安,以“破”交代了历史背景,以“春”标明了节令。两句合而观之,便是说望见春天被攻破了的长安城,山河之上草木丛生,榛莽遍地。这一联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出目前的长安,惟有山河仍在,但是国已政权陷落。草木春深,但是城已残破不堪。3.宋代魏庆之编的《诗人玉屑》中说:“古人为诗,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近世诗人,惟杜子美最得诗人之体。”在这两句诗中,哪个字用的最好?为什么?(品析词语赏析法落实点,自选式)

破:着一破字一字统全貌,未言一处破败之象,但是满目疮痍之态已赫然纸上,实是触目惊心。

在:青山不言,流水永恒,更衬李唐之倾颓惨境。(略)

春:春回大地,应生机勃勃,草长莺飞。(略)

深:乱草遍地,林木苍苍。

4.背景对比:

昔日长安城: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杜甫《丽人行》)

今日长安城:破

4.此联对仗工巧,“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对照强烈,出人意料。司马光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温公续诗话》)为全诗渲染了悲怆的气氛。

三、赏析颔联

1:“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历来有两种翻译的版本。第一种:人溅泪惊心。第二种:花鸟溅泪惊心。

2:那么你认为哪一种好呢?

第一种,花鸟本为娱人之物,诗人们往往用春天的繁花似锦,百鸟齐鸣来衬托心情的愉悦和欢畅,可是在这里,诗人却因感时恨别见之而泣,闻之而恐,以乐景写哀,一倍增其哀乐。第二种,以花鸟拟人,花好似在落泪,鸟仿佛受惊骇。感时恨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物犹如此,人何以堪?一倍增其哀乐。两说虽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前者触景生情,后者移情于物,都含蓄地表达了内心的沉郁之情。

3:这一联中的“溅”和“惊”两个字用得甚好,请用简洁的语言批注这两个字的妙处,写在老师发的纸上,写好之后撕去背胶粘到前面的纸上。

溅:含悲带愤,感情浓烈。惊:敏感惊恐,心灵柔软。

小结:诗的这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到此所望结束了,诗人后两联由悲痛国事转为想望亲人。

四、赏析颈联和尾联

1.介绍背景:杜甫是前年八月为叛军所俘的,被困于长安一冬春,一直思念寄居在州的妻子儿女,因此说“家书抵万金”。

引诗拓展:杜甫在写《春望》的前一年(至德元年)秋,在长安就写有《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表现了诗人对家人的眷眷之怀。

2:“家书抵万金”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忧虑,焦急。)

3:对比诗人的《望岳》和本诗的尾联,想象一下两首诗中的诗人形象有何不同?

《望岳》中的诗人:年富力强,意气风发。

《春望》中的诗人:垂垂老矣,沉郁悲痛。4.诗人写这首诗年仅45岁,却已“白发”,而且稀到“不胜簪”的地步,这可能吗?是什么使诗人如此?

是“感时”,“恨别”所致。是“国与家”共同的打击所致。是因为“艰难苦恨繁霜鬓”。

5.相比《望岳》,诗人的气度是不是变小了?例如诗中先忧国,再思亲,最后写到自己的衰老。

从背景上看:从开元盛世到安史之乱;

从年龄上看:从裘马轻狂、意气风发的少年到历尽沧桑、日渐衰颓的“老年”;

从情感上看:由壮志凌云的豪情到对国家命运前途忧虑的悲情,从胸怀上看:都是广大的胸怀,《望岳》更凌厉自信,《春望》更深沉蕴藉。

6.小结:家与国紧密相连,个人和民族血脉相融。以爱家之心爱国,以忧国之心忧家,心系国家,胸怀天下。这是典型的中国传统爱国方式,这一直是圣哲先贤思考问题的方式。“家国天下”的背后,有高尚的情感,更有精神的智慧。杜甫在诗中把家愁同国忧交织起来,深刻地表现了正直知识分子的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休戚相关,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典型意义,正是“沉郁顿挫”的精神实质,也是杜甫伟大之所在。五、总结

杜甫就是这样,忧国忧民的思想已经溶入了他的血液!他总是把自己的命运和民族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他总是能由自己的遭遇想到广大黎民的苦痛,他总是坎坷不幸的,但他也总是令人敬仰的!他的生活总在苦难的谷底,但他的思想永在巍峨的巅峰!让我们带着对古往今来所有忧国忧民之士的景仰,来一起朗读。六、板书 春望

——沉郁的家国凝望

己——家——国

老——离——破

七、作业布置:

1.背诵本诗

2.阅读杜甫其他作品。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