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这里是的小编为您带来的《望天门山》教学设计优秀5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一、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和默写《望天门山》。
自读自悟、小组合作,体会诗句含义。
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和默写《望天门山》。
难点:体会诗句含义,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小组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导入)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山河壮丽。请同学们欣赏一幅图片,大家知道这是哪里吗?这就是位于安徽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的山。两山隔江相对,形同门户,所以又被叫做天门山,谁来说说自己看了这些图片之后有什么感受?(生自由发言)很多年前,诗人李白也去了天门山,看到了这样的美景,很有感触,于是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教师出示节奏划分,指导学生读出节奏及古诗的'韵律。
指名读,全班齐读。
出示作者介绍。
(三)深入研读,重点感悟
自由朗读,标示出不理解的字、词。
明确:中断,从中间割断;出:耸出来;帆:船上的风帆,指代船。
同桌交流,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古诗的意思。
明确:浩荡东流的长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碧绿的江水到这里突然转了个弯,向北流去。两岸的青山相互对峙,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教师范读,学生闭眼想象:诗歌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明确:天门山的雄伟、有气势;青青的水、绿绿的水;两岸的青山相对而望,一只小船在水中荡荡悠悠。
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你最喜欢哪一句?
明确:
(1)“天门中断楚江开”——“中断”一词写出了天门山的气势,令人向往。
(2)“碧水东流至此回”——“碧水”“至此回”写了水的清秀。
(3)“两岸青山相对出”——“青山”写出了山的秀美与雄伟。
(4)“孤帆一片日边来”——这句话写出了天门上景色的清幽。
画一画天门山的景色。
(四)拓展延伸
假如你是李白,你看到这样壮丽的景色会说些什么呢?
(五)小结作业
学生谈收获,教师总结。
作业:背诵诗歌读一读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望天门山》是唐代诗人李白赴江东途中所创作的一首七绝。此诗歌描写了诗人舟行江中顺流而下望天门山的情景,既写出了天门山的雄奇壮观,又写出了两岸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作品意境开阔,气象雄伟,在教学中虽然引导学生想象画面,理解天门山景色的壮阔,但是学生由于生活阅历的限制,对于天门山的景色理解仍不够深入,需要教师拓展资料,激发学生的想象。
▲学习目标:
一、智能目标: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二、情感目标: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三、技能目标:1、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2、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教学设计: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让学生自由诵读已学过的古诗,说说认识的诗人。
2、简介作者李白(著名诗人),导入新课(课件出示古诗)。
二、明确目标,尝试学习。
1、尝试学习,开动脑子积极思考理解,能独立学懂的知识,并发现疑难。
2、展开想像与联想,会把文字信息转化为画面,初步进入意境,并试着用
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三、引导学生逐词逐句理解诗句的意思
▲“扶”学生学习第一句,初步掌握学习方法。
1、先运用不同手段突破“断、开、回、出、来”这几个难懂词的意思。
2、指导学生串讲句意:天门山被长江撞断,浩浩荡荡向东流去。
3、教师指导学生想象——"天门中断楚江开"写出了浩荡东流的长江冲
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
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长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
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在作者笔下,长江仿佛是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
出冲破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
4,总结学习方法:“ 先解字词,再串句意。”
▲“半扶半放”引导学生学习第二句。
1、指导学生看教学图,启发想象,训练“ 回”这个教学难点。
2、让学生试着自己串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
3、指导学生开拓想象——“ 碧水东流至此回”
▲“放手”让学生自学三,四句。
1、让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学习,然后汇报,
2、教师了解反馈,及时纠正。
3、再一次提示学生展开联想——“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四、小结
《望天门山》教学反思
平日教学中,我最不喜欢的就是古诗的教学。因为古诗离孩子的生活比较遥远,孩子不容易理解。上古诗时,很容易出现不是一问一答的场面,要不就出现老师包揽课堂的现象。所以备课时,我反反复复看教材及参考书,自我感觉这首诗比较难讲。
怎样避免课堂上自己包揽全部的现象。于是在教学初设计这样的导入语:李白的诗我们学了很多了,通过这些诗你觉得李白是个怎样的人孩子们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说他是个出名的诗人;有的说他是个想象力丰富的诗人;有的说他是个非常有才气的诗人等等,我不失时机地创设一段与李白同游天门山的情景,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然后通过课件的再现,让学生欣赏天门山独特的景色。
接着让孩子们反复朗读《望天门山》这首诗,说说自己学会了哪句诗 怎样学会的 引导学生图文结合自己学习古诗,为他们积累古诗的学习方法。
在学生理解诗句大意后,我又引导学生谈谈学完这首诗后,天门山留给你的印象是怎样的 (景色非常壮观)我紧接着发问:你是从哪儿知道的我对难点再适当点拨,进行品字品词,强化抓重点字的理解,从字,词的学习中感悟古诗的意境,感觉学生学习效果不错。看来,创设情景学习古诗,吸引孩子的学习兴趣也是一种好的古诗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感悟理解诗句的意思和意境,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3、通过诗中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自制的谱曲的诗句和李白其它山水诗的课件。
2、学生准备:朗读古诗,平时积累一些李白的诗歌。
教学重点:
情感朗读,感悟诗境。
教学难点:
感悟诗境。
课前谈话:
师:听说你们很聪明,那我考考你们。(板书:山),什么字?你能说带有山或与山有关的成语吗?喜欢游山玩水吗?都游过哪些山?还想去游哪些山?
一、揭题
老师带你们去游天门山,怎么样?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诗,板书:望天门山。
二、读通诗文,初悟诗意
1、刚才让老师领略了你们扎实的语文基本功,现在再去过难关,有信心吗?底气不足呀。
会读这首诗吗?自己大声读读。
你们刚才的表现也激起了老师的表现欲,我也要读一读。(师范读,生鼓掌。)能说说你为什么给我掌声吗?
现在你们是否也想读?你觉得我哪里读得不错,欣赏我的,你可以学习我的,如果你有自己的独到的见解,你就读出你自己的感觉。
男生来读读。女生来读读。全班一起读。
2、有人说:一首诗就是一首诗,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如果说这首诗就是一幅画,那画里都画了些什么呢?再去读读、找找、划划。
反馈:天门、楚江、碧水、青山、孤帆、日。
3、我还知道你们班画画水平很不错的,来展示一下吧,把这首诗画出来。想要把这首诗画好,该做些什么准备?(读诗、读懂诗的意思)
生自由作画。
谁来向各位展示一下自己的佳作,说说自己画中的得意之处。根据生的回答追问你为什么这样画?有何依据?
三、想象,领悟诗意
1、师也画一画,板画天门山。这是——?天门天门,顾名思义就是天上的门,可见——?能用“天门山真什么”来说说吗?(高、俊秀、险……)
是呀,难怪诗人写到天门山犹如被江水冲击而隔断似的,这么雄伟这么有气势,大自然真是鬼斧神工哪!
2、师板画江水回旋、向北流。老师画的是什么?(水)怎样的水?(碧水)碧水还可以说什么水?(清清的水、绿绿的水、干净的水……)这样的水流到天门山的时候,由于山势的阻挡,产生回旋,转向北流了(师结合板书加上手势来说)。
现在,你的眼前仿佛浮现出什么画面?你仿佛听到了什么?(水狠狠地、猛烈地撞击岩石,发出哗哗、很响的、震耳欲聋的声音……)大自然的景色真是秀丽神奇!
其实我画的水是一条江,叫什么?(楚江)楚江又叫什么?(长江)在古代,长江在天门山之前的中游流经战国时期的楚国地域,被称为楚江,天门山之后的下游流经吴国地域,被成为吴江。
我画的其实就是诗里的哪几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师神情并茂读这两句诗。你也想读读吗?我们比赛读,你们不先练练吗?指名几位生读,评读,评出优胜者。
3、你们读出了山的气势,山的磅礴,诗里还有写山的吗?(两岸青山相对出)这又是怎样的山呢?(请两位生来表演,为了显示山的高大,可以向上伸手臂并向中间靠拢点,演示山向中间突出的样子)师板画两岸的青山,同时板画孤帆和太阳。
4、看看老师又画了什么?怎样的小船?怎么行驶的?从孤帆你还能联想到什么?(作者在这船上欣赏风景,被美景陶醉了,写下这流传千古的佳作。)
刚才我画的是哪两句?(两岸青山相对出,一片孤帆日边来。)师做手势范读,生练读,男女生比赛读,齐读。
四、诵吟古诗,拓展积累。
1、这么美的诗,能积累下来吗?可以做做动作背。生自由背诵,指名背,齐背。
2、在古代,古人可不像你们这样读诗、背诗,他们是吟诗,吟唱诗歌,也就是把诗歌唱出来。今天我们也来学一学古人,唱一唱诗。课件出示:谱上曲的诗句。
师唱,生跟唱,师生齐做动作唱。
3、知道这么精彩的诗是谁写的吗?对李白你了解多少?
李白是我国唐朝著名的诗人,背后人誉为“诗仙”,现存诗歌将近1000首,其中有很多是写山水的,你还知道李白哪些写山水的诗?
老师也找了几首,给同学们欣赏。课件出示:《独坐敬亭山》、《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送孟浩然之广陵》、《天门山》。
五、结语
古诗是我国文化宝库里的一多奇葩,而李白只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星,还有很多诗人和他们的诗歌也很有名,千古流传,等着你们去欣赏,去诵读。
古诗《望天门山》教学实录、说课设计
小鱼语文网 网络收集
教学实录:
【课前】:课件出示有关长江的古诗名句: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唐杜甫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明杨慎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宋苏轼
欲寄两行迎尔泪,长江不肯向西流唐白居易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宋辛弃疾
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宋柳永
(学生自由地读)
师:这些诗句有什么特点?通过读这些诗,长江在你眼里是怎样的?
生:这些诗句都是写长江,读完后,我感觉到长江磅礴的气势。
生:我感到了长江之水的惆怅;
生:我领略了“浪花淘尽英雄”的本色。
【开课】
(教师课件出示一幅古诗《望天门山》的狂草书法作品。)
师:看得出吧?这是哪一首诗?
生: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我从“孤帆”这两个字看出来的。
师:有“孤帆”这两个字,但不是这首诗;
生:是毛泽东的《长征》
师:不对
生:是李白的古诗《望天门山》
师:你怎么看出来的?
生:第一句里有一个“中断”,还有“楚”字特别清楚,所以我猜是古诗《望天门山》。
师:对,就是李白的古诗《望天门山》,大家读一读。
(生看着书法作品,读诗)
师:觉得这幅书法作品好不好?
生:好,行笔很舒畅,让人感受到了诗里的气势。
生:我觉得不好,因为太潦草,简直就不知道写的是什么。
生:看不懂才叫艺术,一种诗歌和书法相结合的艺术。
师:对,不要表面上看草书,其实表达了一种感情,也表现了一种的功底,没有楷书的功底,是写不出这样的草书来的。
师:你们对这首诗已经熟到能背了,我们一起来默写这首诗。我在黑板上默,你们在下面纸上默。
(师生共默〈望天门山〉,老师默到一半,就有学生示意已经默完)
师:今天,姜是嫩的辣,超过老师了。我来检查你们是否默得好,有没有错别字。
(师下位检查,并提出评价意见)
师:这首诗是李白写的,大家读读李白的简介。
(课件出示;李白的简介)
李白(701-762)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他一生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现存近千首诗,他的诗歌色彩瑰丽,大胆想象,被称为诗仙。
师:李白的简介,大家要抓住关键词记住它。哪几个是关键词。
生:色彩瑰丽,大胆想象。
生:浪漫主义诗人和诗仙
师:好,请大家在笔记本上把这几个关键词记下来。(学生记写关键词)
师:大家自由地把这首诗读一读,看有没有不懂的,提出来。
(学生自己自学,轻读,思考)
生:“天门”什么意思?
生:“天门”就是这坐山的名字。
师:好像——
生:天上的门。
师:可见——
生:山很高,很雄伟,很险峻。
师:所以叫——
生:天门山
生:楚江是指长江吗?
生:楚江是指把流经古代的楚国的这一段长江。
师:对,流经楚国的这一段叫楚江,终点在天门山,天门山以东是吴国,流经吴国的长江段,叫吴江。
师:让我们一起来把这首诗齐读。
(学生齐读)
师:读完后,这首诗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感受到这首诗的磅礴的气势。
生:我觉得这首诗有磅礴,也有温柔。比如,最后一句“孤帆一片日边来”就让人感到温柔。
师:这个地方温柔吗?“孤帆一片”从“日边来”,让人感觉这长江水是从——
生:是从天上来。
师:水从天上来,这种气势温柔吗?
(板书:江水天来)
师:讲得很好,让我们来读读后人对这首诗的评价。
(课件出示:后人对诗的评价)
这首诗意境雄奇壮阔,孕大含深;气势汹涌奔腾,吞吐山河;色调热烈醒目,催人奋发;构图粗野苍劲,风格豪迈超俗,狂放不已。
这首诗就好像一幅气势磅礴的画,有主有次,有近有远,有浓有淡,显得画面协调,境界极为开阔。
(学生自由轻读,老师指名读)
师:评价里说,这首诗就好像一幅气势磅礴的画,有主有次,有近有远,有浓有淡,哪里可以看出?
生:主是“天门中断楚江开”,次是“两岸青山相对出”
生:远是“天门中断楚江开”,“孤帆一片日边来。”近是“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
师:这首诗表现了这种汹涌奔腾,吞吐山河的气势,诗里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生:天门中断楚江开。特别是这个“开”字,让我想象到这江水排山倒海的气势。
(板书:吞吐山河)
师:还有吗?
生:“碧水东流至此回”这句也可以看出,就是这个“回”字
师:怎么说?
生:水一到这里就打旋涡,在这一带回旋。
师:大家一起来想象一下,长江水一到天门山这个位置,水道突然收紧了,水就——
生:变得更急了。
师:水从上面冲下来,下面是一马平川,前面的水面宽阔了,水自然就——
生:(思考了一会)缓了。
师:后面的水很急,遇到了前面流得很缓的水,自然就——
生:回过来。
师:所以一个“回”字,其实是在写“急”。
(板书:急流回荡)
师:还有地方可以看出这种气势吗?
生:我不能肯定这句算不算,“两岸青山相对出”。
师:大家读一遍这句,然后看看你似乎看到了什么?
(学生读)
生:我似乎看到了,两岸的青山在互相比高。
师:这座山比我高,我比你更高,似乎在比赛,在对峙,沿岸都是高耸的山峰,险峻的重岭,能看得出气势吗?
生:能。
(教师板书:雄山对峙)
师:这首诗表现的就是这种“吞吐山河、急流回荡、雄山对峙、江水天来”的磅礴奔放的气势,让我们把这种气势读出来。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但最后一句没有把握感情,声音掉下来了)
师:对于这首诗,后人评价非常高,连清朝的乾隆皇帝也对这首诗发出了这样的赞叹——
(课件:乾隆皇帝曾赞此诗曰:“词调高华,言尽意不尽。”)
师:言尽意不尽,到底什么意没有尽呢?大家来看这个“碧”字,奔放的长江水多有气势啊,一个“碧”多小气啊。再说,长江一路卷沙携石从上游奔泻下来,水应该是混黄的,为什么却是“碧”水呢?
(学生思考)
生:用这个“碧”字,是为了反衬天门山的气势,就好像一个人要显得高,必须要拉一个矮子来对比。
生:老师,我从这个“碧”字可以看出,这首诗是写于春天万木葱绿的季节。
师:此话怎讲?
生:春夏之交,山是绿的,树是绿的,倒映在水里也是绿的,诗人又是远望的,在诗人的眼里到处是“绿”的,所以是碧水。
师:讲得好,乾隆皇帝说的意未尽的地方确实是意未尽。同学们,后人最这首诗研究得很深,也争论得比较激烈,比如,“孤帆一片”到底是诗人的船还是他看到的别人的船;再比如,诗人是站在船上远望的,还是站在岸上远望。惟独,就没有对写于什么季节争论过,你是发表“写于春天”论调的第一人。
(学生鼓掌)
师:让我们来读两句李白另外的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两句。
(课件: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学生读。
师:读完后,你似乎读出了一种什么样的情绪?
生:我似乎看到了一个很难过的李白。
生:我似乎读出了一种感伤。
师:是啊,望着远去的孤零零的朋友的小船,很感伤;只留下自己孤独一个人站在空荡荡的黄鹤楼上,想到再没有老友一起作诗喝酒,很感伤。让我们带着这种情绪把这两句再读一遍)
师:同样是“孤帆”,让我们读读这首诗里的“孤帆”,是否也是一种感伤的情绪呢?
生:(读完)没有感伤,没有难过。
师:为什么在这里却没有呢?请大家看看主要是因为哪个“字”?
生:(不少同学在下面窃窃私语)是“日”字。
师:何解?
生:“日”就是太阳,太阳代表是温暖,所以感觉“孤帆”就不孤了。
师:为什么李白会感到“孤帆不孤”呢?让我们一起读一段资料。(教师读)
(课件:李白是个怎样的人?
他才高八斗,气冲霄汉;但他又率真洒脱,狂放傲岸。
他敢叫天子久等,敢叫皇帝的宠臣高力士脱靴。“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他有“待吾尽节报明主,然后相携卧白云”的远大理想,但却“十谒(yè)朱门九不开”。)
师:读完了,你知道才高八斗、浪漫豪放的李白为什么会感到孤单吗?
生:因为他狂放傲岸;
生:因为他率真洒脱。
师:对,李白有远大的理想,但没有人器重,所以不得志。正因为这样,表面上浪漫、豪放的李白,心里却是非常痛苦的,非常忧郁的,非常孤寂的。他的许多诗,都有“孤”字。
师:孤独的李白孤帆一片自上游顺水而下,一到天门山,天门山就像大门敞开一样,敞开自己的胸怀迎接自己,让他的不开心,他的孤独一扫而光,感受到了天门山的热情,使他感到“孤帆不孤”了。因此,最后一句该怎么读?
生:要李白内心的激动读出来。
生:要声音高昂一些。
师:对,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这首诗,注意最后一句。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正因为天门山的热情让李白感动,所以李白在天门山逗留了多日,写下了另外一首诗《天门山》、一篇文章《天门山铭》。一个地方,李白留下两首诗、一篇文章,这在李白的诗的生涯里很鲜见的,可见天门山在他的感情生活里的地位。让我们一起读着这首诗,这篇文结课。
(课件:《天门山》、《天门山铭》)
天门山铭李白
梁山博望,关扃楚滨。夹据洪流,实为吴津。两山错落,如鲸张鳞。惟海有若,惟川有神。牛渚怪物,目围车轮。光射岛屿,气凌星辰。卷沙扬涛,溺马杀人。国泰呈瑞,时讹返珍。开则九江纳锡,闭则五岳飞尘。天险之地,匪德无亲。
天门山李白
迥出江上山,双峰自相对。岸映松色寒,石分浪花碎。
参差远天际,飘渺晴霞外。落日舟去遥,回首沉青霭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所以我们的教材从第二册就安排了古诗内容的学习,数量虽然不多,但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这首诗都描绘了祖国山川景色,抒发了赞美之情; 古诗《望天门山》头两句描写山川气势。“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第一句主要先写山,天门山似乎是由于水流的冲击而从中间豁然断开,江水从断口奔涌而出。第二句写水,浩浩荡荡的长江被天门山阻挡,激起滔天的波浪。第三、四句写行船的感受。坐在小船上迎着阳光顺流而下,感觉两岸青山相对而来。诗歌通过对天门山景象和内心体验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乐观豪迈的情感。古诗《望天门山》重在抒情,融情于景,诗中有画。《
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所以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疏忽。另外,有些字词在诗中所代表的意思与如今常用的意思大不一样,。如何行之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这些难懂字词的意思,并通过词义理解达到理解全句、全篇的意思,也是这首诗教学的重点。再则,古诗《望天门山》是《古诗二首》这课中的第一首诗,也是学生在本册中接触到的第一首古诗,学习方法的指导十分必要,所以,应重视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既培养能力,又为本课第二首诗的教学打下基础。
根据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以下四个数学目标必须在教学中得以贯彻:
一、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智能目标)。
二、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情感目标)。
三、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四、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三、四为技能目标)
在这些目标中,“理解词义句意”,“体会作者感情”,“朗读和背诵”是下限目标,要求人人达到。“掌握方法”,“欣赏意境”是上限目标,让基础好的学生有发展的余地。
针对教材,针对目标,古诗《望天门山》这首诗的教学我是这样设计的:
第一步: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让学生自由诵读已学过的古诗,说说认识的诗人。这样可为后续学习营造氛围,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2.简介作者李白(著名诗人),导入新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第二步:明确日标,尝试学习。
明确学习目标,可让学生知道通过这堂课的学习要学会什么,掌握什么,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四年级的学生毕竟不是第一次学古诗,他们已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础,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先让他们尝试学习,开动脑子积极思维,理解能独立学懂的知识,并发现疑难。这样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迅速进入角色,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这首诗的—、二两句中关键词多,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估计一般的班级能在“尝试”中学懂的人不多,所以第三步要采用“扶放”结合的教学方法,针对“尝试”学习所反映出来的疑难问题对学生进行“解字词,明诗意”的指导。解说:引导学生想像与联想,实现从文字信息到画面信息的转化,从而进入意境,实现阅读价值。改写并不等于古诗今译,教师应使学生明确这一点。)
问题的回答不要求面面俱到,能扣住诗歌语言做出自己的分析即可,对学生的解答应多加肯定、鼓励
1.“扶”学生学习第一句。
先运用不同手段突破“断、开、回、出、来”这几个难懂词的意思。
注:“断、开、回、出、来”“联系实际,展开想象”法。
指导学生串讲句意。
最后总结学习方法:“先解字词,再串句意。”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阅读,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审美趣味,丰富个人感情世界,增进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从这首词中我们可以学些什么呢?
这样“扶”着学生,其目的是为了在“方法”上教学生“如何学”。
2.“半扶半放”引导学生学习第二句。
先指导学生看教学图,启发想象,出示训练:这个难点。
再让学生试着自己串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
3.“放手”让学生自学三、四句。
三、四句跟一、二句相比,意思浅显易懂,况且通过一、二句的教学,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大多数同学能自己学懂。
这样,让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学习,然后汇报,教师了解反馈,及时纠正。
4.让学生串讲全诗意思,进一步加深理解。
第四步: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欣赏意境是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也是有感情地朗读训练的前提,是古诗教学的关键。我采用两种方对学生进行意境欣赏的指导。
1.“紧扣词句”。
让学生读全诗,说说哪些词语用得好。
这些词让你想到一个怎样的画面?(提供“像、简直”等词帮助学生描述。)
2.“想象画面法”。
提示:在舟中望天门山。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
这样进一步强化了词义句意的理解,强化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印象。而且让学生在品味词句,想象漫游中体会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
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创造性地说说全诗的内容,从认识上得到提高。
第五步:指导诵读诗句。
古诗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诵读起来琅琅上口,学生—般都能进行正确地朗读,但往往读不出意境,读不出美感。如何使学生“读得美”,且“美读得其法”呢?我这样设计去引导学生:
1.学生尝试,获取体验。(读读看,语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得美呢?)
2.学生汇报,教师归纳,教给方法:
(2)读出节奏感。
分辨重音区别语调划分节奏
3.改变形式,反复诵读。
(范读—→齐读—→个别读—→小组读—→扮演角色读)
第六步:总结方法,布置作业。
我这堂课的设计,突出“词义句意理解”和“意境欣赏”这两个训练点,以“学法指导”为主线,注重智力与技能的培养,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与参与性,先试后导,先练后讲。力求改变古诗教学中“讲词意—→记内容—→背中心”这种机+械呆板的旧模式,让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此文转载于